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溯源體系范文
時間:2023-03-22 20:29: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產品溯源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 礦物元素指紋圖譜技術及其在農產品產地溯源中的應用 二維碼在農產品溯源中的應用 農產品溯源的想象空間 礦質元素指紋技術在植源性特色農產品產地溯源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空氣能熱泵干燥技術在農產品加工中的應用與分析 新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應用模式及技術實現 新疆農產品物流發展分析 農產品安全溯源物聯網體系分析 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現狀及其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應用 基于RFID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系統應用研究 有機RFID標簽在農產品食品溯源中的應用 RFID技術在農產品物流系統中應用現狀與展望 農產品溯源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農產品物流的現狀分析及思考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農產品方面的應用研究 新疆農業投資與農產品對外貿易現狀分析 新疆農產品出口現狀研究 海南農產品超市化經營的現狀分析 農產品現代物流的現狀和對策分析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技術對接活動在新疆舉辦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4] RFID世界網. 二維碼應用于新疆阿克蘇林果業溯源[EB/OL].(2011-12-09)[2013-07-15]. .
[15] 中國廣播網. 兵團阿拉爾市實施生豬肉食品質量追本溯源體系[EB/OL].(2012-05-03)[2013-7-15]. .
[16] 新疆農業信息網. 新疆蜂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統溯源點建設工作穩步推進[EB/OL].(2012-08-24)[2013-07-15]. .
[17] 中國農業信息網. 烏魯木齊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信息平臺建成[EB/OL].(2012-12-12)[2013-07-15]. http://.cn/jjpd/ncpzlaq/201212/t20121212_783433.htm.
[18] 中國畜牧獸醫信息網. 新疆牛肉質量安全溯源項目啟動[EB/OL].(2013-03-08)[2013-07-15]. http://.cn/NewsDetails.aspx Id=50536.
[19] 房瑞景, 陳雨生, 周靜. 國外食品安全溯源信息監管體系及經驗借鑒[J]. 農業經濟, 2012 (9): 6-8.
[20] 田金琴, 丁紅勝. 無公害枸杞果產品質量溯源系統的設計[J]. 安徽農業科學, 2011, 39(20): 12 590-12 592.
[21] 張欣露, 王成, 吳勇, 等. 集成傳感器電子標簽在農產品溯源體系中的應用[J]. 農業機械學報, 2009, 40(1): 129-133.
[22] 陳華. 食品質量溯源系統的現狀及發展建議[J]. 湖南農業科學, 2010 (11): 87-89.
篇2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
一、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農產品對農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愈發重要。現階段,市場供需平衡關系的重要推力作用就是農產品的營銷體系管理,因此,要想達成農產品暢銷目的就必須注重其市場營銷管理方式和市場渠道。區塊鏈技術作為新時期的時代產物,能夠將產品的不同信息要素進行高度整合,比如產地信息、物流信息、銷售信息[1],這也直接說明了將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有機融合是當前研究的重點。此外,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可實現產品數據的快速傳輸、分析和評價,一旦記錄在區塊鏈信息平臺,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為因素的主觀改動,會使得農產品銷售信息更加透明化、系統化和真實化。鑒于此,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全過程有著先天的絕對優勢,能夠實現農產品市場營銷信息全程可追溯,促進生產加工、物流配送、銷售等環節的整體管理效率,降低附加成本,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產物,在各行業領域大面積推廣應用。其起源于2008年的比特幣技術,它的顯著特征主要是建立分散式數據總賬、共識信任、非對稱加密、智能合約和時間戳等;基本原理主要依托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建立區域數據共享平臺,所有農產品參與主體均能夠在區域數據共享平臺進行數據查閱、分享、記賬和核賬[2],從而保障共享數據的真實性和安全可靠性,即使在沒有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監管情況下,充分保證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的秩序。簡而言之,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時代,能切實摒棄以往的產品營銷不信任的弊端,從而本質上解決人力物力財力高居不下、產品信息傳輸速度慢的問題。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已在食品安全管理、物流運輸管理、能源管理、財務金融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交易量較低等現狀,需結合實際,構建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融合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交易量高、產品信息共享、真實安全市場秩序的營銷體系迫在眉睫,從而滿足客戶群體對現代化農產品營銷管理體系的個性化需求。
(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營銷體系逐漸成為農產品創造更為可觀經濟效益的“主戰場”,主要目的在于從本質上解決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在時間、空間、信息等諸多方面內容的束縛和矛盾,使得生產商、物流商、消費群體利益最大化。農產品相比于其他產品具有顯著特征和特殊性,比如工業產品、金融產品等,較為依賴市場主體和交易平臺,正是這些制約因素對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決定了各參與主體須重塑安全有序、信息共享的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眾所周知,傳統的農產品交易主要以攤位制現貨、批發中心等形式為主,顯然,這種營銷方式儼然無法滿足社會進步的必要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諸多不利因素,比如,農產品交易價格不透明、物流與農產品生產銷售分離、交易信息滯后等缺陷,因此,現代化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對區塊鏈技術更加依賴,進而形成了倉單交易,遠程合約交易、網絡交易、期貨交易等創新模式[3],具有交易速度快、管理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明顯優勢。雖然當前農產品市場營銷、銷售方式整體呈現多元化趨勢,但融入區塊鏈技術,加快市場經濟秩序的轉型升級,這無疑對農產品發展的起到決定性作用。
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方式探索
(一)以區塊鏈技術為切入點,構建農產品電子商務體系眾所周知,以往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企業合作需第三方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對農產品物流信息進行動態掌握。采取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相結合方式,從而保證用戶隨時掌握購買的產品信息,主要包括生產加工、物流配送和銷售全過程信息,同時還能夠確保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從農產品電子商務支付平臺角度進行分析,當前線上支付方式主要是銀行支付、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這種第三方形式,某種程度而言,以上支付方式具有一定風險性。借助區塊鏈技術,健全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支付體系,通過取締現行的中心化技術和中心平臺功能,進而降低各參與主體的附加成本,同時也提高了用戶支付的安全性,為其帶來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商業信用體系,主要目的在于對產品信息進行收集、記錄、分析和評價。一般情況下,采取兩種方式,一是依托權威機構對農產品市場營銷數據進行記錄,保證產品信息的完整性。再者就是各參與主體對農產品流通的各節點進行數據共享,在此基礎上,再由相關部門進行定期審查,保障農產品信息的合法性,從而確保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的穩定運行。
(二)以區塊鏈技術為落腳點,搭建農產品質量溯源方案實現機制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的有機融合,可借助P2P網絡將生產商、物流企業、零售商和消費群體等不同主體進行有效串聯,無需利用第三方權威機構便可實現產品交易目的,總體上呈現去中心化功能平臺的顯著特征。因此,在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必須對農產品營銷全過程進行數據驗證、數據整合及區塊傳播等任務[4]。此外,若想搭建農產品質量溯源方案實現機制,應立足于現狀,建立農產品營銷的線上分布式體系,同時,為保證追溯信息的真實性,必須設置農產品營銷準入機制,從而對生產商、物流企業、零售商和消費群體等不同主體進行科學管理。農產品流通各節點參與方必須將相關信息和資質呈遞相關監管部門進行審查,審核通過后給予準入許可[5],只有完成以上工作后,才能保證農產品質量溯源方案實現機制的有效性,從而凸顯農產品“質”和“量”屬性。
(三)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建立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現階段,將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的深度融合,應借助計算機技術,設計出針對農產品營銷的數據系統,從而促進農產品營銷的流通速度,使得相關信息更加透明化和安全化,促進提升農業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筆者認為,建立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主要包括多點實時上傳模塊、即時信息共享模塊兩部門組成。對于多點實時上傳模塊而言,借助區塊鏈技術,達成農產品營銷體系“共享賬本”的特點,交易數據、交易核算、交易記賬可多點實時上傳,并各參與主體協同完成。具體而言,建立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主要包括種植戶、專業合作組織、批發中心、農貿市場、物流企業、大型商超等,從而確保各節點獲取的產品信息更加系統和有效。對于即時信息共享模塊而言,主要依托區塊鏈技術的“信息共享”特征,將農產品的區塊鏈各節點有效銜接,實時更新產品信息,及時反映農產品流通信息、相關參與主體信息、物流配送狀態和交易量等。鑒于此,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的共享模塊應包括產品溯源、流通狀態、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資質認證等,進而保證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協同合作,實時共享農產品溯源、流通狀態、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資質認證等。
四、結語
篇3
內容摘要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出現,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體系越來越受政府、企業、消費者的重視。與此同時,高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構建成本由誰來負擔問題也亟待解決。本文就可追溯體系的構建成本歸宿進行初步的探尋。
關鍵詞:食品安全 可追溯體系 成本歸宿 受益原則 成本攤派 成本內化
食品可追溯體系概述
隨著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已經從原來的對產品的質量、外觀、價格的重視逐步向產品質量安全傾斜,更多關注的是產品本身是否對人類健康有害。這就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帶來新的考驗。尤其是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的不斷發生成為政府、食品行業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所以,建立一種全面可靠的食品安全體系是關系到社會是否和諧、企業能否發展、消費者能否健康地使用產品的重要內容。
就全世界范圍來看,通用的確保食品質量安全實施的方法是HACCP、GMP、ISO9000。但是三者有一個共同的缺陷,都只是控制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安全問題,而在流通領域是無能為力的。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克服了這三者的這一缺陷,增加了食品供應、生產、流通的透明度,提高了消費者的放心程度,真正做到了“從農場到餐桌的風險管理”。根據國際標準組織ISO(8042:1994)和歐共體管理法規將食品可追溯體系定義為“在生產、加工及銷售各個環節中對食品、飼料、食用動物及有可能成為食品或飼料組成成分的所有物質追溯或追蹤能力”。它是一種連接生產、流通、消費,確保食品質量安全,讓消費者放心使用產品的信息管理系統。
國內的可追溯體系的發展狀況
我國的食品可追溯體系建設起步相對于國外來說是較晚的,也可以說是被動實行的。從國際形勢看,歐盟、美國早已率先提出并實施了食品可追溯體系,這實際上是對食品制造業、流通企業形成的新的技術壁壘。而歐盟、美國是我國大的貿易伙伴,如果要使農產品行業穩步健康地發展,就必須適應這一大趨勢。
從2002年開始,我國逐步制定了一些相關的制度和標準。如為了應對歐盟在2005年開始實施水產品貿易可追溯制度,國家質檢總局出臺了《出境水產品溯源規程》。我國物品編碼中心會同有關專家在借鑒了歐盟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編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陜西標準化研究院編制了《牛肉質量跟蹤與溯源系統實用方案》。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頒布了《上海市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暫行辦法》,提出了在流通環節建立“市場檔案可溯源制”。2005年9月,北京市順義區在北京市率先啟動了蔬菜分級包裝和質量可溯源制;同時,建立了大量的可追溯食品和可追溯企業;形成了一系列的追溯子系統進行食品可追溯系統初步試點。可以看出,我國正在逐步的實行食品可追溯體系,確保食品安全。不管是水產品、禽類產品還是果蔬產品,從供應到銷售,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能迅速地查到,追根溯源。
可追溯體系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幾年不斷的努力實踐,我國在食品可追溯體系建設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相對于國外,在基礎上仍有一些問題亟需解決。我國連鎖經營協會于2007年4月在京《食品安全可追溯研究報告》時指出,我國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面臨六大困難,分別是:我國食品尤其是農產品的生產比較分散,生產集約化程度不高,科技化、標準化水平較低;食品流通方式還比較落后,傳統的流通渠道如批發市場、集貿市場還占有相當比例,現代流通渠道如連鎖超市還不夠普及;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標準體系不夠健全,有關規定和標準缺失、滯后于現實發展,與國際標準無法對接的情況還很多;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系統性、統一性還不夠;全社會對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認識不夠;建立可追溯系統的成本較高,企業缺乏前期投入的動力。
從現階段我國可追溯體系的建設來看,其重點是理論意義研究方面,即建立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重要性,可追溯體系如何建立等。但在可追溯體系的成本如何分攤等領域探究尚少。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出現,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體系越來越受政府、企業、消費者的重視。與此同時,高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構建成本由誰來負擔問題也亟待解決。本文就可追溯體系的構建成本的歸宿進行初步的探尋。
解決我國可追溯體系建設障礙的建議
在我國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實施過程中,其最大的阻力是企業初期的投入成本太高,構建信息管理系統復雜,這是阻力的根源。在完善可追溯體系時,必須緊緊地圍繞這個問題出發。
對于政府,它的目標是追求社會的福利最大化,謀求政治選票,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是其目的;對于企業來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目的;對于消費者而言,需求是否被滿足是決定其支付意愿的重要條件。本文推論,當企業實施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后,三者都是受益的主體 :政府能謀求到社會和諧,企業能夠更好地生存發展,個人消費也能夠確保安全,各得其所。那么,這個可追溯體系構建成本的歸宿在哪里?即企業的這個有價值活動的支付成本由誰來承擔?對此,本文可以建立一個成本歸宿模型,從短期和長期兩個階段來分析。
(一)短期階段成本歸宿
在短期階段,企業初期的構建成本是很大的,企業無法獨自承擔。對此,我們可以根據受益原則來攤派成本,即短期的可追溯體系成本由受益的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者共同承擔,如圖1所示。
成本攤派前:
,j=m
其中,C為全社會構建可追溯體系的總成本,Cij是各環節不同企業的構建成本。
成本攤派后:
,j=1,2,…,m企業
,j=1,2,…,m政府
,j=m 消費者
其中,yi為各環節政府成本的補助率,Wj為企業成本內化率,Xj企業成本轉移率,并且, yj+wj+Xj=1 。
在短期階段,可以用多種情況來確定 yj、wj、Xj的大小,即政府、企業、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分攤比例是多少。最可行的辦法就是按三者的經濟強弱勢來確定,誰的經濟承受力大誰就多攤派。在短期的成本攤派模型中,源供應企業將一部分成本內化,另一部分成本轉移到下游的生產加工企業,一部分由當地政府來補貼;生產加工企業同樣也把一部分成本內化,一部分成本轉移到流通企業,剩余的部分由當地政府補貼;在流通階段流通企業的構建成本也由流通企業、消費者、政府共同分派。這樣,就能在受益原則下共同承擔可追溯體系短期的構建成本。
當短期的可追溯體系構建成本由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分擔,有沒有其現實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成本攤派原則是受益原則,是公平的。
從政府方面看,有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必要性。隨著我國加入WTO,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我國的農產品要想在國際上增強競爭力,增加出口,就必須遵守國際規則。對于可追溯體系,早在2005年1月,歐共體就制定新法規,要求在歐盟銷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鮮水果、蔬菜都必須具備可追溯功能,否則,不允許上市銷售。此外,還禁止不具備可追溯性食品的進口。其余的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英國也建立起可追溯體系,限制不具備可追溯功能的農產品上市銷售,形成一種新的貿易壁壘 ,這對于我國的農產品貿易挑戰嚴峻。在可能性上,我國是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 ,有強大的財政來支持這個體系的建設及運行。
在企業方面,實施農產品可追溯體系也有其必要性。企業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當環境發生變化,企業的經營戰略、方針也必須適時地調整以適應環境。在國際環境當中,確保食品安全、人類安全儼然是一種趨勢,企業要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適應它;國內環境中,企業之間競爭日趨激烈,消費者偏好的改變,也為企業施加壓力,適者生存。在可能性上,企業的生產基本標準是收益大于成本,當成本得不到彌補時,企業是不會去實施可追溯體系的。但是,企業克服這種困難不是沒有辦法。第一,企業的生產是一個創造消費者接受價值的過程,企業可以通過差異化來消除一部分可追溯體系建設成本帶來的劣勢,尤其在今天的消費觀念中,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也為其差異化提供基礎;第二,以波特教授提出的價值鏈來分析,企業可以在價值鏈的任何一個環節節約成本,從而降低總成本;第三,企業在建立可追溯體系時,可將其與HACCP、GAP、GMP體系相結合使用。可追溯體系不是孤立的,它需要與其它的質量管理體系結合使用,協同發揮作用。這樣,可以謀求一種類似“范圍經濟”的好處,以節約成本。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現代消費觀念的形成,消費者對健康、綠色的關注的重視,只要需求被合理地滿足,其承擔一定的成本不是問題。
(二)長期階段成本歸宿
隨著農產品可追溯體系的不斷完善、修正,在經驗效應和規模效應的作用下,企業的單位產品成本是下降的。這時候,企業能夠單獨地承受這個成本,即模型中企業各自全部內化成本。這時,政府和消費者就退出成本負擔范圍,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監督市場的運行,企業就執行這個規則并承擔成本,消費者就放心使用產品。即Xj=0,yj=0,wj=1。當然,由于農產品的需求彈性是小于1的,企業會轉嫁成本給消費者,但是,由于成本的下降,消費者也會接受。自此,真正地解決實現從田野到餐桌風險管理的成本問題。
政府、企業、消費者在進行可追溯體系成本攤派時,必須在其他的方面進行有效地配合,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的方面進行:第一,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增加監督的力度,規范企業執行行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關系到多方主體的切身利益,各級政府、黨委要把它當成頭等大事來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對于可追溯體系,可以采取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三級管理模式,相互監督。第二,對農村加大科學技術支持,確保農產品供應源的安全。農產品安全的源頭在農田,農民由于受到科學技術、信息閉塞和收入偏低的限制,過多地追求產量,投入過多的添加劑、化肥等,而忽視了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所以要從源頭抓起。特別是在我國,農產品生產分散,規模小的前提下,可以建立農業合作社,農產品收購站,統一收購制度,統一管理。第三,加大可追溯體系及其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企業、消費者的重視程度、認識度,對可追溯體系進行及時的反饋、監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普及,實現全球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體系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對于企業來講,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為了在市場經濟潮流中立穩腳步,就得實施這種體系,實現差異化。本文為此提出可追溯體系建設的成本分攤模型,為政府、企業建立可追溯體系探明一條道路。因此,在解決可追溯體系構建成本分攤的問題時可以借鑒本文的這種模式,即在短期階段,可追溯體系的構建成本由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分擔;在長期階段,由企業獨自承擔。
參考文獻:
1.劉艷,劉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研究[J].品牌與標準化,2009(16)
2.貴新.今天,我們還敢吃什么―農產品安全淺議[J].決策探索,2001(04)
3.盧俊.農產品安全是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J].農村財政與財務,2002(12)
篇4
2018年以來,*商務局按照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部署,根據商務部門關于電商扶貧的工作指導,認真貫徹落實《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文件精神,全力做好電商扶貧工作。現將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電商扶貧工作開展情況及取得的成效
1、大力培育電商主體。一是通過政策宣傳、免費培訓、信息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開設網店和運營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服務。截至目前,累計進行電商進農村培訓14000余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07人次。對有能力有意愿學習電商知識的貧困戶進行上門入戶動員、現場實際操作教學。支持貧困家庭人員到縣電商服務中心創業,免費提供辦公場所、物業、水電、寬帶等服務。二是通過電商龍頭企業如*等提供就業崗位幫助貧困戶實現就業;三是商務局積極協調電商技術服務公司幫助貧困戶借助農村淘寶、京東商城、拼多多、抖音等平臺銷售農產品,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2、打造電商扶貧服務體系。完善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扶貧服務功能及配套設施;截至目前,全縣已有578個服務站點,其中126個建在貧困村,實現電商服務對貧困村全覆蓋。服務站點與貧困戶近距離接觸,在幫助和引導貧困戶產品購買、農產品上行、轉移就業、金融服務等方面發揮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作用。
3、建立建全農產品溯源體系。推動建立標準化生產流程和產品質量認定標準;支持農產品“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提升產品品質、價值和知名度,打造農特產品電商品牌。目前農產品溯源體系*種植地開始使用。
4、完善電商物流體系建設。整合全縣物流資源,完善縣、鄉(鎮)、村三級物流體系,打通貧困村、貧困戶網絡購銷運輸配送渠道,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目前菜鳥物流、同樂快遞物流公司、京東物流等快遞物流企業已經可以送貨上門、帶貨出村,幫助貧困戶解決銷售出路問題。
5、營造電商扶貧氛圍。加大電商扶貧及創業典型、企業幫扶典型的宣傳力度。我縣*獲得第四屆中國農村電子商務大會授予的“2019中國農村電商致富帶頭人”稱號,*獲得河南省商務廳授予的“河南省優秀電商扶貧帶頭人”稱號。*獲得省商務廳授予的“河南省電商扶貧先進單位”稱號。
二、存在的問題
貧困人員電商意識不強。由于貧困人員的年齡、知識結構所限,貧困人員對電商的認識不深,電商扶貧難度大。
篇5
關鍵詞:RFID;質量安全;監控溯源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生活品質的提高,現在對食品的要求也有了質的飛躍,從吃得飽吃得好轉變到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因此,人們對農產品類消費品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把RFID射頻識別技術應用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中,能很好解決產地溯源、農產品產地和生產檔案的建立、流通運輸環節控制等問題,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1 RFID技術介紹[1]
射頻識別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縮寫RFID),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它是一項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無接觸信息傳遞并通過所傳遞的信息達到識別目的的技術。
RFID系統包括天線、標簽和讀寫器,其中標簽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組成,每個RFID標簽具有唯一的電子編碼,附著在物體上標識目標對象,俗稱電子標簽或智能標簽,它具有一定內存空間,具備可存儲性,讀寫器通過天線發出的射頻信號,標簽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與讀寫器讀取修改芯片中的產品信息。
它保密性強,壽命長可重復利用,使用簡單方便,可以批量遠距離實現讀取或存儲添加信息,配合網絡數據庫系統,可高效利用系統內信息資源,軟件智能化管理數據,對每個接入點實現有效的實時監控。
2 RFID技術應用方案[2]
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有效的監控,可通過RFID技術集成一套監控溯源系統,該系統通過開放式網絡管理,利用RFID的快速讀寫存儲性質,通過對農產品生產儲運消費各個環節設立監控點,即可對農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以及產品質量等進行有效監控,確保農產品消費安全。
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RFID系統的需要,本系統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網,農產品生產監控點,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抽查監控點,農產品流通運輸監控點,農產品銷售監控點等部分。各個監控點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網通過互聯網連通,各監控點根據要求錄入農產品相關信息,搭載GPS信息及視頻實時監控,管理者可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網對各個監控點實行有效的監控,確保農產品在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
2.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網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網作為對各個監控點的監控平臺,建立有農產品檔案數據庫,對各監控點上傳的產品信息進行分類管理,設立管理權限分類,不同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瀏覽修改權限,保證系統的監管能力。網絡平臺具備查詢、統計、報表等功能,同時也具有各監控點間數據交流,供求信息傳送等,產品相關信息即時在網上公布,方便消費者查詢,確保產品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眾服務能力。
2.2 農產品生產監控點
農產品生產監控點主要由農業種植大戶、農民生產合作組織或鄉村農技服務站組成,主要負責幫助指導農戶規范化生產,傳授新的種植技術,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以及對農產品RFID標簽的發放,農戶及其施肥施藥情況等生產信息的錄入,產地環境信息的錄入等,在源頭進行產品品質分類,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及溯源性。同時,生產監控點也可以通過監控溯源網絡平臺獲取銷售監控點的銷售信息了解消費者需求情況,從而因地制宜指導農戶生產需求量大的農產品。在農產品即將上市時,生產監控點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對流通監控點運輸請求,使農產品能及時快捷運送至銷售監控點,保證生產的農產品能及時銷售。生產監控點配備GPS信息定位及攝像頭視頻實時監控,讓運輸環節快速準確到達目的地,消費者可通過攝像頭隨時查詢產地生產情況,檢測監控點也可對產地用藥情況進行視頻監控。
2.3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抽查監控點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抽查監控點主要由各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流動檢測站,基地農藥殘留檢測室組成,縣級檢測中心為定期例行抽檢,對本縣范圍內即將上市農產品隨機抽查;各流動檢測站為隨機檢測,每天在其管理范圍對在土即將上市的蔬菜進行檢測;基地檢測室主要負責該基地上市農產品的檢測。所有檢測結果都寫入對應農產品的RFID標簽,檢測結果呈陽性的,下一個工作監控點不予接收;若檢測農戶的農產品呈陽性,需等待到相應的安全間隔期再次檢測結果合格后,重新錄入檢測結果至RFID標簽,下一工作監控點才予以放行。
2.4 農產品流通運輸監控點[3]
農產品流通運輸監控點主要由農產品配送中心或協議的運輸公司組成。運輸車輛均配備GPS定位系統和溫度記錄系統,流通運輸監控點需對自己公司下的運輸車輛建立對應的RFID檔案,通過GPS實時監控運輸車輛,詳細記錄出車、運輸時溫度記錄、運送產品名稱批次數量、貨到時間等,如車輛挪做他用,運送其他貨品也需錄入檔案,有效防止交叉污染以及產品召回提供依據。車輛運輸情況信息也同時錄入至農產品RFID標簽中。流通運輸監控點可以通過監控溯源網,清楚了解到生產監控點的供應信息和銷售監控點的需求信息,因此,來合理調配運送車輛,有效節約運輸時間及降低運輸成本。需要對初級農產品進行初加工的,在加工包裝車間也要加裝視頻實時監控,加工信息也同時錄入RFID標簽中。
2.5 農產品銷售監控點
農產品銷售監控點主要由各大超市、管理規范的農貿市場、賓館飯店、學校等組成,在該監控點通過農產品上的RFID標簽,可清楚了解到相應農產品的產地及農戶信息、運輸時間和溫度、檢測情況,以及產地生產流通各環節視頻信息等,也可以通過監控溯源網自己的需求信息,提高補貨效率。若發生群體中毒等突發事件,可快速查到相應的農戶,追究責任人;通過標簽上的施肥施藥檔案,為醫院治療提供依據;通過監控溯源網還可快速查清其他危害產品的去向和數量,為產品的追回提供保證及時間。RFID標簽最后在銷售監控點取下,集中到交管理中心,以便重復利用,降低系統的運行成本。
3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RFID系統的突出優勢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RFID系統通過監控溯源網把各監控點有機的連接了起來,各監控點信息共享,形成一個閉合的供應鏈,對農產品的生產環境農戶信息、流通去向、銷售情況實時監控,實現農產品的可追溯性,其突出優勢主要有: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可以通過上網、發短信向監控溯源系統查詢農產品產地農戶信息、農殘檢測情況,以及農產品自采收到購買的時間長,運輸儲存溫度調節,從而清楚了解農產品的新鮮程度,也可以通過網絡視頻查看農產品種植和運輸情況,讓消費者真正買的放心,吃得健康;網絡平臺信息共享,各監控點通過監控溯源網上的供求信息合理調配資源,降低各監控點運營成本,農民朋友也可以更清楚了解市場需求,選擇種植市場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根據產地信息、農殘檢測情況,對農產品品質實現分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遇突發中毒事件,可清楚查詢農產品來源及農戶信息,追究責任人。通過標簽上的施肥施藥檔案,為醫院治療提供依據。通過監控溯源網還可快速查清其他危害產品的去向,為產品的追回提供保證及時間;農產品上RFID標簽在相應監控點錄入的信息其他監控點不能竄改,有效保證溯源性,標簽內信息的準確性;加強了對流通部門的監控,提高了農產品運輸效率保證了運輸質量,有效防止交叉污染,提高可追溯性;對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供應鏈不予以接收,有效控制產品質量,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4 結語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溯源RFID系統優勢顯著,符合現階段我國農村工作重點方向,有益于促進“三農”發展,同時為人民身體健康,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有效保障,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童剛.基于RFID技術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研究[J].信息與電腦,2008(04):68-70.
[2] 楊海東,周.基于RFID的農產品安全監控系統研究[J].微計算機信息,2008(05):197-199.
篇6
農產品電子商務是農業現代化IT應用的典型案例。阿里巴巴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經營農產品的網店數量約為26.06萬家,2013年有望突破100萬家;依附于阿里集團各平臺的農產品銷售額有望在2013年、2014年分別達到500億元和1000億元。物聯網技術在智能物流、食品安全溯源等領域的推廣,大數據在訂單農業、綠色農產品認證中的應用,以及SNS營銷、O2O模式的普及,都將進一步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但是,由于農產品具備分散性、期貨性等特點,農產品電商市場無疑是“一地碎銀子”,企業健康成長還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是完善信息基礎設施。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農業現代化資源充分整合、科學技術合理利用的基礎。農產品電商的健康發展,依賴于智能物流體系、農產品溯源追蹤系統、農村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精準灌溉自動控制系統、農情遙感監測系統以及智能物流系統等IT基礎設施的完善。
二是經營品牌。農產品生產集約化程度低,具有明顯的期貨特征,分散經營模式很難形成品牌。經濟是一種基于信任的游戲,農產品電子商務也不例外。農產品電子商務品牌的建立更需要口口相傳,更注重基于社交媒體的參與式營銷。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相應的共享、信任的“小世界”,才能打造農產品電子商務品牌。利用APP開展品牌營銷是一種有效策略。這種方法有利于增強生產、流通等環節的透明度,提升品牌的社會信任度。
篇7
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迎來全新發展機遇,同時面多諸多挑戰,創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已成為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下解決農村問題、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戰略選擇。以廣東陽山縣創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為例,分析其創新做法及成效,在此基礎上提出在新常態下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電子商務;創新發展;陽山縣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1000903
經濟新常態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速相對放緩、經濟發展方式向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向消費主導型經濟轉變、經濟驅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等幾個方面,這些變化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率及用戶數量的不斷提升,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大學生回流農村自主創業現象不斷增多,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帶來諸多機遇;同時農村人口逐年下降,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農村現存可用勞動力不斷減少,生態制約愈發嚴峻及土地流轉進程緩慢,農村要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同樣面臨不少問題需要加以突破,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規模小、資金投入少、人才隊伍薄弱,難以適應經濟新常態,急需創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廣東陽山縣通過政府主導,引進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充分結合政府和市場要素的優勢,建立廣東省第一個農村電子商務運營平臺,通過打造統一的品牌經營陽山縣的優質農產品,有效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了農民發展電子商務的積極性,其做法和經驗對我國發展山區農村電子商務具有參考借鑒意義。
1新常態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面臨形勢
1.1面臨機遇
1.1.1農產品電子商務呈現快速發展趨勢
隨著網購逐漸成為主流的消費方式之一,網購商品已不局限于早期的衣服、箱包等日用品,網購農產品的數量和種類呈現爆發式增長,農產品電子商務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農村電子商務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子商務研究院的《2013~2014年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得到了迅速發展。據統計,在我國3.1萬家涉農網站中,電子商務網站3000多家,其中農產品網上期貨交易品種達到16個,交易額達31.53萬億元。此外,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也得到迅速發展,生鮮農產品成為第四大類網上熱銷產品,2013年京東商城的生鮮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100億元。
1.1.2農村電子商務得到各級政府層面重視
隨著電子商務的持續快速發展,電子商務的業務范圍由城市快速覆蓋到更為廣闊的農村地區,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和重視。國務院在2014年年初的《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國家農業部于2014年5月正式開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計劃在北京、遼寧、吉林等10個試點地區建成一批村級信息服務站,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國家商務部于2014年7月推出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計劃,決定在3年內在全國范圍內創建一批有影響力的電子商務示范縣,輻射帶動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四川、浙江等省市均出臺了支持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工作方案,淘寶村的大量涌現激發了很多鄉鎮重視電子商務的發展。
1.1.3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及網民數量不斷提高
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及網民數量不斷提高,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奠定了基礎,越來越多的農民有條件涉足電子商務。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8.8%(見圖1),農村網民占比27.5%,規模達1.78億人。
1.2面臨挑戰
經濟新常態下,農村電子商務面臨諸多挑戰需要解決。一方面是農村勞動力供應不足趨勢明顯。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提速,農村人口涌向城市的格局已經持續了多年。我國農村人口已經由2004年7.57億人下降至2014年的6.18億人,近十年農村人口減少1.38億人,農村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57.01%下降至2014年的45.23%(見圖2),年下降速度為2.22%。農村人口的不斷減少,農村可用勞動力大幅度減少,青壯勞動力則更少,棄耕農田大量出現,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是最大的挑戰之一。二是農村技術人才缺乏現象嚴重。雖然我國每年新增大學畢業生很多,由于農村條件相對較差,大部分畢業生選擇留在城市,農村技術人才隊伍明顯不足,現代農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此外,農村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民建設資金不足、農村土地流轉進程緩慢、農業產業化規模不足、農產品標準化及質量認證配套設施不足等問題都影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需要創新發展模式。
2陽山縣農村電子商務創新做法及成效
陽山縣位于廣東省西北部,下轄13個鄉鎮,共159個行政村,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90%,由于氣候資源獨特,溫差大,適宜種植不同氣候帶的農作物,曾獲“中國反季節蔬菜之鄉”稱號,農產品及特產豐富,具備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良好條件。面對經濟新常態,陽山縣農村同樣面臨農產品買賣難、勞動力大量流失、土地丟荒嚴重、公共服務不足等諸多問題,陽山縣政府把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作為解決農村問題的突破口,創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政府的扶持引導作用,增強農民發展電子商務的信心并取得初步成效。
2.1創新發展做法
陽山縣發展農村電商初期充分發揮了政府的引導作用,對農村電商進行總體謀劃,在發展平臺、政府職能機構及配套系統等方面進行創新發展,有效地激發了農民發展電子商務的信心和積極性。
2.1.1發展平臺創新
(1)建立縣級電商物流產業園。
為了解決農村電商無序發展并呈現小而散的局面,引導農村電商集聚發展,有必要規劃建設電商產業園。陽山縣政府整合縣城城華飛農貿市場和周邊廠房,由陽山縣財政投入經費進行改造裝修和配置服務設備,建成廣東省首個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產業園,積極引進阿里巴巴、省網商協會、深圳7090電子商務公司、連陽網、即送網等多家電商企業,以及為網商配套服務的物流企業1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近50家。園區內還設有物流倉儲基地、農產品特產淘寶實體店、農產品檢測分揀中心、新農村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協會、電子商務服務中心、農村創業青年孵化基地、在物流倉儲、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等方面為電商企業提供服務。
(2)建立縣級電商運營平臺。
目前電商平臺數量眾多,各電商平臺的特點多樣,農民難以選擇,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電商平臺為當地農民專業化服務。陽山縣政府與阿里巴巴公司深入合作,建設了廣東省首個農村電子商務縣級運營中心,指導村級服務站開發建設,為農產品上網提供便利化和特色化服務。此外還引入連陽網、即送網等電商企業,發動和培訓有基礎的農民開設天貓店、淘寶店。目前已開設陽山特色農產品專營淘寶店1家,創業青年淘寶網店13家,有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3)建設村級綜合服務中心。
陽山縣地域廣闊,交通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為盡可能把電商服務下移到村鎮,陽山縣選擇陽城鎮范村、嶺背鎮黃屋村、杜步鎮元江村開展試點,探索建設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目前,已建成了48家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一批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生活用品網上代購、特色農產品代收代售、農資供應、農技服務、醫療救助、農村金融等便民服務。
2.1.2政府職能部門創新
為高效率地處理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創新職能部門,專門負責處理農村電商問題及各種糾紛,加快農村電商發展。為此,陽山縣通過以下三方面進行政府職能部門創新。
(1)組建新農村供銷合作社。結合供銷系統改革,組建新農村供銷合作社,創新農村經濟組織運作模式,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完整的農產品產業鏈,解決農產品生產、標準、品牌、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務等制約農產品電商的關鍵問題,打通農村電子商務關鍵節點。目前已發展一級社員(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32個、二級社員(農戶)上萬戶。
(2)成立縣級新供銷公司。成立了陽山縣新供銷農產品配送有限公司,負責進行特色農產品的普查、征集、展示、農產品電商化等工作,同時還成立了陽山縣新供銷快運公司,負責進行縣――村的物流配送工作。
(3)成立縣級電商行業協會。發展全縣范圍內具有一定實力,且有志于依托電商、發展電商、共享電商的企業共同發起成立陽山縣電子商務行業協會,為會員或有志于網上創業者提供人才培訓、技術支持、運營咨詢、代辦業務等服務。
2.1.3配套體系創新
為解決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低、農產品質量控制、農產品運輸及配送難、農產品支付方式陳舊等問題,陽山縣創新相關配套體系,有效地支撐農村電商加速發展。
(1)建立產品支撐體系。為了提升陽山縣農產品品牌知名度,陽山縣創建了農產品自主品牌“陽農牌”,對所售農產品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包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通過編制農產品信息二維碼,建立農戶電子網絡身份證,確保農產品源頭可追溯、質量可監控。整合農業、環保、食藥、科技等部門的檢測資源,積極探索與第三方企業合作,建立園區農產品檢測中心、分揀中心和冷鏈。此外,還建立起特色農產品體驗門店,促進農產品銷售線上線下聯動。
(2)建立物流支撐體系。一方面通過政策吸引,引導陽山縣10多家快遞公司入駐電子商務物流產業園,完善與農村電子商務相適應的物流體系,增強農業電商物流配送支撐能力。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現有物流資源的同時,由陽山縣新供銷農產品配送公司組建成立子公司――陽山縣新供銷快運公司,大力開展縣――村物流配送,打通農村電商發展的“最后一公里”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物流,把服務送到農戶家門口。
(3)建立農村金融支撐體系。為了改善陽山縣農產品教育支付方式,政府制定出臺了專項扶持陽山縣新農村供銷合作社的“政銀保”扶持方案,針對新農村供銷合作社二級社員探索開展“支付易”金融服務,社員在新農村供銷合作社所屬的銷售終端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時,憑社員卡即可取貨,無需即時付款,延期到農產品收益時扣除。
2.2初步成效
陽山縣通過一系列平臺建設和政策扶持,有效地激發了農民發展電商的積極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農產品附加值顯著提高。借助電商平臺,許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將優質農產品賣到陽山縣以外的其他地區,有效地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例如某戶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自2014年10月底進駐園區以來,已通過農業電商平臺賣出江英雞1萬多只和米、油、雞蛋、蔬菜等大批農副產品,相比以前在陽山縣的售價,電商平臺的售價高出了16%,營業額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25萬元。而新供銷淘寶實體店和網店自開設以來共為農戶銷售近100萬元。二是新供銷促進收益新增長。自陽山縣新農村供銷合作社成立以來,已有3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了合作社成為一級社員。新農村供銷合作社通過對一級社員的相關政策扶持、市場拓展和品牌推廣等一系列優質服務,有效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壯大,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了收益。目前,新農村供銷合作社為下屬32家一級社員進駐園區后直接或間接帶來的各項銷售額已達6000多萬元。各村級服務站成立至今共為村民代售1萬多單,營業額近300萬元。
3新常態下創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建議
陽山縣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創新關鍵在于發展初期政府積極發揮引導作用,設立農村電商發展平臺、創新職能機構并完善配套體系,激活了農民發展電商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農村電商發展,對國內其他地區、特別是山區發展農村電商具有一定參考借鑒意義。結合陽山縣農村電商的創新做法,對我國在新常態下發展農村電商提出以下建議:
3.1加強互聯網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良好的互聯網及交通運輸是農村電商發展的基本支撐。加強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在繼續推進寬帶網絡提速的同時,加快擴大農村寬帶網絡覆蓋范圍和規模,增加農村用戶的移動網絡容量,促進資費的合理下調。加強交通規劃建設,大力建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同時,積極完善農村交通網絡,分區域建設大型農產品集散中心,加快冷鏈物流的建設力度。
3.2積極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
目前,我國農村電商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相應的配套政策還未完善,許多農民對電商還處于觀望狀態。因此,地方政府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加強宣傳發展電商的優勢、建立農村電商發展平臺、完善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流程和水平、統籌策劃區域農產品品牌、完善支撐配套政策等方式激發農民發展電商的積極性,積極引導農村電商有規模地集聚發展。
3.3打造農產品質量控制、溯源體系
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控制水平整體還有待提升,借國家新《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契機,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促進農產品的全流程監控和溯源,全程從種苗、農業化學投入品、種植情況等方面加以監管,所有數據進入國家商務部數據中心,建立每個加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溯源碼,不斷健全我國農產品質量控制、溯源體系。
3.4積極為農村輸送電子商務人才
加大不同等級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力度,特別是中低端電子商務人才的培育,出臺相應扶持政策,引導專業人才扎根農村發展,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年1月)[OL].http://.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2]吳曙光.新常態下山區發展新思路探索[J].浙江經濟,2015,(4).
[3]朱興榮.新農村電子商務及實施模式的探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7(12).
篇8
摘 要:當今社會農場安全生產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農產品的質量和糧食的質量關系到人們的健康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農場安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農場安全生產的對策。
關鍵詞:農場;生產安全;質量安全;對策
我國國民經濟在不斷發展,近年來被人們逐漸重視的農業生產在生產形勢方面也有很大的轉變。經濟的不斷發展帶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農場安全生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將工作重心放在農場安全生產中,從農產品質量上帶動農場經濟的發展。
一、農場安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農場安全生產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生產安全及質量安全。隨社會的發展,人們在食品質量安全上的注意力越來越高,因此社會對農業產品和糧食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與人們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
1、農場能否安全生產決定于農場的生產環境和生產目的。部分農場主要以經濟利益為主,為了得到更高的效益,在生產過程中更加注重速度,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很大的問題。這類生產模式為了能夠減少成本,使用劣質農藥,農產品上的農藥沒有消散就將農產品帶到市面上來賣等。
2、目前國家對農產品和糧食質量安全檢測水平低下,沒有好的配套設備,質量安全檢測體系薄弱,再加上多數農場沒有足夠的經費,生產技術落后,對于社會新的農產品質量檢測要求沒有應對設備,無法達到檢測要求。
3、國家在農業生產方面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對農產品和糧食的質量沒有明確的要求,因此在不健全的農場安全生產管理模式下,農產品和糧食的安全存在很大的問題。
這些問題制約了農場安全生產工作的實施,因此必須采取有效對策解決這些問題。
二、農場安全生產的對策
1、做好農機安全管理工作,確保農業生產安全。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落,簽訂責任書,從源頭上有效防范和遏制農機事故的發生;做好宣傳教育,對車主、駕駛員和農機操作手進行安全知識普及,采取多樣方式進行培訓;做好三率工作,以三率為重點,加大規范化監管力度;抓好年檢審查工作,精心準備、認真實施、嚴格檢驗,采取便民措施,提高服務質量,確保農業安全生a;加強外籍作業拖拉機的登記造冊工作,以管理區為單位進行安全教育,使其懂法、守法,減少農機事故隱患;抓業務規范,按照有關程序規定辦理業務,嚴格執行誰主管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誰辦證誰負責的原則;抓好專項治理工作,做好常規監管和集中整治相結合,繼續抓好農機百日安全活動工作,減少事故隱患,保障農業安全生產;做好聯合執法和互檢工作,堅持常年與公安交警、安監等部門的聯合執法,農場與農場之間的聯合檢查,防患與未然;抓農場自身建設,強化以爭創群眾滿意窗口、爭創優質服務標兵為主題,努力創建總局級農機安全監理示范窗口,力爭農機安全管理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2、做好農場安全生產整治工作。為確保全場安全生產形勢穩定,通過“廣、全、實、細”四字方針,努力做到早宣傳,早排查,早發現,早整改,確保全場的安全生產穩定。工作監管“廣”,不管是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還是消防安全專項整治,都按屬地管理原則,把專項整治納入當前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工作中,做到廣泛參與,嚴格監管。隱患排查“全”,制定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方案,認證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全面細致地經常性開展安全檢查,對存在的隱患和問題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并及時把監控措施落實到位,做到全面排查安全隱患。隱患整改“實”,對排查出的安全隱患,要求進行認真梳理,登記建檔,一個一個地督促整改落實,能立即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須制定整改計劃,加強監控,限期整改,做到實實在在的整改安全隱患。工作落實“細”。根據農場實際指定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方案的要求。一方面做好資料發集工作,及時做好摸排情況的統計匯總,另一方面做好具體工作的安排和落實。積極開展督查,督促備相關企業單位認真做好該項工作,做到工作落實細心細致。
3、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標準化作業。在農場安全生產中必須要制定安全生產的標準模式,這種模式能夠使農場產生自我約束力,并且對其生產模式不斷改進,從而達到弄成安全生產的目的。農場各級部門必須要成立安全生產檢測小組,為農場的安全生產制定可行性計劃。農場各級相關部門要根據社會現狀和農場的發展模式、農場特點,制定出符合農場的安全可靠的實施方案。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要牢記生產安全制度,把農產品質量問題放在首要位置,推進農場安全生產的工作進程。
4、確保糧食及農產品質量。以完善體系、建立制度、強化監管和加強宣傳為重點,全面建成“產地準出,市場準入,標志溯源,實時監控,消費安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新模式,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從“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質量溯源,構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在技術培訓方面結合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項目,加大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培訓,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基礎知識,提高廣大農產品生產者的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準確掌握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生產技術和操作規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壯大經濟人隊伍,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產品生產者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和組織化程度。深入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從源頭抓起,實現從以生產領域監管為主,依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監督和行政執法。加大執法力度,對生產、經營、加工、流通環節國家規定的禁用、限用農藥、肥料進行檢查,確保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安全。大力宣傳,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加強法制法規、公民道德教育,提高產品生產者的法律意識。引導農產品生產者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生產為目標,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通過媒體報道等不斷提高全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將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列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舉措,為全面提升糧食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大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力度。
總結:根據農場的生產模式和生產特點,制定出適合農場安全生產的經營模式,保證農業產品和糧食的安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規定的制度來生產,推動農場安全生產順利進行。
篇9
以農業現代化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經歷萌芽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階段、和諧階段4個階段。城鄉一體化萌芽階段是確保農產品數量穩定增加階段;快速發展階段是實現農產品的工業化、規模化生產與加工,改變原始農產品用途,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階段;城鄉一體化可持續發展階段是農業生產進入自我監控的智能化與信息化的全程可視生產階段;城鄉一體化和諧階段是實現包括農業在內的與第2、第3產業合作、協調、互助、共贏發展,進入以農業發展為主體的服務業快速發展階段。
2農業現代化理論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農業現代化發展4個階段的劃分,結合已有學者的研究與農業現代化的實際發展過程,本研究將農業現代化理論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1個目標層,4個子系統層,22個一級指標。目標層用來反映農業現代化的整體水平,4個子系統層包括農業機械化理論指標、農業工業化理論指標、農業智能化理論指標和觀光農業理論指標。具體的分級指標如下。
2.1農業機械化理論指標設置
其包括:(1)農業生產集約化指標。用來反映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的節約程度。既節省勞動力,又能提高機械設備利用率。(2)農業生產規模化指標。用來反映農業生產的集合程度,有利于將種植相同農產品的農戶結合,形成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機設備的農業生產效率。(3)人力資源配置指標。用來反映勞動力的合理分配效率,將節省的勞動力從事不同行業,可以是學習農業知識,或者從事農業生產管理等。(4)農機銷售建設指標。直接反映機械設備的購買使用情況,為農業機械化生產提供了便捷。(5)農機維修指標。反映農機維修技術服務范圍的擴大,即引進農機技術人員,提高農機的使用壽命。(6)機油系統指標。反映提供給農村的便捷程度,為農機使用者解決了“巧媳婦無米之炊”的困境,使城鄉建立燃油共享平臺。(7)農機操作人員培訓指標。反映農業技術在農村的推廣程度,提高了農民的農機操作技能,也擴大了農業技術學校的普及率,有利于增強農村的教育機構建設,提高農民的知識素養。
2.2農業工業化理論指標設置
其包括:(1)農產品加工指標。用來反映農產品加工的種類及數量。農產品加工品種多樣性越高,其農業生產的可塑性越強,更有利于擴大原始農業生產的附加值,而農產品產量的增加更容易形成規模化生產線,降低生產成本,增加銷售利潤,農產品產量的增加也容易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農產品技術人員等級指標。用來反映農產品生產的技術水平。從事不同農業生產環節需要不同的生產技能,農產品生產技術人員的技術熟練程度越高,農產品的加工速率越快,勞動力相對減少,降低企業成本,有利于企業擴大加工規模。(3)農產品加工科研成果指標。主要指研發新的農產品品種、新的生產加工技術或者生產線。新產品既有利于開發新的銷售市場,吸引新的客戶群;研發新的生產加工技術與生產線可增加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品質與產量,增加工業化農產品在農業生產中的比值。(4)農產品營銷模式指標。用來反映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及銷售范圍,農產品營銷模式可以以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為具體衡量指標[4]。采取農產品低價進入市場或者加大農產品宣傳力度等策略拓寬銷售渠道,根據不同類型的農產品采取分類營銷策略,有利于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速度,擴大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增強企業在行業的影響力,提升品牌價值。
2.3農業智能化理論指標設置
其包括:(1)農業物流選址方式指標。用來反映農業物流的服務水平與覆蓋范圍,農業物流應建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附近,增加農產品產業鏈的聚合力,擴大農村企業的建設范圍,轉變農民的生產理念。加快農村生產由第1產業向2,3產業的擴展速度[5]。(2)農業運輸管理指標。用來反映農業管理水平。農業物流企業建在農村,除了需要搬運與運輸人員外,還需要配備管理人員,既促進了城市管理人員到農村服務,也有利于促進農民學習管理知識,逐步掌握管理技能,通過學習與實踐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3)農業交易市場指標。用來反映農業的生產量與交易量。農業物流的創建需要為其提供運輸產品,而農業交易市場的建立滿足了農業物流的需求,在農村形成的農貿市場,集中農村農產品的同時也積聚了農村的智慧。(4)農超對接農產品訂單生產指標。直接反映農產品在超市中的需求量,間接反映農產品的儲備量。訂單生產降低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風險,農民進行有目的農業生產。根據市場波動規律儲備相應的農產品,調節農產品的供給狀況,平抑農產品市場價格,降低農民的種植風險。(5)農超對接農產品檢驗標準指標。用來反映農產品的質量標準。訂單生產的農產品運送到指定超市,直接生產或經過加工的農產品通過檢驗方可進入超市,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減輕了質檢部門的工作力度。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增強超市的信譽度,有利于超市更好的發展。(6)農業信息對稱理論指標。可以用農業物聯網覆蓋范圍或者農產品溯源系統來反映。農業物聯網覆蓋范圍,用來反映農業信息普及的范圍,物聯網覆蓋面積的擴大,在為農民提供種植與生產信息的同時,也將農村的農業種植與生產情況及時傳遞出來[6]。資源共享、信息對稱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農產品溯源系統用來反映農產品食品安全系數,提供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全程信息,每個最終消費農產品都有相應的追蹤系統源,既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透明度,又保證了農產品質量,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安全的綠色食品。
2.4觀光農業理論指標設置
其包括:(1)公共交通設施指標。用來反映農村與城市的交流速度,公共交通設施覆蓋范圍面積的擴大,增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2)農產品超市覆蓋指標。用來反映特色農產品的推廣程度,農產品超市擴建速度的加快,以及公共交通設施的覆蓋范圍的增加,加快了特色農產品的推廣速度,增強了特色農產品的影響范圍,提高農村特色種植的知名度,鼓勵農村從事更多新產品種植,加快特色農業發展。(3)餐飲業服務等級指標。用來反映觀光游客對農村生活習慣的適應性,根據觀光農業的地域優勢,提供不同風格的餐飲酒店,不僅提供本地的特色美食,更重要的是擴大了當地的餐飲市場,既有利于觀光農業的發展,也加快了城鄉融合。(4)娛樂場所建設指標。用來反映觀光游客對農村生活環境的滿意度,娛樂場所的增加,延長了觀光游客在農村的置留時間,豐富游客休閑方式的同時,也增進城鄉文化的交融。(5)住宿環境種類分級指標。用來反映農村提供給觀光游客的服務水平,作為餐飲與娛樂的配套設施,住宿設施也應該提供不同的服務檔次,滿足觀光客戶的不同需求,吸納更多的觀光游客,增加農村的第3產業收入[7]。
3農業現代化理論指標對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用分析
3.1農業機械化理論指標體系主要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萌芽階段的形成
農業機械化理論指標包括農業生產集約化、農業生產規模化、人力資源配置、農機銷售建設、農機維修、機油系統和農機操作人員培訓7個一級理論指標,它們之間有其內在的關聯。農業機械化形成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提高了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率。農業機械化產生的輻射效果就是增加了農業機械的銷售量,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機械維修與機油設施的剛性需求,同時需要有大量的農機操作人員配套,農機培訓機構也隨之產生,形成了一個圍繞農業機械建立的小型供、產、銷、修、訓的區域市場,促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的作用是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當農產品生產達到市場飽和時,機械化并不能真正地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但是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初期的確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所以,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入了萌芽階段。
3.2農業工業化理論指標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快速發展階段的形成
農業工業化理論指標包括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技術人員等級、農產品加工科研成果和農產品營銷模式4個指標。農產品加工種類的增加,提高了農產品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農產品加工科研成果有利于新產品研發、創新農產品的營銷模式,既可擴大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又可延長農業產業鏈[8]。此時的農業現代化已經由機械化生產進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產業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為緊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企業之間必須共同合作,才能互利共贏。所以,農業工業化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3.3農業智能化理論指標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
農業智能化理論指標包括農業物流理論指標、農超對接理論指標和農業信息對稱理論指標3個平行指標。農業物流的出現使農民的生產理念由單純的農業種植轉向農業生產、運輸管理。農貿交易市場不僅集中了農村的交易農產品,同時也聚集了農村的智慧。農業物流為農超對接提供了便捷,提高了對接效率,農超對接促進了農業專業化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生產檢驗標準的提高,要求農業生產更為嚴格精細,保證農產品質量。農產品溯源系統為農超對接檢驗標準提供全程追蹤,農產品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全程可視。農業物聯網覆蓋范圍的擴大,擴大了農業及城市之間的信息流通速度,農業生產與農業市場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使得農業物流與農超對接更為及時準確[9]。農業智能化理論指標的3個平行指標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全面打造農業信息化生產,所以,農業智能化的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入了平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階段。
3.4觀光農業理論指標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入和諧發展階段
觀光農業理論指標包括公共交通設施指標、農產品超市覆蓋指標、餐飲業服務等級指標、娛樂場所建設指標和住宿環境種類分級指標。交通設施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公共交通打開了農村高速發展的閘門,將農村純天然農產品、原生態生活習俗不斷推向城市,城鄉交流速度的加快,帶動著農村餐飲業、娛樂與服務業快速跟進,以滿足觀光游客的城市生活需求,城鄉文化、城鄉習俗、城鄉經濟之間的交集范圍逐步擴大,逐步形成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所以,觀光農業的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入了和諧階段。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農業現代化理論指標體系分為農業機械化理論指標、農業工業化理論指標、農業智能化理論指標和觀光農業4個子系統。其中,農業智能化理論指標包括農業物流理論指標、農超對接理論指標和農業信息對稱理論指標。根據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構建的農業現代化分級指標體系,可體現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分析得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入初級階段;農業工業化的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農業智能化的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入了平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階段;觀光農業的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入了和諧階段。農業現代化不僅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同時也為工業化與信息化發展起到基礎作用。隨著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并行推進,使現階段的農業現代化正在處于工業化與智能化農業階段,所以,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應該盡量縮減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工業化占現代農業的比例,增加智能化農業與觀光農業在現代農業的比例。
4.2建議
篇10
1.1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不合理近年來,雖然各個農產品安全管理部門采取了多種有效的行動和措施,為保障我國的農產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目前我國沿用的農業管理體制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許多農業管理措施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差距較大,整個農業管理體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這給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帶來諸多不順,管理難以到位,難以深化,出現了許多弊端。
1.2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與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相比,我國的食品農產品安全法律體系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中國雖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但這些法律對農產品質量僅做了一些概要性規定。由于出臺時間早,標準低,覆蓋面窄,沒能充分反映新形勢下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出臺是我國農產品法律法規體系的有益補充,但與其他相關的法規存在著相互交叉和矛盾、執行主體之間未能協調一致的問題。我國法律或法規程序性規定和實施細則制定進展緩慢,致使法律或法規難以操作。
1.3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以風險分析為基礎,才可以有效區分各種影響農產品安全的關鍵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從而劃分影響級別,為檢驗監測體系的具體實施確定優先順序。從世界范圍來講,以風險分析為基礎的農產品安全標準己經成為趨勢。然而,目前我國許多標準中的指標沒有充分利用風險評估技術,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都巫待提高。
1.4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不成熟從檢測體系的構成來看,企業的自我檢測應當是食品安全檢測的主要方式,行業中介檢測和政府檢測是企業檢測的補充。我國主要是政府機構的強制性檢驗檢測,而食品業者自身的檢驗監測意識不夠,一部分企業甚至以制假售假作為獲取利潤的方式。目前我國相當數量的食品企業不具備產品檢驗能力,產品出廠不檢驗。我國行業組織還未得到充分發育,檢測力量也還比較薄弱,其作用也還非常有限。
1.5認證體系不系統,與國際體系不接軌我國認證體系發展的時間還不長,在認證體系的完整性和協調性、認證技術和能力、認證的普及程度以及與國際接軌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體系嚴重“殘缺”;2)缺乏認證專業技術和人才,認證結果缺乏權威性;3)認證知識普及程度差。
2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思路和措施
保障體系的相關配套措施加大投入,改善結構,加強投資管理體系建設資金不足將會削減所需要的研究與教育培訓,并導致整個體系的不穩定。國家應每年投入必要的資金,確保相關機構和設備發揮有效作用。投入的重點應放在農產品安全監管、農產品安全技術提高、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先進設備以及加強人員培訓與教育等方面。我國目前應抓緊完善投資管理體制,確定相關部門的預算,提高投資效率。應當在農產品安全方面設立專門的預算,以加強對農產品的監督、檢測、研究和公眾教育等。
2.1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實行市場準入制度,規范農產品市場流通,是降低蔬菜農殘、杜絕生豬“瘦肉精”、防止農產品二次污染的重要手段,是實現農產品質量全程監控、保障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環節。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指導思想是“堅持標準,嚴格準入,開放市場,強制退出”。其基本思路是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通過在進入市場環節實施標準準入、協議準入,在市場交易環節實施動態監管,對不合格農產品或違法經營者,實施市場退出機制,對農產品(及其經營者)實施全過程有效控制[1]。
2.2完善標簽管理,大力推行可追溯管理制度1)農產品溯源管理制度;2)完善農產品營養標簽管理。
2.3完善農產品供應的組織體系1)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按全過程管理的要求完善生產和加工方式。
2.4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有效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幫助消費者形成和增強農產品安全意識,并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生產者、監管者等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識。政府應該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迅速提供有關農產品安全監測、危害、爆發行為、執行和其他農產品安全突發事件的信息。政府應該建立一個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技術的國家農產品(食品)安全信息網絡,收集和透明、完全、時效性強的農產品安全的相關信息,并及時向生產、加工、經營和消費者提供質量、安全、標準、品牌、市場等方面的信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