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物流規劃范文
時間:2024-03-27 17:59: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產品物流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07-0026-01
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常見的問題,如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物流信息集成度低、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低等,為了改善這些問題,我們提出構建高效快捷的農產品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并運用云計算技術,提高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不僅可以解決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問題,還可以解決農產品物流企業無力獨立構建物流信息平臺或信息平臺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增強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功能和可拓展型,減少建設成本,加快信息處理速度,促進物流作業效率提升。
1 云計算技術與公共物流信息平臺
云計算是以服務的形式提供IT能力服務的,采用分布式的構架為用戶提供可持續更新的網絡化訪問的自助服務;提供開放的服務訪問和管理接口,使供應商可以服務進行持續的更新和孵化,服務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可拓展性;將資源聚合成資源池,對資源形成自動化的管理和快速交付;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需要通過計量來去判斷服務使用消耗資源的多少,進行成本核算和計費等[2]。
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是為了實現農產品物流資源的整合,依托公共信息平臺建立的軟硬件系統,實現物流資源的整合協作,提高物流作業效率。公共物流平臺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采集、信息的處理、信息的傳輸、信息存儲、信息等[1]。在公共信息平臺建設中引入云計算技術,主要優勢在于:①建立虛擬供應鏈體系,將公共物流信息平臺與電子商務平臺、金融服務商及企業物流部門進行連接;②通過云平臺與其他的平臺進行業務數據間的交換,對農產品物流進行集成化、專業化的整合,不斷將客戶和供應商之間的供求進行匹配;③按需服務,解決了信息數據較多的公司無法保存自身信息的問題,也可以在平臺基礎上開發自己的物流信息平臺,也可以提供軟件和服務。
2 農產品公共物流信息平臺規劃的出發點
1)整合物流資源。客戶、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可以及時了解農產品物流資源情況,根據自身要求和農產品本身特性,選擇所需的物流資源。還可以供助信息平臺對物流需求量進行分析和預測,據以規劃物流設施,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2)整合農產品流通信息。利用一個平成產銷供各類流通信息的匯集,增加農產品交易機會,縮短農產品在農戶或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的滯留時間,直接減少貨物損失,提高農產品新鮮度,同時減少網站的重復建設和維護費用。
3)推動物流標準化。建立信息標準,信息包括了農產品的基本屬性、物流特性、物流企業信息等;建立物流流程標準,減少農產品的貨損和農產品的運輸時間和成本,及對完善標準以適用于實際情況。
4)提高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為物流企業和客戶提供物流信息,而且可以出租基本的物流信息系統服務,使物流公司有其獨立的信息管理體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3 農產品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總體構架
面向各類物流企業、物流中心及相關的企業物流部門等提供完整解決方案,依靠規模化的云計算處理能力、標準的物流作業流程、準確控制各個環節、智能的決策支持及全面信息共享來完成物流在各行業的所需要的信息化要求。[3]平臺結構規劃遵循先進性、可靠性、可拓展性、可維護性、可集成性、開放性、安全性和實用性等原則。
基于云計算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服務層的架構采用云計算應用模式的分類方式,分為三層: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基于云計算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接口層主要為用戶提供兩個方面的服務:第一是為各種物理終端提供標準的接口,保證用戶訪問平臺更具方便性,提高平臺的使用效率。其中物理終端主要包括傳統PC、便攜式PC、平臺電腦、移動設備、手持終端設備和自動傳感設備等;第二是提供開發人員使用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外部用戶調用的web service。平臺的用戶層是通過服務層來滿足自身需求,主要包括了農戶、物流供應商、物流服務需求商、物流服務供應商及政府部門等。
圖1 平臺功能圖
4 農產品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功能規劃
為了滿足用戶對物流業務信息的需求,農產品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功能包括:數據交換功能、集成系統控制功能、物流業務在線交易、物流業務輔助決策功能、物流業務信息查詢功能、會員管理功能、系統管理功能、增值服務。在線交易功能包括物流業務在線交易功能和軟件服務在線交易功能。物流業務輔助決策功能包括:①為政府建立物流政策、農產品供應鏈戰略規劃提供決策依據;②為建立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戰略提供實施依據,確定正確的物流保障系統;③為企業或客戶提供物流供需狀況,根據供需狀況對物流資源進行合理的調度,提高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④為企業提供快速可靠的客戶反應體系,根據用戶的訂單或需求情況,將業務進行合理有效連接,保證物流業務有效而快速的進行,促進物流效率的提升。
5 總結
物流信息化越來越重要,為了提高農產品物流的運作效率,建立基于云計算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進行物流資源的整合,將物流信息匯總、存儲在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數據庫中,避免重復建設,充分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為農產品物流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和保證。
注:本文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桂林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小卉.物流管理信息系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98-215.
[2]朱近之.智慧的云計算[M].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19-61.
篇2
關鍵詞:農業 農產品 物流 冷鏈物流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6-273-02
農產品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農產品貨暢其流和物盡其值,應大力推進現代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
農產品物流是指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物理性流動。包括農產品生產、采購、供應、運輸、貯藏、裝卸搬運、包裝、加工、流通、配送、信息活動等一系列環節。
農產品的自然特性決定了農產品物流具有以下特征①:(1)農產品物流數量巨大;(2)農產品物流對象具有鮮活性,物流組織難度較大;(3)農產品加工增值是農產品物流的重要內容;(4)農產品物流具有季節性、地域性和流向單向性;(5)農產品物流具有知識跨學科性和技術交叉性。
一、農產品物流的價值
農產品物流的價值表現為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兩個方面。
1.農產品物流的社會價值。(1)農產品物流是農業經濟的基礎之一。農業是國民經濟體系中的第一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產值在我國GDP中的比重相對較高,以廣東省2008年為例,農業生產總值約占全省GDP的8.6%。從全國范圍來看,這一比例還要提高,以2006年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農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為11.8%。
農產品除可以直接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要以外,還為食品、紡織、化工、醫藥等產業提供原材料。大多數農產品具有生產的地域性與消費的普遍性、生產的季節性與消費的持續性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完善的農產品社會物流體系是解決和消除這些矛盾的重要途徑。(2)農產品物流是農產品流通的前提和保障。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大國,農產品流通是影響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由于傳統的農產品流通環節過多,導致農產品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尤其是物流成本比重較大;同時,由于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溫物流為主,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損耗很大,據資料顯示,我國進入流通領域的蔬菜、水果損耗率分別在17%和11%以上。發展農產品物流尤其冷鏈物流是降低農產品流通損耗的有效途徑。(3)新型農產品物流模式可以改善農產品產業結構。農產品物流需要大量的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包裝、裝卸搬運及物流信息處理等各方面運作。直銷型物流、契約型物流、聯盟型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物流模式,會催生和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改善農村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農產品物流的大力發展還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4)農產品物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農產品物流可以有效地解決農產品流通中的地區封鎖與貨暢其流的矛盾、農產品結構域市場需求的矛盾,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益,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2.農產品物流的經濟價值。(1)農產品物流創造時間價值。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存在的時間差可使其獲得最大價值的實現,但農產品本身并不會自動彌合這個時間差。通過有效的農產品物流活動,對農產品進行科學的貯藏,可使大多數農產品實現全年均衡消費,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對農產品進行儲存與保鮮,可最大限度地實現農產品的商業價值。農產品物流可以大大縮短農產品物流的時間,可以加快農產品的周轉,減少農產品物流損耗,提高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2)農產品物流創造場所價值。現代大農業的環境下,農產品用于自產自銷的比例非常有限,農產品的價值實現需要通過改變消費空間來實現,其形式有三種:一是從生產的集中地向分散的消費地轉移,如糧食由主產區向全國乃至國外轉移;二是從分散的生產地向集中消費地轉移,比如向城鎮轉移;三是由價值洼地向價值高地轉移,如南方冬季產出的鮮花、水果等時令產品流向北方消費市場。(3)農產品物流創造加工價值。農產品不同于一般工業產品的特征就在于加工潛力大,價值較低的初級能產品經過一定的簡單加工,如采選、清洗、分裝、包裝等價值可以上升數倍,如果進一步進行深加工改變其原有形態,如蔬菜、水果壓汁保鮮后其價值還會上升。根據這一特征,農產品物流應圍繞流通加工環節實現農產品價值增值。
二、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現狀
我國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的特點應從農產品流通體系和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兩個方面來考察:
1.農產品流通體系現狀。(1)農產品交易主體多樣化。農產品交易主體主要有自產自銷的農民、農業企業和流通中介組織,如流通協會、村級集體組織、專業協會等。農民流通協會是農民自愿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服務的合作聯合體。
農產品物流組織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公司+農戶或基地型。農戶按公司要求生產或農業公司自主承包農民土地,實行規模化經營,公司進行商物一體化運作。二是農戶+農戶型。農民自主分工生產與銷售,農民自己組織物流作業。三是市場+農戶型。通過農產品產地交易市場來實行農民與市場的結合,批發商組織物流作業。(2)農產品交易方式多元化。除了傳統的交易方式外,還包括農產品期貨、拍賣、訂單等新型交易方式。農產品流通手段也有所更新,不少地方開通了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連鎖經營、配送和網上銷售等現代方式也有所發展。(3)新型農產品流通業態正在形成。目前,縣城商業網――集鎮商業網――鄉村商業網的流通網絡基本形成,隨著農產品零售市場渠道的不斷拓寬和規范化,特別是超市農產品銷售等新型農產品銷售業態的出現及規模的擴大,使農產品企業化經營得到快速的發展②。
2.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現狀。(1)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具備了從生產、收購、流通加工、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到銷售一整套組織環節,但是參與個體和組織具有規模小、層次低、組織化程度低,無法實現物流專門化運作。(2)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初步建立。近年來,農業部加快推進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建設,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超市建立了企業網站并實現了聯網,農村龍頭企業、營銷大戶多數建立了自己的網頁,為農戶和龍頭企業產銷提供了部分市場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產品物流的發展。但就整個農產品信息體系而言,還存在信息不集中、信息傳遞面窄、信息質量低、信息流通不暢等問題。(3)農產品3PL服務還處于起始階段。目前,農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尤其是農產品收購與批發者仍然是農產品物流組織的中堅力量,而專門從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企業還很少,且企業規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隨著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擴大,除原有的農產品物流服務主體如國有商業企業、供銷社外,民營企業物流企業,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發展農產品物流方面將起到積極作用。(4)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空間較大。資料顯示,我國僅有20%左右的鮮活農產品使用冷鏈物流技術,遠低于發達國家的80%左右的比例,農產品在物流的過程中損耗嚴重。配合國家推進“三農”工作的政策,各地目前正在抓緊以冷鏈物流為主的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規劃建設,如“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項目的建設,開發規模100公頃,總投資30億元人民幣,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農業流通與冷鏈物流結合與發展的范例3。
三、發展農產品物流、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對策
1.加強農產品物流理論和政策的研究。目前先進國家目前在農產品供應鏈的各環節上,大量運用運籌學和線性規劃理論進行定量統籌,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研究還處于理論和政策的定性分析階段,供應鏈的各環節技術數量控制和管理還以經驗為主,各級政府應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加強農產品物流的理論研究力度。
農產品物流尤其是農產品冷鏈物流投入大、回報率低、回收期較長,因此各地在政策農產品物流制定時,要充分考慮分地區、分產品、分環節等具體情況,對投資農產品物流業的企業給予諸如土地使用、銀行信貸、營業稅收、固定資產折舊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積極吸引民間資本進入農產品物流業。
2.制定適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規劃。各地應研究制定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特征的農產品物流發展規劃,明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方向、目標、原則、內容、地位和作用等。廣東省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明確提出:“加強蔬菜、水產和畜禽等鮮活農產品基地建設,突破農產品保鮮加工和流通瓶頸,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園藝產業帶和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
3.創新農產品物流系統運行模式。借鑒國外經驗,農產品物流系統運行的基本模式主要有:
一是直銷模式。這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發達國家的運行模式,所謂直銷農民或農民團體將生產的農產品包裝處理后,直接運送到供應消費地超市或連鎖零售業配送中心。當前在全國15個省市開展試點,由中央財政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的“農超對接”項目就是這樣一種運行模式。
二是拍賣模式。這是以日本為代表的農產品物流系統運行模式,日本農產品生產總量的80%~90%要進入批發市場進行流通消費,主要通過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完善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完成運作。
國內有學者提出“生產者―規范的批發商―農產品經紀人、中間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的農產品物流理想模式,也有學者提出“以農產品批發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協同”的模式。
筆者認為,不論哪種模式都應強調農民以合作社為主體參與農產品物流運作。只有這樣,才能在服務層面上充分發揮第三方物流組織專業化運作的優勢,提高物流質量和效率,在消費層面上降低農產品價格、改善消費環境。
4.重視現代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設。現代農產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高,沒有現代化的信息體系支撐,就不可能完成現代復雜的農產品物流活動。
一是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暢通信息渠道。我國農產品的供求信息渠道較為混亂,有關資料顯示,現有的農產品流通信息中有一半的信息屬于重復信息。從國內農業網站的信息來看,多數網站信息缺乏高質量、時效性強的信息資源,為此有必要建立各省乃至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供求、交易、價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形成新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流通鏈、物流鏈。
二是應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將生產、流通等消費各環節信息連接起來,消除信息孤島。通過EDI和POS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和交換,通過GIS、GPS、Bar、Code、RF等技術實現信息的有效應用。
5.加大農產品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是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設施的建設。同時,還應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農產品運輸工具包括各式農用運輸車的生產與開發;加強各種農用倉庫的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產地、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
其次是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與技術的投入。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損耗大、物流成本高,農產品產后加工技術落后、產品附加值低,冷鏈不完整、冷鏈配送運輸效率低以及冷鏈技術設備陳舊落后等問題。農產品物流發展離不開冷鏈系統與技術的應用,應在改造現有冷凍冷藏設備、合理規劃冷凍冷藏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及推廣集約化共同配送、開發和使用農產品產后低溫包裝和保鮮技術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第三是各地根據經濟發展特點適時進行農產品物流園區的規劃建設。農產品物流園區就是通過集中投資,依靠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等對入駐企業和服務機構、部門的統一協調、管理,來實現其服務方式的互補,將農產品快速、高效地送到消費終端,提高整體服務水平,最終達到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結合和統一。如山東壽光規劃建設的亞洲最大的綜合性農產品物流園占地總面積3000畝,總投資20億元,可實現年蔬菜、水果及農副產品交易量100億公斤,2009年一期規劃建設主要包括蔬菜果品交易區、蔬菜電子商務交易區、農資交易區、農產品加工區、物流配送區及配套服務區六大功能區。2010年二期全部建成后將成為中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③
6.提高農產品物流主體的組織化程度。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已有經驗。比如,美國建立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論是物流的哪個環節,只要農民有需要,就會有人提供服務,連接農產品供需的物流主體,包括農場主參加的銷售合作社、政府的農產品信貸公司、農商聯合體、產地市場或中央市場的批發商、零售商、商、加工商、儲運商和期貨投機商等,這些物流主體承擔了全美農產品的運輸、保管、裝卸搬運、加工、包裝和信息傳遞等功能。
據此,我國應重點加快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鼓勵倡導多種形式的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民合作運銷組織,以及農村運銷戶、經紀人、商、批發商等,采用“公司+農戶”、“協會+農戶”,“大戶+農戶”、“經紀人+農戶”等組織形式,提升我國農產品物流主體的規模化和組織化。
7.加強農產品物流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各地農業行政主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協調機制,大力扶持、資助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農產品物流領域的研究和創新活動,加強農產品物流教育理論的研究。在高校尤其是職業技術類院校拓展設置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建立農產品物流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大量熟悉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農產品物流運作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
注釋:
①張編.農產品物流與運營實務[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
②黃勇,陳景旗.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4(11)
③黃昌宏.打造10萬噸級農業冷鏈物流“航母”[N].現代物流報,2008.11.19
篇3
關鍵詞:永川區;“一帶一路”;農產品物流;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1
一、永川的農產品物流現狀及存在問題
2016年永川區全年生產總值為636.18億元,在全重慶市38個區縣中排名第十位,永川農產品增長量從2006年的17.5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55.4億元,增長量達216.6%,其中茶葉、食用菌、名優水果等三大特色產業被列入永川“十三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的重點項目永川農業發展面著光明前景。但是在傳統模式下,永川小批量的農產品貿易主要通過農戶自行拿到集市或者到農貿市場銷售,大批量的農產品貿易則通過商進行整合后批發銷售,農產品物流發展相關理論研究和管理技術均停留在較低層次。直至2013年,永川區引進了重慶吉之匯農產品有限公司并建設大型專業化農產品物流園,永川農產品物流開始走上專業化道路。此外,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重慶市被列為國內重要的樞紐城市,永川作為重慶市重點建設的五大現代物流基地之一,在推動重慶市農產品走出去的道路上,永川農產品物流任重而道遠。然而,由于歷史原因,永川的農產品物流發展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1.原有農產品交易場所管理方法落后
永川區有耕地100多萬畝,被列為全國生豬調出大區,但農產品交易僅依賴一個1995年建設成立的“永川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該農副市場占地面積僅為12667平方米,規模較小,并且物流作業粗放,缺乏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設施設備,物流服務能力有限。
2.缺乏專業的第三方農產品物流服務商
永川農產品物流模式主要以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為主,買賣雙方自行協商物流運輸業務,運輸資源極度分散,無法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由于缺乏專業化第三方倉儲、配送企業,永川農產品物流物流損耗較高,成本居高不下。
3.物流作業缺乏附加值
永川目前的農產品物流作業內容僅限于運輸,缺乏專業的倉儲配送中心或者流通加工中心,無法生鮮農產品進行專業化的加工和儲存,導致農產品缺乏附加值的創造。
4.農產品物流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程度較低
永川農產品物流往往通過現場找車或者自己開車進行農產品運輸,相比于在永川使用率較高的滴滴打車軟件而言,農產品的物流缺乏相應的網上服務平臺,降低了永川農產品物流的效率。
二、環境分析
1.優勢
(1)享有地方政府政策傾斜。永川區政府在2017年的發展規劃中提出要提高農業的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優質化、品牌化水平,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且投入大力度招商引資吸引從事專業化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物流服務的企業,這為永川區農產品物流提供了有力的發展保障。
(2)地方政府以引入國家級重點農貿物流項目。永川區政府于2013年引進并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設的吉之匯國際農貿物流園已于2015年投入運營,該物流園集農產品電子商務貿易、物流、質量檢測等功能于一體,目的在于為顧客營造“綠色”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該物流園的建設使永川的農產品物流邁上了一個大臺階。
2.劣勢
(1)從事農產品物流服務的民間力量薄弱。由于冷藏設施設備往往投資成本較高,短時期內很難看到收益,所以很多商家不會去投資建設冷藏庫和研究冷藏技術,永川區商業人士主要瞄準的是見效較快的商貿和旅游業。
(2)永川農產品物流起步較晚。農產品是地區居民生活的基礎保障,永川的農產品物流發展主要以2013年的吉之匯農業物流園項目的引入開始得到重視,永川的農產品物流發展起步較晚。
3.機會
(1)永川高校創新創業氛圍濃厚。永川是全國有名的職教名城,區政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大力支持使更多與互聯網應用相關的的農產品物流項目提出來,讓區域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有了更多新的提案。
(2)永川城鎮化推進力度進一步增強。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永川的耕地資源不斷整合,越來越多的人到城市居住,屆時對農產品物流服務的需求量將進一步提升,有利于區域農產品物流發展。
(3)交通條件不斷改善。永川區政府著力推動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港口建設,主動融入全市對外開放大通道,為建成區域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創造了條件。
4.威脅
基于農產品的易腐、安全要求高等特性,農產品在物流中的包裝要求較高,永川目前沒有配套的包裝生產企業,會導致永川區農產品物流包裝質量堪憂,包裝成本上升。
三、永川農產品物流發展對策
1.組建農產品物流管理部門
安排專業部門從事永川區農產品物流系統的構建和運營管理,避免出現部門之間出現相互推脫,并且從長遠考慮制定適合永川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相關安全、運I管理制度。
2.完善相關物流硬件設施
政府可以投資規劃建設相應的冷庫、冷藏車以及物流包裝加工廠等硬件設施設備,為將農產品送出國門打下堅實的基礎。
3.加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政策扶植
鼓勵商業企業投資開辦農產品加工廠,對名優產品進行深加工,發展多系列的產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進而降低物流成本。
4.開發相應的農產品物流軟件
借鑒滴滴打車軟件的功能,開發專業的永川農產品物流軟件,將農產品交易信息和物流企業信息放到上面,用戶可以足不出戶找到從事農產品服務的供應商,提高物流效率。
四、結語
永川是一個充滿希望、蓬勃發展的城市,在重慶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背景下,永川需要用開放的眼光來看待農產品物流系統建設,通過多種舉措提高永川區的農產品物流水平,為國產農產品走出國門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明.湖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戰略規劃[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6).
[2]金海英.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商業故事,2016(21).
篇4
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更新換代、產業轉型和更迭、新能源開發等各種手段,減少碳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改善環境,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穩定且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目前,能源危機與環境的惡化,使得全球都在積極倡導低碳發展、低碳生活。低碳物流更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舉措之一。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物流業的分支,其低碳發展是必然趨勢。同時,農產品易腐性、環境依耐性、過程多路性、地區差異性等自然屬性,也使得在整個冷鏈物流過程中需要消耗更多能源以保障農產品安全。因此,在農產品低碳物流的全過程,運用低碳技術、低碳能源和低碳管理手段,有助于實現農產品冷鏈流通過程中環境影響最小化、能源消耗最低化、冷鏈整體效益最優化的目標。此外,農產品低碳物流也是保障農產品物流穩定且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在農產品冷鏈過程中貫徹低碳的思想,可以確保農場品冷鏈發展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提升農產品價值及市場競爭力,實現農產品冷鏈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1.我國低碳物流發展現狀自2010年哥本哈根會議以來,世界各國爭相提出低碳發展的實施方案與措施,我國政府更是對碳排放作出了重大承諾。物流業作為十大規劃振興產業之一,實施低碳發展是必然選擇。目前,低碳物流制度的正在不斷完善,一系列相關扶持政策與規劃的出臺也為發展低碳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如2011年交通運輸業的122個節能減排項目獲得2.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其支持領域主要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領域、公路運輸裝備領域、港航領域、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能力建設領域及低碳試點城市和財政綜合示范城市領域。“十二五”提出了要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控制工業、建筑、交通和農業等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要積極探索建立低碳產品標準,標示和認證制度,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規劃,對低碳物流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外,部分物流企業購置符合歐Ⅲ排放標準的新型貨車,有效提高了冷凍冷藏設備節能減排技術。同時,大多物流企業通過運行組織方式的優化(如運輸路線的優化)、甩掛滾裝等運輸方式的應用、共同配送的實施等,有效實現了低碳排放。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低碳物流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低碳物流、綠色物流理念認識不足,低碳意識缺乏,發展低碳物流相關政策與規劃落實不到位,技術與信息化水平不高,智能化的技術裝備普及率偏低等,使得低碳物流發展現狀與低碳經濟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2.低碳供應鏈模式分析低碳供應鏈是以低碳思想為主導,在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更加注重節能環保、節能減排、保證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低碳供應鏈與傳統供應鏈相比是對產品原材料生產到產品被消費者購買的全過程的低碳管理,同時更注重資源的回收利用,實現了部分閉環發展,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根據低碳供應鏈的理念,可將農產品低碳冷鏈定義為:將低碳環保的思想融入到冷鏈的各個環節中,綜合考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過程,運用低碳技術、低碳能源、低碳管理手段,確保農產品冷鏈物流全過程低碳運行,實現節能減排,使得農產品冷鏈的發展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三、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分析
1.基礎設備設施匱乏技術水平低,資源配置不合理首先,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設備設施還很欠缺。由于冷藏冷凍設備成本高,大多數供應商都選擇常溫運輸。農產品冷鏈運輸車輛數量少且密封式或廂式貨車不足貨運車輛的30%,農產品運輸主要靠中型卡車,能耗大、容量不足且大多是敞篷式的,缺乏對農產品的有效保護,運輸效率低。其次,新型低能耗、低排放、新能源汽車等新型交通工具也僅有少數企業采用。由于對產地、銷售網點、配送中心及相關配送路線缺乏合理布局與規劃,經常出現運輸里程延長或冷藏車輛空載而歸的現象,導致無效碳排放增多,資源浪費。現有冷庫中大多數采用以氨為制冷劑的集中式制冷系統,制冷方式落后,冷卻設備耗能大。
2.物流環節多,標準化程度低,物流管理流程不合理首先,由于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分散性,小規模性,造成農產品流通及其終端的小規模分散經營,使得物流輻射半徑少,物流過程環節多,信息流、商流、物流成本高。同時,農產品供應鏈參與者即農產品生產者、產地銷地批發市場、個體商販和最終消費,又各自為政,組織化程度低,協調性差,資源重復構建,進而增加了物流成本,導致能源消耗增大。其次,農產品冷鏈物流各環節的設備設施操作標準沒有統一,冷鏈全程的溫度控制標準沒有確定,各類農產品冷鏈控制溫度區間也沒有具體安排,產品包裝從材料到包裝管理沒有統一標準,這些使得在農產品運輸、儲存、包裝、銷售過程中,供應商之間缺乏鏈接,對農產品溫控不統一,技術操作不規范,導致了產品受損,能源消耗大等問題。
3.冷鏈信息缺失不對稱,缺乏高效鏈接的信息網絡系統首先,農產品物流參與主體多、流通銷售渠道多,且相互之間關聯性不強,各主體之間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滯后、信息不暢,造成信息不對稱或信息的重復采集。有的環節甚至會因私利報告虛假信息,造成需求信息失真,使得農產品物流市場難以形成有效經營規模,這增加了流通和交易費用以及能源的消耗,形成了農產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現象。其次,各物流企業獨立建立網絡系統,企業間缺乏網絡接口,溝通困難,資源的共享和設備的共享無法實現,導致企業“信息孤島”的形成,進而造成資源的浪費。此外,由于信息網絡覆蓋面窄,信息化標準不統一,成本高等原因,GIS、GPS、RFID等信息技術在農產品冷鏈中應用水平較低,對農產品全程監控力度不夠,使得物流低碳發展難以得到信息技術的支撐。
4.廢物回收利用率低,缺乏完善的循環利用物流系統農產品在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和裝卸搬運等一系列物流環節中,不同程度會產生各種廢棄物。如運輸過程中廢棄的機油、柴油,加工包裝過程中的農產品殘渣以及難降解的塑料類包裝材料,產品配送過程中農產品儲存保管不當將造成農產品腐爛。目前,農產品缺乏規范和完善的回收體系。對于大多數農產品廢棄物的處理主要是利用焚燒或填埋的手段,容易對環境造成二級污染。一些廢棄物雖然進行了集中收集和再加工,但供需很難實現匹配,其利用率不高。此外,由于各種物流分類及廢物產生時間的不確定性、回收物的質量差異、不同包裝和處理方式產異化等問題,使得廢棄物回收過程復雜,回收成本大。
四、低碳經濟下農產品冷鏈物流優化對策與建議
1.加強政府引導作用,實現資源有效整合政府要加強引導作用,通過低碳補貼、稅收扶持、貸款優惠等政策,鼓勵與支持物流企業引進國外先進低碳物流技術,加強低碳物流技術裝備的開發,使用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加大太陽能發電設備在小型預冷節點和冷庫的應用,從源頭解決物流運輸中的保溫、制冷和貨運車輛節能問題。在現有資源基礎上,加強對運輸倉儲基礎設施設備的利用與改造,通過對其功能以及布局的有效整合,加大對倉儲管理系統軟件、現代網絡控制技術和信息識別技術的使用,減少差錯率,減少重復無用操作,提高現有設備設施的使用效率,發揮綜合效能。積極發展公路、鐵路、水路的聯合運輸網,實現多式聯運,優化運輸網絡,增強銜接性,提高物流效率。合理規劃配送路線,積極推動企業共同配送模式,實現拼裝集運、回程載貨,減少運輸里程。
2.優化冷鏈物流流程,實現供應鏈有效整合由于我國農產品物流處于初級階段,流通主體組織化程度低,缺乏物流組織上、功能上和流程上的整合,從而影響物流系統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使得物流活動作業分散,專業化程度低,難以獲得一體化物流或供應鏈的合理使用。因此要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提高物流運作管理水平。建立物流企業與農產品流通主體的共生關系,即物流企業與農產品企業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實現供應鏈內部有效整合。例如,以農產品物流中心(加工、倉儲、配送類企業)為核心企業同其他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共同發展,共享資源及共擔風險,實現農產品快速高效運營,減少流通環節,降低能源消耗。此外,要加大在低碳環境下農產品冷鏈標準化體系的建設,規范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包裝、銷售及回收過程的設備設施操作標準,溫度控制標準等,實現企業間運作的有效鏈接,優化物流流程。
3.完善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實現信息透明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改變傳統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縮短供應商之間的距離,減少信息重復采集,實現全鏈信息透明化,降低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損失,便于提供適時物流服務,降低農產品因積圧、運輸存儲造成的損失,實現農產品低碳運行。目前,全國農產品商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已于2014年6月初正式運行,該網站廣泛吸收和利用現有的農產品專業網站及信息服務資源,為客戶提供及時農產品市場價格及變化趨勢、市場供需形勢分析月報、重要農產品市場及行業動態,同時還匯集目前社會上、行業內公認的知名農產品專業網站信息資源,通過鏈接的方式,為各專業網站提供權威窗口,實現共享信息、服務生產和市場的目的。但是,目前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基礎設施還是比較薄弱,信息整合力度差,缺乏法律法規的約束。要完善農產品信息網絡平臺,必須加快物流企業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實現農產品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確保流程有效銜接。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及各種追蹤反饋信息技術將農戶、供應商及批發商、消費者聯系起來,實現對農產品物流各個環節的實時跟蹤、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達到資源共享、信息透明化的目的。此外,要大力加強法律法規建設,保證信息的準確性,促進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的健康運行。
篇5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物流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4月17日
紅河州地處云南南部,有豐富的物產資源,種類繁多的農副產品,但農產品物流模式十分落后,造成了農產品流通時間長,損失大,效率低,增加了流通成本,降低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如何提高農產品物流運作水平,增加農產品的競爭力,對發展紅河州農業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具有深遠意義。
一、紅河州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優勢
1、農產品品種豐富。紅河州資源豐富,是云南省有色金屬和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全州有三個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烤煙為主,草果產量居全國首位。香蕉、菠蘿、石榴、葡萄為自治州的名產。農產品不僅銷往全國,也是對越貿易的重要商品。
2、紅河州的地理優勢。紅河州是我國西南開展對外貿易的傳統集散地,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國境線長848公里,始建于1895年的滇越鐵路從昆明經紅河州河口縣可直達越南重要港口海防。境內有河口和金水河兩個國家級口岸。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泛珠三角“9+2”區域經貿合作中,紅河州的地理區位優勢條件得到充分發揮。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越“兩廊一圈”、昆河經濟帶,紅河工業區的規劃建設,紅河州將成為云南省面向南亞的大門,走向亞太的橋頭堡。這樣的區位優勢意味著以蒙自為中心的滇中物流中心必將成為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蒙自為紅河州州府)。
3、政策扶持。長期以來,中國與東盟經濟交往密切,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貿合作從單純的雙邊貿易發展到相互投資、承包工程和勞務工程等更廣闊的合作領域。紅河州物流的發展已引起了中央、省委的高度重視,在《云南省“十一五”物流規劃》中已明確在全省建設昆明、蒙自、大理三大物流中心,州發改委、州商務局委托編制的《紅河州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現已基本完成,已將蒙自現代物流定位為國際型+轉向型+城市配送型,形成覆蓋滇南和境外的中心點,其核心功能包括貨物集散、貨物中轉、配送、商品配送、商品檢驗、物流信息服務等。
二、紅河州農產品物流運作中的問題
我國農產品物流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市場化運作實力不斷增強,農民收入得到較大增長。但紅河州受現有基礎條件的制約,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1、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薄弱,物流技術水平低。農產品是具有生命的植物性或動物性產品,“新鮮”是鮮活農產品的生命和價值所在,但是由于鮮活農產品具有含水量高、保鮮時間短、易腐爛變質等特點,限制了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因此,對運輸效率和流通保鮮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紅河州注重對農產品增產的投入,而在倉儲、保鮮和物流等后續農產品處理加工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致使一些農產品因保鮮、包裝、加工與信息處理等物流技術滯后而蒙受損失。
2、農產品物流主體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物流的有效運作必須依賴于多元化的物流載體。目前,紅河州農產品物流運作比較單一,主要以農戶和物流企業為主,農戶僅依靠自身力量進行一些簡單而分散的運輸活動,物流企業規模小,有的甚至只有一個門面,業務單一,服務水平低。此外,缺乏能真正代表農民利益的人或者中介機構。雖然一些地方已經開始發展農產品物流,成立產銷專業合作社,但還很不成熟,其功能不完善,缺乏競爭優勢。
3、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不健全。物流信息系統是農產品物流的神經系統,對農產品的生產儲存、運輸、加工及銷售,各個環節的物流信息進行及時處理,才能從容應對市場變化。紅河州地廣人稀,農戶居住分散,溝通渠道不暢,農產品信息難以傳遞,物流流向帶有盲目性,這些導致了農產品在途損失嚴重、影響農產品保值增值。目前,紅河州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部分邊遠地區還沒實現聯網;二是物流信息網絡缺乏,農產品信息網絡不健全;三是網絡之間缺乏平臺,相互間互不溝通,難以形成整體合力。
三、紅河州現有農產品物流模式
目前,紅河州農產品物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以農戶為中心的直銷型物流模式。直銷方式是最為基本的銷售方式,是指不經過中間環節將產品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的營銷模式。以農戶為中心的直銷型物流模式主要針對一家一戶小規模農產品。該模式以農戶為物流主體,農戶在物流中承擔多重角色。農戶不僅是農產品的生產者,還是農產品的銷售商和承擔農產品儲藏、運輸的物流商。
該模式的具體流程如下:農戶將收獲的蔬菜和瓜果進行簡單裝筐或裝箱后,放置于運輸工具上。一部分采取銷售方式,直接運到農貿市場或早市銷售給消費者;另一部分采取批發方式,自行送到批發市場,銷售給從事批發業務的商戶。而對于一些特色瓜果,中間環節更少,消費者會直接上門選購。以蒙自石榴為例,由于蒙自石榴有良好的品質和較高的知名度,在石榴成熟的季節,農戶直接將采摘的石榴運到靠近公路處的簡易棚舍進行銷售,前來購買的多是從城區駕車前來的消費者。
這種模式是較為古老的一種模式,也是目前紅河州農產品的主要物流模式,它具有完整的“自給自足”的特征,其結構“小而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并且整個運輸風險全部由農戶自行承擔。
2、以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為中心的物流模式。該模式是由農戶自愿參加,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實行資金、技術、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等系列化服務。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組織化程度高,聯合性好,可以與超市、農貿市場、其他農產品需求企業等零售終端進行對接,利用物流信息的傳遞,提升物流效率。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對內部人員的所有產品進行集中管理,通過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運輸等環節到達銷地。該模式下農產品有相對穩定的銷售渠道,但農戶和合作組織是一種契約形式,在談判過程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農民利益易受侵害。
3、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物流模式。該模式物流環節較多。以蒙自石榴為例,農戶將石榴進行簡單包裝裝箱后,由水果販銷戶上門收購,并用自有車輛運輸到各地的批發市場,然后銷售給批發市場中專門從事批發業務的商戶;批發商戶又將商品銷售給從事零售的商戶,如超市、蔬果商店、小商販等;最后,通過這些零售的商戶用自有車輛或是雇傭的運輸工具運輸到銷售地點,最終銷售給消費者。在具體運作過程中,涉及到販銷戶環節還存在多次倒運現象,小批量販銷戶將農產品賣給大批量販銷戶,再進入批發市場環節。這樣使得物流成本增加,降低了物流效率。
四、紅河州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優化
結合紅河州農產品物流運作的現狀和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對紅河州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提出以下優化建議:
1、加快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流通的順利運轉,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支持,農村的交通、通訊和物流設施的建設以及服務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流通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目前,泛亞鐵路昆明-蒙自段已通車,紅河機場也已投入建設,在紅河州涉外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條件逐步改善的同時,要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做到村村通公路,確保農產品的運輸道路暢通無阻,同時要發展和改進各式農用運輸車。另外,生鮮農產品有自身的特點,要加強保鮮庫、冷藏庫的建設。
2、完善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培育和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發展多元化的農產品合作組織,可以提高農產品物流的組織化程度,解決組織管理效率低下的物流現狀。目前,紅河州農產品市場中,農戶和合作組織表現為一種不完善的契約形式,制約了紅河州農產品發展。完善合作組織功能,使農戶可以直接通過合作組織和超市、農貿市場、其他農產品需求企業等零售終端進行對接,這樣可以降低農戶風險,減少物流成本支出,促進物流信息傳遞,為農戶增加收益提供保障。
3、健全農產品信息網絡平臺。在物流系統中,信息流是帶動整個系統運作的動力。面對全國逐步開放的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下,需要在科學準確的市場信息指導下發展農產品生產。國外農產品物流之所以效率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紅河州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強化規劃協調作用,加快農產品信息網絡建設,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使市場需求和生產供應系統信息對稱,生產滿足需求、需求拉動生產。
4、推動第三方物流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是指為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的外部供應商,提供的物流服務一般包括運輸、倉儲管理、配送等。第三方物流企業具有專業化的物流知識、技術、設備、專業人員以及系統化的物流規劃和管理水平,能為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滿意的專業化服務,讓他們來優化農產品物流體系,效果是非常積極的。物流業作為服務性行業,關鍵要體現“服務”二字。目前,紅河州提供全程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還沒有,小型物流公司服務功能單一,難以提供綜合的一站式服務。因此,引進和培育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和企業集團,提高第三方農產品物流服務水平,對提升紅河州整體的物流水平是極其重要的。
主要參考文獻:
[1]凌曉輝,彭蘇梅.江西省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研究[J].現代園藝,2009.1.
篇6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9)05-0008-03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西部大開發的推進,新疆經濟的增長勢頭迅猛,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農產品全面短缺的時代已經結束,并出現了區域性、結構性過剩,農民增收困難。而農產品流通不暢日益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迫在眉睫。
一、新疆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
農產品物流不僅能使農產品實現其價值與使用價值,而且可以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增值,還能降低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成本,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然而,現階段,新疆農產品物流經濟發展成為制約農產品的瓶頸,農產品不能做到貨暢其流,及時高效地進入市場,難以實現農產品生產與市場的對接,完成由商品到貨幣的“驚險跳躍”,進而難以保證再生產的正常進行,農民和消費者利益受到極大損害,農民收入難以提高,消費者無法實現效用最大化。其具體表現為:
(一)農產品市場主體多元化,但發育程度低
在銷售系統中,農業供應物流和農業銷售物流的主體較多,農民理應是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的主體,然而,目前農民卻很難真正承擔起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主體的角色。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分散、細小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農民的交易方式。大部分中介組織依賴性比較強,流通和信息功能比較弱,面臨集中農產品和提升市場力量的問題。同時,在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采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標準并獲得相應的指導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難題。
(二)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
如棉花這樣的不少農產品的分類、分級等大都是憑人工感覺,誤差過大,產品包裝從材料質檢、定級、打包、倉儲、裝卸、銷售和配送等諸多節點沒有系列化、一體化的嚴格管理,沒有統一標準。這給農產品的儲存、運輸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難。尤其應值得注意的是,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上普遍缺少安全檢驗檢測設備,農藥殘留和有毒有害成分超標等問題嚴重。
(三)運輸線長,運力滯后
新疆位于亞歐兩大洲腹心,遠離海岸線,沒有海運和江運優勢,鐵路運力非常緊張。例如,新疆植棉團遍布天山南北,無論是短途集散和長途外運,合計數量在百萬噸以上,在棉花外運高峰期,棉商和棉農常因車皮緊張而失去商機。
(四)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落后
首先,農村道路建設滯后。新疆的許多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滯后,還沒有形成一個現代交通運輸體系,不能充分滿足農產品的外運。其次,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運輸條件和工具、信息網絡平臺等公共設施仍然落后。再次,現代化冷藏儲運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交通運力不足,致使農產品運輸成本過高。
(五)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滯后
同工業品物流相比,由于起步較晚,農產品物流的總體信息化程度滯后,農業信息化網絡不健全,農村的信息隊伍并未真正建立起來,無法實現生產者、銷售者計算機聯網,資源供銷、信息共用,對物流各環節不能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的產品市場信息時效性差,信息質量低。無法真正起到市場信息的指導服務功能,使農民獲取信息難度加大,成本過高,效果降低。
(六)物流專業技術設備落后
物流專業技術設備落后導致農產品物流仍然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在整個物流鏈條上,未經加工的鮮銷農產品占了絕大部分,而這些農產品大多數因運價、運力、交通基礎狀況和產品保鮮技術造成腐爛、變質,損失巨大。因此,物流技術落后的薄弱狀況造成了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浪費。
(七)農業物流專業人才缺乏
農產品物流的發展主要是為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節約農產品流通費用,提高農產品流動效率,降低損耗,規避一些市場風險。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對農產品物流進行合理規劃、設計、管理和有效控制以及成本核算,這些工作的實現最終還需專業的物流人員運用自身必備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物流實踐經驗來完成。而新疆目前農產品物流發展較為落后,專業人員還未成長起來,嚴重阻礙了農產品物流業發展。
二、加快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對策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貨運和信息等行業的綜合產業,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但是,我國物流業總體水平較低,嚴重制約著經濟效益的提高。下面結合新疆的具體情況,就加快發展新疆農產品物流業提出以下對策:
(一)增強現代農業物流意識
現代農業物流涉及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與運行質量,涉及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與農民的根本利益,要充分認識到現代農業“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模式,在提高市場反應速度、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率、增強農業產業鏈整體效益、提升競爭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加工業、流通業相互分離的局面得以改觀,從而促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的相互協調,以尋求最佳的產業效益。
(二)重視農產品流通市場的培育
合理布局農產品市場,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充分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倉儲、運輸、配送、結算、信息服務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等方面的作用。強化市場管理,規范市場運作,提高優勢農產品流通效率。健全和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檔次。圍繞推進農產品市場建設與管理的現代化,提高流通效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易條件和手段,進一步加強有關部門在農產品市場體系規劃、管理方面的協調一致,克服政出多門現象。
(三)制定標準體系,打造綠色農產品物流
現代農業物流的各項建設,應按照標準化的要求組織實施,把農業物流的全過程納入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逐步建立起嚴格的、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實現分級收購、包裝、銷售,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進入批發市場的農產品應逐步實現質量等級標準化、重量標準化、包裝規格標準化。通過科學化的物流設計、管理和實施,使農產品運輸、包裝和分銷方案合理化、最優化,運輸包裝重復利用,銷售包裝無害、易處理,減少空載,提高效率,降低對農產品污染以及對環境的污染。大力推進農業物流設施和裝備的標準化建設,加緊對農業物流用語、技術標準、計量標準、數據傳輸標準、作業和服務標準等的研究,盡快形成統一的農業物流國家或行業標準,并積極與國際市場接軌。
(四)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農產品物流業是固定資產投入相對較大的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物流業的基本要求。物流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涉及面廣,主要包括交通、通訊、道路、儲運工具、倉儲設施等,在加強農產品開發生產的同時,要重視規劃和發展農業物流基地、物流園區、物流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的建設。
(五)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
物流的靈魂是信息,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把農產品信息收集起來,進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時傳遞給農民,引導他們按照市場的需求從事生產經營,避免因信息不靈而導致農產品市場大起大落。加強市場信息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生產者、銷售者計算機聯網,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
(六)提高農業物流的技術水平
技術水平始終是制約新疆農業物流發展的重要因素。物流技術是物流各項功能實現和完善的手段,我們不但要借鑒國外在物流研究方面的經驗、技術和成果,而且要加強國內物流人才的培養,結合新疆實際情況,著力開發和研究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不斷完善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對物流各環節進行適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以增強農業物流供應鏈的透明度和控制力,提高農業物流信息化水平。
(七)強化政府對農業物流的調控和服務職能
政府要全面統籌,整體布局,設計既符合現代物流要求,又能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種存量資源,優化增量配置的全疆物流產業發展規劃,按照規劃構建新疆運輸大通道,合理設立綜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與政策,約束農業物流組織者、參與者的行為,規范和監督運作過程,協調和處理所發生的農業物流糾紛。為農業物流提供信息服務和政策指導,以減少和避免實際工作中的盲目性。
(八)加強對現代農業物流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現代農業物流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行業,科學研究的水平和從業人員的能力對其發展有著直接影響。新疆各重點院校應密切關注現代農業物流的發展動態,增設相關課程和專業,加強市場調查,整合教育資源,規范專業要求,重點培養物流技術、物流企業管理、策劃以及物流信息系統開發方面的人才,可以運用學校培養和在職培訓結合起來,把長期培養和短期培訓結合起來等多種教育形式,培養具有跨學科綜合能力的,能夠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高素質物流人才。同時,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新疆物流產業的發展。
(九)培育與壯大第三方農產品物流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關鍵是提高服務水平。物流業作為服務性行業,關鍵要體現“服務”二字。目前,新疆區內提供全程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只有中鐵物流公司新疆分公司、新疆郵政局物流公司等少數幾家,大型的專業化配送中心多在建設中。許多傳統的運輸、倉儲等服務性企業和大型生產企業的物流部門正處于向現代第三方物流轉變的過程中,它們的服務功能還比較單一,難以提供綜合的一站式服務。因此,通過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服務,讓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完成農產品在零售商和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之間的流通任務,其效果是非常積極的。
三、結論
新疆農業的基礎地位仍十分重要。要建設新農村,新疆必須首先發展農業,提高農民的收入,而發展農產品物流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但制約新疆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因素還很多: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農產品物流人才、農產品信息化程度、農產品的質量、農產品標準化程度、農產品物流技術等因素都是影響新疆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重要因素。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必須從宏觀政策、流通體制等方面入手,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丁俊發.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J].中國供銷合作經濟,2002,(06) :19.
[2] 張文松、王樹祥.我國農產品現代物流模式分析及選擇[J].物流技術,2006,(03):37-39.
[3] 張亞.我國農業物流發展的對策建議[J].中國流通經濟,2006,(01):20-23.
[4] 趙敏.農產品物流[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01):20-24.
[5] 杜俊慧.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I].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6] 朱愛武.發展第三方物流,提升新疆棉花競爭力[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06):100-101.
篇7
論文摘要:農業物流的健康良性發展,能夠有效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文中詳細闡述了農業物流分別對解決農民的權益問題、農村的綜合發展問題和農產品的供給和競爭力問題的促進作用。在列舉發展農業物流的約束因素和發展農業物流的現有條件后,提出了發展農業物流的建議。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開篇明確指出“十一五”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其中的關鍵是要實現農村的小康,開辟專門章節詳細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指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三農”問題即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也就是農民權益問題、農村綜合發展問題、農產品供給及其國際競爭力問題。
農業物流是從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農業生產的組織到農產品的加工、儲運、分銷等,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傳遞在內的一系列計劃、執行、管理和控制的過程。農業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涉及到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和運行質量,關系到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的增收,連接著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如何有效地保證農業生產,為農產品開拓市場、降低流通成本、實現農產品的價值等,已成為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問題。發展農業物流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改善和發展農業物流是促使“三農”問題得到解決的有效途徑。
1發展農業物流對解決農民問題的促進作用
現代物流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目的,把采購、制造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等統一起來考慮的一種戰略措施,它涵蓋了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物理性流動的全過程,包括物資的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活動。
現代物流除了具有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等特點以外,還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
我國農村有5億勞動力,相當一部分處于隱性失業的狀態,比如失地農民。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狀況就需要把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村中轉移出來。因為物流條件的限制,資源優勢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特別是農產品運銷不暢,是農民增產不增收的一個重要原因。
農業物流在農資、農產品的采購、運輸、倉儲、保管、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銷售等各環節需要改造或建立一批諸如國有糧食公司、供銷合作社、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為農民協會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為農產品物流服務的專業運輸公司、專業包裝公司、專業倉儲公司等物流主體企業,而這些環節都可建立在鄉鎮一級,對農資和農產品進行貨物的疏散和匯集,便于更好地配送和大批量干線運輸,可以吸納很大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并且能夠就地消化。這樣一來,一方面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和農民的收入問題;另一方面,減小了大量農民集中涌向大中城市帶來的就業等負面影響。配合已經出臺的農村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措施和農村子女上學減免學雜費等措施,應該說,農業物流的良性有序發展能夠很好地解決農民問題。
2發展農業物流對解決農村問題的促進作用
依托農村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開展種子、農機具、農藥、化肥、飼料等農資供應銷售連鎖經營;建立由流通型龍頭企業直接開辦的連鎖超市或連鎖商店;發展加工型企業配合連鎖經營,搞好農產品和農資的集中配送;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按照連鎖經營的需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形成批量,統一向連鎖經營企業直供直銷農產品;幫助有條件的批發市場發展農產品配送中心,為其他連鎖經營企業搞好配送服務,或依托批發市場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建立農產品的揀選、分類、包裝、保鮮、深加工等,形成農產品的包裝和加工制造業;通過建立冷凍、冷藏和倉儲保管以及農產品的貨代、配送和運輸建立農產品儲運企業。
規范農產品集貿市場,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體系,建設農產品經紀人隊伍和運輸人隊伍,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及時收集和農產品的供求信息和價格信息,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導農產品的合理流通。
通過以上非農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在農村縣鄉一級基本具備現代農業物流系統的功能要素,進而可以整合農業物流主體,發展多元化流通渠道。通過體制創新,改造、培育、壯大專業從事農業物流主體,使其在農業物流中發揮重要作用,加快原有農資流通企業資產重組改造,改變目前規模小、服務單調和封閉運行的現狀,按照農產品流通產業化的發展方向,重點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運銷企業、進出口企業、物流配送企業和大型食品連鎖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場為依托,組織農產品運銷協會,鼓勵“生產基地+農戶”、“加工企業+農戶”、“運銷企業+農戶”、“配送中心+農戶”等模式的發展,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向專業化、規模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
配合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增強農業物流企業的市場意識和客戶服務意識,通過農業物流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能夠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問題的解決,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縮小城鄉差距。
3發展農業物流對解決農業問題的促進作用
解決農業問題,主要是要解決農產品的供給問題和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問題。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主要是以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為基礎的分散生產方式,不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難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的生產格局,導致我國農產品長期處于“一類原料、二類加工、三類包裝、四等價格”的低效益局面。農產品難以滿足遠距離大批量運輸要求,造成生產和運輸中極大的浪費,生產和銷售的規模效益不高,市場競爭力弱。
農產品具有生產與消費的空間矛盾,農業物流能夠有效地協調農產品生產地域性與消費普遍性的矛盾;農產品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具有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特別是一些季節性農產品,通過農業物流起到調劑余缺的作用。通過農業物流,解決我國13億人口農產品的供給問題。
農產品具有特有的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和化學特性。讓分散農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安全進入物流系統,經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農業物流起到關鍵的聯接作用。通過農業物流能使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綠色農產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和及時化的需求,贏得市場和客戶。
要合理解決農業問題,提高農業物流的效率和減少在運輸、倉儲、裝卸搬運中的貨差、貨損,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改變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狀,應積極開展農業物流的增值服務:第一,農產品分類與分類包裝增值服務;第二,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后的小包裝增值服務;第三,農產品配送增值服務;第四,特種農產品運輸增值服務;第五,特種農產品倉儲與管理增值服務等。農業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信息化優勢,對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具有現實的推動作用,沒有高效的物流能力,我國農產品很難獲得較高的國際競爭力。
4發展農業物流的約束因素和現有條件
現階段發展農業物流,在體制方面還存在著條塊分割、地方保護、行業壟斷;政策方面存在著政策體系不清晰、可操作性不強,物流市場存在無序競爭和惡性競爭;在人才方面,存在著物流管理和運作人才相對短缺,管理水平低、現有從業人員業務能力相對較差,現代物流主體企業不發達;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和設備投入不足,現代化程度不高,物流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程度不高,標準化建設相對滯后;農產品物流投資結構不夠合理;農產品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設不完善,農產品的加工開發落后,保鮮技術和加工能力制約著農產品的物流質量,導致產品附加值低;物流發展缺乏整體規劃。這些因素對于發展我國農業物流具有很大的制約作用。
盡管發展我國農業物流有很多約束因素,但是也應該看到:
隨著《物流術語》國家標準的,國家發改委等9個部委聯合《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的實施,《全國物流標準2005年—2010年發展規劃》提出的物流標準體系逐步建立,社會物流統計及社會物流總量核算的試算工作的開展,多層次物流專業教育體系和培訓、考試與認證的啟動,政府對農產品與農資連鎖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等,從政策層面為農業物流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五”期間95%的行政村通電話的電話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間將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縣鄉公路將增加30多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將達120萬公里,全國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都將基本實現通公路,95%的鄉鎮和80%的建制村通瀝青路或水泥路,在基礎設施方面為農業物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發展農業物流的建議
(1)政府提供良好的公共設施,為農業物流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應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協調發展,從體制上打破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發展智能交通保證物流的高效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電子商務認證體系、網上支付系統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統,促進信息資源共享,不斷提高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推動企業內部流程改造,積極探索物流一體化管理,大力推進公共信息平臺建設。
(2)政府應重視軟環境建設。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制定物流發展戰略、規劃及產業政策,清除地區和行業壁壘,創造并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根據現代物流發展的需要和我國國情,建立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營造環境、行業協調自律的運行管理機制和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為農業物流企業發展提供公平的自由競爭的外部環境,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3)提倡農資、農產品加工制造企業和涉農商貿企業引入現代物流理念,積極進行企業內部流程再造和資源整合,提高自身物流管理水平。
(4)發展基于供應鏈管理理論的農業物流。供應鏈管理從系統角度出發,通過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無縫銜接和協同運作,可以有效減少各環節的成本,提高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成本。加強農業企業間的物流合作,逐步建立供應鏈管理的合作伙伴關系,形成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改善農產品供給能力,提高農業物流服務水平,培育社會化物流的需求基礎,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
(5)加強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藝,使物流規劃和決策科學化,物流組織和管理民主化,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物流運作效率和效益。
6結論
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現代物流的發展,根據現代物流發展的規律,結合我國國情,發展農業物流,對改變農業產業結構,加強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丁俊發.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J].中國供銷合作經濟,2002(2):19.
[2]丁俊發.解決“三農”問題物流大有可為[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4(12):8-9.
[3]何明珂,鄭媛.農業物流促進農村經濟[J].中國供銷商情,2004(4):21-22.
[4]陳淑祥.簡論我國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J].農村經濟,2005(2):19-21.
[5]韓美貴,張兆同.改善和發展農產品物流的思考[J].農村經濟,2005(2):22-24.
[6]佚名.5種農資連鎖經營將受扶持[J].農產品市場周刊,2005(6):9.
篇8
【關鍵詞】長吉圖農產品物流,SWOT分析
1優勢分析(Strengths)
1.1地理優勢。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主要范圍是中國圖們江區域的核心地區,包括吉林省范圍內的長春市部分區域(包括長春市城區、德惠市、九臺市和農安縣)、吉林市部分區域(包括吉林市城區、蛟河市和永吉縣)和延邊州(簡稱長吉圖),總面積大約為3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有770萬人。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區域面積吉林省的1/3、人口數量占吉林省的1/3,經濟總量占吉林省的1/2,該區域是我國參與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的核心地區和重要支撐。其中的琿春市距離日本海只有15公里,琿春市的周邊分布著俄、朝兩個國家的10個港口及兩國的自由貿易區和自由經濟區。
1.2擁有巨大的農產品物流需求。吉林省是我國的一個農業大省,地處全球“黃金玉米帶 ”,吉林省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產生了巨大的農產品物流需求。多年以來,吉林省的農產品產量逐年提高,2011年,吉林省的糧食總產量達到634.2 億斤,創吉林省歷史上的最好水平,這些都要得益于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品種多樣、總量豐富、品質優良的農產品,對專門的農產品物流產生了巨大的需求。
1.3 現代物流業已初具規模。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物流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工具、倉儲設施已經初步具備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基本需要;第三方物流業開始起步,并擁有的巨大潛力;以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為核心的商業連鎖企業和物流聯盟也已經形成,這為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劣勢分析(Weakness)
2.1農產品物流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但是目前區域內農產品物流企業的規模還是比較小,農產品物流企業的數量也比較少,實力比較強的、信譽度比較高的大型的現代物流企業更少。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2011年年末,吉林省經注冊的物流企業總數是1983家,其中農產品物流企業只占總數的7.7%。在這些數量有限的農產品物流企業中,主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的形式為主。專業的農產品物流企業的缺乏,制約了農產品物流整體水平的提高。
2.2農產品物流的成本偏高。農產品物流是物流產業中的一個分支。農產品屬于鮮活產品,本身有著不同于其它產品的獨特之處,所以想要降低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率,擁有便利快捷的運輸、合理的流通網點就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吉林省的農產品物流主要還是初級產品的外銷。由于油價、人工、物價等物流成本不斷上升,使得農產品物流成本比較高。以長春市為例,長春市的蔬菜進行采摘后,進行商品化處理的比例僅僅為1%,進行保鮮儲藏的比例還不到20%,進行加工的比例也只有4.6%,可見蔬菜物流的附加值是比較低的,再加上物流組織管理和物流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農產品物流的成本普遍偏高,而且波動性也比較大的。再加上由于路況不是很好所產生的時間成本、設卡收費等問題都使得農產品物流的成本有所增加。在吉林省內經過精加工之后的農產品的運費一般會占價格的10%左右,低值低利的初級農產品運費所占的比例可想而知就會更高。
2.3冷鏈物流發展較慢。目前,吉林省的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會有很大的損失,這主要是因為在運輸中大約有80%的易腐農產品并沒有進行溫度監控,只有15%左右的易腐農產品進行了冷藏運輸。農產品的損耗率也是比較高的,比如對于一般果蔬來說,損耗率大約為10%,肉類、水產品平均損耗率大約為12%。另外,我們的冷藏設備、設施比較落后的,不能達到比較高的自動化程度。
2.4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缺乏。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是需要專門的物流專業人才。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物流從業人員當中持有物流師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比例還不到15%,在持有物流師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人當中,有很多是從管理工程、交通運輸等專業轉行過來的,專門學習物流管理專業人非常少。有很多原因導致了物流專業人才的缺乏,比如我們的物流教育還不是很先進,招聘物流專業人才比較困難,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另外,各物流企業對員工所進行的專業培訓和崗位培訓也非常少,開設農業物流專業的學校數量非常少,所以農產品物流人才的短缺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農業物流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制約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農產品物流發展的一個瓶頸。
3機遇分析(Opportunities)
3.1政府政策及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持。2009年8月30日,國務院批復了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的《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是國家重點開發開放的地區,這將對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的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目前,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就是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與建設,并且已經制定了長吉圖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政府的扶持一定會為長吉圖地區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創造更優越的條件。
3.2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的投資發展環境較好。按照《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該區將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玉米生物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現代服務業,重點建設現代制造業集聚區、現代商務區、綜合保稅區、科技創新區、國際國內產業合作區、生態功能區、現代物流區等功能較為完善的區域。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將會給物流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經濟優勢日益明顯,市場潛力非常廣闊。
4挑戰分析(Threats)
4.1來自農產品本身的特殊性的威脅。農產品本身具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特點。首先,農產品具有地域性、季節性、易腐性、數量大等特點。在對農產品進行運輸的過程當中,經常會出現倒流、對流、迂回等現象,這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點多面廣,消費半徑大且分散所造成。其次,田間和農產品運輸具有強時間性和非均衡性,這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的特點,但是對于農產品的需求卻是普遍的。鮮活農產品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特點,比如含水量高,保鮮期短,很容易發霉變質等,這就對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從而提高了對運輸、倉儲、包裝、裝卸等環節的技術要求,這些都進一步加大了農產品物流的風險。
4.2來自貿易、技術“壁壘”的威脅。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和加工貿易在世界上特別是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是非常廣闊的,這就使得我們非常容易遭到這些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壁壘”、數字“壁壘”和裝備“壁壘”等貿易、技術“壁壘”的限制。這些貿易、技術“壁壘”降低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因為這些貿易、技術“壁壘”使得農產品的進口檢測指標大幅提高。
4.3來自跨國物流企業的競爭威脅。伴隨著《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相關政策的落實,該區域的進出口貿易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物流行業競爭加劇,一些實力非常強的跨國物流企業把它們的目光瞄準了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的物流市場。農產品物流是物流的一個重要領域,當然也會融入到國際大流通當 中,從而接軌國際農產品物流。跨國物流企業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比如跨國物流企業有來自于資金方面的優勢,有來自于技術方面的優勢,有來自于人才方面的優勢,有來自于管理方面的優勢,還有來自于網絡方面的優勢等,但是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物流業起步是相對比較晚的,農產品物流的效益、快速反應能力和競爭力都是比較低的,這就造成和國外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綜上所述,要加快長吉圖先導區農產品物流及配送的合理化發展,必須抓住機遇、發揮現有的優勢、彌補短板、做好迎接國際化競爭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張平.黑龍江省發展農產品物流SWOT 分析.農業科技管理,2009(10).
[2]畢賢忠.長吉圖地區發展現代物流業的SWOT分析.物流商論,2012(4).
[3]侯曉華,張鳳杰,潘澎湃.吉林省農產品物流業發展概述.農業經濟,2013(2).
篇9
Abstract: Logistics has achieved fast development for the past years, especially logistics distribution; it attracts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people.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product delivery in logistics is still a gap in China, which restricts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of Shijiazhuang district,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combining with 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plan, hoping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insider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 intensify research on the relative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of Shijiazhuang district.
關鍵詞: 物流;配送模式;農產品配送;流通方式;物流成本
Key words: logistics;distribution model;agricultural product delivery;distribution model;logistic cost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3-0009-01
0 引言
相對于工業物流而言,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行業的發展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對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進行分析與研究,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對于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以河北這個農業大省省會,石家莊地區為落腳點,對農產品物流配送的有效模式進行初步探索研究。
1 石家莊地區農產品物流配送的基本現狀
石家莊市是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高產區,是華北地區的重要商埠。石家莊是全國鐵路、高速公路、國道交會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是國家鐵路運輸網中三大貨運編組站之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和貨物中轉中心。石家莊國際機場是首都備降和分流機場,已開通內陸港和40多條國內外航線。這些優越的條件,無疑為石家莊地區發展輻射全國、聯通海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目前的石家莊物流配送體系還不能適應農產品流通的需要。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設發展比較緩慢,物流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比較普遍,且都是“粗放型”發展,專業化操作程度較低。針對上述問題,為了加快石家莊地區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更好地服務“三農”,政府制定了《石家莊市農村物流配送發展規劃》,提出了“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立足服務三農,圍繞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完善農村現代物流配送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使我市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指導思想,并提出了一些配套措施。
2 基于石家莊市農村物流配送發展規劃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2.1 改造農產品傳統流通渠道,探索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產品的流通渠道指的是,產品從生產商手中到消費者手中所經歷的通道,這個過程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產品流通的效率及買賣雙方的成本。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基本模式為:生產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菜市場——消費者。之所以稱之為“傳統流通渠道”,是因為它采取的仍是一買一賣,有一件送一件的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浪費了運力,增加了送貨成本,買賣雙方的信息溝通不暢,極易導致供不應求或供過于求的狀況,供需雙方的需求都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如果加入物流中配送的概念,以上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即:生產基地——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超市(菜市場、酒店、食堂)——消費者的模式。這種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應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農產品的采購、運輸、加工、配送等業務流程。配送中心把分散的農戶生產點或者生產基地的農產品實現現場采購,再運輸到公司經過分級、篩選、分割、分揀、包裝、倉儲、深加工、配貨等環節,再向多個需求點如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網點配送農產品。
2.2 建設有輻射能力的物流配送中心。石家莊地區目前在建以及擬建的大中型物流配送中心項目有六個,分別為:華北綠谷農副產品交易物流項目,總投資15億元;保龍倉河北大河物流園農產品加工倉儲配送中心,總投資4.5億元;河北國大物流產業園,投資1.55億元;河北省糧食現代物流石家莊基地,投資1.54億元;河北凱隆達食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投資5400萬元;益海糧油倉儲物流基地,投資6000萬元。在此,筆者想重點敘述的是“河北國大物流產業園”。該產業園是為“河北國大連鎖商業有限公司”建立的。河北國大連鎖商業有限公司是河北省較早成立并實行規范化管理的現代化商業連鎖企業,包括食品商場、超市、便利店、農家店、書報亭等業態,并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是省內成功的便利店品牌之一。
2.3 健全物流信息體系。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信息社會。然而長期以來,農民對市場供求信息的獲取渠道單一,獲取的信息滯后、失真現象嚴重,跟不上瞬息萬變的市場。缺乏有效的信息導向,農產品物流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流程不合理,甚至簡單的農產品流通環節也會出現“牛鞭效應”。一旦發生這個問題,流通中的庫存盲目增加,易腐爛的生鮮農產品極易造成損失,而這又會直接損害農民的利益。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物流信息體系。
2.4 利用現代化的物流技術。從物流技術來看,我們目前的技術裝備比較落后。農產品加工包裝能力比較低下,品牌數量少、覆蓋率低。品牌及包裝產品一般是糧油等大宗農產品的初級加工品,進入市場的鮮活農產品基本上仍以散裝原產品為主,這導致了流通環節的利潤主要來源于市場間的差價而不是加工增值。這就需要我們更新物流裝備,創立自己的農產品品牌,發展自己的精致包裝,賺取商品本身以外的附加利潤,提高農民的收益。
3 結束語
近幾年來,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流通農產品物流的研究正在興起,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關注。由于農產品物流的特殊性,農產品物流研究的復雜性特點,目前農產品物流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比較貧乏,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物流的概念、性質及物流體系建設,還沒有從物流理論的角度進行深化研究。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產業化、糧食流通體系改革研究等重大農業發展問題關系都需進一步研究。筆者認為改善農產品物流配送組織模式要達到三個目標:首先,使農民生產的農產品能夠實現價值與使用價值;其次,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增值;最后,降低農產品的生產與流通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本文的初步探索,旨在拋磚引玉,期待更多的物流業專家及愛好者參與更多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郭淑緩.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及對策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5.
篇10
脆弱的農產品冷鏈
冷鏈在國內早已興起,但主要為大型的食品加工企業和餐飲企業在建設。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仍然以常溫物流為主,普通農產品的冷鏈建設極其薄弱。
從冷鏈基礎設施建設來看,數量嚴重不足。運輸上,據有關數據顯示,在全國總運行的鐵路車輛中,冷藏車只占2%左右,我國鐵路易腐貨物冷藏運輸率雖是國內各種運輸方式中的居高者,但也僅為25%-30%;我國冷藏保溫汽車占貨運汽車比例僅為0.3%,公路易腐貨物的冷藏運輸率約為15%;內河和航空運輸則更低。這其中用于初級農產品的冷鏈更是微乎其微。設備上,目前我國在冷鏈中用于運輸的專門車輛很大部分來自于海運報廢或即將淘汰的海運冷藏集裝箱,專業化的冷凍冷藏車數量嚴重不足。大多數車輛的制冷技術和工藝比較落后,缺乏規范式的保鮮冷鏈運輸車廂和溫度控制設施。
冷庫建設上,目前全國有冷藏庫近2萬座,冷庫總容量880萬噸,其中冷卻物冷藏量140萬噸,凍結物冷藏量740萬噸。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9年我國肉類總產量7509萬噸,禽蛋產量2660萬噸,水產品產量5120萬噸,肉、禽、蛋和水產品產量的逐年遞增,需要農產品冷鏈行業不斷擴容。冷庫需求缺口仍然較大,而且各類冷庫的結構并不合理,大型冷庫項目較多,批發零售冷庫建設相對較少,肉類冷庫建設較多,果蔬冷庫建設還比較落后;城市銷售市場冷庫發展較快,產地加工冷庫建設比較緩慢。
從農產品流通的主要鏈條上看,冷鏈殘缺。上游農戶種植的農產品幾乎沒有田間預冷這一環節。自有基地的大型農產品企業狀況稍好,通常建有產地冷庫,能夠保證多數農產品采摘后迅速進入冷庫進行清洗儲存。但這部分有條件冷藏儲存的數量占農產品總量比例實在太小。在從產地運往產地批發市場或者銷地批發市場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專業冷藏車運輸。據某大型水果企業負責人透露,即使是他們這樣年銷售額過億,已經在產品產地、效地建設了數十座冷庫的大型農產品企業,在運輸時仍然沒有采用專業冷藏車,還是以常溫車加棉被來控制溫度。據其透露,目前我國的蔬菜瓜果,即便是在產精品出口為主的山東產區,也極其少有用冷藏車運輸的。追問原因,癥結還是在于成本高昂。
中游的批發市場近幾年來在商務部的支持下,興起了冷庫建設的。2006年,商務部啟動“雙百市場工程”,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建設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項目。廣東江南果菜市場是我國最大的果菜集散地,市場共有冷藏庫3245噸,在“雙百市場工程”建設中又新建冷藏庫1845噸。河北懷來京西果菜批發市場、滄州紅棗交易市場、饒陽瓜菜果品交易市場均是我國北方地區有名的果蔬產地市場,2007年以來,在“雙百市場工程”中分別進行了新建、改建果蔬恒溫庫和保鮮庫等。可以說,目前農產品冷庫主要就集中在各地批發市場。
下游,農貿市場幾乎沒有冷鏈,冷鏈主要在超市。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規范程度的提高,經營生鮮的超市多數都具備了不同程度和規模的冷鏈能力,此能力不僅包括在賣場的冷柜,還有物流中心的冷庫與配送使用的冷藏車。在此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冷鏈的斷鏈問題,即在各環節的交接過程中,溫度控制的銜接能力尚顯不足。比如,冷庫出庫月臺與冷藏車之間的銜接,送貨時冷藏車門的開閉,超市收貨到入賣場冷柜的短暫距離等等。至于從超市再到消費者廚房這一段,更是沒有冷鏈,大家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此環節的斷鏈。然而從專業角度判定,從農產品采摘開始直到消費者廚房,有一處斷鏈,整條冷鏈都算失效。
不能回避的農產品冷鏈
冷鏈是保障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食品安全不僅僅是品質的口號,更是社會責任所在。民以食為天,保證食品健康衛生本就應該是政府和各個企業組織乃至全社會成員的義務。沒有冷鏈的農產品物流,易腐變質,損失的不僅僅是利潤,更是社會成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而尚且不論生命安全,目前農產品的損耗也已經怵目驚心。據有關統計,我國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生鮮貨物的冷藏運輸率,采用冷藏運輸所占的比例只有10%~20%,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均達到80%~90%。因冷鏈缺失,初略估計,我國水果、蔬菜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節上的損失率仍高達25%~30%,如以這個比例計算,我國每年約有1億多噸果蔬腐爛損失,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都控制在5%以下。
農產品冷鏈建設已難以回避。
近年來,商務部等有關部門近年來加大了農產品冷鏈建設支持力度。商務部表示,為進一步推進農產品冷鏈發展,除了組織“果蔬冷鏈物流”等課題研究,加強冷鏈標準體系建設,為推進農產品冷鏈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之外,還將通過信息化建設等措施,促進冷鏈物流產業升級。
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這是中央出于減少農產品及海鮮等的損耗,以及保證食品安全的目的而做出的努力,也是中央惠民政策的體現。《規劃》要求,到2015年我國將再增加1000萬噸冷藏庫的能力,預計將帶動社會投資2000億,屆時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0%、30%、36%以上,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環節產品腐損率分別降至15%、8%、10%以下。
《規劃》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運轉高效、規模化、現代化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企業,冷鏈物流核心技術將得到廣泛推廣,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設施裝備先進、上下游銜接配套、功能完善、運行管理規范、技術標準體系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
《規劃》明確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七項主要任務一是推廣現代冷鏈物流理念與技術,二是完善冷鏈物流標準體系,三是建立主要品種和重點地區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四是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五是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六是加快冷鏈物流裝備與技術升級,七是推動冷鏈物流信息化。
為實現上述目標和任務,《規劃》提出要實施入大工程,一是冷庫建設工程,二是低溫配送處理中心建設工程,三是冷鏈運輸車輛及制冷設備工程,四是冷鏈物流企業培育工程,五是冷鏈物流全程監控與追溯系統工程,六是肉類和水產品冷鏈物流工程,七是果蔬冷鏈物流工程,八是冷鏈物流監管與查驗體系工程。
商務部表示根據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以及區域資源稟賦和優勢農產品布局,將積極推進各具特色的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選擇重要品種(高價值量農產品,如熱帶水果;易腐敗產品,如肉類等)建立冷鏈通道試點。
農產品冷鏈技術要領
農產品冷鏈技術和設備主要為冷庫存儲、冷鏈
運輸、冷鏈物流設備。
常年從事冷鏈物流設計規劃的北京啟達喬泰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霍青梅介紹,目前冷庫主要建筑結構形式主要有:(1)土建式冷庫。其建筑一般是多樓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在結構內部再用PU夾芯冷庫板組裝冷庫,或使用PU噴涂四周的方式建造。(2)裝配式冷庫。裝配式冷庫在國內一般用于小型拼裝冷庫。(3)庫架合一結構。庫架合一結構由于物流中心內部沒有柱網,可以達到單位面積存量最大化及物流動線最順暢化。
冷庫制冷系統是由一系列的設備依統籌設計組裝、安裝而來。一般可區分為制冷主機(主要包括:機頭、壓力容器、油分離器、閥件等)、制冷風機(由不同的布局方式及數量、除霜設計方式,進行不同的選擇配置,比如:電熱除霜、水除霜、熱氣除霜)、控制系統(由一系列的閥件、感應裝置、自控裝置及控制軟件等組成)、管路與閥件系統(一般依設計配置)。與制冷系統配套的還有壓力平衡裝置、溫度感應裝置、溫度記錄裝置、電器設備等。在冷媒的選擇方面,國內主要使的是氨系列或氟系列的冷媒。另外,在較高溫層,如12攝氏度作業區,還可規劃使用二次冷媒,如冰水或乙二醇。
在冷庫中的存儲及相關設備主要有:(1)各種類型貨架或自動化立體倉庫系統(AS/RS)。與常溫貨架不同的是,低溫庫內使用的貨架對鋼材的材質、荷重、貨架的跨度設計均有特殊要求。(2)為配合存儲,滿足生鮮食品的特殊要求,配置的臭氧發生器、加濕器、新風機、二氧化碳發生器、其他特殊氣體發生器等配套設備。(3)冷庫用專業門組及庫板工程、與門組配套的各型防撞桿。(4)冷鏈物流月臺設備設施,主要包括月臺各型門罩或門封、月臺調節板(電動、手動)、月臺防撞設施、月臺車輛尾門機坑。(5)耐低溫的專用型的搬運設備,如各種叉車、自動倉庫內的堆垛機等。此外,還有物流容器、分揀設備、物流管理軟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