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22:4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史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家都知道,實踐性原則是各科都應遵循的原則,對小學社會課尤為重要,而教材的編排特點又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這是由小學社會課的教學目的所決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社會教學大綱》中規定:“社會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初步了解一些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社會常識;從小培養他們正確觀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那么,如何在社會課教學中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重視實踐性原則,從而達到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的呢?
一、重視社會調查,講求調查實效
翻開社會課教材,我們不難發現,課本中設了“說一說”、“做一做”、“討論”、“活動”等小欄目,其中“活動”這一小欄目中有大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要深入社會,進行社會小調查。從社會課的編排特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它講究單元教學,但又拘泥于篇章;它啟發學生明理,但重在了解社會,到社會中去實踐。因此,教材在編排上除了設有社會小調查這個小欄目外,還另設了與單元教學內容密切相聯的,要求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調查的活動課。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實踐相結合,安排一定的時間,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組織地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課本中規定的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周圍社會,通過親身體驗,具體感知,從而獲得安全的知識,切實達到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
比如:第一冊教材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的及教學大綱中的有關要求,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為兩點:(一)、熟悉自己家庭附近的社會生活環境。(二)、結合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實際,理解人們之間互相提供服務的關系。本單元共有五課,其中最后一課是活動課《周圍社會小調查》,調查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周圍的社會生活,也是對前四課的總結。調查的內容有:人口、學校、醫院(衛生所)、商店(供銷社)、道路、集貿市場、文化娛樂場所(鄉文化站)等的變化。在教學中,僅憑前四課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教學目的,而突出單元兩點教學重點勢必就會成為紙上談兵。我們都清楚,每個家庭周圍生活環境是有差別的。所以,只有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進行實地調查,才能進一步地認識家庭周圍生活環境。
社會調查要講求實效,不能流于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按照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調查的目的和調查的要求。其次,編寫調查提綱,使學生在調查前做到心中有數。第三,周密組織學生實地調查。第四,認真組織學生總結討論、概括,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二、課內外結合,上好觀察課
小學社會課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之一,就是以認識社會為線索,由近及遠。就范圍來講,從小到大,從知識層次來說由易到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每一個教學內容,而完成這些教學內容則是為了最終能夠達到讓學生逐步認識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目的。重視實踐,課內外結合,上好觀察課,是達到這個教學目的的有效途徑之一。
篇2
對增江河進行整治修復后,增城市水務部門又在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采取多項措施,加強對增江水環境的日常維護管理。一是常年聘請專業打撈公司,承擔對增江水面漂浮物的攔截、打撈;二是推動當地立法機構制定出臺《增江水環境保護條例》,并成立專業管理機構;三是在河道上游約66km長的重點斷面布設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對增江水質進行實時預警預報;四是將兩岸近1.7萬hm2速生林全部置換成生態林、景觀林,強化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五是制定重大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并定期組織必要的演練,確保流域一旦發生重大污染事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反應,及時處置,將危害范圍加以有效控制,將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2人文歷史與水景觀、水經濟的完美融合
2.1打造水景觀美化兩岸
在恢復增江自然生態、優化水環境的同時,增城區注意結合本地故有的文化資源與人文歷史積淀下來的審美情趣,對流域沿岸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發掘、保護和開發、利用,全面系統地打造了增江兩岸的水景觀和水文化。“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曾經是嶺南水鄉景色的生動寫照,整治后的增江水景觀再現了這種美景。打造一新的“增江畫廊”水景觀帶,由東西兩岸組成,由南向北溯流而上,利用增江沿岸優良的自然生態條件,種植了100余種喬木、灌木和草本、水生植物,對所經過的村莊和鄉間村道進行綠化、美化。同時,結合田園風光和原有人文歷史資源,精心打造了初溪體育公園、仙姑家廟、小樓人家古村落、天然沙灘泳場、鶴之洲濕地、亞運龍舟賽場、荔江公園、蓮塘春色、白湖水鄉及湖心島等眾多景區和歷史古跡等文化節點。既延續和展示了當地千年不朽、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又為增江的水生態和水文化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溫床,孕育出了種類繁多的水文化景觀。如今,清新俊逸的河道景觀,靜謐典雅的水鄉風情,有機地融合在增江兩岸,從初溪水利樞紐至湖心島景區,全長約40km的河道,營造了“一江春色醉游人,兩岸百花望荔鄉”的美景,猶如一幅綿延的天然山水畫,成為人類文明的又一經典杰作。
2.2建水上綠道整合人文資源
2008年,本著充分利用本地水鄉優勢,突出本地自然風貌,發掘本地歷史資源,彰顯本地人文內涵的理念,增城率先在廣東省開展綠道規劃建設的實踐和探索。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了自駕車游綠道、自行車休閑健身綠道和增江畫廊水上綠道等3條綠道,全長超過50km,其中尤其以“增江畫廊”水上綠道最具特色。“增江畫廊”水上綠道,以增江兩岸為主軸,將始祖仙山荔枝園、荷花游魚八仙湖、三教合一報德祠、小樓人家、仙姑景區、荔江公園、蓮塘春色、白湖水鄉、增城廣場、鶴之洲、天然沙灘泳場、亞運龍舟賽場及湖心島等當地歷史人文資源及景點連成一線,把生態保護、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等功能融為一體。綠道沿途設有多個驛站或綜合服務區,如西堤公園自行車綠道驛站、三忠古廟驛站、橋頭綠道綜合服務區等,每個站、區內均設有小賣部、交通提示、洗手間等服務設施,還提供有自行車租賃服務,配置了停車場、自行車棚、涼亭,更有乒乓球桌、籃球場等設施,均免費供游人使用。
2.3優美江景促民生發展
增江的水清了、岸綠了、景美了,不僅改善了當地的投資和居住環境,拉升了增城的地價,讓周邊的房地產業贏得豐厚回報,而且也帶動了當地服務業的空前繁榮。特別是綠道建成后,將沿線一個個古跡、村落、景點變成了一個個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節點,讓城市人留下來休閑、消費,讓當地農民實現就業、增加收入。在各條綠道的沿線,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給當地農民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據統計,綠道建設共提供購物、餐飲、旅業、導游、園林、環衛等直接崗位2500個,沿線農村土地租金提升50%,綠道經過的村集體經濟增長速度比非沿線村要快53.6%。“增江畫廊”水上綠道的建設,是增江古老水文化歷史的延續,也是增江河水環境整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它的成功,帶動了廣東全省后來達2000多km的綠道建設,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3延續增江治水史的又一新壯舉
2013年,增城又以全面啟動掛綠湖擴建工程為新契機,規劃投資51.5億元,全力打造水資源合理利用、水安全有效保障、水環境生態自然、水文化異彩紛呈、水管理高效科學、水經濟持續發展的嶺南生態水城。掛綠湖擴建后,將實現增江、西福河、掛綠湖南北湖貫通,兩湖區與人工運河連成一體,具有濕地保護、防洪排澇、農林灌溉、飲用水儲備、氣候調節、生態地標等綜合功能。在湖區周邊和增江兩岸規劃建設的千畝花園、百畝掛綠荔枝園和荔枝博覽園等,將成為增江流域人水和諧、城水共生、天人合一的新景觀。
4結語
篇3
歷史學科是一門以探討、研究為主,通過對歷史內容的真正探討和分析,讓學生真正通過歷史相關內容對歷史事件和事跡的了解得到學習內容和知識。歷史事件和內容是過去式,學生對于許多歷史課本和知識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疑惑和疑問,由于歷史內容的過去呈現,許多內容存在不清晰的狀況,在初中歷史學習課堂上,學生對于學習內容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積極的創設一系列與歷史內容相關的相關場景,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教師要想真正有效的保證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了解和掌握,需要教師真正完善對教學內容的教學手段,在真正教學實踐參與落實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教學手段,不斷創設相關歷史事件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教學高效手段的輔助下真正得到知識和內容。例如:在現代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設置教學內容,保證學生參與學習和實踐。在講到“商鞅變法”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當時的場景讓學生真正有興趣參與和學習,“商鞅變法當時場景的呈現”,“商鞅變法失敗的原因”等等,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上真正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得到對學習內容的高效汲取。
二、設置歷史問題,引導學生真正參與
高效的教育方法添加到初中歷史的課堂實踐中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動的作用。在教學實踐落實過程中,學生對于學習內容存在的抽象問題有時會存在不理解現象,為了讓學生真正高效的保證對學習內容的汲取和了解,讓學生學有所得,教師可以在歷史課堂上依據教學內容和課本呈現的內容設置一些相關的歷史內容小問題,設置歷史問題,引導學生真正參與,保證在學習課堂上有效獲取到教學課堂上呈現出來的內容和知識,讓學生在這些一系列內容和問題的分析和探討,讓學生真正對學習內容有更加深入和透徹的了解和掌握,真正實現教師教學的有效落實,通過對學習內容內部設置的問題和探討內容,使學生真正有效的參與學習和實踐當中,真正保證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有效透 徹了解和掌握,實現對學生的高效培育。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歷史課堂上針對教學和需要掌握知識點的問題和探討點,讓學生自由參與和探討,得到學習內容的有效充實和落實。在講到“昭君出塞”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此次出塞存在的原因和相關的背景,讓學生欣賞和了解課本呈現的文字知識和圖片信息,然后在教學課堂基礎上對于學習和探討呈現的現象提出一系列問題和觀點,讓學生真正在學習基礎上保證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有效汲取和掌握。
三、注重學生自身,保證學生對學生內容的高效汲取
初中學校內部教學旨在通過現代學科教學內容培育有思想、有技能的優秀人才,學校最主要培養和教育的是學生自身,因此在真正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真正教學中真正有效的保證教學實踐真正落實到學生自身,保證學生自身對于教學內容和知識的有效汲取和掌握,學生每個人自身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各不相同,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汲取和掌握也不一樣,要想真正保證學生自身對于學習內容的真正掌握,讓學生自身得到高效的參與和實踐,教師需要在真正重視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注重學生自身,保證學生對學生內容的高效汲取,不斷注重對學生自身學習和狀態的關注和了解,使學生有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保證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有效汲取,對于學生自身學習和能力有一定實質性的了解和掌握,真正保證教學內容在學生自身的真正落實。初中學校內部教學通過不斷完善和更新教學技巧,不斷加強和重視教學力度,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的高效化,真正保證學生高效高質的參與和汲取學習和知識,真正實現對學生的高效培育。作為義務教育教學實踐的最后階段,其內部教學參與和實踐需要真正落實到學生自身,保證學生自身對學習內容的有效汲取和掌握,才能真正保證學生有效成長和進步。
四、結語
篇4
如學習“”時,教師先以推行的民主共和觀念、革命果實被竊取、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中國革命的勝利進行了探索等內容為話題,引入這一課題,再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選取的視頻或文章供學生欣賞,并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評價,培養學生用客觀態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接下來對的知識點開始解析,主要內容、先進人物的代表作品和奮斗史,了解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最后是重難點知識解析,按照這種有計劃,有重點的課程設計和安排,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提高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除了認真備課,教師還應運用好教材知識,將前后知識點進行關聯性講解或是采用類比教學,比如在學習“”的時代背景時,可將以往所學的有關北洋軍閥時期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或是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來鞏固知識點,一來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更為深刻,二來可以加深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局勢,便于課文后續內容的講解,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作為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關鍵
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已經成為習慣,轉變師生之間的教學地位成為了重點,因此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并結合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是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1.以學生為主體的探討式教學方式
所謂探討式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前的互相溝通,構建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緩解知識點的枯燥乏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要想實踐好探討式教學,教師就要設計好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要清楚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所涉及的問題不僅僅是要學生掌握正確的答案,而是在于培養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對歷史的深入認識和感悟,最終達到提高學習高中歷史的能力和實現教學高質量的目的。如在學習完《八國聯軍侵華》后,教師循序漸進、有層次性地向學生進行提問,首先是為什么我國在清朝時期屢次遭到外國列強的侵略呢?學生可能會說因為我國閉關鎖國,在思想和實力上都落后于其他國家,那么教師就可以接著問為什么我們落后別的國家,具體原因體現哪里?這就屬于比較開放的問題,可能有的學生會從思想方面入手考慮,有的則會從政治制度方面進行分析,在思考和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多提醒和引導學生,這樣能在互相探討中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然后接著問學生為什么列強侵略都集中在這一段時間呢。經過這樣層層深入的提問,不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得到提高,而且從教學方面來說,課堂安排的較為嚴謹和符合實際情況,較好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2.以學生為主體的鼓勵式教學方式
學生在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上有所不同,有的學生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有所欠缺,有的則對知識點掌握得不夠牢固。目前對高中學生歷史知識點的考核也不在僅僅是復制書本內容,而是需要對歷史知識有自己的見解,能對其融會貫通,所以對有些學習成績較差或是跟不上上課節奏的學生而言,在心理上會產生壓力,由此教師應多鼓勵這類學生。比如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鼓勵這類學生敢于回答,敢于暴露自己在學習方面的問題,或是在自習時,教師多詢問這類學生,最近是否存在知識點理解不了或是跟不上上課進度的情況,通過多溝通,多了解,多鼓勵,為這類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和學習中。
3.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媒體教學方式
有很多圖片或視頻可以作為進一步講解和闡述歷史知識的素材,而且通過多媒體展示能有效克服文字的呆板性,從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史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圖片等資料都可以給學生們進行展示,利用視聽互動的教學氛圍,學生被電腦圖片或是視頻所吸引和感染,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教學效率自然有所提升。
三、以建立新的教學評價體系作為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保障
篇5
比如在學習完人教版初中歷史《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以后,就安排學生以“家鄉的變化”為主題來進行歷史活動課,學生在面對這個題目的時候不會覺得很陌生,而學生對于自己的家鄉也比較熟悉,學生在進行執行的過程中也能夠很快確定好活動方案,然后積極地參與進來。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就相當于對中國近代的歷史進行了回顧,家鄉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也是能夠切實感受到的。在進行報告的時候也能夠侃侃而談。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家鄉的理解,使得學生的整體規劃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使得學生參與的過程中也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了回顧,促進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開展多樣活動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開展歷史活動課的時候,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來采取不同的活動方式,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對活動課保持新鮮感和好奇心,學生才能夠積極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比如學生在學習完《侵略和反抗》以后,教師就開展讀書報告會或者座談會來讓學生來談談對于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進行討論的時候可以采用口頭報告的形式,也可以課件報告的形式,學生在學完了這課以后內容都會產生強烈的民族氣節,因此在進行討論和報告的時候就能夠積極參與到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在平時的時候喜歡關注時政方面的知識,因此在報告的時候就會結合當前國際的局勢來進行分析,學生在報告的時候也會將自己的見解融入到報告過程中,從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或者在開展的過程中,可以將歷史話劇和小品融入到活動過程中,初中學生都具有很強的表演欲,因此在參與活動的時候并不感覺這是一個任務,而是一種展現自我的方式,學生在表現的過程,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使得自己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此外,還有知識競猜、參觀古跡、訪問調研、制作展出都是很好的活動形式。比如在學習了《“伐無道,誅暴秦”》以后,有條件的學校就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兵馬俑,讓學生去感受兵馬俑的宏大,然后去想象秦始皇是如何的荒無道,大興土木進行引發了。這樣一個感同身受的過程,學生在回憶課本內容的時候就會覺得十分具體形象,對于課本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的深刻。學生在以后的活動中也能夠發動自己的思維來進行積極地思考,從而開展出更多有意義的活動。
三、大膽積極創新能力的培養
篇6
1.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師在課堂上只是領導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明確師生之間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存在,不可忽視學生的自我思考。新課標指出,新課程改革的關鍵點是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構建高效的課堂模式,所以首先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身份。
2.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教學設施不斷發展前進,所以教師應當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教授自主學習的技巧,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大多數是要教給他們方法而不是單純地告訴他們答案,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能夠讓歷史課堂更具活力。
二、注重評價,活躍歷史課堂
1.評價講究實效性。
課堂的有效評價是構建初中歷史課堂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的評價要恰到好處,不能太早,也不可過晚。評價要抓住時機,這是做出評價的關鍵點,適當地做出課堂評價能夠提高課堂效率,還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評價講究真實性。
真實的評價才能讓學生重視,教師要先從人格上讓學生尊重,才能對學生有信服力,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相信老師,只有對教師產生信任感才會更認真地聽從教師的評價。
3.靈活運用評價方法。
評價的方法尤為重要,教師僅知道要評價還不夠,還應當充分了解為什么要評價,該以怎樣的方法評價。評價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僅可以用言語表達,還可以用肢體語言,用眼神交流,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判斷應該給學生采取什么樣的評價方式。
三、注重提問技巧,講究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在提問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知識的一種交流,更是讓教師與學生的情感達到有效的共鳴。課堂提問雖然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但是仍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注重問題類型,保證問題質量。
很多教師雖然一直很重視提問的重要性,但是忽略提問質量,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不同的問題類型,必須很好地區分問題的難易程度,也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
2.全面撒網,重點捕魚。
教師要保證提問對象的平等性,很多教師只是提問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但是往往很容易忽略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甚至認為對成績較差學生的提問很大程度上浪費課堂時間。教師一定要轉變這種不公平的觀念,往往活躍課堂氣氛的正是那些“待優生”,雖然他們的答案并不是最準確的,但是只要學習態度認真就應當受到鼓勵,也有權利被提問。
3.給學生鼓勵,讓學生有動力。
學生在完成問題回答之后,教師往往要對答案做出自己的一定見解,教師應當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找到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每一個問題的回答都有它的可取之處,教師不可全盤否定。對于初中生來講,在歷史課堂上做出自己的見解而且受到教師的鼓勵,很大程度上會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四、巧用現代科技,引進多媒體技術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教學方式的變革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現在的多媒體教學,在很多初中學校普及起來。巧用現代的科技技術就是讓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現代的教學方式有效地結合起來,傳統的“黑板式”教學雖然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更仔細,內容更清晰,但是課堂效率是很低的,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能夠從根上提高課堂效率,這是構建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方式。歷史教學內容里有很多的圖片需要解釋,而且為了更有效地了解一個時期的歷史發展狀況,很多時候可以放相關的時代性視頻給學生看,這些圖片和視頻用板書和教師自己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只有通過多媒體才能更清晰地表現出來。屏幕上的內容能夠直接有效地將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這樣的有效利用使得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五、有效發揮小組機制的帶頭作用
課上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團結才有力量,學生在一種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思維火花的碰撞使得學生更愿意融入課堂,并且不會覺得歷史課堂乏味。課堂上可以給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彼此討論學習,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小組式的學習能夠使優秀生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歷史老師在分組的時候要注意很多問題,包括小組成員的分配,只有適當地分配才會起到真正作用。
六、結語
篇7
商朝的青銅器上鳳紋的形象不盡相同,在冠上就有多齒冠、長冠、花冠,分別代表了鳳紋在商朝的不同發展時期的特征。西周玉器上的鳳鳥紋,既繼承了商代青銅器上的鳥形,又改掉了商朝鳳紋的質拙寫實,朝著裝飾化,圖案化,藝術化,程式化的方向完成了根本性的轉變。西周人在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的基礎上,對于藝術的追求也更加的別致。西周的雕刻著鳥紋的玉器,不僅起了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作用,更加是西周人民思想,精神的一種寄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陰陽五行思想的盛行,龍鳳這兩種分別代表陰陽的鳥獸大量地出現工藝美術作品中。鳳紋常常成對地出現在楚系青銅器中,有時兩種紋飾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到戰國中期,楚系青銅器上的鳳鳥紋進一步線性化、圖案化。縱觀商代至戰國時期這一千多年青銅器鳳鳥紋飾的發展與變化,展現出一些階段風格與演變特征。這段時期的鳳紋由繁縟變簡潔,由具體變抽象,由靜止變躍動。秦漢時期鳳鳥紋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形態越來越多,并且在材料的運用、藝術的表現、技術的提高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創新之處。秦瓦當鳳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具象寫實、現實直觀、靈活創新、整體平衡。秦鳳紋巧妙地與龍、虎、龜、蛇組合,造型上從過去的以線為主的造型手段逐漸發展成了形象的具體刻畫。所有的這些藝術特點使之成為開創具象鳳紋的始祖,其藝術創新與價值是后世無法比擬與超越的。漢代的鳳紋藝術較之前朝都有了跨越性的發展,他的形象更加豐富,線條越發流暢。漢代鳳紋的形象不再試靜止不動,不再是呆板煩人,而是運動著的,跳躍著的,給人的感覺積極向上,身心愉悅。漢代鳳紋被運用到了瓦當,畫像磚,石刻等多種地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魏、晉南北朝時期,鳳紋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襲漢代以來的風格外,線條的設計趨于粗獷,給人一種壯實之感。這個時期的鳳紋不僅僅是追求某一個局部的優美,而是從大局出發,關注的是整個圖案,裝飾性的圖案被廣泛地使用在了鳳紋的表現中。唐朝鳳紋的造型更加的具象化,與鳥的形象越發的接近,唐朝的鳳紋常常是成雙成對的出現,有著美好的寓意。唐朝的鳳紋可謂是集大成于一體,吸取了前幾個朝代鳳紋的發展,廣泛的使用了花卉的圖案,使得唐朝的鳳紋樣式顯得更加的雍容華貴。出土于西安大明宮的唐代金銀鳳紋圖,風鳥的造型精巧、細密,頭、冠、頸、軀、翅、尾、爪等精雕細琢。晚唐時期的紋樣更為精巧美觀。這種造型和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密切相關,鳳形象已經被賦予了女性象征。宋元時期的鳳紋開始進入了一個規范化使用的時代,這是一個鳳紋流行的時期,鳳紋被廣泛運用在了婦女的頭飾,建筑物的裝飾,各類瓷器家具中。宋代裝飾藝術在觀念形態上偏重寓意,在其表現上都注重藝術性,賦予了吉慶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氣息。例如,政和年間的“鳳穿牡丹”紋,就賦予了富貴吉祥的寓意。明清時期,是鳳紋的鼎盛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鳳紋的使用更加的豐富,各類建筑裝飾、家具、瓷器上都有鳳紋的身影出現,并且獨具特色。這一時期的鳳紋被人們看作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整體紋樣的表現上也更加的富麗堂皇。
2鳳紋象征意義的演變
鳳凰作為神鳥存在于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最開始是東夷部落的圖騰。同時期黃河一帶的文明圖騰是龍,合并統一后龍鳳都成為中國的圖騰,被稱為“龍鳳呈祥”。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把鳳凰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孔子臨死時,曾哀嘆“: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已矣夫!”[4]秦漢時期鳳紋被賦予祥瑞、兆慶的象征意義,出現了“鸞鳥”“、朱雀”“、朱鳥”等多種命名。秦朝時期的鳳紋退去了神秘的主題,開始轉向對于現實美好生活的向往。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因這一時期佛教的盛行,鳳紋也被帶上了宗教的意味。隋唐以后,鳳紋逐漸擺脫了宗教的背景,而開始成了皇室的專用圖案,代表了權利的象征。唐朝時期,武則天率先使用鳳紋作為了自己的象征,從此以后各個朝代,鳳紋都被作為皇權的象征保留使用了下來。
3結論
篇8
(1)架廂運木的歷史背景是營建沛京(今開封)新宮。《金史》記載,正隆三年(1158年)十一月,金海陵王“詔左y相張浩、參知政事敬嗣暉營建南京宮室”R57(卷五o}紀第五》,卿。此處南京即為汁京,修宮殿的起因可能為貞元三年(1155)的南京大內起火,為修建宮殿,所用木材不少,朝廷破費頗大。張中彥采運木材是這次修建宮殿的一項工作,是一次有組織的大規模采伐,這次采伐行動應在1158年冬至1159年春。
(2)架廂運木應用于“高深阻絕”之地。青峰山介于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和太白縣之間,但由于溝壑高低不平,從唐、宋以來都沒有大規模開采,因此巨木最多,張中彥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了架廂以運輸木材,解決了地形不平對采伐后集材的障礙。
(3)架廂的方法為“構崖架壑”,形成橋狀木結構。分為兩種,一是在懸崖上架設的木結構,猜測應為木棧道,或是與后世的牛角廂類似;二是在溝壑上架設的木結構,應與后世的高廂相似,架廂的長度很長,相互連接長達十數里。
篇9
自主合作學習是目前國內教育界比較普遍適用的教學范式之一,讓學生在教育中占的為主導位置,以人為本,讓學生有過去機械性被動式接受知識變成,老師引導學生學習自主性學習,發揮學生主動能動性,讓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傳統教學范式應試的,師生缺乏互動,沒有充分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成為為了考試的工具,成績的奴隸,而不是為了興趣。所以為了改變這一現象,需要引入自主合作學習。
二、自主合作學習利弊分析
(一)自主合作學習有利之處
在傳統初中歷史教學里,老師都是在教學范式的主導位置,學生是屬于被動位置、次要位置。師生之間無法互動,嚴重壓抑學生主動性無法提高學生歷史成績。自主合作學習的范式能夠克服這一困境,有利于充分開發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
1.自主合作學習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學習關鍵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讓學生體會一個主動學習過程。歷史學科教學不同于語文數學學科,是一種功能性極強的學科,具有自己的學習的規律。所以我們根據規律來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老師在分析歷史人物之時,先講述歷史人物的發生事跡,在講述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入一些野史之類,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配合老師課堂教學成果。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課堂分組學習,讓老師來指導學生學習,每個小組的成員分別說出對歷史人物的看法。一個說完,讓另一個去補充,最后組長做好筆記,加以總結,老師做點評。在這個學習的過程里,讓學生體會學習的興趣。
2.自主合作學習能夠突出學生在課堂上主導地位
根據新課改“以人為本”的要求,讓歷史老師在教學范式中逐漸改變。有學生評價歷史老師就像是評書人角色一樣。說的很清楚,故事性很強,但是聽過很快就忘記。自主合作性學習讓課堂成為學生發展的天地,讓老師的演講才華得以實現。例如老師在講授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讓學生先收集材料,然后再課堂上讓同學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第一次世界戰給人類帶來了什么危害,特別是要理解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什么是戰勝國最后卻變為失敗國一方。在這個過程里,老師只是加以引導一方卻給課堂帶來了生動性,老師做出最后總結性發言,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討論才能,提高學生交流能力。
3.自主合作學習能夠活躍課堂氛圍
學習的課堂氛圍是提高教學效果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舒服、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老師與同學們加強交流。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是上好歷史課關鍵。在傳統的課堂上,老師與同學們之間無法溝通,同學們沒有學習的興趣,有了自主合作學習這種模式,教學境況有了改變。例如老師們在教授比較乏味的歷史知識的時候,例如古代政治政策與經濟建設的時候,同學們往往無法不愿意去聽。這時,老師們可以補充相關的歷史人物如何去發展當時的如何發展,當時人們吃什么、穿什么。補充當時有趣的歷史史實,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氣氛。
4.自主合作學習能夠加強同學實踐能力
自主合作學習能夠加強學生之間交流,訓練他們團隊意識。團隊意識是現代社會必須具備的,這樣才能加強以后工作的競爭力。老師組織學生學習的時候,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學習歷史知識,不僅僅是要學習歷史中發生了什么事情,還要知道如何去看待歷史事件,去分析歷史人物。例如教授學生學習明治維新,老師啟迪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談談維新的態度。對比中國,同樣是變法,日本為什么會成功,中國為什么會失敗。讓同學們分成兩組做PPT,一組做明治維新,一組做。讓同學們在團隊協作中學到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
(二)自主合作學習的弊端
1.使得教學速度變緩,教案設計難度加大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里,老師只需要簡單寫一套教案,然后灌輸同學們教學內容。在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范式,同學們活動成為主要的,同時占據老師們教授的時間,會導致老師們無法按時完成教學方案。如果小組討論超過十五分鐘,老師們就會壓縮講授內容甚至造成拖堂,延遲下課時間。
2.使得課堂紀律不夠嚴肅,一些學生渾水摸魚
篇10
人文精神最關注人的發展與需求,強調全面實現人的價值和探索人生存的基本意義,從理論中努力找到實現人的價值和意義的途徑。在歷史教學中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培養歷史課程中所揭示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形成關注人本、珍視生命的價值觀;培養和加深愛國意識,熱愛自己的民族,共同關心世界;引起共鳴,加深民族自豪感,產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學習態度,順應自然規律、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態度。
二、教師應該如何培養人文精神
1.教師是人文精神的培養者,是能否將學生培養為具備較高人文素養的關鍵。因此,廣大歷史教師應該不斷進行學習,修養自身,努力提高綜合素質,才能夠具備傳播人文精神的素質基礎和資格。這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良好的人文教養、豐富的教學經驗、淵博的歷史知識、創新的理念和的精神等,這樣才能夠滿足歷史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求。
2.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努力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讓學生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形成理性獨立的思想,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新的教學改革中在內容上豐富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史、風俗史、文化史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充分把握這方面的內容,增設相關的興趣課題等,讓學生深入挖掘和學習其蘊含的人文精神。
3.教師應該改變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放棄死板、枯燥的教學方式,把鮮活的歷史人物與史實真實還原在課堂上。教師還應該要尋找如何挖掘課本中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品德、人格與觀念內容的途徑方法,課下課外搜集相關歷史資料與素材,用適當的方法分享與教學。同時,要為加大拓寬學生對歷史的探究空間的深度和廣度,形成發散思維,舉一反三。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拜訪歷史人物,加深學生的印象和思考。在實踐中親身感受歷史事件所帶來的啟示,從而培養積極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
三、在歷史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的途徑
1.明確教學立意,引導正確的價值觀。教學立意往往是體現課堂質量的關鍵。知識立意的課僅僅關注基本史實,沒有強調充分挖掘史實中所蘊含的情感與觀念,教學死板,學生學習十分被動,不能使學生全面發展。能力立意的課強調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雖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但是沒有價值觀的支撐與引領,能力會失去其意義,學生的發展就會失去方向。只有價值觀立意,以價值觀為引領,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全身心的健康發展。價值觀存在于基本史實之中,也存在于對知識的思考運用之中,課堂的教學要結合這兩者,引導出真正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在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才能夠顯示出歷史教育的人文價值。
2.引用名人名言,増強情感體驗。過去的歷史教材的內容、歷史教學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都體現著近代西方理性主義史學的影響,歷史研究呈現出概念化、符號化、公式化的特點,過于強調對概念的學習與掌握,感彩較少。而現任的高中歷史教師也是這種歷史學習方法和西方理性主義史學的觀念培養出來的,也在教學中習慣性地使用符號式、公式化的概念對學生進行灌輸。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表達也缺少生動、有趣,而是精煉、抽象的。雖然知識的傳授是十分精準無誤的,但是這樣的課堂往往使得學生失去興趣,為了考試而學習。因此,教師不妨通過積累歷史經典言論,在相關史實的教學中巧妙引用出來,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得自己的語言更加鮮活生動,從而達到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3.深入歷史細節,還原歷史情境。現在的歷史教材往往概括地、宏觀地敘述基本史實,忽略了許多歷史細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細節問題沒有得到清楚解釋,會有一些內容邏輯不連貫的現象發生,學生就難以產生共鳴,感受不到歷史的復雜性。因此,教師應該注意適當對細節進行補充,使學生更能夠充分地理解歷史,從而切實感受到歷史知識所要傳達的情感。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史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