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育人范文

時間:2023-04-01 17:0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書育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英文名稱:Educator

主管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主辦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8-2549

國內刊號:23-1439/G4

郵發代號:14-29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2

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肩負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重任,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使廣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培養和教育,使廣大學生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首先,言傳身教要求我們教師要為人師表。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提高教師隊伍的道德素質,錘煉自身的人格魅力,作為人師表的典范,通過教師良好的自身形象和一言一行所表現出的優秀品質,影響和教育學生思想及行為。

為人師表要求教師做優秀品德的示范者: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要具有高尚的節操,要尊老愛幼,要團結同事,謙虛禮讓,要勤奮學習,勤勞節儉,要律已寬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公正無私。

為人師表要求教師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要明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要牢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牢記為人民服務這一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集體主義原則的體現,要率先垂范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各種優良品德。

其次,言傳身教要求教師拓展學科的知識面,提高各種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有針對性地將德育教育融入學科教學。

應該在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科的特點,巧妙地研究、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把德育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當中,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德育。

充分挖掘教學內容重點德育素材,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培養學生自覺辯證地觀察、分析事物,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和樹立辯證的世界觀、科學的人生觀和向上的價值觀。

在語文課教學中,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從民歌中采集、整理出來的,是古代倫理的教科書,教師可以利用詩歌所展示的深刻的社會內涵,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教育、憂患意識教育、友愛親情教育。古典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古典名著,其中很多人物與故事情節,成書前就早已在民間流傳。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利用故事情節對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虛無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進行批判,對真、善、美加以贊美,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在歷史課教學中,利用我國歷史上從古到今不同時期涌現出的各種杰出人物,培養學生對故鄉之愛、對祖國之愛。利用中國的發展史,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化他們推動國家民族進步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進而完成時代賦予他們的崇高歷史使命。

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攫取一些現實生活中典型的、鮮活的、影響面廣的事例讓學生討論、剖析、總結,比如南京彭宇案:可以讓學生從利己和利他正反兩方面進行討論,從而引導和教育學生。

體育課上可以通過“老鷹捉小雞”等傳統團隊游戲,用“折筷子”等淺顯易懂的事例,教育孩子懂得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培養孩子的團結精神和團隊意識。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就一個問題和學生們互動,讓孩子們充分表達他們的內心想法,鼓勵他們踴躍發言,培養他們勇敢面對問題,獨立思考,善于溝通,勇于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都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業務能力,我們必須不斷地加以完善和提高。

再次,言傳身教要求深入家庭,做好與學生家長的聯系與溝通,相互配合,強化德育成效。

篇3

良“善”為本,日日求“新”。沈陽市皇姑區向工街第二小學黨員教師慕善新在學校是出了名的“救火隊員”,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的“問題班”通常會交到他的手上,而他總會在短時間內就將其轉變為班風正、學風濃的優秀班級。慕老師說他沒什么秘訣,只是堅信“率先垂范”的力量,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好示范,當好孩子們身邊的榜樣。

慕老師“撿破爛”

一天中午,慕老師看到學生們把沒吃幾口的盒飯扔到了垃圾桶里,立刻皺起了眉頭。他沒有單純地說教,而是從垃圾桶里把盒飯都撿回來,微笑著對學生們說:“還有這么多好吃的,怎么就這樣扔了?太可惜了,老師幫你們吃完吧!”說著就埋頭吃了起來。

學生們起初都驚呆了,過了一會兒,一個男生也拿起一盒飯吃了起來。接著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進來,大家一邊吃一邊說:“老師,其實這飯挺好吃的。”慕老師欣慰地笑著說:“不只是糧食,還有別的東西也不要浪費。”從那以后,班里浪費糧食的行為杜絕了,他能從垃圾桶里找出來的可用的東西也越來越少了。終于有一天,慕老師鄭重地向大家宣布:“我這個‘撿破爛’的失業了。”教室里頓時響起了一片歡呼聲!

“愛掏腰包”的慕老師

慕老師教過一個父母離異的學生,他跟奶奶住在一起,父親是精神病患者,家里生活很困難,孩子常常為學費發愁。為了使孩子安心讀書,慕老師接班后,每年都替他交學費,鼓勵他努力學習。有一次,慕老師發現孩子好幾天沒來上學,便頂風冒雪去家訪,勸說孩子繼續上學。孩子和家長被感動了,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學校,慕老師對他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最終這個孩子以良好的成績順利畢業。在他即將離開母校的時候,哭著告訴大家:“我永遠都是慕老師的學生,永遠不忘師恩……”那一幕情景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師生。

班上還有一個男學生,家長在外地打工,讓孩子寄宿在一個托管班里,每年只給孩子300元零花錢,所以,凡是學校組織的春游、秋游、看電影等活動,這個學生都不參加。慕老師了解情況后,每次活動都替孩子把錢交上,春游時還把自己帶的食物分給這個孩子吃。

類似的事,“愛掏腰包”的慕老師不知做了多少回,可他從不計較在學生們身上付出了多少金錢和時間。班級的掃除用品,他來買;學生的獎品,他來買;學生家里有困難,他也會盡力幫忙。他曾經在暴風雪中送學生回家,給沒吃飯的學生買來午飯;曾經把生病的學生背去醫院,對那些單親家庭孩子更是不厭其煩地進行心理疏導。更難得的是,慕老師多年來一直堅持家訪,無論是家住在學校附近的,還是離學校很遠的,每個學生的家都要走到,與家長攜手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慕老師的“愛生熱線”

篇4

一、教育學生怎樣做人

1、學會積極的思維方式

我們要教育學生從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上看到他好的一面,學習這些好的東西。教育學生養成學習別人長處的習慣,有了這種習慣的人,才能進步,才能成功。尊重人、關愛人,得到的回報必然是被人尊重、被人關愛,所以也是為自己好。

教育學生尊重老師,不管這個老師如何,應該看到老師積極的一面,老師對學生的回應自然是陽光,這樣學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從老師那里學到想學會的東西,才有更高的學習效率。要教育學生去愛大多數人,包括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人。要團結友愛,協作互助。

2、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

普通人能夠建造金字塔、建造萬里長城,靠的是人類的智慧和信念,靠的是人的一雙手。因此,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功,就得從小事做起。讀書也是這樣,沒有一點一滴的積累,想學有所成是不可能的。

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做,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若把事情放到明天,那明天就是今天的翻版。初中是長知識、長身體的最好時機,應該努力學習,鍛煉身體。錯過這個時機,你會遺憾一輩子的。當然,把握好每個年齡段最需要做的事在一生中都很重要的。

3、如何對待批評、如何對待不幸

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錯誤后是一定要自我反思的,不反思不行,不反思還有可能重犯錯誤。比方老師在提醒學生要注意某些事情時,消極選擇的同學,往往聽到的是:老師又在講我,這老師真討厭;積極選擇的學生聽到的是:我正好有這方面的問題,這個老師多關心我,打心里感謝老師。當老師在肯定某種行為時,消積極選擇的同學,往往聽到的是這老師看到了人家做得好就加以肯定,看到我做得好就不說,老師太會看人了。積極選擇的學生聽到的是,我只有這一點點長處老師就能夠發現并加以肯定,這個老師對我多好。

當學生生病,受傷,丟東西,被誤解時,教育千萬別太傷心,至少不能長時間傷心,你已經受到了外界的傷害,還繼續自己把自己傷害一次,沒有益處。第二磨練意志,開闊胸懷;第三有加強對人性人情暖冷的理解,你的心態就會越來越好。

二、教育學生積極學習

很多學生在小學時學得不錯,上了初中卻學得很吃力。初中學習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識,還要把小學的知識與初中的知識溶為一體才能學好。建立新的適應于初中的學習習慣開始時不容易,但是習慣一旦建立,以后的學習就好辦了。

1 聽課:認真聽課適當做筆記,不放過任何聯想小結的機會是關鍵。上課的內容有難有易,不能因為容易而輕視它,也不能因為困難而害怕它。容易的問題思維強度小,但所提供的思維空間卻很大,可以把自己的方法與老師的方法進行整合,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小結,對問題的發展進行預測,為后面更難的問題準備更充足的思維慣性。

2 經常復習原來學過的知識:初中的課程內容多,所以在課堂上不可能經常反復,一節課內容七天內不復習就有可能變得很陌生,最好是三天內復習一次。要把問題真正弄懂,可能要讀或做五六遍甚至十幾遍,每次讀或做總會有比原來更多的體會。求學問從不知到知,從沒有印象到有印象,而且還要“印”的正確,“印”的清晰,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一定要通過多次的反復鉆研和練習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3 習慣、懂得與會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比別人更聰明、更加能說會道,他們是常常是在最恰當的時侯用自己毅力與勤奮把該要學會的本領操作到形成習慣為止。學生要習慣于看課本,要習慣于及時演練,特別要珍惜課堂練習機會;從懂得了到會做了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只有在懂得與會做之間架上習慣之橋才行。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的一段話:“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話值得我們去深思。

4 快樂地學習、充滿信心地學習:對人對己對事對物都要好一點,保持愉快的心情,天天高興地生活和學習是重要的。快樂地學習可以極大地提高體力和智力,當你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保持良好的心境,快樂地學習時,學習成績就會越來越好。充滿信心地學習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消除你的不良情緒進而達到快樂的境界。這樣你就能做到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

三、教育學生熱愛班集體

“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經驗,它告訴我:對后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必須將融融的師愛灑向學生,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1 以愛心撫慰心靈

“與人為善”的愛心和班集體“普遍的友愛”是澆灌學生成長的甘露。平等、和諧、友愛的氣氛,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集體溫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上都融入了對學生的關懷:安排座位,要堅持搭配原則,要求成績好的同學幫助差的同學;課堂提問,激勵學生踴躍發言,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中,更少時間開小差;班級活動,要留給學生一展身手的機會;對屢教不改的學生,則寓愛于嚴,嚴中有愛。

2 以誠心贏得信任

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教師要感受到個別學生強于常人的自尊心:因為學習不好或紀律差,長期受冷落、歧視,但在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諒解和信任。因此,一旦學生犯錯,教師首先做到心平氣和,以誠對待,不要當眾批評挖苦。相反,因為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和活動,犯了小錯誤反而讓學生變得不自在,因為辜負了老師的信任而不安起來。這種時候,還需要教師的“暴風驟雨”嗎?

篇5

一、班主任要愛學生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有句愛情詩:“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隨時包圍著你,卻又給你充分的自由。”愛因斯坦也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生活中不能沒有愛,教育更不能沒有愛,沒有愛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要用真心、真情去關愛每一位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最高教育境界。

1.愛要有原則性。教師愛學生不是整天和學生泡在一

起,不是無原則的溺愛和縱容。教師要做到愛有度,愛有格。教師應該在“嚴”的前提下真正地愛學生。對于那些違反紀律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內向、自尊心強的好學生,教師可以采取適當的形式,在適當的場合來加以教育引導,讓他們認識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如果放任自流、輕描淡寫地說兩句,而不認真地教育學生,他們會無的放矢。

俗話說:溫室里養不出萬年青,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我們班有個學習成績很優秀的學生,老師們都很喜歡他。但他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不愛衛生,自己的東西隨便亂放,嚴重地影響了宿舍的衛生。一天中午,別人都在休息時,我把他叫到宿舍,和他一起整理他的衣物,并告訴他應該注意集體影響,怎樣和同學相處,只有這樣自己才能生活得更快樂,學習更好。這樣做既照顧了他的自尊,也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2.愛要有博大性。俗話說:十個指頭不一般齊。學生發展也一樣。教育要大愛,愛優生是人,愛學困生是神。教師要愛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更應受到教師的重視、關心和平等對待,要長期的用真情去感化他們。

有一個男生,不但學習成績差而且老師批評他時他不理,有時還頂嘴,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長期關心他,并多次找他談話。但一段時間后并沒有引起他的觸動。一次他肚子疼,于是我陪他去醫院,還給他補課,并不斷地安慰他。最后這種關愛終于感化了他,他哭著說:“老師,我闖了那么多的禍,你還這么關心我、照顧我。我會好好學習成為好學生的。”我自信地對他笑了笑,點點頭。從此他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學習也很努力,成了班里的好學生。

3.愛要有可感性。學生畢竟還是孩子,對于教師的愛他們未必都能理解和接受,這就需要教師用多種方式向學生傳遞愛意,使他們感到我們在關心、愛護他們。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以言傳情、以目傳情、以手傳情。要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關愛,而不讓他們誤解我們的愛。

比如我們在和學生談話結束時,摸摸他的頭或者拍拍他的肩膀,同時對他點頭微笑,還可以告訴他這么冷的天要多穿點衣服,多喝水,預防感冒。這些足可以讓學生感到我們的愛。作為教育工作者,千萬不要吝嗇微笑,不要吝嗇表揚,不要吝嗇每一個愛心舉動。

二、班主任對學生要嚴

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班主任要嚴格要求學生,因為一味地慈愛久了,學生就會感到老師軟弱無能,管理不嚴,以致失去自我約束,甚至行動隨便、紀律渙散,所以愛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老師一定要從嚴抓起,嚴格要求管理。對學生表現出的任何不良習慣教師都應該及時糾正,加以引導。

1.嚴要有理性。當班級出現不正常現象或學生違紀甚至多次違紀,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及時了解情況,分清對錯和利害,然后發散思維,初步擬出幾種教育措施,最后擇優選擇最為合理、恰當的措施。

例如,有一次一個學生和其他班的同學打架,我發現后,想了幾種方法:(1)把他狠狠地訓一頓。(2)罰他掃一周地。(3)讓他寫檢討。(4)叫家長來學校。(5)讓他思考自己的過錯,和他談心,讓他自己認識自己的過錯。最后我選擇了第五種方案,既沒有傷學生的自尊又讓他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2.嚴要有透明性。打罵是最無能的辦法。在教育中老師應不讓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而讓學生感到教師是在非常真誠地關心他、幫助他。在具體的實施中,注意調控好自己的心態和行為:變痛恨為痛心、發怒為寬容、責罵為勸慰、毆打為撫摸、訓斥為商量、罰站為請坐、冷漠為熱情。對于犯錯的學生,肯定害怕、擔心,甚至會想看你能把我怎樣。此時,如果你變發怒為寬容,先請學生坐下。這樣,哪怕是再桀驁不馴的學生也會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從而使之為其所犯的錯誤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說理教育就好開展了。

記得有人曾這么說: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撫摸,才使石子變得這般光滑剔透。

3.嚴要有示范性。“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可以說一個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品德高尚、言行規范、嚴于律己。

篇6

01-02

曾經有一個學生將李白的《蜀道難》戲改成《作文難》:“噫吁戲!暈乎愁哉!作文之難,難于上青天!議論及記敘,開篇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秒,不知地獄與人間。何時文山有捷徑,可以橫絕作文巔。絞盡腦汁學生死,然后獻上干癟五百言。”作文之難雖然沒有學生說得這么夸張,但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都稱得上是一件苦差事。

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我不斷地鉆研摸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形成了“同題異構”的作文訓練模式。所謂“同題異構”,就是指根據同一個作文題目寫出不同構思的作文,在“寫作,批改,評講,修改”的過程中輪回練習。在訓練過程中我又把它分解成兩個階段,構成兩個體系。

一、同一主題,同一材料

這一階段的練習是根據確立的文題,指導學生選取一個角度,確立作文的主題,然后選取恰當的材料來表現這一主題。教師重點指導學生對作文的細部進行修改,如作文結構的安排、情節的構思、細節的渲染、語句的修改潤色,等等。我們班曾以《我的母親》為題進行“同題異構”寫作訓練,有位同學選取了母親耐心地為他輔導作業來表現母愛這一主題,事例雖小,但真實溫馨,角度切入得較好,就是作文的細節刻畫得不夠,只停留在對情節的簡單敘述上。細節大于情節,運用好細節描寫可以增強作品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所以在面批時,我重點引導他如何通過生動的細節來刻畫母親,表現母愛。如母親在輔導他的時候說了些什么,動作神情如何,怎樣寫才能傳達出她的耐心、慈愛和循循善誘。經過反復幾次的修改,這位同學的作文有了質的飛躍。

在反復的修改中,學生不僅認識到自己作文的不足,還學到許多寫作的技巧。看著自己的作文越改越好,學生容易激發起寫作的成就感,產生強烈的寫作興趣。

二、同一主題,不同材料

“同一主題,不同材料”就是學生多次作文的主題切入角度不變,但每次寫作訓練時所用的表現主題的材料是不一樣的,要使用新鮮獨到的材料。還以上個題目為例,在第二階段的訓練中,我又引導那位同學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細節和事例可以更好地表現母愛。在我的指導和啟發下,該生又列出很多事例。如:母親對自己很嚴厲也是母愛的一種方式;母親讓自己住校并教會自己如何照顧自己;母親很小氣但對自己卻從不小氣,等等。在這些材料中我讓他選取比較有新意,自己又有切身體會的來寫,最后他選取了母親讓他住校這一事例。對這件事他是有切身體會的,所以寫得非常順暢,情真意切。但作文的情節比較平緩,故事性不強。我又讓他增加了對剛住校時的不適應和對母親的不理解的敘述,還引用了他在日記中埋怨母親的一段話。經過這樣的對比和鋪墊,母愛的主題被表現得更加深刻和富有感染力。

篇7

老師的為人師表多么重要。“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名。”“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筆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淚滴。”真的成了你,才知道那個講臺奉獻的是自己。走上了講臺,也教數學的我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記得歌德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三十多年的數學課將近10000節課時,基本上每一堂課 ,每一個知識點我事先在腦海里都要設計好:這一堂課用什么樣的方式跟學生說第一句話,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課堂上來;該用什么樣的小故事或臨時編一個來源于生活實際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們樂意接受這個新知識。如:我剛參加工作不久,教“素數和合數”這一課時,我笑地走進教室,歪著腦袋問學生:“同學們想知道老師的年齡嗎?”“想……”.“我的年齡是一個兩位數,十位上是最小的素數,個位上是最小的合數,猜猜老師的年齡。”同學們面面相覷,此時我板書上了“素數、合數”這一課題。當然,隨著教齡的增長,我的第一句話也在不斷變化。如今在復習“倍數與因數”時,我讓同學們猜猜老師的年齡:“兩位數,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數,個位上是最大的一位偶數。”同學們稍一動腦,答案就有了。又如教“圓柱體和圓錐體”我用卡紙做一個圓柱體和一個等底的圓錐體,然后把它們粘合在一起,便成了一頂高而尖的帽子,戴在頭上。同學們見后笑得前仰后合。然后我問學生:“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形狀和什么形狀嗎?”然后出現課題“圓柱體和圓錐體的認識”。在計算面積和體積時,遇到長度單位不一致時,有些學生沒有先把長度單位化一致,就不負責任地寫上面積單位。我就編了一個故事:叮當厘米貓和叮當分米貓結婚了,過了幾個月要生小貓咪了。他們自然很高興,可為一件事鬧開了:小貓米跟誰姓呢?爭得不可開交。最后他們告上了法庭。法官聽后哈哈大笑,拿起金堂木一敲:兩個大笨蛋,你們把單位統一了,不就可以了嘛。分米貓,把你擴大10倍,化成厘米,有意見嗎?分米貓見法官把她擴大了10倍當然高興。厘米貓聽法官判分米貓跟他姓更是心花怒放。“那你們的孩子姓什么,明白嗎?”“兩個厘米。”夫婦倆搶著說。法官重重地敲了一下金堂木:“錯!是平方厘米!”夫婦倆開心地邊走邊說:“我們的寶寶應該姓平方厘米啊。”從這以后,沒有同學再出現過單位的錯誤。

最近教“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法”解題時,我費了一點心。題目是這樣的:一堆黑白棋子61粒,小剛、小勇玩取棋子的游戲,兩人輪流取出1粒、2粒、3粒、4粒或5粒。誰取到最后一粒誰就獲勝。同學們看了題目不知怎么下手。這時我不慌不忙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棋子。當著大家的面請一位學生數出了61粒棋子,然后請甲同學演小勇,老師我扮演小剛。游戲開始:我先取1粒,然后“小勇”取,他也取了1粒,我取了5粒;他取了4粒,我取2粒……。就這樣“小剛”我獲勝了。圍在四周的同學七嘴八舌:“當然老師聰明;我們哪比得上老師。”“我想老師肯定有什么妙招。”“老師是不是耍了什么花招?”“剛才是不是老師……”對同學們的議論、猜測,我只是神秘地笑了笑,清了清嗓子:同學們,首先申明:老師在做游戲時可是規規矩矩的呀。不許冤枉好人吶。今天老師要教你們學會“倒推法”。接著板書,然后講解:怎么個倒推法呢?根據取棋子的規則是:(1)、輪流;(2)、取出1粒、2粒、3粒、4粒或5粒。從規則(2)可以推出,兩人每輪取棋子顆數的和有以下幾種情況:2粒,(每人各取1粒);3粒,(一人取一粒,另一人取2粒);4粒,(一人取一粒,另一人取3粒;或兩人各取2粒);5粒,(一人取1粒,另一人取4粒;或一人取2粒,另一人取3粒);6粒,(一人取一粒,另一人取5粒;一人取2粒,另一人取4粒;或每人各3粒)兩人每輪取棋子顆數的和最多是6粒。因此,只要當取到最后一輪時,這堆棋子只剩下6粒,又恰巧輪到對方先取時,就肯定是我方贏了。因為這6粒中對方最多只能取走5粒,剩下的肯定是我取光。同學們聽后恍然大悟。

“PBL"解決問題導向強調——把學習設定到復雜、有意義問題情境中,透過師生合作以解決真正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之科學知識。然后我出了這樣一道題:箱子里有2009顆彩色玻璃球,小紅和小芳玩取玻璃球的游戲,兩人輪流取出1顆、2顆、3顆、……或9顆,誰取到最后一顆,誰就獲勝。小紅必勝的策略是什么?同學們很快就做出答案來:小紅自己先取走9顆。然后看小芳取的顆數而定自己取的顆數,但要保證每一輪與小芳取的顆數和為10顆。最后剩下的10顆中小芳最多只能取9顆,剩下最后一顆肯定小紅取光。

“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主題。PBL采取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就是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離開了興趣,學生就不能自主了,也不愿意去自主。

篇8

大家好!在教師節來臨之際首先祝所有的老師們節日快樂!今天站在這里,是以如何做好一名人民教師為主要內容展開的演講

愛因斯坦也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這都表明,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陶行知先生曾講:“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所以,學生學生,關鍵在于學習人生。高等教育也不是以浪費著課桌前時間的長短來衡量的。

目前,高校老師面臨著四重考核——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育人工作(包括我們的班導師工作),我稱其為“四輪驅動”。

第一個驅動:教學。教學是教師的立身之本。教學關不過,何能成其為“師”。

第二個驅動:科研。科研是教師的強身之道。良好的科研能力,是教師職稱晉升的資本。

第三個驅動:社會服務。社會服務是教師的奉獻之舉。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是高校的職責。

第四個驅動:教書育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職責。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

而在這“四輪驅動”中,育人工作是根本。西方哲人普德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播種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教師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人生命運,責任可謂大也。

那么,在“四輪驅動”下,我們面對的學生是什么樣的。據我近年的觀察,他們是一個“四要四不要”的群體。

1.“要學”跟“不要學習”的學生并存。

2.“要管”跟“不要管”的現象共生。

3.“要強”跟“不要強”的群體分化。

4.“要思考”跟“不要思考”的人群明顯。

這就是學校學生的群體現狀,而“80年后”學生最大的特征就是“罐頭型”,一般都是“虛心接受,堅決不改”。這樣的群體怎么育人?

我覺得,首先是要對育人分層。幼兒園、小學的育人,側重于行為規范;而大學育人,重點在培養一種思想。具體來講,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1.要當“設計師”,不要當“園丁”。“園丁”是從早到晚不停地修剪,把學生都修剪成了“標準件”、“通用件”。大學生必須注重其個性的張揚和素質的提升,必須由“園丁”轉向“設計師”,通過各種育人手段,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能力,使他們“百花齊放”。

2.要當“導演”,不要當“演員”。你只需做個導演,一個指揮者。給學生足夠的舞臺,或者為他們搭建舞蹈。有句廣告語說的好——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我們法傳分院在教學育人方面,探索了一些途徑:如廣告專業,樹立“以項目促教學,以比賽促學習”教學理念;在具體的做法中,進行“四課堂教學”的聯動。目前,從學生獲獎,學習積極性等方面來看,都做的很好,也出了不少成果。

3.要當“蓄電池”,不要當“蠟燭”。“蠟燭”,只是“付出”,不講“充電”,最終是“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對大學年輕教師來講,必須善于學習,潛心研究,勇于創新 ,和學生共同進步。

4.要“細水長流”,不要“一桶水”。

高等教育是以學到知識為本,而不是以浪費在課桌前的時間長度來衡量。專業知識2年后就需更新,而做人的知識,一輩子都有用。教師需要以“潤雨細無聲”、“細水長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感染學生。你用真情,學生會有感恩。

篇9

關鍵詞:教書育人;傾向;矛盾;自覺性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作為學校,要提高教育質量,在抓教育培養目標的落實,辦學條件的改善,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還要著力抓教師教書育人水平的提高,這樣才能出人才、出成果,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服務。

一、教書育人是教學規律的客觀要求

教學是由“教”與“學”兩方面構成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教”離開了“學”就沒有對象;“學”離開了“教”就構不成教學過程。二者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只有“教”與“學”的結合,教師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實際技能和思想品德轉化到學生身上,使之成長、成才。教師之所以要堅持教書育人,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客觀要求,是培養新世紀建設人才的客觀要求,是學生成長過程的客觀要求,也是教學規律的客觀要求。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但要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是很不容易的。這就要發揮我們教師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貫徹、落實“三個代表”的要求,使教書育人工作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為了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反對三種傾向:

一是“分家論”。就是把教書和育人截然分開、對立起來。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傳授知識,至于育人那是學校領導的事、政治課教師的事、班主任的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任何一個教師無論教何種課程,它的授課內容本身就包含有知識內涵和育人內涵,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本身,而且要告訴學生學了它用來干什么;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總是以自己一定的立場、觀點。感性和氣質影響學生,這是客觀的、必然的。正因如此,我們說教師是人類文明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思想道德的啟蒙者,是美好心靈的塑造者。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增強教師的主觀意識,提高自覺性,明辨教書育人的方向,向學生指明用所學的知識干什么,什么是應該提倡和堅持的,什么是應該反映和摒棄的。如果以“分家論”的觀點和態度來對待教學,就勢必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助長不正確的東西滋長,以致走向邪路。

二是“自發論”。就是把教書和育人混為一談,混淆了教書和育人各自確定的內涵,用教書代替育人,認為自己傳授了知識,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務,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按照教育學的要求,教師要從事一門學科的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教學目的,這就是要講清知識內容本身;一是教育目的。就是要講清學了它怎樣運用以及學習的重要意義。兩個目的要在同一教學過程中完成,不能截然分開,但又不能相互混同。如果混同了,它的結果和第一種傾向是一樣的。

三是“代替論”。就是把教書和育人從另一個極端混為一談,同樣混淆了教書和育人各自確定的內涵,用育人代替教書。認為自己強調了學習某種知識的重要性和學了它有何種好處,不注重把這種知識本身的內容講清,把一門學科知識的講授變成了純政治性的說教或空談,同樣,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客觀事實表明,育人只有在教書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教師對所授內容講的越清楚越深刻,就越有利于達到育人的目的,就越能顯示出知識育人的威力。不可設想,一個教師對所授內容講得一場糊涂,卻能對學生起到啟發教育的作用。教師的講課沒有科學的理論性,沒有豐富的信息量,沒有充分的說服力,猶如喝“白開水”一樣,讓學生覺得平淡無味,蒼白無力,也就談不上什么教育性。這樣做只能刺激起一種逆反心理,教育的動機與效果不可能不是南轅而北轍的。

二、教書育人要正確處理三對矛盾

教書育人是“教”與“學”雙向結合,雙邊活動的過程,是充滿矛盾的辯證發展過程。要做好教書育人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正確處理好三對矛盾:

一是教書與育人的矛盾。就是說,教師既要認真傳授科學知識,又要注重思想教育,克服“分家論”、“自發論”、“代替論”的“兩張皮”傾向,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的體會,我認為主要應把握這樣三點:第一,寓思想教育于傳授知識之中。我們所講授的知識中,一般都包括科學性因素和思想性因素兩個方面,要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構成完美的統一。這里所說的思想性因素,應當包括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思想品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科學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蘊藏在所授知識中深刻的思想性內容,并加以正確的提示和闡述,要運用自如,而不能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應該承認,有些課程比如政治理論、社會科學等比較容易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而有些課程比如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及其應用等則難于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但就是在這些課程內容中,也包含著科學的邏輯思維和深刻的辯證法因素,這些因素也應當被看作是思想性因素而予以重視。第二,寓思想教育于各個教學環節之中。除了課堂講課之外,還有輔導答疑、考試考查、批改作業、課外活動、畢業實習等環節,我們都應當把它作為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機會和有力手段。學生在這些環節中,既能夠表現出他們掌握知識的深廣程度,又能夠表現出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感情,還可以看出他們的智慧和才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還可以啟迪他們獨立思想、勇于創新、樂于奉獻、敢于競爭的精神。教師對上述各個環節嚴肅認真的處理本身,就能給學生提供很好的示范,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紀律性和職業道德都有很大的好處,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第三,寓思想教育于師生的交往之中。師生關系除了表現在教學環節之外,更多的表現在師生平日的交往之中,以個別談心作為主要交往方式。通過談心,可以交流思想觀點,增進師生感情。師生之間的親密談心,內容廣泛多樣,大至對國內外形勢、對當前改革的看法,及一些學術觀點的交流,小至個人愛好志趣、追求向往、家庭生活等等。友好的交談,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以誠相待,能夠收到課堂上難以得到的良好效果。學生可以視教師為良師益友,愿把他們心中最為機密的事吐露給教師,求得教師的指導與幫助。有時學生可以提出各種知識性,哲理性很強的問題,要求教師給以解答,這就充分地說明了教書必然育人,育人需要知識的深刻道理。

二是愛護學生與嚴格要求的矛盾。學生是教師教育的對象,愛護學生就是正確處理教師職業關系中的主要矛盾,是實現教書育人目的的關鍵。教師對學生的愛護,最主要的是教給學生應有的科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但是學生能夠把它接受下來并且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需要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的矛盾斗爭過程,因此要嚴格要求學生,通過嚴格要求,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愛護之情體現在嚴格要求之中,不嚴格就體現不出愛護,遷就縱容學生,等于誤人子弟。名曰愛之,實則害之。怎樣把愛護和嚴格統一起來呢?概括起來,要做到“熟”、“準”、“強”。所謂“熟”,就是親近學生,熟悉學生,掌握他們的家庭狀況、社會關系、優點長處、缺點弱點、愛好個性、思想特點等,做到心中有數。所謂“準”,就是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在講授知識時,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弄清楚從哪里作起點,最高要求應達到什么程度;在思想教育過程中,明確從哪些方面進行。所謂“強”,就是教育性要強,所講授的知識必須是正確的、有用的、先進的;所進行的思想教育內容應當是有說服力、感染力、鼓舞力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當代學生的思想狀況,我認為要抓住這樣幾個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強調以強國富民,振興中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而不能只是為了謀求一個“飯碗”;在成才觀、價值觀教育中,要強調個人對社會的奉獻,而不能單純追求個人的待遇享受;在專業教育中,要正確闡述各自專業所應有的地位和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縮小更不能“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抬高自己的專業,貶低其他專業;在道德紀律中,要強調高標準、嚴要求,講究理想人格的完美形象,而不能滿足于低水平、得過且過;在個人生活方面,要強調崇尚高尚的、先進的品德,而不能追求低級趣味的、頹廢的東西。

三是言教與身教的矛盾。就是說,利用學生具有天然“向師性”的特點,教師在教書育人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活生生的榜樣,使學生懂得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給學生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身教可以增強學生對教師所授知識的信念,加深學生對接受教育的感受,從而轉化為他們的本領和技能。正確處理言教與身教的矛盾,要認真把握三點:第一,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做的,教師帶頭不做。要求學生不吸煙,教師自己不在公共場所和學生面前吸煙;要求學生不喝酒,老師自己不在學生面前酗酒出洋相;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教師自己首先就應當正確處理好戀愛、婚姻和家庭關系。第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職業的特點就是以人格來培養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這就決定了教師的言行要有很強的典范性,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去影響、感染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將貫穿于學生整個受教育過程的始終,甚至可以說影響學生的一生。作為教師要有一種為人師表的形象,以便讓學生鑒別和模仿。我們把它概括為這樣幾句話:堅持原則、作風正派;思想敏銳、品德高尚;治學嚴謹,謙虛好學;待人和氣、文明禮貌;儀表端莊、樸素大方。這幅形象好像一面鏡子,教師要經常對照檢查自己,做一點積累一點,便會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第三,嚴于律己,勇于自責。高明的教師也不可能事事通,精明的腦瓜也不可能樣樣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也會有缺點、失誤和不足之處。教師做錯了事,要敢于承認,善于改正。這樣不但不降低威信,反而會提高威信。教師知錯改錯,勇于自責,也能給學生以具體生動的教育,讓學生懂得事物具有雙重性以及錯誤一旦被認識和改正就可以轉化為正確的客觀真理。

三、努力提高教書育人的自覺性

教師要提高教書育人的自覺性,就要不斷加強師德修養,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師德修養的提高是一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過程。它包括自我認識、自我激勵、自我提高三個環節。

自我認識,就是教師對自己教書育人的狀況和水平進行認識和評價。正確的自我認識,可以使教師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恰如其分的估價,既不妄自尊大,又不自卑喪志。自我認識,可以通過三種“對照”來進行。一是“理論對照”。教師用自己所學的理論,學科知識理論、師德理論。教育教學理論為標尺來進行對照,找到理論素養上的差距。二是“實踐對照”。教師用自己教書育人的實踐結果和學生的反饋信息來對照,找到主觀愿望同實際效果之間的差距。三是“榜樣對照”。教師用自己教書育人的狀況和水平同先進人物、優秀教師對照,找到自己和他們之間的差距。

自我激勵,就是教師在自我認識基礎上給自己在教書育人方面提出新的奮斗目標。自我激勵可以為教師提供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動力。自我激勵包括以下三點,第一,“目標激勵”。教學是周而復始、多次反復的過程。如果不提出新的要求,往往陷于乏味疲沓的境地。因此,教師要不斷地給自己提出教書育人的新目標,向更新、更高的境界攀登,走改革、創新之路,常教常新,而不能在封閉的圈子里打轉。第二,“成果激勵”。有勞動必然有成果。教師用自己辛勤培育,健康成長的學生事例激勵自己,用社會上對畢業生的肯定性評價來鞭策自己,從而轉化為教師自身的滿足感、欣慰感和成功感,覺得自己的事業有奔頭。第三,“反思激勵”。干事業總歸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前進也有挫折。我們不能因遭受失敗和挫折而消極退縮,而應變頹唐氣餒為積極進取,從失敗和挫折的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思想營養,走向更大的成功。

自我提高,就是在自我激勵的鼓舞下,戰勝自己身上的消極因素,求得提高。這種提高,表現在三個側面上:一是通過是非觀的斗爭求得提高。目前,教育改革正在不斷深化,我們只能摸索著前進。人們對學校所采取的種種改革措施,看法不一,言論紛紛,到底哪些干對了,哪些干錯了。在是非、正誤的面前,不能茫然無措,而要經過相當時間的考驗,要用實踐結果去驗證。經過實踐驗證,肯定對的,改正錯的,鎮定自若,實事求是,繼續努力。二是通過價值觀的斗爭求得提高。對于我們教師職業的價值,社會上褒貶不一,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沒有真正達到尊師重教的程度。我們要堅持教師職業的信念,把教書育人看成一種幸福,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以積極飽滿的熱情去做,要有一點“韌”勁。三是通過知行觀的斗爭求得提高,教師要成為教書育人的好榜樣,不僅要有足夠的理論認識,而且要有身體力行的勇氣,要自覺約束自己,克服知與行的分離、感情與習慣的脫節,把良好的愿望轉化為堅毅的決心,把知、行、情、意緊密結合起來,把教書育人的效果落實到實處。

參考文獻

篇10

 

 

1.“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禮記》

2.“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陶行知

3.“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陶行知

4.“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陶行知

5.“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

——馬卡連柯

8.“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愛因斯坦

9.“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愛因斯坦

10.“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