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信息技術讓古詩詞教學變簡單

時間:2022-11-09 04:08:43

導語:小議信息技術讓古詩詞教學變簡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信息技術讓古詩詞教學變簡單

一、化抽象為直觀,簡單而不失認知的“高度”

古詩詞的語言文字非常簡練,現在的學生生活經驗有限,有時會對詩詞中的出現的事物和內容感到十分陌生。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教師鉆研詩詞后將自己的理解整合參考得來的信息,再解釋給學生聽,有時往往詞不達意,教師心知肚明,但學生一頭霧水,出現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難題。這樣學生與文本之間便出現了巨大的落差,而這落差直接影響學生解讀古詩詞的能力和信心。教師此時就應該給學生一把梯子,增加學生的“高度”。多媒體設備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于一體,使教學內容由抽象的文字變成直觀的圖片或者音、視頻文件,這樣既不需花費太多口舌又能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詩詞中的事物,大大提高了學生理解字詞的速度。如教學蘇教版十二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出示唐朝安史之亂時的地圖,并在地圖上標示叛軍老巢和杜甫所處的大概地理位置,這樣一來,“劍外“”薊北”“河南河北”“襄陽“”洛陽“”巴峽”“巫峽”就不再是空洞的文字符號,而成了具體直觀的地名。學生通過簡單的地圖了解安史之亂的大概地理背景,豐富了感知,理解起來也就容易多了。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和作者產生了情感的共鳴,從而對詩人經歷的叛亂、流離失所、收復失地后的“喜欲狂”都能感同身受。這樣使用信息技術,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但沒有降低文本的高度。

二、由靜止到動畫,簡單而不失思維的“深度”

教師常會采用逐句講解、以講代悟的方式組織教學,忽視了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扼殺了許多由詩詞衍生出來的思維火花。綜觀古詩詞教材,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課文都配有生動形象的插圖,這對感悟能力不是太強的小學生來說的確是有很大幫助的,可以讓學生根據插圖進行想象。但40是這還不夠,特別是對低中年段的學生來說,沒有生活經驗的積淀,想象也許會天馬行空、離題萬里。如何使詩詞的圖文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多媒體的介入,在文本和學生之間構建了一架橋梁。利用多媒體技術化靜止為活動的特點,可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如教學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時,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一家人幸福安樂的生活”意境。由于我們的學生從小就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對農村比較陌生,不知道“鋤豆”“織雞籠”和“剝蓮蓬”是怎么回事。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制作了教學課件,在課文原有插圖的基礎上將大兒、中兒的具體動作用動畫的方式演示出來,再將詞所描繪的畫面與人物活動對比,并將事物之間的聯系制成動畫課件,使學生通過點擊課件得到提示和幫助。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去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心理活動,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自主學習,較快較好地把握了課文重點,理解了難點,進而可以進行語言、思維訓練。

三、舉一而反三,簡單而不失文本的“厚度”

網絡具備大量儲存信息的優勢,而且網絡的信息幾乎比任何書籍都全面,它可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信息及發現問題、利用資源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教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并且要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不僅是為教師減負增效,更能讓學生獲益匪淺。在學習《墨梅》一課前,剛學完《石灰吟》,這兩首詩作為一組詩出現在一課中,編者有他的用意,筆者正好利用這個編排特點,讓學生將《墨梅》與前一首《石灰吟》對照,并利用網絡收集信息,并設計一個問題供學生探究學習:兩位作者分別對石灰、梅花寄托了怎樣的情懷?學生通過閱讀書本和查詢網絡上的資料,收集信息后整理,然后反饋交流。雖然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差異,內化信息的能力不均衡,但筆者發現原本兩首借物言志的詩的內容都大大增加了。有的學生聯系五年級學過的《少年王冕》一文,結合網絡資源搜集了以下信息:王冕自幼家境貧寒,刻苦努力才有所成就,王冕生平不愿侍奉權貴,因此借梅花自喻,于謙也是從小立志要報效國家,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雖然他們寫詩依托的事物不同,但表達了相同的志向,像這樣托物言志的詩還有《竹石》。此時,教師根據預設再補充言志詩《馬詩》《夏日絕句》等,教師、學生都利用網絡資源真正實現了舉一反三。此后,學生遇到托物言志的詩詞就知道應該按什么思路去解讀,學生自我解讀詩詞的能力提高了,言傳的本領又何愁不“水漲船高”呢!

四、聲與色俱備,簡單而不失課堂的“廣度”

如何讓學生進入文字,走近作者的內心,是古詩詞教學中最大的難點。筆者觀摩過武鳳霞、孫雙金、于永正等特級教師執教的古詩詞課堂,對于課堂氛圍的渲染,除了他們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和巧妙的教學設計外,功不可沒的要數———背景音樂,即配樂,這恰恰是多媒體技術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運用得最多、最好的方式。寫景的詩詞適宜配以悠揚歡快的曲子,邊塞詩適合配悲壯蒼涼的樂曲,思鄉的古詩詞適合配凄婉動人的曲子……這些樂曲可以由教師尋找,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詞的整體把握去匹配。配上合適的樂曲,再和著音律去體會詩詞的意境,而不流于文字表面,課堂會變得靈動,學生的潛在情感被激發,教與學將相得益彰。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教學整合,改變了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激發出來,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同時,教與學的方式都變得多樣化了。這對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也是一種挑戰。教師和學生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走在信息化時代的前沿,使古詩詞教學中的“意會”和“言傳”變得再簡單些!

作者:張亞萍單位:溧陽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