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7 18:41: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能源汽車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中職新能源汽車教材出現的問題
1.教材類型和中職學校教學要求不符合
在中職職業技術學校中,對學生今后的定位主要是技術服務類型的工作,因此在中職學校的教學內容當中,需要使教學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并且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實際的操作技巧。現階段出現在中職新能源汽車教學中的教材基本分為兩類,一種是普通的高校教材,另一種是新能源汽車知識的普及讀本。這些教材都有著同樣的問題,即停留在基本的新能源汽車的課程原理當中,只是進行了基本結構和內容的介紹,很少在其中包含較為有深度的知識內容,與現階段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不符合。
例如,在實際使用的教材當中,有一本名為《電動汽車原理與構造》的教材。其中的內容章節大量在介紹新能源汽車的基本結構和一些啟蒙知識原理。以當前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來看,知識的涉及層面相當粗淺,對于學生的指導意義基本為零。
2.實訓指導材料較少
除此以外,中職學校中使用的新能源汽車教材實訓指導內容也相對較少。由于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讀物大多是從知識普及層面入手的,對于真正實踐能力的培養力不從心,因此在教學中只能依靠教師來制定相關的教學活動。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也只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開展較為基礎和普及性的技能操作。在這其中由于還受到教師本身教學職業素養的影響,在某些中職學校當中甚至無法進行這類型的實踐操作,教學活動也一度陷入了停滯。
二、解決中職新能源汽車教材問題的策略
1.確立教材教學方向
中職新能源汽車的教材要確立好教學方向。在教材當中,針對現階段中職教育教學的特點,編撰出適合當前中職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教材,滿足新能源汽車教學行業的發展和教育需求。經過多方教學實踐證明,在中職新能源汽車教學的教材中,最應該注意的就是實踐技能的教育教學。因此,在新能源汽車教材的編寫中也應該充分體現這一教學特點,不斷完善和加強實踐的教材內容,將現代廠商所采用的技術進行收納和總結,編寫在現代中職新能源汽車的教學教材當中。
2.與實際廠家情況相結合
要注意將現階段的新能源汽車教材和實際的廠家開發和生產情況相結合。中職新能源汽車教材的編寫必然要獲得現代新能源汽車開發廠家的支持和配合。爭取能夠獲得當前新能源汽車生產開發廠家的技術動向、維修方法和其中的維修資料。讓當前所編寫的中職新能源汽車教材都能夠掌握最新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動態,使得這些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精度,在教學當中具備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教師也能根據這些最新的新能源汽車知識來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了中職新能源汽車教學的教學質量。
3.選取代表性的教學類型編寫教材
需要注意的是,在具體的新能源汽車教材編寫當中,可以收錄的內容由于現代新能源汽車發展較為迅速,類型也相對較多,因此要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車類型編寫到教材當中。教材的撰寫者不應該一味求全地將市面上存在的新能源汽車全部寫入教材當中,應該選擇在當前最具有發展前景的車輛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在介紹混合動力的汽車時,就可以選擇豐田普銳斯;而雪佛蘭的沃蘭特則代表了插電式的混合動力汽車。選取代表性的汽車類型進行分析能夠優化教材內容。
篇2
關鍵詞:校企共建;現代化專業群;汽車維修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5C-0038-04
加強專業建設,是職業學校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舉措,是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科學發展、優質發展的核心環節,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十二五”期間,江蘇省組織實施了職業學校專業規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設,極大提升了職業學校辦學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但從總體看,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社會崗位的更新速度加快,職業學校專業拓展性差、專業間協同發展能力不強、資源共享性差的問題突出,影響了專業適應社會需求的發展能力。如何協調發展關聯專業是職業教育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專業群的內涵和特征
專業群是指圍繞某一技術領域或服務領域,依據自身的辦學優勢與服務面向,以優勢或特色專業為核心,按行業背景、技術基礎相同或相近原則,充分融合相關專業而形成的專業集合。具有如下兩個主要特征:(1)群內各專業具有共同的行業背景和服務領域;(2)群內各專業具有共同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條件。專業群的構建主要分為:圍繞學科基礎構建、圍繞產業鏈構建和圍繞職業崗位構建三種方式。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必須充分考量專業群內各個專業的資源共享程度,包括師資、實驗、實訓、課程等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還可以適當調整專業及方向,以有利于提高辦學效益和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二、現代化專業群建設思路
“十二五”期間,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緊緊圍繞蘇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汽車、建筑、商貿類人才,著力解決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形成了汽車維修、建筑工程、商貿工程三大專業群,包括省級五年制高職品牌專業3個、特色專業2個,形成了一定的辦學品牌和特色。
“十三五”期間,學校將大力推進現代化專業群建設,促進專業精細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宗旨,以提高質量為基本任務,以促進就業為行動導向,以服務發展為主要目標,以校企合作為抓手,主動適應社會需要,著力提高專業建設水平,促進集聚發展,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具體內容有:(1)圍繞本地區或行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學校建筑、汽車類兩大優勢專業,不斷優化專業設置,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2)以學校現有品牌、特色專業建設為核心,帶動相關、相近專業共同發展,促進專業建設水平整體提升,增強專業服務產業能力。(3)根據專業群建設需要,利用專業間相互促進、帶動、共享的關聯性,對組織管理、師資配備、教學資源、基地建設、校企融合等進行整合,發揮專業群聚集和擴散效應,拓寬服務面向,增強社會適應性。
三、現代化專業群建設路徑
(一)合理組建專業群,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契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學校實際,合理組建專業群。至2015年底,蘇州市汽車保有量已近300萬輛,全市3類以上維修企業近5000家,均位于全省第一。蘇州巨大的汽車服務市場以及汽車在安全節能、智能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技術不斷更新,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缺口將持續凸顯。
學校自2004年起,經過十多年發展逐步形成了汽車維修專業群,包括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省級五年制高職品牌專業)、汽車營銷與服務(省級五年制高職特色專業)、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等3個五年制高職專業,配備有2萬多平方米的汽車實訓中心,擁有3000多萬元的汽車專業教學設備,設有20余個實訓中心,涵蓋了所有汽車后市場服務領域,是“國家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國家技能緊缺型人才培養基地”和“江蘇省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
學校聯合蘇州地區多家擁有汽車專業的職業學校與當地知名企業成立汽車職教集團,通過集團化運作,對地區汽車行業后市場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業人員的崗位分類及知識結構、企業服務主要崗位的任職條件、任職崗位主要工作任務等做了詳盡的調研與分析,吸取以往校企合作辦學的經驗和精髓,樹立了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堅持校企“共建、共贏、共發展”的合作理念,構建穩定、長效、高質量的校企合作平臺,形成“共建基地、共育師資、共設課程”的合作模式,有力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最終形成了“二元一體、三面共建、多方評價”的人才培養模式。
推行“雙證融通”教學,實現職業資格對接。采用企業實景教學,促使技能教學更規范、更標準,教學內容更貼近企業實際需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拓展教學活動,邀請校外專家開設專題講座。全面開展專業社團活動,以技能教學為主線,在平常課堂教學內容之外,增加、拓展專業學習內容,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拓展了其專業知識和技能。
(二)系統設計課程體系和課程群
專業群核心專業與相關專業之間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性;既有相互依賴的特點,也有相對獨立的特性。汽車維修專業群面向汽車后市場服務領域,認真開展了崗位、崗位群工作過程的調研分析,在對職業崗位能力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崗位職責、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相應的學習領域,確定了專業主干核心課程,形成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內容結構及基于工作質量的課程學習要求”的“工作過程三維導向”模塊化課程體系。
按照學生認知規律,從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入手,采用階梯式技能培養模式,群內3個專業前3年課程結構和專業能力要求相當,形成了以“汽車文化――汽車構造――整車維護”為前導的課程群,后續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以“零件檢測、總成修復”為核心,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專業以“運營管理、車輛修復”為核心,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以“維修接待、汽車營銷”為核心的專項實踐課程體系。
開展考核模式改革,依據崗位和職業資格能力要求制定考核標準,逐步推行教考分離、以證代考的考核評價方式,注重考核評價的多元性,引入第三方考核模式。目前,汽車專業群的所有主干專業課程均實現了教考分離,同時推行計算機組卷和閱卷。
(三)認真實施項目化師資建設工程
實施“專業帶頭人培養工程”,一方面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上壓任務、嚴要求,另一方面在參加專業學習、進修、培訓、職稱評定、推優評先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認真研究制訂專業帶頭人培養計劃,選拔優秀中青年教師給予重點培養,造就一支具有現代職教理念、專業群認同意識的專業帶頭人隊伍。
實施“骨干教師培養工程”,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各類校本教研活動,開展教學業務學習和專業知識技能學習,完善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制度。鼓勵教師主持或參與科研課題,助推教師迅速成長為教學骨干。團隊教師開發的《汽車維護課程輔助教學資源》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相關會議上展示,并公開發行;研發的《車載網絡教學平臺開發與應用》教學成果,獲2013年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實施“優秀教學團隊建設工程”,依據現代化專業群教學需要,把相關專業的教師進行組合,使不同專業特長、專業背景的教師之間優勢互補,聘請行業、企業能工巧匠和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充實教學團隊力量,形成“以優化結構為重點、與辦學規模相適應、以雙師結構為特點”的專業教學團隊,“占百春新能源汽車技術名師工作室”和“謝永東致能名師工作室”被評為市級名師工作室建設項目。
大力推進“兩站建設工程”,即企業在學校設立的企業工作站和學校在企業設立的教師工作站,有效促進了“雙師”的培養。
(四)精心規劃,提高基地建設水平
技能教學是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而實訓基地是完成技能教學的重要保障。結合專業特點及專業發展規劃,學校深入開展與豐田、北京現代、BOSCH等多家企業的合作,打造集整車維護、故障診斷、鈑金、噴漆、汽車營銷、保險與理賠、汽車配件和新能源汽車于一體,具備了企業化、信息化、項目化的“三化”校內實訓基地。基于基地資源共享,建立“緊密型”校企合作關系,多次承辦蘇州市汽車維修行業舉辦的各類職工技能競賽、省市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以及省市級技能教學研究會議等,示范引領、帶動輻射作用非常顯著。
借鑒企業CIS建設了“三維一體”汽車實訓基地專業文化。一是通過總結提煉專業精神文化,明確發展共同愿景;二是通過專業形象文化建設,營造專業文化氛圍,熏陶學生行為習慣,讓學生有歸屬感和自豪感;三是通過專業行為文化建設,規范學生行為習慣,養成良好職業素養,把專業文化融入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信。
(五)“互聯網+”引領,提升專業群建設信息化水平
多方合作,開發各類課程資源,牽頭聯合學院汽車協作委員會16個學校,制定了3個專業近60個課程標準,同時建設江蘇省汽車教學資源庫;根據我校學生特點、實訓條件和教學,校企合作建設了理實一體化課程資源;引進國外先進教學資源,建設在線學習系統;開發網絡共享課程、校本教材、學習工作頁等。
對接新平臺,運用信息化技術對接新平臺,改變課程呈現形式。建立數字資源超市,開發、引進在線共享課程,全面推進數字課程選修。教學環境與信息化對接,構建未來實訓室、仿真實訓室等信息化教學環境。轉變教與學方式,推動移動終端、在線學習在日常教學中廣泛應用,探索建立以學習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模式。
四、現代化專業群建設成效
服務經濟,為區域發展輸送優秀人才。學校為蘇州地區汽車行業輸送了大批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率高。師生在省級以上汽車類技能大賽中榮獲98金、120銀、35銅,在本年度舉行的江蘇省技能狀元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服務企業,校企深層次合作。校企合作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學校、企業“深層次”的融合和“雙贏”,不能僅僅停留在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實訓和就業機會這一簡單層面上,學校不能總是單方面的向企業“索取”,只有真正做到為企業所需、為企業所想、為企業服務,使企業通過合作而“得益”,才能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共建的積極性,才能實現校企“雙贏”。深入開展與豐田、北京現代、PPG、BOSCH和BASF等8家企業的合作,在得到企業基地建設、師資培養、課程資源支持的同時,也積極主動服務合作企業,提供相關培訓和人力資源等。
服務社會,為行業提供各類優質培訓。作為職業類學校,除了擔負學歷教育這一主要任務之外,其為社會服務的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借助學校本身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軟硬件”資源,為社會各行業提供高效優質的培訓,既是構建完整的現代職教體系的需要,也是進一步密切校企合作的手段和重要舉措,更是學校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憑借優良的實訓資源和優秀的師資團隊,積極開展對外服務和社會培訓,成為蘇州地區交通行業的指定培訓基地,常年開展汽車維修從業資格、汽車維修、下崗工人再就業培訓等社會培訓工作,年均培訓量穩定在1萬余人次,為行業發展及學習型社會構建做出了突出貢獻,社會服務效益顯著。
五、現代化專業群建設反思與展望
1.推進“二元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推進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實行校企一體化育人。
2.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內容改革還應根據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與時俱進,整合信息化課程資源,推進實訓基地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現有教學資源。
3.加大文化建設,采用新媒體技術和物聯網管理,打造集理念文化、行為文化和視覺文化為一體的現代化體驗型實訓基地,進一步打造汽車科技體驗館。
篇3
關鍵詞: 高職 汽車空調 精品資源
一、課程性質與作用
《汽車空調檢測與維護》是新能源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之一,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空調系統檢修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排除空調系統常見故障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善于溝通與合作的品質,樹立良好的環保、節能、安全和為客戶服務的意識,使學生畢業后完全能夠勝任汽車空調系統檢修及相關行業的工作。
二、課程的目標
《汽車空調檢測與維護》課程以常見車型為實例,系統闡述了汽車空調系統的組成、結構、工作原理、使用維修和故障診斷技術。要求學生掌握汽車空調系統零部件和總成的基本檢測與維修技能,掌握汽車空調系統常見故障的診斷方法,能熟練使用空調檢修工具及儀器設備,能閱讀英文維修資料,及時了解汽車空調的最前沿技術,做到懂原理、能診斷、會檢修,同時樹立良好的環保、節能、安全和為客戶服務的意識。
三、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按照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以企業工作過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基于工作過程整合、序化教學內容,基于工學結合組織課程教學。教、學、做相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學習與工作一體化,通過學習體驗工作,通過工作學會學習,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正確處理培養學生職業崗位的針對性和職業崗位遷移能力的關系,正確處理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系,體現高職“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1.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深入企業生產第一線,對企業相關崗位和工作任務進行調研,構建相應崗位或崗位群,分析企業典型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項目,確定由淺入深的知識體系和由低到高的多層次職業能力,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針對不同能力層次進行能力分解,設計具有層次差別的工作任務,規劃課程。
2.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為教學載體,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為基礎,針對每個教學點我們設計了若干實際工作任務,各個工作任務的知識點有重疊的部分又有各自的側重點,以此幫助學生更容易地掌握理論與實踐知識。學生從接受任務開始,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完成工作,直到完成任務,逐項掌握工作任務中的理論和實踐技能等知識點。
3.在教學中采用“工學結合”、“行動導向教學”、“現場教學”、“項目教學”、“團隊工作”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體現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能的特點,為培養學生掌握符合企業崗位需要的技能和職業素質服務。
4.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資格水平的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采用任務完成考核、技能實操考核、職業資格考核等多種評價方式,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5.充分與行業企業合作,利用企業的汽車維修資源優勢,建設高水平網絡課程學習平臺。學生通過網絡教學錄像、網絡教材、網絡課件自主學習,還可以完成在線測試、網上答疑、技術咨詢等,與課堂教學形成立體交叉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
《汽車空調檢測與維護》課程最大的特點是根據最新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理論,圍繞相關企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建立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行動體系學習課程,采用情景式教學設計,全課程分為5個項目。根據行動體系學習課程特點,教學模式不斷發生變化,具體如下:
1.實訓和理論一體化的課程體系
本課程引入最新課程設計理論,按照“必須、夠用”為度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圍繞專業相關崗位,以企業典型工作為載體,設計學習情境,在若干個學習情境中將有關汽車空調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融合在一起,嵌入國家有關職業資格的技能,理論由淺入深,技能由簡單到復雜。使得學生在理論課程中有實踐的感性認識,實踐課程中有理論知識的理性分析。
2.理論實踐高度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辦學目的是實踐技能的培養,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專門創造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環境,配備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及實物,配置了學生實訓設備。在工作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每個學習情境的開始就是接受一項工作任務并完成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員也是學徒,教師既是老師又是師傅,教師帶領學生逐步完成工作,并在進行中講解相關知識,學生邊聽邊看、邊看邊做。在這種模式下,學習目的性強,學生學習興趣很濃厚。
3.建立符合崗位需求和嵌入職業資格標準的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考核分考試、考查和綜合考評等多種形式,如筆試、口試、實踐操作、任務完成、課業總結、調研報告、工作總結等方式,考核內容有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水平、勞動規范遵守、安全環保意識、團隊協作能力、思考創新能力等,重在考查學生的能力素質,鼓勵以各種職業資質考證或技能、水平、能力等級考證代替一般考試;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定要把平時成績作為重要組成,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的比例可根據專業與課程特點確定。
4.工學結合的教學思路
(1)聘請企業專家來校任職或授課。聘請國內汽車空調方面的專家來校任職或授課,使課程內容、模式與企業接軌,適應汽車空調市場高速發展的需求。
(2)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情境教學。為了讓學生感受真實的企業工作氛圍,體驗企業文化,部分學習情境的教學安排在企業進行,由相關企業的技術骨干親自授課,2名教師協助,通過實踐,學生普遍反響良好。
(3)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去企業頂崗實習,學習企業工位布置、維修站經營程序、汽車空調保養維修程序、行業情況及發展。通過實習,融入企業的工作過程,鞏固汽車空調的基本知識及維修技能,不斷提高對汽車空調的故障診斷及排除故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琳.基于工學結合的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2(01).
[2]肖玉玲,張用偉.高職院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不足與對策:魅力中國,2013(22).
[3]蔣春花.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課程改革的實踐與研究[J].職業,2012(6).
篇4
關鍵詞:人才培養方案;學制;課程設置;實習;建議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255
1 汽車專業人才培養實施方案簡介
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是我校重點專業之一,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如下:
(1)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汽車制造、維修領域,培養愛國愛黨、遵紀守法、敬業愛崗、誠信友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與本專業相適應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牢固掌握本專業職業崗位(群)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能從事汽車制造、車輛改裝、汽車維修、汽車零件加工與裝配、汽車新能源技術應用等工作,能勝任第一線工藝、工裝簡單設計與實施,制造與調試,汽車安裝、調試、使用、維護、改裝與修理、檢驗,產品的銷售及售后服務,基層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2)職業范圍包括汽車維修、汽車裝配與調試和電動汽車制造與維修三個方向;我校培養模式是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不斷更新人才觀念,樹立“全面培養、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我專業在先進教育理念和人才觀的引領下,構建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注重實效的“崗位對接,技能綜合”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對接傳統汽車維修、汽車裝配與調試崗位為基礎,發展電動汽車相關崗位;以掌握汽車裝配技能為主,同時掌握焊接、鉗工、機械加工等多種技能。即以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為主線,依托學校和企業兩個育人平臺,通過校內基本理論學習、基本技能訓練和校外頂崗實習三個環節,將學校教育與企業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注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會做人(德育層面),會做事(能力層面),會學習(發展層面),會生活(精神層面)”,實現學校企業全方位育人,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才目標。
因此,我專業構建了以職業技能為主線,以職業能力分析為切入點,以就業為導向,“以工作過程為核心,雙證融合”的課程體系。實施了“以實踐教學為中心,以做中教、做中學、做中練、做中考為特點,以模擬仿真教學、項目教學等為手段”的教學模式。
(3)人才規格包括德育要求、基本知識要求、職業素質要求和核心技能要求。主要接續專業:高職是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本科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汽車服務工程、車輛工程等專業
(4)本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公共基礎課包括德育、體育、數學、英語、語文、計算機應用基礎、就業指導七門課程。專業技能課包括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拓展(選修)課、綜合實訓課四大類課程。其中,綜合實訓是專業技能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含校內外實訓、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
2 課程教學實習時間安排
教學實施包括教學要求、教學管理、教學評價;實訓實習環境實習包括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的實習。時間各校不同,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和頂崗實習三大類比例為1:1:1,現在實行3年制的2+1方式,即2年在校學習,1年下廠頂崗實習的培養方案。目前,頂崗實習學校控制的力量有限,基本處于放羊。教學的各個環節都無法實施。
3 課程設置
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由于學生基礎太薄,很多初中都沒讀完,學習非常困難。所以只有減少純理論教學,對于和專業貼近課程最好也在實訓室上,理實一體,做中教、做種學、做中練、做中考。在實踐教學中按需插入基礎課,效果非常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職業學校是學習技能,汽車制造與檢修有關的技術能力,為了擴大就業面,開發了3個學習方向,如天津長城汽車訂單班,主要是制造裝配調試等,就加大汽車裝配實習力度,還有想在家附近汽車維修店工作,就加大維修技能的訓練。在實施過程中,由于課時問題每學期只能安排2周實習,這就減少了動手能力的訓練時間,加大了枯燥的純理論課時,所以在實施中因地制宜加大實習課時,增加周數。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但是過不多久,實習時間太長,實習課時加大了,學生實習效果又有變化,體力跟不上,注意力開始下降;我們深入調查研究后發現,實習太長體力消耗太大,出現視覺疲勞現象。學生學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電子專業基本上全部在實訓室里實訓性上課,由于天天不變,引起體力和視覺疲勞,效果狀態不佳都不如人意。所以在以后實習安排中每次最長2-4周,然后安排理論課,當然,理論課也要理實一體,只是實習與理論交替進行,有周期性變化,加上新的教學手段的融入。學生每次教學都有新的感覺,也充分達到的我們預想要達到的效果。真正做到做中教、做中學、做中練、做中考。使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都很滿意。
篇5
2012年12月29日全省經濟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濟南舉行。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郭述禹作主題為《穩中求進 開拓創新 努力促進全省經濟和信息化持續健康發展》報告,總結2012年工作,分析形勢,安排部署2013年新任務。以下是報告摘要:
2012年工作回顧
2012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全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主題主線,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發展高端高質高效工業實體經濟不動搖,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做好轉、調、創三篇文章,經濟和信息化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信息化建設全面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3%以上。
(一)大力加強經濟運行的組織領導,工業回升向好勢頭進一步穩固。省委省政府和各級黨委政府把穩增長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堅持工業實體經濟發展“四個不動搖”(堅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堅持工業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重中之重不動搖,堅持工業由大變強的發展目標不動搖,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動搖),及時調整充實工業經濟運行指揮部,強化應對危機反應機制,進一步加強運行組織、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市場開拓、政策落實和企業幫扶,有力推動了工業穩增長和轉調創。落實穩增長政策措施。深入實施結構性減稅、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深化部省戰略合作,積極創新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小型純電動汽車管理試點和新能源汽車推廣示范,借力政策推動生產企穩回升。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深入開展“品牌建設年”活動,積極培育“名家、名企、名品”,舉辦和參與會展100多個,擴大了山東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保持在98%以上。抓好生產要素保障。預計全年全社會用電量3800億千瓦時、增長4.5%,其中工業用電量2900億千瓦時、增長3.4%。全年統調主力電廠電煤調運量達到1.2億噸、庫存穩定在20天用量以上安全水平,兩大公司成品油銷售量達到1500萬噸。會同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為713家重點企業落實流動資金貸款115億元。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實施《山東省企業權益保護條例》,開展企業減負專項行動,企業發展環境更加穩定寬松。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5萬億元、利潤7200億元、利稅1.16萬億元。
(二)扎實做好轉調創三篇文章,工業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可達9000億元,其中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占36%和32%以上。組織實施2012年千項重點技改項目1001項、總投資903.8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數、投資額分別占54.3%和48.4%,截至11月底項目開工率已達98.6%。編制出臺了鋼鐵企業淘汰壓縮落后產能、兼并重組、節能考核等3個實施方案,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扎實推進。培植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軟件、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信息產業,9家企業進入2012年度全國軟件百強、5家企業進入電子百強。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業,全年航空航天、石油頁巖氣裝備等行業產值可增長30%以上。發展新醫藥產業,全年醫藥工業營業收入可增長18%以上。培植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全年可新增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面積1600萬平方米,生產新能源汽車12萬輛、增長70%。推進現代物流業,全年物流業增加值可增長12%,約占GDP的7.3%。提升工業設計產業,2項產品獲得首屆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十大金獎。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全年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額56.5億元,增長30.4%。新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5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7家、行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集成電路設計、射頻識別(RFID)、半導體照明(LED)工程技術中心35家。新培育重點領域首臺套技術裝備73項。實施省級以上企業技術創新項目3297項,攻克重大關鍵技術100項,23個項目列入“高檔數控機床”、“核高基”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推薦設置企業領域“泰山學者”崗位9個、創新團隊1個。新建企校共建工科專業14個、省級企業實訓基地133家。
(三)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企業發展素質進一步強化。加快培育大型企業集團。以350戶省重點工業企業為主體,支持大企業帶頭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預計全年350戶省重點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0%左右,山東魏橋創業集團、山東能源集團進入世界500強。推動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認真落實中央和省扶持中小微企業政策措施,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年內新增授信523億元、集合債券融資16億元。深入開展“一企一技術”創新活動,新培育省級研發中心49家、創新企業50家。開展中小企業服務年活動,實施十大專項行動,新認定省級中小企業服務機構100家、公共服務示范平臺13個。預計全年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增加值增長13%以上,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國首位。提升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深入開展“管理效益年”活動,認真提煉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總結推廣海爾集團、齊魯石化等一批先進管理經驗,引導廣大企業挖潛降本、應對挑戰。促進產業集中集聚發展。新培育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19家、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12家、新能源汽車自主創新示范園區3家、信息技術產業園區12家。省里再集中投入4000萬元支持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建設,目前已形成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產業集群368個、過100億元的108個。
(四)深入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信息化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預計全年信息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萬億元、增長20%左右,其中軟件業務收入1700億元、增長30%。推進兩化融合。開展兩化融合評測,在全國率先建成兩化融合評測中心,并完成652戶重點企業的測評工作。加強試點示范,新培育深度融合示范工程12個、“四個一百”(到2015年,全省培育100個信息技術推廣中心、100個數字化裝備制造中心、100個智能化供應鏈管理中心、100個能源監測自動化控制中心)示范工程108個,重點推廣兩化融合先進適用技術和裝備55項,青島市順利完成國家兩化融合試驗區試點任務。積極開展兩化融合助企行動,圓滿完成全國兩化融合成果展參展任務。加強政府和社會信息化建設。啟動開展電子政務績效考核,協調推進政務外網和科技防腐工程建設,工程建設領域項目信息公開和誠信體系基本建成,電子政務綜合服務平臺和人口基礎信息共享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光纖到戶,青島市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正式開通實現商用。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兩家企業新獲國家預付卡、網上交易第三方支付機構牌照。積極開展“無線城市”試點,目前試點城市已達12個。組建信息化推進“三農”發展聯盟,啟動建設農村電子商務云服務平臺,加快推進貧困村通信息工作。強化信息安全和無線電保障。省級網絡與信息安全突發事件監測平臺投入運行,災難備份恢復中心初步建成,圓滿完成第三屆亞沙會、2012年高考等重大無線電保障任務。
(五)堅定不移推進節能降耗,資源節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加強目標考核和預警調控。嚴格兌現節能目標獎懲考核,建立節能情況晴雨表制度,督促重點區域加大調控力度。預計全年萬元GDP能耗下降4%左右。實施節能重點工程。組織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和節能技改財政獎勵項目97個、省級節能產業化和技改項目167個,建成后年可節能130多萬噸標準煤。推進重點企業節能。開展千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抓好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圓滿完成國家第二批資源產出率統計試點任務,新培育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2個、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工程15個。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預計全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3%以上。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咨詢服務機構達到55家,培訓清潔生產從業人員1435人,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單位1000多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除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的186戶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計劃外,還有269戶企業主動淘汰了落后產能。
當前,全省經濟和信息化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嚴峻復雜,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節能降耗壓力較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和“底線思維”,充分肯定成績,保持清醒頭腦,找準存在問題,深入分析原因,從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努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
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全省經信工作總的要求是,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牢牢咬住“2020年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能源消耗大幅下降”的宏偉目標,緊緊圍繞主題主線,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結構調整、創新驅動、兩化融合、節能降耗、運行保障為著力點,千方百計穩增長,堅定不移轉調創,努力實現全省經濟和信息化持續健康發展。2013年,力爭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以上,經濟效益同步提高。
(一)實施“雙輪驅動”,壯大服務產業,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深入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端化發展。
一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堅持投速、投量、投向、投效的有機統一,明年工業技改投資力爭突破1萬億元。引導企業抓住國家對產能過剩行業進行調整的有利機遇,加快轉型升級,進一步鞏固和發揮傳統產業優勢。編制2013年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導向計劃,啟動實施新一批千項重點技改項目,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數和投資額保持在50%以上。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新培育一批省級基地、爭創一批國家級基地。推進技術改造立法,力爭盡快出臺《山東省企業技術改造促進條例》。
二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通過強化技術創新、示范應用、市場培育等措施,重點突破“四新一海”等產業領域。積極培育高端金屬結構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稀土材料等深加工企業,著力抓好新醫藥50家重點企業和100個重點產品,繼續培育好20家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和100家節能環保示范企業。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軌道交通、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第三批省級高端裝備產業基地(園區),抓好頁巖油氣30家重點企業和50個重點產品。搞好低空空域改革,推動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積極推進小型純電動汽車管理試點,優先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加快發展新能源專用車,大力促進小型純電動汽車創新升級。
三是壯大生產業。鼓勵企業從生產加工向研發設計、售后服務、使用全過程延伸,促進制造業企業加快剝離或外包非核心業務,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互動發展。面向重點工業行業和產業聚集區,啟動建設20個生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深入拓展“山東物流卡”工程,重點培育100戶綜合物流企業和150戶專業化物流企業,明年全社會物流總額力爭增長9.5%以上。大力發展以功能設計、結構設計、形態及包裝設計等為主的工業設計產業,新培育省級工業設計中心30家。
(二)強化技術創新,加快成果轉化,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一是加快突破關鍵技術。大力實施“核高基”、“高檔數控機床”等重大專項,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裝備、關鍵材料、高端通用芯片、安全可控國產軟件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制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明年實施省級以上企業技術創新項目2500項,攻克重大關鍵技術100項,新培育重點領域首臺套技術裝備60項。
二是提升重點平臺創新水平。加大政策措施力度,力爭培育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明年新培育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0家以上、總數突破1000家,新培育一批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再實施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指導企業用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重點企業技術中心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保持在5%以上。
三是深化產學研結合。實施產學研“三個一”工程,推動所有省級以上技術中心企業至少與1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至少與高校或科研院所有1項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至少有1項高校或科研院所創新成果在企業實現轉化,明年力爭轉化重大技術創新成果100項。
四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注重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作用,新培育企業領域“泰山學者”6個以上。繼續加強企校共建工科專業和企業實訓基地建設,新培育一批企校合作培養人才示范基地,開展企業實訓基地規范化建設年活動。
五是加強質量和標準化工作。深入推廣工業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實施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培育工程。加快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技術標準,健全電子電氣、關鍵零部件等工業產品標準,完善食品、化妝品、玩具等日用消費品安全標準,支持省內企業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新標準80項以上。
(三)抓好兩個市場,打響山東品牌,著力拓展工業經濟發展新空間。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提高我省產品在國內、省內市場占有率,明年工業產品銷售率繼續保持在98%以上。
一是拓展消費需求。緊緊抓住城鎮化這一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用好用足國家各項促消費政策,積極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增長點。深入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力爭一個推廣年度(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我省入圍企業節能家電銷量達到4000萬臺、銷售額1000億元以上。抓好108個重點展會的主辦和參與工作,組織優勢產品北上、南下、西進,努力擴銷促銷。加強困難行業產銷對接,以鋼鐵、水泥、玻璃、船舶、工程機械等行業為重點,引導企業與行業部門、重點項目對接,加大產品直供銷售。
二是加強品牌建設。開展“品牌提升年”活動,進一步培育“名家、名企、名品”,提升魯企、魯商、魯貨形象,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啟動“好品山東”產品網上行活動,實施覆蓋十家網商平臺、百家網上商城、千種工業品牌、萬家魯貨商店的“十百千萬”工程,打造全國知名的魯貨網銷平臺,進一步擴大我省網絡消費市場。開展縣域品牌建設試點,組織“縣域工業品展示周”活動,提升縣域品牌價值和營銷創新能力。
三是開拓外需市場。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繼續加強與發達國家在產業技術交流、境外上市、品牌建設、企業并購等方面的合作,進一步擴大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合作,推動紡織服裝、建材、機械、食品等行業開拓非洲、東歐、中美洲等新興市場。抓好港澳臺市場開拓,重點組織參加好“香港山東周”、“臺灣山東周”等活動。
四是推進產業援疆。推動山東優勢產業與受援地優質資源相結合、產業援建與市場拓展相結合,促進與當地及周邊國家地區的產銷對接。
(四)積極抓大扶小,促進產業集聚,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大力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良好環境,促進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增強市場活力。
一是提高大型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調度分析,搞好發展規劃和風險管控,鼓勵跨行業、跨區域開展聯合重組,進一步做強大型骨干企業。2013年,350戶省重點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利稅等主要指標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力爭保持在30%以上。
二是支持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認真落實中央和省有關政策措施,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和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建設,拓展各類直接融資渠道,推動中小企業進入各類產權交易市場,明年發行集合票據、集合債、集合信托5支以上。增強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新培育一批“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和創新企業。提高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和集群發展水平。明年中小企業力爭增加5萬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增加值增長13%以上,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全國領先位置。
三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大力開展“企業管理提升年”活動,組織好第三屆山東省企業管理獎,選樹一批抓管理、降成本、促發展的典型企業,推動我省企業管理向現代科學管理轉變。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組織百家專業管理咨詢和信息化服務機構,進入千家中小微企業開展管理服務,帶動提升萬家企業管理水平0加大專題培訓培養,舉辦縣市區工業結構調整專題培訓班,培養一批六西格瑪管理帶頭人和專業人才,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和高水平企業經營管理團隊。
四是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提升藍黃兩區、省會城市群、沂蒙革命老區、中原經濟區等重點區域工業發展水平。認真落實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任務,加快鋼鐵產業淘汰壓縮落后產能和企業兼并重組。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整體提升綜合實力。依托現有各類工業園區,培育形成一批過千億元的產業集群和基地。積極落實好部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及時跟進,做好工作,推進全方位合作,努力形成促進經信發展的實際成果。
(五)拓寬運用領域,深化應用效果,著力培育信息化發展新優勢。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
一是完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努力突破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等關鍵技術,繼續加快建設濟南中國軟件名城。實施工業電子產品提升工程,提高汽車、船舶、機械等產品智能化水平。有序促進物聯網、云計算、3D打印等技術的研發應用,積極發展數字家庭、消費電子等產業。明年信息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1.2萬億元、增長20%,其中軟件業務收入超過2000億元、增長30%左右。
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集成應用,實施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提高企業研發設計、生產過程、生產裝備和經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進一步完善“點、線、面”推進機制,點上深入實施綜合集成應用、產業鏈協同等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線上抓好智能工業、數字農業、智能物流等重大示范工程建設;面上推廣青島市國家試點經驗,創新推進區域兩化融合建設。完善兩化融合支撐體系,深入開展助企服務行動和融合水平評測,加快培育兩化融合技術和產業。
三是深化政府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服務業領域的全方位應用,加快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裝備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提升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實施電子商務百強企業培育計劃,積極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聚集區、電子交易和結算中心。深化電子政務應用,進一步完善電子政務外網應用體系,加強教育、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領域的信息技術應用,進一步提升省級電子政務綜合服務平臺功能,擴大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范圍。深化“智慧山東”試點,全面實施城市“一卡通”工程,提升信息化服務民生能力。
四是構建先進適用的信息基礎設施。深入實施寬帶普及提速工程,重點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智能終端等領域的發展。總結青島、濟南試點經驗,推動有條件的市有序開展三網融合,培育壯大三網融合相關產業和市場。推進城鎮光纖到戶,提高接入帶寬速率和寬帶普及率。完善貧困村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加快實現村村通信息。
五是抓好信息安全保障和無線電管理。深入開展政府部門信息安全檢查,組建信息安全技術培訓中心,推進信息安全災難恢復體系建設,加強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管理。完善無線電技術設施建設,規范無線電頻率和臺站管理,抓好頻譜資源保護與利用,扎實做好重大任務無線電安全保障。
(六)推進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著力形成可持續發展新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明年全省萬元GDP能耗確保下降3.66%。
一是發展節約型產業。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實現節能目標的有效途徑,繼續加大投入、培育載體、優化環境、完善政策,努力做大做強服務業經濟。把好產業政策關口,嚴格控制“兩高”行業盲目擴張。加大太陽能開發利用力度,明年新推廣太陽能光熱與建筑一體化面積1000萬平方米、在工業領域推廣太陽能集熱面積100萬平方米。加快發展節能服務業,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機制,重點支持300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加強節能燈、半導體照明、太陽能熱水器、節能電機和變壓器等節能產品認證。抓好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確保全面完成淘汰任務。
二是實施節能科技提效工程。開展重大節能技術產業化和技術改造,實施200個節能重點項目。公布推廣第四批先進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提高重點行業、企業節能技術水平。落實好高效節能電機、低輻射鍍膜玻璃、節能變壓器等產品推廣意見,加強鍋爐節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加強管理節能。開展千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嚴格考核,強化培訓。加強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在建材、化工、鋼鐵、有色等行業建設20個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項目。開展重點用能企業能源審計,對未完成年度節能任務的企業限期整改。組織能效對標活動,實行行業和區域條塊結合,擴大對標范圍。統籌推進交通、建筑、農業農村、商業民用以及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節能意識和水平。
四是壯大循環經濟。積極培育重點工業循環經濟先進模式,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選樹100家循環經濟示范單位,創建一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再制造試點以及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抓好清潔生產對標建設,明年力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單位1000家,培訓清潔生產審核人員1000人。加快資源綜合利用步伐,重點抓好工業“三廢”、礦產資源、再生資源、農林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明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83.5%以上。
五是抓好工業節水。以創建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城市為抓手,制定一批高耗水工藝、設備和產品目錄,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
(七)加強運行調節,優化發展環境,著力開創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堅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監測保障,實施分類幫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工業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一是強化運行監測分析。堅持和完善以企業為中心的監測分析制度,加強對工業用電、交通物流、產品價格等跟蹤分析,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密切關注投資、出口、消費等調控政策變化對工業經濟的影響,深入基層和企業調查研究,積極幫助解決運行中的困難和問題。
二是加強指導幫扶。針對企業情況采取差異化幫扶措施,對產銷兩旺的重點企業,鼓勵開足馬力、加快生產。對暫時有困難的重點企業,幫助解決瓶頸制約,最大限度地發揮產能、穩定效益。對停產半停產的重點企業,幫助分析原因、制定措施,盡快恢復生產、擺脫困境。
篇6
今年來,市人社局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緊扣高質量發展目標,堅持民生為本、人才優先工作主線,將惠民生與促發展相結合,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創業,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推動人事制度創新,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不斷優化公共服務體系,堅持不懈全面從嚴治黨,努力推動全市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重要指標完成情況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9001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504人,支持成功自主創業31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83%,控制在2%以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7.93萬人、15.05萬人、16.31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31.81萬人,工傷保險完成建筑業新開工項目參保161家,參保率100%;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率97.12%,南通各縣(市)排名第一。引進本科學歷以上及中級以上職稱人才1843人,新增專業技術人員7609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540人,每萬名勞動力中高技能人才1093人。
2019年主要工作
(一)亮點工作
一是完成“就業富民”“居保扶貧”兩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加強就業困難人員援助,開展實名制調查,發放就業創業服務卡,舉辦各類招聘活動200場,采集崗位2.9萬個,促成就業1.2萬人次,幫扶建檔立卡人員轉移就業5048人,轉移就業率88%,“晚霞行動”超齡人員再就業11.28萬人。為5814名困難人員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為11092名困難群眾辦理基礎養老金待遇享受,實現100%參保登記、100%全額代繳、100%待遇享受。二是打造“三位一體”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圍繞就業信息暢通、技能人才提質、企業人力管理水平提升,通過搭建企業用工、引才、產品轉型升級需求數據庫、高校數據庫、高校學子數據庫、技術技能及高端人才數據庫、人力資源公司數據庫“五大”數據庫,實現實時供需信息匹配、共享,助推“學子歸巢、技術歸巢、成果歸巢”。三是省內(縣)市首家建立職工養老保險“助保貸款”制度。探索“助保貸款”(群眾貸款、政府貼息、養老金還款)實施可行性,著力解決困難群眾中斷繳納職工養老保險問題,牽頭起草《如皋市“陽光扶貧”助保貸款實施辦法》。四是機保改革工作穩居全省前列。率先完成2015-2018年度退休“中人”視同繳費指數測算、待遇核定補發工作,完成實賬繳費收入和歸集戶利息收入近4.54億元職業年金歸集工作,歸集金額位居縣級市前列,被省人社廳通報表揚。五是率先全面推進養老待遇智能認證。取消養老待遇領取集中資格認證,采取人臉識別、上門服務、數據比對等多種靈活方式進行認證,方便群眾。六是成功創建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持續推進專家對接服務模式,在去年成功舉辦“走進如皋——助力經濟振興發展專家服務基層行”活動的基礎上,積極對接人社部,充分發揮我市產業及革命老區優勢,獲評國家級紅十四軍革命老區專家服務基地,全國20家,全省僅4家。
(二)重點工作
1.就業創業穩中有進。加強政策扶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牽頭制訂我市《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實施辦法》,進一步擴大就業創業優惠政策范圍、放寬兌現就業創業政策補助條件。培育“南通市十佳創業示范企業”2家,“南通市十佳創業帶頭人”2人,新增創業項目46個。提升就業培訓質效。加快新能源汽車研發實訓基地、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實訓基地建設,不斷拓展培訓形式,豐富培訓內容,全年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16766人,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4723人,城鄉新成長勞動力技能培訓1900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1855人。服務企業用工,開展“十百千萬惠企業”“服務企業百日行”“就業政策落實、就業服務落地”專項行動,加強“蘇陜”勞務合作對接,回外引勞動力6780人。
2.社保體系持續完善。社保待遇穩步提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由135元/月上調至148元/月,被征地農民保障待遇水平由605元/月到調整到682元/月;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月人均增長6.46%,達到2460元/月。繼續落實“三降兩補”政策,階段性降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單位繳費比例,落實企業“穩崗補貼、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社保貼”,全年為企業減負2.1億元。穩妥推進社會保險費征管體制改革,按照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做好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工作的實施意見》,與稅務部門座談、對接,形成《如皋市社會保險費職責劃轉過渡期征繳方案》,牽頭開發“人社-稅務平臺”。強化社保基金監管,開展網上實時監管,辦理預警30批,追繳冒領職工養老金48起,追繳單位欠保21起,共計663.38萬元。積極溝通財政部門,償清居保地方配套資金14825.74萬元。開展“社保基金監督制度建設提高年”活動,邀請省人社廳相關專家開展培訓。
3.人事人才服務成效顯著。加強人才招引,緊扣我市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帶領企業赴外省內高校以及安徽、重慶、成都等西部高校集中地區開展校園招聘;組織主功能區、留創園及項目需求單位參加深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南京留交會等;對接蘭州理工大學、復旦大學來如開展產學研交流活動,并簽訂人才交流合作協議書。積極開展人才開發工作,2項博士后類“雙創博士”項目入選省“雙創計劃”資助,2人獲批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項目,我市“六大人才高峰”資助項目共53項,列全省縣級市第一。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舉辦砌筑、花卉園藝、預防接種等市級技能大賽10場,承辦省鄉土人才盆景項目決賽。獲評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1人,南通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江海技工學校榮獲省級“新能源汽車維修與檢測校企聯合實訓基地”“江蘇省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示范校”稱號。完善人事招錄工作,全年招聘事業單位人員574人,考試安全率100%;核準事業單位人員績效獎金、應休未休年休假工資等,配合相關部門開展津補貼和工會福利違規發放情況專項政整治。
4.勞動關系總體穩定。組織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勞動保障書面審查、女職工勞動保護專項檢查、根治欠薪夏季專項行動等。加強勞動法律法規宣傳,開展了“農民工學法活動周”、“仲裁開放月”、五一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打擊惡意欠薪,我們在行動”宣傳月等系列活動,開展2019年度企業薪酬調查和制造業人工成本監測,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99.8%,已建工會企業集體合同簽訂率超95%。 (雙錢輪胎)。
5.公共服務質量持續提升。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赴江陰實地考察學習,對全市300多臺人社自助服務終端進行升級,養老保險待遇領取實現智慧認證。加強“社銀合作”,14家銀行網點提供社保卡換卡補卡服務,累計發放社會保障卡138萬張。“12333”綜合服務咨詢4萬次,滿意率100%。堅持依法行政,完善政務公開,開展“政風行風熱線直播”、“政府公眾開放周”、“代表委員集中見面”活動,主動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公眾輿論監督。持續推進作風效能建設,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走幫服”活動,在全系統開展技能操作比武競賽活動,選拔優秀人員參加南通競賽,榮獲團體二等獎。
三、存在問題
人社事業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是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有崗無人”的“招工難”和“有人無崗”的“就業難”并存。二是征繳擴面空間縮小,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待遇剛性上調,基金可持續運行矛盾依然存在,更加充分、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還有待加強。三是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支撐經濟發展的作用還沒有充分激發。四是影響勞動關系穩定因素增多,大量非標準勞動關系涌現,傳統勞動關系規制難以適應,欠薪欠保等影響勞動關系的矛盾依然存在,處置難度加大。五是基層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水平與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有差距。
四、2020年工作思路
(一)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用足用好各項就業補助資金,做到穩就業、促創業、防失業。一是統籌保障重點群體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加大開發就業見習崗位。統籌做好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工作,將公益性崗位與就業扶持有機結合,保持城鄉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持續推進“晚霞行動”,增加“5060人員”工資性收入。二是實施全民創業行動計劃,落實各項創業優惠政策,持續優化創業環境。三是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實施培訓促就業“增量提質”行動,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動重點群體就業前免費培訓,推進如皋技工學校向技師學院轉型升級,推進江海技工學校建設省級高級技工學校。
(二)筑牢更公平更可持續的社保體系。一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落實“三降兩補”政策,支持企業穩定發展。持續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精準扶貧工程, 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失地保障待遇調整機制。二是推進社會保險全民覆蓋。加快社保登記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社保精準擴面,深入推進工傷保險“同舟計劃”,養老保險“助保貸款”,努力實現應保盡保。三是合理提高保障待遇水平。按照省市部署,同步調整、足額發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全面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中人”待遇計發,做實職業年金。
(三)建設更優化更富活力的人才隊伍。一是加大高層次人才引培力度。圍繞我市產業發展布局,深入推進人才引進“222”計劃等各類重大人才工程項目。深化開展皋籍高校畢業生“學子歸巢”系列活動。建立校地企合作新機制,在企業建立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在高校共建人才培養引智基地。及時兌現我市各級各類項目配套資助和人才津補貼。二是大力推進人才平臺載體建設。召開全市博士后設站單位博士后管理人員會議,組織省級及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新基地)申報工作,加強產學研合作。三是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推進“新型技能大軍”培育工程。落實產業技能大師培育計劃、高技能人才培養“青苗計劃”、鄉土人才培育計劃。發掘培樹“優秀高技能人才典型。高質量建設國家產教融合項目新能源汽車研發實訓基地,充分發揮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專家服務基地引領作用。
(四)健全更成熟更規范的人事工資制度。一是提升專技人才管理水平。推進職稱工作改革,研究制定開展特殊人才中級職稱認定辦法,推進企業自主評價機制建設。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質量,優化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結構。二是強化機關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加大事業人員“選培管用”力度。公平安全開展人事招聘,依法規范崗位管理和人員聘用工作。開展事業單位崗位管理、人員聘用制度創新的探索研究。三是推動人事考試工作安全規范。加強考務精細化管理和風險管控,推進標準化考場建設,加強命題閱卷專家和監巡考隊伍建設,確保考試安全率100%。
篇7
[關鍵詞]“互聯網+”;汽車專業;職業教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
一、引言
2012年業界首次提出“互聯網+”概念,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此后我國互聯網跨界融合迅速展開,當今互聯網創新效果深度影響各個領域。智慧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職業教育領域研究智慧課堂教學之風迅速興起。目前國內關于“互聯網+”背景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仍處于初始階段,大多研究側重于智慧課堂的硬件技術實現,如智慧教室、移動終端教學工具、數字化教學平臺、虛擬仿真軟件等,搭建智慧教室或依托互聯網智能教學環境。本文將總結“互聯網+”背景下智慧課堂總體架構,建立適應高職汽車專業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構架和教學活動程序,開發“互聯網+”背景下智慧資源,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多元化的動態評價體系,并進行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將移動智能終端和大數據有效融入教學過程中,鞏固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智慧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促成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對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有意義的探索。
二、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路徑
(一)明確概念,確定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結構框架
教學模式是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活動規范,具體包含教學活動結構框架與相應教學活動程序,使教學過程較為穩定,且具有與之相對應的程序和策略。其中,教學活動結構框架是宏觀上確定教學活動整體規劃,而教學活動過程主要突出教學活動的具體操作。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有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體現了職業教育現階段的教學理論思想,基本構成要素由智慧技能教學理論基礎、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程序、智慧教學輔助條件、教學評價與拓展遷移六方面組成,“六方面”既要滿足企業需求,又要實現學生的智慧技能可持續發展,并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構架的設計提供依據。
(二)探索“互聯網+”背景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框架
根據教學模式構成的基本要素,將智慧課堂與當前職業教育教學理念相結合,從智慧技能教學理論基礎、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程序、智慧教學輔助條件、教學評價與拓展遷移六個層面進行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框架的設計。1.智慧技能教學理論基礎“互聯網+教育”是當今互聯網科技與教育領域相結合的新教育形式,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逐漸完善。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現代教育技術要嵌入學習系統,建設基于互聯網的大資源,建設人工智能的思維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開啟智能教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可以理解為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及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行業企業需求、教師需求、學生需求、學習情境進行多方位獲取,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有效記錄和分析,依托課前備課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問卷和答題系統等信息化技術手段為個性化學習的開展提供智能教育支持。2.課堂教學目標智慧課堂教學目標在于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建構有意義的教學內容,注重元認知的調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學會求知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學習反思的習慣,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啟迪學生的心智,最終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3.課堂教學程序教學活動是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是一個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完整教學系統,包含師生活動全部行為,教學活動一般可以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教學環節。在課前環節,要求教師依據課堂教學目標制作預習材料,結合學生特征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前設計,設計預習活動內容,資源;要求學生預習汽車相關的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然后實施自主預習活動,在線交流,實時反饋,數據呈現學生預習結果,科學應用課前預數據,適當調整課中和課后教學設計。在課中環節,教師創設情境,項目引領,問題切入,布置任務,導入新課,課堂隨測限時提交,實時點評;學生整理問題,確定問題,多屏參與互動,鞏固內化,舉一反三;課中保持師生立體化互動,持續溝通,合作探究,教與學樂在其中,在寓學于樂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課后環節,要求教師設置差異性學習拓展、比預習題型多樣化的課后習題,提醒學生反思,開展個性輔導;學生學習相應拓展,提出疑問,提交必做的課后作業,提交錄制的操作視頻;課后鞏固學習內容,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學習,教師對此進行點評,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中形成持續深入學習的能力。4.智慧教學輔助條件(1)硬件條件。智慧教室應具備便捷、實時、可靠的電腦、平板、手機、筆記本等信息化智能移動學習終端,話筒、攝像頭等移動終端硬件采集設備,多個顯示屏幕、光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智慧教室布局靈活桌椅;學生使用智能手機。能滿足多設備、大數據量的互動需求,采集相關數據,記錄存儲教室內各種互動數據與軌跡。提供生產實訓環境,智慧課堂需要對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支持,汽車類專業智慧教室,最好能配置前教室、后車間的一體化教學環境。(2)軟件條件。智慧課堂教學系統需要智能診斷、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現實等技術支持,支持智慧學習系統需求;結合生產崗位具體需求,設置虛實相結合的虛擬仿真實訓環境,解決個別實操設備、實踐場景等受限問題。5.教學評價在“互聯網+”背景下,充分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探索教師、企業、學生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師生交互”動態評價體系,以便更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把學生在線學習、在線交流、在線測驗、課堂表現、小組協作、技能操作、學習活動、行為軌跡、平時測試和期末考試等作為評價指標;借助移動工具、教學平臺、考試平臺、第三方問卷平臺、調查問卷和綜合考試等開展在線評價、面對面評價;開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企業評價和督導評價等多元評價活動;進而多元評價學生應知應會、操作技能、求知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和教師教學質量效果等。應用評價情況動態調整教學活動,促進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督促學生注重過程學習。6.拓展遷移教學中要注意學習遷移的作用,利用大數據掌握學生喜好以及對解決問題的程度,設置有關學習拓展,推介相關拓展學習內容,充分利用正遷移,消除負遷移,促進學生智慧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三)開發“互聯網+”背景下智慧課堂教學資源
汽車技術日新月異,為了更好地適應汽車行業崗位需求,立德樹人,要以行業需求和企業崗位工作任務為依據,對高職汽車類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將“1+X”證書要求、職業資格證書標準、新技術新規范、工匠精神、創新精神融入課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課堂教學必須依托校企深度合作,進行產教融合,共同開發課程,建設優質教學資源。1.建教材優結構開發可及時更新的新媒體化活頁式教材,內容要注重學生能力培養。首先,緊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將基礎知識及先進技術融入教材,比如汽車底盤檢修課程的教材,內容選取要著重汽車底盤各系統結構原理、檢修方法,同時將汽車新能源、智能化、網聯化的新技術、工匠精神、創新精神融入教材,對于使用頻率不高的相關原理可以選擇性摒棄或設成拓展學習。其次,優化實踐教學內容,理論、實踐有效結合,促進學生融會貫通。最后,教材要能形象描述或動態演示專業設備儀器使用及汽車底盤系統檢修方法、技術規范等。2.建課程配資源校企合作培養能熟練應用“互聯網+”教學的“雙師素質”教學團隊,建設與教材同步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如講解視頻、實操視頻、三維動畫、課件、學習評價、測試題等,建設教學資源云平臺,建設優質顆粒化網絡數字資源,建設核心專業資源共享課程,保障學生課程學習興趣和主動自主在線學習的積極性,建設拓展遷移資源,多門同類課程云平臺改造整合,充分利用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和大數據,進行深度互動,通過拓展資源促進學生知識遷移及可持續發展。
三、結論
篇8
校企合作汽車職業教育教育模式一、前言
近些年來,我國的汽車產業發展非常迅速,行業的蛋糕越做越大。在這一形勢下,汽車行業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量也逐年快速上升。曾經有專家對該狀況表示擔憂,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的汽車科技研發人員供需缺口達到50萬人,汽車維修行業的技術人員缺口達到80萬人。雖然人才缺口非常巨大,但是存在這殘酷的現實矛盾――大量的接受了汽車職業教育的畢業生中卻仍然存在就業困難與就業不理想的情況。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長久以來這一問題一直是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近些年來,校企合作模式針對以上的難點給出了新的解決方法與解決思想,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通過校企合作這一新興教育模式,解決現階段我國汽車職業教育中的難點與瓶頸。
二、我國汽車職業教育的發展背景及現狀
汽車發明至今已有上百年,其設計制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國外很多先進汽車進入了我國市場,我國的汽車交易市場日益繁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汽車制造與維修行業在近幾年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從我國汽車行業的現狀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現有的技術手段、技術人員素質還是相關技術人才的儲備,我國仍不處于世界一流的水平。并且世界能源危機和環保問題日益顯現其重要新,國內的各大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紛紛致力于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研究上,這為我國的汽車職業教育帶來了機遇,但也是更大的挑戰。在國外有許多國家探索了職業教育發展個新型模式,其中有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度”。而澳大利亞則在國家培訓的框架下,建立了“行業指導”。而英國職業教育則采用了“合作教育”的新型模式。這些新型的教育模式推動著職業技能學校教育不斷地向前繼續前進。
但是,我國汽車職業教育卻存在一系列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相互矛盾,難以同時解決。一方面,汽車產業的人才缺口很大;但從另一方面而言,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卻遭遇工資待遇低、未來發展不明朗等問題。本文認為,造成這一矛盾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由學生的素質與我國汽車職業教育現狀造成。由于很多學生存在專業能力不足、工作不踏實、動手能力差、適應能力差、在工作中缺乏主動性等問題,這些問題造成畢業的學生剛到企業,不能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不能為企業產出足夠多的價值。而汽車職業教育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卻是學生素質差的主要原因。為了改變我國汽車職業教育現存的這些問題,本文從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的研究入手,試圖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以真正實現高等職業“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以素質教育為根據”的教學理念。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瓶頸
1.觀念上的瓶頸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從觀念上說,可以分別從企業方面與學校方面上進行討論。由于企業和學校分別屬于制造業系統與教育系統,一般認為,在職業教育發展以前,這兩個系統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交集。就教育系統而言,通常意義上認為專門指學校而言;對于企業,通常聯系的是環境保護、提高資源利用率、生產技術提高等,對于企業在汽車職業教育方面應該承擔的責任卻很少有人提及。由于我國目前很多企業看重的只是短期的既得利益,所以企業不愿意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不愿為我國汽車職業教育承擔責任,傳統意義上企業主要負責技術人才的雇傭,所以在這一直接利益的驅動下,企業并不想關注也不想參與人力資源的培養。但是,根據我國“十一五”計劃期間的規劃,學校在面向經濟轉軌與產業轉型中承擔起培養高技術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職業教育,其更為重要的是,學校怎樣能夠獲得企業的支持,進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
而由于學校對于這方面上的問題而言,則是由于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不長的職業教育歷史,很多教育工作者對“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并不能充分接受,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認為企業參與教育中來,會將很多不好的商業元素帶進校園中,從而導致這些教育工作者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的發展參與積極性不高。
從我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的各個角度來看,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需要相關的職業教育學校與汽車產業中的企業建立堅固緊密的合作關系,并與汽車產業發展的需求相適應。但是現階段,我國并不重視汽車職業教育,大部分企業的領導與員工仍然不知道企業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我國開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學校應該想方設法與汽車產業相關企業聯系,爭取學生的實習崗位,并與相關企業共同建立實訓基地。
2.政策及法律法規的瓶頸
除了對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社會觀念的滯后,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缺失更是造成了我國汽車職業教育中的障礙。近幾年來,我國推出了相關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但是對于指引汽車行業企業參與相關汽車職業教育的發展上,卻缺乏具體的引導的政策機制。這些汽車企業往往認為對于學生的相關職業能力培養是學校的事,與自己無關。這樣便是校企合作中出現各種阻力的根本原因。而對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車職業教育中的責任與權力并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指引,特別是關于實習過程中實習學生的權益、勞動安全與勞動保障等都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的指引。在這一情況下,出現了一部分汽車企業假借給相關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的借口,將學生作為廉價或者無償的勞動力進行使用,這些情況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利益,甚至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卻少政策與法律法規的指導,是造成其發展瓶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在我國,職業技術學校與相關的企業處于不同的體系,也就是說對于職業技術學校與相關的企業各自擁有自己的管理體系,相互的需求顯而易見是各不相同的,而信息渠道互不相同的問題造成了職業技術學校與相關的企業合作中的阻礙,這一體制上的問題約束著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的發展。
四、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的對策
如何解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問題,需要政府出臺鼓勵校企合作的相關扶持政策,如采取稅收優惠等措施,使汽車行業中的企業可以看到直接的利益,從而鼓勵企業給相關汽車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提供具有真正有價值的實習崗位,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我國汽車職業教育,分擔一部分學校的相關職能,使得畢業生的培養僅僅追隨市場發展的需要,也使得企業參與汽車職業教育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如何保護實習學生的權益,免除學生的后顧之遙,需要政府通過立法建立相關的勞動保護制度。只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規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才能有章可循,而校企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正規化。
由于汽車產業的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還要負擔對股東的責任,對企業普通職工、消費者、社會、環境等的責任。要加強社會輿論的引導,使汽車企業意識到不僅僅要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還應該從長遠出發,追求技術進步與社會長遠的發展,從而使其更好地與學校一同承擔培養高技能、高素質勞動者。
五、總結
進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改革,是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巨大的創新。但這一模式,不僅僅需要汽車職業技術學校起到其應起的作用,還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通過出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與社會觀念的不斷引導,來幫助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只有如此,才能解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國汽車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將我國汽車職業教育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我國職業教育也必將迎來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葉立群.職業技術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張熙.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概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篇9
關鍵詞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路徑探析;狀態數據庫;十三五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02-0008-05
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啟動工作,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編制工作隨即拉開帷幕。目前各高校正積極開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而專業建設一向是高校內涵發展的核心,“十三五”期間,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如何取得創新性發展?如何通過專業建設推動內涵發展?這無疑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又一新課題。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目標任務之一是使職業院校布局和專業設置更加適應經濟社會需求,要求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本文以安徽省為例,借助2014年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庫,對安徽省高職院校專業結構布局進行實證分析,重點探析其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情況。在此基礎上,對高職院校未來五年內的專業建設路徑進行探索,希望對進一步推動后示范時代高職內涵發展有所啟示。
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分布情況
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共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74所。其中,政府舉辦28所,行業主管部門舉辦23所,企業舉辦7所,民辦16所。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專業共有19個專業大類、79個專業類,安徽省高職院校現有專業類70個,水產養殖類、農林管理類、管道運輸類、石油與天然氣類、水利水電設備類、水土保持與水環境類、氣象類、康復訓練、部隊基礎工作類尚未布點[1]。
根據各專業類在安徽高職院校中開設的廣泛程度進行統計、排序,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安徽高職院校專業布局中,開設最多的是計算機類、市場營銷類、財務會計類等傳統熱門專業,其開設廣泛度均在69%以上。然而,從就業率看,開設最多的前15位專業類中,除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汽車類以及財務會計類,其余11個專業類的就業率均低于2014年全國所有專業93.3%的平均就業率。
根據各具體專業在安徽高職院校中開設的廣泛程度進行統計、排序,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安徽高職院校中開設最多的前15個專業,其開設廣泛度均在36%以上,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專業開設廣泛度甚至達到50%以上。然而,從就業率來看,開設最多的前15個專業中,電子商務、動漫設計與制作、市場營銷、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計電算化等專業的就業率并不理想,均低于2014年全國所有專業93.3%的平均就業率。
二、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情況
根據安徽省《支柱產業規劃》,汽車工業、裝備制造工業、優質金屬材料工業、水泥及非金屬材料工業、電子信息工業、農產品加工業、能源及煤化工業及生物技術工業被確定為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2010年,國務院批準設立首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并印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明確把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六大支柱產業,產業梯度轉移由此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皖江城市帶規劃》,對示范區產業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及總體布局進行明確規劃,要求將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求通過推動制造業與信息化融合,進一步做大做強示范區汽車、機械設備、家用電器、建材、冶金、化工、食品加工和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要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文化和旅游等現代服務產業;要求通過提高種植業、養殖業和林業等基礎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水平,加快發展現代農業。2013年安徽省發改委印發《深入推進皖江示范區科學發展新三年建設指導意見》,明確示范區新三年的發展定位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根據上述安徽省重點發展產業分析,結合2014年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庫,對安徽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具體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除紡織服裝、工商管理、財政金融、語言文化以及旅游管理5類專業,其余專業類就業率均超過2014年全國所有專業平均就業率。而與重點發展產業相對應的專業類中,只有汽車、機械設計制造、電子信息、工商管理、財政金融、語言文化、旅游管理等7個專業類位居安徽省開設最多專業類的前15位,其中電子信息、工商管理、語言文化、旅游管理4個專業類開設廣泛度超過50%。同時可以發現,資源勘查、材料、紡織服裝、生物技術、餐飲管理與服務、畜牧獸醫等與重點發展產業緊密對接的專業類,其開設廣泛度尚不足10%;與現代農業相對應的水產養殖類在安徽省尚未布點。此外,根據安徽省教育廳公布的《2014年安徽省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情況分析報告》,上述表3中與重點發展產業對應的專業類別在安徽省高職院校中還有部分專業尚未布點,具體見表4。
另外,《2013年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安徽省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2.3∶54.6∶33.1。而從在校生規模來看,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職院校中第一、二、三次產業在校生規模分別為0.78、21.96、16.88萬人,相比其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安徽三次產業在校生規模結構與其產業結構不成正比,其中第一、二產業在校生人數相對較少。
三、專業設置聚集程度分析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有利于發揮其專業的集群優勢,實現師資、實訓等資源的共享,形成規模效益,同時有利于其專業特色和品牌優勢的形成與發揮。本文以從屬于同一專業類的專業集合程度為觀測點,探究各校專業設置聚集情況,這也是職教界關于專業群界定和測量的主流觀點[1][2]。可以認為,在學生規模一定的情況下,一所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專業涉及的專業類(或專業大類)數目越多,其專業集聚水平也就越低[3]。對安徽省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進行統計后發現,在74所學校中,設置專業最多為76個,最少7個,平均28.7個;設置專業類最多為33個,最少2個,平均14.1個;設置專業大類最多為13個,最少1個,平均7.2個。各校具體設置專業數及其專業類、專業大類數見圖1,對74所高職院校各校內所開設的專業類數和專業大類數做直方圖,結果如圖1、圖2、圖3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安徽各高職院校開設專業數差距較大,各校所開設專業數標準偏差達14.5,且隨著開設專業數的提高,各校專業數與其相應的專業類數及專業大類數的差距明顯增大。然而,從圖1、圖2、圖3可以共同看出,各校所開設專業類和專業大類數的浮動較大,專業類數的標準偏差達7.1,專業大類數的標準偏差達3.1。從圖1、圖2、圖3可以看出,安徽有50%的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類數集中在10~20個,61%的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大類數集中在4~10個。結合對圖1、圖2、圖3的分析不難發現,安徽各高職院校校內專業設置聚集程度較低。
四、討論與啟示
(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
總結上述對安徽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概況、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情況、專業設置聚集程度等的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安徽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中依然存在以下三點較為突出的問題。
1.專業設置重復率較高
安徽高職院校中專業類開設廣泛度最高已達76%,專業開設廣泛度最高已達58%。不同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較高重復率,這不僅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人才培養效率,不利于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2.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不夠緊密
開設較多的前15位專業類與重點發展產業所對應的專業類,二者并不能形成對應關系,部分重點發展產業所急需的專業(類)開設廣泛度非常低,甚至還存在較多尚未布點的專業。這與高職院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相違背。
3.校內專業設置聚集度低
較大一部分學校開設專業數量過多,且絕大部分學校開設專業涉及的專業類乃至專業大類較多。安徽74所高職院校的平均專業數、專業類數、專業大類數正好成兩倍關系,即平均每所高職院校內每個專業大類只含兩個專業類,每個專業類只含兩個專業。在學生規模一定的情況下,專業聚集度低,不僅需要投入更多的辦學資源,降低辦學效益,同時也不利于各校專業特色及品牌優勢的形成與發揮。
(二)“十三五”時期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路徑探析
結合對安徽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的實證分析及其存在問題的討論,“十三五”時期我國高職院校可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強化專業建設,進而推動學校內涵發展,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1. 對接產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
高職院校辦學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其人才培養應靈活、緊密對接市場需求。因而,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應更加靈活,通過專業調研、建立專業預警機制等,在市場引導下,合理優化專業結構布局,使其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需求緊密對接。同時,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也應根據地方產業發展規劃,對各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進行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在保證地方高職院校整體專業結構科學、合理的同時,促進各高職院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結構布局。
2. 強化專業群建設,彰顯專業特色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職業性決定其辦學必須主動適應市場和產業發展需求。對應當前產業集群式發展,加之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專業群建設上尚未形成鮮明特色的現實情況,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強化專業群建設。以專業群建設帶動校內各專業發展,促進專業教學資源共享;以專業群建設推動專業與產業對接,更好地服務區域產業集群發展;以專業群建設逐步凝聚專業發展力,明確專業設置特點,形成品牌優勢專業,彰顯專業特色。需注意的是,專業群建設應堅持少而精,不宜追求多而全。
3. 深化校企合作,推動專業內涵發展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必然途徑,在專業建設上,更加需要學校與企業的有效合作和密切配合。“十三五”時期,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應力爭在專業教學標準制定、專業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學生實踐教學和雙導師制上實現真正合作并取得顯著效果,這也是當前高職院校專業內涵發展所面臨的、有待突破的關鍵問題。
4. 建立專業評估機制,助力專業持續發展
在優化結構、集群發展、內涵發展的同時,高職院校還需考慮其專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專業評估是對一所高職院校專業實力進行綜合考察的有效途徑,這種綜合考察應包括專業與產業對接度、專業教學環節之間的吻合度、專業教學資源保障度、專業人才培養滿意度等多方面。隨著市場變化的加劇,高職院校更加需要建立專業評估機制,定期對所設專業進行評估,通過評估促進專業整改,推動其可持續發展,同時也通過評估使其專業設置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
5. 創新培養模式,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專業建設歸根結底是要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從前文數據及其分析中可以看出,即便是與重點發展產業相對應的專業,部分專業就業率也并不理想。結合當前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動態,“十三五”時期,高職院校可重點通過現代學徒制試點、創新創業教育、名師工作室建設、應用型研究創新平臺建設、文化基地建設等帶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在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同時,強化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進而切實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參 考 文 獻
[1]曾憲文,等.簡論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基于量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8):33-36.
[2]袁洪志.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4):52-54.
[3]劉云波.我國民辦高職院校專業結構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13):66-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in virtue of the database of personnel training work stat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ies, and explored the paths to construct the specialties during the future five y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cluding high repetitio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industry closely, and low concentration. Thus, it is suggested, during the“13th Five-year”plan Period, to strengthe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from adapting to industrial dem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cluster,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industry, establish the specialty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篇10
關鍵詞:特色專業;國際旅游島;海南高校;奢侈品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3)03-0050-02
一、海南高校開設特色專業建設的總體情況
《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大力發展具有海南特色、為建設國際旅游島服務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海南高校特色學科和專業建設。”特色專業的培育和建設對于海南高校的發展、對于海南高校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起著決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職責、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選擇。
開展特色專業建設點的建設,實施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舉措,足實反應了國家及省教育部門、財政部門的高度重視。通過加強專業建設,一批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經濟建設急需的專業正在迅速成長,一批水平較高、具有發展潛力的專業正在形成。比如海南大學對外漢語專業、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熱帶農產品方向)專業、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應用俄語專業、海口經濟學院工程造價等專業被評為2012年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這批特色專業是海南各高校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專業特色的重要舉措,將對海南高校的專業建設與改革起導引作用。
但海南高校專業的布局目前還屬落后狀態。2007~2011年在國家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的七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中,海南省獲得了國家級本科特色專業建設點13個,占全國的0.376%,從比例來看,是全國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另一層面,2011年,我省共有13所院校30個專業參加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的評選,其中本科專業13個,高職高專專業17個。2012年,共有18所普通高等學校申請增設全日制本專科專業(含方向)60個,其中,本科專業(含方向)25個,專科專業(含方向)35個。但經專家審議,2011、2012年最終評定下來的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本科分別為7個、6個,高職專科兩年通過評審的都是8個。省級專業建設點絕對數據太小,特色課程在我省的開設還屬于不多、不全、不成熟階段,其增設新專業的空間還很大。
二、從海南國際旅游島行業建設的需要看開設行業特色課程的必要性
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規劃了海南省未來的發展之路:積極發展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生態型經濟,形成以旅游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特色經濟結構。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其提出的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海南將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海南將著力培育度假旅游、海洋旅游、運動休閑、療養休閑、商務會展、民族風情和文化、紅色旅游、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熱帶森林等特色旅游和自助旅游等十大旅游產品。
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使海南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產業選擇有了更加明確的定位。目前,我省國際旅游島特殊政策的試驗包括大型免稅購物、體育彩票、西南沙旅游、游艇旅游、水域開放、森林旅游,離岸金融等已在先行試驗區集中實施。其中產品創新的試驗包括發展海上運動、潛水等項目、推進開放西沙旅游、建設郵輪母港、發展郵輪產業、探索新媒體總部基地、國際私人博物館等文化創意產業。
有需求就有市場。順應時代潮流,高等院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通過專業結構動態調整和優化,以適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趨勢。但現有的特色專業建設水平、專業布點與海南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即將發揮的作用是不相稱的,海南高校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還應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按照海南省教育廳關于認真做好2012~2013學年普通高等學校新增專業申報工作的通知精神,本省要進一步加大現有專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發展與我省新興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相關的專業。另外,自十以后,中國的經濟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傳統的房地產與汽車工業,高能耗、靠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提升GDP的產業要逐漸被高科技、新能源、信息產業所替代,未來的人才培養走向亦必須適合這種產業建設的需求。
三、從海南國際旅游島多元化人才培養需要看開設奢侈品營銷學課程的重要性
《意見》的頒發使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標志。《綱要》讓海南又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這同樣給海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也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命題:海南高校應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服務?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曾毫不諱言地指出:“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不缺賓館酒店,而是最缺人才。”基于此,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海南全省人才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海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人才綱要》),也對未來12年本省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做了詳細分析和具體規劃,并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把人才適度跨越式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走人才強省之路。根據《人才綱要》精神,我們來對本省奢侈品營銷學課程設置的可行性進行有益探究。
奢侈品通常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和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進入21世紀的中國,經濟的發展使旅游與奢侈品的消費同步進行。據統計,2009年中國游客在法國免稅店共消費約1.58億歐元,同比增加47%,2012年中國奢侈品全年消費460億美元,其中國外消費271億美元,國內消費189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國內奢侈品消費總額或將突破300億美元大關。另外,由于國際頂級奢侈品進駐我國時間較晚,因此,我國國內世界頂級奢侈品的市場不成熟,經營及管理水平不高、熟悉世界頂級奢侈品的營銷人才短缺,中國消費者對于世界頂級奢侈品的消費還沒有達到理性成熟的階段。
目前,我省雖已有一批發展勢頭良好的適應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相應專業。但據筆者資料分析,我省各高校開展的現有特色專業中,尚無時尚管理專業及奢侈品營銷學之類的專門性課程,海南高校在部分學科專業領域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所有這一切為開設奢侈品營銷學課程提供了設想的空間。
四、現階段時尚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定位與奢侈品營銷學課程體系建構
國際奢侈品營銷作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營銷項目之一,是“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業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旅游市場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多元化的消費趨勢及奢侈品本身行業的發展也對營銷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緊貼行業發展,規劃好海南特區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其建設應明確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加強校企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過程中,應該密切和世界奢侈品經營店、免稅店合作,充分吸收實踐者的意見,由學校和企業專家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然后根據工作能力要求,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設置課程,指導實習實訓,共同建設專兼職教師隊伍,制訂人才培養驗收標準。
(二)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對海南高校尚無該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筆者認為,海南高校教育對其必須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其培養目標應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專門型人才。具有與本專業領域相適應的高文化修養與素質、道德水平;掌握各類奢侈品基礎知識、具備世界奢侈品品牌市場營銷、技術推廣的基本技能;具備在奢侈品經營店、免稅店營銷的實操能力;從事組織與管理等相關工作的高層次技術型人才。
(三)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結合高校教育的特點和奢侈品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其人才培養模式的制訂以滿足整個產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為目的。以奢侈品經營企業需求為導向,以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主要內容,以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為主要途徑和手段。具體概括為“全程理論與實踐交叉模式”,即“理論教學+仿真實訓+課堂修正+頂崗實習+總結提升+零距離就業”。
(四)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規劃人才培養方案時,應當立足分析該專業的職業背景和崗位要求,把需要的知識點、技能點、工作態度等要求一一列舉出來,找足開發點,形成教學門類。
(五)注重課堂教學、實訓操練、頂崗實習三個過程
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奢侈品管理等基礎理論,以及經管專業所需的知識和應用技能,產品市場營銷等技巧;通過實訓操練,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操的磨合;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接受系統的職業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在店(所)服務能力、銷售能力、客戶關系管理
能力等。
五、結語
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要求實施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提升高校的辦學水平,大力培養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健全人才培養、引進政策體系,加大教育對外開放力度,支持海南與國際知名院校開辦高校各種合作。隨著中國奢侈品市場將呈現巨大的增長,設置時尚管理專業并開展比較成功的奢侈品營銷學課程,不僅為我省高等教育專業建設提供一種新思路,而且可為國際旅游島的建設輸送所需的具有良好專業素質和人文素養的服務管理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龔振.中國奢侈品消費的參照群體效應研究[J].商業時代,2007,(1).
[2] 駱冰.黎族竹竿舞在海南高校開展的構想[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
[3] 朱沁夫.對海南培育旅游管理特色專業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