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的經濟現象范文

時間:2024-04-02 18:04: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觀經濟學的經濟現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微觀經濟學的經濟現象

篇1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公平理論

作者簡介:楊揚、朱蘭,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14)03-183-02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職業倦怠最早由弗洛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他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豍。隨后瑪沙奇等人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癥稱為職業倦怠。豎

眾所周知,輔導員是高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當代大學建設和諧校園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隨著高校學生擴招、規模不斷擴大以及輔導員職業的特殊內涵,輔導員職業倦怠現象日益凸顯。

當前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三個維度上。一,情緒衰竭——工作熱情逐漸下降。許多輔導員剛剛從學生時代走向工作崗位,干勁十足,精力旺盛,充滿激情,主動性很強。但工作幾年后就逐漸缺少主動性、缺乏活力、表現為呆板和惰性;二,去人格化——工作態度逐漸消極冷漠。不少輔導員在工作初期有著較強的成功信念,狂熱地投入工作,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使他們逐漸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工作敷衍了事。三,工作成就感逐漸下滑。據調研和訪談顯示,大多輔導員在工作一段時間后,逐漸傾向于消極地評價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無味的繁瑣事務。

一、輔導員職業倦怠體現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微觀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象體現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隨著消費商品數量的增加,人們從消費中得到的總效用在開始的時候不斷增加,逐漸達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漸減少。但是,即使在總效用增加的時候,其增量也在逐漸減少,故邊際效用趨于下降,并在總效用達到最大之后成為負數,也即對某種物品的消費超過一定量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費者的滿足和享受,反而會引起痛苦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豏。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感的產生完全符合上述規律。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輔導員經驗逐漸成熟,從工作中得到的總效用(主要指精神上的成就感、滿足感)在開始的時候不斷增加,逐漸達到最大,然后又逐漸減少。但是,即使在總效用增加的時候,其增量也在逐漸減少,故邊際效用趨于下降,并在總效用達到最大之后成為負數,也即對輔導員崗位工作超過一定的時間后(工作經驗已較為豐富),不但不能增加輔導員工作的滿足和享受,反而會引起厭惡的感覺。

圖1輔導員工作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用數學語言表達。設商品的效用函數為:

則邊際效用函數為:

隨著消費商品數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圍內,,表示增加或減少,也相應增加或減少,故與呈同方向變化,但到一定階段,再增加商品消費時,,也即,與的變化方向相反。再從邊際效用變化率看,,表示隨著的數量遞增,邊際效用本身相應遞減,即與的符號相反,故其比值小于零。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表達為:

效用函數的一階導數,即邊際效用大于零表示隨著增加,總效用也相應增加;效用函數的二階導數小于零則表示隨著的增加,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圖1反映的是輔導員工作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二、輔導員工作邊際效用遞減的主要原因

邊際效用遞減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人的欲望雖然多種多樣,永無止境,但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個具體的欲望滿足來說則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費第一單位商品時得到的滿足也最大,隨著商品消費的增加,欲望也隨之減少,從而感覺上的滿足程度遞減,以致當要滿足的欲望消失時還增加消費的話,反而會引起討厭的感覺。二是設想物品有多種多樣的用途,并且各種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們總會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單位的物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單位。豐

因此,輔導員工作邊際效用遞減的原因,從心理層面來看,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以及工作上的新鮮感,輔導員剛開始工作時想要獲得成績的欲望最大,因而在最初階段的工作得到的滿足感也最大,但是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不斷重復同樣的較為繁瑣的事務性工作內容,其欲望隨之減少,從而感覺上的滿足程度遞減,直至對工作產生倦怠感。此外,輔導員的工作本質是育人工作,而學生的發展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很難在短時間內反映出輔導員的工作效果和成績,這也會使得輔導員對工作的滿足感不斷降低,對工作產生倦怠。

三、解決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建議

圖2

通過有效的激勵對策可以解決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激勵同樣存在邊際效用遞減。所謂激勵邊際效用遞減,即隨著激勵量的增加,輔導員從激勵中得到的總效用在開始的時候不斷增加,逐漸達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漸減少。但是,即使在總效用增加的時候,其激勵效用增量也在逐漸減少,故邊際效用趨于下降,也就是說增加相同單位的激勵量,產生的激勵效果會逐漸遞減。激勵邊際效用遞減見圖2。

由于激勵存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因此,為有效解決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象,建議:

1.物質激勵要適度,并與精神激勵相互結合

激勵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表明,隨著(物質)激勵量的增加到一定程度,其邊際效用會呈遞減趨勢,這說明物質激勵的作用是有限的,學校在對輔導員實施物質激勵時應適度。過強、過頻的激勵雖然會使得輔導員主觀感受較為滿足,但是這不僅會提高激勵成本,更會產生激勵邊際效用遞減,難以達到理想的激勵效果。此外,相對于物質激勵而言,精神激勵屬于更高層次的激勵,是物質激勵產生邊際效用遞減時的有益補充。因此,高校應采取多種多樣的精神激勵形式對輔導員進行激勵。

2.注重運用公平理論,體現激勵公平

輔導員能否受到有效的激勵,不僅取決于激勵的絕對值,更取決于與社會比較、與周圍同事比較以及與自己過去比較的相對值。因此,對輔導員的激勵應注重運用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當前,從橫向比較來看,輔導員不僅與在校外工作的同等學歷人士相比收入較低,而且與專任教師相比收入也較低,更重要的是職業認同度較低;從縱向比較來看,輔導員收入增長速度較慢。這些都會使輔導員產生不公平之感,從而造成職業倦怠的現象。所以,高校應切實提高輔導員的職業地位與待遇,使得他們感受到重視和公平,能夠安心、積極地投入本職工作。

3.應適時進行需求調查和分析,注重按需激勵

根據輔導員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經驗等特點,學校應適時進行需求調查和分析,充分了解輔導員在某個發展階段的主導需求,有針對性地采取激勵措施。按照馬斯洛五層次需求理論,受教育程度較高、有一定工作經驗的輔導員其自我實現的需求更為強烈。因此,高校所采取的激勵措施應該越來越體現出滿足輔導員成就感、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篇2

一、微觀經濟學課程特點

從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看,該門課程特點表現為:第一,理論體系具有綜合性,理論比較抽象。

一方面,是因為經濟規律屬于社會科學,由于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和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對于理論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經濟理論是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為背景的,與我們國家的國情背景、市場經濟發展現狀存在較大差距;同時,在理論介紹中包含各種假設條件,理論的應用是有前提條件的,使學生在理解和應用這些理論時有一定的難度。

第二,經濟學思想、經濟數學及經濟曲線三者的相互融合貫穿于教學始終。

該課程以其新穎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同時它又是一門邏輯性和系統性極強的課程。微觀經濟理論的研究內容主要以量化分析為主,其理論的得出與變化,可以通過圖表來形象直觀的再現,便于說明理論的存在與發展。同時,數學知識運用頻繁。許多經濟理論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過數學推導得來的;通過數學證明其自變量的變化是如何導致因變量變化及變化的程度,對數學知識掌握應具備應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的探索與創新

(一)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

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學生掌握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提高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在教師備課、資料準備、授課、學生做習題、專題討論、考試等主要環節上都努力體現這個目標性特征。做到每章節目標明確、重難點清楚,緊緊扣住《微觀經濟學》的課程目標,理論聯系實際,針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開展《微觀經濟學》課程實驗。

(二)確定合理的教學內容

1.把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體系

在講授微觀經濟學具體內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了解該理論體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問題及特點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觀經濟學的一些實質性問題。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關心微觀經濟學的統一性,以便將知識點串連起來。微觀經濟理論是一個系統的學科體系,可以歸納出如下幾點: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機會成本、邊際、市場結構、市場失靈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與供給的均衡,消費者均衡,生產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十大規律:如需求規律、供給規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過復習歸納使學生掌握了這門課的內容體系及重點。

2.增加前沿教學內容的介紹

教學中充分反映學科最新進展,同時結合教師科研,豐富教學內容。《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現實,把經濟學的最新發展引進到課堂,形成了一種科研促進教學的良性機制。比如,結合每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介紹經濟學學科前沿的發展情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重視學科方法的學習,實施方案為刪減一些不必要重復的內容。使學生在掌握傳統的經濟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之上,對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戰和機遇都有所了解,為學生理解和應用理論研究拓展視野。

(三)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1.多媒體設計與教學設計相結合

強調改變教學理念的創新,努力探索《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方法從傳統的“講課”向“綜合性教學系統”轉變,形成一套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更新和不斷自我完善的教學系統。突出表現在多媒體教學的不斷創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體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為:從經濟現象入手一提出問題一引出課程講授內容一提問式教學一穿插課堂思考、身邊的經濟學故事一多種方式闡釋經濟學原理(散文式語言、圖表、模型、案例等)一討論、課堂實驗一網絡、媒體資料一經濟學理論應用一復習小結一課后練習和閱讀參考資料加深理解。該過程充分體現在多媒體課件設計中。通過這樣的系統教學,有利于課程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滿意度。

2.組織微觀經濟學實驗

為學生營造了活躍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發掘自身對經濟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動思考問題的答案。在實驗前、實驗中和實驗后進行討論,對于激發學生利用經濟學原理來思考周圍的世界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對沒有修過經濟學基礎課程的學生和有一些經濟學基礎的學生都十分有用。每一個實驗應包含以下內容:實驗說明部分,對實驗進行指導說明;實驗討論部分,提出與實驗相關的經濟理論;實驗報告部分;課后作業。實驗和討論的交替使課堂變得富有節奏。實驗報告幫助學生在現實世界中應用經濟理論和分析結果。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3.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

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是對市場配置資源運行機制的規律總結,其理論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向性。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注意將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可以先講解理論要點,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將案例融入到理論要點的講解當中,引導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理解和體會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為授課教師平時就應該保持敏銳的觀察、聯想力,為案例教學準備素材。比如,筆者在講授壟斷市場的價格歧視時,以電影票分為成人票和學生票,來分析壟斷市場進行實行歧視性價格的條件和利潤等。

三、結論

篇3

摘要:宏觀經濟學探討的是國民經濟總體的運行規律,主要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宏觀經濟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學習宏觀經濟學有利于從整體角度把握社會發展狀況,從經濟學的層面分析社會發展趨勢。本文主要簡單的闡述了對宏觀經濟學的認識,內容涉及到宏觀經濟學的定義、研究內容、發展經歷、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等,在此基礎上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失業現象。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內容;發展;中國失業現象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宏觀經濟學概述

(一)什么是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通過研究整個國民經濟各種總量的變化,來說明資源利用是如何得以優化的經濟學理論。由于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就業總水平以及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被稱之為就業理論、收入理論。

(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宏觀經濟學是以整個國民經濟作為研究對象的,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廣泛。縱觀宏觀經濟學,研究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計量模型[1]。宏觀經濟理論主要包括投資理論、貨幣理論、經濟周期理論、消費函數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等等。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經濟政策效用等。宏觀經濟計量模型主要包括各派理論建立的不同的經濟模型,主要用于經濟理論的驗證等。

二、宏觀經濟學的發展

宏觀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總體說來,它的產生發展大約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萌芽階段。凱恩斯之前,經濟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觀領域,但是部分經濟學家也開始涉足宏觀經濟問題,從經濟整體角度來看待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就是宏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又被稱之為宏觀經濟學的古典學派。第二階段:形成階段。宏觀經濟學的形成與著名的凱恩斯革命是分不開的。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使古典宏觀經濟理論陷入了困境,美國失業率在不斷上升,同時國民經濟總產出在不斷下跌,在這一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西方經濟學家開始意識到失業率和總產出不是常量,而是變量。于是,以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積極探索宏觀經濟理論,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從理論上分析了失業長期存在的原因,這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第三階段:補充拓展階段。凱恩斯革命之后,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關注起了宏觀經濟,對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進行了補充和拓展。著名的IS―LM模型、消費投資與貨幣需求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菲利普斯曲線等都是這一時期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成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M.Friedman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現代貨幣主義。現代貨幣主義認為,市場機制本身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主張政府應實行平衡預算的財政政策,與此同時,中央銀行應執行貨幣供給原則,保持貨幣存量的穩定增長。現代貨幣主義是宏觀經濟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這些經濟學理論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架構。

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

(一)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是有一定的聯系的。首先,兩者均采用了實證分析法,都屬于實證經濟學。其次,兩者互為補充。宏觀經濟學是從宏觀角度分析國民經濟,微觀經濟學是從微觀角度分析國民經濟,兩者互為補充,共同促進社會資源的最優化。最后,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宏觀經濟學是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宏觀經濟學并不是微觀經濟學的簡單加總[2]。

(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

第一,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以家庭、廠商等單個經濟單位為主要研究對象;宏觀經濟學則以整個國民經濟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整體角度分析國民經濟的運行規律與特點。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經濟,即研究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宏觀經濟學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運用平均量或個量的總和來分析整體經濟運行情況。第三,基本假設不同。對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是基于完全理性、充分信息等基本假設,假設“看不見的手”能夠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假設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通過“看得見的手”調整市場機制的缺陷。第四,基本內容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圍繞這一中心理論還涉及到生產理論、分配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具體包括開放經濟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等。

四、宏觀經濟學論中國失業現象

(一)中國失業現象分析

根據宏觀經濟學的失業理論,失業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不同的失業類型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經濟發展的同時就業反向惡化是中國失業現象的一大特色。下面就中國失業現象作簡要分析:第一,摩擦性失業。摩擦性失業主要是指因季節性或技術性原因而引起的失業。造成中國摩擦性失業現象嚴重的一大原因就是求職者缺乏就業信息,求職者自身條件與工作崗位難以匹配。現階段中國失業現狀是:社會經驗不足、技術能力不強的高校畢業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不少職員因各種原因而辭職失業;廣大農民工盲目涌入城市而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些都造成了摩擦性失業。第二,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主要是指勞動力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失業。中國結構性失業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求職者數量質量與人才市場需求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造成有的地區擁有大量工作職位卻無人求職,而有的地區則多人爭搶同一職位,如東西部地區經濟差異性造成東部地區人滿為患,西部地區無人問津;二是求職者自身素質較低,專業性人才短缺,一方面大量求職者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苦于缺乏技術性人才。第三,周期性失業。周期性失業主要是指由于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業,它一般出現在經濟周期的蕭條階段。2008年的經濟危機造成中國失業人數增加就屬于周期性失業。

(二)中國失業現象的應對措施

第一,多方位防止結構性失業。加強勞動力市場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打破地域界限,建立空崗報告制度,最大限度的披露空缺崗位,繼續完善市、區、街三級就業體系,促進就業人員的流動,全面提升就業者的專業性素質等等都是防止結構性失業的重要措施。第二,提高就業服務水平,防止摩擦性失業。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現階段中國各大高校頻頻擴招,難免會造成人才質量的下降。為了防止結構性失業,必須完善高校教育體制,注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求職者的專業能力;加大社會職業培訓機構的資金投入,大力支持培訓機構的人才培養工作;同時,完善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培訓與職業指導,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素養。第三,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應對周期性失業。為了應對周期性失業,可以增加政府開支、降低稅率、增加貨幣供給量等。我國要實行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深化企業改革,確保經濟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完成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大力加強民生工作,解決消費不足問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推行利率市場化等。同時,政府還可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養老金,失業者可以得到保險金,子女年幼的母親、殘疾人可以得到補助等[3]。

五、結論

總而言之,宏觀經濟學是將整個經濟活動看做一個整體,通過對經濟系統總體行為的分析,研究一國經濟的總體趨勢的一門經濟學科。宏觀經濟學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學理論的完善而不斷發展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宏觀經濟學將會真正應用于社會實踐,促進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武建奇.關于宏觀經濟學研究范圍的思考[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8(03)

篇4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屬于“西方經濟學”的微觀部分。微觀經濟學是通過對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進行研究,運用大量的圖形和數學公式說明現代西方經濟社會市場機制的運行和作用,以及改善這種運行的策略。微觀經濟學作為理論經濟學中的一個部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門非實驗的科學,只能借助于真實經濟生活的觀察,與可控的實驗室實驗無關。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社會更加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尤其是近年來美國的“翻轉課堂”和慕課(M00C)的興起,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這也為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1經濟學實驗的現狀

 

Roth指出,20世紀30年代人們開始用規范的實驗室實驗研究經濟學[2]。Thurstone的個體無差異曲線的實驗研究[3]和Flood的囚徒困境博弈的實驗研究[45]都表明經濟學是一門可實驗的學科。1948年,哈佛大學的張伯倫教授在課堂上以學生為實驗對象,驗證市場的不完全性。Smith系統整理和闡述了經濟學實驗的方法論[6_7],尤其是2002年弗農史密斯[8]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標志著實驗經濟學開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步人主流經濟學舞臺。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多數美國大學早已將經濟學實驗教學作為傳統課堂授課模式的補充,提高學生的實驗和實踐能力。

 

在中國,金雪軍教授于2003年申報了經濟學教學案例與案例實驗室建設項目,成立了實驗經濟學研究小組,建立了經濟學實驗室和編寫了經濟學教學案例集。2005年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的教師與研究生合作翻譯了奧西多C伯格斯特龍和約翰H米勒合著的《Experim entswith Economic Principles》[9]。2006年暨南大學張耀輝教授成立了經濟學實驗室,編著并出版了《實驗經濟學教程》[10]。2008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建立了實驗經濟學實驗室,為經濟學的實驗課程開展提供平臺。盡管我國部分高校已經先后成立了經濟學實驗室,但真正將經濟學實驗運用于課程講授中的較少,尤其是系統闡述經濟學實驗過程的文獻則更少。

 

2微觀經濟學中經濟學實驗的教學價值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微觀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經濟學學科,存在許多有待改進的方面,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教學方式單一、形式單調。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方法主要表現為課堂講授法,教師單純運用“黑板+多媒體課件+粉筆”的教學手段,由于微觀經濟學中存在大量的圖形和數學公式的推導,教師需要板書的時間較多,繁冗的數學模型和數學公式導致學生仍習慣于中學時代的慣性思維和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為應付考試而考試[n]。忽視了對微觀經濟學的實踐價值的理解和理論的現實運用。另一方面,“滿堂灌”教學模式。鑒于課時量的縮減,各高校在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授時仍然主要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模式,偏重于對課本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解釋和運用n2]。“填鴨式”教學方式導致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累,教學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學生仍然處于“要我學”狀態,未轉變為“我要學”狀態。

 

實驗經濟學的興起為變革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可以有效地改變紙上談兵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實驗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和實踐能力。具體的教學價值表現在:

 

(1)增強學生對經濟學的體驗感受。將實驗經濟學引人到微觀經濟學課程中,其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實驗研究方法,而在于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經濟學理論和現實經濟現象,把理論抽象的經濟學進行簡便的實踐還原,增強學生對經濟學的體驗和感受。

 

(2)豐富教學模式。在微觀經濟學中開展經濟學實驗,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計算機或實物模擬的經濟活動中,教師的講述及實驗參與人員之間的對話產生的聽覺刺激、實驗過程中觀察的經濟現象產生的視覺和編碼刺激等都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產生的聽覺和視覺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較之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模式,實驗教學模式可以產生更好的互動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3)加強學生的科學訓練。微觀經濟理論的成立是以一定的假設條件為前提的,不同的假設前提可能導致不同的結論。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開展經濟學實驗教學,主要是作為一種教學工具,用于輔助經濟學的傳統教學"3]。因此,經濟學實驗并不是用于驗證經濟理論的正確與否,而是一種經濟理論的展示。其目的主要是加強學生的科學訓練,在學習經濟學理論時嚴格遵循假設、推理到實驗的科學過程。

 

3微觀經濟學中經濟學實驗的教學應用

 

3.1教學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開設經濟學實驗主要采用兩種教學體系模式:①將實驗教學作為課堂講授的補充,仍然以經濟學的課堂講授為主,但會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專門安排若干次的經濟學實驗,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體會和理解;②將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整理設計成若干個實驗,以經濟學實驗室中的實驗為主,學生通過參與經濟學實驗體會和學習經濟學[14]。這兩種模式的適用范圍不同,第一種模式是國內現在開設經濟學實驗的高校廣為采用的,一般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安排4或5次的經濟學實驗,開展方便、有效;第二種模式以實驗為主,但并不能取代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教學,因此往往作為選修課課程來開展,這種對經濟學的實驗要求較高。

 

3.2軟件平臺

 

20世紀70年代以前,經濟學的實驗主要以手工實驗為主,通過筆、紙、黑板和時鐘等設備來進行。經濟學實驗往往受到課堂時間、經費和學生人數的制約而存在較大的局限性。2000年以來,計算機技術的曰新月異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這為經濟學實驗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技術平臺,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實驗依賴于計算機來開展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記錄。這種實驗模式可以顯著提高實驗效率,實驗的參與人通過鼠標即可操作整個實驗的流程。

 

計算機在經濟學實驗中的重要性決定了經濟學實驗軟件的建設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現有的經濟學實驗軟件主要是從國外引進,然后結合國內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行略微的修改。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在1972年成立了實驗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實驗室(LEEPS),普洛特教授主持發明的真實市場軟件(MUDA)使雙向拍賣的市場實驗開展從理論變成了現實。1985年,“實驗經濟學之父”史密斯教授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成立了經濟學實驗室(ESL),成功開發了Econpor的電子數據庫軟件,其中包括了NFC,MarketLink,0SA等軟件,主要用于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美國普渡大學為紀念史密斯教授成立了弗農史密斯實驗經濟學實驗室(VSEEL),設有數據采集和觀察實驗室[15]。

 

國內的經濟科學實驗室起步較晚,最早的一個經濟科學實驗室是由中國人民大學陳禹教授在1994年發起成立的。1997年之后,國內許多著名大學在“211”工程項目的專項資金資助下開始進行經濟學實驗室建設,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暨南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等均已成立了經濟學實驗室,進行模仿性質的實驗教學研究,通過對國外經濟學實驗軟件產品的研究,模仿和開發了相關的經濟學軟件,創建了良好的網絡軟件平臺。

 

3.3微觀經濟學的經濟學實驗應用——以壟斷市場結構為例

 

3.3.1實驗目的

 

壟斷是微觀經濟市場結構中的一種,表示整個行業中只有唯一的一個廠商的市場組織。不同于完全競爭市場,壟斷市場的形成可能來自于廠商對生產資源的獨占、廠商獨自擁有生產某種商品的專利權、政府的特許、自然壟斷等因素。通過經濟學實驗了解壟斷的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影響。

 

3.3.2實驗設計

 

本實驗的參與者包括:廠商、消費者。廠商將得到一份說明成本的信息表,消費者將得到一張根據需求信息表制作的卡片,卡片上的數字代表意愿價格。廠商和消費者還分別得到一張收益記錄表,所有的信息均保密。

 

本實驗的交易規則。把廠商公開報價的形式稱為叫價,廠商可以用舉手方式或者用語言告訴現場的所有人員。當消費者購買數量超過廠商所能夠提供的數量時,廠商可以要求用抽簽方式,或者直接決定賣給誰。每次叫價時間間隔為2min,超過2min仍然沒有成交,則為無效叫價。廠商有兩次報價機會,是否選擇兩次報價和如何報價由廠商決定。全部交易共有兩個階段8輪,16min左右。請每輪參加者記錄好自己的收益。第四輪、第八輪結束時,計算收益,并通告每位參加者收益情況。在第四輪和第八輪留下專門的時間給參加者一個計算收益的時間,大約為3min,3min以后重新恢復交易。每位參加者單獨計算收益并將各期收益累加得到總收益。收益的計算公式分別是:

 

廠商總收益(或企業利潤)=$(交易價格一生產成本)X交易數量

 

消費者收益(或消費者剩余)=$(意愿價格—交易價格)X交易數量3.3.3實驗過程

 

首先,進行實驗分組,假設班上有30名學生,可以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其中4人編號分別為A、B、C、D,均為消費者,1人為廠商。每次交易之前,每個消費者得到一張撲克牌,撲克牌上的數字代表消費一單位商品得到的邊際效用(意愿價格,即愿意付出的最高價格),每次交易完成,將撲克牌收回重新隨機抽取。廠商之間的信息保密,其拿到的信息表上面的數字表示生產每單位產品的成本。

 

其次,開始交易流程,共進行兩輪8局實驗(每局4輪)。具體包括叫價、交易合同、生產3個環節。在叫價環節中,廠商在每一輪交易中先報價。廠商有兩次報價機會,每次叫價的時間間隔大約為2min,包括買賣雙方等待消費者的思考和準備;在2min以內,時間由廠商決定。假設當出售四個單位產品時,成本分別為3、4、5、6元,那么廠商的報價可以大于6元,但不能小于6元。對消費者而言,接受的價格不能低于所拿到撲克牌上的數字。雙方能夠共同接受的價格即是成交價格。價格僅由賣方報出,買方不能討價還價,也不能相互商量共同購買決策行為,只能各自決定買或不買。在交易合同環節,如果消費者愿意購買,隨即與廠商簽訂合同,合同一經簽訂雙方不得反悔或違約。然后,廠商可以進行第二次報價,消費者可以決定買與不買并簽訂合同。如果出現廠商報價后出售數量不足時,廠商有權決定與哪一位消費者交易,沒有達成的交易不能簽訂合同,雙方都不能計算收益。在生產環節,廠商簽訂合同后立即生產,不存在違約可能,也不發生運輸成本及交易成本;廠商是根據訂單生產的,不存在存貨機器成本。

 

3.3.4實驗結果與討論

 

在實驗程中,學生們將課本中壟斷市場結構的相關知識運用到實驗中,消費者只能決定買與不買,不能討價還價,更不能相互商議而做出共同購買決策,這充分體現了壟斷的市場特點,真實反映出了壟斷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影響。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充分體會壟斷市場結構的特點,并對現實生活中的壟斷理論和問題進行延伸討論。

 

4結語

 

隨著實驗經濟學的興起,經濟學的可實驗性得到認可,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到實驗中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和感受。本文以壟斷市場結構為例,通過實驗目的、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實驗結果與討論的闡述,探究了實驗經濟學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過程。教師事前通過課堂上的理論講授,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經濟學理論,在經濟學的實驗過程中,通過規范設計,使學生較為容易地掌握實驗規則,認真完成每一個步驟,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經濟學的魅力和學習經濟學的樂趣,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篇5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使得他們能夠認識與思考現實中的各類經濟問題,并且為本專業的學習打下良好的經濟學基礎。一方面需要把握經濟學的框架體系,弄清經濟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發展;另一方面,使學生基本學會如何運用所學到的理論分析工具,解釋和分析現實中的經濟問題。微觀經濟學在經濟管理類學生的課程體系安排上通常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學期,作為沒有任何經濟學相關知識基礎并且習慣了高中教學模式的新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和內容,并且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是很關鍵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課堂教學方法顯得尤其重要,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1.學生對學習經濟學知識的目標不明確,學習興趣缺乏,積極性不夠高。筆者曾經在開學第一課做過調查,在正式講課前問學生選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原因是什么,是基于個人的興趣還是家人的建議亦或是隨大流追逐熱門專業,一個班級近60人,只有十幾個學生是基于對經濟知識的興趣所選,其他學生要么是家長認為學經濟類專業有前途,要么是追求熱門專業,甚至有些學生說是專業名稱聽起來很高大上,比如國際金融,國際經濟與貿易。既然對于專業的了解甚少,那么對于將要學習的經濟知識就更無從說起是基于興趣了,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一旦遇到困難,容易出現畏難懶惰等現象,課前缺乏必要的預習,課堂上聽課不夠認真,課后缺乏復習,使得經濟學的學習陷入困難了不想學,不想學就更覺得困難的惡性循環,影響了整個的學習效果。

2.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弱,對微觀經濟學中的經濟模型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經濟學是一門對數學要求較高的學科,里面涉及到經濟知識與數學模型的結合,利用經濟模型來分析經濟問題,很多學生由于數學知識不夠扎實,再加上對經濟學相關知識和概念不夠理解,使得對于經濟模型的理解和應用都有一定的困難。

3.總課時安排不夠合理,學生參與較少。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講述學生聽課為主,而剛從高考題海訓練中走出來的學生也習慣了對教師的依賴,因此,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由于微觀經濟學要學的內容較多而課時卻較少,比如一周只有兩學時,一學期共32學時這種情況,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容易出現在課堂上以教師講述學生聽課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學生的主動性沒有得到發揮,也不利于老師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運用。

4.考核方式過于單一,不利于整個課程的教學效果控制以及學生分析和應用能力的提高。目前,微觀經濟學作為考試課,一般都是在期末統一閉卷考試的形式展開,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雖然30%的平時成績可以體現平時的學習情況,但是期末一張卷的成績所占的比重過大,容易造成很多學生在平時不夠認真,期末前為了考高分突擊復習的現象,對微觀經濟學的知識理解的并不夠。學生的分析和應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平時去關注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由老師進行引導,給出題目查閱相關資料,依照題目的情況,團隊或個人完成,而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很有幫助,但是只能體現在平時成績里,期末試卷雖然可以出一些分析理解類題目,但是畢竟無法查閱資料,所以不可能出一些需要較多精力的題目。

三、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建議

1.重視案例教學法,將經濟理論與實際經濟問題結合起來。微觀經濟學的很多經濟理論和知識過于抽象,只是重視對知識的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因而在講解前應準備好相關的案例,在課堂講述知識的過程中配合案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理論。同時,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和推動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領導案例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在案例教學法的具體實行中,可以在前一次課就布置好案例或者是布置要討論的案例的范圍,由學生提前進行準備,在課堂知識點講完后,由學生依據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教師負責整個流程的控制和安排,并在最后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

2.重視教學手段的運用,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目前,教室里都有多媒體進行教學,將PPT的運用與板書結合起來,將經濟新聞和視頻與課堂內容結合起來。針對每一章節的知識查找對應的新聞視頻或者經濟類節目,在課堂上安排好時間進行播放,在播放前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引導學生在愉悅的視頻觀看中掌握所學知識,并且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對經濟知識的應用和表達能力。

3.作業的布置上重視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活動。合作交流能力也是學生需要提升的能力,教學時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并且學會彼此取長補短,總結小組成果。以微觀經濟學第三章消費者行為分析為例,在這一章結束后,可以布置一個題目:學生自由組合成四人或五人小組,任選一個行業或者是產品或者是某一企業,查閱相關資料,制作一份PPT,分析其消費者行為并且針對其消費者行為,分析其營銷策略。每個小組在完成后,由老師安排時間在課堂上進行演講,并根據每個小組的完成質量進行評比,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或者是作為加分項。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加強了學生間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而且引入競爭,讓學生有目標有動力去學習和思考,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4.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繁簡得當。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單個經濟個體,具體包括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消費者行為、廠商的行為、市場以及要素,根據每一部分的情況合理安排課時,對于重點掌握的內容安排較多的課時,對于需要了解的內容由學生自學完成或在課堂上一帶而過,比如供求、消費者行為分析以及生產函數和成本部分,知識點多,還涉及到彈性、消費者均衡、各種成本的計算和應用,就多分配點課時,市場一章里面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重點講述,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相對簡略一些,要素一章簡單講述分配兩課時即可。這樣將內容的重要性和課時安排結合起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需要掌握的程度有了非常清晰明了的認識,也便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5.將課程的考核貫穿于整門課程的教學中。改變一張期末試卷占比過大的形式,按照每一章內容或者是每一階段的內容安排考核,考核的方式也要多樣化,比如前面提到的分組作業、課堂案例分析表現、課堂的參與度、小論文的寫作情況等等,增加考核點,不僅利于學生及時掌握所學知識,而且利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控制。

四、結論

微觀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教會學生基本經濟理論的同時,鍛煉其分析經濟問題和現象的能力,也是學好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尤為重要。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微觀經濟學存在著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經濟知識的掌握有難度、課時安排不夠合理、考核方式過于單一造成對教學效果的控制不夠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及教學手段的運用和考核方式方面給出了建議,建議重視案例教學、合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以及將考核方式多樣化并貫穿于整個課程的學習中,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彬,鄭興無.行業院校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實踐——以中國民航大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1(3):97-99.

[2]瞿麗.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更新與優化的思考[J].現代企業教育,2013(5):205-206.

[3]沈炳珍,姜海波.微觀經濟學教學模式綜合性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6):41-42.

[4]李進霞.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改進[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65-167.

篇6

西方經濟學是本科院校經濟和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而微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專業基礎課,由于它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而且要有較好的數學功底,所以大學生對這門課程普遍叫苦,提不起很高的學習興趣。本文就是針對民辦本科院校中的這一點展開探索性研究,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使得部分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這門課程,文章認為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要從注重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引導和激勵學生更多興趣和投入。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是很多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石,其在整個經濟管理專業知識體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民辦本科院校教師現狀和學生現狀

 

1.教師方面:教師隊伍年輕,缺乏教學經驗。相對于公辦本科院校,民辦院校教師數量少,年輕化,師生比嚴重不合理。很多老師的授課任務重。同時從事一線教學的多數是年輕教師,尤其是那些剛成立的本科專業。年輕教師剛剛從學校畢業缺乏教學經驗,往往以自身的學習情況去要求學生,很注重微觀經濟學里的理論論證與模型推導,且不會取舍,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對學生要求嚴格,教學內容過難、過于全面,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他們自己的事情也多并且由于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際生活經驗很難開展實踐教學。這都使得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得不到保證。

 

2.學生方面:學生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差。民辦院校的地位使得其所招收的學生比一本、二本學生的高考成績低不少,基礎也薄弱很多。通過對民辦院校學院和周邊地區的二本院校新入學考生的高考成績的充分對比,可以發現民辦院校文科新生的成績主要在數學成績上低于二本院校新生,其次是英語成績較低。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以招收文科學生為主,因此可以說,民辦學院經濟管理類學生基礎最薄弱的環節是數學。而微觀經濟學對數學要求較高,這就加大了該課程的教學難度。此外,民辦學院學生和一本、二本院校學生相比,學習主動性相對缺乏,往往需要教師督促。

二、民辦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現狀

 

西方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教育部制定的財經類專業的重點主干課程。學好西方經濟學,對于后續的會計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統計學及專業拓展課的學習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并且,在當前地方民辦院校就業壓力巨大,考研不斷升溫的背景下,作為考研專業課的必考科目,學好西方經濟學尤為必要。通常情況下,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其中,微觀經濟學又是基礎,從這些年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來看,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如何對于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理解和把握至關重要。

 

但是,就地方民辦本科院校而言,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這與該課程的特點及民辦院校學生在學習上的思想特征有一定關系。

 

1.先入為主,認為理論基礎課無用。上述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的務實特點,導致了部分學生在沒有正式開課之前,對于要上微觀經濟學課程就缺乏興趣。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門課程,沒有直接教他們在實踐中如何具體去做,看似無用理論假設條件與現實的差異,加深了理論無用性看法。剛開始學習課程,他們發現經濟理論的得出,都存在與現實有差異的理論假設基礎,把復雜的經濟現象用文字、公式和圖形來表示,與他們了解的部分現象有出入。而且,由于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經濟單位行為,部分理論直接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終加深了學生的理論無用性看法。

 

2.理論抽象,數學基礎薄弱,學習存在困難。微觀經濟學理論推導與應用過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數學知識,而民辦本科院校學生普遍數學基礎薄弱,導致部分學生有學好的愿望,卻學習困難。另外,理論的抽象性,也令學生理解費力。 課堂上,經常聽不明白最終會使學生參與度降低,轉而干與課程無關的事情,比如,用手機上網或睡覺。

 

3.知識點多,學生鮮有復習,“今會明忘”現象普遍。學時有限,而教學內容又多,學生每次課學下來,都會新學不少概念和理論。當老師在課堂上用了多種方法,終于讓大多數同學理解清楚一個理論的由來及其應用時,過了一段時間,再問到之前學過的理論,學生們又忘了。這種情況不僅對學生后面知識點的學習不利,也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原因就在于學生進行課后復習的主動性極差。

 

4.理論應用于實踐能力較差。經濟學教學目標在于,學生應用學到的理論來解釋復雜的經濟現象。教學中發現,學生這方面能力較差。

 

三、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優化探討

 

1.任課教師要多讀報紙多瀏覽新聞,增廣見聞。上面也有提到,老師要多舉例子學生才能提起興趣聽,但是例子從哪來?怎樣做到信手拈來,收放自如?俗話說:要想教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裝有一桶水。這就要求老師要多讀多看多聽,使得自己的信息量足夠大,更要與時俱進,每天至少花一個小時看看新聞。如果老師的視野都很窄,在講課的時候怎么能做到舉例分析呢?

 

2.圈子案例教學,增加理論課的趣味性和應用性。圈子案例教學,是指要用發生在學生們身邊的,他們感興趣的例子來闡述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對于經濟學初學者,面對著厚厚的既有數學公式又有圖形的經濟學教材,總覺得經濟學充滿了統計數據和專業術語,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只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一些現象,就會發現經濟學就在身邊,因于經濟學源于社會經濟現象。通過對大量此類案例的討論學習,可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觀點的討論分析,學生會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從而全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最終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其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被動復習方法的使用。 學生課后鮮有復習,可通過課堂提問作業布置等來提高學生的復習頻率。課程內容的回顧,應以學生為主角,或提前布置,由學生來講,或通過隨機提問檢查,督促學生在課前要做復習工作。經濟學教學,要有好的效果,作業量少不了。可通過作業,讓學生去復習學過的知識點,并從中發現學生的問題,采用作業講評或組織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解題思路與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師要以身作則,注重課堂管理。課堂上,學生從教師處接收的信息,除了知識,更多的還是從細節上感受教師對人對事的態度。教師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效管理課堂,引導學生更正課堂上的不當行為,如使用手機,或是睡覺等,創造好的學習氛圍。

 

5.加強教材建設。目前國內教材有一個特點注重西方經濟學整體的邏輯結構,體系完善。這雖然有助于學生在入門階段從整體上了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主張,但對觀點只進行提綱挈領式論述,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困難。因此鼓勵民辦本科院校加強教材建設能根據學校的校情自己編一些教材。這些教材的針對性強,即直接針對新升本院校自身的學生。新升本院校學生的基礎差,決定了這樣的教材要博采國內外教材的優點力戒內容抽象,數學成分重。對于部分難點可不作為必須掌握的內容設計。補充閱讀在補充閱讀里適當增加對經濟學人物、經濟學流派以及經濟學最新發展前沿的介紹。理論聯系實際,力爭補充一些來自生活的案例,使理論分析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后習題的設計上要參考國外西方經濟學教材的做法,課堂教學注重案例分析法。

 

6.完善職稱評審制度,重視教學活動。如前所述目前中國高校的職稱評審制度一刀切現象嚴重。無視學校的差異和教師個體的差異都以課題和數量作為評定職稱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質量并不作為評定職稱的考慮因素。這會嚴重挫傷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必須把教學質量納入職稱評審的考核體系中,只有這樣才能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實際上高校教師的個體差異明顯,有的喜歡課堂教學,有的適合科研。

 

四、結束語

 

微觀經濟學作為高校經管類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對于傳播市場經濟理論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有助于我們了解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經濟理論和分析方法。但是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學科內容復雜、龐大、綜合性強、主流理論講解甚多,非主流及前沿理論講解偏少,國外原版教材難與中國本土經濟融合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和存在非常不利于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和核心內容。因此加強教材管理、調整課程設置、聯系實際引進圈子案例教學、增加主流學派及前沿理論內容等成為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措施。

篇7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科;區別;聯系

一、問題的提出

從國內外大學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學位MBA以來,管理經濟學就一直是工商管理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然而,我國開設工商管理專業學位MBA始于1990年代初。可以認為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對建設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工商管理專業具有重要意義并產生了重大影響。經過20多年的發展,許多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逐漸進入商學院的課程體系。然而,在工商管理學科的本科教育中,由于缺乏對管理經濟學的了解,缺乏對它在工商管理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特別是簡單地把管理經濟學等同于微觀經濟學,因而在課程設置上,用微觀經濟學取代管理經濟學。作為一門相對較新的課程,管理經濟學在課程內容上確實與微觀經濟學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從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管理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是什么關系?”“管理經濟學的課程內容與微觀經濟學有何區別?”這些問題一再被提及。由此我們深切地感到,只有厘清管理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明確管理經濟學在工商管理學科中的地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管理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促進工商管理專業學科的健康發展。

二、管理經濟學簡介

管理經濟學是20世紀60年展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開始盛行,成為西方管理學院課程教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它屬于應用經濟學科的范疇,因其強調應用的特點而與傳統的經濟學科相區別。管理經濟學有許多定義,這同它有許多名稱一樣,較為常見的幾種名稱是:(1)管理經濟學;(2)公司經濟學;(3)經營管理決策分析;(4)經營管理研究。實際上,許多差別是語義學上的,真正理解這門學科還在于明確其本身的內容、方法,它在管理領域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學科(包括傳統的經濟學科)的聯系與區別。盈利性企業管理的基本職能是實現組織的目標。為了完成這一任務,經理必須對各種各樣的經營管理問題,從日常工作的問題到制定未來計劃等做出決策。做出正確的經營管理決策需要對決策的技術與環境狀況有清楚的了解,把經濟理論用來解釋與分析有關的技術條件和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將會對合理決策起很大作用。因此,經濟理論對于分析經營管理的現實問題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企業環境的日益復雜,經濟理論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和它對決策過程所起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管理經濟學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一門學科。經濟理論對于管理經濟學的主要貢獻表現在:建立有助于認識管理問題結構的分析模型、為經營管理決策提供分析方法、以及澄清用于經營管理分析的各種概念,防止經理犯概念的錯誤等。因此,管理經濟學是由作為分析經營管理的合理決策問題的那部分經濟知識或理論所組成的。有的學者認為,管理經濟學是利用經濟概念和經濟分析系統提出合理決策的學科。通過考查管理職責的特點與經濟理論在幫助管理完成這一職責上的作用,可以獲得對管理經濟學特點的一個全面認識。如前文所指出,管理的基本職能是依據某些預定要實現的目標來做決策和執行這些決策,正確的決策是成功經理的首要訣竅。管理經濟學所著重的,是經濟理論中與企業管理決策最有直接關系的那些部分。從這一意義上說,管理經濟學可以說是傳統經濟學與企業管理決策兩者之間的一道橋梁。管理經濟學在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中的作用示意圖表示了上述管理經濟學與經濟理論、經濟分析方法之間的關系,及其在解決企業經營管理的典型問題和現實問題中的橋梁作用。

三、管理經濟學在工商管理學科中的地位

每一門學科之所以得以成立,關鍵在于其所依賴的基礎理論,這也就構成學科之間的基本區別。如果說,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的基礎理論,那么管理學與管理經濟學則是工商管理專業的基礎理論。如表1所示,管理學科的課程一般分為五大類。第一類是與公司管理活動中的內部職能部門有關的課程,管理學院一般都設有這些部門或系。第二類課程涉及管理技能、方法、技術、手段的內容,稱之為工具課程。考慮到管理經濟學與決策科學和方法的關系,也把它列入此類課程。常常有的課程跨及兩個領域。例如,會計──它是企業內部的一項職能,但又是企業任何部門都要使用的一種工具。因此,會計既列作職能課程,又被看作是工具課程。第三類是某些與專門業務領域有關的課程,如銀行管理、保險管理等。專門業務領域課程的界限也相當分明,它們在管理課程中的地位比較明確。不同的管理學院,側重領域和特點不同的專門領域課程。第四類課程可稱之為綜合課程,包括戰略管理、產業組織、企業文化、企業倫理等。這些內容對于企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但是企業內部不一定設置專門的有關部門。第五類是綜合基礎課程,包括管理學與管理經濟學。作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必須有其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并用以指導其發展。管理經濟學和管理學在工商管理學科中就占有這樣的地位。著名管理學家孔茨在其論文《管理理論的叢林再論》中,曾較系統地論述了管理理論在管理學科中所起的核心作用。[1]

四、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與區別

管理經濟學與經濟學的聯系首先在于企業管理學科所獲得經濟理論的支持。從國外管理學院、系科的發展來看,絕大多數最初只是經濟學系里的一個部門(如部門經濟教研室),其課程偏重應用與實務。后來,隨著商科課程的不斷擴增,終于另行成立管理學院(或稱商學院)。管理學院成立之后,與經濟理論的距離似乎愈來愈遠,人們也已日益認清這兩者間的相互關系。很明顯,經濟學家要想描述企業經營活動并幫助企業確立規范性的目標,他們就必須對現實世界中的企業管理實務有深切的認識,但這顯然并非經濟學家之所長。與此同時,商學院的教授們也日益認識到經濟學家在企業管理的很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因此在西方商學院的課程中,管理經濟學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經濟理論對管理經濟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建立有助于認識管理問題結構的分析模型,這些模型能幫助決策者去除可能妨礙決策的次要因素,聚焦于主要問題。二是提供管理決策的分析方法。這些方法雖然往往無法直接用于解決具體問題,但對于提高管理者的分析能力確實是有幫助的。三是厘清管理決策中涉及的各種概念,防止管理者犯因混淆概念而導致的錯誤。必須強調的是,雖然管理經濟學吸收了微觀經濟學中對于企業和經理最為重要的應用部分,但是,不能將微觀經濟學等同于并替代管理經濟學。

換言之,有關廠商的傳統個體經濟理論固然是管理經濟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但并非等于管理經濟學。因為管理經濟學在分析起點上,把廠商視作一個經驗上的實體(而非一個理論上的抽象構造),必須考慮理論模型在若干限制條件下的可實行性。在分析內容上,涉及風險與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投資、財務等問題,以及需求、生產與成本函數的測定;在分析工具上,則包括統計決策理論、線型規劃、博弈理論、計量經濟學、模擬模型,以及電腦技術,所有這些,都非傳統個體經濟理論所能概括。與微觀經濟學的描述性研究不同,管理經濟學主要是規范性研究。規范性研究不滿足于描述經濟主體實際采取的行為方式,而會進一步指明經濟主體為了達到期望目標所應當采取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微觀經濟學試圖描述經濟如何運行,而不涉及其應該如何運行,管理經濟學則嘗試建立一系列規范和方法,以實現特定的目標。例如,對于通用這樣的汽車制造商,它如何進行產品定價是微觀經濟學所關注的,它應該如何定價則是管理經濟學考慮的,這構成了兩門學科的重要區別。在管理決策方面,管理經濟學的任務在于找出企業決策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提供答案,使管理方面做出較佳決策。但是,經濟學家并不實際就企業做出決策,而是經理在作決策。應當指出,管理經濟學必須從實證分析出發進行研究。因為我們首先并且必須對所處的現實世界,諸如企業環境、制度環境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經濟學和管理經濟學兩者之間的不同,還特別體現于所研究問題上的差別。在經濟學理論中,研究的重點是市場而不是企業。經濟學在討論經濟問題時,主要著重于生產資源如何經由市場上眾多個別選擇的交互作用,分配在整個社會的各種廣泛用途上面(市場機能或自動性的分配過程)。在市場機制下,市場力量支配著企業及其經營活動。市場對企業的產出進行檢驗,企業則必須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應,由此實現資源配置。

市場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前提是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在這種市場中,企業是同質的,因而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對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只能被動地對市場做出反應。管理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重點正好相反,其更為關注的是企業而非市場。管理經濟學理論將市場視為企業的外部環境,并質疑完全競爭市場的現實存在性。作為完全競爭市場重要特征的企業同質假定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與企業的真實實踐相悖的。現實中的企業在資源稟賦、能力、目標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而且企業有強烈的動機避開同質化陷阱。因此,企業的決策既受到市場的影響,也受其內部要素制約。企業與市場相互作用,企業家和企業引導市場、創造市場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是在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中經常被忽略的一面,而其對于企業具有重要的決策意義。另外,管理經濟學與產業經濟學有一定聯系,而微觀經濟學沒有。在產業經濟學中普遍采用S-C-P分析范式,即結構(structure)———行為(con-duct)———效果(performance)范式。S-C-P分析范式的主要方面在管理經濟學中都有涉及,在該分析范式中,產業結構是后兩者的原因。相當廣泛的研究證實,行業中公司的集中程度越高,市場力量就越大,相應的利潤就越高。在管理經濟學對公司行為進行分析時,非常注意公司所處的行業環境,特別是行業結構與競爭行為。另外,管理經濟學中所引用的波特的五力模型就是基于對行業的分析。

五、微觀經濟學與管理經濟學

在課程內容及其結構上的區別在經營決策分析中,管理經濟學把經濟學理論和決策科學聯系在一起。經濟學理論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其中微觀經濟學的內容中有一部分與企業決策有關。管理經濟學吸收了這一部分的微觀經濟學內容(如需求理論、生產理論、成本分析),同時也吸收了經濟理論中其他方面的內容(如博弈論、委托理論)。之外,管理經濟學還吸收了大量決策科學的內容,運用最優化技術,包括微分學、數學規劃等來為決策者確定最優方案。作為對最優化技術的補充,管理經濟學還運用統計學的方法估計相關變量間的關系,并對數值做出預測。我們參考了西方眾多經濟學家的相關著作,包括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PaulA.Sam-uelson&WilliamD.Nordhaus)[2]、羅伯特•平狄克和丹尼爾•魯賓費爾德(RobertS.Pindyck&DanielL.Rubinfeld)[3]所著的具有代表性的微觀經濟學教材,以及布魯斯•阿倫(W.BruceAllen)等[4]、詹姆斯•麥圭根(JamesR.McGuigan)等[5]的被廣泛使用的管理經濟學教材,對兩門學科所涉及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

1.管理經濟學強調對統計學方法和最優化技術的運用,提高了理論的可操作性。雖然管理經濟學部分理論來源于微觀經濟學,如需求理論、生產與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但仔細分析即可發現,這不是簡單的借用。以同為兩門課程的教學重點的需求理論為例,微觀經濟學側重于市場均衡分析,關注市場力量能否推動相互聯系的產品和服務市場同時達到均衡,需求理論僅僅是市場均衡分析的一個構成部分。作為企業管理者,是難以將微觀經濟學中的需求理論直接用于確定對企業特定產品的需求的。例如,絕大多數經理人都知道,價格上漲會導致對企業產品的需求量下降(這是微觀經濟學所揭示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對于特定幅度的價格上漲,企業產品的需求量到底會下降多少(這正是管理經濟學試圖解決的問題)。相比之下,雖然管理經濟學也以“經濟人”為基本假定,同樣采用邊際分析方法,但它側重于需求理論的實際應用價值。在從理論上明確了影響單個商品需求的相關因素后,更進一步給出了估計需求函數的具體方法:消費者調查、市場調研,和回歸分析法。這就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工具,得以利用相關的數據,擬合出需求方程,進而利用需求彈性,制定企業的相關策略,如價格調整的方向與幅度、是否需要對競爭者價格變動做出的反應,等等。可以看到,微觀經濟學關注的是純理論分析,而管理經濟學則力求為企業管理者的日常決策提供分析工具。

2.微觀經濟學對企業目標進行簡單假定,而管理經濟學則提出了一套有層次的企業目標體系。管理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在所研究問題上的差別決定了二者在課程內容上的差別。微觀經濟學把企業作為一個抽象的個體,沒有興趣去打開這個黑匣子,自然也就否認企業的異質性。這集中表現在對企業目標的認識上。微觀經濟學將企業目標簡單化,假定所有的企業都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無一例外,并將之作為構建眾多模型的理論前提。然而在現實中,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企業追求的目標也不盡一致。承認這一點,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企業是誰的?在傳統的資本主義早期,企業規模較小,產品單一,決策機構單一,企業的運作由出資者負責管理。這種企業很少雇用管理人員,可稱為雇主的企業。雇主的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開始逐步轉變為企業家的企業和家族式的企業。在企業家的企業中,股東往往是創業企業家的家族成員、朋友和關系較深的商業伙伴,因而可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密切的監控。在這種類型的企業中,雖然會由職業經理人擔任一些中下層管理和上層管理職位,但創業者和出資者基本上還是保持著對企業的控制。隨著企業家的企業規模擴展,企業所有權不斷分散,股東不再具備從事高層管理的技能和知識,于是職業經理人開始掌管公司的大小事務,企業家式的企業由此轉化為職業經理人的企業。雇主的企業和企業家的企業是由所有者控制的,所有者目標明確,就是追求利潤,因此,以利潤最大化作為這類企業的目標并無不妥。但經理人的企業由于存在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使得經理人具有相當大的管理自,他們追求的目標就不再是單一的利潤最大化,而可能是包括銷售收入最大化、企業增長最大化、公司經理的個人目標、社會責任目標在內的多元化的目標。正是基于對這一重要問題的認識,管理經濟學的課程內容把對企業目標的分析涵蓋在內,提出了一個由多目標構成的目標體系,并進而對現代企業中廣泛存在的委托問題進行討論。

3.在企業競爭這一重要問題上,微觀經濟學僅僅聚焦于不同市場結構下的價格競爭,而管理經濟學則圍繞企業職能對競爭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和深入的探析。企業競爭是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談及這一問題時,微觀經濟學關注的是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的企業價格與產量決策,以及短期與長期均衡。對于實踐中企業之間豐富多彩且不斷演變的競爭手段,微觀經濟學完全不予置評,而管理經濟學則高度關注企業競爭的各個層面,采用區域、行業、職能等不同維度對競爭進行分類,以期實現對企業競爭全貌的了解。同時,管理經濟學對企業競爭實踐的最新動態非常敏感,針對新經濟條件下產品生命周期大大縮短的現象,提出了基于時間的競爭;針對越演越烈的不兼容的技術之間爭奪市場支配權的狀況,提出了標準競爭,并進而區分了標準之間的競爭和標準之內的競爭,明確了信息競爭、技術與創新競爭、籌供競爭、成本競爭、質量競爭、價格競爭、產品競爭、促銷競爭、服務競爭等標準內競爭的具體形式。由此可見,從課程內容上來看,與微觀經濟學相比,管理經濟學更貼近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它所揭示的理論和方法也因此具有更強的現實可操作性和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六、結論

作為一門在傳統經濟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科,管理經濟學吸收了許多經濟分析的概念,把經濟理論家的純理論分析和管理者面對的日常決策聯系起來,為經營決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在研究方法、研究問題、課程內容上都存在明顯區別,不可混為一談,而這種差異也是不同學院在課程設置時應該認真考慮的。以培養經濟學者為目標的經濟學院將強調市場均衡分析的微觀經濟學設置為核心課程,這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但是以培養職業經理人為目標的商學院若也重微觀經濟學而輕管理經濟學就值得商榷了。對于未來的職業經理人來說,更重要的不是純理論分析,而是能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的理論、方法和工具,而后者正是以單個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承認企業異質性,并不斷吸收經濟理論、決策理論等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已用的管理經濟學所能提供的。

參考文獻:

[2]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著.微觀經濟學(19版)[M].蕭琛主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3]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著.微觀經濟學(第7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4]布魯斯•阿倫,尼爾•多赫提,基思•韋格爾特,埃德溫•曼斯菲爾德,著.管理經濟學(原書第6版)[M].毛蘊詩,劉陽春,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篇8

【關鍵詞】 高職高專 微觀經濟學 討論法 案例法

微觀經濟學是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借鑒和吸收微觀經濟學當中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和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內容和方法,為日后獨立的認識和解決經濟問題打下基礎。但對以往幾屆學生的訪問當中,學生普遍反映課程難度大,內容抽象,學習較枯燥無味。鑒于此,筆者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查找原因,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重點探討"討論法"和"案例教學法",在實踐中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1.高職《微觀經濟學》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

1.1 忽視了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及學生的差異性

首先,在培養目標上高職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有著顯著的區別,本科教育注重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高職教育是一種具有高等教育特點和職業教育特色的雙重特性的教育形式。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沒有很好的注意這種區別,過分強調經濟理論和研究方法,這就使得高職教育賴以生存的實用性特點無法體現。其次,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相比學習基礎普遍較弱,加上經濟管理類專業屬于文理兼收,特別對于文科類的學生來說人文知識豐富,對定性分析感興趣,對定量分析則不愿深入,往往會對微觀經濟學當中的數學公式望而生畏,這也給以后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障礙,使得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疲于應付。

1.2 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學內容上有數學化傾向

目前在高職的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主要還是采用講授法,即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方法極大的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能很好的達到提升學生思考能力的目的。另外,在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上,越來越多地用計算工具和統計方法等量的分析來說明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這跟我們片面接受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方法是分不開的。當面對密密麻麻的數學公式時,大部分高職的學生都會產生排斥心理。

2.對高職《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探討

如何實現提升學生的經濟思維,并能為學生所接受,以下我們將從教學方法上進行探討。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方法中除了最主要的講授法外,還包括討論法、案例法、數學分析法、練習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問題,采用多種多樣的靈活的教學方法,基于篇幅的限制和筆者的能力,就討論法和案例法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作以下的探討。

2.1 討論法

所謂討論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某個問題交換看法、互相啟發以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筆者將對此種方法的應用主要目的在于增強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筆者認為此方法的應用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討論題目為學生自己觀察到的生活中的經濟問題;第二種類型的討論題目由教師提出,該類討論題目與課程中將要學習的理論知識有關。第一類討論題目因為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所以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第二類討論題目在保持學生對課程興趣的基礎上極大的維持了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討論題目確定后,要提前向學生布置,便于學生查找資料,準備發言提綱。教師也要圍繞討論題作多方面的知識準備,并制訂討論計劃和討論規則。在討論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和主持的角色,對學生的發言不能求全責備,只要學生能夠自圓其說,表達清楚即可,教師不宜作長篇的發言,但要在關鍵時刻加以引導,以便學生能夠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討論結束時教師要及時總結,簡要復述討論的觀點,對爭論較大沒有統一的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把爭論的本質問題梳理清楚,指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2.2 案例法

所謂案例法,即運用社會或身邊發生的事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說明道理,給學生的行為以啟發的教學模式。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盡量減少冗長的數學推導給學生帶來的反感情緒。其操作流程為:以例激趣――以例說理――以例導行。如講授供求理論中均衡變動部分內容時,可以結合我國二手房政策的變化來分析房地產市場價格的走勢。二是綜合案例分析。在某一章或某幾章的理論問題系統講授以后,有意識選取所涉及問題跨章節的綜合性案例讓學生加以分析討論,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復雜案例的能力。

3.在案例法教學中對案例的選取

篇9

[關鍵詞]“PBL+LBL”雙軌教學法;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校級教學改革重點項目“‘PBL+LBL’雙軌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GZD-17-17-7)

[作者簡介]劉瑛(1979—),女,江西吉安人,碩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20)33-0252-04[收稿日期]2020-02-02

微觀經濟學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主要研究消費者、生產者等市場主體對稀缺資源最優配置問題,進而探討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微觀經濟學所提出的許多規律及結論,對于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的思維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學術界在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教學研究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教師仍采用LBL教學法。由于微觀經濟學課程基本概念和術語繁雜,經濟模型較多,一些經濟理論晦澀難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畏難情緒,缺乏學習動力與興趣。因此,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前教學中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探索性地設計“PBL+LBL”雙軌教學法,嘗試性地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進行應用,具體實施優化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具體措施,為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提供改革的方向。

一、“PBL+LBL”雙軌教學法的內涵

LBL(Lecture-BasedLearning,講授式教學法)與PBL(Problem-basedLearning,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是實現同一教學目標下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截然不同的兩種教學模式,二者在教學效果體現上各有千秋。LBL教學法即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是目前高校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教學法。該法是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采用大班全程灌輸式教學,以課程結束后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指標,有著較成熟的教學范式。該法的優勢在于能有效節省教學人力資源,同時還可保證知識傳授的準確性、系統性及連貫性,但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悖于社會創新人才培養目標。PBL教學法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1969年首次引入醫學教學領域,近年來已成為經濟學各專業課程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法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并且圍繞專業問題展開分析的教學方法。該法激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研、討論來解決專業問題,教法靈活多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該法不足之處在于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的傳授,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1]。

如表1,“PBL+LBL”雙軌教學法是傳統LBL教學法的進一步改良和創新。該教學法將PBL和LBL教學法的優勢綜合起來,建立起以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利用LBL法建立課程理論框架,確保理論體系完整性;同時利用LBL法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最終達到自我學習、自我實現的教學目的[2]。

二、微觀經濟學課程引入“PBL+LBL”雙軌教學法的必要性

目前,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傳統式LBL法仍處于主導地位。一方面,教師通過“注入式”教學方法傳授課程內容,教師多教少教、問甚至不問,即便教師提出問題,也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設計的,并不能啟發式地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現實問題產生的情境;在另一方面,學生則多是被動接受,少主動思考,甚至不思考。他們多是按照教師的邏輯被動地回答問題、搜尋答案,主動思考及解決解決問題方面鍛煉少。所以,傳統的LBL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創新精神的培養,使學生變得逐漸喪失學習意愿及興趣,最終導致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嚴重缺失。

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理論體系綜合性強。該課程以資源稀缺性為前提,以價格理論為核心,由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理論和分配理論等構成。隨著微觀經濟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領域學派眾多,研究成果頗豐。我們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們通過經濟模型,理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從而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引入“PBL+LBL”雙軌教學法,無疑可以打破LBL教學的封閉情境,為學生營造開放式、互動性的教學氛圍,以理論知識體系為依托,結合實踐教學,提升教學效果。這也順應了更新教學理念,實施教學改革的要求。“PBL+LBL”雙軌教學法符合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為學生提供分析、解決經濟問題的平臺,逐漸培養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愿[3]。

三、“PBL+LBL”雙軌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中的實踐

(一)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7級會計班(PBL+LBL班)和2017年電子商務班(LBL班)為教學班級,每班各50人左右。兩個班學生的年齡、男女比例、入學成績、學習偏好等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教學全程PBL+LBL班采用“PBL+LBL”雙軌教學法,LBL班則采用傳統式LBL教法授課。

(二)研究方法

1.授課內容。選用的教材為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張宏軍、付愛敏主編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時長51課時。

2.教學模式。LBL班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通過多媒體PPT、板書、視頻資料等形式把教學內容講授給學生,注重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詳細講解。PBL+LBL班引入PBL教學法,每章節先用LBL法講清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再用PBL法結合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模塊(見表2)[4],組織、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課堂交流,最后教師總結和點評。

3.教學評價。目前采用閉卷考試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估。閉卷考試是在全部教學內容結束后進行,根據教學大綱,統一命題,集中考試,總分為100分,題型主要有選擇題、判斷題、重要概念、問答題、計算題、作圖分析題等。評分標準為90分以上優秀,80分至90分良好,70至80分中等,60至70分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

問卷調查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向LBL班和PBL+LBL班的學生分別發放問卷。問卷調查表設計為兩項,包括學生自評表和教師滿意度調查表,采用不記名答卷方式,調查表回收率100%。根據微觀經濟學的培養目標,將學生自評表評價內容及相應分值設計為四項:學習力(用于學生學習效果及效率評價,分值40)、思維力(用于學生使用經濟學語言進行系統思辨能力的評價,分值30分)、應用力(用于考查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分值15分)、創新力(用于學生課外延展活動能力評價,分值15分)教師滿意度問卷調查內容及相應分值為:興趣引導(20分);學習驅動(20分);教學設計(30分);教學效果(30分)。

4.統計學處理。調查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LSD檢驗組內均數比較采用方差(ANOVA)檢驗,計數資料分析采用x2檢驗,組間等級采用秩合極檢驗(Kruskal-WallsH檢驗)雙側檢驗,設p<0.05有顯著性差異。

(三)實踐結果

1.閉卷考試結果。二組比較,PBL+LBL班成績要有明顯高于LBL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問卷調查結果。通過對比兩個班級的數據(見表4、表5),學生認為應用PBL+LBL雙軌教學法在教學效果方面優于LBL教學法,對教師滿意度較高。

3.結果分析。本研究將LBL和PBL的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并應用到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利用LBL教學法完成教學內容的講授,讓學生對整個知識結構有個全局的認識,奠定良好的理論知識基礎,然后結合PBL教學,讓學生加深對這些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對相關知識得以拓展、深化。這種雙軌教學法既解決了傳統LBL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學習自主性不強的問題,又彌補了PBL教學中基礎理論薄弱,內容零散等不足,是目前比較適合國內微觀經濟學教育的一種模式。結果表明應用“PBL+LBL”雙軌教學法,學生的考試成績明顯提高,學生自評表現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均比較認可。

四、優化“PBL+LBL”雙軌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建議

引入“PBL+LBL”雙軌教學法,既保留了LBL教學法的優點,又發揮PBL教學法的長處。此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授課教師和學生群體提出不少挑戰。對于授課教師而言,他們不僅需要根據學生學情,設置具體的學習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保持師生全程雙向互動。對于學生群體而言,他們需要主動參與,認知及分析實際經濟問題和現象。通過以上結果分析表明,“PBL+LBL”雙軌教學法,優于LBL教學法,確實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體現出更佳的教學效果,但此法也給授課教師提出了一些困惑,如:在有限的教學時長內如何合理配置LBL和PBL的教學學時?在組織課程教學中,如何明確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如何更好地發揮“雙主體”作用?如何做到有效的課程管理和全程考核,如何設計具體的評價指標?在此,我們提出如下優化“PBL+LBL”雙軌教學法的建議。

1.搭建教學平臺,合理配置LBL與PBL教學學時。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LBL注重理論傳授,而PBL則注重理論應用于實際的過程。“PBL+LBL”雙軌教學法并不是兩種教學法的簡單結合,在學時安排上自然也不是均分狀態。目前高校微觀經濟學教學計劃大多處于50—60課時之間,授課教師大多感覺學時有限,即便是使用LBL教學法都難以保證課程的完整度,更別提有時間去實施PBL教學法。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要保證“PBL+LBL”雙軌教學法的順利實施,教師需要全程把控。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慕課等教學平臺,將課中較易理解的內容移至課前,前、后測,達到課前預習、課后鞏固效果。另一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精簡教學理論,梳理教學重、難點,理性匹配問題,將學時合理配置,既要防止理論碎片化,保證理論體系的延續性,又要緊密聯系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真正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改進教學流程,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師生雙向互動。

本課程實施“PBL+LBL”雙軌教學法,具體包括創設情境、任務驅動、歸納總結及課堂鞏固“四步走”環節,盡可能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立體化,教學流程如圖1。課前,通過“幫助預習”和“協助導課”兩環節,預設教學情境,導入問題,啟動PBL教學法。課中“自主學習”“解析難點”環節,師生雙向交流,教師講解新知,答疑解惑。學生則圍繞問題收集資料,解決問題。課后“固化知識”“拓展視解”則是對課程內容的進一步完善及升華。

3.精心設計問題模塊,實施課程內容改革。盡管大量事實證實,相較于LBL法,PBL教學法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信息管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滿意度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是如果沒有有效的問題設計,PBL教法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在問題選擇上既要做到與教學目標一致,同時又要做到合時宜、接地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在問題分析上,教師要做到善于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頭腦風暴”,注重研究方法應用及分析能力的培養。因此,有效實施“PBL+LBL”雙軌教學法,授課教師任重道遠,需要具備較高的素質,稔熟課程邏輯,能結合學情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用心設計問題模塊,發揮教學全程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篇10

在我國經濟不斷走向世界,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的今天,地方高校中的雙語教學也逐漸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關鍵點,而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門基礎課和核心課,因其類屬于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外來學科使得與國際經濟理論密不可分。微觀經濟學采用中文教學原本就是國際經濟理論本土化的一個過程,那么,積極開拓微觀經濟學雙語教學模式,用西方經濟學本身的母語進行教學逐漸成為許多高校選擇。為提高教學質量,更好更快地培養優秀經濟專業人才,對“西方經濟學”雙語教學舉措的探索及“西方經濟學”雙語教學模式的實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更多的跨國公司正在向著全球化的方向邁進,一改其國內發展的策略,轉而實施全球化戰略,因此需要越來越多的全球化人才。由于更多跨國公司進駐國內市場,我國企業也將隨之進入國際市場,因此,無論國內外,都將需要更多的國際型人才。國際型經管人才須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全球性的眼光,因此,高校重點培養目標之一便是復合全球型經管人才。而國外原版教材的引用,全球性思維的運用,使得雙語教學能與國際先進教學模式接軌,更好的探究和學習西方先進管理思想、方法和國際慣例,以使學生能真正地同國際競爭對手與合作伙伴對抗及溝通,從而真正成為“面向全球市場競爭、具備全球經營頭腦”的國際商務參與者和管理者。

二、微觀經濟學雙語教學模式探究

目前國內外學者討論得比較多的雙語教學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種:隔離式語言補救模式,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母語發展性雙語教學模式,綜合式豐富雙語教學模式,雙向式雙語沉浸教學模式,"新殖民"式雙語教學模式。這六種雙語教學模式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目前隔離式語言補救模式和綜合式豐富雙語教學模式應用比較成功的,都要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授課、還是溝通練習都使用外語,幾乎完全不使用母語,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很高。而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比較適合初級階段的雙語教學,它是母語和外語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較好的接受,不致于一開始就掉隊或產生畏難情緒。微觀經濟學本科階段的教學在考慮學生的英文水平和師資能力等綜合因素的前提下,傾向于選擇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該課程的雙語教學在初期應采用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然后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適應,對經濟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和掌握,英文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在過渡到綜合式雙語教學模式即就是英語授課為主。

三、地方院校“微觀經濟學”課程開展雙語教學的措施

(一)慎重選擇教材。微觀經濟學課程有很多在國際上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教材,比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羅伯特•H.弗蘭克的《微觀經濟學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分析》、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等等。有些教材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理論與精彩的案例微觀經濟學原理相結合,適合于初學者和非經濟學專業學生學習和使用,有的難度較大,理論性較強,結構嚴謹,數學方法使用較多,適合經濟學專業學生使用。在微觀經濟學雙語教學過程中,原版教材的選擇應注意既能反映經濟學最新成果和動態,與實際經濟生活聯系緊密,又要注意難易程度,過難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弱化學習的積極性,過易會導致理論的掌握太淺顯,達不到專業生專業學習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雙語課教學由于既有英文講解又有時得配以必要的中文說明,就會減緩教學進度,使得教學內容量大,為了確保教學安排的順利完成,教學進度安排和內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會直接影響總體教學效果以及教學任務。由于課堂上時間有限,因此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解決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所講內容必須是重點,難點。而對于學生來說,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鞏固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項學習任務。此外,學生還應配以適合的中文教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三)構建師資實力強的雙語教學隊伍。雙語教學對于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教師素質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教學水平和效果。除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理論能力以外,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英文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并能夠應用英語來清晰的表述經濟學知識和原理,能將語言和知識完美的融合,同時還需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敏銳的全球化的視野和巧妙的教學藝術手段。對于地方院校來說,多數專業教師缺乏出國留學以及英語培訓的經歷,因此對于雙語教學還是難以駕馭,造成教師累學生苦且教學效果得不到保證,致使雙語教學流于形式或變成英語學習,繼而影響的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對于地方院校來說,當務之急就是培養出能夠勝任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因此,地方院校需要強化對師資力量的雙語培訓,并制定完善的雙語教學激勵機制,調動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的積極性。選撥具備一定語言基礎的青年教師出國留學或者研修,繼而提高英語水平,培養國際視野,完善和更新知識層次,同時積極引進具有專業背景的外籍專家或海歸人才,充實雙語教學隊伍。

(四)注重教學方式方法,采用引導性教學模式。

(1)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一般多采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練習為輔,對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邏輯性要求較高,學生在掌握時又要求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若采用雙語教學模式有可能使學生更加難以掌握所學知識內容,或將有深度的問題只能淺顯的表述才能被學生所接受。因此,采用何種教學方式方法顯得十分重要,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雙語教學的目的就應該多采用引導性的教學方式,課前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主動思考,課堂上調動學生思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或采用教師提問題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來理解經濟現象和經濟原理。此外,組織學生每節課之前做3-5分鐘的“presentation”,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水平,又可以讓學生分析經濟現現象或闡述經濟原理。“Presentation”作為西方國家教學中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在很多語言類院校中大受歡迎,通常由學生自選一個與該門課程相關的話題,通過查資料、做分析從而得出最終的結論,形成自己的小觀點。一般安排在每節課的課前或課后。時間為10-15分鐘左右。

(2)結合實際生活,提高學生興趣。《微觀經濟學》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通過案例分析可以將微觀經濟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到微觀經濟學的實際應用價值。國外教材通常都配有豐富的案例,但與我國經濟現實相差較大,如何將微觀經濟學與我國經濟實際相結合,撰寫出豐富的我國微觀經濟發展中的現實案例,是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重要法寶。

(3)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采用計算機網絡手段,制作多媒體課件,編寫電子教案,習題庫,師生之間利用公共郵箱上傳問題和下載資料,突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增加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教學效果。

四、雙語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地方院校“微觀經濟學”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避免以下幾個問題,從而更好的推進雙語教學的發展。

(一)語言和專業知識的融合度低。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應避免出現輕語言重專業的傾向,使雙語教學流于形式,形式上是雙語教學,而實際上僅僅是對個別概念的英文解釋,在考核方式和過程教學中都采用中文,英文比例較少。另一方面,應避免出現重語言輕專業的問題,使微觀經濟學教學變成英語翻譯課堂,重視對英文的學習而忽略了專業知識的掌握。

(二)學生的厭學情緒和畏難情緒。微觀經濟學課程一般設置在大一第二學期到大二第一學期,學生入校時間不長,英語水平不高,尤其對于地方院校的學生來說,英語水平可能更差一些,因此,在開始雙語課程時,多數學生會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和厭學心理,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在授課過程中,除一些經濟原理和概念的介紹外,在案例分析或數據分析使盡可能采用簡單易懂的口語,便于學生理解。同時,也可以針對具體學生的英語水平特點,設置微觀經濟學兩類課程,這兩類課程學分不同,授課教師不同,一類用中文教學,適合于英文水平不高的學生,另一類采用雙語教學,適合具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生,學分較高。此外,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豐富課堂,以增強經濟學學習的趣味性,并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枯燥的經濟學課堂變得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