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風俗范文

時間:2023-03-23 04:01: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端午節的風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端午節的風俗

篇1

1、端午食粽。端午食粽是端午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節前夕,廳堂里妯娌婆媳團團圍坐,或者就在彈石路邊,小藤椅幾張圍攏來,滿目青綠的箬葉,糯米的晶瑩,傍晚,就飄來了香氣,還有要好鄉鄰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藝,味道咸淡,賣相如何,這是現代人生活里難得的悠遠古風,是蘇州人津津樂道的佐餐美食。

2、斗草游戲。所謂斗草,一種是互答花草名,《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環比答,誰能答到最后為勝。

3、佩戴長命縷。長命縷由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線編織而成,這種長命縷通常都會編織得很長,以表達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渴望。同時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靈祈福的意愿在內。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為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樹立節日新風,豐富我院干警職工的文化內涵,XXX擬開展 “我們的節日·端午”暨“廉潔端午·嚴肅家風”道德講堂為主題的活動,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深入推進XXX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動時間:2019年6月4日

二、活動地點:六樓會議室和食堂

三、參會人員:全院干警職工

四、活動內容

(一)迎端午,包粽子,弘揚民族精神

在食堂組織干警職工學習手工包粽子,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形式,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活動結束后,每名干警職工可將自己動手包的粽子帶6—8個回家與家人分享。同時,干警職工在享受包粽過程中,傳遞傳統節日氣氛,堅守“文化自信”精神,堅持中國節日,傳承傳統文化,助推全區精神文明建設。請大家前往食堂參與活動。 

(二)道德講堂活動

活動議程:

1.唱歌曲

讓我們進入道德講堂的第一個環節:唱歌曲,請全體起立,一起來唱《歌唱祖國》。

2.看短片 

下面,我們進入道德講堂第二個環節。請大家看視頻短片《重拳拍蠅》《迷途人生》《懺悔實錄》。

3.頌經典

接下來,我們進入道德講堂第三個環節,誦經典,《楚辭》是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屈原所作《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成為《楚辭》的主要部分,這些詩抒發了屈原追求光明,抗擊黑暗,堅持真理,熱愛祖國,鍥而不舍的獻身精神。《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政治上遭受嚴重挫折以后,面臨個人的厄運與國家的厄運,對于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是一個崇高而痛苦的靈魂的自傳;是詩人蘊含著滿腔愛國激情,飽含著血淚寫成的一首憂傷怨憤之歌。

請大家一起頌讀《離騷(節選)》。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4.講一次黨課

下面,我們進入道德講堂第四個環節,請黨組書記上臺為我們講一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的黨課。(講黨課的時候換“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形勢宣講專題黨課”會標)

5.講一個家風家規故事 

下面,我們進入道德講堂第五個環節,講述一個廉潔家風家規的故事,家風家規是一個家庭良好風氣的體現,在我們身邊就有好多具有良好家風的家庭,下面有請XX為我們分享《XXXX》。

清白做人,干凈做事。百善孝為先,常存仁孝心。心存感恩,學會付出。并不是什么大道理,卻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讓我們再一次把熱烈的掌聲送給XX。

6.談一番感悟

看了短片、聽了黨課、廉潔家風故事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感想、感悟,下面請大家談一談感受。(有請XXX)

五、活動要求

篇3

20xx幼兒園端午節活動策劃書范文一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于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導語: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導語:①人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為什么要紀念屈原呢?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么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20xx幼兒園端午節活動策劃書范文二一、背景材料: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活動安排: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嘆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20xx幼兒園端午節活動策劃書范文三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活動準備:1、故事錄音。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活動介紹: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小(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篇4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中國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

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 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 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 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 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活動安排:

活動一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公文有約提供)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嘆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 艾草和菖蒲

目標: 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幼兒表現: 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么,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于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于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蒙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于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著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活動三 粽子香袋

目標: 1、 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 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 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結實了。” 幼:“我們的粽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 ……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粽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么漂亮。”

家長反映: 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說很漂亮,的家長 饒有興趣地湊近摸摸。孩子們也非常積極地拉著大人參觀自己的作品,一臉的自豪感。家長們都說班級的環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動四 長命縷

目標: 1、 知道我國有在端午節給兒童戴長命縷的習俗,加深對端午節的了解。 2、 學習搓線的技巧。 幼兒反映: 顯然,孩子們非常的喜歡搓長命縷,每天我都要給孩子準備一批制作的毛線。區域活動或課間休息時,都愛到美工區去搓長命縷玩,有些孩子一連搓了好幾條戴在手上、腳上,有的甚至連脖子上也戴了一條。女孩子還戴著跳起了舞。

活動五 做龍舟

目標: 1、 通過觀察、集體討論,分工合作,運用捏泥、建構、繪畫等手段創作龍舟。 2、 增強合作性、創造性、動手能力。

活動六 包粽子

目標: 1、 學習包粽子,進一步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2、 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幼兒反映: 包粽子的活動提早已經通知孩子和家長了,孩子們可開心了,總是來問我什么時候開始。他們急切地等待和盼望著。活動那天,孩子們似乎來的很早,還一個勁地囑咐來參加活動的家長等一會不要遲到。活動之前的準備,孩子們已經急不可待了,看者調好料的糯米、粽子殼、線一樣樣地擺上桌子,他們紛紛要開始動手了。活動中,孩子們學得可認真,可積極了,一個勁地要求大人幫忙指導。雖然他們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屢屢失敗,但那份積極性和興趣依然很濃。下午,孩子們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說又笑,離園時還帶一個回家讓大人品嘗,成功的喜悅溢與言表。

家長反映: 家長很支持我們的活動,所以當日來了不少的熱心家長。在活動中,他們教得很認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導孩子如何卷棕葉、如何壓實糯米、如何包裹和捆扎。活動結束,家長們還主動幫助我們整理場地,掃地、擦桌、拖地、擺桌椅,一會兒工夫教室就干凈整潔了。

篇5

關鍵詞:傳統文化;習俗;和諧

中華文化不僅以其悠久、豐富著稱于世,還因其濃郁的神秘性為中外矚目。農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盛大節日――端午節,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后來我們的端午節節俗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文學家屈原。

1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1)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吳越民族祭龍說。考古學家發現,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印著幾何紋的陶器,使用過這些陶器的部族,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百越族。他們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有斷法紋身的習俗。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1]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很多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3)惡日。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4)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1)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也把它劃入夏至日的活動。2)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3)《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因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有可能是夏至。(5)紀念伍子胥或曹娥。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的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隋唐之時可能已有端午節是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說法。“人們出于對伍子胥的崇敬和對曹娥的同情,便駕舟相伴,后來發展成群眾性的競舟活動。”[2](6)辟邪說。這一說法是端午節起源諸說中最先提出來的。并且據載屈原說是辟邪說提出二百多年后才流行開來的。很多種跡象表明,這最早提出的辟邪說有著深遠的民俗根源,例如古代民俗觀念中蘭草有辟邪的功效,從端午節的習俗“浴蘭”來看端午節是辟邪的節日。

2 端午節重要的風俗與古代中國人的和諧觀念

俗語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為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要插菖蒲、艾草,賜扇,小孩要佩香囊,系五色線,貼端午符,沐浴蘭湯,食五黃,吃雞蛋、粽子,龍舟競渡、搶鴨子等等。

(1)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2)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3)食五毒,系五彩絲線、戴香囊。在傳統的端午節法物中,有一些與“五”有關的較為特殊的物品,主要有食五黃(五黃指的是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食五黃是為了驅邪解毒,身體健康)、五彩絲、五虎花、五色縷(五色絲線)、五色繒(五色帛)、五色桃印符、五時圖和五時花等。端午節系五彩絲線的習俗由來已久。五色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撮在一起,成為一條細索。按照陰陽五行家的觀點,五彩之中,青屬木,代表北方;赤屬火,代表南方;白屬金,代表西方;黑屬水,代表北方;黃屬土,代表中央。中國古代崇拜五色,認為五色為吉祥色。香囊源于古代的“艾符”,是用五顏六色的布拼湊成三角,下面墜著五色絲線串著小珠的小穗,里面裝著各種芳香類的中藥。另外,端午節期間還有眾多的水上活動如龍舟競渡、搶鴨子等。各民族中的龍舟競渡、搶鴨子等水上活動主要是祭水,水是陰性物質,是端午節的象征物,其目的亦是增強陰性的力量,祈求陰陽調和。

3 端午節的食品與古代中國人祈求均衡和諧的理念之間的聯系

(1)閑話粽子。粽子,又稱為“角黍”。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故稱“角黍”。角黍之所以要包以菰葉,蓋取義于“陰”。古人認為黍具陽火之性,又稱“火谷”。火屬陽,而菰葉生于水中屬陰,以之與黍相配,象征“陰外陽內”、“陰陽相合”之狀。也就是象征陰陽和合、陰陽調和,表達古代中國人祈求端午之后,陰陽調和,風調雨順的愿望。(2)吃雞蛋。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民間相傳立夏吃蛋主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一些地方在端午節還有滾雞蛋的風俗,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雞蛋放在小孫子的肚皮上來回滾幾滾,嘴里還叨念著“寶子吃蛋,災星滾蛋”。我國的東南沿海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立蛋的風俗,臺灣也沿襲了這一傳統習俗。(3)龜、鴨、咸鴨蛋。端午和夏至古有食龜習俗,之所以食龜,一方面是龜生活于水中,是陰性動物;另一方面,象征陽性,龜甲象征陰性,與粽子一樣,骨表肉里,陽內陰外,也象征人們祈求陰陽調和。

4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追求“和諧”的文化,中華民族是追求和諧的民族。陰陽五行說認為,陰陽支配萬事萬物,陰陽和諧便平安吉祥,陰陽不調便會發生天災人禍。為了驅除災害和避毒去邪,陰陽不調的節氣就必須舉行各種驅邪和祭祀活動,以祈求陰陽調和。端午節的各種習俗都與陰陽五行觀念密切相關。然而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既有糟粕的成分,也有精華的部分。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傳統文化中每一個問題,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王康,楊健.中國節日文化[M].華文出版社,2007:128.

[2] 楊水生.中外民間節日[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44.

[3] 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篇6

1、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3、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日、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1、吃粽子的時候是端午節。2020年端午節的日期:2020年06月25日,星期四。

2、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而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故事也是在眾多傳統節日當中比較多的,那么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1端午節來歷故事簡寫50字左右,歡迎大家查閱!

端午節來歷故事(一)

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

(二)

聞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是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三)

傳說端午節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處,令度尚為之立碑,又令其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端陽節:五月正是仲夏,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有“解粽節”之稱。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的含義含義一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含義二

篇9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端午節的來歷之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后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的來歷之二,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端午節的來歷之三: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篇10

關鍵詞:教學設計;情境;回歸課本

中圖分類號:G632?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2-0279-02

[教學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熟識端午節上民間的一些活動,了解一至二項簡單的端午節活動的方法,如包粽子、掛香囊等,在體驗性活動中,加深對這個節日的感受。

2.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環節,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感受端午節濃郁的文化氛圍,體驗傳統節日中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瞧,(出示溫瑞塘河圖片)我們的母親河溫瑞塘河就象一條紐帶將溫州市區和瑞安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母親河上年年都會有這樣一幕。(出示劃龍舟比賽錄象)

2.師:這是每年端午節的劃龍舟比賽,怎樣使龍舟劃得又快又好呢?①兩邊人數;②指揮官;③力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團結合作。④動作要一致、整齊。

3.溫州龍舟的規格如人數、司職、顏色等。

4.師:還要我們齊心協力,團結合作,奮勇爭先的團隊精神,是嗎?

5.賽龍舟體現了什么精神?

二、體驗風俗,感受快樂

1.端午知識熱身賽。舉手搶答,答對者將龍舟向前劃一格。①端午節在每一年的什么時間?②下列哪項物品和端午節無關?A.粽子B.龍舟C.月餅D.雄黃酒E.掛艾草 ③根據提示說出這是端午節什么物品?提示一:由花花綠綠的毛線編成;提示二:孩子們把它掛在胸前;提示三:里面放著蛋。④根據圖片說出這是端午節的什么物品?⑤說出三種不同餡料的粽子。

2.介紹粽子。師:剛才你們提到各種不同餡料的粽子,老師仿佛也聞到了濃濃的粽香。粽子的形狀也各不相同,你都見過哪種形狀的呢?老師也收集了幾種,瞧。我們溫州比較常見的是哪種?其實包出這樣形狀的粽子還很有講究呢。(1)介紹包粽子的材料。(2)教師示范。課件顯示過程:先將粽葉折成漏斗形,然手放入主料及內餡,最后折好粽葉綁好繩子。(3)學生操作。想不想試一試?就讓我們進入包粽子大賽。宣布比賽規則。(4)評比反饋。清點包出的粽子,談談你有什么感受。欣賞包出的粽子。(5)總結:瞧,只要你自己動手試一試,不管結果怎樣,你都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3.撞蛋活動。(1)師:剛才我們看了龍舟,又包了粽子,你覺得我們這個傳統節日怎樣?(很好玩)(2)師:我們小孩子還有更好玩的活動呢,你知道是什么嗎?撞蛋。那我們就來個撞蛋比賽。會玩嗎?好,看哪條龍舟先推出自己的最佳選手,站到臺前。(3)采訪冠軍。談談感受。

4.其他風俗。還有哪些風俗?

三、介紹來歷,提升內涵

1.你知道端午節的風俗是怎么來的嗎?生介紹。是啊,這些風俗都因為一些動人的故事。

2.介紹來歷(課件)。

3.聽了屈原和孝女曹娥投江的感人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介紹屈原和曹娥。從此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像劃龍舟活動還走出國門,成為一項國際賽事。

5.其他國家的端午節的習俗和活動的介紹。

6.端午節也在一些亞洲國家流傳開來,他們非常注重弘揚傳統文化。師:端午節講述著動人的故事,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四、描寫端午的詩詞

葉適《永嘉端午行》的欣賞。“行春橋東峙巖北,大舫移家住無隙。立瓶若羅銀價踴,冰衫雪袴胭脂勒。使君勸客親付標,兩朋予奪懸分毫。起身齊看船勢側,橈安不動濤頭高。古來崢水斗勝負,湖邊常贏豈其數。岸騰波沸相隨流,回廟長歌謝神助。只今索莫何能為,敗鼓攪壕觀者稀。千年風土云不返,醉里冤讎空展轉。”

五、課外實踐活動:設計創意龍舟等等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使他們課上課下都接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