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財政管理體制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5: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行財政管理體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財政體制;事業單位;改革;財務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23.135
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應當依法管理收支,合理編制預算,在綜合考量財務狀況的條件下增強單位經濟核算,及時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財務監督控制,以促進單位資金的使用效益,防止收支失衡現象的產生。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目標,是在嚴格遵循國家法律法規以及財務規章制度的基本原則與勤儉做事的統一方針下,努力維護好資金供給與事業發展的關系,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存的關系,國家、民族及個人利益相結合的關系,以實現單位業務的最大績效。行政事業單位有必要正確規劃單位活動的經濟成本與支出,在分析經濟成本潛在風險以及構成內容的前提下,及時執行計劃措施以實現單位財務資源的最大使用效率。一般地,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大致包括籌資管理、成本管理以及投資管理三個方面。從事業單位的籌資管理來看,其目標是希望利用較少的籌資成本以及較低的籌資風險來獲取較多的資金收入;從事業單位的成本管理來看,其目標集中于用較低的業務成本去換取最大的業務績效;從事業單位的投資管理來看,其目標則是希望用較小的投資成本以及較低的投資風險去換取更多的投資效益。
2 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現狀與問題
2.1 會計核算不規范,賬務處理不嚴謹
會計核算是我國行政事業單位進行財務管理的重要環節,其以貨幣作為主要的計量尺度,主要反映事業單位項目的資金運行狀況,合理組織會計核算對于提高財務管理的質量以及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仍然存在會計核算不規范、財務處理不嚴謹的漏洞。首先,編制的會計報表不全面。一些單位的會計報表缺失財務狀況說明以及報表附注,使得一些財務報告存在偏差,內容并不完整。這些大多是由于出納會計由一人擔當、移交程序不規范等行為造成的,其為違法亂紀現象的產生創造了可乘之機。其次,單位內部存在不準確的記賬憑證。某些單位為圖一時方便,在月底結賬時將當期所進行的多種經濟活動的原始憑證共同填寫在同一張憑證上,造成記賬憑證附帶的原始數據過多,活動記錄繁亂且缺乏準確性。除此以外,某些單位在年終結賬時并不一一記錄、查閱收支的結余、結轉,而是選擇將收支相對轉,違反了行政事業單位所制定的財務制度,單位的結余狀況不能被全面、正確地記錄。最后,行政事業單位所收受的原始憑證缺乏規范性。一些財務人員在審核原始憑證時缺乏耐心、細心,一些有問題的原始憑證并不能被及時的篩選出來,造成大量的原始憑證缺乏一定內容的補充。
2.2 票據管理相對混亂
票據是遵循一定形式制成的證件,其記錄了所付出的貨幣金額,是出納的主要憑證。一般地,票據主要來源于單位財政部門所開的發票,也有一部分是單位進行自印或者自購的發票,其作為資金往來以及收取的重要憑證,在財務部門統計收支結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過,目前行政事業單位的票據管理相對混亂,在票據領用、認購、核銷方面存在監督不足的問題,一些非法分子抓住這一漏洞,在任意修改票據要素的情況下造成了國家資產的資金損失。
2.3 賬戶設置不完善
一些單位在財務管理方面的賬戶設置并不完善,總賬的缺失造成單位無法及時掌控每一筆交易,嚴格審核其賬目的合理性,賬戶出現失衡現象。與此同時,一些銀行存款日記賬以及現金日記賬出現混用現象,或者一本賬目記錄不分年份,多次使用造成賬戶混亂。同時,在一些賬戶設置中并沒有填寫“賬戶目錄”或者“經管人員一覽表”,隨著財務人員的調動造成責任不清、賬目設置不合理的現象。
2.4 貨幣資金管理存在漏洞
貨幣資金管理是行政事業單位對現金資產以及準現金資產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將單位的資金來源以及資源流動在整個財務系統內進行最合理的利用。但是有些單位的貨幣資金管理仍然存在不小的漏洞。在出納、會計中一些不相容的職責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分離;利用白條抵庫、現金支付以及公款私存進行大額支付的現象仍然存在。
2.5 固定資產管理不規范
固定資產是價值已經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其使用時間一般較長,能夠重復地、長期地參加生產過程。但是,有些行政事業單位對于固定資產的管理并不規范,其在較長時間內未對固定資產進行全面的盤點、清理以及為遵循會計憑證及時登記,造成明細賬與總賬出現矛盾的地方,實際資產與賬面資產達不到完全符合。除此以外,一些單位并沒有及時地將新購置的設備或者已經完成并且投入使用的固定資產記錄在冊,造成數據紊亂。
3 基于現行財政體制之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改革探討
3.1 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理財意識
一方面,財政部門的管理觀念應符合公共財政的要求,重點強調員工的理財能力,在科學合理的財政管理策略下,根據單位保障類型的輕重,優化資金運作流程,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部門的職工應時刻謹記現財目標,建立頑強的競爭意識,增強單位財務部門的抗風險能力。除此以外,財務部門應客觀、全面地對投資項目進行經濟評價,通過在科學合理的方法下識別、分析、衡量、控制財務風險以準確作出資金的分配決策,增大單位的財務收益。
3.2 強化預算管理
在財政體制改革后,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內容愈加豐富,工作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預算管理所占有的地位日益顯著。深化與加強預算管理需要從合理安排預算計劃、嚴格執行預算措施、系統監督預算過程以及全面總結預算結果四個方面進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首先應將全部收入歸入預算計劃中,在統一核算與管理的過程中,合理安排現存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做到各項收入的合法科學組織,努力拓寬部門服務范疇。除此以外,行政事業單位還需嚴格履行國家的法律制度,在規章設置的開支標準與范圍內,做到堅決避免不合理支出以及嚴格審批預算支出各個程序,提高財務管理的最終效益。
3.3 提高單位財務管理人員隊伍素質
財務管理人員不僅需要具備核算的能力,同時還應完善自身管理與經營的技能,時刻緊跟時代的步伐,滿足市場經濟下日漸提高的財務管理人員素質要求。為了有效提高單位財務部門的管理成效,財務人員須努力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掌握與財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正確應用以及熟練掌握財務準則以及制度,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結合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努力創設條件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培訓,多多組織財務管理人員參與業務知識以及政策法律的學習,全面促進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以及專業判斷能力。
3.4 加強日常票據管理工作
票據是指在法律法規與規章制度下制成的顯示支付金錢義務的憑證,其應由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部門進行統一的管理與領購。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日常票據的管理工作,能夠有效避免個人侵占國家利益現象的產生。首先,行政事業單位所使用的票據應在財務管理部門備案后才可進行購買使用,嚴格禁止不合規程的票據流向市場。其次,在票據繳銷管理中,單位應將稽核財政資金與繳銷收費票據進行同步管理,以實現收入庫額度與票面收入相符。最后,單位應保證原始票據的真實性以及合理性,在完善經費支出流程的基礎上提高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
3.5 注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
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應從制度和措施兩個方面進行加強。首先,由于制度是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要依據,及時完善固定資產的相關制度,有利明晰固定資產的管理責任,切實保證其完整性的存在。在立制建章的條件下,加強部門的監督力度,及時預防財務風險的發生。其次,固定資產的購置需列進預算計劃之中,在滿足集中采購標準的前提下合理購進。而固定資產的處置則須先向相關管理部門進行申報,以保證其存在的完整性與安全性,對于固定資產,行政事業單位還須進行不定期的盤點清查,時刻保證財務管理的賬實相符、賬賬相符。在嚴格執行設備儀器使用規范以及定期保養的措施下,有效提高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延長其使用壽命,整體降低財務成本。
3.6 加強單位內部資金運行控制
單位內部資金一般包括財政專項資金與預算外資金兩項。單位財政專項資金是行政部門重大事業發展規劃所需的指令性經費,其具有專款專用、單純核算以及金額巨大的特點。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的運行控制能夠有效促進專項任務的完成,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因為其是由財政下撥的款項,涉及的項目很廣且在財政資金中占據一定比例,所以財務部門應對其進行分類管理,統一核算。預算外資金常常具有使用不當以及管理不嚴的缺陷,其會影響財政部門的收支平衡,減弱單位調控資金的能力。為了有效管理預算外資金的運行,財務部門應嚴格執行國家規定,將預算外資金納入到財政管理之中。
篇2
【關鍵詞】政府 財政管理 財政管理體制 措施 經驗
一、中國提高政府財政管理能力的措施
(一)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
改革開放前,我國財政管理體制變化了很多次,但都遵循“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從實行高度集中的財政管理體度過渡到遵從于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分級管理體制。雖然分級管理有很多種形式,分散和集中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總體來說,各時期實行的財政管理制度是適合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發展要求的。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有兩種類型的財政管理體制。一是包干型財政管理體制,二是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前者是1978年后開始施行的,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劃分收支、分級包干體制。這一體制不僅明確了各級財政的收支范圍,使得權責更加分明分級管理更加方便,還進一步擴大了地方的財力和權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是這卻加重了中央財政的負擔,因此進一步的調整迫在眉睫。第二階段是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干體制。其劃分收入的主要依據是稅種,這打破了以往以企事業單位的隸屬關系進行收入劃分的做法,是財政管理體制上的一大進步。但由于我國當時還沒有建立健全整個稅制,所以就沒有真正實行。第三階段是多種形式的包干體制。主要有收入遞增包干、總額分成包干等。后者是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其按照不同的稅種和稅權來確定各級政府的財權范圍和管理權限。
(二)財政支出管理制度的創新
1979年到1994年,理順我國收入分配關系是我國進行財政改革的重點。在此期間,各級政府之間、政府與企業和政府與個人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都得到了調整。1994年分稅制開始實施,這標志著我國改革重點開始向財政支出管理上轉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
(1)預算管理――部門預算。1994年的實施的分稅制初步明確了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分配關系,加強了中央對全國財政宏觀調控的能力。但是,在財政支出方面,預算不統一、財政收益不高等現象屢見不鮮。所以從2000年開始我國開始實施部門預算編制制度,中央一級預算單位都實行了預算管理――進行部門預算,2005年不只中央就連各地方也都實行了部門預算編制。
(2)非稅收入管理――收支兩條線。我國政府針對某些地區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的不良社會現象了堅決禁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的決定,并首次提出了“收支兩條線”的管理理念,指出預算外的資金屬于國家財政性資金,應上繳到財政專戶。所謂“收支兩條線”的管理就是把依法獲得的收入全部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然后財政部門統籌安排支出。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對收費基金進行清理、整頓,減輕社會負擔;把預算外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范疇;實施“收支脫鉤”的管理辦法,編制綜合性的財政預算;改革收入收繳管理方式,就是由過去層層上繳的方式改變為直接繳納到國庫和集中匯繳兩種方式;對銀行賬戶及其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清理整頓,規范銀行管理。
(3)國庫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1990年開始我國全面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主要內容是:建立了單一的賬戶體系,打破了以往的多重賬戶的設置方式;規范了收入收繳的程序和支出撥付程序。這種制度更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
(4)采購管理――政府采購制度。2003年我國正式實施《政府采購法》正式實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規范政府采購工作的法律體系;建立了采購工作的監督管理機制并在透明度建設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5)透明稅收――收支分類管理。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對政府支出和收入劃分不同的類別和層次,這樣可以客觀、準確的反映政府各類活動。
(三)不斷加強的財政審計
國家審計機關的基本職責是進行財政審計。1998年國家審計署首次提出“三大審計”,其中包括財政審計,由此確立了財政審計在國家審計中的重要地位。最開始的財政審計監督制度是“上審下”到后來不斷的發展、完善,逐步形成了“上審下”和“同級審”相結合的審計監督制度。這一由淺入深的審計制度使財政審計領域不斷擴大,財政審計力度也不斷加大,從此我國財政審計工作進入新的歷程。
(四)財政預算信息化管理――金財工程
我國財政部在2000年全面啟動了“政府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金財工程。隨著我國各項財政管理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部門編制、工資集中統發、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取得了非凡的發展。
二、政府財政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雖然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實施使我國財政管理取得了積極效果,但現行的管理體制也暴露了很多問題。一是政府間支出責任不明。目前,我國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責任不清楚、不合理。省、市等下級政府之間的責任更為模糊,地區差異也比較大。二是政府間收入劃分不合理。由于政府間支出責任不明,使得政府間的收入分配缺少依據。同時,我國省市及其分級比較多、地域差異大、主體稅種少的國情也加大了政府間收入合理劃分的難度。三是轉移支付體系總體設計不規范,監管力度不大。如今,我國轉移支付規模大、覆蓋面廣、被擠占和挪用現象比較嚴重,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效益評價。四是省級以下的財政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幾年來雖然各地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和改進,但仍存在省以下政府橫向和縱向財力不均衡的問題。
(二)財政支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改革正處于過渡階段,還沒有實現最終目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部門預算中項目預算支出不準確,效益性不高。二是收入和支出兩方面的改革過程中,預算外的資金不在預算管理范圍內,也就是說部門里的錢該怎么花都是部門說了算。三是資金的轉撥環節比較多,財政資金運轉效率比較低。四是政府采購的相關政策與預算管理及會計制度也不匹配,另外操作流程不規范,采購范圍比較窄。另一方面,沒有對財政績效進行有效的監督,不利于財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財政管理的改進措施
(一)完善財政管理體制,進一步規范政府間財政關系
一是以支出的收益范圍原則為依據,明確各級政府間的支出責任;二是對中央與地方的稅收管理權力進行調整;三是以基本公共服務原則為依據,改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四是積極推進升級一下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管理職責,加大省政府對升級一下政府的領導和掌控力度。
(二)深化財政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率
要深化改革,首先就得改進部門預算制度,使編制程序更加規范、編制內容更加詳盡,改進項目支出預算的編制方法,是項目支出更有效。其次,加強收入與支出兩方面的管理,推動綜合預算的編制的應用,保證預算內外統一,確保所有資金都納入預算監管之內。然后,在國庫收支環節加強管理,調整支付方式,逐漸加大財政直接支付的范籌,改善國庫實時監控系統的性能,制定出更有效的國庫現金管理辦法。接下來就是促進政府采購法律法規制度的改革,加強采購預算編制管理,促使政府采購職能和操作職能相互分離,從而使采購程序和方式更加規范。最后建立健全財政支出績效考核制度,使績效評價管理辦法規范、統一。
四、中國財政管理的經驗總結
(一)政府財政管理能力隨著體制變化而演變
目前,我國仍然處于轉型階段,純粹的計劃經濟已經不能適應中國的發展,所以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是明智之舉。但這也對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一方面政府要在宏觀上進行調控,發揮企業等經濟主體的作用,一方面又要發揮市場的作用,不能過分干預。
(二)提高財政管理能力既要重視財政收入管理又要重視財政支出管理
財政管理的基礎是財政收入管理,所以要使財政管理更加協調、高效,調動起財政管理者的積極性,就必須加強對財政收入的管理使財政支出政策更加規范。與之相對的是財政支出管理,它是財政管理的中間環節,所以加強對財政支出的管理對加強財政管理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財政收入的管理有巨大的外在壓力,納稅人和繳稅人都會監督稅收部門的行為,甚至想方設法減少稅費。而財政的支出方面缺乏有效的監督,使財政支出不合理。
(三)提高財政管理能力既要充分借鑒國際經驗又要立足于基本國情
一方面我國要借鑒發達國家的財政管理經驗,一方面又要根據本國國情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財政管理政策,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任何的完全適合我國發展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要不斷摸索地前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四)提高財政管理能力既要遵循整體推進又要因地制宜
目前,中國東西部政治經濟發展很不均衡,再加上民族眾多,所以在制定財政管理政策時既要整體推進又要顧及到各地的具體實際情況,允許各地方嘗試符合自身發展的創新管理政策。
五、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如何提高政府財政管理能力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不斷地深化改革措施,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我們應該把它們當做寶貴的財富,在以后的改革中借鑒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
參考文獻:
篇3
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經濟正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繼續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現行的財稅體制仍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與日益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尤其是與當前實施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存在著較大差距,財政稅收體制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創新。軍區醫院作為我國的事業單位,在財政稅收制改革創新方面也必須做好相關工作。以自身實際情況,分析現階段自身存在的弊端,探討解決問題的方針思路,提出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的對策。
一、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
(一)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改革的難度也在逐漸增加。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財稅體制改革的快速推進,是關系著改革和發展全局的重要任務,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持和體制保障。財政體制建立的基礎是政府體制,由政府體制決定各級政府的基本職能,決定各級政府間的財力分配,這是我國現行財政體制的現狀。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實行統一財政預算和分級管理,從財政政策和各項財稅規章的制定和實施,到財政預算安排和財政收支模式、收支結構的確定等,都是由中央政府決策。而地方政府僅在中央集權統一決策或授權下對財政活動進行管理的責任和權力。一直以來,我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遵循著“集權—分權—再集權—再分權”的模式。分稅制改革使得我國分稅分級財政的框架初步形成,既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在梳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系,建立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方面實現預期效果,顯著提高了財政總體實力與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
(二)現行財政稅收體制的現狀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是關系著社會經濟不斷高效發展的重要任務。因而對當前財政稅收體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要綜合分析,明確清楚現時狀況。伴隨著改革的逐步加深,現行的財政稅收體制的問題越來越明顯的暴露出來。目前,我國財政稅收體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要有:財稅管理難以控制;監督監管不到位;民主管理不夠完善;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在現行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下,業務、行政雙重管理體制影響著管理人員,難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對有關財政稅收,產生諸多弊端。
(三)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的分析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國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時期,財政稅收體制的改革創新關系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必須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外來有益經驗,在新形式新環境下堅定不移的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改革創新的基本要求是在繼續深化改革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和收支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管理體制,建立有益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財稅制度。現行財政稅收體制已不適應推動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新一輪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勢在必行。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對策有:一是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以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改革發展的需要。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與支出責任,以及收入權力和收入能力。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的收入比例,適當減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和財政壓力,按照科學發展觀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需要賦予地方必要的財政權力,逐步實現從財力性分權向制度性分權過渡。軍區醫院也應梳理和政府的權責關系,依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化軍區醫院自身財政管理的體制。二是規范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收入機制。一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都是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道關卡。改革是從“放讓權力”開始的,在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的同時,建立和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財政稅收制度是必須的。政府需要承擔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只能,嚴格規范收入機制,避免亂收費現象的出現。三是完善政府間財政轉移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取消稅收返還,對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專項資金進行撤并,增大一般轉移支付資金的規模。四是建立健全宏觀稅負水平適中、稅負結構公平合理、主體稅種設計科學、有利于促進科學發展的稅收制度。合理的稅收制度,是加快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
篇4
關鍵詞:“省管縣” 財政管理體制 財政收入 預算收入
中圖分類號:F8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022-02
“省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是一種明確界定省級財政與縣級財政間相互關系,由省直接領導縣的財政管理體制,即,在財政收支劃分、專項撥款、預算資金調度、財政年終結算等方面,由省直接分配下達到縣、市,縣財政和市本級財政一樣都直接同省財政掛鉤,并明確確立各級財政的組織架構和運行原則,劃分省級財政和地方財政收入和支出范圍,規定地方財政收入的許可來源和財政支出的許可用途,明確各級財政間的相互關系。“省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反映不同財政主體之間的分配關系,省財政可根據全省各地的不同實際,分類分別確定不同的市縣財政體制,保證各級財政體制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既得財力不受影響。省對下級各項轉移支付補助按照規范的管理辦法直接分配到縣。省財政專項資金由省財政廳會同有關部門直接分配下達到縣,開通省縣直達車。
省管縣有兩層含義:一是財政意義上的省管縣。在財政預算編制上,由省直接對縣編制預算,在收入劃分上,也由省對縣直接劃分。二是政府管理體制上的省管縣。市縣平級,不僅是財政體制,在人事權、審批權等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管理權都由省直接跟縣打交道。
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理順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總理在2005年全國農村稅費改革工作會議和2006年全國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上兩次提出要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到2007年,浙江、安徽、江蘇、吉林等14個省(市、區)已實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實行擴權強縣政策,賦予了縣級政府更大更多的經濟、行政管理權限,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近年來,許多省份推行“省管縣”財政體制和進行相應的行政體制改革,同時還有更多的省份在加強“強縣擴權”政策,以期松綁縣域經濟,大力促進縣級財力增長。實施“省管縣”財政體制有利于中國行政層級體制的有效運作,中國的行政層級可以由原來的四級(即中央一省一市一縣)變為三級,將讓 “市”和 “縣”處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地位上,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資源優化重組,而不是通過行政方式,這樣才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城鄉的協調發展。
“省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有利于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是深化改革,健全制度,突破現行體制機制弊端,完善分稅制改革未盡事宜,改善管理技術手段,合理彌補基層財力缺口,結合財政管理的實際需要,提高財政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水平,符合科學理財、依法理財要求,建構完善合理高效運行貫通的財政管理體制的成功實踐。
聊城市對莘縣、冠縣進行省管縣試點體制改革是提高縣級財政的運行效率,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狀況,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進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和針對全體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推進試點縣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和教訓,使試點的縣區可以實現地級市和縣(市)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級關系,統一由省直管。在鄉鎮財政收入結構中,預算內收入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曾居于主體地位,而非預算內收入只占較小的比重,如,1986年預算內收入占鄉鎮財政收入的83.29%,非預算內收入占鄉鎮財政收入的16%,這一比例關系沒有保持很久就發生了顯著變化,預算內收入在全部鄉鎮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相應的非預算內收入的比重則顯著上升,如,2000年,預算內收入占鄉鎮財政收入的比重已經降到了87%,非預算內收入的比重上升到了48.13%。這種情況并非為鄉鎮財政所特有,而是整個國家財政非預算內收入不斷增長的一個側面。
冠縣自2009年開始進行“省管縣”財政改革,2009年的稅收收入為16590萬元,比2008年的稅收收入增加了15.8%,而2010年的預算稅收收入為26 493萬元;冠縣的非稅收入也有較大增加,從2008年4 352萬元增長到了2009年的6 245萬元。2008年的經濟金融危機對中國各省市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但是冠縣2009年財政總收入為100 793萬元,比上年提高了11%,可以說這次的財政改革起到了一定效果。值得說明的是,上級補助收入的數據2010年的預算值和實際值可能出入較大,但是從2009年的數據來看,上級補助收入比2008年的62 776萬元增加了8.3%,這種趨勢應該會繼續下去,預算的值偏低,同時2009年的數據可以看出,財政改革后上級補助較好的落實到了地方,上下級交流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
莘縣雖然2009年的稅收收入只比2008年的高出5%,但是2010年的預算收入為26 493萬元;莘縣的非稅收入在改革后較快得到了體現,非稅收入在2009年達到了6 245萬元,比2008年增加了43.5%,非稅收入的快速增長不是偶然,這個結果說明莘縣的財政改革現階段對非稅收入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上級補助收入從2008年的75 215萬元增加到2009年的85 067萬元,根據類似冠縣的分析,2010年的實際值很可能比預算值高。同樣面對經濟危機,2009年莘縣的財政總收入為124 881萬元,比上年提高了8%,說明“省管縣”體制改革起到了一定作用。
莘縣2008年境內財政總收入為59 676萬元,一般性預算收入是21 362萬元,人均純收入僅為8 467元。2008年,該縣累計完成各項稅收收入92 002萬元,占莘縣財政總收入的79.6%,占市級總財力199 552萬元的46.1%,也就是說,莘縣全年80%的收入來自預算內收入,2008年雖然遭遇經濟危機,但是莘縣的財政收入占到了聊城市GDP比重為1.5%。預計2009年莘縣的稅收收入肯定達到了1億左右!而莘縣2008年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才21 362萬元,政府性直接債務就達16億元。莘縣在聊城市9個縣市中排名第七。“省管縣”體制改革以后,2009年莘縣財政總收入為124 881萬元,比上年提高了8%。一般性預算收入為24 139萬元,比上年提高了13%。2009年莘縣的上級補助收入由2008年的75 215萬元調整為現在的85 067萬元。莘縣增值稅和消費稅稅收返還收入由原來的6 768萬元調整為現在的6 570萬元。
冠縣2008年境內財政總收入為41 800萬元,一般的預算收入是20 080萬元,人均純收入為9 995元。2008年,該縣累計完成各項稅收收入82 409萬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71.3%,占市級總財力199 552萬元的41.2%,也就是說,冠縣全年70%以上的收入也是來自預算內收入,而冠縣的財政收入也只占到了聊城市GDP比重的1.7%。2009年冠縣財政總收入為100 793萬元,比上年提高了11%。一般性預算收入為24 139萬元,比上年提高了20%。冠縣上級補助收入由原來的62 776萬元調整為現在的68 020萬元。冠縣增值稅和消費稅稅收返還收入由原來的6 570萬元調整為現在的5 124萬元。
篇5
一、調整原則
(一)鼓勵發展原則。建立激勵機制,堅持“誰發展、誰受益,快發展、多受益”,促進鄉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培植財源,發展經濟,不斷壯大地方財政收入規模。
(二)適當傾斜鄉鎮原則。人員工資性支出全部由級財政承擔,保障鄉級運轉的基本支出需要,逐步完善鄉鎮財政功能。
(三)規范管理原則。深化“鄉財縣管”改革,硬化預算約束,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四)透明、公正、簡便原則。確保與鄉級財政體制結算公正、簡便、透明,易于操作。
二、鄉級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內容
調整后鄉級財政實行“固定鄉級經費基數,轄區稅源全部下劃,企業超收比例返還”的管理體制。
(一)“固定鄉級經費基數”:根據上級有關規定,結合我實際,每個蘇木鄉鎮核定運轉經費45萬元,原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支出基數不變。
(二)“轄區稅源全部下劃”:對鄉級財政收入范圍進行調整,各蘇木鄉鎮、天山辦事處轄區內的稅源全部劃歸鄉級。在此基礎上,為簡化鄉財政體制結算,根據企業實現的稅收考核鄉級財政收入,個體工商戶、零散稅收不進入考核范圍。以鄉級轄區內的企業2007年實際入庫稅收數作為收入基數。
(三)“企業超收比例返還”:對鄉級轄區內的企業稅收收入基數超收的,按超收部分形成級可用財力比例返還。具體返還比例如下:超收部分形成級可用財力200萬以內部分(含200萬)按50%還;200萬至400萬以內部分(含400萬)按30%返還;400萬以上部分按10%返還。非礦業加工類企業超收部分按形成級可用財力70%返還。
“形成級可用財力”按現行國家稅收分配政策,地方收入扣除區市財政分成后確定。
三、配套措施
(一)強化收入征管,規范收入秩序。財稅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積極組織收入,并切實加強體制運行中的監督檢查,定期通報企業稅收進度。各蘇木鄉鎮、天山辦事處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全力發展經濟并支持征收機關抓好轄區內稅收征管工作。
(二)完善預算管理,健全監督機制。各蘇木鄉鎮要嚴格按照“鄉財縣管”的要求編制年度財政收支預算,超收返還補助和政府非稅收入要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重點用于發展經濟、化解債務、發展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并納入政府采購和國庫集中支付管理。
(三)建立消化鄉鎮債務的約束機制。在全面清理核實的基礎上,對有負債的蘇木鄉鎮要拿出一部分稅收返還補助用于化解債務,由財政監督實施。同時各蘇木鄉鎮要嚴格控制新增債務。鄉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要堅持量力而行、量財辦事的原則,根據財力制定發展規劃,不得超越自身能力盲目舉債搞建設。對擅自舉債的鄉鎮,財政將相應扣減其財力補助。
四、本體制一定五年不變。
篇6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開發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按照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劃分收支范圍,建立分配合理、激勵發展的開發區財政管理體制,充分調動開發區發展經濟、壯大財源、組織收入的積極性,增強開發區財政保障能力,促進開發區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促進發展的原則。充分考慮開發區發展需要,縣財政加大對稅收分成等方面支持力度,鼓勵開發區加快發展經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堅持財權與事權相一致的原則。依據調整后的事權范圍和支出責任,在兼顧縣級財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合理確定開發區財權范圍,妥善處理縣與開發區分配關系,保持分配格局相對穩定。
(三)堅持簡化程序、運行安全的原則。充分考慮稅收征管、資金劃撥等實際操作,力求簡便易行,減少人為因素,確保安全有效運行。
(四)堅持確保既得利益的原則。對因調整收入范圍和分享比例而形成的財力差異,實行年終結算上解或體制補助,確保縣本級、開發區和大巫嵐鎮既得利益不受影響。
三、具體內容
(一)收入范圍。
1.按照屬地征管的原則,在開發區規劃區域范圍內和大巫嵐鎮區域內進行生產經營,已辦理工商注冊和稅務登記、實行獨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繳納的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2.在開發區管理區域內從事建設工程施工的外來施工企業繳納的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3.開發區范圍內的土地出讓收入按規定計提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廉租住房保障資金和教育資金,以及按規定上繳省、市部分外,其他部分留給開發區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補貼及優惠政策兌現。
4.開發區規劃區域范圍內和大巫嵐鎮區域內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由各執收執罰部門授權委托開發區相關單位代收,納入開發區收入范圍。
安勝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繳納的稅費以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收入作為縣級收入,開發區不參與分成。
(二)支出范圍。
1.開發區管委所屬機構的人員經費和基本運轉支出。
2.招商引資補貼及優惠政策兌現。
3.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支出。
4.除開發區與大巫嵐鎮約定由大巫嵐鎮負責以外的其他社會管理事務支出。
5.債務清償支出。開發區管理機構成立前發生的債務由縣財政承擔,成立后發生的債務由開發區承擔。
(三)收支基數的核定。以2012年為基期年,依據調整后的收入范圍和各稅種分享比例測算的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作為開發區財政收入基數。以2012年為基期年,按照縣編委對開發區的定編人數和全縣現行工資水平、各類社會保障繳費比例以及正常公用經費定額標準,核定開發區行政事業性支出,并確定為開發區支出基數(其中,正常公用經費按編制人數年人均0.5萬元核定,車輛運行及維修經費按編制數每輛車每年3萬元核定)。按體制測算核定收支基數后,若收入基數大于支出基數實行定額上解,支出基數大于收入基數實行定額補助。體制執行期間,上級出臺的統一政策性增資,根據上級核定給我縣的工資性轉移支付人員定額相應追加開發區工資性補助支出,除此之外的增人增資由開發區自行負擔。
(四)增量全留、短收自負。自2014年起,開發區每年實際征收入庫的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核定的收入基數部分全額留給開發區,用于開發區建設和彌補經費不足等。實際征收入庫的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不到收入基數的,短收部分由開發區自行負擔。同時,為確保開發區財政收支平衡,縣財政將按短收數額相應扣減開發區支出基數。
(五)專項補助。鑒于開發區處于建設與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支持開發區建設發展,在體制執行期間,縣財政每年補助開發區建設資金3000萬元。
四、收入繳庫及收支結算
在沒有設立開發區金庫前,開發區范圍內組織征收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預算等收入先繳入縣級金庫,按月由縣國稅、地稅、財政部門分企業、分稅種、分級次進行登統,與開發區財政局月收入報表核對無誤后,實行超收即返政策。
開發區在自治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大巫嵐信用社開設基本支出賬戶,辦理開發區范圍內財務核算業務。其中開發區財政供養人員工資統一由縣財政委托銀行,年終縣財政與開發區進行資金往來結算。
五、相關配套政策措施
(一)根據國家現行財稅政策和我縣實際,開發區設立相應的財政管理機構,行使財政職能。開發區財政局要根據《預算法》規定,負責開發區范圍內的財政預決算、國有資產管理和財政監督等財政、財務管理工作,及時向縣財政局準確報送年度預決算以及其他相關財政報表及資料。
(二)大巫嵐鎮行政事業單位經費劃轉問題。考慮行政區劃調整問題,在沒有民政、編制部門正式撤銷大巫嵐鎮行政區劃的前提下,原大巫嵐鎮范圍內的財政收入全部劃轉給開發區征管。對大巫嵐鎮實行統收統支體制,對外保留大巫嵐鎮財政所,負責大巫嵐鎮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經費、正常公用經費、村級經費及惠農補貼等資金的核算與管理。自2014年起,取消大巫嵐鎮收入基數,按原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核撥人員經費、正常公用經費、村級經費及惠農補貼等,公用經費不足部分由開發區在收入增量返還中調劑解決。上級下達的專項資金統一核撥到開發區財政局,由開發區財政局負責監管。開發區要制定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明確資金審批程序,確保資金安全。
(三)財稅優惠政策處理。對中央、省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按照縣與開發區歸屬關系,由縣和開發區分別承擔。對體制執行期間開發區自行出臺的招商引資、稅收優惠政策等,由開發區自行負擔,但要充分考慮現行財政體制規定的上劃中央、省和市級的財力因素等。
(四)體制執行期間,由鄉鎮招商引資入駐開發區的項目繳納的稅收收入,按照鄉鎮與開發區的分成協議,由縣財政通過結算劃轉財力。
(五)對體制調整后確需縣財政扶持的項目或特殊事項,采取“一事一議”政策,經協調溝通后按規定程序報縣政府審批同意后實施。
(六)違反稅收征管規定的處理。縣國稅局、縣地稅局在開發區內收取的稅款要在稅票上據實填寫并詳細注明納稅人名稱及地址。年度執行中,縣財政局按月查驗原始稅票予以確認。嚴禁將縣本級和其他鄉鎮收入人為混庫和挖擠到開發區,一經查實,相應增加開發區對縣的結算上解或扣減開發區專項補助。
六、體制實施期限
篇7
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經歷了高度集中階段到適當分權的分級管理階段。這是我國特定的歷史、政治以及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與完善,我國現有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已經發揮出一定的作用,即增強了我國宏觀調控能力,緩解了不同地區間的財力差距擴大的趨勢,給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支持等。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現有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財政稅收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一)財政稅收管理體制過于高度集權這種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的特征是我國的體制本身決定的,因為我國本身就是一個高度集權的發展中國家,盡管我國在實施了改革開放政策后實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并沒有能夠完全消除掉,很多地方經濟發展并不夠平衡,稅權仍然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稅權較為有限,從而造成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尤其是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的有效配置。
(二)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的相關法律不夠完善我國現行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的法治建設工作較為弱化,很少具備較為完善的法律機制,從而導致了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財政稅收管理方面的權限劃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此外,我國財政稅收管理人員也缺乏必要的管理監督機制,他們在某些領域中享有過于自由的裁量權,嚴重損害了我國財政稅收司法機關的執法權威性。這些都是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缺乏可靠的法律保障的集中體現。
(三)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中缺乏強有力的監管機制我國現行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中不僅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時還缺乏必要的強有力的監管機制來提供監督與管理工作。此外,我國現有的財政稅收管理人員的素質仍然有著較大的差異性,缺乏強烈的工作責任心與使命感,對于一些違法違紀現象常常會監督不力。當然,我國最近這些年來也在對財政稅收監管機構進行人員精簡工作,從而大大削弱了一些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嚴重影響到了我國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我國財政稅收管理機構對于財政稅收轉移支付方面也存在著監管不力的問題,從而無法對我國財政稅收事業的均衡發展發揮出積極的作用,也無法促進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
(四)國稅與地稅機構的分設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中,對于稅務機構的設置是有著不同的區分的,基本上都是設置為國稅和地稅。但實際上,這種稅務機構的分設反而增加了我國的稅收征收成本提高,因為這是分設的機構必須配備一定的辦公設施與工作人員。此外,國稅與地稅由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對納稅人有著不同的征稅要求與標準,反而增加了納稅人的納稅成本,有時還會出現重復征稅的問題,大大降低了納稅人的稅收遵從度,不利于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的進一步完善。
二、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問題的解決路徑
鑒于以上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盡快對現行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選擇一個合適的問題解決路徑,從而促進我國財政稅收管理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一)進一步完善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由于我國現行的財政稅收管理體制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從而導致了該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各種突出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盡快擺脫掉傳統集權、分權循環的不良體制影響,強化自身的法律意識,降低人為的作用力,適當的放權,尤其是要把中央的集權適當的分散到地方政府的手中進行管理,只是地方政府在實行財政稅收管理工作時,應該以中央的稅收政策作為主要導向,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政策制定與實施權利。當然,中央政府在放權的過程中,也應該做到適當有度,切不可過大,也不過小,要讓中央與地方之間形成一種默契的財政稅收管理機制,避免出現各種違法違規行為,讓中央與地方處于一種健康、和諧的財政稅收管理關系之中,讓中央與地方的財政稅收管理權限都有一定的法律依據,從而促進我國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的健康運行。
(二)提升財政稅收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在我國財政稅收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到稅收管理工作的效率與效果,因為他們是直接的參與者與實際執行者。那么,這就需要我們盡快提升財政稅收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建立一個較為規范的財政稅收內部秩序,強化對財政稅收管理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工作,增強這些管理人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并努力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避免各種違法亂紀現象的發生。此外,我們還需要對這些財政稅收管理人員實施績效評估措施,優化其知識結構,建立相關的評估管理政策,讓他們在工作中能夠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我國現有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的效率與效果,為財政稅收管理工作營造出一個更為寬松的財政發展環境,讓這些財政稅收管理人員獲得更佳的工作環境,及時鞏固自我發展的能力,真正為人民提供優質的財政稅收服務。
(三)建立一個合理的財政稅收管理與服務體系這就是說,我們應該合理界定并不斷擴大財政稅收的收支范圍,建立一個一體化的管理與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好各種社會經濟資源來強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工作,并結合我國實際的經濟發展狀況來重新調整財政稅收收支的范圍,科學劃定稅負的比例,把我國財政稅收的管理工作納入到預算管理范圍以內,調整各種不公現象,降低各種不良因素對財政稅收收入的影響力,建立一個較為長期有效的健康發展的財政稅收管理與服務體系,并建立一個合理的財政稅收轉移支付體系,讓一般支付和專項支付實現二者的合理搭配,不僅可以合理分配資金,還可以穩定資金來源,并通過建立一個資金分配體系來確保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的合理、公平和公開。
(四)建立資金協調機制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我國財政稅收資金很多情況下都是應用在公共事業方面,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我國必須盡快提高財政稅收資金的使用效益。這就需要我們的財政稅收管理部門和機構整合各種財政稅收資源,盡可能的對各項財政稅收項目進行公開、透明化的管理,并加大對相關事業的扶持力度,利用財政稅收管理的優勢來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提升財政稅收資金的管理與使用效率與效益。此外,我們還應該建立一個相關的資金整合協調機制,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支持與使用來對資金使用狀況進行全程式的跟蹤與管理,切實讓財政稅收資金得到切實有效的利用。
三、總結
篇8
自1994年起,我國改革財政包干制度,對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建立了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管理體制框架,并由原先的行政性分權改變為經濟性分權,主要依靠經濟手段進行宏觀調控。分稅財政體制的改革一方面改變了中央與地方原有的經濟利益分關系,促進了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不斷增長,為解決此前的中央財政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對地區間的財力分配問題進行了調節,通過返還稅收和轉移支付等手段為不發達地區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經濟上的幫助。1993~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由4349億元增加到68518.3億元,增長了近15倍,年均增速高達18.8%;全國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則由12.3%提高到20.1%。1994~2009年中央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2%(1994年為基期),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9.3%,實現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雙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后,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這一方面依賴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穩定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分稅制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的分配
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分配關系:在地方固定收入中,以土地與房地產業相關稅收為主體內容,在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中,地方分享比例相對較低。同時,地方政府在維持自身政府機關運轉的前提下,還肩負著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任。但是由于地方財政收入主體稅種不足,稅種數目雖然不少,但是稅源分散、征收成本高、收入低,使得地方政府在很難維持自身運轉的前提下,大力快速發展經濟。于是,地方政府官員將獲得財政收入的目光投向了房地產業。由于土地出讓而獲得的財政收入屬于預算外收入,并不用上繳中央財政,這就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的來源。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在利益與政績考核的雙重驅動下,將大量土地以高價出讓,獲得高額回報。所以,地方政府不愿將位置較好的地塊用來建設保障性住房,更不愿為建保障房而減少財政收入,影響領導的政績考核。
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情況
篇9
關鍵詞:財政稅收;改革;體制;創新
一、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現有成就
目前,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已經取得的了相應的成就,并且很好地優化配置了社會資源,強化了市場宏觀調控能力,確保經濟秩序穩定狀態,健全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逐步構建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良好的基礎。從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已經取得的成就而言,這場改革極大地改進了原有的財政支出體制,建立健全了我國原有的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等各項管理制度,保障了財政績效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序進行,建立起以集中采購為基本特征的我國政府采購制度,實踐了財政收支分類改革以及財政績效評估等相關舉措,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財政管理效率。
此外,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還有效完善了國家預算體制,并實現了國內稅制全面轉型。預算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有效加強預算監督體制的實效性,尤其要加大力度具體實踐部門預算制度、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單一賬戶制度、收支兩條線制度等,稅制的全面轉型,要求政府應逐步建立起一種立足于增值稅的新流轉稅體系,逐步完成由具體計劃經濟特色的產品稅制轉變為一種市場經濟體制下新型流轉稅。總體來講,我國已經逐步建立起教委完善的分稅制體制,加強并改進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的分配關系,增加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補助額度,盡量緩解我國經濟欠發達地方財力緊張的相關問題。
二、我國現行財政稅收體制的現有問題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我國已初步構建起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所需的財政稅收體制基本框架,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體制發展上的難題。一方面,國家始終重視兩個比重的提升,以及國家在經濟體制急速變化時期宏觀調控能力的增強,因而將財政收入體制改革定位為國家財稅工作甚至是經濟發展的重點,但結果,各級政府支出責任及預算體制均有涉及,但改革手段仍然不夠全面和深刻;另一方面,財稅體制改革過程中一直注重中央財政收入比例以及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提升,卻難以深刻認識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級財政責任職能分工、財政功能定位、財稅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等問題,這并不利于國家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整體推進和良性運行。
深入分析,我國現已完成改革并且由此構建起的財政稅收體制仍存有相應的局限性,比如現有的政府收入體系改革仍十分不到位,稅收體系結構上的現有缺陷使國家資源與國有資產收入等那些非稅收入均尚未納入規范管理的范疇,再比如我國各級政府收入分配方面仍保持向上集中的傾向,中央和地方收入在劃分上仍存有缺陷,省級及以下級別政府收入分配的體制改革問題仍亟待深入研究;我國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以及其支出責任改革都相對滯后,不僅政府的轉移支付制度比較不規范,且各級政府之間的財力、財權、事權以及支出責任等也不適應,最后造成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收支缺口較大、區域財力很不均衡。
同時,我國政府推出的預算體制改革仍舊不到位,其所覆蓋的范圍十分狹窄,且不存在有效的監督制衡機制和管理體制。與收入體制與支出管理體制改革相比較,特別是與稅收體系以及財政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相比較,政府的預算管理體制改革思路仍舊不夠順暢且明顯滯后,體制改革中諸多預算體制根本性、實質性等問題相比較,現有的財政預算并未全部納入政府財政收支活動中,也未能納入相應的政府預算體系以及財政監管范圍,而預算管理體制不夠完善、財政預算體制仍缺少必要的內在約束和制衡機制,則更成為新一輪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中的關鍵難題。
三、我國新一輪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創新舉措
構建新型分級分權財政體制。新型分級分權財政體制應從我國基本國情與現階段改革發展所需出發,不僅要能夠和我國各級政府事權相互適應,還要很好地實現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持續穩定、規范合理的目標。具體而言,應立足于合理設定政府層級的目的,規范合理地劃分出我國各級政府的事權、支出責任、收入能力、收入權力等,首先要持續適當地提升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要合理地劃分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收入比例;其次要增加中央與省級政府的直接支出責任,合理地劃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支出比例,要適當地減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以及財政壓力;最后要向地方適當放權,給予地方必要的財政權力,使財政分權體制逐步由財力性過渡為制度性。
構建新型稅收制度。新型稅收制度應努力達到主體稅種設計科學、稅負水平適中、稅負結構公平合理,最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一則要盡可能地減輕納稅人的稅外負擔,保持國家合理適中的宏觀稅負水平,從規范政府性收入、減輕納稅人稅外負擔、取消國家體制外收入、開拓預算管理范疇等情況出發,適當提升我國宏觀稅負水平,二則要努力提升直接稅在我國稅收收入中的比例,使我國稅收逐步接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使我國稅收體系與稅收結構逐步轉變為間接稅、直接稅并重的雙主體狀態,并使間接稅與直接稅保持之間有效配置;三則加快增值稅轉型步伐,科學設計我國各級政府的主體稅種,及時、恰當地開征物業稅,比如把營業稅當做省級政府的主體稅種,而物業稅則當做各個市縣鄉政府的主體稅種。
構建新型轉移支付體系。新型轉移支付體系要求一般性轉移支付和有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此兩種手段相互配合、合理使用,確保資金來源穩定可靠,同時資金分配方法科學有效,為達到此目的,政府應提升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優化安排轉移支付的結構比例、適當整臺專項轉移支付;還應逐漸改革稅收返還以及增值稅分享制度,對轉移支付資金的來源加以穩定;更要科學合理地改革現有的轉移支付分配方法,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科學合理的公式化資金分配制度。
構建新型復式國家預算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預算管理體制,相關預算體系及預算管理體制應做到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的相互分離,還要保證國家中長期預算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相互協調。這要求國家必須逐步拓寬國家預算覆蓋范疇,構建完善的復式預算體系,其中國家復式預算體系至少要包含資本性預算、社會保障預算、經常性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盡可能地將政府所涉及的所有財政性收支活動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體系框架內。
構建新型財政管理體制。新型財政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實踐,要求政府應推行稅收征管機構一體化;應建立健全新型省市對縣鄉財政的管理制度和機制;應穩妥地改革現有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應建立健全地方公共債務管理制度,有條不紊地分類分流解決縣鄉政府的歷史債務問題。尤其要向地方政府適當分權,尋求新的正常融資渠道,并嚴格管理地方債務,在分類分流處理現有地方債務前提下,編制地方債務管理辦法,為地方政府以收入債券的形式實施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的過程提供可靠的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1]“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課題組,進一步神話財稅體制改革的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9(26).
[2]李建新:對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思考,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5).
[3]王恩胡: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對策,經濟研究參考,2009(30).
篇10
一、基本情況
(一)鄉鎮財政發展情況
經濟社會概況:全鄉總人口 萬人,區域面積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萬畝。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億元,其中工業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億元;全社會工業總產值 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完成 億元,鄉鎮民營企業實繳稅金 萬元。
(二)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及模式
目前財政管理體制及具體內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比較科學合理規范的,2005年就全面實行鄉財縣管,2013年按照上級文件精神全面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及改革運行模式,有效地保障鄉、村兩級正常運轉和發展需要。
(三)鄉鎮財政能力建設情況
一是財政所基本情況
財政所的職能職責主要體現在預算管理、資金監管,理財為公、廉潔高效,財政所內部崗位設置主要分鄉鎮年度收支預算和決算,對全鄉的職工工資和日常辦公經費,上級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的專項資金全部通過國庫集中支付由財政所審核原始票據后進行直接支付或授權支付。對于資金數額不大,項目支出實施主要有村級負責實施,同時需要采取詢價招標手續的專項資金,財政所將資金轉入三資服務中心,由三資辦再次實施監管后支付。內部管理制度全面開展首問責任制,設置A、B角崗位,所長負全責的工作制度。辦公場所建設及辦公設備配置情況;財政財務手續檔案,首先對財政所國庫集中支付和資金監管項目資料檔案全部保存歸檔,對鄉政府的經費財務賬本、憑證和拔入的專項資金賬本、憑證采取政府檔案室保存歸檔。對于“三資”中心涉及32各村的賬本、憑證全部由三資中心專人保管。
2、信息化建設應用情況
財政所信息化設備配備及使用情況在鄉鎮所站中已經基本貫通和先進,財政所設置局域網絡和外網專線,省市縣鄉四級財政內部網絡已經貫通可以通過視頻授課和召開視頻會議,國庫集中支付預算執行系統、可以通過網絡直接審核辦理。惠農補貼一卡通、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都是通過市局專戶轉入賬戶支付給農戶或直接支付給項目實施單位。
3、基礎數據管理情況。
財政所對涉及鄉鎮財政管理的各類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數據基本歸集、整理、匯總掌握。充分運用各類基礎數據服務鄉鎮財政管理等。
(四)鄉鎮財政業務管理情況
預算管理、資金監管、國有資產管理等業務主要內容和具體工作流程如下:
一是預算管理
鄉鎮財政編制鄉鎮財政總預算和總決算全部依據上年收入完成情況和稅源情況編制本年預算收入,財政收入呈現出逐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結合上年機關事業編制人員和機關辦公費用支出情況編制本年預算支出,對于三公經費支出方面逐年遞減,年底根據本級收入、支出和上級追加轉移支付減去專項上解及體制上解后的實際財力填報本年決算報表;財政所根據收入月報、季報情況,定期分析匯報預算執行情況;鄉鎮預算管理與執行中如果出現收入存在水分現象,必然存在有預算無支出,或有財力無現金的困難和問題。
二是資金監管
當前財政所實施有效監管的資金主要有社會保障類資金、涉農惠農補貼類、教育事業兩免一補和均衡驗收基礎建設類、農林水土各類項目資金、扶貧領域的各項投資建設資金,財政一事一議和扶持村集體組織建設、振興鄉村等方面的金。監管方式主要采取直接監管和協助監管。
三是國有資產管理
已經開展國有資產登記、購置、租賃、處置等管理工作,鄉財務在固定資產發生變化時,隨時通過市局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直接管理鄉鎮國有資產,建有固定資產臺賬和固定資產卡片賬簿。
(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代管情況
2005年全面推行實施村賬鄉理,有財政所鄉會計工作站負責村級財務,2009年全市統一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服務中心,取代會計工作站,財政所自2011年由于人員、辦公條件不足等原因,由鄉政府安排專人主管“三資”中心日常工作;財政所與“三資”中心在監管制度建設、工作流程、代管資金賬戶管理及會計核算等業務方面采取信息網絡資源共享,財政所只對三資業務指導,協助監管,三資辦直接負責管理模式。
(六)支持和服務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情況
財政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主要給上級主管部門和領導提供適應鄉村振興戰略、打好脫貧攻堅戰等重大決策部署的數據信息,對農村改革發展新形勢、新要求的基礎數據建議增減工作,對采取哪些工作措施,財政如何更好服務、支持、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結合實際研究提出的相關政策建議等。
二、存在的問題
(一)國庫集中制度方面
鄉鎮財政終端支付業務較多,票據無法全部要求規范、如果規劃實際成本增大。票據不規范,審計檢查符合規定,違反財經紀律的問題。
(二)鄉鎮管理體制方面
目前鄉鎮財政管理體制中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多年來一只延續2010年以前文件規定的體制分成比例,如果在預算收入不能確保完成的情況下,鄉鎮是無法保障鄉鎮正常運轉和發展需要。
(三)信息化建設應用方面
財政所電腦使用頻繁,工作中電腦啟動和網絡連接速度太慢的問題。
(四)預算管理方面
鄉鎮財政預算法律性不嚴謹,有預算無支出,或有財力無現金問題。
(五)資金監管方面
資金監管工作方面,存在對涉農資金和部分項目資金監管不到位,或者很難實施有效監管的情況和問題。
(六)國有資產管理方面
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過去領導在租賃、處置手續中存在不規范,協議標注權力義務不明確,到收回和另行處置要求補償的經濟糾紛矛盾等問題,租賃使用人依據過去的收入租賃費用衡量現行價格。過去領導處理的問題現任不好推翻,也不想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現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