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場報告范文

時間:2024-03-29 18:1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能源市場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能源市場報告

篇1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競爭;戰略與策略

觀察2015上海國際車展,觀察整個汽車行業動態,新能源汽車慢慢由萌芽期進入成長期。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擁有科學的競爭戰略與策略才可不被淘汰,才可在競爭中獲得長久發展。

1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必要性

1.1全球石油增產困難,我國石油需要大量進口

近日,據摩根士丹利發表的一份全球石油市場報告顯示全球石油增產困難,產出正以每年4-5%的速度下滑,相當于年損失約400萬桶/天的產出,由于長期項目需要長期的投入期,而且復雜度和成本的上升,近幾年石油供應的增長落后于油價的變化,再加上新增石油供應成本高昂,導致需要長期的高油價支持。然而,據英國石油和天然氣巨頭BP的最新《2014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報告顯示,中國和美國能源消費需求總和就占全球70%。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在所有新興國家中位居第一。我國對石油的需求日趨緊張,急需發展新興替代能源。

1.2發展新能源成為國家發展戰略選擇

世界石油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中東、北美和俄羅斯控制了大部分的石油產出。如果我國過度依賴石油進口,經濟發展將會受到嚴重束縛。縱觀世界,各大經濟發達地區已經深刻意識到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性,這將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能源戰爭,我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要想在這場戰爭中占據主導地位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擁有長遠的眼光。

1.3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改善環境污染的必行之路

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消息,截至2014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新增1707萬輛,目前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64億輛,其中汽車1.54億輛。相關數據表明,北京、上海、杭州等國內大中城市的PM2.5中機動車排氣貢獻已達到22.2%、25%、24%,是直接導致城市灰霾污染天氣頻發的主要因素之一。為減輕大氣污染,特別是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發展清潔的新能源汽車成為現代化發展的必行之路。

1.4發展新能源是趕超工業強國的機遇

目前我國與世界工業化強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傳統機械制造業的巨大差距嚴重掣肘汽車制造業的發展。然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一個趕上世界工業強國的機會,我們必須沉下心,虛心學習借鑒先進技術,努力創新創造,爭取在這場競爭中立足,抓住機遇躋身汽車制造強國之列。

2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

2.1從2015上海國際車展觀察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發展狀況

在2015上海國際車展上共推出200余款新車型,其中新能源汽車就有30余款,其中混動系統車型約19款,純電動車型約13款。從車型統計可以看到,目前,混合動力是新能源汽車發展主導方向,并且國外各大汽車制造商都熱衷于混合動力;國內純電動汽車普遍趨于低端化,少有偏于中高端產品;從技術層面來看,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品牌混動車型在技術理念上是不亞于國外品牌,值得肯定。

2.2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

根據調查,從新能源消費群體來講,主要集中于城市居民等受過良好教育和高收入群體。從排量方面來講,消費者主要關注的還是1.3L到1.6L之間的產品。按照細分市場的劃分,緊湊型車和中級車都受到了超過50%的關注,而SUV車型排在第三。從在動力類型方面來講,消費者的主要期待有汽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從購買價格看,消費者希望新能源汽車要跟傳統汽車價格基本接近。從使用費用看,許多用戶期望新能源汽車比傳統汽車至少省油30%左右。

2.3技術層面現狀

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過程中,很早就確立了以混合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以整車控制系統、電機驅動系統、動力蓄電池燃料電池為“三橫”的研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逐漸形成了產學研研發體系以及混合動力純電動關鍵零部件配套產業。其中如比亞迪,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奇瑞等車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經行技術開發,其中比亞迪的電池技術,電機控制技術等在國際市場都極具競爭力。

3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出現的問題

3.1配套設施缺乏

受政策,資金等因素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如充電站,售后服務等配套設施遠遠趕不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

3.2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標準并不完善

對于純電動車輛的電池壽命,電池有害物控制,回收等系列問題以及新能源汽車各種穩定性,耐久性,安全性測試標準都才剛剛起步,需進一步完善。

3.3機械制造工業底子太薄

盡管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基礎工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三十余年差距。汽車必須有堅實的工業基礎作為支撐,工業底子的薄弱制約汽車制造業的發展。

4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與策略

4.1政府競爭戰略與策略

政府在競爭中占有絕對的主導作用,首先對新能源汽車應當有絕對的重視;其次,應當明確發展的總體目標并制定階段性發展計劃;最后,廣泛集中社會各種力量來推動低碳、和諧、可持續的綠色能源社會的發展。

4.1.1國家制定和落實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標準

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相比涉及到更多技術難點,同時電池,電力控制,物理化學元件的穩定性等等因素都會帶來安全隱患,因此,對新能源汽車的相關技術性能指標需要標準化,一方面便于規劃管理,另一方面對于制造企業有指導性作用。特別是對于新能源電池安全性能的標準化規定,有利于規范市場和提高交通安全。對電池回收處理的標準化利于環境保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

4.1.2切實落實國家補貼政策

混合動力作為傳統汽車到純電動汽車的過度,近10-20年來將是重點發展項目,在混合動力發展過程中完善電動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和完善電力分配控制等核心技術。因此,現階段應該對混合動力汽車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提供適當的補貼支持,無論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把補貼切實有效的落實,同時,在地方性政策方面給予新能源汽車更多關注,比如,在汽車貸款,汽車購置稅,汽車路橋費用等方面提供優惠,提供新能源專用停車位,可與城市公交享受快捷線路等方面給予新能源汽車關注和優惠照顧。在消費者心中構建使用新能源汽車是社會責任的體現,理應享受相應社會服務的理念。

4.1.3繼續深化產學研體制改革

不斷推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才能持久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需要一批批人才給予支持。深化高校改革,培養行業精英人才;加強高校與企業合作,開展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全面推進”產學研”體系。

4.2企業發展戰略與策略

新能源汽車作為新興的產品出現對于企業來講是一種商業機會,加之國家對國內新能源車企的支持政策,國內企業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先天的優勢。但是,這場競爭不僅僅是產品價格的競爭,更是產品品質,產品附加價值甚至金融手段的競爭。因此,國有企業能否在這場競爭中占有主導地位,能否抓住發展機會實現對汽車工業強國的趕超,還依賴于一個強有力的發展戰略與策略。

4.2.1大力改善自主品牌汽車品質

長久以來,國產汽車可靠性不夠高,操控性不夠好,舒適性不夠好的形象存在于消費者心中。究其原因,主要因為我國制造業基礎水平不夠高,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供應商沒有很好地配合。為改善現狀,一方面,需要企業改善管理制度,集中資源,加強各部門合作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需要培養整車廠的視野,在成本控制下改善零部件使用性能,在研發過程中考慮與其工作零部件的匹配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零部件配套企業可以得到長久發展同時極大促進整車質量的提高。

4.2.2打造新能源汽車良好形象

汽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商業產品,在國內,汽車還被賦予了更多附加價值。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在購買汽車的時候,不僅僅考慮汽車使用性能,更多的還考慮它的附加價值。新能源汽車是環保的體現,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是高質量生活品質的體現。在現階段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制造成本還不能得到很好控制的階段,大力塑造新能源汽車社會責任感,高品質生活代表的形象,提高人們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從而吸引更多高端消費者,完成資本和技術的積累,進而再開發,最終推廣普及。

4.2.3汽車新平臺的建立

消費者購買汽車不只是簡單的購買了一輛代步工具,重要的更是購買了一種服務,盡管大多廠家開展了后續維護和享受品牌活動之類服務,但這還不夠,需要建立一個新型平臺,汽車作為硬件設備,相應的開展多種軟件服務來服務于汽車,也就是說消費者在購買汽車的同時就可享受到相關的軟件設施服務,建立智能汽車互聯網平臺,汽車將不再是作為單獨的個體而存在,而是相互的,一體的,互享資源的存在形式。新能源汽車作為新興產品的產生,可大膽創新,廣泛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抓住機會搶占智能汽車市場,另一方面也可大大促進新能源汽車良好創新形象。

4.2.4銷售模式創新

完善新能源汽車貸款,給予新能源汽車更多寬松政策。廣泛利用金融資源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同時,大膽嘗試網絡直銷等新型銷售模式,節省實體店成本,爭取資源最大集中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年鑒2012.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2]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年鑒2013.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3]新能源汽車國家標準目錄.2014

[4]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2015

[5]曾耀明.史忠良.中外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比分析.企業經濟.2011(2)

[6]袁建紅.張亮.基于破壞性創新視角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路徑研究.中國科技論壇.2010(8)

[7]潘建亮.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之分析.汽車工業研究.2010(3)

[8]徐國虎.許芳.新能源汽車購買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3)

篇2

華為將逆變器作為進入新能源領域的切入口。從力推“組串式逆變器”,到推廣以逆變器為核心,加入監控系統、通信系統和云計算中心的智能光伏系統解決方案。差異化競爭讓其取得了不俗業績,有華為高管甚至表示,“華為今年肯定第一”。但環境在變,競爭對手已經將華為視為重點盯防對象,推出一系列應對措施,華為的進階之路,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差異化的捷徑

華為的逆變器業務始于自身的通信電源。華為的電源業務隨通信主業發展,人數一度超千人。2001年,華為為“聚焦主業”,將這塊業務賣給了美國艾默生電氣公司。到2008年競業協議到期,華為網絡能源業務才轉向外部市場,2010年,逆變器業務獨立出來,成為網絡能源部三大板塊之一。

華為只銷售非主流的組串式逆變器。行業絕對主流是集中式逆變器,集中式逆變器規模大,單瓦價格低,在全球是絕對市場主流。傳統觀點認為,集中式適合大型地面電站,組串式適用于分布式光伏電站,而國內由于各種制約條件,分布式發展并不理想。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認為,華為只銷售組串式逆變器好處多多。首先,華為做集中式逆變器很難超越陽光電源,還不如揚長避短推廣組串式。其次,華為突破常理出牌,又有華為品牌背書,行業關注度一下子起來,非常有利于開拓市場。第三,集中式價格戰慘烈,銷售組串式,可以避開高強度價格競爭。

這兩年內,華為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是市場調研,并將結果反映到產品中。華為逆變器尋找“市場痛點”,改進后又形成了差異化優勢。

據了解,與行業內普遍采用直銷方式不同,華為絕大多數的銷售通過商完成。華為解釋說,這種方式可以彌補華為銷售力量不足。

但在外界看來,這一模式一是通過利益分享,可以借助商資源,更快開拓市場;二是華為可以從商那里及時收回資金,規避了行業的長賬期風險。而商為開拓市場,可以與開發商靈活商定賬期。

得益于華為的進入,組串式逆變器的接受度在提高。2014年,近半的逆變器用戶考慮在1兆瓦以上的光伏電站采用組串式逆變器。2013年這一比例僅為17%。

從2014年開始,華為淡化逆變器概念,推廣智能光伏解決方案。這一整體解決方案,以逆變器為核心,配套監控設備、通信設備、云計算中心,遠程精準監測光伏部件的運行情況,可以大大提高光伏運維效率。

2009年,財政部、能源局聯手推“金太陽”工程,國內光伏電站規模化起步。2013年光伏上網標桿電價出臺,光伏電站發展漸趨有序。國內光伏電站普遍運行才數年時間,而電站生命周期長達25年,光伏運維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業內普遍認為,將逆變器與運維結合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華為淡化逆變器,主推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相對傳統逆變器廠家賣逆變器,又形成了差異化競爭。

得益于差異化,華為逆變器業務快速增長,2013年實現出貨量1吉瓦,2014年出貨量4吉瓦,華為方面透露,2015年的計劃是8吉瓦。

不遺余力營銷

不管主動或被動,華為總是處于話題之中。當然,華為的品牌效應,加上其不走尋常路的做法,本身就容易招致關注。

2013年,華為宣布實現出貨量1吉瓦,就引起行業的一片質疑。但到了2015年1月,華為公布當年的出貨量,并稱自己已然高出陽光電源公司5個百分點,成為中國第一。

這一次引起了陽光電源的反彈。陽光電源為此公告,強調尚沒有行業主管部門及第三方研究機構對國內逆變器市場進行排名,并公布自己去年的銷售量,超過華為公布的量。

4月份,一家光伏行業網站的逆變器20強排名榜單,又將華為和陽光電源拉入到話題中去。在這份逆變器榜單中,華為和陽光電源并列第一。

這個榜單在業內成為笑談,因為這份榜單上逆變器廠商的總出貨量,遠超能源局公布的光伏裝機量。

市場研究機構IHS的報告最終平息了陽光電源、華為誰是第一的口水戰。據悉,在IHS的排名前夕,陽光電源和華為都提交出貨清單,后來下調了華為的出貨量。

華為一名負責媒體關系的負責人解釋,2013年的情況,是因為華為不想參與排名,沒有提交出貨清單。第二年是因為統計口徑不一樣。IHS是將逆變器已經安裝、或進入開發商庫房才視為出貨量,華為是將逆變器出華為倉庫視為出貨量。有一部分逆變器還在路上。

華為推廣組串式逆變器,是以集中式替代者的姿態出現。這對傳統觀點形成了挑戰,在行業內部,組串式與集中式孰優孰劣,已經成為熱門話題,正反方都有一系列的論據。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的功能并不稀奇,業內早已經有類似的供應商。但是華為首先提出這個概念,“風頭全被華為搶走了。”

在中電投黃河水電公司下屬的光伏電站,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還配套了無人機巡檢,華為又據此推出了“0-touch”理念。華為的一家競爭對手感嘆,華為的產品是不錯,但華為的強大是包括包裝能力、營銷能力的綜合競爭力。

壓力來自對手

隨著銷售量的擴大,華為必須在規模與效益上做一個平衡。業內傳言,華為采用低價的激進銷售策略來拓展市場。不過,有光伏電站開發商說,華為逆變器目前的價格,與行業平均水平相當。

有資料顯示,2015年一季度,逆變器價格繼續出現下滑。一季度,國內集中式逆變器每瓦單價在0.20元人民幣-0.28元人民幣之間,而組串式逆變器的每瓦單價在0.40元人民幣-0.50元人民幣不等。

逆變器行業正在進行價格戰,行業面臨洗牌,華為也面臨著價格下降的壓力。從2012年開始,逆變器就處于價格下降通道,兩年多時間,集中式逆變器每瓦價格跌去了70%,而且還在下降。

華為的競爭對手也正緩過神來。從5月底開始,短短一個多月,陽光電源就連續與東方日升、林洋新能源、原南車株洲所、江蘇曠達四家光伏電站開發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對方保證優先使用陽光電源的逆變器產品。

陽光電源也在加大自己的組串式逆變器推廣,還相繼與阿里云、鑒衡認證中心合作,推廣自己的光伏系統解決方案。陽光電源宣稱,自己是亞洲最大的光伏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價格的壓力、競爭對手的貼身纏斗和更高的銷量目標,華為在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外界甚至有觀點認為,華為在逆變器業務上投入巨大,如果不能盡快實現盈利,整個產品線都存在被華為內部淘汰的風險。

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一位高管否認了這一觀點。該人士稱,華為不追求短期利潤,首先是尋求做大規模,成為領軍者。他認為,逆變器行業價格戰是過渡現象,隨著產業集中度提高,前幾名的幾大公司會享受到較好的利潤率。“華為在電信設備上就是這么過來的。”

篇3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突出特點,就是伴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增強,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揚,油價的劇烈上漲已經給世界經濟復蘇蒙上了陰影,而世界經濟走勢和油價上漲都制約著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國際石油價格高企原因復雜,影響深遠,需給予高度重視,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推動國際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來油價快速上漲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可以概括為原油供求關系趨緊、心理疑慮加重和投機活動猖獗三大因素,同時也是國際上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斗爭的反映。

1、石油需求持續增長。世界經濟在經歷了幾年的低迷狀態之后,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呈現復蘇的趨勢,今年更是出現了“同步增長”的良好勢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任總裁羅德里戈·拉托目前樂觀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可望增長4.6%,為15年來最高增幅。從世界主要經濟體看,表現都好于原來預期。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4.4%(以年率計算),高于一個月前公布的4.2%的初步估計,表明美國經濟增長勢頭良好。歐元區和歐盟25國經濟環比均增長0.6%,分別比去年四季度環比增速高出0.2和0.1個百分點。從同比來看,今年一季度歐元區和歐盟25國經濟分別增長1.3%和1.6%,而去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速為0.6%和1%。日本經濟環比增長1.4%,折合成年率為5.6%。這是日本經濟連續第八個季度出現增長。數據顯示,日本經濟很有可能自上世紀80年代末地產和股市泡沫破滅后首次進入經濟持續增長階段。世界經濟增速加快,國際市場原油需求持續增加。國際能源機構(IEA)曾預測今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將增加100萬桶,3月11日把需求增加量調高到165萬桶,而在該組織4月份的《石油市場報告》中,又把這個日均需求量預增加到170萬桶,達到8030萬桶。美國能源部情報局發表的2004-2005年世界石油預測報告認為,世界石油需求將大幅度增長,繼2003年增長1.8%之后,2004—2005年的增幅可能超過2%。石油需求的持續增長,對油價形成新的上漲壓力。

2、原油庫存下降。原油庫存量高低是國際原油價格升降的一個決定因素。2003年以來,西方國家商業石油庫存不斷下降,到2003年年底原油庫存降至25.27億桶,比最近5年同期的平均水平減少9500萬桶;今年1月底降到24.94億桶,2月底進一步降到24.62億桶,僅相當于這些國家52天的原油需求量,低于IEA要求的90天的標準。為此,IEA發出警告,石油庫存量進一步下降將加劇現貨市場供應短缺和價格風險。如目前美國商業石油庫存已經降到1975年以來的最低點,為了防范石油供應中斷,美國一直在增加戰略儲備,這反過來又加劇了國際原油市場供應的緊張。據美國能源部公布的數字,美國石油儲備每天以116桶的速度增加。美國計劃儲備7億桶石油,而目前石油戰略儲備為6.392億桶,離7億桶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業內人士認為,美國政府擴充石油儲備的政策使世界石油價格每桶攀升了6美元。

3、歐佩克(OPEC)限產保價。半年多來,OPEC兩次作出減產決定:2003年9月2日減少日產量90萬桶,盡管沒有真正執行減產決定和部分成員國超限額增產,但國際油價一直呈震蕩攀升走勢;今年4月1日起又將原油日產量減少100萬桶,并要求成員國立即停止超配額的原油生產。OPEC采取的限產保價政策,人為地減少國際市場原油供給,進一步加劇了全球原油供求的緊張形勢,推動石油價格攀升。多數成員國認為以前的油價過低。如沙特石油部長稱,紐約原油價格在30-34美元反映了目前投資和維護油田的成本。尼日利亞總統石油顧問稱,必須找到一個新的參考區間以指引投資者,把22美元作為底價不現實。還有的成員國表示,升高油價是應對通貨膨脹影響和美元貶值的保障措施。

4、探明石油儲量不足。石油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是非再生資源,探明儲量對石油價格影響很大。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世界油價長期走低,導致國際資本從石油勘探開發領域大量撤離,自此世界石油勘探再無重大進展,國際石油市場新增產能停滯不前,而原有產能卻以每年10%的速度遞減。IEA估計,現在低成本的大油田基本上都已被發現,世界石油產量將在2015年以前達到頂峰,在石油產量遞減之后,石油供不應求即會出現。目前,世界每天用油約8000萬桶,一年大體為300億桶。現已探明可開采的石油儲量為1萬億桶,預計還有未探明的、開采難度大、成本高的石油儲量1萬億桶。未來開采新的石油資源將更加困難,70%在中東地區以外,如西非沿海的石油儲量蘊藏在幾千米的深海下面,開采里海的原油則要遇到幾個月的冰凍期。然而石油需求量卻在波動中逐年增加,據估計,到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將增加30%。原油產量和供應量能否滿足不斷增長的石油需求正在受到全球的關注。如果人類進入后石油時代,在石油產量遞減而石油生產又集中在少數國家和少數公司手里的情況下,石油有可能成為較昂貴的能源。

5、心理疑慮推波助瀾。當前的石油市場動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心理因素導致的。一方面,近年來中東地區局勢動蕩不安,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國局勢不穩,尤其是中東伊拉克局勢持續緊張和沙特阿拉伯多次遭受恐怖襲擊,導致人們對原油供應中斷的日益擔憂。今年,中東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沖突及美軍虐囚事件,都加重了市場對襲擊采油、運油設備的擔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石油開采和運輸成本。有西方媒體分析說,這種擔憂導致油價出現每桶5—10美元的“恐怖風險溢價”。OPEC從去年以來一直對原油市場供大于求可能造成的油價暴跌存在疑慮。代表西方石油消費國利益的國際能源機構IEA前不久又發表報告稱,今年二季度,世界石油市場對OPEC原油需求量將下降10%,每天達2330萬桶。這些舉措和判斷給市場的預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伊拉克地區的不安定,也會給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帶來一系列不確定性的因素,使各方面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擔心加劇。

6、投機商借機炒作。油市背后的期貨投機常常是操縱油價漲落的被忽視的因素。近年來,由于國際社會對游資進行了嚴格防范和約束,相當多的對沖資金開始轉向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利用當前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效應,在全球范圍內的商品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進行倒買倒賣,謀取超額利潤。石油期貨交易量目前約為現貨交易的好幾倍.據估計,在石油期貨市場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總量的三成,其余均為套利者,國際投機對每桶原油價格造成的影響大約為8美元。世界經濟持續復蘇的勢頭日益明顯,商業原油庫存的下降,以及中東地區動蕩局勢對人們的心理影響,再加上夏季用油高峰即將到來,這些因素都使投機商確信第二季度油價不會出現季節性回落,因而紛紛投下賭注。自2003年9月起,華爾街的投機商們就開始大筆購買石油和汽油期貨。同時,油價的上漲導致了汽油價格上漲,汽油價格上漲反過來又在投機商的鼓動下,拉動了原油價格上漲,從而使泡沫越吹越大。有專家認為,如果真是因為產出無法滿足需求,本次油價上漲的獲利者首先應該是產油國或產油企業,但統計表明本次油價上漲最大的獲利者卻是石油加工公司。如美國最大的石油加工企業和油商康菲公司2004年一季度的毛利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3%,達到了16.2億美元。英國石油公司去年的獲利已創下歷史最高水平,今年一季度又上升了17%。

7、政治因素日益凸顯。按常規分析,供求關系決定市場價格,油價最終由需求決定。可是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政治因素對油市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蕩和油價上漲的深層原因。伊朗石油部長納姆達爾·贊加內認為,油價居高不下不是由于供求關系基本面造成的,而是政治因素。正因為政治因素的介入,國際石油市場才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迷霧重重,市場運行態勢和發出的信息常常相互矛盾,致使不少石油界業內人士在預測油市前景和油價走勢時,屢屢大跌眼鏡。

綜合分析,國際石油價格高位運行是諸多因素互動的結果,在決定石油市場走勢中,供求關系基平面已經由相互作用的多種因素所替代。從近期來看,被扭曲的石油價格經過市場的調節和各方力量的較量后將會緩慢回落,但回落的空間將十分有限,油價在高位徘徊的現狀在短時間內難以緩解。從總體和長期來看,國際石油市場從供過于求變為供應偏緊,從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國際油價保持在較高價位是不可避免的,低油價時代即將結束,預計油價將在每桶28—33美元之間上下波動。

二、國際油價高企對世界經濟及我國經濟的影響

較高的油價水平最終要傳導到原材料和消費價格環節,并影響投資等經濟活動。油價上漲必然會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企業效益,影響企業擴大再生產,還將抬升物價,帶來通貨膨脹壓力,給世界經濟及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1、石油價格持續上漲使世界經濟增長蒙上陰影。不久前,西方七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發表聲明指出,高油價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隱憂。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油價在一年內若上漲15美元,將使世界經濟增長率減少1個百分點,相當于損失3000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該組織的首席經濟學家甚至指出,這個數字很可能被低估了,因為油價飆升還會使消費者及企業信心大跌,重挫消費和投資支出,間接損失難以估量。

(1)油價持續攀升對美國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已日漸明顯。首先,油價過高有可能導致美國經濟增速放慢。石油對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率有著重要影響。不少經濟分析人士預計,如果今年世界原油價格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降低0.5個百分點。其次,油價過高還導致物價上升較快,使得美國短期利率上升的壓力明顯加大。美國經濟近兩三年能夠克服重重困難最終走向強勁復蘇,美聯儲能夠長期將利率保持在幾十年來的最低水平,物價處于低水平是一個重要原因。分析人士預測,美國物價近來快速上升有可能迫使美聯儲提前采取行動緊縮貨幣政策。第三,油價過高還導致美國國內石油制成品價格連創新高。預計今年夏季美國的汽油平均價格可能將達每加侖1.94美元。這將使美國消費者無形中多支出數百億美元,進而減少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費開支。第四,油價持續走高也加劇了美國的貿易不平衡,成為推動美國貿易逆差上升的因素之一。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認為,石油和天然氣期貨價格的大幅上漲,會對美國經濟長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

(2)油價上漲危及歐洲經濟復蘇。對于正處在經濟復蘇起步時期的歐元區來說,油價上漲來得真不是時候。由于歐元區12國所需的石油70%以上依賴進口,油價高低對其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近年來,雖然油價呈上升趨勢,但由于石油在國際市場上以美元計價,而歐元對美元匯價過去較長一段時期不斷走高,使歐元區企業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油價上升帶來的沖擊。可是,最近油價上漲過于迅猛,而歐元對美元匯價也開始回落,歐元區企業壓力明顯增加。油價走高直接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升,進而造成利潤下降。如果油價居高不下,將使消費者把錢包捂得更緊。這意味著歐元區的消費需求將很難有起色。油價走高還給歐元區帶來了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通脹上揚,還可能使歐元區希望歐洲央行調低利率以刺激經濟增長的愿望再次落空。

(3)油價高企對亞洲經濟的影響更大。目前,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區。過去十幾年里,亞洲的日均原油需求量增長了約50%,約占同期全球總需求增長量的80%。據總部設在美國夏威夷的法克茲咨詢公司上月發表的一份報告說,去年亞洲的日均原油需求量達2160萬桶,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升至創記錄的64%。有專家認為,只要油價維持在每桶30美元的水平上,亞洲經濟就會受到損害。IEA也指出,如果油價在一年內每桶上漲10美元,亞洲經濟增長率就將下降0.8個百分點。具體地說,高油價對亞洲經濟的負面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油價上漲會增加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石油進口開支,導致貿易盈余減少或赤字增加,給亞洲國家和地區保持經常項目平衡、償還外債、投資建設等帶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油價上漲也可能使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放慢,消費需求下降,進而減少從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這對以擴大出口為重要動力的亞洲經濟來說,無疑會增加阻礙發展的因素。此外,國際原油價格變化還可能在發達國家引發匯率動蕩,從而波及亞洲金融市場,并在貿易、投資等眾多領域引起連鎖反應。

2、國際油價高企嚴重影響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如前所述,國際油價上漲最終會給我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1)短期看國際油價上漲不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大的沖擊。就目前情況來看,由于國內石油市場是壟斷的市場,國際油價上漲不會立即反映到國內經濟各層面上來。根據我國石油定價機制,原油基準價格是由國家價格主管部門根據上月國際市場相近品質原油離岸價格加關稅公布.貼水或升水是由購銷雙方根據原油運雜費負擔和國外油種的質量差價及市場供求等情況協商確定。成品油價格則是以紐約、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市場一籃子價格加權平均值為定價基礎,根據基本雜費及國內關稅,加上由國家確定的成品油流通費用,形成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再由中石化與中石油兩公司在基準價及上下浮動8%的范圍內,制定具體的成品油零售價,也是每個月調整一次。在國內成品油市場,盡管眾多用油企業或個人對油價變動十分敏感,但受國內石油定價機制的限制,國內成品油價格往往會滯后于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化,國內成品油市場暫時還不會因國際油價上漲而出現許多人擔心的漲價風暴。同時,在當前加強宏觀經濟調控的情況下,成品油價格調整已經成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政府部門主動調整油價時會相當謹慎。因此,最近國際油價的上漲不會立即對國內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與沖擊。

(2)目前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逐步顯露。盡管國內成品油價格會滯后于國際價格變化,但如原油價格始終居高不下,成品油價上調是早晚的事。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首當其沖的是航空運輸。比如,由于國際油價的暴漲,五一節后證券市場的航空股就遭遇到機構投資者拋售。國內航空公司總營運成本中航油僅次于航材,在可變成本中比重最高,達20%一30%,所有航空公司的利潤預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未來的航油價格。因此,國際油價的上漲,肯定對國內航空業的影響較大。此外,油價高企也會使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受到沖擊。由于石油和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加上航空公司普遍增收燃料附加費,一些企業的出口可能會無利可圖,這使一些企業不再接受海外新訂單,致使部分工廠暫陷停產邊緣。再者,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也使部分石化企業毛利率收窄,對公司盈利構成壓力。同時,在成本推動的作用下,石化產品價格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漲,從而可能帶動整個物價指數上升。最后,如果成品油價格持續上升,個人購車和駕車的消費支出方面擠出效應也會隨之而來,這對火熱的國內汽車業影響甚大。

(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油價的影響與沖擊會越來越大。從石油消費的情況來看,我國石油主要消費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農業、商業和生活消費等部門所占比重不大。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石油消費量不足美國的1/20、日本與歐洲的1/15。從1993年起,我國開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隨后我國原油進口總量呈逐年增長趨勢,尤其是近年來這種趨勢更為明顯。有關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每天的原油消費量增長到44萬桶,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長的35%。在今后一個時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我國石油的進口增長將持續下去,供求缺口可能會進一步擴大。特別是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帶動的交通運輸、鐵路、民航、石化工業等的發展和我國汽車時代的到來,對石油的需求將有增無減。據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石油缺口將分別為1.55—1.57億噸和2.4—2.95億噸,對海外資源的依存度分別為46.3%—52.3%和55.8%—62.1%,與目前美國58%的對外依存度大體相當。隨著石油對外依存度的提高,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所產生的影響與沖擊會越來越大。

三、積極采取措施化解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的風險

國際油價高企是多種因素互動造成的,應對的措施也應該是綜合性的,既要著力解決影響當前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更要放眼長遠,建立健全多方面、系統性的石油供應保障和風險規避體系,維護國家石油安全,保障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1、建立完善石油戰略儲備,積極參與期貨交易,規避石油價格風險。規避國際油價劇烈波動風險,一靠石油戰略儲備,二靠石油期貨市場。較高的石油外貿依存度和持續增加的石油需求,使我國油價受國際原油價格波動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沒有相對穩定的石油供給,就難以有效保證石油價格的穩定。為此,要建立和完善國家石油戰略儲備,把它作為抵御國際油價強勢震蕩,保障國內石油市場和價格穩定的重要手段。建議開展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建設,同時提前為二期儲備庫建設做好準備。研究制定有關政策,鼓勵企業和社會流通領域充分利用現有儲備和擴大儲備能力。

參與期貨市場的交易,通過遠期合同來化解石油價格波動風險也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我們有過教訓。1999年國際石油市場波動,國航、南航、東航處境困難,南航損失近6億元,而香港國泰航空因為在石油期貨市場進行保值,當油價上漲到每桶近40美元時,其油價成本每桶不到20美元。多年來,由于我國對外采購管理體制的缺陷和期貨市場不健全,形成了國家采購、內部競爭、互相抬價的局面,使我國只能成為國際價格的被動承受者,陷入高買低賣的不利局面,給國家經濟帶來重大損失。盡管我國是目前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但對國際石油價格的影響卻不到0.1%。這說明我們還沒有學會如何在國際貿易中化解市場風險和保護自己的利益。應該借鑒美國通過控制紐約交易所的石油價格進而影響歐佩克油價的做法,研究不生產任何能源的日本利用消費大國優勢控制亞洲能源交易價格的經驗,抓緊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石油期貨市場,以遠期合同交易的方式降低近期價格的風險,并充分發揮消費大國的需求優勢,積極融入全球定價體系,爭取定價的參與權和調控能力,變被動承受者為積極的影響者,以大宗石油消費國的地位,影響價格,化解風險。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已批準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燃料油期貨品種,上海期貨交易所將在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后適時開始交易。這是一個良好開端,應在取得經驗后擴大到原油、成品油期貨品種。

2、堅定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境外石油資源。我國石油資源不足,同時又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階段,石油需求持續增長,石油短缺是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保障我國石油供給,必須立足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積極發展多種方式的國際能源合作,廣泛開辟境外油品來源。要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國內有條件的企業開發利用境外石油天然氣資源。這應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點領域。國家要對企業在海外油氣投資活動給予稅收優惠政策,設立專門基金支持企業海外石油天然氣直接投資項目建設。充分利用國家政治力量,開展積極的石油外交,支持我國企業在海外從事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經營活動。積極參與和推動世界石油安全體系建設,以促進建立石油供需雙邊和多邊合作、長期經濟利益共享為基礎的石油安全機制為主,同時積極參與對非洲、里海和中亞油氣資源的合作開發,把推動與周邊國家油氣合作和加強經濟互補作為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減少對某一地區或國家石油的依賴,促進能源進口多元化。

篇4

關鍵詞:南京 江北 產業發展 策略

一、研究背景

2010年12月21號,國務院下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規劃”中明確提出對南京城市的發展要求是:提升南京長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功能;增強南京金融、科教、商貿物流和旅游功能;發揮南京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承東啟西樞紐城市作用;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區域性的金融和教育文化中心。

二、南京跨江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過對2011年江蘇省各市經濟總量進行對比發現,南京市經濟總量尚不如蘇州和無錫兩市。作為江蘇省省會城市,南京經濟總量在省內僅位列第三。產業結構上,雖然南京呈現出“三二一”的高級化產業結構排序,但實際上是一種虛高,南京工業尚未跨入后工業化時代。南京經濟總量及產業結構尚不能支撐“長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的定位。

而通過對比2011年上海、南京和合肥三市土地成交單價可以發現,在土地成本上,南京樓面地價并不比上海低很多,2011年上海全市平均樓面地價為3898元/平米,南京全市平均樓面地價為2950元/平米;而合肥市樓面地價卻僅有上海市的三分之一,2011年合肥全市平均樓面地價為1373元/平米。合肥的土地低成本優勢,使上海外溢的企業更多選擇在合肥等皖江城市帶城市進行投資。同樣,對比2011年上海、南京和合肥三市年平均工資可以發現,南京全國排名第三,而上海排名第五,合肥排名第十。周邊區域低成本優勢架空南京“承東啟西”樞紐城市角色。

除此之外,從南京主城經濟承載力來看,2010年南京市城區可建設用地面積為260.50平方公里。而從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來看,2010年南京市市區人口已達到336萬人。南京主城區人均可建設用地面積僅為77平米,可開發空間已經嚴重不足。

而南京江北地區在區位上位于天然屏障—長江的北岸,既是聯結江蘇蘇中蘇北的要沖,又是上海產業輻射力沿江西進的門戶,能夠使南京與中西部地區及江蘇蘇中蘇北實現“無縫對接”,拉近南京與他們的距離,有助于南京實現長江中下游地區承東啟西樞紐城市的目標。

土地資源及經濟發展方面,江北地區擁有2380平方公里的土地資源,且在江北地區行政區劃調整十年來,江北地區經歷了一個歷史上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從2001年到2010年,江北地區GDP實現年均增長近20%,地區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充裕的土地資源、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南京加強對江北地區資源的整合提升,實現跨江發展,將有助力南京經濟的新一輪騰飛,實現南京長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

三、江北地區現狀分析及產業發展問題

(一)江北地區現狀分析

江北地區以占南京市36%的土地面積和20.7%的人口,僅創造了14.28%的地區生產總值和12.56%的財政收入,江北地區和南京主城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客觀上制約了南京整體經濟實力的提高,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南京城市的現代化進程。江北地區急需提升現有產業結構,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鎮化發展。(表1所示)

(二)江北地區產業發展及存在問題

江北地區在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兩方面都有較好的發展基礎,產業空間布局上,主要沿長江一線布局。目前,石化、鋼鐵、軌道車輛制造等傳統產業集聚效應明顯,以電子信息、生物制藥及新能源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正日益凸顯。

然而,江北地區的產業也相應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產業結構不協調,產業孤島現象明顯。2010年,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2.7:44.9:52.4,浦口區為6.3:56.3:37.4,六合區為5.7:71.8:22.6。江北地區的二產規模及比重強于南京市其他區縣,城市職能發展嚴重滯后,“產強城弱”很大程度影響江北地區城市的現代化進程。

其次,雖然重化工業一直是南京市的傳統支柱產業,對南京的經濟貢獻作用較強,但同時重化工業也對南京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威脅南京主城及江北地區的人居生存環境,嚴重制約江北地區城市居住功能的發展。除此之外,雖然主導產業科研能力支撐強勁,但缺少對核心技術的掌控能力,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略顯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不強,部分新興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鏈縱向關聯度較低,人才吸引力較弱等現象也很明顯。

四、江北地區產業發展策略建議

(一)重化工業向高值高效方向轉型

江北地區沿江帶集聚了大規模的石化、鋼鐵、熱電等重化工產業,這些產業目前產業發展層級不高,尚未形成區域產業輻射帶動能力,并且對江北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必須引導這些產業向高值循環示范園區集聚發展。將原來“石化產品制造業占絕對主導的‘自生式’石化工業集群”轉變為“工藝流程高度集中,產品體系全面高端,產業服務配套完善,控污減排技術領先,循環經濟示范突出”的區域引領型石化產業集群,成為江北高值石化航母。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集聚

江北地區已形成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和電子信息三大優勢產業門類。但這些優勢產業比重偏小、市場占有率低、品牌知名度差、由于人才吸引力弱導致的產業內生動力不足現象明顯,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進行規模集聚發展。以南京高新區為核心載體,立足現有高新技術產業優勢,擴規模、提質量,健全科研成果轉化體系,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變“技術領先優勢”為“產業領先優勢”打造江北高新產業戰略高地。

(三)構建創新創業機制

浦口大學城擁有14所高校,其中以工科專業見長的院校僅有5所,其余多為三本和專科院校,學術和科研創新能力不強。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兩張皮’現象明顯,造成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率低,產業創新能力差,必須構建江北地區的產業創新機制。依托浦口大學城,建立服務江北、帶動蘇北和皖中南的區域生產力促進中心。促進中心將強力構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機制,將創新創業教育引入高校課程體系,以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專業技術人才”向“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升級;同時提升高校科研創新水平和科研成果轉化效率。

(四)具備地靈魅力的人居環境

在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構建產業創新體系的同時,江北地區還應注重完善城市功能體系,擺脫城市功能依賴主城的現狀。以“城市功能過江”帶動“高端人才過江”,破解江北地區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的困局;其次,充分發掘江北地區生態資源的旅游業價值和人居改善功能價值,破解江北地區人居環境惡化的困局。總而言之,江北地區應是南京市“轉型升級的產業示范區、研發孵化的創新先導區、依山面江的濱江新城區”,實現從產業孤島到城市新區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2010

[2]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2011年統計年鑒,2011

[3]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房地產市場報告,201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