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范文
時間:2024-03-18 18:0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課 傳統文化 批判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在校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對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具有重要指導和幫助作用,是大學生保持正確前進方向的一個指南。現在整個社會環境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社會上掀起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但是我們對傳統文化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有所選擇。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收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擔負起這樣的責任,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進行正確批判,使學生真正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傳統文化具有緊密聯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思想產生影響的最直接課程,其他課程則起不到這個作用。高校中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務和要求。傳統文化從廣義上講指由歷史沿襲而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有機復合體,從狹義上講,指源于過去、融合現在與未來的風俗、思想、制度等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1]。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存在,能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等產生直接影響。傳統文化的系統傳承和傳播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把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國家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趨勢,認識當前國情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的要求引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情操,同時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準。這里直接提到傳承優秀文化的問題,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大學生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在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課對待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問題
2.1高校思想政治課沒有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介紹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要想起到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必須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介紹,不僅包括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學生經過比較之后能做出正確判斷,對優秀傳統文化更認同。現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缺少對傳統文化的系統介紹,傳統文化介紹的缺失容易導致的一個問題是傳統文化教育淪為說教式介紹,學生對傳統文化缺少直接接觸,學到的傳統文化都是道聽途說的,不能形成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觀點和認識,學生在心里不會對傳統文化完全認同。所以高校思想課程中系統的傳統文化介紹是傳播傳統文化的前提,是保證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措施。所以對傳統文化系統介紹的缺失問題應該加以改革,這也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迫切需要。
2.2高校思想政治課中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批判
在全民學習傳統文化的社會背景下,對傳統文化的贊揚之聲多,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聲音卻很少,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態度。傳統文化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待,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積極弘揚和傳播,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則應該加以批判[2]。現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批判,這對傳統文化而言是一種不全面的認識,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會產生不利影響。現在高校介紹傳統文化時為了突出自身文化的優越性,往往著重強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則避而不談,這樣就會對大學生造成誤導,使學生認為所有傳統文化都是好的,不存在糟粕部分,這樣不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正確認識。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孝文化是對我國人倫綱常的一個基本規范,對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應該看到孝文化發展到極端就是愚孝,這是一種物極必反的現象,當孝文化發展到愚孝時是不可取的,成為傳統文化的糟粕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對傳統文化要做全面介紹,傳播優秀文化,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加以正確批判。
3.對傳統文化進行正確批判的意義
對傳統文化進行正確批判有著重要意義,首先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離不開批判,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并存,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進行批判,從另外來看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剔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會更大。另外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有利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正確認識,使大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兩面性,以后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自覺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此外,高校思想政治課對傳統文化進行正確批判有助于在社會上形成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風氣,使民眾看待傳統文化更理性。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在開展過程中應當對傳統文化加以正確批判,使學生對待傳統文化形成正確認識。
參考文獻:
篇2
這一框題的教學目標分析:讓學生理解文化的繼承性,解析中華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能力目標分析:探究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傳統文化種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分析: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本框題通過傳統文化面面觀展開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其中分四個部分進行探索,課前我交給學生四個較容易收集到資料的主題,分別從“傳統習俗、傳統文藝、傳統建筑、傳統思想”四個方面選擇主題――“中秋節、京劇、安順老建筑、大同思想”,讓學生充分了解這四個主題,并在課上與同學進行交流。
學生分四個小組收集資料,課上開始正式討論。
第一組的主題是中秋節,首先由一個同學做引領式的發言。
甲:“中秋節的習俗由來(略)”
同學開始紛紛發言,表述自己的家庭在中秋節那一天的活動內容,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他們收集了不同地方的慶祝活動,比如。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他們主要圍繞“為什么歷史久遠的中秋節能保留至今”這個主題,通過討論,同學乙作總結:“通過大家的探討和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兩點。
第一,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第二,傳統習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習俗具有相對穩定性;習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第一組的討論完成,用時8分鐘。
第二組的主題是“京劇”,同學甲2作引領式發言:“京劇的概要(略)”。
發言完畢后,同學開始討論京劇的表現手法,京劇臉譜,家里的老人對京劇的癡迷等,也反思了現代年輕人對京劇的不夠熱衷的原因是什么,甚至提出京劇該做改良了,不然會流失大量觀眾,也有同學欣喜的看到現代的京劇在保持原有韻味的基礎上也順應時代的藝術特征做了一些與時俱進的改動,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還邀請同學乙2演唱說唱臉譜,課堂氣氛一度被推向。最后,該組學生經過探討,歸納:京劇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各種地方戲的精華,使京劇越來越具有魅力,鮮明的民族性使京劇至今仍能活躍在文藝舞臺上。第二組順利完成主題,用時10分鐘。
第三組的主題是安順現在還保留下來的傳統老建筑,同學甲3先對傳統建筑這個概念進行了發言:“中國傳統建筑是指從先秦到19世紀中葉以前的建筑,是一個獨立形成的建筑體系。中國傳統建筑的建筑風格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經過實踐逐漸形成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中國各個時期的勞動人民創造和智慧的積累。
中國傳統建筑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各種類型的建筑在不同的時期,隨著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改進,都會有不同的變化,這些變化又與各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審美等意識形態密切相關。從建筑形態上看,中國的建筑大體可分為:城墻、宮殿、禮制壇廟、園林、民居、陵墓、寺廟、道觀、塔、牌坊、橋梁等幾大類型。這些建筑類別大多結構奇巧、裝飾精美,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形態和風格。”
發言完畢以后,該組同學就自己搜集到的安順城區老建筑展示了圖片(略),并說明了歷史,以及自己對該建筑的觀感,引起了同學的強烈共鳴,都在這些建筑的美感中體會到了所孕育的那一份價值,都認為這些建筑是該被好好的保存下來的,通過談論,他們深刻體會到了傳統建筑對于今天的巨大價值。第三組順利完成對傳統建筑的感受,用時8分鐘。
第四組的主題是大同思想,同學甲4作開場發言:“大同思想的內容(略)。”
然后,第四組同學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天人合一”等觀點供同學討論,他們的討論還把和合思想與現在提出的和諧社會的觀點相聯系,充分感受到了傳統思想在今天的價值,最后同學乙4針對41頁探究的問題作了總結:“的話表明了對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道德觀念等傳統思想繼承的重要性。這些思想經過幾千年發展,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響。”用時10分鐘。
篇3
關鍵詞:傳統文化 繼承 發展 服裝設計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我國的文化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他們對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出色運用,向國內專注于服裝設計的人們提出新的挑戰。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如何選擇、如何繼承、如何與服裝設計相結合,要既不失傳統、又能符合現代生活品味,這是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話題。
一、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
我國的歷史悠久,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并且輝煌,每個時代都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各地方各民族都有著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文化。剪紙、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工藝美術等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都有偉大的創造,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世界的寶貴財富。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成為眾多設計師們創作的靈感源泉。
服裝文化的發展決定著服裝的技術、服飾審美趨向等發展變化。古希臘風格、古埃及風格、巴洛克、洛可可風格,這些在現代服裝大師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我們看到的服裝設計作品中更多的是差異:而這種在服裝作品中的差異,往往成為服裝作品的生命力。服裝藝術設計,歸根結底是通過藝術、思想和科學共同合成的。一個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的服裝設計人員,就不叮能有什么優秀的創意作品:
我是從事教學作的,我認為往教學過程中應該計學生學習了,解傳統文化藝術的思想,特別是要領會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以及意境美、形式美。這些都可以為我們今天的學生,明天的服裝設計師的未來創作活動,打下堅定的創造基礎。認真研究、挖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正確認識中華民族悠久而又豐厚的文化知識寶庫,把握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其他國家與民族的精華,對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來說大有益處。通過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的了解,使學生的視野拓寬了,設計構思更豐富了,審美觀念也提高了,對民族文化有了良好的認知,才能創造出源于傳統歷史和文化的時尚服飾作品,并在作品中,體現出本民族的獨特風格、風土人情及人文情懷,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帶有中國韻味的服裝,也能讓世人更好的去了解圍。
二、如何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藝術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們的創作之根就是中華民族之根!中國五千年的義化沉淀了很多優秀哲人的思想,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思想,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思考形式:五千年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眾多的表現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去詮釋,用現代的語言,去解讀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多元傳統文化將是我們進行藝術創作的靈魂。不管承認與否,我國傳統多元文化與歷史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觀和創作觀
當我們追溯傳統文化的淵源,民族服飾的特色,去解釋當前的服飾現象和當代的服飾風格時,可以看到,現代服飾并不是所處時代僅有的和自發的創造,而是歷史進化的產物、傳統文化的延伸一服飾沒計的藝術表現力需要豐富的文化內涵來支撐,沒有文化積淀的作品是蒼白無力的、淺薄的。因此,傳統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文化內涵,是現代服飾設計中的靈魂文化,傳統文化深厚的藝術美感,是現代服飾設計創作的靈感與激情源泉:
在民族化設計巾所表現的不應只是表面文章,這樣做必然要受到工業化生產和審美觀念的制約。民族化存各時代所共有的超時代性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繼承傳統不是復古,而是繼承前人的藝術創新精神,繼承傳統的正確態度是不斷地豐富它,不斷地推陳出新,使傳統與現代融合,從而創造出有個性的新風格服裝在學習借鑒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不能簡單地模仿某一個民族傳統的服飾,照搬圖案或修改傳統的款式使之成為具有民族性的服裝,而是應強調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民族性的靈魂和精神。時代改變了,服裝設計的語言也要與時俱時。服裝設計必須立足于當代人的審美要求和穿著習慣,這就要求設計師能夠敏銳地捕捉時尚熱點。并將其巧妙地揉入自己的設計風格中,服裝設計不再是簡單的款式照搬,而應體現為人們對時尚生活方式的理解,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設計。
三、在繼承中發展中華文化
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服裝設計中給予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在服裝設計表現手法上適當運朋當代服飾設計藝術新設汁理念與設計手法,通過現代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將服裝的造型、色彩、面料與現代時尚潮流完美結合,來詮釋民族性的服裝設計,也就是說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借鑒、繼承、改良、發展并賦予它新的形式、新的變化,從而創造出一種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服裝風格,所以深刻了解巾華民族這個千年古老文明國度的深厚傳統文化藝術底蘊,并將它與現代意識巧妙結合,是我們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的,也是每一個設計師都不可忽視的課題。
(一)在傳統文化上進行改良
創立中周風格的服裝,不是一味鉆研民族服飾,而棄世界流行大趨勢于不頤,我們知道,任何民族的文化在歷史的進程中,總是交織著與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在如今全球化風潮撲面而來時,創造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服裝,應該是在世界性、時代性這個前提下,立足于中國風格,即“世界之精神,中國之本質”。中西服裝文化觀念雖然存在差異,但二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相反進行一定的吸收和借鑒能夠增強服裝的生命力和時代感。
借鑒傳統文化,是對傳統素材的再認識、再創造,包括文化內涵的改變與表現形式的轉換;而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設計者必須把激發創作靈感的原型因素轉化為切身的心靈感受,分析、歸納原型因素的主要特征并加以提煉,然后以一種明確的、恰當的、符合時代需求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旗袍,本是中國滿族女子穿的一種長方形大袍,開始的造型并沒有顯示出女性的性感特征,也沒有體現女性的形象美。后,旗袍大膽吸取西方女裝的先進觀念、現代人文精神和設計、造型藝術特點,使旗袍的款式造型和裁剪制作方法得到改進,中西女裝的長處有機地融人旗袍之巾,花樣不斷翻新。改良后的旗袍變得收緊腰身,縮短長度、提高開衩,甚至出現低領無袖的造型,由卡住整個頸項的高領逐漸改變,直到取消領子時還未休止.義把領子開低,使美麗的頸部和頸飾完全顯露出來,進而再把肩部變為吊帶,充分展示人體的曲線美.這種中兩合擘的服裝款式既是借鑒西方服飾文化傳統的結果,也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篇4
關鍵詞:韓國思想政治教育 國民精神 啟示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主要的經濟體,同時也是新鉆石十一國之一。韓國不僅經濟發展迅速,韓流以娛樂潮流形式席卷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韓國的文化影視產品、服裝、整容、化妝品、旅游、電子產品等已經深入當代中國的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我們不得不將目光注視到這個發展迅速的鄰邦。韓國與我國同屬一個儒家文化圈,韓國人彬彬有禮的形象深入人心,究竟韓國采取以怎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來教育本國青年?
一、韓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一)以“國民精神”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所謂“國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主意識,培養民族自尊和民族復興的責任,確立民族主體性,以實現復興韓國的民主理想。[1]上世紀60年代,樸正熙推行“國民精神”的教育, 確立“民族中興,國家發展”的理想; 1968年,韓國政府頒布了《國民教育》,里面明確規定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熱愛國家并為祖國的發展與繁榮而獻身的真正的韓國人”。[2]由于當時韓國在經歷了美、日統治后,政府希望借此重樹國民精神,以培養有愛國、愛家、民族復興強烈責任感的韓國人;隨后又提出“有國籍的教育”等等。韓國教育非常注重利用本國的歷史文化進行隱性教育,從韓國的幼兒園到高等院校,在校園里和走廊中,隨處可見韓國歷史人物以及用中文書寫的至理名言以及國畫等等。韓國保留了許多傳統節日,經常有身著韓服的活動慶典,在習俗風情中潛移默化中強化了本民族的國民精神。
(二)實施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教育法
韓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點是由個人生活與學校、家庭鄰里、社會生活結合呈現反射狀及層次性。“個人生活部分包括尊重生命、誠實、自主、節制、實踐意志等要素;家庭近鄰學校生活部分包括家庭禮節、校內禮節、寬容、熱愛家鄉等要素; 社會生活部分包括社會秩序、相互協助、公益、公正、民主秩序等因素, 國家民主生活部分包括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統一、國際友好、熱愛人類等內容。”[3]
(三)注重對儒家傳統道德的繼承和運用并積極吸取外國文化
韓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非常注重儒家傳統的倫理道德。韓國將“仁”、忠孝思想、人本思想、以及儒家的人生態度用于對韓國學生個人修養道德教育中,因此在韓國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視家庭和睦、孝悌思想,要求學生掌握各種道德規范和倫理綱常,同時要以自身努力和強大的意志力去實現奮斗目標,做一名有責任感的青年。
韓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教育,不是封閉孤立的,是以時代需求為目標,積極的將外國先進思想與本民族特色結合,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意識形態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將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從“縱”“橫”兩方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使得韓國雖受西方文化影響,但依然保持了很強的民族性。
二、韓國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當今時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于變革的轉折點,韓國與我國都面臨著同樣的國際大環境,盡管韓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等方面與我國存在差異,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決定了我們必須學習、借鑒、吸收外國的有益成果和經驗總結。
(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民族凝聚力
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精神,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它是同促進歷史發展、維護國家獨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我們要借鑒韓國的經驗,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教育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樹立我國國民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將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結合,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根本,將中華民族的傳統傳承下去。
(二)注重合力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壞境
以人為本,轉變原本的刻板的教育模式,將學校、社會、家庭、傳媒等結合,不再僅以學校課堂灌輸教育為主要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大膽探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家庭對個人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古代家庭歷來被認為是人生第一所“學校”,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以家庭為中心。“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是母教的著名故事。[4]實踐證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首先得益于父母的教育。其次,學校是學生學習成長的主渠道,學校除了提供良好的環境外,并應與家庭做好良性溝通。最后,社會是個大熔爐,輿論媒體的導向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具有重要影響。政府和媒體應肩負起責任,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及營造和諧的氣氛。家庭、學校、社會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三)充分利用本國傳統文化資源,吸取他國經驗
我國有五千年燦爛的民族歷史文化,中華民族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性。在歷史上,有無數英雄人物為了國家利益犧牲自我,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都是我們今天教育下一代的寶貴資源。我們黨光榮奮斗的歷史,獨一無二的紅色資源,應該大力挖掘、繼承和弘揚。“從韓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中, 我們可以看到, 韓國正確地處理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 既很好地吸收了東方儒家文化倫理的精華, 又積極地借鑒了現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特質, 更堅決地保存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傳統, 充分體現了古為今用、洋為韓用的特色。”[5]在借鑒外國經驗時,要正確分析其精華和糟粕,批判它的不合理的思想,吸收它的合理成分,采取“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正確態度,通過學習有益的經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成榮,韓國道德教育特色及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M].2009
[2]尹保云.韓國為什么成功——樸正熙政權與韓國現代化[M].文津出版社, 1993
[3]顧明遠. 比較教育研究[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 42.
篇5
關鍵詞:西方節日;流行;原因
傳統節日是文化的載體,傳承著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與宗教觀念,寄托著人們的文化情感,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歷史淵源和民族風情。中國擁有著悠長的歷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是世界上節日數量較多的國家之一。節日里多種多樣的習俗無不彰顯著我華夏子孫獨有的情懷和魅力,但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進程,中西多元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開始慶祝許多西方節日,反之中國的傳統節日卻有被冷落之勢。
1.西方節日在中國流行的原因分析
近年,中國在世界各領域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與中西的文化交流也顯著增多,然而在中國文化影響西方文化的同時,西方文化也浸潤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正如西方節日在中國的日漸盛行。而西方節日在中國的流行并不是一時形成的,而是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改變,商家媒體的大肆宣傳炒作,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等內外在因素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1.1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
中國傳統節日大多依托于禮教倫常或,如清明節掃墓祭祀,中元節即鬼節,重陽節即老人節,中秋節家人團圓,元宵節看花燈吃元宵,端午節紀念屈原而吃粽子賽龍舟等等,傳統的慶祝活動多以大家族組織族人或祭祀或團聚的形式慶祝,或舉行區域性較強的活動如賽龍舟、元宵花燈節等,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獨生子女政策的落實,人們不再以大家族的形式聚集生活,而越來越多地以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方式分散生活,甚至為謀生而遠離家鄉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同時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為慶祝傳統節日而回家鄉祭拜、走訪親戚或參加大型活動等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西方的節日似乎更輕松愜意,像圣誕節只要有圣誕樹有圣誕襪有禮物,和家人朋友一起就可以,不拘在哪里都可以有一個完美的圣誕party。西方節日多注重互動和參與,在節日里可以放松神經、釋放心中壓抑的情緒。現在的人們對生活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逐漸開始追求心理和文化方面的滿足,而西方節日在中國少了許多宗教色彩,更注重娛樂性,正是人們現階段所需求的。
1.2商家媒體的大肆宣傳炒作
西方文化的引入,媒體不僅僅能在報紙書刊等途徑報道西方節日的背景和特殊的慶祝方式,微博、微信等平臺也幫助了許多媒體商家進行更進一步的包裝宣傳。商家更是利用龐大的消費群體推出一系列的活動吸引顧客,消費者從中享受到樂趣,更能在玩的過程中社交,商家也可以從中得到豐厚的利潤。西方節日通過媒體和商家的不斷炒作,也就越來越吸引大家的眼球。近年超越美國黑色星期五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就是憑借媒體和商家造勢,生生創造出來的節日嗎?可見,商家媒體在西方節日的流行造勢方面功不可沒。
1.3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的中西文化相互滲透影響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長期閉關鎖國的人們對西方文化充滿了好奇,尤其是在經歷了長期的貧窮落后之后,人們對當時所謂先進發達國家有著某種崇拜模仿的沖動。 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中西文化交流日趨廣泛,尤其近年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是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而節日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交流融合自然而然。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西方節日都在不斷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許多外國企業進駐到中國,中國企業也有許多工作崗位需要外國人來擔任,這些在華的西方人和外企帶著他們的企業文化和節日文化也在影響著我們。現如今走向世界的人越來越多了,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學成歸來保持西方的生活習慣也實屬正常。再加上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國家對英語的普及教育尤為重視,從使許多青年人都對西方的傳統節日多有了解,受到西方文化多元化的沖擊,西方節日在我國逐漸變得流行。
2.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西方節日
中西文化的交融促進了國家間的交流,讓我們了解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開闊視野,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趣味和刺激的享受,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同時對消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享受的同時,我國的傳統節日卻被冷落,甚至被忽視。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有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傳統美德,文化風情在這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洗練傳承至今,而我們的傳統節日正是這些看不見的歷史和傳統的載體,我們慶祝這些節日就是對自己身為炎黃子孫最好的肯定與自豪。許多年輕人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夠浪漫,不夠刺激,對西方節日卻極力追捧,這種做法,是對我們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對自己的失禮!
我們不反對圣誕節、情人節這種具有趣味性,充滿浪漫色彩的節日,我們可以享受其中的樂趣,為我們的生活增加色彩。而母親節和父親節我們則可以和我們的傳統文化結合,尤其商家媒體,在宣傳造勢的同時,可以多宣揚我國的傳統美德,如宣傳歷史典故,或結合傳統祭祀、禮樂等方式,讓人們參與到活動中,既可以增加趣味性,又可以擴大影響,同時提高國民素質,可謂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劉愛玲. 西方節日在中國的盛行及其影響[J]. 商品與質量:科教與法, 2014(8).
篇6
2021年的新學期又開始了,為了使教師們的教學工作順利有序的進行,提高自己的個人教學質量,如何制作好適合初中學生的一份教學計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21年初中教師個人教學計劃最新,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2021年初中教師個人教學計劃最新1學校體育工作作為實施健康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學的管理促進學校體育工作全面健康發展,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體育教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爭創學校的體育特色,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一、學生現狀分析
初中學生處于青春發育的高峰期,身體發育較快,個體形態發展差別較大,男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女生則趨向于文靜、內向,不喜歡活動,針對女生這一特點,可選擇一些柔韌性強的運動項目,提高她們的運動興趣;還有升學測試,運動量、運動強度要大。
二、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本學期教學內容有:體育基礎知識(籃、排、足球的基礎知識)田徑類、體操類、球類、韻律體操及民族傳統體育。最關鍵的還是學生中考體育項目的輔導,如何使學生掌握好中考項目的正確運動技術以及挖掘出學生最大的運動潛力是這學期體育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目的任務
1、掌握基本的體育基礎知識,明確體育鍛煉的作用,在鍛煉中運用學到的知識。
并不斷鞏固和提高。
2、進一步增強體質,特別是柔韌素質和彈跳素質以及速度的爆發能力。
3、通過體育鍛煉,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自信心,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教學措施與教改思路
1:隨著學生身體和年齡的增長,可多采用一些對抗性的游戲。
2:初中生對抗性強,可采用一些教學比賽,以增強學生鍛煉身體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組時采用根據身高分組或按身體素質分組,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運動中享受到鍛煉的樂趣。
2021年初中教師個人教學計劃最新2一、教學內容:
①種植幾種觀賞植物;種植油菜花
②自我服務和家務勞動;
③生活小常識,勞技課教學計劃。
這些內容不僅注意適應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實踐性和趣味性。
二、本學期勞技課的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種植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細致的高尚品質。
3、提高學生對勞動生活的學習態度和興趣。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生活,用科學的創新精神。
三、本學期教學工作安排
1、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通過了解,班上的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訴他們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是最光榮的,講一些熱愛勞動的小故事,來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2、積極進行勞動課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
勞動課的教學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和各種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掌握勞動和種植方法,學會總結規律,在學生掌握了簡單勞動和種植方法的同時,學會創新,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3、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興趣。
4、經常帶領學生參加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大膽創新,勇于競爭的實踐能力。
總之,在本學期教學中,要以以上的總體計劃來完成勞技課的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2021年初中教師個人教學計劃最新3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總的指導思想,進一步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重要精神,提高音樂美術學科的教學質量,以達到全面提高中學生的藝術素質和人文素養的目的。
二、教學進度:
(一)音樂學科:
初一:期中授完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第二冊的1~3單元;期末授完第二冊的4~6單元。
初二:期中授完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第四冊的1~3單元;期末授完第四冊的4~6單元。
初三:期中授完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第六冊的1~3單元;期末授完第六冊的4~6單元。
(二)、美術學科:
初一:期中授完初級中學美術教科書第二冊1——3單元;
期末授完初級中學美術教科書第二冊4——6單元;
初二:期中授完初級中學美術教科書第四冊1——3單元;
期末授完初級中學美術教科書第四冊4——6單元;
初三:期中授完初級中學美術教科書第六冊1——3單元;
期末授完初級中學美術教科書第六冊4——6單元;
三、基本措施:
通過培訓、比較等活動,宣傳新的音樂、美術課程標準,使教師能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自覺開展教育教學改革。
四、幾項工作:
1、配合縣普教科,做好從元月至6月開展的湖北省第六屆黃鶴美育節荊州市賽區活動,積極準備“三優一先進”(優秀文藝節目、音美優質課、優秀美術作品、先進單位、個人)的活動。
(具體要求看縣普教科的通知)。
2、協助荊州市教研室做好荊州市教育學會中學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美術專業委員會的老會員重新登記和新會員發展及換屆工作。
3、對美術教師進行一次新課程標準的培訓。
4、組織音樂教師進行優質課的比較。
5、組織部分教師參加省、市組織的教研活動
2021年初中教師個人教學計劃最新4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通過實踐讓學生產生情感體驗、能力方法和知識經驗的活動,通過學習本套教書,了解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增進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激發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文化素養和思想品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結合本校實際情況,以學生為本,重在實踐、重在體驗、重在提高、重在發展的宗旨,特對本期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活動目標:
1、組織學生考察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增長社會溝通能力,養成初步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
2、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提高通過探究活動來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3、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養成生活自理的態度,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習慣。
二、活動內容
1、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組織開展以“實驗探究”、“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為核心的科學探究活動及技能活動。
2、利用課間操、升旗儀式、重大節日、法制報告等方面的活動,教育學生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大事,遵守學生守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組織觀念和集體觀念,增強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和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方法及措施
1、認真組織教學,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按計劃實施教學活動。
2、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有效的教學思路,及時進行教學反思,適時調整教學思路。
3、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2021年初中教師個人教學計劃最新5一、從知識與技能上來說,
使學生掌握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的歷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發展;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對世界的影響等。
通過本學期的學習,使得學生對于資本主義的產生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過程形成整體的認識,在學習和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比分析、綜合,理解與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獨立學習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教師的“教”,成為對學生的指導與引導。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1、西方列強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建立在對廣大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瘋狂的掠奪的基礎之上的,這也是造成今天這些地區貧窮落后的歷史根源。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對外侵略和擴張。
2、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能夠迅速的發展,是因為這種社會制度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3、當今人類所擁有的輝煌燦爛的文明,是世界各國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來的,是世界各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一方面要珍惜人類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還要善于創新和突破。
4、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任何人、任何勢力也無法阻止歷史的發展潮流。
5、學習歷史是使我們從中總結出人類歷史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可以正確的認識人類社會前進的歷程,順應形勢、把握潮流,做時代的弄潮兒。
篇7
思想文化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內容,在強調以文明史觀審視歷史的今天,本部分內容在高考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題型上,選擇題與主觀題并重;內容上,儒家思想的內涵和演變是考查的重點,其中明清思想為重中之重。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結合當前全球祭孔、開辦孔子學院、《論語》熱等現象理解儒學與國家建設的聯系;二是結合和諧社會構建、以德治國、以人為本等熱點問題,理解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三是注意縱向和橫向分析、比較。如縱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橫向比較明清民主思想與啟蒙運動的異同等。
【考點梳理】
一、春秋戰國――儒家思想形成
1.源頭:百家爭鳴
(1)背景:經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文化繁榮。
(2)主要學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學派老子和莊子,提倡“無為而治”;墨家學派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法家學派韓非子,主張“法治”;儒家學派孔子、孟子、荀子。
(3)影響: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透析:①百家爭鳴的出現反映了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開始形成的時代特征。②儒家強調道德感化;法家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包含辯證思想。三者互補,在發展中表現出融合趨勢。漢武帝以后,中國歷代統治者均采用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法家嚴刑峻法為輔助、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統治模式。
例1.(2011年上海單科卷,第8題)當代某學者談及自己為人處世的宗旨時說:對己學道家,意思是清靜寡欲;做事學法家,意思是按原則辦事;待人學儒家,即()
A.愛無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滅人欲
【參考答案】 B
2.形成與發展: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1)創始:孔子。①主要思想:“仁”(核心);德治;有教無類。②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至圣”。
(2)發展:孟子和荀子。①孟子:把“仁”的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發揮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被稱為“亞圣”;《孟子》在南宋被列為四書。②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倫理觀上主張性惡論;天人關系上,提出“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
透析:①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關系: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深刻影響,是儒家思想的源頭;儒家思想不斷吸納、融合各流派的觀點,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孔子的民本思想是為政以德,體現人文主義精神。③孔孟提出的修身、治國等思想,寄希望于人的本性的自覺,如“克己復禮”等,帶有理想主義成分。而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并非美好,在強調自我修養的同時,更注重“師”與“法”的教育與規范作用,帶有現實主義傾向。
例2.(2011年廣東文綜卷,第12題)“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的這段話認為 ()
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
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
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
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
【參考答案】 C
二、西漢――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原因:(1)政治大一統的需要;(2)董仲舒對儒學的發揮;(3)統治者的重視和推崇。
2.表現:(1)董仲舒新儒學――“天人感應”、“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興辦太學并確立儒學的獨尊地位。
3.影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透析:①漢代儒學的興起是與時俱進的結果,適應了“大一統”的需要。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思想,并非只是繼承與發揚儒家思想。③孔子強調“禮”,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秩序要求嚴格。孟子則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理論,將孔子的政治主張理論化。董仲舒宣揚“大一統”和“君權神授”,則把封建統治神圣化了。④戰國到秦漢,思想界發展的趨向是由自由走向專制。
例3.董仲舒說:“國家將有失敗之道,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讖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材料中董仲舒宣傳的思想是 ()
A.天人感應B.天行有常
C.上天無道 D.君權神授
【參考答案】 A
三、宋明――儒學發展為理學
1.程朱理學
(1)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理學集大成者)。
(2)內容:“天理”是萬物的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就是儒家倫理道德,即三綱五常。把握“理”,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
2.陸王心學
(1)開創者:南宋陸九淵。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集大成者:明代王陽明。求“理”就是進行內心反省,“發明本心”;修養的關鍵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透析:①宋明理學在哲學邏輯的層面上提升了倫理道德信仰,是民族價值觀的重建;宋明理學在解釋孔孟儒學的過程中表達出了不同于孔子信條的箴言。這些說明了儒學從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內容,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成為新興的儒學。討論的問題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到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②陸王心學在天理和人性修養上承接了程朱理學;將外在物化的天理置換為內在的心心即理,心中致良知。由客觀唯心主義轉向主觀唯心主義,說明它已經走向極端
例4.(2011年上海單科卷,第13題)理學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說。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惡標準
B.圣人獨有的是非道德標準
C.通過學習獲得的良好知識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規律
【參考答案】 A
四、明清――批判繼承儒學
1.明朝:李贄。認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標準來判斷是非,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
2.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政治上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文化上主張“學以致用”,反對空發議論、不切實際的學風,對傳統儒學加以批判繼承。儒學再度活躍,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透析:①明清民主思想產生的經濟根源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政治根源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專制強化。②明清思想家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使儒學思想更趨于實事求是,更切近國計民生,又一次發展了儒學。
例5.(2011年北京文綜卷,第15題)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在清代被列為禁書,其主要原因是該書 ()
A.將人性與天理對立起來
B.質疑孔子的權威性
C.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擊君主專制制度
【參考答案】 D
【綜合提升】
1.以文明史觀視角歸納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及原因
①春秋戰國:冷落。原因:孔子、孟子等提出的“仁”、“仁政”主張只是一種關于道德修養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學說。在戰亂時代因無助于統治者稱霸和實現統一而受到冷落。
②西漢:獨尊,確立正統地位。原因:董仲舒把儒、道、法和陰陽家思想糅合改造,適應了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儒學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其道德修養功能逐漸削弱并被道教和佛教取代。
③宋明:創新,發展為理學。原因:為回應佛、道的挑戰,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一部分儒者以儒學為思想源流,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并把儒家倫理上升到神圣不可抗拒的天理的高度,恢復了儒學道德修養的功能,并使其與政治功能一致,儒學重新回到官方正統地位。然而正因為這樣,作為官方正統儒學的理學成了明清強化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但是它的修養方式“存天理、滅人欲”的絕對化和非人性化,使其遭致批判。
④明清:批判繼承。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者反對封建束縛;專制統治走向腐化;宋明理學日益僵化;西學東漸,近代科技傳入中國。
⑤維新時期:利用。康有為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變法的合理性,為變法提供歷史依據,減少變法的阻力。
⑥:沖擊。北洋軍閥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成為民主與科學思想的矛頭。
⑦改革開放后:地位上升。原因:儒家思想在世界影響廣泛;民族文化遺產被重新認識。
【規律總結】 ①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并為一定的政治和經濟服務。如漢武帝獨尊儒術是政治大一統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反過來,新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又促進了西漢社會的穩定、政治的集權和經濟的發展。②儒家思想的演變從根本上講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同時也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甚至有的思想本身就是專制主義政治的組成部分。③儒家思想歷經演變,但其內涵和核心始終如一,即“仁”和“禮”,它涵蓋了做人的全部規范,本質是維護封建等級秩序。④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成為主流的原因:與時俱進,不斷適應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歷史統治者的重視。啟示:任何一種思想,只有在批判中繼承、在創新中發展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例6.(2011年海南單科卷,第7題)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君主專制,這主要是基于他們()
A.對先秦諸子學說的闡釋
B.對宋明理學的批判與繼承
C.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啟發
D.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叛逆
【參考答案】 B
2.以文明史觀、唯物史觀的視角全面認識儒家思想
(1)積極影響:①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②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中國文化的象征。
(2)消極影響:倡導的“三綱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縛了人們的意志和人格,導致保守、封閉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形成;宣揚的封建禮教和束縛婦女的戒律、愚忠愚孝等的教條應加以批判和否定。
(3)對儒家思想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
(4)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倡導的道德規范意識有利于培養現代公民意識;大一統思想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設;以和為貴的思想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義利觀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完善。
【規律總結】 ①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與西方人本主義觀念、法家的“法治”與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法治思想有本質區別:恩賜與自主、專制與民主。②儒家的一些思想對于今天增強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謀求社會的共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都大有裨益。③可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否定和拋棄其糟粕;有些內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
例7.(2011年安徽文綜卷,第12題)安徽境內歷史遺存豐富,人文景觀眾多。下圖中體現儒家倫理思想的是()
A.①④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參考答案】 B
隱性知識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演變:①春秋末年,孔子開私人辦學之先河。②西漢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③唐朝科舉制度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專業教育開始確立。④宋朝教育制度更為完備,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⑤明朝各級學校的教育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⑥清朝在教育上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書院逐漸成為官辦學校。
例8.(2011年新課標版全國文綜卷,第26題)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使朝廷之上,閭閻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與這一論述的精神實質最為接近的是()
A.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B.民為邦本
篇8
[關鍵詞] 英文電影;大學英語;教學;應用
英文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展示了真實的語言環境以及不同于本民族語言的發音、語調、語氣等,其作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集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為一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載體。把英文電影引入英語教學中,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增強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交際能力。
一、英文電影在現代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英文電影中的演員大多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除了標準的英語發音,其所帶有的情感、語氣、氣質等因素,給學生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英語的純正自然環境,使其更好地理解日常英語的運用,不僅能夠聽得懂,而且能夠恰當運用。
英文電影融合了英文字幕、聲音、圖像等學習素材,而且信息量龐大,學生可以單獨利用某種元素,比如聲音可以練習聽力,通過模仿練習口語,看字幕提高閱讀速度,也可以利用多種元素,以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
此外,一門外語的學習要求有一定環境影響,通過一定程度的現實交際,處于一種自然的語言環境中,使語言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下掌握。[1]電影藝術本身來源于生活,是對人們生活的藝術加工再現,所提供的日常用語、生活場景、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真實的自然語言學習氛圍,不僅發音純正,電影情節中人物的情感所帶動的語氣,在引起學生共鳴、加深理解記憶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
學習一國的語言,不只是掌握基本的語法,詞匯,更多的是要了解這個國家特定的社會背景文化,離開了所依存的社會背景,語言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價值,尤其是對大學生來說,通過中學的英語學習,對其掌握已到一定程度,這時影響學習的主要障礙已不在語言本身,而在于對所學語言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亦即在此基礎上對所學語言的思想內容進行分析、推理、評價的思維活動。在大學教育普及的當今社會,不只是掌握語言的基本功,若要在競爭激烈的人才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還要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背景,文化歷史。英語電影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從古代到現代,從文化到經濟、政治,從風土人情到自然風光,比如“The Lion King”“Shrek 1&2”等,豐富了英文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語言所依存的國家文化背景,真正掌握好英文。電影中融入了多種媒介,曲折引人的故事情節,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給學生帶來藝術享受的同時,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有效應用英文電影資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達到的可能效果作為一門綜合藝術,英文電影的獨特魅力在于其生動的畫面、演員富有感情的演繹以及生活化語言。通過英文電影,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使其熟悉不同于本民族語言的發音、語調、語氣等,并以生動形象直觀的畫面加強學生的聽說能力,在寓教于樂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一)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較傳統的英語學習教材――課本,英文電影不但有大量的日常詞匯,傳授學生基礎的語言知識,而且精彩的情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的畫面將學生從枯燥的書本語言學習中帶入由電影所構建的真實語言環境,學習興趣由此帶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率提高。例如,對于《現代大學英語》第一冊中Message Of the Land一課中,為了更好反映現代社會發展對當地人生活及文化傳統的沖擊,老一輩人對傳統及土地的眷戀,選擇反映課文內容的電影題材《飄》,并對與課文內容密切聯系的片段對話加以反復回放,重點講解,比如斯嘉麗與其父親的一段對話:Land is the only thing in the world that amounts to anything,for its the only thing in this world that lasts.Its the only thing worth working for,worth fighting for.通過電影中人物的對話,在寓教于樂的課堂氛圍中,掌握語言的口語化運用,并能更好地把握課文的主旨。
(二)創造自然的語言學習環境,加強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
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是通過課堂獲取語言知識,多數時間身處在母語的大環境下,缺乏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英語電影為此創造了自然條件。電影中的演員多是以英語為母語,精確表達了語言的原汁原味,再加上電影的情節,演員的語調語速、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信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的修辭概念。與課本相比,英文電影中的語言更接近日常生活用語,如電影對話中的gonna等同于課本中的going to,wanna等同于want to,不僅接近日常用語,電影中的詞匯量也極為豐富,以上文提到的電影《飄》中的一句臺詞為例,“I wont have you all starved simplycause I threw myself at your head.It wont happen again.”其中,“throw oneself at somebodys head”是英語中的習語,主要用于女子對男子表達親近,意思是“try to attract someones attention,or love”。
目前高校所用的英語教材各有不同,選材涉及范圍廣泛,一些內容比較抽象,不易于理解,英文電影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所學信息,幫助理解課文。如Against All Odds一課中講述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戰勝病魔,在學術上取得偉大成就的事跡。因為主人公的研究領域對于常人來說較抽象,不易體會他在相關方面的成就,英文電影Discovery中介紹霍金這一片段展示了他本人的宇宙觀及《時間簡史》,以更直觀、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走進霍金的世界,體驗他在取得學術成就的同時,戰勝病魔的偉大精神。
(三)增加對英語文化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文電影作為語言的載體,也是我們了解一國文化的途徑。美國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認為:“電影是一個很好的文化載體,它不僅是那些想成為藝術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費盡心思去創作的東西,同時更是啟發人的思維,發展想象力,反映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種媒介,電影可以再現過去,可以表現未來,也可以影響人的成長。”
語言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了解語言文化,是真正掌握一門語言的必須。[2]如The Green Banana一文中,通過作者在巴西的一段經歷,說明對待異域文化應持正確態度,“青香蕉”象征每種文化中蘊藏的寶藏,應放下偏見,以平等尊重的眼光去領悟。電影《刮痧》更好地反映了這一文章主題。許大同來美8年,家庭幸福,事業有成,其5歲的兒子丹尼斯鬧肚子,因爺爺看不懂藥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傳統的刮痧治病,刮痧后留下的大片血痕成了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面對律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新詮釋”,許大同最終失去了理智。通過影片賞析,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更要意識到平等對待每一種文化。
三、探索英文電影資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以多媒體為載體的英文電影是一種重要的寓教于樂的教學資源,應充分發揮其在英文教學中的優勢和潛能,培養學生真正掌握英語。
(一)選擇恰當的影視素材
英文電影取材廣泛,種類繁多,并非所有的電影適合英語教學,要選擇有益于教學效果的電影題材。學生正處于一個學習的過程中,模仿性較強,選擇對白較多且語速較慢、語音純正的影視播放,給學生理解的時間;電影情節可以相對簡單一些,人物形象鮮活,打斗場景不易太多,以免分散學生對語言的注意力;題材應傾向于介紹國外的社會習俗,風土人情,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的文化背景了解,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好的電影沒有時間限制,經典的影片有巨大的魅力,比如“Gone With The Wind”“Forrest Gump”等,背景知識豐富,文化內涵深刻且語音純正,易引起學習的共鳴。
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選擇適合其學習難度的影片,與所學書本知識相結合。比如,對于大一新生,語言基礎薄弱,聽說能力有限,應選擇易于聽懂的影片,如“Tarzan”;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選擇文化背景深刻且語音純正的影片。
(二)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形式
在電影播放前,反復研究所選的電影,熟悉情節的進展,選取關聯教學內容的片段作為重點,總結影片中出現的俚語、俗語等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對于影片中的生詞障礙幫助學生提前了解,補充相關的知識信息。避免學生看完后就忘的情況,在播放影片前,教師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提前設置與影片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在看的過程中進行思考。
在聽的過程中,對于電影中發音純正清晰、語速適中的片段,易于讓學生進行跟讀模仿,培養對英語語感。對于重要且有一定難度的片段,進行反復聽,以書面形式速記聽到的語言信息,提高拼寫單詞的準確性和聽寫能力。聽寫是一個強化訓練聽力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在最大程度上集中注意力,精聽材料,在最短時間內抓大意記下重點,這對學生提高聽力水平是很有幫助的。[3]
(三)及時在現實情境中實踐和應用
一部好的英文電影只是英文教學的手段,不能看完就了事,關鍵是要從中有所學得。“視”“聽”訓練結束后,應進行“說”的訓練。選擇電影中對白較多的經典片段,讓學生進行分組,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意識地模仿電影中不同角色的語氣,語音,提高口語能力,加深對口語中精華部分的記憶理解,積累大量詞匯,提高口語交流的信心。好的電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觀影感受強烈,用英語書寫觀后感,根據影片內容進行書面總結,鍛煉學生的英語書寫能力。
通過英文電影,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學會得體地運用英語;增強語感,感受西方文化,全面認識外國語言;鍛煉聽說能力,加強溝通交流;創造生動的英語交流環境,培養學習興趣,調動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但同時也應認識到,英文電影只是穿插教學過程的一種輔助教學方法,對于教師是一種挑戰,查閱相關資料,選取適合教學內容的影片并加以反復觀看,在課堂中適時播放,促進教師英語業務水平,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語言。
[參考文獻]
[1] 趙奎英.語言慣性與無意識[J].山東社會科學,2005(01).
[2] 胡學艷.英文電影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現代企業教育,2008(08).
- 上一篇:經濟政治學
- 下一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