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文化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07-14 18:0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傳統文化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東方主義話語中,中國男性的形象通常是虛弱的,女子氣的和屈從的。美國橫貫鐵路建成之后,大批的華人男工失業,為了養家糊口,他們不得不干那些被白人認為女性化的工作,比如,到洗衣房洗衣服,到飯店去端盤子、洗碗,甚至為了生存做下等的侍從。因此,在白人眼里他們被看作是女性勞動者,象征性的喪失了他們的男子氣概。而當時美國《排華法案》和《反異族通婚法》的頒布,既剝奪了在美華人勞工與妻子團聚的機會,也剝奪了他們在美國生兒育女的權利。華人勞工在真正意義上被了。由于上述原因,在西方作家的筆下,中國男性完全不具備勇敢,體壯,好戰的西方男性特征。意大利著名劇作家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講述了一個美國白人軍官和日本女人的愛情故事,美國軍官的背叛和日本女人的殉情自殺加深了東方在他們心目中的女性“他者”形象。長期以來,美國華裔作家一直在努力打破施加在華裔男性身上的刻板印象,重建被白人輕視的華裔的在美歷史。因此,華裔男性氣質的重建成為美國華裔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問題。伊頓(水仙花)是公認的第一個描繪中國人在美國生活情景的美國華裔作家。她的小說《春香夫人》,大多數故事主題圍繞華裔移民的艱辛奮斗歷程展開,展現了更多客觀的美國華裔形象。雖然她也試圖在書中構建華裔男性的男子氣概,但她并沒有完全擺脫時代的影響,在她的筆下,春香先生,這個想盡一切辦法想要成功的男人,比起他的被美國化的妻子,完全相形見絀。別人甚至都不叫他的名字,而是用他妻子的名字稱呼他,“春香先生”。雖然紐約時報認為伊頓已經“在美國小說中記下了一筆”,但是評論者認為她記下的這一筆“不夠肯定”。路易斯的《吃一碗茶》通過描述文化的沖突與融合重構了美國華裔的男子氣概,肯定了華裔男性的美國身份。但是,“西進”作為男主人公恢復其男子氣概的一個象征過程,并沒有顛覆了中國男性的負面形象,因為美國西部在當時本身就是一個更強調“武”文化的地方,不能幫助中國的男性獲得“文”的文化。黃哲倫的《蝴蝶君》描述了法國外交官(西方男性)為中國男扮女裝的京劇演員(象征意義上的東方女性)殉情的故事,它解構了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并顛覆了東西方的主導地位。通過這一解構,西方男性再也無法維持他們的假設,即西方可以主宰東方。但一些批評者認為,該劇的成功是以犧牲中國男性和東方形象為代價的,它在某種程度上仍強調了中國男人的女性化刻板印象。美國華裔文學社區的激進戰士趙健秀,也試圖建構亞裔美國人的陽剛之氣和顛覆亞裔美國男性被的刻板形象。他指出“:在白人眼中無論是可以接受還是不能接受的,亞洲人的原型形象是完全沒有男人氣質的?!痹谧髌贰峨u窩里的中國佬》中,他激發人們對美國亞裔男性被歷史的理解,在《大哎呀》中,他試圖通過描寫亞洲英雄傳說,如水滸中的梁山好漢,三國的關羽來重塑美國亞裔男子氣概。然而,美國華裔女性學者張敬玨認為:“雖然有必要重塑美國亞裔男性形象以對抗東方主義話語霸權對亞裔男子的刻板形象”,但是她“不贊同趙健秀等美國亞裔男性作家把亞裔男子簡單地塑造成沙場上的武士”,因為這種男性形象在張敬玨看來“不過是對西方英雄模式的克隆而已,況且這一模式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父權制這一基礎上的?!睆埦传k更加推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人男子形象,比如“書生”形象,因為在他們身上體現了儒雅氣質和不畏權貴的精神。但是,與趙建秀的陽剛男子形象一樣,她推崇的男性形象模式也依然沒有擺脫男性特質類型化這一局限性。與致力于構建華裔男性的男性氣質的作家一樣,湯亭亭也無法忍受華裔男性的定型形象。湯亭亭在《金山勇士》中對華裔男性的描述語言不像趙健秀那樣激進或極端,她通過對祖先英雄壯舉的描述,他們對惡劣環境的忍耐能力的贊揚和通過艱苦勞動在新的國家立足的深入描寫,重建中國男性的陽剛之氣。國外一些著名的學術刊物,僅有少量相關論文研究湯亭亭的《金山勇士》對華裔男性男子氣質的重建。Leverich指出,小說開頭的《論發現》是湯亭亭轉換男女性別角色,重新定義英雄主義的一種方式。唐敖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值得贊揚的,而發現本身就是英雄的征服行為。鑒于當時華人勞工在美國的惡劣條件,他們的生存就是英雄的標志。我們必須認識到,男性氣質不具有文化普遍性。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造成了對男性氣質的不同定義,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西方文化中的好戰、英勇等特征來判斷東方男性的男子氣質。本文采用KamLouie的“文、武”理論來分析湯亭亭在書中對男性氣質的重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推崇的男性形象是“君子”形象:即那些通過修身養性最終獲得優越品質的人,包括“仁、智、禮、義、信”,這是“文”的方面。而“武”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則是強壯的身體力量,更重要的是知道何時使用,何時放棄武力。KamLouie指出,“文”與“武”的平衡是理想的男性氣質,而本文則試圖證明中國男性正是這樣的陽剛男性。由于社會和歷史原因,湯亭亭筆下的華裔男性的男子氣概表現為在政治壓迫下的堅持和忍耐,在逆境中生存下來的樂觀精神,是完成艱巨任務時的智慧和勇氣。她筆下的男性是一群擁有“仁,智,義、勇”的傳統中國男性。
二、華裔男性氣概重建與中華傳統文化之根
(一)深入骨髓的儒家“仁愛”
在遵循儒家思想的傳統中國,“仁”是最基本的美德,它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不自私。這種美德是體現中國男性氣質的最重要因素。書中湯亭亭的曾祖父伯公,是一個熱血勇敢而又樂觀的人。在去夏威夷的船上,伯公和其他人像囚犯一樣被關在船的甲板下,過著幾個月暗無天日的生活,忍受著惡劣的生存條件。當同行的人對新生活的前景感到孤獨和害怕時,伯公鼓勵他們:“三年后你們就會變成有錢的男人了。三年匆匆就過去了?!辈彩且粋€慷慨的,懂得分享的男人。當他在夏威夷吃到他從未見過的水果和堅果時,“他希望可以給他的妻子”。他把自己見到的所有美麗場景都寫信告訴他的妻子。同時,他愛身邊的陌生人就像愛他的家人一樣。他無微不至的照顧生病的工友,給他們端水遞藥。他熱愛大自然,他熱愛自己耕種的土地,當土地收獲時,他激動得唱起了京劇。伯公的這些表現都體現儒家的仁愛思想。通過對湯亭亭的弟弟的描述,一個不同于其父輩的陽剛男性躍然紙上。弟弟是生在美國的華裔,他骨子里一直把自己當美國公民看待。在對越戰爭打響之后,作為美國的一員,弟弟不得不參加。在描述弟弟經歷越南戰爭之前,湯亭亭還特意對中國民間屈原的故事做了介紹。屈原和弟弟都是和平愛好者,面對毫無意義的戰爭,他們都經歷了相似的悲慘命運。正如屈原的愛國精神通過《離騷》來表達一樣,弟弟也一直堅持保持清醒的頭腦。為了釋放心中的壓抑,他從早到晚都嘀咕著,無論別人聽沒聽見。他極力試圖說服學生對越戰爭是錯誤的,在戰爭結束時,他慶幸自己還活著,也沒有殺人。湯亭亭以她特殊的方式詮釋了男子氣概。這樣的男性氣概是一種仁愛,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在。它不需要用暴力或武力來體現,而是對和平的向往。這種積極的男子氣概有助于家庭和社會團結,在當今世界存在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戰爭有著積極意義。
(二)傳統社會遺傳的生存意識
湯亭亭通過描述她的祖父輩在美國社會文化、經濟上受到的恥辱,和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在敵對國家生存下來的勇氣重構了中國男人的男性氣質。這種男性的內心是強大的,這種男性氣質也是中國男性的“文”的體現,也是他們從自己祖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遺傳中得到的關于“生命”、“生存”的意識,以及這種生命意識在新世界的人生奮斗中煥發出的人性閃光和生存的“智慧”。由于美國當時的移民法,湯亭亭的祖父阿公被剝奪了與妻子見面的權利,因此他只能通過自己的方式釋放內心的壓抑。在建設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的六年時間里,在沒有妻子的擁抱和安慰的可怕長夜里,他常常一晚上一晚上的看星星,一想到“他所建筑的鐵路也不會帶來他的家人”,他感到“他的心都碎了”。他常把他的在毯子或樹林里,看著它,“想知道它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苯K于“有一天天氣很好,他在一處新山谷上空作業,一種強烈的欲望襲擊著他。大自然的美完全把他給征服了,他在吊籃里俯著身子,處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沖動,他想通過來。突然他高高站起身,將射向空中。從此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他乘著吊籃下到谷底,身上的血就涌向,他在與整個世界?!北话兹说闹袊行?,通過阿公這種方式體現了他們的生存智慧。當他在籃子里“操著整個世界”時,有力證明了他是一個男人。TomoHattori評論說:“這種行為使阿公有力的證明了他的男性特征。”中國男性父輩們把他們所有的精力和生命都奉獻給了美國的建設,但他們所面臨的卻是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排斥和屠殺。盡管阿公和成千上萬的人為美國的建設和繁榮作出了貢獻,當鐵路建成時,這些來自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成了不受歡迎的外來者。阿公走遍了美國,想尋找一個地方,一個中國人能夠安全定居的地方,但他卻發現沒有地方是安全的,到處都是白人對中國工人的屠殺。面對這樣敵對的生存空間,阿公并沒有采取直接的暴力對抗,他像無數中國人一樣忍耐著,“善于隱藏,消失數十年,下落不明?!碑敯⒐眯拗F路攢的錢觀看了《三國演義》里的一場戲,關公浴血奮戰,三兄弟終于建立蜀國,他覺得精神振奮,大受鼓舞。關公的戲和當時中國移民的處境是緊密聯系的。中國移民完全生活在一種無助的環境下,他們從關公的故事中獲得勇氣和力量,共同抵抗白人對他們的不公待遇。而關公和阿公稱呼里都有的“公”字,使這個神話的歷史人物與湯亭亭的祖父聯系在一起,中國的祖父成為美國的英雄。湯亭亭父親的男性氣質體現他面對敵對環境的忍耐智慧。父親一直牢記,“如果他不說話,別人就不會注意他”,他就可以在敵對的環境中生存,因為“沒有人會傷害可憐的弱小”。所以當他被吉普賽人誣陷,他忍氣吞聲,當他被合伙人騙走洗衣房的股份時,他安慰妻子:“別擔心,我正打算去加利福尼亞呢,那兒才是真正的金山。”當他經歷了種種的失敗,最終擁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洗衣店時,這充分體現了在惡劣的種族和經濟條件下的中國男性的生存智慧。
(三)父權文化下的家庭責任感
在傳統的父權社會,男性是一個家庭甚至整個國家的支柱?!督鹕接率俊分写蠖鄶的行员尘x鄉的來到美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養家。近代中國的貧窮落后和戰火不斷,使得男人們很難掙錢養家糊口,因此,去美國“淘金”成為唯一可行的選擇。湯亭亭在書中描述了這些美籍華人移民祖先的故事,他們勇敢的面對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以自己的方式支撐家庭,養育孩子。曾祖父在夏威夷開墾甘蔗田時,很為自己養家糊口的能力感到驕傲,每逢發工資,他就往家里寄錢。為了能往家里寄回更多的錢,曾祖父從來不去舞會,不喝酒,不抽煙也不去賭博,甚至在長期見不到妻子的情況下也沒有花錢找女人。在他的眼里,家庭的需要高于一切,相對家庭需要,個人的任何需要都是奢侈的。因此,為了家庭,曾祖父放棄了一切個人需要。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謊稱自己在農場過得很“輕松自在”。傳統的中國,需要男性傳宗接代以使一個家庭繁榮昌盛。不幸的是,廣闊的地理距離將這些寄居美國的中國男性變成了掙錢的機器,剝奪了他們享受天倫之樂的權利。他們將所有的收入都寄回給中國的妻子和孩子。當曾祖父的妻子讓他去賺錢,“別呆在這里吃”時,他立即前往美國。當曾祖父收到妻子的來信,要求他寄錢回去給她買金表,買新衣服,或是家里需要翻修庭院時,曾祖父為了拿到額外獎金,沖進隧道去查看爆炸的甘油炸彈。當湯亭亭的爸爸帶著全家來到美國,他希望自己在事業上有所突破。然而,當殘酷的現實漸漸摧毀他的愿望時,他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男人,理應擔起養家的重任。雖然爸爸的話越來越少,人變得越來越沉默,也沒有了幽默感,但他仍堅持著開創新的事業。同時,爸爸從來不會忘記,培養孩子是他的職責。在孩子面前,他表現出溫柔的一面,有時和他的孩子把蜻蜓當作玩具飛機來玩,有時將煩人的飛蛾帶入游戲,有時或讓他的女兒偶爾玩玩賭具。
(四)維護傳統文化與反抗現實的勇氣
小說開頭的短章節《論發現》講了一個傳說,傳說里一個尋找金山的華人探險者,不幸身陷女人國,他的嘴巴被縫緊,耳垂被穿刺,雙腳被裹小,臉被涂上脂粉。實際上,這個短章節是作者對中國小說《鏡花緣》中的一個著名情節的改編,在結尾處,她指出這個女兒國實際上是在北美洲。哥倫布的“發現”給原本早已生活在美洲的土著帶來了慘重的后果。如果說對外國土地的發現是誤解、是蒙受痛苦和剝削的開始,那就如同尋找金山的中國移民一樣,他們在美國已經失去了自己的語言和聲音,也無法表達自身的感受。湯亭亭清楚地表明了這種“失聲”給她的男性祖先們帶來的痛苦和對他們的破壞性影響。書中《論死亡》的章節也通過改編杜子春的故事揭示了華裔男性被剝奪說話的權利。湯版的杜子春最后因兒子的慘死而打破沉默,道士的藥方被毀,人類失去了長生不老的機會。緊接著的另一個小章節《再論死亡》同樣講述了一個尋求長生不老而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故事。沉默再次被打破,人類無法永生。既然人類無法永生,湯亭亭想要通過這兩個短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要打破沉默。張敬玨認為這兩個短故事提供文本內的對照,在檀香山的曾祖父就打破了白人老板強加給他的沉默。關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作為英勇、忠義、懲惡揚善的化身,被當作武神和文神來崇拜。在他身上所體現的大無畏精神和高超的武藝,是華人在異國他鄉的險惡環境中生存下來的精神力量,他的英雄氣概也給予了中國移民爭取自己權利的勇氣。中國勞工,特別是那些通過假身份進入美國的人,要在美國生存就不得不長期保持緘默,無形間被剝奪了表達自己的聲音權利。他們的聲音被壓制,他們對美國的貢獻也被刪除。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打破沉默。中國男性的“武”,不僅僅指身體的力量,而更多的是如何去運用這些力量。在夏威夷的甘蔗園里,白人老板命令華人在砍伐作業時必須嚴守“肅靜”的規矩。為了消除自己和同胞的暗啞之苦,曾祖父運用唱歌和咳嗽等方式來進行反抗。他說道:“我生來就不可能像和尚一樣保持沉默,早知道要發誓沉默,我還不如剃掉頭發,出家為僧?!币虼?,當濃濃的煙霧和過度勞累使他咳嗽時,他將咳嗽變成一種自我保護和表達的方式。“當洋鬼子們吼叫著催促他們快點干活時,他以咳嗽作答。深沉、悠長、響亮的咳嗽聲似怒吼,如低吟,像大聲喊出了心聲一樣舒坦。他在咳嗽中夾進了怒罵?!痹诔錆M敵意的環境中,曾祖父知道使用武力是無用的。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他們在地上掘了一個圓圈,挖成一個大洞。“你好,地底下的中國!”“你好,母親!”“我想回家!家!家!家!”由于他們的叫喊聲太吵人了,洋鬼子們本應該向他們沖過來的,但這次洋鬼子們卻躲起來了,他們被中國佬們的氣勢所嚇倒。從此,伯公再沒有因勞動時說話而挨鞭子。這是華人為爭取話語權作出的反抗,是他們足智多謀、反抗性別壓迫的最佳例證。很明顯,《金山勇士》里的中國男性的反抗不是通過直接的對抗,而是采用了更巧妙的手段。因為不滿意他們的工作條件,祖父阿公和其他華工一道開始罷工,要求更好的工資待遇和更合理人性化的工作時間。他們冒著坐班房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會沒收其為他們存入銀行的薪水的雙重危險。阿公牢牢記住了這幾個英語單詞:“每月45美元—8小時制。”他反復練習著這句罷工口號:“白人一天只干8小時,中國人也同樣只干八小時?!彼麄兊牧T工一直持續到第九天結束,白人鬼子宣布該公司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給工人加薪4美元。雖然不是他們要求的14美元,但是罷工畢竟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些中國工人的權益是通過協商對話和溝通來實現的,體現了他們敢于反抗的勇氣。當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竣工時,白人官員作了演講?!斑@是19世紀最偉大的功績?!薄爸挥忻绹瞬拍軇撛斐鲞@樣的功績。”他們說的不錯,因為修建了這條鐵路,阿公和其他華工們也應該是美國人了。
三、結論:傳統文化與創業精神的結合
篇2
關鍵詞:傳統文化;原創動漫;藝術創作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6-0161-01
一、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現狀
自2004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多個省市把動漫產業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建成了若干規模較大的動漫產業基地,推出了眾多成功的作品。雖然中國動漫產業在最近幾年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與動漫大國間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相比之下,國產原創動漫作品的市場環境越來越困難,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國產原創動漫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發掘,難以吸引國內受眾的關注。文化是動漫發展的主導性因素,國產動漫應從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吸取經驗,尋求幫助。
客觀地說,一些取材于傳統文化的動漫作品之所以沒有獲得受眾的認可,在于作品流于形式,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借鑒。然而,當下西方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大眾的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對我國人民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全面的,不但主導著國人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還制約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方向。單純模仿甚至照搬美、日動漫風格創作的中國動漫作品,與國人的文化特征實不相宜,也無法真正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
二、我國原創動漫與傳統文化的互動
在文化傳播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動漫藝術,從出現起就以其獨特的形式和作用參與推動著文化歷史的發展進程,也必然會受到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中國原創動漫應當具有自己鮮明的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和價值取向。文化是原創動漫的根基,動漫作品則為文化的發展及傳播提供了媒介,原創動漫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共生共贏的關系。
(一)傳統文化是原創動漫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的原創動漫曾經并不遜色于歐、美、日等動漫強國,并有其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除了文學作品以外,服裝、器物、飲食、禮俗、民樂等各種文化形態,都能很好地運用于原創動漫作品中。早期的《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為中國贏得了廣大聲譽的作品,就借鑒過水墨畫、木偶劇、剪紙、皮影、泥塑等傳統藝術形式。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并能成為原創動漫作品的核心競爭力。
(二)原創動漫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動漫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動漫產業在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動漫是一種寓教于樂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的延伸。融會了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原創動漫,必將成為新時期文化傳播的有力助推。動漫作品的觀眾群普遍為青少年,作品中宣揚的文化立場與精神內涵對他們的成長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原創動漫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
(三)原創動漫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借鑒
民族傳統文化決定了國人的行為觀念、價值取向、審美趣味等。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借鑒以及創新的表現方式,觀眾對傳統文化會有更形象的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鳴,作品的成功也就顯而易見了。原創動漫應該創造性地借鑒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加強互動。原創動漫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應該從文化的更深層面進行分析,并從表現形式等方面推陳出新。只有創造性地借鑒傳統文化,原創動漫才會贏得觀眾的認同,才能符合市場的需求,并帶動中國動漫持續發展。
三、民間傳統文化對動漫藝術創作的影響
創意性是當今動漫藝術的顯著特征,而深厚的文化積淀則是創意產生的源泉。成熟的動漫創作應該運用本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元素,并對其加以改造和創新。只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有機結合,增強人們對本民族、本地域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才可能使當今動漫藝術實現產業化與人文特色之間的相融共生,并在動漫形象塑造、動漫產品研發、動漫品牌樹立、動漫企業崛起中展現出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動漫產業走上生生不息的創新之路。
(一)民間傳統文化對動漫美術風格的影響
優秀的民間文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同時也呈現出極其鮮明的個性化和地域性特征,從創作手法到美術風格都是如此。有樸素的、華麗的、含蓄的、豪放的,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如此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形式,為當今動漫在形象塑造、表現手法等藝術創作上提供了豐厚的資源。
從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中可以看出,民間藝術豐富的表現形式已經在早期動漫創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哪叱鬧?!方梃b了民間年畫的風格,《豬八戒吃西瓜》運用了民間剪紙的形式,《九色鹿》則取自于敦煌壁畫的造型,《小蝌蚪找媽媽》更是開創了中國動畫水墨淡彩繪畫風格的先河,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除此之外,諸如刺繡、陶瓷、木刻、石雕等表現形式多樣,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和可塑性的民間藝術形式,還有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空間。如果能將優秀民間藝術中的傳統元素融入到當今動漫的形象設計上,一定會使觀眾在獲得新穎視覺體驗的同時,還能體會到民間傳統文化在動漫藝術創作中呈現出的形式多樣的美術風格之魅力所在。
(二)民間傳統文化對動漫審美價值的影響
優秀民間傳統文化培育了原創動漫的美學風格,形成了意境美、道德美的審美風格和寓教于樂、內斂含蓄的中和之美與樸素之美的審美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藝術思維,崇尚神似、神韻和意會的藝術形象。
經典動畫作品《大鬧天官》就集中體現了中國早期原創動漫的美學氣質與風格。其中人物造型古雅神奇,藝術風格靈動飄逸、超凡脫俗,綜合運用了戲曲表演、臉譜藝術、壁畫年畫、民間彩塑等藝術元素,廣泛汲取了先秦青銅器、漢代畫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藝術形式。虛實簡練而富于變化,有著很強的寫意性和裝飾性,表現出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特有的價值取向、審美觀念,在民間傳統文化與動漫創作形式的結合上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
(三)民間傳統文化對動漫創作思維的影響
豐富的民間藝術題材,濃厚的地域民族色彩是當今動漫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從優秀民間傳統文化的寶庫中獲取靈感、發掘原型,用現代藝術手法創作出具有民間傳統風格氣質與時代精神的動漫形象,是當今原創動漫創新的必經之路,也是專業動漫創作者應承擔的責任。
當今動漫藝術和民間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早期動漫作品的取材就直接來源于民間,多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故事、野史、傳說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創新而成的,如《漁童》、《人參娃娃》、《阿凡提的故事》等。然而,由于民間文化具有傳承性、娛樂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這種淵源關系還表現為對民間敘事的借鑒與升華上,同一類型、同一主題的故事會在不同區域、不同時間里流傳,構成故事的各種元素在保持原有基本形態的同時,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在當今動漫創作中,來源于民間傳統故事的情節、人物在對原有元素進行整合演繹的基礎上,以現代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讓觀眾感受到民間文化的永恒魅力,引起超越時空、超越現實的心理共鳴。
(四)民間傳統文化對動漫藝術發展方向的影響
動漫是一種把復雜的內容、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簡潔概括、準確深刻地表達其文化本質的藝術媒介。動漫文化是通過動漫形象來表現的,動漫形象以各種傳播形式,使觀眾在感官上獲得體驗的同時,心理上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審美過程中,一系列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融入其間,并通過動漫藝術完美地呈現出來,成為當今動漫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
結合當今動漫藝術發展的特點,對優秀民間文化進行創新,使民間習俗和民間藝術中的經典保存與流傳,無疑對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同時動漫傳播的大眾性也使動漫藝術具有了平民化的民間文化特色。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今后傳播技術的成熟和終端設備的普及應用,原創動漫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將更為顯著。在這樣背景下,找準民族文化特色,保留并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便成為當今動漫創作所不能回避的問題,原創動漫也必定會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獲得蓬勃而長久的生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國際化的發展背景下,在我們自己的原創動漫作品中,保留我們的民族價值觀和文化思維,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動漫藝術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齊驥.動畫文化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張巧,李少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動畫造型設計[J].電影文學,2009(04).
篇3
【關鍵詞】 藝術類專業;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原因;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世界各種文化也是史無前例地交融匯織,當代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大多追求時尚、個性、自我,主推西方文化,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受益者。但與西方文化相比,他們所接受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幾乎空白,對傳統文化了解嚴重缺失,這種對中西文化了解的失衡,勢必會影響綜合素質的提高,進而影響到他們中西文化的交流。如何提高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并盡快補充這些缺失的傳統文化,顯得尤為迫切,也是我們當前高校教育者應當解決的問題。
一、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缺失的現狀
在大學校園里,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由于文化知識基礎差、底子薄,加之自我的個性以及對傳統文化知識認識不夠,傳統文化知識的缺失更是顯而易見,主要表現在:節日文化上,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傳統節日觀念正在逐漸淡化,西方節日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他們的腦海中,他們流行過情人節、圣誕節等;影視文娛文化上,他們推崇“西片”,崇尚“快男超女”,而非傳統經典文化;吃穿用文化上,麥當勞、肯德基、香奈兒、古奇等西方品牌早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梢娝囆g類專業大學生傳統文化淡化問題日趨嚴重,已逐漸影響到他們的價值觀,逐漸使他們失去價值判斷,喪失辨別能力。
二、原因分析
1、歐美等西方文化的沖擊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手段的提高,信息傳輸更加便捷,當代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多,途徑更廣,接收的新鮮事物更多。而西方主流文化正通過各種渠道和媒介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進行沖擊,西方文化的沖擊無疑削弱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響。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的主要代表始終站在文化的前沿,接受著文化的洗禮,所以,在當前形勢下,由于西方文化的新穎性和傳輸的便捷性,無疑會對青年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尤其是對藝術類學生,他們辨識能力更弱,自我控制能力更差,追求時尚感更強,這種外來文化的入侵對他們來說影響更加深遠,甚至是言必稱歐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往往認為中國的藝術是古董,西方的藝術才輝煌燦爛,具有實用性。中國傳統文化由于忽略和受經濟大潮、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正在學子的心中逐漸消亡。
2、社會功利思潮的影響
世界的開放,文化的交流,使得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思想上所受的沖擊也更大,社會上盛行的功利思潮,拜金主義更是對他們影響巨大。由于專業的特殊性,與其他專業相比,藝術類學生在求學過程中的物資投入更多,受到的誘惑更大,接受傳統教育更少,相對來說他們更注重學業上的物資投入和產出,因而更容易受到功利思潮和拜金主義的影響,甚至出現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再加上藝術類專業就業難、社會不公等矛盾相對突出,他們對傳統文化更加漠視,甚至是“敬而遠之”,形成惡性循環,難以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3、學生認識的偏差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以及考試制度中的設置,藝術類專業學生重視的一直是專業的學習,在他們的觀念里,專業是必須的,文化學習是可有可無的,即文化學習只是專業學習一時的輔助。帶著這樣的觀念進入大學,在認識上產生一系列偏差。大部分藝術類專業學生思考問題都更為直觀,他們認為,對于專業的大量練習和學習能讓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用,但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他們則認為空洞、虛幻,效用似乎看不到,也摸不著。另一方面,與其他專業相比,藝術類專業客觀上更需要去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實踐,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因而對藝術類大學生來說,他們偏重于專業的學習,而忽視文化素養教育尤其是傳統文化的教育。
4、部分授課教師自身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不夠
對藝術類專業來說,教育過程更注重言傳身教,然而,部分藝術類專業教師由于其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原本就有所欠缺,他們也存在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誤區,甚至對其采取漠視心態,這種心態在專業教學中勢必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造成大學生輕視傳統文化教育,甚至抵觸。
三、強化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
1、改進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內涵,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
重視對藝術類專業教師的綜合素養培育,引入對專業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考核要求,改進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內涵,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促進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一直以來,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是導引學生學習方向的舵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發展方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師其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不夠,則勢必對學生產生影響。所以,高校應首先提高專業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積極提供教師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平臺,同時在教師教學考評中引入傳統文化素養考核,讓專業教師從主觀和客觀上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培養人才中的重要性,進而改善知識結構,改進教學理念。這樣,專業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就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在授課中也會引入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逐漸具有文化的使命感,從而達到文化自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把傳統文化僅僅放在理論的圣殿上,要著眼于學生的道德成長要求和價值訴求,避免天馬行空似的單純抽象的理論灌輸和呆板的說教,可有效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諸如文字、圖片、動畫、漫畫、影像等多種教學形式,建立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立體感、時代感,同時改進教學方法,改變以往的教師主動傳授學生被動接受方式,積極引入案例討論、情景再現等研討方式,將學生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方,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手法來詮釋文化精髓,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魅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外,教師還可把當前互聯網上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網站,如中國孔子網、中國國學網、中華文明網等推薦給學生,并對他們加以指導和幫助。
2、以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引入傳統文化教育
以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引入傳統文化教育,積極發揮藝術類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大學里的主題教育活動,對于藝術類專業學生來說是除了專業學習外的,他們喜歡的另一種學習活動形式,在這里他們盡情發揮和展示著他們的藝術才能,主題活動是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有效載體。因此,高校在設計主題教育活動時,可考慮引入傳統文化背景。在開展主題活動時,藝術類大學生往往是活動的展演者,為做好演出效果,他們往往會主動去了解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然后通過自身的藝術才能表演出來,表演效果與他們對傳統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密切相關,在鍛煉他們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掌握了傳統文化知識,隨著專業技能的逐步提高,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蘊將愈加深厚,這樣就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因此,隨著主題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學生在活動中將會深切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傳統的真諦,其傳統文化素養將得到有效提升。
3、在校園環境建設上注重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在校園環境建設上,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文化內涵中,在提升學校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亦可引導學生了解并尊重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在校歌、校訓、院歌、院訓等這些精神層面的校園文化中充分融入傳統文化元素,進而內化于行動,作用于實踐。另一方面,可以從物質層面上將傳統文化氣息構造到校園景觀文化中。在教學樓、宿舍樓、學院附近的道路、山水、植物等物質上的形體上賦予其文化內涵,如粘貼經典的古詩詞或名言警句等,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讓學生能在朝夕間耳濡目染,從而發揮其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郝建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3.21.
[3]王青.高校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謅議[J].學習月刊,2010.2.
篇4
傳統文化版權保護權利主體創新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這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北朝民歌,讓巾幗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千古流芳,美國迪斯尼公司將《木蘭辭》所述的故事改編成動畫影片《花木蘭》,為迪斯尼公司帶來超過3億美元的巨額商業利潤,然而因中國傳統文化詩歌而來的《花木蘭》電影的商業成功,似乎只屬于好萊塢、只屬于美國,作為花木蘭故鄉的中國卻沒有從中得到一分一毫的版權費。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此就提出了如何通過版權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問題。
版權保護是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重要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知識產權沖突、國內地域產權沖突逐漸增多,為了實現傳統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亟需對傳統文化進行版權保護。一方面,傳統文化版權保護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基石,是民族精神的記載,為了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世代綿延,使傳統文化發揮出其獨特的精神價值,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版權保護和管理,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財富,也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中華上下五千年,作為文明古國,我們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從美國動畫影片《花木蘭》的成功中,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潛在的經濟價值,也發現了我們在管理文化產品商業開發方面存在的不足,只有做好傳統文化版權保護和管理工作,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并重,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共擁。
針對我國傳統文化版權保護不足的現狀,本文試究傳統文化保護不足的原因,在分析其立法困境的基礎上,從多層次化權利主體、完善豐富權利內容、不限定保護期限以及創立數據庫保護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立法建議。
二、我國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現狀與問題
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臨,對傳統文化進行版權法律保護既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要求,又是應對國際文化競爭的手段。我國傳統文化版權保護法律體系總體上仍處在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傳統文化雖是我國版權法律體系保護的內容之一,但相關規定過于原則及寬泛。對傳統文化進行版權保護已成為國際共識,在《伯爾尼公約》、《突尼斯版權示范法》中,都將民間文化作品列入版權保護范圍。我國《著作權法》第六條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并未對其他傳統文化的版權保護作出具體規定;國務院制定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也只涉及對傳統手工藝品種和技藝的保護。面對涵蓋范圍廣泛的傳統文化,國家雖然認識到了傳統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國傳統文化版權保護法律體系仍尚不成熟,存在空白遺漏和過于寬泛之處。2014年國家版權局起草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我們也期待這部條例的正式施行。
第二,目前我國傳統文化版權保護體系主要有版權行政管理體系和文化行政管理體系兩個部分,申報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程序較為復雜,由此可能產生申報路徑不統一、重復申報的情形。
第三,相關企業和個人缺乏傳統文化版權保護意識。以擁有豐富傳統文化資源的陜西省為例,陜西戶縣農民畫創作風格新穎、地域特色明顯,當地很多農民都掌握這項技藝,也涌現出琳瑯滿目的農民畫作品,但農民畫作者卻缺乏著作權登記的意識。與此相似的還有陜西延安剪紙,同樣缺少著作權自愿登記的情形。
三、我國傳統文化版權保護不足的成因
傳統文化概念難以界定、范圍難以確定,是我國傳統文化版權立法不足和實踐保護不夠的根源。
(一)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特殊性
傳統文化是一個廣泛卻有些模糊的概念,明確傳統文化的界定與類別是實施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關鍵。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沉淀下來的,能夠反映特定民族風貌和精神的相對穩定的文化,主要包括民間藝術、文學作品、工藝品、繪畫、表演、民族服飾等。
傳統文化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集體性,傳統文化的集體性源于它的群眾性,傳統文化的生成發展是廣大民眾在長期歷史實踐和傳承過程中集體創造的,它并非直接屬于某個個體。比如年畫技藝,可能同一地區很多人掌握這種藝術手法,這種藝術手法是屬于該地區集體所有的。
傳統文化具有傳承性特征。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歷史的積淀去不斷豐富完善,在傳統文化流傳的過程中其影響不僅及于當代人,它是源遠流長的能及于子孫后代的精神財富。
傳統文化也具有變異性的特征。傳統文化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在流傳的過程中,作品不歸一人所專有,人人可以改動,所以作品常常是不固定的,它的內容和形式不斷處于變化之中?!?/p>
(二)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立法困境
1.權利主體難界定。傳統文化具有集體性的特征,這也使得傳統文化的版權保護不同于一般的版權保護。相比于具有鮮明的、確定的權利主體的一般版權保護,對于傳統文化的版權保護,我們應首先明確其權利主體。
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最初它具有一個特定的創造者,但在世代相傳的發展過程中,其創造者已不單屬于某個個體,可能是屬于一個地區集體共有的文化,是群體智慧的結晶,這使得界定其權利主體成為一個難題。
2.權利內容難確定。相同的民間傳說,在不同的表現形式上就有不同演繹。某著名喜劇演員在一個喜劇小品中戲說“花木蘭”,將花木蘭塑造成貪吃怕死的形象,被認為戲說尺度過大有惡搞嫌疑,破壞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統性。再如“烏蘇里船歌案”中,歌唱家郭頌在赫哲族民歌的基礎上改編創作出《烏蘇里船歌》,這首《烏蘇里船歌》幾乎成了赫哲族民歌的代表,而后法院認定《烏蘇里船歌》系改編作品,郭頌不是原創作者。另外,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交融,國際間因翻譯問題而產生的版權糾紛也日益增多。龍,作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常用來象征祥瑞,被英譯為“dragon”。然而,“dragon”一詞在《約翰啟示錄》中被描述成魔鬼撒旦的化身, 代表著異常邪惡的力量。所以一些西方人的慣性思維十分樂意視中國龍為“dragon”, 把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與“dragon”掛鉤, 妖魔化中國。針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傳統文化版權糾紛,版權保護的權利內容應當包含哪些方面才能全面實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管理,值得我們探究。
3.保護期限不統一。對于傳統文化的版權保護期限理論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版權保護應有期限限制。從知識產權的激勵機制來看,知識產權是要保證權利人在法律所規定的期限內收回其所投入的成本和獲得回報,在超過了這個法律規定的期限后,此權利即進入公有領域,之所以這樣要求是因為如果權利人可以無期限的壟斷該知識產權,那么就會中斷創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另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版權保護期應不受時間限制。傳統文化具有傳承性的特征,是在民族發展進步的過程中逐漸演進、形成的,很難給傳統文化的形成確定一個起點。同時,傳統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逐漸完善并永久的流傳下去,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都將永存。因此,很難給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界定一個期限。
四、完善我國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建議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傳統文化被廣泛運用到商業領域的今天,筆者試從版權保護立法角度提出完善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一點建議:
第一,在版權立法中確定傳統文化多層次權利主體。在“烏蘇里船歌案”中,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人民政府為訴訟原告,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四排赫哲族鄉人民政府既是赫哲族部分群體的政治代表,也是赫哲族部分群體公共利益的代表,在赫哲族民間文學藝術著作權可能受到侵害時,鑒于權利主體狀態的特殊性,為維護本區域內赫哲族公共的權益,原告作為民族鄉政府,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提訟?!边@說明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權利主體可以是集體,事實上,很多傳統文化是某一地區、某一民族的群體作品,不存在個體著作權人。另外,當發生版權糾紛時,以某個集體例如地方政府組織為代表提起糾紛解決機制更具有可操作性、其訴訟結果可能惠益到這一地區和社群,也節約了訴訟成本,提高了訴訟效率。
同時,也應當鼓勵企業和個人樹立版權保護意識。我國目前的版權保護制度為自愿登記制度,由著作權人向各地登記機構提出申請,登記機構審查合格后依法予以登記并頒發著作權登記證書。經過登記的文化產品可以明確其版權歸屬,降低被侵權后的訴訟代價。擁有如年畫、剪紙等文化產品的企業和個人可以對具體產品進行版權登記,如遇盜版侵權等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根據《著作權法》、國務院《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也可以主張許可、監督、收費、救濟等權利。由此可見,對于傳統文化版權保護可實行多層次權利主體,傳統文化的涵蓋面較大,單一權利主體顯然不能滿足其版權保護的需要,多層次權利主體在司法實踐中有利于變通實現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目的。
第二,豐富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權利內容。針對目前傳統文化版權糾紛狀況,我們發現關于傳統文化的改編、演繹、翻譯糾紛較多。前文所述的“烏蘇里船歌案”涉及對傳統民歌的改編、戲說花木蘭小品是對“花木蘭”故事的歪曲演繹、“dragon”是對“龍”形象的惡意貶損。因此,傳統文化的版權保護應注重維護傳統文化的正統性,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演繹、翻譯、改編的過程中,禁止他人歪曲、篡改、貶損使用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精神內涵。
此外,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的權利內容還應包括傳統的表明來源權,即表明傳統文化的來源地名稱、來源主體等權利。以及復制權、表演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翻譯權等財產性權利。
第三,不限定傳統文化的版權保護時間。筆者認為,對于傳統文化的版權保護應不受時間限制。一方面,傳統文化的產生時間無法確定,其內容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要確定其版權保護期限幾乎沒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價值在于弘揚民族精神,如果對傳統文化的版權保護期限加以限制,則不利于載負著民族精神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依托傳統文化產生的、非集體創作的具體文化產品,則應依據《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保護期限加以限制。
第四,創新傳統文化保護模式。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版權保護的過程中,可以引入新模式以促進版權保護,例如建立傳統文化數據庫保護模式。依據歐盟1996年的《歐洲議會及歐盟理事會數據庫法律保護的指令》,數據庫保護模式是指,將獨立的作品、資料和其他材料進行系統的或經有條理的方式整理過,并可用電子或其他方法單獨訪問的數據集合。建設傳統文化數據庫,可有效實現傳統知識保護的最廣范圍公開明示要求,在惠益分享等配套知識產權保護實施體系下,實現對傳統文化予以相應產權的保護、地域文化的跨國尊重及更正宗地廣泛傳承。將電子數據庫運用到傳統文化版權保護制度下,建立版權管理體系和文化行政管理體系共同的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版權申報路徑的統一,有助于簡化版權申報、查詢的方式,避免重復申報版權情況的發生。
五、結語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民族瑰寶,既是精神財富也具有經濟價值。完善傳統文化的版權保護,是順應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必然要求,是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更是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針對國際形勢和國內現狀與困境,從權利主體、權利內容、保護期限等方面健全完善傳統文化版權保護法律體系,盡快實施傳統文化版權保護相關法律條例,使我們的立法、司法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相信我國的傳統文化版權體系會取得跨越式的發展。參考文獻:
[1]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
篇5
摘 要 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其所特有的傳統文化藝術特性是其他各國所無法比擬的,其中的傳統武術更是我國人民創造的文化瑰寶。在全國倡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大環境背景下,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武術,是加快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大創新舉措。文章從傳統武術在當代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并以此為基礎,有針對性地根據問題提出了幾點傳承與發展建議,以供相關讀者參考。
關鍵詞 傳統武術 發展問題 傳承與發展建議
武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領域的一顆璀璨明星,伴隨著社會發展歷程的不斷加快,中華傳統武術也跟隨著發展潮流,接受歷史的洗禮,取得了新的突破。然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西方文化涌進了國內,這為傳統武術的傳承和發展開創嶄新局面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鑒于此,相關部門應從傳統武術在當代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發,積極開展傳承與發展傳統武術的研究工作,不斷創新,才能使傳統武術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才能確保傳統武術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進而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傳統武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武術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目前,我國以競技武術為主要項目的武術賽事不在少數,傳統武術也正在通過競技賽事的方式走向國際舞臺。然而,由于武術賽事市場在體育賽事當中所占的優勢并不突出,其所取得的發展空間相對于體操、乒乓球等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的空間相對較窄,這同時也對傳統武術的發展產生了阻礙影響,限制了武術的發展空間。雖然部分地區的傳統武術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發展空間依舊停留在表演以及交流層面上,這難免使人對傳統武術產生難登大雅之堂的偏見。長期下去,傳統武術的文化特性將逐漸流失,不利于其日后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二)西方文化對傳統武術帶來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各項中西交流合作活動的開展,我國的文化藝術也開創了新的發展路徑,呈現了新的格局。在走出去,請進來的中心思想交流中,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巨大沖擊,原本應屬于傳統文化藝術的武術精華被西方體育文化逐漸淡化,已經處于社會文化的邊緣地帶。在國內外文化、多元文化并存的大環境背景下,我國傳統武術文化面臨著生存與發展危機,一旦傳統武術無法適應多元文化的環境,不僅會導致傳統武術遭受排斥,還會進一步影響武術的傳承性。除此以外,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格局里,現代武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隨著現代武術受歡迎程度的日益提升,傳統武術在此過程中也必然會受到影響和沖擊。
二、傳承和發展傳統武術的幾點建議
(一)確立武術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第一,堅持優先發展。為了彌補傳統武術傳承與發展的不足,就必須把優先發展傳統武術的思想和行動納入中國傳統文化建設事業發展的日程上來,并統一落實到普及素質教育的決策部署中,使之成為傳承與發展傳統武術的推動力,保證教育部門在擬定教育發展規劃時能綜合考慮到傳統武術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與地位。在實施教育建設發展工作的實踐過程中,財政資金就能夠有效保證發展傳統武術的資金投入,所下撥的公共資源也能優先考慮滿足傳統武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力資源的開發,使傳統武術的傳承問題逐步專業化、規范化,從而達到推動傳統武術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目的。
第二,堅持創新發展。在發展傳統武術教育事業時,要從各地區實際出發。一方面要從解決人們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制約傳統武術事業發展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入手,進行課程教育改革的大膽嘗試和創新,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激勵機制,加大對師資隊伍建設的資金投入,增強教育軟實力,促進教師隊伍高層次、專業化邁進,以逐步縮小學校之間教師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距。
(二)鼓勵傳統武術開展和參與商業比賽
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除了需要社會的磨練,還需要社會提供一種機遇。同樣的,對于傳統武術的傳承和發展而言,它們要想在文化界脫穎而出,獲得大眾的認可,除了自身所具備的文化特色外,還需要社會提供的機遇,讓它們有機會展示自身的特色。故此,國內體育界應對界內的管理機制進行完善,盡可能地為傳統武術提供展示魅力的平臺。譬如說:可以在省、市甚至全國范圍內舉行一些傳統武術商演比賽。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活動的開展加大傳統武術的推廣力度,以提升其在社會大眾中的知名度,為我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開拓傳統武術的發展空間
社會文化經濟的繁榮發展為各種時代文化和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這是由于文化在新時展在很大程度取決于文化經濟市場和藝術市場的發展水平。從積極的意義方面進行分析,文化市場發展水平的提高,不僅能夠促進更多文化產品的出現,也從經濟的角度保證了文化傳承者身份的自立。故此,傳統武術人員應要脫離自身的發展束縛,不再把自己局限于傳統武術之中,而是要向能夠發展傳統武術的各社會階層、社會行業邁出第一步,以尋求發展空間。如:成立傳統武術協會、開設武術培訓班等;加入相關行業擔任武術指導等。通過融入武術領域,不斷充實,以達到開拓傳統武術傳承與發展空間的目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界重點發展的內容,是發揚中華民族精神,保護中華文化瑰寶的希望之路。我們只有從傳統武術在當代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對其未來的傳承與發展路徑進行問題,才能緊握時展脈搏,與時俱進,進而找準發展渠道,促進傳統武術的可持續發展,使之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彭道圓.論我國傳統武術的現展戰略[J].時代教育.2013(08).
篇6
如何對待民俗文化,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還是一個關系到民族發展的問題。長期以來,對民俗文化的漠視使我們重新審視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問題,早在1937年,鐘敬文就撰文《民眾生活模式和民眾教育》一文,談民俗文化傳承與教育的問題,點明了教育在改造民眾生活模式,提高民眾素質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99年鐘敬文在《建立中國民俗學派》一書中,特別強調要“大力推進各種層次的民俗學教育活動”,提出“民俗學不僅是一個科學的對象,它也是一種教育的事業……民俗學教育,不僅僅限于大學、研究院,還應該在更大的范圍內,擴大它的傳播……至少應該從中學起,對學生進行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讓他們增強愛國情感,自強不息?!蓖瑫r,還提出了編寫中學民俗文化教材的設想,并以日本、北歐等國家典范做法為例,這些說明了在基礎教育、大眾教育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2004年在南昌召開了“民俗教育與當代社會”高層論壇會議,與會代表們圍繞中國民俗教育的現狀和未來、民俗教育與學校教育,民俗教育與大眾教育等議題進行了討論,他們一致建議應把民俗文化教育納入中小學教材。華中師范大學的副校長黃永林也提出,對民俗文化忽視悲觀的現象具有普遍性,從中小學到大學這種現象都存在著。如果這樣下去,民俗文化就會在無形中流失,中小學應該把民俗文化納入教材中去。2011年7月在貴州民族學院召開“中國民俗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在會上提出“民俗民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編寫雙語教材,編寫民族民間文化普及的讀物”以及“傳統節日為民族教育平臺”等建議。專家學者們呼吁要高度重視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尤其強調要把民俗文化滲透到學校教育,滲透到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
課程改革的重視
201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對教材提出了建議,強調教材的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注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前言中關注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加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續,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睆娬{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建議的第二條也指出:“教科書編寫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绷硗庹n程標準都強調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不僅包括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課外學習資源,正所謂“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這里就直接強調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如此還強調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如: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各地都蘊含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資源……積極開發潛在資源……”這其中也包括對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其實早在2005年由等部發出的《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中就強調把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學校教學活動之中,提出要在課程設計和教材中,進一步充實介紹傳統節日的內容,加強民俗文化知識的普及。新課標頒布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材編排都有了很大變化,旨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民俗文化素養。
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內容比重的增加
伴隨著人們對民俗文化教育的呼吁,以及新課改對民俗文化的重視,滲透民俗文化理念的中學語文教材相應而出。從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目前已經有數篇學位論文對了“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這一課題進行過研究。如西南師范大學覃宗毅的《中學語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廣西師范大學馮汝林的《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李菲的《試論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山東師范大學袁芳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探究》等。通過對這些論文的研究、對比,發現這些論文幾乎都對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了梳理。他們多以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中對民俗文化的分類為依據,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四個方面對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分類、統計、羅列,有的還對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課文篇目比例進行了分析。
從他們的統計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確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高的比重。如西南師范大學譚宗毅,他初中教材以“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于2001年審查通過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為藍本,高中教材是以“200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為藍本進行研究分析。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學語文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教材中與民俗有關的文章所占比例較大,初中二冊、三冊、六冊,高中一冊、二冊、四冊、六冊中占了一半以上,甚至高中第六冊所占比例高達3/4。由此說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依據的?!?/p>
山東師范大學2004級袁芳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據粗略估計,在現行的山東版新教材中(包括必修和選修),與民俗有關的文章基本占到各冊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其中,有些課文全篇都在講民俗文化,而絕大多數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識?!币陨隙颊f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有《社戲》(第十六課)、《安塞腰鼓》(第十七課)等這樣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風情的選文。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開設了民俗文化專欄,所選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描述街頭商販吆喝的,展現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所選課文有《云南歌會》(第十六課)、《端午的鴨蛋》(第十七課)、《吆喝》(第十八課)、《春酒》(第十九課)、《俗世奇人》(第二十課)。不僅如此,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的主題就是“到民間采風去”。
開設有“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探源”等五個專題讓學生關注平常習焉不察的民風民情,探尋日常生活背后的“學問”。在新一輪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教材建設可以說是異彩紛呈,尤其是語文選修教材,更是琳瑯滿目,為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就拿現行人教版教材來說,高中語文選入五本必修教材,十五本選修教材。為了傳承我國的民俗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教材選入了一本專門介紹《中國民俗文化》的選修教材,在介紹這本教材的概況時有這么一句話:《中國民俗文化》是高中語文科目、人教課標版的選修教材,立足于培養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的素養。在這本教材中,編者把民俗文化分為物質民俗和非物質民俗兩個部分。教材從學習語文出發,從浩如煙海的民俗文化現象中選取年節風俗、衣食住行、百工百業、紅白喜事、社交禮儀、信仰禁忌和神話歌謠七個專題來探究民俗文化。這是一本完全意義上的民俗文化教材。同時民俗文化在必修課中也零散的存在著,如魯迅的《祝?!?,講的是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的一種迷信習俗。
沈從文的《邊城》,講的是湘西淳樸的風俗人情。新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涉及到的則是封建社會的婚姻習俗,家族習俗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梳理與探究”部分第二個專題“古代文化常識”中,專門列有“四、禮儀制度”;第三個專題“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中,專門列有“二、年節風俗”。這些都強調了對民俗文化的學習和傳承,為民俗文化的學習提供了條件。
中、高考的親睞
無論是中學教材,還是高中教材,無論是選修教材,還是必修教材都強調民俗文化的學習與傳承。隨著新課標的出臺,和民俗文化有關的中、高考試題應運而生。例如2010年的陜西中考試卷,試題在設置上凸顯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題。整套試卷在“綜合性學習”板塊,設計了以“我來說生肖”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外文學作品閱讀則選取了人文性、文化味較強的兩篇材料《秦嶺》、《秦腔吼起來》,明確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歸納、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詮釋,讓學生能感受到陜西地域文化的氛圍,樹立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這樣一個主題的選取,可以說這是本套試題的一大亮點。2011年許多省市的中考題紛紛“聚焦”傳統文化,引發學生對傳統節日、民族文化作一次深切的關注和理性的思考。(2011•遼寧省沈陽市)綜合探究。是有關“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2011•福建省泉州市)綜合探究。涉及的是有關民俗節日探究的問題。(2011•福建省漳州市)綜合探究。為弘揚漳州鄉土文化,學校文學社開展“儺文化”民間采風活動。(2011•陜西省)的相關內容是以“走近姓氏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選題的目的是走近姓氏文化,了解姓氏文化,有助于增強炎黃子孫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篇7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傳統節日;西方節日;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傳統節日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步形成了今天人們慶祝的模式。但是,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發展,當西方節日與傳統節日相互碰撞時,很多在校大學生感到茫然,更多地熱衷于慶祝西方節日,而忽視了傳統節日的重要地位。①
針對在校大學生對待傳統節日態度的現狀,筆者通過互聯網及騰訊QQ等媒介隨機選擇在校大學生填寫調查問卷,調查對象填寫完成后提交收回。本次調查收到調查問卷207份,其中有效問卷207份,有效率為100%。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隨機選取了來自句容市的部分在校大學生,共計207 人,其中生于1990~1994年的有40人,生于1995~2000年的有167人。
2、調查工具
自編網上調查問卷,共13題。第1題了解調查對象的年齡信息,第2~4題了解調查對象對傳統節日的了解情況及方式,第5~6題了解調查對象對傳統節日的參與度,第7~13題了解調查對象對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不同態度。
3、調查結果
3.1 對傳統節日的了解情況
3.2 對傳統節日的參與度
3.3 對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態度
4、結果分析
4.1 對傳統節日的了解情況
圖2數據顯示,有過半的在校大學生對傳統節日比較了解,然而只有不到10%的大學生對傳統節日十分了解,甚至有極少部分對傳統節日并不了解。
圖3反映了在校大學生對政府相關政策的了解情況,結果顯示近九成的大學生對于政府出臺的政策不是很了解,這說明當今的大學生對于社會的關注度存在明顯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覺得社會離自己還太遠,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用不著去管它;二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關注,想要全面、系統地關注社會問題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而很多大學生只注意積累專業知識,其他方面并未涉足,因此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關注,繼而也就失去了興趣;三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管它,即使自己關注了,也沒有能力改變現實,自然沒有必要去關注,以避免出現所謂"吃力不討好"的局面。
圖4反映了大學生了解傳統習俗的方式,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的大學生通過長輩了解傳統習俗,兩成左右通過網絡報刊了解,只有不到一成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了解,更有甚者對傳統習俗一無所知。部分在校大學生不了解傳統節日及其習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社會原因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和標志性文化現象,理應得到廣泛宣傳和大力弘揚。但遺憾的是,社會各界缺少足夠的宣傳力度,沒有把傳統節日及其習俗的意義和作用滲透到每一個大學生的血液中去,致使不少大學生對此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無所知。
(2)個人原因
當今社會,不少在校大學生對傳統節日及其習俗的意義和作用不甚了解,因此對于傳統節日缺乏興趣,繼而沒有深入了解傳統節日的欲望,因此僅僅只是通過長輩來了解傳統節日,缺少主動探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2 對傳統節日的參與度
圖5反映了大學生慶祝傳統節日的積極程度,數據顯示:只有大約一半的大學生通過參與傳統節日的活動來度過傳統節日,而對慶祝傳統節日的低參與度直接導致了他們對于傳統節日的理解不夠深刻。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對傳統節日仍然充滿興趣,仍然希望在傳統節日中體驗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特色傳統習俗。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希望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有關節日文化的專題講座及選修課程,同時舉辦一些相關活動拓展他們了解傳統節日的渠道。
4.3 對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態度
圖6的數據顯示,中國傳統節日對大學生有著較大的影響。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和標志性文化現象,凝聚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信仰、價值取向、心理特征和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②
5、結束語
現在許多大學生對于西方節日充滿了熱情,而對于傳統節日卻不是很感冒。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正確處理好中國傳統節日與"洋節"的關系,即不是一味的排外,也不是一味的崇洋,兩者應該兼顧,即應該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要深刻認識到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和標志性文化現象的重要地位,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吸收西方節日浪漫、開放的元素,與傳統節日互相取長補短。每一種事物都有其獨具特色之處,對于西方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不斷完善自己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很有內涵,西方文化很有新奇,只要二者兼顧,就可以度過一個快樂、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鄒思敏.中國傳統節日對于大學生的影響[J].都市家教月刊.2013(11):223-223
篇8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中小學 現狀 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007-02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性格和精神形成的土壤,是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所在。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社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漸削弱,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已是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在北師大座談時,強調古代詩詞和散文的重要性。另外,教育部也下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重視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地位。中小學教育作為傳承與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擔負著中國文化繼往開來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小學階段普及傳統文化,目的是讓學生找到情感上的歸屬,在精神上變得豐富,在思想上獲得根基,做一名有內涵、有文化修養的文化人。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過與校長的座談,以及教師教學的觀摩,發現我縣的傳統文化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的傳統文化素質不高,無法承擔傳統文化教學;教學方法單一,以誦讀為主;專門的國學課少,以活動為主;學生可利用的資源少,沒有傳統文化基礎。因此,為了改變這些教育現狀,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教育要出特色,就不能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主席說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由于學校教育長期處于傳統文化的“枯水期”,教師群體也同樣“傳統文化營養不良”,作為傳統文化的教育者,教師首先要補文化課,也要補思想課。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門具體學科的知識,而是有關生命的學問和智慧,需要個人在日常工作中進行理解和認識。這些都需要教師深刻的理解和鉆研,把握其思想精髓。教師只有成為具有文化素養的人,才能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除了“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在言行中使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實現知識的潛移默化。
二、教育內容實現由“知識――情感”的轉型
傳統文化內容在中小學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不少??梢哉f,我們不缺少傳統文化教育的素材,缺少的是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我們的教師習慣于講授一些知識性的東西,學生聽了不僅沒有興趣,而且也沒有情感的共鳴與體驗。從實踐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現行的傳統文化教育只是完成了知識的灌輸目的,并未達到讓文化深入人心的目標。
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情感意識,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古詩學習,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嘗試從作者的視角來思考,感受古詩所表達的意境,同時,要杜絕死記硬背,減輕學生的壓力。針對戲劇,教師可以發揮學生的表現力和想象力,讓學生親自表演和感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和思考,而且還降低了學習難度,培養了學習興趣。總之,學校作為學生興趣和潛能的開發者和引領者,應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資源,找到其與課堂的切合點,讓學生體驗民族氣息,培養文化情感。
三、解除“應試教育”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捆綁
應試教育極大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和教師的施教水平。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師就必須改進自己的教學。以語文中的文言文為例,教師要改變以往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引導學生賞析、體會作者的意圖,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樣的,在歷史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之間有其內在的聯系性,站在歷史情境中分析問題,提高興趣。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輕松自由的氛圍。在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化鑒賞力,發掘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對文化產生感情,以文化中的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將傳統文化作為一門課程講授時,教師要突破舊有的思想束縛,考慮其內容的特殊性,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講述一些關于諸子百家及中國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利用動畫、看電影等多媒體娛樂活動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樂趣中學會知識,收獲情感。最終實現教師會教、學生愛學,讓傳統文化思想在中小學生心里扎根生長。
四、引導學生多讀國學經典
接受國學經典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人自覺走進“文化”的過程。閱讀經典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教會學生學會做人。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加強誦讀教學外,還提倡學生在課外時間多讀國學經典,閱讀的次數多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就會感受到經典中的博大精深,逐漸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感悟,實現生命成長。所以,教師要關注誦讀的價值,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推薦學生一些經典的、民族的、優秀的書籍,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多國的經典文化,讓學生在對經典的了解之中把握傳統文化的真諦,在比較撞擊中逐步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五、加強漢字書寫訓練
篇9
關鍵詞:傳統書法;大學教育;教學方式
大學是人生中重要的階段,但在互聯網興起的背景下,很多傳統文化受到沖擊,部分大學生的興趣向網絡和玩游戲方面轉移。在課堂上,一些傳統學科和傳統文化難以獲得大學生的青睞,這對大學生素質教育較為不利。
一、大學傳統書法的教學現狀和意義
1.大學傳統書法教學現狀
相關調查顯示,現階段我國大學生中具有書法基礎的不多,大部分學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書法教育與培訓,導致學生從小缺少這方面的熏陶和鍛煉。學生對書法學習不夠重視,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當然,這和教師、家長的引導也有一定的關系。漢字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手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在大學教學中,由于教育體制改革和部分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的錯誤使用,課堂上部分教師為追求效率,忽視了手寫漢字的重要性。部分大學書法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有待提升,基本功不扎實,對教學的基本筆法運用理解不深,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一些書法教師的思想比較古板,導致其書法教學觀念不夠先進,墨守成規,影響了書法教學的質量。
2.大學傳統書法教學的意義
書法從最初的符號圖形,經歷多種多樣的形式演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學生學習傳統書法在傳承和培養專項技能等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學校需要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者,對學生的影響尤為重要。傳統書法教學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書法,可以陶冶情操,體會生活的美好。學生在學習傳統書法的過程中,能更加系統地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大學生學習傳統書法只是一個切入點,目的在于激發更多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然后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二、大學傳統書法教學的策略分析
1.塑造良好的書法學習環境
教師必須按時、按質、按量地教授藝術課程,以保證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對其智力的開發。要想積極、有效地推行大學傳統書法教學,需要教育部門的支持,然后由高校落實到位,最后教師全面、有效地教授,提升大學傳統書法教學的質量。高校要打造良好的傳統書法教學環境,這需要書法教師具備較高的素質。高校應該加強對書法教師的培訓,書法教師也要改進教學方式,確保學生獲得有效的教導。教師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然后結合教學經驗,根據學生和教材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為學生學習傳統書法創造良好的環境。
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由于部分學生對傳統書法學習的興趣不高,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傳統書法知識和演練書法筆畫運用時,一些學生往往做其他事,注意力不集中,這對傳統書法教學較為不利。傳統書法教學要求學生親自用筆寫字,但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說明他們對學習傳統書法沒有足夠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引起學生對傳統書法的重視,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書法的興趣。傳統書法教學的系統性較強,所以,單一的書法教育缺少趣味性。書法教師需要將書法教學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如,在進行書法欣賞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喜歡的小說或者課文,針對精彩段落進行書法演練,這樣可以增添書法教學的樂趣。書法包羅萬象,書法教師可根據學生喜愛移動互聯網的特點,投其所好,在傳統書法教學中引入網絡教學,通過名師講解,用聲情并茂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書法。
結語
大學生通過對傳統書法的了解、學習和深入掌握,可以培養自身的良好氣質。無論是作為興趣愛好,還是陶冶情操,傳統書法對大學生今后走向社會都具有較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陳平安.論魏碑書風對當代書法創作的影響.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3).
[2]楊浩奇.“二元理解”才是學書至道——談寫實、寫意在書法學習中的關系及方式.藝術品鑒,2017(1).
篇10
關鍵詞:鄉村旅游;傳統民居;民居保護;揚美古鎮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162-03
一、傳統民居概述
(一)傳統民居的定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民居”的定義是:“中國在先秦時代,帝居或民舍都稱為宮室;從秦漢開始,宮室才專指帝王居所,而弟宅專指貴族的住宅。近代則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統稱為民居。”[1]龍炳頤先生《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中的定義為:“民居不單指住宅,在中國的農村社會中,民居建筑還包括祠堂、廟宇、書塾、戲臺等;在城市中則包括一層或二層的臨街店鋪,有按行業分類的專門商店,如醫館、藥鋪、錢莊、客棧等,也有供應居民日常生活的米店、蔬菜水果和雜貨店。”[2]
在本文中采用下面的定義,即傳統民居是指分布于廣大農村或城市中的傳統民居建筑以及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部分公用建筑,在一些保存完整的古城鎮,甚至涵蓋了古城中的所有傳統建筑,因為它們與傳統民居一起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旅游者在其中游覽時也不可能將它們與民居分開來欣賞,但不包括在這些古城鎮中興建的現代民居建筑[2]。
(二)傳統民居的價值
傳統民居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具有反映特定地域歷史特性的歷史文化價值、體現特定時期建筑藝術特色的藝術審美價值、呈現特定區域社會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的社會風俗價值等。
1.歷史文化價值。傳統民居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保存、傳承下來的,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留下了歷史的印記,傳統民居的歷史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它所存在的悠久時間,它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是特定時期和文化下所具有的建筑形式,所以它有著自身內在的歷史文化內涵。廣西文化是中國著名的民族區域文化,有著其獨特的地域性,揚美古鎮傳統民居是廣西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的產物,是廣西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不可再生性,研究揚美古鎮的傳統民居能夠推動對廣西的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2.藝術審美價值。傳統民居作為傳統建筑藝術的一種,秉承了傳統建筑的空間造型藝術,具有藝術觀賞意義。揚美古鎮傳統民居以明清建筑為主,保留較為完整的名人民居,可以清晰看到當時的建筑風格和特色,這些傳統民居的內部構造及外部圖案的使用等方面都體現著明清時期的建筑美學和藝術特點,具有很好的藝術審美價值。
3.社會風俗價值。廣西揚美古鎮的傳統民居在時代變遷過程中適應了當地的文化、民俗及自然等方面的環境。現在所看到的傳統民居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運用適應當地環境、社會發展的建筑技術,體現了現如今當地居民生活的文化特質及風俗習慣等;傳統民居建筑上所使用的吉祥圖案如寶瓶、如意等,很好地體現了當地居民的信仰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因此,傳統民居具有較大的社會風俗價值。
傳統民居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及社會風俗價值等對現代旅游者來說具有很好的吸引力,傳統民居作為旅游資源來看,它是有形資源(自然山水、農田、傳統建筑)與無形資源(村寨歷史、聚落文化、傳說逸事)的完美結合體,因此它還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3]。
二、鄉村旅游開發與傳統民居保護的關系
(一)正面影響
1.經濟方面。傳統民居作為一項獨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資源,也能給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其應有的貢獻[2]。如楊美古鎮元明清三代遺留下來的民居建筑,現作為景區的旅游資源,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建筑知識研究者和當地學生前來觀賞,游客的消費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2.保護民居建筑。一方面,因要作為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促使當地政府自覺地保護傳統民居建筑,以發揮資源優勢;另一方面,因發展旅游業,產生的經濟效益為傳統民居的保護提供了物質基礎[2]。如楊美古鎮的黃氏莊園、五疊堂、明清代民居、舉人屋、魁星樓等民居建筑在旅游發展的基礎上現都保存較為完好。
3.鄉村傳統文化的載體。進行旅游開發就要滿足游客對鄉村文化體驗的需求,而在現代文明沖擊下使得很多鄉村旅游地太過于商業化,進而忽視了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傳統民居建筑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和物質載體,對其進行旅游開發能夠深度挖掘鄉村傳統文化,并使其得以傳承。
4.增強居民保護意識。當地居民意識到古老民居能夠幫助改善經濟條件時,會萌發對傳統資源保護的想法,隨著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居民在滿足了基本需求后,會增加對更高層次的需求――精神需求,屆時,居民就會意識到獨具特色的古老民居的真正價值,而自覺進行保護。
(二)保護與利用間的矛盾
通過對一些著名的古鎮、古村落旅游開發實例的了解,發現:第一,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旅游經營者往往會忽略對古村落旅游開發的初衷――保護與傳承,為了獲得最大收益,自動忽視對傳統民居等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盲目進行旅游開發,過度利用,對傳統民居等遺產資源造成破壞;第二,旅游經營者為了迎合游客需求,對傳統民居進行大肆整修,而失去原來樣貌,影響其應有的歷史文化價值;第三,欠缺保護意識的游客的進入會對傳統民居本身及周邊環境帶來破壞,而對環境的破壞會影響其美學價值。
由于過度開發利用對傳統民居造成的破壞反過來又會影響旅游景區質量,降低其旅游吸引力,影響傳統民居旅游價值的呈現,當旅游資源價值沒有充分展現時,就會影響游客滿意度。
三、揚美旅游開發現狀與傳統民居保護
(一)旅游開發現狀
揚美古鎮位于廣西首府南寧市的西南部,距離南寧市區僅36公里,公路、水路、鐵路俱通過這里,揚美古鎮始建于宋代,繁榮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自建鎮到民國年間,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圍的商品集散地,繁榮一時,素有“小南寧”之稱,揚美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方,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遍布全鎮,現有200多處,大多分布在古鎮內的各街巷里,特色鮮明的明清民居有的還完好無損,因此今天又得名“揚美古鎮”[4]。
揚美古鎮憑借旅游資源豐富、景觀獨特的優勢,2003年評為南寧“十大景觀”之首,主要人文景觀和古代建筑物有明代民居(七柱屋)、舉人屋、黃氏大院(黃氏莊園)、五疊堂、清代青石板街、清代古鎮碑、清代圩市禁碑等;2004年榮獲南寧市“十佳旅游風景區”稱號;2006年揚美古鎮旅游景區通過“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評審;2006―2008年,揚美古鎮旅游景區被南寧市人民政府授予“南寧市優秀旅游景區”稱號[5]。
經過多年的發展,揚美古鎮旅游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14年春節黃金周迎來游客潮,正月初一至初七,景區共接待游客達9 380多人次[6];2014年6月舉行揚美古鎮旅游品牌活動――揚美古鎮龍舟上水節,接待游客1 600多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6 460元[7];2014年“十一”黃金周游客量為1.3萬人,同比增長26%,創揚美古鎮黃金周游客量歷史新高[8]。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揚美古鎮的旅游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最主要支撐因素,旅游發展也已初具規模,在南寧甚至廣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游覽。但是,揚美旅游發展還存在著傳統文化資源挖掘不足、旅游項目缺乏體驗性以及傳統民居建筑資源保護不到位等問題,揚美旅游發展狀況有待進一步改善。
(二)揚美古鎮傳統民居建筑保護狀況
揚美古鎮保留著南寧市最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是南寧著名的以傳統民居和文化為主要依托的文化性旅游景區,它的大部分作為旅游資源的古民居建筑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藝術氣息。如明代民居七柱屋、舉人屋、黃氏莊園、五疊堂等古代民居都保存較為完好,雖部分構件由于破損而重新休憩,但也保留了其原有的樣貌,可以清晰地看到元明清時期的建筑形式,感受當時的人文氣息。
以上古民居建筑作為旅游資源很好的保存下來了,但是,當地大部分居民的住房形式正在發生變化,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都市游客來到這里,給當地居民的文化意識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本來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弱勢文化很容易受到大都市文化的沖擊。現在去到揚美古鎮,可以看到很多帶有濃重現代建筑風格的民居,當地的傳統民居建筑形式正在被漸漸地沖擊掉,隨其而來的是當地傳統文化的丟失。所以,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更要注意對傳統民居的保護。
(三)揚美旅游開發與傳統民居保護存在的問題
1.當地居民保護意識薄弱。對揚美古鎮來說,當地居民不僅是傳統民居的居住者和使用者,更是重要的保護與傳承的主體。但是,通過對當地傳統民居的觀察和與當地居民的交流,發現他們對傳統民居的保護意識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首先,很多傳統民居的外觀已經被改變,大街小巷出現很多現代化感較強的建筑,破壞了其應有的民居氛圍;其次,揚美古鎮的居民大部分是老人、孩童,偶爾碰見的年輕人也是前來旅游的游客,雖然揚美的旅游在發展,但是當地居民并沒有參與其中,他們更愿意出去打工,掙錢回來改造他們的居所,他們向往城市里的生活,所以對于自己所擁有的獨特的傳統民居不以為然。
2.旅游發展與傳統民居保護關系失衡。對揚美古鎮這一類的具有濃厚歷史氣息的古鎮進行旅游開發的初衷是在對我國重要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保護和傳承的同時,能夠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進而縮小城鄉差距。但在現實發展中,旅游各主體往往對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重視不夠,一味地注重經濟收益,在揚美古鎮的旅游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其旅游開發與傳統民居保護之間的關系已經失衡,這樣不僅會傳統民居造成破壞,同時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不利于揚美古鎮的持續發展。
3.割裂了鄉村生態景觀與傳統文化間的關系。揚美古鎮的旅游開發側重點是對傳統文化遺產資源的深度挖掘,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融合于旅游發展中,但揚美古鎮的傳統文化存在于鄉村大環境下。在發展傳統文化旅游的同時,也要關注鄉村生態資源的開發,并有機結合兩個景觀,形成資源互補以豐富其旅游產品。揚美古鎮作為鄉村,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鄉村旅游資源,但從其所呈現的旅游景觀來看主要是人文景觀,忽視了對鄉村自然景觀的開發利用,割裂了鄉村生態景觀與傳統文化間的聯系。
四、實現傳統民居保護與鄉村旅游和諧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村民參與來強化傳統民居保護意識
鄉村傳統民居的特色演變雖然受社會經濟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當地村民的保護意識淡薄。鄉村居民是當地傳統民居文化唯一的傳承者,旅游對其文化的影響最終是通過他們表現出來的[9]。走在揚美古鎮的大街小巷,看到的當地居民大部分是老人、孩童,偶爾碰見的年輕人也是前來旅游的游客。從這可以看出,雖然揚美的旅游在發展,但是當地居民并沒有參與其中,他們更愿意出去打工,掙錢回來改造他們的居所,他們向往城市里的生活,所以對于自己所擁有的獨特的傳統民居不以為然,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卻并沒有實現他們的利益。所以,在今后的楊美古鎮旅游開發中,要更加注重當地村民的利益,讓他們更多地參與其中,增強傳統文化保護意識,促進旅游與民居保護的和諧發展。
(二)處理好旅游與傳統民居保護的關系
當地政府、旅游開發者和經營者應當看到發展旅游與傳統民居保護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首先,當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能夠促進經濟水平的提升,可以為傳統民居的保護提供資金支持,旅游的大眾性可以對傳統民居相關及保護意識的宣傳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傳統民居作為當地主要的文化性旅游資源,是其旅游發展的主要吸引力,傳統民居保存的完整性對其旅游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只有處理好旅游發展與傳統民居保護之間的關系,揚美古鎮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從鄉村生態景觀系統的層面上認識傳統村落與民居建筑的地位
鄉村生態景觀系統包括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兩大類型,鄉村的自然環境、生產環境、居民、村落與民居建筑等要素構成了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生態環境,這一生態系統的平衡構成了特色鄉村景觀[9]。旅游開發者和政府人員應站在生態景觀系統的高度,看待居民、村落和民居建筑環境、生產環境、山水農林環境的關系,意識到傳統村落與民居建筑在鄉村生態景觀系統中所處的重要地位,注重協調好整個系統的平衡關系。實踐證明,不完整的鄉村生態景觀系統或者遭到破壞的景觀系統對于鄉村旅游和經濟發展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而保護好人類生態――傳統村落與民居是保證鄉村生態景觀系統完整性的重要環節,所以充分認識到傳統村落與民居建筑的地位對于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非常重要,也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條件。
五、結論
近幾年,隨著我國鄉村旅游的興起,傳統民居作為鄉村主要的旅游資源之一,越來越多學者專家認為傳統民居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但是,傳統民居作為較為脆弱的文化資源,在今后的旅游開發過程中,更要注重的是對它的保護,要在科學的開發理念和規劃依據指導下進行合理的保護性開發;經營過程中,采用科學合理的經營模式,不要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了與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平衡;政府在充分認識到傳統民居建筑保護重要性的基礎上,有效提高當地居民對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同時,當地政府要切實考慮到如何讓當地居民成為旅游發展最大受益人,改善居民生活狀況,改變他們的抵觸心理以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旅游發展中。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2] 蔣慧,黃芳.傳統民居進行旅游開發的理性思考[J].經濟地理,2007,(2):331-349.
[3] 劉韞.旅游背景下少數民族村落的傳統民居保護研究――以嘉絨藏族民居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155-158.
[4] 揚美古鎮[EB/OL].揚美古鎮官網,http:///.
[5] 揚美古鎮[EB/OL].新華網廣西頻道,2014-05-16.
[6] 韋珊珊.揚美古鎮馬年春節黃金周迎來游客潮[EB/OL].江南區政務信息網,2014-02-17.
[7] 韋珊珊.江南區揚美古鎮舉辦“2014年揚美古鎮龍舟上水節”[EB/OL].江南區政務信息網,2014-06-09.
- 上一篇:平安鄉鎮建設方案
- 下一篇:多層建筑設計防火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