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企業發展戰略范文

時間:2024-02-28 17:57: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能源企業發展戰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能源企業發展戰略

篇1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對策

中圖分類號:P7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SWOT分析

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技術方面的優勢主要是,在部分新能源汽車領域如二甲醚汽車、純電動汽車方面在技術上相對領先。資源察賦優勢為具有非常豐富的煤炭和比較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在水電、風能、核能和太陽能等方面存在較大潛力,這對發展純電動汽車、煤基二甲醚汽車、天然氣汽車相對有利,對于氫燃料汽車(包括氫動力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也有一定的支撐作用。在人力資源方面,研發人員具有總數上的優勢,相對便宜的勞動力價格和完整的工業體系有利于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產業內競爭與合作的優勢在于,汽車產業競爭總體上比較充分,市場壟斷的可能性較低,有利于通過競爭降低產品成本。并且由于國有汽車企業比重高,有利于在政府推動下進行技術研發與推廣合作。

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技術方面的劣勢主要表現為,在主流新能源汽車領域如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方面缺乏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在資金方面也存在劣勢我國國內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實力相對較弱,在國內金融發展市場相對滯后的情況下,我國國內企業難以承受大規模推廣新能源汽車產業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在政府方面,盡管我國財政收入規模較大、增長很快,但可用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發和推廣的資金相對不足,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人力資源方面的劣勢主要表現為:盡管我國研發人員總數很大,但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方面的人才相對缺乏,并且就研發人員的素質而言,與發達國家也有較大差距。在產業內競爭與合作方面存在的劣勢為:國內汽車企業互相之間合作意愿較低,很少通過合作研發與推廣來降低風險和成本。

2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總體戰略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及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路線的確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體系以及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發展體系。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路線部分是要確立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技術發展路線,包括短期、中期和長期路線,技術路線是指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相關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我國就是要在技術路線的指導下在不同的時期對不同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配置相應的資源。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體系就是要建立以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大學等共同參與的技術研發系統,并且在不同的階段,在這個研發體系中的參與者所承擔的角色也要相應的發生變化。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發展體系就是在技術相對成熟的基礎上,通過的相應的資源配置,包括上游供應者、下游需求者、市場進入、替代品的威脅以及產業內

競爭與合作等內容,創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車普及推廣的產業條件。

圖1: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

3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為了促進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替代燃料的普及,未來我國應當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3.1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缺乏一個總體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和規劃,尤其是缺乏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和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目標和時間表。經驗表明,由于成本上的劣勢,要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替代的普及,國家強制性的法律法規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強制性政策目標推動下形成新能源汽車的相關產業鏈和規模經濟,新能源汽車才有可能逐漸降低成本,并逐步替代傳統燃料汽車。中國盡管制定了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但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缺乏強制性措施,推廣力度仍然不夠。國家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對于已經成熟的技術應當采用帶有強制性的法律手段,或者具有指標意義的指導措施,降低新能源汽車的導入成本,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3.2共同參與的關鍵技術研發

由于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導入階段,技術研發投入較大而市場前景卻不完全明朗,國內多數企業特別是傳統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方面積極性不足,并且由于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需要很高的技術和資金投入,少數企業也難以承擔。這就要求國家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發展的初期起到主導作用,整合國內的科技和資金資源,確定關鍵技術領域,制定新能源汽車研發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并制定專利共享等激勵機制,與企業、研究機構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的研發。

3.3 積極發展配套政策體系,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的配套政策體系還很不完善,執行力度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市場準入方面,由于我國目前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主體中有很多中小企業和研究所,其中很多企業尚沒有轎車生產牌照,按照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準入制度,它們將被排除在外,只能被傳統汽車企業或同行業并購,這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可以考慮適當修訂新能源汽車市場準入制度,對滿足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要求的企業或研究機構,無論規模大小,都授予新能源汽車產業準入資格。在配套政策方面,可以實行綜合的稅收、財政、政府采購等配套政策體系。

3.4 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國際技術和產業化合作

美國、歐洲和日本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產業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方面,美國、歐洲和日本也需要國際合作來推動技術進步和新能源汽車及替代燃料的普及,因此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可以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通過開展跨國技術和產業化合作,提高我國的技術水平,促進新能源汽車及替代燃料的普及。具體措施可以包括,與跨國公司在華建立合作研發機構,共享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國際研發成果,引導跨國公司參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組織,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和成果等。

3.5 加強消費者宣傳和教育,擴大新能源汽車用戶基礎

由于中國新能源汽車起步較晚,國內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識不足,新能源汽車用戶基礎較為薄弱。國家應當聯合企業、研究機構、教育單位和新聞傳媒,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基礎知識的普及,尤其是要在青少年群體中推廣新能源汽車知識,擴大新能源汽車的潛在用戶群。具體措施可以包括:新能源汽車技術展覽和道路示范;編寫新能源汽車知識普及材料,在高中和大學課程中引入新能源汽車相關內容;舉辦青少年參與的新能源汽車相關比賽;發展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協會和非政府組織,建設新能源汽車主題教育網站等。

參考文獻:

1涂莉梅. 我國汽車產業的戰略聯盟發展對策研究[D]. 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年。

篇2

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培育和發展的主導力量。大型國有企業借助自身優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助于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帶動全社會經濟轉型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有助于國有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推動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

大型國有企業憑借自身資源稟賦,在傳統產業領域取得一系列成績,在產業規模、管理模式、技術研發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在產業鏈資源整合、商業模式創新、管理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有著獨特性。因此,大型國有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有新思維和新觀念。

首先,需要全局化思維。大型國有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基于其資源現狀,進行統一規劃和部署,包括在業務組合、技術路徑、區域布局等方面。原因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政策、資源、技術、人才等軟、硬環境有特定要求。此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要素集聚的過程,特別是人才、技術、原材料等基本生產要素的高效集聚。因此,大型國有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全盤規劃、統一布局,不僅僅在全國范圍布局,還要考慮全球范圍的布局;不僅僅對業務組合進行布局,還要對產業要素進行合理布局。

其次,需要創新研發模式。國有企業在發展中,已經形成了各自獨立的研發體系,也成立了一批“產學研一體化”研發平臺,以及“官產學研一體化”研發平臺,但大多都流于形式。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研發平臺建設尤其重要。國有企業也做了一些嘗試,如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發了稀土氧化物的萃取分離技術、高強有機纖維特殊單體形成、紡絲及纖維后處理等技術。但是研發平臺合作模式尚不健全,研發平臺的規模等級還處在較低層次。目前,我國還缺乏國家級的大型研發平臺,缺乏研發平臺建設的長效機制,缺乏“官產學研商”一體化的無縫銜接的平臺合作模式,以及缺乏研發平臺的商業運作模式。

篇3

【關鍵詞】國際化;風險;管理

一、研究背景

RWE集團是德國第二大能源及公用事業企業,也是德國大型綜合能源企業的典型代表之一。該集團成立于1898年,總部位于德國埃森(Essen),集團業務范圍涉及發電、輸配電、電力貿易、煤炭、石油、天然氣、自來水等多個領域,主要業務分布在德國、英國及中東歐,其交易機構遍布全球多個地區,包括倫敦、新加波、日內瓦等。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也是RWE業務關注的重點,已在中國開展二氧化碳減排項目的開發與購買等業務。通過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發投入,不斷推進國際化業務發展。

二、國際化風險管控

風險管控是企業國際化管理重要內容,也是影響企業國際化成功推進的關鍵要素。RWE集團在國際化過程中,堅持圍繞核心業務,適度拓展國際化業務范圍和領域,以風險控制為基礎,穩步推進國際化發展。(1)適應環境變化,調整發展戰略,防范發展風險。企業發展戰略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重要基礎。作為大型能源企業集團,世界經濟環境、能源發展環境與企業競爭環境等外部因素對RWE國際化經營的影響越發顯著。為有效應對環境變化,把握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的有利機遇,RWE集團通過積極調整企業發展戰略,提出了“更加可持續、更加國際化和更加穩健”的三維發展戰略,以適應國際化發展要求,防范集團國際化發展風險。更加可持續:集團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將從2011年的8%增加到2020年的20%;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從2011年的0.79噸/MWh下降到2020年的0.62噸/MWh;提高發電廠的效率,促進用戶節能。更加國際化:確保在德國、英國和荷蘭等核心市場獲得穩定收益,在中東歐和東南歐市場實現有機增長。更加穩健:保持目前在能源領域的完整價值鏈,將一體化業務模式作為穩定收益的基礎;保持在管制業務(電網和天然氣管網)和非管制業務(發電業務)間的平衡;將創造價值作為投資增長的原則。(2)聚焦核心業務,優化業務領域,防范業務風險。RWE集團業務范圍涉及發電、輸配電、電力貿易、煤炭、石油、天然氣、自來水等多個領域,早先還涉及電信、土木工程等領域。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RWE不斷優化調整業務領域與經營范圍,逐步將業務聚焦到能源電力及基礎設施領域,增強企業核心業務競爭力。目前,RWE集團旗下擁有RWE電力、RWE新能源公司、RWE供應與貿易、RWE能源服務等子公司,業務范圍貫穿了整個能源價值鏈的所有環節(表1)。同時RWE也根據市場環境變化與企業經營情況,不斷優化傳統電源業務結構,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對企業業務進行動態優化調整。

表1 RWE主要業務分布圖

(3)參與全球交易,豐富產品種類,防范市場風險。產品交易的國際化,是RWE國際化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RWE防范要素價格風險,降低企業成本的重要手段。RWE是歐洲能源交易市場主要參與者之一,其能源產品交易主要由子公司RWE供應與貿易公司(RWE Supply&Trading)組織管理(表2)。RWE擁有歐洲最大最尖端的能源交易大廳,附屬網絡運營中心分布在倫敦、新加波、日內瓦、荷蘭登博斯等地。其交易產品種類包括電力、天然氣、煤炭、貨運、石油、氣候、排放權及可再生能源,以及相關金融衍生品的交易。

表2 RWE Supply&Trading 核心業務分類

(4)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產配置,防范經營風險。根據歐盟相關法令要求,大型能源企業需要將網絡業務與發電、批發、零售業務分離,并對中間環節的傳輸與配送業務實施反壟斷監管。RWE燃氣和電力的網絡運行管理機構(TSO)是歐盟監管的重點,為適應政府監管要求,RWE于2009年將其天然氣TSO機構出售給獨立的第三方。對輸電網的運營,RWE通過設立內部相對獨立的TSO進行管理,該TSO在法律形式、組織和決策方面獨立于集團的其它業務,以適應歐盟監管,防范經營風險。作為與經濟運行結合緊密的能源基礎設施產業,近兩年RWE集團受歐債危機及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等外部因素影響較大,企業收入及利潤明顯下滑。為有效適應外部經濟形勢變化,RWE不斷優化資產配置,通過出售盈利能力較低資產,提升國際化經營業績。2011年至2013年間,RWE集團先后出售電網公司Amprion74.9%的股份,剝離油氣公司RWE Dea以及部分地區配電和售電公司的資產,剝離柏林水務公司Berlinwasser和Rostock燃煤電站的股份,出售天然氣管線子公司NET4GAS等。通過優化集團資產配置,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5)加強研發投入,注重新產品開發,防范技術風險。近年來,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等新興業務領域發展迅速,產業發展存在巨大市場空間,并逐步成為企業新興利潤增長點。RWE逐步加大在電動汽車充電、智能電網等新興業務領域的投入,并繼續增加對傳統化石能源及新能源使用技術研發投入。2011財年,RWE集團研發投入1.49億歐元,比2009年增加投入3900萬歐元。專門從事研發工作的人員規模也逐步擴大。RWE在德國建立了500多個充電站,與20多個市政公用事業單位簽訂協議,為其提供電動汽車和充電站設施。

三、案例啟示

分析RWE集團國際化發展中的風險管理舉措,對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有如下啟示:(1)風險防控是企業國際化發展重要基礎。積極防范國際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業務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政策風險等關鍵領域風險,促進企業穩定發展,是保障企業穩步推進國際化的重要基礎。降低風險,即是增加效益。RWE通過業務發展與經營管理的不斷優化調整,有效規避了市場經營中的一系列風險。盡管相對于其他特大型能源企業,RWE的排名不算靠前,近年來企業發展速度也并不突出,但正是憑借其穩健經營的理念和有效的風險控制舉措,使其有效規避了歷次金融危機與能源變革對企業的影響,并經歷百年發展,逐步成長為全球綜合能源企業穩健發展的典范之一。(2)交易的全球化是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市場交易,豐富市場交易產品種類,降低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市場風險,是RWE國際化發展中的重要內容。RWE對企業組織結構和管控模式設置、能源生產銷售、參與國際能源市場交易等多方面經營模式,都充分體現了大型能源集團一體化經營與多元化發展的優勢。針對不同環節不同領域,RWE通過成立專業化公司實施運營管理,充分發揮集團化運營與專業化管理相結合優勢。如通過RWE供應與貿易子公司,統一參與歐洲能源市場交易、對集團資產進行統籌優化,以市場為基礎,引導與調整能源生產企業日常運營,降低集團整體成本,提高集團整體經濟效益。

參 考 文 獻

[1]鮑明銘等.大型企業集團風險管理模型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1)

篇4

資本與產業共舞,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一環。資本市場的重要作用不僅僅在于壯大產業發展規模,還能夠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相關專家亦指出,發展初期還需要積極利用外資、民資和金融機構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步伐。

資本市場積極性被充分調動

2009年9月21日、22日,總理三次主持召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座談會,就發展相關產業聽取多位經濟、科技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他在座談會上表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立足當前渡難關、著眼長遠上水平的重大戰略選擇”。

在2010年的兩會上,戰略性新興產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搶占全球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盡管國家發改委表示相關規劃目前仍在制訂過程中,但來自高層的頻頻表態正不斷激發資本市場,尤其是活躍在產業前沿的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熱情。

據清科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中稱,隨著國家對新興產業戰略定位的確立,2009年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總額達18.8億美元。尤其是在總理召開三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座談會后的2009年第四季度,投資額達到6.99億美元,占全年投資總額的37.2%,環比增長85.6%。資本市場的活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利用股權融資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國家各種政策的支持下,預期將會有更多的投資機構涌入該領域。

業界專家指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與完善,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資本市場中的發展成長提供了多種可能性。隨著更多創新型企業掛牌上市,以及財富效應從量到質的轉化,將極大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利用資本市場做好“加減法”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應積極構建與產業發展相配套的金融體系,使產業與資本間互相滲透。業內人士認為,金融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和引導作用,健康的金融體系,暢通的融資渠道,能夠對資源進行有效的優化配置,促進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通過分析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發現,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成長的最主要資金來源是資本市場。但就目前來看,我國資本市場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日本為例,政府通過低息貸款等金融政策,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科技企業可以獲得低息貸款,一旦研發失敗,只需歸還本金,無需支付利息。創業板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問題。據了解,創業板市場是為了適應自主創新企業及其他成長型企業發展需要而設立的。它要求企業具有“兩高”“六新”的特點,即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和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這正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相一致。

資本市場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僅僅是一個“加法”,其“減法”效應同樣可為產業沿著科學健康的軌跡前進發揮重要的作用。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認為,對于將興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業界還很難真正了解,但這類新興產業的篩選可以交給市場淘汰機制。目前我國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實體經濟的競爭力。經濟增量的發展,需要資本市場;落后產能的淘汰,同樣需要資本市場。因此,資本市場對于產業發展的好處絕不僅僅是融資。對于高新技術產業,資本市場是孵化其成長的“搖籃”。對于傳統產業,資本市場將發揮淘汰和改造作用,推動生產工藝的升級和躍遷。

資本市場如何更好發揮作用?祁斌認為,一是提高市場效率,包括改進發行體制、引入交易機制、完善并購機制,監控系統性風險等。二是擴展市場邊界,如創業板的推出,場外交易市場、債券和股權投資的發展等。

外資利用不可或缺

清科研究中心的報告中提到,中外投資機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布局特征有所不同。2009年本土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投資數量及金額,均超過外資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其中本土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案例達185個,占總體比重的60.3‰投資金額9.63億美元,占總體比重的51.3%。外資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投資案例114個,占總體比重的37.1%;投資金額8.88億美元,占總體比重的47.3%。這說明,外資利用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布局上,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并還存在成長的空間。

近日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商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嚴格限制“兩高一資”和低水平、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商務部外資投資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分析認為,從這點來看政府對利用外資的總目標已做出了調整。過去三十年,利用外資是幫助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而今后將轉變為幫助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污染大,耗能大的產業,我們將不再鼓勵。”

2010年一季度,我國實際外商直接投資(FDI)同比增長7.7%,達234.4億美元。自金融危機后,連續半年多來保持增長態勢。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今后還將近一步提高我國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這其中的重點就是將其引導到戰略性新興產業上。

專家表示,對于外資創投來說,從人民幣基金的募集到投資準入再到退出,受到各種限制。隨著《意見》的實施,這些限制將慢慢放開,外資創投將享受到實質性利好。隨著投資政策日益寬松,外資創投有望加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布局。

民資或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嶄新舞臺

自2005年2月24日“非公經濟36條”頒布出臺5年之后,日前國務院再度《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36條”)。意見指出,要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這是對民營資本放開投資領域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政策。可以預見,民資若能進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加快相關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新36條”中明確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建設。業內人士分析,這使得新能源領域成為民營企業和民營資本的最佳落腳點。從長期投資看,新能源發電領域是民間資本進入的重要方向。當前很多民營企業在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生物質能源發電等領域早有滲入,且在設備制造、技術開發方面已具備較高能力。上海永宣創司總裁馮濤表示,公司正在關注無錫的一家掌握秸稈發電技術的企業,其設備主要出口歐洲、東南亞地區,在中國市場卻由于種種因素還無法推廣。“新能源發電一直是創投資金所關注的,發展新能源產業將帶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其中。”仔細分析目前我國的太陽能和光伏發電領域可以發現,前十幾強的制造商都是民營企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表示,目前我國已有十幾家民營新能源企業在海外上市,融資規模達到幾百億元人民幣。他同時指出,盡管有“新36條”的政策支持,但民間資本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仍面臨著技術創新的巨大壓力。“國家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研發投入較低,分到民營企業的投入更少,創新投入將主要依靠民營企業自己完成。”

金融機構為中小高科技企業保駕護航

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曾在題為《強化創新基金引導作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講話中指出,創新基金培育和壯大了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10年來,由創新基金支持的無錫尚德、“龍芯”CPU、浙大中控、陜西航天動力、開米股份、中航(保定)惠騰風電、點擊科技等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從2萬家增長到15萬家。同時,創新基金始終堅持明確的產業扶持導向,重點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資源環境、高技術服務業以及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領域,重點扶持,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可見,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金融機構的支持應當成為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抓手。

篇5

關鍵詞:石油施工企業 改革發展 戰略管理 總體布局

一、石油工程施工企業發展現狀分析

石油工程施工企業主要從事石油勘探和開采服務。其中包括勘探,測井,鉆井,開采及其他有關石油供應的大型綜合性企業。由于石油施工具有資本投入大,工程設計復雜技術含量高,準入門檻高風險大,工作艱苦等特點。在施工企業發展速度快、規模大、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以下因素影響到我國石油施工企業發展現狀。

(一)國內石油工程施工企業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國內的石油工程施工企業的數量增長處于一個高速時期,這導致施工企業的準入監督不嚴,施工能力和施工技術在某些石油施工工程得不到保障,在企業競爭中存在著惡性競爭的地區保護主義的制約。油田企業與工程施工企業兩者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工程公司是為油田企業提供施工和技術服務的,處于乙方地位,工程價格的定價權還是掌握在油田企業的。隨著油田企業開發規模的控制、低成本投資戰略的變化,導致施工企業的盈利空間不斷被壓縮。

(二)參與市場競爭的對手分析

國內的油田工程施工企業受到國際、國內油田實施非常規油氣開發開發,對新技術、新工藝的需求加大,企業缺乏高端技術或者核心技術匱乏,競爭力不夠。與國外石油工程施工企業的技術對比差距明顯,在國際市場中,國內的油田施工企業應該加技術投入,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三)國家政策鼓勵民間資本進入

《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中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向民間資本開放。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能源資源勘探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管網建設、電力建設,鼓勵民間資本發展煤炭加工轉化和煉油產業,繼續支持民間資本全面進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由于民間資本的參與,原本比較封閉的行業,逐漸開發,本來就給飽和的施工市場帶來更大沖擊。民間資本主要沖擊的是技術含量低的作業市場,民間資本組成的施工隊伍以靈活的經營方式,廉價的勞動力等,比國有企業更具有低端市場的競爭力。

在進行石油施工企業改革發展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實現企業的轉型,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主要需要通過對企業發展戰略的規劃和思考。不斷提升企業的戰略管理和戰略規劃才能促進企業高效完成改革目標。

二、石油工程企業發展戰略管理思考

石油工程企業的戰略管理要結合轉變石油工程企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走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道路,更加注重打造核心競爭力,提升國際競爭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商。

(一)戰略管理的理論依據

戰略管理發展產生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隨著戰略管理實踐的不斷深入,現代市場經濟屬于超越競爭戰略理論階段。在新時期,隨著產業經濟的變化日益加快,科技創新不斷加強,國際競爭和顧客需求呈現出日益多樣化的趨勢。企業在戰略管理中必須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市場觀察能力,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

在傳統戰略管理理論中,更多的是靜態管理,而現代經濟發展呈現的多樣化,動態化。所以石油工程施工企業在加強戰略管理時要注意不斷加強戰略管理的創新和戰略管理的配套措施改革,只有不斷適應市場調整戰略管理,才能保證石油企業戰略管理的有效性,推動石油企業的改革。

(二)石油施工工程企業發展戰略管理的目的和意義

戰略是一個公司的行動計劃,其本質是企業要適應多變環境。計劃的核心在于企業自身能力和外部機遇的配合,企業的戰略管理是一個管理規劃的過程。石油施工企業在戰略規劃和管理中,如何實時調整計劃適應新的市場環境,迎接挑戰,企業只有采取主動的措施才能保證企業掌握自己的命運。

三、石油工程施工企業改革發展措施

(一)石油施工企業加強與石油公司建立戰略伙伴關系

石油施工企業明確自身的市場主體地位,石油施工企業主要為石油公司提供綜合性的承包服務,在改革發展中著力打造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術服務商。強調石油公司和工程施工的相互依存關系,與石油公司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打成“經濟伙伴”和“總承包”的新型合作關系,這樣才能達成共擔風險,共享改革成果。一方面降低了石油公司的勘探成本,最主要的能降低工程施工企業的競爭風險、減少交易的成本,降低資金的投入。在此基礎上加大技術投入和服務質量,達到建立世界一流技術服務商的目的。

(二)石油工程施工企業完善生產管理

生產管理是一個企業管理的基礎,只有不斷增強生產管理,增強施工工程的施工工程質量控制才能保證施工工程的按時合格完工。石油工程施工由于施工的技術難度大,施工的環境惡劣等特點,在生產管理上對于施工工程質量控制方面需要更加的重視和加強。生產管理中要加強對新技術新工藝的實踐使用,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生產操作員,加強對工程施工的監督管理工作。

(三)石油工程施工企業狠抓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發展的推動力,對于技術要求高的石油施工企業來說只有不斷加強技術方面的改造升級,不斷引入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才能保證石油施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石油工程施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國外專業人士分析得出石油施工企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以規模取勝的時期,八十年代是以成本取勝時期,九十年代至今已進入了高新技術取勝時期。國際石油施工公司通過采用高新技術解決了施工與管理中的諸多問題,從而不斷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保證企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

(四)石油工程施工企業加強成本管理

隨著石油施工企業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石油工程企業施工過程中必須加強自身的成本管理,實現成本管理控制才能保證石油施工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在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施工成本控制問題,這是成本管理的關鍵,可以及時的發現和改正施工項目生產管理中存在的許多資金問題,降低施工成本。在成本控制中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石油施工企業做好成本預算工作,保證成本的可控制性。第二,對施工項目中的各道程序實施單價承包制,保證成本的可責任性和監督性。第三,對施工成本進行動態考核制度,保證施工成本的最優化使用。

四、結束語

石油施工企業在管理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強對企業的戰略管理控制,實現企業的戰略管理,加強企業的戰略管理才能保證企業改革發展的效果。在進行戰略管理的同時要加強戰略管理的輔助管理。只有做好戰略管理的總體布局,不斷適應新環境,迎接新挑戰,才能保證企業在發展中利于有力地位,才能保證企業的改革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彭俊.我國油氣施工企業的改革與發展研究[D].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6

[2]張紅麗.中石化第二建設公司發展戰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8

篇6

關鍵詞:鉆石模型;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策

一、鉆石模型概述

鉆石模型是Michael Porter于1990年提出來的,該理論的要點是:一個國家如果要建立起產業的競爭優勢,必須要善于運用(1)生產要素;(2)需求條件;(3)相關及支持產業;(4)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表現四大關鍵因素,同時要注意“政府”和“機遇”對這四大因素的影響,六者之間互相聯系,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整體系統[1] (如圖1所示)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迎接新一輪技術突破、產業格局調整的要求,惟有突破技術發展瓶頸,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才能夠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優勢。

二、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影響要素分析

(一)生產要素

在鉆石模型中生產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和基礎資源,同時要注意到,鉆石模型中高級生產要素相比初級生產要素更加重要。

河南省地理位置具有先天的優勢,地理位置位于我國中部,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承東啟西、連南通北,鐵路、公路、航空、管道、水路交通發達,這些條件便利了河南省人和物的流通、東部沿海地區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的引入,也使得河南省在中部省份中在承接新一輪國內外產業轉移方面處于優勢地位。

河南省土地資源、水資源、礦資源、旅游資源豐富,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基礎條件。河南省擁有豐富的的土地資源,對于培育生物新品種,發展生物科技有先天的優勢;還有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水系,這些基礎資源對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河南省豫東是平原、豫西是丘陵地形,歷史悠久,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其中鋁土礦資源的儲量居全國第三位,氧化鋁、電解鋁產量則居全國第一,目前河南省已經形成以鋁為主,銅、鉛、鉬等為輔的有色金屬工業制造基地。這些礦產資源為河南省發展汽車、裝備制造業提供了資源基礎。

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河南省2015人口10722萬人, 集全省的力量河南建立和發展了一大批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有些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科研基地,2016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將達到300萬人,到2020年,還將有幾千萬農村富余勞動力進人城市,豐富、廉價、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2]。

(二)需求要素

在鉆石模型中,需求條件主要是指國內或某一地區的市場需求。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河南省全面推進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的需要,綜合試驗區的建設需要加強航空設備制造維修、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集群式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開工建設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河南省推進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的需要,河南省要圍繞壯大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產業規模,加快實施華蘭生物疫苗等460個產業創新發展重大項目,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和具有規模優勢的產業集群。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河南省推進現代農業大省建設的需要,河南省是傳統農業大省,要實現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就必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初級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擴大現代乳品產業化集群規模;推進花卉、苗木、中藥材、林果等特色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新建20個以上示范性農業產業化集群;在省轄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規劃建設一批具有城市“菜籃子”、生態綠化、休閑觀光等綜合功能的農業園區,創新發展新型都市農業業態[3]。

(三)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

邁克爾&波特教授認為,單獨一個產業很難保持競爭優勢,只有形成有效的產業集群,上下游產業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產業才能保持持久的爭優勢。

從2006年起,河南省開始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相繼在新材料、生物產業、電動汽車等領域突破并積累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信息技術、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生物技術、電動汽車、中醫中藥、小麥育種等新興產業領域,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重要地位。

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節能環保、新一代技術、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方面初具規模,部分產業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但還存在區域內河南省戰略性產業發展不均衡、區域差異現象。

(四)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和競爭對手

河南省積極引進手機整機和核心配套企業,做大了以智能手機為重點的智能終端產業規模。形成洛陽動力谷、中原電氣谷和鄭州智能成套等千億級裝備產業集群。推進東風日產鄭州基地20萬輛擴能、宇通節能與新能源客車基地等項目建設,擴大整車產能,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打造提升冷鏈食品、休閑食品、飲料制造三大優勢產業鏈,建設一批百萬噸級食品產業基地。成功實施“百千萬”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全省培育形成2個萬億級優勢產業集群,省轄市形成15個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縣(市、區)形成130個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

(五)機會

國內外產業轉移的機遇。發達國家把一些非核心業務外包給成本比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重要的轉移地;國務院2010年底下發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我國東部地區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要進行產業升級,陸續把相關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河南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人口負擔變成了人口紅利,如富士康等一些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愿意把基地放在河南,河南處于交通十字路口,商品的進、出口都極為方便[4]。

國家建設中原經濟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戰略機遇。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是中原經濟區的主體,國家明確提出支持中原經濟區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河南新興產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此基礎上,中國首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又誕生在了河南,港區的戰略定位是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現代航空都市、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港區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實驗區,形成引領中原經濟區發展、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開放高地。至此,河南的產業發展q如插上了一雙翅膀。

(六)政府

政府是鉆石模型中一個特殊的影響因素,作為主要的經濟制度供給者,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影響非常顯著,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管理、監督到評估,政府都發揮著無可替代作用。

2011年,河南省提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基本構想,將電子信息、生物、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到2020年,河南省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當前鄭州、南陽、洛陽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進展順利,已經成為我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區。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設,國家將在口岸通關、航線航權、財稅金融、土地管理、服務外包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這些政策為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同時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斷細化,以及制定符合河南地方特色的產業戰略發展細則。

三、河南省發展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略

(一)全面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素的生產率

鉆石模型將生產要素分為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等五類,從而對產業的發展能力進行考量。河南省是資源型大省,但是資源的生產率利用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生產要素是發展戰略性產業的基礎,粗放型的發展不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思路,而集約發展和創新發展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途因此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是推動其發展的重要路徑。

全要素生產率是指產出增長減去勞動力增長和資本存量增長之后的殘差,它主要反映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出增長的影響程度。

例如:河南省工業技術大部分處于傳統加工業領域,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也不能完全脫離傳統產業。因此,依據河南省的實際情況,河南省工業發展可以在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借助高新技術和科技創新,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實現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延伸。

再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科技人才。目前河南省已聚集了大批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的大量的人才,但是數量還遠遠不夠,目前已經有國外的高校有意往河南發展,如美國馬里蘭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除了能培養人才之外,還得留住高科技人才。目前河南省的高科技人才有產、學、研脫節現象存在。對此,政府、社會、企業要合力采取積極措施,如完善對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科技人員的職務科技成果實施期權、技術入股、分紅等多種激勵機制,從而留住人才,提高其積極性主動性,實現產、學、研高度的融合,使高科技人才留得住,價值體現出來、科研成果得到轉化[5]。

(二)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

需求要素是鉆石模型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不能夠被消費,那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了。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產品的深加工做的也是有聲有色,但是農產品的銷售一直被人詬病,農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比較不高,而需求方又無法直接和農產品直接對接,供需鏈被無形的拉長,這就帶來了流通不暢的問題,對于這種情況河南省可以從提高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角度著手,提高供需雙方的信息對接能力,使得供需平衡。

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河南省還要開拓國際市場,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除了市場因素,還要考慮各國的文化、風俗、宗教、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善于利用各國政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拓帶來的便利,善于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使“河南造”享譽全球。

政府采購是一項重要的需求,不僅能夠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因素構成重大影響,還能夠影響到鉆石模型中的其他因素。目前形勢下,河南省建立以國內市場為主的需求體系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

(三)加強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扶持

現在國內外都注重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政府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上需要政府給予政策上的各種支持。

政府要建立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激勵機制。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自身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但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科技含量比較高,風險性很大,要承擔著各種不確定的風險,以企業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承擔的,因此政府要做企業的堅強后盾,在稅收、補貼、融資等方面給以優待,從而調動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積極性,使其主動投入到科研創新中去。

目前河南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一定的基礎,但是發展不成熟,不平衡。目前企業體制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還存在不協調、不匹配,地區、部門、行業之間也存在條塊分割,針對這些問題政府應從現實出發,根據地區、行業、企業發展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分門別類的進行統籌規劃,全省一盤棋。

針對一些公共服務問題,單個企業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候就需要政府強化政策規劃,形成產業集群,使其成為產業創新聯盟。如洛玻集團"超薄電子玻璃浮法生產設備和工藝”、中信重機的“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豫光金鉛的“熔池直接煉鉛新工藝”等技術在行業關鍵點上取得了核心技術。以點帶面的技術創新方式,符合河南省發展的實際,也符合行業發展規律。

(四)集合相關企業、產業的優勢,大力發展產業集群

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般都是產業鏈相對較長,產業輻射大,帶動能力強的企業,所以產業集聚區被稱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孵化器,產業集聚區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依托,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很大部分是從原來的產業集聚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的區域經濟增長點。

《河南省十三五規劃》指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河南行動,一手抓高成長性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突破,一手抓傳統支柱產業脫胎換骨改造,加快制造業向集群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百千萬”億級優勢產業集群。

實施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建設一批品牌優勢突出、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重點依托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成一批都市生態農業連片示范區。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

以這些政策為契機,河南省的相關企業和產業,要利用自身核心競爭力和資源優勢,上下延伸供應鏈和產業鏈,形成具有一定聯動效應的產業集群,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施卓宏,朱海玲.基于鉆石模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評價體系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4(10)51-53.

[2]劉凱,趙爽.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及其空間布局優化[J].地方經濟,2014(01):495-497.

[3]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建議.

篇7

關鍵詞:鋰電池企業;宏觀環境;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鋰電池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復雜多變,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風險與機遇并存。企業認清自身所處的宏觀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企業發展戰略制定的依據。

PEST分析是指對顯著影響企業經營戰略的宏觀因素進行的分析。宏觀環境分析一般包括對政治環境(Political)、經濟環境(Economic)、社會環境(Social)、科技環境(Technological)進行分析,簡稱PEST分析。本文將利用PEST分析法,對民營鋰電池企業所處的宏觀環境進行分析。

一、政治法律環境

政治法律因素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全面了解和企業發展相關的政策法規,可以減少政策風險,有利抓住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的污染以及資源的短缺問題越來越受關注。節能環保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對產業的結構進行調整顯得尤其重要。為此,國家通過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政策,以扶持綠色環保企業、促進再生資源的利用、限制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企業。

2009年和2013年,國家兩次頒布并實行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不止國內, 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出臺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車及相關行業的發展。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等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電池組件研發及公共設施建設。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主要部件,產業發展環境良好。

2010年4月,國家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對于再生能源的利用,蓄電是重要的環節,而鋰電池企業作為綠色環保的能夠提供可行蓄能方案的企業,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

2012年7月,國家提高了鉛蓄電池的行業準入條件,對污染環境比較嚴重的鉛蓄電池行業進行限制,使其市場份額逐漸減少,由綠色環保的鋰電池行業逐步替代。對鉛蓄電池行業進行限制之后,鋰電池的市場需求會大幅上升。

二、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是指企業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經濟條件、經濟特征、經濟聯系等各因素。

2008年經濟危機的蔓延,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10年各國經濟開始逐漸恢復,盡管復蘇呈現明顯的不平衡性,但宏觀經濟形勢良好。近年來我國全國國內生產總值依次為:2011年484,123.5億元、2012年534,123.0億元,2013年588,018.8億元,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穩中略降,2011年為9.9、2012年為7.7,2013年為7.7,但依舊保持較高的增長點。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12及2013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為24,564.7元、26,955.1元。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以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的提高,為擴大內需做好準備并為國內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物質生活品質的追求也在不斷提升,人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不僅在工作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各類電子產品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崛起,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手機網民5.57億,較2013年增加5672萬人。隨著手機網民的逐年增長以及PAD等移動設備的普及,鋰電池行業市場需求也隨之擴大。

三、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特征、文化傳統、價值觀、、教育水平、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等情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卻日益嚴重,這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環保與食物安全等問題。2015年由媒體人柴靜拍攝的環保紀錄片《穹頂之下》獲得民眾高度關注,截至3月1日12時,網絡總播放量迅速突破1.17億。民眾對環保的高度關注將積極推動國家政策的調整,而作為綠色環保的鋰電企業無疑是符合時展要求的,低碳環保的社會環境將給鋰電池企業的發展帶來機遇。

近年來,用工荒與就業難并存,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隨著新一代勞動力權益意識的增強,他們不像大多數老一代勞動力能忍受基本權益受侵害,當工作時間超出法定時間,工作環境惡劣,工資低廉時,他們會離開,去選擇有權益保障的企業。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將會加大企業的財務支出,這對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四、技術環境

技術環境指的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技術水平、技術政策、新產品開發能力,以及技術發展的動向等。

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已經超過20年,基本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但總體而已鋰離子電池產業還是一個朝陽產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技術進步也非常快。提升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改善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能是目前國外鋰離子電池技術的主要創新點,這兩點同時也是鋰離子電池產業面臨的瓶頸問題,近年來發生過幾起電動車起火事故。提升能量密度和改善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這兩方面的技術進步對產業未來的發展進程有巨大影響。

鋰離子電池很早就被認為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電池技術之一,在“九五”期間曾被我國列入國家重點科技公關項目。近年來,我國在鋰離子電池產業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主要包括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的自主創新和鋰離子自動化生產設備的進口替代。

根據以上PEST分析,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為鋰離子電池產業結合自身的情況制定發展戰略提供了參考性的信息。

參考文獻

[1]鄭平.YJ電子公司發展戰略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

篇8

一、落實優惠政策

我委會同縣財政局負責做好2012年省級財政補貼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工作,負責全縣節能燈推廣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具體由縣發改委負責推廣的日常組織協調、監督檢查工作,定期通報全縣推廣情況,要求各鄉鎮(場)、縣直有關單位、各有關企業按照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密切合作,切實做好了本地區本單位2012年省級財政補貼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工作。

新建項目縣縣城外環東路,長3.7千米,寬50米,總投資12800萬元,本年計劃投資4500萬元,自開工累計完成256萬元。

改建項目昌萬公路拓寬項目,設計路面寬55米,主干道寬23米,瀝青鋪設,總投資22000萬元,本年計劃投資22000萬元,自開工累計完成10400萬元。

二、保持發展政策措施

在我縣發展政策措施方面,針對我委負責的重點工作,我委印發了委內分工意見,落實了責任股室,提出了工作要求,明確了工作進度。目前,我委牽頭負責的“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展事業”有關政策措施,“幫助民營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競爭”、“完善境外投資促進和保障體系”等項工作也在抓緊進行。與此同時,我委積極做好統籌協調工作,協助部門和地方抓緊貫徹落實有關政策措施。我委并在保障房、廉租房等方面積極爭取上級的扶助資金,努力做好這方面的立項工作,總之,促使我縣發展政策更好更快發展。

三、引導經濟結構調整措施

由我委牽頭,組織縣科技局、縣工信委等有關部門,每年擇優推薦一批關系綠色能源及清潔技術產業發展的項目予以重點扶持;幫助企業申報國家和省級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在扶持綠色能源及清潔技術產業發展上,我委協助縣工業園區管委會管理和使用專項基金,用于綠色能源及清潔技術企業技術改造、設備投資補助、新產品、新技術研發、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推廣應用、引進高級技術和高級管理人才獎勵及重大科技成果獎勵等。

四、高新產業政策

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作上,我委推進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深入推進建筑節能工作,按縣政府要求,我委負責在建筑項目科研審批、項目立項審批、備案等方面,明確了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相關要求,對具備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條件的政府投資建筑工程,采用一項或以上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

新建項目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總建筑面積為30萬平方米,總投資1800萬元,本年計劃投資900萬元,自開工累計完成400萬元。

五、服務業發展政策

我委認真完成統一部署的服務業重點工作任務,并加強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協作和配合,負責組織實施全縣服務業發展規劃,制定服務業發展政策和服務業重大項目的綜合協調,全縣服務業發展考核,承擔服務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篇9

關鍵詞:光伏發電 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TM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a)-0128-01

最近這些年,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們不得不去尋找一中新型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現在的太陽能發電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中光伏發電因其規模可大可小,建設時間短,維護簡單,被各國爭相研究。但是我國的光伏發電仍處在起步階段,發展水平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光伏發電的發展也尤為重要,所以我們必須認清光伏發電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該產業健康發展。

1 目前光伏發電的大趨勢

環境問題在最近幾年變得越來越突出,多以綠色發展理念的倡導越來越刻不容緩,全世界已經將低碳經濟定位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導航標,也越來越重視太陽能光伏產業。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在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里被提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中點也轉向太陽能熱里利用以及光伏光熱發電、生物質能等。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收到各方面的的重視,目前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已經趨于完整。

隨著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大規模應用以及快速發展,多晶硅大規模產業化生產及應用技術形成了較為成熟,從現有的生產工藝水平看,我國已可實現整個多晶硅生產產業鏈和系統內部的封閉運行,排放水平已接近零。各國的光伏發電規模不斷的快速增長,但是我國光伏發電的增速必將將遠高于其他各國的平均水平。

在光伏發電大國調控措施下,其成本下降迅速,光伏產能普遍過剩,而其市場面臨的發展環境較為復雜。在這樣情況下,世界及我國光伏發電規模仍會快速增長,且我國光伏發電的增速將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來看其持續增長不會改變。最近幾年各個光伏發電的國家紛紛調整電價補貼政策。這些國家實行這些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由于其本下降太快而引發市場過熱和行業暴利。最近的一次事件:在日本的福島,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這起事件引發了部分國家對核電前景的擔憂,但是同時推高了政府對其發展的預期。

2011年12月18日,在召開的太陽能光伏市場與裝備制造論壇上,我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講話,呼吁光伏企業需要在根據市場情況,在適時的調整企業發展戰略,預計2011年光伏產品可能出現階段性產能過剩,在2011年的高速增長之后,2012年可以看作是光伏產業的調整年。

2 我國光伏發電的前景

近日國務院出臺《“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建立適應太陽能光伏分布式發電的電網運行和管理機制,光伏發電系統在用戶側實現平價上網。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0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系統在發電側實現平價上網。

為了擴大內需,各企業紛紛投向國內市場。成本的降低,國家政策的推動,使得國內光伏發電產業,技術不斷進步以及規模化不斷擴大,而且國家出臺特許權招標、光電建筑補貼等多項激勵性政策,這使得國內的光伏發電市場預計會出現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根據實際數據,我國光伏發電現在占據世界主導地位而且設備制造也不斷的快速發展、增長,我國的光伏發電前景一片大好。

3 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制約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1)我國的技術標準不太完善。

我國進入光伏發電技術領域比較晚,目前并網電站現在都還處于試驗性并網狀態,并網易產生諧波、三相電流不平衡,輸出功率不確定性易造成電網電壓波動、閃變,因此需要滿足一定的并網技術標準。

在2005年的《光伏系統并網技術要求》為推薦性國家標準,《光伏發電站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為指導性國家標準,且已超使用期限。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了《光伏電站接入電網技術規定》(試行),但該標準對光伏電站分類較為粗放,缺少有針對性的細化條款。千瓦級小型屋頂并網光伏發電系統可能是未來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的重要發展方向,但該標準并沒有對接入220伏居民電壓的技術要求作出相應規定。

(2)我國的管理辦法不太統一。

國際市場上,國外的設備價格比較高,而且遠高于國內。同時特許權招標項目業主為了壓縮成本,也傾向于采購低價設備,所以國內市場上以次充好的問題屢見不鮮,沒有好的設備,工程的質量就難以保障。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我國已經具備檢測光伏產品和入網的能力,不過在檢測認證管理辦法上還是有所缺失。沒有統一的管理辦法,沒有出臺強制性的辦法。

4 光伏發電之我見

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國的光伏發電產業,使其健康協調發展,所以需要電力系統和國家的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要完善其相關政策法規,光伏發電產業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其產業的發展有賴于穩定的市場預期和發展前景。特許權招標項目執行招標電價,價格競爭導致中標電價大幅低于實際成本,通過總結,應盡快確定光伏發電上網的分區標桿電價政策,并建立滾動調整機制。而且還應拓寬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資金來源,適當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電價附加水平,確保財政支持到位。

其次要科學制定規劃,規劃以后必須嚴格執行。為了防止無序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政府能源主管部門應嚴把規劃關,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總體規劃,科學合理地制定光伏發電發展規劃。以中長期規劃指導年度規劃,以年度規劃指導項目核準。規范項目核準程序,避免“一哄而上”。

最后全力做好光伏并網服務工作電網企業應該以嚴格的要求和積極的姿態對待光伏發電并網的問題。一方面,要從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大局出發,積極推動光伏并網工作;另一方面,要以嚴格的管理規范行業發展。抓緊研究相關技術標準,填補標準與規定的空白,滾動修訂完善現有標準。

5 結語

我國資源遼闊,但是人均資源占有的少,而太陽能資源相當豐富,現如今全球進入能源危機,所以發展可持續、可再生能源尤為重要。根據國家政策,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看,太陽能光伏產業必將是我國能源的保證。是我國更好的建設低碳社會,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南翔,趙勇.關于低碳經濟的幾點思考[J].能源技術經濟,2010,22(8):1-3.

篇10

【關鍵詞】以人為本;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企業的所有管理工作都是圍繞人的管理而展開的。人是企業活力之源,競爭之本,是企業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人力資源管理的最根本點就是以人為本,這也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精髓。

1 實施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1.1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決定了“人”的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經營戰略的一部分,概括地說,是在經濟學與人本思想指導下,以“人”為核心,強調一種動態的、心理、意識的調節和開發,管理的根本出發點是“著眼于人”。人,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資源,也是第一資源。具體地講,就是企業通過工作分析、人力資源規劃、員工招聘選拔、績效考評、薪酬管理、員工激勵、人才培訓和開發等一系列手段來提高工作效率,最終達到企業發展目標的一種管理行為。其管理歸結于人與事的系統優化,致使企業取得最佳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不同于傳統的人事管理:以“事”為中心,只見“事”,不見“人”,強調“事”,控制“人”。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把人作為一種“資源”,注重產出和開發,達成“人”與“事”、“人”與“人”的和諧,這種和諧會帶來工作效率的提高,從而達成最終目標。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業最好的資產是人”。因此說,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決定了“人”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

1.2 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保障

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就是人,人才是管理學中的核心問題,也是企業中開發潛力最大的生產要素。所以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其中,是解決管理難題的關鍵。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的應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必要性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引進激勵機制,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才流失。激勵源于需要,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質的,因此可以從兩方面采取措施。在尊重員工、鼓勵員工的基礎上,讓員工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企業的管理,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激發員工的主體地位,點燃他們的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企業的人才流失。

二是,加強溝通,形成反饋體系,有利于企業管理的科學決策。溝通是以人為本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可以使員工與領導之間更加了解,從而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實用性,同時可以通過這些工作發現員工中的優秀者,進而著重培養,形成企業管理策略制定的良性循環。最終建立和諧的人與人、人與企業、人與工作、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企業機制的和諧運轉。

三是,推動企業文化建設。通過企業的“軟”管理,即強調理念的引導、氛圍的熏陶、知識的提升、準則的規范和行為的養成,將精神層面的口號轉化成員工的工作習慣,對培養企業人的人生觀和事業觀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從而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四是,培訓員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人本管理的過程,必須注重對員工的培訓,通過培訓,使員工獲得做好目前工作及未來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全面提高員工素質,設計好員工的職業生涯,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2 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開發的著力點

2.1 建立、完善人才培訓機制是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開發的保障

2.1.1 企業員工教育培訓工作堅持的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戰略目標導向原則。目前,國家能源局在《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新能源發電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更應該具備戰略性、整體性和前瞻性等新的特性。人力資源管理不僅僅限于事務性管理,而必須在戰略決策的層面,根據新能源發電企業特點,形成一個總體的戰略規劃。因此,培訓工作規劃應主要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的需要而制定和實施,為企業可持續發展超前提供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為滿足企業長遠發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員工培訓應該圍繞這一目標開展工作。

二是,堅持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新能源產業作為國內新興產業,專業人才匱乏,因此培訓工作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集約管理為手段、以進一步提高員工隊伍素質、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員工職業生涯發展愿望與企業教育培訓工作的有機結合,努力營造和諧企業關系,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2.1.2 實施員工教育培訓工作的保證措施

一是,組織領導保證。成立以企業負責人為組長,部門負責人為副組長的員工教育培訓委員會,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將員工教育培訓工作實施情況作為對各部門領導的考核內容之一,確保教育培訓目標和任務的完成。

二是,制度保證。建立健全教育培訓制度,進一步完善培訓、考核、使用、待遇一體化機制,實施有效激勵,激發員工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實現員工、企業“雙贏”。

三是,師資保證。建立以兼職培訓教師為主,外聘培訓師為輔的培訓隊伍,注意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加強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做到教育培訓經費足額到位,專項管理,專款專用。

四是,培訓效果評估及后續考核。通過評估找出培訓工作的薄弱環節以及員工對培訓工作的建議,為做好培訓工作找到更準確的切入點,通過―個又一個的循環不斷提高培訓質量。

2.2 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是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

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知人善用,適人適位看似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并不容易。如何才能達到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發揮出人的最大潛能,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2.2.1 人力資源合理配置過程中常見問題的解決原則

一是,充分投入原則。人力資源具有時效性和不可儲存性的特點。它的形成、開發和使用都與人的生物周期為載體而自然地被時空所限定。因此,可以通過各種措施,充分投入,盡量減少人力資源的閑置與浪費。

二是,合理流動原則。引導人才合理流動,通過公平、有序的流動與競爭,使“優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成為調整和優化人才結構的正常手段。

三是,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才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局面。

2.2.2 以“人、誠、和、實、優“五元企業價值觀,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這是國內某企業集團提出的企業價值觀,人即以人為本,尊重員工,人本管理,提升員工價值,促進企業發展;誠即誠信服務;和即和諧共贏;實即求真務實;優即創新卓越。它很好地詮釋了以人文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真諦。

“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強調尊重人,它是貫穿在科學管理機制之中的一種核心理念,要發揮它的作用,離不開科學管理這個平臺。“以人為本”理念可以使員工將工作動因從外力轉化為內力,將自身人力資源的一點一滴都開發并奉獻到企業的發展上,將工作目的從視為求生手段轉化為無窮樂趣、人生意義的催化劑。

總之,“以人為本”理念將員工與企業結成了人生價值的聯合體,生命的聯合體,這就是“以人為本”理念在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