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回收利用方案范文
時間:2024-03-23 15:54: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秸稈回收利用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F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1-0113-04
引 言
甘肅省是典型的農牧業結合省份,草食畜牧業既是傳統優勢產業,也是推動全省農業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突破口[1]。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推動下,玉米秸稈飼料回收利用機械化快速發展,機具保有量和作業量均有所增加,秸稈飼料回收利用機械化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選用適合甘肅本地的機具意義重大[2]。
一、我省玉米秸稈飼料回收利用機械化現狀
1.玉米秸稈飼料回收利用機械需求。
我省是典型的農牧業結合省份,發展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草食畜牧業既是傳統優勢產業,也是推動全省農業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突破口[3]。近年來,全省立足實際,大力推廣玉米種植,加快秸稈轉化利用,建設牛羊產業大縣,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使牛羊產業成為農牧民收入的重要增長源[4]。
2016年全省牛飼養量800萬頭,居全國第11位,羊飼養量3800萬只,居全國第5位,全省生產1158.7萬噸糧食,產生秸稈2000多萬噸,飼料化利用量為1489萬噸,其中玉米秸稈1349萬噸,是重要的飼草來源[5]。
我省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雖然發展較快,但商品化程度不高,利用率不足60%,主要制約因素之一是機械化水平較低[6]。近十年來,在國家和省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等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推動下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機械發展較快,機具保有量和作業量均有所增加,但仍與畜牧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秸稈飼料利用機械化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3]。主要表現:
一方面,大量秸稈因缺乏回收機械不得不采取人工回收或者焚燒處理,勞動強度大且給環境治理和后續農業生產帶來新的挑戰。
另一方面,畜牧養殖企業秸稈存量不足,不得不尋求替代飼草料。加之企業秸稈加工轉化利用機械缺乏,秸稈利用率不夠高,影響了畜牧養殖企業的健康發展。
2.我省玉米典型種植模式
(1)旱作區主要種植模式,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模式。特點:全覆膜、大小壟間隔、溝里種植、一膜兩用,覆膜與播種分開進行。
(2)河西灌溉區主要種植模式,①半膜平鋪種植模式②半膜覆蓋壟作溝灌模式③全膜覆蓋溝播溝灌模式④膜下滴灌模式。
(3)配套機具,配套動力為帶后置式動力輸出軸的小四輪拖拉機或手扶拖拉機。機具一次進地,可完成開溝、起壟、整形、施肥、鋪膜及膜邊覆土等作業工序,實現機械化聯合作業。
3.秸稈飼料回收利用機械化困難。
(1)地理特點限制,目前,河西地區的部分秸稈回收機具基本上能滿足作業要求。但在中東部地區,因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玉米,目前尚沒有成熟的秸稈回收機具[7]。
(2)機具功能、性能需完善 現有機具大多將秸稈直接均勻鋪放成條,但在二次撿拾作業時容易混進田間殘膜,再加上如果不及時打開或收集,遇上雨天就變質,使秸稈利用率降低。目前,m然有些收獲機械附帶了集草箱等秸稈回收裝置,但是草箱體積較小,卸草次數較多,效率較低。
(3)機具行走裝置對地膜的損傷,我省玉米種植從東到西大部分都是鋪膜種植,玉米收獲機或青貯機進地對地膜損傷較大,不能實現一膜多用,同時加大了秸稈回收混有田間殘膜的可能性[8]。
(4)種植模式多樣,行距不統一,我省現有玉米種植模式多樣,對機具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大部分地區采用寬窄行種植,現有的玉米收獲機都是等行距的,對寬窄行種植適應性和可靠性較差。
二、國內玉米秸稈飼料回收利用機械化現狀
1.玉米收獲機 近年來國內各大企業融入了先進的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吸收了國外的先進經驗使玉米收獲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舒適性、自動化程度也隨之提升。目前國內玉米收獲機從功能上看具有摘穗、剝皮、裝箱、自動卸糧,秸稈還田等功能[9]。從工作行數上看,有對行的和不對行的,行數有2行、3行、4行、6行、7行等多種行數 [10]。
從秸稈處理的方式上看,有直接粉碎還田型、鋪放成草條型、秸稈回收型。
二行、三行的小型玉米收獲機,體積小、結構簡單,適應于我省中部小地塊作業,但作業后直接將秸稈粉碎后灑在地表,無回收裝置。
2.青(黃)貯機械。青貯玉米是玉米長到臘熟期,將果穗、秸稈一起收割、切碎,即刻進行氨化處理或裹包青貯。 目前青貯玉米收獲機都具有切割、輸送、切碎、卸入草車的功能。
3.撿拾打捆機。田間作業過程中,撿拾打捆機的切割揉碎器錘片將地面秸稈撿起,切割揉碎后拋送到輸送器上,輸送器將物料推送到壓捆室,在活塞的往復運動的作用下物料逐漸被壓實。當捆形長度達到調定尺度時,打結器打成繩結。捆扎好的物料捆在后續物料的推動下落到地面。
4.裹包機。裹包青貯是一種利用機械設備完成秸稈或飼料青貯的方法,是在傳統青貯的基礎上研究開發的一種新型飼草料青貯技術。與其他青貯方式相比,裹包青貯過程的封閉性比較好,通過汁液損失的營養物質也較少,而且不存在二次發酵的現象。此外裹包青貯的運輸和使用都比較方便,有利于它的商品化,對于促進青貯加工產業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鍘草揉絲機。小型鍘草揉絲機主要用于鍘切青、干玉米秸稈等各種農作物秸稈及飼草,是以家庭為單位養殖的理想幫手。主要特點:其結構緊湊,體積小,重量輕、使用方便、草長均勻、青干適宜等特點。
三、我省玉米秸稈飼料回收利用機械化的對策
1.開展適應機具選型試驗,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區域的發展模式。
做好試驗驗證,明確各地主推模式和主推機具;試驗探索不同的技術模式,分地域進行指導;總結不同的機具配套方案,全方位促進發展[11]。
(1)河西走廊區域:
區域特點:干旱少雨,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地勢平坦,條件較好,秸稈產量高、品質好,機械化水平在60%-85%之間[12]。
發展重點:重點扶持、引導大規模現代化養殖企業,針對玉米、甜高粱等作物,推廣多功能、大中型收獲、撿拾、打捆、加工粉碎、裹包等機械。
(2)中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域
區域特點:氣候干旱、地形復雜,農作物產量低,坡耕地多,是我省全膜玉米雙壟溝技術的重點種植區域,但由于地塊小,土壤細碎化程度高,機械化水平在30%-50%。
發展重點:針對千家萬戶的小型養殖場,推廣適于山地作業的小型玉米收獲機、割稈機、鋤草粉碎機、打捆機[13]。
(3)東部黃土高原殘塬區
區域特點: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地塊較大,農作物產量高,機械化水平在40%-56%。
發展重點:推廣中型玉米收獲機具、玉米青貯收獲機具,及與大型拖拉機配套的撿拾打捆機,大型秸稈加工設備。
(4)南部丘陵山區
區域特點:土地細碎化嚴重、地塊坡度大,種植模式小,機械化水平在22%-25%,農民收入水平低,目前適應機械化作業的機具少。
發展重點: 因地制宜,推廣適應于一家一戶使用的小型鍘草揉絲機等機械。
2.加大技術研發,突破關鍵技術。
在玉米收獲機上增加秸稈回收裝置,實現莖穗兼收;減小機具尺寸,適應山地多、地塊小特點;改進行走裝置,減少地膜損傷;采用不對行收獲,提高行距不一的適用性;提高機具割茬高度,避免回收秸稈混進殘膜;優化機具性能,提高可靠性,降低故障率。
3.落購機補貼政策,對緊缺和急需機具實行應補盡補。
提高補貼比例,鼓勵地方財政在國家補貼基礎上累加補貼;擴大補貼范圍,緊缺和急需機具應補盡補。
4.積極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提高秸稈機械化回收利用率。
培育和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程度;積極引導大戶開展土地流轉,建立種養循環農業模式試點;發揮農機化技術推廣主體作用,構建一主多元社會化服務體系。
5.農機農藝深度融合,規范種植模式。
農藝向農機靠攏,降低機具研發難度;農機為農藝服務,加快農藝技術的推廣;開發農機農藝融合新模式創新實踐,提高機具通用性。
6.加大宣傳培訓,建設高素質的農機操作人員。
加大培訓,提高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加大安全監管力度,確保機械安全使用;加大宣傳,提高農民的認可度,加快推廣。
[參考文獻]
[1]曹新惠.甘肅省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研究[D]. 甘肅農業大學 2005.
[2]曹新惠.保護性耕作知識[N]. 農民日報. 2005-09-15.
[3]吳建民,曹新惠. 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探討[J]. 甘肅水利水電技術. 2002(01).
[4]王芬娥,郭維俊,曹新惠,韓正晟,魏宏安. 甘藍生產現狀及其機械化收獲技術研究[J]. 中國農機化. 2009(03).
[5]張陸海.甘肅扛起旱作農業大旗[N].中國農機化導報.2007-09-
03.
[6] 張陸海,孟養榮. 積極推廣全方位深松技術 加快甘肅旱作農業發展――對全方位深松技術若干問題的探討[J]. 甘肅農業. 1998(05).
[7]張陸海,張中鋒,邵博. 高效農田節水機械化技術集成模式探討[J]. 中國農機化. 2011(04).
[8]張陸海.甘肅省把握關鍵推進全程機械化進程[J]. 農機科技推廣. 2015(06).
[9]丁宏斌,張陸海,康清華,白利杰. 河西灌區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農機. 2015(02).
[10]劉鵬霞,韓心宇. 甘肅省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操作要點[J]. 農業機械. 2016(06).
[11]鄭曉莉,劉鵬霞,張中鋒. 甘肅省“十三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芻議[J].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15(04).
篇2
一、工作目標
以減量使用傳統地膜、推廣應用安全可控替代產品和回收利用廢舊農膜為主要治理方式,在各鄉鎮建立農膜回收點,使全區農膜回收率達9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二、重點工作
(一)加強技術培訓指導,提高科學用膜水平。各鄉鎮要著力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引導農民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科學選擇使用農膜。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大面積生產上,提倡不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耐候期小于12個月的農用地膜。在涉及地膜使用的糧油作物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區域內,嚴禁采購使用厚度低于0.01毫米的超薄地膜。
(二)推廣減量替代技術,減少農膜使用數量。各鄉鎮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圍繞種植業結構調整、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改革耕作制度,改進經營模式,推廣替代技術,減少農膜使用。一是推廣新技術新模式。在適宜區域加大旱地新兩熟耕作制度改革,減少早春玉米種植面積;二是大力推廣糧經作物集中育秧育苗、水稻直播、果園生草、秸稈覆蓋栽培等技術,指導使用地膜覆蓋機具科學覆膜,盡量減少地膜使用。力爭2021年我區水稻集中育秧育苗面積年擴大0.5萬畝,水稻直播擴大0.1萬畝。三是試驗示范新型可降解地膜、液體地膜等替代產品。鼓勵各農業產業項目區組織新型可降解地膜、液體地膜等替代產品的試驗示范,對使用新型可降解地膜、液體地膜等替代產品的種植戶給予適當補貼,逐步擴大其使用范圍。
(三)抓好農藝農機配套,提高殘膜回收水平。要著力加強農藝農機技術示范推廣,綜合運用農藝措施、農機化技術,提高農膜科學使用和農田殘膜回收水平。針對不同農作物需求,示范推廣適時揭膜、機械拾膜、膜側栽培等技術。積極引進機械回收農田殘膜的新技術新設備,在關鍵農時季節組織機械撿拾回收農田殘膜,以降低農田殘膜的撿拾難度。
(四)明確主體責任,落實污染防治責任。根據《農用薄膜管理辦法》和《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有關規定,農膜產品的銷售者、使用者對其產生的固體廢物依法承擔污染防治責任,農膜使用者是廢舊農膜歸集回收的責任主體,具有及時歸集、集中堆放義務,不得隨意棄置、掩埋或者焚燒。要根據廢舊農膜的材質和再利用價值確定回收利用方式,對于有二次利用價值的廢舊農膜,由使用者回收后實現二次利用;對于無二次使用價值的廢舊超薄地膜等殘膜,由使用者從農田中移除、歸集后,納入農村垃圾收集系統進行處理,或者交由有處置能力的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置。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要把做好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作為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工作內容,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創新完善機制,狠抓措施落實,努力實現農膜科學使用和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今年6月底之前,每個鄉鎮至少建成一個集中廢舊農膜回收點。
(二)加強政策扶持。各鄉鎮要切實加大對廢舊農膜回收處理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廢舊農膜回收網點、田間收集設施建設、專業化回收處理以及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的試驗示范推廣。
篇3
關鍵詞:白水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案;保障措施
中圖分類號:X5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19
白水縣總面積998.6km2,其中耕地面積4.8萬hm2,轄10個鄉鎮,194個行政村,農業人口21.9萬,是一個傳統的山區農業縣。2015年種植小麥1.2萬hm2,玉米1.3萬hm2,豆科及其它作物0.3萬hm2,蘋果3.3萬hm2,施用化肥4.1萬t(折純),農藥324t,農膜1930t,生產薪柴18.9萬t。全縣有畜禽養殖場666個,其中豬飼養量達到35.9萬頭,牛飼養量1.55萬頭,羊飼養量3.28萬只,雞飼養量76萬只,年產糞便39.63萬t。農業面源污染主要為化肥、農藥的過量與不合理投入,養殖場畜禽糞便的堆放、污水的排放,薪柴的燃燒以及農膜的殘留等。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現農業部提出的“一控、二減、三基本”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目標,結合白水縣工作實際,特制定本治理方案[2]。
1 目標任務
通過化肥減量工程、統防統治工程、農村能源循環利用工程等6大工程的實施,全縣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0%,不合理施肥減少5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0%以上,減少化學農藥使用30%以上;農作物秸稈基本資源化利用,確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田間殘留量減少到20%以內;畜禽糞便得到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農村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建成一批美麗宜居村莊。
2 治理方案
2.1 實施化肥減量工程,加快土壤改良修復
大力推廣使用農家肥和商品有機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土壤有機質提升0.2%;鼓勵群眾在果園種植三葉草、大豆等綠肥,全縣示范基地綠肥種植、壓青面積達到667hm2;補充完善采土化驗、土壤肥力定位和肥效監測,開展蘋果肥效試驗、化肥減量試驗、玉米肥料利用率試驗等,為實施化肥減量增效提供技術支撐;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建設測土配方施肥千畝示范片3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園150個、增施有機肥示范園50個;培育水肥社會化服務機構,在設施蔬菜栽培集中區域和果樹產業園區開展水肥一體化應用技術,分區域建設史官鎮康惠蘋果現代示范園、林皋鎮美好家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堯禾鎮天橋現代農業示范園等水肥一體化千畝示范片5個;推廣應用水溶肥料、緩控釋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2.2 推廣綠色植保統防統治技術,減少農藥投入與污染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生物有害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對農業有害生物的監測預警;推廣應用燈光和性誘劑誘殺害蟲、利用天敵防治農作物害蟲害螨和生物農藥替代化學防治等技術;指導農民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先進施藥器械,提高防治效果和農藥利用率;建設新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蘋果園,在史官康惠、林皋仙果、杜康仁和等蘋果專業合作社建設示范區各66.7hm2;建成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5個,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果樹、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平均防控效果達到80%以上,主要糧食作物專業化防治覆蓋率提高到30%以上。
2.3 實施農村能源循環利用工程,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對歷年建成的“一池三改”農村戶用沼氣池進行全面排查維修,指導農戶積極開展“三沼”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減少畜禽糞便造成的污染;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及清潔能源生產,重點在設施瓜菜種植區域、蘋果示范園區和畜禽養殖區、人口居住較多且集中的校園推進規模化沼氣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四位一體”(沼氣池、廁所、棚圈、日光溫室)養殖小區沼氣;提高農村能源社會化服務水平,健全穩定農村能源管理和服務隊伍,通過加強服務和技術指導,不斷提高沼渣沼液的商品化、肥料化利用水平和沼氣工程的產氣率、使用率;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推動、資金扶持等措施積極推廣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節柴節煤爐等清潔、高效、可再生能源,提高農村能源利用率,減少農村薪柴燃燒污染。
2.4 畜禽養殖場標準化建設,廢棄物實現無害化處理
標準化改造:已建成但未達標的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加大以雨污分流、沼氣建設、無害化處理為內容的標準化改造,完善養殖場標準化、規范化設施建設;標準化建設:新建規模養殖場必須取得相關單位審批同意和環境評估報告,達到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生產要求;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積極推廣新工藝、新技術,實現污染物的減量化、糞污的無害化處理,開展養殖場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試點和綜合利用模式探索,加大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大中型沼氣建設:通過沼氣工程,有效解決養殖場糞源污染與浪費問題,把大中型沼氣建設與發展種植、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推廣“畜―沼―果(菜、糧等)”能源生態模式,打造一批沼氣建設亮點工程和示范工程。
2.5 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程,有效減少焚燒與浪費
以秸稈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利用為重點,大力推廣應用秸稈還田、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種植食用菌、秸稈青貯氨化、秸稈固化成型等技術,配套建設秸稈收貯體系。在林皋南馬、北塬鹿角等村建立小麥秸稈還田、覆蓋示范田,在林皋、云臺、北塬等鄉鎮建立玉米秸還田示范片,在雷牙、北塬建設果園秸稈覆蓋示范園;推廣秸稈做食用菌栽培基料和生物反應堆技術,以劉家卓旭錚設施蔬菜示范基地為技術示范觀摩區,在張家塬、中文化、王河等設施蔬菜種植集中區域,實施生物反應堆技術;建設水果、蔬菜秸稈堆漚有機肥,果樹或硬質秸稈做基料或原料等示范點。通過這些試驗、示范園的輻射與帶動,達到長期利用秸稈覆蓋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的目的。
2.6 實施農膜科學使用與示范工程,確保農膜合理利用與回收
廣泛開展田間地頭順手撿拾活動,“順手”撿出廢棄的反光膜、地膜、棚膜、農藥瓶、農藥包裝袋、肥料包裝袋、塑料秧盤等,清除生產廢棄物,并分類處理,防止殘留污染環境。開展試驗示范,生產中推廣使用厚度大于0.01mm地膜。通過建立防治殘膜污染農藝措施、防治地膜污染技術試驗示范點,向農民展示和推廣農膜科學使用、回收、收藏及田間碎片的清除與處理技術。按照“政府倡導、資金扶持、有效監管”的模式,積極爭取旱作農業技術補助資金,在鄉鎮構建一批布局合理、方便群眾的廢舊農膜回收站,扶持一批有輻射作用的回收利用加工企業,帶動廢舊農膜及廢舊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及再利用。
3 保障措施
3.1 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白水縣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針對農業面源污染存在的突出問題,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分解任務,層層落實責任,逐步形成責任明確、部署科學、分工合理、相互配合、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確保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3.2 加大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電視、手機、廣播等途徑,圍繞減量控害、資源利用、產品安全等主題,大力宣傳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意義,推廣普及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清潔生產技術和污染防治措施,讓廣大群眾認清其來源、本質和危害,理解、支持、參與到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作中來。
3.3 加大資金投入
各相關部門要積極爭取地方財政和上級項目資金支持,加大測土配方施肥、低毒生物農藥補貼、病蟲害統防統治補助、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農業清潔生產示范、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資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縣級財政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統籌安排專項經費,并做到專款專用,確保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順利進行。
3.4 培育治理主體
大力發展土肥、植保、農技和農業信息化服務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等服務性組織,構建公益和經營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探索開展政府向經營組織購買服務機制,支持具有資質的經營組織從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3.5 強化科技支撐
緊緊圍繞科學施肥用藥、農業投入品高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友好型農業關鍵技術問題,在白水縣重點區域實施一批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等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工程,總結一批適合我縣不同資源環境條件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新技術、新模式和新產品。
3.6 強化農業執法
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監管力度,優化農業生產環境。加強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質量監督、檢查和農產品的質量管理,進一步規范農資和農產品市場秩序。
參考文獻
[1]關佑君.天水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現狀與對策[J].甘肅農業,2016(23、24):48-50.
[2]王燕.訝適信迕嬖次廴痙樂未朧[J].現代化農業,2016(12):
篇4
啟動天然生態漁場建設,改善庫區水域生態環境市政府出臺了天然生態漁場建設意見,計劃用10年時間,每年投入2~3億元,打造90萬畝的國內最大河道式天然漁場,帶動全市160萬畝宜漁水庫水面發展生態養殖,有助于三峽水庫生態系統的重建,遏制因水流減緩造成的水質富營養化,改善庫區水域生態環境。積極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定了《南方水稻集中育秧設施建設標準》等農業行業標準3項、農業地方標準24項;開展了9個蔬菜標準園、24個水果茶葉標準園、41個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42個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場創建活動。實施了豐都全國肉牛標準化示范縣創建和開縣、潼南兩個市級農業標準實施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建設項目。加強農化投入品監管,全面禁止5種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實施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等三品一標”品牌提升行動,2012年新認證“三品一標”263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210個,綠色食品43個,有機食品2個,地理標志產品8個。2012年啟動了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與防治工作。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先后啟動了農村清潔工程、新農村建設等農村重大生態項目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已在全市327個自然村實施了農村清潔工程,以“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為主要內容,開展農戶家庭、農田垃圾回收與利用,已建成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設施95套、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1018套及其配套管網1062公里、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8.36萬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8萬噸/日;建設垃圾收運處理設施5.16萬套,新增垃圾處理量785噸/日;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設施333個,新增畜禽養殖糞污處理及綜合利用能力938噸/日。
一、當前重慶生態農業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全市生態農業建設雖然取得長足發展,但總體看,生態農業發展狀況依然嚴峻。突出表現在:
(一)農業面源污染突出,治理迫在眉睫一是農業化學品施用逐年增加。1997~2012年,糧食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化肥、農膜使用量分別由1997年的69.64萬噸、1.59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95.6萬噸、3.93萬噸,增幅分別為38.9%、147.2%。糧食每畝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3%。化肥結構施用結構不盡合理。氮肥施用量為50.2萬噸,磷肥為18.21萬噸,鉀肥為5.61萬噸;復合肥21.39萬噸。氮肥、磷肥施用量明顯偏大。二是化肥施用時間集中,施用技術簡單,流失嚴重,氮肥的當季利用率僅為30%左右,造成了嚴重污染,導致地力下降,影響農產品品質,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三是農膜回收率低,最終基本殘留在土壤中,導致土壤地力下降。四是蔬菜農藥使用較頻繁,全市常年農藥商品用量穩定在9000噸左右,其中殺菌劑、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比例約為10:7:3。農藥的大量使用導致病蟲草害抗藥性提高,食品安全的風險性增大。
(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壓力大,矛盾凸顯隨著畜禽養殖規模化速度加快,畜禽養殖污染矛盾凸顯。以2012年為例,全市全年畜禽糞污年產量約8600多萬噸,對環境影響日益突出。一是農牧分離和種養脫節,養殖戶僅是單一的養殖專業戶,多數規模養殖戶僅僅是單一的養殖專業戶,同周邊的種植農戶聯系并不緊密,養殖規模與周邊可消納的土地規模不相匹配,畜禽糞污多為集中直接排放,難以有效還田利用。二是工程措施滯后,目前,全市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化養殖場達4.9萬余個,而小型沼氣池僅1295個,只占2.64%,造成大量的畜禽糞污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污染突出。三是尚未建立新技術推廣機制。目前糞污無害化處理技術已臻成熟,但因其投入較大而對養殖戶增收不明顯,因此推廣進度不快。
(三)農業廢棄物利用不充分,尚需探索全市農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薯類、油料、豆類作物為主,常年秸稈總量為1000萬噸以上,但其利用率僅為28.4%,其中肥料利用直接還田的占20.2%、作為飼料的占8.1%、能源化利用的占0.2‰、生物轉化為食用菌基料、工業原料加工利用的分別占0.2‰、0.1‰。其余的71.6%均為未利用或利用方式不合理:作為薪柴直接燃燒的比例高達36%;就地焚燒占33%。
(四)項目工程投入不足,推進乏力近年來,重慶在生態農業建設上加大了投入,但落到具體的項目工程上仍顯嚴重不足。如新建戶用沼氣池每口資金缺口在3000元左右,嚴重影響農戶建設積極性。又如畜禽養殖投入大、見效慢、利潤低,而對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導致養殖農戶污染治理的積極性不高。再如農村散養農戶減少,自有有機肥不足,而施用有機肥缺乏激勵機制,因此施用有機肥的推進效果并不明顯。(五)生態農業理念深入不夠,尚未形成共力生態農業建設是全民參與、全民建設的系統工程。過去在推進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重視了項目本身的建設,但缺乏對生態農業理念的宣傳和發動,生態農業生產觀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項目的建設和推進廣大群眾參與不夠。如三沼的綜合利用不充分、配方施肥技術實施不規范、化肥農藥正確施用技術不到位、殘膜亂丟亂棄現象突出等,都與群眾缺乏生態農業理念相關。
二、推進重慶生態農業建設的對策措施
(一)牢固樹立生態農業理念,全面實施生態農業發展戰略根據重慶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理念,讓生態農業理念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人心。要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作為長期的系統的、全面的戰略任務來抓緊抓落實,作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戰略選擇。要從制度設計,政策扶持,項目規劃,監督考核等各個層面去推動發展。要使消費者更加青睞生態農產品,讓農業生產者更加自覺生產生態農產品。
(二)科學制定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有效推進生態農業建設重慶各地自然資源差異性很大,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著眼于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條件,綜合利用工程、生物和農業措施,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優化農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布局和市場結構,充分利用生態農業的內在規律,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著眼于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各地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從自然環境及農業的資源出發,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生態農業涉及學科多、領域廣,要從實際出發建立和培養高水平的科技隊伍。相對集中力量加強研究制約重慶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難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嚴格禁止高毒高殘農藥使用,大力普及生態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化,強化生態農業生產技術規程的指導和服務。
(四)強化制度建設,提高生態農業管理水平開展生態農業發展危害因素調查,建立農產品安全預警機制,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管理制度。率先在規模養殖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落實生產過程記錄制度。建立生態農產品金融稅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關制度框架,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五)制訂并完善有機肥管理辦法,明確有機肥使用補貼政策盡快啟動有機肥生產、運輸、施用的補貼政策。對商品有機肥要加強管理,統一標準,并給予用電、運輸等優惠政策。對施用農家有機肥和商品有機肥達到一定量的農戶,給予直接補貼。
(六)加大對畜禽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扶持力度畜禽養殖業風險大、利潤薄,行業本身不具備較強的污染治理能力,養殖場的污染治理應更多選擇從資源化利用角度出發,要加大規模養殖場沼氣工程配套建設力度,建議財政補貼達到工程資金總額的60%。
(七)加大對農村沼氣和農村環境治理扶持力度農村沼氣兼具農村能源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綜合功效,是當前廣大農村生產生活污染治理的最費省效宏主要措施。進一步加大地方配套資金的落實力度,繼續參照2010年農村沼氣項目市級配套按400元/戶的標準落實,切實提高農戶建設積極性。將“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清潔工程納入市級財政預算項目,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篇5
今年農業部啟動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農膜回收行動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等“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葉貞琴對五大行動的有關內容進行了簡要介紹:
關于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上強調,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關系6億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長遠的大好事。實施這一行動就是為了解決我國畜禽糞污處理利用水平較低的問題,全面打響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攻堅戰。今年中央財政擬安排專門資金,采取以獎代補方式,聚焦畜牧大縣和規模養殖場,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統籌現有各種項目,重點支持畜禽糞污處理和利用設施建設;聚焦規模養殖場戶,建設全國性的畜禽規模養殖場信息直聯直報平臺,實現精準支持、精準管理、精準服務;成立國家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科技創新聯盟,總結提煉有效模式,指導地方和規模養殖場科學治理畜禽糞污。通過這一行動的實施,使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到2020年基本解決大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問題。
關于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目前,水果、蔬菜、茶葉等園藝產品的化肥用量大體上占農用化肥用量的40%,這是推進化肥減量潛力最大的領域。實施有機肥替代行動就是為了解決化肥用量過大帶來的環境問題,力爭用3-5年時間構建起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組織方式、服務機制和政策框架。在推進過程中,堅持減量與增效并重,生產與生態統籌,突出重點品種,就是蘋果、柑橘、設施蔬菜和品牌茶葉;突出優勢產區,就是在果菜茶的優勢區、核心區選擇100個重點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示范,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和運行機制,打造一批綠色產品基地、特色產品基地和知名品牌基地。通過這一行動的實施,力爭到2020年果菜茶優勢產區化肥用量減少20%以上,核心產區和知名品牌生產基地(園區)化肥用量減少50%以上。
關于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東北是我國的大糧倉,秸稈尤其是玉米秸稈總量大,戶均秸稈產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2倍,2015年,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僅為66.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5個百分點。可以說,東北地區秸稈問題解決了,全國的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也就邁上一個大臺階。今年擬安排中央財政資金6億元,在東北地區60個玉米主產縣開展整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大力推廣秸稈深翻還田、覆蓋還田等循環利用技術,推動以秸稈為紐帶的循環農業發展;加快培育秸稈收儲運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玉米主產縣全覆蓋的服務網絡,提高秸稈收儲運專業化水平;創新并熟化一批秸稈還田、飼料、燃料利用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標準化水平;同時,推動出臺并落實用地、用電、信貸等優惠政策,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多方參與的產業化發展機制。通過這一行動的實施,力爭到2020年,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新增秸稈利用能力2700多萬噸。
關于農膜回收行動。我國每年農膜使用總量高達260多萬噸,但回收率不足2/3。這一行動主要是解決目前地膜回收難度大、成本高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今年,將在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區建設100個治理示范縣,以棉花、玉米、馬鈴薯為重點作物,以加厚地膜應用、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資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連片實施,整縣推進。強化源頭治理,加快推動地膜標準修訂;同時,調整補貼政策,由“補使用”轉為“補回收”,試點地膜回收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探索“誰生產、誰回收”機制,使地膜回收責任由使用者轉到生產者。通過這一行動的實施,力爭到2020年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農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關于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一行動主要是解決漁業資源環境持續衰退惡化問題,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在抓好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上,大力推進中華鱘和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在加強海洋漁業資源管理與保護上,重點推進“漁船雙控”“總量管理”和“伏季休漁”,繼續清理整治“絕戶網”和涉漁“三無”船舶,引導和支持漁民轉產轉業;同時,積極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增殖養護漁業資源。通過這一行動的施,力爭到2020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衰退、水域生態環境惡化和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資源得到恢復性增長,實現海洋捕撈總產量與漁業資源總承載能力相協調。
葉貞琴指出,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既關系農業本身綠色發展,又關系整個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又是美化農村人居環境,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下一步,農業部將會同省級農業部門,以五大行動為抓手,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記者:近兩年出于保護本地環境的目的,一些地區劃定了“禁養區”,關停畜禽養殖場,同時國外的畜產品進口持續增加,請問這樣一消一長的情況下,農業部如何統籌畜牧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馬有祥:近年來,畜禽糞污日益受到詬病。但我們不應該忘記,畜牧業為城鄉居民肉蛋奶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為農民增收、保障就業做出了很大貢獻。畜禽糞污是規模養殖帶來的副產物,是發展中的問題。
過去都是分散養殖,一家一戶養幾頭豬,畜禽糞污都還田了。現在我國畜禽規模化養殖水平已經達到56%,相對于傳統的分散養殖,無論是勞動生產率、資源轉化率和畜禽生產率還是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抗風險能力、綜合競爭能力,都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但是規模養殖場在產生規模效益的同時,確實也產生了相當規模的糞污。畜禽糞污是重要的資源,培肥地力、發展有機農業離不開有機肥,也是清潔能源的重要原料,例如沼氣發電就可以以畜禽糞污為原料,這也契合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
農業部一直重視畜牧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十二五”時期就提出了畜牧業發展要保供給、保安全、保生產并重,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畜牧業。具體要在三方面做好統籌。第一,在指導思想上做好統籌。堅持保供給、保生態、保安全三者并重。在畜牧業發展中解決糞污污染問題,通過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牧業更高質量的發展,用綠色發展的辦法推動畜牧業提檔升級。我們既不能無視養殖污染而單純追求畜牧業發展,也不能不顧歷史發展階段和基本條件,對養殖場一關了之、一禁了之。第二,在工作部署上要統籌。無論是“十三五”規劃還是年度工作安排,無論是政策設計還是投資安排,都要做到保供給和保環境的協調平衡,既支持畜牧業轉型升級,又考慮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既有劃定“禁養區”的要求,也有養殖區域調整優化的措施。既支持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又開展綠色發展示范創建。既考慮“為養而種”,也考慮“為種而養”,實現新型的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發展關系。第三,在工作責任落實上要統籌。要落實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又要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這兩個責任是一體的。
關于生豬布局調整的問題,南方水網地區因為水環境相對比較敏感,承載能力相對有限,養殖和水環境的矛盾比較突出。2015年農業部了《關于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指導南方水網地區根據土地承載能力科學確定適宜養殖規模,也制定了《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優化區域布局,積極引導生豬生產向東北等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現在看生豬北上趨勢非常明顯,大量生豬養殖向東北四省區轉移,東北地區發展有基礎、有資源、有空間,是承接生豬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下一步,農業部將立足全國生豬布局調整,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把東北地區打造成全國豬肉產品重要供應基地,真正實現種養結合、農牧循環。
記者:我國是化肥使用大國,化肥的使用對保證糧食等農產品產量有重要作用。請問為什么提出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
曾衍德:我們提出有機肥替代化肥,是形勢需要也是發展的必然。過去為了保供給,化肥用量確實過多。這不僅帶來成本的增加,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一些影響。我要指明一點,現在的化肥減量,包括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不是不要化肥,而是需要把過去不合理的使用量減下來,把過量使用的勢頭降下來。現在要推行農業綠色發展,有機肥替代化肥就是一項重大措施。
這一行動的意義,我認為有三點:一是節本增效。我國是水果、蔬菜、茶葉生產大國,但其綜合效益遠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化肥用量過高。我國果樹的畝均化肥用量37.4公斤,是日本的2倍多、美國的6倍、歐盟的7倍,蔬菜畝均化肥用量47.6公斤,比日本高了12.8公斤,比美國高了近30公斤,比歐盟高了30多公斤,現在只有把有機肥利用起來,才能把化肥用量降下來,生產成本也才能降下來。二是提質增效。現在不少消費者說水果蔬菜口感不如過去了,這與化肥使用過多也有關系。實驗表明,施用有機肥的果園,果實的外觀和內在品質均有明顯提高,就是我們常說的口感好,商品價值也高。施用有機肥后,果皮的花青素含量會提高20%-30%,維生素C可以提高10%-30%。三是改善環境。現在農業生產有一個現象,一邊是化肥過量使用帶來土壤酸化和水體的富營養化,一邊是畜禽糞污堆積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污染。我們通過有機肥替代化肥,使農牧結合更緊密,把畜禽糞污利用起來,也使農產品質量提升,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記者:“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一方面覆蓋面很廣、跨度很大,另一方面各個行動可能在推進重點以及進度上都會有差別,如何確保這些行動能夠同步推M取得實效?
葉貞琴:“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確實覆蓋面很廣,環節很多,主體也很多,需要統籌推進。農業部韓長賦部長要求,農業部要把五大行動作為農業發展全局性、戰略性、長遠性的任務來抓,而且一定要抓出實效。從農業部的角度看,要做的事情很多,能夠做的事情也很多,我們重點從四個方面來抓:
第一,抓好組織領導。農業部成立了五大行動的領導小組,韓長賦部長任組長。每個領導小組都有一套領導推進機制,每一個行動都由副部長擔任“行動隊長”負總責,各牽頭司局負責制定方案、研究推進機制、加強責任分工。這五個行動方案有的已經下發了,有的正在制定中。農業部將制定好政策,搞好頂層設計,總結好模式,推動各個地方把工作落到實處。
第二,搞好示范帶動。五大行動是一項新的任務,很多需要先開展試點、探索模式、總結經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和治理模式。比如說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已經遴選出了100個示范縣(市),這100個示范縣(市)既是果菜茶生產大縣,又是畜禽養殖大縣。比如農膜污染治理,今年在甘肅、新疆、內蒙古建立了100個地膜污染治理示范縣,全面推廣使用加厚地膜,基本建立起回收加工體系,示范縣當季的地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率先實現地膜基本資源化利用。
第三,建立推動落實機制。五大行動的落實,要靠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努力,要形成合力。總的來說有三句話:一是政府支持不可少。今年農業部將整合存量資金,積極爭取增量資金,通過補貼等方式推動各項任務見成效,要以綠色生態為導向,逐步建立政策和項目體系。二是市場機制更重要。這五大行動,除了水生生物保護行動之外,其他四個行動都必須建立起市場化運行機制,同時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鼓勵生產經營主體和治理主體等第三方主體共同參與。比如,在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中,就采用了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同時也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撬動各類資本參與有機肥生產和推廣應用。三是考核約束要加強。五大行動光靠農業部門不行,光靠農業部更不行,更要靠地方政府推動落實。我們將建立推動落實機制,做到有標準、有考核,把政策項目、資金安排和考核評價掛起鉤來,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規模經營主體的積極性。
第四,創新技術模式。五大行動的實施,技術性很強,農業部要發揮專業技術和隊伍的系統優勢,積極組織開展產學研協作攻關,加大配套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的研發力度,集成組裝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擴大推廣范圍。例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已經總結出7種糞污資源化處理模式,并印發給各地參考,指導地方因縣制宜,因場施策。
“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是一場總體戰,也是個系統工程。下一步,我們將加強統籌協調,整合資源力量,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特別是要突出重點地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以及現代農業產業園要率先行動起來,統籌推進五大行動,把農業綠色發展的機制建起來、模式立起來,使五大行動能夠早日見到成效,早日造福社會和群眾。
記者:地膜覆蓋被譽為農業領域的“白色革命”,但是農村地膜殘留導致的“白色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請問該如何處理好“白色革命”和“白色污染”這一兩難問題?
廖西元:農膜是繼種子、農藥、化肥之后的第四大農業生產資料,具有明顯的增溫、保墑、除草等方面的作用,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隨著地膜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斷增長,在局部地區也造成了“白色污染”,成為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近年來,各地農業部門積極推進地膜回收利用,一是加強地膜回收加工能力建設。扶持建設了一批廢舊地膜加工企業和回收網點。二是加強地膜回收治理,大力實施“五個一”地膜綜合治理。三是加強地膜科技創新,產學研相結合,開展可降解地膜的試驗和示范。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行動目標和重點任務,著力推進五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推進地膜標準修訂。增加地膜厚度、拉伸長度,提高地膜可回收性,強化源頭治理。第二,推進示范引領,在西北地區重點抓好100個示范縣,集中力量,聚焦投入,集成技術,搞出示范樣板。第三,推進機制創新,調整落實好相關補貼政策,由“補使用”轉為“補回收”,加快研究地膜回收生產者責任延伸機制,探索地膜回收責任由使用者轉到生產者。第四,推進科技創新,組織科技力量,重點開展可降解地膜攻關、殘膜撿拾、加工機械研發,建立農膜監測調查制度,加強統計分析工作,完善考核指標體系。第五,推進工作落實,明確責任分工,部門相互配合,主體協同推進,形成合力,確保措施全面落實到位。
記者: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中提到,力爭到2020年我國果菜茶優勢產區的化肥用量減少20%以上,核心產區和知名品牌的生產基地減少化肥用量50%以上。請問這一目標是否能夠實現?如果按期實現,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曾衍德: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已經實施了三年,取得了初步成效。去年化肥使用量基本接近零增長,增速在減緩,有的省份已經是負增長,氛圍正在形成。我們提出,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的優勢區到2020年化肥用量減少20%以上,核心區和知名品牌生產基地化肥用量減少50%以上,這一目標是經過充分論證、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
我們基于以下幾點考慮,主要是“五動”。一是政策扶持促動。現在農村勞動力成本增加,農民應用有機肥、農家肥費時費力,所以要通過政策引導支持農民應用有機肥。今年中央財政安排了專項資金支持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同時結合沼氣工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等項目,同向推進,形成政策合力。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財政安排了專項資金支持農民利用有機肥,積累了一套好的做法,政策效應是很好的。二是農牧結合聯動。鼓勵就地就近利用好畜禽糞污等養殖廢棄物,積造施用有機肥。這次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示范縣選擇的也是養殖大縣,實現循環利用、變廢為寶。三是技術創新驅動。比如畜禽糞污堆漚環節、施用商品有機肥、沼渣沼液無害化處理環節,初步提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還要創新服務機制,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有機肥替代化肥,有些地方已有很好的經驗。四是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新型經營主體對有機肥的利用有主動性和積極性,要發揮他們在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利用方面的示范作用,引領有機肥替代化肥。五是品牌基地推動。通過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用最健康的土壤生產最優質的農產品,打造一批綠色產品基地、特色產品基地、知名品牌基地,增加綠色產品的供給。有的基地做得非常好,用有機肥,打造有機食品,做品牌銷售,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特色化的消費需求。我們認為通過這些措施的推動,通過三五年的努力實現化肥減量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記者:請問農業部將如何推動新的伏季休漁制度和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這兩項工作?另外,在海洋牧場建設上有哪些具體舉措?
李書民:這個問題涉及三個方面。第一關于伏季休漁的制度調整,為確保新的海洋伏季休漁得到落實,5月1日農業部聯合中國海警局在浙江象山、遼寧大連和海南三亞圍繞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和重點對象,同時開展了伏季休漁專項執法行動。重點區域是漁港和漁場,重點時段是伏季休漁期間的一頭、一尾和特許捕撈實施期,重點對象是捕撈輔助船、特許捕撈船、特殊作業方式船、過去多次違反伏季休漁規定的有“作案記錄”的船以及涉漁“三無”船舶。為保障執法取得實效,我們將重點加強執法部門聯動、陸海聯動、線內線外聯動,實現伏季休漁秩序穩定和漁區社會穩定。
P于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我們采用先退后禁的方式。先推動保護區捕撈漁民退捕上岸,再對相關水域頒布禁漁令,穩步推進保護區全面禁捕工作。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引導、地方兜底”的原則,統籌推進漁民上岸安居、教育、醫保、低保、養老以及扶貧等方面的政策落實,加強實用技能培訓,努力拓寬退捕上岸漁民增收渠道,力爭做到漁民退捕有保障、保護區禁捕不反彈。
海洋牧場是基于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者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者躲避天敵生物所需要的場所,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2002年以來,農業部積極支持地方開展海洋牧場建設。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資金55.8億元,產生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通過海洋牧場與海上觀光旅游、休閑海釣相結合,全國年度接納游客超過1600萬人次,成為海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2015年以來,農業部組織開展了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創建工作,計劃通過5年左右時間,在全國沿海創建一批區域代表性強、公益突出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創建了兩批4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今年我們還將組織召開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總結先進典型,推廣先進經驗,促進我國海洋牧場發展再上新臺階。
記者:東北作為我國大糧倉,戶均秸稈產量遠高于全國水平,但它的綜合利用率卻比全國水平低。請問,如何針對東北地區的特點,因地制宜地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廖西元:東北地區一方面秸稈總量大、還田腐熟慢、離田成本高,另一方面黑土地亟待提高有機質含量,冬季農民又有強烈的取暖需求。我們開展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將圍繞提高秸稈農用水平、收儲運專業化水平、綜合利用標準化水平和市場化利用水平的提高,以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利用為三大主推利用方向,切實做好七個強化。一是強化責任落實。落實地方各級政府、生產經營主體的責任,形成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二是強化政策配套。進一步加大對秸稈還田、收儲運、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強化資源整合。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利用,與其他涉農項目資金集中使用、集成力量實現重點突破。四是強化市場引領。綜合利用稅收、財政等政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建立秸稈收儲運銷各環節穩定運行的產業化利用機制。五是強化區域聚焦。聚焦重點區域,以縣為單元,加大項目支持力度,確保這些地方首先達標。六是強化績效考核。采取第三方考核機制,定期對行動方案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推動工作落實。七是強化宣傳培訓。及時總結典型經驗,加強模式推介,分層次、分主體開展系列培訓,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宣傳東北秸稈處理的成功經驗和好做法。
篇6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精神,樹牢生態文明理念,堅持把全域無垃圾治理作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舉措,按照《全省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方案》要求,在“優化、補齊、規范、提升、協調”上持續用力,全面排查解決存在問題,堅持不懈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全面落實任務指標,著力鞏固拓展治理成效,健全完善垃圾治理長效機制,確保以優秀成績通過省、市級驗收。
二、主要工作
(一)鞏固環境衛生整治成果
1.持續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圍繞省全域無垃圾驗收、小長假、旅游高峰等重要時間節點,緊盯“三邊一部”、無主樓院、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溝渠林帶等關鍵部位,持續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陳年垃圾全面清理,省級衛星無人機巡查反饋的非正規垃圾點逐漸消除,以視野之內無垃圾的標準,徹底整治環境“臟、亂、差”等衛生死角。
2.落實網格化管理制度。全面落實城鄉垃圾區域網格化管理和日常監管,將生活垃圾清掃保潔監管責任劃分落實到街道、社區、鎮村干部頭上,做好定區域、定人員、定責任,達到網格化全覆蓋。落實河湖長制工作制度,堅決查處水域渠系內傾倒生產生活垃圾、排放污水、堆放雜物等問題,改善和提高流域生態環境質量。落實鐵路沿線“雙段長”責任制、公路沿線“路長制”,落實屬地管理責任,靠實各級段長責任,保持路域良好環境面貌。
(二)完善城鄉垃圾處理體系
3.配套垃圾處理設施。深入推進農村“垃圾革命”,對鎮村組環衛設施開展全覆蓋排查,確保4月底前全縣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全覆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加強露天垃圾池等敞開式垃圾收集點整治,確保不對周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4.完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完善以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主導,縣級生活垃圾處理場為補充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體系。落實收運設施、收運環節運行管理制度,加強農村垃圾收集、轉運環節監管,確保一體化收運處理體系各環節銜接暢通。
5.因勢利導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嚴格執行《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垃圾分類收費制度》等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明確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體系建設、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等方面的要求,探索建立垃圾分類的利益導向機制,切實擴大生活垃圾分類的覆蓋面和資源化利用率。
(三)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源頭綜合整治
6.提高農膜、尾菜、秸稈回收利用。建設完善專業化地膜回收點、地膜殘留監測網絡,完善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全縣農膜回收率達到83%以上。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5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7.加大畜禽污染治理。配備規模養殖場區糞污處理設施,積極推廣七種糞污處理方式,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
8.加強農村固廢管控。積極推動農村地區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農村地區工業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率達到95%。
(四)持續改善城鄉環境面貌
9.提升城鎮整體形象。完成城鎮、村莊風貌整治任務,鎮村主要街道完成“亮化、綠化、美化”,道路、公路、村鎮主干道沿線,街區、村莊或房前屋后、空地等區域無臨時垃圾、建筑垃圾堆放,無農業垃圾堆放和焚燒,無污水排放。河道、溝渠、溝道無漂浮或垃圾堆放,無污水排放。
10.積極推進“風貌革命”。以拆危拆舊治亂、整治農戶后院、狠抓“三清一改”為重點,加大村莊風貌改造力度,突出區域民居特點,70%以上的村莊建成清潔村莊。
11.抓好村道路改造。落實農村公路建設和管理主體責任,農村公路路網結構明顯改善,有序推進各鎮村道路、旅游路、產業路建設。
12.加強河湖水源管理。嚴格落實飲用水水源保護管理制度,加快鎮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深入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5%以上。落實河長制,提升河道湖面管理水平。
13.深入開展村莊綠化。扎實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工作,見縫插綠、拆違還綠、集中補綠,大力發展"小果園、小花園、小菜園”,打造鄉村美麗風景線,全面實現“一園三帶"示范建設三年目標。
14.分類推進“廁所革命”。2020年新建農村戶用衛生廁所8388座,普及率達到小康監測指標。除空心村整體搬遷村外,行政村衛生公廁全覆蓋。
15.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加快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
(五)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6.加強城鄉物業管理。開展規范化建設和集中整治,徹底清除小區“小廣告、牛皮癬”,提升城市社區物業管理水平。開展物業管理服務標準化創建,加大各類居民小區日常保潔力度,改進物業服務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日常保潔等,為業主營造整潔、文明、舒適的生活環境,推進全縣物業管理服務上臺階。
17.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開展城市精細化管理“十大專項整治”行動,通過“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抓長效”,通過“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抓長效”,組織開展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市政設施運行、園林綠化、公共空間秩序、交通秩序、小區物業、污染管控、集貿便民市場管理、犬類管理等十個方面的精細化整治行動,持續完善城市功能,不斷優化管理服務,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努力提升治理能力。完成縣城出城口提升改造任務,打造關鍵部位優美環境。修整改造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清理亂搭亂建、拆除占綠毀綠的違章建筑。加快公共停車場及路外停車泊位規劃建設,有效解決停車難問題。大力整治“馬路市場”,嚴厲打擊非法張貼噴涂“小廣告”行為。持續規范建筑垃圾管控,加強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現場管理。
(六)推進長效機制建設
18.加強宣傳引導。持續開展高頻次、全覆蓋、無縫隙、針對性的宣傳教育,進單位、進家庭、進學校、進課堂、進企業、進網絡,進一步提升廣大群眾的環境衛生保護意識和文明素養,培養良好習慣,引領文明新風,鼓勵群眾參與垃圾治理。同時,大力推廣好的經驗做法,對工作先進典型予以表彰獎勵,鞭策后進,查處曝光違法違規行為,促進工作落實。
篇7
關鍵詞:鄉鎮垃圾 處理模式 建議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工業化進程加快,鄉鎮垃圾化趨勢加劇,而鄉鎮垃圾無序管理和隨意處置已嚴重危及鄉鎮生態環境,影響群眾生活,已成為鄉鎮突出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如何解決鄉鎮垃圾處理問題已迫在眉睫。鄉鎮是社會主義鄉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影響鄉鎮環境的垃圾處理的現實狀況卻不容樂觀。受到資金、技術限制,城鎮的垃圾分類已經成為我國城鎮生活方式轉變中的重大課題,城鎮垃圾的妥善處置,對保護城鎮環境起到了重大作用。這不僅是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鄉鎮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城鎮居民身體健康,維護區域社會安定的現實需求。在此,以江西省上饒市為例,通過鄉鎮調查,初步探索出適合的鄉鎮垃圾處理模式。
1 鄉鎮垃圾處理現狀調查
1.1 鄉鎮垃圾處理調查現狀
據2011年數據顯示,全國鄉鎮每年產生90多億噸生活污水、2.8億噸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隨意排放;化肥年使用量達到4700多萬噸,有效利用率不到35%;全國4萬多個鄉鎮約60萬個行政村絕大多數沒有環保基礎設施。
在上饒市各鄉鎮中,除了集鎮生活垃圾處理有收集和簡易處理外,鄉鎮農戶生活垃圾處理基本處于空白狀態,集鎮規模小的大約2000人,大的集鎮達到8000人甚或1萬人以上,按照調研數據來看,集鎮每人日產生垃圾量在0.9千克左右,與國家有關生活垃圾日產生量統計口徑南方鄉鎮每日人均產生量為0.8千克相差不大,照此估算,上饒市各鄉鎮每日生活垃圾產生量在1.8噸至9噸,從運作主體來看,鄉鎮生活垃圾都是由各鄉(鎮)政府來處理。從清運情況看,集鎮規模大的鄉鎮生活垃圾基本達到日產日清,集鎮規模小的鄉鎮通常每隔1-2天清運一次。從處理情況看,大部分鄉鎮采用集中簡易填埋方式,還有采用簡易堆積的方式。而在滿意度方面,多達51.50%的村民對目前的生活環境感到不滿意,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感到滿意的僅占19.2%,充分說明居民對于這種“垃圾圍城”的生活環境并不滿意。
1.2 鄉鎮垃圾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中發現,當前鄉鎮垃圾處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垃圾數量猛增,房前屋后,村內外低洼處小型垃圾堆非常常見,并且無人過問;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塑料袋、飯盒、可樂瓶、易拉罐、礦泉水瓶、破化肥袋子、爛塑料薄膜、破鞋襪等丟棄越來越普遍;垃圾的綜合利用率低,很多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被隨意丟棄。
垃圾處理一般包括收集、轉運、處理三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給環境帶來二次污染,調查中上饒市各鄉鎮垃圾處理在這三個環節都還做得不夠:
一是大部分鄉鎮沒有設置固定垃圾轉運站。大多數鄉鎮只是建立垃圾臨時轉運點,只能露天作業,對空氣的二次污染較大。
二是大部分鄉鎮沒有專業的運輸工具。大多數鄉鎮垃圾運輸車使用的基本是農用車或拖拉機,基本沒有密封,運輸過程中泄露、吹散情況嚴重,給二次收集帶來極大困難。
三是少有專用、規范的垃圾填埋場,未做到無害化處理。部分鄉鎮采用簡易的垃圾填埋場,只是在原始的地形上加以開挖而成,沒有采取任何的防滲處理措施,有的鄉鎮甚至只是采用簡單露天堆積,未做任何處理。
四是鄉鎮垃圾處理運轉資金困難。據了解,一個集鎮人口約8000人規模的鄉鎮,每天的垃圾生產量達到7噸以上,采用集中填埋式處理,包括雇用專業車輛開挖及填埋土方、運輸車輛維修、油費、人工工資等一年運轉費用達到20萬元,而收取的垃圾處理費不到3萬元,其余缺口需要鄉鎮財政貼補,給鄉鎮增加巨大的經濟壓力。
1.3 鄉鎮垃圾處理問題存在的原因
鄉鎮垃圾處理作為鄉鎮環境問題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鄉鎮環境改善的進程。鄉鎮環境問題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痼疾,無法從單方面來有效地解決,這就需要多角度來探討鄉鎮垃圾處理現狀存在的原因。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垃圾處理簡單、隨意。鄉鎮普遍存在公共設施建設滯后現象,鄉鎮生活垃圾,大部分被簡易掩埋、堆放。久而久之垃圾成山,不僅附近的空氣質量很受影響,而且對當地的地下水資源、土地合理利用危害甚大。整體呈現出處理主體個體化、分散化,技術水平低,處理不徹底,造成巨大的環境污染等特點。
二是農民環保意識不強。鄉鎮垃圾處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全民共同參與,需要農民的積極配合。但是出于自身受教育水平、國家宣傳力度、鄉鎮農業生產模式、傳統風俗習慣等原因,村民的衛生意識較為落后、環保意識較為淡薄、價值觀念滯后、生態意識不強、思想認識不足,亟待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水平,強化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是鄉鎮垃圾處理法規較少。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規定收集、儲存、利用、回收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防治污染環境,按照“誰生產、誰負責”的原則,控制廢棄物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專門規定:鄉鎮生活垃圾污染環境防治的具體辦法,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但是這些法律并沒有得到切實的貫徹和實施。
四是政府資金嚴重不足。鄉鎮居民點相對分散,交通不便造成處理費用大增,但是由于村莊可支配的公共資源有限,村莊自身無法拿出大量的資金來處理村莊內部的垃圾。市縣鄉等各級政府的財政資金投入只能兼顧到城市和鄉鎮的垃圾處理,基本沒有專項資金對鄉鎮垃圾處理進行投入,使得鄉鎮產生的垃圾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2 鄉鎮垃圾的分類和技術可行性分析
2.1鄉鎮垃圾的來源、分類
在我國,鄉鎮垃圾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1)生活垃圾:主要來源于村民的生活消費品如燃煤、飲食食材、塑料制品,各種廢棄工具和破舊衣物等。其主要成分包括煤渣、廚余物、廢紙、廢塑料、廢舊家電等。(2)產業廢棄物:主要指工、農、畜牧業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其中最主要的是養殖業產生的大量糞便。由于這類廢棄物有機成分含量高,不及時、合理的進行處理,將會侵占大量土地和污染附近水體環境,對農村生態系統將造成一定不利影響。(3)危險廢棄物:主要來源于農村生產生活中使用的含汞鎘電池、廢礦物油、含汞廢日光燈管、失效農藥和滅鼠藥等。這類垃圾往往帶有一定的毒性和危險性,需要及時妥善的處理,否則會嚴重危及到當地甚至附近鄉鎮的環境。
根據生活垃圾的組分可將鄉鎮生活垃圾分為四類:(1)有機垃圾:如生菜、剩飯、果皮、菜葉等廚余垃圾,以及秸稈、草木等;(2)無回收價值的無機垃圾:如灰土、煤渣、破廢瓷器等;(3)有回收價值的廢品:如紙類、玻璃、金屬等;(4)毒性垃圾:如含汞鎘電池、滅鼠藥等。
2.2 鄉鎮垃圾處理的技術可行性
通過對上饒市鄉鎮地區垃圾成分的調查可知,其中生活垃圾中約有70%是灰土,剩余30%是廚余、磚瓦、玻璃、塑料、紙、織物、金屬、木竹、有毒有害廢物,生活垃圾中主要是無機成分,有機成分很少。農業廢物主要是秸稈、畜禽糞便及少量其他廢物(主要是廢棄農藥瓶)。區別于城市垃圾,鄉鎮垃圾分布面更廣、收集更為困難,因此必須探索一條與鄉鎮實際相吻合,與經濟承載實力相適應,與城鄉統籌發展相一致的科學處理模式,并根據各地事情有針對性地選擇應用。
目前我國使用較多的垃圾處理技術主要有:(1)堆肥化。堆肥化就是利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進固體廢物中可降解有機物轉化為穩定的腐殖質的生物化學過程。能用堆肥化技術進行處理的廢物包括庭院垃圾、有機生活垃圾、有機剩余污泥和農業廢物等。(2)衛生填埋。衛生填埋是采取防滲、鋪平、壓實、覆蓋等措施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處理和對氣體、滲瀝液、蠅蟲等進行治理的垃圾處理方法,最終對填埋場封場覆蓋,從而將垃圾差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的處理技術。(3)焚燒。焚燒是一種高溫熱處理技術,但處理費用高、操作復雜、產生二次污染。依據目前鄉鎮的的垃圾成分及經濟情況,鄉鎮垃圾處理模式必須遵循因地制宜、技術可行、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原則,確保“建得起、能運行”,因此鄉鎮垃圾應采用組合式處理原則。
3 鄉鎮垃圾處理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規劃先行、以城帶鄉”的原則,縣(市)政府作為鄉鎮垃圾處理建設規劃的主體,針對不同縣域實際情況的差異,應該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情況、經濟可行的垃圾處理模式。鄉鎮垃圾處理模式包括三種“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模式、“回收利用-沼氣發酵-衛生填埋”模式和“混合/分類投放-分類收集處理”組合模式。
3.1 “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模式
對于縣域面積較小、縣城位于縣域中心且經濟實力較弱的縣(市),可以采用在縣城集中建設一座垃圾處理場,鄉鎮建設垃圾中轉站,村組建設垃圾收集點,采用“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的模式,處理模式可以采用焚燒或填埋方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一個縣只需建設一個垃圾處理場,一次性投資相對少,缺點是距離縣城較遠的邊遠鄉鎮垃圾運輸成本較高。對于縣域面積較大或縣城不在縣域中心的縣(市),可以根據縣域的實際情況將本縣劃分成2-5個片區,在處于每個片區相對中心的鄉鎮建設一個垃圾處理場,各鄉鎮負責收集和轉運本鄉鎮垃圾,即采用“村收集-鄉(鎮)轉運-片區中心處理”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垃圾轉送距離相對較短,運轉成本相對減少,但一次性需建設多個垃圾處理場,首次投資增大。
3.2 “回收利用-沼氣發酵-衛生填埋”模式
垃圾處置的目的是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目前,國內外常用的垃圾處置方法有三種:衛生填埋、堆肥和焚燒。衛生填埋的方法技術簡單,投資少,但占地面積大,也容易帶來二次污染。傳統的堆肥法要二次發酵,占地面積也很大,切堆肥技術要求高,產品指標的一致性較難控制,加之產品自身價位低,不易貯藏及遠距離銷售。焚燒處理的減容量及無害化效果最好,但投資及運行費用較高,空氣二次污染較難控制。各國普遍采用的先進方法是上述三種的組合。根據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現狀,對于人口居住分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戶分散養殖普遍的地區,適宜發展戶用沼氣,將有機垃圾作為沼氣發酵原料加以利用。可以“回收利用-沼氣發酵-衛生填埋”模式。對于鄉鎮垃圾,可以設置專門的收集點,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鼓勵居民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對于已經一次分類的垃圾,可大大減少二次細分類的工作量,將細分后的不同垃圾分別進行回收利用(玻璃、紙張、塑料等)、衛生填埋(煤灰、磚頭等無機垃圾)、沼氣發酵(菜葉、瓜皮等有機垃圾)和集中處理(電池等有毒垃圾)。“回收利用-沼氣發酵-衛生填埋”模式是一種投資少、運行成本低、工藝簡單的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和模式。
3.3 “混合/分類投放-分類收集處理”組合模式
經濟較為發達的的鄉鎮可以采用“混合/分類投放-分類收集處理”的組合模式。結合鄉鎮實際情況,因分揀和處理處置方式的不同,為實現對鄉鎮生活垃圾的最優化處理。由村民主動混合/分類投放到固定收集點,將垃圾集中后進行人口分揀,根據垃圾本身可回收、有機、無機、不可回收、有毒有害等性質進行分類,再將分類后的垃圾分別運輸到不同的處理點,進行回收、堆肥、填埋等處理。其中,采用混合投放還是分類投放,需要考慮到當地的經濟水平,采用混合投放收集簡單,不需要單獨分揀和處理,所需要的勞動力較少,難度和成本較低,但垃圾集中后分揀完全的難度增加,同時不利于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實現;而分類投放則更為有效率,勞動力投入較少,一般而言后續處理難度低于混合分揀,但分類設置不明確可能會導致垃圾后續處理暗度增加。在整個處理過程中,分類收集處理的原則必須得到貫徹,不同性質的垃圾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有用組被充分利用實現資源化,無用組經過處理實現無害化,鄉鎮垃圾中轉站對待處理垃圾進行壓縮實現減量化,以實現鄉鎮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總目標,同時必須考慮不同鄉鎮地區的實際村情進行合理選擇,構建相應的組合模式,方可實現有效的來及處理。
4 鄉鎮垃圾處理的相關建議
除了選擇適宜的垃圾處理模式,在鄉鎮建設過程中政府、企業、村民等各種主體還必須有相應行動,方可實現真正達到有效處理鄉鎮垃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調查中上饒市的經驗已經表明,借鑒城鎮環境污染治理體系是一條現實可行的方案,除此之外,還應積極向國外好的處理模式學習,現針對我國鄉鎮現狀,具體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提高農民素質,宣傳環保知識。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電視、報紙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鄉鎮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不僅要強化鄉鎮基層干部的環保意識,還要對廣大農民進行宣傳,加強對大中小學生的環保教育,使環境保護深入人心。只有全體農民自身形成了對環境保護的共同認識,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鄉鎮的環境面貌,也從源頭上杜絕環境問題的滋生。
二是完善立法,制定村規民約。我國鄉鎮垃圾處理的立法,應借鑒國外經驗,應該重視鄉鎮垃圾處理的專門性立法。同時立法過程應與鄉鎮建設相結合,使鄉鎮垃圾處理和社會主義鄉鎮建設相互結合,促進鄉鎮垃圾問題的早日解決。并制定村規民約,規范垃圾處理行為,特別是對農藥、醫療垃圾、電池等敏感垃圾進行回收,集中進行處理。
三是設立相關部門。村民的自治力是有限的,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履行管理公共衛生事業的職責。結合鄉鎮建設的契機,政府有必要設立鄉鎮垃圾管理的職能部門,加強對社會主義鄉鎮建設過程中鄉鎮垃圾處理工作的監管、指導。運用行政手段對鄉鎮垃圾處理進行強制性規范實施,建立垃圾回收制度,結合村莊特點建設回收站、小型處理廠,對違反規定的行為進行一定的懲罰。
四是引進科學技術。鄉鎮垃圾技術處理的技術突破不能單憑村民自身的摸索,必須借助相關科研人員的技術攻關。針對鄉鎮的具體情況,對垃圾的處理實現資源利用回收,將科技運用到垃圾處理上,把村民眼中的垃圾變成寶貴的可利用資源,如建立沼氣工程。在自然生態基礎良好的鄉鎮,盡量實現用生態的方式實現垃圾的自凈處理,減少清運垃圾的成本和費用。
參考文獻
[1] 尚曉博,張朝升,榮宏偉等.中國農村生活垃圾問題與解決對策[J].現代化農業,2011(11):34-36.
[2] 鄭好,梁成華.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現在及管理對策研究[J].北方園藝,2010(19):223-226.
篇8
一、黨委重視,組織健全
我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工作,多次召開黨委擴大會,研究落實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工作,成立了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4月4日召開了各村書記、主任和鄉直單位負責人會議,簽訂了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責任書,對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由于黨委高度重視,措施得力,為全鄉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制定措施,注重落實
為使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工作真正取得實效,我們按照縣委、縣政府具體要求,結合本鄉實際,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措施。為做好農業面源治理工作,下發了臺政〔2014〕33號文件《關于加強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臺政〔2014〕17號文件《關于建立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的實施方案》,制定了《關于加強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了環境預警機制,明確了具體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具體要求和獎懲措施。
三、抓住重點,以點帶面
1、加強接待工作。每月的2、12、22日為接待日,明確專人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和舉報工作,妥善處理和解決好轄區內的各種環境污染糾紛,確保了無上訪案件;
2、加大環保宣傳工作力度。“6.5”世界環境日期間在全鄉范圍內開展了“綠色行動宣傳周”活動。利用集市等渠道發放宣傳單6000多份;6月6日在中心小學舉辦了環保教育公開課活動,邀請了老黨員、老教師進行實際講述。通過此次活動使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進一步增強,使鄉中小學校環保教育覆蓋率達98%以上。
3、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實行“豬-沼-菜”三位一體的養殖管理模式的養殖園區、養殖大戶不斷增加,糞便統一收集循環利用;加強了秸桿禁燒監督管理,秸稈青貯或粉碎加工用于養殖飼料,使秸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減少了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積極倡導綠色無公害食品,減少農藥、化肥、農摸的使用量。
4、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工作力度。有效地治理了“五亂”現象,清運垃圾2600多噸,栽植村莊綠化苗木18.16萬株,公路兩側栽植綠化苗木3萬株,新建垃圾池63個,垃圾集中堆放,集中掩埋。
四、強化責任,鞏固成果
年初,鄉政府與各村、各單位簽訂了目標責任書,目標分值記入村級年終綜合考核目標之內。同時與每位包村領導和包村干部分別簽訂了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工作責任狀,使工作責任更加明確,責任追究更加嚴格,最大限度的消除一切環境污染事件造成的隱患。
篇9
PCDM(規劃方案下清潔發展機制),是在CDM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將在CDM情景下作為單個CDM項目開發經濟效益低、市場開發潛力小的清潔技術(如:農村戶用小沼氣技術),以規劃實施的形式,把實施主體由點(實施個體)擴展到面(規劃實施的若干個體),形成規模效益,促進清潔技術在社會經濟各領域的推廣和普及。這尤其適合邊遠和落后地區的CDM項目(如:太陽能熱水器、小型風電、戶用沼氣發電等)。
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球已經注冊CDM項目2558個,我國成功注冊的項目達1065個,占全球總數40.3%。注冊的項目數量和年減排量均居世界第一,為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做出了巨大貢獻。農業CDM項目有3項,分別為:山東民和牧業有限公司雞場糞便沼氣工程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河南省牧原豬場甲烷回收利用項目和湖北省恩施市戶用沼氣項目。
一、我省農業CDM項目的發展潛力
隨著國際CDM執行理事越來越關注一直被邊緣化的農林項目及國際買家致力于將農林項目拉回CDM舞臺的機遇,我國應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大力發展農業CDM項目。
1、畜牧業進一步發展,為農業CDM項目開發奠定了基礎。
我國是一個畜牧業大國,每年產生的畜禽糞便總量為30億t。畜禽廢物在蓄糞池存放過程中,在自然厭氧條件下,會釋放出大量的甲烷。甲烷若直接排放到大氣中,會造成全球范圍溫室效應的增加,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1倍。目前,由于畜禽廢棄物處理耗資大、回報率低,90%以上的養殖場沒有畜禽糞便處理設施。畜禽糞便不經任何處理,直接被排到蓄糞池,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而發展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對甲烷進行回收利用,回收的這部分甲烷便是農村沼氣PCDM項目實現的減排,是可以進行碳交易的CDM商品。按國際上二氧化碳市場的價格每噸10美元計算(事實上碳交易價格在一路走高),僅1個CDM項目1年就可為1個年出欄1萬頭豬的養豬場帶來25~28萬元的收入,按項目期10年計算,可為養豬場帶來200多萬元收益。因此,通過農村沼氣PCDM項目,養殖企業不僅可以通過溫室氣體交易帶來國際環境補償收益,而且減少了養殖業面臨的環保壓力。
我省“十二五”畜牧業發展規劃顯示:到2015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30萬t,奶類總產量達到140萬t,禽蛋總產量達到150萬t。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以上。畜牧業的飛速發展必將推動農村沼氣工程的發展,同時,也為農業CDM項目開發奠定了基礎而目前我國該方面的CDM注冊項目僅有3個,因此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2、加快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為農業CDM項目開發提供了機遇。
目前,以秸稈為主的生物質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已成為世界各國的重大熱門課題之一,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推廣清潔燃燒技術,是農業部開展省柴節煤爐灶升級換代建設工程的重要部署,是改變農村用能方式,實現農村廢棄物能源化,為農戶提供清潔能源,促進農村節能減排和農村能源建設的重要舉措。我省于2007年在全省開展高效低排戶用生物質爐試點項目,試驗示范高效低排放戶用生物質爐使用技術,為農村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探索一條新途徑。通過幾年的試點,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炊暖爐在我省農村顯示出了許多可取之處。
(1)就地取材,節能環保。
農戶用自家的秸稈、樹枝等農林廢棄物做燃料取代燒煤,平均每戶每年可節省煤炭3t左右。
(2)省錢。
隨著煤炭價格的上漲,農戶近年來用于冬季取暖做飯的支出越來越大,使用生物質炊暖兩用爐每戶每年至少節省開支1500元。
(3)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農戶燒上了暖氣,洗上了淋浴,像城里人一樣住上了干凈、暖和的暖氣家,真是新農村,新生活。
(4)村、院環境衛生改善。
過去村里大量的秸稈、樹枝廢棄物亂堆亂放,既不美觀又不衛生,還有發生火災的危險。
(5)減少了農村爐渣煤灰垃圾。
目前,我省已有20000農戶用上了生物質爐具,每年可節省燃煤六萬t,折合標煤四萬兩千t,每年可減少CO2排放11萬t,每年可為農戶節省燃煤開支4000萬元。如果開發為CDM項目,參加聯合國黃金標準核查簽發的“自愿減排碳交易項目”,每噸二氧化碳的銷售價格按照10美金計算,爐灶的壽命按照5年計算,每臺可以獲得二氧化碳減排收益約1088元,基本能夠彌補爐具的折舊費用。同時,也為開發CDM項目提供了機遇。
二、引入農業碳交易發展面臨的障礙
1、農業項目方法學的局限性。
目前,CDM體系所通過的農業CDM方法主要是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方面的方法,所簽發的農業CDM項目也主要是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方面的方法學的應用研究。但農業溫室氣體減排所涉及的范圍廣,因此農業項目方法學不應該僅局限于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方面。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確保CDM項目的環境效益,確保CDM項目能帶來長期的、實際可測量的、額外的減排量,透明的、易于操作和有效的CDM方法學的制定尤為重要。這一方法學應包含以下主要內容:建立基準線的方法學、確定項目邊界和泄漏估算的方法學、減排量和減排成本效益計算的方法學、監測的方法學等。這一方法學可以是現在國際上通用的,也可以是業主根據自己的項目新開發的經過CDM執行理事會批準的。
2、規模不夠,項目整合難度大。
CDM項目的實施,需要達到一定的規模,但目前農村各農業生產環節主要還是以農戶為單位,這對于農業CDM項目的實施是一種局限。因此,在實施項目過程中,首先要考慮農戶實施這項減排措施的可能性;其次要發揮縣、鄉、村政府甚至是農業協會的組織功能、有效地把大量分散的農戶或小項目組織起來,形成切實可行的CDM項目,而這在組織管理方面難度較大。
3、交易成本大。
農業項目尤其是農田項目、小型戶用沼氣池項目等實施農業CDM的項目需要整合一定范圍的農戶,這需要大量的協調、差旅等工作和大量的測量及監測設備投入。同時,項目減排量的確定也存在財務、融資、技術等方面的障礙和困難。而且,CDM項目的實施必須經過國家發改委、第三方和CDM執行理事會的嚴格審核,每個項目的前期費用大約都需50~100萬元人民幣,這導致了農業項目的交易成本過大,對農業CDM項目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如何簡化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我省農村沼氣PCDM項目探索
鑒于農業CDM項目發展面臨的障礙,農業部于2009年開始在我國農村沼氣領域開展CDM項目開發這一課題研究,與相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進行了多方研討和論證。并于2011年1月決定在我國甘肅、湖北、山西、河南四個省開展戶用沼氣和養殖場沼氣工程CDM項目的開發工作,2011年底又將試點省擴大至陜西、內蒙、貴州、湖南。我省有幸列入農業部首批開發對象,和國內有關知名專家、咨詢機構等共同探討農業CDM項目開發的方法學,為中我國探索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我省根據農業部的整體安排,從CDM開發能力強、業內影響大、成功案例多、能夠承擔全部開發費用(本單位人員工資、差旅、咨詢費用)的企業中選定太茂盛源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負責為項目開發機構。針對項目的國際性聘請了法律顧問,審核項目所涉及的合同、協議等文書;由于PCDM項目的各個子項目是由不同區域的各個子項目組成,為降低單個項目申報的成本和風險,便形成了打捆申報的機制。因此,經過多方協調,選擇北京金海匯通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為項目協調機構,簽署了《山西省養殖場糞便處理規劃項目清潔發展機制合作協議》、《山西省農村戶用沼氣規劃項目清潔發展機制合作協議》。開發機構在省農村沼氣CDM項目管理辦公室的指導下制定了項目實施方案;對2011年新申報的大型沼氣工程進行了實地調研,編制了大型沼氣工程基礎數據表格;確定了一個條件成熟的大型沼氣工程(安澤縣偉晉養殖有限公司大型沼氣工程)作為示范項目成功在聯合國網站上公示;對2011年新申報的戶用沼氣項目進行了實地調研,同時還考察了部分已建成的戶用沼氣項目,編制了戶用沼氣項目基礎數據表格及建立檔案要;組織有關項目單位培訓;發放并回收戶用沼氣用戶檔案;完成了項目的現場審定,現場審定工作由聯合國認定的第三方DOE實施;初步建立了PCDM項目項目管理體系。
目前,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研究,第一個試點項目安澤縣偉晉養殖有限公司大型沼氣工程已成功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批復,同意作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
四、推進我省農業CDM項目的建議
鑒于碳交易的重要性以及目前農業CDM發展的障礙,我省農業CDM項目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1、加大對農業CDM項目的政策支持。
農業CDM對于促進溫室氣體減排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也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PDM研究的支持力度。由于CDM項目的開發成本較高,國家應當給予適當的貸款優惠或補貼支持。
2、加快農業碳貿易方法及碳交易標準的制定。
鑒于農業溫室氣體減排領域及減排方式的多樣性,可建議CDM執行理事會開發和制定多樣性的國內外統一的農業CDM碳貿易方法。同時,進一步探索和推廣兼容國際并適合我國農業和農村的自愿減排標準和農業碳貿易方法。
3、加強對農業CDM項目相關部門的協作。
農業CDM項目不僅僅是農業部門的項目開發,同時,還涉及到省發改革會、省環保局、省經信委等有關職能部門,針對項目業主還要涉及到工商、稅務、國土等相關部門,各部門應通力協作,為我省農業CDM項目開發提供綠色通道,推進農業CDM項目開發的進程。
篇10
一、發展循環經濟九大重點領域
圍繞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快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生態城市和生態鄉鎮、努力倡導綠色消費、建立完善政策法規等九大重點領域,結合浙政發〔**〕39號、浙政發〔**〕40號文件的有關工作意見和要求,由省發改委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研究提出各領域的發展計劃、發展重點和發展舉措并組織落實。
二、落實循環經濟“九個一批”抓手
(一)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
1.工作目標。以冶金、電力、醫藥、石化、造紙、建材、輕紡等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量較大、污染較重的行業為重點,選擇100家企業作為省級工業循環經濟首批試點單位,全面推進清潔生產、能源節約、原材料節約和廢棄物綜合利用。
2.工作內容。引導企業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志產品和其他綠色認證,使示范企業在2007年前完成ISO14000環境認證,或完成清潔生產審核并組織實施。推動企業圍繞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以下簡稱“四節”)和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技術進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創建廢水“零排放”企業,2007年示范企業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5%以上,固廢處理率達到90%以上。督促和幫助示范企業落實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并在**年前完成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或計劃制定工作。定期公布“四節”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產品導向目錄,加強對示范企業的源頭管理,對項目的原料使用、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以及污染物產生與處置等進行分析論證。加強對重點用能、用水企業的監管,對示范企業實行萬元產值能源、主要原材料、水資源等消耗和“三廢”排放量的統計監測。
3.責任單位。以省經貿委為主,省環保局等部門參與。
(二)建設一批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1.工作目標。對全省擬保留的以工業為主的園區(開發區)全面實施生態化改造,通過產業鏈延伸、資源綜合利用、土地集約使用、廢物集中處理、熱電能源共享等模式,在2007年前建成10個左右不同類型的生態化改造工業示范園區。
2.工作內容。引導園區開展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建設和完善園區道路交通、物流配送、信息通信、供熱、供氣、給排水、廢物處置等基礎設施,實現園區公共設施統一規劃、集中建設、集成管理和集中供熱、供氣。引導園區進行產業升級換代,通過引進關鍵鏈接項目和循環使用內部資源,拓展或延伸產業鏈,逐步形成生態產業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杜絕污染嚴重的項目,園區內所有企業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70%以上企業必須于2007年前完成清潔生產審核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積極開展園區環境綜合治理,實施園區環保設施聯建共享,實行雨污分流,污水統一納入城市管網或進入園區污水集中處置設施進行處理并達標排放,2007年前截污率達到80%以上;加快建設固廢集中處置或收集中轉系統。
3.責任單位。以省發改委為主,省外經貿廳、環保局等部門參與。
(三)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1.工作目標。建設糧油、蔬菜、茶葉、柑桔、特色小水果、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養殖等生態農業示范園區,使之成為效益農業的集聚區、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區、休閑農業的觀光區和現代農業的先行區。至2007年建成50個左右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2.工作內容。推廣標準化生產、設施栽培、生態養殖、立體種養、休閑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生態農業模式,示范園區必須結合實際選擇一種或幾種模式,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在示范園區廣泛使用光、溫、水、肥、氣等調控設施與設備,統一配置泵站、農電、庫房、保鮮庫等設施,統一規劃建設田水路林網,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廣應用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推廣一批肥藥減量增效、沼氣、太陽能利用、節水灌溉、秸稈還田、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等項目,畜禽糞便利用率達到80%以上。
3.責任單位。以省農業廳為主,省林業廳、水利廳、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參與。
(四)建設一批綠色建筑和綠色社區。
1.建設一批綠色建筑。
(1)工作目標。結合貫徹實施國家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公共建筑的指導意見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從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和管理等各個環節抓好建筑“四節”工作,2007年前,建成一批既有建筑改造、綠色建筑新建示范工程,全省50%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達到節能50%以上的設計標準,綠色建筑實現節能65%以上。
(2)工作內容。推廣應用新型節能墻體、保溫隔熱屋面、節能門窗、遮陽和樓梯間節能等技術與產品,供熱采暖系統調控與熱計量和空調制冷節能技術與產品,太陽能、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照明節能技術與產品。推動公共建筑、生活小區和住宅節水、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建設,既有建筑改造示范工程實現節水30%以上,新建綠色建筑必須充分使用中水、雨水和河道水。從控制大戶型城市住宅、高檔住宅小區、超標準農村住宅和宅基地使用等著手,合理確定綠色建筑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優化戶型設計,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逐步提高建筑土地利用集約度。在綠色建筑中廣泛推廣使用粉煤類、建筑垃圾等廢棄物生產的再生磚和高強鋼、高性能混凝土。
(3)責任單位。以省建設廳為主,省環保局等部門參與。
2.建設一批綠色社區。
(1)工作目標。圍繞垃圾分類拾揀、污水入網處理、太陽能利用和綠色消費等內容創建綠色社區。2007年前,創建50個左右省級綠色社區,爭創10個國家級綠色社區。
(2)工作內容。積極開展社區環境整治,改善社區各項公共衛生設施,加大社區綠化建設。提倡良好生活方式、綠色消費模式和節約用水、用電,實行垃圾分類放置,引導使用布袋子、菜籃子等可重復使用器具,減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產品,倡導室內空調溫度提高(降低)1—2度。按照“四節”要求建設和管理綠色社區,推動太陽能照明系統、中水回用設施和垃圾分類收集設施為主的社區資源回收利用系統建設。開展創建綠色社區教育宣傳活動,在綠色社區設立環保專窗,定期組織環保活動,力爭參加活動的人次占社區總人數的30%以上。
(3)責任單位。以省環保局為主,省建設廳等部門參與。
(五)建設一批“四節”示范工程。
1.建設一批節能示范工程。
(1)工作目標。建成一批節能示范工程,帶動全社會節能工作,全民節能意識明顯提高。至2007年,全省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達到38%,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1.14噸標煤(當量值),比2004年下降15%;主要耗能產品綜合能耗進一步降低,累計節約用電100億千瓦時。
(2)工作內容。圍繞國家公布的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研究提出我省實施方案和分年度實施計劃,其中**年啟動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建筑節能、政府機構節能、綠色照明、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7項工程。突出抓好鋼鐵、有色、煤炭、電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節能,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節能系統改造,對其中年綜合能耗5000噸以上的重點用能企業全面實施能源利用監測(審計)。以大型公共建筑和工業企業用電大戶系統節電節能改造、政府機關和公共場所節電為重點,推動全社會節電節能工作。執行國家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組織實施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能效標識,鼓勵使用節能型家用電器,推廣使用節能燈等綠色照明產品,至2007年底累計推廣節能燈具600萬只(套);實施“百萬太陽能屋頂計劃”,在城市新增太陽能熱水器70萬平方米,農村新增75萬平方米。按國家關于創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試點省的要求,推進大中型水電和風電基地建設,發展小水電和太陽能發電,實施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建設10個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
(3)責任單位。以省經貿委為主,省發改委、建設廳、農業廳等部門參與。
2.建設一批節水示范工程。
(1)工作目標。圍繞城市節水、工業節水、農業節水、海水利用等建設一批節水示范工程,帶動全社會節水工作,逐步推行節水技術,顯著提高全社會用水效率。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5%以上,其中重點行業達到75%以上;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04年下降20%以上。
(2)工作內容。研究制定關于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指導性文件,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和工程技術措施,建立一套節約用水的體制和機制。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2007年供水管網漏損率比2004年降低2個百分點;建設公共建筑、生活小區和住宅的節水、中水回用設施。結合實施“千萬畝十億方節水工程”,以改造灌區骨干渠道,建設防滲防漏工程,推廣噴、微灌技術為重點,建設一批節水灌溉系統示范工程,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0.65,排灌泵站裝置效率達到55%以上;開展丘陵、山區和干旱地區雨水積蓄利用工程建設。加大高耗水企業和重點用水企業節水技術改造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海水、亞海水利用,建設一批海水利用工程,至2007年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5萬噸/日以上。
(3)責任單位。以省水利廳為主,省建設廳、農業廳、發改委、經貿委等部門參與。
3.建設一批節地示范工程。
(1)工作目標。建設一批節地示范工程,帶動全社會節地工作,建設用地利用率、耕地質量和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空心村”和宅基地閑置現象明顯減少。
(2)工作內容。嚴格執行**省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對存量建設用地進行結構性調整,清理、處置閑置土地,從建設用地供應、使用、監管等各個環節著手,有效提高建設用地利用率。開展農村土地整理,清理整治“空心村”和閑置宅基地,開展農村宅基地復墾,整治廢棄礦山、鹽田和道路,繼續實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質量和集約利用水平。積極鼓勵零技改用地和廠房加層,引導工業項目向園區和標準廠房集中,提高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至2007年每單位建設用地GDP產出率年均提高10%以上。深化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工作,加快推進墻體材料革新,有計劃強制關停和淘汰粘土磚瓦窯,至2007年,累計關停和淘汰粘土磚瓦窯50%以上,盤活和復耕土地2.5萬畝,新型墻體材料產量達115億塊標磚,應用比例達到42%以上。
(3)責任單位。以省國土資源廳為主,省發改委、經貿委、建設廳等部門參與。
4.建設一批節材示范工程。
(1)工作目標。建設一批節材示范工程,帶動全社會節材工作,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或利用率高的原材料,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有效杜絕過度包裝等行為。
(2)工作內容。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從產品設計、制造、使用到報廢的全過程推動企業原材料節約,提高材料利用率。推廣使用可回收可分解材料、高強度和耐腐蝕金屬材料,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建設一批替代材料、可再生材料和低耗材料生產項目。以解決月餅過度包裝和搭售問題為重點,控制產品過度包裝;月餅包裝成本不得高于出廠價格的25%。繼續貫徹實施《**省促進散裝水泥發展辦法》,鞏固和拓展散裝水泥市場,至2007年全省水泥散裝率達到65%以上,年均提高4%以上。
(3)責任單位。以省經貿委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
(六)扶持一批政府鼓勵使用的綠色產品。
1.工作目標。建立綠色產品扶持政策體系,綠色標識食品、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制度得到廣泛推廣。至2007年,形成一批政府扶持和鼓勵使用的綠色產品。
2.工作內容。制訂節約型產品政府采購清單,優先選列使用再生材料生產的產品、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通過清潔生產審核或ISO14000認證企業的產品,優先采購清單所列產品;采購招標時,在采購文件注明產品節能要求,評標時對節能產品給予價格分10%以內的加分。建立完善綠色產品研制、開發、生產和銷售激勵機制,開設“綠色商場”、“綠色超市”,拓展綠色產品市場。廣泛推廣綠色標識食品、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制度,建立綠色產品信息數據庫,規范綠色產品信息行為,開展綠色產品推介活動。
3.責任單位。以省財政廳為主,省經貿委、發改委、環保局、機關事務局等部門參與。
(七)建設一批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
1.工作目標。重點圍繞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有產業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在2007年前啟動或實施22項循環經濟科技示范項目,并推廣應用到100家以上的企業和項目。
2.工作內容。以推動企業內部物質循環和能量梯級利用的綠色化學化工技術、無害化處理技術等為重點,實施一批企業清潔生產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以新建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集成技術、現有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技術和企業副產品的多級利用技術為重點,建設一批企業間產業生態鏈的集成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以中水回用、垃圾處置、廢舊家電處置技術等為重點,建設一批各類廢棄物再利用和資源化技術開發、應用示范工程。以生態農業開發、畜牧業廢物處理、秸稈還田等為重點,建設一批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以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的開發和推廣技術,氫能的開發技術等為重點,建設一批新能源開發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
3.責任單位。以省科技廳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
(八)建設一批廢棄物處置和回收利用項目。
1.工作目標。圍繞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工作,建設一批廢棄物處置和回收利用項目,建立完善重點廢舊物資回收制度。至2007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比2004年提高10%以上,全省廢舊物資免稅銷售總值達到550億元,年均增長5%以上。
2.工作內容。以冶金、電力、醫藥、石化、造紙、建材、輕紡等廢棄物產生量大的重點行業為重點,開展粉煤灰、煤矸石、硫石膏和冶金、化工廢渣及有機廢水綜合利用,建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項目和熱電聯產項目。以再生金屬、報廢汽車、包裝物、廢紙、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為重點,建設廢舊物資綜合回收利用項目。建設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置設施,推廣垃圾堆肥和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建設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污泥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項目。以廢舊電池、熒光燈、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為重點,建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項目。加強尾礦回用和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3.責任單位。以省經貿委為主,省發改委、環保局、衛生廳、國土資源廳等部門參與。
(九)制定一批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
1.工作目標。研究制定促進能源、土地、水資源、原材料節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清潔生產等方面的地方法規規章,出臺關于能耗限額、取水定額和土地集約利用、城市生活用水、建筑節能等方面的標準規范和政策措施等。
2.工作內容。制定法規規章:研究制定節約能源實施條例,資源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廢舊家用電器回收、拆解和利用管理辦法,商品包裝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在國家出臺循環經濟促進法后,擬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實施條例。
制定標準和計量規范:研究制定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工業示范園區、農業示范園區、綠色社區評價標準;制定分行業、分領域的能耗、水耗、污染排放和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的強制性標準,建立再生利用品標識制度;建立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四節”的標準要求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規范;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限制有害物質使用的標準化建設;完善計量體系,在環境監測、資源保護、法定評價等領域加強計量監督。
制定價格政策:實行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和企業用水超定額加價制度,全面開征城市污水處理費,近期達到省定最低征收標準,逐步推行按污染程度計費的辦法;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推進中水回用;加大實施峰谷電價力度,對高能耗行業中屬于淘汰和限制類的項目嚴格實行差別電價;試行地價與工業投資強度掛鉤制度。
制定財稅扶持政策:對節能型企業、行業和綠色產品的推廣應用進行適當補助和資助;繼續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建立大宗廢舊資源回收利用收費或押金制;研究對垃圾發電、污水處理企業的稅費優惠政策;開展資源規費、環境規費研究,完善生態環境效益補償機制。
3.責任單位。法規規章制訂工作以省發改委、經貿委、法制辦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標準和計量規范制訂工作以省質量技監局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價格政策制訂工作以省物價局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財稅扶持政策制訂工作以省財政廳、地稅局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
三、實施100個左右循環經濟重點項目
(一)項目選擇范圍。依據九大重點領域和“九個一批”抓手,選擇100個左右能在2007年前后基本建成并發揮效益的循環經濟重點項目,主要包括重點的節能工程、節水工程、園區生態化改造工程、清潔生產項目、清潔能源建設項目、再生資源回收項目、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項目、生態物流中心、海水淡化項目、脫硫除氮項目等。
(二)項目選擇條件。項目既包括部分在建或已審批項目,也包括一部分尚處于前期工作階段但屬于循環經濟類的項目。項目建設地點、建設內容、建設年限、資金方案、實施單位等基本條件要明確,需相對獨立可操作,并且對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示范作用。對新建項目,要按照省政府關于投資項目管理辦法的規定,辦理審批、核準或備案手續。
(三)項目實施主體。在各市和省級有關部門申報推薦的基礎上,由省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對項目進行匯總篩選。循環經濟重點項目的責任主體是各市、縣(市、區)政府和部分省級單位、省屬企業。
(四)支持保障措施。列入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并完成前期工作的,優先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并在用地指標和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省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對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實行動態管理。
四、建立“991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組織實施機制
“991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由省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組織,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具體實施和指導、協調、督查、考核工作。
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照確定的工作職責,加強協調,密切配合,進一步細化落實“九個一批”抓手,制定相關領域示范工程的考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