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高產栽培技術范文

時間:2024-04-11 18:1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瓜高產栽培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冬瓜高產栽培技術

篇1

關鍵詞 黑皮冬瓜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8-0070-02

黑皮冬瓜呈圓、扁圓或長圓形,瓜皮淡黑色,多有1層白色蠟質粉末。肉厚色白,疏松,營養元素豐富,富含VC,利尿止渴,可烹制冬瓜美食佳肴,是家庭靚湯的首選材料,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近年來,冬瓜的加工產品深受海內外消費者歡迎,出口創匯能力不斷增強。蕉嶺縣于2002年早造引種黑皮冬瓜,2003年后逐步擴大種植面積,2004年開始成為蕉嶺縣冬瓜種植的當家品種,目前在蕉嶺縣各鎮都有種植,分春、秋季種植,以秋瓜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品質最好;收獲期春瓜在6―7月,秋瓜在10―11月,常年旺季產地供應價600~700元/t。2012年,在蕉嶺縣長潭的新泉、白馬、高陂、麻坑、長潭、長東等村種植32 hm2,根據調查平均單產112.5 t/hm2,田頭收購價0.60元/kg,產值6.75萬元/hm2,比種水稻可增收4.8萬元/hm2,經濟效益較好。

黑皮冬瓜具有4個方面的優勢:一是高產。黑皮冬瓜是蕉嶺縣近年引種的高產優質品種,植株生長勢強,葉面積大,葉色深綠,主蔓13~18節著生第1個雌花,以后每隔3~5節著生1個雌花,少數隔1~2節著生1個。瓜長棒形,上下端一般較均勻,長60~90 cm,橫徑15~30 cm,老熟瓜色黑綠,無白色臘粉;肉厚5~11 cm,單瓜重一般9~28 kg,平均年單產112.5 t/hm2,產量最高可達150 t/hm2。二是適應性廣。黑皮冬瓜早造全生育期160 d左右,晚造全生育期130 d左右,適應蕉嶺縣各地雙季栽培;對土壤適應性廣,不論平原還是山區,在土層深厚、基肥、追肥、光照充足田塊種植均能獲得高產。三是品質優。黑皮冬瓜組織致密,成熟瓜耐貯運,且富含維生素、淀粉及各種氨基酸,味濃、微甜、鮮嫩可口,質涼,解暑解熱,有美容功效。冬瓜不含脂肪,含鈉量極低,有利尿排汗之功效。因此,常吃冬瓜有明顯地減肥輕身作用,也是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的理想蔬菜,是保健長壽綠色食品。四是抗性強。黑皮冬瓜生物學產量高,需肥量大,蔓粗壯,葉柄長,葉面積大,葉色深綠,根系發達,生長速度快;病蟲害較少,且耐旱、耐熱能力強。現將其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 土壤選擇

選擇向陽、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或前作稻田的地塊,做畦的方向以南北走東西向為佳。忌連作,最好能實行水旱輪作。

2 播種育苗

春冬瓜要爭取在芒種前后坐果,才能避過高溫多雨的氣候,因此播種期應安排在1―2月,且早播比遲播好。早播應采用塑料薄膜拱棚育苗[1]。播種前進行摧芽,使種子發芽快,出苗齊。播種后至子葉展開前不揭開薄膜。出苗后,晴天氣溫較高時應及時揭開薄膜,力爭多照陽光,寒潮侵襲時要做好防寒保苗工作,除蓋好薄膜外,可在薄膜上加蓋稻草。移植前7~10 d要揭膜煉苗,晴天土壤干燥可在中午進行淋水。秋植冬瓜采用浸種催芽后直播,應在小暑前播種,以免生長后期被寒潮侵襲而受害[2]。當冬瓜苗長出2~3片真葉、苗齡20~25 d時即可移苗定植。

3 定植

畦寬130 cm包溝(畦面100 cm,溝30 cm),畦高40 cm左右,定植規格:春植株距為70~75 cm,栽植9 000株/hm2左右;秋植株距為60~65 cm,栽植10 500株/hm2。

4 田間管理

4.1 肥料管理

冬瓜生長期長,需肥量大。因此,整地起畦時,在畦中間開深溝施腐熟豬牛糞23 t/hm2、麩肥0.6 t/hm2、過磷酸鈣0.6 t/hm2的基礎上,定植后每隔7 d左右在晴天淋水肥1次,每株施10%~l5%人糞尿或5%~10%尿素溶液1~3 kg,前期苗小薄施,后期苗大濃施。發現植株徒長,應及時剪除側蔓。冬瓜的重點追肥應從引蔓上棚到結瓜后,瓜仔重達5 kg左右時進行[3]。這段時間,除淋人糞尿外,可施腐熟麩肥1 t/hm2、復合肥0.75 t/hm2,全期共追肥6~8次,施肥總量約為尿素2.7 t/hm2、磷肥0.75 t/hm2、鉀肥0.75 t/hm2,前期占總量的1/3,中后期占總量的2/3。

施肥應做到“三忌”:一忌把肥水淋在植株頭部;二忌下雨時或雨后立即施肥;三忌偏施氮肥,特別是速效氮肥。施肥原則:勤施薄施,前輕后重,氮、磷、鉀合理搭配。秋植冬瓜育期較短,施肥量可適當減少。

4.2 水分管理

冬瓜根系發達,葉面積大,水分蒸發多,因此冬瓜對水的要求比其他瓜類高。晴暖天氣,土壤干旱時早晚淋水。瓜蔓上架后,需水量逐漸增多,開花結果期達到高峰,這段時間應經常淋水,以保持土壤濕潤,晴天每天至少要淋透水1次(切忌在午后淋水)。下雨期要注意排除漬水,以防引起病害。采取前10~15 d減少用水量,并把水溝漬水排干,提高冬瓜貯運性能。

4.3 植株管理

插竹引蔓及植株管理是冬瓜豐產栽培的一個重要環節。冬瓜一般在主蔓結瓜,為了減少養分的消耗,應及時摘除側蔓,培育健壯的主蔓,同時還要進行壓蔓。在插竹后進行壓蔓,方法是將瓜藤在株距范圍內呈圓形或橢圓形盤旋,選晴天每3~6節用泥塊壓住節間,共壓3~4處,待瓜藤壓至16~18節后再引蔓上架。

冬瓜棚架的插竹引蔓,除考慮葉片分布均勻,提高光能利用率外,還要考慮把理想的坐果節位放在棚架的合適位置。因此,搭架引蔓可采用鼓架龍根法,即當植株蔓長100 cm左右時,用3支竹竿搭成鼓架,在離廂面1.2~1.3 m處橫架1根較粗的竹竿,連貫各鼓架作龍根,使支架更加牢固。待瓜蔓長到16~20個節位時便可引蔓上架。引蔓時最好把所留的瓜吊在龍根竹下,并有計劃地把瓜蔓引向坐果的西面,以減少陽光對果實的曝曬。至冬瓜長到4 kg左右時,用布條或繩套住瓜柄,系在籬竹頂部的龍根上。結瓜后,對于上部的瓜蔓,再任其繼續生長,保留8~13片葉后即摘除項部(摘心),使養分集中供應果實,并利用這些葉片遮蓋果實,確保瓜不受太陽灼傷,提高貯運性能和貯存時間[4]。

4.4 選留瓜

要使冬瓜提高單產,在植株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就要通過提高坐果率來實現。因此,坐果率高低和果實大小將決定冬瓜的產量。瓜蔓生長一般從細到粗,留瓜時應在瓜蔓生長最粗大的節間段選留。選擇幼果要求呈圓筒形,上下部大小一致,肩寬而平、項圓鈍,全身披茸毛且具有光澤,節位在23~33節最理想。選好幼瓜后,應及時摘除其余的瓜仔,并供應充足的肥水,進一步加強管理,以促進果實的生長發育。

影響坐果的客觀因素是氣候。一般以20~25 ℃、南風、南霧的條件下最適宜。而東風、北風或東北風、大雨等則不利于坐果。如果遇到不良氣候條件時,可采取補救措施,即在早上日出前后1 h內,給剛開放的雌花進行人工授粉(摘1朵新開放的雄花在雌花頂端輕擦幾下即可)以提高坐果率,也可采用15~20 mg/kg 2,4-D處理瓜柄,或噴防落素等措施提高坐果率[5-6]。

5 病蟲害防治

冬瓜的主要蟲害是薊馬,可用20%啶蟲脒可濕性粉劑5 000倍液,或10%金永安2 000倍液,或90%萬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進行噴霧,各藥劑交替使用,每隔5~7 d噴灑葉底面和蔓、瓜。

主要病害是疫病,防治方法:一是堅持輪作;二是加強田間管理;三是化防措施:化防在冬瓜10片葉時開始,每隔7~10 d噴藥1次,可選用58%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7%可殺得600倍液,或0.6~0.8 °Bé波爾多液(即配即用),以上藥方任選1種交替噴灑葉底、葉面、蔓、瓜、地面[7]。

6 采收

冬瓜一般坐果后60 d左右,表皮茸毛已脫落且堅硬發亮,植株的大部分葉片仍青綠便可采收。采收過早,不耐貯運;采收過遲,影響食用品質。

7 參考文獻

[1] 張星.丹巴縣黑皮冬瓜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22):96.

[2] 傅啟海.黑皮冬瓜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2(12):210-211.

[3] 張建祥,郭振升.北方大田直播支架栽培黑皮冬瓜技術[J].北方園藝,2012(19):39-40.

[4] 黎文之.黑皮冬瓜盤蔓矮化高產栽培技術[J].新農村(黑龍江),2012(6):31.

[5] 袁文先.黑皮冬瓜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種業導刊,2012(6):28.

篇2

摘 要 :介紹了 廣東省農科集團良種苗木中心選育的冬瓜一代雜種新品種——特黑雜交黑皮冬瓜的特性及其高產栽培技術。該品種植株生長旺盛,抗病,適應性廣,瓜形炮彈形,單瓜重15 ~ 20kg,皮墨綠色,光滑,肉厚,優品,豐產。適合廣東、廣西、海南等華南地區春秋種植。

關鍵詞 :冬瓜;一代雜種;品種特性;栽培技術

冬瓜原產我國南部和印度一帶 , 適應性強,栽培容易,高產穩產,耐貯運,供應期長。冬瓜嫩瓜和成熟瓜 除 可供 鮮 食外,還可腌漬成蜜餞,制成冬瓜片,糖果,或脫水制干等。 另外,冬瓜 種子和果皮可作藥用,有消暑解熱功能,特別是夏秋季節,食之能利尿止渴,為南方各城鄉夏秋淡季蔬菜供應最多的瓜菜 ,年播種面積80萬畝以上。當前,我省黑皮冬瓜的主栽品種仍以農家種為主,由于市場對產品品質的要求日趨提高,加之菜區病蟲害發生嚴重,農家種已難以滿足生產需要,迫切需要抗病、優質的品種更新換代。為此, 廣東省農科集團良種苗木中心根據我省生產與市場的需要,于2006年培育出了特黑雜交黑皮冬瓜新品種,為充分發揮其優良種性,現將其品種特性及其高產穩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品種特性

特黑雜交黑皮冬瓜新品種是以選自東莞地方品種的自交系GD024與選自南海地方品種的自交系GN-157雜交而成的一代雜種。該品種經2年試驗示范種植,表現為植株生長旺盛,整齊一致,坐果能力強,瓜形整齊,果實炮彈形,瓜長55 ~ 65cm,橫徑25cm,單瓜重15 ~20 kg,皮墨綠色,光滑,肉厚5.5 ~ 6.5cm,肉質致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商品性高,品質優良,且豐產,每畝平均產量可超過7000kg,比農家種增產15%左右。春播生育期約100 ~ 120天,夏播生育期約90 ~ 100天,抗枯萎病、疫病,適應性強,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春秋均可種植。

2 栽培技術

2.1適時播種

在廣東地區, 特黑雜交黑皮冬瓜 春植適播期為1 ~ 3月,秋植播種宜在6月 ~ 小暑前。春植采用育苗移植方式,有利防寒,可提早種植;秋植用營養杯育苗移植或經浸種催芽后直接點播到大田。育苗移栽時,在3 ~ 5片真葉展開后選晴暖天氣移至大田種植。

2.2 選地定植

選擇前茬為水稻或甜玉米的地塊為宜,土壤宜 選擇向陽、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 起寬畦,畦寬2 ~ 2.5m包溝,畦高0.5m左右,采用高畦闊壢水坑栽培。 行距1.8m,春植株距0.8 ~ 1m,秋植株距0.5 ~0. 7m,畝植500株左右。

2.3 肥水管理

特黑雜交黑皮冬瓜吸肥能力強,整個生育期要求有充足的肥水條件。基肥以雞牛糞等農家肥為主,要求畝施1000 ~1500 kg農家肥。促苗肥以復合肥為主,花謝后及時 追肥,以 補充植株對養分的需要,一般每7 ~ 10天追1次肥,每次復合肥40 ~ 50kg,另外可追加適當的腐熟人畜糞尿。 在追肥時,要注意“四不”:⑴不要在大雨前追肥;⑵不要在大雨后即施;⑶不要偏施氮肥,注意N、P、K結合;⑷不要每次追肥均淋于植株頭部,以免導致根部吸肥力減弱,或浪費肥料及引發病害。 在坐果前中期,可噴施1 ~ 2次葉面肥,補充營養,促進開花坐果。在植株生長期間,注意保持土壤水分,干旱時要淋足水或進行溝灌。采收前10 ~ 15天減少用水量,以提高冬瓜貯運性能。

2.4 植株管理

特黑雜交黑皮 冬瓜的植株生長旺盛,對植株的管理是能否取得高產穩產的關鍵之一。管理上要抓好如下幾項工作:

2.4.1 壓蔓 冬瓜容易產生不定根吸收養分,故應重視壓蔓。壓蔓時,將每株瓜滕在本植株周圍畦面打個圈,每隔3 ~ 4天選晴天用泥塊壓住節間,只壓3 ~ 4處,使節間增生不定根,待瓜滕在畦面壓15個節后,才引蔓上棚。

2.4.2 插竹引蔓 用3 ~ 4支竹竿搭成鼓架,上面橫架一條較粗的竹竿,連貫各鼓架作龍根,以求穩固。當瓜蔓長有16 ~ 18個節時便可引蔓上架,引蔓時根據畦的方向進行,圍繞鼓架反時針打圈引蔓上棚,有計劃地把瓜蔓引向西面,利用本身的蔓葉遮擋果實,以減少冬瓜日灼病。

2.4.3 及時打岔及留瓜 摘除全部側蔓,定瓜位置控制在23 ~ 35節,28節最佳。坐定瓜后,留10 ~ 15片健全葉打頂。

2.4.4 護瓜 冬瓜個體大,重量大。為確保冬瓜免被風吹而落瓜,當果重有5kg左右時,便要用繩套住瓜柄,然后再縛在籬竹頂部龍根上。

2.5 病蟲害防治

2.5.1枯萎病 以預防為主,選擇水旱輪作地塊種植,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定植時灌800倍敵克松。發病前期可采用灌根防治,可選用枯萎立克600倍液、95%綠亨一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特效枯萎凈200倍等。

2.5.2疫病 進行輪作換茬,苗床用25%甲霜靈粉劑(8g/m 2 ) 消毒。種植田塊增施底肥,適當控制水。結瓜后,墊草或搭架吊瓜或墊高,雨季適當提前采收。藥劑防治可使用安克1500倍液、77%可殺得粉劑400倍液、金雷多米爾1500倍液,噴灑和灌根同時進行效果更好。

2.5.3 缺鋅 用安泰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每個5 ~ 7天噴1次,連續噴施3 ~ 4次。

2.5.4 薊馬 使用高效大功臣1500倍液、海正滅蟲靈1000倍液、好年冬600 ~ 800倍液、菜喜1000倍 液 、或殺滅威1000倍液噴霧。

2.5.5 白粉虱 選用10%撲虱靈乳油1000倍液,對粉虱特效;或噴施25%甲基克殺蝸1000倍液,對成蟲、卵、若蟲均有效。

2.6 采收與貯藏

食用老熟冬瓜,不宜雨后馬上采收,自采收至貯存過程中,須小心搬動;貯藏地方要陰涼,通風,干燥,貯藏期間應及時檢查,挑出病、爛瓜,避免傳染。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菜籃子工程辦公室,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廣東省蔬菜新品種新技術 [M ]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9.

篇3

關鍵詞:肉用南瓜;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42.1 文獻標識碼:C

黑龍江省屬寒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100~150d,10℃的積溫在2000℃~2700℃,年平均降雨400~600mm。尤其是東部淺山區,森林覆蓋率高,偏漫崗地多,土壤富含有機質,生長季節溫光資源優越,秋季溫差大,十分有利于南瓜生長和干物質積累無工業污染,且病蟲害發生輕,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可為開發綠色南瓜保健品提供優質原料。現代研究表明,南瓜果肉中,含有多種活性蛋白、維生素、氨基酸、多糖、礦物質等,果肉中維生素A的含量居瓜菜之首,營養豐富且全面。南瓜的保健和食療效果已經引起國內外的大力開發,肉用南瓜的訂單種植經濟效益也逐年提高,種植面積顯著增加。

1 選地與選茬

肉用南瓜較耐旱、怕澇,喜歡偏酸性肥沃土壤,根據這一特性,應選擇符合無公害食品標準的,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疏松,透氣性好的緩坡漫崗,交通相對方便地塊。不能選在低洼易澇,遇雨積水的地塊。土質方面,以松軟的沙壤土、輕粘土為宜。重粘土,鹽堿地,白漿土不宜種植肉用南瓜。茬口以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為最好,忌與同科、同屬作物及茄科作物重茬迎茬,種植肉用南瓜的地塊最好3~5a輪作一次。同時應注意前茬作物避免使用豆磺隆、莠去津,氟磺胺革醚,有機磷殺蟲劑等殘留高的農藥,否則,影響肉用南瓜的生長及品質。

2 整地與施肥

提倡秋季深松整地,春整地要早,頂槳打壟,提高整地質量,起壟后鎮壓,防治水分散失。肉用南瓜苗期需肥量較少,進入果實膨大期對氮、鉀的吸收量急劇增加,而對磷的吸收量增加較少。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吸收以氮、磷、鉀最多。經測算,每667m2生產2000kg肉用南瓜,需要吸收氮8.2kg、五氧化二磷2.8 kg、氧化鉀10 kg。施肥的原則是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有機肥與化肥相結合,底肥與追肥相結合。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每667m2施有機肥3000~4000kg,并配合施入符合無公害或綠色食品生產標準的南瓜專用復合肥25kg;或單施專用復合肥50kg,結合整地深施于播種行內。

3 選種與處理

根據當地積溫及生育期,選擇具有一定耐寒、抗病、高產、優質的肉用南瓜品種,要求種子質量達到國家標準。直接供給市場食用的可選用謝花面、龍早面、龍圓香栗、金香栗等適口性好、肉色美觀、氣味香甜的品種。若大面積種植,一般都是與南瓜粉加工企業訂單種植,則需要根據要求選用出粉率高的品種,經試驗可選用短蔓金太陽、紅金2號、紅栗四號等紅栗類型雜交種為宜。種子一定要精選,做發芽試驗,確保發芽率達到95%以上,播種前3~5d進行曬種消毒,選用含有殺菌劑、生物殺蟲劑、生長調節劑成分的南瓜專用種衣劑包衣處理。為防止種子因包衣處理后發澀,機械播種出現缺苗現象,經包衣處理后的種子可按40:1比例加入劑混合,起到作用。

4 播種與方法

露地種植的播種期要求地溫穩定在15℃以上,出苗期躲過終霜期。龍江省東部山區一般為5月10~15日。不宜過早,早播即使出苗能躲過終霜,在花分化期間,如遇早春低溫,則出現雌花早于雄花,造成授粉結瓜拖后,影響結瓜數量。種植方式采用65~70cm壟寬,提倡隔壟種,種一壟、空一壟,株距45~50cm,將種子單粒點播于施肥行,畝保苗1100~1200株,每667m2用種量0.5~0.6kg,這種方式既利于通風透光,雨后又可及時降低田間濕度,防治疫病發生,還利于瓜授粉和田間管理。播種方法干籽機械直播;浸種或催芽后人工創埯播種。大面積訂單種植一般采用機械干籽精量直播,播種時要勤檢查播種質量、覆土情況,避免出現缺籽造成缺苗現象,同時在空壟上種植備用苗。

5 田間管理

5.1 土壤封閉除草

肉用南瓜播種后3~5d進行苗前土壤封閉除草。由于南瓜對除草劑敏感,多數除草劑會對它產生藥害慎用。配方1:每公頃用96%異丙甲草胺2000mL或72%異丙甲草胺2500~3000mL加50%撲草凈500g~750g;配方2:每公頃用96%異丙甲草胺1500mL或72%異丙甲草胺2500mL加48%異草松500mL加50%撲草凈500g。以上2配方均兌水600L,在無風天,早晚均勻噴霧于地表,如果出現較多明草,每公頃加20%百草枯2000~3000mL。

5.2 及時定苗補苗

當苗出齊后,進行田間查看,發現缺苗及時補種(栽)。

5.3 苗后莖葉處理除草

禾本科雜草,每公頃用12.5%拿捕凈1500mL或60%精穩殺得1000mL或15%精喹禾靈500ml兌水300L,當雜草2~3葉期,均勻噴霧于雜草莖葉;闊葉雜草或混生雜草每公頃用20%百草枯3000mL兌水加防護罩人工定向噴霧于雜草莖葉。苗后莖葉處理要求藥劑用水量小,霧化好,盡量避免藥液通過雜草葉片滴落于地表。

5.4 中耕作業

肉用南瓜苗期生長快,長出第一片真葉即可鏟地,以提高地溫,促進生長,做到二鏟二,伸蔓前必須結束鏟,田間作業時將出現的雜草徹底干凈除掉,不要損傷幼苗。

5.5 整枝、去根瓜

小面積種植時必須進行此項作業。大面積種植也盡量進行,主要是單蔓整枝,保留一個主蔓,將其它側枝全部去掉,越早越好。根瓜一般是在5~6節以內的第一個瓜都小、畸形,影響以后結瓜數量及重量,必須盡早去除,從第二個雌花開始留瓜。

5.6 人工授粉

為提高座果率、增加產量,進行人工授粉。以早晨5~8時最佳,方法是摘下雄花剝掉花冠,露出雄蕊,把雄蕊花粉向雌蕊柱頭上涂抹,可供2~3朵雌花。大面積種植或幾戶連片種植時,可以引進蜂群,進行蜜蜂授粉,每公頃放蜂2~3箱,可提高產量20%左右。另外,在開花期與果實膨大期,選用磷酸二氫鉀等白瓜專用葉面肥,進行葉面追肥2次,可促進授粉受精和果實發育。

5.7 病蟲防治

東部山區病蟲害發生輕,但也有發生,需經常田間觀察。主要病害為疫病,發生初期可用18.7%凱特(烯酰嗎啉,吡唑醚酯)水分散粒劑75~125g/667m2或60%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聯)水分散粒劑60~100g/667m2,兌水進行噴霧,隔7~10d1次,連續2~3次。后期發生蟲害主要是以二十八星瓢蟲為主,發生初期時可選用藥效高,殘留低的生物殺蟲劑,如2.5%菊酯類農藥15~20ml/667m2,兌水噴霧和生物堿類農藥等。

6 成熟與收獲

授粉后50d左右,整個肉用瓜呈現橘紅色,表皮較硬,根據訂單收購日期與進度確定摘瓜時間,隨摘隨賣,最好不隔日,肉用瓜出售結束后進行大田收獲,不與秋收爭時。

經試驗,東部山區種植肉用瓜與種植其它作物相比,具有經濟效益高,且省工、省時、提早出售,深受種植戶歡迎。

參考文獻

[1]劉洋,屈淑平,崔崇士.南瓜營養品質與功能成分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瓜菜,2006(2):27~29.

[2]張華,王靜,王晰.南瓜中γ~氨基酸與18種氨基酸的測定[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3(37):108~109.

[3]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 經濟作物栽培技術圖解[M].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篇4

摘要:針對平利縣冬春季低溫寡照的氣候條件和人多地少的自然條件,采取簡易保護地栽培措施種植時令蔬菜,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又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效益。春黃瓜—夏秋萵筍—越冬芹菜一年三茬栽培就是平利縣蔬菜栽培模式中的一種,三茬蔬菜667 m2產值能達到3萬元左右,在同類地區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時令蔬菜;春黃瓜;夏秋萵筍;越冬芹菜

平利縣地處秦嶺南麓,巴山北坡,是陜西省東南邊關縣,也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該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年平均氣溫13.9 ℃,降水量897.4 mm,日照時數1 668.2 h,無霜期245~250 d,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多川道壩子,土地肥沃,河流縱橫,空氣清新,適宜種植蔬菜,尤其是平利縣城郊,蔬菜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水平較高。然而近年來隨著市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城郊蔬菜種植發展過程中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當地農技部門和菜農通過積極探索,確定了以發展塑料大棚簡易保護地時令蔬菜栽培為主的種植模式,通過精耕細作、合理倒茬提高單產,不但保證了蔬菜市場的供應,還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667 m2產值達到3萬元左右。現將當地春大棚黃瓜—夏秋萵筍—越冬大棚芹菜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1 茬口安排及效益

第一茬春大棚黃瓜于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種,3月上旬至中旬移栽,4月上中旬產品陸續上市,7月上旬拉秧;667 m2產量5 000~7 000 kg,產值1~1.5萬元。第二茬夏秋萵筍于7月中旬至下旬播種,8月中旬至下旬移栽,9月下旬上市,10月中旬收獲完畢;667 m2產量3 000~3 500 kg,產值0.6~0.7萬元。第三茬越冬大棚芹菜于8月下旬播種育苗,10月中旬至下旬移栽,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收獲;667 m2產量4 000~5 000 kg,產值0.8~1萬元。三茬合計,667 m2產值為2.4~3.2萬元。

 

2 春大棚黃瓜

2.1 育苗

2.1.1 品種選擇

選擇商品性好、前期耐低溫弱光、生長勢強、早熟的品種,當地首選津優二號。

2.1.2 育苗方式及播種期

采用營養缽育苗,適宜播種期為1月下旬至2月上旬,以陰尾晴初天氣為好。

2.1.3 播種前的準備

2.1.3.1 苗床準備 選擇光照充足的大棚做苗床,苗床寬1.2 m,位于棚中間,距離棚頭2 m以上、棚側邊1 m以上。播種前1個月左右做苗床,將床土翻好后潑施人糞尿,漚制2周左右,然后將床土過篩備用。在制作苗床的同時燒制火糞,方法為:在柴草上壓上園土燒,燒好后篩出細土潑人糞尿漚制。

 

2.1.3.2 營養土的配制 播種前10 d,將火糞和過篩床土按1∶4的比例混合,每100 kg混合好的營養土中再加入美國二銨0.5 kg和多菌靈100 g。

 

2.1.3.3 營養缽的擺放 播種前2 d,往8 cm×10 cm的黑色塑料營養缽中裝營養土,邊裝邊擺放,裝土量應與營養缽口齊平。擺放完畢后,將苗床四周用土填實,以保證營養缽擺放穩定。

 

2.1.4 播種

2.1.4.1 浸種催芽 將種子放入55 ℃的溫水中浸種,待水溫自然冷卻后再浸泡2~4 h,然后用紗布袋瀝干水分,將種子放在30 ℃左右的條件下催芽。若沒有催芽箱,可用厚棉紗袋將種子裹嚴放入陶瓷缸中,放在爐邊(應注意變換方向)或溫度合適的地方進行催芽。催芽過程中可用30 ℃左右的溫水淘洗3~4次,以保溫保濕。一般經過12 h左右,待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2.1.4.2 播種 將苗床內的營養缽澆透水后,用細篩在營養缽上輕篩一層細土,向每個營養缽中播1粒種子,播后用細土均勻覆蓋,然后在營養缽上覆蓋一層白色地膜,并搭建苗床小拱棚,拱棚上蓋草簾保溫(白天揭,晚上蓋)。

 

2.1.5 苗床管理

播種后一般72 h內可出苗,苗基本出齊后,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應盡量延長光照時間,小拱棚上的草簾盡量早揭晚蓋。苗期水分管理要求見干見濕,盡量保持苗床干燥,在幼苗生長過程中不干旱則不澆水,但每次澆水必須澆足,并要選在晴好天氣進行。當瓜苗長出2片真葉后隨水施肥,追施10%的淡水糞,一般不使用化學肥料,根據幼苗生長情況施肥2~3次。在苗床管理中后期,應通過通風等措施逐步使幼苗適應大田環境。苗床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措施是保持苗床干燥,同時配套使用藥劑(常用藥劑有百菌清、多菌靈、殺毒礬等),可有效防治猝倒病、漚根等病害的發生。

 

2.2 大田栽培

2.2.1 定植棚的選擇

選擇前1年未種過瓜類蔬菜,且前茬在春節前能結束收獲的大棚。

2.2.2 整地

前茬收獲后及時將大棚清理干凈,然后犁地翻垡,667 m2撒施美國二銨20 kg,定植前用微耕機細耙兩遍,將地整平待用。

2.2.3 定植

2.2.3.1 時間 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選擇有利時機定植,保證定植后有5~7 d的晴好天氣。

2.2.3.2 規格 小行距40 cm,大行距84 cm,株距33 cm,每667 m2栽植3 000株左右。

2.2.3.3 開廂 幼苗栽后開始開廂,使定植廂形成60 cm寬的凹槽形廂面。

2.2.3.4 鋪設滴灌帶 采用直徑5 cm左右的滴灌帶,在每廂黃瓜兩行正中平鋪1條,管的起始端與主管道用三通相連并分別設置開關,主管道一般與水泵相連。

2.2.3.5 鋪膜 選用1.3 m寬的黑色地膜,進行棚內地膜全覆蓋栽培。

2.2.4 管理

2.2.4.1 前期管理 定植后1周內扣棚增溫緩苗,但如果天氣過于晴朗,則需要適當通風降溫,以防燒苗;覆蓋的黑色地膜也可適當掀起露出土面,以利透氣。1周左右黃瓜陸續長出新根后,可淋1次水并及時將缺苗補齊,之后進行正常的通風管理。定植10 d后黃瓜生長已步入正軌,可淋10%的淡水糞1次,施肥后逐步將地膜恢復全覆蓋。隨后10 d左右的時間內不要追施肥水,適當控苗,以促進黃瓜開花。

2.2.4.2 中期管理 黃瓜結瓜后至拉秧前應及時搭架或吊蔓,并及時綁頭,采用綁頭器綁頭可使生產效率提高3~4倍。根瓜采收后黃瓜生長迅速,宜追施淡水糞1次;當瓜蔓長至1.5 m左右時要勤施肥水,每3 d施1次;進入采摘盛期后,在天氣晴好的情況下可用水泵抽水滴灌。用對癥農藥及時防治病蟲害,主要是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和枯萎病。此期還需注意防治灰霉病,以免造成黃瓜干花現象,防治方法是:傍晚在棚中央位置每隔10 m點燃百菌清煙霧劑50 g,閉棚熏殺,每5~7 d熏1次。

 

2.2.4.3 中后期管理 黃瓜

定植后50 d左右,進行常規管理的一般都即將拉秧,如此期繼續加強管理,可延長黃瓜生長期50 d以上。需要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加強通風管理,此時應在“五一”前后,溫度已逐漸升高,但不要急于取掉棚膜,而是敞開大棚兩端棚門,至后期逐漸掀起大棚兩側棚膜并固定;二是抓緊棚膜尚未去掉的時間,用煙霧劑防病兩次;三是用淡水糞追肥3次以上;四是在6月上中旬掀去棚膜時再追肥1次,7月初可拉秧。

 

3 夏秋萵筍

3.1 品種選擇

選用耐高溫、圓葉、綠皮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種,如科興二號、吉興二號、種都40等。

3.2 播種育苗

3.2.1 播期

于7月中旬至下旬播種。

3.2.2 催芽

播種前必須進行催芽,方法是將種子在涼水中浸泡4~6 h后,用紗布包好放在電冰箱的保鮮層,24 h后取出,在常溫下放置2~4 h,待8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3.2.3 播種

按1.2 m寬開廂做苗床,先用刮板將苗床底部刮平并拍實,然后潑足底水,待水下滲后將過篩營養土填入苗床,厚度為5~8 cm。刮平苗床表面后開始撒種,每平方米播種5 g左右,播后覆蓋細土,再用噴霧器向苗床上噴1遍清水接墑,最后搭起小拱棚,并用遮陽網覆蓋,起到遮光、降溫、避暴雨的作用。一般48 h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視具體情況間苗1次,注意遮陽網要白天蓋、夜晚揭。15 d左右進行分苗,分苗7 d后不再覆蓋遮陽網,進行煉苗。分苗后10~15 d,即苗齡25~30 d,幼苗具有5片左右真葉時即可定植。

 

3.3 整地定植

7月上旬黃瓜收獲后及時清理田園,犁地翻垡。每667 m2撒施多菌靈2 kg,用舊農膜平鋪在棚內地面,覆蓋10 d左右進行高溫殺菌及殺滅地下害蟲。定植前1周用微耕機打垡,將地整平待用。栽植前按2 m寬開廂,廂面寬1.8 m,每廂栽植5行,株距30 cm,每667 m2栽植4 000株左右。定植時注意帶土移栽。

 

3.4 田間管理

3.4.1 遮陰

為防止太陽暴曬,栽后將遮陽網平鋪在栽培廂面,并噴水降溫,一般48 h后即可撤掉遮陽網,此時萵筍苗已正常成活。

3.4.2 肥水管理

夏秋萵筍生育期短,必須加強肥水管理,定植成活后一般每7~10 d淋施1次淡水糞。定植25~30 d后萵筍已長至開盤,并將地面覆蓋,再最后追施1次淡水糞。

3.4.3 病蟲害防治

將10%吡蟲啉、72%杜邦克露、磷酸二氫鉀等混合在一起噴霧,既能防治蚜蟲和霜霉病,還能促進萵筍健壯生長。

3.4.4 采收

萵筍定植38~40 d后,可根據市場行情陸續采收,不必等到心葉與最高外葉齊平。

4 越冬芹菜

4.1 品種選擇

選擇當地自留種實稈綠芹或天津實心芹菜。

4.2 整地開廂

10月中旬萵筍收獲后及時翻耕整地,按2 m寬開廂,種植廂廂面寬1.6 m,路廂廂面寬0.4 m,廂開好后,再平整一次廂面。

4.3 育苗

當地種植芹菜有育苗移栽和直播兩種方式,由于芹菜播種時萵筍還未收獲,因此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另找一塊空地做畦育苗,畦面寬2 m,畦埂寬0.4 m,畦開好后播種,栽植667 m2芹菜需育苗面積200 m2。在保證墑情的前提下,芹菜播種后12 d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及時追施1次淡水糞提苗;出苗半月后進行1次間苗,并及時清除雜草;出苗1個月左右,再追施1次淡水糞。10月中旬,當苗高5~7 cm時即可移栽。

 

4.4 移栽

移栽前1 d下午,將整好的廂面先鎮壓再用水潑濕。移栽時,在兩邊廂埂上搭一塊2 m長的木板,人蹲在木板上一手拿小尖刀,一手拿苗進行移栽,方法是先用小尖刀插1個孔,將苗根部放入孔中,再用刀一摁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好土壤濕度,以刀上不沾泥為好。另外,由于所用品種和消費習慣的原因,移栽密度不宜過小,株行距以8 cm×8 cm為宜,每667 m2保苗2萬株左右。

 

4.5 田間管理

移栽后1周左右,芹菜就會長出新根恢復生長,此時可追施淡水糞,每10 d左右追施1次,連施3次,同時勤除雜草。至11月中下旬,芹菜長至30 cm左右高時(按照節氣接近小雪),開始給大棚覆膜,覆膜后要注意通風換氣。芹菜屬喜冷涼、半耐寒性蔬菜,切忌為了保溫而一直閉棚增溫,只需在有寒流時再閉棚保溫,一般白天都要通風,晚上閉棚或留一個小通風口,以創造有利于芹菜生長的環境條件。

 

篇5

我國種植青皮冬瓜歷史悠久,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2002年建立26.7hm2無公害青皮冬瓜基地,2004年6月申報獲無公害青皮冬瓜農產品標志認證。2010年全鎮建立133.3hm2無公害青皮冬瓜基地,平均單果重15kg,平均單產11.25萬kg/hm2,平均價格0.96%元/kg,平均產值10.8萬元/hm2,是種植早稻產值(6750kg/hm2X1.6元/kg=1.08萬元/hm2的10倍,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筆者將無公害青皮冬瓜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進行了總結。

1 青皮冬瓜特性

青皮冬瓜喜高溫、耐旱、抗病,植株生長旺盛,具有瓜大、高產、果實長成長圓柱形、果肉厚、心腔小、果皮青綠色、蠟質層厚、耐儲存、耐運輸等優點。青皮冬瓜一般單果重15-25kg,最大果重達50kg,平均單產11.25萬kg/hm2。青皮冬瓜品質優良,暢銷泉州、廈門、福州、三明、杭州、上海等地。

冬瓜屬于葫蘆科冬瓜屬的一年生蔓性植物,分為早熟、中熟、晚熟3大類品種,青皮冬瓜屬于晚熟類型品種。青皮冬瓜根系強大,須根發達,生育期150-170d,青皮冬瓜喜溫耐熱,種子在13-15℃時可以發芽,但發芽較為緩慢,溫度過低種子不能發芽,并造成爛種,在29-30℃的條件下發芽最好。在幼苗期,以20-25℃時生長最好,幼苗不耐低溫,如在10℃以下低溫幾乎停止生長。蔓葉生長與開花結果期都以25℃左右為宜,15℃以下開花、授粉不良,影響坐果或果實的正常發育。

青皮冬瓜屬短日照植物,幼苗期溫度稍低和短日照可促進開花坐果。青皮冬瓜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適應性廣,喜水、怕澇、耐旱,以肥沃蔬松、透水透氣性良好的砂壤土生長最好,適宜pH值5.5-7.6。

2 無公害青皮冬瓜高產優質栽培管理技術

2.1直播種育苗青皮冬瓜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以育苗移栽為佳。一般于1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開始播種,采用塑料薄膜覆蓋育苗,苗期應密切注意溫、濕度的調控,避免溫度過高引發燒苗,濕度過高引發幼苗徒長以及猝倒病、疫病等的發生。苗期可噴施50%多菌靈600-800倍液進行防治。

定植前7-10d煉苗,經煉苗,植株葉色深綠,葉片肥厚,抗寒抗逆能力大大提高,定植后緩苗快,生長健壯。

2.2整地作畦采用平畦、深溝、寬畦的整地方式,在整地時深翻土層,并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整地時在畦中開溝施入腐熟有機肥1.5萬-2.25萬kg/hm2,過磷酸鈣750kg/hm2,一般畦寬1.5-1.6m(含溝),溝深15-20cm。

2.3田間定植當青皮冬瓜苗長成3葉1心或4葉1心時,經煉苗后,即可定植,一般于3月下旬或4月上旬進行,采取單行植,株距80cm,植6750-7500株/hm2。

2.4中耕培土定植后7-10d及時中耕松土,增強土壤透氣性,以保墑和提高地溫,促進緩苗和新根發生,耕松土以不松動苗根部土壤為原則,并適當在苗基部培土,起固苗抗風害作用。

2.5搭架引蔓青皮冬瓜搭架均為搭高棚,棚高1.9-2.0m,一般為3株2柱,株間用橫竹連貫固定,青皮冬瓜上架前,要做好引蔓上架工作,應注意勤綁蔓,在綁蔓的同時及時去掉多余的側枝。

2.6植株調整青皮冬瓜植株調整包括留蔓、整枝、疏花蔬果、留果定果、摘心等。一般每株留1粒果,定果后,保留10-15片葉后摘心(打頂),減少養分消耗,滿足果實發育膨大的需要,隨著(瓜)果實的不斷增大,應及時將果柄綁在橫竹上,并用麻繩、塑料繩、布條等編成網套套住整個果實,吊瓜時應系扎牢固,防止斷柄碎果,并隨時調整松緊度。

2.7肥水管理

2.7.1合理追肥。青皮冬瓜是喜肥的作物,在施足基肥的同時,整個生育期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追肥,開花結果前期,一般每間隔10-15d追肥1次,每次用量為復合肥150-225kg/hm2,定瓜后,應及時追施“催瓜肥”,這次追肥是青皮冬瓜高產的關鍵,可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次,用量為225-300kg/hm2。

2.7.2合理澆水。青皮冬瓜具有繁茂寬闊的葉片,蒸騰面積大,發育快,消耗水分多,需要補充大量水分。尤其是開花結果期間要求充足的水分,但果實發育后期,應逐漸減少澆水,特別是采收前1周左右,應停止澆水,降低土壤濕度,利于增加青皮冬瓜的緊實度,提高耐貯和耐運輸性能。

2.8病蟲害防治青皮冬瓜的病蟲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取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為中心,化學防治為輔助的措施。

2.8.1選好地塊。選擇地勢高、土深厚、排水良好的田塊,土壤以壤土或砂土壤為佳,土壤適宜pH值5.5-7.6。

2.8.2實行輪作。對種冬瓜的田地應采用瓜稻輪作,減少田間蟲,改善土壤結構。

2.8.3加強田間管理。青皮冬瓜是喜肥的作物,要多施有機肥,多施P、K肥,少施N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灌水,嚴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及時清除病株。

2.8.4枯萎病

篇6

關鍵詞:棉花;抗逆栽培;品種選擇;合理密植;田間管理;江蘇沿海棉區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四季異常,災害頻繁,病蟲暴發,農業的自然災害風險和生物危害風險日益加大。作為沿海地區大宗經濟作物的棉花,其栽培環境逐漸逆化,宜棉氣候年景難遇,逆境災害年份多見,使棉花產業穩定發展面臨挑戰。推廣應用異常氣候條件下沿海棉區棉花抗逆栽培技術已顯得十分重要。

1選用良種

選育抗病品種是控制棉花枯萎病、黃萎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棉花育種要在重視抗蟲性選育的同時,加強對抗病種質的病圃選擇,使育成品種不僅抗棉鈴蟲,而且抗枯萎病、耐黃萎病,增強這些新品種在沿海棉區的適應性、抗逆性和安全性。必須按照《種子法》的規定引進新品種,而且要嚴格按照試驗、示范、推廣的程序,確保因種栽培、良種配套良法。禁止不合法品種在生產上應用,抑制品種多亂雜,遏制枯萎病、黃萎病新菌系侵入和生理小種多樣化。主推科棉、蘇雜、南抗(南農)、鹽抗、泗抗(泗雜)系統主導品種,優化品種布局,促進良種配套良法。

2輪作換茬

推進輪作換茬,降低棉田土壤菌原數量,減輕枯萎病、黃萎病發病程度,建設高產穩產優質棉田,提高棉花生產水平。尤其在沿海旱作棉區棉花枯萎病、黃萎病重病田,輪茬種植玉米、大蒜、冬瓜、葉菜類蔬菜等[1]作物1~3年,在3年內輪茬1遍。

3培育壯苗

選擇無病、肥沃、光照條件好、管理方便的地段作苗床,實施好冬翻凍土、春耖曬土熟化、增施腐熟有機肥等工序。

4 高壟栽培

培土壅根,能形成高質量的高壟,不僅利于棉花防風抗倒、防澇降漬,促進土壤散濕增溫,而且有利于改善棉株根際土壤環境,提高供肥性能,促進棉苗根系發育,增強養分吸收能力。要將棉田高壟作為棉花抗逆栽培的重要措施加以應用,及時培土壅根,形成高壟,增強棉花抗逆能力。

5合理密植

不宜為追求種植大鈴品種而大幅度降低密度。過低的密度難以保證合理的群體總量,不利于充分利用溫光資源,更不利于抗逆栽培,災年難以實現穩產。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宜品種,因種栽培,良種配套良法,增強棉花抗逆能力,提高抗災補償效果。雜交棉移栽密度要從沿海棉區抗逆栽培實際出發,因品種類型、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水平和栽培方式的不同而合理確定[2,3]。一般棉田栽2.7~3.0萬株/hm2,高產田栽2.4~2.7萬株/hm2。

6水肥管理

突出棉花抗逆栽培和安全生產,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搞好平田整地,配套排灌設施,改善棉田水利條件,提高防洪、防澇、防旱標準;按照“棉田一套溝、從種理到收”的要求,建設高標準棉田水系,配套好內外三溝,達到澇能排、漬能降、旱能灌,確保棉田遇暴雨不受淹、連陰雨不受漬、雨止田干,防棉苗水發水控;遇干旱灌得上,防棉花干旱死苗。增強棉花抗御澇漬旱災的能力。重新認識增施有機肥對增強棉花抗病、抗澇、抗漬栽培的重要性,加大灰雜肥、人畜糞肥、菜籽餅粕等作基肥的施用比例,增加優質高濃度復合肥作追肥的用量,控制氮肥,穩定磷肥,增施鉀肥,補施微肥,實行配方施肥,促進棉苗健壯生長,增強棉花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和抵抗力。

7全程化調

化調不僅是棉花奪取高產的重要措施,也是棉花抗逆栽培的關鍵技術。要改變化調的片面理解,把化調作為棉花奪高產的關鍵技術和抗逆栽培的重要措施,搞好棉花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全程化學調節。要改變梅雨期間不化調的習慣,即使遇連陰雨天氣,也不放松化調,要因天、因苗制宜,進行勤調、輕調、多次調、主動調[4],確保優化個體群體質量。

8病蟲害防治

利用栽培措施改善棉田小氣候,增加棉田通風透光性能,降低田間濕度,優化棉田環境,提高棉苗抗逆能力,抑制病菌侵染與繁殖,減輕發病程度,促進棉花穩發穩長。對棉花枯萎病、黃萎病的防治,必須在未發病前的苗期,及早使用藥劑;蕾花期采取改善田間條件和藥肥調控相結合的方法,減輕發病,即從6月初開始連續噴藥保苗,可減輕蕾期的發病程度。對蟲害,要密切注視蟲情預測預報和發生程度,達到防治指標及時用藥,控制盲蝽蟓、煙粉虱、紅蜘蛛等害蟲危害。要防治3代、4代棉鈴蟲,防治次數根據發生量確定。

9參考文獻

[1] 歐陽瓊成.沿江棉花栽培技術的改進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8(18):222.

[2] 白艷紅,劉瑞娟,鄒積田.棉花栽培應用抗旱保水劑的效果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3):50-51.

篇7

蔬菜地膜覆蓋連續免耕高產栽培,是指夏菜覆膜栽培后不揭膜,繼續種植一季秋冬菜和春菜。該技術具有第二、三季蔬菜出苗快、返青早、植株增高、單株質量增加、產量增加、省時、省工、省肥、省膜等優點,適宜在蔬菜區推廣應用。該栽培方式能提高地溫,促進植株生長,防除雜草,減輕病蟲害發生,有效提高蔬菜產量,提早上市,明顯增加農民收入。這一栽培方式著實解決了現在蔬菜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如勞動力缺乏和趨向老齡化等,已成為現在蔬菜種植的重要栽培技術之一。

1 高產栽培模式

早熟黃瓜―早秋豇豆(菜豆)―冬菜模式,早熟黃瓜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育苗,6月中下旬采收完畢,7月上旬直播豇豆或四季豆,搶收一季秋淡蔬菜,9月中下旬可采收完,隨后安排一季冬菜。

早熟番茄―早秋豇豆(黃瓜、菜豆)―冬菜模式,早熟番茄采取冬育春苗播種方式,一般在設施大棚(加小拱棚)提早育苗,育苗時間為11月上旬,定植時間為翌年3月上旬,早秋黃瓜可提前育苗,確保在7月上旬定植,早秋黃瓜采收后可安排冬菜生產。

遲熟夏菜―春菜模式,一般于4月播種育苗(辣椒、茄子),5月下旬至6月上旬定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完成,隨后種植春季蔬菜(結球甘藍、洋蔥、萵筍、花菜)。

還有中熟夏菜―冬菜―早熟春菜、極早熟夏菜(冬育春苗)―早秋菜、極早熟夏菜(冬育春苗)―秋冬菜等高產栽培模式,各地可根據當地的種植習慣開展生產。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合理安排茬口

開展蔬菜地膜覆蓋連續免耕高產栽培,要合理安排茬口,前茬要“早”,后茬要“搶”,盡量提高土地的復種面積和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奪取蔬菜高產高效。

蔬菜地連作最重要的是輪作換茬。由于蔬菜地土傳病害日趨嚴重,加上免耕菜田前茬病株、病葉掉落田間,易使病害再侵染蔬菜。免耕栽培切不可重茬,如果重茬,則病害發生加重,嚴重影響蔬菜產量。一般茄果類、瓜類和豆類之間相互換茬,病害發生較輕。

2.2 選擇良種、培育適齡壯苗

地膜覆蓋連續免耕高產栽培應考慮到蔬菜的均衡供應和市場需求,還有地膜覆蓋的經濟效益。因此,應選擇增產效果好、經濟效益高的蔬菜,早熟夏秋菜種植應考慮早熟品種,一般黃瓜、冬瓜、苦瓜、絲瓜、菜豆、豇豆、番茄和馬鈴薯等蔬菜的增產效果較為明顯,在早春、早秋、晚秋及冬季增產效果尤為顯著。選擇好良種后,還要培育適齡壯苗,為高產栽培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要做好苗床和種子消毒,減少病蟲害侵染。冬育春苗或春育春苗都需要培育一定時期的壯苗,一般瓜類30~40天(春育春苗),茄子120天(冬育春苗)左右,番茄70~80天(冬育春苗),辣椒100天(冬育春苗)以上,各地應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和種植習慣培育適齡壯苗。

2.3 冬春深耕、施足底肥

免耕菜田一般在冬前進行一次深耕,冬前深耕曬田可殺蟲滅菌,減少雜草孳生,同時使土壤充分風化,在此前提下,要做好各茬口品種布局和銜接。為了保證夏秋免耕蔬菜生長時不缺底肥,深耕時要重施底肥,用量比一般菜田高30%~50%,溝施優質腐熟肥(人畜糞水、渣肥等)7 500~10 000 kg/667 m2,增施無機肥(化學肥料)30~50 kg/667 m2、優質餅肥100~150 kg/667 m2,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同時灌透底水,保證肥水充足,肥效持久,滿足蔬菜生長發育需要,使地膜覆蓋栽培發揮更好的增產增收效果。

為了減少雜草孳生,一般在整地后播種前施用適當的除草劑,然后播種覆膜,十字花科蔬菜除草劑可選用48%甲草胺乳油、50%大惠利(萘氧丙草胺)可濕性粉劑;豆科蔬菜地可選用48%氟樂靈乳油、50%乙草胺乳油、33%施田補(二甲戊樂靈)乳油;茄科蔬菜地可選用25%草靈乳油、33%草銨膦乳油、24%果爾(乙氧氟草醚)乳油;葫蘆科蔬菜地可用33%除草通(二甲戊樂靈)乳油、20%草滅平水劑、50%乙草胺乳油。以上藥劑667 m2使用量為100~150 mL,對水40~50 kg,覆膜前噴于地表。

2.4 加強肥水管理,保護地膜

連續免耕第二、三茬蔬菜種植時無法增施底肥,如果后期肥水管理沒有相應跟上,易造成肥水短缺,因此,一方面要施足底肥,澆足底水,另一方面要根據種植需要及時追肥澆水,可采取窩間打孔深施或根外追施葉面肥的方式,以滿足植株生長需求。

蔬菜地覆蓋地膜連續免耕高產栽培宜采用寬廂(廂寬1.0~1.2 m)高畦栽培,此方法增溫效果好,利于雨季廂面排水,遇干旱時也便于追肥灌水等管理。夏秋雨季,要加深排水溝,做好雨后和雨中的排水防澇工作。要使覆蓋的地膜在第二、三茬蔬菜種植時充分發揮作用,必須抓好整地蓋膜質量,定植前5~7天覆膜,隨作廂隨覆膜,以提高地溫、利于定植后緩苗,鋪膜時,使廂面土粒細碎、平整。廂面中央略高,呈龜背狀,同時,地膜寬度應大于廂面寬度,地膜無褶皺,膜緊貼廂面,四周及孔穴用土壓實。換茬時,茄果類、瓜類、豆類蔬菜宜用剪刀齊膜面剪除莖稈,其他類蔬菜拔稈時,用腳踩住窩孔,以防撕裂地膜。若地膜因風、雨、田間操作等遭到破壞,出現漏洞或裂口,要及時用細泥土壓嚴四周,避免土壤水分蒸發、土溫下降、雜草叢生,失去地膜的作用。整個田間操作管理中應注意保護地膜,以延長使用壽命,提高利用率。

2.5 及時清除雜草

地膜覆蓋不需中耕,但要去除根際雜草。夏季蔬菜栽培正值雨量充沛季節,又是雜草生長旺期,如不徹底清除,極易造成雜草叢生。膜下若有雜草孳生,可人工及時除草,通過孔穴把雜草清除并拖出,然后重新用土覆蓋孔穴;也可壓土悶草,以防草害。

2.6 防治病蟲害

地膜連續免耕栽培時,第二、三茬蔬菜極易發生病蟲害,在田間管理中要注意防病治蟲,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在選用抗(耐)病蟲的優良品種前提下,采取農業措施改善蔬菜地環境,確保豐收。應隨時注意植株生長情況和葉色變化,及時發現病蟲,及早進行中心病蟲株的防治,既可省工省藥減少污染,又可避免大的損失。

秋季豇豆(菜豆)要注意防治根腐病,可用6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灌根,或用70%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0%醚唑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連噴2~3次。秋豇豆白粉病可用20%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12.5%特普唑可濕性粉劑

2 5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等防治,間隔7~10天噴施1次,連噴2~3次。秋黃瓜疫病選用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8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8%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500倍液等防治,每7~10天噴施1次。防治病毒病,選用抗病品種,及時消滅蚜蟲,用20%病毒A(鹽酸嗎啉胍?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 000倍液防治,7~10天噴施1次。防治青枯病用72%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100~200 mg/L噴霧。

對螨類(20%甲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20%雙甲脒乳油1 000倍液等)、蚜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3%吡蟲清乳油2 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等)、小菜蛾(25%滅幼脲3號懸浮劑1 800倍液、5%銳勁特乳油3 000倍液、10%溴蟲腈乳油3 000倍液等)、菜螟(1.8%阿維菌素乳油4 000倍液等)等害蟲,需連續交替用藥防治,確保連續免耕栽培豐產增收。

地膜覆蓋改變了田間環境,加快了蔬菜的生育進程,相應病蟲害的消長規律也發生了變化,有些病蟲害受到抑制,而有些則提早發生和蔓延,所以要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制定切實可行的綜合防治措施,減少病蟲為害的損失。另外,蔬菜地遺留大量舊膜積聚殘存于土壤中,影響根系生長,妨礙耕作,對土壤與環境造成污染,蔬菜收獲后應及時處理殘留地膜,將舊膜撿收干凈,于田外處理,以確保土壤通透性,為穩產、高產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潘繼蘭.免耕法在蔬菜生產上的應用[J].山西農業:農業科技版,2006(1):18-19.

[2] 劉云福,唐有萬.蔬菜地膜連續免耕覆蓋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1998(12):13-14.

[3] 丁桂英.蔬菜地膜覆蓋栽培方式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22):36-37.

[4] 陳玉懷,苗環.淮陰區蔬菜地膜覆蓋栽培方式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121-122.

篇8

春冬瓜―早秋萵苣―秋萵苣―越冬春萵苣是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菜農成功摸索的一種蔬菜高效栽培模式。武漢市新洲區龍丘春天蔬菜專業合作社連續多年推廣應用該茬口模式,常年種植面積233.3 hm2以上,效益可觀且穩定。一般情況下,春冬瓜667 m2產量 7 500~11 000 kg,收購價格0.8~2.0元/kg,收入6 000元以上;早秋萵苣667 m2產量2 750 kg,收購價格1.4~1.6元/kg,收入3 850元以上;秋萵苣667 m2產量4 000 kg,收購價格0.8元/kg,收入3 200元;越冬春萵苣667 m2產量3 500 kg,收購價格1.0~2.6元/kg,收入3 500元以上。全年四茬合計667 m2產量17 750 kg以上,667 m2收入16 550元以上,扣除成本,667 m2利潤10 000元以上。

1 茬口安排

春冬瓜2月中旬至3月播種,3月下旬4月上旬定植,6月中旬開始采收上市,8月上旬收完。早秋萵苣7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種,苗齡22天,8月中旬定植,定植后35天采收,于9月中旬至10月初采收。秋萵苣8月下旬9月上旬播種,苗齡25天,9月中旬至10月定植,定植后45天采收,于11月上中旬至12月上中旬采收。越冬春萵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種,苗齡40天,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定植,定植后100天以上采收,于翌年3~4月采收。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春冬瓜

①品種選擇 春冬瓜應選用適應性廣、抗病性強、豐產性好的品種,可選用的品種有廣東特選黑皮冬瓜、墨寶、黑先鋒、金鋼、廣東炮彈頭等。

②播種育苗 春冬瓜3月播種。先進行浸種催芽,用55℃溫水浸種,攪拌至冷卻后浸泡1天,然后置于30℃左右溫度下催芽36~48 h至露根。采用營養缽育苗,營養土按1/3農家肥+1/3塘泥+1/3園土配制,再每1 m3加磷肥5 kg,提前1個月配成堆置,播前裝缽,澆透水。營養缽宜采用上口直徑8~10 cm、無污染、不帶病蟲菌源的黑色硬塑營養缽,每營養缽播種1粒。

采取大中棚套小拱棚育苗。冬瓜育苗和定植前期,特別是3~4月遇低溫多雨寡照天氣,采取小拱棚保護非常必要,注意保溫保濕、防寒防凍。播種至幼苗出土前溫度宜為30~35℃;幼苗出土后適當降溫通風,晝溫宜為22~28℃,夜溫宜為15~20℃。適量澆水,保持苗床濕潤,并注意保持土壤疏松。濕度大時宜撒干草木灰吸濕,干旱時適量澆水。

苗3~4葉、苗齡35天左右即可定植,定植前煉苗7~10天,噴1次防病藥,并混入0.2%磷酸二氫鉀+0.1%尿素液補肥。

③定植 4月上旬,套種在前作萵苣地上,隔廂定植,連廂帶溝寬3.0~3.3 m,667 m2栽100~120株。

④大田管理 a.冬瓜整枝壓蔓、授粉。爬地栽培,每株留一個主蔓和1~2條強側蔓。

花期遇連續陰雨天輔以人工輔助授粉,宜于晴天6:00~8:00摘取當天早晨開放的雄花,將花粉涂在當天開放的雌花柱頭上。

b.追肥。定植成活后,每667 m2宜施硝酸鈣10~15 kg;6片真葉時追施尿素5 kg;瓜膨大時,追施尿素15 kg、磷酸二銨5 kg、硫酸鉀5 kg。開溝條施或穴施。

c.排灌。大田定植后,注意防漬防旱,宜結合追肥進行灌水保濕,若葉萎蔫要及時澆灌,采用膜下溝灌和滴灌方式,小水勤澆,大水漫灌,不能陰天傍晚灌水。當冬瓜10 kg時停止灌水。雨水過大,致田間積水時,應及時排干明水。

d.冬瓜蓋草防日灼。瓜坐穩后蓋草,防爛防灼。

⑤病蟲害防治 猝倒病、立枯病可用64%霉靈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劑 800倍液噴霧2~3次,每7天1次。枯萎病可用20%強效抗枯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96%霉靈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灌根2~3次,每7天1次,每株用量200 mL。白粉病667 m2可用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 g噴霧2~3次,7天1次。細菌性角斑病可用77%可殺得(氫氧化銅)500~7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4 000倍液或72%新植霉素 4 000倍液噴霧2~3次,7天1次。病毒病須防治蚜蟲,并于發病初期用5%菌毒清25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2~3次,7天1次。

蚜蟲宜用黃板誘殺。用100 cm×20 cm的黃色條板,每667 m2于行間或株間掛30~40塊,高出植株頂部;發生初期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1次。地老虎、薊馬、瓜野螟、黃守瓜等可用1.8%阿維菌素1 500~2 000倍液、2%甲維鹽1 500~2 000倍液、48%毒死蜱1 000~1 500倍液或5%銳勁特(氟蟲腈)懸浮劑2 000倍液噴霧防治,交替使用。

⑥采收 一般花后35天,根據市場行情分批采收上市,頭瓜可早摘,即5~8 kg時就采摘上市。6月中旬開始采收, 8月中旬采收完。果面茸毛消失,果皮暗綠時即可采收。早、中熟品種從開花至收獲需30~40天,晚熟品種40~50天。收瓜最好是在連續數日晴天后的上午采收。采收時用剪刀剪瓜把,留把2 cm,輕拿輕放,不要碰傷。

2.2 早秋萵苣

①品種選擇 早秋栽培品種選取耐熱性好、不易抽薹、耐高溫、抗病性強的品種,如夏王、太空三斤棒、青翠優迪、金箭、夏娃、尖葉先鋒、夏抗38、夏胖青等。尖葉品種大多耐熱性強,不易抽薹。

②播種育苗 早秋萵苣適宜播種期為7月中旬至8月上旬,選擇避西曬、水源方便、排水良好、通風的肥沃砂壤土作為苗床。翻耕后烤曬過白,增施有機肥,播前再次翻耕,整成1.3 m左右寬的高畦,將畦面整平整細,667 m2大田用種20 g。正值高溫季節,播前要進行浸種低溫催芽處理,浸泡4~5 h,用清水洗凈,然后用濕毛巾包裹,外套扎孔的夾氈袋保濕15℃催芽,經過2~3天催芽即可播種,用水把廂面澆透后均勻播種,再蓋一薄層細土,搭小拱棚,上面加蓋遮陽網。床面現干則需澆清水促早發,一般每天早、晚各1次。發芽后及時間苗,子葉展開時間苗1次,苗距1.5 cm;2片真葉后再間苗1次,苗距4 cm,間苗后施稀糞肥1次,苗期水肥不宜過多,以防徒長。苗齡22天定植,定植前1周進行煉苗,減少澆水量和除去遮陽網。

③施肥、整地、定植 667 m2施豬糞、牛糞、雞糞等腐熟有機肥3 000~4 000 kg、復合肥20~30 kg作基肥。可采用寬廂多行栽培和窄廂雙行栽培,整地作廂,寬廂廂寬150 cm,溝寬40~50 cm;窄廂廂寬80 cm,溝寬30 cm。

8月中旬,選擇晴天下午或陰天定植。定植前1天將苗床澆足水,噴施一遍殺菌、殺蟲劑,以利起苗和做到不帶病蟲出圃。早秋萵苣株距25 cm,行距30 cm,667 m2定植6 000株左右。秧苗帶土移栽,不宜栽得太深,栽好后澆足定根水。

④田間管理 定植后頭3天每天澆緩苗水。田間定植成活后用10%~20%腐熟稀糞水加適量尿素澆施,萵苣膨大期追施復合肥20 kg/667 m2,中期中耕除草。由于氣溫仍偏高,為預防瘋長,在萵筍30~40 cm時,看植株的長勢和天氣情況,噴500 mg/L的矮壯素溶液,7~10天1次,2次即可,使其矮化,抑制抽薹。莖膨大期打掉下部病老葉加強通風,減少病蟲害,促進萵苣莖部快速膨大。采用矮壯素或黑殺噴可適當抑制頂部生長,促進莖粗大,可適當延遲萵苣先期抽薹,提高產量。

⑤病蟲害防治 生長期間易發生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是霜霉病、灰霉病和菌核病等,細菌性病害為軟腐病等,生理性病害為裂口、空洞、先期抽薹等。

霜霉病可用25%瑞毒霉800倍液、64%殺毒礬(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烯酰嗎啉微乳劑2 000倍液等防治。灰霉病用50%速克靈2 000倍液、8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1 000倍液等噴霧,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菌核病發病初期可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懸浮液500~800倍液噴霧防治。軟腐病可用72%農用鏈霉素 3 000倍液或77%可殺得2000(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10天打藥1次,連續2~3次。萵苣裂口和空洞影響商品外觀和品質,采取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氮磷鉀肥、均勻灌溉等措施防治。補充硼肥,硼肥作基肥時,可與磷肥、有機肥等混合施用,用量以1.5 kg/667 m2為宜;作葉面肥時,一般用0.4%硼砂溶液在葉片正反兩面均勻噴霧,隔7~10天1次。

蚜蟲宜用黃板誘殺。用100 cm×20 cm的黃色條板,每667 m2于行間或株間掛30~40塊,高出植株頂部;發生初期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0.36%苦參堿噴霧1次。

⑥適時采收 定植后35天采收,于9月中旬至10月初采收,萵苣平口時為采收適期。去掉中下部老葉,扎捆銷售。收獲太晚,花莖伸長,纖維增多,肉質莖變硬甚至中空,品質易變劣。

2.3 秋萵苣

①品種選擇 秋萵苣選取高產、質優的品種,如太空三斤棒、金箭、雪里松等。

②播種、育苗 秋萵苣適宜的播種期為8月下旬9月上旬,苗齡25天。

③整地、施肥、定植 秋萵苣整地方式同早秋萵苣,定植時期為9月中旬至10月,株行距33 cm×30 cm較為適宜,667 m2栽植5 000株,定植后澆定根水。

④田間管理 加強水肥管理,田間定植成活后用10%~20%腐熟稀糞水加適量尿素澆施,萵苣膨大期追施復合肥20 kg/667 m2,中期中耕除草。莖膨大期打掉下部病葉、老葉,加強通風,減少病蟲害發生,促進萵苣莖部快速膨大,注意病蟲害防治。

⑤采收 定植后45天采收,于11月上中旬至12月上中旬萵苣平口時采收。

2.4 越冬春萵苣

①品種選擇 選取高產、質優、耐寒性好的品種,如種都三號、種都四號、雪里松、嫩香四季王、太空三斤棒等。

②播種、育苗 越冬春萵苣適宜播種期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可不進行催芽處理,采用小拱棚加蓋薄膜保溫措施,苗齡40天定植。

③整地、施肥、定植 整地后鋪地膜,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定植,適宜株行距33 cm×30 cm,每667 m2定植5 000株左右,秧苗帶土移栽,不宜栽得太深,栽好后澆足定根水。

④田間管理 同秋萵苣田間管理,并注意防止萵苣凍害,于12月下旬加蓋小拱棚膜保溫。

⑤適時采收 定植后100天以上,于翌年3~4月萵苣成熟時及時采收。

篇9

關健詞綠色;蔬菜;技術;管理;栽培

1選擇良種

蔬菜的不同品種之間,對各種病蟲害的抗性是有差異的,因此在綠色食品蔬菜栽培過程中,必須要選用優質、高產、早熟、抗耐病蟲害的蔬菜良種,這樣就可以避免或者減輕病蟲害的發生幾率,達到少用或不用農藥的目的,降低成本,防止蔬菜污染。

2播前準備

1)確定適宜種植季節。種植原則是盡可能將蔬菜的整個生育期安排在它們能適應溫度的季節里,將產品器官的生長期安排在溫度最適宜的季節內以保證其優質高產,并增強抗性。同時要注意蔬菜的均衡上市,確保效益。

2)合理安排茬口。實行合理的輪作、間作、套作,根據不同蔬菜品種對光照、水分、肥料的不同要求,可采取高短立體種植。種植幾茬蔬菜后,可安排一茬豆科作物,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提高地力。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市場信息科學合理安排茬口,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風險。

3)育苗場地和栽培場地的清理與消毒。在播種或定植前,應及早滅茬翻耕,暴曬土壤,除凈殘留根茬和枝葉,消滅土壤殘存的菌源和蟲源。溫室、大棚要在高溫歇茬季節,在棚內灌水后高溫悶棚,利用太陽能消毒。也可在播種或定植前每666.7m2用硫橫2.5kg、30%百菌清煙霧劑、10%速克靈煙霧劑、22%敵敵畏煙霧劑各300g,同2.5kg鋸末混合均勻,分堆在密閉的棚內點燃殺菌滅蟲。在蔬菜定植前15-20d,還要用100倍的福爾馬林溶液進行土壤消毒,做法是噴淋后用薄膜覆蓋畦面,5-7d后再翻倒土壤1-2次。

4)種子處理。①浸種催芽。根據浸種水溫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溫水浸種:針對種皮較薄的蔬菜,如白菜、蘿卜。此方式沒有消毒作用,一般水溫20-30℃,浸4-5h。

溫湯浸種:水溫50-55℃,浸種15min,浸種期間要不停攪拌,溫湯浸種后再用溫水繼續浸種。如番茄、西瓜、芹菜等。

熱水燙種:浸種水溫70-85℃,利用兩個容器來回快速傾倒浸種的熱水,水溫降至50℃時,再溫湯浸種,之后再進行溫水浸種。如茄子、冬瓜。②藥劑拌種。將種子重量的0.2%-0.3%的農藥同干燥的種子混合,或用藥液浸泡進行種子消毒處理。

3栽培管理

1)培育壯苗。采用國內外的新技術新成果,如營養缽育苗、工廠化育苗、組織培養、嫁接、滴灌、地膜覆蓋等,從培育壯苗入手,增加對病蟲害的抗性。科學配制營養土,嚴格做好床土消毒,對一些根系再生能力弱的蔬菜,如黃瓜、豆類等,在育苗過程中要保護根系,采用容器育苗。

2)苗期管理。①播種-出苗前。做好床土保溫保濕,可在苗床上覆蓋塑料薄膜。②出苗-移苗前。保持土溫,適當降低氣溫,適度放風,充足光照,防止徒長,適時覆土,間苗。③幼苗移植。分苗宜早不宜晚,次數1-2次,移苗前一天澆透水,晴天進行,盡量少傷根。移苗后提高土溫和氣溫,中午光強時,適當遮光。④成苗管理。保持晝夜溫差10℃,土溫15℃以上。適時通風,中午進行,背風向通風,定植前7-10d逐漸加大通風量,進行煉苗。保持土壤濕潤,定植前2-3d,用百菌清或代森鋅進行幼苗消毒。

3)適時定植。10cm土層溫度不低于10-15℃時可進行定植,做到合理密植與精細田間管理相配合,及時間苗、補苗和定苗,對補種或補栽的秧苗,要加強灌水和施肥,達到苗全苗壯。

4)合理灌溉。冬春低溫,少灌多鋤;夏秋高溫,早晚進行。沙土地,少澆勤澆;粘性土,減少次數,澆就澆透。根系淺,葉面積大的種類,保持畦面不干;根系淺,葉面積小或根系深,葉面積大的種類,保持“見干見濕”(澆水就要澆透);根深耐旱的種類,一般“先濕后干”。

5)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培土,對植株進行細致調整,如:整枝、摘心、打杈、支架、牽引、綁蔓、壓蔓、摘葉、束葉、疏花疏果等。

4科學施肥

要根據綠色食品蔬菜的生產要求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參照綠色食品蔬菜施肥標準),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并且要充分腐熟,以減少致病菌和蟲卵的帶入。追肥以腐熟糞尿為主,多元復合肥為輔,防止過多追施氮肥導致徒長。合理使用微量元素,嚴格按照標簽說明使用濃度和劑量,防止過量引起藥害。沙質土壤要輕施勤施,少量多次;粘質土壤可重施,多施廄肥、堆肥等粗肥作基肥,提高土壤的通

透性。

5綜合防治病蟲害

1)農業防治。采用抗蟲品種、合理輪作、翻耕整地、清潔田園、適期播種、肥水管理等多種農藝措施,提高蔬菜抗逆能力,減少農藥化肥用量。

2)物理防治。應用黑光燈、黃板或糖、醋、酒混合少量藥劑誘殺害蟲;使用防蟲網防蟲;覆蓋銀灰色遮陽網避有翅蚜;保護地可采用“高溫悶棚”控制棚室害蟲;用溫湯或干燥處理蔬菜種子,殺死種子內外附著的病菌;用藍色膜防除草害。

3)生物防治。用農抗120防治黃瓜白粉病;用農用鏈霉素防治黃瓜細菌性 角斑病、大白菜軟腐病;釋放麗蚜小蜂防治棚室的白粉虱;利用毒力蚜霉菌劑防治棚室蚜蟲;利用蘇云金桿菌制劑防治菜青蟲和甘藍夜蛾等害蟲。

4)化學防治。科學使用化學農藥,認真執行《農藥管理條例》和《農藥安全間隔期限規定》,不使用DDT、甲胺磷、甲基異柳磷等劇毒高殘留農藥。

篇10

關鍵詞:番茄;夏秋栽培;田間管理

越夏及秋大棚番茄栽培是北京地區設施栽培的主要茬口之一。2009年秋季北京地區秋大棚番茄暴發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使番茄產量降低、品質下降,發病嚴重的地塊減產幅度超過50%,受此影響,近幾年夏秋大棚番茄栽培面積大幅度減少,因此,控制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的發生與為害是夏秋大棚實現高產的關鍵。經過2010-2012年3年的試驗、示范,筆者總結歸納出一套越夏及秋大棚番茄高產栽培技術,為穩定恢復京郊越夏及秋大棚番茄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1 培育壯苗

夏秋茬大棚番茄壯苗的標準是:根系發達,莖稈粗壯,株高10 cm左右;葉色深綠,葉片厚,葉片數4~5片;日歷苗齡25 d,無蟲、無病。培育壯苗是番茄栽培獲得高產的基礎,俗話說“苗好三分收”,對番茄來說則是“苗好五分收”,夏季培育番茄壯苗應把握好以下6個環節。

1.1 品種選擇

目前北京地區銷售的抗TY(黃化曲葉病毒病)番茄品種很多,大多為國外引進品種,國產粉果型品種較少。經過幾年的試驗、示范,筆者認為適合北京地區夏秋大棚栽培的番茄品種是浙江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選育的浙粉701和浙粉702兩個品種,這兩個品種抗TY,適宜于北京地區越夏及秋大棚栽培茬口,果實性狀符合北京市場需求。

1.2 播種時間

北京地區夏秋大棚栽培番茄的播種時間為5月20日至6月30日,播種期為40 d。西瓜、西葫蘆、生菜、白菜等春茬作物在6月中旬前結束收獲后,越夏茬番茄可于6月20日左右定植,播種在5月20日至6月15日進行,品種選擇浙粉701。黃瓜、番茄、冬瓜、茄子等春茬作物在7月初結束收獲后,秋茬番茄可于7月中旬以后定植,播種在6月15-30日進行,品種選擇浙粉702。

1.3 穴盤或營養缽育苗

夏季育苗溫度高,幼苗生長速度快,為培育壯苗,定植時少傷根系,應采用穴盤或營養缽育苗技術。育苗基質或營養土要求養分全面且充足,育苗場地應選在灌水方便、地勢較高的地方,育苗畦上要有棚膜和遮陽網雙層覆蓋,具備降溫、防雨水、遮強光的功能。

1.4 種子處理

種子消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溫湯浸種,方法是:用55 ℃的熱水浸泡種子20~30 min,浸種時間內保持水溫恒定。防止幼苗徒長可采用優比浸種劑浸泡種子5~6 h,每袋浸種劑(規格為20 mL)處理20 g種子。將處理過的種子清洗干凈,陰干后即可直接播種,也可催芽2 d后播種。播種時每穴點籽1~2粒,覆蓋土要細碎潮濕,覆土均勻一致,厚度0.6 cm。覆土后及時覆蓋地膜進行保濕催芽,待幼芽出土后及時撤掉地膜。

1.5 苗期勤噴水

幼苗期水分管理最關鍵,在高溫悶熱的條件下水分蒸發很快,苗畦內要及時補充水分。補水最好選擇噴霧的方式,霧滴越小越好。噴水在早上或傍晚進行,切忌中午高溫時噴水,每天噴水1~2次。若沒有噴水設備也可以直接往畦內灌水,注意灌水量不要過大,每2 d灌1次。

1.6 齊苗管理

待苗出齊、兩片子葉展開后要及時查苗補苗,及時除去發育不好的畸形苗,每穴留1株苗,補齊空穴苗。幼苗期及時除雜草,并用藥劑防治病蟲害1~2次,定植前用百菌清1 000倍液灌根。

2 施肥、做畦、定植

2.1 施肥

施肥要以有機肥為主,每667 m2施優質有機肥5 t以上,或每667 m2施商品有機肥(一特有機肥或環保有機肥)1 t以上。施肥方法可采用撒施或溝施,若有機肥數量小可溝施。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每667 m2再施45%復合肥50 kg,硫酸鉀或硝酸鉀15 kg。肥料施勻后及時旋耕兩次。

2.2 做畦

雙行定植小高畦,要求畦高15~20 cm,畦下底寬80 cm,上口寬50 cm,畦面為拱圓型,定植時大行距80 cm,小行距50 cm。單行定植可以做成一面坡式畦面,畦寬80 cm,畦埂高度20 cm。畦面做好后,先踩實再灌水。

2.3 定植

番茄栽培密度為每667 m2栽3 000株左右,雙行定植株距在 30 cm左右,單行定植株距在25 cm左右。定植前先選苗,去掉小苗、弱苗、蟲苗、病苗,先栽大苗、壯苗。定植后及時灌水。

3 開花結果期管理

夏秋大棚番茄生長前期、中期處在高溫干旱或高溫多雨的不利氣候條件下,栽培難度大。栽培重點是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為害,創造適合番茄生長的有利環境條件。定植后應把握以下6個關鍵技術。

3.1 灌根

為保證定植后能全苗、少死苗,澆過定植水后要及時用藥水灌根(或是點藥水定植),采用的藥劑為百菌清或多菌靈1 000倍液,重點防治莖基腐病和立枯病。夏秋茬番茄生長速度快,若死苗后再補苗,則植株生長差異大,不利于管理。

3.2 插架或吊線

定植1周后要及時插架或吊線。不管是采用雙行定植還是單行定植,竹竿插架或吊線都應做成直立架,直立架比人字架通風透光性好,有利于提高番茄的產量和品質。綁蔓時,注意莖稈不要綁得太緊;吊線時,系住莖稈的扣要大,不要影響莖稈增粗。采用竹竿插架的可使用番茄綁蔓器綁蔓,每棚只需6 h即可完成1次綁蔓。

3.3 保果技術

用激素處理花柄或萼片是番茄獲得高產的一項關鍵技術,激素最好選用保果寧或豐產劑二號,每克對水2 kg左右使用。當1穗花序有2~3朵花已經開放時及時噴花,藥液要噴在花柄或是萼片上,不要噴在花瓣上,每穗花處理1次。噴花要在上午7-9時、下午16-18時進行,避開中午高溫時段。噴花時,注意不要讓藥液灑落到葉片上,否則會造成上部葉片卷曲,影響番茄正常生長。

3.4 水肥管理

灌水管理的原則是前中期少而勤。番茄生長前中期處在高溫的環境條件下,灌水的目的一是滿足番茄生長的需求,二是有利于降低地表溫度,改善小氣候,創造適宜番茄生長的有利條件。每次灌水量不要太大,每4~6 d灌1次水,灌水時間選在傍晚或早上。遇到連續降雨天氣應適當減少澆水次數,并且不要讓雨水進到棚內,否則雨水澆灌會造成番茄死苗、死秧現象。番茄生長后期(9月中旬以后)氣溫逐漸降低,灌水次數要減少,每10~15 d灌1次水,每次灌水量也不要過大,整個生長期間切忌大水漫灌。

施肥管理的原則是前輕后重,定植后、坐果前若底肥充足可以不追肥,若底肥不足可追施1次速效性復合肥,每667 m2用量為15 kg。結果期追肥原則是數量充足,養分全面,當每穗果長到核桃大小時追肥1次,以高鉀復合肥為主,每次追施20 kg。為提高產量和品質,應配合進行葉面追肥,葉面肥選擇鎂、硼、鈣、鋅等多元素肥料,每7~10 d在葉片背面噴灑1次。

3.5 整枝打杈、悶尖、留果

夏秋大棚番茄生長迅速,為調節好地上秧果與地下根系的生長關系,要適時整枝打杈,以利于根系的發育。當側枝長到4~6 cm長時要及時去掉。

悶尖就是去掉生長點,保留一定的葉片數和果穗數。一般每株留4~5穗果,若留4穗果,則應在第5穗花出現時再悶尖,在最頂部果穗的上邊保留3~4片葉。保證一定數量的健壯葉片是番茄栽培獲得高產的關鍵。

留果時,每穗果選留3~4個果形周正、發育正常的果實,及時去掉畸形果、多余的小果和花以及花序上出現的側芽。

3.6 降溫及保溫管理

番茄生長前中期處在高溫的條件下,應加強降溫管理。除小水勤澆外,可在棚膜上加蓋遮陽網,遮陽網做成移動式,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16時覆蓋棚頂6~8 m寬,早晚及陰天卷起或撤掉。還可向棚頂定期扔撒雜草或泥沙,起到遮光降溫的作用,風雨過后晴天時重新扔撒。越夏及秋大棚番茄生產必須在棚頂留頂風口,頂風口降溫效果顯著。

10月下旬后氣溫下降明顯,為延長番茄生長期,可使用流滴地膜在棚內兩側加設圍簾、二道幕,也可在棚外四周加蓋草簾進行保溫管理。若兩項保溫措施都采用,則秋大棚番茄生長期可延長15~20 d,顯著提高經濟效益。

4 病蟲害防治

4.1 蟲害的防治

越夏及秋大棚番茄栽培過程中易出現的蟲害有蚜蟲、白粉虱、棉鈴蟲、薊馬等。蚜蟲、白粉虱可在定植時使用一特牌一株一片進行防治。棉鈴蟲要盡早防治,剛發現幼蟲就及時用藥。薊馬的為害比較特殊,在果實上形成凸起的白色小斑點,影響果實品質,另外,薊馬還傳播病毒。防治薊馬要在開花坐果期及時用藥,噴藥時間選在傍晚或早上,每5~7 d防治1次。9月下旬以后若有害蟲為害,每棚可用兩袋熏寶進行熏殺,質量較好的熏藥對所有害蟲都有效。熏殺方便、省工、效果好,但在高溫條件下容易產生藥害。

4.2 病害的防治

番茄定植后容易發生莖基腐病,采用灌根的方式防治效果較好。高溫條件下栽培番茄,真菌性病害發生較少,病毒病和生理性病害發生比較普遍。防治病毒病,應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基礎上控制病毒的傳播途徑,及時防治蚜蟲、煙粉虱、薊馬,即可有效預防病毒病的發生。番茄生長前中期,通過降低棚內溫度、保證充足的肥水供應、減少傷根等措施,可降低病毒病和生理性病害(卷葉、黃化葉、小葉叢生等)的發生幾率。番茄生長后期氣溫低、濕度大,容易發生灰霉病、晚疫病等,后期病害的防治原則是以降低棚內濕度為主,藥劑防治為輔。

4.3 畸形果、裂果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