蘇軾詩歌飲食文化分析

時間:2022-08-19 11:16:35

導語:蘇軾詩歌飲食文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蘇軾詩歌飲食文化分析

摘要:蘇軾所創作的涉及到飲食題材的詩、詞、文有很多,而他所創作的飲食詩文除了受到其本人生活態度與人生經歷的影響,也與北宋當時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蘇軾的飲食詩上承陶淵明飲食詩的藝術境界,下開北宋詩歌的新題材。本論文將蘇軾的飲食詩文與北宋當時的飲食文化相結合分析,力圖厘清蘇軾本人對飲食的態度與觀念。

關鍵詞:蘇軾;飲食詩;飲食觀;飲食文化

宋代飲食可謂是中國飲食史上的轉折時期,食物由之前的匱乏慢慢變得豐盛,做法也更加細致。宋朝文人以閑適、從容的心態去琢磨飲食,并以聚友飲茶、飲酒為風尚,于是宋朝文人士大夫紛紛以描述日常飲食為雅,其中以蘇軾為代表。他因為屢次反對當朝者的政策而受到排擠,一生三起三落可謂經歷坎坷。蘇軾多次被貶外地,在交通并不發達的古代卻有在中國各地生活的經歷,這為他遍嘗中國各地美食提供了可能,也激發出他自己動手創制美食的熱情。同時蘇軾還發揮了他作為一個文人熱愛創作的天性,在品嘗過各地的美味佳肴后積極地將這些美食用詩歌記錄下來,其中有許多詩是直接用食物名當作詩名,如:《野雉》、《鳊魚》、《豆粥》、《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等。蘇軾以食物入詩,不僅擴大了宋詩的表現范圍,在弘揚了飲食文化的同時對地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盡管蘇軾到處漂泊,但他樂天知命的性格也使他能在艱苦的環境中苦中作樂,從而更加激發他作詩的靈感。

一.飲食與養生

蘇軾一生經歷坎坷,多次被貶不僅是對他心智的磨練,也是對他身體的勞損,“龍鐘三十九,勞生已強半”[1]“我今四十二,衰發不滿梳”[2]可謂是身心俱疲。然而在經歷顛沛流離的生活后,蘇軾仍活到六十四歲的高齡,不僅與他豁達的性格和積極的心態有關,也與他善于通過飲食來養生有關。蘇軾認為飲食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作用,于是他從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的觀察中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養生者,不過慎起居飲食,節聲色而已。節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藥于已病之后。”[3]蘇軾給其好友張鶚的養生方法:“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4]就被記載在《東坡志林》中,這里的第四點“晚食以當肉”既是從飲食角度給出的養生建議。而蘇軾也非常克制自己日常飲食的攝入量:“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撰,則三之,可損不可增。”[5]可見蘇軾十分看重通過節制飲食來達到養生的目的。

二.飲食與人生理念

蘇軾的飲食詩大部分是在外地流放期間創作的,每一次的貶謫對他都是一種打擊,然而蘇軾能做到樂觀豁達地積極面對,與他善于自我疏解排遣負面情緒有關。而烹制美食也是蘇軾將注意力從悲憤的心情中轉移出來的一種手段。比如《初到黃州》詩云:“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倒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6]蘇軾的政治生涯如此坎坷,但他卻用自己達觀的心態來進行自我解嘲,用“魚美”與“筍香”來自我安慰,倒使人開始羨慕起他的口福來了。蘇軾的飲食詩不僅描寫食物,還表現出他幽默、詼諧的個性。他在《食豆粥頌》嘲笑僧人:“道人親煮豆粥,大眾齊念《般若》。老夫試挑一口,已覺西家作馬。”[7]蘇軾看到常年念經食素的苦行僧吃豆粥、念《般若》,不禁用幽默的口吻說自己吃了一口豆粥就仿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詼諧的態度正是他圓通靈活人生觀的體現。林語堂說蘇軾是“不可救藥的樂天派”[8]。蘇軾并沒有刻意去表現自己通達、樂觀的人生態度,038但我們在他的飲食詩中可見一斑。

三.蘇軾飲食詩中體現的宋代飲食習慣

1.清淡素雅的口味。宋代人將飲食作為人格的象征。這也與佛教思想在宋代社會的廣泛傳播有關,他們把葷菜看作是富貴的代表,但又把它與粗鄙的人格相聯系;而對于素食,宋人的態度則有了轉變,他們把素食與高潔的人格聯系起來,認為素食比葷菜更能體現清雅的品味,如蘇軾在《元修菜》中寫到:“潤隨甘澤化,暖作青泥融。始終不我負,力與糞壤同。”[9]蘇軾將之比喻為樂于奉獻的君子人格。愛吃素食說明宋代人的口味普遍偏于清淡。2.崇尚天然的觀念。因為古人的自然生態觀,宋代人遵從大自然的原生態觀念,他們的日常飲食更崇尚保持食物原料的天然原味[10]。蘇軾有詩句:“雪沫乳花浮午盞,繆茸高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11]繆、筍等都是極為常見的蔬菜,這些食材都可以從大自然中得到,體現出宋代人順應自然的選擇。而飲食上的簡單樸素則反映了宋代人對寧靜淡泊人生的追求。3.肉食結構的變化。隨著宋代南北經濟的密切交流,常見的肉類除了雞、鴨、鵝等家禽,還有羊肉和豬肉。而各種野味也在宋代肉食中占據了相當的比例,比如河豚、老鼠、蝙蝠等。“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12]《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河豚和“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熏鼠燒蝙蝠。舊聞蜜卿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13]中描寫的老鼠與蝙蝠就是蘇軾愛吃的野味,可見宋代的肉食結構發生了變化。4.蔬菜品種多樣。“蔬亞于谷”,蔬菜在宋代飲食中是重要的食材。宋代時候的蔬菜品種已經十分多樣了,常見的有篙、筍、莼菜、芹菜、白菜、韭菜等。但各地的蔬菜品種有所差別,而南方蔬菜與北方蔬菜的差別尤其突出。蘇軾在《春菜》中寫出了南北蔬菜的差異:“蔓菁宿根已生葉,韭芽戴土拳如蕨。爛烝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細履幽畦掇芳辣。茵陳甘菊不負渠,繪縷堆盤纖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鐵甲。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牙寒更茁。久拋菘葛猶細事,苦筍江豚那忍說。明年投劾徑須歸,莫待齒搖并發脫。”[14]家鄉四川的蔓菁、韭菜、薺菜、青蒿等蔬菜讓蘇軾無比懷念,但彼時蘇軾卻身在北方難以嘗到家鄉美味。

四.蘇軾飲食詩的影響

蘇軾并不是第一個將食物寫進詩歌里的人,早在先秦時代,《詩經》中就有了“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作品,但第一個自覺地將飲食寫入詩歌中的人卻是陶淵明,他賦予了飲食詩一個新的審美意義。而蘇軾繼承了陶淵明飲食詩的美學境界,給予飲食題材以足夠的重視,使飲食詩大放異彩。[15]宋代詩人以日常生活細事入詩,蘇軾的飲食詩不僅迎合了宋詩以俗為雅的審美,更是擴大了宋詩的表現范圍,將如此眾多的食品寫入詩中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容,還促進了飲食新詩風的形成。北宋飲食文化的發展為蘇軾創作飲食詩提供了條件,同時蘇軾的飲食詩也推動了北宋飲食文化的發展。蘇軾的宦游經歷使他品嘗到大江南北的食物,尤其是平民飲食,這些美食為他的詩歌寫作提供了材料,而隨著蘇軾飲食詩的傳播,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等美食得以流傳,北宋的平民飲食文化也得到了發展。

五.結語

蘇軾并不是第一位寫飲食詩的作家,但他將美食與文學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美食成為文化的載體,對研究北宋飲食文化與飲食風俗做出了貢獻,同時他通過描寫美食來表現自己的人格修養,側面體現了宋代文人的思想方式與生活狀態。“蘇東坡是詩人,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16]蘇軾每到一處即熱心地用詩文記錄下當地的飲食風味,我們可以從蘇軾的飲食詩中感受到他樂觀的心態與生活的樂趣。同時他并沒有受到孟子“君子遠庖廚”理論的影響,而是積極參與實踐創作,烹制出了許多以“東坡”命名的菜肴,這也是他積極人生觀的一種體現,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參考文獻

[1][2][12]蘇軾.蘇東坡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

[3][4]蘇軾.東坡志林[M].北京:中華書局.

[5][7]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

[6][9][13][14]蘇軾.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

[8][16]林語堂.蘇東坡傳[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0]鄧雅麗.宋人筆記中體現的飲食之道和生態觀念[J].農業考古,2014,(3):1-2.

[11]蘇軾.蘇軾詞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

[15]莫礪鋒.飲食題材的詩意提升:從陶淵明到蘇軾[J].文學遺產,2010.(3):4-5

作者:張悅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