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學科知識點范文

時間:2024-03-25 17:57: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算機學科知識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計算機學科知識點

篇1

摘 要:文章通過剖析高職會計電算化傳統授課模式的困境,提出采用微課模式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并參照第二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評審規則進行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設計,旨在通過該文筆者的粗淺闡述,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學述程中提供全新的思路,從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習者的根本學習要求。

關鍵詞:微課 會計電算化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9(c)-0111-02

1 微課介紹

建設學習型社會是新時代的要求,如何構建全面開放和科學合理的學習資源體系,滿足全社會不同層次的學習者的學習要求,已經成為社會性的課題,成為眾多教學研究部門和多媒體網絡機構競相研究的對象。微課的教學模式就此在國內蓬勃發展起來。

微視頻是微課的核心載體,此外,還要配合配套的圖片、動畫、音頻等多媒體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學生可能出現的反饋,教師要做哪些有建設性的點評等輔資源,以上與教師講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為微課。[1]

2 微課引入會計電算化教學的必要性

現階段,人們的生活被微信,微電影、微小說,微廣告等各種微信息充斥著,在乘車,短休,等候,假日,睡前等原來被認為是“海綿孔”的時間,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進行交流和電子閱讀,把時間全部用滿。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微時代”已經到來。

對學習方式而言,本時代的要求是個性化和多樣化,教與學都在進行革命,時代要求學習資源情景化、短小化,案例化、便于應用。

在學習方式日趨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教與學都急切需要一些短小的,案例化,情景化,便于應用的資源來滿足多方面的需求。傳統的教學方式適合當年的教與學,在本時代就顯現出很多弊端。微時代的學生需要微課的教學方式。

微課的教學資源生動形象,動態直觀,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針對現階段學生的自控能力差,學習能力不足,理解能力不強的現狀,采用微課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得部分學生減少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減少對學習的抵觸情緒。

微課的教學模式一般是10 min左右,而科學證明,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能保持10 min左右,微課的教學模式是符合人性特點的科學模式。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充分吸收知識,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效率,不至于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而使學生厭倦。

微課的教學模式具有短小、精悍、完整的特點,在特定的時間,將特定的問題闡述清楚,有效整合學與教的資源,知識點明確,無須學生課后進行整理,學生對學習的知識能夠有效吸收,記憶深刻。

采用微課教學模式能夠解決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的困境:(1)微課教學模式在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基礎,不同學習習慣,不同學習興趣,具有明顯差異化的學生,都具有適用性,可采用同一教學進度。(2)會計電算化理論問題一一講解,學生很乏味,不感興趣,采用微課方式,避免了填鴨式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3)會計電算化教學需要大量實踐操作,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大量實踐,學生課后實訓效果難以呈現,又無從知曉,學生遇到問題又不知如何解決,運用微課教學模式恰恰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3 如何設計會計電算化微課

在教學實踐中,會計電算化微課的設計必須承載著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的使用。參照第二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評審規則,以總賬系統初始化這一節為例,制作會計電算化微課如下:

(1)選取教學環節中總賬系統初始化知識點、技能點、專題、實訓活動作為選題,針對教學中常見、典型、有代表性的問題或內容進行設計;總賬系統初始化這節課程材料完整:包含微課視頻,以及在微課錄制過程中使用到的全部輔助擴展資料,包括課件、習題、動畫、視頻、圖片、答案、總結等。[2]

(2)圍繞選題設計教學方案,教學目的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注重學生全面發展。教學目標有三個,知識方面包括:①總賬系統控制參數的含義及作用;②總賬系統期初余額試算平衡的意義;③總賬系統登錄時應注意的問題;④總賬系統選項設置因果關系。能力方面包括:①總賬系統登錄的步驟;②總賬系統選項設置的方法;③錄入不同類型會計科目期初余額;④進行期初余額試算。素質方面包括:①具有自我學習能力;②仔細認真、一絲不茍。學生課前準備為:①了解一個企業與財務業務處理相關的參數設置情況;②復習手工會計期初數據結轉。教師課前準備為:①有關參數設置和期初余額錄入的課件;②企業期初數據的案例。

(3)教學過程主線清晰、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明了易懂。確定重點難點為:①參數設置需要符合企業業務需要;②憑證審核控制到操作員;③出納憑證必須出納簽字;④輔助核算期初余額錄入。

(4)教學內容嚴謹充實,能理論聯系實際,反映社會和專業發展,無科學性、政治性錯誤及不良信息內容。

任務一:總賬系統選項設置。

①任務資料。

②任務指導。

第一,以賬套主管“張新華”身份登錄總賬系統;第二,進行選項設置。

任務二:期初余額錄入。

①任務資料。

第一,賬套號:008;第二,賬套名稱:哈爾濱市天宇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宇公司)啟用日期:2012年01月01日;第三,會計期間設置:01月01日~12月31日;第四,地址:哈爾濱市南崗區學府路500號,法定代表人:錢森,郵政編碼:150001,聯系電話及傳真: 882555644,本幣名稱:人民幣(代碼:RMB),企業類型:工業,行業性質:2007年新會計制度(建賬時按行業性質預置會計科目)。

②任務指導。

第一,非輔助核算科目錄入。直接輸入末級科目的累計發生額和期初余額,如錄入“銀行存款-工行存款”384660.33。同理錄入資料中“庫存現金”、“固定資產”、“長期借款”等科目。第二,輔助核算科目錄入。設置了輔助核算的科目,其累計發生額可直接輸入,但期初余額錄入時,應雙擊“期初余額”欄,進入“輔助期初余額”窗口。

在該窗口中單擊“往來明細”按鈕,進入“期初往來明細” 窗口。單擊“增行”按鈕,錄入輔助核算的明細期初數據,如“應收票據”科目,根據實訓資料,在“日期”選擇“2010-12-28”,在“憑證號”欄選擇“轉-32”,在“客戶”欄選擇“永安”,在“業務員”欄選擇“吳豪”,在“摘要”欄錄入“賒銷A商品300件,單價120元”,在“金額”欄錄入42 120。

對于以上內容教學組織與編排符合高職高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及學做一體的有機結合。在授課過程中,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圖片、動畫、視頻、HTML網頁等多種媒體技術,恰到好處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以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5)微課視頻不超過15分鐘,視頻圖像清晰穩定、構圖合理、聲音清楚,主要教學環節有字幕提示等;視頻片頭顯示微課標題、作者、單位。 演示文稿配合視頻講授使用的主要教學課件為PPT格式。

(6)教學策略選擇正確,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課后作業設定為:①輔助核算的期初余額是如何設置的?②為什么要指定會計科目?③總賬系統參數設置中“憑證審核控制到個人”的設置與以后業務執行的關系。④如果試算不平衡是否能記賬,能進行填制憑證處理?

參考文獻

[1] 俞金香.利用網絡微課促進高校青年教師成長的若干思考[J].當代教師教育,2015(3):25-27.

篇2

關鍵詞:中職學校 會計電算化 教學實施

隨著會計電算化的不斷普及與深入,中職學校的財會類專業都開設有《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會計電算化課程是會計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無疑是教學中的“重頭戲”。課程教學的好壞,將關系到學生專業素質的高低,甚至會影響學生未來的就業。筆者結合教學過程的一些體會,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實施提幾點建議。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除中職外,高職、本科院校的會計專業均開設了會計電算化課程。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不應簡單地照搬高職、本科院校,而應該根據社會需求、學生條件等進行合理的定位,也就是要培養出能夠運用會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的操作型初級電算化會計人才。

專業培養目標決定了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會計電算化課程應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主,使學生熟練掌握會計電算化操作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在會計核算中運用計算機的能力,拓寬知識面,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選擇適合的教材

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展開都基于教材,選擇一本適合學生特點、符合學生知識水平,能夠實現教學目標的教材非常重要。

在教材的選擇上,力求突出“實訓為主,理論精簡”的特點,在注重“實用、夠用”原則的基礎上把企業的案例融入教材,基本概念的講述和軟件的實操,都以會計電算化工作崗位的典型任務為核心,教材內容貼近會計電算化工作實際。同時,教材文字表述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內容展現圖文并茂,還應列出充足的實訓資料供學生在各階段進行全面的技能操作訓練。

三、完善實驗室教學設備

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需要有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會計電算化實驗室的教學設備應能夠滿足教學的需要。

第一,實驗室配置的計算機要求性能穩定、故障率低、兼容性好、有一定的前瞻性,所有的計算機組建成局域網,實現資源共享。做到教師和學生人手一機,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單獨實訓操作的機會。

第二,配備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軟件。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教學軟件,在課堂中引入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進行知識點講授、案例分析等,使教學更生動、直觀、形象。教師還可利用教學軟件的教學示范、電子舉手、輔導答疑等功能進行學習討論、經驗介紹以及對學生的輔導等交流活動,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第三,安裝的會計軟件應選擇那些安全性好、可靠性高、功能齊全、操作方便、有代表性的通用財務軟件,如用友、金蝶等。

四、合理組織教學內容

為了學好會計電算化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會計電算化前應具備一定的會計基礎知識、計算機基礎知識。 因此,會計電算化應在學生學習了會計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初級會計實務等之后開設。

根據培養會計電算化操作型人才的教學目標,結合職業技能證書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程內容。 以某一會計軟件為例,先分別介紹系統管理、總賬、報表、工資、固定資產等子系統的基本操作方法,使學生對課程有整體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以某企業一個月的業務流程為主線,進行綜合模擬實訓,這部分內容更加豐富、更有針對性,而且案例本身沒有注明操作步驟,需要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才能完成。通過這一階段的教學,使學生熟練掌握全套會計電算化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加強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應圍繞實訓的需要進行,注重實訓教學環節,所以在課時安排上,理論教學的時間不必過多,可以適當增加學生實訓操作的時間。筆者認為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課時安排比例大概在 13左右比較合適。

五、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廣泛利用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多種媒體教學資源的優勢,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制作出生動形象、交互性強、適合教與學的多媒體課件供教學使用。

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注重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領會和掌握課程內容。注重構建適合師生、學生之間交互、討論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樂于表達的能力。

以企業仿真模擬經濟業務為載體,廣泛采用案例教學、啟發教學、角色扮演、逆向思維教學等多種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對企業典型經濟業務的電算化處理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會計電算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剖析案例,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會計實踐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啟發、誘導學生,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和決策的能力,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教學案例的選擇不是隨意的,應依據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目的進行選取。例如在進行綜合實訓操作選擇案例時,遵循實用性、典型性、綜合性的原則,具體以一個典型企業的經濟業務為實操案例,把系統初始化設置、總賬、工資、固定資產、會計報表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

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練習案例,使學生掌握會計軟件的操作流程、操作技能和相關規則、為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進行會計實踐操作奠定良好基礎。

2.啟發教學法

啟發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和掌握知識。通過啟發式教學,使學生不僅知道“怎樣做”,還要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更要知道“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例如,在進行總賬日常業務處理時,學生以制單人身份填制好記賬憑證后,如果直接對憑證進行審核,系統會提示出錯,必須更換另一名操作員重新登錄后才能審核。為什么制單人不能直接審核憑證?審核人和制單人為什么不能是同一人?通過教師啟發、引導,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原來審核與記賬屬于不相容的職務,應當相互分離,如果審核人員就是記賬人員,那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這時還可進一步啟發學生,是不是換了操作員就可以對憑證進行審核?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后得出答案,該操作員還必須擁有審核權限,假如沒有相應授權,也是不能審核憑證的。

3.角色扮演法

會計軟件的操作采用崗位模擬實訓方式,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會計角色在軟件中進行體驗,讓學生在業務處理過程中熟悉崗位的工作內容,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方法。

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業務經辦人員、會計、出納、會計主管等角色,并定期進行角色輪換。通過業務往來模擬,使學生掌握各會計崗位在工作中的職責和要求,提高業務能力。角色扮演能把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強化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六、改進考核方式

根據課程特點,改變傳統的單一考試形式,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重點考核學生對會計軟件的操作能力。過程評價注重對于學生平時學習的考核,將平時表現(課堂提問、學習態度、課堂考勤)、上機實訓(實訓報告、小測驗)等都作為考核結果的一部分。終結性評價(即期末考試)以實踐考核為主,評價學生會計電算化綜合運用能力。具體比例為平時表現占20%,上機實訓占40%,期末考試占40%。

篇3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中職教育;教學改革

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是一門操作性與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其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實踐型專業人才。現代企業會計管理要求會計人員掌握ERP會計信息系統,掌握信息化的會計核算方式、管理方式。所以,基于ERP系統開展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教學改革是必要的,可以進一步改善會計電算化教學現狀,培養實踐型綜合人才,實現中職學校教育宗旨。

一、ERP下中職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在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下,會計電算化系統實現了從記賬憑證到會計報表編制的全過程自動化,ERP系統成為會計電算化發展的一個主流。ERP系統包括人力資源管理、物資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財務資源管理等內容,將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融于一體。在ERP系統下,會計電算化不僅僅是會計核算的簡單操作,更要與其他模塊相互結合,融入其他各個方面的管理工作,方能發揮財務資源管理的作用,體現出ERP系統的優越性。中職學校開始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能力,掌握會計電算化相關知識、技能,以便未來更好的走上工作崗位。傳統的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已經落伍,亟待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唯有這樣才能適應ERP系統要求,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因此,中職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教學改革極為重要,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吸收成功經驗,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活動。

二、ERP下中職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結合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明確教學目標

在ERP系統廣泛應用情況下,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懂得ERP系統操作、會計電算化等技能的實踐型人才。為此,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要從用人單位實際需求出發,明確以技能培養為核心的實訓課程教學目標,強調會計電算化操作訓練。對于教學來說,只要教學目標明確了,才能更科學的指導教學實踐,順利開展教學改革工作。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目標主要包括技能、知識、素質三個方面。其中,技能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熟練操作各種財務軟件的技能,能獨立自主完成會計核算、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操作;知識目標是掌握會計電算化相關的知識,包括概念、意義、基本操作、基本流程等內容。如,ERP系統操作程序;素質目標是掌握會計電算化相關的法律法規,培育溝通、協調、創新、發展、合作等能力。

(二)圍繞目標設置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規范教學內容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圍繞目標、結合社會需求,重新統籌安排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重構課程體系時,將ERP系統融入其中,設立會計電算化實訓類、計算機類、會計類等課程模塊。各課程模塊的內容各有側重點,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形成一個完善的實訓課程體系。會計電算化實訓類課程內容以沙盤模擬、項目模擬、ERP系統實訓等為主,用于訓練學生在會計電算化方面的實踐操作能力;計算機類課程以訓練計算機、數據庫、互聯網等方面的應用能力為主,培養學生的現代信息技術和工具的應用能力;會計類課程主要包括財務、成本、管理會計等課程內容,培育學生會計方面的基礎知識。通過以上課程設計構建由淺入深、從理論到實訓的課程體系,規范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內容,使實訓課程模塊化。

(三)創新教學方法,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

在ERP系統下,為增強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教學效果,應創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踴躍參與實訓課程,形成良好的ERP系統操作能力和會計電算化實踐能力。具體教學時,結合課程內容、學生特點等創新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構建不同的實訓課程教學模式。如,采用沙盤模擬、項目實訓、模擬實訓、案例教學、角色扮演、逆向思維等教學方法,構建不同形式的實訓課堂。通過多樣的實訓活動為學生搭建對各種各樣的實訓平臺,增加實訓課程的新鮮感,降低實訓內容的枯燥感,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參與實訓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實訓,更好的掌握會計電算化技能。如,以用友T3軟件為例,基于計算機平臺搭建課程實訓平臺,學生在這一平臺上進行模擬訓練,增強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除了改革實訓課程教學方法外,還要創新實訓教學評價體系,客觀、公正的評價教學效果,以便不斷的優化調整教學方法。以往的教學考核多為終結性考核,手段主要為考試,難免有失偏頗。對此,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考核方式,既注重結果考核也強調過程考核,從片面的終結性考核向多種形式考核轉變,實現對實訓課程教學的全面考核,促進學生實訓能力提升。

(四)適當增加實訓課比例,加大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建設力度

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性很強,應根據人才培養需求適當增加實訓課比例,保證學生有充足時間進行會計電算化實訓,切實掌握ERP系統和會計電算化操作能力。在此基礎上,加大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建設力度,完善實訓基礎設施和設備,滿足實訓教學的基本需求。實訓基地包括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其中,校內實訓基地有固定場地、計算機、沙盤等基礎設施。采用沙盤模擬、單模實訓、項目模擬等實訓方式,多渠道的階梯性開展實訓課程。如,模擬實驗室建設,為學生搭建ERP系統模擬訓練的平臺,確保學生在校內鍛煉會計電算化能力。校外實訓上要加校企合作力度,借助企業力量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頂崗實習,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會計電算化工作內容、流程,并真正的參與工作實踐,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會計電算化操作技能。通過建設校內和校外兩個實訓基地,構架內外一體化實訓體系,使學生在校內學到的技能得以在校外磨礪,切實增強學生的會計電算化能力。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師素質的高低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影響,為了提高實訓課程教學效果、適應教學改革的需求,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首選,學校贏引進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其次,教師自身要有自主學習能力,自覺接觸先進的會計技術和軟件,以市場為導向開展具體的專業課程學習,不斷增強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通過以上兩個方面建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優化教師結構、提高教師能力,進而增強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ERP下會計電算化核算實訓課程教學改革是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更是滿足社會人才培養的需要,因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改革活動可以優化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教學效果,培養素質與能力兼備的實踐型人才。因此,應圍繞教學實際情況開展實訓課程教學改革,切實優化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

參考文獻:

[1]孫庭鋒.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模式創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31(12):112-113.

[2]劉珍剛.會計電算化基于ERP環境下的教學改革[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07):202-204.

[3]趙麗華,王笑艷,李禎.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價值工程,2017,36(12):177-178.

[4]周愛靜.ERP視角下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無紙化教學模式研究[J].經貿實踐,2017,23(20):336-338.

[5]劉穎,張麗梅.基于ERP環境下的應用型高等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探索[J].商業經濟》,2011,(13):111-112.

篇4

關鍵詞: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047-02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學。教高[2006]16號《教育部關于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對教學模式改革提出了“教學做”一體化的要求。“教學做”一體化符合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是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突出學生技能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這種教學模式以能力為本位,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目標相輔相成,利于縮小學生與就業崗位間的差距,也是多數操作類課程探索的教學模式之一。

一、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模式現狀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專業設置的一門必修課,也是一門“理論+實踐”的課程,對操作技能的要求比較高。目前關于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的探討大都是注重于形式上的“教學做”一體化,一些學校將課程上課地點設在實訓室,但是并沒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目標。近些年,許多高職院校(包括我院)在會計電算化教學中嘗試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從根本上將傳統課堂中教師的“滿堂灌”轉變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層次的技能型會計電算化人才。

二、《會計電算化》課程調查問卷

我院高職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專業已有四屆畢業生,利用畢業生返校時機,向他們發放紙質的《會計電算化》課程調查問卷,向往屆畢業生通過QQ、郵箱發放電子《會計電算化》課程調查問卷。經統計,共發放調查問卷720份,收回690份,有效的684份。有效問卷發放情況統計如下:制造業企業189家,商品流通企業147家,會計師事務所24家,行政事業單位48家,糧食企業18家,其他258家。從就業單位性質來看,多數屬于其他,像銀行、酒店、裝飾公司、培訓機構、咨詢公司、物流公司、藥房等,其次是制造業企業和商品流通企業。從企業規模上來看,絕大多數屬于中小企業。經統計,工作單位完全實行電算化的有222家,占32.46%;部分實行電算化的有276家,占40.35%;打算將來實行電算化的有144家,占21.05%;不打算實行電算化的有42家,占6.14%。就調查的工作單位而言,目前單位實行電算化的比例已占到72.81%。由此可見,在校期間很有必要注重并加強高職生的電算化操作能力的培養。在498家實行電算化的單位中,使用用友軟件的318家,占63.86%;使用金蝶軟件的114家,占22.89%;使用浪潮軟件的27家,占5.42%;使用管家婆軟件的27家,占5.42%;使用其他軟件的12家,占2.41%。由此可見,在調查的單位中使用用友軟件的最多,其次是金蝶軟件。因此,選擇用友軟件學習電算化軟件操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院自2005年購入用友ERP-U850軟件以來,一直以用友軟件作為學生學習會計電算化的操作軟件,后來升級到用友ERP-U872。雖在實訓室授課,學生一邊學,一邊做,但多數學生是照葫蘆畫瓢,整體掌握能力不強,綜合運用能力欠缺。課程組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經過多次討論,決定從教學模塊重組、一體化教案編寫、一體化教學設計、課證融合四個方面入手,完成會計電算化“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并付諸于實踐。

三、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1.教學模塊重組。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分工走向了精細化。為此,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工作也應根據細化的工作崗位,結合高職院校的技能培養要求劃分教學模塊?!敖虒W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是實現崗位對接和教學模塊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對中小企業調研,結合調查問卷,設定的會計電算化類崗位為:會計主管、會計、出納。在教學模塊中,結合崗位職責設計操作內容,適當講授細化崗位與非細化崗位的區別和聯系。重組后的教學模塊為:應用模塊、提高模塊、拓展模塊。①應用模塊。以企業的電算化崗位任務為驅動,以工作流程為主線,以用友ERP-U872軟件為平臺,采用案例實驗教學,設計了17個仿真實驗,內容涵蓋“建立賬套”、“賬套初始化”、“日常業務處理”、“期末業務處理”、“編制報表”共5個情境,學生分別扮演“會計主管”、“會計”、“出納”,完成一個虛擬公司的一個月的賬和報表,實現課堂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教師在教學中以引導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②提高模塊。借助用友公司的無紙化考試系統,對學生進行測試,檢驗學生對操作的掌握程度和靈活應變能力。教師先在服務器上完成報名和自動組卷,學生再登錄服務器,下載試卷。當學生完成答卷后,通過考務管理系統導出考試成績。③拓展模塊。自2013年7月1日起,全國施行新《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管理辦法》,所有科目實行無紙化考試,規定所選科目必須一次性全部通過。初級會計電算化成為必考科目之一,使用軟件指定為用友T3軟件。因此,在拓展模塊中,重點學習用友T3的操作。為了配合學院建設技能學院的目標,我們利用多種途徑,建成了客觀題和操作題的題庫,為學生通過會計電算化考試增加保障。

2.一體化教案編寫。以職業需求為目標,結合電算化類崗位的職業標準要求,選取課程內容。編寫教案時,以1或2個學時為一次,內容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框架、時間分配和授課簡要內容。以各崗位的崗位職責和工作內容為依據,遵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設計任務的操作內容。課程組教師定期組織活動,商討、評價一體化教案的編寫格式和內容。在實踐教學中應用一體化教案,聽取學生和任課教師的意見,不斷改進、更新一體化教案,更好地滿足實際上課的需要。

3.一體化教學設計。教學做一體化下,將教學場所直接設在實訓室,師生雙方邊教邊做邊學,理論與實踐交替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和答疑者,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達到主觀自主地“學”和熟練有針對性地“做”。教師在應用模塊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崗位設置規劃和效果演示討論,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其次增加有針對性的操作練習。在每堂課的教學設計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互動與交流,注重引導與指導。

4.課證融合。從2013年7月1日起,在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中,初級會計電算化是必考科目之一,所以會計電算化成為學生今后考取會計從業證必修的一門專業課。因此將本課程與初級會計電算化考試相結合,實現“課證融合”的會計電算化“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為我院雙證書制度提供有利的保障,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大教學做一體化中做的比重和方向針對性。以2011級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和會計專業學生在2013年第二季度報考初級會計電算化科目情況,橫向比較不同專業的通過率;以2012級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在2013年第三季度報考初級會計電算化科目情況,與2011級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的報考情況進行縱向比較,進而比較相同專業的通過率。收集幾屆學生的信息后,認真分析數據,查找原因和聯系,得出有用的結論,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可以實現知識傳遞方式的轉變、教學方法的轉變、學生學習興趣的轉變、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的轉變、教學手段的轉變,促進會計電算化課程質的飛躍,從而體現高職教育職業性、實踐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曾海云.“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1).

[2]趙東明,孫立東.“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下的教案書寫[J].遼寧高職學報,2010,12(1):58.

[3]肖海清,孫翠蓮.職業教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3):17.

篇5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綜合實訓;微課;教學探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8-000-02

《會計電算化》是指把電子計算機和現代數據處理技術應到會計工作中,是用電子計算機代替人工記賬,算賬、報賬,以及部分代替人腦完成的對會計信息的分析、預測、決策的過程,有助于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從而推動會計工作的現代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是以崗位結合中小企業電算化會計崗位的特點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設計高職院?;诠ぷ鲘徫坏臅嬰娝慊虒W內容。《會計電算化綜合實訓》是在學生學完《會計電算化》課程之后開設置的一門實踐課程,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會計軟件應用的綜合職業能力,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教學環節中掌握實際工作的能力。通過對多屆學生會計電算化與綜合實訓課的教學實踐的總結,發現會計實踐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一、《電算化綜合實訓》過程中學生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教師把握課程進度難

《電算化綜合實訓》課程是高等學校財會專業學生在學習完《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結束學習的一門實際操作課程。對于《會計基礎》、《初級會計實務》、《高級會計實務》、《計算機基礎》、《稅法》等這些基礎課程對《電算化綜合實訓》實驗所必不可少的知識積累,學生學習基礎的好壞直接影響會計電算化綜合實訓課的進程?!笆畟€手指頭有長有短”從多年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基礎存在差異。如一個會計專業的班級,有50個學生,剛開始做會計實驗時,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操作完成實驗案例并編好報表的學生還不到二分之一。余下的一半多的學生,會學的非常苦惱。當老師對實訓過程中講解操作的具體方法、普遍出現的問題、注意事項或疑難問題時,因為她們的專業基礎或者計算機基礎的原因而導致無法跟上本班級的進度。她們只能看著會做的同學不停的敲打著鍵盤,點擊鼠標,逐步在完成著實驗任務。同時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進而放棄后面的實驗任務。

2.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學生難以掌握

《電算化綜合實訓》采用項目教學法,基于一個會計主體,兩個會計期間內發生的業務。項目教學法中學生處在一個虛擬的企業中,學生邊做邊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立足于“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實訓任務,每次課有針對性地根據當前教學目標提出實訓任務,由于目前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中電算化考核的內容不涉及采購、銷售和庫存等管理模塊的使用,市面上絕大部分面向高職學生的電算化教材中不包括購銷存模塊的內容,隨著電算化在日常會計工作中的廣泛運用,難以滿足學生畢業后進入工作需要,我們教研室自編教材的除了總賬模塊、薪資模塊、固定資產模塊之外還增加了應收模塊、應付模塊,購銷存模塊。而應收模塊、應付模塊、采購、銷售和庫存管理模塊的知識點連貫性較強,操作步驟復雜,指導老師在指導實訓過程中采用講解方式,指導老師完成任務的方法、操作過程,然后再讓學生邊學邊練,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就造成不少學生在老師講解或演示某個任務的操作過程沒有認真聽或自己在操作過程中出現操作步驟有誤的情況下將無法繼續完成后面的任務。

二、微課在《電算化綜合實訓》教學中效果探析

微課是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在會計電算化綜合實訓課堂教學中運用微課,能滿足學生對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實現在線學習、遠程學習等多元化的學習模式,不僅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還能推動教研教改。

1.微課可作為學生自主學習有效資源

《電算化綜合實訓》課堂教學注重實際技能操作訓練,主要在會計電算化實訓室進行,這是因為實訓室擁有電腦、網絡等移動終端設備,為微課的傳遞和展示提供基礎支持。當前,對高職院校來說,最大的師生交流網絡平臺是世界大學城,通過這個平臺能實現資源共享、交流互動。教師要分享微課,只需要將制作好的微課資源上傳到自己的大學城空間,學生根據個人需求選擇合適的微課內容,一邊觀看視頻,一邊操作,有助于學生查補漏缺、彌補差異,這能體現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和分層式教學法。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微課評論學習效果,在交流互動中解答問題,從而打破時空限制,提高微課教學效果。微課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人獨立學習、獲取知識的基本能力,也是終身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學生只要她能擁有這種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能很好的完成實訓任務。

2.微課有利于降低《電算化綜合實訓》課程內容的教學重復率

與其他會計課程教學不同,會計電算化課堂教學需要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對操作流程有著嚴格的要求,任何小小的失誤都需要教師重復講解,這會消耗教師的精力,還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微課能將每個知識點的操作步驟錄制下來,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分析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3.微課可實現易到難分層式教學

學生基礎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差異,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將知識點分成易、中、難層次,這樣學生結合自己情況先選擇簡單的知識點,再深入學習難的知識點這樣循序漸進學習方法。教師按照優良中差層次進行評價考核,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會計電算化綜合實訓課上獲得成就感,總而增強咨詢。例如A采購業務可先按普通采購貨票同到未付款業務,B普通采購貨票同到付款業務,C普通采購有預付款業務,D普通采購貨票同到開據票據抵款付貨款款業務A、B、C、D四個不同難易程度的微課。A采購業務可先按普通采購貨票同到未付款業務屬于易,此操作程序沒有付款業務所以操作程序相對簡單。即采購員在采購管理系統中填寫采購訂單并審核―在采購管理系統中根據訂單生成到貨單并審核―庫管員在庫存管理中根據到貨單生成采購入庫單并審核―采購員在采購管理系統中根據采購入庫單生成采購發票―采購員在采購管理系統中根據采購發票及采購入庫單進行采購結算―會計在應付款系統審核采購發票并制單―會計在存貨核算中進行正常單據記賬并生成憑證。B微課普通采購貨票同到付款業務難度在是在A微課的基礎上會計在應付模塊中填寫“付款單”單據審核之后審核,生成憑。C微課普通采購有預付款業務,也屬于難,是在B微課的操作環節,處理完“付款單”單據之后,還需填寫“預付沖應付”單據,保存,審核,生成憑,同時要進行核銷處理(不生成憑)。D普通采購貨票同到開據票據抵款付貨款款業務A微課基礎上還需在應付模塊中進行票據管理,填寫“票據結算”單據,保存,生成憑。此四個不同難易程度的微課,就如同四個老師,同時指導四個種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練習,有效地解決分層教學。從而解決因該門課程因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學生難以掌握的難題。

篇6

隨著計算機的誕生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技術作為現代技術的標志,已成為世界各國許多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計算領域也已成為一個極其活躍的領域。計算學科正以令人驚異的速度發展,并大大延伸到傳統的計算機科學的邊界之外,成為一門范圍極為寬廣的學科,人們對計算學科的認識,已從知識層面上升到了方法論的高度[1]。

1989年1月,美國計算機學會(簡稱ACM)和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計算機分會(簡稱IEEE-CS)聯合攻關組在《ACM通訊》雜志上刊登了他們歷經4年的研究成果——“作為學科的計算科學”的報告[2]。該報告圍繞計算機的主要現象,從學科的三個基本形態,即理論、抽象和設計入手,結合科學與工程科學兩大學科門類的基本特征,完成了計算學科的“存在性”證明,首次給出了計算學科的定義,為“計算”作為學科及其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今,計算已不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概念,它已成為“各門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視角、觀念和方法,并上升為一種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特征的哲學范疇”[3]。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計算科學的內涵與外延從學科的角度得到進一步詮釋,ACM和IEEE-CS以及計算機界關于計算學科認知問題的研究不斷取得重要成果,其中,CC1991(“計算學科教程1991計劃”的簡稱)和CC2001(“計算學科教程2001計劃”的簡稱)報告為計算學科建立了現代課程體系。隨著計算科學的不斷發展,其課程體系也在不斷完善,2004年11月,ACM、AIS和IEEE-CS又聯合公布了新的計算學科教程CC2004,文[4]對該課程體系做了分析與思考。

隨著信息技術行業人才需求的與日俱增,世界上絕大多數高等院校均設立了計算科學或與之相關的專業,國內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為了有效地推行國內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同時又能與國際接軌,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研究組于2002年提出了“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ChinaComputingCurricula2002,簡稱CCC2002)[5],該教程從計算機學科教學計劃的發展、計算機學科的定義、計算機學科本科生能力培養、計算機學科知識體系演變、計算機學科課程體系結構、計算機學科課程的教學計劃與組織方法等方面全面闡述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知識與課程體系的外延與內涵,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本科生能力與素質培養的基本要求,為國內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制定培養方案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提供了指南,對中國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積極的推動作用。CCC2002給出了中國計算學科課程體系的描述,但如何圍繞這一課程體系概括的知識領域和知識點來組織知識內容仍然具有隨機性,特別是在幅員遼闊、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存在地區差異的中國,這種隨機性尤為突出。因此,我們必須深入分析CCC2002的特點,理解其精神實質,根據地區的特點和各高校自身發展的水平與特色合理選擇或組織各類課程的教學內容,積極開展教學改革,不斷強化課程建設,只有這樣,才能為課程目標的實現建立良好基礎。

2CCC2002的基本特點

CCC2002的特點在于,它既有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鑒,又融合了國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育研究成果;由體系到課程,自頂向下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按基礎課程(包含部分核心知識單元)、主干課程(包含大部分核心知識單元)、特色課程(發揮各校特長,培養學生個性,體現地區特色),提出了課程分級實施策略;指出在知識領域、知識單元、知識點的描述及核心課程的設計方面,應充分體現“課程體系設計組織與學生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密切相關”的理念。CCC2002強調教學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同時又要注重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值得一提的是,該教程提倡研究型教學,進一步明確了教學向教育轉變的重要思想。

在CC2002教程的引導下,國內從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育的廣大學者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育的諸多問題,如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學類型、教學計劃、教學實施、實踐設計、教學評價等進行了廣泛而有益的探討[6,7,8,9],并根據學科體系要求,編寫出版了一大批教材,豐富了計算學科課程體系教材建設的內容,推動了計算學科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雖然我們一直都在強調課程與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究竟什么是當代學生經過學科課程教育應當具有的綜合素質,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就目前國內較為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而言,近代課程與教學理論凱洛夫(N.A.Kaiipob)的“捷徑主義”思想仍舊占據著主導地位,受這一思想的影響,教材內容通常比較“經典”,教學過程各個環節圍繞這些經過驗證的、可靠的和基本成型的知識而進行,至于這些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卻少有問津。所謂“捷徑主義”認為“學生學習的是科學上可靠的知識而不負有發現真理的任務,走的是教師引導的捷徑而避免前人在歷史上曾走過的彎路”[10]。雖然這一思想“發揚了傳統教學論的優點,糾正了適用主義教育忽視系統知識偏向”,在目前高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仍然具有積極作用,但就總體而言,它與CCC2002倡導的研究型教學、教學向教育轉變理念有不相協調的方面。因此,高校計算學科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理當受到人們的關注。

3基于知識與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教育教改研究與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已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注重學生在知識點掌握基礎上知識結構的形成,越來越感受到學生關于學科綜合素養的內涵,在理工學科課程體系中引入越來越多的與學科有關的人文科學的內容,可以說是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的一種進步,是教學向教育轉變的一種必然。然而,要真正做到教學向教育轉變,仍然有許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工作要去完成。其中,如何根據計算學科教程描述的學科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在教材或教學過程的知識內容安排與講授過程中,打破傳統方式,在現有基礎上推陳出新,就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我們是否可以做這樣一種嘗試,在課程知識的組織與傳授過程中,把知識的來源即知識產生的背景有機地融入其中,使之成為教材內容的一部分或補充,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了解知識的背景和來源,更多地知曉與學科知識有關的人和事,更深地理解知識的內涵,更好地把握知識的運用與發展趨勢,使學生在學習、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學科意識和學科素養得到培養與發展。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有益的但卻并非易事,有大量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課題和實踐活動,其中以教學內容改革為先導的課程教學改革將成為學科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它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運用,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等等,同時對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也將產生新的要求。它不僅要求人們具備學科知識,而且還要有學科思想史和學科方法論的知識。因此在學科教育中應該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科學和學科思想史研究。就計算學科而言,計算學科思想史研究是基于背景知識計算學科課程教學改革的基礎。

3.1計算科學思想史研究

現代計算科學在理論和應用方面取得的偉大成績,是人類長期從事社會生產實踐的結果,是無數致力于計算科學研究與實踐的工作者們共同智慧的結晶。計算科學是整個科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計算知識、計算理論及其應用的科學,是關于計算學科知識體系和與之相關領域知識及其相互間關系的總和。而計算科學思想史則是研究計算科學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科學,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計算科學發展過程中各個事實、各種現象和思想的分析,總結計算科學的歷史經驗,揭示計算科學的發展規律,促進計算科學的發展。計算科學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并非計算科學本身,它是以哲學、歷史學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計算科學的發展歷史。

作為一門科學,計算科學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涉及計算科學、工程學、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知識。計算科學思想史是以計算科學理論與實踐的形成與發展為基礎,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科學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為依據,分析人類歷史上計算科學重要成果和重要學術理論的誕生過程,其思想與方法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的科學與哲學意義。計算科學思想史研究將隨著計算科學的發展和人類進一步的發明與發現而不斷變化并日趨完善,是一門極富發展性的科學。文[11]中,作者對計算科學思想史研究的特點、內容、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3.2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

所謂基于知識的課程教學就是把學科知識與知識背景有機結合,使之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統一體進行施教與學習的過程。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感知知識背后隱藏的思想與方法,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想象與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學科意識,提高學生學科文化水平。

知識背景的內容可以是對知識產生過程的敘述,也可以是對學科知識未來發展前景的展望;可以是直接的背景知識,如與學科知識有關的知識進程、事件、理論、思想方法和人物等,也可以是與學科密切關聯的相關學科的知識;可以是正史中真實的故事,也可以是傳說和軼事;可以是知識成功應用的經典,也可以是正在實踐中的探索。

知識背景組織形式可以采用課程設置的方法整體闡述學科的形成與發展以及思想與方法,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導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等;也可以是針對具體課程的知識背景敘述,如關于課程的導論、緒論、前言等;還可以是關于課程單元知識背景的描述,如每個章節的前序、引導等;甚至可以是涉及知識點的知識背景,如有關概念的形成,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等等。

把知識背景作為課程教材的內容,或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介紹與課程知識相關的知識背景,在目前高校的計算學科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并加以應用,但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基于背景知識的課程教學。從基于課程知識的教學到基于知識與知識背景有機統一的課程教學,并非一門計算學科導論所能解決的問題,它涉及整個計算學科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教學計劃安排,課程教學模式設計,課程教學方法運用,課程教學評價機制建立等一系列與課程建設和課程改革有關問題的研究、探索與實踐,是一項需要廣大的計算學科以及相關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和共同努力才能夠有效實施并不斷取得進展的系統工程項目。

如果說基于知識的計算學科課程教學是圍繞計算科學的知識體系及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取得的最新成果而進行的知識與技能傳授,那么基于背景知識的課程教學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學科意識培養和學科素養教育,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將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學習興趣的提高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是指人們探究事物的心理傾向和獲得知識的原動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們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極為重視。中國古代教育大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钡聡逃业谒苟嗷?F.A.W.Diesterweg)在其倡導的“全人教育”理念中就闡述了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發展學習者自身的能動性思想,認為:“我們的教育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比鹗楷F代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更加強調個體在認知生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并明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庇纱丝梢?,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情感意向和動力,是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核心,在全面推行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尤為重要。

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很多,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風格、教學態度、教學評價等等,其中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也不失為一重要因素。教學實踐結果表明,學生對“知識背景”感興趣的程度要比對“知識”本身更高。因此,如果能夠在課程教學內容編排中將與課程知識有關的人物、事件以及相關的理論與方法實例有機的融入其中,就能夠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不斷地“激勵”和“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興趣的延伸,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取并掌握知識。

(2)將有利于學生對課程學習知識內容的理解

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過程,應遵循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一般規律,即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感性認識是人們通過感官與認知事物接觸而形成的關于事物生動和直接的映像,包括事物的具體特性、表面現象、各個片面及其外部的聯系等;理性認識是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對認知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的認識,通常有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基本形式。

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強調對概念的理解,對知識點的掌握等,這樣的認知應屬理性認識范疇?;谥R的課程教學內容組織通常是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到概念、例題分析、實際應用舉例,習題練習等步驟順序進行,而課程內容的選擇通常是經過實踐檢驗或嚴格論證的知識的精華部分,是已經上升為理性認識的產物。讓學生在對認識的事物尚不具備“自然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基礎上,去“理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只能是“填壓式”的知識灌輸,于是在我們的課程教學中就有了許多“先記憶再慢慢理解”的東西?;诒尘爸R的課程教學將經過提煉的前人對事物認識的自然經驗和社會經驗呈現在學生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學生在對事物感性認識方面的不足,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學習內容。

(3)將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體系的把握

在高等教育中,學科領域的知識體系通常是以課程體系來描述的,而課程的知識體系是由課程涵蓋的知識主題及其相互間的關系來刻畫的?;谥R的課程教學往往只注重課程知識主題或知識點的教學而忽略課程之間、主題之間、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系的闡述,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產生難以知識聯想,對知識的認識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例如,很少有學生能夠將平面中的“點”、集合論中的“集合”、命題邏輯中的“命題”等概念統一進行思考的,也很少有學生能夠準確地回答在線性代數課程中學習向量空間和向量運算真正目的等等。基于知識背景課程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知識背景的闡述,將課程知識的初始本質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呈現出來,為學生營造知識聯想與知識探究的學習情境,更加全面地把握課程的知識體系。

(4)將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提高

******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币虼?,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應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當務之急。CCC2002竭力倡導的研究型教學以及教學向教育轉變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學科課程教育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創新的過程是知識綜合運用與發展的過程,對知識體系的全面掌握是創新的基礎。創新能力培養受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基于課程知識的教學通常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方法也以課堂講授為主,這種教學往往使學生思維固化,知識活力得不到發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而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不僅能夠大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直覺思維,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運用案例教學、活動教學、討論教學、探索性學習等各種方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嚴密分析、從不同視角看問題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5)將有利于學生學科文化素養的提高

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學科和專業的發展,使得分科教育成為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體制的主流。分科教育很顯然是為了造就專門人才,但狹窄的專門訓練往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在經歷了長期的教育實踐之后,人們已認識到分科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嚴重不足,提出了新形勢下“通才教育”觀念,并以某些高校作為試點開展“大類培養”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如今的社會是信息社會,對IT本科生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他們掌握專業知識外,還要求他們具有數學、物理及相關領域知識,更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要求,既能夠適應專業的變化和拓展,又要有敏銳的專業拓展意識??偠灾F代人才培養過程更加強調的是學科素養,它涵蓋了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對學科過程與方法論的認識和對學科的理解與情感。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在人才教育與培養過程中,“大多數人真正需要的是領會科學的精神、掌握學科的方法、樹立恰如其分的科學形象,以便在這個科學時智地對待科學、對待社會、對待生活?!盵12]如果我們將這樣的理念帶入學科教育過程就不難發現,僅僅靠基于知識的課程教學是無法實現這一要求的,而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彌補其不足:首先,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以發展和進化的觀點反映學科知識進程,能夠有效地避免課本知識的“神圣化”與“教條化”,將批判與繼承的有機統一貫穿學生知識獲取過程;其次,基于知識背景的課程教學以學科與相關學科分支領域知識相互聯系的思想展現學科知識內容,能夠有效地克服對學科知識掌握的“孤立性”和“片面性”,是學生的學科意識與學科素養得到進一步培養與提高。

4結束語

計算學科不只是簡單的一些課程匯總,而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目前,全國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專業,有些計算的概念和知識還下放到了中小學課程之中。在此情形之下,如何構建我國計算科學的教育體系,培養什么樣的信息技術人才,如何讓全社會更深刻地認識計算科學的內涵,更全面了解計算科學的發展規律無疑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诒尘爸R的課程教學是一種理念、思想和方法,也是一種實踐,雖然它不是一個什么新的提法,已或多或少地被人們認識并加以應用,但總體上仍然未形成一種趨勢?;谥R背景的課程教學應有它的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實施體系,這些都是需要研究、探討和實踐的,可能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然而,當我們面對計算學科教育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在計算學科人才培養中面臨的種種困惑時,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作為計算科學的教育工作者應當作些什么。

參考文獻:

[1]董榮勝,古天龍.計算機科學技術與方法論[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2]DenningPJ,municationsoftheACM[J].1989,Vol.32(1).

[3]郝寧湘.計算:一個新的哲學范疇[J].哲學動態,2000,(11).

[4]蔡啟先.CC2004計算學科教程體系分析與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7-81.

[5]黃國興等.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6]周世平.CCC2002教學計劃實施環節的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4,(8):56-58.

[7]索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導論”教學與思考[J].計算機教育,2005,(1):40-41.

篇7

關鍵詞:專業辦學;研究學科專業;知識體系;科學描述

為了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迅速提高,教育部從2001年開始,就質量工程問題先后了多個文件。根據文件的基本精神,高教司在2001年安排各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研究相關專業的發展戰略和規范。

本文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背景,討論相關問題。

一、研究學科與專業

專業辦學依賴于支撐學科及其專業本身的狀況。所以,要辦好專業,首先必須深入研究面對的學科與專業。我們從以下幾方面討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和專業。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涉及科學、工程、應用

簡單地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是對信息描述和變換算法的系統研究,主要包括它們的理論、分析、效率、實現和應用。從基本的計算機硬件系統的構建開始,到各個層次虛擬機的構建,最終給用戶提供一個界面友好的系統,涉及計算機理、工程實現和開發利用,呈現出抽象、理論、設計三大學科形態。

如果說科學在于研究現象、發現規律,工程在于低成本有效地構建高效的系統,則技術在于實現方便的服務。落實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計算機科學研究“什么能夠有效地自動計算”;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分別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研究和實現“如何低成本、高效地實現自動計算”;而計算機技術則在于研究“如何方便有效地利用計算系統進行計算”。所以,學科的根本問題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自動計算。所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除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外,還具有較強的工程性和實用性,因此,它是一門科學性與工程性并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關的學科。作為基礎,人們需要討論問題的計算機求解的“能行性”,它將“問題分析、形式化描述、計算機化”作為問題求解的典型過程。由于系統對對象狀態刻畫的離散特征,決定了其變換的離散特征,使得離散結構成為其重要基礎。

2、多個富有生命力的分支學科

相比之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是一個很年輕的學科,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該學科發展非常迅速,從原來的以計算機科學為主,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一門基礎技術學科,在科技發展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技術,它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而作為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技術,它在國家信息化建設中同樣是占有重要地位。隨著學科的發展,計算機工作者的計算情結先后發生了多次遷移,從用原始的0、1代碼刻畫簡單的計算開始,先后經過匯編計算、基于高級語言的科學計算,到關于操作系統、編譯系統、數據庫系統等基本系統的計算,再發展到目前的普適計算等廣義計算,其追求已經實現從“實例計算”到“類計算”和“模型計算”的跨越。所以,計算的概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ACM/IEEE-CS的專家們在CC2001(Computing Curricula 2001)中指出,“計算的概念在過去lO年里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教學計劃的設計和教育方法具有深刻的影響?!坝嬎恪币呀浲卣沟诫y以用一個學科來定義的境地。將計算機科學(CS)、計算機工程(CE)和軟件工程(SE)融合成關于計算教育的一個統一文件的做法在十年前也許是合理的,但我們確信21世紀的計算蘊含有多個富有生命力的學科,它們分別有著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學特色?!倍覍W科的發展,還會逐漸地增加新的分支學科。例如,到了2005年,就又新增加了信息技術(IT)。我們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與計算學科等同,并稱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和軟件工程、信息技術、信息系統等為他們的分支學科。

3、國家的需求促使專業迅速發展

中國最早的計算機專業建立于1956年,當年只有兩所大學有此專業,1958年增加到14所,1983年有63所,1993年有137所,2002年達到484所,2003年有505所,2004年有652所,2005年有771所。不僅專業點數遠遠超過其他專業,而且在校生數、招生數也遠遠超過其他專業。例如,2003年,在校生多達25.84萬人,當年招生量是6.36萬人,畢業生是4.14萬人;就工科專業而言,當年專業點數排第二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在校生為10.1319萬人,招生量是2.7873萬人。到了2005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不包括軟件工程、網絡工程、計算機軟件等計算機類專業)的在校生數達到了44萬之眾,大約占工科在校生的1/10。巨大規模專業的形成,適應了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給專業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4、國家建設需要不同類型的計算機人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指出,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需要一支計算機基礎理論與核心技術的創新研究隊伍,此為科學型人才:大部分IT企業開發滿足國家信息化需求的產品,需要工程型人才。企事業單位和國家信息系統的建設與運行,需要大批應用型人才。三類人才呈金字塔的結構:科學型的在上部,工程型在中部,應用型在下部。

5、規格分類

注意到我國目前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基本上是1996年由計算機軟件和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合并成的專業,以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工程為基礎。這種設置已經難以容納目前的辦學規模,也難以與社會的人才需求結構相吻合。

學科內涵的寬泛化、分支學科相對獨立化、社會需求多樣化、專業規模巨大化、計算教育大眾化、促進我們去追求教育定位準確化和資源效益最大化。所以我們感到簡單地詮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一個名稱與實際已不相適應,需要更多的、更具針對性的專業教育。規格分類就是以計算機科學培養科學型人才,以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培養工程型人才,以信息技術培養應用型人才。他們將致力于不同的問題,強調問題的不同方面,需要不同的培養。

同時我們注意到,人作為最寶貴資源,必須找準其適應點,展開揚長教育,促使其擅長得到發揮,而他們的(可持續)發展也將需要不同的基礎。因此必須關注教育的基礎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雖然“地基越厚,樓蓋得越高”,但是“基礎的厚薄是相對的、內容是因人而異的”,規格分類就在于引導準確定位,給學生不同的基礎,有效開發其潛質。

二、構建本科專業教育內容體系

高等教育包括知識、能力、素質。要想實現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僅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注意學科思想和方法的傳授。也就是說,要以知識為載體,通過對知識的“研究”將思想、方法融進去,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給他

們鍛煉和獲得頂峰體驗的機會,實現對他們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本科專業的教育內容體系可以看成二維的結構,這個體系以分支學科的知識體系為基礎,中間為學科方法學,上層是本科培養中技能要求的主題――相關技術。在有關細節描述上,CC2005(Computing Curricula 2005)給出了一套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形式和方法。

CC2005是在“計算作為一個學科”、CC1991(Computing Curricula 1991)、CC2001的基礎上發展來的。CC1991提出用知識領域、知識單元、知識點構成知識體系,替代傳統的課程作為專業教育的基本要求。CC2001繼承了這種科學描述,同時給出了課程設計思想和課程設計示例,并關注了計算學科的發展。此后的CC2005給出了各個分支學科的問題空間、知識取向、能力要求,定性、定量地描述了相應分支學科的畢業生的相關教育定位和要求。

1、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給出專業教育知識方面的基本要求。在知識體系的構建上,認為計算學科是由多個分支學科組成,每個分支學科包含多個知識領域,每個知識領域包括若干個知識單元,它們可以是必修的,也可以是選修的,而知識單元又由若干個知識點組成。

學科知識體系并不總是和本科專業教育的知識體系是相同的。可以認為,狹義的學科知識體系僅指學科本身的知識,并不包含更基礎性的。例如,在軟件工程分支學科,SWEBOK給出了學科本身的10個知識領域: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構造、軟件測試、軟件維護、軟件配置管理、軟件工程管理、軟件工程過程、軟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軟件質量。而SEEK給出的是本科教育知識體系,它也是10個知識領域,共494必修學時:計算基礎(CMP)、數學和工程基礎(FND)、專業實踐(PRF)、軟件建模與分析(MAA)、軟件設計(DES)、軟件驗證與確認(VAV)、軟件演化(EVL)、軟件過程(PRO)、軟件質量(QUA)和軟件管理(MGT)。其中后7個知識領域是SWEBOK的知識領域整合后得到的,前3個是添加的,用于反映計算學科本科教育基礎內容,共296必修學時,占59.9%。

2、問題空間

問題空間以二維的形式給出分支學科覆蓋范圍的定性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到人們頭腦中習慣的專業印象。其橫坐標從最左邊的“理論、原理、創新”到最右邊的“應用、部署、配置”,從傾向理論逐漸延伸到傾向應用:縱坐標則由下而上分成計算機硬件體系、系統平臺結構、軟件開發、應用技術、系統組織行為。不同的分支學科占據其中不同的部分。

3、知識取向

知識取向則給出了各個分支學科程序設計基礎、軟件設計、程序設計語言理論等56個方面知識要求的不同最小和最大權重,用0~5表示。當某種知識的最小權重和最大權重都是5時,表示該分支學科對這種知識要求極高;如果都是0,則表示根本不要求。也存在最小為0,最多為5的知識。例如,科學計算(數值方法)對計算機科學來說就是這樣。表明科學計算對計算機科學來說可以是不要求的,也可以是要求最高的。實際上,大約在20年前,科學計算是計算機科學的重要領域,而發展到現在,許多數值計算系統已比較成熟,計算機科學的人直接研究科學計算的就很少了。

4、能力要求

為了反映高等教育包括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的要求,CC2005給出了計算學科中不同分支學科對算法、應用程序、計算機程序設計、硬件與設備等11個方面59種能力的要求。權重仍然用0~5表示。與知識取向相比,這里只給出了一個值。例如,對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信息系統、信息技術來說,它們對小規模程序設計能力的要求權值依次為5、5、5、3、3,對大規模程序設計能力的要求權值依次為4、3、5、2、2,而對選擇數據庫產品能力的要求權值依次為3、1、3、5、5。

5、課程體系

每一個專業的教育,都有自己的定位。我們要求這些定位是明確的,有特色的,在某種意義上是可以評測的。在這個基礎上去構建課程和課程體系,以實現要求的能力的培養,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

各個分支學科的所有核心知識單元是該分支學科教育的基本內容,其問題空間、知識取向、能力要求給出了另一角度的要求。這些內容,尤其是知識體系給出的內容,需要最終以課程的形式落實到教學中。通常以知識點作為組成課程的基本單元,必修課程實現對必修知識單元的完全覆蓋,一個必修知識單元的知識點可以含在不同的課程中,一門課程可以含來自不同知識單元(領域)的知識點,所有必修課程中所含的必修知識單元的學時總數等于知識體系中該知識單元的學時數。作為體現自身的專業特色的一個方面,各個學??梢杂貌煌乃悸方⒉煌恼n程體系,規范(教程)中給出的課程體系通常只是示例性的。

三、課程為專業目標服務

在總體目標下,特別強調課程為實現專業目標服務。作為教育的最終實施者,教師需要掌握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實施。同時要努力使學生理解這些,以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給予良好的配合。因此,發展戰略、專業規范等都應該最終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所以,通過廣泛的宣講活動等,使廣大的教師了解專業發展、專業規劃、專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鼓勵教師掌握課程體系,有意識地瞄準專業教育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對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編譯原理”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一門重要技術基礎課程,其課程基本目標應該是“掌握‘編譯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在系統級上再認識程序和算法,提升計算機問題求解的水平,增強系統能力,體驗實現自動計算的樂趣”。課程努力使學生掌握程序變換基本概念、問題描述和處理方法。包括本學科自頂向下、自底向上、逐步求精、遞歸求解,目標驅動,問題分析、問題的抽象與形式化描述,算法設計與實現,系統構建、模塊化等最經典、最常用的問題求解和系統設計方法。使學生修養“問題、形式化描述、計算機化”這一典型的問題求解過程,推進從“實例計算”到“類計算”和“模型計算”的跨越。從宏觀到微觀、從微觀到宏觀,培養系統能力;增強理論結合實際能力,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頂峰體驗”。

所以,課程的內容體系的設計要關注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課程的基本內容,要選擇最佳知識載體。此時要確定課程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其次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弄清楚向學生傳授什么?引導學生干什么?確定對先進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的體現。第三是解決如何教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利用選定的知識載體,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融教育于課程教學。

篇8

關鍵詞:計算機導論;計算思維;課程改革;自由文理;團隊教學

0 引言

針對國內外計算機教育發展的新動向,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聯合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特別就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形成幾點認識。計算機專業教育應該在計算思維能力培養中做出表率,將系統化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在計算機專業的教育中。計算機導論是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先導必修課程,是作為計算機專業學生進入大學后的第一門專業課程,其主要作用可以歸納為“五導”:導知識、導方法、導思維、導意識和導職業。我們認為“導思維”是首要的,也是最為核心的,同時也是最難做到的,“導思維”在引導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潛移默化地達到其他4項引導作用。

如何建立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實施途徑、評測規范與方法一直是當前計算機教育者從事計算思維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們結合教學團隊多年的經驗積累,依據計算思維的本質和特征及計算機導論課程的構建目的,從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等方面探討如何在計算思維驅動下對計算機導論課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 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導論

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籠統地講,是指受過良好訓練的計算機科學工作者面對問題所習慣采用的思維方法,體現為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成就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輝煌發展過程中行之有效的若干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典型手段與途徑。其具體內涵在近年來發表的文獻資料中均有豐富論述。而有關計算機導論課程的構建問題,在1989年ACM攻關組所提交的“計算作為一門學科”(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報告中認為,該課程要培養學生面向學科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領會學科的力量,以及從事本學科工作的價值所在。報告希望該課程能用類似于數學那樣嚴密的方式將學生引入到計算學科各個富有挑戰性的領域之中。

2008年6月在網上公布的ACM對CC2001(CS2001)進行的中期審查報告(CS2001 Imerim Review)(草案)中,開始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周以真(Jeannette M.wing)倡導的“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導論課程綁定在一起,并明確要求該課程講授計算思維的本質。

綜上所述,計算機導論這門課程不是解決對計算機功能的工具性認識問題,而是要對學生進行專業引導和思維引導,應該以面向計算學科的思維能力,也即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學生如果有了良好的計算思維品質,不管環境、知識需求如何變化,都可以靈活應變,從而為今后的專業學習以及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堅實的基礎。

2 計算思維驅動下的課程改革

2.1 學目標,靈活教學內容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周以真教授認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本概念去求解問題、設計系統和理解人類的行為。它包括了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計算思維一大特征是數學和工程思維的互補與融合。計算機科學在本質上源自數學思維,其形式化基礎建筑于數學之上。計算機科學又從本質上源自工程思維,基本計算設備的限制迫使計算機學家必須計算性地思考,不能只是數學性地思考。所以計算思維的研究存在多維性,它緊密地同數學、科學和工程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計算思維建立在計算過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由人和機器去執行,在求解問題時必須從人的認知、心理、思維活動和學科發展角度去入手,故存在研究角度的多態性。

因此,計算思維多維、多態的復雜特征決定了計算機導論課程當前培養方案的多樣性與差異性。當今計算機的理論和技術發展太快,新的知識大約每兩年就會增長一倍,教材根本無法實現實時地對新知識、新技術進行跟進。因此,我們主張教材為輔,“導思維”為主的原則,在統一的數學目標指導下靈活課程的講授內容,留給教師和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沒有了教材的“束縛”,教師有了更多的掌控空間,學生也不會因教科書而將概念固定化,更不會出現臨考抱“教材”的現象。

我們確定計算機導論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在學生建立計算機專業學科知識體系框架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洞察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學習相關專業課程、參與創新課題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內容的劃分和安排上,由于課時有限,我們主張理論教學內容在劃分上盡可能地簡單分明,前后知識可以很好地呼應起來,這樣更有利于知識點的系統化,不會因為章節龐雜、知識點太多而導致學生難于消化。為此將課程的講授內容簡單劃分成3大部分:

(1)介紹計算學科各領域的發展史及前沿,揭示各主要領域的基本規律及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當前社會和職業問題等。

(2)介紹計算機學科中的經典科學問題,初步認識和理解抽象、理論和設計3種學科形態。

(3)講解計算機學科中的核心概念(如算法、數據結構、程序、軟件、硬件、信息表示等),探討研究學科中的數學方法和系統科學方法,培養計算思維能力。

在講授過程中,我們借助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結合授課內容和計算思維的培養目標,隨時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豐富自己的講授內容。例如,講解計算機學科各領域的發展史時,通過引薦吳軍老師的《浪潮之巔》,讓學生對整個信息產業有個整體了解,明鑒信息技術之興衰和發展;而王偉老師的《計算機科學前沿技術》則系統展示了計算機學科各領域中令人激動的前沿技術,揭示未來計算機的發展方向,很好地體現了計算思維及其重要性。

2.2 主張自由文理教育,突顯學生主體

作為國家建設未來的棟梁,需要的不是僅有技能的人才,重要的是有思想、精神、獨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身體。技能是容易學的,但一個人的素養和教養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培養的。大學教育的目的應該在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比如閱讀、寫作、計算思維,而不是一時的某項職業技能。如果學生進入大學僅是為了將來的飯碗,那必然會羈絆他的頭腦,抑制他的求知欲。所以大學的專業學習需從“學什么”(內容)轉到“如何學”(過程),將“導思維”放置課程建設的首位。

我們主張自由文理(Liberal Arts)的教學理念,力爭引導一種自由的環境,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成為真正熱愛學習的人,即在沒有外界利益驅使下仍然在學習的人。對于自由的學生,他們的時間,他們的大腦和心靈在學習的時刻才真正受他們自己所支配,這樣的學習過程才可能專注且快樂。

在教學中,我們堅持以學生為本,打破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模式,在課堂上采用提問式教學,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嚴格地遵循計算機學科的發展規律,定期給出具有一定挑戰性的課題,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以師生間討論、辯論的形式,自律地學習獲取知識的方法及分析問題的原則;利用平時的小論文,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增強自我學習的能力,建立抽象立體的概念;通過對科學大師的解讀沉淀一種學者的尊嚴和對真理的敬重和向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

2.3 遵從螺旋式組織方式,提升學生思維

若將教學比作爬山,通常的教學習慣是一口氣從山下直線攻頂,而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中所提出的螺旋式課程(Spiral curriculum)則是繞著山轉,在相同的角度看到的風景雖然都一樣,但每次繞回來時的高度不同,能看到的廣度和深度都不一樣。等到達山頂時學生不僅對山有具體認知,也能掌握四周環境全面性的關聯知識。計算機導論課程幾乎涵蓋了計算機領域所有的理論、技術和研究課題,內容太過廣泛,若前后不能很好地呼應起來,學生往往會因孤立地學習太多的知識點而導致前面學的內容到后面就忘記了,理解起來也相對困難。對于計算機科學這樣一個有機的、龐大的學科體系,教師應該引發學生對計算機學科知識結構的理解,精熟其基本原則、原理,以此產生類化的能力,而不是零碎概念、知識點的描述。

我們在課程實施中,遵循螺旋式課程的組織方式。首先結合教學團隊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討論對課程知識進行合理的結構化;然后從學生認知發展角度出發,沿認知發展的動作表象、形象表象、符號表象3個階段來組織課程內容。講授內容如2.1節所述,知識點在組織安排上前后呼應,螺旋式地擴展和加深,直至復雜、抽象的現代知識領域;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和緊密相連的學習節目來配合教學過程。比如教學中我們注重學習情境的安排,在講授算法時,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其產生背景,摸索過程,走過什么道路,不同階段產生什么改變,將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它還可以做什么改進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供學生更多自行探索的機會,最終實現將“知識個人化”。為使學生站在同一角度看到更大的廣度和深度,我們主張采用團隊教學制。計算機學科發展迅速,應用領域廣,學科交叉和滲透十分突出,而計算機學科教師掌握和積累知識的廣度是有限的,往往限于個別研究方向,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在不同的知識領域會組織邀請相應有所“?!钡慕處焷碇v授,這樣可以發揮團隊互補優勢,實現對學生全方位的指導,收到良好的人本教育的效果。

2.4 采用分級評價手段,有效監管教學過程

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習和思維不是彼此獨立的,是緊密而互補地聯系在一起的。所以為了內化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我們必須有效監管整個教學過程,對每個個體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的表現做出正確評價,這樣才可以實施因材施教,兼顧那些因各種原因而落后的學生。

我們采用螺旋式教學法,非常注重引導學生課前進行預習。在講授新內容之前,我們要求學生課前收集相應的材料加以了解,課堂上通過實施提問式教學,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同時依據學生參與情況及時做出相應的評價,對未準備的學生要給予相應懲罰,并在下次課中加重對其進行考察。相應地,在平時作業中我們不會布置常識性的題目,而是根據授課內容布置一些能夠引發思考、對計算機學科整體認知有幫助的題目,這樣就避免了作業抄襲的現象,增加了學生主動思考的機會,教師也可及時捕獲學生思維能力的變化,調整和改進后續的講解內容。

我們所采用的團隊教學制為實施團隊合作式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整個課程結束后,教學團隊中的每個成員會給出一些具有挑戰性和合作性的題目,學生根據自身對學科分支的理解和把握情況來挑選導師,在導師的牽頭引領下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型學習。學生最終需按照要求提交論文或報告,并在小組內通過上臺演講的方式進行答辯,最終以個人和小組的共同表現綜合給出評定。

期末考試是課程教學的最后環節,也是整個評價的最后一部分。為了與課程“導思維”的目的一致,我們與平時授課和作業結合起來,在大量減少客觀性的、死記硬背式題目后,增加大量探討性的、主觀性題目,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這樣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減少考場作弊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好地檢驗學生對計算機學科整體認識的程度。

篇9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模式;高校;計算機專業

當前,研究型教學模式對于提升學生整體素質以及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型的教學模式下,對于教師的要求應是:第一,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和諧的學習環境。第二,應當為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任務以及作業等,從而激發學生興趣以及穩固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本人主要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對現代研究型教學模式在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進行探索。

一、研究型教學模式對于教師的要求分析

1.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和諧的學習氛圍。以往的教學環境相較于現在比較單一,教師在課堂的講授和課本是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主要途徑。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學生獲取資源的渠道越來越多,只要有相關需求,就能在網絡上找到相應的資源。相應的,教師在資源獲渠道中的比重也就進一步降低。但是,這種狀況不是教師敷衍教學、消極對待學生求知的理由。相反,教師更應該為學生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潛能。筆者認為,教師和學生在相處時應該保持融洽,創造和諧的教與學氛圍。教師畢竟是先“聞道”者,專業功底比學生更扎實,要能“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進行不同模式的教學。學生應該尊重師長,耐心學習專業知識。2.為學生匹配不同難度的任務或作業。如果單單只是進行理論教學,一方面,難以讓學生理解知識點,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在進行理論知識的課堂教學時,進行實操課程的設置。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行不同類型的上機操作作業內容設置,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增強學生對于學科學習的興趣。總的來說,教師要不斷豐富教學的方式和方法,為國家培養綜合性和創新性的計算機人才。

二、促使研究型教學模式融入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內容的措施

1.科研工作和基礎知識結合,提升學生科學研究意識。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教室仍是進行大學教育的主流陣地,教師仍是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主流渠道,課堂仍是學生進行專業素質培養的重要場所。根據課程設置的不斷改革,可以看出國家和社會對于計算機人才的要求越來越豐富,優秀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和自主學習專業知識的本領,還要具有創新性思維,為國家在該領域的建設提供助力。為了培養出這樣的學生,高校需要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出發,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為學生提供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機會,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提供適當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同時,只有高校的科研素質過硬,才能讓學生站在專業研究的前沿。作為計算機專業的授課老師,學生研究工作的領頭人,教師在進行日常工作之余,也要真正的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并且在日常教學中把基礎知識和科研工作串聯起來,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2.分清知識重點以及次重點,教學貼近學生生活。任何一門學科,所涵蓋的知識點都是十分龐雜的,作為一個本科生,很難掌握全部的專業知識,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科學研究中。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有所側重,注重學科知識的層次性和重點性。為了保證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能接受有用的知識,教師應該密切關注該學科研究的前沿進展,在教學中將與時代研究聯系較為緊密的知識輸出給學生。同時,鼓勵并創造機會讓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根據學科研究進展,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斷修改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的方式。3.學校在計算機的核心競賽上加大投入,形成規模。計算機專業是一個十分注重實際操作和運用的學科,學科競賽是一項能夠檢驗學生操作水平的活動。但是,部門高校由于對學科競賽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國內和國際一些計算機競賽的籌備工作上投入不足,導致學生沒有機會參加競賽,或很難在競賽中取得顯著的成績。所以,高校應該轉變思想態度,重視對于學科競賽的投入,引進專門的人才,建設質量有保障的參賽隊伍,給學生進行必要的輔導。從功利角度出發,核心的學科競賽自然會受到行業內外的關注,在這樣的比賽中脫穎而出,自然能獲得行業領先企業的矚目,獲得更多的機會。如果不改變高校在競賽環節的弱勢,會使學生在比賽中很難取得好成績,長此以往,參加比賽的學生越來越少,學校就更加不重視,陷入了惡性循環中。所以,高校必須認識到加大對于競賽的投入是很有必要的,應鼓勵學生參加競賽,并為他們創造條件以獲得好成績,這對于高校的發展也能產生有利的影響。

三、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型的教學模式對于計算機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其中,促使研究型教學模式融入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內容的措施包括科研工作和基礎知識結合,提升學生科學研究意識、在進行知識輸入時分清層次和重點、加大學校在學科核心競賽上的投入規模。

參考文獻:

[1]馬孝杰,鄧慈云.現代研究型教學模式在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探索[J].科技資訊,2016,(16):105+107.

[2]齊穎.樹形項目式教學模式在高校計算機專業平面設計課程中的實踐與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06):61-62+90.

[3]嚴偉中.以項目開發驅動教學的高校計算機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3):103.

篇10

摘 要:本文對計算機專業學生存在的專業課學習興趣低、自主學習能力弱以及工程能力不強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思考。結合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的實踐體會,探索如何引入工程案例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逐步提升其工程能力。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工程案例教學;工程能力;匯編語言程序設計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113014),地方高校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009006);重慶理工大學校級項目(2009006),結合工程認證,創建新型的計算機專業教學體系。

作者簡介:徐世軍,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嵌入式技術;范偉,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與物聯網;黃賢英,女,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

1 背景

計算機科學與應用技術的發展是高新技術的主要標志,如何跟上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是計算機專業教學所面臨的挑戰。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在2004年的《關于計算機人才需求的調研報告》中指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仍處于應試教育模式中,實踐課程少,動手能力不強,導致學生畢業后競爭力不強。隨著近年來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綜合素質不斷下降;有些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如:學生普遍學習能力較弱、缺乏學習的熱情,部分學生對專業不感興趣,甚至厭學。

工科畢業生缺乏工程背景、動手能力弱,被認為是當前大學教育的首要“弊病”。在擔任計算機專業教學工作之前,本人一直在企業從事工程設計和產品研發工作,這也使我有機會從社會需求和大學教學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索一些問題。從社會需求角度去觀察大學畢業生,你會發現他們大多存在自主學習能力差、專業知識面窄(甚至除專業書本外一無所知)、動手能力差、思維僵化、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嚴重欠缺等不足。而高校教學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灌輸為核心,力求學生能全面領會和掌握主要知識點。即使談到教學改革,很多學校的主要辦法還是把教學計劃排得更滿,讓學生學得更多、更細。從本質上講,這仍然是應試教育思維模式的一種延續[4]。

就計算機專業教材而言,多數是原理性、條款式、菜單型論述結構,內容大都比較抽象和枯燥。若課程教學仍沿用以教師為中心、以理論灌輸為主、輕學生自主動手參與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很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當然更不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

引導其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如何采用更有效的課堂教學的形式,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也已經成為計算機各門專業課程都必須進行反復思考和不斷改進的重要課題。

2 改進思路

究其原因,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注意去區分和思考“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差異問題。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對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人員素質和能力的要求是有很大差別的??茖W研究

往往是專注于某個專業并從某個專業領域入手,遵循系統、嚴密的理論推演,往往是由個人完成的;而工程技術需要的是綜合性知識和能力(有的工程甚至是憑一種感悟),一個具體的工程技術問題,大多不是一門專業學科知識所能解決的,需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工程的許多條件常常是動態變化的,工程問題的解決更象是一場開卷考試――思路和方法更重要。工程更注重是團隊行為(管理和協調),成員的協作精神常常決定了工程的成敗??茖W要求嚴謹和一絲不茍,而工程則注重對全局把握(可能會犧牲局部)和利害的權衡取舍[1]。因此,所謂“工程能力”實際上就是對上述“工程技術”素質要求的綜合。

“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工程能力的培養僅靠傳授科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它更加強調對學生思路和方法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簡言之:學生工程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就是通過各種具體工程案例教學使學生盡早學會用綜合的、全局的、動態的思維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3]。

3 具體方法

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專業性、綜合性強,涉及的知識點多,學生普遍反映抽象難懂,不易掌握。因為匯編語言和機器的體系結構結合緊密,使用者必須對計算機組成、硬件控制和指令解釋過程有比較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學生在學習中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對匯編語言的學習熱情普遍不高。針對這些特點,筆者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形式的改進和嘗試。

1) 讓學生盡早領會匯編語言的特點及應用領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第一堂課,向學生播放一組經過精心準備,且學生感興趣的介紹嵌入式產品功能及應用的視頻短片,盡可能向學生展示部分實物的內部結構,并重點說明其控制方法和運行機理。比如:汽車電子部件(AT組件、電噴、電動門窗、防盜報警、輔助轉向等),智能儀器、儀表(智能電表、溫度調節儀、自動售貨機)以及一些智能小家電產品(智能小風扇)等等;還可以找適當的時機給學生介紹一下計算機病毒的工作機理。要讓學生明白,在某些特定的領域和場合,匯編語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第一堂課上,就明確地提出學習本門課程要達到的目標,特別是學習后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工程問題。

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到匯編語言特點:它是一種最接近計算機核心的語言,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計算機硬件的性能,是一種能夠利用計算機的硬件特性直接控制計算機硬件的語言。用匯編語言編寫的小程序的速度通常要比高級語言快幾倍、幾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學習匯編語言的好處――有利于理解軟件和硬件的關系,學會如何有效地設計數據結構,能讓計算機存儲空間更少、處理速度更快,能更有效地提高調試能力。要從思想上改變學生“重軟輕硬”的傾向,明確告訴他們,如果想真正地控制自己的程序,只知道源代碼級的調試是遠遠不夠的。

2) 在明確學習目標和具體工程應用之后,讓學生針對“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特別是工程應用問題)”,各自提出自己認為課程中應學習的知識點和方法,最后由教師加以總結和歸納,形成“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基本教學和實驗內容。

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帶著問題實驗”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工程能力的好辦法,只有學生的全身心投入才可能克服被動“填鴨式”教學的種種弊端。

3) 抓住課程特點,使用更直觀生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針對匯編語言和機器體系結構結合緊密、抽象、難于理解的問題,在講解指令系統時,一定要與CPU功能結構圖、存儲器結構示意圖結合起來,把地址、數據和控制信息的傳遞過程通過圖示進行分解。并且在實驗課中,專門設計若干段由各類指令組成的小程序實驗,讓學生反復使用DEBUG工具演示指令流程,仔細跟蹤每條指令運行后各個寄存器和存儲器的變化狀況,列表并作好記錄,讓學生自己對指令功能進行理解、分析和總結,這也是訓練學生調試程序和發現邏輯錯誤非常有效的手段。

4) 在指令系統學習完以后,就可以引入完整的工程案例進行教學。通過選取真實具體的工程案例,使學生學會用跨專業、綜合的、全局的思維方法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實際上,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工程案例是非常困難的,不但要考慮工程項目本身的特點,而且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領悟、消化能力。教學案例可取自實際工作中涉及的工程應用實例(變科研工作為教學資源),要強調實用性,兼顧趣味性,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通過案例分析,將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方法和相關專業的知識點恰當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演示過程中[2]。

筆者選用了一個工業產品開發項目――“直流無刷電機智能控制系統”的研發全過程作為案例教學的主線,分步驟、分模塊地進行講解和分析。案例教學的重點包括:工程目的,工程項目的主要知識點,具體的實施步驟。同時,在案例中穿插介紹一些編程技巧和設計及調試工作的要點和難點。案例的教學可按以下層次逐步展開。

① 首先介紹項目目的、目標、實施方案和主要知識點。必須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任何一個項目都不是一門專業學科知識所能解決的,需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要解決工程問題必須有開放的思維和綜合的知識。通過介紹,使學生逐步領會工程項目開發的步驟和基本方法。

② 提供全部匯編語言程序清單,并讓學生充分認識和消化一段時間后再進行講解,使學生建立匯編語言程序語句、結構和形式的總體概念??傮w概念的建立,比具體的編程方法和技巧更加重要。

③ 提供全套軟件設計的程序流程圖,讓學生對照程序清單去領悟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④ 在充分消化的基礎上,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自己在案例中去尋找答案,最后再由老師加以分析和總結。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就是處理具體工程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步驟。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但在具體工程中必須找到最優方案(成本低、可靠性高),如:

如何實現驅動電路發生短路時,系統在10μS以內啟動保護(硬件中斷方式);

如何確保電機能準確地換相操作(采用定時器中斷,定時查詢換相標志);

如何用軟件準確設置MOS管上下臂的“死區(>300nS)”(采用NOP指令延時);

如何實現主程序和子程序以及子程序之間的參數傳遞(約定變量――存儲器法);

如何用軟件設計計數器、定時器(+1/-1、比較和循環指令)。

⑤ 在實驗課中,簡化一些條件,讓學生分組實現一些功能模塊:電壓/電流處理、溫度保護、調速、換相處理的子程序設計,并且,實現這些功能模塊的組合。通過分組編程和組合實驗,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工程開發的團隊行為,并逐步學會管理和協調。

⑥ 對部分軟件進行點評和總結。

5) 另外,針對其他的一些指令應用和編程技巧可選取適當的工程案例進行專項教學和訓練。

筆者選用了一個“獵槍彈自動裝配機控制系統”的設計案例――裝配機共有22個工位,其中:1、3、6、9、12等5個工位分別是“彈殼、底火、發射藥、彈托、成彈”檢測工位。只要有一個檢測工位不合格,后續的裝配就不再進行,當不合格品進入第22工位(“排廢”工位)時自動剔出。先要求學生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實現最容易,然后設計程序流程圖,最后將筆者的設計方案供大家討論。這樣,就強化了學生對AND、OR及移位指令的功能理解,并學會了如何應用邏輯運算解決工程問題的編程技巧。

要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某些學生較早地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工作或實際項目開發中,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配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任務,也能較好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5]。

4 結語

通過對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的一些改進嘗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了其學習的盲目性,也為學生進行工程研發積累了經驗。計算機專業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每門課程的實際操作中都有許多工作要做,尤其是案例教學環節,筆者根據自己從事工程研發的經驗,談了一點膚淺認識,希望能對計算機專業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蔡敬民,魏朱寶.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戰略思考[J]. 中國高等教育,2008(12):58.

[2] 張雪蘭,譚毓安,李元章. 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J]. 計算機教育,2008(8):22-23.

[3] 黃賢英,李玉桃. 構建面向崗位的計算機專業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J]. 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21):175-177.

[4] 黃賢英,劉恒祥,范偉. 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思考[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10):34.

[5] 范偉,黃賢英. 大學計算機教育中的工程素質培養[J]. 重慶工學院學報, 2008(3):163-166.

Strengthen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Exploration

XU Shijun, FAN Wei, HUANG Xianyi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