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俗范文

時間:2023-03-22 08:2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春節民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春節民俗

篇1

貼年畫

年畫始于古代的“門神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后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民間年畫從早期對自然和神o的崇拜,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和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其中,門神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題材。門神分文武兩種,文門神多為“天官賜?!保溟T神多為秦叔寶(又名秦瓊)與尉遲恭(又名尉遲敬德)兩位盛唐名將。貼門神也有講究,一般在大門口貼的是武門神,進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門上貼的就是文門神。進門后,在屋子里面的門上,一般都會貼上一對門童,對開的年畫,如劉海戲蟾等。

貼春聯

春聯,起源于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至宋,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但春聯其時仍稱為“桃符”。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規矩。首先要區分門的上下首。在面對大門時,右手方為上首,左手方為下首。貼春聯時上聯貼上首,下聯貼下首。橫批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

貼春聯的時間從臘月二十四,掃完房屋,直到大年三十夜里12點之前這段時間都可以。

放鞭炮

過年放鞭炮,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肚G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炮竹,來逐退瘟神惡鬼。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一種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火藥發明之后,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產生“爆仗”。不過,人們仍然沿用“爆竹”的叫法。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制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后來又叫“鞭炮”。

到了明清兩代,爆竹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俗稱“迎神”。

現代,人們習慣在大年三十關門吃年夜飯之前放炮,這俗稱“閉門炮”,這一掛一定是紅色小炮,滿地彩虹,然后關上大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飲酒談笑。到了晚上12點,再放第二掛炮,這時要放金色的(牛皮紙)炮仗,意為滿地金銀。第一掛爆竹辭舊,第二掛爆竹迎新。

新年首次開門,往往又要放一掛爆竹,叫做“開門炮”,放3枚叫“連中三元”,放4枚叫“福、祿、壽、禧”,放6枚叫“六六大順”,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讓炸碎的鞭炮紙屑覆蓋自家門前,又見“滿地金銀”。

壓歲錢

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習俗之一,在我國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春節過年時,長輩會將早就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壓歲錢寓意著孩子能平平安安,健康度過新的一年。

篇2

民俗1 臘八喝粥

健康理念: 冬日喝粥,暖胃暖身

農歷十二月初八,很多地方都有喝臘八粥的風俗,從此揭開了過春節的序幕。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焙D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為了御寒和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抵抗力,進食營養豐富、熱量較高又易于吸收的食品,是最好的養生選擇。臘八粥中大多是偏于溫補的食材,白米、糯米、小米、黃米、紫米等谷類可補養五臟、補益脾胃,紅豆、黃豆、黑豆等豆類可健脾潤燥、補血益氣,核桃仁、花生、紅棗、蓮子、榛仁等干果可滋養肝腎、益智安神,慢火煮食則易于消化、吸收,熬好后再放入瓜子仁、松子、葡萄干、白糖等,香甜糯軟,熱氣騰騰,喝一碗身上暖洋洋、心里甜滋滋的,正是寒冷季節的補益佳品,尤其適合身體瘦弱、腸胃嬌嫩、懼怕寒冷的老人和小孩。

要注意什么?

寒涼谷物少放或不放

偏于寒涼的五谷雜糧如綠豆、薏米等要少放或不放,因為寒涼食物不適合在寒冬臘月大量進食。但對那些身體強健、素有內熱的年輕人或火娃娃們來說,少放一點寒涼的食材,配合大量的溫補食材,又有清除內熱的輔助功效。

糯米不宜多放

糯米過于黏稠,不利于脾胃虛弱的人消化、吸收。

甜度不宜過高

容易胃酸的人,可配吃些爽口的小咸菜。

堅果需控制量

堅果補腎健腦,適合生長旺盛的孩子食用,但細水長流才好,不宜一次吃得太多,以免引發內火。

民俗2 二十四,掃房子

健康理念: 灑掃除塵可防病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睆呐D月二十三過小年到臘月三十除夕,灑掃庭院、居室,做個徹底的大掃除,是迎春日的慣常節目。灑掃除塵的習俗來自遠古的堯舜時代。

其實,灑掃除塵就是大搞環境衛生。古人不清楚很多瘟疫、疾病是由身邊滋生的有害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發的,有時荒唐地用疫鬼、邪祟來解釋,而生活經驗卻告訴大家,灑掃除塵是預防瘟疫、疾病的有效方法。今天,人們難得古人的冬季農閑,但在春節來臨之際,抽出時間做個徹底的大掃除,仍是明智之舉。

要注意什么?

掃除時盡量減少灰塵飛揚

不要讓孩子身處揚灰中,免得沾染有害物質。因為孩子活動多、出汗多,衣服上、皮膚上更容易吸附灰塵。

不便清洗的物品拿出來透透氣

一些平時不便清洗的物品如孩子的床褥、圖書等,可以拿出來吹吹風,或者放在陽臺上曬曬太陽,盡量不要留下清理的死角。

民俗3 掛福貼聯

健康理念: 驅逐害蟲

節日里戶戶張燈結彩,要在住宅的大門貼上紅紙黃字的喜慶春聯,剪出精巧的紅紙窗花貼在窗戶中央,或者干脆在黃紙上寫個大大的紅色福字,倒掛在門楣、房脊、櫥柜上,顯示福氣到家,更添喜氣。

古時候,流行黃紙朱書,富貴家庭會用貴重的朱砂研墨來書寫、畫圖,因為朱砂顏色鮮明持久,還有安神定志、驅殺害蟲、發汗解痘毒的藥用功效,期望使瘟疫邪氣逃遁、家人百病不侵。此外,民間還有插柳枝、佩桃符的習俗,也與驅逐害蟲、病菌的意圖有關。

要注意什么?

不要盲目照搬

古人推崇朱砂,視其為“藥中神圣”。但朱砂內含陰汞,火煉則有毒,必須謹慎使用,尤其要遠離孩子,不可盲目照搬。

回歸自然最好

為了孩子的安全,不妨回歸到自然生態的桃符、柳枝更好,因為桃木可辟邪氣,稱為仙木、“五木之精”,柳枝可祛風熱,稟春生之氣甚厚,二者無毒而具驅邪保健功效。另外,有些花哨的印刷裝飾品并不環保,不要讓孩子接觸太密切。

民俗4 燃鞭焚香

健康理念: 硝煙藥香可驅散病菌

早年間,除夕之夜,全家除了放鞭炮,人們還集中在房間里,點燃皂角、蒼術,或焚燒家中剩余的陳年草藥,讓煙氣熏一熏,打幾個噴嚏或流幾滴眼淚,號稱可以躲避來年的疫氣。

爆竹的硝煙或藥物的煙氣都有殺滅、驅散空氣中病菌的功效,尤其在冬季低溫環境中,效果更好。當然,現代生活中,有了消毒水、空氣凈化劑、紫外線消毒燈等便捷高效的新方法,不必再用煙熏的土辦法了,但適當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的空氣清潔仍然不可忘懷。

要注意什么?

放鞭炮以安全為上

購買正規的產品,在指定的地方燃放,而且一定要讓孩子保持安全的距離。

最好使用環保、自然的清潔用品

這樣的用品在屋里使用比較安全。另外,最好在孩子外出時做房間的空氣清潔,避免殘留濃重刺鼻的清潔劑味道,傷害孩子嬌嫩的呼吸道。

民俗5 逛街玩耍

健康理念: 讓身體動起來

中醫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绷⒋哼^后,萬物開始萌動,但生發之力不足,所以要適當增加運動,動則生陽氣,是很好的調節方法。民間傳統的各項春節活動,如大拜年、祭祀祖先、走親訪友、游花市、逛廟會、鬧元宵等,就是調動大家外出活動,正應了春陽發動。

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更是閑不住了,放鞭炮,抖空竹,抽陀螺,騎竹馬,放風箏,擲沙包,彈彈球,學打仗,個個跑得滿頭大汗、小臉通紅。還有一個立春日打春牛的習俗,用黃土和泥,塑成耕地老牛的形狀,讓孩子們拿著柳枝使勁鞭打至稀爛,將春牛泥撒在屋檐下,寓意新年豐收、害蟲不侵現在的孩子們電子游戲多了,戶外活動少了,宅在家的多了,結伴游戲的少了。想想春陽的含義,想辦法做些調整吧。

要注意什么?

衣著要上薄下厚

初春時節,乍寒乍暖,衣服應該上薄下厚,以養陽收陰。天氣暖和后,要漸漸減衣,遇到春寒料峭,要及時加厚衣服。

戶外活動注意安全

春季要多做戶外運動,但要注意外出活動的安全保護,讓孩子平平安安。

民俗6 吃五辛發物

健康理念: 發一發可助春氣生發

春氣初至時,萬物隨陽氣萌動的力量還不足,需要借助五辛發物的力量來生發。同時,經歷了一冬的棉衣厚服、肥甘溫補,體內難免會蘊積熱氣,也需要借力生發。因此,正月初一至十五,適宜吃些辛散發物來引導氣機發散。

傳統上,成年人有春食五辛的習俗,進食蒜、蔥、韭、薤、姜等五辛發物,以助春氣生發,還可以呼朋喚友相邀喝點屠蘇酒、椒柏酒,暢行春氣,號稱:“春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臟?!焙⒆硬荒茱嬀疲膊惶芙邮苄晾钡臍馕?,可以給他吃些生菜、芽菜或者喝些清淡的粥類來達到保生發的目的。立春日有吃春餅的習俗,薄薄的面餅,卷上些清炒的豆芽、豌豆苗、韭菜、韭黃、春筍絲、雞蛋餅、瘦肉絲等,葷素搭配,既取了諸芽的升發之力,又有迎新之意,能讓孩子胃口大開。

要注意什么?

選擇發物有講究

春月所吃的發物,不是平常所說的魚蝦、牛羊肉等葷腥食品,這些雖有發散之力,但溫熱動火,反而容易導致積熱難泄,必須選擇清淡的菜芽、菜絲,才能發散、清火兩全。

不同體質有不同講究

有食積、內熱的孩子,通??诖郊t、手心熱、小便黃、大便干等,要注意消導食積,讓大小便通暢。有些孩子汗孔緊閉,身上無汗,往往會加重體內的蘊熱,最好做碗香菜蔥白湯,讓他趁熱喝下,讓身上微微汗出才好。

民俗7 沐浴凈身

健康理念: 遠離疾病

干干凈凈迎新春,當然還包括沐浴凈身的習俗?,F在,城鎮的居住條件大為改善,沐浴已成家常便飯,不再成為過春節的重要環節了。

細細回味古人的生活習俗,沐浴不僅是凈身的簡單事情,還有很多講究在其中。除夕之夜,士族鄉紳要用枸杞葉煮水洗浴,令人皮膚光澤、百病不生,取意延年長壽。正月初一或立春日,要用青木香、蘭香、荊花、零陵香、白檀、白芷、橘皮等,煮成五香湯,給上學的孩子洗浴,舒發春氣,寓意學業有成、快樂成長。還有用葫蘆藤煎湯給孩子洗浴的,期盼他遠離痘瘡、麻疹等出疹性疾病。

中醫的經驗,用辛香發散的湯水洗浴,有助春氣舒暢,確實可以減少或減輕一些病患。有條件的家庭,不妨依照古人的做法試一試,給孩子來個香浴泡洗幾次,為節日增加點別樣的新鮮感。

要注意什么?

藥液不要太濃

給孩子洗浴準備的香湯,可選些辛香發散的藥物煮湯,也可選用一些流行的兒童香浴產品,浴水宜稍溫些,能發揮香散功效即可。另外,藥液不能太濃太烈,以免刺激寶寶嬌嫩的肌膚。

沐浴后按摩全身

香浴后還可再給孩子捏捏脊,做一做全身放松按摩,有利于他的身體健康。

篇3

春節期間,如果您逛了廟會,您會發現,廟會年年有,年年不一樣,就是同一個地方的廟會,每年也都會推陳出新。大家都在求新求變的時候,有一種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民俗表演,像耍獅子、耍中幡、踩高蹺這些,簡直成了廟會的“老三樣”??赡苣鷮@些民俗表演已經熟的不能再熟了,但您真的了解這些表演嗎?

民俗表演在廟會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舞獅表演,現在的舞獅表演都算是娛樂項目,而在古時的廟會上,這卻是一項非常莊重和嚴肅的酬神儀式。這些舞獅子、踩高蹺、耍中幡等等的表演,全稱叫做“走會十三檔”,也就是常說的“花會十三檔”。

花會最早稱香會,起源于春秋時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歷史。因解放后破除迷信,改香會為花會,是漢族民間于春節等節日進行的自娛性游藝活動的統稱,其形式多樣,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ㄕ撸臃倍嘀狻;〞诓粩嗟陌l展、豐富,又分成了文會和武會。文會:是為朝山進香者服務,指在舉行祭祀慶典時,為香會、香客負責安排吃、喝、行、維修等服務活動;武會:是在行進中專門表演各種技藝的,于是,又將各種技藝分成了十三檔,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花會十三檔”。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種,還有石鎖、秧歌、旱船等等加起來一共十三種表演,有這些表演的廟會,才堪稱是正宗的廟會,所以說,京城各大廟會誰能不搶著演呢?咱們挑幾個典型的來說說。

扭秧歌

扭的不僅僅是秧歌

扭秧歌、旱船、小車會,只要去傳統一點的廟會,都能看到這些表演。在《幡鼓齊動十三檔》(“幡鼓齊動十三檔”是老北京民間花會“武會”中的代表會檔)里記載:秧歌,是專門為朝頂進香設置的,表現的是到廟會上參與祭祀的老百姓;旱船,象征的是從水路為寺廟運糧食的人和船;小車會,代表的是從旱路為寺廟運糧食的。

言外之意,這些表演再現的是好幾百年前老百姓趕廟會的情景。而扭秧歌的“扭”,表現的是老百姓趕廟會時的那股子高興勁兒,像叼著煙斗的媒婆、提著挎籃的老太太、拿著折扇的公子哥兒,無不是對當時趕廟會時,形形的人們的再現,更有甚者,還有一些騎著毛驢、坐著馬車的,說明當時趕廟會的老百姓中也不乏有一些大款。

“藝術源于生活”這句話在扭秧歌、旱船、小車會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咱扭的不是秧歌,扭的是對新生活的希望。

舞獅子

它來自善意的謊言

舞獅子想必是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表演了,但是舞獅子和廟會有什么關系呢?

當提到《幡鼓齊動十三檔》,也就是民間花會表演精華的時候,這里的每一項表演都是跟寺廟里的建筑之間是相互對應的:大門前,有石獅子把守,所以現在有舞獅表演;大門后,有頂門的石頭,所以現在有石鎖表演;進門后,有高高的柵欄,所以傳說高蹺是柵欄的化身;廟里面,有旗桿,所以現在的中幡就是源于此。

那為什么看門的石獅子演變成了舞獅子的表演呢?這先得從獅子的作用說起。自古以來,獅子就被認為是看家護院的守護神,如今的很多老建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像故宮、盧溝橋、各種皇家建筑、寺廟的門前,甚至就連現在很多銀行的門口都立著對兒威武的石獅子。之所以要演變成舞獅,有這樣一種說法。

話說漢朝那會兒,西域的大月氏給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大獅子,并且叫囂:如果沒人能馴服它,兩國就斷交。漢章帝特意選派了三名勇士進宮訓獅子,結果沒想到,不但沒有馴服成功,反倒錯手把獅子給打死了,這可怎么交差呢?這仨人一合計,于是把這獅子皮給扒了下來,穿在身上裝獅子。結果不僅騙過了漢章帝,連大月氏的使者也沒看出紕漏來。后來這件事傳到宮外,老百姓認為,這種假扮獅子的方法能夠保平安,守護國家安寧,寓意著吉祥,于是就開始跟風,一直流傳至今。再加之后來人們到寺廟參加祭祀活動,就把扮獅舞獅作為幸福吉祥的美好期盼了。

舞獅根據地界兒不同,有南北之分。長江以南舞的是南獅,通常造型比較夸張,注重表現獅子威猛的形態;長江以北舞的是北獅,講究的是惟妙惟肖,動作靈活。而現在的廟會上,舞獅多是南北兼有,更有南獅北舞的說法。您不妨按照上面的標準去辨別辨別。

耍中幡 它的出身不一般

說到耍中幡,很多北京人立刻會想到天橋,現在到天橋那兒的廣場上,還有一個銅像,就是耍中幡的,可以說耍中幡是天橋的代名詞。像扭秧歌、舞獅子這些是高手在民間,唯獨這耍中幡,老祖宗出身高貴,是來自皇上他們家。這還得從中幡的身世說起。

篇4

窗外,煙花絢爛,爆竹聲不絕于耳;屋內,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著團圓飯,看著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春節聯歡晚會,魔法姐姐我的小心臟甭提有多興奮啦!在這美好的除夕之夜,祝大家馬年吉祥,吃嘛嘛香,馬到成功!剛剛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在帖子里曬各個民族的新年習俗,挺有意思的,有興趣的小伙伴們也來了解一下吧!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會穿上艷麗的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伙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姑娘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傈僳族

我們稱年節為“盍(hé)什”,過年時我們會做許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時間做好的粑粑放一點在桃、李等果樹上,祝愿來年碩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區的傈僳(lì sù)族同胞,先要給耕牛喂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

彝族

我們彝(yí)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的早晨,我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我們將新年的一碗水的重量和前一天比較,如果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蒙古族

我們將農歷正月叫做“白月”,因為我們蒙古族以“白”為吉祥。除夕之夜,大家會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挨個地串蒙古包。

達斡爾族

我們達斡(wò)爾族也有拜年的習慣。春節的時候,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景頗族

春節期間我們會組織射荷包的活動。姑娘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伙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拉祜族

除夕晚上,我們拉祜(hù)族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第二天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還要給牛吃一點,并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謝謝牛這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能創造更多的財富。

鄂倫春族

東北的鄂(è)倫春同胞,在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侗族

除夕之夜,我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新年里,我們還盛行“打侗(dòng)年”(又叫蘆笙會),這種活動有點像漢族的“團拜”。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篇5

1、春節要拜神祭祖。雖然說平日里也有許多拜神的日子,但正月初一務必要拜神祭祖。有條件的人們還可以去廟里燒香祈福,以求一年都能夠順利平安。正月初一這天,一些人們會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為“搶春”。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但初一拜神祭祖都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可以先擺好酒和茶,擺放上事先準備好的雞、雞血、魷魚、豬肉等食物,雞血要擺放在雞身上。給祖先畫像或照片上三炷香之后就可以開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紅紅火火的新年就開始了。

2、春節還要吃齋茹素。人們吃過了夜的大魚大肉后,初一的第一頓飯,全家人都要一起吃素食。因為“齋”與“災”同音,而吃齋也象征著“吃災”,把新一年中的各種災難全部“吃掉”,一家人就會平平安安。初一午飯時候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煮一鍋“羅漢齋”,寓意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可以在這天吃完,后面就能大魚大肉,諸事順利。所以民間有“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的說法

3、正月初一不可以打碎碗、碟、杯子以及各種器具。因為人們認為打碎東西是破產和災禍的預兆,如果實在不小心將物品打碎,需要馬上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以求化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盡管春節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但眼看西方節日以“潮”、“時尚”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被認為“陪家里人看春晚自己壓根不想看”的春節,有什么辦法可以把它流失中的年輕人召回來?

觀察可以發現,受年輕人青睞的產品都在設計和內涵兩方面同時講究,符合當代審美,甚至2012最新審美需求的產品,才有望掀起一整年的潮流,也才能讓古老的傳統民俗有機會煥發新生。例如,有人已經做了這些―

龍賣萌

龍年(壬辰年),龍在中國文化里的古老形象幾乎延續至今,今年的中國龍票就是其代表―這張郵票被指“兇神惡煞”、“張牙舞爪”。在東西方,龍一直被認為有著祥瑞和惡魔這樣截然相反的含義。

2012年1月2日,日本最大的門戶網站Yahoo Japan的頭版是一張名為“福島升龍”的照片。在地震災區福島的海邊,一棵枯樹面對海上升起的夕陽,其枝干巧合地形成一條升龍的形象。這張照片在新年之際引起矚目,也正因為應了龍年之景并寄托了災區復興的美好愿望。

隨著龍年的到來,在過去中華文明圈的影響范圍內,北到北海道,南到印度支那半島,這種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非現實生物將再一次被撩去身上的云霧,布滿各種精美或惡俗的商品包裝、賀年卡、室外裝飾以及晚會CG等。其各異的形象,大體反映了各國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人文思想及審美情趣的差異或高低。

角色的錯位,是龍在古今東西常見的遭遇。在中國作為皇權象征的祥瑞龍,在上古時期有很奇特的遭遇。堯母感動了赤龍,生下了堯;漢高祖的母親野外遇龍,有了高祖。龍儼然起一副重要政治生育工具的作用。在《西游記》和《封神演義》一類的小說里,龍似乎是一種實力很低的菜鳥級Boss,形象猥瑣,人品不高,法力低劣,連井里都能有龍王,權力小得可憐。這種描述在后世被冠以“鞭笞和嘲弄以龍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而得到了合理化解釋。

在西方,龍干脆就是一種邪惡的生物。早在希臘神話中,英雄伊阿宋就需要擊敗一條毒龍才能取得金羊毛,而基督教興起以后,龍就更加被定為邪惡。比如著名的基督教英雄圣喬治(英格蘭國旗就來源于他),就是以屠龍而聞名,描繪他殺死魔龍的畫作在歐洲各大美術館里汗牛充棟。

西龍的定義也是一件很煩人的事情。比如電影《魔戒》中戒靈的坐騎“墮落妖獸”(Fell Beasts),有翻譯為“雙足飛龍”,不算離得太遠,但還是不夠精確,嚴格意義上直接音譯就好。因為那東西長得像西龍,但“學術上”卻不是西龍的品種,西龍是有智慧的,還會噴火,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分標準。

不管西龍也好,東龍也好,在新的時代里,它們的主要作用是在大眾娛樂中,為青少年帶來樂趣。世界上有了日本動畫片《龍珠》、《神龍斗士》,有著西方奇幻文學的代表作《龍與地下城》、《龍槍》系列。東龍與西龍們飛躍過創界山、羅德島、艾澤拉斯世界和維斯特洛大陸,留下了想象與金錢。男孩子們喊著“廬山升龍霸”,長大了。

在2012年,龍的身上神秘、縹緲與力量的元素逐漸褪去,萌化成為了新趨勢,這股潮流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愛賣萌的日本,Hellow Kitty龍、機器貓龍、娘化龍等開始登場,以至于亞太甚至北美不少國家地區發行的龍年郵票,除了中國的之外,都有藝術化和萌化的龍形象。兇惡的龍開始賣萌,也不遜于Hello Kitty之類萌物,作為東方龍傳說故事最多的地方,中國的龍如果可以在這個方向上創作更多的形象,對于年輕人的吸引力肯定比傳統的龍要強。

地點:無處不在

立體卡通揮春

對聯、揮春,四字對聯、七字對聯、“?!弊?,都很常見。當你看到Sanrio推出以家族旗下深入人心的“著名子女”Hello Kitty、大口仔、輕松小熊、Twin Stars、Melody的系列賀年貨品,肯定會將對聯、揮春傳統的形象拋諸腦后。

而且,來自日本的Sanrio并沒有讓可愛的卡通們奪去對聯、揮春的吉利兆頭,這系列產品包括對聯、揮春、利是封、吊飾、布藝擺設都依循中國春節傳統的大紅色、金色,形狀也不做大的改動,但在圖案上作了非常精心的設計,Hello Kitty們穿著傳統節日的服裝(包括旗袍),拿的也是節慶飾品,以各種賣萌的造型,還有特別設計的同樣賣萌的龍,印在利是封上。實在讓人愛不釋手。

除了以上專為時尚愛好者設計的賀年產品,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會大紅大紫的揮春,就是今年香港春節年宵市場將有售的立體揮春。絨布面上,把“金銀滿屋”的前兩個字換成金元寶和銀元寶,把“東成西就”的“東、西”換成麻將里的“東、西”,掛在家里應該特別“盞鬼”(有趣、特別)。

地點:淘寶、香港年宵市場

自助團年飯

雞鴨魚肉是春節團年飯的例行菜式,過完一整個春節假期,不僅人會長胖幾斤,醫院里的腸道病患也會依慣例猛增。團年飯代表著某些美好的心愿―年年有余,團圓豐盛。不過每個家庭每年的團年飯幾乎都是一樣的菜式,似乎也有點令人厭倦。

更可怕的是到餐廳吃團年飯。雖然這省卻了事前準備事后收拾殘局的大量勞動,但因為供不應求,餐廳都設置了用餐時限,確保年三十晚上可以做兩輪團年飯―甚至三輪。被要求在某個特點時間,例如晚7點之前吃完團年飯,如此不人性化的安排近幾年也常常被媒體拿來討論。

為什么不選擇在年三十晚上沒那么熱門的西餐或中西自助餐呢?自由用餐時間,自由用餐分量,大家坐在長桌子兩側,或者照舊例圍坐圓桌,吃飯聊天,悠閑地打發與家人一起的這個夜晚。

地點:自助餐廳

逛香港年宵

不逛廟會,找兩天去香港逛年宵花市,也是新潮的選擇。1月17-22日是香港春節年宵花市開鑼的時間。

和北方廟會不同,溫暖的南方還是花開的季節,但花市雖然名為“花市”,除了賣各種年花,還有更多的是飾品、玩具攤。在廣州,每年的春節花市由于有學生競投攤位,飾品攤更是新聞焦點。到了香港也是如此,香港有14個年宵花市,規模最大的是維園年宵。年宵分為“濕貨區”、“干貨區”和“熟食區”,“濕貨區”售賣年花,“干貨區”售賣風車、氣球、玩具和其他物品(熟食除外)。

年宵除了貨品多樣,商戶還常常有特別的活動,出了年宵,到各大寺廟新年祈福、求簽也是必備節目,說香港的春節氣氛比其他南方城市好并不為過。

地點: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及九龍旺角花墟公園等

尋找春晚神秘人

“你看春晚了嗎?”“干嘛要看春晚?”“大年三十無所事事的……”

團年飯過后,就是春晚的時間了。

在剛剛過去的多個跨年演唱會上,湖南衛視請到了王菲,江蘇衛視請來了艾薇兒,此前還有過當紅的蘇珊大媽。地方臺已經請動了國際級的巨星登臺演出,央視春晚卻仍舊是“民歌演員+小品演員”,觀眾就快只剩下爺爺奶奶輩了。不看春晚的人越來越多,但這兩年開始,看春晚的年輕人卻找到了自己的樂趣。

“快看那個背帶褲男!”背帶褲男已經不是第一年出現在春晚的鏡頭里,細心的網友發現,是第六年!春晚的鏡頭不斷掃過臺下的觀眾席,同時有一幫年輕人正在做另類的網絡直播,他們關注的對象不是臺上千人一面的演員,而是鏡頭掃過的觀眾,這些觀眾往往都是大有來頭的廣告贊助商,贊助商們還常常受到鏡頭“照顧”,屢屢出鏡在全國老百姓面前。這種形式也被人評價為軟性廣告,2009年春晚上,百度老總李彥宏上鏡8次,更被媒體質疑支付了廣告費用。前面提到的“背帶褲男”更是后來被判罪獲刑四年的山木教育集團總裁宋山木。

觀察發掘春晚觀眾席的“神秘人”,這小小的娛樂不僅讓網友們的年三十晚上過得別有樂趣,也幾乎成為近年春晚新聞中的最大亮點。不過,今年開始這小小的娛樂恐怕也要打折了。龍年春晚打出“零廣告”宣言,這些往年由贊助商“占據”的座位都會由明星坐鎮。比起天天見報的明星,還是贊助商更有趣味。

地點:CCTV1

時尚剪紙

還有民間歷史悠久的剪紙,傳統的剪紙都是以有吉祥如意寓意的圖案為主題,貼在床上、墻上、器具上,預示美好的愿望。時至今日,剪紙還出現在中式婚禮上作為裝點,家用其實已經不多,懂自己動手剪紙的人就更少了。

這幾年則有不少人給這古老的藝術灌輸了新意,尤其是一些歐美藝術家,將剪紙手藝和時尚甚至時裝設計融為一體,結合一些當代藝術的元素,將許多足以媲美產品設計的圖案傾注在薄薄一張紙上。

篇7

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

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

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伙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

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蕩秋千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

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

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后帶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長壽。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

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愿組

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后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顒?。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

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

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后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

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后,虎王率眾老虎入村。

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

體村民才能五谷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后,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

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篇8

“這個冬天,來臨安參加充滿年味兒的活動吧!”2013年初,浙江臨安年俗風情旅游節熱鬧走起。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節日。盡管中國人迎接春節的方式在細節上有南北差異,但總離不開“吃年夜飯”、“歸家守歲”、“鄰里拜年”等主題。從1913年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之日算起至今,春節已走過整整百年的歷程,而中國老百姓過年的習俗也延續了4000多年之久,這在世界節慶史上也堪稱奇跡。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人在過年方式上有了新的變化??傮w趨向是年味兒淡了,人情味弱了。一份關于山東地區傳統節日傳承現狀的問卷調查顯示,97%的人認為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有趣的是,有41.5%的人把“最沒意思的節日”票也投給了春節,這與年輕人狂熱追捧的洋節形成巨大反差。

傳承傳統的春節民俗必須找到新的載體和形式。在這方面,“好客山東”賀年會無疑做了很好的嘗試。

賀年會是山東省旅游局整合元旦至元宵節期間全省17地市各類年節消費資源,挖掘各地特色的春節民俗文化,將年節文化注入年節消費,使年節時間更長、文化更濃、消費更旺而舉辦的區域性重大品牌節事活動?;顒娱_創了業內先河,引起社會廣泛參與,單單在2011年的春節節點期間,山東省接待游客即首次突破千萬人次大關。

山東賀年會其意義在于,地方政府挖掘濃郁的地方過年傳統文化資源,嫁接到旅游節慶業態中,讓人們在祥和、愉快、放松的氣氛中體味傳統年味兒、傳承年俗。

其實,我不同意所謂的年味兒變淡的說法,否則世界上最大的春運,日益豐富的年節產品,以及唐人街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面孔該如何解釋。只能說,面對年俗文化,我們有了更多元的選擇,正因為如此,做好年俗旅游正考驗著我們管理者的智慧。

我認為,在保護和弘揚傳統春節民俗文化的同時,適度融入現代創新元素,將會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旅游資源。與其挖空心思地去引進國外節慶、開發現代節慶,倒不如首先著力繁榮、傳承根植于我們民族本土的文化精髓。擁有4000年傳統節慶,十幾億消費人群市場,以及越來越自信的中國民眾,還是最有可能接受長在骨子里的本土文化之召喚。

篇9

中國地域廣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如何拍出熱鬧、喜慶的味道,又不落“表演”痕跡的照片呢?攝影師楊曉東,一個生長于文化底蘊濃厚的陜西黃土高坡的漢子,拍攝家鄉社火已有十幾個年頭。隴縣的大小鄉村,沒有他不熟悉的。這種情感的交融和來自血液里的鄉情,讓他的鏡頭里看不到嬌柔造作,看到的是真實的歡樂和笑容。

社火,尤其是隴縣社火,是陜西春節民俗活動中最值得記錄的原生態民俗影像,是中國春節民俗活動濃墨重彩的代表,被人們稱為“黃土地上的狂歡節”。

表演的人們從早晨4點便起床集中畫臉譜,到晚上才能回家,每人的演出費也才5塊錢。可是老百姓卻沒有因為演出費用低而懶于參加。相反,誰家要是被選中參加表演,那是件極其光榮的事情。

2009年元宵節凌晨兩點多鐘,我們來到高村村委會,走進了這群裝扮社火的人們。在這里,我們見到了正在為疙瘩社火化妝的老藝人閆永強和張文興。

疙瘩的原材料實際上就是雞蛋殼。根據角色的需要而截取不同大小的雞蛋殼,然后用紙將開口處糊起來,再把雞蛋殼和扮演者的臉粘在一起。“是用膠水,還是糨糊粘呢?”我們不解地問。“不用膠水,也不用糨糊,用的是雞蛋清!”老閆笑了笑說。

疙瘩社火最重要的就是粘貼。他們把雞蛋清和蜂蜜按照一定比例攪拌均勻后進行粘貼?!斑@種東西粘上去牢得很!”老閆很自信地告訴我們。一般社火臉譜化妝用的是油彩,而疙瘩臉社火化妝用的是粉質的干顏料,老閆說這樣才能把雞蛋殼牢牢地粘到臉上。“這種把雞蛋殼粘在臉上的疙瘩社火,是啥時候發明的?”我們問?!斑@個我也說不清。我今年都 65歲了,反正打我小時候就有了?!薄拔揖褪窍胱屵@手藝能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崩祥Z一邊給村民化妝,一邊告訴我們?!皼]想到,這一干,都快 40年了?!?/p>

從兩位老藝人和這群裝扮社火的村民眼中,我們讀出了疙瘩臉社火的希望與未來!

『拍攝重點

臉譜、演員化妝、表演、觀眾。

『器材裝備

兩個機身,一只24-70mm的變焦鏡頭,一只70-200mm的變焦鏡頭。一只獨腳架,一只14-24mm的廣角鏡頭備用。

『注意事項

1.貪多求大:它的表演時間比較集中,地點比較分散,在拍攝中切忌貪多求大;

2.盲目跟進:社火的種類有數十種,在拍攝之前應該對社火的相關資料進行系統了解,拍攝中才會有的放矢,突出重點;

3.緊隨拍攝:社火是在運動中進行表演,尤其是馬社火和車社火,在拍攝中切忌跟著社火隊伍跑來跑去;

4.只拍特寫:一般以鄉村游演為主,而黃土溝壑地貌和觀眾農家院落的環境會給作品平添許多節日氣氛。

5.只盯眼前:社火在正月里游演同時,不少地方會有盛大的廟會和古樸的秦腔演唱,伴有皮影、木偶等傳統表演,這也是攝影師應該關注的。

拍攝民俗,現在有這樣一個現象:很多地方把許多原有的民俗活動商業化、表演化。陜西的民俗源于民間,只要攝影師“腳踏實地”,一定能有所斬獲。

篇10

[關鍵詞]韓國 春節 傳統文化 祈福驅禍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2-0054-02

春節是一年中最富有生機的節日,隨著春節的到來,春天將降臨人間,人們將開始新的一年的勞作和追求,人們也都會希冀在新的一年交好運。韓國稱春節為“舊正”,“舊正”也即農歷新年。春節在韓國是一個重大節日,每逢春節,舉國上下喜氣洋洋、歡快和諧,家家戶戶都會按照傳統文化習俗去做同樣的事情。從民俗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體現了該民族生活的形態與風俗。韓國歷來是一個重視傳承傳統文化的國家,因而,韓國春節期間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活動很定格、很熱烈、很喜興。

一、具有代表性的韓國春節民間傳統祈福祛禍活動

(一)掛笊籬——祈求福氣

笊籬是淘米的工具,但在韓國的春節期間,從臘月開始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掛一把或幾把笊籬在家中的顯赫之處,用以祈求一年的福氣和豐收。如今掛的福笊籬和過去的比,已經不再是僅僅自家人用竹子或者荊條編制的了,大多數人家在市場購買。購買福笊籬的時候不能講價,因為他們認為有討價還價的一年都會不順利。有需求就有市場,很多頭腦靈活者抓住這個商機,也有一些年輕人為了多掙點零花錢,做賣福笊籬的生意。要掙零花錢的農村的年輕人,從上一年的歲尾到正月十五的每天清晨,會在村子偷偷地往各家院子里扔福笊籬,然后,在當天下午或者幾天后去收取福笊籬的錢。也有一些人為了籌集村子基金而成批出售福笊籬。

在春節期間韓國人家都將掛福笊籬看作是不可缺少的喜興內容。春節將至之際,把準備好的福笊籬掛在出入頻繁的門、廚房或大廳處,取開關門的時候福氣裝滿福笊籬之意。兩個福笊籬一起掛的時候要將把兒相互交叉地系在一起。在慶尚南道,有不購買和懸掛奇數福氣笊籬的習慣。還在福笊籬里放置一些火柴、線、種子、錢、護身符等,以祈求富貴和長命百歲。還有一些人為了祈求財富,將有錢人家的福笊籬偷到自己家中懸掛。根據地區不同,懸掛后的福笊籬有的焚燒有的則繼續使用。福笊籬這個物件以其集福盛福的美好寓意世代流傳,至今仍是韓國人家所崇拜的“福神”。

(二)祭禮和歲拜——祈求吉祥

韓國人家的大年初一,最鄭重而莊嚴的禮儀是“祭禮和歲拜”,祭拜祖先,以求祖先的庇佑。做法是在房屋的正室上方擺放祖宗的畫像。供桌上擺供品,擺法有嚴格的“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序嚴格按家譜排位,全家身著傳統民族服裝,依次向祖先鞠躬磕頭,祈求祖宗創下的家業興旺發達。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必吃“米糕片湯”這道“歲餐”,因為古代的韓國人崇尚太陽和清潔的白色,所以,用白色的小圓狀米糕片代表太陽,意為辭舊迎新,太陽的光明會映照他們的生活更美好。所食用的湯是山雞湯,現在用牛肉湯或雞湯取代。一家人喜氣洋洋地吃罷“米糕片湯”后,就要準備做“歲拜”。顧名思義,“歲拜”是祝賀每個人都年長了一歲。韓國人十分重視尊敬長輩,所以,“歲拜”伊始家中的晚輩要向父母等長輩拜年磕頭,感謝父母等長輩的養育之恩,祝愿父母等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在接受了晚輩的叩拜后,要給晚輩“壓歲錢”。“壓歲錢”多少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而定。這種祭禮和歲拜從古時延續到現在,說明韓國也十分崇尚儒教,視“忠、孝、禮”為家族之“魂”,世代相傳?!皻q拜”之后,全家人一起出動,要到祖先的墓前掃墓,以緬懷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先的恩澤。

(三)安宅驅鬼踩地神——祈求平安

安宅即請法師為居家平安所做的法事,根據地區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也叫做“無恙安宅”“安宅法事”。安宅祭祠儀式一般由法師來進行,法師的名稱也根據地區的不同有所不同,江原道稱為“卜術”,慶尚北道稱為“參奉或巫師”,也有與地域無關被稱為“算命瞎子”的。安宅要選擇吉日,請法師或者村子里有學問懂得推算六甲的人來進行。如果當天村子里有辦喪事或者孩子出生的話要往后推遲或者一年內都不進行安宅祭祠儀式。

驅鬼的意思為驅逐夜光鬼。在韓國古時,相傳有一種鬼魅叫夜光鬼,這種鬼是專門在晚上偷走人們鞋的一種鬼,因此也別稱為“鞋鬼”,地區不同名稱也略有不同。夜光鬼主要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出現,被夜光鬼偷去鞋的話一年內都會厄運纏身,會有不吉祥的事情降臨到頭上,會疾病纏身甚至死亡。一般將陰歷的正月十六稱為“鬼節”,在這天鬼神出現危害人類,所以行動做事都要格外小心。特別是在江原道海邊的漁村這天是不出海打魚的,出海打魚會遭不測。每家每戶到了傍晚時分會將鞋拿到屋內放好,以免被夜光鬼偷走。為了轉移夜光鬼的注意力,還要在自家的外門上懸掛籮筐,傳說是因為夜光鬼為了數清籮筐上小孔的數量,會分神,忘了把人們的鞋偷走。為了驅逐夜光鬼,人們還要進行舂米和蕩秋千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會震懾夜光鬼,使自己受到保護。驅逐鬼神的方法還有用紙包上米飯扔到江里,在家門前點火,燒頭發、辣椒、棉籽等。除此之外,還有在門前放桃樹枝的方法。在慶尚北道,人們還用紙將桑葚樹的灰包好懸掛在屋檐下燃燒,傳說燃燒的味道和聲音可以阻止鬼神進入屋內。

踩地神也是為了消除厄運,這是韓國人在正月里的祈?;顒樱@項活動常常是集體性質的全村人一起進行的活動,大家一同品評這種活動的妙趣。地區不同踩地神的名稱會有所差別,但是內含的意義一樣的。踩地神活動一般是在正月里一村人約定好的日子,然后全村人在這約定好的日子里一起進行,戶數多的大村子常常要進行兩到三天。踩地神的組織一般由村子的互助體構成,十人左右,多的時候能達到三十人。通過踩地神儀式可以驅除厄運帶來好運,和安宅祭祠儀式類似。忠清北道進行踩地神儀式是為了給家庭帶來好運,而全羅南道則是為了驅除厄運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