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財務制度與會計制度范文

時間:2024-03-26 17:4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單財務制度與會計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簡單財務制度與會計制度

篇1

 

近年來,隨著新《醫院財務制度》、《醫院會計制度》的實施,各家公立醫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創新,但各醫院在日常實施過程中也逐漸發現了一些不協調之處,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如財務人員對財務制度與會計制度理解角度有偏差,財務會計預算管理缺乏會計信息的支持與監督;醫院資產管理缺乏可操作性,效益核算分析不健全等等。在對公立醫院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的關系進行梳理和總結的同時,發現其不協調之處,提出兩者相協調的對策與建議,為各級各類公立醫院規范財務核算行為,實現財務管理目標,提供了操作方法與研究方向。具體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財務人員專業素質,重視管理會計

 

隨著醫療市場競爭的加劇,醫院發展規模的擴大,對醫院財務工作的專業性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高素質財務人員參與到醫院財務管理活動中。實際工作過程中醫院普遍注重對醫療技術人員的培養,將財務人員定位于行政后勤類,或者簡單地認為財務人員就是簡單的會計,從事記賬、資金收付等日常工作,在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上并沒有像對醫療人員那樣重視;同時醫院財務主管、業務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記賬、報賬等會計基礎核算工作上,不注重醫療行業的發展和新專業知識的學習,長此以往,不能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醫院財務管理中深層次的問題,不利于醫院競爭能力的提高。

 

醫院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是醫院財務管理活動優劣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充分發揮財務管理在醫院經營活動中的智能作用,就需要很好地引入和完善管理會計,實現傳統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變,為醫院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財務人員隊伍以實現醫院經濟管理決策最優化。傳統財務會計的主要功能是做記錄、是“向后看”,屬于一種專業技術,而不會大量涉及法律的、政策的、醫院管理層決策所需要的很多功能等。而管理會計是“向前看”,以發展的眼光來規劃未來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期的醫院戰略。管理會計從精細化角度設計指標,跟蹤、調整直至優化組織結構。要求醫院整合內部資源,做到精簡高效,職責明確,分工合理,目標清晰,發揮內部組織結構的協同效應,實現財務精細化和管理精細化。同時,管理會計中預算管理、績效管理、差異分析等現代管理理論和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醫院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了績效考核的效果。總之,管理會計是實現醫院價值持續增長科學而有效的理論體系,是整合和梳理醫院的臨床業務流程、財務會計、經營管理的系統工具,有助于實現醫院各種資源的統一運作、共同實現醫院價值最大化。

 

二、強化預算約束與管理,實行全面預算管理

 

醫院預算管理是《醫院財務制度》的重要內容,加強醫院預算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醫院資源,在維護公益性的前提下,強化日常經濟活動,調動各科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嚴格預算管理要求,實現醫院總體收支平衡。要從根本上解決醫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協調好財務制度與會計制度的關系,財務制度解決好怎樣開展預算管理,會計制度解決好如何開展預算管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轉變觀念。醫院管理者及財務工作人員應樹立全面預算管理的觀念,通過預算編制掌握醫院現有資源配置情況,將醫院的一切醫療活動納入到預算管理體系中來,有效組織醫院開展經營活動,實現醫院戰略目標。

 

二是建立完善的預算管理制度。制度是規范,是基礎,是保障。完善的預算管理制度能保障預算工作有序開展,有效克制預算管理工作中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將預算工作落到實處,做到責任明確、獎罰分明。

 

三是要優化基礎會計數據信息。首先,對醫院總預算目標進行合理分解,采用“上下結合,分級編制,逐步匯總”的編制步驟,層層落實到有關部門、科室,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科室加強預算管理,提高科室經營管理水平。預算編制過程中,財務部門應盡快推出適合醫院的預算管理細則,以單位財務會計數據信息為基礎,結合本單位預算編制需要設計出行之有效、簡單易懂的預算編制填報表。其次,對臨床業務科室進行必要的預算編制培訓,強化預算控制意識。最后,以預算的執行情況、執行業績為標準進行績效評價。財務部門根據月度、季度財務報表、收入支出明細表量化分析各職能科室及全院年度預算執行情況,發揮相應的會計監督職能。年終確認相關科室預算管理業績,將預算評價結果與年終醫院績效評價相結合,獎懲到位。

 

三、加強資產管理,完善資產核算辦法

 

《醫院財務制度》規定,圖書參照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加強實物管理,不提折舊。實際工作中我們應理解為購買圖書應作為當期費用處理,同時參照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建立圖書卡片或明細輔助賬,進行實物管理。

 

在建期購進無形資產的過程中,新的《醫院會計制度》沒有明確其成本歸集的途徑,實際操作中應在“在建工程—設備安裝”科目中進行歸集、核算。加強對固定資產改擴建當中資本化支出的管理及核算,嚴格執行制度及各項規定中的資本化標準,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嚴格資產清查及報廢程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建議參照企業會計準則,并根據公立醫院的性質、規模按年總收入劃定不同比例的壞賬計提比例。借鑒企業的報表分析模式進行細化,認真編制醫療設備的效益分析報告,加強對設備效益分析的寬度和深度,綜合各部門醫療設備資源,做到資源共享、有效利用。

 

四、硬化成本核算,強化成本控制

 

《醫院會計制度》明確了成本的調整、編制、執行等工作程序,將收入和支出費用都納入成本的范圍。在實際工作中,醫院成本費用的分攤方法,各個醫院的做法不同,勢必造成各個醫院的成本差異較大。為了配合財務制度中對醫院成本管理的要求,會計實務中對各項支出、成本費用的核算入賬要盡量細化,科室要準確,能用實際發生數的盡量用實際發生數,需要進行分配的成本費用要盡量選準參數、選準比例進行分配。要嚴格區別醫療業務成本和管理費用的界限,只有做好這些會計制度中的基礎工作,才能使財務制度中的成本管理突出效益性原則,才能通過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醫院成本。

 

建議從制度層面根據醫院類別、規模等因素對醫院成本費用的分攤、計提、核算做出規定,這樣不僅可以規范醫院間成本核算的可比性,更能提高成本核算的精確度,從而完善醫院成本核算制度。

 

編制成本核算報表,及時發現成本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把握成本構成及其變化規律,為醫院改進成本核算方式提供科學依據。完善成本分析體系、信息反饋體系和責任考評體系,通過建立醫院成本考核獎懲激勵機制,使成本費用開支與部門、科室、個人利益相聯系,促使各部門、各員工轉變觀念,強化成本管理意識,降低醫療運營成本,實現成本管理目標。同時,以財務制度為綱領,會計制度為工具,建立一套合適醫院的成本管理評價體系。

 

五、改進和完善風險評估和財務報告體系

 

《醫院財務制度》對醫院的對外投資進行了嚴格的規定,相應地在對外投資的會計處理及會計監督上,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對外投資的成本、收益、回收等各個環節需要嚴格按要求,會計人員要加強責任心,提高管理素質,核算水平,發現問題及時反映,以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

 

財務報告是以日常的會計核算為基礎,沒有以會計制度為準繩的嚴密的會計核算,不可能有實用的財務報告的出爐,不可能為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經營信息。所以,會計人員在處理醫院各項經濟事項時一定要遵循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即真實性原則、相關性原則、一致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及時性原則、謹慎性原則、配比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按實際成本估價原則。

 

以上建議,并不全面,僅是提了一些重點,操作上也會比較復雜,但指向的是財務制度與會計制度協調機制創新,目標是提高公立醫院財務管理水平。

篇2

關鍵詞:企業會計法律體系核算模式國際化

一、現有會計法律體系形成過程的歷史回顧及格局分析

以《企業會計制度》的頒布實施為標志,我國會計法規建設目前基本已形成了以《會計法》為中心、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為基礎的相對比較完整的法規體系。縱向分析,我國的企業會計法規體系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會計法律,主要是指會計法。第二個層次是會計行政法規。第三個層次是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是由《會計法》授權、財政部制定的有關會計工作規范。橫向分析來看,企業會計法規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會計核算方面的法規;二是會計監督方面的法規;三是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方面的法規;四是會計工作管理方面的法規。

二、現有企業會計法律體系運行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一)行業會計制度的具體行為規范不適應企業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業所執行的具體會計規范是在《企業會計準則》指導下的行業會計制度,這套規范體系存在著諸多不合理之處:(1)不能適應企業經營多元化發展的要求。隨著市場機制的日益完善和風險機制的日益形成,多元化經營將成為企業經營的必然趨勢和戰略選擇。多元化經營必然使企業涉足于各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經營業務,而執行現行會計規范要求企業對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經營業務分別設置賬戶,并采用不同的會計程序與方法進行會計處理,這不僅增加了多元化經營企業會計核算的工作量,影響核算效率和質量,而且難以保持口徑一致,反映綜合的財務會計信息。(2)不利于會計信息的行業比較和分析。執行行業會計制度,使得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會計處理所依據的原則、程序、方法各不相同,這就必然導致會計信息在行業、企業之間失去可比性,不便于投資主體對潛在投資對象的比較、分析和選擇,最終不利于資金的合理流向和資源的優化配置。(3)不便于投資主體對企業實施有效的財務監督。企業各投資主體對企業實施財務監督的主要依據是財務會計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資主體出于增加投資收益、回避投資風險的考慮,會不斷的改變投資對象,使資金經常性地從一個行業轉向另一個行業,或同時分布于若干不同行業;另一方面不同行業又執行不同的財務會計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主體要實施財務監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業的會計處理原則、程序和方法,這無疑加大了財務監督的難度,影響財務監督效率。

(二)現行會計制度在構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

完整性和系統性是現代會計制度應具備的基本特征。所謂“完整性”是指會計制度應包括和覆蓋全部會計實務,使每一會計行為,每一會計事項都有相應的制度予以規范。所謂“系統性”是指現代會計制度應是在會計目標統一約束下,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層次的會計制度構成的有機體系。然而,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基本上是圍繞企業常規會計事項由國家統一制定,在構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1)一些現代會計分支尚未納入會計規范體系;(2)許多企業缺乏健全、完善的內部核算制度。然而,目前許多企業只執行統一層次的會計規范,而無完善的內部核算制度與辦法,這一方面損害了會計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則往往導致企業成本不實、賬目不清、數據不真。

(三)會計制度改革的國際化進程緩慢

《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會計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但其進展不盡如人意。現行會計規范在許多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尚未協調,甚至差異較大,例如有關固定資產折舊、存貨計價等會計方法,國際會計準則規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業可以自行選擇;而在我國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中,有關這些方法的選擇作了較嚴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國外被廣泛使用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舊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等在我國尚未獲得用武之地,或在應用的范圍上受到嚴格限制。再如,國際會計準則對企業集團分部業績報告的編制、通貨膨脹條件下的財務報告等均制定了相應的會計準則;而我國尚缺乏這方面的準則規范。由于這些差異的存在,一方面要求我國的會計信息缺乏國際可比性,不能充分發揮其“國際性商業語言”的功能,這正如我國的涉外企業需要按照我國會計準則與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會計準則編制兩套口徑不同的會計報表,并分別由不同國別的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這充分表明,由于會計規范的差異,一方面使我國涉外企業的會計工作量增大,會計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這些企業的國際性競爭;另一方面有礙于我國市場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和企業經營的國際化拓展。

(四)現行會計規范的協調性差

在我國,自《企業會計準則》出臺后,分行業、分所有制頒布了一系列會計制度,對相關事項的核算與報告作了許多規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對公司制企業的財務會計作了一系列規定,《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第三章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編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規定。這些規定從基本面看,與會計制度的規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諸多不協調的方面。由于相關法律規定不一致,導致企業會計人員在實務操作中無所適從,比如一個從事產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應執行《工業企業會計制度》還是按《公司法》規定處理,是無從明確的,結果可能導致同一類型企業按照不同的規定進行處理,損害會計信息性。

(五)會計制度的嚴肅性受到損害

會計制度作為指導各企業進行會計處理的規范,具有強制性和嚴肅性,也即各企業會計人員均應自覺地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核算和報告。但在現實中,一方面,由于監督措施不力,導致一些企業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會計處理上“各盡所需”。主要表現在一些企業的會計人員置會計制度規定不顧,完全按廠長、經理的意圖進行會計處理,導致核算不實、數據不真,或設置“兩套賬”以應付財政、稅務等機關的審查。更為甚者,一些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時,為了不得罪客戶,不顧執業規范而按客戶意圖進行審計,提供虛假審計報告。另一方面,由于執法不嚴,縱容了違規違紀行為。比如一些企業雖然在審計或財務檢查中查出了不少問題,但在處理上大多是“限期糾正”“下不為例”,對負責人從輕處理或不予處理,這就縱容了會計上的違規違紀行為,致使一些企業違規行為屢查屢犯,屢禁不止。

三、深化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構建企業會計制度

改革會計制度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而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從不完善到完善、從不規范到規范的動態過程。因此,從理論上說,會計制度應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完善,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各不同階段企業經營的特點。但事實上,會計制度變革與市場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市場經濟發展作為客觀環境的變化,具有其內在的規律性,而會計制度變革是從屬于市場經濟的一種行政行為,缺乏內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場經濟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具有動態性和連續性,會計制度變革則是依據一定時期市場經濟運行的相對穩定特征,對原制度進行修正和革新,其變化具有間歇性和相對穩定性。以上兩個方面表明,會計制度的改革不僅要考慮當前的市場環境,而且要能體現市場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及其規范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導和規范不斷出現的新業務、新事項的會計處理。

(二)加快我國會計規范的國際化進程

會計規范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必須要隨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修正和完善。由于基本經濟制度的差異,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有別于西方國家,但就發展市場、規范市場體系這一點而言,各國的目標是一致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及健全、完善的市場體系的日益形成,我國市場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場體系,加入國際性的商業交易網絡,適應這種市場體系國際化的要求,作為“國際性商業語言”的會計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統一的國際會計體系之中。針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現狀,加快會計國際化的進程是深化我國會計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會計國際化所包含的內容很多,但其核心在于會計規范的國際化。

(三)廣泛推行和實施《企業會計制度》,應以企業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具備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為前提

如果對這一問題認識不足,必將引起新情況下的會計信息失真,如濫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規定來蓄意調節利潤,從而造成不同會計期間的損益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既是具有代表性的、潛在危機的表現所在。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實踐證明,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而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的本質是解決由所有權和控制權相分離而產生的問題,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核心是處理好作為委托人的董事會和作為人的經理之間的關系,包括董事會如何有效地激勵和監督約束經理人員。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則必然難以依法進行會計核算。

(四)適應網絡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出臺相應的會計法律法規時應注重其內容的前瞻性

信息化技術在財務會計領域中的發展與運用,尤其是網絡財務或電子商務會計的出現,必將對現行的一系列會計法規的建設與完善產生深遠的影響,致使相應的法律法規需及時出臺。現行的會計法律法規在修訂過程中也要認識到這一問題,并增加其內容的前瞻性。當世界經濟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網絡數字經濟時代邁進的時候,一方面,能迅速適應配套需要的敏捷制造方式,即以“零庫存”為特征的適時生產與管理系統———虛擬企業的出現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分散于各地的不同市場將聯成一個整體,在一個超越了時間限制的、全天候的交易循環體內,企業可以通過網絡及時獲取各種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公允價格信息。在信息傳播速度有了新的衡量標準后,這一切都使得會計以市價為基礎的計量屬性的推廣和應用成為可能,進而為提高會計信息同決策的相關性和有用性提供了條件,使得現行成本的計量方法和屬性受到了挑戰。

(五)重視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及職業道德的加強是確保會計法律體系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

反映與計量經濟活動的會計工作是為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務的,經濟能否發展、經濟增長的預期能否實現,會計法律體系的健全與否只是一個方面。而確保法律體系的有效運行,并真正地發揮出自身的效能,需有兩個條件:一是會計人員的自身業務素質;二是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加強會計監督,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以在運行機制上確保結果不偏離基本的道德水準;另一方面是加強外部監督,即建立健全注冊會計師的相關法規,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在明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上下功夫。

(六)進一步明確會計核算制度與會計準則、稅法與財務制度的相互關系

1.會計核算制度與會計準則的關系。適應我國的國情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會計準則和會計核算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相互代替。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會計核算制度應與會計準則的規定,應保持一致性,即對同樣的經濟業務所允許采用的會計政策應保持一致,不能出現“兩張皮”現象。二是在新的會計核算制度中應繼續保持原有的結合會計科目的使用和會計報表的編制闡述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和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標準的做法,而不是將會計核算制度變成簡單的會計科目匯總會計報表及其使用說明。

2.會計核算制度與稅法的關系。會計核算制度為稅法的實施提供了基礎性的會計資料,是納稅的主要依據。制定會計核算制度時,在不違背會計核算一般原則的前提下,應盡量與稅法保持一致,減少調整事項,以便于企業納稅。但由于會計核算制度與稅法的目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必將會導致會計核算制度與稅法不一致的情況,這也是國際慣例。

3.會計核算制度與財務制度的關系。財務制度是政府為強化對企業的財務管理而制定的,與企業所在的國家的所有制相關。隨著我國企業公司化改造粒度的加大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方式也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相應的國家財務制度內容。也將作較大的調整,現行的財務制度中所包括的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內容,將由會計核算制度來規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電視廣播講座,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企業會計準則2001.經濟科學出版社

[3]具體會計準則講解與操作,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4]郭道揚.會計發展史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5]湯云為等.會計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6]許永斌.我國電算會計信息系統模型改造的理論基礎,會計研究.

篇3

關鍵詞:醫院;財務會計;制度

中圖分類號:F2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1

財務會計制度包含了財務會計工作所需要遵循的規章制度,所采取的方法,所實施的程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關于醫療保險制度方面的完善,這就需要醫院從內部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改革,傳統的制度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所存在的不足也逐漸顯現出來,已經不能適合新時期下醫院發展的要求。

一、新舊醫院財務會計制度的差異性

1.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改革

傳統制度固定資產計提修夠基金之后,醫院資產負債統計表上關于固定資產項目的金額只能針對原值進行反映,不能對實際使用過程中的具體損耗進行反映,從而讓固定資產的實際面值與資產賬面有很大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固定資產總量的虛增,無法客觀的闡述醫院固定資產使用實際情況與新舊程度,相關財會工作人員也無法真正了解固定資產的真實情況。

新制度針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進行了改革,另外,還完善了分攤制度。這樣是對固定資產核算的一次重大變革,將“固定基金”賬戶消除,增加了“待沖基金”的賬戶,在資產負債表中“累計折舊”賬戶是當作規定資產備抵項目而存在的,這樣才能讓醫院會計統計表能將資產、凈資產等等相關結余情況真實的體現出來,從而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固定資產價值會計信息的客觀性、保障性、真實性。

2.壞賬準備的計提范圍、比例、方法的改革

傳統制度是這樣規定的:年終時期,應該根據年末應收醫療款與應收在院病人醫藥費科目余額的3%-5%來計提壞賬準備。但是醫院針對在院病人逐步實施預收醫療款制度,因此,關于在院病人醫藥費的收取,并不屬于實際欠費,而且“應收醫療款”中“病人欠費數”占據了賬戶的重大比例,計提的壞賬準備無法滿足可能發生的壞賬,導致很多壞賬、死賬長期不能實現沖銷,影響醫院資金周轉,導致企業現金流量不夠,最終使醫院的流動性標準失去真實性。

對于醫院壞賬這部分來講,主要是由出院病人欠費而形成的,與“應收醫療款”有著密切的聯系,壞賬準備提取不能包含“在院病人醫藥費”,應該是除開病人欠費以后所形成的應收賬款,這些才能全部包含在壞賬準備的計提數據之中。基于新會計準則的角度來分析,充分與醫院經濟管理的需求相互結合起來,新制度改革的重心是:年末,醫院可以采用賬齡分析法、余額百分比法等等對壞賬準備進行計提,累計計提的壞賬準備要嚴格控制在年終應收醫療款與相關應收款科目余額的2%-4%以內。

3.抗風險能力的完善

傳統制度針對抗風險這個方面基本上處于空白,沒有提出防風險的內容,只是在風險真正發生以后關于經濟補償,稱之為“其他支出”項目,根本沒有設計關于抗風性的保障問題,尤其是醫療事故的出現可能出現的經濟賠償,這些風險的存在必然導致財務支出與凈收入違背“會計穩健性原則”。財務風險保險的缺乏,一旦出現重大的醫療事故,在高額經濟賠償的影響下,醫院難以穩定正常的運作。導致財務風險深入惡化,而且也不能將當期成本支出充分反映出來。

新制度改革之處依然以醫療風險保障的原理作為出發點,在專用基金下構建了醫療風險基金科目,并且明確計提醫療風險基金的客觀依據與計提比率,以實際情況為準自行選擇。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要遵循一貫性的原則,既然定出了相關的計提依據與提比率,就不能在一點會計年度中隨意更改;設定醫療風險基金專用款項;支持醫院使用對應的風險基金購買對應的險種。

二、醫院會計制度改革的亮點

1.對醫院成本核算體系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會計制度的改革成本核算依然是重點,因此,新制度為“成本管理”單獨設置了一個章節,詳細的規范了成本核算體系,對成本核算范圍、核算原則以及科室成本分攤流程進行了明確,將不屬于成本核算范圍的支出列出來,這樣有助于醫療價格的明確,有利于對醫療服務耗費進行合理的補償。醫院要善于抓住成本核算的結果,針對標準成本,推薦采用結構分析、量本利分析、趨勢分析等等有效的方法來分析影響成本管理的原因,只有真正把握住醫院成本運轉的規律,才能進一步提升成本的效率。

2.為醫院科研項目單獨設置了總賬科目與收支核算范圍

很多大型醫院承擔了一些學生實習、醫學科研、教學等任務,這些對提高我國醫療水平,促進醫學創新,培育一流醫學技術人才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新制度改革針對收入管理設置了“科教項目收入”這個科目,同時也針對支出管理設置了“科教項目支出費用”這個科目,關于凈資產管理設置了“科教項目結轉(余)”。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加強對科研項目的資金投入,有利于提出相對客觀的評價,提升科教項目的管理水準,更加有利于將醫療業務的成本與收入客觀、準確的反映出來。體現出醫院的發展特色,不斷提升醫院的市場競爭力。

3.對基層醫療機構單獨制定財務會計制度

新推出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務制度》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主要是針對鄉鎮衛生服務結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結構等等。這一制度的單獨提出,其主要原因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相對二級(以上)醫院來講無論是結構設備上,還是業務范圍都比較簡單,關于財務會計工作人員也會隨之較少,信息化基礎條件差。因此,需要單獨制定簡單的財會會計制度。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提供疾病預防控制等預防控制宣傳服務,而二級(以上)醫院主要職責是負責解救疑難雜癥、科研、教學等綜合方面的職能;“醫改意見與實施方案”針對基層醫生服務結構與二級(以上)醫院在要求上都不一樣,并且國家財政投資上也肯定各有程度。

總之,醫院財務會計制度改革以后,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相對比較成熟、比較全面而且比較規范。財務會計制度的改革是基于企業會計準則,充分考慮到醫院實際情況與發展需要,有效地將醫院會計信息的質量提升起來,從而能更加真實的、準確的、客觀的將醫院的運營情況與資產負債情況反映出來,促進醫院在財務會計方面更加有針對性的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庫區;企業;財務管理;切入點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命脈,是企業向國際化發展的前提。目前三峽庫區已成為重慶市區域經濟發展的“軟肋”。調查發現,該區域企業整體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水平比較低,企業領導對財務管理工作不夠重視,企業理財環境不佳,嚴重影響到企業的信用問題,在投資決策上憑經驗決策造成投資失誤;常常因核算問題、內部控制、籌資、成本、稅收、業績考核等問題使企業面臨財務困難。要提高庫區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必須找準企業財務管理的切入點,增加企業的競爭能力,促進三峽庫區企業健康向前發展。

一、三峽庫區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

三峽庫區作為全國經濟貧困區域,企業受宏觀經濟環境與體制影響,在加強財務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企業和庫區以外的企業無法公平競爭,造成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短期化,企業領導財務管理知識缺乏,沒有建立以財務管理為中心,協調運作的管理體系,弱化了企業管理。

1.財會從業人員的素質普遍較低。庫區不少中小企業財會人員非“科班”出身,沒有會計專業技術職稱。調查發現,除規模以上企業的財會人員具備較好的專業知識外,有不少中小企業的財會人員不具備專業水平,甚至有一部分沒有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而上崗。他們對財會新技術、新規則知之甚少,實際操作技術落后且更新速度慢。這種財會人員專業技能低,先進的財務管理方法得不到應用,財務管理的職能發揮不出來的現狀,導致企業會計行為隨意。另外,一些企業財會人員對《會計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規定了解甚少,財經紀律差,無視法律后果,任意編造、偽造會計憑證、賬簿,編制虛假會計報表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2.企業領導者缺乏基本的財務管理知識。企業的領導者癡迷于自己的經驗,簡單地認為財務就是記賬、算賬和報賬,財務信息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指導作用被完全忽視,從而導致他們對專職財會人員的輕視,輕視財會人員在企業中應發揮的管理職能,造成企業管理的科學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受到了制約。特別是“小作坊”、“夫妻店”起家的中小企業,其經營者缺乏基本的財務管理知識,對財務管理的要求和作用認識不清。

3.“財務管理”不規范,有的甚至較為混亂。目前由個體戶及小規模納稅人發展壯大起來的一些中小企業,其經營規模一般不大,財務制度不夠健全。有的雖然建立了一部分制度,但形同虛設;有的根本沒有建立財務管理制度,財務核算一般不準確。憑證登記、賬簿設置、記錄、報表上報也不太及時、規范。財務人員參差不齊,這類企業財務人員較少,有的就設置一個會計崗位,現金、出納由自己“擔任”。財務核算還存在一季度核算一次,納稅申報不太準確,存在“不實”申報現象。偷稅、逃稅在這類中小企業中也存在較多。其企業信譽也相對較低,外部環境較差,這些對他們的生存產生了直接影響。

二、三峽庫區企業財務管理的切入點

加強庫區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提升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應該從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實際出發,從提高企業領導和從業人員的思想素質入手,不斷加大對企業制度的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從規范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入手來提高和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水平,促進這一區域企業向良性方向發展。

1.以財務培訓為切入點,完善企業領導管理知識。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企業領導者不明白什么是財務管理,他們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是一竅不通,這樣的領導就無法指導本單位的財務工作,企業財務管理也就不能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就有可能造成企業資金周轉不靈而導致企業經營失敗。資金是企業生產經營的血脈,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時時刻刻都離不開資金的周轉,如果企業缺少資金或出現巨額虧損,不僅生產經營難以正常進行,而且職工的生活也難以保證,社會也無法穩定,只有讓每個企業領導者都懂得財務知識他們才會重視財務工作。因此,應由政府提供部分資金和條件,加大對庫區企業領導特別是中小企業領導財務知識的培訓工作,這是完善企業領導管理知識和完善區域經濟環境的一個捷徑。

2.以素質教育為切入點,發揮財務人員管理職能。對企業財務人員素質的調查顯示:“財務人員素質不高,財務管理分析能力較差,不適應財務管理工作的需要”。越是規模大的企業,此現象越嚴重;越是層級高的管理人員,對此現象的認同感越強。為此,加強企業財務人員的素質教育可以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參謀作用。

首先,從轉變從業人員觀念來提高他們對財務管理的認識。庫區企業最突顯的矛盾是伴隨著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核心地位的確立,財務人員管理分析能力與需求的差距。相當一部分財務人員是只會算賬而不會看賬的會計。這就需要從觀念上入手,正確處理財務與會計的關系,避免重會計核算,輕財務管理的現象。財務與會計職能在實際操作中的界線不清,是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的一大障礙。目前庫區一些企業只注重營運資金管理為主的日常財務管理,對企業籌資和投資企業資本結構,財務風險控制以及財務分析很少。從總體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層次較低,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也無論是在規模以上企業或中小企業都有待提高。因此,應立即從財務人員的觀念入手,提高他們對財務管理重要作用的認識,解決重核算、輕管理的現狀,切實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要在這些企業中逐步建立財務結算中心和會計核算中心,將財務管理部門和會計工作部門分離,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擺脫重會計核算、輕財務管理的局面,才能集中一部分會計力量搞好本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使財務管理工作在企業管理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次,從強化會計從業人員專業知識來提高素質。強化會計人員管理工作,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為企業提供信息的參謀作用,除了各企業領導要把提高企業財務人員業務素質納入議事日程外,作為會計的相關管理部門,也應重視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更新、職業道德的培訓,要定期、不定期地組織會計人員學習《企業會計制度》、新《稅收征管法》,以及國家新出臺的其他稅收、財會法規。特別要學習《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來不斷提高會計工作能力,使之嚴格按照《企業會計制度》如實、正確地記錄經濟業務,為企業決策提供準確有效的財務信息,為相關部門提供管理需要的完整資料,提高企業自身形象。

最后,加強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法制意識。財會人員加強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教育,增強財會人員的監督意識在庫區企業中尤其重要。在有些企業中,財務人員缺乏法制意識,只要有領導簽字,或本單位需要的情況下,明知是違反財務制度的事,卻存有僥幸心理,而把自己的職責忘在一邊。更有部分企業,出納和會計權責劃分不清,出納保管全部印章,自制原始憑證,做記賬憑證,而會計只充當記賬員的角色。這些做法為經濟方面的違法犯罪埋下了隱患。因此,在市場經濟、商品意識深入人心的今天,加強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法制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3.以制度建設為切入點,規范企業財務管理行為。企業的關鍵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財務,財務的保障在制度。庫區企業財務制度建設不規范,嚴重影響到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我們必須轉變理財觀念,加強財務制度建設,走出一條靠制度創新、依制度理財的財務管理新路子才能解決庫區這一特殊環境下的財務管理難的困境。

篇5

【關鍵詞】 醫院財務制度; 變化; 動因分析

自2012年1月1日起,新《醫院財務制度》在全國執行。基于新舊《醫院財務制度》的比較,筆者認為新《醫院財務制度》有五大變化,即醫院財務目標的轉向、強化醫院預算管理、突出醫院成本管理、修改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和加強醫院財務監督等。為便于新《醫院財務制度》的貫徹執行,本文對上述重大變化進行動因分析。

一、醫院財務目標的轉向及其動因分析

(一)醫院財務目標的轉向

財務目標是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通過組織財務活動和處理財務關系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它決定財務管理的基本方向。所以,醫院財務目標是醫院財務管理工作的定向指示儀、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評價醫院財務活動是否合理以及財務關系是否和諧的基本標準。舊《醫院財務制度》中有關財務目標的表述是:“醫院是承擔一定福利職能的社會公益事業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在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原則下講求經濟效益”。新《醫院財務制度》中有關財務目標的表述是:“醫院是公益性事業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保持醫院的公益性”。可見,雖然新舊《醫院財務制度》都把醫院定位于社會公益事業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是舊《醫院財務制度》還要求醫院承擔一定的福利職能,即舊制度下的醫院服務應當不惜付出一定的代價。其次,雖然新舊《醫院財務制度》都提到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問題,但是,舊《醫院財務制度》以社會效益為主,強調經濟效益服從于社會效益;而新《醫院財務制度》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并列起來,不再強調經濟效益對社會效益的從屬關系。再者,綜觀新舊《醫院財務制度》和新舊《醫院會計制度》的總體變化,在核算原則(由收付實現制轉變為權責發生制)、科目設置、核算方法、財務報告體系以及管理要求等方面,越來越類同于《企業財務制度》和《企業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因此,筆者認為醫院的財務目標發生了轉向,即由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轉向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

(二)醫院財務目標轉向的動因分析

新《醫院財務制度》關于財務目標的轉向,總體上來講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為新醫改服務。具體而言,動因包括:

1.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新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使得醫院面臨的外部經濟、政治環境和內部管理環境等發生了重大變化,醫院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經營性也越來越強,醫院的雙重性質表現得越來越突出。一方面,醫院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對于提高整體國民體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其必須保持社會公益性;另一方面,醫院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又帶有私人產品的屬性,可以有差別地滿足個體消費的需要,不應該也不能搞大鍋飯式的絕對平均主義。所以,在醫院統收統支的財務管理體制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后,醫院就要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將醫院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作為確定醫院財務目標的首要考慮問題,既講求社會效益,又講求經濟效益,不偏廢任何一方。

2.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醫院是公共服務機構,但同時又是相對獨立的醫療經營實體,必須合理使用醫療衛生資源,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經營管理。作為醫院管理者通過財務目標的細化,可以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規劃怎樣進行組織運作,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服務項目上去,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醫療產品的需求;可以預測為社會服務的最大限度是多少,探討以最低的運作成本,獲取醫院最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可以對醫院的要素資源組合進行評價,在若干的可行方案中擇優,以獲取最大的產出和做出最大的貢獻。所以,財務目標轉向有利于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3.滿足市場競爭的需要

市場經濟的發展,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同樣體現在醫療衛生行業中。隨著醫療市場的開放,醫院已經突破了單一的公有制,多種所有制性質醫院的崛起,既加快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同時也造成醫療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明確醫院財務目標中必須講求經濟效益,就是要醫院加強成本管理,節約費用開支,在保證醫療服務質量以及不斷提升人民群眾信賴度和滿意度的前提下,以價格比較優勢擴大市場的占有份額,使得醫院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穩定地發展壯大起來。

4.減少專業人才的流失

市場經濟條件下,專業人才的競爭是醫院之間競爭的主要內容之一。要培養人才,或要引進、留住人才,僅有空洞的說教是不夠的,應當以人為本,基于人的需要,從行為科學上探尋激勵的最有效手段。現階段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薪酬、福利待遇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一些私人診所、民營醫院出高薪就能挖公立醫院墻腳的事實說明,醫院必須重視內部員工的合理分配問題,必須優待學術帶頭人和業務骨干,必須努力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很顯然,要做好這些,醫院就必須要有經濟做后盾,就必須講求經濟效益,提高醫院經濟實力。所以,財務目標轉向重視經濟效益,是市場公平競爭的需要,是醫院減少專業人才流失的需要。

二、強化醫院預算管理及其動因分析

(一)強化醫院預算管理

預算是指醫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根據事業發展計劃和目標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舊《醫院財務制度》規定,“國家對醫院實行‘核定收支、定額或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預算管理辦法”;新《醫院財務制度》規定,“國家對醫院實行‘核定收支、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余按規定使用’的預算管理辦法。有條件的醫院可以開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繳、差額補助、獎懲分明’等多種管理辦法的試點。醫院要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建立健全預算管理制度,包括預算編制、審批、執行、調整、決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可見,新《醫院財務制度》不僅細化和完善了預算管理辦法,而且明確提出建立健全預算管理制度,嚴格了預算管理權限,嚴肅了預算管理紀律,提高了預算管理的要求。

(二)強化醫院預算管理的動因分析

1.增強預算管理意識

舊《醫院財務制度》執行以來,醫院對預算管理工作普遍重視不足,部分醫院預算管理名存實亡或名不副實。具體表現:一是預算是醫院的數字游戲,多為應付差事,草草了事,其編制不能配合醫院的戰略規劃,執行的隨意性很大;二是預算參與的人員少,在制定過程中甚至沒有業務科室人員參加,導致基層科室收支計劃與預算沒有直接關聯,實際工作更是無法根據預算進行安排;三是預算執行缺乏考評措施,不與獎懲掛鉤,不能有效地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所以,新制度的預算管理工作,必須從增強醫院全體員工的預算管理意識入手,提高對預算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2.規范預算編制過程和方法

預算編制不是簡單的上報和下達,而是在對醫院以前年度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加工的基礎上,根據業務活動需要和可能,綜合考慮醫院未來一定時期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其可能的影響因素,對醫院收入和支出所進行的定量和定性預測及其安排。醫院實行的是全面預算管理,而不是局部的或條塊的預算管理;預算的編制要覆蓋到醫院的各個角落,細化到每一個臨床部門;預算編制的方法要強調適用性,如醫療收支、存貨管理等以“滾動預算”為妥,辦公經費等相對固定項目以“定額預算”為妥,基建項目、科教項目等以“零基預算”為妥。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預算管理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3.嚴格預算審核程序和審批權限

醫院預算必須執行規范的審核程序,設置嚴格的審批權限。預算草案經醫院決策機構審議通過后,上報主管部門(或舉辦單位)審核,再經財政部門批復后方能生效執行。預算執行中一般不予調整,特殊情況必須按規定程序辦理。只有執行規范的審核程序和嚴格的審批權限,才能杜絕預算的隨意性,提高預算管理的嚴肅性。

4.強化預算執行力度

經批復的醫院預算是控制醫院日常經濟業務收支的依據和衡量其合理性的標準,醫院要將預算逐級分解、層層下達,落實到具體責任單位或個人。強化預算執行力度,就是要求預算管理科學合理,收入和支出的確認與經濟活動事項的發生相協調,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避免大起大落、時松時緊、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的現象。醫院在預算執行過程中需要定期將執行情況與預算進行對比分析,及時發現偏差,查找原因,采取必要措施,切實保證預算整體目標的順利完成。

5.體現預算管理的功效

加強預算執行結果的分析和考核,將預算執行結果、成本控制目標實現情況、業務工作效率等一并作為醫院內部業務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醫院績效考核辦法,與醫院科室部門、個人年終評比、內部收入分配掛起鉤來,作為獎懲的重要依據,可以充分體現預算管理的功效,同時可以極大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

三、突出醫院成本管理及其動因分析

(一)突出醫院成本管理

舊《醫院財務制度》的成本核算徒有虛名,沒有明確的成本核算對象,沒有應當遵循的成本核算原則,有的只是費用的簡單分類和歸集分攤方法,以至成本費用的概念模糊不清,所進行的成本費用核算缺乏實際意義。新《醫院財務制度》將成本管理單設為一章,界定了醫院成本核算的范圍,厘清了醫院成本核算對象的確定依據,明確了醫院成本核算的方法,凸顯了加強醫院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二)突出醫院成本管理的動因分析

1.成本管理是全面預算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本管理是醫院通過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醫療成本的活動。成本管理的目標包含在預算管理的目標之中,是預算管理的細化和條塊管理。成本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既關乎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又關乎預算執行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所以,沒有成本管理的預算管理就好比空中樓閣,強化預算管理必須突出成本管理。

2.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醫院運營管理效率

醫院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全面、真實、準確反映醫院成本信息,強化員工成本意識,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院績效,增強醫院在醫療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加強成本管理,按成本核算對象核算科室成本、醫療服務項目成本、病種成本、床日和診次成本,就是要把醫院日常的醫療活動直接與成本費用開支聯系起來,并通過對照目標成本或標準成本,采取趨勢分析、結構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及時分析實際成本變動情況及原因,把握成本變動規律,在保證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利用各種管理方法和措施,按照預定的成本定額、成本計劃和成本費用開支標準,對成本形成過程中的耗費進行控制,從而增加收入,降低消耗,提高醫院的運營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

3.醫院成本管理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基礎

近年來,為了解決“看病貴、看病難” 等問題,政府部門逐漸加大了對醫療衛生特別是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使醫院的醫療衛生設備等硬件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尚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醫院成本管理就是沿著新醫改的思路,打破“以藥養醫”的傳統模式,通過成本核算,為衛生主管部門、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真實的醫療成本數據,以便于在醫與藥分開管理以后,政府部門研究應該如何配置醫療衛生事業的資源,如何制定醫療機構財政補償政策、標準以及補貼的運作方式。所以,醫院成本管理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基礎和必然要求。

4.成本管理數據是物價部門制定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的依據

由于物價水平的不斷上漲,人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以及醫療新技術、新材料的加速推廣和應用,已經對原先的醫療服務價格體系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特別是人為限價的部分大型醫療設備檢查費用,出現了醫療服務收費價格與成本的嚴重背離,由此所帶來的醫院大面積收不抵支現象,制約了醫院的發展以及醫療衛生事業服務質量的提高。所以,新醫改必須在醫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前提下,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加強成本核算,實行成本控制,以成本管理數據為物價部門制定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提供合理依據。

四、修改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及其動因分析

(一)修改醫院固定資產的管理辦法

醫院的固定資產,是醫院開展醫療、科研、教學服務等各項工作的物質基礎,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發展衛生事業的重要條件,是反映醫院經濟實力、規模大小和醫療服務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舊《醫院財務制度》對于固定資產的管理仍然滯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只注重固定資產實物的增減變化,不注重固定資產的價值管理,以至醫院的固定資產信息嚴重失真,所以,新《醫院財務制度》基于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固定資產管理上突出強調真實性、可靠性、相關性和重要性原則,嚴格把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區分開來,調整了固定資產的確認標準,規范了固定資產的價值計量依據,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并把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作為固定資產管理的明確要求。

(二)修改固定資產管理辦法的動因分析

1.重視經濟核算,講求經濟效益的需要

講求經濟效益,必然要求醫院對固定資產的家底心中有數,掌握固定資產的動態,保持儀器設備等較高的完好程度,只有減少固定資產的閑置浪費,才能提高固定資產的利用率。所以,修改固定資產管理辦法是重視經濟核算,講求經濟效益的需要。

2.真實反映固定資產價值

舊《醫院財務制度》無法直接反映固定資產的現時凈值。為此,新《醫院財務制度》根據固定資產類別,在預計使用年限內,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計提折舊,反映固定資產因使用中的磨損而發生的價值損耗,將固定資產的成本分攤到各會計期間去,從而以其凈值真實反映固定資產價值。在固定資產使用初期,固定資產磨損較少,實物使用價值比較高,在賬面上反映的累計折舊金額也較少,固定資產的凈值就比較大;在固定資產使用后期,固定資產磨損較多,所發揮的效能降低,在賬面上反映的累計折舊金額多起來,固定資產的凈值就比較小,這表現為固定資產實物價值與賬面價值的一致性,體現會計核算上的賬實相符要求。

3.客觀反映醫療服務成本

將醫院財政補助收入、科教項目收入以外的資金(主要是醫療收入)形成的固定資產折舊計入各期醫療成本,有利于框定醫療成本核算范圍,夯實醫療成本數據,體現醫療成本與醫療收入之間的配比關系。同時,將財政補助、科教項目資金形成的固定資產折舊不計入醫療成本,既可更好地體現醫院的補償機制,又有利于按照預算管理要求對財政項目收支及結余進行核算。

4.提升會計信息質量

除固定資產折舊外,固定資產維護、出售、轉讓、報廢清理等的處理辦法也有比較大的修改,它不僅可以更好地反映醫院固定資產的變動狀況,而且能夠更合理地反映醫院的收入支出及其財務情況,提升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決策有用性。

五、加強醫院財務監督及其動因分析

(一)加強醫院財務監督

財務監督是會計的主要職能之一。財務監督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對醫院的財務活動及相關經濟活動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舊《醫院財務制度》關于財務監督的要求只言片語,新《醫院財務制度》將財務監督單辟為一章,既明確了財務監督的主要內容,又明確要求醫院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和經濟責任制,做到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相結合;日常監督和專項檢查相結合;內部監督與接受財政、審計、主管部門監督相結合。

(二)加強醫院財務監督的動因分析

財務監督是醫院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規范醫院的財務活動,嚴格財務制度和財經紀律,預防經濟犯罪,保證收支預算的實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重核算輕監督,財務監督意識亟待樹立和強化

核算和監督是會計的兩大職能,本無輕重之分。但是,現實中財會人員所做的工作大多屬于會計核算工作,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等無權或無法過問;有的財會人員甚至認為財務監督容易得罪人,吃力不討好,少做或不做,工作缺乏主動性,責任心不強。所以,新制度有必要強調加強財務監督,從思想認識上解決財會人員重核算輕監督的問題。

2.內部控制薄弱,財務監督制度亟待建立健全

內部控制制度是醫院在經濟活動中建立的一種相互制約的業務組織形式和職責分工制度。內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醫院管理,規范經濟活動,提高經濟效益。內部控制制度應當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發展并逐步完善。然而,目前醫院內部控制普遍薄弱,如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制度不健全,會計崗位設置缺乏相互監督,部門之間、崗位之間的相互制衡形同虛設,對決策層的約束和監督不力等等,導致投資決策失誤以及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嚴重。所以,新制度有必要加強財務監督,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3.會計信息嚴重失真,財務監督有效性亟待提高

保證醫院財務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是做好財務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做假賬、領導出數字、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現象,使得管理者無法掌握醫院的真實情況,以至決策者脫離實際,損失很大。所以,新制度有必要通過加強財務監督,把“會計崗位職責與會計職能分工有機地結合起來”,按內部控制制度要求辦事,嚴格授權管理,注重財務監督的有效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4.保護醫院資產安全,財務監督作用亟待充分發揮

保護醫院貨幣資金、有價證券、存貨等資產的安全完整是財務監督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財務監督,有效地監督和制約財產物資的采購、計量、驗收、使用等環節,不僅能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有效杜絕各種損失浪費現象,還能保證醫院采購各類醫學用品的質量,維護患者權益,實現醫院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新制度必然要加強財務監督。

5.預防經濟領域犯罪,財務監督措施亟待落實到位

醫院管理人員貪污、舞弊、挪用公款、醫生吃回扣等經濟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原因何在?財務監督不到位或力度不足肯定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醫院財務制度》提出加強財務監督,就是要把財務監督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既要通過內部控制制度明確授權,規范運作程序,堵塞漏洞;又要把內外部監督串聯起來,強調接受財政、審計和主管部門(舉辦單位)財務監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形成預防經濟領域犯罪的立體交叉網絡系統,才能真正減少和消除醫院的經濟犯罪現象。

【參考文獻】

[1] 李國棟,劉瑞文,姚桂根,束美仙.論會計職業層次與會計職能的協調[J].會計之友,2009(11):14-17.

[2] 李國棟,戴祖田.企業財務目標定位研究[J].商業時代,2006(18):62-65.

篇6

關鍵詞:會計國際化;標準化;協調化;會計準則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

一、會計準則的演變與會計國際化

會計國際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自其提出至今經歷了從認識到實踐的演變,本文首先從其演變與認識加深的過程來明晰會計國際化的概念。

1973年由10個國家發起建立國際會計組織委員會(簡稱IASC),應對20世紀七十年代后經濟發展向全球化演進的趨勢,適應跨國公司的發展和各大區域集團的陸續出現。當時,IASC制定的國際會計準則(IAS)允許多種會計方法的選擇,事實上是主要參加國會計事務的簡單歸納。

至20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愈來愈迅速,國際投資和跨國并購等日益頻繁,使得各國或各經濟體之間會計協調問題日益凸顯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時,由于美國與IASC的合作加強,IASC在1992年提出制定全球通用會計準則的目標,推動了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

進入21世紀以來,IASC改組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簡稱IASB),進一步加強了與各成員國會計準則指定機構的聯系,取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強調制定具有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并重視國際會計與財務報告準則的使用,提倡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財務報告準則的國際協調化。

從會計準則的演變來看,為了適應日益加快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會計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促進各國會計協調,不僅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有益,而且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也將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維護我國自身的利益。

二、影響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難點

會計國際化取決于其支撐環境,包括經濟制度、經濟結構、市場化程度以及與會計準則和實務密切相關的諸多因素,因此選擇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總體策略,必須首先考慮和分析影響其發展的諸多因素。

從市場本身的發展看我國市場經濟尚處于發育階段,企業間的交易行為還不規范,市場競爭不充分,公允價值難以形成。特別是國有企業相互之間的交易比較多,且關聯交易較為普遍,交易價格顯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為上市公司粉飾財務報表提供了可乘之機。

從企業監管和業績評價看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規范的重點偏向利潤表,而國際財務報告準確規范的重點是資產負債表,按其提供的會計信息側重于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所遵循的會計原則不一樣,這就使我國會計準則在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披露等方面難以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完全一致。

從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國在制定會計準則中也要體現涉及國家法律規定的相關內容。比如,我國《公司法》規定企業應從稅后利潤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公積金等,這些法律規定必須寫進我們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中,通過企業的會計核算在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中予以提示。

對于絕大部分美國上市的公司,每天股票交易量只有幾千股到幾十萬股之間。如果一只這樣不活躍的股票每天有上萬股做空賣單出現,股價下跌10%或者更多是很容易的事情。

兩年前,美國證監會對做空原則的限制做了更改,原來的做空只能在股票的賣價上做空,不能直接將做空的(借來的)股票直接賣給投資者,這一規則的改變成了做空者的利器,大大降低了做空者的成本。

從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看,國有控股企業居多,社會公眾等投資者則是一些相對離散的小股東,機構投資者較少,與西方國家的上市公司有著明顯的區別。

從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來看,在過去的經濟體制下,會計人員僅僅是按財務制度的規定進行賬務處理,如果制度沒有規定的就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對一些會計業務按會計要素進行審核、判斷、制證、記錄、登記賬簿、核算,財務報告自然就生成了,這種能力與市場經營條件下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策略選擇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逐步開展。

三、標準化與協調化

會計國際化實際上可以分為兩種思路,即標準化與協調化。所謂標準化,就是制定和實施全球統一的會計準則來取代各國的會計準則,即全球采用統一的會計模式。所謂協調化,則是各國之間的會計協調,即各國間在會計處理和財務報告上盡可能消除差異,增強國際間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協調化不同于標準化,因為它并不要求以全球統一會計準則來取代各國的會計準則,而是要求各國會計準則通過不斷地協調來,逐步縮小不同會計制度之間的差異。

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標準化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中是最重要的,其目的是盡量消除會計處理上的差別;但若是站在全球立場上,則協調性應當占有主導地位,是在承認不同政權之間差別不可避免的前提下,試圖提高可比性。目前,從世界范圍來看,由各國追求政治、經濟上的獨立性的要求和國家間會計環境的巨大差異的客觀存在性,決定了全球實施統一的會計準則是不現實的,因此,會計國際化的實現就被寄望于協調化。

剛剛發生的綠諾事件就從側面說明了協調的重要性。納斯達克原上市公司大連綠諾在2010年11月11日被MuddyWaters公司質疑財務造假。綠諾主動將股票停牌,其審計師FrazerFrost會計師事務所向美國證監會提供文件稱,該公司CEO已經在電話里承認其中大約有20%~40%合同是有問題的,而這種無法解釋其實源自于中美商業文化的差異。隨后,大連綠諾被納斯達克摘牌,退到粉單市場,股價由最高時候的30多美元跌落到2美元附近。

中美會計準則的差異以及在中國進行的避稅措施也有可能成為做空者攻擊的目標所在。比如,MuddyWaters研究公司就是調查了大連綠諾上報給中國稅務部門的財務數據,并與其在美國公布的數據作比較,發現二者差距非常大――前者的收入比在美國公布的收入低94.2%。對于做空的MuddyWaters研究公司來說,顯然認為前者更可信。

四、我國會計制度改革歷程

我國從1981年起就開始了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會計科目調整、增加會計報表等會計制度的改革;1985年頒布并開始實施中外合資企業會計制度,首次明確了國際通行的會計原則――客觀性、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實際成本制、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等;1989年會計制度性國際會計慣例滲透的實質性發展包括增設應收、應付票據、銀行匯票和銀行本票等明細科目,同時,國營工業企業會計制度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修訂,也引進了國際通行的會計概念和會計方法。但改革開放初級階段的會計制度改革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協調。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于1992年后,是我國會計制度改革加快步伐的標志,因為這個準則的制定是以當時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的概念為框架的,只要與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不矛盾,在實務操作中具有可行性的,就大膽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充分協調。

加入WTO之后,我國頒布和修訂了一系列的會計準則,包括《企業財務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準則》等,是我國會計制度改革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重要步伐。

五、經濟全球化推動會計國際化

我國已經加入WTO,面向全世界開放市場。我國經濟的發展始終受到內需拉動不足的困擾,需要國際市場的需求拉動;同時需要國外資金的投入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式占主流的狀況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型,其中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建設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則是重要途徑。中國經濟也在此過程中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因此,為了滿足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會計國際化就成為大勢所趨,并顯得日益重要,以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和信息透明度,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減少國際間的“語言”障礙,為經濟發展做好“軟件”基礎。

六、我國會計國際化策略選擇

1、正確對待會計國際化。要求我們應該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引進和吸收國外會計的先進思想與技術方法,并盡可能地與國際社會協調一致。學習和引進國外的情況時,最好是更全面些,更多地考慮環境因素,注意那些國際先進經驗引進得比較成功的國家,而不是將全部的精力和眼光都放在某一國的做法上。在過去一個時期里,我們對美國的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介紹和引進的比較多,但似乎忽視了另外一些國家和模式的經驗。但從歷史文化傳統上看,我們與日本、德國、法國以及許多亞洲國家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從經濟發展進程上看,韓國、埃及、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發達國家的許多做法可能對我們更具借鑒意義;從經濟結構上看,法國等許多歐洲國家可能在許多地方與我們相近;從體制轉變上看,許多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2、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有條件的高校乃至政府會計主管機構,如中國會計學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等,應該建立專門的外國會計、國際會計的研究機構,積極介紹和引進非英語國家的會計經驗,兼收并蓄;注重引進和吸收國外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宏觀會計方面的先進作法;積極參與全球性或地區性會計專業團體和政府有關會計協調組織,特別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利用國際講壇介紹中國會計,使國際會計組織的決議中包含適應中國國情的內容,實現雙向協調。

3、培養高素質會計從業人員。包括培養注冊會計師和其他各類從業人員及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以利于會計信息從制定到使用都有質量保障。這樣才能使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會計準則得到有效實施;特別應當注重培養精通國際會計、符合IASB要求的人才,積極爭取參與國際會計事務的協調過程,這一點應當與各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密切聯系,并以資格考試等作為指引,采用在崗培訓與繼續教育等多種形式培養高素質的會計從業人員。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119971.中國環境保護法規全書(1982-1997).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119991.中國環境保護法規全書(1997-1999).學苑出版社.

[3]Stuart Bell Lib Hons,Donald Mcgillivray Llb Hons,Environmental Law,Blackstone Press,2000.

[4]P.W.Birnie and A.E.Boyle.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OXFORD,2002.

[5]肖淑芳,胡偉.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體系的建設.會計研究,2005.3.

[6]周一虹.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探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6.3.

[7]周一虹.公司環境報告:壓力、鑒定和雙重性影響.生態經濟,2006.10.

[8]蔡傳里.會計信息披露中的管理行為[J].會計之友,2008.3上.

篇7

一、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

(一)現行行業會計制度已不適應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建國后,我國財務會計制度進行的幾次變革,以1993年的改革影響為最大。這次改革初步實現了我國會計核算模式從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換。這次以會計模式轉換、會計框架體系變更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奠定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特別是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和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實踐證明是成功的。但是,眾所周知,自1993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經濟體制、社會文化、人們的觀念、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都在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變遷,新經濟業務不斷涌現,現行行業會計制度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需要進行新一輪的會計核算制度改革,實行全國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

(二)新《會計法》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為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

新《會計法》第八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并公布。”第五十條規定:“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是指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法制定的關于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以及會計工作管理的制度。”新《會計法》頒布后,國務院于2000年6月21日公布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并規定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重新確定了我國會計要素的概念,明確了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是對各項會計要素進行合理確認和計量的依據。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為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加速了我國會計核算制度改革的步伐。

(三)實行國家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所遵循的原則

針對這次會計核算制度改革,財政部會計司已向全社會廣泛征求意見。我們認為,現階段建立并實行全國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應當考慮以下幾個原則:

1、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原則。市場經濟要求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企業,必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遵循市場規則,參與競爭,優勝劣汰,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實行全國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要從統一的會計標準和會計政策上促進會計信息真實,有利于企業公平競爭,自我發展,服務于市場經濟。因此,實行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這不僅是制定制度的原則之一,也是這次會計核算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標。

2、貫徹“穩健”會計原則。目前會計信息失真是我國經濟生活中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不少企業存在資產不實、利潤虛增現象。例如,在現行行業會計制度下,壞賬準備提取比例較低,已發生的壞賬損失要經過財政部門批準才能沖銷,大量呆、壞賬長期掛賬,資產不實,妨礙了企業的資金周轉;又如,存貨嚴重積壓,變現能力差,存貨的賬面價值已經低于市價,但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的仍是成本價值,而不能反映可變現凈值;再如,由于技術進步,原有設備已經被淘汰或長期閑置不用,這些設備已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仍作為企業的資產反映在會計報表上,造成企業虛增資產,虛增利潤;等等。實行全國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應當貫徹“穩健”原則,對那些不符合會計要素定義、不符合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的內容進行修改,從制度上盡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企業虛盈實虧、短期行為和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促進企業卸掉包袱,輕裝上陣。

3、遵循會計和稅收相分離的原則。我們認為,企業實行的會計制度應當與稅收制度適當分離,因為二者屬于兩個體系,不能混為一談。根據會計制度計算的財務成果是會計利潤(利潤總額),按稅收制度計算調整后的利潤稱為計稅利潤或應納稅所得額。在實際工作中,會計制度如有與稅收制度不一致或不協調的,先按會計制度進行核算,納稅時再作調整。比如,股份有限公司現行的提取四項準備(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的規定,可能要納入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中,并要求符合條件的除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其他企業也要提取,提取比例由企業根據自身資產狀況自行確定,這就必然會出現會計制度規定與國家稅收對提取壞賬準備的規定不一致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當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核算,在計算繳納所得稅時再進行納稅調整即可。如果不遵循會計與稅收相分離,會計的“穩健‘等若干會計原則將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

4、體現會計要素確認計量規定的原則。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傳統財務會計管理模式,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均由國家財務制度規定,會計制度只是按照財務制度規定進行相關賬務處理,雖然1993年進行了財務會計制度改革,但是,當時的行業會計制度沒有解決會計的確認計量問題,對會計要素定義以及確認計量等方面都未加以準確的定義,會計制度仍規定會計記錄和報告的內容。究其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國家實行統收統支,成本開支范圍由國家規定,產品由國家統一定價,盈利全部上交國家,虧損由國家彌補。企業完成國家計劃是主要的,很少具有財務決策自,也就談不上會計的確認計量,企業會計主要是記錄和報告。市場經濟發展至今,企業自主經營,特別是國有企業公司制改組、上市后,重大問題由股東大會、董事會決定,會計的角色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要求恢復其本來面目,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制度規定應當包括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全部內容。

5、補充“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原則。“實質重于形式”是指經濟實質重于具體表現形式。“實質重于形式”作為一項重要的國際會計慣例,是國際上制定會計準則所遵循的原則。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中的某些規定也遵循了這一原則,例如,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收入》規定:“銷售商品的收入,應在下列條件均能滿足時予以確認:(1)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出售的商品實施控制;(3)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4)相關的收入和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可見,上述四個條件中,前3個收入確認原則就貫徹了“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即收入確認的條件不是所有權憑證或實物(如現金)形式上的交付,而是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發生轉移等實質性條件。我國在制定會計準則、制度時雖遵循這一原則,但一直未將其明文列示于會計原則部分,此次制定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擬將這一原則補充進去。

(四)國家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的內容結構及實施

1、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的內容結構。此次會計核算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是:(1)打破行業、所有制和組織形式的界限,建立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適用于大、中型企業,并在此基礎上對特殊業務的核算辦法進行規范。(2)兼顧小規模企業不對外直接籌資的特點,制定小規模企業會計核算制度。(3)考慮到金融性企業經營的特殊性,制定金融性企業會計核算制度。

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在結構上由一般規定。會計科目及會計科目說明、會計報表及會計報表說明、特殊業務核算辦法等幾個部分組成。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制度結構,是因為以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形式為主體的會計制度比較符合

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實施后,現行的十幾個行業會計制度將被廢除,但是,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并不是對現行的行業會計制度的簡單相加,而是以《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和具體會計準則為基礎加以制定。需要說明的是,統一會計核算制度內容結構中,除一般規定和會計科目、會計報表外,還將制定若干行業的核算辦法,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這項工作。

2、統一會計核算制度的實施。據了解,財政部會計司正在抓緊制定全國統一的企業會計核算制度,預計2001年年初便可頒布實施。關于實施的范圍,這要考慮新舊制度的銜接問題,總的來說,要求所有企業全面實施。對于股份公司、民營企業、三資企業、特大型國有企業來講,實行新的會計制度難度不大,其他國有企業可能會分步實行,但時間也不會太長,因為國有企業迫切需要執行穩健的會計政策。

篇8

    關鍵詞 財務會計 新會計準則 醫院

    一、目前《醫會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完成,每一家醫院都根據我國的《醫會制度》為根據制定了相應的財務管理方面的制度,對醫院內部相關表的財務管理工作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強。在實現對醫院內部再生產的同時對相關的衛生事業的良性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絕大部分的醫院相關的會計工作也實現了現代化以及現代化;個別大型醫院還對總會計師責任制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踐行,使得會計工作逐漸向現代化以及規范化靠攏。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會計制度中還有很多的紕漏以及不足。

    (一)醫院壞賬準備相關的提取并不完善

    醫院的壞賬準備會隨著社會統籌病人的增多而不斷增多,即使醫院醫保制度執行得很規范,也會以“超大盤”的形式而扣減,有時扣減率高達30%。雖然醫院可以按會計制度計提壞賬準備,但計提的壞賬準備遠低于可能發生的壞賬。壞賬準備按國家統一的比例提取,且已經發生的壞賬損失須經財政部門批準后方可沖銷,致使大量呆賬、壞賬長期掛在賬上,妨礙了資金的周轉,也使醫院的流動指標、償債能力失真,影響了投資者的決策。

    (二)虛假增加了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

    在醫院對《醫會制度》進行執行的過程中,對于固定資產方面并不依照折舊金計算。在醫院的資產負債記錄表上,對于固定資產項目數額的記錄只是記錄為原數額,并沒有進行有效地折舊處理,使得實際資產數額與財務報表上的記錄之間存在較大的出入。

    (三)并不能將無形資產有效的資本化

    對于醫療行業而言,其本身就是高風險以及高技術的行業,對于其無形資產而言,絕大多數屬于精神財產以及知識財產。醫院為了實現對自身發展需求最大的適應,一定會開展一部分有極大經濟效益的科研項目,這些項目需要的費用支出較大,如果不能將其有效的資本化,將其有效地反映在財務報表中,那么對于后期開展的財務考核結果以及收支結余而言,將產生極大的不真實。

    二、在新的《中國企業會計辦公準則》下對醫院財務會計相關的制度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醫院改革的不斷深入,出現了辦醫形式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趨勢。會計總是依存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大環境而存在,具有發展性、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特點。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對原制度理論及相關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為日益擴大的醫院經濟活動提供了有用的計量和確認方法,因此,借鑒新會計準則完善現行醫院會計制度,對醫院經濟業務進行核算、監督,實現不同類型的醫院在會計核算、財務報告方面的趨同性勢在必行。同時,根據新會計準則,借鑒國際通用報表體系,對醫院的凈資產科目、財務報告的列報等內容進行表述和修訂,使各類醫院發生相同或相似的交易及事項達到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三、新的《中國企業會計辦公準則》對醫院財務會計相關的制度進行改革的建議

    (一)加強對醫院內部無形資產的核算

    對于醫院而言,其無形資產的涵蓋范圍以及涉及面非常的廣闊,并且絕大多數屬于精神財產以及知識財產。比如每一家醫院的臨床研究結果、醫院本身的社會形象或者是醫院醫療信譽等等,所以,筆者建議醫院在統計負債表中可以增加無形資產這一個項目,實現對醫院資產實際情況的完整反映,使得醫院的資產信息全面化,并且可以很好的切合醫療市場的實際需求。除此之外,應該對醫院實際的無形資產進行準確的計量、核算,并且合理的確認,同時可以按照每一個時間段進行平均攤銷,在記錄是,可以歸納到對外醫療服務的成本項目中。

    (二)做好提取壞賬的準備

    對于醫院而言,其壞賬主要便是與應收取醫療款項有管理,正是因為這樣,在進行提取壞賬的準備過程中不能將病人的醫藥費款項包括其中,必須以:應收取醫療款項+應該收取的在院病人應付醫藥費-預取的醫療費款項+其他類型的應收取款項作為整個壞賬準備條件下的提取技術。針對某些并不能有效回收但是數額又相對較大的壞賬而言,在對當前收支平衡不造成任何的影響的情況下,直接在支出中進行相關的數額沖銷。

    (三)對固定資產相關的折舊方法進行有效的完善

    在新的《中國企業會計辦公準則》中,并且將以可以對固定基金賬戶進行取消,增設一條累積這就賬戶條款,在醫院資產的負債表中可以作為醫院實際固定資產相關的備抵科目,使得醫院本身的會計報表可以對醫院的凈資產、收支結余以及資產進行有效、真實的反映。根據我國目前所實行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而言,從實際來講,醫院對一些已經淘汰的設備或者是毫無價值的存貨都必須確認為資產項目中的一項,正因為這一條使得企業財務報表與實際資產數量并不符合,而對于企業而言,使其提供的財務相關的信息也毫無可靠性與真實性可言。筆者建議此處可以參照我國《固定資產》中相關的規定,在醫院財報表“固定資產”項目下在進行“企業固定資產維修資金”子項目。并且對醫院病房、設備維護等所需要的資金進行核算,同時對固定資產專修所造成增加的價值進行可靠的反映,實現對資產價值信息的真實性以及可靠性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馮金剛.把握原則、簡化流程:新舊醫院會計制度銜接的另外一種操作思路.中國衛生經濟.2011.30(12).

篇9

目前,以信息系統化為手段的管理會計,在一些大中型知名企業和醫院管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且收效甚好,而在基層醫院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是流于形式。因此,如何使管理會計能夠在基層醫院規范化、制度化,是全面貫徹落實經營目標、提高基層醫院經營效率和效益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結合基層醫院財務管理的現狀,就基層醫院管理會計制度化問題作初步的探討,不當之處,請同行斧正。

一、基層醫院加強管理會計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醫院經營者科學管理和決策

作為基層醫院,同樣面臨市場經濟的競爭,因此,為避免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醫院管理者迫切需要其會計系統不僅能在事后提供財務核算信息,更需要為醫院未來經營管理提供科學決策的信息。而管理會計就是為了適應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的主要職能就是提高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它的方法和手段視不同需要而設計,其模式視不同的經濟性質、規模大小、經營管理方式而異,它最重要的職能是為最優經營決策和最高經營效率提供各種有益的方案和資料。例如,管理會計根據財務會計提供的歷史成本和實際業務量數據,經過特定分析計量,根據成本總額是否隨同業務量的變化而變化這一成本形態,將全部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用以揭示成本同業務量的內在聯系,并建立特定數據模型,為開展成本預測、制定短期經營決策、編制經營預算提供重要而科學的決策依據,從而提高醫院對醫療市場發展變化的信息反饋速度和競爭能力。管理會計還可借助貨幣時間價值理論、凈現值、內含報酬率等專門方法,對醫療儀器設備的購置與更新、外資利用、技術引進等方面的可行性方案進行經濟評價,醫院可據此確定有關投資方案、項目的最佳現金流量,以使各項目未來投資報酬達到最高或收益最大。

(二)有利于管理者準確考核下屬人員業績

基層醫院,盡管規模較小,但是為了實現醫院的規范化管理,改善經營壯況,實現醫院發展目標,必須對醫院整個經營環節進行跟蹤監控,將反映計劃執行過程與決策實施過程的實際數據,同體現醫院經營目標的預算、標準、定額等進行比較、分析、評價與考核。這就要求借助管理會計中的成本會計理論與方法,建立起完備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控制系統,推行科主任領導下的目標責任管理,進行全面的業績考評。管理會計可在醫院內部管理中有效行使其控制職能,充分發揮其對醫院經營全過程和資金、收入、支出、成本、結余及分配各方面進行檢查、分析、考核、評價的作用。例如,利用對目標、計劃的實際執行過程進行計量、比較和考核等反饋手段及時發現偏差,查明原因,并制定改進措施,以便將目標、計劃的完成過程引向正確軌道。通過全面預算管理,標準成本控制,醫療、教學、科研等投資決策方案選擇,可考評各責任中心業績,激勵其搞好本職工作。

(三)有利于完善醫院會計系統

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都可以改善醫院的經營管理,對任何醫院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側重點不同,管理會計的功能不是由定期對外公布信息、為外部投資者和審計提供依據的財務會計系統所能代替的,因此,是否建立管理會計是評價醫院內部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據。醫院應用管理會計,能在完成財務會計各項功能的基礎上,核算出衡量經濟效益最大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經濟指標,如固定資產收益率、平均床位周轉率、醫療服務收益率等,為準確判斷醫院效益提供數據。醫院還可借助本、量、利分析,及變動成本計算、盈虧平衡分析、邊際貢獻法開展定量分析,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實現對醫院經營活動的科學規劃和嚴格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各種技術設備,引進行為科學的激勵理論來調動員工降低成本消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疾病診斷治愈率,不斷增加效益。

二、當前基層醫院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固定資產管理混亂

一是部分資產產權不明,造成賬物不符,賬賬不符;二是較大型儀器設備的購置人為因素較大,缺乏科學的論證和審批手續,沒有按照規定執行,先購后批、購了也不批的現象依然存在,無法實行固定資產的有效管理;三是固定資產的報廢手續不完善和轉讓手續不健全,缺乏法定部門的監督和審核,領導者個人說了算,造成固定資產的流失。

(二)流動資產管理紕漏較多

基層醫院普遍存在藥品采購、入賬、入庫等環節不規范的現象,甚至把財務人員僅僅當成一個賬房先生,直到付款時才通知財務人員,造成赤字經營和負債經營等,領導的意志就是部門的規章,必須照章辦理,因而造成作假賬、壞賬等現象。

(三)缺乏預算的編制和執行管理

在基層醫院,預算的編制是非常隨意的,是應付上級領導檢查的,醫院領導可以隨意更改和調整。執行情況更不理想,哪里需要就往那里貼,這是基層醫院最形象的比喻,資金管理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四)會計憑證和賬簿管理不規范

基層醫院會計憑證的填寫和傳遞,會計賬簿的格式、登記、結賬核對不規范,與會計制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會計憑證依然存在非計算機填寫現象,憑證摘要書寫簡單不夠規范,簽章不完備,主要表現在:人員調整時交接手續簡單,缺乏必要的監督。

三、加強基層醫院管理會計的途徑

(一)強化基層醫院領導的重視

在基層醫院,領導的個人作用較大,任何一項工作的推行都受到領導個人的影響,因此,基層醫院管理會計制度的建立,關鍵在于強化醫院領導的意識,使醫院領導對管理會計的功能和作用有足夠的認識,使其充分認識到,管理會計是為了適應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最重要的職能是為最優經營決策和最高經營效率提供各種有益的方案和資料,目的是提高醫院的經營效率與效益。只有這樣,才能為在基層醫院建立管理會計制度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加強基層醫院管理會計制度化建設的監督檢查,對違反貫徹落實和推廣管理會計制度的責任人要追求其領導的責任,以保證這一制度的落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會計制度,醫院各主管領導就能通過管理會計進行科學的考核和決策;可以通過管理會計完成計量記錄和分類編報經濟信息以及各項經濟核算信息,從事未來前景預測和決策,科學調整醫院經營管理的目標。所以,基層醫院領導必須高度重視醫院內部管理會計制度化的建設。

(二)規范財務制度,完善內部管理會計流程

基層醫院作為獨立的財務核算單位,必須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完善醫院內部的管理會計流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完善科室責任制

建立以醫院科室為獨立單元核算的科室責任制度,以有利于提高科室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率,控制醫療成本,改善經營管理,合理增收節支,用最少的勞動、物資消耗,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必須建立科室獨立核算責任制,對科室進行獨立的量、本、利分析,從而實現優質、高效、低耗的管理模式,同時,把各項獎勵和處罰措施同科室核算結果掛鉤,同醫院的全面目標管理責任制結合起來,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網絡系統, 實現整個醫院經濟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行。

2.實行全面預算

建立全面預算制度,靠預算來規劃醫院今后的奮斗目標,實現支出、收入有序,控制日常經濟活動,準確評定醫院實際工作成績,調動各科室責任人的積極性,以最少的耗費獲取最佳的經營成果。

全面預算的內容包括:①財務預算。即醫院根據發展計劃和任務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包括:業務收支預算、專項收支預算、現金流量預算。業務收支預算中的收入預算分為:醫療收入預算和藥品收入預算。藥品收入要按財政部門和分管部門核定的數額安排,超出核定部分的收入按規定上繳。現金流量預算是醫院在計劃期內實有的、可以支配的貨幣資金的形成、運用及結存情況的預算,以實現資金的合理使用、調度和投資,方便醫院加強債權、債務管理,保證醫院的醫療需求;同時也有利于醫院充分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②業務預算。醫院業務預算是全院醫療活動的數量說明,包括:門診就診人次及各科室住院病人的構成分布;入院病人數及各科室構成分布;病人平均住院天數;病床使用率等。通過業務預算,掌握醫院現有資源配置的合理程度,便于組織醫療活動和人力、物力資源的合理配置。③責任預算。即將醫院的收支預算落實到各科室的一種責任制預算,以明確各責任中心在計劃期內的目標任務,便于考核各責任中心的業績,調動各責任中心責任人的積極性,這是為保證醫院收支預算的實施和完成而編制的。④決策預算。即醫院在進行專項投資時所編制的,供決策參考的預算,也稱可行性活動方案。其目的是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能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和最需要的地方。

3.實行成本核算制

醫院成本核算的對象是醫療服務成本和藥品經營成本。基層醫院應配備專門的成本核算人員,負責全院成本、醫療成本、各科室成本和醫療項目成本的核算與分析工作。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按核算的內容可分為完全成本核算和變動成本核算;按核算的計量標準不同,可分為實際成本核算和標準成本核算。變動成本核算通常是為了滿足醫院內部管理和經營決策的需要,按照醫院會計準則及要求建立在完全核算基礎之上的。同時,管理者應樹立經營意識,把提高經濟效益的重點放到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挖掘潛力上來,把成本節約與個人收入掛起鉤來,以調動全員增收節支的積極性,推動醫院經濟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4.實行責任追究制

財務制度是建立在完備的規章和法規基礎上的一項操作性很強的具體行為,依法辦事、依法操作是每一個財務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違反這個規章制度必將給單位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必須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財務管理制度的人和事必須追查當事人的責任,構成違法的要追究法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財務人員警鐘長鳴,各項規章制度才能較好的貫徹落實。

篇10

一、基層醫院加強管理會計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醫院經營者科學管理和決策

作為基層醫院,同樣面臨市場經濟的競爭,因此,為避免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醫院管理者迫切需要其會計系統不僅能在事后提供財務核算信息,更需要為醫院未來經營管理提供科學決策的信息。而管理會計就是為了適應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的主要職能就是提高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它的方法和手段視不同需要而設計,其模式視不同的經濟性質、規模大小、經營管理方式而異,它最重要的職能是為最優經營決策和最高經營效率提供各種有益的方案和資料。例如,管理會計根據財務會計提供的歷史成本和實際業務量數據,經過特定分析計量,根據成本總額是否隨同業務量的變化而變化這一成本形態,將全部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用以揭示成本同業務量的內在聯系,并建立特定數據模型,為開展成本預測、制定短期經營決策、編制經營預算提供重要而科學的決策依據,從而提高醫院對醫療市場發展變化的信息反饋速度和競爭能力。管理會計還可借助貨幣時間價值理論、凈現值、內含報酬率等專門方法,對醫療儀器設備的購置與更新、外資利用、技術引進等方面的可行性方案進行經濟評價,醫院可據此確定有關投資方案、項目的最佳現金流量,以使各項目未來投資報酬達到最高或收益最大。

(二)有利于管理者準確考核下屬人員業績

基層醫院,盡管規模較小,但是為了實現醫院的規范化管理,改善經營壯況,實現醫院發展目標,必須對醫院整個經營環節進行跟蹤監控,將反映計劃執行過程與決策實施過程的實際數據,同體現醫院經營目標的預算、標準、定額等進行比較、分析、評價與考核。這就要求借助管理會計中的成本會計理論與方法,建立起完備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控制系統,推行科主任領導下的目標責任管理,進行全面的業績考評。管理會計可在醫院內部管理中有效行使其控制職能,充分發揮其對醫院經營全過程和資金、收入、支出、成本、結余及分配各方面進行檢查、分析、考核、評價的作用。例如,利用對目標、計劃的實際執行過程進行計量、比較和考核等反饋手段及時發現偏差,查明原因,并制定改進措施,以便將目標、計劃的完成過程引向正確軌道。通過全面預算管理,標準成本控制,醫療、教學、科研等投資決策方案選擇,可考評各責任中心業績,激勵其搞好本職工作。

(三)有利于完善醫院會計系統

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都可以改善醫院的經營管理,對任何醫院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側重點不同,管理會計的功能不是由定期對外公布信息、為外部投資者和審計提供依據的財務會計系統所能代替的,因此,是否建立管理會計是評價醫院內部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據。醫院應用管理會計,能在完成財務會計各項功能的基礎上,核算出衡量經濟效益最大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經濟指標,如固定資產收益率、平均床位周轉率、醫療服務收益率等,為準確判斷醫院效益提供數據。醫院還可借助本、量、利分析,及變動成本計算、盈虧平衡分析、邊際貢獻法開展定量分析,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實現對醫院經營活動的科學規劃和嚴格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各種技術設備,引進行為科學的激勵理論來調動員工降低成本消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疾病診斷治愈率,不斷增加效益。

二、當前基層醫院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固定資產管理混亂

一是部分資產產權不明,造成賬物不符,賬賬不符;二是較大型儀器設備的購置人為因素較大,缺乏科學的論證和審批手續,沒有按照規定執行,先購后批、購了也不批的現象依然存在,無法實行固定資產的有效管理;三是固定資產的報廢手續不完善和轉讓手續不健全,缺乏法定部門的監督和審核,領導者個人說了算,造成固定資產的流失。

(二)流動資產管理紕漏較多

基層醫院普遍存在藥品采購、入賬、入庫等環節不規范的現象,甚至把財務人員僅僅當成一個賬房先生,直到付款時才通知財務人員,造成赤字經營和負債經營等,領導的意志就是部門的規章,必須照章辦理,因而造成作假賬、壞賬等現象。

(三)缺乏預算的編制和執行管理

在基層醫院,預算的編制是非常隨意的,是應付上級領導檢查的,醫院領導可以隨意更改和調整。執行情況更不理想,哪里需要就往那里貼,這是基層醫院最形象的比喻,資金管理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四)會計憑證和賬簿管理不規范

基層醫院會計憑證的填寫和傳遞,會計賬簿的格式、登記、結賬核對不規范,與會計制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會計憑證依然存在非計算機填寫現象,憑證摘要書寫簡單不夠規范,簽章不完備,主要表現在:人員調整時交接手續簡單,缺乏必要的監督。

三、加強基層醫院管理會計的途徑

(一)強化基層醫院領導的重視

在基層醫院,領導的個人作用較大,任何一項工作的推行都受到領導個人的影響,因此,基層醫院管理會計制度的建立,關鍵在于強化醫院領導的意識,使醫院領導對管理會計的功能和作用有足夠的認識,使其充分認識到,管理會計是為了適應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最重要的職能是為最優經營決策和最高經營效率提供各種有益的方案和資料,目的是提高醫院的經營效率與效益。只有這樣,才能為在基層醫院建立管理會計制度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加強基層醫院管理會計制度化建設的監督檢查,對違反貫徹落實和推廣管理會計制度的責任人要追求其領導的責任,以保證這一制度的落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會計制度,醫院各主管領導就能通過管理會計進行科學的考核和決策;可以通過管理會計完成計量記錄和分類編報經濟信息以及各項經濟核算信息,從事未來前景預測和決策,科學調整醫院經營管理的目標。所以,基層醫院領導必須高度重視醫院內部管理會計制度化的建設。

(二)規范財務制度,完善內部管理會計流程

基層醫院作為獨立的財務核算單位,必須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完善醫院內部的管理會計流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完善科室責任制

建立以醫院科室為獨立單元核算的科室責任制度,以有利于提高科室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率,控制醫療成本,改善經營管理,合理增收節支,用最少的勞動、物資消耗,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必須建立科室獨立核算責任制,對科室進行獨立的量、本、利分析,從而實現優質、高效、低耗的管理模式,同時,把各項獎勵和處罰措施同科室核算結果掛鉤,同醫院的全面目標管理責任制結合起來,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網絡系統,實現整個醫院經濟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行。

2.實行全面預算

建立全面預算制度,靠預算來規劃醫院今后的奮斗目標,實現支出、收入有序,控制日常經濟活動,準確評定醫院實際工作成績,調動各科室責任人的積極性,以最少的耗費獲取最佳的經營成果。

全面預算的內容包括:①財務預算。即醫院根據發展計劃和任務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包括:業務收支預算、專項收支預算、現金流量預算。業務收支預算中的收入預算分為:醫療收入預算和藥品收入預算。藥品收入要按財政部門和分管部門核定的數額安排,超出核定部分的收入按規定上繳。現金流量預算是醫院在計劃期內實有的、可以支配的貨幣資金的形成、運用及結存情況的預算,以實現資金的合理使用、調度和投資,方便醫院加強債權、債務管理,保證醫院的醫療需求;同時也有利于醫院充分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②業務預算。醫院業務預算是全院醫療活動的數量說明,包括:門診就診人次及各科室住院病人的構成分布;入院病人數及各科室構成分布;病人平均住院天數;病床使用率等。通過業務預算,掌握醫院現有資源配置的合理程度,便于組織醫療活動和人力、物力資源的合理配置。③責任預算。即將醫院的收支預算落實到各科室的一種責任制預算,以明確各責任中心在計劃期內的目標任務,便于考核各責任中心的業績,調動各責任中心責任人的積極性,這是為保證醫院收支預算的實施和完成而編制的。④決策預算。即醫院在進行專項投資時所編制的,供決策參考的預算,也稱可行性活動方案。其目的是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能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和最需要的地方。

3.實行成本核算制

醫院成本核算的對象是醫療服務成本和藥品經營成本。基層醫院應配備專門的成本核算人員,負責全院成本、醫療成本、各科室成本和醫療項目成本的核算與分析工作。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按核算的內容可分為完全成本核算和變動成本核算;按核算的計量標準不同,可分為實際成本核算和標準成本核算。變動成本核算通常是為了滿足醫院內部管理和經營決策的需要,按照醫院會計準則及要求建立在完全核算基礎之上的。同時,管理者應樹立經營意識,把提高經濟效益的重點放到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挖掘潛力上來,把成本節約與個人收入掛起鉤來,以調動全員增收節支的積極性,推動醫院經濟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4.實行責任追究制

財務制度是建立在完備的規章和法規基礎上的一項操作性很強的具體行為,依法辦事、依法操作是每一個財務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違反這個規章制度必將給單位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必須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財務管理制度的人和事必須追查當事人的責任,構成違法的要追究法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財務人員警鐘長鳴,各項規章制度才能較好的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