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3 00:1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為人民服務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中案例選編的基本原則

1.導向性

所謂導向性,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導引作用。一般的案例反映的是特定領域內的具體現象,因此,在選擇、編寫和分析的過程中其價值導向性并不十分突出。而思想教育是關系到年青一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實踐活動,這就決定了它必須體現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即必須堅持理論的指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

當前社會上各種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相互激蕩,每個事件“所反映的思想信息也必然是復雜多樣的,人們基于各自的利益和立場和對它們的看法也會各有不同。這些看法中難免會有正確和錯誤、先進與落后之分”[1]。而案例的選編和分析必須要面對這個現實。但不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不允許出現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危害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為。

2.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選編某一案例所要達到的目標,要解決的問題。教學法應服務于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案例選編的目的必須與教學目的相契合。思想政治課的每一章節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的,如果案例選編沒有目的性或其目的與所要體現的教學內容的目的相互脫節,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相反會引起學生思想的混亂。

例如,“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們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什么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明確“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提高學生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辨別是非、善惡、榮辱的能力。

據此,在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可選編這樣兩個案例,一是“三鹿奶粉事件”;二是新時期“雷鋒傳人”郭明義的事跡;三是“七旬老人鬧市摔倒無人去扶”事件。第一個案例就是要通過“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事例說明在市場經濟負面效應影響下,當前存在著許多道德失范和誠信缺失的現象,必須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同時從反面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不遵守市場運作的規律,唯利是圖,損害消費者利益,就會被市場經濟所淘汰。第二個案例是要通過新時期“雷鋒傳人”郭明義在平凡的崗位上十幾年如一日,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先進事跡,使學生們明白“在我們的社會中,不論從事何種職業、處于何種崗位,也不論能力大小、職務高低,每個人都能夠通過不同形式實踐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要求”。第三個案例是通過對當前社會道德現狀的客觀分析,引導學生們去辨別是非、善惡、美丑,并能夠認識到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

3.針對性

針對性是指案例的選編要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針對學生們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疑點問題。

首先,教師應吃透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使案例的選編緊緊圍繞教學主題進行。如在“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這一內容中,重點和難點問題就是圍繞“為人民服務”這一主題展開的:為什么要為人民服務?學生們怎么做才是為人民服務?將其作為重點,是說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將其視為難點,是說“為人民服務”雖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但在學生的印象中其又似乎“高不可攀”、“遙不可及”、“十分神圣”。因此,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去實踐為人民服務,就成為一個難點問題。選取新時期的“雷鋒傳人”郭明義作為教學案例,就是要通過這樣一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典范,撞擊學生的心靈,對其產生強大的震撼力,使學生們相信普通人同樣也可以為人民服務。

其次,案例的選編應緊扣時代主題,體現時代特色,切實描準青少年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疑點問題。案例教學的獨到價值,就在于“它猶如一條紐帶,在硬邦邦的理論與活生生的現實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在教與學之間開辟了一條航線”[2]。很多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就是講大道理,空洞無物,枯燥乏味,而且書上的和老師課堂上講的往往與現實不一致,自己心中的許多疑難問題在課堂中得不到解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如教師在講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是誠實守信,并以此要求學生時,學生就提出這樣的疑問:“在現實生活中,誠實守信的人往往吃虧,而不誠實守信的人經常占便宜,我們為什么要講誠信呢?”并且列舉了許多現實生活中由于誠信而“吃虧”,由于不誠信而占了“便宜”的現象。比如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銷售者違反了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賺到了大把鈔票;比如自己身邊有些學生平時不學習,靠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手段蒙混過關。針對這些疑問,教師編寫“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討論,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在一個成熟的社會里,沒有誠信就沒有前景,雖然一時獲利,但終究行之不遠,“三鹿”的垮塌就是明證。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關系到整個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

二、案例教學中的角色定位

在教學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一個“育人”與“自育”的問題。一方面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要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在教育者的影響下進行自我修養和主觀改造;另一方面作為教育者的教師也要接受來自學生的教育,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進行自我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育人”與“自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統一的,都是教育的主體,都具有主體性;也都是教育的對象,都具有主導性。整個案例教學活動就是主體間的平等對話、客體間的相互理解,以及主體與客體間的交互影響。不同在于,教師的主體性是以“導”為主加以體現,而學生的主體性是以“動”為主加以體現。

1.學生的主動性

一是自覺性(而非依賴性),即在案例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依賴教師直接傳授所需的知識和信息,不再依賴教師對每個問題都給出現成的統一的答案,不再因為離開了教師而無所適從,不知學什么和怎么學,而是對自己的學習活動具有自我支配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夠自覺地根據教學的要求充分發揮自我的聰明才智和學習潛能。

二是能動性(而非被動性),即在案例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不再只是裝載知識的“容器”,不再游離于整個教學活動之外,而是主動地參與教學準備和課堂建設,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積極互動、相互溝通,在一些共性問題上能形成共鳴。同時在學習中能體現積極主動的精神品格和思謀策劃的調控能力、組織能力。

三是創造性(而非機械性),即在案例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機械地接受、照搬、背誦并在考試中復制出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不再是課程上完了思想政治教育也就結束了,不再是學歸學做歸做的知行脫節,而是把整個教學活動作為主動發掘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能在對案例的分析和總結過程中,創造性地解決一些現實問題和自身的思想問題,最終形成探索和求新的學習品格。這是學習主動性的最高表現和最高層次。

2.教師的主導性

在思政課案例教學實踐中,教師組織教學要做到既不越俎代庖又不放任自流,是比較難于把握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師真正認識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尊重、保護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還要在教學過程的管理、指導、設計等方面下足功夫。

具體來說,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應當體現在這樣三個方面:領導、指導和編導。

一是要做課程的領導者。這里所謂領導者,并不是說教師要高高在上做學生的官員,而是指教師必須強化自身責任意識,注重教學管理,善于駕馭課堂,敢于堅持原則,自覺抵制不良風氣侵蝕,摒棄陋習與偏見,對待學生既關心愛護又嚴格要求。教師只有通過認真的教學態度、嚴格的教學管理、精彩的教學設計、厚實的知識積淀、真誠而睿智的人格魅力,才能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二是要做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導者。作為指導者的教師,應在課前指導學生組成課外小組,根據教學內容閱讀相關材料,選擇和編寫教學案例;課堂上,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民主、真誠、自由的學習和交流氛圍,引導學生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對于學生的觀點,應及時擇要記錄和跟蹤點評,討論結束應加以全面小結,并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三是課堂教學結構的編導者。教師要像電影導演一樣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進行宏觀掌控和整體設計。比如,應系統地考慮如下問題:課程目標的確立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及案例教學方法的選擇之間是否構成了必然聯系?所選案例涉及哪些學科領域,需要準備哪些理論知識?要解決什么樣的主要問題?希望訓練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如何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興趣以及實際的能力和水平來給他們分配角色,創設教學情境?課堂討論的時間和進度如何把握?等等。

在思政課案例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著教學的目標,保證著教學的基本秩序;學生的能動發揮體現著教學的意義,決定著教學的最終效果。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構成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相互激發、相互促動、相互影響,共同推進教學活動的開展。

三、案例教學的課堂設計

1.課前準備

一是案例的選編。案例選編既是案例教學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案例教學的一個啟動環節。在這一重要環節上,要努力讓學生全面介入,共同參與,而不是教師一人包辦。授課教師應根據案例選編的基本原則,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相關文獻和資料,進行案例的選擇和編寫。

二是問題的提出。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如何確定要討論和解決的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課案例教學而言,至關重要。應該說這是整個案例教學過程的核心。因為案例的編寫、課堂的討論、課后的總結評價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展開的,否則整個案例教學過程將是盲目和無序的,達不到應有的教學目的。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既能體現教學目的,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于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和討論呢?我們仍以前面提到的“雷鋒傳人”郭明義的事跡為例。結合這個案例可以設計這樣兩個問題:作為一名學生,你如何做才是為人民服務?你如何理解和評價郭明義的幸福觀?這兩個問題至少體現了三個原則,一是目的明確(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二是緊扣案例;三是聯系實際(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實際)。

2.課堂討論

一是過程的設計。這里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要事先對課堂討論程序進行設計。包括:課堂由誰來主持,是老師自己還是學生;案例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是口述、文字還是視頻;哪些學生應當在課堂上鼓勵發言;討論問題的邏輯順序和時間如何把握;如何把問題的討論引向深入。另一方面是教師對課堂討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足夠的思想和心理準備,如,討論過程中出現冷場和陷入僵局怎么辦?討論過程中偏離主題怎么辦?討論過程中雙方因觀點不同過于火爆怎么辦?等等。

二是氣氛的調控。首先,在討論交流中,教師應努力創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輕松、和諧、自然的討論氛圍,教師既不要以自己的思維定式去影響學生,也不要輕易地去否定學生的不同觀點和意見,更不要把自己的觀點或看法作為標準去強加于學生,而是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盡最大的努力去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參與案例教學討論。其次,教師要對整個課堂討論的氣氛及時加以調控,如,冷場和僵局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提示,啟發誘導,使討論繼續進行;當出現課堂氣氛過于“熱烈”、“火爆”,學生因觀點不同而爭得面紅耳赤時,應注意及時“降溫”,以防陷入無謂或無休止的爭論,從而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秩序。

3.總結評價

第一,教師要對整個課堂討論的全過程進行梳理和評價,包括案例的選編、問題的討論、不同的觀點、分析的思路、運用的方法以及學生的課堂表現等等方面。要從理論上作出精辟的概括和總結,要對討論中不夠深入的問題進行補充闡述或提要性分析;尤其不可忽略的,是還要給學生課后進一步思考加以指引,留下余地。同時對于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如參與程度、參與水平、合作精神、行為舉止等方面,要進行客觀、中肯的評價。

第二,教師要對教學所用的案例質量進行反思和總結,包括所選案例與教學目的是否契合,是否體現了導向性、思想性和針對性的原則,是否能夠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通過案例教學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是否真正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第三,評價總結是案例教學課的升華和深化環節,是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的關鍵。在總結評價時,教師應特別注意語言的恰當與分寸的把握,既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熱情,又要觀點鮮明,堅持正確的原則和立場。

總之,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水平,增強教育實效性,就必須大力改革教學方法。而案例教學法,通過精心選編富有時代特征的教學案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教學方法必將對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產生較大推動效用。

參考文獻

[1] 戴艷軍.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關鍵詞: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思考;實踐

一、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

1.素質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科教興國和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必由之路

(1)我國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人類和世界做出較大的貢獻,必須走人才強國之路,必須把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擺在突出的優先的戰略地位。

(2)高素質創新人才只有通過長期地科學地教育和培養才能造就,而大學正是培育這樣人才的搖籃和基地。大學的本質是培養和造就知識寬厚、能力突出、品德高尚、素質全面的健全和諧的人而不是一般意義的專家。尤其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名牌”大學,要承擔起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歷史重任,更應當將素質教育擺在首要的地位。

(3)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既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又要“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既要“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面對知識劇增的信息時代,面對著學生走向社會后職業和崗位的多次選擇,學生階段充其量所吸取的只是知識海洋中的幾滴水。那么,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有靠在校期間打下的良好知識基礎、鍛煉出來的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和培養出來的全面素質,才能勝任選擇,永立不敗之地。要知道各行各業的競爭,爭到最后,爭的不是學歷,也不完全是知識,而是能力和素質。學校最終給予學生的應該是能力和素質。

2.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是素質教育的主力軍

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依靠教師、政工人員和后勤人員三支隊伍,必須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三維空間中合力推進才能奏效。其中,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各科任課教師則是關系到素質教育優劣成敗的主力軍。由于教師的特殊身份、淵博的學識和學術成就,決定了教師對學生有一種其他人員無法比擬的信任感和影響力。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書育人的教學活動,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我們每位任課教師都深刻認識自身的責任、自覺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作用,素質教育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

3.落實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必須改革

(1)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師觀、學生觀和教育觀。摒棄只要科研水平高就是好教師,教學好是沒水平的觀念;樹立教學科研相互促進,共同進取才是好教師的觀念;摒棄教師只管教書而育人是政工人員的事的觀念,樹立教書育人是教師天職的觀念;摒棄教書只是傳授知識的觀念,樹立以知識傳授為載體,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觀念;摒棄只有學習好,才是好學生的觀念,樹立德、智、體全面發展才是好學生的觀念。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敬業愛生、耐住寂寞、勇于探索、堅持不懈,在素質教育的課堂上發揮聰明才智,在教書育人的舞臺上建功立業。

(2)必須優化課程設置。要擴展視野,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圍繞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這個中心,不斷完善培養方案,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減少陳舊過時的課程,增加課程的基礎性、綜合性、人文性和時代性。

(3)必須更新教學內容。要在篩選保留傳統經典基礎性的知識的同時緊緊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增加新知識。把反映科技進步的新成果、新理論、新方法及時引入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學到鮮活實用的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適應新需要。

(4)必須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改變充斥課堂教學中“填鴨式”、“滿堂灌”、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的現象。大力提倡“啟發式”、“探究式”、“師生互動式”等教學方法。教師要改變只重現知識本身的講授,忽視知識產生過程,忽視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忽視學生良好品德熏陶的陳舊教學模式。著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著力激發學生樂學愛學,刻苦自學的內在驅動力,著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良好品德。

(5)必須科學地運用先進教學技術手段。充分發揮優秀課程軟件和多媒體技術形象直觀和信息量大等優勢,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現場感和效率。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只是一種輔教學工具,要特別注意電子教案和課程軟件的制作質量、適用對象和使用方式,防止泛用。

二、在“工程熱力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

1.畫好一張藍圖――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把素質教育真正融入課堂教學,我對“工程熱力學”課堂教學進行了精心設計,做到了課程全局在胸,每堂課具體步驟有序實施。這種設計包括“課堂教學設計框圖”和“工程熱力學課堂教學設計教案”兩部分。前者是課堂教學的總體思路和程序設計,后者是每一次課的具體實施方案。“課堂教學設計框圖”包括:前次課內容回顧與作業講評,本次課內容提出,本次課內容提要,核心知識點、重點、難點講授,知識點、能力點訓練(例題、提問、討論),課堂總結,布置作業,本章知識結構框圖,下次課內容提示,填寫教學評估卡以及大、小循環反饋等內容。

課堂教學設計遵循如下三個原則:

(1)緊緊圍繞“工程熱力學”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這個中心,通過教師講授與師生交流互動,讓學生掌握本課程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鮮活知識,首先給學生打下能力與素質的知識基礎。課堂教學設計必須牢牢抓住知識傳授這一主線,帶動全局,使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的理想目標具備堅實的基礎。我們強調素質教育同樣必須重視知識傳授,“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時候把孩子一起倒掉”。我們反對的是知識中心主義,反對把讓學生“知道”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教會獲得知識的方法,教會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性、創造性的思考,促進其全面充分自由的發展。

(2)深入挖掘工程熱力學科學理論的知識價值、能力訓練價值和素質培養價值,力爭做到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并重與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共同施教,力爭使學生獲得真知、提高能力、升華人格。

(3)總體上要求整個課程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到每一次課還要實事求是,并不苛求面面俱到,知識與能力或知識與品德可能只側重在二維目標,而不是都要達到三維目標。

2.施力于兩個著力點――愛國、創新

一個人才應具有的素質一般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五個方面,其核心是愛國主義和創新精神兩個方面。這也是課

堂素質教育應著力培養的兩種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本人講授的“工程熱力學”是自然科學知識基礎課,既不能講成脫離知識傳授的一般的創新理論課,更不能講成說教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課。要特別講究方法,要特別注重效果。為此確定的原則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重在滲透,重在熏陶,適時適度,努力做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做法是:

在緒論課中,通過熱能利用在整個能源利用中地位的闡述使學生認識研究熱能利用和學習工程熱力學的重要性,向學生進行愛課程、愛專業的教育;通過對我國能源利用現狀的分析增強學生對我國能源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激發學生為解決我國能源問題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在講授熱力循環等章節時,通過國內外熱能動力設備循環熱效率的對比,讓學生了解我國用能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的現實,激勵學生為改變落后現狀,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國爭光的雄心壯志。激發學生們為中華民族崛起而發憤讀書的愛國情懷。

(2)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具體做法是:

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注重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例如在講如何提高循環熱效率時,首先從數學上分析,提高熱效率集中體現在狀態坐標圖上循環封閉線內的面積越大越好,則必須從這個面積出發向上下左右四周擴展開來才能達到。從基本蒸汽動力循環――朗肯循環開始向上可從提高初溫、初壓入手;向下可從降低背壓,減少循環熱損失起步;向左可引出抽汽回熱循環;向右可引出再熱循環。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不僅掌握了蒸汽動力循環的全貌及內在聯系,而且也受到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又如在講范德瓦爾狀態方程時,著重分析范德瓦爾如何從逆向思維出發,從原來的理想氣體模型不考慮分子自身體積、不考慮分子間作用力到反其道而行之,考慮分子自身體積、考慮分子間作用力,從而建立起范德瓦爾實際氣體狀態方程,開創了實際氣體狀態方程研究的先河,使范德瓦爾摘取了諾貝爾獎的桂冠。這樣的講解,使學生受到了逆向性思維的啟發和勇攀科學高峰的教育。

緊密結合熱力學基本概念,基本定律,適當介紹熱力學發展史和科學家的生平軼事,借此讓學生們了解科學理論的創新方法以及滲透于其中的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并進而引伸我們從中應獲得的創新方法的啟示、科學精神的熏陶以及人生感悟。

緊密結合熱力學中尚未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們來思考、研究和創新。我常常向同學們講任何真理都是相對真理,同樣,我講授的熱力學理論知識,也只不過是真理長河中的一段溪流,而不是熱力學的終極真理。這好比一個完整長句子中間停頓的逗號而不是句子最后的句號。熱力學理論盡管是一門比較古老、比較完善的學科,但是它也在不斷發展進化之中。從縱向來說,從可逆過程熱力學到不可逆過程熱力學,從線性不可逆過程熱力學到非線性不可逆過程熱力學乃至到耗散結構理論;從橫向來說,從理論熱力學到工程熱力學、化學熱力學、生命熱力學等等。基于這種認識,我講課的時候,總是實事求是地講到某種“逗號”的程度,而不總是講到“句號”完結,力爭講到“問號”的程度,講出問題來。我體會,一個會講課的老師講的課,不只是要讓學生學得有趣、有用、還要有疑有思,這個思就是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

我經常給同學們列舉熱力學中尚未解決的難題:如微觀可逆性與宏觀不可逆性的矛盾問題、平衡狀態的局限性問題、普適精確狀態方程的研究問題,熱動裝置中能量利用率最有效提高的途徑問題、傳統能量利用方式與環境相容問題以及參數直接測量儀器研制問題,等等。我列出上述問題的目的在于讓同學們認識到熱力學本身的不完整,有很多難題等待我們去解決,讓同學們破除對真理的神秘感,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誘導和觸發學生的創造沖動,讓學生們大膽去質疑、探究、想象、發明和創造,去攀登科學高峰。

3.抓住三個環節

(1)了解學生,因材施教。老師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收到好的效果,我采用三個具體作法:

①通過《學生情況調查表》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狀況。解掌握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經歷,接受能力,學習現狀,專業思想,特長愛好與不足,人生志向與理想,便于老師有的放矢的組織教學活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幫助每個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對于學習基礎差、生活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

②通過每次課后讓學生填寫《工程熱力學課堂教學評估卡》,了解教與學的情況。為節省學生填卡時間,評估卡只調查三個方面情況:a.在今天課堂上,你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包括知識、能力、素質)?b.你心里仍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c.我今天的講授中最模糊的是什么?通過評估卡我既可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又能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三年來我收上來的教學評估卡有三千多張,對改進我的教學幫助很大。

③與每個學生談心,努力走進學生心里,做學生的益友良師。我不僅努力做到育人寓教書之中,我還努力做到師愛于課堂內外。我堅持與每個學生促膝談心,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談學習、談理想、談生活……并且在談心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和點撥。

篇3

關鍵字:校長 教師 學校

校長,顧名思義,即一校之長。怎樣當好一名校長,我認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校長要認識到自己是為學校、為教師當校長的,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一顆寬容心。校長沒有特權也不應該有特權。作為校長,首先應該明白:領導職務不過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和其他教師僅僅是分工不同而已。其次,校長應該有的是勤奮扎實的工作,無怨無悔的追求,開拓進取、勇創卓越的精神。再者,校長在學校管理中要以人為本,就應該對自己嚴格要求,做到清正廉潔、公私分明。

如果校長專權弄事、以權謀私、拉幫結派、隨意亂吹、說空話、說大話、說套話,就會使自己失去威信,使學校人心渙散、一盤散沙。這樣,學校管理機制也難以運轉,各項規章制度也難以貫徹執行。所以,校長的“德行、品行”在學校管理工作中起著最為根本的作用,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一名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這句話蘊涵著耐人尋味的道理。

第二,在實際工作中,校長首先要能夠善于從多方面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想辦法使他們的主人翁地位確立并發揮出來。其次,校長要建立一些激勵機制,在聽課、評課過程中要善于發現每位教師的閃光點,挖掘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潛能。對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要具體分析,善于幫助教師大膽探索,積極創新,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同時,校長還要為教師排憂解難,給他們提供學習機會,樹立服務思想、服務教師、服務學生、服務家長、服務社會的領導形象。

第三,校長要善于將以人為本的四項原則和制度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注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嚴謹的生活作風和工作作風來影響教師,使他們愛崗敬業,愛校如家,喜歡自己的工作,樂于無私奉獻。用感情打動人,用制度管理人。

學校是培育人的場所,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校長要懂得“教學抓質量,教師抓課堂,課堂抓質量”這一教學中心環節的客觀規律,善于從教師中借力,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讓他們的才華和智慧釋放在提高教學質量上。校長工作的生命力也在課堂,故校長要深入課堂聽課,與老師談課改、談教學設計、談教法,跟學生談學習方式以及詳細了解課程進展情況。

篇4

一、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趣味

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頗有趣味的作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完成。前置性作業的趣味性要體現出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有創造性。如口頭的、書面的、繪畫的、表演的,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使之情緒高昂,樂于思考,從而感受到作業的樂趣。

如在學習《新型玻璃》之前,教師先介紹了憎水玻璃、自潔玻璃、天線玻璃等,學生一聽,興趣來了。這時,教師才布置前置性學習內容:文中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它們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你還能找到更多的新型玻璃嗎?用上文中的表達方式當推銷員介紹自己發明的新型玻璃。這樣,學生在教師的調動下,興趣盎然,都認真查找了新型玻璃方面的相關知識,對課文也了解得更深入。

又如在學習《牧場之國》這篇課文時,可布置這樣的前置性學習內容:1.搜集有關荷蘭的圖片及文字資料。2.作者為什么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非常感興趣。有些孩子自制課件圖配畫,有些暢談自己的感受想法,圖文并茂展示自己的研究結果,看到孩子們那激動的眼神時,教師異常興奮,師生雙方的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前置性學習內容吸引了孩子們,他們從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根本

前置性作業的布置應該成為下一課時教學設計內容的導航,是為新課作預備、作鋪墊、作指引的。在作業中應體現下一節課老師上課的思路,它可以是下節課重點、難點的直接或間接展示;也可以拋磚引玉,引領學生走入下一節課。教師在布置前置作業前,一定要精心備課,熟悉、找準教材的重難點,抓住知識的“根”,使學生通過前置作業能夠完成大部分的知識點。

如在教學精讀課文《鄉下人家》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3個方面的前置性學習內容。1.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查出不理解詞語的意思。2.再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3.想一想,課文寫了幾處景,你認為哪一處景物寫得最好,為什么?用筆畫下來,并寫下批注。

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低入

布置前置性作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按優、中、差三個學生層次來精心設計或選編練習。設計布置作業,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用適合自己難度的練習來鞏固和發展原有知識,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獲,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設計的作業難度要適中,要照顧全體,保證每個人都能發現一點,體味發現的快樂。比如在學習《為人民服務》一文時,教師布置這樣的實踐作業“有的人死了,卻像司馬遷說的‘重于泰山’,你能列舉幾句表示死得其所的詩句嗎?”這樣的作業,誰都能做到,只是發現多和少、認識的深與淺的問題,每個人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再通過課堂上的相互補充,相信學生的記憶一定非常深刻。

四、百花齊放春滿園――開放

教師善于合理開發教材資源,深入挖掘學生智力、潛力,注重發散性思維的作業布置是貫徹實施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手段。前置性作業既要兼顧教材與學生,又不能過于機械,而要有一定的靈活性、開放性,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質與創造力,給學生足夠的創造空間。教師要根據教材適時適量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多面性,讓學生“各有說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有話可說”,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篇5

一、縮短時間的距離

情境創設首先要關注時代性,體現一種時效性。情境內容與學生所處時代相統一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與該課堂教學內容授課時間距離越短越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人總是對新鮮的事和物懷有更多的好奇和熱情。然而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由于習慣和經驗所致,所選材料陳舊,缺少時代感,結果往往使課堂陷入教師一人空洞說教的境地。比如一位老師講授必修4《生活與哲學》社會發展規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內容時引用了“”時期關于農業生產方面的一段材料,用來說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很顯然這樣一個情境的創設與時代脫節,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有一種自然的障礙,即便在歷史學習中有所接觸,但是對多數學生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缺少更多的感性認識。結果這位老師在用了這個材料以后不得不對相關的背景進行介紹,介紹以后再逐步深入解釋材料中所反映出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相關原理,耗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也費了很大的力氣,最后學生還是云里霧里的感覺,這就直接導致教學效益低下。所以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選材時必須凸顯時代性,讓學生有一定的認知基礎。

二、縮短空間的距離

情境創設的過程中選用的事例所發生的地點距離學生生活的空間越近,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度越高,教學效果越好。為什么會這樣?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課堂等一些特定的場合,熟悉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因為在遇到熟悉的事物時大腦處理外界信息的困難程度變小了。所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的材料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到必修2《政治生活》有關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的時候,我就列舉了溧陽市政府的民心工程之一:鎮村公交。因為我校地處農村,每周放假學生都要乘坐鎮村公交,學生對這個事物可以說再熟悉不過了。對這樣一個事例學生都有切身的體會,假如沒有鎮村公交,許多學生上學將會有更多的麻煩和困難,市政府的這樣一個舉措投入大、成本高,但主要是著眼于方便農村老百姓的出行,這樣學生就真正理解了我國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因此情境創設內容與學生的空間距離也是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必須關注的因素。

三、縮短心理的距離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其心理特點是不一樣的,其思維結構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學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結構也是必需的。小學生由于神經系統發育的特點,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時又因為小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思維缺乏靈活性,抽象邏輯思維的自覺性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時更多的是采用直觀的淺顯的形式和內容,比如圖畫、錄音等,內容的思辨要求也相對較低。但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論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辯證思維能力的發展。中學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理論與實踐等的辯證關系,能用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中學生的思維結構趨于穩定,并基本完整與系統化,從而使思維的功能更完善,思維的效率更高。教師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忽視這方面的因素,往往會弄巧成拙。這種現象在新教師的課堂中時常會出現。一次聽一位新教師的公開課,在《消費及其類型》的教學中,這位老師先是投影了一張學校商店的圖片,然后連續設置了幾個探究問題:(1)圖片上的是什么?(2)你是不是常去?去干什么?老師原本以為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后學生反應會很熱烈,但事實恰恰相反,不但沒有人舉手,大部分同學把頭低了下去,有的學生還有些不屑。最后老師不得不自問自答以打破這個尷尬的局面。這樣的情境創設不僅不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反而不利于高中階段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縮短與學生現有知識結構的距離

篇6

        古人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傳統師生關系。教師是權威、是表演者;學生是遵從者、是觀眾。這種近乎“獨白”的教育雖然忠實于教材,卻背棄了學生;進行著表演,卻少了互動;體現了權利,卻忽視了民主;追求著效率,卻忘記了意義。因此,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創新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教師的角色也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而發生重大變化。 

        首先,多年來傳統教育體制下的應試教育導致中學教師片面重視學生“雙基”訓練,教學活動內容不僅沒有受到鼓勵反而被禁止,學生的人格和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以中學思想政治課為例,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模式,無非就是教師一支粉筆在指點江山地描畫,一張嘴苦口婆心地講說;學生則埋頭拼命地記筆記,背誦題目要點,誰記得多,誰就得高分,真是名符其實的“貝多芬”(背多分)。只要走進中學課堂就不難發現,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講述灌輸?——聆聽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預習——聽講——練習——復習——背誦——考試。分、分、分!是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是老師的法寶。教育者無視學生的現實情況和精神狀態,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對學生耳提面命,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不是充滿愛的活動,而是以機械的“填鴨灌輸”的方式從事教育工作。 

        其次,從教學模式上,教師把學生當成藝術品來加工,課堂教學信息傳遞單向化,教師是課堂的權威者、信息的者。在名利、成績排位等的驅動下,教師對學生近乎苛求,使得課堂中僅局限于師生交流,嚴重限制生生互動,出現“聲向聞但不相往來”的窒息局面,否則,被視為擾亂教學秩序,受到師生們的特殊對待。常言道:老師有一桶水,才能教學生一碗水。在“你教我學”的環境下,教師是知識的“注射器”,學生只能成為被動接受的“儲存器”,這種“填鴨式”教學往往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不能適應知識化、信息化社會的發展。 

        再次,從教育評價機制來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和社會片面重視成績名次排位,不管白貓還是黑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片面追求優生率和升學率,導致社會用功利化的眼光看待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一切,既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也違背了《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 

        2.更新教育觀念,對有自我特色高效教學模式的展望 

        教師角色的轉變是為了教師在高效課改的實施過程中發揮應有的功能,這種轉變是讓教師改變原先擁有知識的權威形象,而側重于對學習過程的組織、引導并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改進,探究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2.1 新課改對教師基本素質能力的要求。

        2.1.1 教師的心理素質。教師的心理文化世界是教師教育理念根植的基本空間,也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健康的情感態度,能動的思考方式,堅定的意志信念,執著的價值目標。因此,教師心理素質的構建:第一,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崇高的職業責任感,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體現教師的職業追求和人生價值導向。第二,要深刻認識新課程的實質、內容和目標,迅速掌握新課程實施的要領、方法和步驟,在不斷挑戰中形成擁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 

       2.1.2 教師的綜合能力。新世紀的社會競爭將日趨激烈,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進一步要求教師應具備多種能力。教育的基本問題不僅是“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什么教”。在反思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面對教育信息化和知識更新加快的時代。教師只有不斷地更新觀念,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敢于創新,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科學求真,人文求善,我們必須成為具備人文關懷精神,擁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民教師,才能通過網絡信息資源等多媒體手段,創造性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能讓學生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理論一套套,實踐做不到”的紙上談兵者。 

        2.2 高效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

篇7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設計;情景材料;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7-0022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指出: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生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僵硬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從教師空洞、抽象、乏味的說教中解脫出來,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體驗、感悟、探究來發現知識,感悟知識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

情景材料作為立足學生現實生活,著眼于關注學生生活經驗的可信、可感,是極具說服力的教學情景載體。它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的重要意義與實踐參與性的不可替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好的情景材料在教學過程中不但具有可信可感的說服力與感染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課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情景材料的選用應注意把握好哪些原則呢?筆者根據《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性質和設計理念,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反思,提出了情景材料的選用必須堅持的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

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源于其所處的社會、家庭、學校環境與生活。如何有效地發掘這一豐富的學生學習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效率,就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俗話說得好:“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在傳授新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上,就不能脫離生活,而進行傳道士式的抽象說教。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中,必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生活是真實的,只有來自于生活實際,情景材料才會可信可感、才會有說服力,學生才能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感知、去判斷、去探究新知。可以說,真實性是情景材料選用的前提與依據。而杜撰編造的情景材料,不但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脫鉤,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更嚴重的是,學生知情后,會失信于學生,破壞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方向性原則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根本性質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方向及基本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情景材料的選用上,必須堅持思想品德課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性質,以此來引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準確認識該課程的基本任務,吃透選擇情景材料的標準。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比如在設計“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教材選用了“談起今天的美好生活,小青一家有說不完的話”這一情景材料。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小青一家的對話,啟發學生思考小青一家從過上好生活的主要原因,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是民心所向,也是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上述案例的成功,就在于情景材料所蘊含的正確的方向性。

三、時政性原則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性質決定了時政性在該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選用情景材料時,必須對材料的時政性給予足夠的關注。只有這樣,教師所選的材料才能緊扣時代的脈搏,抓住社會的熱點與焦點問題,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解決學生面對社會存在的困惑與問題,才能使學生將社會生活與知識,知識與社會生活有機的聯系起來,有力促成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國家、關注民主、關注未來的意識,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健康發展與樹立。如在設計“艱苦創業,與時俱進”這一教學時,我們既要讓學生知道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要讓學生懂得,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的今天,一些人開始自滿,一味追求物質的高享受,甚至有物質浪費的不良傾向,一時間,生活上攀比,工作上懈怠之風盛行。那么,如何教育學生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實現美麗的中國夢呢?教師一方面要列舉歷史上實干興邦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另一方面更要結合學生所處的這個偉大時代,讓學生體會到,艱苦奮斗是復興中華的時代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每個人的光榮使命。為此,我們可選用、等中央主要領導帶頭踐行中央提出的“八項紀律要求”,出行不封路、不擾民、接待廉潔從簡,反對奢侈浪費的情景材料。讓學生體驗、感悟,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美麗的中國夢,艱苦奮斗的精神必須大力倡導和發揚,必須與時俱進。

四、人本性原則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是“立人”,教師角色的職能是“促進人的發展”,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尊重學生,體現青少年文化的特點,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需求,善于利用具有青少年文化特點的教育資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將學生思想品德的學習與學生自主發展相吻合。因此,教師在情景材料的選用上必須體現人本性原則。比如在設計“弘揚民族精神”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師可選用三月五日“學雷鋒活動日”中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景材料,讓學生說出自己參加活動所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啟發,進而引導學生認識雷鋒助人為樂、不求回報、從小事做起的一生,體現了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也是對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光大。從而使學生受到了美好心靈的陶冶,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與學生的自主發展相融合。

五、實踐性原則

新版義教《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因為思想品德本質上不是一套知識體系,必須做到知行統一。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學生將思想付諸行動,并自覺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就決定了思想品德課程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聯,必須與社會實踐相聯系,也就決定了該課程在情景材料的選用時,必須注重實踐性。讓學生通過對實踐活動的參、體驗、感受、了解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明確學習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如在設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我們可讓學生對自己家鄉或生活區域內的河流污染情況在課前進行社會調查,找出造成河流污染的原因,污染的狀況,造成的危害,提出預防河流污染的方法,然后在課內分組交流討論,從而得出:保護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直接關系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的復興這一結論。

篇8

關鍵詞:課堂錯誤;文本感悟;質疑探究;表揚激勵

中圖分類號:G62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108-02

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變化情況和因素是無法事先“約定”的,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課堂上出現的“錯誤”是教學中難免的且須直面的學情信息。如能善于發現、挖掘并利用這些形形的“錯誤”,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勃勃的生機,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深入挖掘,提升感悟水平

一個小小的錯誤,如果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探究,可以讓孩子對文本的內涵感悟更深刻。

如《鞋匠的兒子》中,在學習林肯演說的三段精彩言論時,一位學生發言道:“老師,我不懂林肯為什么把父親做鞋稱為‘藝術’。在我看來,高雅的音樂,優美的舞蹈、精美的雕刻等才稱得上‘藝術’,平凡的做鞋怎么也是‘藝術’呢?”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淺見”含糊其辭,而是抓住契機,改變原有教學設計,在細節上做了一番文章:“你真愛動腦筋,發現了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是呀,為什么林肯眼中父親做鞋是一種藝術呢?讓我們大家一起再來品讀一下林肯說的三段精彩的言論,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原因。”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讀起文中林肯所說的三段話。慢慢地,讀書聲小了下來。學生開始自由發言。生1:林肯的父親將普通的工作做得不普通,將“做鞋”當成是“一種藝術”,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生2:我覺得這“做鞋的藝術”是說林肯的父親把鞋子做得舒適、美觀、無可挑剔,連參議員的家人都請他來做鞋子,可見他做鞋的技藝之精湛。生3:這樣說恰好能反映出林肯對父親的尊敬與愛戴。生4:林肯的父親把做好鞋子當作一種追求,盡心盡力地為別人服務,我認為“做鞋的藝術”也包含著這樣一種認真負責的做事態度。聽著學生給出的令人滿意的答案,教師因勢利導:同學們說得真好!是呀,這看似平凡的“藝術”二字,蘊藏著多么豐富的內涵啊!請大家再讀一讀這三句話,品味一下,林肯僅僅是在說父親嗎?生5:林肯同時在告訴所有的參議員,我做總統也會像父親一樣,做一個有作為的總統。生6:他也在告訴參議員,作為總統,他會竭盡全力為人民服務。學生“個性化”的見解是由于對文本內涵的模糊解讀造成的,教師以敏銳的觸角加以捕捉與點燃,勇敢地突破預設的教案,將“糾錯”巧妙轉化成了挖掘文本內涵的契機。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巧妙地把“錯誤”轉化為一種可貴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搭設了一座走向文本的橋梁,既化解了知識難點,又走進了文本之中。

二、將錯就錯,激發探究意識

很多老師在上課時習慣與學生“一次對話”,即教師一問,學生一答就算完事兒了,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害怕不能按預設的環節走,因此對學生的錯誤一筆帶過,殊不知,許多錯誤的背后是有豐富潛臺詞的,不深究往往會錯過精彩。如一教師在講《小稻秧脫險記》近尾聲時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小稻秧脫險記》。文中的主人公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一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我喜歡雜草,因為課文中說他們把小稻秧團團圍住,說明他們很團結。”教師愣了一下,顯然學生的說法是她始料未及的。她馬上說:“你的認識真是與眾不同。”其實這位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追問:“你說雜草們很團結,那老師想問一下,雜草們團結起來干什么事呀?”學生們當然知道雜草們那么團結是為了搶小稻秧的營養。接著教師可再問:“搶小稻秧的營養就是在做壞事呀,他們越團結,壞事不就干得越多嗎?這樣的團結值得我們喜歡嗎?”這樣一來,這位學生肯定能認識到在他看來團結的雜草是在殘害小稻秧,自己的理解是不對的。課堂上,面對學生有背文本價值取向的不當解讀,教師若對其錯誤加以追問,如“為什么?”“你怎么會這樣想呢?”等問題,或許能輕而易舉地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制造一份美麗的“錯誤”。

三、巧設陷阱,培養質疑能力

在《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可這樣導入,多媒體出示錯誤的課題:司馬遷寫《史記》。學生們馬上提出異議:老師,你少寫了“發憤”兩字。于是,我虛心接受了學生們的意見,出示了正確的課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并提出了我的疑問:作者為什么不用簡練一點的課題,而要加上“發憤”兩字呢?請同學們先小組討論后,再來回答老師的問題。教室里一下子就熱鬧進來,討論完畢,每組派代表發言。學生們的回答令我喜出望外。有的說:“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司馬遷寫成這部史書是非常不容易的,加上‘發憤’能體現出這一點。”有的說:“‘發憤’的意思是‘振作起來,努力地做’,聯系課文內容說就是指司馬遷在受了酷刑后仍振作起來,努力地完成《史記》。‘發憤’一詞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所以不能省!”

對教師有心或無意的錯誤,學生敢于提出質疑,是積極參與教學的表現,這樣的“精彩”,切不可錯失。

四、表揚激勵,喚醒自信心理

篇9

關鍵詞 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 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Abide by Professional Ethics" Lesson

Abstract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ed with classroom instruction, discussed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abide by professional ethic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Key words teaching goal; classroom teaching; professional ethics

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職業道德的內容;理解為什么要在職業活動中遵守職業道德。(2)運用目標: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增強踐行職業道德的意識;對職業生活中各種腐敗現象有正確的認識。(3)情感態度觀念目標:懂得愛崗敬業的意義,培養“干一行,愛一行”的意識;增強熱情服務、無私奉獻的意識,體會“我奉獻,我快樂”的真諦;培養誠實、守信、公道的品質,樹立講誠信的作風。

2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上網搜索或查閱報刊,收集有關職業道德的案例資料。(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3)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學法、闡述法、討論法。

3 教學重難點

職業與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的基礎和核心。

4 教學設計

4.1 案例導入

鏡頭一:一位醫生走上救治“非典”病人崗位前,平靜地對滿含淚水送別的妻子說:“我是醫生,這是我的職責。”

鏡頭二:某旅行團乘坐的旅游車不慎與超速改道的貨車迎面相撞。當火速趕來的救援人員準備將坐在前排的導游小文搶救出來時,小文急切的說:“我是導游,后面都是我的游客,請你們先救游客。”

提問:上述醫生和導游的做法說明了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發言。

教師總結: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不同的行為準則。職業活動中,我們應當遵循的這些具有職業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就是職業道德。

4.2 教學過程:第二單元、第四課——恪守職業道德

4.2.1 我愛崗,我敬業

(1) 職業道德——職業的靈魂

職業道德的含義:職業道德是我們所從事的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是我們職業成功的保證。

案例:對于職業道德,人們存在不同的看法:

觀點一:職業道德是大道理,我是小人物,因此職業道德對我沒用。

觀點二:職業道德是一紙空文,社會上很多違背職業道德的人生意很火,所以誰遵守誰吃虧。

觀點三:違背職業道德而獲得的利益只是短暫的,遵守職業道德而獲得的利益才是長期的、永久的。

提問:對于職業道德的看法還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上述觀點的?

學生活動:讓學生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將來想從事的職業談談自己對職業道德的認識。

教師總結:分析觀點一和觀點二錯誤的原因,說明觀點三正確的理由。

職業道德的作用:規范從業人員的行為,調節從業人員內部及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的關系,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有效保證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維護和提高企業的信譽,促進行業的發展;規范整個行業全體人員的行為。

(2)職業道德的基礎——愛崗敬業。

案例:

鏡頭一: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在信中告誡兒子:“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快樂,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

鏡頭二:職校生小李上課沒精神,認為就業前途渺茫,將來只能從事環境艱苦、繁重勞累或地點偏僻、工作單調,技術性低甚至有危險性的工作,因此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混日子。

提問:你贊同洛克菲勒的“天堂”和“地獄”之說嗎?你怎么看?小李的想法和做法會導致什么結果?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能否熱愛自己的職業,關鍵在于培養自己對職業的興趣。有興趣就容易產生愛的感情,會工作積極,勤奮努力,改造質量高。沒有興趣就談不上愛,會工作消極,情緒低落,辦事拖拉。

愛崗敬業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做到樂業、勤業、精業。做到樂業、勤業、精業,我們就能克服工作中的困難,取得更大的成績,從中獲得工作的樂趣;就會因盡到對社會的責任而得到社會的肯定和贊揚。

4.2.2 我誠信,我公道

(1)恪守職業道德的重點——我誠信

什么是誠信?

職業道德中的誠信,強調誠實勞動,合法經營,信守承諾,講求信譽。

為什么要講誠信?

案例:一些不法從業者為了謀取暴利,不惜以消費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制造劣質食品。例如,不含蛋白質的劣質奶粉、含有蘇丹紅的辣椒醬、殘留孔雀石綠的水產品,以及西瓜“膨大劑”、飲料中的“塑化劑”等等。類似事件一次又一次拉響食品安全的警報。

提問:這一次次食品安全警報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其他不誠信的現象進行交流。

教師總結:常言道,誠實是為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先。如果不講誠信,會讓人的良心變壞,失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假冒偽劣盛行,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破壞市場經濟秩序,嚴重敗壞社會風氣。我們做誠信的人,會得到他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 合作關系,成為有益與社會的人、受歡迎的人。

我們在職業活動中恪守誠實守信的準則,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要誠實;要有信用,講信譽;要忠誠所屬企業;要維護企業信譽;要保守企業秘密。

如何做到誠信?誠信要求我們遵守國家法律、符合社會道德要求;誠信是要把企業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但是企業利益不能高于國家和社會的利益。

誠實守信是各行各業的生存之道,是各行各業樹立良好信譽的根本。企業的信譽體現了社會承認,體現了企業的社會價值,影響到企業的未來發展。

(2)恪守職業道德的較高要求——我公道

什么是辦事公道?辦事公道是職業道德的又一準則。公道就是處理事情堅持原則,不偏袒任何一方。辦事公道強調職業活動應遵從公平和公正原則,它是提高為人民服務質量的起碼保障。

案例:

觀點一:在工作中關照親友乃人之常情,與辦事公道要求不矛盾。

觀點二:辦事公道是對有權人而言的,我們基層從業者不存在這一問題。

提問:你如何看待上面兩種觀點?

學生活動:分組辯論,允許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做適當引導。

教師總結:通過觀點一,我們知道了辦事公道就是處理事情堅持原則,不偏袒任何一方,照顧親友顯然是有違辦事公道的原則的;通過觀點二,我們懂得了無論是掌握一定權力的人還是普通職業人,工作中都涉及公道的問題,它不是有權人的專利。

辦事公道的具體要求:公平公正;不計個人得失,不屈從各種勢力;要有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

辦事公道的重要意義:對企業而言:辦事公道,在企業內部會形成一種凝聚力,增強團隊協作的合力,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的發展。對個人而言:個人具有辦事公道的良好職業道德,能提高自己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最終為企業贏得較好的信譽,使企業發展壯大。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不同的行為準則。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將努力追求做職業道德高尚的人,做對社會有益、受人尊敬的人。這是我們職業取得成功的保證。

課后作業:(a)談談你對“今天不愛崗,明天就下崗;今天不敬業,明天就失業”這句話的認識。(b)綜合所學專業,討論該專業對應的職業該如何愛崗敬業。

篇10

Safeguards for Action-oriented Public Security Institute

Training Teaching to Reach the Goal

XIAO Zhentao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Railway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3)

Abstract Currently,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security institutions are in full swing, but no matter what path to choose reform, public education 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to adapt their frontline work of public security, the rule of law to meet the strategic needs of the high-skilled,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of target is determine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personnel in Police College training goal reached, and action-oriented thinking and philosophy also provided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raining, training "Double" teachers, school Board to carry out cooper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afeguards training teaching objectives agreed to benefit the teaching of the police college training.

Key words action-oriented; public security institute; training teaching

1 基本概念與理論

1.1 行動導向

在《綜合經濟形勢中的學習、思維和行為――在商務職業培訓中運用新的工藝》一書中,德國教育學家 T.特拉姆(Tramm)認為行動導向是一種指導思想,培養學習者具備自我判斷能力、懂行和負責任的行動。以行動導向理論為基礎,在改革教育學派的學習理論的指導下,20 世紀 80年代教學理論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行動導向教學法,雖然把它看作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比較勉強,但是把它作為一種新的、有效的教學理念來看待是完全合適的。

1.2 公安院校實訓教學

公安院校實訓教學是公安院校實踐性教學的一種形式,與實習、實驗等其他的實踐性教學形式相比,實訓教學最具實踐特色。公安院校實訓教學一般有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兩種形式。校內實訓是在模擬公安一線工作的環境下,如在校內模擬戰訓街等,按照公安一線工作的要求進行實訓。如,鐵道警察學院乘警勤務課程一般在校內模擬車站派出所或模擬旅客車廂內開展實訓教學,模擬鐵路乘警如何完成出乘、值乘、返乘以及退乘等一系列勤務工作;模擬鐵路乘警如何處置盜竊、搶劫等案件;模擬鐵路乘警如何處理旅客列車上的群眾糾紛等。校外實訓即是深入公安一線,如鐵道警察學院學員在火車站、鐵路公安派出所、旅客列車上等真實的公安工作環境中開展實訓。

1.3 行動導向的公安院校實訓教學

行動導向的公安院校實訓教學特別注重學員在實訓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它強調實訓教學過程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實訓教學是學員提升專業能力過程,教師要有清晰、準確的定位,即教師是實訓教學過程的協調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在具體的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行動起來,相信學生,積極發揮其創造能力和主觀能動性,使其在自己動手的實踐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經驗,實現學生獲取關鍵的業務能力以適應未來公安工作的目的。

2 行動導向的公安院校實訓教學目標

2.1 注重“專業整體性”的同時,應更加突出“專業技能”的培養

理論與實踐,技能與素質的側重安排是確定實訓教學目標需要考慮的問題,行動導向的公安院校實訓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考慮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如專業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專業技能的訓練,專業素質的培養等等。同時,行動導向的公安院校實訓教學目標還應把專業技能的培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也是由公安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因為從本質上來講,公安教育可以稱為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又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為核心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公安院校毫無疑問地要把專業技能培養放在實訓教學目標體系的突出位置。

2.2 “高技能”應與“高素質”相匹配

公安院校有其政治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面,因此在具體的實訓目標制定上要充分考慮公安院校學員政治素質、公安職業倫理等價值觀的養成,使公安院校學員的“高技能”與“高素質”相匹配,兩者同步提高。這就要求實訓教學在培養學員掌握公安一線實踐工作能力,提高學員實踐工作水平的同時,還要積極培養學員的職業認同感,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并且在實訓教學中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員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等。通過實訓教學切實提升學員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日益復雜的公安一線工作,這也是行動導向的公安院校實訓教學的目的所在。

3 行動導向的實訓教學目標達成的保障措施

3.1 轉變公安院校實訓教學理念,不斷探索實訓教學模式

公安院校在制定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統籌安排專業課程課時量時,要突出實訓教學的重要位置,切實把提升學員公安實踐或實戰能力這一培養目標反映到每一門課,每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徹底改變傳統以理論灌輸為主的 “填鴨式”教育教學模式。目前,鐵道警察學院的專業課程設置非常重視實訓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治安系專業課程為例,本科治安學專業所設置的乘警勤務課程共34個課時,其中專門的實訓課程就達到12個,占總課時量的35%以上,并且鐵道警察學院根據具體專業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的現實需要積極調整教學計劃,把一些實踐性特別強的專業在原來基礎上繼續增加實訓課時的比重,逐步實現以知識灌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技能培養為核心的現代教學模式的轉變。

3.2 建立一支理論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 “雙師”型教師

從目前情況來看,公安院校教師的平均學歷水平近年來有了較大的提升,有些公安院校近幾年要求新進教師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具有博士學位,一批高學位教師進入公安院校任教,給我國公安院校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以鐵道警察學院為例,鐵道警察學院最近幾年間,新進碩士學位以上教師就達到70人以上,這些教師將是鐵道警察學院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奠定了鐵道警察學院未來發展的基石。但我們也應看到,很多新進教師并不是公安院校畢業,所學專業與公安專業差距很大,很多新進教師基本上是“現學現賣”,這就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這些都嚴重阻礙著公安院校實訓課程的開展。公安院校應把提升教師素質,改善教師知識、能力結構水平作為一項關乎學校未來的戰略任務來抓,努力打造一支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鐵道警察學院近幾年在這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每年派遣年青教師赴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等院校進修學習,提升年青教師的公安理論水平,掌握最前沿的公安理論動態,并積極鼓勵年青教師利用課外時間、寒暑假去鐵路公安一線和地方公安機關調研學習,了解公安一線實際情況,搜集整理公安一線發生的現實案例,為校內實訓教學的有效開展積累第一手資料,并在此過程中豐富年青教師的實踐經驗。

3.3 編寫與完善實訓課程的配套教材

實訓教材是開展實訓課程的主要依據與參考,一本高質量的實訓教材對實訓課程的開展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并能有效提升實訓課程的質量。實訓教材能夠為實訓課程的開展確定更為明確的目標,更為標準并有效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更為科學合理的考核反饋機制,這些對于實訓教師和學員都意義重大。實訓目標的明確能夠使學員了解自己的任務和目的,并能充分調動學員完成任務的積極主動性,為實訓目標的達成奠定基礎。標準程序和方法的明確能夠使學員知道“怎么干”,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技能,提升素質,使實訓課程更加有效率。考核反饋機制的明確能夠使學員知道“干的好壞“,方便考核每一名實訓學員的表現以及整個實訓課程的效果,為更好地開展實訓課程總結經驗。總之,高質量并有針對性的實訓教材對實訓課程的有效開展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目前公安院校實訓教材匱乏,高質量并有針對性的實訓教材更是少見,部分公安實訓課程還僅僅是依靠實訓教師“經驗總結式”的教案來進行。以鐵道警察學院為例,目前學院很多實訓課程的開展沒有針對性的實訓教材作為指導,并且有些鐵路特色非常鮮明的課程,如鐵路乘警勤務等由于其課程獨特性甚至完全沒有相關資料可供參考,這就嚴重影響了實訓教學質量的提升,實訓教材的編寫工作可以說是迫在眉睫。鐵道警察學院目前正在積極組織任課教師編寫實訓教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來幾年,各個課程的實訓教材將陸續出版,這將大大提升學院實訓課程的教學質量。

3.4 加強校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