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訓方案范文
時間:2024-03-21 17:41: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技能人才培訓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通信行業企業特別是通信工程維護類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參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于職業資格認定要求,提出“校企融合”模式下通信技術高技能人才認證方案,形成系統化的培訓認證體系,提升專科學生的技術與技能。
關鍵詞:
校企協同;培訓認證;高技能人才;技術素養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信息與通信行業企業對高職高專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在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企業人才需求與在校學生個人職業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首先是學生對自身的學習目的及職業認知與規劃比較模糊,對從事的專業崗位沒有基本的認識。其次專業教師所教授的課程內容以及在課程實訓環節所選擇的實訓課題主要由教師自擬為主,與企業實際所使用的技術存在比較大的脫節。再次專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少系統化的實驗實訓平臺,對前沿技術的把握不夠準確[1]。本文通過分析人社部最新(2016年)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并結合本校校企合作的現狀,提出基于“校企協同”模式下的職業資格培訓認證項目,提升學生的技術與技能。
一通信技術專業培養目標與國家政策的研究與對接
我校的通信技術專業的培養規格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通信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具備必要的通識能力和素養,較好掌握現代通信系統的網絡構架、工作原理;具有網絡規劃、安裝調測、網絡優化的實施能力;具有專業系統化思維、專業技術判斷力與應變能力,能適應通信行業的快速發展的高職高專通信技術技能型人才。技能鑒定的方向不能偏離我校專業的培養規格[2]。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官網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人社部已經先后分7個批次,取消400多項職業資格考試。目前在151項職業資格的目錄清單中,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58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93項;準入類資格42項,水平評價類109項。根據本校通信技術專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參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中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種類,在校學生能參與的信息與通信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認證項目有表1所示:本校的通信技術專業在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優質教育資源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自2011年以來與大唐移動通信等知名企業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關系,共同實施了對本校通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聯合人才培養基地、課程資源等方面的建設,形成了系統化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4G時代的開啟為移動互聯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隨之產生的通信網絡建設運行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基于以上的條件與分析在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鑒定項目中遴選出“信息通信網絡運行管理人員”這一認證人員類別,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設計與企業技術需求匹配的信息通信網絡運行管理人員技能鑒定方案,通過這一項目的實施,讓專科畢業學生能盡快適應企業崗位要求[3]。
二通信技術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技術知識與技術素養的養成
高職院校對通信技術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職業技能鑒定只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在進行鑒定之前,學生必須要加強學生專業技術知識與技術素養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教授,同時也要注重學生技術素養的養成。學生技術素養的養成關鍵在于如何將通信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不同通信企業的文化貫穿于整個3年的專科學習過程。通過校企合作將通識文化教育與行業企業文化教育相結合,邀請各通信行業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來校舉辦講座,讓新入學的通信技術專業學生了解通信行業動態與職業崗位分類信息,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為后續技術素養的養成打下良好的基礎。利用現有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及聯合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完成對學生技術理論知識與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4]。
針對學生在校內完成的專業技術相關課程,校企共同研討形成信息通信網絡運行管理人員技能鑒定方案的總體內容,具體包括移動通信技術(4G)、通信網絡工程管理兩大方面內容。具體的認證項目課程內容模塊如下表2所示:由于鑒定項目中的主要內容已經在日常課程中涉及到了,通過強化培訓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融會貫通,并通過集中實操訓練,使其實際動手能力達到技能鑒定所達到的要求。
四結語
信息通信網絡運行管理人員技能鑒定方案的設計內容必須同時兼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與鑒定中心對項目的技術技能要求,整個方案的內容也在不斷的完善中。同時項目的實施必須要得到電子通信行業技能鑒定機構等相關主管部門的審核,需要政、企、校三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慶幸的是最新的國家人社部《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及國家積極倡導的高職院校“校企融合”聯合培養專業人才的思想為學校專業技能鑒定的最終實現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高職通信類專業技能鑒定的“技能要求”與“素質需求”協同研究,宋艷秋,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142-144.
[2]俞興明,范海健,蘇品剛.基于校企合作的3G通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3(3):68-71.
[3]范海健.通信聯合人才培養創新基地的建設與管理---以蘇州市職業大學為例;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4(3):56-58.
篇2
蘇州市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認真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去年,蘇州全市完成高級工和技師培訓2300多人,比上年增加94.7%;全市鑒定技師200人;蘇州市區考核發放高級技工職業資格證書800多人,這使蘇州市高級藍領隊伍得到發展壯大,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各類技能人才近40萬人,改善了藍領人才隊伍結構,提高了高級藍領比重,促進了本地經濟的發展。
作為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蘇州市招商引資僅次于上海位居全國第二,外商投資企業已達1萬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已有90家進入蘇州,尤其是制造業迅猛發展,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之一,但蘇州本地高級藍領人才非常緊缺。為緩解高級藍領人才供需矛盾,蘇州市作為全國8個試點城市之一,啟動并積極實施高級技工培訓工程。
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訓模式和方法。蘇州市勞動保障部門在對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情況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實施計劃,總結推廣高技能人才培訓模式和方法。如蘇州市高級技術學校與高等院校合作3+2、3+3的教育培訓,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實行股份合作制及大型外企捐助辦學,蘇州市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吸收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參加技能培訓,都是較成功的模式和方法。在具體培訓方法上,則推廣應用了模塊式培訓和德國的行為引導型教學法。
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和鑒定機構建設。按照市政府的統一發展規劃,整合職業培訓教育資源。蘇州市高級技術學校擴大了建筑面積,調整了結構,高級職業技術班的比重已達70%;同時,在原蘇州郵電技校教學設施的基礎上,辦好蘇州市技師學院;參與蘇州國際職業教育園建設,蘇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蘇州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抓緊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建設,與高技能人才培訓相配套,目前全市已有26個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涉及銑工、磨工、車工、鉗工、電焊工、機械加工、維修工、無線電調試工、數控車床等多個工種,從而使高技能人才培訓與考核鑒定對接,實現一體化聯動運轉。
實行技師職業資格社會化鑒定制度。蘇州市勞動保障部門及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繼續改革和完善技師職業資格鑒定制度,探索與技師培訓相銜接的模板化鑒定方案,進一步擴大了技師職業資格社會化鑒定規模。同時,加強與本地職業院校的聯動和溝通,熱情提供職業技能鑒定服務,使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能持高等院校畢業證書和高級職業資格證書,順利進入用人單位就業。
篇3
關鍵詞:校企;深度融合;高技能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1-0072-03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發展道路,是技工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它體現了技工教育的本質和特點,是技工教育主動適應社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呼倫貝爾技師學院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行業、企業和社會的充分肯定。
學院先后被批準為自治區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國家高技能機電一體化人才培訓點、內蒙古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呼倫貝爾市就業再就業培訓基地,承擔了本地區電工、焊工、車工、數控車工、汽車修理工、廣播電視機務線務員等31個職業(工種)的培訓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2012年8月,學校被人社部和財政部批準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項目建設單位,建設期兩年。學院高度重視基地的建設工作,制訂了“第一年打基礎,初步見成效;第二年抓鞏固,培訓上臺階”的分步實施方案。以機械加工、機電一體化、汽車維修等專業建設為載體,在合作培訓、課程設置、教材開發、師資隊伍建設以及能力評價等方面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成效突顯。
一、領導掛帥,強化管理
學院成立了由校長親自掛帥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培訓基地建設目標、建設任務和建設內容的整體規劃,進行項目建設主要人力資源配置,指導相關規章制度的制定和運行,指導項目的實施、協調、監督、評估、驗收以及專項資金的籌措、配置和管理等。
領導小組下設項目建設辦公室,負責貫徹執行、組織落實領導小組的決策和決定;組織召開建設例會,協調和推進建設工作;組織協調編制子項目任務書;負責項目建設的檢查、考核和監控;負責相關管理制度的起草等。
二、建章立制,規范運行
在構建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訓體系、校企合作提升培訓能力、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包括培訓管理、設備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及風險管理等相關規章制度;設計了科學合理的業務流程,涵蓋培訓安排、師資配備、質量考評等各個環節。
三、補齊短板,豐富內涵
(一)S富校企合作內涵,創新人才培訓模式
以原有校企合作為基礎,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豐富校企合作內涵、拓展校企合作思路,企業參與學校組織成立的由行業專家、企業技術人員、學校教師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創新高技能人才培訓模式和培訓形式過程中,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主導作用,在多種高技能人才培訓形式中融入行業企業元素。
通過共建專業、定單培訓、專項培訓、崗位培訓、職業資格鑒定與培訓等多種培訓模式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工作。在合作培訓的實踐中,根據企業實際人才培訓的需要,采取最適合的合作培訓模式。同時,通過培訓過程的動態調整,使培訓與企業及市場需求高度對接,在有利于企業安排生產的同時確保高技能人才培訓質量。
(二)“引廠入校,引校入廠”初步成型
加大力度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引廠入校,引校入廠”模式上大膽嘗試。3個重點建設專業分別與深度合作企業展開對接:結合機電專業實際,學校與天津源峰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生產協議,其中電工技能與電器裝置配盤實習車間作為源峰公司的委托加工生產基地,承擔其配盤加工生產任務,使學生的頂崗實習與企業生產實現了無縫對接;汽修專業與呼倫貝爾市華通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校內4S衛星店,實現維修保養及售后一條龍服務,學生實現了真刀真槍的實訓鍛煉;機加專業依托華德牧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共建生產實訓基地,承接牧草機械零部件加工任務,使學生在真正生產環境中鍛煉成長。
通過這些校企合作的不斷推進,使培訓工作向教室車間化、教學一體化、實訓生產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三)加強質量建設,堅持“訓為企用”
1.在課程建設上
按照職業培訓特點和規律,圍繞自身設備情況,根據產業升級、技術革新和工藝改革發展,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在課程設置上體現職業能力本位觀念。從行業發展趨勢和職業崗位任務分析入手,通過校企合作量化崗位技能,通過對行業工作內容和崗位要求的層層分解,提煉出專業高技能的標準,為相應專業高技能人才培訓的課程設置奠定基礎。進一步分解技能要求,確立主干課程和培訓項目,把能力形成所必須的相關知識、技能的課程、培訓項目作為重要的支撐,使專業高技能人才培訓課程和培訓項目設置形成完整的體系。
2.在教材開發上
統編培訓教材的“統編”性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地域性、不平衡性以及行業的不同需求,跟不上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的發展;教材的內容缺乏彈性,適應性不強,不適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
針對以上問題,建立培訓教材開發機制,通過開發校本教材等手段加以有效解決。一是調整內容體系形成以能力為本位,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適應培訓模式和培訓學員的需要、適應區域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二是根據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的發展,充實、更新培訓教材內容,以適應高新技能的發展;三是在調研分析區域、行業需求的基礎上,提煉企業實際崗位的職業內涵,強化針對實際應用技能的培訓項目。
已經完成《維修電工》、《焊工》、《汽車維修工》等校本教材的編寫并投入使用。對于某些專項培訓和模塊培訓,將依據培訓大綱,結合學員實際和培訓項目,有機整合各學科的相關知識,開發編寫相對獨立完整的專項培訓教材。
3.在師資隊伍建設上
學院擁有穩定的專兼職師資隊伍,專職教師均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同時高度重視師資培訓工作,在加強校本培訓及崗位練兵同時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國家和自治區級培訓以及一體化區級以上師資培訓,收到預期效果。
4.在質量評價上
學院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培訓質量評價機制,堅持執行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在培訓考核及能力評價中,結合職業崗位實際需求,最大限度地融入行業企業元素,突出行I企業的主導作用。通過培訓方(本基地)、企業(用人單位)、第三方(行業企業、鑒定機構等社會評價方)對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獨立或聯合的考核、評價,結合用人單位滿意率和學員滿意率調查,使培訓質量得到了客觀公正的反饋。
四、服務社會,成效斐然
(一)突出社會服務特點,充分發揮輻射作用
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積極面向各類院校、行業企業和社會勞動者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工作。連續3年為呼倫貝爾學院培養數控車工學生,為華德牧草機械有限公司、神寶集團、馳宏礦業、五九煤炭集團、扎蘭屯制藥廠等企業職工開展專項培訓,為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培訓數控師資等。同時,配合國家相關政策大力開展下崗企業職工及失業人員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安全生產培訓、各級各類職業資格鑒定培訓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突出高端引領特點,滿足企業和社會需求
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師資和設施設備優勢,緊緊圍繞現代制造業,采取定向、定制的方式為企業培養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隨著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化,本著互利共贏、共享資源的原則,學校在多個企業建立了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基地,形成共建機制,簽署了利用企業裝備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工作的有關協議。通過“引校入廠,引廠入校”等模式充分發揮企業裝備貼近崗位實際、具備真實生產環境、利于掌握實際應用技能等培訓方面的長處,基地培訓裝備側重于企業短缺、高端先進的優勢,與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合作培訓工作中形成優勢互補,良性循環的格局,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和社會需求。
(三)突出訓為企用特點,促進技能就業
根據專業技術的更新和發展,與企業進行合作,聯合進行專項的補充性、提高性、更新性的高技能培訓。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進步,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不斷涌現,對其進行有針對的專項培訓是其提高實際技能的必要途徑;對于在崗的某些技能型企業工作人員,由于其缺少時間和精力接受系統的職業資格培訓,對其進行分步的有計劃的專項培訓是其晉升職業資格的有效途徑。通過與企業的密切溝通和準確的市場調查,急企業之所急、應市場之所需,與企業共同確定培訓項目(課題),依據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的發展,參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與企業共同確定培訓內容。利用基地這個平臺,通過聯合培養、定向實訓、訂單就業等措施,極大縮短了培訓周期,提高了培訓的有效性,實現了批量性、規模化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招生與招工、教學與生產、實訓與就業”同步。
(四)突出品牌示范特點,形成優勢互補
通過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學校使原本就處于強勢地位的現代制造業各專業(工種)更具品牌效應,無論從學制培養還是社會培訓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多次承辦呼倫貝爾市中職校學生技能大賽,在參加自治區中職校學生技能大賽中現代制造業各專業(項目)成績優異,彌補了其他院校在這方面的劣勢,與區域職業培訓機構形成了優勢互補的格局,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示范效應已初步顯現。
高技能人才培養對于學院來說是一個全新探索,對于我市職業培訓領域也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很多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開拓創新。進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共研課程設置、共同開發教材,逐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區域經濟發展儲備應用型人才是當務之急且尚有很大提升空間,同時在精細管理等方面還要盡快提高和完善。
我們要充分利用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位于呼倫貝爾市經濟核心區的地緣優勢,抓住呼倫貝爾市加快建設大基地、大園區、大企業、大集群時機,大力培育和構筑裝備制造與電子信息、煤化工、多元化工、大型電力、多金屬、建材與林木、生物制藥、農畜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的機遇,按照國家人社部和區、市政府要求,不斷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運行機制,創新運作模式,立足本市,服務周邊,著力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祺午.校企合作的現實困惑、改革著眼點和發展方向[J].職業技術教育,2015,(9).
[2] 羅國生.“校企雙制”辦學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5,(2).
[3] 王玉國.完善“雙師”結構 提高“雙師”素質[J].職教論壇,2013,(2).
[4] 曾繁相.中職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3,(10).
[5] 孔令鋒.技能人才有效供給的基本條件與激勵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10,(1).
篇4
關鍵詞:公共實訓基地 高技能人才 社會服務
山東省淄博市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方式逐步轉變,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經淄博市政府和山東省發改委批準,淄博市技師學院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現已開工在建。同時,該項目也是淄博市爭創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的重要依托。淄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2014―2020年淄博市職業教育發展規劃》也已把淄博市技師學院公共實訓基地納入重點建設的市級綜合性公共實訓基地,預期建成后的淄博市公共實訓基地承擔的主要職能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全日制高技能人才
淄博市技師學院是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以培養高級技工、技師等社會緊缺高技能型人才為主的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是國家級重點技工院校、山東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學院現有8個教學系50余個專業,建立了高級、中級及技師層次完整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以主校區為中心的多校區辦學格局,區位優勢日益顯現。在技工類院校招生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學院連續幾年招生突破4000人,在校生規模達到了12000人,位于全省技工院校前列,成為山東省為數不多的過萬人的技工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二、開展社會服務,承擔社會責任
以服務淄博經濟發展、培養企業一線技能型人才為原則,積極開展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師資培訓,帶動全市職業教育、技工教育邁上新臺階。開展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滿足社會對繼續教育的需求。繼續發揮好“全國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數控工藝職業技能培訓單位”、山東省“金藍領”技師培訓基地、淄博市殘疾人高技能培訓基地等教學培訓機構的作用。近幾年,學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企業在職職工、失業困難職工、退役軍人、農民工及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殘疾人等提供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年均開展社會培訓18000人次,為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三、承辦各級各類大賽
現在正在建設的淄博市公共實訓基地使用面積約3萬平方米,其中1~2層建設大跨度實訓場地,3~6層建設一體化教室,建成后與原綜合教學樓組合,形成新的教學實訓區,可容納120個一體化實訓教室、5000個實訓工位,能滿足5000名學生的實訓教學和每年上萬人次的技能培訓。基地擁有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四軸聯動加工中心、車削中心、自動化柔性系統、數控雕銑加工中心、數控龍門銑床、M7150平面磨床、6m龍門刨床、T68臥式鏜床、8米50車床、三坐標測量儀、液壓氣動實訓設備等相關專業參與技能大賽的能力。
四、促進產學研結合
一是繼續發揮校內實習工廠的優勢。實習工廠主要承擔數控加工、機械加工、電氣工程等專業的技師班和高級班校內綜合生產實習任務和教學科研任務,能同時滿足400余名學生實習,各種實習功能完備,實習條件齊全。
二是引進企業產品入校。將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引入學校并消化吸收,在各項技能教學訓練中,按照產品質量、產品數量和生產日期,結合課題內容、課題要求和課題進度,進行實訓教學,加強與企業在生產性實習、頂崗實習、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指導教師配備、協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確保實習效果和技能訓練水平。
三是利用人才優勢,配合企業開發新產品。承擔行業企業科研課題,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改造、技術攻關等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篇5
寧夏新聞網 2011-03-01報道,我區持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51萬人,接近城鎮從業人數的一半。其中初級工22.9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44.9%;中級工20.8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40.8%;高級工6.4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12.55%;技師9854人,占技能勞動者的1.94%;高級技師365人,占技能勞動者的0.07%。高技能人才7.42萬人,比例為14.55%,與經濟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比例一般為30%,初級工為15%相比,我們技能人才比重還很低,而且結構也不合理。特別高級技能人才,不僅與國際上比較有較大的差距,同我國企業的實際需要也有很大的距離。據中國就業指導培訓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企業對技師和高級技師實際需求是14%,供求相比相差11.99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區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在制造、加工、等傳統產業和電子信息、太陽能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領域,高技能人才更是嚴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這是我們人才隊伍建設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無論是從落實《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實際需要看,還是從國際的比較看,技術技能型的人才培養,已經成為我區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化服務業的關鍵。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十分緊迫!
二、培養思路
基于現狀,應充分發揮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各類社會團體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構建和完善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校企合作為紐帶,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社會化、開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一)、推動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職工培訓制度
結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建立和完善企業職工培訓制度,將企業職工培訓納入企業發展總體規劃,為職工創造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生產技術技能的良好環境。
1、 認真作好員工生涯設計指導,努力打造“學習型企業”
對員工的職業生涯進行設計,每一名員工進入企業后,學習目標就應該是企業與個人共同的目標。企業從組織的角度來考慮職業生涯設計,那么它既有利于企業發展,又有利于員工的成長;既有利于企業當前目標的達成,又有利于企業未來目標的實現,在實現企業目標的同時促進個人目標的實現。未來企業對技能的強大需求也要求指導更多的新進員工從進入企業的那天起就朝技術技能型人才努力。注重企業學習氛圍的建立,學習型企業強調的“工作中學習,學習中工作”是一種構建企業完整培訓體系和融入企業文化的良好工具和管理方法。它能使員工在一種快樂氛圍中,激發自身的創新和主動學習的潛力,通過對這種學習力的培養,促使各種技能人才都能在自己的崗位和待遇上得到認同和展現。
2、建立完善的企業技能體系
技能開發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促使勞動者適應現代化生產,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措施。完善的技能開發體系以完備的企業職業教育體系為基礎,可以保證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進入良性的發展軌道。企業要充分依托自身職業教育資源,開展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以及創業能力等多形式的培訓,打造一個完善的培訓體系,提升技能人才的能力和素質。通過強化崗位培訓,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以及技術攻關、崗位練兵等活動,培養和形成一批技能帶頭人隊伍。在企業推行企業培訓師制度和名師帶徒制度,建立技師研修制度,發揮高技能人才的傳幫帶作用,實現絕招絕技的代際傳承;積極開展班組長和技能帶頭人的培訓。
(二)加強職業教育,整合社會優質資源,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培養高技能人才,教育是基礎,職業教育是關鍵。國外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專業化傾向明顯,在德國70%的學生是通過專科院校成為技術人才,它把職業教育看作是“戰后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澳大利亞有培訓和繼續教育學院280多所,承擔了全國90%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任務;日本職業教育受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更加豐富,其職業教育趨于研究人才培養的個性化與體系化;美國的職業教育則是能夠迅速對當地勞動力需要作出反應,使其課程設置、培訓項目和教學方法跟上技術發展步伐。從這些發達國家可以看出,職業教育是高技能人才成長的搖籃,它們的發展都離不開大批技術精干的高技能人才。我國的職業教育應不斷研究國際職業與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動態,并以此為借鑒制定職業教育計劃,才能更快發展。
1、突出實用性,注重應用性,提升實踐應用能力
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突出實用性,注重應用性。在基礎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加強技能操作訓練,掌握所學專業工種的操作技能,加速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中的結合,拓展專業相關知識與操作要領,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參與崗位技術改造、工藝編制、作業優化等,達到學為所用、課堂即崗位的學習效果,努力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2、強化方法能力,培養綜合素質,造就可持續發展潛力
發達國家企業界倡導技能勞動者要具有“關鍵能力”,如合作能力、公關能力、解決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職業崗位變動的應變能力;在技術應用領域中的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如工藝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創造、管理方式的變革等。在教學中參照這些結構要素,把能力分解成專業知識技能、崗位知識技能、綜合能力、系統學習能力、方法工具使用能力以及社會行為能力,設計新的培訓方案框架,促使學員的操作能力、崗位能力和專業能力同時得到提高,培養出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高技能人才。
3、向復合型人才靠近,成為一專多能的新型人才,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需求
隨著高新技術所占比重逐漸加大,技術手段的更新、原有業務的拓展以及生產經營的多元化,使得技術含量高的崗位不斷產生。這樣技術人才就不能像以往那樣只運用“單一知識”,而更需要復合型人才。例如鉗工沒有一點電的知識不行,而電工也不能只了解強電而不懂得弱電的原理。在專業化分工愈來愈細的情況下,任何削弱專業知識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近年來電力行業具有前瞻性,超前培養了如機爐電全能值班員等工種的“一專多能”人才,他們集機、爐、電相關知識技能于一身,真正做到了“一專多能”,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深受企業的歡迎。
4、整合優質資源,對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
在現有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更新改造和改建擴建,提升培養層次。支持一批水平高、規模大、設施完善、特色鮮明的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和高職院校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結合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的實施,依托一批條件好、質量高、管理規范、技術先進、技能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的大型骨干企業建立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速度。
(三)、改革培養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
建議企業和職業院校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結合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通過建立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企業行業和職業院校代表,以及有關方面專家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協調指導委員會,強化職業院校和企業的聯系。指導職業院校緊密結合企業高技能崗位要求,對應國家職業標準,確定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模式,調整教學內容,實現學校教學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政府應在引導職業院校在進行學制教育培養后備高技能人才的同時,積極承擔企業職工高技能人才培訓任務。鼓勵企業結合高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與職業院校聯合制定培養計劃,為學校提供實習場地,選派實習指導教師,吸收學生參與技術攻關。
(四)、充分調動勞動者個人積極性,走技能成才之路
在全社會大力宣傳、鼓勵廣大勞動者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鉆研崗位技能,積極參與技術革新和攻關項目,不斷提高運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運用新技術創造新財富的能力。開展技能競賽、技術創新、同業交流活動,促進技能勞動者學技術、比技能、崗位成才風氣的形成。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加大對做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的獎勵表彰力度,激發技能勞動者努力鉆研技術技能的熱情,努力營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
三、措施和保障條件
(一)、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在全國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結合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環保等傳統產業和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求,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特點,有重點地組織實施高技能人才培訓項目。實施"新技師培養帶動計劃",重點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和精湛技藝的技師、高級技師。
(二)、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拓寬成長通道。創新模式,改進方法,完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業績和貢獻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技能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突破年齡、資歷、身份和比例限制,促進高技能人才成長。建議推廣企業在生產服務過程中進行技能鑒定的工作模式,推行生產現場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業績評定相結合的技師評價方法,拓寬技師成長通道。對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貢獻的技能骨干,可破格或越級參加技師、高級技師考評;對參加職業技能競賽突出的人員,可按有關規定晉升技師、高級技師資格。在職業院校中大力推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引導職業院校積極推進以高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企業需求,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加強技能訓練;實行預備技師培養考核制度,培養后備高技能人才。鼓勵行業企業和地方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競賽、技術比武,選拔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拓寬技能人才評價選拔渠道。
(三)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長的激勵機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引導和鼓勵用人單位完善培訓、考核、使用與待遇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引導和督促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經營情況,完善對高技能人才的激勵辦法,對優秀高技能人才實行特殊獎勵政策。在企業建立和落實職工憑技能職業資格得到使用和提升、憑業績貢獻確定收入分配的機制,促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企業勞動工資制度的掛鉤。用人單位應在在薪酬、福利、培訓等方面向關鍵技術崗位高級技能人才傾斜,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隊伍形成的激勵機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篇6
關鍵詞:職業資格 技工培訓 應對策略
技工院校近年來堅持“多元辦學”策略,職業培訓達到每年500多萬人的規模,實現了技工教育與職業培訓的均衡發展。當前國家正在進行職業資格體系改革,2016年12月公示了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清單之外不得再開展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本輪改革中技能人員職業資格從1 885項減少到93項,將導致相關培訓需求急劇減少,勢必對技工院校職業培訓產生重大影響。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提出, 2020年全國技工院校開展職業培訓要大于2 800萬人次。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技工院校如何應對?筆者認為,技工院校應積極尋找對策,發揮自身優勢,取得職業培訓事業新的發展。
一、外部挑戰和機遇
1994年以來,國家建立了以職業資格證書為標準的評價體系,逐漸形成了技能培訓補貼與職業資格證書相掛鉤的機制,成為技工院校開展職業培訓的重要支撐。大批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被取消后,社會培訓需求將顯著下降,既會導致職業培訓市場縮小,又將加劇市場競爭,大大增加職業培訓開展難度,進而會影響學校培訓收入,危及技工院校職業培訓的穩定。
在看到危機的同時,也應看到發展機遇仍然存在。一是職業培訓的社會需求強勁,政策支持力度不減。未來20至30年我國勞動者總量將保持在8億左右,而目前技能勞動者占比還不到20%,企業招工難與勞動者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近期各地加大了技能人才培養政策支持力度,如深圳提出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要達到35%,對勞動者職業技能等級提升給予每人最高1萬元補貼。二是職業培訓模式將轉型升級。國家保留了151項專業性強的職業資格,新的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政策也在孕育,對開展培訓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技工院校職業培訓還有深挖的空間。《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提出“推動技工院校面向農民工、企業工和轉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等群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指明了職業培訓發展方向。此外,職業資格的取消并非崗位標準以及職業標準的取消,國家正在研究完善職業標準和評價規范,為開展職業培訓提供了保障。
二、技工院校的有利條件
總的說來,技工院校既有貼近培訓市場的“地利”,又有師資和管理等方面的“人和”,有利于其發揮優勢,占領職業培訓的高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雄厚的培訓基礎。近年來技工院校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不少技工院校還是國家級、省級公共實訓基地。技工院校普遍開展了預備技師、技師人才培養,經驗豐富,擁有普通機構難以比肩的技能人才培養能力。
二是高水平師資隊伍。通過推進教學模式改革,技工院校培養了一支規模大、穩定性高、技藝精湛的專業教師隊伍。
三是良好的職業鑒定條件。技工院校一般都設有職業技能鑒定站,熟悉鑒定工種的考核標準和考試要求,培養了一支高水平的技能鑒定考評員隊伍。
四是豐富的校企合作資源。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基本辦學制度,學校設有專門部門和人員與企業開展合作,在技能人才培養領域樹立了良好形象,市場影響力大。
三、新形勢下發展技工院校職業培訓的對策
技工院校應整合培訓資源,實施高端引領戰略,以準入類培訓為支點、水平評價類培訓為主線,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積極實施“三個轉變”,打造大培訓格局。
1.實施高端引領戰略
技工院校應抓住高技能人才培養戰略政策機遇,瞄準地方社會發展急缺的工種,結合企業技術升級、工藝提升和產品轉型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通過開展技師、高級技師培訓,引領和帶動初、中、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推動職業培訓向縱深發展。
2.融入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
隨著職業資格證書的取消,要緊緊抓住技能人才終身學習中各環節,從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為核心的考證培訓模式,向以提升知識技能為核心的能力培養模式轉變。針對勞動者就業、創業和專業等方面需求,積極參與技能人才評價和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提供理論進修、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服務,不斷開發新市場。
3.打造技能人才服務平臺
要從職業培訓的“市場參與者”向“公共服務者”轉變,發揮自身技工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競賽集訓、公共實訓、就業服務的綜合優勢,建設職業訓練院。爭取政策支持建設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師資培訓基地和專技人才繼續教育基地,改善辦學條件,為發展職業培訓提供更大平臺。重點提供公共、公益和示范性培訓,形成集聚效應,帶動職業培訓全面開展。
4.實現培訓業務多元化
目前技工院校職業培訓以專項能力和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為主。為減少改革帶來的沖擊,技工院校今后要主動開發非證書類的職業培訓項目,開展高新技術證書培訓、行業企業技能培訓、創新創業培訓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探索“超市式”培訓、工廠化實訓等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朝“多元化”培訓方向轉變。
5.努力打造“大培訓”格局
技工院校可整合資源,不斷拓寬培訓廣度和深度,建設職業培訓項目群。
一是準入類職業資格培訓。根據《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共有8個涉及公共安全、國家安全和人身安全的準入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其中適合技工院校開展培訓的主要有焊工、消防設施操作員等。開展準入類職業資格培訓的起點高、要求嚴,能提供這類培訓代表著具有較高的整體水平,對提升機構形象和市場號召力有著積極作用,技工院校應主動申請培訓資質,大力開展培訓活動,以便占領職業培訓市場的制高點。
二是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培訓。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共有85項,其中既有“技術技能型”工種,如電工、汽車裝調工、車工、裝配鉗工,也有“復合技能型”工種,如信息通信網絡運行管理員、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電子商務師等。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社會通用性強、培訓需求大,應成為技工院校職業培訓的主要業務。這類工種技能要求高、專業性強,在設備設施和師資等方面的進入門檻高,技工院校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將能取得較好的培訓成效。
三是企業內訓。近年來企業對緊缺技能人才培訓需求越來越大,技工院校可依托校企合作資源,與行業和企業共同制訂培訓計劃、確定培訓內容、組織培訓教學,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探索非全日制技工教育、技師研修、新型學徒制等培訓方式,積極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和定崗培訓,建立起穩定的業務來源。
四是師資培訓。社會培訓機構的教師主要來源于社會,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需要通過培訓進一步提升,而當前對他們的培訓工作還未系統開展。技工院校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授課經驗,正好能填補這一空缺,因此可組織開展教師進修、教學交流、教法研修等活動,為職業培訓教師提升技能素質和教學水平服務。
五是政策性職業培訓。技工院校要把握有利的政策趨勢,主動承接政策性培訓任務,進一步確立社會公益服務提供者的地位。如按《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失業人員轉業轉崗培訓和大學生就業培訓;又如根據《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開展智能制造人才培訓,根據《關于加強和改進退役士兵教育培訓工作的通知》開展退役士兵培訓,根據《關于開展技能脫貧千校行動的通知》開展扶貧培訓,根據《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開展養老服務業人才培訓等。
六是創業培訓。槁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創業培訓還需要不斷改善提高,因此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技工院校可按照人社廳發[2015]197號文要求,重點面向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開展創新創業培訓。探索將創業培訓與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與區域產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大力開發創業培訓課程,開展創業意識教育、SIYB培訓和創業模擬實訓。
四、保障職業培訓發展的幾點建議
1.加快培訓項目開發,拓展培訓服務新領域
要發揮專業開發能力優勢,針對緊缺工種的職業標準和鑒定規范,努力實現“人無我有”的差異化發展。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開發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根據行業企業自主開展技能評價的趨勢,積極參與行業企業技能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主動參與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從中獲得提供職業培訓服務的機會。
2.深化校企合作,暢通招生渠道
企業既是職業培訓的主陣地,又是培訓學員的主要源泉。技工院校職業培訓要主動“走出去”,與企業共建技能培訓基地、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舉辦職業技能競賽、技能比武、技能攻關等活動,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發展職業培訓業務,并建立起穩定的招生渠道。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夯實培訓工作基礎
建立培訓師資庫,制定政策吸引企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技能競賽優勝者擔任教師,完善師資登記、考核、進出機制,對師資隊伍進行動態管理。
4.強化技能鑒定服務,發揮培訓鑒定協同效應
技能鑒定對職業培訓具有支撐、規范和導向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學校職業技能鑒定(站)所建設,面向社會提供優質的組織管理和技能考評服務;通過開展鑒定促進職業培訓提高質量,更好地服務技能人才培養。
5.積極參與補貼政策制定,保障培訓經費來源
培訓補貼是技工院校開展職業培訓經費的主要來源,根據《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改革方案》,隨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改革,與之相掛鉤的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就業創業等補貼政策將相應調整。技工院校應積極參與本地的補貼政策調整工作,及時反映需求,爭取在職業訓練院建設、公共實訓、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方面獲得充足的資金保障。
參考文獻:
[1]董祝元,張錦潮.關于技工院校職業訓練院建設的思考[J].職業,2016(21).
篇7
今年,在一些技工院校拼命擴大招生的背景下,他們卻計劃減少招生人數1500人。面對質疑,外表儒雅的院長夏青卻內心強大:“這樣做的確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但我們要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一切以提高辦學質量為目的,走內涵發展之路,而不是走規模發展之路。”
就這樣,在學院黨委一班人的支持下,一個內涵發展規劃藍圖呈現在世人面前,目標直指引領全國技師學院發展。
更新理念引導內涵建設
“內涵發展的著力點是內涵,目的是發展,但如何內涵發展要把握好,不然就容易走彎路,就容易跑偏。”夏青院長如此解釋。
為防止跑偏,學院明確了六大發展理念。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抓住廣東省“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加快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強省建設”戰略決策部署,把內涵建設作為解決學院當前困難的根本途徑。
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處理好數量擴大與質量提高的關系、內涵發展與外延拓展的關系、眼前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關系,努力推進學院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
突出重點,特色發展。以引領全國技師學院建設為目標,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建設,提升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能力,成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建設的示范,實現學院的特色化和差異化發展。目前,學院順應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通過重點建設數控維修、汽車維修、機電一體化、計算機網絡、物聯網、汽車新能源、先進制造、精密檢測8個專業,帶動了學院9大專業群65個專業發展。
深化合作,開放發展。以開放的理念為指導,廣泛開展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繼續深化“校企雙制”辦學模式,大力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技師工作站,使學院育人機制和企業用人機制相互耦合,努力開創有利于學院發展的優質外部環境。
提高質量,持續發展。建立健全內部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努力實現學院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堅持以學生為本,著力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堅持以教師為基,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師地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設,創建特色校園文化品牌,推動學院和諧發展。
明確目標著力內涵建設
“更新了內涵建設的理念,隨之而來的就是要明確內涵建設的具體目標,為此學院確定了‘341’內涵建設目標。” 夏院長堅定地表示。
且看夏青院長的解釋:
“3”就是突出三個戰略重點:占領專業建設的高地,成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建設的示范;占領教學改革的高地,成為全國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骨干;占領人才培養的高地,引領全國專家型高技能人才培養。
“4”就是實現四個重大突破:大力推進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電子技術世賽基地、校企雙制示范校建設。
“1”就是明確一個目標定位:引領全國技師學院發展。
再看他們的動作:
依托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校企雙制示范校建設,不斷改革完善“產業引領、崗位對接、德技雙馨”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高層次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探索校企雙制辦學模式,構建科學高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推進高技能人才更高質量就業,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創業、發展的高端載體,形成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占領教學改革的高地,成為全國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骨干院校。
依托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電子技術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建設,強化技能大師工作室職能,建設高技能人才培養和鑒定標準研發中心,提升人才培養層次,探索專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養機制,占領人才培養的高地,引領全國專家型高技能人才培養。
引領全國技師學院發展,實現專業建設發展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產業需求變化為導向,優化專業內涵的校企共建機制,占領專業建設的高地,成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建設的示范。
三大任務支撐內涵建設
“內涵建設如果只有理念和目標,沒有抓手,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就是空紙一張,就是空話。這樣的建設不如不做!” 夏院長嚴肅而認真地說。有抓手、有任務,院長夏青用三大重點任務支撐內涵建設。
任務之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改革培養模式。具體來講,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重點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技能訓練和學習能力培養。改革以學院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密切與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聯系,實行校企雙制、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立足校企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構建技工教育聯盟,促進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工作實踐和職業鑒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動教、學、做的統一,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二是創新教育內容。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深化教學內容改革。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用人需要,建立專業設置的動態機制,建設國內領先的精品專業。
三是改革教學模式。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加強實踐教學,著力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創新教學環境,構建具有鮮明技工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方式,深入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和崗位教學,通過數字仿真、虛擬現實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學中普遍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多渠道系統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四是改革評價模式。包括建立特色化的評價內容、建立健全辦學質量評價體系和建立健全辦學質量評價機制。
五是豐富校園文化。以職業素養培養為目標,深入開展技能節、社團節等活動。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吸納企業文化價值觀念指導校園環境建設,建造精神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環境。抓好“五風”建設,形成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的特色校園文化品牌,全面加強校風建設,構建良好育人環境;大力推進教風建設,樹立教師良好形象;加強干部作風建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營造爭先創優氛圍;扎實開展學風建設,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目前,學院組建了近80個社團組織。
任務之二:實施“人才興校”戰略。
一是加強隊伍建設。以改革教師培養、評聘和考核為核心,注重提高教師的德育工作能力、專業教學能力、實訓指導能力等綜合素質。創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穩定隊伍的激勵機制。改善教師隊伍結構,聘用有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社會能工巧匠等擔任兼職教師。落實教師在職進修和企業實踐制度,加強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中青年校長培養,提高隊伍整體水平。為此,學院通過實施“十百千”工程,一體化教師占專任教師的95%。
二是提升教研水平。健全能夠調動教師研究內驅力的活動、考評和激勵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過規范化、科學化的教研制度,引領和督促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促進專業發展。加強不同層面的教研團隊的建設,提高教研實效。積極探索有效教研指導策略,充分發揮網絡優勢,積極開展“在線網絡教研”,搭建研討互動平臺;創建資源共享的網絡信息平臺,建設精品課資源庫,便于教師便捷地獲取自己所需的教育資源;組織開展課題研究,圍繞校本問題開展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2014年,學院完成各種著作、科研、論文、技能競賽等項目達386個。
任務之三:實施精細化管理。
一是完善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建立規范的招生和考試制度、嚴格的學籍和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健全的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制度、科學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等。建立規范的電子學籍、教務和資產、頂崗實習、校企合作等信息系統,保證學生等信息的全面準確;不斷提高學院管理的規范化、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是建設智慧校園。整合學院現有信息化資源和設備,為校企雙制教學改革提供硬件平臺;為決策層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為管理層提供高效的管理工具;為師生提供安全、舒適、便捷、高效的學習空間,建設便捷服務的綜合數字化智慧校園。
七大體系保障內涵建設
用什么來保障內涵建設任務能夠得到有效完成呢?夏青院長對此早有謀劃,并為此構建了七個保障體系。
構建“三縱九橫”組織體系。“三縱”就是縱向成立內涵建設領導小組、內涵建設辦公室、相關部門內涵建設工作組,“九橫”就是內涵建設辦公室下橫向設置九個工作統籌組,與內涵建設九個重點任務對應。
構建“五體三層”咨詢體系。組建由“政、行、企、研、校”五方代表組成的辦學咨詢委員會、校企合作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學咨詢委員會從學院層面為內涵建設提供建議;校企合作委員會與學院校企合作中心對接,為學院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提供建議;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與各系部對接,為學院各系部專業建設提供建議。
優化專業體系。建設三大類專業群,一是以物聯網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精密檢測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引領,建設一批新興前沿專業;二是以數控加工和數控維修、模具設計、機電一體化為引領,建設一批品牌高端專業;三是以質量檢測、工程造價、建筑施工專業為引領,建設一批特色優勢專業。
搭建平臺體系。搭建技能人才培養六個平臺:完善人才培育制度,搭建技能人才培育軟平臺;強化實訓基地建設,搭建技能人才培育硬平臺;改革教育教學體系,搭建技能人才培育主平臺;構建德育大體系,搭建技能人才培育輔平臺;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大平臺;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小平臺。
編制“3+4+11”建設方案體系。包括3個內涵建設任務工作方案,4個國家、省立項項目建設方案,11個重點建設專業建設方案。3個內涵建設任務工作方案,是學院各項工作基本要求。4個國家、省立項項目建設方案包含國家中職示范校、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電子技術世賽基地、校企雙制示范校,內容上基本覆蓋了內涵建設3大任務,是3個內涵建設任務工作方案實施的抓手。11個重點建設專業建設方案包含學院5 個新興專業、3個優勢專業、3個特色專業,是3個內涵建設任務工作方案實施的載體。
編制“4+11+19”工作臺賬體系。包括4個國家、省立項項目工作臺賬,11個重點建設專業工作臺帳,19個職能部門學期工作臺賬。依據4個國家、省立項項目建設方案要求,校辦公室牽頭逐項進行細化分解,根據職責分工落實到相關部門。牽頭責任部門量化工作任務,統籌協調,組織實施,建立工作臺帳細化任務,明確任務責任人和工期安排。19個職能部門配合牽頭責任部門建立部門學期工作臺賬,明確任務責任人和工期安排,并建立11個重點建設專業工作臺賬。
篇8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TRIZ理論;研究性學習;創新能力;培訓
一、創新能力培訓的必要性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競爭全球化的21世紀,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當今和未來的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十五”以來,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全面推進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高技能人才是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操作性難題的人員,是技能操作隊伍的骨干和技能帶頭人。
高技能人才是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不斷變化的一個動態概念,傳統的高技能人才是在數十年的一線生產實踐中通過不斷積累經驗而形成的,他們主要憑借自己的經驗去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當今高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高技能人才的含義已悄然改變。滿足于當今社會的高技能人才,不僅要具有較高專業(工種)知識水平、精湛的生產勞動技藝、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要能從事創造性勞動,獨立的解決復雜和關鍵技術操作難題,事實上他們已經成為企業創新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大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培訓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措施。
然而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兩種,一種是極端的學院化模式,這種模式更適合傳授理論知識,卻培養不出現代高級技能人才。另一種是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培養出各類能工巧匠,但卻培養不出來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現代技師和高級技師。
因此,探索一種新的高技能人才培訓方式,特別是針對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的培訓方式成為當今高技能人才培訓的重要課題。經過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人事部精心策劃,選擇創新能力為目標,以高技能人才為培訓對象,于2009年和2011年由我處分別舉辦了兩期首席技師和高級技師創新能力培訓班,以期探索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培訓的有效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在這兩期培訓班上,我們采用的是以TRIZ為主要內容,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培訓方式的方法。實踐證明,這種內容和方式非常適合石油煉化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培訓。
二、創新能力培訓有規可循
創新來源于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探索提高和培養創新能力的努力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們所使用的手段大多是手工的,如頭腦風暴法、奧斯本檢核表法等等,這些方法實質上就是最好的試錯法,是否存在一種更加有效的創新方法,即人們只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學方法和法則,就能迅速地實現新的發明創造或解決技術。
TRIZ理論對指導如何實現發明創新“自動化”具有重要意義,該理論認為,創新并不是靈感的閃現和隨機的探索,它存在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和原則可以告訴人們按照什么樣的方法和過程去進行創新并對結果具有預測和可控制性。人們如果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能動地進行創新并能預測創新。
1、TRIZ理論
TRIZ理論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的俄文簡稱,它是前蘇聯G.S.Ahshuller及其同事們在分析研究了世界上近250萬件高水平發明專利,綜合多個學科領域原理、法則的基礎上提出的創新方法理論體系。
該理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建立在三種基本前提下:首先,技術系統的演變遵循一些重要規律,可以歸納為8種模式(如遵循產生、成長、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等);其次,任何技術系統,在它的生命周期內,趨于越來越可行、簡單、有效,即更加理想,增加技術系統的理想成為解決創造性問題的一般規律;第三,創造性問題的解決至少要解決一對沖突,TRIZ將沖突分為技術沖突和物理沖突兩種類型。
基于以上前提,TRIZ提出了具體求解創新問題的工具和方法:(1)矛盾矩陣和40項創新原理。 (2)物質場分析與76項標準解決方法。
最后,TRIZ認為一個問題解決的困難程度,取決于對該問題的描述,描述越清楚,問題的解就越容易找到。在TRIZ中,通過ARIZ解決創造性問題的算法,采用一套邏輯過程逐步實現問題過程化求解。
2、與現有創新思維培訓工具的區別
當前,針對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培訓的方法林林總總,大多數方法都只是著眼于創新思維的培養上,而忽略了對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具體體現為創新問題的解決方案)關系的研究。作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來說,思維的創新非常重要,但如何應用創新思維產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更具有現實意義。造成這種問題的關鍵在于當前諸多創新能力培訓方式缺乏一個將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有機結合的創新體系框架,使得通過該框架能有目的地指導創新思維的生成,規范創新思維到創新能力的轉化。
基于TRIZ的創新方法通過研究人類創新的實例,實現了對創新過程的高度概括,通過建立創新思維的激發環境,設定創新思維的轉換條件,規范創新活動的流程,結合技術創新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創新思維的控制和預測,形成了一個新的創新體系綜合框架。
與傳統的創新方法相比,TRIZ 有以下優勢:TRIZ總結出創新的規律性,使得創新過程效率提高。
(1)、TRIZ 幫助打破思維定勢和知識領域界限。在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中,人們的思維慣性和有限的知識領域,嚴重地阻礙了創新的過程。TRIZ理論中提供了諸如九屏幕法、尺寸‘時間’ 成本((#))算法、小矮人法等一系列科學方法,幫助人們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打破思維定勢,激發創新靈感,從更廣的視角看待問題。
(2)、TRIZ 能幫助預測產品的技術發展趨勢。如何預測下一代產品的技術發展趨勢的問題,是一個具有戰略決策意義的問題,這用傳統創新方法根本無法解決。而TRIZ 理論總結出了技術系統的進化規律,這些規律對于產品的開發創新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讓決策者清晰地了解到在什么階段該采用什么樣的技術來發展自己的產品,有效地取得產品的競爭優勢。
(3)、TRIZ 具有良好的可推廣性和普適性。與通常的創新方法比較,TRIZ 是可傳授的,可以用語言以及文字的方式來表達它的作用,是可以作為一門學科向眾人推廣的, 具有良好的可推廣性。同時,TRIZ 具有良好的普適性。不同領域問題的解決往往遵循共同的規律,同一創新規律往往在不同科學和工程領域反復應用。TRIZ 理論包括的具有普遍性的創新方法和規律,是經過對大量發明的分析、研究、提升和總結來的,TRIZ 能夠被廣泛應用到不同領域。
三、創新能力培訓有法可依
教學觀念轉變是實現教學方式改變的前提,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在對比中西教育的區別時深刻地指出:“中國的教育是一種傳統式教育,特別注重知識的系統學習,與美國相比,在創新教育方面顯得不夠”。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要改變這一狀況,從研究性教學、研究性學習入手,培養創新型人才。
1、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研究性學習是有別于傳統的接受學習的一種新的學習觀或學習方法,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指導學生通過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并解決問題,從而完成相關課程的學習。統的單一知識傳授的教學觀念強調如何接受和掌握人類已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方法,目標是把學習者的頭腦作為儲存知識的“倉庫”,為一個已知的世界培養已知的人。這樣培養出來的人一般能從事特定的、終身不變的職業,卻往往缺乏創造性,不能適應迅速變化的時代要求。“研究性學習”則是一種面向將來的學習。它不僅要求學生了解已有的理論和技術,更要在繼承一切知識精華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激勵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新的理解、加工、組合,提出疑問,探索新的領域,鼓勵學生應用各種不同方式去得到不同結論,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周密思考,選擇最佳方案,并付諸實施。目標是把學習者當作進行自我教育的主體,為未知世界培養未知的人。
研究性學習至少應該包括以下的內涵:首先,要通過課程教學實現教學和科研的結合;其次,要發揮學員的主動性,讓學員有機會參與研究工作,培養學員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再次,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一種基于研究探索的學習模式,在教學科研結合的氛圍中使師生互動;此外,還要提供教師和學生研究問題的條件,激發其創新教學與研究的動機;總之,研究性學習整個過程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研究性學習理念之精髓。
2、研究性學習的步驟
研究性學體可分為幾個階段,即確立問題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成果交流階段。這三個階段并不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交叉推進的。實施流程通常為:“引出問題,建立假設”―“研討探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切磋交流”―“歸納總結,形成評價”。
在技師創新能力培訓過程中我們把研究性學習貫穿始終,由學員組成研究小組自主確定研究問題,搜集資料,制定和實施研究計劃,課題探究,研討,成果展示。這一學習模式不僅鍛煉了小組成員分工與協作學習的團隊合作能力,也為他們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機會,提升了他們的綜合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方式特別適合高技能人才創新能力的培訓,高技能人才都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是技能操作拔尖人才,傳統的培訓方式采取的是對知識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TRIZ理論對他們來說確實是個全新的理論,只有依靠他們自己主動去探究,研討,小組內外互相學習,教師只在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才能使他們更好的掌握應用這一創新理論知識。并且在課前項目負責人又布置了作業,他們每個人都帶來了自己的半成品,作為問題結合TRIZ理論小組內外互相探討,研究,吸取教師的意見,最終結業前作成果展示,這一整套方式使得培訓就是學員主動學習理論知識和進行實踐操作的過程,完全不存在被動的問題。
四、TRIZ理論與研究性學習的融合
TRIZ理論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個方面都涉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TRIZ理論能在研究性學習進行的過程中為學員和教師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1、創設問題情境階段
研究性學習方法的首要任務是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思考的引子,明確研究任務,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儲備,誘發其探求動機;創設的問題具有引導性,才能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問題看作一個個待解決的問題,采用TRIZ理論進行求解,獲得需要設置的問題。
具體到一門專業課程,創設問題情境就歸結為各子課題的引導問題情境的設計,究竟采用什么樣的啟發方式才能引起學生思考和幫助學生提出合適的問題?建立待求這個題目后,根據TRIZ理論,進行程式化描述,解決沖突,獲得合適的情境設計。
這一階段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進入探究狀態,并在自我學習或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歸納出研究的具體課題、目標和范圍。 問題創設過程是教師為主、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在創設問題情境階段所面臨的課程的子課題劃分、待求的題目獲得等問題,都需要采用TRIZ理論進行解決,進而對師生的創新思維進行開發。
2、教學階段
研究性教學過程重點是幫助學生對自己先前提出的問題進行求解,安排好學生的討論、初步交流和總結,使研究性教學有序地進行,達到傳授專業知識和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此階段的內容包括:一是搜集選擇和分析加工信息資料,二是調查研究與探索攻關,三是階段性實踐體驗與初步研究結果的交流。
這個問題探究的過程,TRIZ理論發揮的作用最大。針對一個個實際問題,TRIZ理論指導學生進行創新解決,首先通過問題分析和定義把這些實際問題轉換為TRIZ問題模型,然后利用TRIZ的分析工具得到問題通解,最后得到特定解。
3、成果交流階段
這一階段學生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報告材料,做好實物成果展示的準備。成果交流的形式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外,對學術性、技術性較強的內容也可寫成學術論文,還可以采取報告會、研討會、答辯會等方式,相互交流,共享成果。這一階段著重展示學生利用TRIZ理論分析獲得的成果并對研究性學習進行評價。 研究性學習評價是重視過程的評價,而非結果評價,側重關注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投入的程度和取得的階段成果。真正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需要采用系統的理論進行分析求解,而TRIZ理論能根據評價的要求給出備選方案,并進行選優。
通過上述分析,TRIZ理論在研究性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工具,二者的結合,將構建比較完善的研究性學習方法,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途徑。
結束語
高技能人才在實踐中已經總結了很多經驗,并且有一些創新成果,如何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使創新有規律可循,采用研究性學習和TRIZ理論結合,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處處設置誘導的契機,挖掘他們的潛在智慧,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是一個具有推廣前景的方法,并將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余光莉 陳小玉 基于TRIZ 理論的創新能力教學[J] 景德鎮高專學報,2004,(4)
篇9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一、引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企業用工的要求逐步提高。校企合作,是當前學校適應社會激烈競爭的模式下,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我校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思想,堅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認真實施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及時根據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樣化、靈活化的合作培養模式,深化企業服務,在合作過程中實現校企雙贏。根據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內涵要求,我校堅持“因材施教,工學結合,育人為先,學生為本,服務社會,質量第一”的辦學理念,開展校企合作,進一步推動示范校建設,同時為學校重點專業建設與企業間的合作搭建了綜合發展的平臺。
二、校企合作經驗總結
1.重視校企合作,不斷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項規章制度
多年來,學校堅持為企業培養亟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制定有關校企合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同時,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優化專業設置,調整培養方案,穩定就業渠道,提高師資水平,擴大辦學規模,提升辦學實力,實現了校企雙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以校企合作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為核心,積極拓展校企合作平臺建設
為了更好地開展校企合作,加強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根據每個專業的特點以及學校的發展趨勢,學校聘請行業專家、高校資深專家和合作企業管理技術人員及校內專業骨干組成校企合作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校企合作委員會旨在為加強學校和企業的聯系和深度合作,專家委員會則注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的完善和學校技能人才的培養。目前已有30多名生產一線的明星技師、中華技能大將獲得者以及企業的重要領導者分別擔任學校校企合作委員會委員和專家委員會委員,加強了學校的校企合作平臺建設。
3.充分發揮校中廠的優勢,實現產訓結合
我校校設企業,占地面積7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現崗職工近百人,其中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占職工總數的80%以上。工廠設備配套齊全,擁有金切設備200余臺,年產值2000余萬元。通過對校設企業進行綜合改造、資源整合,建立了機加工,數控和電工電子技術三個大型實訓基地。此外,學校還注重發揮專業師資優勢,與企業合作研發教學設備,開發教學課題,使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
4.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引進企業師資,積極推進各種辦學模式
(1)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不斷引進企業高級師資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入,學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有效提升學校資源整合能力,通過考察,洽談,不斷擴展校外實習基地。通過課堂教學與企業實際、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專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有機結合,共同制定實訓基地建設方案,共同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目前,已于50多家企業簽訂學生頂崗實習協議。
(2)靈活推進多元化辦學模式,按企業需求量身定制培養計劃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我校與多家簽訂聯合培養協議,共同建立以企業名稱冠名的培訓班。對于冠名班的教學與管理,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充分利用雙方的有效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實現預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非常受企業歡迎。
5.以服務企業為宗旨,面向企業開放辦學,積極為企業職工開展培訓
我校為各類大型合作企業培訓技術骨干,提供技術服務。職業培訓規模穩定在每年2500人次以上,2012年以來為企業培養了1100余名高級工及以上層次的一線技術骨干。在合作內容上,涵括了以下幾個領域:一線在職職工崗位技能和素質提升培訓;新聘員工入職崗前培訓;為解決職工子弟入企就業的專項學歷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企業管理人員和培訓師隊伍培訓;技能大賽選手賽前專項技能強化等。
三、校企合作探索
為進一步做好培訓工作,學校領導率機電維修專業骨干教師多次深入企業生產一線,與企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各層次管理人員進行調研、交流與溝通,了解企業對機電技能人才培訓的實際需求,并從培養形式、培養目標、培養方法等各個層面進行研究與探索,面向企業全方位開放辦學。
1.不斷擴大合作規模,拓展合作企業數量與合作項目
通過走訪、座談、電話、網絡等方式對天津多家企業進行調研,發放調研問卷,及時了解天津各類企業對我校數控加工專業、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機械設備維修專業人才需求情況,不斷擴大合作規模,同時拓展合作企業數量,積極與企業協商,不斷增加合作項目,加深合作層次。
2.積極探索新的培養模式,不斷更新培養方案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企業,服務于學校,在與企業深度合作的基礎上,根據企業需求,不斷探索新的培養模式,并對以下模式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1)自主型合作模式。學校與學校自主創辦的企業進行合作,企業將產品生產融入教學過程,企業車間也是教室、師傅也是教師、員工也是學生、產品也是作業。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直接參與生產活動,既培養了技能,又提高了職業素養。
(2)共建型合作模式。學校利用企業的設備和技術投入,共同建設校內實驗實訓室,在對學生開展教學訓練的同時,也為合作企業培訓員工。
(3)校外型合作模式。學校與校外企業合作開展科技研發、員工培訓和學生實訓實習,從而建立起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橋梁。
3.引入企業高技能人才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和改革
根據專業特點,學校聘請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技術能手、技術明星、勞動模范等32名行業、企業生產一線的專家與我校教師共同組建了“大師工作室”,與學校各專業教師共同制定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計劃,提供市場人才需求信息,聘請專家參與教材編寫,共同實施課程教學,并通過各種形式的講座對教師、學生進行培訓,開闊師生眼界,提高教學質量,并協助學校確立校外實習基地。
四、結語
今后,學校將充分利用天津市校企對接優質平臺,使學校與更多的天津市企業開展交流合作;利用技師流動站與各大企業的技師工作站的聯系,結合企業技術革新、技術改造、生產工藝難題等實際情況與企業技師工作站合作,開展深度合作。
總之,我校今后將繼續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不斷推動其向系統化、規范化、制度化發展,切實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使學校成為特色鮮明的國家示范性中職院校。
參考文獻:
[1]劉順清,周定林.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基于我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建設的實踐[J].大學教育,2013,(16).
[2]陳解放.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的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7,(07).
篇10
【關鍵詞】 人才 培訓 轉型 成果
加強培訓和培養,是提升人才隊伍整體水平的重要抓手和關鍵舉措。為深入貫徹《天津紡織系統2014―2016經濟轉型發展戰略規劃》,全面推進新形勢下人才培訓工作,建設一支適應轉型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真抓實干,努力提升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充分認識新時期培訓工作的重要性
當前,天津紡織工業正處于深化改革調整、實施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時期。全面提升各類人才和崗位技能人員的整體素質,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培訓工作亟待加強。
1、落實三年轉型發展戰略規劃迫切需要加強培訓工作
轉型發展三年規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天津紡織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完成好這一事關天津紡織前途命運的轉型規劃,基礎在隊伍,關鍵在人才。培訓工作是人才資源開發的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工程。加大培訓工作力度,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適度、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既是保證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實施轉型發展的當務之急。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和繁重任務,對全員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為全面適應這一要求,必須從戰略高度出發,立足于長遠考慮,增強科學性、系統性籌劃,完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進一步提升培訓工作水平。
2、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迫切需要加強培訓工作
為了適應科學轉型持續發展的需要,從集團公司到各個行業、企業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定了人才工作三年規劃,加強了人才培養,實施了全員大培訓機制,人才隊伍得到整體優化和改善。但與轉型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相比,各類人才和全員素質仍存在一定差距,專業結構與年齡結構不夠合理、人才斷檔、缺少拔尖人才和領軍團隊等問題依然存在,知不抵位、素質恐慌、執行力不強等問題愈發突出,等等。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進一步加強培訓工作是基礎,更是關鍵。通過推進基礎培訓、深度培訓、適應性培訓,堅持與實際相結合,做到訓中解惑,學以致用,不斷提升各類人才和全員素質能力,全面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3、實現企業與職工共同發展的人本管理目標迫切需要加強培訓工作
人是生產力發展中最積極、最能動的要素。只有把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才能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企業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來進行。實現企業與職工共同發展,是當今時代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企業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也是學習力的競爭。企業管理層一定要向關注市場運行趨勢、關注經濟發展走勢,關心職工的職業發展規劃,為他們提供培訓、進修、成才的有效通道。要將培訓工作擺上日程,強化實施,取得實效,促進核心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二、加強培訓工作必須正確把握四項基本原則
1、堅持圍繞大局、服務大局的原則
緊緊圍繞轉型發展的工作大局,結合做精做優做強紡織制造業、做活做大進出口貿易、壯大內貿和物流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四、四、一、一”產業格局和“五、二、二、一”效益格局的核心任務,通過高水平、高質量、高效能的培訓工作,以高素質、高技能的各類人才保證三年轉型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
2、堅持以人為本、分類指導的原則
遵循人才成長和教育培訓規律,加強培訓工作的科學化管理,從高級人才、專業人才、后備人才和全員素質提升的不同需要出發,分層次、分類別實施重點培訓,提高培訓效能。
3、堅持需求導向、重在實效的原則
以實踐需求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實際,采取各種形式,定向培訓與崗位培訓相結合,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短期培訓與系統培訓相結合,高端培訓與全員培訓相結合。不斷提高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做到學以致用,切實提高參培人員運用所學指導實踐、解決問題、推進工作的能力。
4、堅持繼承創新、持續改進的原則
要繼承在長期培訓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經驗,針對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創新培訓工作理念、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通過持續改進增強培訓工作效果。
三、實施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培訓工作水平
1、實施高端培訓工程,著力打造一支高級人才和專業帶頭人隊伍
圍繞提高新任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組織專題培訓班,聘請專家教授學者與控股公司領導進行高端授課;聘請優秀企業家現身說法或走出去觀摩學習,開拓視野,不斷提升領導干部的戰略思維能力、統籌規劃能力和領導駕馭能力。圍繞轉型發展對各類高級人才的需求,全面落實“42161”人才工程,根據全行業市級“131”創新人才隊伍發展的現狀,以提升職業素質、發揮帶頭人作用為目的,實施高端培訓。通過與高等院校合作開辦學歷晉升班、選送到知名學府進修、赴國外深造等措施,使高級人才得到更加專業、更高層次的專業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力爭在三年內選拔一批有突出貢獻的高級專業人才參加高端培訓,實現天津紡織尖端人才團隊力量的不斷充實和壯大。
2、實施專業人才培訓工程,全面提升各類人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能力
按照轉型發展對各類人才職業素養的要求,加強對各類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培訓。以控股公司各專業部室為載體,制定培訓計劃,落實培訓內容,全面實施對管理、技術、貿易、黨群等各類人才的專業培訓。要將專業培訓細分為生產、經營、財務、企管、安全、研發、黨建、工會、廉政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等若干個項目,由控股公司各部室負責對各個培訓項目進行具體謀劃,落實培訓人員、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和培訓時間。原則上每年對應培人員的培訓總量達到1/3以上,力爭三年輪訓一遍。通過培訓,進一步提升各類專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履職能力,參培人員要結合崗位實踐,提交學習成果,以檢驗培訓成效。
3、實施后備人才培訓工程,全面推進后備人才隊伍成長
結合“優秀年輕干部信息庫”和“天津紡織希望之星大學生人才庫”建設,對進入“信息庫”和“人才庫”的后備人才進行專業系統性培訓。要針對每名優秀青年干部和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發展潛力,為其量身制定職業生涯設計,并按照其職業發展軌跡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訓。通過舉辦學歷晉升課程班以及名師帶高徒、實崗鍛煉、輪崗實訓等方式,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全面適應崗位需要,按照設定的職業發展計劃,逐漸成長成才。通過系統性、針對性和專業性培訓,將綜合素質突出的大學生推薦進入“信息庫”,實施更高層次的培養鍛煉。對進入“信息庫”的年輕干部,每年舉辦1-2此專業性活動,通過對他們進行深度了解和考察,將表現突出的年輕干部推薦到領導或助理崗位,進行實崗培養鍛煉。逐步形成“人才庫”到“信息庫”再到實崗的遞進式培養,不斷提高后備人才的總量和素質。
4、實施全員大培訓工程,全面提升技能操作人員綜合素質和崗位技能
圍繞做精做強主業的需求,以提升崗位技能操作水平為目的,開展大培訓工作。總結推廣先進操作法,制成培訓錄像教材,利用現代傳媒手段,普及先進操作法,使各個工序的實崗操作方法的培訓工作更加直觀,更加規范,全面提高一線操作水平。開展行之有效的操作比武、崗位練兵、導師帶徒等具有優良傳統的技能培訓活動,逐漸推行持證上崗制度。放大中華技能大師工作室效應,通過技能大師的引領示范效應,以導師帶徒為載體,在實踐中培養一大批“藍領”專家,不斷提升技能人員的專業能力。
四、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努力實現培訓工作目標
1、強化領導機制
要將培訓工作納入企業總體發展戰略,統籌安排,整體部署,明確目標任務、進度和要求,切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建立培訓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培訓工作的宏觀指導和統籌協調,定期研究解決培訓工作熱點、難點問題。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要高度重視培訓工作,及時掌握培訓工作進展情況,協調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為培訓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強化管理機制
建立統籌規劃、分工協作的管理體制,調動各相關部門的積極性,發揮各自優勢,履行各自職責,確保培訓工作穩中求進,進中求效。按照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加強培訓工作管理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切實管理有效貫穿于培訓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訓人員登記、培訓檔案、培訓證書、培訓質量跟蹤反饋及檢查評估等管理制度,加強人才培訓檔案的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培訓管理水平。
3、強化考核機制
結合實際制定培訓工作實施方案,加大方案落實的考核力度,重點圍繞年度培訓計劃、培訓課程、培訓內容、培訓課時、培訓效果進行督促檢查。加強調查研究,針對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及時提出指導意見,確保培訓規劃有效落實。
4、強化成果轉化機制
要圍繞轉型發展戰略的要求,確定重點培訓課題,使參培人員能夠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結合各自崗位實際,分析問題,研究對策,提出有價值的新思路、新舉措。培訓結束后,參培人員要認真總結培訓收獲和學習體會,并注重加強理性思考,形成培訓成果,自覺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將培訓成果轉化為工作成果。
5、強化創新機制
加強培訓需求分析,將企業需求、崗位需求和個人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認真總結培訓工作的內在規律和運行特點,加強對培訓工作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強化培訓工作的理念創新、內容創新和招法創新。要加強對培訓工作科學化、系統化、目標化、規范化管理,積極探索建立培訓工作項目制的運作模式,積極培育精品項目,打造培訓工作品牌,不斷擴大培訓工作影響力,提高培訓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