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農業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4-04-01 17:32: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低碳農業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節水灌溉;新理念;旱地農業;關系
1 灌溉新理念
在觀念上,對灌溉要有新認識,即首先為了節水,灌溉量要少到恰到好處,不能像以前理解的灌溉就是澆地,就是全面積的大水漫灌,而最好澆在有作物處,在無作物處少澆或不澆。為了促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灌溉次數應減少,宜在關鍵時澆水較多,但不是充分滿足作物需水要求。例如果樹在長枝葉時不給水,以避免瘋長,而在開花結果時,給適當的水,這樣就能提高產量和品質。其次,要實現精確澆水,必須有高新技術研制出的現代化灌溉設備,以自動或半自動地將水準確、精量、快速、節能地輸送到作物根區;同時,大量節省勞力、投資,操縱者也能得心應手,輕松自如。這樣的灌溉機應能實現灌溉產業化。最后,科學的灌溉經營管理是實現高效益的關鍵條件,這是過去重建輕管吃大虧的重要教訓。
節水灌溉是現代灌溉,即以當代最先進的高新科技武裝的灌溉技術,它屬于當代精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可認為節水灌溉是簡單勞動,科學性不強。節水灌溉是實用科學,量大面廣,土地分散,且必須充分考慮區域的地理、資源、生態環境條件,而這些環境條件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一方面給推廣節水灌溉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節水灌溉發展進步的動力。當然,在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將大大減少節水灌溉這些先天性弱點的影響,而使其吸收高新技術的精華,激發創新能力,對舊觀念、舊理論、舊設備等進行強勁的沖擊,引發出全新的節水灌溉技術體系。
因此,不能簡單地對待節水灌溉技術,它還有很多課題尚未研究清楚。不能搞土法上馬,降低其高科技的品質,也不能奢望在全國可以只搞1~2種灌水技術和灌水設備就能完全滿足各地的要求。當然把節水灌溉看得復雜一些是戰略上的要求,而經過仔細研究開發出的技術和設備,則應簡單易行,這樣才能顯示出高科技的水平。
2 節水灌溉與旱地農業的關系
旱地農業是指在降雨量偏少、沒有或有限的灌溉條件情況下所從事的農業生產。它包括旱作農業、雨養農業、旱農等概念,但其含義又各具特色。旱地農業的內容包括了種植制度的選擇,抗旱或耐旱的作物品種的選育,蓄水保墑、培肥地力、旱作栽培耕作技術、化學劑調控技術及創造條件進行有限的節水灌溉技術等。因此,旱地農業并非不需要水,反而在“水”字上作文章更多,它與節水灌溉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
我國山區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70%,有1564個縣分布在山區,山地大多為旱地,旱地約有7 800萬hm2,占耕地面積73%。實踐證明,旱地農業的增產潛力是很大的,如我國旱地農業地區糧食單產或總產年平均都增長40%以上,產量在2250 kg/hm2以上的已不在少數。國外的試驗證明,在年降雨量400 mm以上地區,只要采用適宜的耕作栽培措施,每1 mm降水就可以生產0.4~0.5 kg的谷物,最高的可達0.9 kg。按照這一研究成果,我國的旱地農業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掘。因此,旱地農業對于解決我國的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潛力也是非常大的。
我國農民在同干旱長期斗爭中,積累了不少豐富的旱地農業實踐經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這些實踐經驗注入了新的內容,使旱地農業與系統的農業工程相結合,使之得到了補充、完善和發展,顯著提高了旱地農業的水平。然而,從近40年氣象資料分析,我國存在著少雨變旱趨勢,冬旱面臨成倍增長,春旱、夏旱也呈上升趨勢,這更加劇了我國的水危機。因此,在旱地上圍繞“水”字作文章,發展旱地農業,使之在節水農業中占據主導地位,是充分必要和完全可能的。
3 旱地農業與節水灌溉相結合
西部大開發的核心是生態問題,過去走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道路,從而出現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雪線上升等嚴重問題,以致黃河斷流,旱災連年,洪水泛濫。不難理解,生態問題的癥結在水,西部的農業發展更離不開水。而目前面臨的事實是西北地區大多缺雨少水,西南部地區雨水稍多,但時空分布極不合理。要解決作物需水要求只有依靠旱地農業和節水灌溉結合才是唯一的出路。我國北方旱區雨季(6~9月),降雨約占全年的70%,此期間采用深耕等蓄水措施,一般年份1 m土體可增加100~200 mm的水分,再采用保墑措施使底墑達到田間持水量的85%,到翌年3~5月土壤濕度仍可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60%~70%,如果再增施有機肥,土壤涵蓄水分能力會更大。同時在適宜地點開挖水窖,以便雨季集蓄雨水,到旱季可用微灌、膜下灌、淋灑灌等節灌技術進行抗旱灌溉。經過這些綜合措施后,可保作物出全苗,達到豐收穩產的目的。
4 結論
由于觀念的改變,必須有新理論指導,新技術涌現。近10余年來,理論上出現了調虧灌溉、SPAC系統調配、旱作農業等,新技術方面出現了膜上(下)灌、水肥耦合,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等。這些都是創新的寶貴財富,有待進一步發掘。
參考文獻
1 安慶飛.推廣節水農業勢在必行[J].河南農業,2010(8)
2 崔粉玉.發展高效農業與節水灌溉有關問題的探討[J].吉林蔬菜,2010(2)
篇2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農業;發展戰略
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在以往的時間里,農業活動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造成了重大傷害,特別是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造成了高碳量的排放,致使溫室效應逐步加劇,導致自然災害頻發全球變暖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發展低碳農業是當前低碳經濟發展下應該堅持的戰略,我們應該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上,尋求到創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為實現低碳農業和低碳經濟而努力。
一、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的相關內容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的提出還是源自于十幾年前的英國,英國是最早發現能源的安全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低碳經濟指的是人們要在正確的理念指導下,通過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或法律法規,利用創新的技術來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并要為開發出新能源而努力,盡最大程度來減少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對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減少高碳氣體的排放,從而實現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之間的可持續發展。低碳農業的概念雖然并沒有明確的官方定義,但是它的理念源自于低碳經濟,同樣是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實現的綠色種植、綠色生產、綠色排放等農業活動,盡可能的使用無毒無害的產品,減少農藥、化肥、機械等產品的過分依賴,杜絕大面積焚燒秸稈而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減少農業活動中高碳的排放量,實現綠色的低碳的農業發展。
二、實現低碳農業的重要意義
隨著人口的增多,我國的農業發展和水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現了非法墾荒等現象,使得生態綠地越來越少,大面積的農業開發加劇了水資源的使用和浪費,水土的流失使當前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農田開發的機械化也造成了眾多廢棄物的產生,再加上大量高污染的農藥、化肥等產品使得土壤化學含量超標,水質和土壤及農作物、植物的質量不斷下降,人們過于重視工業的開發,忽略了農業科技的研究和發展,使農業機械化的水平得不到提升,種種原因,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帶來了威脅,實現低碳農業發展可以將以上提出的種種障礙性因素進行針對式的處理,盡最大限度的減少在農業生產或開發過程中二氧化碳及高碳氣體的排放,有助于促使低碳農業的發展,并維護人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實現低碳農業的發展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既是時展的必然趨勢,更是緩和人與自然關系最為重要的必要路徑。
三、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低碳農業發展戰略
(一)堅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低碳農業的發展理念
想要實現低碳農業的發展,首要的任務就是理念上的轉變和普及,提升農民低碳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加強相關內容的宣傳或講解,借助農業生產中新型的技術或設備提高農民在農業活動和發展中的認識,做好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的指導和宣傳工作,盡力完善農村生態農業的設備及創新的技術,可以在當地舉辦技術解說交談以及高碳農業對生態破壞的負面效應的相關會議,讓當地農民都參與其中,盡量讓更多的農民認識到低碳農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二)完善低碳農業的發展戰略
相關的地方政府要以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當地農業的發展狀況來分析,并制定符合該地區低碳農業發展的戰略決斷,完善激勵和監督制度,對違反低碳農業發展的行為進行嚴肅的處理或警告,杜絕一切生態污染問題的出現,提倡綠色環保的農業發展模式,針對非法墾荒的行為要進行嚴抓嚴打,加強監督部門的執行力度,不定期的走入到地方中去,尋找影響低碳農業發展的潛在因素。提升該地區農業經濟在綠色發展的前提下得到穩步的提升。
(三)堅持創新科技創新應用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
在已有的低碳農業發展理念下,相關的部門要加強對農業創新技術工作的研發,鼓勵技術人員投入到新型技術的研究中,適當的給予資金的支持和投入,讓研究工作者積極主動的將精力投放在創新技術開發的事業中,為研制低碳環保的農業設備或技術創造良好的基礎,為了讓農民更好的使用新型的創新技術和產品,當地的政府要完善該項目的補貼政策,實現創新技術及設備的廣泛應用,促使低碳農業和人們生活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堅持農業低碳發展結構及模式的創新
改變傳統的單一化農業生產模式,帶領農民群眾尋找更廣闊的農業生產空間,豐富農作物的種類,發展出屬于當地的農作特色,如生態化綠色的采摘園,通過網絡進行大力宣傳,促使城市居民主動的來到城郊或農村游玩和觀光,不但能讓該地區經濟得到快速提升,還能加強當地綠色務農的宣傳,實現了現代低碳農業、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四、結束語
總之,低碳經濟下的農業發展戰略應該以實際出發,遵循創新的、可持續發展的低碳農業理念,轉變傳統的農業結構,實現農業技術、設備上的創新開發,堅持低碳農業發展戰略的創新原則,堅持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堅持經濟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低碳農業發展戰略,提高農民整體的低碳化農業發展的認識,在人們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提升的同時,又維護了低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遠紅.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創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263-267.
[2]王雪.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創新[J].農業經濟,2013,(12):57-58.
篇3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業;可持續發展
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建立于化石等高耗能的能源基礎之上,而化肥與農藥則是其發展的重要支柱,其所具有的高污染與高能耗不但影響到了土壤有機構成以及食品安全,而且生產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并且排放出巨量二氧化碳等廢氣,從而導致了極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如今,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潮流,并且已經廣為認可。低碳經濟這一低排放、低污染與低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之實質就是要提升能源利用率以及創建良好的清潔能源結構。積極發展低碳農業,就是應當切實降低生產過程中對于化石能源的極大依賴,從而走出一條高效化與生態化的新型農業發展之路,這就要求我們順應當前時代的發展潮流,積極發展低碳農業經濟。
一、低碳農業相關概念界定
1.低碳農業概述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以及化石燃料的逐步耗盡,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與機遇。溫室效應導致的水短缺以及燃料價格波動均會關系到農業生產所具有的穩定性。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產業,為了實現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共同發展,就需要積極發展低碳農業。低碳農業是將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倫用于農業領域,實現農業產業鏈中物質與能量之間的循環利用,推動農業的低碳化發展。
2.低碳經濟概述
低碳經濟提出的背景,是世界氣候變暖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造成的巨大挑戰,而這一氣候現象主要是因化石燃料之使用而形成的。在這一背景之下,低碳經濟便應運而生。各個國家的政府為實現生態文明,開始逐步放棄上個世紀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實施低碳經濟模式以及低碳生活方式,從而實現當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低碳農業經濟概述
低碳農業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為其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在于對能源進行高效而又充分的利用、致力于開發清潔能源、努力追求綠色國民生產總值。其核心是實現能源技術以及氣體排放技術之創新。低碳農業技術至少能夠消除80%以上的溫室氣體,這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產生的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應對之策。
二、積極發展低碳農業經濟的重要意義
1.低碳農業經濟已經成為低碳經濟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我國的人均農業資源已經極大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我國農業資源的消耗又處于全球前位。一直以來,我國農業持續用化肥、農藥來提升糧食產量,從而滿足人口不斷增長對于農產品需求之提升。鑒于石化產品的超量使用,我國農業具備了高能耗、高排放以及高污染之特點,從而成為了高碳農業。如今,農業已經成為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第二大來源。盡管農業會產生非常多的溫室氣體,但是農業生態系統同時也具有非常大的固碳能力,假如運用合理的農業措施以提升農業土壤的固碳能力的話,就能夠對延緩氣候的變化產生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農業開放程序的持續提升,城鄉經濟之間的關聯度也在持續提升,全球氣候變化對于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影響不斷深化,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以及正面積極因素也在持續積累,各類傳統與非傳統挑戰也在持續疊加。所以說,積極發展低碳農業已經成為中國低碳經濟體系的重點內容。
2.低碳農業經濟是保護環境與確保食品安全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全球主要農產品的價格不斷提升,糧食危機甚至已經危及到了諸多國家政局之穩定,可見,糧食增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國作為一個土地資源較為短缺的國家,以往的高碳化發展模式雖然能夠解決人民群眾的基本溫飽問題,但是卻影響到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長期以來農藥、化肥的粗放式排放,導致愈來愈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水污染。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所追求的并不只是糧食的數量上的安全,而更多是要關注糧食質量上的安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對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專門實施農藥殘留物檢測,施行農藥殘留物最低限制。近年來,我國的農產品出口由于食品安全問題而受阻已經越來越多,農業環境質量已成為我國農業投身國際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積極發展低碳農業則是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根本性舉措。
三、低碳經濟下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強化低碳經濟宣傳教育
要全面運用各類媒體,更加深入地宣傳實施低碳農業的重要性、扶持與支持政策、可持續發展能力等。農民群體是我國低碳農業經濟建設的主要力量,其消費行為和生活習慣將直接關系到低碳農業的發展效果。在農村實施低碳經濟的重要意義以及必要的宣傳推廣活動,讓農民朋友們能夠了解與接受低碳農業的概念,并且引導農民們從傳統的生活方式往現代低碳生活方式進行轉化。要應用合理的經濟手段以及行政手段加以干預。例如,提升政府對低碳農業經濟的支持程度,對低碳農業農戶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積極鼓勵綠色農產品開發,強化低碳技術推廣與應用,完善政策法規等各項措施,更好地帶動廣大農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使農戶們都能真正參與到低碳經濟建設之中。
2.建設更加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
要積極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低碳農業法律法規體系。各級政府應當更加注重低碳農業的發展,盡快頒布出臺《低碳經濟促進法》等法規,從而根據法律來制定出低碳農業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融資方面的優惠政策,從而刺激與引導各類企業加大對低碳農業技術的開發投入力度,實施農業清潔化生產,落實農業廢棄物的綜合運用以及技術開發,致力于推進效益較好的低碳農業企業盡快啟動上市進程。要積極實施低碳制度創新戰略,對于不利于低碳農業發展的企業與消費者,應對其征收資源稅、生態稅以及垃圾稅等,并且運用到生態補償以及低碳農業建設之中。要進一步地規范我國各級政府的決策行為,超前進行謀劃,積極加以應對,適時開展行動,并且落實低碳農業核算體制,列入到統計考核體系之中。要積極健全完善我國低碳農業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信息共享與決策咨詢服務制度,全面提升政府部門的科學管理能力以及綜合協調能力。要加強低碳農業建設,實施各個部門之間的聯動,引領低碳農業進入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之中。要不斷增加對于低碳農業之投入。從政策層面、資金層面、技術層面等多個方面積極扶持尚在起步階段的我國低碳農業,抓緊研究出相應的扶持政策以及發展舉措。要結合實際予以分階段推進。
3.切實調整優化與改進農村產業結構
雖然當前全國低碳農業的發展已初見成效,但主體上依然處在零散化狀態下,未能全面普及以形成相應的規模效應。所以,今后我國低碳經濟的一個發展重點就是要將目前模式進行推廣與應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之調整與優化一定要符合各地區資源與市場配置實際、符合當地技術水平實際、適應于當地關聯產業的成熟度等多種因素,而不得單純地加以復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促發展,形成適合于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新型模式。要注重于對適應當地大部分農戶的產業結構模式加以總結與推廣,對于那些成果較為顯著的農戶則應進行表彰與獎勵,從而推進低碳農業產業化之進程。
4.實施農業行政執法為推動低碳農業發展
要提升農業行政執法的執行力,實施農用資源管理條例與農業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強化對低碳農產品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等處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切實保障我國農業生產用品之安全。要更加堅決地打擊各類損害我國農產品安全與破壞資源環境等違法行為。要大力實施低碳打假專項行動,有效維護農民群眾與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5.增強對低碳農業的投入以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低碳農業的發展牽涉到農村經濟發展大局,不僅投資大,而且見效慢,所以在起步時需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低碳農業發展之初,有關農業主管部門應持續提升對低碳農業之投入,建立起低碳農業專項投入資金體系。在增加投資之同時,一定要制定出相應的優惠政策,從而吸引社會各界都積極投資低碳農業。要大力鼓勵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農產品研發等相關單位進入到這一領域之中,并且和低碳農業基地、農戶等共享利益。同時,還可實施財政、稅收以及信貸等方面的相應優惠政策,加速低碳農產品開發進程,從而實現低碳農業經濟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6.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發展循環農業
首先是要積極開發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以及有機食品。要通過致力于推動附加價值較高的特色化農產品的生產,全面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農業企業的生產,大力研發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較高,而能源消耗又比較低的農產品。其次是要強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農業企業進園區活動,切實形成農產品加工集群,并致力于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再次是強化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讓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各類廢棄物能夠變廢為寶,實現循環利用。最后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要積極發揮我國廣大農村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推出休閑度假、農事參與、農產品采摘加工等具有鮮明特點的鄉村游產品。
四、結語
總的來說,如今我國農村的發展已經步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而積極發展低碳農村經濟則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為實現我國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認真保護與改進我國的農村環境,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一定要努力發展低碳農業,從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艷艷. 基于低碳經濟的寧夏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6).
[2]張 婧. 關于低碳經濟轉型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 農村工作通訊,2012(21).
[3]張瑩琦. 淺談低碳農業經濟[J].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3(9).
[4]張秋霞. 發展低碳農業經濟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 農民致富之友,2014(2).
[5]王祥義,李 楠. 發展低碳農業經濟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5).
作者簡介:李耀華(1982-),男,漢族,山西祁縣人,西北大學經管學院,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陜西省咸陽市政府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
篇4
(一)低碳都市農業景觀的概念分析
低碳都市農業景觀的發展是伴隨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而逐漸興起的景觀類型,它以城市發展、城市人民需求等為依托,在城市適宜農業發展的邊緣空間景觀設計規劃中引入農業元素,同時在進行低碳景觀建設的基礎上,滿足城市對多元景觀形態的需求,實現城市景觀建設的長遠發展,使其觀賞率與利用率得到最大化提升。
(二)低碳都市農業景觀的特點分析
我國多元化景觀生態系統的形成得益于農業生產模式的多樣化,如南方都市邊緣的基塘系統、北方塑料大棚的瓜果蔬菜種植模式、沼氣池模式等都與景觀空間布局緊密相關。因此,結合景觀低碳生態理念可知,我國都市農業景觀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具備優良的景觀環境服務功能,比如,仿造自然頂級群落特色,可在生態治理區域進行陡坡造林建設,該方法能夠有效遏制重力因素下產生的水土流失問題。其次,具有斑塊生態位互補特點。景觀區域內既是不同植株的主要聚集地,也是主要的生態流區域,因此,合理調控生態農業類型,實現不同植株在時間與空間方面的優良互補性能,能夠將景觀生態體系的優勢全面發揮出來。然后,具有較高的景觀異質性,農業景觀區域內斑塊類型多且不同之處較多,比如城區煤礦塌陷區域形成的城區遠郊平原低洼地帶營造的水利廊道灌溉模式、傳統農田間歇性混種模式等,借助生物間的相克理論實現都市農業景觀的整體系統優化性。再者,景觀資源鄉土性特點突出。不論民間技藝還是鄉土文物,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借助農業景觀,不僅能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還可加快區域精神文明建設。最后,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
二、低碳都市農業景觀設計與規劃分析
(一)低碳都市農業景觀設計基本途徑
農業景觀設計主要涉及農業景觀結構布局與景觀使用功能兩方面。農業景觀設計與傳統景觀設計有所不同,前者是將景觀作為“資源”類型的一種進行使用,并尋求整體上的生態和諧型,它不僅強調人們對景觀的實際需求,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強調景觀的生態價值與審美價值。農業景觀設計與規劃是逐層進行的,由目標、功能、結構、具體單元的劃分,每一層內容都是構成整體景觀設計的基本途徑。
(二)低碳都市農業景觀設計理論
1.城市規劃設計理論
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致使城鎮化建設急速推進、土地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的生存空間的需求形成強烈的矛盾對比!而當代都市農業的盛行便是"田園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借助城市規劃建設理論指導都市農業景觀設計,將其納入城市規劃體系中,對滿足都市人民的使用需求、人文需求,促進城市經濟建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2.都市農業理論分析
都市農業是指在城市邊緣區域,利用環境資源、田園景觀及自然生態景觀,結合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為都市群體提供了解農村、體驗田園生活的場所,也就是將生態體體系域農業生產、生活等融于一體,形成服務性生產、休閑、觀光場所。都市農業景觀活動場所作為城市主要的休憩園地,不僅能推動城市向著更加多元化方向發展,還可有效防治城市污染問題,在城市近郊區域修建綠色邊緣地帶的過程中,也必須確保都市景觀園區內的生態完整性。
三、總結
篇5
農業是我國產業結構中的第一產業,雖然近年來農業所占的產業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但是依然無法動搖農業的第一產業的地位。民是國之根本,一個國家是否發達,從該國家的農業發展程度上就可以體現出來。現在全球已經進入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必將迎來改革,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選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已成為國際農業經濟發展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順應國際大趨勢已成為必然。
關鍵詞
低碳經濟;農業經濟;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
1低碳經濟時代的相關概念
1.1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全球化環境之下的時代經濟發展理念。低碳經濟的內涵是指以可持續發展觀作為經濟發展指導理念,在該理念的指導下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各項技術,以及利用產業升級、開發新的替代能源等方式來盡可能降低一次能源的使用率,達到節能減排的最終目的,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豐收的雙贏局面。
1.2低碳經濟時代
低碳經濟時代是指以低碳生活為理念,遵循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指標發展經濟的一種經濟模式。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轉向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就標志著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低碳經濟一詞最早出現于2008年英國能源白皮書報告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低碳經濟理念很快在世界傳播開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一次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高耗能對環境和社會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開始倡導發展低碳經濟,降低能耗,降低污染,順應環保大潮流。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在此背景下也應有所改革、有所創新。
2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經濟的可行性分析
經濟發展的規律表明了只有當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后,農業發展方式才具備了轉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國工業快速發展時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我國的工業化發展已經由初期逐漸走向中期,目前我國的工業化程度屬于中期階段,這也就意味著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備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國自古便是農業大國,在農業經濟發展上,我國曾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此外,我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1100美元,達到了中等國家收入水平,農業發展GDP接近于發達國家水平,并且有專家學者指出:以我國民族文化保護程度及農業發展歷史來看,我國也應順應時代潮流,以低碳農業取代高碳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循環農業。上述的種種先行條件都表明了我國發展低碳農業經濟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
3.1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的發展核心是基于生物界本身的理念,利用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在農業經濟生產中形成完整的區域生態環境系統,達到系統平衡,遵循萬物相生相克的理念,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率,使得農業生產活動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的效益。高碳農業對于環境產生的危害主要是化肥農藥的使用會導致土壤鹽堿化、鹽漬化等,而生態農業則是利用生物學原理,在農田系統中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利用自然規律來治理農田,結合科學技術去發展農業經濟,減少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率,達到生態環保的目的[1]。
3.2發展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的核心就是將農業生產中的資源盡可能實現再利用,提高農業資源使用率。在農業經濟生產活動中,很多農業資源都因為重復利用率低,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污染,循環農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達到增益減排的目標[2]。在傳統農業經濟活動中,許多農業資源的資源利用率都是較低的,很多可利用資源由于人們的疏忽導致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加大了農業投資和社會負擔,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低碳農業,因為要想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發展循環農業。
3.3發展有機農業
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為了提高產量,農夫們往往會選擇使用化肥農藥及含有生長激素的飼料來進行農業生產活動,這樣不僅提高農業經濟的碳排放量,生產出來的農業產品對于人類的身體健康也存在一定的潛在性威脅,違背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也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進步。而有機農業則是以有機農家肥及綠色飼料來對農作物和家禽進行栽培和飼養,避免了激素殘留于農產品內,提高了農產品的安全率。因此,發展有機農業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
3.4發展城市旅游休閑農業
城市旅游休閑農業是農業和第三產業的一種有機結合,旅游也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而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發展城市旅游休閑農業是將一三產業有機結合的體現。發展城市旅游休閑農業能夠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減輕農民的經濟壓力負擔,使得農民能夠發展有機農業,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并且能夠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做到城鄉結合,縮小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
3.5利用科技力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應學會利用我國的科技優勢,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農業經濟發展中,通過有目的性、計劃性地培養農民的種植技術,達到提高農副產品的增收目的外,還可以培育優良的農業品種,做到保證產量的同時能夠保證質量,盡可能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3]。此外,還可以利用科技技術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及時反饋農業市場信息,減小農業生產風險,降低農業生產能耗,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全面快速可持續發展。
作者:吳大瓊 單位:四川省大竹縣高穴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張衛東.低碳經濟時代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探索.河南科技,2014(11):223-224.
篇6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研究
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以文件形式確定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顯得更加重要。而;綠色農業、低碳農業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大力倡導經濟發展轉型調結構,農業經濟發展必然要爭當轉方式調結構的排頭兵,加強農業經濟發展的環保模式,減少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碳排放,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目標,最終幫助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筆者圍繞我國農業經濟的綠色發展和低碳循環發展現狀,提出相應的推動措施。
【關鍵詞】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環保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由此可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路徑。
一、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綜述
由于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深入推進,作為國家第一產業的農業相關產業也必須找到適合自身可持續發展之路徑。在國家經濟中高速平穩發展和生態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時期,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成為黨和國家重點部署的發展思路,也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課題,在此大環境下,我們有必要對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做初步探討。(一)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為根本原則,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然后在此基礎上達到的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活動過程,其本質是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二)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所謂的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就是指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態勢下,我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積極運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各種方式,盡最大可能的減少對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強現有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可持續戰略的實施。
二、我國推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是今后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由于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遠遠低于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臨著農業資源過度消耗的現狀,高耗材、高污染的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現行農業經濟發展需求,我國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以提高我國糧食產量。(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可以保護我國生態環境和維護糧食安全由于我國可用耕地面積較小,并且多地出現建設用地越過耕地紅線的問題,我國一直致力于以傳統農業模式解決溫飽問題,造成了農業土地破壞嚴重的現象。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而且根據國家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的亂排亂放。因此,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糧食供應,使得糧食安全從區域性問題上升為國際問題,從民生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問題,由于我國國內的糧食生產供應現狀,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都受到了嚴重制約,因此,我國要加快轉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切實解決好糧食的安全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出路就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
三、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所面臨問題
雖然我國在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說,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我國現存的農業基礎薄弱。首先,我國較為嚴重的人地矛盾,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廣,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積,當前我國共有農業人口9億,農戶約占農業人口總數的27.7%,每戶所經營土地不足0.5公頃;其次,我國農村勞動力短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主要勞動力青壯年集體外出務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隊,農業產業勞動力缺口嚴重;最后,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雖然國家大力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并推行職業技術教育,但是未從根本上提升農業從業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我國一直以來實行以工業輔助農業的發展路子,雖然有大量的輔農、助農、惠農政策,但是由于開展農業經濟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可用耕地流失嚴重,面積減少,農業物資浪費嚴重,且已有農業基礎設施功能較為老化,破壞較為嚴重。第三,農業經濟服務系統未及時建立完善,鑒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農業經濟發展方向起步較晚,相關的農業經濟服務系統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農業經濟服務工作開展較為滯后,相關服務水平也較為低下。
四、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應對措施
一是優化農村農業產業經濟結構,在基層大力普及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開展相應農業服務技術培訓及繼續教育,培養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專家人才,發掘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種植能手,并形成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的規模效應和聯動效應。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進村進戶。我國應大力開展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檢修與更換,并普及農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引導并向農村引入大量的資金,積極地研發新技術,擴展新視野,推動農民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農業技術專業服務系統,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發展,我國已經有足夠的技術水平和物質基礎為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建立專業服務系統,包括信息服務、大數據服務、物流服務及高端制造服務等,這個服務系統應該包括農業現代化的耕作方式技術的普及、對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對農產品及衍生品銷售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的專門服務,促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基層推廣。
五、結語
我們必須推進低碳農業的經濟發展模式,確保糧食安全,并保護生態環境,突破現有農業的發展瓶頸,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農業產業化路子。
【參考文獻】
[1]張憲英.我國低碳農業解讀及其發展路徑初探[D].復旦大學,2010(5).
[2]周麗.加快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探析[J].新經濟,2014(7).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二: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摘要]低碳經濟時代下,世界農業經濟逐漸開始從高碳向低碳轉變。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下,低碳農業這一生態革命產物被廣泛關注和推崇,這就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向生態、低碳、友好模式的轉變。本文主要探討低碳經濟時代下我國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和發展途徑,實現我國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低碳經濟;發展途徑
全球人口增長和經濟規模的擴張造成人類對常規能源的使用逐漸增多,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不斷日益惡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碳足跡等概念應運而生[1]。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能夠通過節能降耗改善環境污染,還有利于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促進新型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必然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1低碳經濟內涵
低碳經濟是人類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重大進步,是通過降低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量、減少環境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及改變生產方式,減少對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的破壞,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是通過開發低碳能源系統,研發低碳技術并建設低碳產業體系,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2]。
2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困難
目前制約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業生產的小農分布。盡管我國近些年來已經實現農業大規模生產,但基本生態生產單位仍是農戶小農生產,制約了農業生產中碳生產的合理標準規劃。例如農村地區僅只有一戶或幾戶開展低碳農業生產,而大部分農戶依舊仍采用粗放生產,碳生產無法實現大規模的集中化,這種情況下依然會污染土壤、空氣、水源等,制約低碳農業的發展,增加推廣和開展低碳農業的成本。
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農村地區許多基礎設計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設施出現設備落后、設備老化等問題,這是由于水利投資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對農村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較小,資金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合力,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農業節能、節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從而制約低碳農業的發展。
2.3科學技術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發展低碳農業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而技術創新是發展農業新技術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國農業技術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業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先進農業技術應用水平較低,缺乏農業科研人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完善等,這些現狀嚴重制約了技術在低碳農業中的應用。除此之外,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缺乏先進的技術,例如沼氣的開發和使用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但目前只適用于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家庭生產生活,適用于大規模生產的大中型沼氣池等技術還不完善,使沼氣的開發和利用并沒有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2.4農業生產方式還未完全轉變
盡管我國農業科技得到發展和進步,但是在農業生產中對化肥、農藥等污染土壤的資源的依賴性依舊嚴重,導致農村污染仍在加劇,造成土壤結塊、肥力下降等惡性循環。粗放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加劇了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3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
3.1建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
西方國家低碳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實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稈還田的低碳農業技術,打破傳統的額種地必須先耕的現狀,有效的保護土壤面積;巴西政府在2010年實施低碳排放農業計劃,運用生物固氮等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實現農林牧一體化生產等。我國人口總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積小,人地矛盾突出,且農業生產效率低,耕地污染嚴重,因此應大力推廣和使用農業固碳技術,減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資源的使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廢物再利用的循環模式,降低資源消耗率。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進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綜合利用,加強對情節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
3.2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
首先要轉變農業生產發展理念,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屏氣原有的重農業產出,輕生態環境理念,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堅持集約化的經營理念,加強對農村農民知識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現代農民的綜合素質。其次,堅持資源的多層利用,實現資料良性循環,例如發展沼氣利用模式、病蟲草防治模式、產業鏈延長增殖模式等;充分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等,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增加農業生產效率,大力發展農田平原、水體立體等農業生產模式,實現低消耗、高產能[3]。
3.3促進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一方面要大力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促進我國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政府通過財政政策進行支持和引導,引導社會資金的不斷投入,積極開發新技術,整合現有的先進技術,降低現有低碳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成本,同時要注重技術服務體系的構建,積極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民學會運用先進農業技術,使技術真正運用到低碳農業生產中,緩解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加強農村地區新型農機技術的推廣力度,組織農民學習新技術,開展免費農業教育課堂培訓業務,宣傳新型低碳農機的作用,使低碳農機在農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強安全意識,更好地發揮低碳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有機物多層利用技術的推廣,在生態系統中形成物質良性循環多級利用的狀態。
3.4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的轉變要以科學發展觀為重要指導,加強樹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理念。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農業的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科學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其次要走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現代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道路。再次還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充分利用好農業資源,降低農業能耗,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最后,要加強低碳知識的宣傳教育,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力量,在農村開展各種形式的低碳經濟宣傳活動,使廣大農民逐漸轉變生產理念,堅持低碳環保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法》《資源保護法》等資源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適當利用優惠的經濟政策引導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鼓勵和扶持綠色低碳農業生產。
3.5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
農業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隨著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加和農業文化的發展,農業經濟的休閑觀光作用逐漸顯現。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模式既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還能夠在農村形成品牌經濟,帶動品牌效應。要以農村現有的旅游資源為開發和發展基礎,加強對低碳旅游資源的創新開發力度,構建農家樂旅游的新形態。開發農業觀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護農村當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礎上開發農業高新技術,將農產品作為農業加工的突破口,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服務業務,將旅游業融入至低碳農業經濟之中,帶動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例如發展農業生態種植園參觀、農業主題公園、農家樂等旅游業務[4]。
4結論
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低碳農業的發展,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一部分。低碳農業的發展應將農業經濟與生態系統相結合,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加強開發和利用清潔資源,實現環境保護,從粗放經濟發展模式向集約型轉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強農業低碳生產、環境保護、生態涵養、文化旅游等各項功能的融合,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蛟.從低碳經濟時代消費者行為特征看休閑農業的發展以寧夏休閑產業發展為例[J].農業經濟,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導向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構建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3]劉國斌,黨美麗.低碳經濟時代吉林省縣域經濟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1(1):114-120.
[4]張蓓.低碳經濟視野的都市農業旅游:政府行為與市場邊界[J].農業改革,2011(2):62-68.
篇7
關鍵詞 政府與市場 低碳 農業技術
現代農業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養活了全球60億人口,解決了人類的溫飽問題。但不能忽略的是,為提高產量,過度的使用農藥、化肥,產生大量的化石能源與二氧化碳,給能源利用以及環境污染造成極大的壓力。因而,改革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勢在必行。2003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在《我們能源的未來: 創建低碳經濟》一文中首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強調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帶動經濟實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包含了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展低碳事業已成為全球共識,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技術必須首先接受低碳技術的洗禮,以保障農業經濟的平穩運行。低碳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從各個方面以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主要以二氧化碳含量)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量、增加高碳匯、提高變溫室氣體為寶的科學技術和適應氣候環境變化等各種先進技術,來提高土壤養分中的有機質,實現高效率、高碳匯、低能耗、低排放的農業發展模式。低碳農業技術就是旨在運用低碳、高效、科學的農業技術改善農村現有的經濟生活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低碳農業技術的過程中,需要政府與市場這兩只手的雙重配合,一方面,政府能為低碳農業技術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政策環境與制度保障等,另一方面,市場能有效激發低碳農業技術的不斷研發及推廣等,但就目前低碳的發展狀況而言,政府與市場均存在失靈的現象。政府失靈是指政府的活動或干預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說政府做出了降低經濟效率的決策或不能實施改善經濟效率的決策。場失靈是指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就發展低碳農業技術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現:
1、政府失靈
(1)政府政績考核機制的不完善。國家為發展低碳經濟,要求各地政府將節能減排加到各地政績考核中,但是由于地方要為保障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的經濟收入,依舊鼓勵一些大中型污染企業的發展和高污染化肥、農藥的使用,地方節能減排目標往往難以實現。(2)財政支撐力度不夠。由于低碳農業技術的高投入低效率的性質,使得政府在投資上更偏向于見效快的產業,忽略對低碳農業技術發展的財政投入。(3)不合理的財稅體系。由于低碳農業技術的新興性,農業成果轉化率低,政府在設計低碳財稅體系的分配標準時,很難保證在城鄉之間、貧富階層之間和行業之間比例分配的公平性以及政策激勵效果的長期性,阻礙了市場主體行為變革的速度。(4)政府綠色采購機制不完善。由于相關低碳農業技術的不完善,使得農業產業鏈跟不上,同時政府在采購過程中往往選擇高碳等非環保產品,低碳農產品市場份額越來越低。(5)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通觀目前我國有關低碳農業的法律法規,《農業法》第六條、《節約能源法》第59條、《農業技術推廣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第22條、以及《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排污費征收管理辦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鄉鎮企業法》、《農藥管理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條款的規定,這些法律法規都是僅從宏觀上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了原則規定,缺乏有關低碳農業的具體規定。
2、市場失靈
(1)低碳農業技術的負外部效應。負外部效應是產品或勞務的價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產或提供這種產品或生產要素的社會邊際成本。低碳農業技術的發展是改革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業收入的重要技術革新,有著巨大的經濟社會價值,但由于創新者必須承擔所有的成本和風險,一旦成功,又不得不與其他市場主體分享創新成果。由此技術創新前期的社會邊際效益往往大于個人邊際效益,個人承擔的邊際成本卻又高于社會邊際成本。這種成本收益的嚴重不均衡阻礙了市場主體對技術創新的投入。(2)市場主體的行為難以協調一致。一方面由于低碳農業技術的新興性,不管其發展前景如何廣闊,在發展初期,市場主體很難改變原有的生產、消費模式,整體低碳農業技術的市場消沉;另一方面市場壟斷企業與非壟斷企業對待開發低碳農業技術的態度不同,壟斷企業可以將開發的成本風險轉移到價格中,而非壟斷企業只能自行承擔成本風險,還需要在市場不太成熟時承擔開拓市場的風險。
盡管政府和市場都存在有失靈,但是二者還是相互交替發展,不斷配合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市場失靈對政府干預產生了需求,當政府干預的預期收益大于干預成本時,政府干預將讓位于市場機制。當政府干預所帶來的邊際預期收益等于干預的邊際成本,政府干預就達到了最優水平。而目前低碳農業技術屬于新興的農業產業,技術不是很完善,在發展之初,政府還需要占據主導地位,不斷完善自身,同時補充市場機制的失靈,所以在發展低碳農業技術中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輔的運行機制。
針對目前,低碳農業技術的發展現狀,政府所起的作用是提供不間斷的財政支持、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制度保障,抑制市場機制的畸形發展,保障農業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而目前政府在發展低碳農業技術方面的作用并未有效的發揮,還需要不斷的完善:
1、政府要加強低碳理念的宣傳
低碳其實就是一種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我們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如果可以不需要人工制造氣溫,盡量自然通風,自然的采光,這樣的生活環境才是完整的,才稱得上是低碳的。我國普遍的農村地區經濟文化教育力量的薄弱,人們依舊停留在傳統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上,農村環境問題的現狀依舊嚴重,農村地區環境立法不健全,管理混亂,執法問題突出,農民環境參與意識淡薄等等突出問題,低碳理念尚沒有很好的形成。所以在發展低碳農業的前期,政府應當加強農村低碳理念的宣傳力度,使農民有低碳意識,從身邊的點滴改變開始,形成整個農村低碳氛圍。
2、政府需要加大對低碳農業技術的財政投入和財稅體制改革
農業產業的基礎性決定了農業科技的公益性,而農業科技的公共產品性質,又決定了農業科技投入的政府主導性。由于低碳農業技術的開發的高投入低收益,近年來政府財政投入力度不強,對技術的開發及完善不利,需要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聯合高校等研究機構大力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并不斷投入企業等規模化生產及利用。加大財政投入也可以緩解普通企業開發低碳農業技術的前期成本風險,削弱壟斷企業的市場壟斷份額。同時政府還應改革低碳農業的財稅體系,頒布相應補貼和獎勵政策,鼓勵農民及研究機構不斷開發低碳農業技術的積極性。
3、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低碳農業技術的法律法規體系
一是立法要充分體現低碳農業的發展理念。要通過立法,把節約能源、清潔生產、低碳消費變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二是要建立低碳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既要有低碳農業的上位法,又要有相關的法規、辦法和政策等實施細則來保障低碳農業技術的從開發之初到實際大規模運用的順利展開。三是要強化執法監督。在立法時就要對法律的實施進行預評估,充分考慮執法的可行性,加強監督,加大執法力度,確保低碳經濟法律各項規定的貫徹實施。四是嚴格落實責任制度。低碳農業技術的宗旨在于改善農村環境,所以在開發低碳農業技術的過程中,需要嚴格落實環境污染的責任承擔主體。
4、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機制
一是研究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綠色采購管理新模式,通過政府采購政策的要求和引導,全面提升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節約能源、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意識。二是充實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政策體系。將政府綠色采購政策的實施范圍從現有的幾十類節能、環保產品,擴展至政府采購的其他領域;采購扶持的范圍逐步覆蓋再生和回收利用、新能源等產品,實現綠色發展的目標。三是完善政府采購政策的執行監管和評估機制。在合同績效評估制度建設中引入綠色標準,綜合衡量合同的成本收益,并將其作為政府采購合同授予的評價標準;完善綠色產品信息庫,豐富產品性能、指標、綠色性能和參數,幫助采購人合理確定采購需求;加強對政府采購供應商的培訓,幫助其滿足綠色采購要求。
在發展低碳農業技術之初,政府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來引導整個低碳市場的發展,相反,市場需要及時給予反饋信息,使政府不斷調整宏觀調控的力度及方向,二者相互配合,統籌發展。
參考文獻:
[1]梅方權.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和戰略選擇[J].調研世界,1999(11).
[2]張仲威.中國農業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 1994(03).
[3]丁澤霽,杜志雄.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選擇與面臨的新形勢―“中外農業現代化比較國際研討會”會議.
[4]葉普萬,白躍世.農業現代化問題研究述評―兼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J]. 當代經濟科學,2002(05).
篇8
一、低碳旅游是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
(一)低碳經濟促生旅游產業的低碳化
低碳經濟簡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碳排放量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最終目的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要發展低碳經濟,就應該進行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優化,而在這個過程中,旅游產業的優勢充分突顯。
首先,旅游業作為服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占用資源少,而且很多資源可以永續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量少的突出優勢。
其次,旅游發展與環境密切相關,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環境的改善,因為旅游產業的賣點就是環境和文化,因此保護環境、挖掘文化成為旅游發展的內在動力。
再次,通過發展旅游,對其他產業產生良性替代,形成產業補償,從而達到既節能減排又促進發展的雙重目標。以前老百姓沒有其他收入渠道,只有破壞樹林來換取收入。但是隨著旅游發展,大家明白自然界許多東西都可以經過加工來出售,因此種樹、環保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許多地方的紀念品設計、加工已經形成一個產業,這不僅提高了當地的居民收入,而且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旅游產業一直是經濟產業鏈條中的一環,享有“無煙產業”的美譽,這一特性決定了旅游業是最適合推行低碳經濟概念,而且可以成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中的先鋒和亮點。
(二)低碳旅游簡述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低碳旅游消費形式,以獲得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種行為,會涉及政府、企業、當地人和游客等幾個方面。要實現低碳旅游就要求各個旅游產業鏈條都要有低碳經濟的意識和行為。如政府主要靠法規、制度來完成低碳旅游的決策;企業(或當地有接待能力的居民)主要通過各種節能管理措施、低碳技術的運用來實現;而游客(或當地純居民)主要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來實現。其中政府低碳政策會起很大的引導和規范作用。
二、低碳旅游是對生態旅游的繼承和延伸
生態旅游提倡注重自然資源與旅游的有機結合,強調的是一種“自然性”,強調的是較少的開發和干預。而低碳旅游強調低碳環境創設、低碳創新管理和低碳生活方式。與生態旅游相比,低碳旅游不排斥開發,它倡導運用低碳技術去進行開發建設;低碳旅游也不排斥干預,相反,它鼓勵運用科學創新的理念對旅游環節進行干預。
生態旅游是要求旅游者通過交通工具到旅游資源目的地的過程中,都要具有生態的特征,即生態旅游者、生態交通工具、生態旅游資源目的地。然而這三種條件在現實旅游中同時滿足的情況很少,從而使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范圍大大縮小。低碳旅游則是在旅游活動全過程中,凡是一切有利于減少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稱為“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范圍要大于生態旅游的范圍。
生態旅游強調不干預,注重“維持”、“保護”,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規劃和開發的,是一種較被動的去適應環境的旅游發展方式。而低碳旅游則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環境規劃、企業的低碳創新管理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來實現,這是一種積極地去創造的旅游發展方式。這種創造也是在最大限度地對環境進行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的。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態旅游實際上是一種理念,低碳旅游與其相比更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兩者都是現代旅游的發展方式,都屬于可持續旅游。
三、鄉村旅游是生態旅游和低碳旅游的載體
鄉村旅游起源于19世紀的歐美,特指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鄉村民俗(民族)文化、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及其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游活動,即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
在我國,鄉村旅游通常被稱為“休閑農業”、“農業旅游”。目前,主要有3種發展模式。
第一,體驗觀光型。主要以不為都市人所熟悉的農業生產過程為賣點,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游客可以入內進行采摘、觀賞等體驗活動,讓游客體驗和享受田園風光,滿足其對田園生態環境懷念的需要。
第二,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和現代農業技術為重要特征,在城內小區和郊區建立小型的農、林、牧生產基地,既可以為城市提供部分時鮮農產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觀光收入,兼顧了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
第三,休閑度假型。突出休閑、度假功能,在生態環境良好的鄉村建立完備的生活設施,并利用不同的農業資源,如森林、牧場、果園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展開農業體驗、自然生態領略、垂釣、野味品嘗、住宿、度假、游樂等各種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活動,滿足城市居民放松緊張心理壓力的需求。
目前,我國生態旅游的理念多數是以鄉村旅游為載體來進行的,因此業界也有將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融合在一起研究,鄉村生態旅游也就成了一種旅游形式。隨著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實踐,在鄉村生態旅游中融入低碳旅游的理念也成了大家研究的對象。
低碳旅游倡導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實際上與鄉村生態旅游追求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低碳旅游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在旅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環節來體現降低污染、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理念,并且將太陽能、生物能等清潔新能源運用到旅游業中,完成生態環境的良好循環,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四、發展鄉村低碳、生態旅游的對策建議 雖然現在各個層面都認識到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可以改善地方經濟結構,提高地方經濟效益,但由于各種原因,低碳的意識還不夠深入人心。要發展鄉村低碳、生態旅游,實現地方經濟的增長,就
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政府牽頭在旅游目的地的規劃、開發中引入低碳行為
以重慶為例,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運用現代技術,建設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把種植、養殖、能源和環境有機地連結為一個整體,推動了低碳經濟的實現,改變了鄉村生活環境,使城里人渴望去體驗一種“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的慢生活,因此新農村低碳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鄉村生態游和低碳旅游的蓬勃發展,促進了鄉村生態旅游與低碳旅游的融合。
(二)政府要運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手段扶持低碳行為的企業
鄉村旅游的當地居民也要自覺地執行低碳政策,保護自己生活和居住的環境。在發展鄉村低碳、生態旅游的政策上,政府可以對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業進行整治或關停;對于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企業進行扶持和獎勵。這里的企業是指凡是為鄉村低碳、生態旅游提供服務的單位或個人,因為鄉村旅游中,游客的吃、住更多的是依靠當地村民。政府可以鼓勵當地居民建設、經營農家樂,并給予相應獎勵。因為這些農家樂除了提供住宿外還提供餐飲服務,菜品還可以就地取材,減少了運輸環節的碳排放。這樣居民的收入提高了,當地的低碳生態旅游也得到了發展。
(三)要加大宣傳力度,讓低碳、生態的觀念深入人心
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旅游者素質也是鄉村旅游中低碳、生態的理念能夠得以實現的有力保證。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低碳、環保的宣傳,讓每個旅游者既是旅游的參與者,也是旅游資源的保護者。除了日常的教育、宣傳,政府和當地村民也可以在旅游目的地設置一些醒目的宣傳標牌,有意識地去引導人們注重環境保護,做低碳旅游的實踐者和宣傳者。
篇9
關鍵詞:低碳農業;節能減排。
1 低碳農業的含義與特點。
“低碳”是近期最熱的詞之一。但現在人們一談到低碳經濟,講工業的多,講城市的多,講農業的少,講鄉村的少。事實上,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近指出,耕地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相當于150億噸的二氧化碳。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生態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無需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所以,低碳經濟在農業上大有可為。
低碳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農業。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刀耕火種農業階段、傳統農業階段和工業化農業階段。工業化農業過程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農田開墾和連片種植引起自然植被減少,以及自然物種和天敵的減少;農藥的使用破壞了物種多樣性;化肥造成了環境污染,進而也引起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品種選育過程的遺傳背景單一化及其大面積推廣,造成了對其他品種的排斥??如果用碳經濟的概念衡量,這種農業可以說是一種“高碳農業”。改變高碳農業的方法就是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物多樣性農業由于可以避免使用農藥、化肥等,某種意義上正屬于低碳農業。
低碳農業是指以減少大氣溫室氣體含量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低碳農業首先是一種理念,是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發展方向,它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且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還要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低碳農業只是一個離我們比較遙遠空洞的概念呢?絕對不是。最簡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樹造林。據科學測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氣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產出的秸稈就可以壓制出7.5t秸稈炭,1.3t秸稈即可滿足1戶農民全年的取暖做飯。
低碳農業具備五大特點。一是低耗性。低碳農業體系是科學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環境條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產品。二是持續性。低碳農業的轉型,不僅意味著農業經濟形態的轉變,更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農業革命,它涉及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農業生產技術轉型、食品安全、國民健康、城鄉關系,以及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等多方面的問題。低碳農業并不意味著產出劇烈下降,生產停滯不前,而是要求農業可持續發展[天下論文]。三是高優性。低碳農業是生產綠色產品的過程,既要收獲優質產品,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生態雙安全。四是協調性。低碳農業運作與發展涉及多領域,尤其是生產與生態的協調。資源與環境是農業生產的自然基礎,資源貧乏、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現實困惑都要求人們必須發展低碳農業。低碳農業的本質是生態農業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緩解資源貧乏的壓力;而通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強化生態建設來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更是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統性。發展低碳農業,要有統籌的思維,即要考慮如何從技術、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作用,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農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們健康,這無疑是發展低碳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2 發展低碳農業的意義。
2.1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踐行科學發展觀。
發展是硬道理。農業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科學發展。建設低碳農業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本質一致,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所蘊涵的關于發展的科學思想和解決發展問題的根本方法,又為我國低碳農業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拓寬了低碳農業發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了農民的增收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2.2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
發展低碳農業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減輕農業資源與環境壓力、解決面源污染的一場革命,是我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以及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進程中,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農產品的安全性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從粗放經營到集約化生產、從大量使用農藥到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從農業有機廢棄物亂堆亂放到無廢物、從難以為繼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推進低碳農業。通過發展低碳農業,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農業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3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
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農業向低碳農業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鄉村清潔工程穩步推進,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就可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
2.4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發展低碳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2.5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低碳農業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從而大大提高經濟效益。低碳農業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低碳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3 推動低碳農業發展的思路。
發展低碳農業,最終實現低碳生活,任重道遠。因此,要大力推進低碳農業的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制定相關政策。
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形成低碳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一是制定法律法規。十多年來,中國相繼出臺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修訂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關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為此,可以借鑒美國做法,結合中國實際,有針對性地出臺法律法規,盡快制定并完善農業投入品對生態環境影響等相關標準,加強農產品標準的制定,控制過量的化學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的問題,規范低碳農業發展。二是建立財政支持政策。對農村購買太陽能灶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同時,大力扶持鄉鎮低碳生產企業,在稅收上予以優惠,幫助企業提高產量、質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完善投融資體系。推進農村集約化經營,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續的現代化大農業。
3.2 依靠科技支撐。
加快農村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一是要提升糧食核心產區的低碳農業基礎建設。加大整合力度,重點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生態畜牧業、糧食(葉菜)功能區等項目,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打好基礎。
二是要加強培育適應低碳環境的優良品種。要大力推動農作制度創新,推廣一批穩糧高效、農牧循環、水旱輪作等發展模式。三是要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等。四是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借科技之力,將各類農產品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進行系列開發、深度加工。如將原本是負擔的廢菌包,一經科技“魔術之手”,轉身變為吃香的有機肥,進而又延伸出一條新的產業鏈。如此,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具有顯著的生態效應。既節約了能源資源,又解決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了優質高效低耗低碳的農業經濟。
3.3 注重資源節約。
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一是發展節水農業。目前,我國農業年用水量約為4000億噸,占全國總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戶。其中灌溉用水量為3600億~3800億噸,占農業用水量的90%以上。據水利部農水司測算,全國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6,即從水源到田間,約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滲漏、蒸發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沒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農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噸水生產的糧食約1kg,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因此,要以實用技術與先進設施的集成推廣,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革灌溉制度,調整種植結構,推行抗旱耕作。農作物布局要以水資源的分配為依據,提高用水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積極發展砼防滲渠道和管道輸水,可以減少和避免水的滲漏與蒸發;改造落后的機電排灌設施,推廣水稻節水灌溉技術和農作物噴灌、微噴灌、滴灌等技術,可以較大程度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二是發展節投農業。其實質是有害投入品減量。
實施有效替代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使用。這是工業革命成果在農業上的應用,對農業的增產作用顯著,但其負面作用也不可忽視,既有可能帶來農產品的殘毒,又有可能帶來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發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減量與替代的配套技術,如用農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農藥、生物治蟲替代化學農藥,用可降解農膜替代不可降解農膜。要集成推廣測土配方與精準施肥技術,集成推廣生物農藥與綜合防治技術,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殘留、少污染,真正實現肥藥的合理利用,以求達到豐產治污雙贏的目的。三是發展節地農業。其核心是實施優化與合理的立體種養,構建循環利用體系。立體種植、養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陽光、空氣、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長空間,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產出效益。在南方的江海沖積平原,常見的有農作物合理間種、套種的立體種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種蔬菜、桑田夾種玉米的農桑結合;苗木合理夾種的花卉林木結合;稻魚共生、菱蟹共生、藕鱉共生、藕鱔共生的農漁結合;以及水網地區的林草漁牧結合等。
這些地區已經積累了一田多用與一地共用的豐富經驗。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探討多因素共生的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合理途徑與能量轉變效率,并據此建立標準化生產規程,配套相應的設施,實現傳統農業向標準農業的產業化轉變與跨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
3.4 實施清潔工程。
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一是實施清潔能源。要利用農村豐富的資源發展清潔能源,推進集約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推進人畜分離養殖小區的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建設。努力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目前農村主要有:風力發電、秸稈發電、秸稈氣化、沼氣、太陽能利用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各地積極實施“一池(沼氣池)三改(改廁、改廚、改圈)”生態富民工程,既凈化了環境又獲取了能源,還增加了收益,深受農民群眾的普遍好評。二是實施清潔生產。優化農村能源結構推進農業清潔生產,要推廣節肥節藥技術,進一步調整優化用肥結構,提倡增施有機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新品種,淘汰“跑、冒、滴、漏”的生產器械,推廣低容量噴霧技術,減少農藥用量。要在現代農業的大框架之中,依照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高優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規劃與建設“三品”基地。“三品”即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這三種農產品因其品質好、無農藥殘留或微農藥殘留,深受消費者歡迎。為此,各地要在過去成功與探索的基礎上,大力推廣“三品”基地的規范化與標準化建設,使農產品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實現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與生態安全的綜合目標。三是實施清潔家園。要科學規劃,建設鄉村,配套基礎設施,優化景觀布局;實現統一處置生活垃圾,有效轉化廢棄資源,使之成為宜居勝地,綠色家園,靚麗景觀。
3.5 建設鄉村新鎮。
一是推行以低碳農業發展為理念的鄉村新集鎮規劃。以低碳農業的理念進行鄉村新集鎮的規劃、改造和建筑設計,搞好鄉村新集鎮居住、公共服務和商業設施的合理配置。完成低碳農業理念指導下的現有鄉村新集鎮公交系統,建成融入城市交通主干線的快捷公共交通網絡。
二是大力推進生態鄉村新集鎮建設。大力植樹造林,重視培育林地,特別是營造生物質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態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以最大限度保護藍天碧水為目標,加快清潔能源替代項目建設,大力推進鄉村新集鎮污水達標排放,加快綠化步伐。
三是積極推行建筑節能。加強節能管理,把建筑節能監管工作納入工程基本建設管理程序。鼓勵新建居住建筑應用太陽能熱水系統,擴大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節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打稈焚燒或丟在公路邊、河流中,造成二次污染。二是養殖廢棄物排放污染。部分養殖場畜禽排泄物沒有經過處理就進入耕地、河流,網箱養殖、河蚌投飼等引起河道淤積、水體富營養化等現象隨處可見。三是農村生活污染相當突出。人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污染對農村環境造成的影響已越來越嚴重。全市農村中約有20%的人糞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約有80%的生活垃圾隨意倒在山地、路邊、江河,而絕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污染物分解、耗能產品大量投入和秸稈資源的不合理處理都會導致碳排量增加。
3 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
3.1 加強宣傳引導,營造發展低碳農業的良好氛圍。
把低碳經濟與現代農業發展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和途徑,廣泛開展低碳農業宣傳,提高農業生產主體——農民群眾的低碳意識,努力使發展低碳農業成為自發行為。要把低碳農業基本知識,納入農民培訓的重要內容,促進低碳農業知識的普及和應用。
3.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低碳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低碳農業發展的鼓勵政策,堅持把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綜合利用優先,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的原則,加大對低碳農業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農業投入保障機制。政府盡早對農業低碳經濟發展做出專門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補貼、稅收等優惠政策,比如對秸稈還田、養殖廢物處理、設施防控病蟲和新肥料使用等技術推廣的補助和扶持,充分調動各級抓好低碳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 加速提高農民素質,增強低碳農業發展原動力。
科技是促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原動力。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一是要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提高農民生產技能。結合農業主導產業建設實踐和農民的切實需要,以服務農業和農民為宗旨,辦好各類培訓班,擴大培訓數量,提高培訓質量。積極組織科技服務下鄉活動,及時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采取多種形式向廣大農民傳授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有關知識。通過提高農民素質增強低碳農業發展的原動力。
3.4 加快實施清潔工程,促進低碳農業全面發展。
首先是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為重點,綜合組裝配套推廣農業清潔技術;其次是以控制農村生活污染為重點,建立廢棄物收集處理、生活污水凈化設施與物業管理制度;最后是以優化農民居住條件為重點,實施生態庭院建設。[ ]
參考文獻
[1]趙文晉,李都峰,王憲恩。低碳農業的發展思路[J].環境保護,2010,(12):38-39.
篇10
【關鍵詞】 低碳經濟 環境審計模式 研究
本文分別從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背景、問題的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及構成、環境審計的定義及內涵、基于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下引入環境審計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經濟在環境審計中的應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背景
所謂低碳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的減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近幾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據預測,中國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在節能減排問題上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壓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根據自身的資源和環境條件,提倡節能減排,避免走很多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低碳經濟模式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有關組織的廣泛關注和青睞,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有利于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是我國承擔國際義務, 提高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戰略舉措。低碳經濟的發展為環境審計提出了新的課題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審計方向與重點;將低碳經濟引入環境審計工作,是推動環境審計與時俱進發展的重要途徑。
3. 低碳經濟的概念及構成
2003年,英國政府在題為《我們能源的未來——創造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主要特征,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狹義上講,低碳經濟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要目標,通過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減排技術創新等,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相分離,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廣義上說,低碳經濟是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低碳發展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將導致能源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的全新變革,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4. 環境審計的定義及內涵
根據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環境審計委員會提出的定義框架,政府環境審計被界定為“為促進政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由審計機關對政府和(或)企事業單位等被審計單位的環境管理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性所進行的監督、評價和簽證等工作”。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對環境審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是環境審計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決定了環境審計的本質目標和具體目標;二是環境審計的具體目標包含鑒證評價與管理建議,環境審計首先要對環境管理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性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對資源與環境保護提出管理建議,有效發揮審計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免疫系統”作用。
從審計目標來看,環境審計實際分為狹義的環境審計和廣義的環境審計,前者側重于資源環境合規性審計(如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情況等)與環境財務審計(如排污費的征集與使用情況等),后者側重于環境績效審計的范疇,能夠有效地將經濟與環境聯系起來,用以衡量環境對經濟的貢獻以及經濟對環境的影響,并向決策者提出建議。
5. 基于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下引入環境審計模式的必要性
在環境審計中引入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保證了審計工作符合環保的最新發展方向,有利于發揮審計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5.1引入低碳經濟概念是環境審計事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10%,到2020年達到15%;并在哥本哈根會正式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碳生產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見,低碳經濟是我國資源環境保護重要的發展方向,是向國際社會的鄭重承諾;發展基于低碳經濟的目的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更好的可持續發展,它與環境審計的最終目標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是完善環境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需要
低碳經濟涵蓋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低碳發展等多個領域。根據我國發展規劃與國際承諾,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比等低碳指標已正式列入我國未來的發展規劃,將低碳經濟納入環境審計指標體系,可以從更加宏觀、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資源環境保護的績效狀況,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環保事業發展的針對性對策建議。
5.3引入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是環境審計與環保學科融合的需要。
環境審計作為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審計工作,需要根據時展及時融合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等新興環保學科的思想,并將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環境審計工作中去,從而保證環境審計實現與時俱進的發展。
6. 低碳經濟在環境審計中的應用分析
低碳經濟作為一個新理念,在環境審計研究和實踐中尚未廣泛、有效涉及與應用。在環境審計過程中,加強對低碳經濟的探索、分析與應用,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環境審計評價體系。
6.1低碳經濟應用于環境審計的總體思路
根據低碳經濟目標定位,以二氧化碳減排為核心的狹義低碳經濟發展指標可以作為環境合規性審計與財務審計的范疇;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結構的調整、社會消費方式的轉變、城市空間的科學規劃、CO2 捕獲與埋存技術的應用、居民的節能觀念等廣義低碳經濟發展因素,可以作為環境績效審計的范疇。
6.2低碳經濟在狹義環境審計中的應用分析
6.2.1環境合規性審計中需考慮的低碳指標
第一,CO2排放的總量指標。計算CO2排放量時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測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類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數),在已知能源類型和規模的情況下,可以估算全社會CO2排放量。為保證更具針對性,可以根據需要將熱電行業CO2排放、工業CO2排放總量、交通運輸業CO2排放總量、建筑、居民CO2排放總量等作為二級指標進行檢查。
第二,CO2減排的相對指標。根據哥本哈根會議要求,應設置以碳生產率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減比例變動,關注碳生產率水平的總體提高情況。在此基礎上還應可將熱電行業CO2減排相對指標、工業CO2減排相對指標、交通運輸業CO2減排相對指標等納入檢查范疇。
6.2.2環境財務審計中需考慮的因素
目前,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資金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燃油稅、資源稅、排污費等專項征收的稅費,這些稅費的征收與使用是環保引導的重要方向,在環境財務審計中需要重點加以關注。此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報告建議,在2009年進行燃油稅費改革后擇機進行資源稅改革,在資源稅改革后的1至3年期間擇機開征碳稅,未來也可根據碳稅政策的實際推進加以綜合考慮;二是國家、省、市各級政府安排的環保引導專項資金,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引導符合生態環境優化的各種產業與項目,是環保政策的具體落實措施,也應列入環境財務審計的范疇之中。
6.3低碳經濟在廣義環境審計中的應用
環境審計過程中,不僅應在碳排放的總量和相對量進行研究,還應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進行有益探索,促進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結構的調整、社會消費方式的轉變、居民的節能觀念等。(下轉第132頁)
(上接第108頁)
6.3.1經濟發展的低碳化評價
對于低碳經濟發展的評價應將碳生產率設為核心指標,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首要評價因素。并根據我國結構調整的客觀要求,對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環保產業GDP比重等產業結構指標加以分析;以及考慮低碳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應用情況,對傳統產業的低碳改造率、傳統產業生產流程改造率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率等環保技術的應用指標研究。
6.3.2社會發展的低碳化評價
社會發展的低碳化評價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運輸業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態環境的優化情況。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點包括公共建筑單位面積碳排放量、太陽能利用率等;交通運輸業的低碳化重點包括有萬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車所占比重等指標;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點包括戶均年碳排放量、綠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標;生態環境的優化重點包括土地植被覆蓋率、污染削減率等生態環境指標。
6.3.3能源的低碳化評價
能源的低碳化評價包含能源的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益兩個方面。能源的結構可以分解為化石能源占總能源比例、潔凈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比例等指標;能源的利用效率則可以結合單位工業產值的碳排放、單位農業產值的碳排放、機動車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標進行關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發展評價
低碳科技發展評價涵蓋低碳技術R&D經費占GDP比重、清潔煤高效利用技術、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智能節能技術、CO2 捕獲與埋存技術。需要指出,在環境審計中考慮上述內容,目的在于幫助審計工作更好的分析環境保護未來的發展趨勢,并提出有針對性地建議以幫助決策。
結束語:
可見,中國走低碳經濟道路,既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也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所以說低碳經濟理論的提出為環境審計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下引入環境審計模式的工作中,中國一定能走出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號
參考文獻: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績效審計要素[J];審計研究;1988年02期.
[2] 達巖,陳鋒,吳雪峰;運用績效審計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廣東審計;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績效審計[J];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3年08期.
[4] 黃曼行;淺論非營利組織的績效審計[J];事業財會;2004年01期.
[5] 劉家蘭 ,王恩山;淺談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J];會計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觀績效審計適用的幾種方法[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7] 周旻;;公共資金績效審計初探[J];審計與理財;2005年S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