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課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04:05: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釣魚的啟示課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雙語教學;內科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雙語教學的內涵
2001年,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教育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在我國高校中積極倡導開展雙語教學。根據《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的定義,雙語教學(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學校使用第二種語言或外語進行各種學科的教學。雙語教學可以分為3種類型,包括:浸入型雙語教學,是指學校使用的一種不是學生在家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保持型雙語教學,是指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母語,逐漸地使用第二種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他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過渡性雙語教學,是指學生進入學校后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成只使用第二種語言進行教學[1]。從我國雙語實踐出發,雙語教學是指除了漢語以外,用一門外語(目前主要是用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可見,我國的雙語教學環境決定了它屬于保持型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對培養本科生的國際化水平、開闊視野、提高專業素質、增強專業競爭力非常有利。廣西大學獸醫內科學從事雙語教學多年,回顧多年教學效果,成績值得肯定,但也有不足。不管同學們、老師們如何看待雙語教學,但國家改革開放的大局不會變,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進行雙語教學,臨床獸醫學不僅獸醫內科學、而且其他課程也需要開展雙語教學,形成雙語課程群,以便師生們今后從事國際化的學習與交流。目前,由于實行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獸醫內科學課程,在臨床科目中占了20%的比例,是考分占比最高的課程之一。獸醫內科學是培養臨床獸醫的主干課程之一,不僅包含113個疾病的理論知識,也涉及治療這些疾病的操作方法,在獸醫臨床專業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3]。
2 調查對象和方法
《獸醫內科學》課程調查問卷調查時間在2013年4月下旬,調查對象為修《獸醫內科學》課的本科學生,這些學生都是2010級動物醫學專業的,其中一班28人,二班26人,三班25人,調查方式是在課后由各班班長協助發放調查問卷并于完成后回收問卷。共收回問卷59份,回收率75%, 其中有效問卷59份,有效率100%。這些學生都正在學習《獸醫內科學》,因此他們對調查的回應是建立在對這門課程有了解的基礎之上的。利用統計軟件對所收集數據進行分析。
本調查的不足之處主要是調查問卷份數較少,降低了統計的意義;調查面不夠廣,這些學生都修了《獸醫內科學》,說明他們對動物醫學專業比較感興趣,這樣調查問卷就不能很好反映其他對動物醫學專業可能不感興趣的學生的真實想法。
3 具體的調查內容及結果
題目 選項 比例/%
1.您現在的英語水平?
A. 四級 42.4
B. 六級 3.4
C. 都沒過 54.2
2.您認為在本科生中開展雙語課程是否有必要? A. 有必要 37.3
B. 沒有必要 50.8
C. 其他(請注明) 11.9
3.您之前是否修過雙語課程? A. 是 16.9
B. 否 83.1
4.您認為雙語課程有哪些收獲? A.提高了學習興趣 33.9
B.提高了外語水平 67.8
C.掌握了學科前沿知識 10.2
D.開闊了國際視野 15.3
5.您認為本課程適合開展雙語教學嗎? A.適合(原因) 18.6
B.不適合(原因) 81.4
6. 雙語課老師的授課方式是?
A.英語為主,漢語為輔 40.7
B.漢語為主,英語為輔 22.0
C.英漢結合,不分主次 30.5
D.其他(請注明) 3.4
7. 對目前的雙語教學方式評價如何?
A. 很好,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都有較大提高,很有意義 5.0
B. 一般,和漢語知識沒有什么區別,感覺很一般 23.7
C. 不好,不能理解,幾乎沒有提高,感覺意義不大 71.2
8.您認為課堂上外語授課比例多少比較合適?
A.30% 47,5
B.50-80% 20.3
C.100% 16.9
D.沒有統一標準 15.3
題目 選項 比例/%
9. 你期望雙語課程的授課方式是?
A.英語為主,漢語為輔 10.2
B.漢語為主,英語為輔 52.5
C.英漢結合,不分主次 20.3
D.其他(請注明) 16.9
10.以往雙語課的考試方式是?
A.閉卷考試 22.0
B.開卷考試 33.9
C.寫論文或心得 23.7
D.其他(請注明) 20.3
11.你對以上考試方式的評價是?
A.很好 18.6
B.一般 45.8
C.不好 22.0
D.其他(請注明) 13.6
12.你認為的哪種考試方式比較合理?
A.外文命題,外文答題 3.4
B.外文命題,中文答題 37.3
C.中文命題,外文答題 11.9
D.外文命題,自由作答 18.6
E.其他(請注明) 28.8
13.您認為雙語課程是否會增加學習負擔? A.會(原因) 96.6
B.不會(原因) 3.4
14.您認為決定雙語教學課程質量和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師資 3.4
B.教材 10.2
C.學生 30.5
D.教學方法和手段 49.2
E.教學環境和條件 16.9
15.教學內容能否與實際緊密聯?
A.能 22.0
B.不能 32.2
C.一般 44.0
D.其他(請注明) 3.4
16.能否與學科前沿相結合?
A.能 23.7
B.不能 39.0
C.一般 35.6
D.其他(請注明) 1.7
17.對PPT布局是否滿意?
A.很好 20.3
B.一般 57.6
C.不好(原因) 23.7
18.英語口語講述是否滿意?
A.可以練習聽力,希望多點 13.6
B.一般 64.4
C.不好(原因) 18.6
D.其他(請注明) 3.4
19.是否需要更多的互動過程?
A.需要,希望多互動 40.7
B.一般 44.0
C.盡量少點(原因) 11.9
D.其他(請注明) 1.7
20.您在課前平時能做到預習嗎?
A.每次都預習 1.7
B.完全不預習 15.3
C.根據情況,有時間就預習 79.7
D. 其他(請注明) 3.4
21您在課后對本課程的學習時間投入有多少?
A.從來不看 11.9
B.有時間就看 49.2
C.看情況,想學才學 32.2
D. 其他(請注明) 6.8
22.通過雙語課程的學習和了解,您認為雙語教學應該?
A.大力開展 5.0
B.保證質量,穩步增加 42.4
C.嚴格控制規模 15.3
D.暫不實施 33.9
E.其他(請注明) 3.4
4 調查結果的啟示
4.1 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
4.1.1 有49.2%的學生已認識到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對目前雙語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并不是很高,只有5%。盡管如此,他們對學校今后的雙語教學仍充滿信心和期待,有42.4%的同學希望雙語教學能夠保證質量,穩步增加。
4.1.2 同學們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調查顯示只有3.4%的同學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42.4%的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學生的英語能力需要加強,所以實行雙語教學并非每個學生都可以接受。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詞匯與能夠順利接受雙語教學的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英語較好的學生能通過雙語教學有效提高英語思維能力增加知識含量以及進一步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而對于英語水平中下的學生,雙語課程往往會降低學習興趣,甚至使學生放棄對該課程的學習。甚至調查結果顯示,有96.6%的學生認為雙語課程增加了學習負擔。大部分學生對高校英文學習目的僅是為了能通過大學英語等級考試。學生對英文學習興趣不濃,理解英語的水平有限,其結果自然就會降低專業課程雙語學習的效果。
4.1.3 對雙語課程認識不足,缺乏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雙語課程的課堂學習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學生課前對課程內容的主動預習和課后復習,對雙語課程的學習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的人會進行課前預習,80%的人偶爾會預習,15.3%的人從來不進行預習;在對待課后復習的時間投入上,經常進行復習的學生人數也僅占到6.8%。這說明,目前學生的學習習慣仍停留在課堂聽講,還未能夠進行課外自主學習、閱讀大量文獻資料的階段。眾所周知,用外文學習非語言類的專業課程難度顯然要超過傳統的母語授課方式。因此,沒有充分的課前準備就會對課堂上教師的講授內容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所以有些同學提議需要在課件上標注在書本上的位置,可見不預習上課的效果是事倍功半。如再不進行課后補缺,最后只是通過背記完成考試,其實并未實際掌握該門專業課程的知識。
4.2 就目前教學方式
授課模式按照課堂上母語與外語運用頻率的不同可分為3種:術語引導型,即以中文講解為主,穿插使用英語術語;交叉滲透型,即根據教學內容,中英文交替使用;完全滲透型,既完全以英語授課,用英文進行課堂提問和作業[4]。雖然制作了全英文課件也采用了全英文教材,但是同學們普遍反映難度較大,無法達到掌握專業知識和增強英語能力的雙重目標。調查結果顯示,10.2%的學生期望授課英語為主,漢語為輔,52.5%期望漢語為主,英語為輔,這門課程從2002年開始雙語教學,則選擇從術語引導到完全滲透的逐漸深入方式。這說明學生還是愿意接受英文授課方式,只是由于自身英語能力水平的限制希望能采取循序漸進分階段的授課模式。而調查顯示,有40.7%的同學希望課堂上與老師有更多的互動,甚至有的提議可以增加一些如問答式、討論式、挑戰式、競賽式等能激發學習興趣的活動。而且57.6%的同學更希望在課件上用圖片圖表和視頻這些直觀的方式來理解專業知識,也有35.6%同學希望老師上課的時候可以再多加入一些國際前沿的研究進展。
4.3 從教學效果的角度
目前,教學效果的好壞大多數情況都依據于學生們的考試成績,但對于雙語教學,有些同學擔心由于自己的英語水平限制而不能將專業知識很好的表述。所以對于這么課程的考核方式,有33.9%的同學希望開卷考試,23.7%的希望寫論文和心得,只有22%的希望閉卷考試,還有20.3%的希望可以采用,開卷,閉卷,半開卷相結合的方式。對于考試形式,只有3.4%的希望英語命題,英語答題,37.3%的希望英語命題,漢語答題,11.9%的希望中文命題,外語答題,18.6%的希望外文命題,自由作答,28.8%的建議可采用靈活多變的考試形式。同學們建議對于一些比較基礎、簡單的題目,要求用英文解答;對于一些難度較大、技術性較強的問答題,允許用中文回答,而對英語基礎好的能用英文回答的給予獎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專業知識。
通過調查問卷,可以知道同學們是怎樣看待本門課程雙語教學的,知道了他們的想法,也知道了最應該加強的方面在哪里。從國家發展角度來看,同學們用英語學習的觀點態度還需要轉變,必須與國家發展目標相一致,作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遠,不僅要較好專業知識,更重要的還要和同學多交流,端正同學們學習觀念,樹立立足國內、放眼全球的理想。因此,此次調查問卷,將為以后更好地開展雙語教學提供了不斷改進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李建中,陳淵,張品.多模式、全方位開展雙語教學[J].中國輕工教育,2004(03):46-48.
[2] 謝科范,羅險峰.雙語教學的調查與統計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4(06):96-98.
[3] 王慶華,李前勇,張德志,等.基于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制度改革獸醫內科學教學[J].黑龍江畜牧獸醫綜合指導版,2012(06):38-39.
篇2
今天,我讀了《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11歲的“我”跟父親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天晚上,到附近的湖中釣魚。“我”釣到了一條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鱸魚。由于離允許捕撈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小時,父親要“我”必須把大鱸魚放回湖中的故事。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道德,就算沒有人監督,都要遵守規則。不能被眼前的“大魚”所誘惑。假如當時父親沒有嚴格要求“我”、假如當時“我”自己沒有抵擋住誘惑,“我”就不會成為著名的建筑設計師。
篇3
——聽王曉明老師的課有感
今天聽了王曉明老師的單元整合課,第5課時,王曉明老師介紹本單元是關于“生活啟示”的主題單元,有四篇文章《釣魚的啟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落花生》《珍珠鳥》。
本節課,王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學習之后的一節課教學,謂拓展課。
課上王老師先引導學生回顧復習學過的知識:四篇課文都講了什么?都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在此,教師要上拓展課,實際復習的應該是閱讀的方法:如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可以分類:記敘文如何把握?說明文如何把握?散文呢?體會文章所敘述的事件給我們的啟示。怎樣體會?教材、課標給出的方法是:1、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2、抓關鍵詞句,體會其中的含義及表達效果。這都是拓展課學生應該具備的一點能力。王老師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在之前教材文本教學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到拓展的時候也就顯得手忙腳亂。
另外,當我問起王老師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時,她一臉茫然,說明她在教學這一單元前沒有意識去把握單元教學目標,或者是沒有意識把文字轉化為教學行為:1、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2、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哪些啟示;3、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這樣,王老師在教學時就顯得沒有規矩,沒有方向。
再者,學生在課上顯得手足無措,原因之一是:教師選取的課外拓展材料有些多,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兩篇即可,加上選取的內容(《丑石》)《野草》等》都是成人世界的,脫離學生生活和認知世界,理解和學習難度大大加強。這也對學生接下來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談生活給自己的啟示帶來了極大的困擾與阻礙。,也是課堂沒有生氣的重要原因,學生在課堂上總是圍繞文本里的那幾句在打轉。
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我的設想是:
1、教師在課前應該認真研讀單元導讀,把握本單元的主要訓練重點,在課堂上才能有所指的有的放矢,交給學生應該掌握的東西,其實新課改這么多年,我們教師只應該做學生的領路人,授之以漁,知識到處都有,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生是否有興趣去探尋知識,是否有很科學、合理的方法去學習,這才是主要的。王老師恰恰忽略了這一點。
2、在課堂上教給學生學習、探索知識的方法。
如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釣魚的啟示》作者通過敘述一件事,得到啟示。既然這樣,就按照記敘文的方法來把握,講清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即可。
經過樣文的學習,學生自然而然就收獲了自己該收獲的東西,課外拓展學習就顯得水到渠成。
3、選取拓展的文字材料,要緊緊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認知水平:如《丑小鴨》等。
4、拓展課時教師應該明白:拓展的是什么?拓展的仍然是本單元的訓練目標,讓學生用自己課堂上學會的方法來閱讀課外拓展材料。
篇4
1.創設情境,激發感情參與朗讀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創設一種感情的意境,營造一個朗讀的氛圍,通過情感的信號功能把深厚的感情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章的情感世界,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學生讀起文章來,自然能表達出真情實感。
如,北師大版第十一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的教學,我在導入課文時就創設了情景,先播放哀樂,接著用十分沉重、悲痛的語調烘托課堂莊嚴肅穆的氣氛:“伯父去世了,他的遺體躺在萬國殯儀館的大禮堂里,許多人都來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人甚至失聲痛哭。數不清……”然后我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這種背景的烘托,沉重、悲痛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學生,為進一步朗讀課文、學習課了很好的鋪墊。
2.范讀課文,以情喚情參與朗讀
教師的情感如同春風化雨,時時潛移默化地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深入細致地感染著學生,激勵、誘導著學生積極的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范讀是最為直接和親切的,最容易感染學生,也最容易引發學生的朗讀激情。因此,教師要盡可能通過自己的表情動作和語言聲調的朗讀,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舞學生的情緒,給學生以富有情感的形象,喚起學生的內心體驗,幫助學生更為準確地感知和理解、掌握教材。
3.理解內容,知情共同參與朗讀
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尤其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
如《釣魚的啟示》教學片段:
師:自由讀課文一到四小節,要把它讀好了。好的標準是把湯姆釣魚的情景讀出來,讓人一聽就知道湯姆在釣魚。(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老師想問你個問題,湯姆和爸爸在什么時候釣魚?(生:在晚上)我們中國人喜歡在什么時候釣魚?(生:在早上)
師:外國人喜歡釣魚,但卻是在晚上,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東升,湯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種浪漫的情調讀出來。你再來讀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這兩個詞特別注意一下。(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讀得很有感情,大有進步。)
師:你讀的時候心里一定有漣漪,才會讀得這么好。心里有漣漪看不見,那叫情感的漣漪。誰還能有漣漪地往下讀?(指名讀第三小節)你讀著讀著,我心里也有漣漪了。
新課標要求,朗讀要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三者既一以貫之、密不可分,又在不同階段有所側重、循序漸進。由此可見,我們老師在指導朗讀時應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合理地提出朗讀要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上教學明確的朗讀要求,機智幽默的導語,將學生的朗讀引向深入。在老師的調動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漲。學生對課文內容不但有了“認知”,而且對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體驗,知情共同參與,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
4.美讀品味,轉達情感參與朗讀
感情朗讀,就是要求學生體驗作者的情感,創造性地再現作者的情感。而對文章進行美讀細品則是轉達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能促進對文章的理解,尤其是那些蘊涵豐富的章節、句段,需要通過反復品讀才能“品出味道來”。
5.讀法多樣,發揮個性參與朗讀
首先,讀的形式除了齊讀、分讀、自由讀分角色讀以外,還有范讀、選讀、復讀、賞讀、仿讀、引讀等。當然選擇什么樣的方式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恰到好處地運用。如,在學生初讀課文階段,放聲讀、自由讀、選讀、賽讀不失為是比較理想的朗讀方式,又如在指導學生“有感情讀”時,不妨就選擇賞讀、仿讀、分角色讀等方式。最后,朗讀還要回到整體。朗讀應該是學生理解、感悟、體驗的貫穿。
篇5
[關鍵詞]課堂教學 點撥 朗讀 感知 細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6-022
語文課堂教學要抓住學生敏感的神經,需要教師對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并運用多種啟發點撥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語文特級教師吉春亞老師對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精彩的點撥。根據吉老師課堂教學的點撥技巧,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一點二點三點,點點生輝。這“三點之法”,實際上是教學的提示之法,讓學生自然跟進,從一個層次上升到另一個層次。
一、“三點”朗讀,點燃學生仿效之情
朗讀訓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在一個班中,真正能夠讀準字音、傾注感情、掌握抑揚頓挫的朗讀技巧的學生并不多。吉春亞老師點撥技巧的運用特別有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吉老師歷來主張“書是學生自己讀出來的”。在指導學生朗讀《夜宿山寺》時,吉春亞老師是這樣點撥的:
師:(出示掛圖)請大家看看這幅圖,讀一讀古詩,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寺廟很高?
生:我從“危樓高百尺”看出,一百尺,當然是很高很高。
師:不錯,一百尺的確很高。讀一讀這句詩,要讀出很高很高來。
生:“危樓――高――百――尺。”
師:同學們從詩句中還有什么發現?
生:我從“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看出來,天上的神仙都好像在我們的頭上,不能大聲說話,怕吵醒他們。
師:既然不能吵醒神仙,那該怎么讀呢?
生:(輕聲細語)“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在指導朗讀時,吉老師從文意出發,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引導學生自己來領會并運用朗讀要領。“一點”高聲,“二點”低聲,“三點”關鍵詞,將學生一步一步帶進詩歌意境之中。這“一高一低”的點撥,不正是我們講的“抑揚”嗎?
二、“三點”感知,點撥學生思維之法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落實自主探究環節,吉春亞老師非常善于運用“三點”之法,幫助學生在不斷探究中形成較為完整的認知體系。
在學習《釣魚的啟示》一文時,初讀感知環節后,吉老師先提示課題“釣魚的啟示”有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釣魚”,一個是“啟示”,讓學生自己閱讀找出哪里講“釣魚”,哪里說“啟示”。然后,開始和學生互動交流。在一個學生回答之后,吉老師說:“我能給你的答案打80分,其中漏掉了什么呢?”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在鱸魚捕撈開放日前釣魚”這個要素被漏掉了。吉老師出示“啟示”后問:“你們感覺老師總結的文字有哪些是值得你學習的呢?”學生開始議論紛紛。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吉老師還是展開了點撥的“三點”攻略。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這是“一點”;給學生答案打分數,其實是對學生的進一步點撥,這是“二點”;讓學生自我反省、自我糾正;教師給出答案,讓學生比較學習,這是“三點”。這樣,讓學生找到差距,提升學習能力。
三、“三點”細節,點亮學生探索之路
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教學細節的處理,是教師應變能力的體現。吉春亞老師非常注重教學細節的處理,不放過任何一個引導機會,甚至可以把教師失誤轉化為教學契機,將錯就錯誘發學生探索。在學習《小鎮的早晨》時,吉春亞老師和學生一起默寫,結果出現了一個錯別字,按照一般處理方法,教師立即改正過來就可以了。吉春亞老師并沒有這樣做,而是抓住這個錯字進行點撥,讓學生自然入題,教學效果極好。有學生提出來:“老師,你寫錯一個字,應該‘喚醒’而不是‘叫醒’。”吉老師說:“你真仔細,很能發現問題。不過,我覺得‘叫醒’這個詞用在這里也是挺通順的,未嘗不可啊!”學生不認同,并說明理由。吉老師點點頭:“聽大家這樣一說,我也覺得用‘喚醒’好。我趕緊修改過來吧,大家都看這個‘叫’太鬧太吵了。”
不管是不是吉春亞老師故意寫錯,但都為教學點撥創造機會。吉老師寫錯這個字,這就是“一點”,點出需要關注的關鍵詞;吉老師為自己辯解屬于“二點”,讓學生進行對比思考,最后達成共識;教師修改錯字是“三點”,告訴學生一個道理:有比較才有鑒別。經過吉老師的“三點”之后,相信學生會對這一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篇6
關鍵詞:新媒體;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及措施
閱讀,不能定義為看書、識字,對于學生來說,閱讀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閱讀既是一種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和手段,更是一項提高兒童自我學習的技能。
一、教師對兒童閱讀能力培養的地位和作用
閱讀能力對于小學生尤為重要,作為教育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避免不良因素的影響,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課堂閱讀呢?
1.閱讀對師生的作用是相互的
隨著知識社會及信息社會的到來,教師傳授知識的任務已遠遠不夠學生適應時代的需求,教師必須對所傳授的知識進行分析、甄別、評價、判斷,教師不以知識的權威、知識的化身角色出現,而是與學生一道共同探究。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既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又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基本體現。
2.閱讀是能力和資源的結合體
新課程觀告訴我們,學生是一種生成性的、鮮活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應重視并開發、利用好這一資源,在課堂上傾聽學生需要既是把學生當成是教學資源來看待,又把學生在課堂中傳遞出來的生活經驗、人生感悟、情感態度、問題困惑等當成教育教學的寶貴素材,盡力挖掘充分利用,以求得課堂教學富有生機和成效。在教學《釣魚的啟示》這一教學內容時,由于課文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不明白故事的背景,授課我利用關于新疆哈密地區的“禁牧期”這一現實法規,然后遷移到“禁漁期”,抓住主要詞眼“魚”與“漁”,從生活入手解決教學中關于“開捕期前”的理解,幫助學生了解事件背景。
二、閱讀能力養成的有效策略
1.多種方式,讀說結合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不斷運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呆板、枯燥的閱讀方式變成鮮活的立體形象。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的時候,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件出示重點句:“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師:我們可不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換個說法呢?
(2)課件出示:“違反規矩釣到魚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把魚又放了卻很難。”
師:你能根據此把這句話說一說嗎?
(3)現學現用。
課件出示兩幅圖:老師多給了分數和買東西對方多找了錢,及句子“ 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 卻很難。
這個過程學生及時關注了教學內容,也體現了閱讀的新舉措和表現形式,不得不說新科技的發展為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和手段,大大緩解了教學中的尷尬和不足。
2.注重細節,強化要求
在語文課上要注重學生的細節培養。要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手要放好,腳要并攏,身子坐得正,眼睛仔細看,開動腦筋,保持安靜,同時應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根據閱讀的內容對孩子提供有幫助的情景、對話、問題、練習材料、表演道具等,并能在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指導他們相互交流閱讀經驗,學會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三、新媒體對語文教學的幫助
常規的紙媒已被數字時代的新媒體邊緣化,在指導學生基礎閱讀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凸顯新媒體的優勢。新媒體是各種資源的匯集所,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資源共享機會,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了學生一個無限大的空間。如,課文《月亮灣》,如何才能把這樣一幅美麗的畫面呈現出來呢?我們可以這樣來設計:
1.品讀月亮灣的美景
你能在課文中找一個詞語給老師說說月亮灣是一個 的村莊嗎?
2.口語訓練
(1)課件出示熊二找茬的問題:月亮灣沒有月亮,不好玩。
(2)用課件出示:“因為________所以_________”的句式說說,指名回答問題。
3.品讀語句
(1)課件出示月亮灣風景圖。
(2)課文中的主要實物:石橋、小河、桃花、農田均作了課件處理,點擊相應事物能出現課文相關描述語句。
(3)教師根據學生找的順序,適時點擊相應事物出現對應句子,指導學生朗讀。
在這個環節中,新媒體再一次發揮作用,把一片純粹的文字描述變成了一幅幅畫面,學生的閱讀活動在圖文和活生生的、立體的方式中靈活轉換,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神奇,愛上語文閱讀。
四、家校合一,合力護航
在新媒體閱讀背景下,小學生的閱讀環境、閱讀內容、閱讀載體都發生了多元變化,教師將傳統閱讀與新媒體閱讀結合起來,既要注意傳統紙媒閱讀的引導,又要加強新媒體閱讀的指導。鼓勵家長參與閱讀,倡導親子共讀,營造家庭讀書氛圍,家校共同努力,為孩子閱讀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篇7
我們常會從生活中獲得啟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畫,都能引起我們的思考,從下面的建議中選擇一個角度進行作文。
1.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經給你以啟發?從中選擇一件,想一想獲得了什么啟示,把它寫下來。
2.從平時收集的名言警句中,選擇對你啟發最大的一句,聯系生活實際,通過事例寫一寫對自己的啟發或幫助。
3.寫一幅漫畫故事對你的啟示。
一、抓整體,尋找啟示
在學習完本單元的4篇課文后,我布置了如下作業:
1.搜集你喜歡的關于做人、做事的名言警句。
2.整理材料,思考后填充下列表格。(準備時間一周)
(注:后面三行填寫優選的本次習作的素材。)
二、抓聯系,提煉啟示
課前,我檢查了學生所填的表格,發現有的學生事件與啟示聯系不緊,是兩張皮;有的學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啟示也很膚淺。這是小學生認識能力還不成熟造成的。為此我做了如下指導:
師:同學們,通過一周的準備,你們收集了哪些材料,獲得了哪些啟示,誰能談談?
生:上星期二,下午寫字課,老師叫我把生字抄到黑板上,我想這也太簡單了。于是,我走到黑板邊,拿起粉筆,很快把生字抄完。下來后,我的同座湊了過來,告訴我柜子的“柜”字寫錯了。我翻開課本看了看,果真把“柜”字右邊的“巨”字寫成了“臣”字。想趁老師不注意,把字修改好,卻被老師攔住了,要我把抄錯的字講給同學聽。我的啟示是知錯能改。
師:從你的材料中,我感覺啟示“驕傲自滿要不得”似乎更恰當。
生:我有兩個表哥:一個大學畢業后,在家里玩,除了打游戲就是睡覺,沒有賺一點錢;一個高中畢業后就去打工,現在賺了不少錢,日子過得很好。我的啟示是:讀書沒用,還是打工好。
師:這不是讀書多少的問題,而是肯不肯努力的問題。
生:要過上好日子就要努力。這樣可以嗎?
生:我搜集了一些名言警句,覺得給我啟發最大的是:幸福要靠自己雙手來創造。
三、抓構思,寫順啟示
作文的構思,也就是作者的寫作思路,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為什么寫(主題);分幾部分來寫,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再寫什么;哪兒詳細寫,哪兒簡略寫。
師:課文《落花生》寫了幾件事,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啟示是什么;重點又寫了什么;哪些是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呢?我們通過列提綱的方法就可以明白。
主題: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師:為什么作者這樣安排詳略?
生:因為父親說的話最直接揭示主題,所以要詳細寫。
師:同學們可以參照《落花生》的思路來寫。
生:我寫春天養蠶的事。好朋友送我幾條蠶,我辛辛苦苦地為它安置了一個新家,到處采桑葉,細心地喂蠶,清理蠶沙,搭架子讓它做繭子。我很想看到蛾子產卵出來,就早早把繭子剪開,沒想到不久里面的蠶蛹就死了。我的啟示是心急會壞事。
師:萬事萬物都有規律,不按規律辦事會壞事的。你準備分幾步來寫,按怎樣的順序寫,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生:我想分為五步來寫,蠶安家,喂桑葉,清理蠶沙,搭架子,剪蠶繭。就按我做事情的順序來寫。把體現中心的“剪蠶繭”重點寫,其他的略寫。
《剪蠶繭》提綱:
主題:要遵循事物的規律
四、抓重點,寫好啟示
師:《釣魚的啟示》一文,作者是怎樣來寫出啟示的?請讀下面的片段。
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為什么?”我急切地問道。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
“可是不會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
我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盡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鱸魚有力地擺動著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一)抓細節,寫活啟示
師:這是《釣魚的啟示》片段,寫了在父親的要求下,我把魚放了。父親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要求很嚴格。從父親的神態“平靜地說”可以看出,他的話是不容爭辯的,是個對子女要求嚴格的父親。
生:“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這動作描寫中,說明父親也喜歡這些魚,但他更注重孩子的教育。
師:對,這是一位有遠見的父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出父親的這些特點的?
生:寫了他的動作、神態、語言。
師:對,作者就是抓住了父親神態、動作等方面的細節來寫,讓父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抓心路,寫深啟示
師:這段話中,作者還寫到了另一個人物就是“我”,那么作者寫了“我”的哪些方面呢?
生:寫了“我”的語言、動作、心理變化等。重點寫了“我”的心理變化。
師:“我”的心理是怎樣變化的?
生:“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
師:要寫好“啟示”最好也要能寫出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方面的細節。特別是人物的心理變化。
師:下面開始習作。
附:學生作文
寫字的啟示
星期三下午的寫字課上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真讓我太難堪了。
下午第一節是寫字課,同學們都在教室里認真寫字。我也聚精會神地練習著。不一會兒,老師來了,他走到我身邊輕聲說:“你去把生字抄寫在黑板上。”我拿起語文書走向講臺,看著上面的生字用粉筆寫了起來:“竊”“鍋”……最后一個“柜”字寫完了,我拍拍手上的粉塵,大步流星地走回座位,心想多么小兒科的一件事啊。
當我正沉醉在我的書法技藝里時,突然,同桌用手捅了我一下,悄悄說:“張菱,你寫錯字了。”“笑話,我怎么可能寫錯字呢?不要開這種愚不可及的玩笑。”我頭也不抬冷笑道。“不相信你用書本對照一下!”同桌急了。我猛地一抬頭,拿起書本一一對照起黑板上的生字。頓時我的腦袋“轟”的一聲,臉“騰”的一下全紅了,由于一時的疏忽,我把“柜”字后面的“巨”寫成了“臣”字。
唉!太粗心了,照著書本寫都會寫錯,真是笨啊!我怎么犯下了一個這么低級的錯誤?這可怎么辦、怎么辦啊?此刻我心急如焚,不停地抱怨自己,心不在焉地在寫字本子上胡亂劃著。這時我的耳畔又響起平時媽媽講過的話:“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于是,我站了起來,走上講臺,想把寫錯的字改過來,老師看見了,示意我別著急,讓我先回到座位上。這時,我環視了一下四周,仿佛同學們都用一種嘲笑的目光看著我,我恨不能找個地縫鉆下去。我回到座位,頭也不敢抬起來,只伏在桌子上。
篇8
一、“讀”原文,抓重點
讀后感是讀了書后的感受,因此,必須在讀書上下工夫。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和獨到的見解。讀后感寫得好不好,關鍵還是看“讀”得怎樣。所以,寫讀后感的第一步就是要認真閱讀原文,力求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以及語言文字表達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讀懂字詞來了解文章的內容,進而理解全文的難點、疑點,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還可以把文章的內容和社會、歷史、個人的實際聯系起來,邊讀邊想。這樣,讀書的感受才會豐富和具體,才能為寫好讀后感做足準備。
讀后感的形式、思路和內容都特別靈活,可以圍繞一個主題,一句話,一個詞,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展開。“感”是從讀中產生的,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精神實質,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如果原文都沒讀懂,那也就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感想來。那怎么讀呢?要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哪些地方使你激動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萬千都不能放過;要反復讀,邊讀邊體會文章的實質,聯系自己生活的實踐,加以對照、比較,同時要在原作上作上記號,如圈、點、劃,或在空白處寫上簡略的看法等,以便再次復習和鞏固。
二、擺好位,側重“感”
讀懂了原文,并不是一定就能寫好讀后感,將“讀”和“感”在讀后感之中兩分天下,是不對的。前邊的“讀”是寫文章的內容簡介,后邊的“感”才是重點。寫好讀后感應注意,一般文中既要有“讀”的內容,這部分是文章的開頭,應概括介紹“讀”的內容或對自己有深刻啟示的語句,從而引發自己“感”的內容;又要有“感”的內容,結合實際,要和“讀”的內容緊密聯系,寫具體做到“讀”“感”相連,有略有詳、有感而發。譬如寫《釣魚的啟示》的讀后感,課文寫了“我”在34年前的一個傍晚,和父親去釣魚,由于離捕魚開放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里,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后“我”還是依依不舍地把魚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為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歷程中深深體會到“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我就課文的“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讓學生自己談談對這件事的看法,并讓學生結合實際寫出對這句話的體會。由此看來,“感”是由“讀”而生,自然就是讀后感了。
三、抓住點,聯實際
“感”要結合實際。有的學生讀文章后會有很多感受,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一定要結合實際去“感”。寫讀后感是不能面面俱到,這樣會造成文章內容雜亂、中心不明確;應該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入寫下去,這樣才能做到中心明確、觀點鮮明,使人讀起來親切舒服。結合實際,可以是聯系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也可以是聯系學生自己的思想實際,總之,一定要真正結合實際而“感”。聯系實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聯系思想實際,即讀了文章明白了什么,知道了應該怎樣做……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學生已經對課文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感悟也比較深刻,接下來就要讓學生明白讀后感重點是“感”。那么“感”是什么?“感”就是在讀了文章后產生的感想,是對現實生活的某些問題的思考。因此,要求學生要聯系自己的實際來寫,聯系實際生活中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一些現象縱橫拓展進行評論。
四、“三要素”,要結合
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要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互相結合。讀后感是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但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五、總全文,升感想
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后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呼應“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
篇9
【關鍵詞】提問;合適;趣味;靈活
雖短暫的土樓小學語文教學生涯,但筆者感觸良多:學生上課時不是嘰嘰喳喳地亂回答,就是啞口無聲,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構建有效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總體要求應體現情境性、思維性、互動性、層次性、時機性的統一。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也是師生交流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堂提問,不僅能激發興趣、啟發思考,還能及時反饋知識的掌握情況,捕捉有效的教學信息,及時調控教學的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大家知道:學生上課舉手發言不積極,課堂討論氣氛不熱烈,給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布魯納(美國):“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展智慧。”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可以引發探究欲望,還能激發思維,使情緒處于最佳狀態,有利于主動學習。因此,如何有效地優化課堂提問,在當今以學生為主、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今天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
一、提問要有合適性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精心:提問適度性不強,片面追求活躍的課堂氛圍,使“滿堂講” 變成“滿堂問”。有些教師的提問不是從學生的學出發進行精心設計,而關注的重點是自己的教如何順利完成,表面看課堂有問有答,熱熱鬧鬧,似乎是一種對話的民主課堂,但從本質上分析,教師的提問缺少層次感,激發學生深度思考和個性化理解的問題少之又少。因此,教師的設計不僅要注意難易程度,因材施教,使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后能正確答出,還必須問題明確,不能引起學生疑惑、誤解和猜測,當然還要充分估計學生的可能答案,準備對策。
教師在課堂上要選擇合適的時機提問,才能使教學靈活有效。
1、學習情緒需要被激發調動時。教學一開始,學生的情緒大多處于平靜、期待的狀態,想讓學生馬上進入本節課的情境之中,就要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問題來導入,誘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2、研究、探討新知識時。在學生尚不明確新知或對新知未知的時候,代表性的問題可以指明學生探究的方向,突出重點。
3、研究目標不明,思維受阻時。在學生的學習出現盲區或者思維受阻時,及時的問題可以引導、啟發學生,開啟他們的思維的閘門。
4、自我學習感覺滿足時。當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快要完成或已經完成的時候,拓展性的問題可以啟示他們的不斷探索和研究,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發展。
但是,教師在課堂上千萬不能隨便提問,更不能為了懲罰學生而問問題.
二、提問要有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真活潑,思維活躍,勇于探索事物的根源,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因素、知識結構等特點,適當考慮趣味性的必要。而且課堂的生動與活潑,很多時候是由問題的趣味性激發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學生就像一池水,教師的提問便是投石激水,一些靈感火花往往就在這樣的提問中產生。通過提問,學生討論,寓教于樂,激發興趣,把有些學生“要我學”的情緒迅速扭轉過來,變成“我要學”的認知內驅力,從而消除了學生對學習的內心疲勞,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筆者在上《狐假虎威》這一課時,我是這樣提問的:你們見過老虎嗎?它的脾氣怎么樣?“假如一只狐貍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誰怕誰?誰吃掉誰呢?”不用問,當然狐貍怕老虎,老虎吃掉狐貍。“但是老師今天要講的故事卻是老虎聽從狐貍的話,他非但不敢吃狐貍,反而覺得狐貍威風凜凜。你們說怪不怪?想知道是為什么嗎?請打開課本《狐假虎威》。此時,教師的提問激起了學生思維內部的矛盾,頓時,學生學習的興趣立即被激發出來。
三、提問要有針對性
提問針對性;如射箭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就能看準方向,教學任務也能基本落實。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干脆利落。如:學習《詹天佑》一文,抓住課文的中心句是學習全文的關鍵,教師圍繞中心句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了什么?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師?詹天佑的愛國思想表現在哪里?以上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圍繞全文的中心句引發的,首先讓學生讀懂中心句,初步明確課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圍繞中心句所寫的內容,使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方面的訓練,最后抓住關鍵詞語,把握課文的中心。
四、提問要有深刻性
篇10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常用的手段,教師通常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促使學生深入了解文本深層次的內涵。但是有的教師問的很隨意,問得沒有深度,因而零碎的問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打磨”掉了語文課的“神采”。
例如:有的老師教《開天地》的問題是:是個怎樣的人?有的老師教《草原》的問題是:草原美在哪里?有的老師教《太陽》的問題是太陽有什么特點……按照這樣的套路,那么寫人的文章就可以問:這是一個怎樣的人?敘事的文章就可以問:這是怎樣的一件事?寫景的文章就可以問:這個地方的景色美在哪里?這樣的千課一問沒有實際意義,也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愿望。因而,我常常在想:教師在鉆研教材時一定要深,要透徹,應該提出能統領全文,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老師拋出問題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讓學生欲罷不能,積極探究。這樣的問題就是有效的問題,也叫主題問題。
言至此,老師如何提出主題問題呢?我想這應因文而異。在此我把我外出學習時記錄的幾個精彩的主體問題與大家分享:市中心小學的鄧會老師在執教《老人與海鷗》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那份特殊的親情?”問題緊扣文章的情感線索,學生抓住老人愛海鷗,海鷗戀老人這動人心魄的情義深入體會,使我們的語文課“言”“意”兼得。又如,二小的何力老師在執教《變色龍》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主體問題:課文是怎樣準確、生動地介紹變色龍“捕捉食物”和“躲避天敵”這兩項生存本領的?圍繞主體問題何老師引導學生研讀變色龍獲取食物,隱蔽自己的特殊本領。讓學生明白了“變色”是變色龍的生存之道。同時,學生也習得了細心觀察,抓住事物特點描寫事物的方法。達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現在說說我聽的一位青年教師執教的《釣魚的啟示》一課。上課伊始,老師提出一問:小男孩十一歲那年的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發生的一件什么事,永遠鐫刻在他心上?通過師生閱讀課文三到九自然段,費了很多周折學生才明白問題的實質是“父親讓小男孩放魚”。接著老師又提出“三十年后‘我’對父親的做法理解嗎”?師生又大費周章咬文嚼字理解“魚”指什么?“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你如何理解?學生忙了一節課沒弄明白,我在后面也聽糊涂了。從這節課中我深刻的體會到:老師將重難點知識化解成若干瑣碎的問題是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打磨”,一種擔心學生受傷的“打磨”。殊不知他們也“打磨”掉了閱讀的“棱角”,閱讀的魅力。讓學生失去探究的愿望,讓語文失去了整體美,韻味美。零碎的問題“打磨”掉了語文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