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科普知識范文

時間:2024-04-02 18:05: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藥科普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藥科普知識

篇1

在中央宣傳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主辦的“中醫中藥中國行”全國大型科普宣傳***站活動之后,為了積極響應活動號召,擴大宣傳覆蓋面,按照省衛生廳《關于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中醫藥大型科普宣傳活動的通知》要求,我市及時進行了安排部署,精心組織,并協調相關部門,集中人力、物力,于9月23日至9月30日,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較大規模、較多形式的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收到了一定的實效?,F匯報如下:

一、明確認識,加強領導

為了加強對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的組織領導,確保活動搞的有聲有色有實效,我局制定下發了《關于在全市開展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的通知》和《***市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副局長任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全市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領導小組,明確了活動內容、時間和工作要求。各縣(區)按照市上的統一安排和部署,也分別成立了宣傳活動組織機構,制定了宣傳實施方案,為全市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的組織和制度保證。

二、采取多種形式,努力擴大宣傳普及面

適宜的宣傳方式方法,是達到宣傳目的的手段。要使全市各個層次、各個領域的人都能深入地了解中醫藥、認識中醫藥,感受中醫藥,進而熱愛中醫藥,支持中醫事業發展,我們結合媒體、群眾生活方式、衛生行業工作的特點,采取了4種方式。一是以集中培訓和召開座談會的形式開展口頭宣傳。全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利用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培訓班和鄉村醫生中醫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培訓班以及召開座談會,召集轄區內衛生技術人員、各衛生單位領導和科(股)室主要負責人,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和《***省發展中醫條例》等黨和國家近年來出臺的扶持中醫事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討論目前中醫發展形勢,并結合單位實際,分析自我發展現狀和今后建設方向,大力營造愛中醫、學中醫、發展中醫的良好氛圍。至目前,全市共舉辦培訓班42期,召開座談會9次,培訓人員4000余人次。二是采用報紙、傳單、標語橫幅等載體開展文字宣傳。各縣區分別在主要街道懸掛橫幅,張貼醒目標語,同時將中國中醫藥報***特刊主要內容、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全市中醫工作現狀、中醫藥防治疾病的常識以問答的形式編成傳單下發群眾,大力營造宣傳氣氛。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懸掛橫幅23條,張貼標語275幅,發放傳單2萬余份。三是協調新聞單位開展電視媒體宣傳。各縣區均積極協調當地電視臺,邀請記者追蹤采訪和報道,進一步擴大了宣傳普及面。四是組織大型義診咨詢活動開展現場宣傳。除了市上組織開展的大型義診咨詢活動外,各縣區分別設立義診咨詢服務點,抽調職稱高、資歷老、經驗豐富的專家開展現場診治和咨詢活動,受益群眾多達3000余人,使廣大群眾親身體會到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增強了保護自身健康權利和義務的意識。

通過以上活動,中醫科普知識在我市有了較為廣泛的影響,社會各界對中醫工作的支持進一步得到了重視和加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積極探索建立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長效機制,健全宣傳實施方案,努力加大對中醫藥科普知識的學習宣傳實施力度,突出我市中醫藥特色,全面促進全市衛生事業的快速協調發展。

 

                                                             

 

                

 

篇2

一是編印健教資料,推廣健教處方。在門診大廳設立了健康教育資料取閱處,每天免費向患者及家屬提供中醫藥特色健康教育處方、和各種健教資料。各病區設置健康教育資料取閱處,供患者免費取閱,科室還根據患者需求不斷更新內容,滿足患者需要。

二是推行全員健康教育。中醫醫院要將健康教育咨詢融入日常診療工作中,在工作時要及時充分履行健康教育職責。病人入院后,醫護人員須密切配合,利用查房、巡視病房、護理等及時與患者交流溝通,適時向患者傳授中醫藥養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知識,并進行規范化健康教育。

三是開展健教大課堂,推行重點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大課堂是中醫醫院開展中醫特色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實踐中,由醫務、科教、防保等科室牽頭負責,精心選派各科專家主講。2012年,我院就舉辦各種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義診活動和健康講座19場次,聽眾達四萬余人次。發放健康教育資料6000余份。走訪社區居民近700戶,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并發放“居民優惠就診卡”1300份,取得了良好效果。

2拓展形式

構建立體化健教網絡在實踐中,我院創新運用當地報刊、電視、電臺和院內電子顯示網絡、健康教育櫥窗等宣傳普及中醫藥健康教育知識,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健教宣傳網絡。

一是在門珍及病區,因地制宜地設立內容豐富、科學實用與轉業業務相應的中醫藥健康教育宣傳專欄,除介紹中醫藥基本知識、診治原理外,還普及藥食同源、治未病等與人們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知識、方法和養生保健理念,并確保適用性和安全性,取得了實效。

二是利用內部有線電視網絡,在大堂、病區、門診候診區及輸液觀察室等處每天播放中醫藥健康養生講座。截止目前已播出400余集,使健康教育宣傳在全院基本實現全覆蓋,受到患者及家屬好評。

三是為了推動健康教育宣傳向縱深推進,在襄陽主流媒體———《襄陽晚報》開辦了“中醫中藥”專版,與襄陽電視臺合辦了“中醫與健康”專題電視欄目。此外,還利用社團報刊,如《襄陽老齡》、《城市客運報》、《主流生活》雜志及院報———《襄陽中醫》等,多角度開展中醫藥健康教育宣傳,引起社會和百姓的廣泛關注。

3強化硬件建設

促進健康教育工作不斷發展環境是開展健康教育和營造中醫藥文化氛圍的良好載體。近年來,我院著力將健康教育工作與中醫藥科普宣傳相結合,強化硬件設施建設,促進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斷發展。醫院在房屋的建筑風格和裝飾上堅持突出中醫藥特色文化,努力塑造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外部健康教育環境。醫院在門診樓開設了“國醫堂”和“治未病”門診,由近40位國家級和省市級知名中醫專家輪流坐堂應診。近年來,還不定期引進省內外知名中醫專家前來交流、坐診,運用中醫四診手法為患者一對一把脈問診,并傳授中醫健康保健知識,受到普遍歡迎。

為改善醫院內部環境,我院采用仿古木刻、浮雕、畫框等多種形式,在門診大廳和住院樓制作了四季養生知識和古代名中醫浮雕文化墻,在門診和病區內張貼充滿溫馨和諧,體現人性化關懷的宣傳標語和中醫藥文化對聯,并將名醫故事、中醫故事、中醫藥科普知識等內容融入文化裝飾中,營造出了濃厚的健康宣教和中醫藥文化氛圍。讓人們在感受、認同和理解中醫藥文化的同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健康教育效果,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篇3

關鍵詞:中藥學專業校企合作管理

《江蘇省人民政府文件》蘇政發〔2006〕26號,《省政府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實現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教育強省的必然要求。實施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人才是核心,大力培養高職高專中藥人才,為中醫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一、成立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委員會,定期召開校企合作建設探討會

成立主要由來自中藥行業、企業專家、高校骨干教師等成員組成的中藥學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立中藥學專業校企合作理事會,合作單位共30多家。定期召開校企合作建設探討會,凡屬于辦學重大事項,經過雙方協商決定。建立行業與學院的雙向教學質量監管系統,多層次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雙向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進成員單位的深層次合作

結合學院專業建設要求,充分利用中藥學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成員單位的資源,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校企產學研合作等方面開展更為深入的合作。與蘇州大學附屬一院、蘇州中醫院、蘇州雷允上國藥連鎖有限公司,蘇州天靈飲片有限公司等醫療單位合作,加強專業建設。積極推進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構建專兼結合校企合作的師資隊伍,聘請行業專家參與課程體系建設,與行業共同開發課程,《藥品經營與管理》到藥業現場教學,《中藥信息化服務》《專業發展動態》等中藥的課程聘請行業專家授課。

三、建設中藥學專業校企合作共享平臺、做好信息服務工作

創辦中藥學專業網站,及時國家、省、市有關醫藥衛生行業最新發展動態,相關政策。開辟宣傳理事會成員單位的專欄,及時單位用人信息和畢業生信息,構建成員單位選人用人的信息交流平臺。同時,通過中藥學專業網站建設,提高中藥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建設,科研開發。建設好網上中藥科普館,介紹中藥科普知識,中藥資源,中藥合理應用等,做好社會服務。

四、建立校企人才交流制度,開展理事會內專技人員互訪學習

組織院內的教師到醫藥衛生行(企)業頂崗鍛煉,同時積極選聘醫藥衛生行(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等,參與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共建專業核心課程(如中藥鑒定、中藥藥劑等課程)的資源庫建設。校企之間通過協商,按照有利于調動雙方人才參與雙向交流積極性的原則,醞釀建立校企人才交流互訪相關制度,使合作單位內專技人員互訪學習經?;?、制度化,以不斷提高院校教師的實踐能力,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每年對專業教師舉辦1~2次中藥領域研究進展學術報告。

五、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實現校企資源優化共享

鼓勵院校積極與相關行(企)業洽談,在引入行(企)業資本或設備參與職業教育方面進行有益嘗試,實現教學資源與企業資源的相互共享,開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積極推進“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和專業服務支柱產業能力建設。通過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建立以校企合作為核心的職業技能實訓和頂崗實習平臺,使“中藥實習實訓基地”這一優質資源成為向學生提供優質實習實訓場所和向省內其它高校及社會開放的示范。

六、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實行雙向人才培養

本著以學院、行業企業互利原則,確定以“學生”為主體,兼顧“企業員工”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雙向人才培養模式。行(企)業可從實際需要出發,加強與院校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面的深度合作,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職業資格鑒定(中藥調劑員),逐步提高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行(企)業也可根據在職人才培養發展的需要,與相關院校開展職后繼續教育,不斷拓展崗位人才的發展空間。每年不定期組織人才交流招聘會,為成員單位提供優秀畢業生,更好的促進學生就業。

七、提高科研水平,開展全方位技術合作

合作成員單位共建技術中心(基地),以項目為載體,合作開展科研課題研究(如吳地中藥材種植、開發與保護)、產品研發、工藝革新和服務等工作,促進專業教學與企業生產緊密對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實現成果共享,提升學校、企業核心競爭力。

八、傳承中醫藥文化,做好社會服務

中藥學專業利用校企合作團隊專業技能高,教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面向社會提供適宜的醫藥衛生服務項目,為企業員工專業培訓,比如開展“中藥炮制與配制工培訓”和行業技能大賽等。面向社區居民提供有關中醫養生方法、中藥真偽鑒別、中藥正確使用等的專業咨詢和技術服務。利用中藥學專業的實訓平臺,構建一個向蘇州市社區市民、蘇州市中小學生,外地游客開放的宣傳吳地醫藥知識,弘揚中國中醫藥文化的課外教學基地。開展科普開放日活動,面向蘇州市民,在蘇州中藥科普館———藥用植物園、中藥標本博物館等開展系列貼近實際的科普開放活動。中藥學專業校企合作辦學,是學院與相關行(企)業深度合作的重要平臺,是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舉措,專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各成員單位積極參與,開展各項工作,為推進全省中藥職教事業持續發展,全面提高中藥技術人才的培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聶小忠.大專層次應用型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23):117.

[2]馮傳平,郭爭鳴,陳斌.基于校企合作的醫藥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9):957-959.

篇4

一、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聯合出臺的《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意見》要求,制定和實施市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3年計劃,繼續完善中醫藥服務網絡,積極爭取省市級中醫優質資源下沉,積極爭創省中醫藥適宜技術示范基地,大力推廣中醫藥新技術、新療法,積極開展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

二、全力提升中醫院服務能力,奠定縣域中醫龍頭地位。

市中醫院要加強標準化建設,擴大康復病區,開設名中醫館,強化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業務上要主動上聯,向上級醫院聯系業務幫扶,著重加強急救、院感、透析、麻醉、病理、中藥飲片等薄弱環節管理,提升中醫院綜合實力,加強對社區、衛生院奠定縣域中醫龍頭地位,同時要加快市中醫院遷建工程進度,爭取在年內啟動征地工作。其他公立醫院要大力拓展中醫藥業務和項目,中醫藥收入占比要有明顯增長。

三、全面落實醫改政策、進一步強化醫藥費用控制。

按照《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加強中藥飲片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繼續規范中藥飲片的使用,控制貼均費用,加大監管力度,定期實施抽查。市中醫院要積極實施中醫單病種管理和中醫臨床路徑管理工作,遴選和推廣應用5個療效確切,技術規范,水平先進的中醫(中西醫結合)單病種,強化單病種質量控制,規范中醫診療行為,促進中醫藥臨床特色優勢標準化建設。

四、發揮中醫藥在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

全面推進中醫藥“三進”工程。鞏固衛生強市創建成果,進一步推進城鄉社區中醫藥工作,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中醫科和中醫藥設置率達100%,鼓勵執業中醫師開展多點執業工作,推廣和應用2項中醫藥適宜技術,為基層群眾解決提供質優價廉的中醫藥服務,擴大中醫藥慢病防治范圍。強化中醫藥科普知識宣傳,繼續推進“中醫中藥中國行—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加強中醫藥知識及文化傳播網絡建設,廣泛開展中醫藥政策和文化科普宣傳活動,提高社會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和認同度。

五、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建設好中醫藥人才隊伍。

實施中醫藥“人才強業”計劃,實施各類中醫人才培養項目,加強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各級名中醫每3年應帶教2~3名青年中醫藥人員,其中1名以上必須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人員,培養基層中醫藥業務骨干人才。結合中醫跟師帶徒特點,認真實施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崗位培訓,不斷增加中醫全科醫生數量,開展城鄉社區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依托市中醫藥學會舉辦中醫藥學術交流活動。

篇5

一、加強健教組織領導,鞏固完善健康教育網絡

各社區、各單位要加強對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健康教育組織機構,做到人員、設備、經費三落實,避免健教專干流失、脫崗。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要以街道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為中心、社區健康教育工作為骨干、行業單位為依托,不斷鞏固和完善街道、社區、單位三級健康教育網絡,進而形成“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部門協調,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強化輿論導向作用,提高健教知識的知曉率

各社區、各單位要密切協作,采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健康教育,結合3.24結核病防治宣傳日、4.7世界衛生日、4.25全國預防接種日、愛國衛生宣傳月、5.31世界無煙日、6.26國際禁毒日、10.8高血壓病日、12.1世界艾滋病防治宣傳日等各大節日,通過張貼標語、上街宣傳、懸掛橫幅、宣傳展板、散發傳單等多種形式,向居民開展健康咨詢及宣傳教育活動。堅持做到每2個月更換一次健康教育知識宣傳欄,加強衛生防病常識的宣傳教育活動,逐步提高轄區居民的自我保健和健康防護意識。

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信息平臺,以短信等形式傳遞預防保健、傳染病防控等健康知識信息,增強群眾防病、保健能力,以期實現群眾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85%以上,健康行為形成率達到80%以上。

三、發揮醫療單位優勢,做好健康教育培訓工作

各醫療單位要積極參加市、區組織的各類培訓,做好一年二次以上單位健康教育人員的專業培訓,不斷提高健康教育專干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論水平,組織專干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掌握信息傳播,交流健康教育工作經驗,不斷提高地區健康教育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效率。

各醫療單位要按照要求開設定期更換內容的健康教育專欄,有計劃地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并做好健康教育資料的收集歸檔工作。

四、普及衛生科普知識,增強公眾防范應對能力

加強社區健康教育網絡與社區衛生服務健康教育網絡的聯系、融合、協作,共同開展宣傳咨詢活動,實現資源資料共享,優勢互補。組織網絡專干、重點人群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開展預防控制艾滋病、結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型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廣泛普及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衛生科普知識,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結合實際,制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工作預案與實施計劃,對公眾開展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知識的宣傳教育和行為干預,增強公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

五、加強控煙宣傳教育,昭示吸煙有害身體健康

進一步做好地區控煙宣傳教育和創建“無煙單位”工作,建立單位、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控煙健康教育體系,全面提高人民群眾吸煙危害健康認識,對居民廣泛開展控煙教育,做到辦公室、會議室、公眾場所有明顯禁煙標志,努力落實禁煙制度。指導“無吸煙單位”要保管好創建檔案資料,并嚴格按照無吸煙單位標準繼續做好工作,鞏固控煙成果。

加強對社區、單位工作人員控煙知識培訓,講解吸煙危害身體的原理和如何采取有力的戒煙措施,吸煙的同志在做好自身戒煙的同時,也要做好他人的勸煙工作,不吸煙的同志要積極監督,幫助吸煙的同志做好戒煙工作。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宣傳欄、宣傳單、控煙海報等多種形式,開展吸煙有害健康的宣傳教育,大力宣傳吸煙的危害性,從而使廣大群眾自覺抵制煙草危害。充分利用5.31世界無煙日、6.6禁毒日等重大活動,大力開展吸煙危害性的宣傳教育。

六、提高群眾健康知識,推進健康教育全面開展

各社區、各單位必須有一名領導分管健康教育工作,配備專(兼)職人員,把社區、單位作為向廣大居民普及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陣地,開展多種形式、適合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動,做到有活動計劃、內容、效果評估及相關資料,全年開展健康教育講座活動不少于12次。所轄區域要設立健康教育墻報、宣傳畫、標語、宣傳專欄。宣傳欄或板報要求面積不小于3平方米,每2個月更換一次,全年出刊不少于6期,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的健康知識,達到健康教育標準。內容及時更新,以《健康66條—中國公民健康素養讀本》為主要內容。通過健康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文藝會演、板報展評、健康知識專業培訓、入戶宣傳、散發資料等形式,開展以疾病防治、養生保健、除害防病、環境衛生整治,控煙為內容的健康教育活動,確保社區居民基本衛生知識知曉率要達到80%以上。

篇6

一、中醫藥事業發展狀況

“”時期,全區中醫藥三級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中醫藥防治能力和服務可及性顯著增強,中醫藥文化不斷普及,成功創建為全國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中醫藥事業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年末,全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60家,其中區級公立綜合醫院3家、民營醫院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6家,鎮衛生院6家,規范化村衛生室99家。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以上的醫療機構均設有中醫診療科室和中藥房。共設病床314張,其中中醫病床66張、中西醫結合床位44張,全區基層醫療機構擁有中醫藥正高級職稱7人,副高級職稱18人,中級職稱26人,初級職稱18人,中藥劑師(士)29人,中醫藥衛生技術人員98人。目前,已建成獨立的中醫藥綜合服務區(中醫館)6個,以開展中醫藥服務為主的社區衛生服務站10家,建成全區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學習基地1個。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主線,以人民群眾對中醫藥醫療保健需求為根本出發點,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大力實施人才戰略,著力推進繼承和創新,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不斷推進全區中醫藥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主要目標: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顯著增強;農村和城市社區中醫藥發展基礎進逐年提高,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不斷改善,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逐步建立醫療、預防、康復、保健、養生功能齊全覆蓋城鄉的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中醫藥服務網絡和醫療服務能力建設

按照“調整、鞏固、完善、提高”的原則,堅持“小綜合、大??啤钡陌l展思路,優化中醫藥資源配置,完成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中醫特色突出、綜合服務功能較強的區級綜合醫院。加強區中醫院建設,成立全區中醫醫療和技術指導中心,充分發揮中醫醫療機構的龍頭帶動和技術指導作用,積極開展對鄉村衛生機構的中醫藥對口扶持和技術合作。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中醫藥業務建設,全面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

以創建全國農村基層社區中醫先進單位為目標,加強農村中醫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改善鄉鎮衛生院硬件設施,開展中醫藥特色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加強培訓和適宜技術的推廣,增強中醫藥服務能力,爭取建設2--3個省級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同時,不斷強化城市社區中醫藥工作,使中醫藥服務網絡覆蓋更廣、服務能力更強,鞏固國家級中醫工作先進單位成果。

加強中醫藥信息化基礎建設,加快信息技術在中醫藥領域的廣泛應用,提高中醫藥行業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促進中醫藥管理現代化。

(二)突出特色項目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和作用

1、繼續實施“三名”戰略。走名醫帶名科、名科促名院的中醫特色發展之路,全面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建立激勵機制,為中醫人才成長創造良好條件,造就新一代名中醫。全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建設具有中醫特色的“中醫館”,全面開展中醫適宜技術服務。啟動實施“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養計劃”,培養優秀中醫學科帶頭人和中醫骨干。

2、推進中西醫結合工作。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技術資源和診療優勢作用,不斷提高中西醫結合防治疾病和科技創新能力?!笆濉逼陂g舉辦在職西醫學習中醫、中醫學習西醫學習班,培養一批能中西醫結合專業技術隊伍,為我區中西醫結合發展奠定基礎。

3、推廣特色中醫服務。大力推廣中醫藥50項適宜技術,探索推廣機制,加強師資培訓,建立評價體系,完善考核監督,提高推廣實效。篩選10--20項中醫藥養生保健適宜技術,在全區推廣。開展民間中醫藥獨特診療技術和單驗方的整理工作,制定臨床療效評價方案,篩選、評價一批安全、有效、適宜應用的技術方法、方藥,整理規范并加以推廣。

(三)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中醫藥服務水平

以提高醫療質量、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為重點,加強中醫藥急診急救能力建設,重點改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急診急救基礎設施,加強中醫藥臨床科室標準化建設,強化急診急救技術培訓,對區級以上綜合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進行系統的應急技能培訓。認真貫徹執行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醫療質量監督管理制度,完善行業管理規范和標準,加強醫療質量監控體系和評價體系建設,建立并完善醫療機構“院、科、組”三級醫療質量監控組織,逐步形成衛生行政部門宏觀監管、醫療機構日常管理的科學監管體系。

(四)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加強中醫藥繼續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實施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加速中醫藥隊伍知識和技術更新,提高臨床防病治病能力。加強在職人員學歷學位教育,提高在職中醫藥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快農村中醫藥人才培養,實施鄉村醫生中醫學歷教育,對農村基層優秀中醫的成才規律與臨床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加快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步伐,積極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完成區級中醫藥臨床技術骨干、鄉鎮衛生院中醫專病骨干的培訓任務。

(五)加強農村中醫藥工作

發揮中醫藥防治常見病、多發病臨床療效確切、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有效緩解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和支付水平比較低的矛盾。開展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中發揮中醫藥作用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的鎮開展院內中藥制劑調劑使用試點。加快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建設,突出中醫藥??疲▽2。┨厣鸩叫纬杉夹g優勢。完善村衛生室中醫藥服務基本設施,積極應用和開展中醫藥診療技術,每個村衛生室至少要有一名中醫或能中會西的鄉村醫生運用中西兩法為農村居民防治疾病。

(六)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

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預防、醫療、康復、養生保健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轉變中醫藥的服務理念,拓寬服務領域,完善服務功能,研究制定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規劃和具體措施。在鞏固和提高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的基礎上,提高中醫藥在康復醫學領域的服務能力和水平,積極開展中醫藥對亞健康人群的服務項目。大力開發中醫藥健康產品,形成特色品牌優勢。鼓勵、吸納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共同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政府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切實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區衛生部門要切實加強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統籌協調,制定相關政策,定期召開聯席工作會議,研究工作,解決問題。各鎮街、各有關部門都要完善相應組織,加強統籌協調,把中醫藥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考核目標,積極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

篇7

可促進大學生注重和諧發展。中醫學講究平衡發展與和諧統一的觀點,有助于引導青年大學生在認識問題和處理事物的過程中學會用哲學的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中醫藥文化引領大學生道德人文情懷。中醫藥作為一門“人學”,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唐代以來中醫藥“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的大醫精誠文化昭示著勇擔使命,執著敬業,仁者仁心的博愛奉獻精神。2012年1月第二十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提出實施好新一輪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在這一背景下,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的中醫藥文化應當成為開展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想素質提升的重要載體。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與推廣依托中醫學理論體系所形成的文化社會背景、蘊含的人文價值和文化特征,借助網絡載體必將對當代大學生青年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行為規范,起到直接或間接的思想引領作用。

易班與中醫藥文化網絡傳播相結合的特點

當今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形式具有時效性、廣泛性、非線性、互動性、靈活性等特點。易班網上互動社區與以實體性為特征的傳統中醫藥文化相結合,產生的疊加效應可以體現在網絡專業特色顯著、網絡服務學習、傳播網絡元素表征等方面產生新的形式。

1為易班網絡注入了專業特色中醫藥文化歷來同中醫療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醫藥文化與易班結合最直接的成果是將中醫藥相關信息直接融入大學生的網絡虛擬體,緊密同社會大眾健康需求聯系,使得中醫藥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項目或者社會上較為流行且具有一定療效的知識成為大學生比較喜聞樂見的網絡關注項目。值得注意的是,蘊含中醫藥文化精神的現代新媒體作品,如影視劇、網上博物館等,越發受到推崇,成為中醫藥文化網絡推廣傳播的一個亮點。

2有利于資源共享和專業知識交流易班網絡脫胎于大學校園生活,因而作為一個網絡虛擬群體,承載了實體班級日常網絡學習的幾乎全部功能,成為大學生學習的一部“記事本”。因而,其在服務大學生學習功能上具有公益性、非商業特點,有利于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和校際間專業知識和課程學習的交流平臺,產生一定的功能性和服務性價值。

3網絡元素表征呈現多元化和信息化隨著中醫藥文化多元化傳播的深入,中醫藥文化在易班網絡表征元素呈現出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總體特征,以西方文化為外在形式的網絡語言的出現和中醫藥文化的融合在不斷進行,但其特有的民族性、傳承性、內斂性、大眾性依舊作為中醫藥文化的網絡表征主體元素存在。

遞進式開展中醫藥文化易班網絡傳播

中醫藥文化易班網絡傳播推廣是一項系統工作,涉及宏觀到微觀多個層次,涵蓋“軟件”和“硬件”不同方面,需要兼顧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等不同主體的能動性,分階段循序漸進推進。

1打造中醫藥文化易班推廣的保障機制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從領導到教師、從教師到學生,首先強調樹立中醫藥文化易班網絡傳播推廣的正確理念。提出增強民生意識和服務意識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群眾基礎,易班中醫藥文化傳播發展應當與整個社會大背景緊密相連,易班所承載的中醫藥文化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關注學生的需求,面向學生,及時把最新成果傳遞給學生,消除認知誤區,準確引導不斷涌現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其次,從學校層面到二級學院,再到教研室,逐級制訂易班網絡中醫藥文化內涵規劃,打造易班推廣的保障機制。中醫藥易班網絡文化發展源于學生對于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應實現信息的聯動機制,建立易班網絡實體服務體系,探索面向不同層次實體開展中醫藥文化易班教育活動的形式和途徑。為保障機制的良性運轉,我們著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熱愛中醫藥文化的教師網絡傳播隊伍,加強中醫藥文化的網絡氛圍,打造通向社會、基層的渠道,以及校園生活服務的適宜方法和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同時,積極拓寬中醫藥文化易班教育活動,整合各種校園媒體資源,定期協調整合中醫藥宣傳資源,加強對易班中醫藥文化發展項目的管理和質量監控,建立不同參與主體間競爭規則,不斷提高易班中醫藥文化水平。

2加強易班網絡中醫藥文化特色內涵易班網絡的內涵決定其傳播質量,因而加強易班網絡內容中醫藥文化特色是實現中醫藥文化在易班多視野、多維度、多角度交流與融合的先決條件。

在易班建設中,我們深切體會到中醫藥特色網絡語言是中醫藥文化易班傳播基本要素,也是中醫文化易班特色發展的前提條件。為此,在傳統中醫標準語言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組織學生發燒友開發推廣特定的中醫基本網絡用語,以特定符號、筆名、網上綽號、網名等各種新穎的組合方式進行中醫語言創新來吸引青年大學生,賦予中醫藥文化以新的活力與生命力。另外,我們還注意到應當體現易班版塊項目的多元文化融合。中醫藥易班網絡文化建立在網絡文化、青年文化、虛擬文化等亞文化類型基礎上,因而需要通過易班以網絡語言的方式促進中醫文化與多元文化融合,聚焦青年成為易班網絡平臺“流行”的源動力者。例如:在看似平常的養生網絡文化中融入青年所關心和偏愛的元素,如人際溝通等,將青年人所關注的健康保健與處世哲學聯系起來,并在易班網絡中借助網絡語言來構筑虛擬的語境,以青年所熱衷的方式進行傳播。同時,重視中醫藥文化易班網絡應用的現代化和實用性特征,積極拓展功能平臺,加快與3G和Wi-Fi網絡的同步,并保持與基礎應用程序的同步更新。

3不斷推進易班中醫藥網絡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易班中醫藥網絡文化的傳播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需要通過豐富的網絡虛擬活動和實體活動挖掘整合中醫教育資源,打造通暢迅捷、平等交融的網上師生交流平臺。

3.1構建易班發展平臺,形成易班基本用戶群圍繞打造易班大學生校園網絡第一平臺的目標,著力發展易班基本用戶群,上海中醫藥大學推出了“一份導航,一份簡報,一個推廣月”系列活動。“一份導航”是指易班建設初期,普及易班理念和技術制作并印刷的一套《易班使用手冊》,分學生版和教師版,內容涵蓋易班使用的基本技巧和常見問題;“一份簡報”是指易班建設中期推出的一份名為“醫在易班”的易班簡報,以網羅易班建設大事小事、分享易班建設趣事軼事為辦報理念;“一個推廣月”是指學生工作部在設計全年的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月時,專設每年的四月份為“易班推廣月”,意在集中力量、大力推進易班工作。同時,大力打造精品社團與易班網絡社團,重點培植特色易班社團和品牌社團,逐步使易班客戶群擴大并形成特色。

3.2緊密結合專業特色,整合中醫學習資源借助易班的各項活動實現科學研究與易班發展的銜接。利用易班平臺成為課題組成員間的交流方式。深入老師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訪談和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和歸納,了解師生對易班服務科學研究傳播交流的各種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正和調整,呈現易班的交互與人性化設計理念,讓易班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同時,打造易班的課件資源與學習討論平臺,結合專業學習的活動更好地展現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魅力,帶動各學院以及各行政班同學上易班學習和發帖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易班陣地可互動、可便捷獲取資料、可參與趣味投票、獲取積分和獎勵等各種充滿文化魅力的網上特色活動。

如:我校推出了“扛著易班上天目”、“方劑課進易班”等活動,通過網絡接龍的方式,對學生專業知識的養成和興趣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學校還要積極整合實體課程與網絡課程資源,積極推進各類講座課程視頻易班公開化,形成易班內的中醫藥文化學術氛圍和科普積累,做到實體班級與虛擬班級、線上課堂與線下自學相結合,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國內教育與國際教育相結合,將中醫教育和中醫藥思想貫穿課堂內外和世界各地。

3.3以易班為載體,實現中醫藥文化歸屬感的轉變著力打造兩支易班發展工作隊伍,一支為通過網絡遴選得出的人氣選手———“中醫易班形象大使”。由這些形象、口才俱佳的中醫網絡推手肩負起易班宣傳推廣的重任,從拉橫幅、設攤點、做宣講到進課堂、進教研室,讓易班真正走進了校園、走近了師生;另一支為教師和學生易班骨干、實體班專職易班干部。在學工部易班發展中心推動下,各個專業教師則把自己研究領域的中醫藥文化成果傳輸進來,各行政班成立易班班委維護易班和發送資料,分享成果;學校還開展了易班LOGO設計評比、易班注冊人數以及活躍度評比、師生易班博客評比等各種特色活動,物質和精神獎勵并重,實現中醫藥文化歸屬感虛擬向心力到實體向心力的轉變。學校還將進一步探索中醫藥易班網絡文化與大學文化的結合機制,增強凝聚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如:以易班為載體開展“中醫文化節”,整合我校各類學生活動,推進易班線上與線下傳播方式;打造如“中醫周熱點”、“中醫精品貼”、“中醫名師空間”等板塊作為品牌單元,結合易班社區,開展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線上線下活動,滿足學生需求;創辦上海中醫藥大學各系科的“教師之家”欄目,鼓勵各學院教研室專任教師進駐易班社區,暢所欲言,相互交流與答疑,形成師生互動機制等。

4加強中醫藥文化易班網絡建設的愿景

中醫藥文化易班網上融合與推廣的最終目標是弘揚國醫國粹,推廣中醫藥文化,擴大中醫藥在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力,為其他院校提供中醫藥相關學科乃至傳統文化的專業信息和多方面服務。通過易班的有機融合,既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促進大學生知識的學習,又可以達到涵養大學生心靈,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目標。我們目前只是開展了一些初期的建設性工作,為使中醫藥文化在易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今后還當不斷充實和豐富易班的建設。例如:

①開設中醫知識網絡興趣班。將大學生較感興趣和喜聞樂見的中醫藥實用知識和熱點話題定期整理,中醫、中藥、針灸、推拿、美容、康復、營養、保健、養生類文章,滾動播放中醫藥視頻,如介紹中醫知識和中藥用法,傳播中醫藥文化,提供名醫在線咨詢,增進大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

②建立易班中醫名醫名師庫。整合我校的教學資源與醫療資源,實現醫療資源網絡共享,推動中醫藥文化在易班上的推廣和宣傳。充分響應國家大力扶持網絡資源的優勢,開辟中醫名師講座,構建與名師交流的便捷通道,學習名醫名師的為人、為學、為醫之道。

③大力宣傳中醫藥科普知識。充分發揮上海中醫藥大學武術隊、民樂隊、中醫藥科學商店服務隊、中醫藥志愿者服務隊、中醫藥慈善愛心義工隊等的作用,加強中醫藥文化的社會服務功能,為易班社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創造有利條件。如在易班網上發起號召開展中醫藥文化社區宣傳活動,利用雙休日和寒暑假進街道和社區義務服務等。

篇8

一、工作目標

2009年全縣全面啟動科技特派員工作,共選派40名(其中農業類34名、醫衛類6名)。立足*實際,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業科技服務、醫療衛生相結合,共同做好科技特派員工作。

二、科技特派員的選派要求

縣派科技特派員派出單位相對穩定,基本保持三年不變。農業特派員的服務期限一般為兩年,醫衛特派員的服務期限一般為半年或一年,根據需要可以連任。一個特派員可以服務多個鄉鎮、企業,也可以多個特派員服務一個鄉鎮、企業。

(一)堅持選派條件。擔任科技特派員的人員應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有深厚感情,志愿到農村鄉鎮與農民群眾共同創業;擁有先進實用的技術或一技之長,具有創業意識和實際工作能力;遵紀守法,工作表現好;身體健康;醫衛特派員一般應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

(二)搞好雙向選擇。選派科技特派員要堅持由下到上、按需選派,與當地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增強針對性,并由政府選派為主過渡到以市場配置為主。

(三)拓寬選派渠道??萍继嘏蓡T主要從科技人員比較密集的企事業單位中選派,今年開始要加大從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專業大戶和離退休人員中的選派力度,大中專畢業生可以科技特派員助理身份參與。

(四)搞好資源整合。把科技特派工作與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醫生晉升職稱前下鄉鍛煉、農村科技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農村科技合作組織的發展和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等相關工作結合起來,充分整合資源;要立足一點,輻射全面,采取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形式將科技特派員組織起來,形成團隊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作用。

三、科技特派員的主要職責

(一)農業類特派員職責

1、深入調查研究,從長遠著手,幫助入駐鄉鎮制定和落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的規劃。

2、因地制宜,研究開發一批適合當地發展的科技項目,引進推廣適合當地種養業的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的技術,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培育特色產業。

3、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業技術和信息服務,通過項目合作與開發,以技術入股、資金入股、租賃經營、技術承包和技術中介等多種形式,幫助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經濟利益共同體,組織農產品流通,提高服務效率。

4、開展科普宣傳和先進實用技術培訓,充分利用辦班示范,舉辦科技集市,開辟科技專欄,編發資料等有效形式,幫助農民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致富本領,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鄉土實用科技帶頭人。

5、定期反饋當地農村工作信息,反映當地農村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提出發展當地經濟的建議措施。

(二)醫衛類特派員職責

1、深入調查研究,幫助入駐鄉鎮和衛生院制定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規劃。

2、引進、推廣應用適宜的醫藥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提高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技術水平。

3、臨床帶教、培訓鄉鎮醫療衛生人才,提高對農村多發病、常見病的診治水平,為群眾提供較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4、培植和發展鄉鎮(中心)衛生院的重點??坪蛯W科。

5、幫助鄉鎮(中心)衛生院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6、開展衛生科普知識宣傳,增強農民衛生保健意識,提高農民防病抗病能力。

7、定期反饋當地農村衛生工作信息,反映當地農村衛生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提出發展衛生事業的建議和措施。

四、科技特派員的待遇和權益

1、從縣直單位選派的科技特派員在服務期間不轉行政關系,其在原單位的職務、職稱、工資(或離退休金)、獎金、福利等待遇保持不變。各類特派員的生活補貼、差旅費等采取適當補貼的方式在科技特派員工作專項經費中開支。

2、科技特派員可以有償服務的開展技術開發、咨詢、服務、推廣等;可以通過資金入股、技術入股、技術承包、租賃經營等形式,與當地的企業、專業大戶、農戶等建立經濟利益共同體,也可以創辦、領辦經濟實體,輻射帶動周圍群眾,取得的合法收入依法予以保護。

3、科技特派員幫助入駐鄉鎮及企事業單位申報的扶貧開發、科技開發、農業產業開發等項目,各級政策相關部門要優先予以支持。

4、對有突出貢獻的、突出業績的科技特派員,給予獎勵。優先提拔使用,專業技術職務的評聘,在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考慮。

五、科技特派員選派的工作程序

科技特派員由縣科技特派員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各需求單位提出的需求計劃和人選要求,在實地考察和認可后,商有關單位確定下派人選。供需雙方協商溝通后,經縣科技特派員工作協調小組審定后下派。報市科技特派員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備案。

六、經費保障

根據工作規模和縣派科技特派員的數量,由縣財政安排必要的專項經費,主要用于縣派科技特派員的培訓、差旅、生活補助、表彰獎勵和科技特派員工作機構的日常工作經費。縣科技特派員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結合各自的職能和職責,對科技特派員牽頭或參與的重點科技開發項目在政策、經費、貸款上予以支持,爭取社會資金對科技特派員項目的投入。探索引入市場機制,多渠道融資,支持科技特派員項目的實施。

七、組織領導

1、縣科技特派員工作協調小組對科技特派員工作實施統一領導,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研究制定相關政策,負責搞好綜合協調,加強督促檢查??h科技局具體負責農業特派員的選派和項目、資金的扶持。縣衛生局具體負責醫衛特派員的選派和管理。各需求單位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工作機構,抓好工作的組織實施。

篇9

【關鍵詞】 民族醫藥 人才培養 建議

民族醫藥是中國傳統醫藥以及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云南各少數民族積累了豐富的防病治病經驗,形成了以彝醫藥、傣醫藥為主,藏、苗、壯、白、納西等民族醫藥為輔的云南民族醫藥體系。從整體上看,云南民族醫藥發展已經落后于、新疆、內蒙古、廣西、貴州等省、區。云南民族醫藥要在短期內實現質的飛躍,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本文通過對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機遇進行分析,提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工作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常務副會長、北京藏醫院院長黃福開認為:民族醫藥在歷史發展中,始終以“口傳身授”為主,強調個體經驗的積累和體驗型的學習方式。目前,由于傳承人老齡化、潛在傳承人數量銳減、傳承人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使民族醫藥的傳承大大受限,本來已經稀有的民族醫藥人才瀕臨嚴重的斷層危機。在社會深刻轉型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云南民族醫藥大多已處于“名醫消逝、名方流失、名藥失傳”的境地,其人才培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落后的衛生基礎設施制約了云南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

由于歷史、自然、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云南民族地區存在著衛生資源總量少、辦醫條件差、衛生等公共服務滯后、衛生事業投入不足等問題?!?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共有民族醫院200所,云南有4所,占全國總數的2%;全國共有民族醫院床位數13484張,云南有296張,占全國總數的2.2%。落后的衛生基礎設施制約了云南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民族醫藥人員難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2、云南民族醫藥人才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隊伍參差不齊

云南25個世居少數民族中,有19個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苗、瑤、傈僳、拉祜、德昂等5個少數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還不到6年。云南的阿昌、布朗、德昂、獨龍、基諾、怒、普米等7個人口較少民族由于歷史、自然、經濟以及教育諸方面的原因,在醫藥方面的發展相對其他民族而言更為緩慢。加之一些民族本身無文字,許多云南民族醫藥常識通過口耳相傳流散于民間,導致云南民族醫藥發展整體水平較低,進一步制約了民族醫藥的傳承和發展。

3、云南民族醫藥理論和經驗整理力度不夠,大多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長期以來,云南民族醫藥文獻典籍的繼承、整理、研究、保護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一些單方、驗方、秘方已失傳或接近失傳。加之云南很多民族的醫藥知識、特色療法等并不成體系,在歷史上無文字記載,主要依靠口傳心授,掌握高超的本民族特色醫療技術的專家越來越少,后繼乏人、乏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因此,進一步對云南少數民族醫藥理論和經驗進行發掘、收集、整理已迫在眉睫。

4、云南民族醫藥的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不足

云南民族醫藥研究長期以來處于民間自發狀態,雖然誕生了“云南白藥”、“撥云錠”等知名民族醫藥品牌,但由于各界重視程度不高,科研投入不足,導致高層次民族醫藥研發人才和科研團隊短缺,難以將那些獨具特色、療效顯著的民族醫藥與現代科學相結合,開發出能夠普遍推廣的醫藥產品。

二、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面臨的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云南民族醫藥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云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1、云南擁有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

云南是民族醫藥資源富集區,享有“動植物王國”、“生物資源基因庫”、“藥材之鄉”、“藥物寶庫”的美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展的民族藥資源普查發現,云南省有民族藥1300多種,民族藥的種類與數量在全國均居首位。三七、滇重樓、黃花蒿、天麻、龍血竭、燈盞花、金鐵鎖、蘿芙木、昆明山海棠、巖白菜、大黃藤、透骨草、小紅參、青葉膽等代表藥材為云南民族醫藥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政策支持成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發展的強勁動力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就將傣醫藥正式列入全國“四大民族醫藥”,使云南民族醫藥進入振興時期。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考試認證中心正式將傣醫醫師資格認證考試納入全國專業考試范圍,奠定了傣醫藥的國家法定地位。2009年,云南省出臺了《關于加強云南省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學術及科學研究、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交流以及醫療機構設置作出了重大部署?!对颇鲜〖涌旖ㄔO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總體規劃(2012―2020 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具有云南省資源特色的中藥材基地,壯大‘云藥’品牌,發展民族醫藥?!痹颇鲜∥⑹≌贫ǖ摹蛾P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的意見》決定把“大力發展民族醫藥產業”列入實施民族經濟發展示范。

3、注重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一些云南民族醫藥療效顯著

民族醫藥豐富多彩的診療技法及行之有效的治療方藥大多無損傷性,無污染、無公害、毒副作用小。受特有的居住環境、地理氣候條件和生產、生活實踐影響,各民族醫藥在疾病預防和治療方面也各具特色,一些民族醫藥療效獨特。例如:彝醫藥在排毒、通脈,治療骨折、風濕、蛇傷、感冒等方面有獨到之處。彝藥“云南白藥”以其獨特的活血化瘀、止痛消炎功效而蜚聲海內外。根據彝藥古方“骨土”開發的“速效骨傷愈”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骨科用藥,并被美國藥品和食品管理局批準進入美國市場銷售。傣醫藥對治療蛇毒、肝炎、腫泡、婦科病等皆有奇效,其暖雅(睡藥)療法對于風濕類疾病療效顯著。景頗族胡蜂酒是在“四大民族醫藥”之外唯一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少數民族醫藥。

4、作為“云藥”產業重要支柱的云南民族藥已成為云南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中藥現代化”戰略的實施,云南省著力打造“云藥”產業。文山三七、普洱石斛、昭通天麻、西雙版納南藥、武定重樓以及楚雄民族藥等中藥材種植基地已初具規模;以民族藥為主要原材料開發的“云南白藥系列”、“三七系列”、“燈盞花系列”等知名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了云南經濟發展;“云南白藥”已成為中國民族藥的第一品牌,傣族醫藥血竭系列產品銷售年產值超過千萬元,銷售市場覆蓋全國。2011年,云南省中藥、民族藥產值達128.59億元,同比增長32.4%,其中123個民族藥品種銷售額達11.84億元,單品種銷售額過億元的品種有4個。

5、云南民族醫藥臨床醫療、科學研究機構已逐漸形成規模

改革開放以后,云南省成立了西雙版納州傣醫院、景洪市中醫傣醫院、迪慶州藏醫院、云南省彝醫醫院等民族醫院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西雙版納傣醫藥研究所、云南省彝族醫藥研究所、云南民族醫藥研究所等民族醫藥研究機構,極大地推動了云南民族醫藥科學研究、臨床醫療、藥材種植、藥品開發以及保健食品開發。

6、傣醫藥教育已經形成較完備的學校教育體系

1986年7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州衛生學校舉辦傣醫中專班,培養以傳統傣醫學為主兼學中醫與西醫的青年傣醫,標志著傣醫藥學校教育的開端;2007年,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設置傣醫學專科專業;2011年5月,云南中醫學院民族醫藥學院成立;2012年,云南中醫學院傣藥學學科被批準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學科;2014年,云南中醫學院招收第一批傣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目前,云南中醫學院在民族醫學碩士點下設置了傣醫學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民族醫學博士點下也設置了傣醫學方向,主要面向云南省培養傣醫學高級人才。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傣醫藥已經形成了從中專到博士研究生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7、云南具有多民族聚居的地緣優勢

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多民族聚居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云南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533.7萬人,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廣西。云南省人口超過5000人的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著自己防病治病的經驗乃至醫藥理論。其中,傣、藏、壯、彝、佤、白、納西等民族都對本民族的醫藥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形成了民族醫藥知識的天然寶庫。

8、新的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為云南民族醫藥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現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由于新的疾病不斷出現、醫療費用不斷上漲、西藥毒副作用日益增多等因素,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在重新審視傳統醫藥的作用和價值。民族藥物中的天然產物藥來自大自然,有藥食同源的基礎,許多以民族醫藥為基礎開發的復方天然藥物不僅療效顯著,而且不良反應輕,具有很大市場潛力和開發空間,在“回歸自然”和“低碳經濟”理念影響下,市場需求不斷增長。

三、加強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的建議

云南是一個民族大省,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的少數民族人口有70%以上居住在山區,缺醫少藥現象十分突出。云南省衛生廳副廳長鄭進曾指出:“在邊疆少數民族省份云南,發揮民族醫藥服務能力在基層醫藥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迸囵B民族醫藥人才對于充分發揮云南民族醫藥資源優勢,增進維護少數民族人民健康,促進云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建設中醫藥強省、民族文化強省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才培養作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發展的關鍵,應盡快形成院校教育、師承教育、繼續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繼續抓好民族醫藥搶救發掘工作

近年來,云南省已經在納西族、白族、佤族、拉祜族的醫藥搶救發掘方面有所突破,編撰出版了《中國拉祜族醫藥》、《中國佤族醫藥》、《中國納西東巴醫藥學》、《納西東巴醫藥研究》、《云南白族醫藥》、《云南藏醫藥》、《中國彝族藥學》《云南彝醫藥》、《怒江流域民族醫藥》、《香格里拉民族藥圖鑒》等學術專著。但從總體上看,由于民族醫藥的經驗、療法見諸文字的較少,挖掘、整理難度大,因此除上述民族醫藥外,其余少數民族的醫藥搶救發掘工作還任重道遠。建議省、市兩級政府設立民族醫藥搶救發掘專項科研項目,重點開展阿昌族、哈尼族、怒族、布朗族、傈僳族、德昂族等民族醫藥常用醫技醫法、習慣用藥、秘方驗方、養生保健方法等醫藥知識、文獻的搶救性發掘整理研究;開展獨龍族民族醫藥的搶救性發掘整理研究;開展哈尼族民族醫藥理論整理研究。

2、重視民族醫藥名老專家的經驗傳承

名老專家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是民族醫學傳承的精華,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地位。云南民族醫藥已經涌現出一批名老專家,如:傣醫藥專家康朗香、康朗臘、林艷芳、鄭進;納西醫藥專家和麗生;藏醫藥專家祁繼光;彝醫藥專家張之道、楊本雷、方文才、余惠祥等。其中,林艷芳被遴選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楊本雷入選云南省首批“云嶺名醫”。2005年,云南省啟動了國家級、省級民族醫指導老師和學術繼承人遴選工作,已有多名民族醫學術繼承人完成跟師學習,順利出師??傮w而言,云南民族醫藥知名專家經驗傳承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然不容樂觀,一些名老專家受從業資格、知識產權保護等的限制,師承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名老專家的經驗傳承是促進民族醫藥發展的首要任務,建議為民族醫藥名老專家開展師承工作創造良好條件,尤其應在從業資格、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3、加強民族醫學院校教育工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十一個部委2007年聯合頒布的《關于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強現有民族醫藥院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扶持民族地區舉辦高等民族醫藥教育,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設立民族醫藥學院、民族醫藥系,或設立相應的專業、專業方向,鼓勵有條件的民族醫藥積極開展專業研究生教育。”國務院2007年的《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設立民族醫藥專業、開展民族醫藥學科建設?!?006年9月1日,云南省副省長高峰視察云南中醫學院時強調:“必須加強民族醫學學科建設,以此推動云南省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目前,云南民族醫藥唯有傣醫藥院校教育形成了較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與云南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極不相稱。因此,建議出臺特殊優惠政策,著力解決資金不足、師資力量短缺問題,繼續加強云南中醫學院傣醫學本科和民族醫藥研究生培養力度,鼓勵和扶持具備條件的大專院校進一步開展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工作,不斷健全、完善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和格局。

4、加強民族醫藥繼續教育基地建設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老化和更新加快,民族醫藥也需與時俱進。為進一步幫助民族醫藥人才拓展知識,提高業務水平,建議繼續依托云南省各民族醫藥醫療、教育、科研機構,建立一批繼續教育示范基地,開展云南民族醫藥養生保健技術培訓、文化和科普知識傳播工作,加強省、市、縣、鄉、村五級民族醫藥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才的繼續教育工作。同時要加大對現有基地的經費投入,在政策制定、項目分配、資源整合方面予以支持,確保繼續教育取得實效。

(注:基金項目: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編號為:QN2013039;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為:SYSX201108;云南中醫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編號為:200814。)

【參考文獻】

[1] 李倩:云南民族藥形成獨特體系[EB/OL].http:///newscenter/2007-12/19/content_7281329.htm.

[2] 陳?。簩<艺J為:民族醫藥人才面臨斷層危機[EB/OL].http://

/society/2010-11/25/c_12817153.htm.

[3] 龐聲航:21世紀民族醫藥發展展望[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2,

篇10

一、2014年衛生工作目標責任進展情況

(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一是深化縣級醫療機構改革。突出醫改重點,全力支持和推動縣醫院的托管工作,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在2個月內完成托管前的人員核查、清產核資、財務審計等工作,按期簽訂了托管協議,于6月7日,醫療集團總醫院醫療集團正式運行。正在組織實施縣中醫院、婦保院院長續聘工作??h醫院核定編制床位230張,人員編制260人,引進招聘學科帶頭人8人,中醫院核定編制床位100張,人員編制95人,招聘學科帶頭人1人。全縣各醫療機構全部建立了績效考核機制,推行了按崗定薪制度,醫院經營收入管理,40%用于醫院運轉,30%用于積累發展,30%用于職工效益工資再分配。二是醫療機構財政保障到位。醫務人員工資財政全額預算并足額發放?;A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納入了財政預算,縣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投入4000余萬元,設備配置投入2200余萬元。中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投入837萬元。三是清理化解了歷史債務。縣醫院債務除設備融資款(不含縣財政已付款)和藥品欠款外,其余所有債務政府統一打包剝離。四是大力推進縣鎮一體化建設。按照“三個統一、三個不變”原則,組織實施了縣醫院托管、、、四所衛生院,中醫院托管、兩所衛生院工作。五是提高了縣域內群眾就診比例。加強了縣醫院、中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就醫環境,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引進外聘專家9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縣域內就診率比往年明顯增加。

(二)嚴格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確保群眾零差率用藥。

一是公立醫院藥品采購全部實行“三統一”制度,全部在省級藥械平臺集中采購藥品。二是縣級公立醫院基本藥物配備、銷售比例均達50%,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達到100%。三是縣級醫院藥品零差率補助按時足額發放。四是加強了藥品電子監管系統建設。全縣完成了17個醫療衛生單位的入網審核。五是加強基本藥物知識培訓。制定了《縣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培訓工作方案》,培訓全縣醫療機構人員60多人。

(三)狠抓落實,促進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

1、重大傳染病防控得力。一是完善艾滋病實驗室網絡建設。在縣疾控中心建成了艾滋病初篩實驗室,并通過了省級驗收投入使用。在縣醫院建立了艾滋病檢測篩查實驗室。制定了《性病艾滋病管理辦法》和《監管場所被監管人員艾滋病毒抗體檢測工作方案》,檢測311人。二是落實結核病防治措施。正在按照二級生物安全標準籌備和改建結核病實驗室,計劃年內完成。盲法復檢經市級復核達到了100%。發現涂陽結核病人4例,其中初治涂陽3例,復治涂陽1例。三是寄生蟲防治工作。正在籌備常住人口在2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中年齡在3周歲(含3周歲)以上的抽查工作,計劃于今年9-11月完成16個村3200人的抽查任務。消除瘧疾工作已于2010年全面啟動,計劃在今年實現消除瘧疾目標。四是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確診手足口病病例47例,其中外地報至12例,重癥病例1例,及時處理預警信息3條。五是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工作。全縣共報告乙丙類及其他傳染病238例,上報率100%,無死亡病例。預警信息和疫情信息審核及時率達100%。六是重點傳染病主動監測工作??h醫院為我縣重點傳染病哨點監測點,長年負責人高致病性禽流感、流感樣病例監測工作,每年5-10月,各醫療機構設立腸道門診,開展以霍亂為重點的腸道傳染病的主動監測工作,切實做到“逢瀉必檢、逢瀉必報”。

2、免疫規劃工作穩步推進。全縣共出生兒童769人,建證、建卡率100%。全縣單苗接種率均達到98.6%以上;含麻疹類疫苗接種率100%;今年計劃在鄭莊衛生院創建市級標準的規劃范預防接種門診。

3、其他疾病控制成效顯著。一是加強了地方病防治工作。全縣確定了5個鄉鎮20個行政村的碘鹽采樣監測工作,食用碘鹽覆蓋率100%,合格碘鹽食用率98%。對全縣12個鄉鎮開展了布病病例線索調查,共采血46人份,流行病學調查400余人,發放《布病防控知識》宣傳冊和宣傳單300余冊/份。二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管理高血壓患者7866人,規范管理6798人;管理糖尿病患者1361人,規范管理1152人;管理精神疾病患者193人,規范管理164人;心腦血管登記報告105人;腫瘤隨訪登記報告22人,審核系統錄入15人,錄入率68.18%。未發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禍危害社會及家庭行為。

4、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得到加強。一是加強宣傳。采取板報、咨詢、培訓、電視等形式開展了疾病預防控制宣傳工作,重點宣傳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識、春季傳染病等知識,舉辦電視講座6期,接待咨詢群眾24402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15000余份,懸掛橫幅18條,張貼宣傳標語20余條。二是加強培訓。舉辦培訓班2次,重點培訓了免疫規劃、重點傳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等業務知識。三是開展控煙工作。制定了《縣創建無煙單位活動實施方案》,全縣創建無煙單位覆蓋率40%,實行了動態管理。

5、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制定了《改廁工作方案》,建造雙甕漏斗型衛生戶廁20座,爭取配套吸糞車1輛。全縣已建成省級衛生示范單位6個,省級衛生先進單位36個,市級衛生先進單位65個;省級衛生鄉鎮7個,省級衛生村42個,市級衛生鄉鎮12個,市級衛生村55個,復審合格率在80%以上。

6、加強衛生監督工作。全縣衛生監督協管覆蓋率達到100%,衛生監督機構人員建庫率、被監督單位建庫率已經全部達到100%,經常性監督覆蓋率為50%,監測率為40%。住宿場所33戶已全部量化,量化率100%、美容美發場所62戶已量化50戶,量化率80%、公共淋浴7戶已量化5戶,量化率達到71%。各項行政執法案件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條款準確。

7、加強衛生應急工作。完善了衛生應急機制,設立了獨立的應急辦公室,落實了應急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建立健全了各項衛生應急預案,正在籌備衛生應急示范縣建設的驗收工作。

(四)基層衛生和婦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強。一是完成了張家灘和黑家堡兩所重點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通過了甲級衛生院評審4所。二是選派“萬名醫師培訓”人員6人。三是城鄉居民健康檔案累計建檔129620份,建檔率82.45%,建立電子檔案113491份,電子建檔率87.56%;登記管理45-64歲老年人32267人;登記管理65歲老年人12481人,更新233人,體檢人體檢48人,體檢率0.38%。四是縣醫院、中醫院助產機構產科建設全部達標。五是新生兒疾病篩查率95.32%、聽力篩查率78.26%,均超過了目標任務。六是孕產婦死亡1人,死亡率116.55/10萬;新生兒死亡2例,死亡率2.33‰;嬰幼兒死亡2例,死亡率2.33‰;5歲以下兒童死亡4例,死亡率4.68‰。七是認真開展基本和重大公共衛生婦幼工作,發放葉酸2092瓶,服用率95.67%,依存率94.47%;全縣農村產婦628人,補助614人,補助總額54.5萬元,補助率97.8%,剖宮產率42%,難產率3%,全免614人,全免率100%;全縣活產858人,孕產婦免費檢查834人,健康檢查率達到了97.20%,產后訪視人數831人,產后訪視率96.85%,新生兒訪視831人,訪視率96.85%;0—6歲兒童免費健康體檢2946人,兒童系統管理人數2888人,系統管理率98%。

(五)中醫藥工作扎實推進。一是開展中醫藥科普知識講座5次,活動受益人平均每次213人次。二是全縣鄉鎮衛生院12個,建起中醫科、中藥房的衛生院4個;農村衛生室247個,實施中醫適宜技術服務能力建設項目有70個,采購中醫設備205610元。三是開展了中醫重點(特色)專科建設。中醫院設置了針灸理療綜合治療區域,開設針灸推拿和中醫肛腸外科重點中醫??啤K氖羌訌娏嘶鶎又嗅t藥人才隊伍建設。中醫院現有醫技人員69人,中醫藥醫技46人,中醫藥醫務人員占醫院醫務人員比為67%。2014年招聘計劃20名,中醫專業人員5名,占招聘人數的25%。

(六)醫療機構及醫療服務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得到加強。

1、醫療服務管理進一步加強。一是開展了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項目。制定了《縣2014年二級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實施方案》,縣醫院支援了張家灘鎮衛生院,中醫院支援了黑家堡鎮衛生院,各院分別選派醫技人員3人,培育3個或以上醫療項目。二是組織醫療質量督查2次,全縣各醫療機構醫療均在審批許可范圍內開展診療活動,無承包、出租科室行為;嚴格執行上崗人員準入制度,嚴格按照《藥品管理法》使用藥品、器械和材料??h醫院、中醫院設立了警務室,有專職保衛人員,24小時輪流巡邏,制定應急處置方案,全院設有監控、攝像頭等安全設施。發生醫療糾紛能夠及時處理,并對相關責任人處理和通報。

醫療質量監管進一步加強。一是加強院感控制管理工作??h級醫療機構設立了院感科、質控科,建立了工作制度,開展院感知識培訓2次,培訓人員200余人,培訓率達100%。醫務科與質控科不定期到科室檢查。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值班制、會診制、技術準入制度等。逐步完善了消毒供應及醫療垃圾的回收工作,加強了發熱門診、腸道門診的建設,開展了“手足口病”、“脊髓灰質炎病毒”等傳染病的防控工作。二是加強藥事管理工作。縣級醫院建立了品管理工作流程,專人負責,出入庫賬目清晰,手續完備。按月定期抽查各科門診處方、住院病歷、合理用藥、醫療操作規程等方面的情況,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病歷書寫不規范、開大處方的醫生予以通報批評,并實施經濟處罰,責令限期整改。三是落實了醫院核心制度。開展了醫務人員教育培訓,并加強考核工作。四是中醫院通過了二級醫院評審,縣醫院正在籌備二級醫院評審工作。五是縣醫院開設臨床路徑病種10個,縣醫院入組314例,入組率52%,入組后完成率89.8%。六是縣醫院和中醫院優質護理服務均達到全覆蓋。七是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h級公立醫院不開設特需服務,縣醫院平均住院日8.5天,與去年同比增長13.3%,住院次均費用與去年同比增長24.6%;中醫院平均住院日8.5天,與去年同比下降0.15%,住院次均費用與去年同比增長4%。八是建設血液透視室4間,培訓工作人員7人。

(七)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一是制定了衛生人才發展規劃,今年擬招聘醫學類本科畢業生20人,上報市衛生局、市人社局統一組織招考。二是與西安交大附院簽訂長期培訓計劃2年,今年培訓15人。

(八)衛生信息化建設工作得到加強。我縣正在組織實施基層醫療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項目,已完成機房設置工作,正在協調解決網絡連接工作。有3所衛生院被列入遠程會診建設項目單位,現已完成科室設置及裝修、防護等工程,設備到位后即可安裝。

(九)精神文明建設。上報新聞宣傳稿件35份,足額完成市局規定的新聞稿件書。開展了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活動,制定了實施方案,參與評議活動單位5個。受理醫療糾紛投訴5起,協調處理4起,一起正在協調解決。

(十)項目管理工作穩步推進。

1、2012年建設項目基本竣工。我縣2012年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個(交口鎮衛生院改擴建項目),下達資金14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10萬元,地方配套30萬元(省級配套15萬元),審計造價為96萬元,目前正申請有關部門進行竣工驗收。

2、2013年建設項目情況。我縣實施中、省下達建設項目37個,其中重大疾病防治設施建設項目1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綜合樓建設項目),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項目36個(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5個、職工周轉宿舍建設5個和農村衛生室建設項目26個)。一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綜合樓建設項目,新建業務用房1400平米,投資概算42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330萬元、地方配套90萬元??h政府決定將新建變更為購買原計生局辦公大樓,現已報市發改委審批。二是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完成了鄭莊和安溝鄉衛生院建設項目,黑家堡和衛生院擴建工程正在進行,七里村鎮衛生院新建項目正在進行圖紙設計。三是鄉鎮衛生院職工周轉宿舍項目。安溝和鄭莊已完成建設任務,衛生院正在施工,衛生院現正在初步設計階段,張家灘衛生院正在協調之中。四是農村衛生室建設項目。共計130萬元,每個中央投資5萬元,采取資金捆綁使用的辦法,2013年完成了安溝鄉北陽村、鄭莊鎮沙灘坪村、交口鎮羊仙坪村、鄉陳旗村、鎮白家村衛生室5個,今年規劃新建村衛生室6個,鄉王良寺村衛生室已動工,鄭莊鎮吳旗村,七里村鎮白家川村、郭家川村,安溝鄉阿青村,黑家堡鎮葛家圪臺村衛生室也即將動工。

(十一)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成效顯著。制定落實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方案,出動衛生監督員100人次,“打非”宣傳車輛20余次,制作宣傳牌10余個,懸掛“打非”橫幅30幅,印制發放打非宣傳單10000余份、發放張貼宣傳畫1200余張,取締黑診所2個,立案查處醫療機構3個,整改醫療機構3個,沒收非法藥品67種、602盒,給予罰款15000元,舉報投訴案件查處率100%。

二、存在問題

1、人才短缺,結構不合理。鄉鎮衛生院嚴重缺乏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骨干醫療人才和醫技人員,部分單位由于沒有醫技專業人員,醫療設備閑置,功能檢查科室不能開展工作,大部分醫務人員身兼多職;縣級醫院短缺骨干人才和學科帶頭人,醫院競爭力不強。

2、醫療服務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人才短缺,流失嚴重,引進困難,加之醫療機構管理還不規范,不到位,醫療服務質量和診療水平不高,綜合服務能力仍需進一步提高。

3、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由于專業技術人員不足、運行管理機制還不完善、醫療服務水平較低、項目培訓工作滯后、宣傳不到位等綜合因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尚未深入開展,群眾受益較少。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在市衛生局和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根據省市衛生工作會議精神,我局將立足全縣衛生工作實際,以人才建設為突破口,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為抓手,切實落實好各項衛生惠民政策,全力推進我縣醫療衛生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1、搞好衛生和計生機構合并改革工作。根據省市要求,按照縣委和政府統一部署,穩步推進。

2、加強醫療機構人才隊伍建設。完成招錄本科生任務,解決鄉鎮衛生院人才短缺、婦幼專干、防疫專干和村醫老齡化問題,高薪引進專家,提升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3、全面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按照第二批國家醫改試點縣的要求,嚴格落實醫改工作任務,進一步提升公立醫院服務水平、醫療質量和群眾滿意度。進一步完善全員聘用制、績效工資制和崗位管理制。進一步加強績效考核管理工作,嚴格考核兌現績效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