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范文

時間:2023-03-29 04:54: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退伍老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朋友們、親愛的戰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年退伍座談會。首先,我代表大隊官兵向專程前來的各位領導和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天柱縣公安消防大隊位于縣城鳳城鎮白水路27號,離縣城中心1000米。大隊前身為天柱縣消防科,始建于1975年6月,1985年轉入現役制,1997年9月改為天柱縣公安消防大隊,下轄1個中隊。大隊占地面積3561.8平方米,綠化帶260平方米。現有營房三棟,分別為大隊辦公樓、中隊營房、食堂。目前,天柱大隊正籌備建設新營房,土地面積20畝,已完成主體工程。大隊現有官兵35人,其中干部8人,士官12人,義務兵5人,協勤10人,分別來自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慶、河南、云南、廣西、貴州等9個省份,由漢族、水族、黎族、瑤族、侗族、土家族等6個民族組成。大隊現有水罐消防戰斗車3輛,特勤車2輛,大隊行政指揮車3輛。主要擔負著轄區16個鄉鎮315個行政村和11個居委會,2201平方公里的的滅火救援任務。

****年以來,天柱縣消防大隊在縣委、縣政府和縣公安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上級消防業務部門的指導下,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實現了火災持續穩定和社會消防穩步發展的目標。*完成了年初持續冰凍天氣抗雪凝、汛期抗洪、夏季抗旱、節假日、“八運會”等重大敏感時段期間消防安全保衛工作。并斬獲“八運會安保先進集體”、部局“抗洪搶險先進集體”等殊榮。截至目前,天柱縣公安消防中隊共接警39起,出動41次(含增援),出動消防車51輛次,消防官兵298人次,搶救被困人員26人,疏散人員21人,搶救財產價值80.8萬元。

今年,根據部隊發展需要,我大隊義務兵劉杰同志光榮退伍,兩年來,他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帶著父母的殷切期望,懷著投身火熱警營、獻身祖國消防事業的赤子之情,光榮地成為了共和國的消防衛士。在訓練場上,有他辛勤的汗水;在滅火救援戰場上,有他拼搏的身影;在部隊建設中,有他傾注的心血。天柱消防部隊發展的光榮歷程中,留下了他的足跡;大隊史冊上留下了他的名字;國防建設中留下了他的風采。

親愛的戰友,即將告別警營,當你帶著對黨的忠誠、人民的熱愛、軍營的眷戀之情,懷揣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的“畢業證”光榮退伍了。在你即將踏上遠去的征途,告別部隊、告別戰友、離開第二故鄉之際,我代表天柱消防大隊黨委及全體官兵向你們為消防事業和部隊建設做出的卓越貢獻表示真誠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親愛的戰友,天柱是你們戰斗過的地方,是你們的第二故鄉,大隊全體官兵永遠想念你、歡迎你,希望大家返鄉后,繼續發揚部隊的光榮傳統,永葆消防衛士本色,把在部隊培養出來的吃苦耐勞、頑強拼搏、敬崗愛業、遵守紀律的精神帶到地方,在改革的浪潮中,自強、自信、自珍、自愛、自重,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實現自己的理想,展現美好的自我。在發展自己事業的同時,也希望你們繼續熱心地關注貴州消防部隊的發展。

篇2

時間過得好快,一轉眼,你們就要告別這綠色的軍營,離開親愛的連隊,在此,我代表連隊黨支部和全體官兵祝你們一路平安,前程似錦!

四年前,當多數同齡人還在父母呵護下在家庭的溫室里時,你們胸懷祖國,心系國防,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堅定的跨入了共和國綠色的方隊。

四年前,你們穿著肥大的軍裝,來到連隊,是那么的天真。記得在第一次參加連隊緊急集合時慌得把褲子都穿反了,記得第一次在班務會上發言,憋了幾分鐘也沒蹦出幾個字;記得第一次正步訓練,踢成順拐的情景。如今你們長大了,成熟了,進步了,自信了,當初的小不點成為威武強壯的軍營男子漢。

四年來,你們以連為家,扎根軍營,嚴格訓練,刻苦學習,你們把生命中最燦爛、最富有色彩的年華獻給了軍營。正是有你們,連隊連續三年被評為先進,并連續三年奪得師崗位練兵比武的金牌,正是你們豐富了連隊的文化生活,正是你們為連隊送上營養可口的飯菜,正是你們用自己優良的作風在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你們矯健的身影,連隊的一草一木都灑滿了你們的汗水。通過你們自身奮發努力,有的成為訓練標兵,技術能手,有的成為思想骨干和文體尖子,為連隊帶出了一批技術骨干。在這里,我代表全連向你們表示衷心感謝。

分手了,往昔的一切,珍存在我們的記憶里,構成了我們人生永恒的回憶。親愛的戰友們,雖然你們離開了連隊,卻為我們留下了無私奉獻的精神、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這都將成為連隊寶貴的財富和前進的動力。

篇3

深入調研了解退伍老兵的心理想法

許多同志抱著遠大的理想來到部隊,眼看兩年兵齡時間已近,還未取得成果,于是有部分同志想留在部隊,還有部分老兵盼著退伍,在部隊度過幾年緊張生活,快退伍時,感覺可以放松一下,所以有的不能堅持生活制度,思想放松,工作也出現消極現象。

退伍老兵思想活躍,要做好退伍老兵思想工作首先必須摸清退伍老兵的具體思想,要觀察戰士生活中的點滴,以此來掌握戰士的思想變化。帶兵干部要做有心人,首先要摸清退伍老兵個人對走留的態度,弄清走或留的真實動機。摸清退伍老兵的實際困難和要求,知道他們需要什么、家庭變遷等實際問題;其次是摸清退伍老兵是否有想學技術的打算;再次要摸清有沒有個別退伍戰士急于想回家聯系工作等等。

每到老兵退伍時,其思想情況、心理變化都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來。因此,帶兵干部要及時找老兵談心,了解其基本想法,有何意愿和打算。對于老兵一些合情合理的想法和存在的實際困難,要力所能及地給予理解和幫助,及時向上級反映,爭取組織上的關心和支持。

對癥下藥做好針對性思想教育工作

查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分析掌握了退伍老兵的所思所想,尋找思想問題的實質,找出了源頭,就應對癥下藥,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抓好教育。針對個別老兵思想松懈等情況,堅持提前介入、防微杜漸,開展教育活動,從思想入手,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習討論,及時消除其思想上的認識誤區,樹立自覺服從大局的觀念,為順利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奠定思想基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證。

二是強化隊伍規范化管理,保障部隊的穩定。抓住隊伍管理這根主線,堅持按綱建隊、條令管兵,強化條令規章意識。努力把條令條例貫穿生活始終,加強監督制約,進一步強化落實請銷假、晚點名、查鋪查哨等制度和八小時以外的管理,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有效防止隊伍失控漏管,遏制違紀和事故苗頭,確保安全穩定。

三是開展交心談心活動。為準確把握退伍士兵的思想動態,應積極采取談心、交心等方式,傾聽戰士心聲,了解退伍士兵思想,發現不良苗頭進行重點幫教,并教育其樹立“在隊一分鐘、干好六十秒”的思想意識。

四是主動熱情服務。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積極做好關心和服務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擬退伍士兵的心理負擔,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對老兵退役前提出的要求,合理的符合政策的不推諉,對不正當要求,耐心做好說服解釋工作。

篇4

我們就要離開軍營,就要穿著沒有領花肩章的衣服融入茫茫人海之中,平凡的如同一顆沙礫。但是那種經歷過軍營生活的人特有的忠誠、執著、勇敢以及忍耐,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正是這份軍營生活的饋贈,使我們在風浪中不退縮,在艱難中不止步,在挫折和考驗面前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來面對生活。一條撒滿陽光的人生大道,正從綠色的軍營中向前延坤……

離別

我們將要告別的軍旅的生涯,心里有太多的割舍不下的東西,說走就走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人生本就聚散無常。

我們會懷念這神圣的熱土,我們會思念這綠色的軍營,我們會牢記教官的教誨!我們應該感謝生命的選擇,感謝這片綠洲選擇了我年輕的生命。在部隊艱苦的訓練,給了我們鋼鐵般的意志;嚴明的紀律,使我們對生活擁有了許多執著。一份錘煉,一份收獲。我們學會了用青春去體驗直線加方塊的生活,學會了剛毅、勇敢和堅強。一段軍營的歷史,匯成了一段永遠不能被代替的歲月,隨著光陰的流逝,希望一定會在綠色的海洋中茁壯成長。我們會牢記這里的刻骨銘心的經歷,去開創自己燦爛的明天。

我們終歸要走的,當軍營的營房在視野中逐漸遠去的時候,我們的眼睛也會變得濕潤而模糊。我們在想,這里的一切已經連同我的心情一起移上了畫布,這將讓我感動一輩子。一段當兵的歷史,成就了士兵老博大的情懷,而我們軍營的歷程,完成了人生思想的升華!軍歌是我們心底無悔的戀歌,軍號是我閃不息進取的旋律,軍營告訴我們:只要默默孕育,生命總有輝煌的時候!

傷逝

時光荏苒,軍營生活是那么的漫長,我們綠色之夢的翅膀剛剛展開就要收回!離別的日子近了,我們害怕離別,怕面對那分別的場面,怕看到人臉上強擠的笑容和眸子深處隱藏的憂傷!每到這個時候,我們的情感都將受到一次折磨。

“浮云一別后,滴水十年間”。既然無法回避離別,就學會接受吧——接受實實在在的生活。只有坦然接受,勇于拼搏,才能獲取人生的真諦。

篇5

第一句話:學字當頭。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最重要。一是人都是通過學習獲得進步的。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都是通過學習,對外界由無知到有知、從不知到知之、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取得輝煌。可以說,我們都是通過學習才走到今天的,而且誰學得越多誰就進步得越快,這是成正比的。二是在當今社會不學習就難以立足。當今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變更周期由以前的幾十年轉變為現在的幾年時間。大學文憑不一定能管一‘輩子,你現在有能力不代表幾年后你還有能力,你現在了解的知識不一定幾年后你還了解。為什么現在北京、上海、廣州的居民都在加班加點地學習,因為這是生存之需。三是學習是成就事業的第一途徑。現在,我們黨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政黨”的理念,這是務實和適時之舉。黨要想成為先進的執政黨就必須重視學習,我們這些即將退伍的老兵要想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以后的拼搏中有所作為,也必須重視學習。退伍后大家年齡都還不大,我認為有條件的還是要入學深造,確實不能入學的要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現在,我們這些人中有的能熟練使用微機,有的能駕駛幾種車輛,有的會說英語,有的還掌握了一至二門實用技術,而這些正是我們步入社會的“敲門磚”。

那么,在我們這個年齡段,如何學習才有好的效果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的先哲孔子講得最多,有些觀點至今仍很有用。我也結合自己的理解講三個方法:—是要向書本學習。現在很多同志不愿啃書本,總想找捷徑。我認為知識的精華才能稱其為“書”,而且書本大多是經驗的結晶,也是作者一生智慧的結晶。—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對《二十四史》曾讀過十幾遍。總理也非常喜歡讀書,而且把讀書當做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這里,我也勸諸位多讀書、多看書,多向書本學習。二是要運用觀代傳媒手段學習。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學習,這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要向正面學習,多接受正統的教育。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要用其有利的一面,不要用其不利的一面,學會“知識過濾”。三是要在思考和實踐中學習。一個人要想在學習中有大的收獲,就要學會經常琢磨事。遇到不懂的問題,要敢于不恥—廠問,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有很多人并不是驚世之才,但卻成了專家、名人和商業奇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愛琢磨事,有時甚至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蘇軾有一句名言,今天把它送給大家,那就是:“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我想。對待學習也應該具有這樣的態度。

第二句話:志存高遠。古人關于“志”的論述很多:大家對“志”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方說,老戰士復員之后,有的想去打工,有的想去上學:有的想去從政,有的想去經商,但無論干什么,志向都沒有錯。而我把“志”理解為一種精神。在這里,我只是講,你無論立下什么樣的志向,都應把握以下三條原則:

一是“志在別人不在自己”。一個人立志并不只是想著自己將來怎么樣,而更多地應該是想著將來對別人怎么樣、對社會怎么樣。比方說,我們小的時候,就想著長大后要對父母孝順,將來為父母爭光;參加工作后,就想到要為國家服務,要干好本職工作;有了朋友后,就想到要與朋友好好交往不給朋友添麻煩,要給朋友爭面:子;有了妻子兒女后,就想到要當一個好丈夫、好父親,把家庭搞得和和睦睦。

二是“志在現實不在幻想”。有時候,人有很多天真的想法,甚至總感到志氣越高,越能體現一個人的崇高或者本領,其實不然。孔子說:“吾—卜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也曾在一份報紙—上剪下一段話,上面寫的是“四十歲你應該弄明白的十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你已經當不了偉人,第二件事就是你周圍就那么幾個朋友。所以說,我們回家之后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和現狀:客觀地確定好自己的志向和發展的路子,腳踏實地地干好眼前的事,一步一個腳印地為自己打下成功的基礎,千萬不可異想天開、好高騖遠。

三是“志在清白不在渾濁”。一個人要老老實實做人、清清白白為官、千干凈凈干事。人一旦有了不良的志向,就會陷入不良的過程,最終導致惡習纏身而不能自拔。在這里,我與大家共勉一首“泥鰍”的詩,詩中這樣寫道:在欲望的泥潭里/我們都是的泥鰍/水越渾濁,泥越深厚/我們鉆得就越起勁。還有一句話要告訴大家,這是一名志愿者奔赴四川省都江堰幸福鎮前留給妻子的遺書:“如果我不在了,請不要怪罪任何人,這是我自愿的。”我希望,大家不要做泥鰍,而要做志愿者。盡管每個人的志向千差萬別,但如果符合以上三條原則,就可以認為是志存高遠了。

第三句話:心靜如水。年輕人有一大特點就是爭強好勝,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有人說,心態決定一切。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如果一個人的心態不端正,干點事情就想著沽名釣譽,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到頭來是很難干成一番事業的。我認為,做人做事最好的心態應該是心靜如水。

一是“視名利淡如水”。在我們身邊,有的戰士想評個優秀士兵,想入個黨,想選改個士官,想學點技術,想立個三等功……這些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說明大家都有上進心。但我們在考慮這些事情的時候,應該想到名額、標準、條件的限制,不可能人人如愿,只要自己干得無愧于自己、無愧于組織,至于一個什么樣的結果,我覺得沒有必要去計較。如果過分地迷戀名利,整天打著個人的小算盤,削尖腦袋往里鉆,結果把自己搞得身心憔悴、煩躁不安、精神不振,那是不可取的。我想,在名利問題上,大家不妨學一學同志,他從總書記位置上退下來之后,說了這樣兩句話:“我這輩子有兩個沒有想到,一個是沒有想到被放在這么高的位置上,一個是沒有想到在我退下來以后,還有這么個好名聲。”所以,他曾改過一副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我想,這句話也應該成為我們做人做事的原則。

二是“得饒人處且饒人”。人生活在這個社會,要與他人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建立錯綜復雜的關系,就不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磕磕絆絆和恩恩怨怨。俗話說,冤家易結不易解。人的一生,結交一個朋友很難,真所謂知己難覓。但失去一個朋友卻很容易,有時因為一句話,有時因為—個粗魯的動作,有時因為一件小事,就會傷朋友的心。我想,作為年輕人,一定要有君子之氣,做到心胸寬廣,不計小事,特別是得饒人處且饒人。尤其是脫下軍裝之后,刁;要總以為自己當過兵,見多識廣,就趾高氣揚,更不要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搞報復、擺威風、耍霸氣。現代散文家劉燕敏在《感謝你的敵人》一文中有一段話可以供我們參考:“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必要憎恨你的敵人,若深入思考一下,你也許會發現,真正促進你成功并讓你堅持到底的,真正激勵你讓你昂首闊步的,未必是順境和優裕,未必是朋友和親人,而可能是那些常常可以置你于死地的打擊、挫折,甚至是死神。”

三是“學會換位思考”。人上一百形形,人心有千萬種,道路有萬千條,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這些都是很自然的現象。退伍以后,大家要在各自的崗位上擔任不同的角色,要接觸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要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壓力。要想使自己心態平和,就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在遇有困難和挫折時,多想想別人的難處、別人的苦處,想著想著心里就平衡了。在

一部電視劇中,一位貧困老太太對一位富家落難女子說:“人生沒有邁不過的坎,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走著走著,就亮堂了。”這句話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處。

第四句話:愛而有度。愛有很多種,有對父母親人的愛,有對朋友戰友的愛,也有對戀人的愛。這里主要是指對異性的愛。為什么要講“愛而有度”呢?因為,老兵退伍后面臨的第一個棘手問題就是談情說愛。現在,一些地方青年的戀愛觀被西方的一些東西搞亂了。這里的原因我認為起碼有兩個:一個是網絡的影響。把網絡虛擬的世界帶入到現實的生活中,現實生活中不敢想的,不敢做的,網絡都敢做。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網絡的虛擬世界為年輕人提供丁范例。我曾經做過—個調查,現在有一些年輕人對馬列主義、對紅色影片、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而對于網絡小說、玄幻小說、恐怖影片卻非常著迷。這種現象著實令人擔憂。另一個是的解放。據有關媒體介紹,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人性觀念的轉變,解放已發展到一定程度。這對人們對待的態度影響很大。

篇6

用人單位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或者說辭退、開除)分以下三種情況,可以對照下屬于哪種情況,應該支付經濟補償或賠償而沒有支付給的,可以在1年內申請勞動仲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沒有任何合法理由,也沒有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不存在《勞動合同法》39條規定的情形,可以認定該用人單位行為屬于《勞動合同法》87條規定的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情形,應該支付賠償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2個月的本人工資;

2、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19條規定情形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的,其中符合《勞動合同法》46條規定的,應該支付你經濟補償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一個月本人工資;符合《勞動合同法》第40條,并且沒有提前1個月通知勞動者的還應多支付1個月工資作為代通知金;

3、如果勞動者存在《勞動合同法》39條的規定的情況,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關系的,不需要支付任何經濟補償,也不需要提前通知;但是,這需要用人單位舉證并且書面通知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國務院國發[1978]104號通知頒發了《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并在通知中指示各地“先行試點,總結經驗,然后再普遍實行”。遵照國務院的這一指示精神,我省已在一部分地區和單位進行了試點。經過試點,證明國務院104號文件是符合我省實際情況的,它反映了廣大職工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受到了廣大干部和工人的熱烈擁護。試點單位的老弱病殘干部和工人得到了妥善安置,這對于精兵簡政,建立老中青三結合的精干的領導班子,更新勞動力,精干職工隊伍,提高工作、勞動效率,加速我國“四個現代化”的實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試點工作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為我省普遍貫徹實行國務院104號文件創造了有利條件。現根據在共中央組織部老干部工作座談會和國家勞動總局工人退休、退職會議精神,確定從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國務院104號文件在我省的全民所有制單位中普遍貫徹實行。縣以上的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單位,供、產、銷正常,經費有來源的,亦可參照國務院104號文件的規定,由省級各主管部門提具體辦法,報省革委批準后實行。

試點的經驗證明,要貫徹好國務院104號文件,必須在各級黨委統一領導下,各級革委會(行政公署)應加強對這一工作的領導、組織、勞動、民政、衛生、財政、工會等有關部門應分工負責,密切配合。要廣泛深入學習、宣傳國務院104號文件,采取各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國務院104號文件的重大意義,講明退休、退職的各項政策,做到家喻戶曉。要走好群眾路線,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針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務使退者愉快,留者安心。要嚴格按照政策規定辦事,不得擅自放寬退休、退職條件和提高待遇。安置工作要落實。要加強對退休、退職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省革委原則上同意四川省貫徹國務院國發[1978]104號文件試點辦公室擬定的“四川省關于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和《四川省干部、工人因傷、病喪失勞動能力簽定標準》,現轉發給你們試行。

篇8

武警儀仗隊是武警部隊唯一一支常年擔負儀仗、司禮、迎接外賓等任務的特色分隊,由124名隊員組成,已經成立了28年,完成為外賓儀仗司禮表演500余次。今年即將退伍的32名老兵,更是參加過近幾年所有國家級的慶祝活動: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年建國60周年、2011年建黨90周年。

每年在老兵退伍的時候,媒體都會有大量的報道和視頻片段。老兵們的留戀,讓人很動容。每次看到這樣的報道,我總會對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即老兵們的生活單調,訓練嚴酷,每個月補助不足2000元,他們留戀的究竟是什么?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到部隊和他們一起生活,開始了7天7夜的封閉式拍攝。

7天7夜的拍攝

我們的鏡頭對準了老兵徐文星。徐文星,山東臨沂人,1990年出生,雖然是90后,但已經是5年的老兵了,2012年面臨退伍。

2012年11月26日,是老兵們離開軍營的日子。在軍營有個習俗,“上車餃子下車面”,意思是新兵到部隊的第一頓飯要吃面條,老兵退伍吃的最后一頓飯是餃子。這天,炊事班的戰友們為老兵包了餃子。我看到退伍老兵吃餃子時,眼淚控制不住地往碗里掉,他們把頭壓的很低,沒有人說話,其中一個戰士低頭默默地吃著餃子,當頭再次抬起的時候,已經是淚流滿面。

吃過餃子,意味著離別已經到了眼前。徐文星和即將退伍的老兵們最后給宿舍、戰友、隊長敬了個軍禮,最后喊了一次儀仗隊的隊魂“儀仗重于生命,責任重于泰山”,喊得有些悲壯。在戰友夾道送別的時候,徐文星積壓多日的情感,終于爆發了,他哭得泣不成聲,戰友們緊緊擁抱著不讓他離開,他緊緊地握住戰友的手,希望時間能停留得長一點再長一點。那天,戰友們都哭了,我也跟著哭了。

徐文星性格有些內斂,儀仗隊的隊長也說,這小伙子有點內向,不太善于表達。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便領略了他的內向,基本不太看我。我問的問題,他能用一個字回答,從不用兩個字。

看得出來,他有點沉浸在離別的氛圍中,他被戰友稱為“山東硬漢”,不想讓我們的攝像機拍到他柔軟的一面,但并不是抗拒我們的拍攝。于是在拍攝中,我們開始跟拍他的生活。細到起床、鋪床單、刷牙,以及洗漱過程中跟戰友的聊天,他有點不習慣。他沒見過一臺攝影機一整天都跟拍他,不習慣攝影機整天都對著他。于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別拍了。為了能和徐文星熟識起來,我經常和他聊天。比如部隊的生活,回家之后的打算,后來慢慢地熟了,他的話也變得多了起來。很快,他就習慣了我們的跟拍,甚至有時候忘了我們的存在。

連續7天7夜的拍攝,我基本沒有放棄任何一個細節和活動。戰士們沒起床,我和攝像記者已經把攝像機架在他們的宿舍了,生怕錯過了任何一個細節。戰士們的“臥談會”開完了,一個個的睡去之后,我們收了攝像機,悄悄地離開。后來,他們整間宿舍的人,都已經習慣了我們的存在。于是我們拍到了老兵們在部隊最后7天的最真實的情感:武警儀仗隊28年隊慶,戰友把蛋糕糊在了另一個戰友的臉上;吃火鍋的間隙,大家抱頭痛哭,訴說著彼此的舍不得;離開時戰友們緊握的雙手,不舍的擁抱,以及滿臉的淚水。

這種拍攝方式是不討巧的。全程記錄老兵退伍的過程,無論對于我還是對于攝像記者,都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憊,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每天隨著部隊的活動安排自己的拍攝內容,每天在外面連續拍攝8小時以上,吃飯的時候手經常會累得忍不住地一直顫抖。每天回到軍隊提供的宿舍硬板床上,我們都會連鞋都不脫倒頭便睡,第二天起床來不及洗臉刷牙,就接著開工。武警儀仗隊的戰士很細心,給我們準備了新的毛巾和牙刷,但7天中,這些東西我們基本沒動。

7天的時間,我們拍攝了近500分鐘的素材,對徐文星和戰友們每天的生活,我們有了一個全景的記錄。回到機房,又忙了兩個通宵,把所有的素材通覽一遍,面對500分鐘的素材,不忍刪掉一點內容,它不光是我和攝像記者7天辛苦的付出,更重要的是這7天將帶給我一生的影響。

像軍中群英那樣追求極致

武警儀仗隊從成立至今,3次榮立二等功,18次榮立三等功。而這些輝煌的榮譽,是像徐文星一樣的錚錚鐵漢們流血流汗拼來的,用近乎苛刻的標準磨出來的。在迎賓場上,儀仗隊從出發地到走過檢閱臺,距離僅100米,正步只踢80下。為了這短暫行進中的精準呈現,儀仗隊隊員必須完成一系列特殊的訓練課程。初級課:“腰插十字架,領別大頭針,背貼硬板床”,是練好站功的基礎課;“腿綁沙袋、腳壓磚頭、尺量步幅、表測步速”,是練好走功的入門課;“槍刺挑啞鈴、槍托吊磚頭、腋下夾石子”,是練好持槍功的必修課。而中級課是練氣質:從眼神到表情,在迎風迎光中30秒不眨眼不流淚,透過目光能體現出中國武警的精、氣、神。終級課程是練耐力:冬不穿棉、夏不穿單,官兵身著禮賓服一天要踢5公里正步。正是平時刻苦訓練,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和榮譽。對于軍人而言,榮譽是生命。為了“軍裝”,可以豁出一切,甚至生命。這也是采訪戰士們的真正價值,而不是獲得榮譽那一瞬間的興奮和。榮譽的真正價值是對目標和夢想不懈追求的一種肯定;是對一路披荊斬棘所帶來傷痛的一種撫慰;是在沉下心來面對新征途、新挑戰時的一種激勵。更重要的是這種生涯意味著袍澤情深,意味著超越自我,意味著個人的一舉一動為祖國形象添磚加瓦。

而這些難道僅僅專屬于軍營嗎?

新聞職業,天然地和榮譽連在一起。鄙視勛章的士兵很少,鄙視范長江新聞獎和普利策新聞獎的記者恐怕也很少。作為普通的新聞工作者,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否達到這樣榮譽的巔峰,但巔峰就在那里,它對于我們的價值,并不是供我們仰望,而是激勵我們埋頭攀登。當我們流了該流的汗,出了該出的力,動了該動的腦筋,用了該用的心,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遠離了稚嫩、生澀甚至平庸的出發點,站在了職業生涯的新高度。我們拍攝出的作品,也會更加貼近生活,靠近真理,照亮黑夜,驅除寒冷,閃耀出智慧的光芒和人生的美好。

而這個過程是令人心醉的,絲毫不亞于捧起獎杯瞬間的光彩,因為我們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的記者了。

中國老傳媒人王蕓生在《報魂》一書中說道:“新聞記者這種職業,就現在的情形看來,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盡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能恪盡職守的新聞記者,他須有堅貞的人格,強勁的毅力,豐富的學識;對于人類,對于國家,對于自己的職業,要有熱情,要有烈愛;然后以明敏的頭腦,熱烈的心腸,冰霜的操守,發揮‘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的勇士精神,兢兢業業地為人類,為國家盡職服務。”

篇9

各位代表們:辛苦了!

請允許代表xx村委會全體成員向一同參加8.1慶典的各位村民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

向工作在第一線的全體復原、退伍老兵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地問候!祝大家節日快樂!

多年來xx村委會十分重視、關心我們復原、退伍老兵們、現役軍人生活和工作,在此對往屆村委會表現衷心的感謝!

今天,我們在這里齊聚在這里,隆重聚會,大家都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格外地興奮。數載軍旅生涯,讓我們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部隊崗位上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同時也結下今生不解的友情;多少年離別光陰,卻割不斷濃厚的交誼!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憶往昔,我們心境洶涌、萬千感慨!

熾熱的軍旅生存鍛煉了我們的身體,錘煉了我們的意志,形成了我們恰似勁松般堅忍不拔的軍人作風,也鑄就了我們有如磐石般倔強不屈的硬漢子性格。那段難以忘卻的部隊生存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打下了不滅的烙印,在那塊曾浸透著我們青春汗水的熾熱的黑地皮上,留下了我們恍如昨日的永久回憶;在我們曾為之獻出了寶貴青春祖國的萬里長城上,面前目今了我們投筆當兵的光榮足跡;在我們曾一起經歷風雨,一起摸爬滾打的日子里,結下了我們終生難忘的深厚交情。現在我們發展為在社會各條戰線上有不同貢獻的有用人才。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這樣自豪地說,在人生歷程中,我們為有這樣一段光榮的經歷而感到無比地驕傲!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我們揮淚告別軍營,回到家鄉,走上不同工作崗位的時候,我們依舊以軍人頑強拼搏的作風,為國家的各項事業貢獻著青春和熱血。現在,在我們當中,有各行各業的人物,盡管,我們的工作崗位不盡相同,但是,都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著光和熱,光陰交替,年輪轉換,流逝的過去扁擔溝村,能夠衰老我們曾風華正茂的容顏,但無論怎樣也不能拉遠我們親如兄弟的戰友情緣和親情鄰里情緣。

復原、退伍老兵們,人生短暫,付出無限。我們相識在家鄉,卻把彼此的相知留在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光陰和那具有美麗風情軍旅生涯的過去,今天,我們與各位代表共聚一堂,便是要重敘友情,再話當年。

篇10

不只是喚不回的青春 當年,在“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宣傳口號下,曾有相當長的時間,隨赴臺的士兵被禁止結婚成家,許多人也因為這個不人道的政策而錯過了終生大事。

為了安撫這群離鄉背井、孤孓一身在臺的軍人,政府在1951年制訂了《抗俄戰士授田條例》,規定服役滿兩年以上戰士或是國軍遺眷,未來可以分到田產(年產稻谷二千斤面積之田地),后來又在1954年頒訂《抗俄戰士授田條例施行細則》。這張“支票”遲遲無法兌現,政府為了穩定軍心,乃于1956年7月10日再次公布《抗俄戰士授田憑據頒發辦法》,并且開始發放多達五十多萬張的“戰士授田憑據”,為的是至少有張憑據在手,可以安定近六十萬之眾的戰士的軍心。

后來,“戰士授田憑據”這張支票終究沒能兌現,政府只好開始在1957年在臺灣“授田”給一部分退伍戰士,讓他們去臺灣山林公有地上開墾。但對于更多陸續退伍的老兵而言,這張支票證明真的兌現不了,1980年代后期在蔣經國宣布解除之際,他們再也等不下去,于是紛紛走向街頭向政府要求改用金錢補償。爭議了幾年之后,臺灣法務部門在1990年通過《戰士授田憑據處理條例》,開始用五萬到五十萬臺幣的補償金讓老兵手上的戰士授田證得以兌換現金,前后總共發出了752億元臺幣的補償金。根據臺灣軍方公布的資料,當年核定有條件領取補償金的人數,高達53萬多人,迄今已領取補償金的人數已達到45萬多人,但尚有約8萬張戰士授田證尚未兌領現金,而且大多屬于已經在臺亡故的老兵,尚待老兵在大陸的親屬提出申領請求。

老兵群體加速凋零 根據臺灣“退輔會”公布的資料,近幾年來每年亡故的老兵約有1萬5千人,意味著這個群體正在加速凋零當中;而每年也幾乎都會聽到亡故老兵生前省吃儉用,遺愿將畢生積蓄捐作公益的事跡,甚至前幾年還有一位名叫洪中海的老兵榮登《福布斯》雜志評選的“亞洲慈善英雄榜”。

在臺灣還處在“報禁”的那個時代,報紙雖然只有三大張,但每年到了7月7日這一天,照例總會加印一張“七七抗戰XX周年紀念專刊”,約莫從1990年代開始,因為報禁解除而增長的報紙,反而不再出版“七七抗戰XX周年紀念專刊”。

老兵群體當中的許多人,在1987年蔣經國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以后,他們因為臺灣海峽隔絕了數十年的鄉愁,終于逐漸得到了安頓。但還是有位居社會底層的抗戰老兵,在鄉愁的夢境中找不到出口,現年85歲高齡的抗戰老兵王成松就是其中的一個。

2013年底,在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的協尋下,王成松終于找到了失散至今超過六十年的大陸女兒。2014年6月24日,在龍越慈善基金會人員孫春龍的陪同下,單身在臺生活的抗戰老兵王成松,終于有機會見到了特地來臺團聚的女兒王秀蘭。

老人當年隸屬國軍第18軍,一路敗退,輾轉到了臺灣。那時,王秀蘭才剛滿兩周歲;如今,王秀蘭已經66歲了。

據孫春龍轉述,王秀蘭在得知父親還在世的消息時說道:這些年都以為父親死了,逢年過節都曾給他燒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