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文章范文

時間:2023-03-24 06:4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母親的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母親的文章

篇1

感恩母親,感謝她賜予了我生命。感恩母親,感謝她對我的教育。感謝母親,感謝她的善解人意。

就在這次,我的語文成績只考了70多分,這對我這個一向成績挺好的學生來講,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回到家,我哭倒在母親的懷里,母親卻柔情的對我說:"沒事!孩子,做不了一個偉大的人,可以做一個快樂的人,但至少要像小草一樣,可以為人們奉獻綠色,提供氧氣。人生的道路上還會有很多次失敗發生,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承受不了,這一次沒考好說明你沒有努力,平時要多努力才行。

感恩母親,感謝她的柔情。一次,我在和小伙伴一起玩沙子,不小心被沙子里面那無情的玻璃割破的雙手。我哭著跑回家,母親心疼地看著我,一邊給我擦藥,一邊為我唱歌,讓我忘記了痛苦。

感恩母親,她只是一位平平凡凡的工人,卻能說跟一般母親說不出的話語,一次,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位同學的墨水,盡管我不停地向這位同學道歉,但他還是欺負了我。放學了,我傷心地對母親說了這件事。母親對我說:"你怎么不和他打一架呢?"我說:"可是老師不讓打架。"母親說:"打架有時是一件壞事,但有時卻是一件好事情。"這次別人打了你,如果你也打了她,她就會把你當做一個不好欺負的人,不敢再欺負你了。就像一個小男孩被開水燙傷過,就會對水特別小心一樣。如果你打過了她,不僅是一種武力上的征服。我聽了后,想想很有道理。

感恩我那心胸寬大的母親!您像一首甜美的詩歌,時刻吹指著我的心;你是大海,我是海中的小魚,歡快地游來游去。您是藍天,我是小鳥,在您的懷抱里飛來飛去。您是陽光,我是小草,感謝,您賦予我的生機。

篇2

文章節選:

“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著黑暗,一直看到只覺得自己的眼睛在發亮。眼前飛動著夢的碎片,但當我想到把這些夢的碎片捉起來湊成一個整個的時候,連碎片也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親依稀的面影。”

《尋夢》這篇散文主要描寫出作者對于母親的思念之情。

季羨林,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

——高爾基

問世間有最純潔的愛嗎?我想有,那便是母愛。一種不攙雜任何雜質的愛……

五月的天,蔚藍深邃,五月的地,萬物滋長。我們贊美五月的母親節,我們歌唱五月,歌唱母親的博大、無私、神圣的母愛……

在世間萬種美麗的柔情中,母愛往往是最動人的一種。母愛質樸,因為它心清如水、原汁原味。母親平凡,是因為她們普遍;母親偉大,是因為她們擁有與眾不同的情懷!母親的情懷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我說不出來,可是一想起母親的情懷,心中便會有無限感慨,多少模糊、朦朧的場景在我腦中浮現,多少心酸甜蜜的感覺涌上心田,多少滾燙的熱淚打濕襟衫……其中一切的一切何止是依稀仿佛?這一切的一切又何止讓我僅是汗顏?我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淚,任它肆意的滑落。

時光如水,年華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們多少回憶,卻始終不改母親對我們的滿懷深愛的情懷。鶯歸燕去,春去秋來,容顏漸逝,白發成霜。兒女在一天天長大,離開了家門,母親卻在一天天老去,在家獨享孤獨。然而母愛是慷慨的,它從不計較這些,她送走了春露,送走了秋霜;留給了晨曦,留給了暮靄;而惟獨忘卻自己。母愛無言,任我用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對這份沉甸甸的愛的感激。母愛無聲,看不到、聽不到、也摸不到,在心靈深處,卻又無處不在。它讓所有的語言暗然失色*,讓疲憊的身心得到最輕松的休憩,讓思緒的潮水涌入靈魂。母親默默的付出,耗費了青春,卻沒有絲毫的怨言,也沒有得到絲毫的回報,歲月的滄桑卻在她面孔和頭發上留下了印記,使我更加感嘆于歲月的無情、愛的偉大!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光-陰-荏苒,轉眼又快母親節,這個舶來的節日讓人心生感念,很想為母親做點事,但忽然間不知要做什么事,很想打電話回家,但這么多年來從來沒在母親節打過電話,更不知道怎么開口,心中的那份感激也無法用言語表達,記得去年的母親節在電話里準備對她說:媽媽節日快樂,但最終還是哽咽著沒有說出口。想發短信母親又沒手機,心中的那份情或許只能留在心中,或許這只是自己找的借口安慰自己罷了。如果行動無法實現,我愿意把它長留心中,直到永恒…。。

篇4

張昕悅

我們的母親河疆域遼闊,它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六個省,最后注入渤海。那天,崔老師就帶領我們來到了這里擁抱它!

崔老師安排好程序,吟誦小詩歌、介紹完黃河的資料后,我們在小密林中捉迷藏,雖說林中有蚊子和灌木,但大家玩得都很盡興。野餐開始了,大家邊聊天邊吃東西,個個笑容滿面,有時還把美味的食物奉獻出來,讓大家品嘗。在燒烤時,有的帶木筷,有的帶烤腸……烤在火上那才是真正的天然烤腸。

我們走著,下一站密林一線天,我們遐想著它的美好和壯觀。到了才知道真是美,一大奇觀!

我們又步行來到了大橋的小公園里,看到了一座金鳳凰雕塑,極其生動。在公園的南側還有五龍浮雕柱,南側公園有一座石頭,上面用大而亮的金子寫著“泰山石敢當”。

篇5

關鍵詞:《我的母親》 教學設計

我的母親》這篇現代散文沒有字面障礙,學生可以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憑借已有的能力讀出母親的形象與母子間的情感。有一定難度的地方才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對這篇文章的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否則學生也只能停在原地,沒有成長。那么,這篇文章更深層的,獨特的教學價值是什么呢?這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文本。鄒韜奮不僅是兒子,是作者,還是一個婦女運動的倡導者。所以他在懷念母親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將母親是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女性來審視母親的命運與價值。筆者在備課時,閱讀了大量不同時代懷念母親的文章,而只有鄒韜奮的這篇《我的母親》抒發了作者對母親的惋惜之情,具有鮮明的將母親看成一個獨立人的視角。另外,閱讀對學生的影響,除了提升語文能力,更深遠的往往是提升學生對社會人生的認識。那么,教學就應該更進一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去看待自己的母親。所以,本設計將教學目標定為:1. 理解作者將母親看成一個獨立人的視角;2. 嘗試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親。所以本課就從理解母親形象入手,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抓住關鍵點――惋惜之情,進而理解作者將母親看成一個獨立人的視角并嘗試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親。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作者將母親看成一個獨立人的視角。

2. 嘗試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親。

二、課前準備

1. 學情調查:寫下提到母親時首先想到的一個詞語。

2. 整體感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關于母親的四件事。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文章,激發學習興趣

當我們想到自己母親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昨天我們每個人都用一個詞語表達了對于母親,我們首先想到的內容。想不想知道大家都寫了哪些詞語?現在就來揭曉。

幻燈出示高頻詞語:“關愛”、“嚴厲”、“嘮叨”等。

這也是大部分同學心中的母親。我們今天要一起讀一讀鄒韜奮的《我的母親》,感受一下這篇文章中的母親形象。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學生想到自己的母親往往只有母親這一個身份,只能關注到母親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這是學生學習的起點,為多角度關照、理解母親做鋪墊。

(二)品讀語言,分析母親形象

這篇文章寫于一九三六年,當時作者已經40歲。文章第二段寫到:“我的母親在我十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四件小事兒是作者對母親非常珍貴的記憶。那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1.師生合作,品讀第3段。

首先我們請兩名同學合作朗讀第3段,其他同學在聽讀的時候注意及時圈畫能夠表現母親形象的關鍵詞句。

明確:活潑 歡悅 柔和 青春 關愛

2.小組合作,品讀第4、5、6段。

現在我們小組分工合作品讀其余三件事。

幻燈出示要求:①圈畫關鍵詞句,分析母親形象。②自己閱讀、思考后,在四人小組內交流。③每個四人小組選出發言與板書的代表。板書只需寫出概括母親特點的關鍵詞。

明確:情感豐富 循循善誘 慈愛 辛勞

3.找關鍵句,總體概括母親形象。

文中有一句話是對母親形象最直接,最集中的表達,請找出這句話。請同學根據這句話說出母親的特點。

明確:平凡 可愛 努力 能干

教師板書:“平凡”“可愛”“努力”“能干”

這句作者對母親特點的直接評價與我們從這四件事中,從字里行間里讀出來的一致嗎?

明確:總體上是一致的,四件事中還有母親對“我”愛。

教師板書:“慈愛”,使 “平凡”“可愛”“努力”“能干”“慈愛”形成“人”字的一捺。

通過關鍵詞句概括人物形象,是學生已經掌握的能力,這一環節是鋪墊內容,宜快速進行。

(三)體悟情感,探究文章主題

1.體悟情感

對記憶中這個慈愛、可愛、努力、有才能,卻平凡的母親,作者傾注了怎樣的情感呢?

(1)在品讀這四件事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快速瀏覽4-6段,找到關鍵的語句。

板書:感激 懷念 歉疚 (學生也有可能讀出:理解 贊賞 惋惜)

(2)品讀1、2、7、8段中的作者情感。

板書:贊賞 惋惜(表示作者情感的詞語形成“人”字的一撇)

(3)惋惜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被埋沒?“沒有意義的瑣事”指什么?

明確:

作者為母親沒有名字,早逝,有才能而無法施展感到惋惜。母親的才能埋沒在封建家庭中,葬送在沒有意義的事務上。母親整日忙于女工,29歲去世時已經有6個孩子了,可見被“沒有意義的瑣事”纏身。

(4)小結:婦女被禁錮在封建家庭中,沒有地位,只能陷在家務里,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夢想。所以作者在贊賞母親品性與才能的同時也為母親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感到惋惜。

2. 探究主題

現在我們已經明確了母親的形象與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通過這篇文章向我們傳達出了什么?咱們可以看著板書,從中得到一些提示,進而提煉文章主題。

(1)理解母子情深

明確:表達了母親對作者的愛,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2)理解對女性價值的思考

引導:贊美母愛,表達對母親的感恩與懷念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篇文章還有什么獨特之處?這些都是我們一般對母親的情感,是在母子關系之中的。在母子關系之外,這篇文章當中還有一種不太尋常的感情“惋惜”。在作者的惋惜背后,我們還能看到什么?

明確:作者還表達出了對女性命運與價值的思考。

補充背景資料:

原文最后一句話――“我也覺得,像我的母親這樣被埋沒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作者簡介――鄒韜奮是中國現代出版和新聞行業的傳奇人物。作為民主戰士,啟蒙者,鄒韜奮也積極地投身到婦女解放的運動中。他撰寫了很多論文來呼吁男女平等、女子教育等。正是出于對自己母親深深的愛,深切的惋惜與無奈,鄒韜奮推己及人,由“小我”關注到“大我”,開始思考那個時代所有女性的價值與命運,不斷探索著婦女解放的社會課題。

(3)理解作者看待母親的視角

引導:我們現在不僅讀出了母子情深,還看到了社會和歷史,看到了這篇寫母親的文章的獨到之處,當然也進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與情懷。但是封建社會早已不復存在,女性的自由與獨立早已成為現實。那我們今天讀這篇文章除了注視歷史,更加珍惜今天這個時代,還有什么現實意義嗎?對我們的生活又有什么影響?

比較分析:我們寫下的詞語與鄒韜奮寫出的詞語有什么不同?在看待母親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比如,“關愛”與“可愛”有什么不同?這些同學為什么會在想到母親的時候首先想到“關愛”?鄒韜奮為什么會寫下“可愛”?同樣是母親的特點,“慈愛 ”與“可愛”、“努力”、“能干”有什么不同呢?

小結:作者沒有僅僅寫出母親在母親角色上對“我”的愛,抒發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而是將母親看作一個獨立的女性,一個完整的人,表達了對母親的贊美與惋惜。

板書:為剛才已經寫出的“一撇一捺”勾畫外圈,形成更清晰的“人”字。

(4)嘗試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親

現在,我們能不能也用更加豐富的視角去看待我們的母親呢?

我們的母親也不只有母親這一個身份,每個母親都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有很多面!讓我們看到她們在工作上要強,有成就,也有困惑的那一面;看到她們對待自己的朋友熱情、率直,有時也會迷茫的那一面;她們在與父親相處時,有時幸福,有時煩心的那一面;愛惜自己的容顏,精心打扮,偶爾也會不滿意的那一面。

咱們班有一部分同學更加關注母親的個人特點,看到了母親的方方面面,能用平等、獨立的視角去看待母親,與母親相處。我想對這些同學說,你們真了不起,我敬佩你們的早慧與懂事。我想,你們的母親會更加美麗、幸福。對于大多數同學,包括我自己,我們要學會看到一個完全的母親,更好地去愛我們的母親。

(四)課后作業

1.讀讀品品,理解母親

【必讀】:《我的母親》鄒韜奮(未刪減版);《我的母親》陳彤

【選讀】:《我的母親》老舍 《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季羨林;《我的母親》豐子愷; 《我的母親》包天笑;《我的母親》馬子華;

2.寫寫畫畫,送給母親

篇6

關鍵詞:結構美;主題美;語言美

一、文章的結構美

本文所寫事情雖小,但情節一波三折,耐人尋味。

文章開頭就寫“我們”一家去散步,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因為“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了覺得很累”,可我說“正因如此,才應該多走走”于是母親信服地點點頭答應了。

后來散步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呢?當深感責任重大的“我”一番權衡之后做出“走大路”的決定時,結果竟出人意料,“母親摸孫兒的小腦瓜”“還是走小路吧”。

這樣,“散步”,生活中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被作者寫得波瀾起伏,意味深長。

二、文章的主題美

母親順從兒子決定出去散步,兒子是從有利于母親的身體角度考慮的,而母親則從善如流,既表現了兒子敬愛母親,又表現了母親尊重兒子的融洽關系。在為走哪條路這件“小”的事產生意見分歧的時候,“我”一時感到了責任的重大,表現了處在中年的“我”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后來我決定走大路,這個選擇“傾向”于母親也是入情入理的,文中寫到“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這是只有一個孝子才會想到的。中國有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也許“我”就是惟恐留下這個遺憾吧。由此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尊老”,就在“我”為自己合理的決定欣慰時,母親竟改變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愛幼”這個主題從中得到了真切的體現,天底下的祖母應該都是如此吧,她們總是用十倍、百倍的愛疼愛晚輩。文章到此,一家三代人的溫和、謙讓與體貼得到了很真切的體現,天底下的祖母應該都是如此吧,她們總是用十倍、百倍的愛疼愛晚輩。文章到此,一家三代人的溫和、謙讓與體貼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文章末尾以“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收束,并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結尾,含蓄地表明了“中年人擔負著贍養上一代扶養下一代的重大責任”這一主題。

這篇散文僅有568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涵,這就是本文的主題美。

三、文章的語言美

本文語言除了通俗明了外,用詞精確,句式整齊而錯雜、對稱巧妙、音韻鏗鏘、語意對比,平實中見靈氣,淺易中見哲理。

例如:

“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一個“熬”字寫出了冬天對于老年人來說是痛苦難度的,也寫出了“我”為母親的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理。

“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很含蓄,令人想到“在家里”什么樣呢?巧妙地寫出了夫妻間的微妙關系。

“我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在母親眼里,兒子是強壯的,在兒子眼里,父親是高大的,“已習慣”說明是由“不習慣”到“習慣”,“還習慣”表示以后不一定“習慣”,用語多么準確!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高大”“幼小”對比,“瘦”“胖”對比,結果是“不算重”“也輕”,又避免了重復用詞。……這樣的語言在本文中處處可見,使文章趣味盎然,意韻深刻,耐人品讀。

初次讀完這篇文章時,感覺很平淡。可是當我又細細品味課文時,我好像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出去散步,看到了他們高興的樣子。

看到了他們因走大路和走小路而產生分歧后,祥和地解決了問題。文中的父親當時感到自己責任重大,一面是養育自己的母親,一面是自己可愛的兒子,自己卻想不出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最終他決定委屈自己的兒子,因為他認為自己陪伴兒子的時日還長,便尊重母親的選擇。但是母親摸摸孫子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整齊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母親的慈祥,想讓孫子高興,改變了主意,反映了母親對孫子的疼愛,而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

擁有母愛的人,不在乎這些,等自己知道母愛是偉大的,去報答母親時,母親早已兩鬢斑白。就像文中的母親自己雖然老了,可是心中還在為孩子著想,為子孫后代著想。

參考文獻:

篇7

【原文呈現】

將健康進行到底

張小冬

母親善烹飪,做得一手好菜,讓一家人的體重直線飆升,尤其是老爸,每次吃完飯后,總是一邊心滿意足地撫摸著他圓鼓鼓的肚子,一邊抱怨媽媽給他買的新衣服又瘦了。然而,喜歡挑食的我,卻一直沒能胖起來。于是,我的豆芽體型便成了母親的一塊心病。

(開篇雖然較為生動,但是顯得有點嗦,尤其是對老爸的描寫跟主題關系不大,屬于旁逸斜出,建議刪去。)

初三伊始,母親開始實施她“讓女兒胖起來”的方案。無論我如何抗議、無理取鬧,一向縱容我的母親也絲毫不讓步。最后,我終于在那句強硬的“身體健康,學習效率才會高”中敗下陣來。

母親這次真的很認真,盡管用了不少方法,我卻只是不屑一顧。就這樣,我在母親的“強壓”下,不得不開始我所謂的“健康計劃”!

(這里的內容有些太籠統,沒有具體的措施。)

第二天早上走進餐廳,我被嚇愣了。餐桌上,擺放著好多吃的東西。

而母親正微笑著坐在桌旁:“先喝豆漿,再吃根油條。然后喝掉小米粥,吃荷包蛋。”我剛想驚呼,母親已遞上豆漿和油條。豆漿味太淡,油條油太多,我討厭它們。而此刻,母親收起笑意,威嚴地看著我。我知道,我是躲不過了。三下兩下啃完油條,大口灌下豆漿,我背起書包,飛一般逃離……

晚上下晚自修回家已近十點,望著燈火通明的客廳,我心一驚。

果然,母親在等我。她把我拉到桌邊,興致勃勃地向我介紹:“我準備了好多你喜歡吃的東西。”說著,盛好一碗銀耳湯,放到我跟前。我無奈地端起湯碗,心中悶悶地想:什么時候才是盡頭?

(母親究竟給“我”準備了哪些吃的東西,應該詳細交代一下,否則并不能表現母親對“我”的愛。)

日子打著旋流過,母親雷打不動地變著花樣為我準備各色菜肴。我已不記得每天的菜式,但奇怪得很,漸漸地,我竟沒有了當初的不情愿,也沒有絲毫的膩味,反而總能吃出甜美的滋味。

一個星期六下午,母親喊我過來,給我展示她的小冊子。

母親把每天的情況都記了下來,到今天是滿一個月。又領我稱了體重,整整重了兩公斤!母親抑不住興奮漲紅了臉。

(這里可以交代一下小冊子上所寫的內容,更能表現母親的細心呵護。)

望著母親高興的樣子,我猛然醒悟:健康是自己的,它好像母親為我準備的菜式一樣實在,我應當珍惜。

現在,我成了小冊子的主人。

我在小冊子上寫道:將健康進行到底!

(結尾有些突兀,主題不夠鮮明。)

【升格策略】

文章選材較好,語言也較為生動,但在材料的取舍上,沒能突出重點,使得文章詳略安排不夠得當。正因如此,文章的中心也就不夠明顯,人物形象也不夠突出,也就難以表現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建議作者刪去與文章主旨關系不大的語句,適當增加幾處細節描寫,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升格佳作】

將健康進行到底

張小冬

母親做得一手好菜,我卻沒能胖起來。于是,我的豆芽體型便成了她的一塊心病。

(開頭交代簡潔,自然引出下文。)

初三伊始,母親開始實施她“讓女兒胖起來”的方案:不僅買了多本家庭菜譜,還準備了一本小冊子,記載我開始新飲食計劃后的精神狀態、學習情況以及體重增減等。無論我如何抗議、無理取鬧,一向縱容我的母親也絲毫不讓步。最后,我終于在那句強硬的“身體健康,學習效率才會高”中敗下陣來。就這樣,在母親的“強壓”下,我開始了所謂的“健康計劃”!

(加上了“多本家庭菜譜”和“一本小冊子”的素材,交代了具體的措施,能夠突出中心。)

第二天早上走進餐廳,我被嚇愣了。

餐桌上,擺放著油條、燒賣、豆漿、小米粥、荷包蛋……一大堆吃的東西。而母親正微笑著坐在桌旁:“先喝豆漿,再吃根油條。然后喝掉小米粥,吃荷包蛋。”我剛想驚呼,母親已遞上豆漿和油條,收起笑意,威嚴地看著我。我知道,我是躲不過了。三下兩下啃完油條,大口灌下豆漿,我背起書包,飛一般逃離……

晚上下晚自修回家已近十點,望著燈火通明的客廳,我心一驚。

果然,母親在等我。她把我拉到桌邊,興致勃勃地向我介紹:“我準備了枸杞菠蘿銀耳湯和紅點粟米羹。”說著,盛好一碗銀耳湯,放到我跟前。我無奈地端起湯碗,心中悶悶地想:什么時候才是盡頭?

(具體交代母親給“我”準備的好吃的東西,能夠反映出母親的辛勞,更表現出母親對“我”的關心備至。)

日子打著旋流過,母親雷打不動地變著花樣為我準備各色菜肴。我已不記得每天的菜式,但奇怪得很,漸漸地,我竟沒有了當初的不情愿,也沒有絲毫的膩味,反而總能吃出甜美的滋味。

一個星期六下午,母親喊我過來,給我展示她的小冊子。

菜式搭配、進食情況、體重變化……母親把每天的情況都記了下來,到今天是滿一個月。她又領我稱了體重,竟整整重了兩公斤!母親抑不住興奮漲紅了臉,在小冊子上寫道:“第一階段,成功!”

(加入了一個小細節,能夠表現出母親發現女兒變胖時的喜悅之情。)

望著母親高興的樣子,我猛然醒悟:健康是自己的,它好像母親為我準備的菜式一樣實在,我應當珍惜。

現在,母親的“健康飲食計劃”仍在繼續,而我則成了小冊子的主人。我會在上面寫下每天的心情,學習上一點點的進步,體重增加后的小驚喜。我也會剪下一些“健康小貼士”,貼在小冊子上,與家人分享……

我在小冊子上的扉頁上寫道:感謝母親,我要將健康進行到底!

(結尾寫了“我”對小冊子的珍愛,并加上“感謝母親”的字樣,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摯、動人,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篇8

關鍵詞:生本中心;作文升格

一部分老師認為作文批改得越細致,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就越快,這種錯誤認識導致了作文教學中評改的普遍淡化,一部分老師一味背著學生批改作文,批改過程拒絕學生參與,學生對自己的優缺點一無所知,而指導課上教師又常常只從“總體”上指出學生作文的共性問題。這種評改,盡管教師自己覺得講得頭頭是道,津津有味,甚至有條有理,但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個體”存在什么問題,從而無法和教師“達成共識”,甚至存在明知有錯,卻又不知道怎么糾正的問題。筆者在結束《我的母親》后呈現了一道作文題:

文章結尾寫道:“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親影響呢?回憶一下,以“母親”為話題,寫一個開頭。要求: 1、注意點題,設置一個美點,引人入勝;2、語言簡潔、優美;3、景物描寫,引出母親。

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題意,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布置學生寫作。15分鐘后學生初稿基本完成,檢查與修改后要求清清楚楚的抄在作文本上。以下是一位中等學生的習作。(劃線處為筆者對學生初稿抽改后較普遍的錯誤)夜,是那般的冷靜得讓人直哆嗦,(句式雜糅,句意混亂。)路旁的街燈顯得越發的黯淡,這時我唯一的愿望便是鉆進被窩里,可遠處,那個熟悉的身影依然像一尊雕像那樣矗立在那兒,(無緣無故,何來雕像?)漸漸地近了,我看見那個充滿期盼的眼神在四處張望,(“眼神”與“張望”搭配不當。)看見了,知道嗎?那是我的母親。

【學生互批】

學生互批。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由于受知識積累所限,學生對自己寫作中的不足,不一定能認識清楚,而對自己的長處也同樣難以發現,這就需要有人幫他指出來,好的加以表揚,不足的加以改正。學生互評文章,本身是一種學習,一種交流。同學文章中精華性的東西,可以摘抄到自己的好詞好句積累本上。我們鼓勵學生拿來,為我所用,這叫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學文章中的拼寫、語法、病句等典型性的錯誤,可從另一個角度提醒自己,避免再犯同類錯誤,這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同學們在互評時,本身也是一次練習,一次閱讀水平的檢測,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并予以改正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互講】

每個組進行組內討論,然后把本組的典型性錯誤寫在黑板上,請一位組員上來講解應該怎么改正、錯誤原因是什么。其他組可以提出疑義也可以出幾個考考同伴的應用題。為了激勵學生,教師對表現好的組進行加分。該環節不僅能看出全班學生的主要錯誤,還能考察學生是否掌握該語言點。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以下是該學生的二稿:

晚自習下課了。清冷的夜,凍得讓人直打哆嗦,校園的街燈顯得越發黯淡了,我匆匆地收拾好東西,向校門走去,這時的我,發現指縫很寬,時間太瘦,都悄悄地從指縫溜走,唯一的想法就是能快點回家,快點鉆進溫暖的被窩。剛出校門,就看見對面的路上雕像似的站著母親,袖著手,縮著脖,佇立在瑟瑟的寒風中,漸漸地近了,我看見那雙充滿期盼充滿等待的眼睛,我已不需抬頭,我要為母親著色。

很明顯,通過互批,該習作的主要錯誤已經得到改正,修改后讀起來連貫,思維不再那么跳躍。筆者還要求學生間互寫評語。以下是學生對該作文的評價:

評價一:用哀而不傷的筆調,娓娓道來,融情于景,感情細膩真摯。

評價二:詞匯運用不夠,比較好的詞語只有“清冷、黯淡”,在用詞方面要多下功夫。

【閱讀拓展】

學生互批后,為了擴大學生閱讀量以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時,我往往會給學生補充相關話題的文章來閱讀(這些文章主要來源于報刊、雜志還有中考題)這樣既可以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幫助積累一些好詞好句,并讓他們思考怎樣把好的句子使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以下是本次寫作相關話題的拓展閱讀材料:

最堪憐是中秋、國慶,新年、春節前夕的母親。母親每日只能睡上兩三個小時。五個孩子都要新衣服,沒有,也沒錢買。母親便夜夜地洗、縫、補、漿。若是冬季里,洗了上半夜搭到外邊去凍著,下半夜再取回屋里,烘烤在煙筒上。母親不敢睡,怕焦了著了。(起筆直奔“母親”。一個“憐”字既寫出母親的辛勞,又飽含子女的深情。)

母親是太剛強的女人,她希望我們在普天同慶的節日,沒條件穿件新衣服,也要從里到外穿得干干凈凈。

家像地窖,像窩,像土丘之間的窩。四壁落土,頂棚落土。它使不論多么神通廣大的女人為它而做的種種努力,都在幾天內變為徒勞。母親卻常說:“蜜蜂螞蟻還知道清理窩呢,何況人!” 母親拼將她那毫無剩余可談的精力,也非要使我們的家在短短幾天的節日里多少有點像樣不可。 “說不定會有什么人來!” 母親心懷這等美好的愿望,頗喜悅地勞碌著。 (瑣碎的家常事務,同樣能表達深刻的主題,你可以學學作者選材的方法。)

然而沒有個誰來。沒有個誰來母親也并不黨得掃興和失望。生活沒能將母親變成個懊喪的怨天怨地的女人。

篇9

明天就是母親節了,我懷著喜悅的心情讀了《我的母親獨一無二》這篇感人的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的母親為了他,成了一名“素食者”。自己的母親患了各種各樣的疾病他都不知道。直到母親去世后的三年半,他才得知母親死了。母親發生了什么事情作者都不知道,那是因為他的母親不想打擾他美好的生活。

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母親是永遠陪伴著你的步伐。即使母親死后,但母親還是永遠愛你的!從小到大,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情,是失敗還是成功,伴隨我們的始終還是母親,母親做的所有事情,為的還是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的母親。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媽媽。記得有一次,媽媽對我說:“女兒,你已經長大了,還要媽媽幫你洗衣服,你應該學會自己洗衣服!”我不以為然,生氣的說:“可是我們班的同學都是媽媽幫他們洗衣服啊,為什么我要自己洗衣服?”媽媽聽完我說的話后,并沒有說話,而是把我昨天穿過的臟衣服給了我。我又生氣的說:“我不洗啦!”說著,我把臟衣服扔在地上。日積月累的臟衣服越來越多,我極不情愿的把臟衣服拿到洗臉盆上,開始洗衣服。衣服干后,我發現衣服洗得很干凈,便以為是自己洗得很認真。誰知有一天晚上,我睡覺正睡得香,但要去上廁所,我便跑到洗手間,我發現媽媽正在洗衣服,仔細一看,那些衣服正是今天自己剛洗過的衣服!

我終于知道自己洗過的衣服為何如此干凈,并明白了母親當初讓我洗衣服的目的!

篇10

一、《月光啟蒙》“啟蒙”了什么

以下是《月光啟蒙》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點撥語、過渡語、小結語總結出板書:動,活動得到學生的喜歡;教師還組織學生豐富文中沒有提到的其他民間故事;通過“母親不識字,卻用歌謠、故事、謎語……影響了我的一生”這一句激發學生思考并回答了“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積極參與活動,發言踴躍,教師點評精當,應當說這是一堂好課,達到了預設目標。

二、教學“啟蒙”的得失在哪里

這一份教學課例具備以下幾個較明顯的特點。

第一,目標設定小而實,注重朗讀、涵泳來體會文章情感。

第二,能夠抓住文章的重要內容“歌謠、童謠”來展開教學。通過組織朗讀、表演歌謠、童謠使教學充滿童趣。

第三,活動安排得當,3個活動分別安排一個重點:“品讀歌謠,啟悟詩情;講講故事,();猜說謎語,()”,尤其通過閱讀期待留給學生一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四,教學流程清晰。“品讀歌謠———講講故事———猜說謎語”按照課文敘述順序進行,使得文本和活動保持高度一致,對于訓練學生有條理地閱讀和思考有幫助。

第五,教學關注學生語言的運用,在“檢測反饋”中安排學生想象表達,可謂匠心獨運。

但是,對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筆者認為,該課例也存在以下幾個不足之處。

第一,文體意識不強。“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選入教材的文本在文體上都有顯著的特點。文體的價值在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積累過程中接觸和認識不同的典型文體,并學會寫作。

其一,補題目明線索。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課始出示課題“月光啟蒙”讓學生擴充為句子:(誰……)(在……)月光(用……)啟蒙(誰……)(什么……)。學生可以很輕松地把句子逐步補充為:母親每天都在月光下用童謠、民謠、民間傳說、謎語啟蒙我愛上文學、熱愛生活……于是,誰啟蒙和用什么啟蒙這兩條線索輕松出現在學生眼前,課文脈絡自然清晰。同時,文章重點“啟蒙了什么”也躍然而出。至此,“線索”和“重點”這兩個教學難題迎刃而解。

其二,抓啟蒙明真情。

作者母親如何啟蒙孩子的?這種啟蒙中滲透著母親怎樣的情愫?引導學生關注描寫母親“啟蒙”時的句子,共有3處:

(1)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

(3)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從以上3句話,我們可以品味到月夜母親對我啟蒙時的“真情”:

(1)母親為什么要“換上一件白布褂子”?為什么一定是“摟著我”?這一“換”一“摟”透露出兩點:母親是個熱愛生活的人(愛整潔),母親是愛我的(整潔的白褂子是為了不把臟東西粘在孩子身上,摟著我不正是說明愛我嗎)。

(2)母親的嗓音是甜的,為我吟唱著;母親的歌聲是溫柔的,拂過我的臉、流進我的心;母親的歌兒是香的,浸滿濃濃的愛。

(3)母親在月光下是那樣純凈,那樣美好,那樣圣潔———月光如水,母親是玉石雕像,神圣、無瑕、崇高!

這3處描寫包含著濃濃的情感,這是值得師生通過反復朗讀、細細體味的。

其三,抓內容明啟蒙。

母親在月光下啟蒙了我哪些內容?初看就是“文學”,細看就是“詩歌”。其實,這樣理解是膚淺和片面的,我們透過月光下母親吟唱和言說的內容可以發現更深更廣的東西。

(1)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再苦也要干干凈凈活,如:“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2)要對未來生活要充滿信心。現在苦,只要挺住,只要勤勞,就會有好日子:“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3)要懷有真摯的感情。人不要為世俗所裹挾,純潔的情感值得終身守護:“母親唱累了就給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講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故事……高深莫測的夜空竟是個神話的世界。”母親為什么選擇這樣的動人故事?這是要給孩子從小灌輸一種理念:要懷有真摯的感情,純潔的情感值得終身守護。

(4)文學要幽默風趣才讓人喜歡。“她又為我唱起了幽默風趣的童謠,把我的思緒從天上引到人間……”

(5)文學來自于生活,要善于觀察生活。“母親笑著說:‘你真笨,這是咱種的花生呀。’”這一個“真笨”,不是說孩子腦子笨,而是說孩子不會觀察生活,要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就“不笨”。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所謂月光啟蒙其實是啟蒙作者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寫作。這樣的啟蒙才是真正讓作者受益終生的啟蒙,也才是作者至今難忘的。

其四,抓文體明特色。

散文的特色是“形散而神不散”,這篇文章尤其如此。

先說“神”。通讀全文,似乎重點在最后一段,但是,這不是文章的靈魂所在。我們不妨關注開篇的語言:“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我們細細品味“童年、夏夜、永遠、美妙”這4個關鍵詞在全文中起著怎樣的作用?作者為什么說“永遠是美妙的?”“美妙”在文中有所指么?

抓住這個第一句細讀文本,就會發現,這句話在全文是“精要所在”。

全文就是寫的夏夜,就是寫童年的夏夜,就是寫的童年的夏夜的“美”和“妙”:“母親之美”(母親整潔之美———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母親嗓音之美———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母親形象之美———像一尊玉石雕像),還有母親啟蒙的“童謠、民謠、故事、謎語”之妙(原文中有,不再贅引贅析)。尤其值得揣摩的是“永遠是美妙的”之“永遠”,這是終身難忘、永久回憶的“美妙之事”,其中濃濃情感令人怦然心動。此為文章之“神”,開門見山而出。

那么,全文中這種情還有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包含在那些“童謠、民謠、故事、謎語”中的“化育”之情,還可以在3次直接描述母親的句子中體味到,而且文章中有兩句尤其包含深情:

(1)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

(2)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

一個“長”,寫出濃濃的鄉情、濃濃的心情———歌謠從生于斯長于斯的泥土里長出,從歌者的心靈中長出。因為有情,連歌聲都散發著芳香。通感的描寫恰到好處地得到領悟:沒有情的歌謠是蒼白的、單調的、膚淺的。直到文末,作者點題,仍然是滿懷感激之情。

可見,一個“美妙”之“情”字貫穿全文,此為“神不散”。再看“形散”:這篇文章展示了4幅畫面: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這4幅畫面,看起來沒有相當的聯系,甚至可以互相變動順序也無妨大礙,但是,這4幅場景都凸顯一個“情”字:唱歌謠———熱愛生活之情;講故事———追求美好感情之情;唱童謠———幽默風趣之情;猜謎語———母子親近之情。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五,學語言練表達。

除做好上述幾個方面,教師不妨開展背誦積累優美語言的活動,比如,朗讀背誦課文第一、第四、第五自然段;改寫第一、第十四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