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大全范文

時間:2023-04-07 18:45: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好作文大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好作文大全

篇1

綽號是一種非常以及極其不好不文明的東西,還是一種很郁悶的東西,它會使你難看,或者使你羞愧。而取綽號分2種:第一種是看外貌長相取綽號,如:這人嘴巴尖尖的,那就叫老鷹或狐貍。第二種看體形取綽號,比如是瘦,那就叫猴子。

我也被別人取過綽號,是在二年級的時候。因為我的體形逐漸偏胖,班級里的同學老是指指點點的,有的人直接叫我“小胖”,我有點想不通,難道一定要以瘦為標準嗎?到了5年級,班級里還有人在叫,什么“胖哥哥”“胖仔”“豬豬”,最后流傳到了“豬八戒”郁悶,我有這么肥嗎?我有這么色嗎?回到家里,我仰天長叫:“天哪,我什么時候才能夠回到所謂的‘凡間’啊”

綽 號 大 全

“香腸嘴”金凱達:

想起這個綽號來,還不是我們同學取的,這個綽號可是體育老師御賜的哦。因為那節體育課是自修課,我們在跟老師聊天,而我們全班同學差不都都看不順他,我們就讓體育老師為他取個綽號,老師看他嘴巴很大,很長,就脫口而出“香腸嘴”

“母老虎”趙怡:

她可是班級里緋聞最多的一個,每次在說她緋聞的時候,他臉都漲的特別紅,都要去追別的男生,去打他們,我們看她那么雄,就不知不覺的叫他“母老虎”了。

“猢猻”唐加成:

他的綽號可是最形象的了,樣子體形相貌都像。有一次上數學課,他把一道題目做出了,就像猴子似的跳了起來,邊跳邊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金凱達看了,就笑嘻嘻地說:“好象猢猻啊”

“大大王”陳越飛:

她,嘴巴大,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她,腳大,跑起步來飛快飛快的;她,手大,打起來好如如來神掌;她,膽子大,曾經去競選過學校大隊長;她,謂稱大,現在是學校大隊長。

篇2

韓美權威小學生作文大全五年級:家風伴我成長,更多小學生作文大全五年級相關信息請訪問韓美。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的心靈,塑造我的人格。

我家的家風,做人要學會感恩。有一句話叫“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而父母也從小這樣教育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中午吃飯,我說今天的菜怎么這么難吃。媽媽看見了,急忙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這樣子說奶奶做的飯呢?”“怎么了……”我感到媽媽在生氣,但又委屈地說。“奶奶年齢大了,要做家務還要給你做飯,多辛苦。”媽媽激動地說著,我在一旁默默地聽著,慢慢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看到我好像意識到了錯誤,媽媽的口氣緩和下來了,繼續說:“寶貝,你們很多同學都在學校外面吃小飯桌吧?那菜肯定沒有奶奶做的好吃對吧”。我點了點頭。一個教訓,讓我明白了做人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感恩身邊的每一個人。

爸爸從小教育我,做人要守信,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做到,不然就不要答應。爸爸一直用實際行動告訴我這個道理。從小到大,他都按照誠實守信要求自己。我們家很民主的,有什么事都可以說出來與家人溝通。父母很尊重我的想法,同時,也經常教育我,要與人為善,誠信是做事之本。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學著爸爸,養成了守信的好習慣!

父母的一些舉動,總能影響孩子。優秀的品質,就是從中培養起來的。

篇3

關鍵詞:作文教學、收集、素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8-070-01

進入小學中段高段,有好多學生對語文感覺吃不消了,有一些教師也感覺到很是吃力,究其原因就是這時候開始有了較為正式的、完整的、篇幅較長的作文,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寫作文,普遍感到沒有什么東西可寫,無話可說,干巴巴的幾句就沒有了。這是困擾語文教學以及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普遍難題。而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教師過多喜歡指導學生做應試作文,形似過去的八股文,講究什么起轉承合,開頭、中間、結尾,形式呆板,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的作文變得內容空泛,感情貧乏,無病,成為應付考試,應付老師這一痛苦的活兒,自然寫不出好的作文。如果沒有對學生的作文基礎進行一個好的教育,不注重學生作文素材的搜集整理,就會使學生的作文要么缺少素材,要么材料片面單一,寫作文時就會出現上述問題。因而,改變我們的作文教學觀念,教給學生收集材料的方法,讓學生養成自覺收集作文素材的習慣,才是改變我們作文教學被動無奈、效果極差的一個重要途徑。小學作文教學中,收集作文素材的途徑,有以下幾點:

一、來自教材資源

一般講,學生的教材所選的文章,都是經過幾代人的精心挑選,不僅用于傳播知識,還運用典型生動的素材對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思想教育,像語文、社會、科學、自然等學科,他們集知識性與思想性于一體,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積累,為我所用。特別是語文教材,不光有經典的素材能夠為我所用,還從中學到寫作運用、選材、組織材料的方法,細細品味,自然是積累作文素材,提高寫作技巧最主要源泉。

二、來自平時生活

我們平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作文的好材料,也是收集作文素材的主陣地、主渠道,平時生活中的事例,多為學生所親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聽,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是小學生,或者剛剛接觸作文,缺少有效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對生活的認識可能不夠敏銳,對所見所聞可能會比較漠然,粗心大意,熟視無睹,或者不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事物,只識皮毛,不解本質,印象難以深刻,運用不夠恰當。所以,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主動地去生活中尋找材料,有目的地去觀察生活,增強有意識記憶,用心去感悟生活,發現事物間的聯系,把握生活的本質和規律,并能夠及時將收集的材料和感受作以記錄,方便以后它用。

三、運用資料書、報刊雜志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加強學生閱讀量,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實踐證明:閱讀廣泛的學生寫作能力明顯強,詞匯量也明顯大。當前,指導學生學習作文的書籍很多,諸如作文大全、話題作文、幾百字作文之類,這些書籍中都有大量的學生作文素材,可以引導學生有選擇地拿來為我所用,不失為一種好的收集作文素材的好方法。每年可以有針對性地征訂一些好的報刊雜志,比如《少年月刊》、《新新小學生》、《讀寫算》、《少年兒童報》等等,增強學生的閱讀,開闊學生的視野,便于學生收集有用的作文素材。還可以利用開放的圖書室資源,同樣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促進學生收集有用的作文素材。

四、社會調查研究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雖然這是對作家而言,但對學生也同樣有啟發作用,只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去觀察、思考、體驗,才能真正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決“無米之炊”的難題。教師可以根據作文實際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讓學生根據指定的目標,在相關的范圍內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了解,對材料進行歸納分析,找出本質及事物的內在聯系,積累素材,為我作文所用。

五、電視網絡媒體

篇4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而其中之“寫”尤其是一名學生基本功之集中體現。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種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

現在許多學生一提到寫文章,都感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其表現為平時就不愿意自覺去練、去寫。到了必須寫作文時,有的學生望著作文題目提筆難下,無話可談,無言可寫,真不知從何而起。有的學生先是發一陣呆,然后三言兩語,記流水賬似的一通完成任務了差事。還有的學生就開始翻找資料,找出類似的文章,來一番加工,就改頭換面成自己的文章了。學生都為之感慨,寫文章實在是太難了。

這是為什么呢?寫作文真的就這樣難嗎?

從學生的讀書歷程來說,小學開始學習字、詞、句、段,連成篇;進入初中又進行了比較完整的寫作訓練,對各類文章格式的要求,語言修辭、邏輯等都進行了正規的學習;步入高中后對作文的訓練就更加系統化了。屈指一算,接觸并練習寫作文的時間不算短了吧?該寫下不少的文章了吧?然而這中間真正又有多少好的文章出現呢?

回頭觀望,學生們的書櫥中都有一大堆的各式各樣關于寫作的書籍,諸如怎樣寫記敘文,怎樣寫說明文,怎樣寫議論文,應用文大全,高考優秀作文集以及各式各樣的關于寫好作文的書籍、資料,各位名家各類體裁的優秀文章。而且還有著這樣或那樣寫好文章的最佳、最快的途徑,作文指導迷津,快速提高寫作水平的訣竅等等。

可是這所有的一切都難使現在的青年們對寫作文產生好感,終而未能使絕大多數的同學寫出好的文章來。

中學課文《我的長生果》,寫得很好,比喻用得十分得體,希望同學們去細心閱讀。我認為該文作者的意圖之一就是要求同學們去博覽群書,有道是見多才能識廣,古人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語。作者用自身的經驗談及怎樣寫好文章,從兒時開始就入迷于小人畫片,逐漸進入連環畫冊、童話、神話、小說到大部頭的書籍;從課堂的手寫作文到鉛印的作文再到寫成書出版。這些都與作者自身的大量閱讀,細心的品味有著密切的聯系。把讀寫聯系起來,由此可以看出,閱讀對于寫作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可是現在不用說小學生、初中生,單就高中生來說,有多少同學看完過幾本小說,閱讀過幾本中外名著呢?許多同學僅僅限于課堂上所學的那么有限的課文,大部分同學甚至連課外讀本都很少去翻閱,如此少的閱讀量,再加上閱讀時不用心品味,見識又少,思維狹窄,怎么能發揮出想像力呢?又哪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呢?很自然就出現了前面所述的那種提筆難下的現象。即使是成形的作文,也是生搬硬套,淡而無味,枯燥至極。

篇5

1教師領會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實質是克服作文指導種種誤區的利器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的要求和指導方法都作了明確精要的規定,特別是強調了作文指導要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言之有物的好文風,強調了教師批改和學生自改、互改相結合的批改方法等,只要認真貫徹“新課標”的規定和要求,牢固樹立作文教學的課程意識、主體意識,作文指導中存在的弊病是可以克服的。

2引導學生寫真情實感

詩言志,文抒情。文章貴在寫真情實感,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真情投入,傾情演繹,調動其生活積累,激發他們的內在情感,指導他們寫自己熟知的事,筆鋒帶著感情去寫,抓住了這一條綱,作文與學生的內心世界就息息相關、水融了,許多寫作的弊病就會迎刃而解了,許多指導的誤區都可克服和防范。因此,我們教作文,不僅僅是指導孩子掌握寫作的技巧,而是更應該觸動孩子的心靈,在他們的心靈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讓他們學會欣賞,學會贊美,學會感恩。用感恩教育促進作文能力的提高,通過寫作來升華學生的感恩情感。我們教師只要善于引導,就能在這兩方面取得圓滿的效果。

3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傳授寫作規律

學生的寫作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師作文指導能力的提高來自實踐,來自對成功與失敗的不斷認識總結,來自對寫作規律的逐漸掌握。自己找到的真理最雄辯,自己摸索到的方法最管用,按照寫作規律指導作文,是科學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

4調整重心,使作文指導由重形式向重內容轉變

要擯棄那種偏重“怎么寫”的純技術指導的作文教學方式,多在“寫什么”的指導上下功夫。作文教學重在教“寫什么”,不是指導在選材范圍上畫框定調,而是喚起學生對作文本質意義的深刻認識,調動學生體悟生活的情感與主動性,指點學生到生活(也包括書本)的廣闊原野中去汲取精神營養。具體來說,可以進行旨在充實自我,提升境界的四個方面的“對話”:與自我對話——認識真實的自我,展示血肉豐滿的自我。展示一個獨特的世界;與自然對話——投身大自然的懷抱,不只是身形的接近,更是心靈的融入,用眼去觀察它們的形態,用心去傾聽它們的聲音,用情去呼吸它們的氣息;與社會對話——強化自己在社會舞臺中的角色意識,學會與周圍人交往、交流、和諧相處,懂得珍視生命,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大師對話——多讀關于大師的傳統作品,多讀大師們留下的經典著作,觀照自我,通過追慕靈魂來拷問靈魂,從而擺脫“小我”,提高人生品位,使自己成長為一個有個性的大寫的“人”。

5破舊立新,構建以評改為中心環節的作文教學模式

篇6

困惑之一:閱讀課中,究竟誰來主導探究?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剛剛脫離童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每當這時,語文老師們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兩難選擇:講,還是不講?若講,對一些正在思考且馬上就要接近勝利終點的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似乎有一點強行剝奪他們思考權利和成功喜悅的嫌疑,顯然有悖于新課程改革精神.而對另一部分不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正好滿足了他們的“不勞而獲”的懶惰心理,可謂害處多多;不講吧,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們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園圍墻外亂撞而不得其入門要領,心中總是于心不忍,況且寶貴的時間也隨著孩子們的嘰嘰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學任務眼看無法完成,又不由得讓人心生焦慮.再說,就算是講,又該如何確定介入學生探究活動的深度與廣度?講深了,不僅學生難以聽懂,且屬越俎代皰之舉,似乎又走回了“滿堂灌”的老路;講淺了,對學生的理解又沒什么實質的幫助.或許正是出于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同,在很多的“公開課”“示范課”中,主講老師們經常會選擇這樣兩種極端的處理方法:一種可以稱之為“保姆式探究教學法”,即由于唯恐學生找不到“標準答案”,在學生開始深入探究課文之前,教師就先明確地給出了討論的問題或范圍,以便讓學生們的討論時“有的放矢”,少走彎路,而且在討論中還時不時“欲說還休”地給學生們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圓滿地完成找到“標準答案”的任務.另一種呢,則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稱之為“放羊式探究教學法”,即教師在學生的整個探究活動中始終以旁觀者自居,任由學生有那里艱難地摸索,甚至于連教師作一下點評和總結的權利也徹底下放了.

困惑之二:古詩、文言文教學到底該不該逐句翻譯講解?

為繼承和吸收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國的大中小學各階段的語文課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詩詞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遠及語言的變遷,加上初中生的語言知識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們對這類作品的理解相當困難.因此,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給出 “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淺顯要求,并重點強調了朗誦和積累教學要求.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對詩文的句意講解的不夠,造成學生對詩文中的語句理解不夠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們在后面的教學環節如作品主題的探究,課文的理解背誦,名言佳句的靈活使用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多的障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困惑之三:字詞積累、病句修改之類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當如何進行?

我在教學中發現,我所任課的七年級班級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遠未達到新課標中規定的“(5~6年級)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積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會寫”學段目標要求:有約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認不全也讀不準《漢語拼音字母表》中的聲母和韻母,亦不能熟練地使用字、詞典等工具書,寫起作文來更是病句連天,讓人哭笑不得.顯然,他們的語文基本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其中又以詞匯的積累嚴重不足表現的尤為突出.而且,由于這種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更多問題的連鎖產生,如學生的朗讀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現代文在給了相當長的時間預習后仍然讀得結結巴巴,動筆寫字就是“別字大全”,給我的教學帶來了很多的不便.為改變這種狀況,我也曾希望從一些市、區兩級的公開課中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但令我失望的是從這些公開課中似乎也未看到諸如此類問題的處理方法.

困惑之四:教材中設計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活動是否城市味太濃,而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農村中小學的實際?

就目前我接觸到的七年級上下冊教材來看,其中設計的絕大部分活動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即動手搜集與活動主題有關的大量各種資料,如文字、圖片、影像光盤、錄音磁帶甚至于實物等,有的甚至還需要學生走上街頭做實地調查……就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來說,這樣的要求無非是為了提高學生們利用現代各種傳媒有目的的采集實用信息,以提高他們實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調動其社會參與意識.然而這些專家學者們似乎忽略了這樣的一個簡單而又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即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農民!相應地,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廣大偏遠鄉村的農村孩子.試問,對于很多當地尚未接通寬帶網絡,連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農村娃們來說,你讓他們到哪里去上網查資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會用字情況調查呢?更不用說讓他們去搞什么野外探險活動了,就算孩子們想去,可他們的有那個時間和經濟實力嗎?可若是不搞這些上網查資料、做社會調查的準備活動,這項綜合性學習活動又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水.對于我們這類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同樣感到頭痛的矛盾問題.

困惑之五:教學方法在改,中(高)考這個指揮棒會不會隨之而改?

坦率地講,盡管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積極倡導素質教育已有多年,然而,在不發達的基本國情和升學、就業的社會環境重壓下,應試教育還是客觀存在的,個別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回潮之勢.就我們身處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而言,究竟是應該以從國家和民許的發展的長遠大計出發,切切實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標呢,還是從個人和學校的短期利益和目標出發,以扎扎實實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為行動指針?也許有人會對此提出疑問說:“難道提高學生的應試技能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這二者就不能結合起來嗎?”的確,既能在考場上得到高分同時又能在生活中熟練練運用語言文字的聰明學生是有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那種雖然在考場上對答如流,但在現實生活中卻見了生人不敢說話,上了臺面手足無措,寫封書信辭不達意的孩子更是屢見不鮮.什么緣故?就是因為在某些僵化甚至已變成錯誤的高(中)考題型誤導下,在一些教師的題山題海重壓和浸泡下,他們早已從原本聰明伶俐的兒童變成了“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天下事”的書呆子.他們在一次又一次“標準答案”的打擊下,早已失去了那顆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可貴童心,而變成了一個個只知盲從權威,不敢發表自己獨立見解的“兩腳書櫥”.再說說教師們,其實他們又何嘗不知道那種狂轟濫炸式的題海訓練對孩子們損害很大呢,但面對動輒教學實效(實際就是升學率)與職稱工資、評先表模等個人待遇掛鉤的壓力,他們又能作出什么樣的選擇呢?正如中藥之與西藥:面對藥效緩慢卻治本的中成草藥和雖有副作用卻藥效很快的西藥,只想早是解除病痛的你會作出什么樣的的選擇?于是乎,你就不難看到這樣種種此類的怪現象:公開課上,大家爭著談論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學生們也爭搶著討論回答教師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好一幅紅紅火火探索新課程教學法的熱鬧景象.而其余時間呢,大家卻是毫不相讓的大比內功——你給你的學生做《名題精練》,我就讓我的弟子啃《黃岡寶典》,一本不夠?那就來兩本.時間不夠?那就加班補課唄!你中考不是總要考點古詩文的背誦和默寫么,那我就把各冊教材中的名篇名段一一點明劃出 ,讓學生們天天去背誦、默寫,直到形成條件反射才算過關;你中考不是總要考以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三大文體為主的閱讀題么,那我就專門找一些歷屆中考中的精典文段來反反復復的練,還怕他們學不會如何對付這類問題?你中考不是以話題作文為時髦嗎,那我就我的弟子們多買幾本《話題作文大全》回來讀讀背背吧,說不定就能碰到原樣的話題呢……至于其他方面嘛,那就管不了啦,只要學生們能考個好成績就行了.如此以來,學生的語文素質怎能真正得到提高?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又怎能落到實處?這種現狀和不明朗的中考命題改革方向,給我們一些準備以更大步伐推動教改深入的一線教師們深深的顧慮和疑惑.畢竟相對于已屬純熟的舊教法來說,新課程的教法探索面臨的是更多的未知甚至是失敗的風險啊!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得到的感受遠不止這些,限于篇幅,我在這里就不在班述.那么,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是如何探索解決的呢?主要的措施如下:

其一,轉變角色,服務主體.“教師永遠只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學生學習的主宰者.”對于我們每一個教師而言,我們始終不能忘了這一點:我們老師最重要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所謂的知識,而在于教會學生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前人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也是此理.在閱讀課中,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利用課文這個“例子”(葉圣陶語),激發和引導學生們去大膽而自信地去聽、去說、去讀、去寫.也許,在探究的過程中,他們的想法很荒唐,也許他們的的表達很笨拙,遠沒有我們心中期望的那樣完美,但只要是孩子們在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下的真情實感流露,我們為什么不為他們的真實、坦率和勇敢的精神而喝彩呢?因為我們大人們再多的感受也取代不了他們的自己的體驗,終究有那么一天,這些可愛的孩子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腦還有嘴巴去獨立的觀察、思考和說話啊!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為了個什么“標準答案”去剝奪他們思考的權利和自由,而應該多在如何給孩子們創造有利于他們打開思維閘門的恰當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課堂的主人公角色還給學生.

其二,分層教學,因勢利導.由于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上的水平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為了避免教學中“一刀切”造成基礎稍好的學生因要求太低”吃不飽”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因為要求相對太高又”吃不了”的不利局面,我在進行有關基礎知識方面訓練時,都會把這些知識點根據其難度大小進行一定的拆分,對學有余力的學生給予較高的要求,而對學習感到吃力的學生則給予一些難度較低的要求.如對生字詞的積累掌握中,我就要求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不僅要掌握那些詞語的讀音和寫法,還要求他們掌握這些詞語的各種常見意思及用法,比如會用這些詞語造句等.對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則僅要求他們會在讀會寫并知道這些詞語的基本含意就行了,在學習文言文時也是如此.對那些基礎好的學生,我不僅要求他們較為透徹地掌握課文的主旨和寫作特色,我還要求他們把每篇精典的文章完整的背誦下來以積累語言材料;而對另外一些學生我只要求他們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點就行了.因此,在課堂上我常會有意識地針對性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同時也會給出不同的要求.從而避免了課堂上為照顧全體學生而句句翻譯費時又費力的問題.

其三,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對于綜合性學習中涉及到的脫離了農村實際的問題,我們首先統一對新課標開展這項活動的目的認識,認為這項教學內容的設計是有它科學和合理的意義的,應該積極地實施.而對于由于我國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引起的教材內容不能全面適用問題,我們則采用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加以解決,即根據我校的校情和學生們的興趣靈活地使用教材中的活動內容,或增或刪,或加以適當變通.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原為“黃河,母親河!”,考慮到我們襄樊地處秦嶺秦嶺以南,距黃河相當遙遠,學生對之缺乏直觀的感性認識,盲目照搬肯定難以進行.于是,我根據我校地處漢江邊的實際情況,將此次活動的主題改為“保護母親河——關注身邊的漢江”,讓學生們通過觀察漢江江水流量與水質的變化,和調查對漢江水造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等具體措施,從自己的身邊去觀察去發現現實的環境保護問題,從而使這項活動得以順利且比較深入的開展了下來.使孩子們在鍛煉了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同時,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環保教育, 增強了“保護環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的主人翁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