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條例范文
時間:2024-02-28 17:3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條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全面啟動飲用水源保護聯動機制
太浦河飲用水水源地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又是我縣的主要通航航道之一。為進一步落實《縣太浦河飲用地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由縣飲用水水源安全隱患專項排查整治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建立全縣飲用水源保護聯動工作機制。聯動機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各責任單位確定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計劃報辦公室備案;二是每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增進交流溝通,合力解決難題;三是每年開展1-2次由各責任單位共同參與的聯合檢查,2012年的檢點為交通運輸監管;四是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并明確各責任單位具體職責等(詳見附件)。
二、全力開展安全隱患專項整治行動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和《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按照《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各部門對太浦河以及陸斜塘飲用水源地開展定期、不定期環保巡查。每年至少開展1-2次水源保護環保專項聯合執法檢查活動,及時更新各類安全隱患名錄,并整改消除。同時,按《太浦河污染聯合防治制度》規定,繼續開展吳江、、平湖三地環保部門聯合水源地檢查,及時發現并合力消除污染隱患。根據飲用水水源安全隱患專項排查形成的飲用水水源地污染源名錄、風險源名錄、交通事故點位隱患名錄、交通工具隱患名錄等,分類制定具體整治方案,并督促整治到位。結合太浦河飲用水水源地較為突出的風險源和交通流動隱患,各相關責任主體要高度重視,密切配合,加快開展整治行動,合力保障太浦河飲用水源安全。
三、加快推進水源地建設保護工程
為保護好太浦河水源水質,減少沿岸生產生活對飲用水水源的影響,避免飲用水環境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為進一步改善長白蕩水質,發揮長白蕩平原水庫的功能,保障縣城鄉飲水供水安全,縣水務集團要加快推進水源地建設保護工程,加快鋪設泵站到魏塘水廠的第二條原水管道,切實保障魏塘水廠安全供水,全面禁止從陸斜塘取水。按照計劃,完成長白蕩庫容增至400萬方任務,確保全縣7天備用水源能力。完成長白蕩周邊2500米隔離河道建設以及長白蕩取水口、周邊堤防、隔離閘門和堵壩等設施建設,努力將段太浦河建設成一條飲用水水源地綠色長廊,把長白蕩建成一個綠色生態的平原飲用水水庫。
篇2
關鍵詞:城市供水;水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影響評價;思路
中圖分類號:P343 文獻標識碼: A
引語:
某城市擬建設第二水源為位于城市北部山區的約30km的大(二)型水庫,該水庫已經當地政府作了第二水源的決定,并匯同相關職能部門,作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水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及水資源論證等,并作了幾年的水質監測,各項水質監測指標基本達到了國家地表水水質標準中的II類水質標準,可滿足作為水源的水質要求,并劃分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一、二級及準保護區),對水庫水源地保護區上游河流沿途采金礦區等工礦企業作了相關整治,現擬建設供水水源設施,通過輸水隧洞輸送到城市郊區的自來水廠處理后對城市進行供水,該供水水源工程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1選址選線的比選
1.1取水口論證
取水口選址是否合理主要考慮水質安全的確保,取水口一般應有2個以上方案比選,主要從以下幾個要素考慮,水質保證、周邊水土涵養,水質不易有大的變化、方便施工等幾個要素。
首先要遠離水庫的上游入水口,并偏離來水水流方向,主要考慮上游河流受金礦區多年的開采,水質雖未受大的影響,但底泥重金屬經多年累積影響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須作底泥重金屬滲濾試驗對水質指標的影響);同時取水口不宜設置在下游水壩,造成水體流動加速,易引起水質變化;取水口附近陸域宜為沒有村莊及水體養殖區、沒有支流、沖溝等,以免對水質造成影響;不宜為周圍坡地為農村經濟作物及桉樹種植區,易造成面源污染,而宜盡量在自然植被較豐富地區;地形地質條件應利于確保進水塔地基可靠和隧洞進口洞臉邊坡穩定。
1.2輸水線路的論證
輸水線路方面的比選主要考慮從地質環境、對生態環境影響、村落敏感點、征地拆遷、項目投資、施工期環境影響等幾方面綜合比較,應盡量避開地質斷裂帶及敏感不良的水文地質,沿途避免或盡量遠離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及敏感物種及野生動物棲息地,偏離村屯密集區及當地水源地,以減緩拆遷及環境影響。擬應選擇3個以上輸水線路方案進行對比分析,如通過隧洞輸水方案、全管道輸水方案或隧洞+管道輸水方案,及不同線路方向等比選。一般優先考慮采用無壓隧洞輸水、重力自流供水方式,及輸水線路經過敏感點較少的方案,主要原因是隧洞多深埋山體內,生態環境影響小,僅施工營地等臨時占地需征用補償,工程征地拆遷補償費用相對于較小,無需搬遷安置,社會影響程度也相對較小;各施工營地和施工支洞距離各敏感點較遠,產生污染對周邊居民影響較小。
2水質、水量的保證
為確保取水口水源水質的安全、應加強入庫河流、庫區底泥監測數據及浸出試驗,完善取水口匯水陸域地表水、土壤監測,加強水源地水質達標的論證及環保措施,作為第二水源的供水量與城區現有水廠同時供水,水量應依據城區需水量的近、遠期的預測,科學給出需水量,應設置在線水質、水量監測,確保供水設施安全,制訂相應的應急措施,應急預案。
3水資源的論證
水庫現狀賦有灌區供水(包括灌區毛需水、其他供水工程供水),農村人畜需水的供水功能,同時,為保證水庫的生態用水及下游的生態補水,避免對下游水位及水量造成較大影響,應滿足近、遠期對城市供水、灌區供水、農村人畜需水及生態用水的供需平衡,結合在建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及水電樞紐的調水,進行水文情勢分析,構建水資源供需平衡,確定城市供水規模下的最低保證率及供水最低運行水位。通過水資源的論證,確保城市供水規模達到設計要求。
4環境影響
4.1對地表水影響
項目環境影響項目建成運行后,水庫作為供水水源將以本項目取水口為中心,重新劃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隨著各項水源保護工作的展開,過對庫區范圍內各項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水庫水質應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其次通過分析水文情勢,對各功能用水的進行影響分析;施工期地表水影響主要表現在施工區及施工營地對地表水的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
4.2外環境對本項目影響
水源地工程評價范圍內的礦區企業分布及農業面源等對水源地保護區的環境
影響分析。
4.3地下水影響
主要考慮施工期對沿線地下水影響,調查區域地下水補、徑、排情況,隧洞施工涌水情況、排放去向,沿線村民飲用水情況,主要考慮對區域地下水水位、水質影響,根據區域水文地質情況,分段分析隧洞對地下水環境影響及相應的環保措施。
4.4水土流失
結合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規定、土地利用情況、對周邊環境影響,著重分
析取、棄土場選址的環境合理性,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規定范圍內是不得設置棄土、棄渣場的。
4.5生態影響
了解生態功能區劃,調查野生動物、保護物種、古樹名木分布、取、棄土場周圍環境現狀,水生生物現狀,分析隧洞疏干水對植被影響,分析圍堰施工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5、水源地的防治措施及對策
5.1農業面源污染整治
集合農村生活污染源治理,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農用殘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削減農藥施用量,提高農藥利用率,推廣應用有機肥,削減化肥施用量。
5.2居民點整治
對水庫飲用水水源地附近尚有的部分居民及房屋,其生活污水對水源地水質會產生較大影響,采取措施有:
(1)設置垃圾收集點,建設垃圾臨時堆放場,添置垃圾桶、環衛車等,定點存放農村生活垃圾,定時清運,減少垃圾堆飲用水水源地的污染。
(2)大力推廣農村沼氣和秸稈氣化工程建設,產生的沼氣用于炊事、取暖、照明,沼液可作為優質有機肥,形成良性循環。
(3)加強禽畜養殖業的管理,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禽畜養殖活動,保護區范圍內禁止興辦大型規模養殖場。
5.3種植業污染整治
水源地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區,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林草緩沖帶。在一級和二級保護區內不得再新種植速豐桉樹林,逐步改造為水源涵養混交林。
5.4礦山污染整治
在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禁建工礦企業,對已有礦區進行關停,并落實閉礦后的污染整治措施,結合地區礦產資源開發整合總體方案,對準保護區內禁建工礦企業,已有礦區進行整合,確保“以新帶老”措施的建設,進一步減少各項污染物的排放,同時加強礦山安全生產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設立污染事件應急預案,防治突發污染性事故的發生及擴大,避免其對庫區水質造成污染。
5.5非工程措施
做好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調整工作,開展保護區內的各項污染源控制和治理工作,在項目建成供水前,該區域水質可以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水質標準的要求;應依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實行分級防護;加大環保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的宣傳,加大執法力度;加大水土保持及生態農業;用行政、法律、技術、經濟等多手段進行水環境管理。
6、風險防范
應依據《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指南》(試行)制定完善的風險防范應急措施,對污染源應分固定源、流動源及面源做風險防范措施及應急預案,完善風險預警、響應機制,加強應急監測及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配備在線監測及應急物質儲備,完善水質指標評價體系監控,規范取、中斷供水制度及防控工程,完善管理機構、制度及人員,落實國家危化品管理條例,尾礦庫環境應急管理辦法及石油天然氣管理保護法的要求,由政府組織形成以環保、城建、水利、衛生、安監等多部門聯動機制,形成統一指揮體系。
7、結語
對以水庫作為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工程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從分析思路上著
重分析是如何做好水源的水質、水量,保證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及可持續性,因對項目而言,城市水源地其本身就是最大敏感保護目標,此外,工程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生態影響,如水資源,生態需水、選址選線涉及的生態敏感目標等,在施工期主要影響即有污染的,也有生態的,從工程特征及影響的環境要素需分析全面,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關注點,可進一步捋清此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思路,為環境的科學管理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HJ2.1-2011)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HJ/T338-2007)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
3)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全國環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系列參考教材,2014年版),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
篇3
關鍵詞:銅川 水源 保護 對策
一、銅川概況
銅川市位于陜西省中部,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銅川境內的河流分為石川河和洛河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主要由漆、沮兩水組成,市內流域面積2240.8平方公里。石川河水系中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7條,主要河流有漆水河、沮河、趙氏河、濁峪河、清峪河、趙老峪河等。洛河為銅川東北部的界河,境內流程35公里,流域面積1648.8平方公里。洛河水系中流域面積在1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78條,主要河流有白水河、清河、五里鎮河、雷源河等。
漆水河流域共有三個源頭。一個是源自宜君哭泉的淌泥河;一個是源自金鎖關鎮的柳林溝。兩個源頭在金鎖關鎮三岔路口橋下匯合,至柳灣水廠河段收集,從源頭到水廠流程約40余㎞,經過一個鎮(金鎖)、11個村、“兩坊工業區”,沿途各類企業百余個,約萬余人口。第三個源頭是紙坊馬勺溝,源至蒲家山經5㎞到紙坊村口匯入一級保護區——柳灣水庫。
沮河是我市飲用水源的主源,主要源頭有五條:第一條是跨地區從旬邑穿山引流至玉門川河的干流;第二條是從三鄭溝里流出在陳家山礦取水井處與玉門河匯合流入干道;第三條是杏樹坪村河為源頭15㎞流入劉家河匯合;第四條是崔家溝韭菜溝的水經10㎞流入瑤曲鎮與賈曲河、閆曲河匯合后流入沮河;第五條是趙氏河,源自旬邑的兔娃梁28㎞流入柳林村口匯入沮河。
沮河源自馬欄河經石門全程約100㎞,流域經過三個鎮、三個大型企業、三個中型企業、一百多個小型其它各類企業、五十余個村莊,約十萬人的生產生活地,匯入桃曲坡水庫。
二、飲用水源地概況
1、飲用水源地基本情況
我市城鎮飲用水源地共有3處,其中集中式城市飲用水源地2處,即漆水河柳灣水源地和沮河桃曲坡水庫水源地;集中式城鎮飲用水源地1處,即宜君縣西河水庫。
(1)柳灣水源地。位于漆水河上游,距北市區10公里,為河流型水源地,是北市區主要供水水源之一,年取水量500多萬立方米,供水人口20萬。該水源地經省政府2007年9月批準,一、二級保護區面積共21平方公里。
(2)桃曲坡水庫水源地。位于沮河中游,距耀州區中心14公里,為水庫型水源地,年取水量900多萬立方米,供水人口28.4萬,該水源地經省政府1999年6月批準,一、二級保護區面積共43.6平方公里。
(3)西河水庫水源地。位于宜君縣縣城以西3.5公里處,屬湖庫型水源地,年取水量38萬立方米,供水人口1.2萬。該保護區經省政府2007年9月批準,一、二級保護區面積共15平方公里。
2、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
(1)工業生產對水源地的影響在桃曲坡水源地上游,分布有多個煤礦,雖多數礦都建有污水處理設施,但由于收水管網不完善,另有時處理設施運行不正常,造成生產、生活產生的廢水直排污染水源。
(2)交通運輸對水源地的影響柳灣水源地所在的漆水河與210國道、銅黃高速公路并行,過往車輛造成道路揚塵和浸漏的油滴,經雨水沖刷進河道污染水質;桃曲坡水源地所在流域內過往車輛主要為運煤車輛,其拋撒煤粉和揚塵對水源地污染也不可忽視;西河水源地位于公路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3)居民生活對水源地的影響柳灣水源地和沮河上游沿210國道兩邊和漆水河兩岸居住的村民,生活污水均屬無組織排放,垃圾隨意堆放,遇到降水沖入河道造成污染。
4、飲用水源地環境管理情況
(1)法律法規體系建設。2001年出臺了《銅川市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并以市政府第36號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先后印發了《銅川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柳灣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和《銅川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明確了區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任務和職責。2003年成立了銅川市水源保護區環境管理站,編制5人,重點負責沮河上游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
(2)污染防治工作。依法關閉取締了柳灣水源地上游210國道兩側違規洗、修車點28家,非法煤場7家;建設了金鎖衛生院醫療廢水和銅黃高速銅川北服務區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實施了柳灣水源地防護及綜合治理項目,建設一級保護區內河道兩側防護網6246米,沿210國道砌筑擋污墻1860米、安裝截污管道1105米、垃圾屋18座、污水收集管網3600多米、建成40立方和30立方道路污水應急收集池各1座,設立了水源保護區標志石碑16塊、宣傳牌14個。投資1400多萬元建設了2公里長的廟灣擋污堤防工程。實施了西河水庫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的整治工作,關閉了保護區內所有違法排污口,拆除了違法建筑物,建設了一級保護區的物理隔離網.
(3)環境監管工作。市政府印發了《銅川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對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一是督促沮河上游的西川煤礦等7家煤礦,共投資7000多萬元建設了14臺(套)生產、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14臺(套)自動在線監控設施,使水源地上游工業企業污水治理實現了全覆蓋,建立了污水處理設施管理臺賬和運行記錄,將處理設施運行費用納入生產成本,防止企業偷停環保設施;二是開展了水源保護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治理農村農藥、化肥等面源污染,加大廢棄物、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建成了15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工程。
(4)整治、評估工作。堅持日常檢查與集中排查相結合,每年開展一次水源地水質評估工作。桃曲坡水庫水質全監測分析項目109項,為了解富營養化對水質的影響,我們增加了透明度、葉綠素兩項監測指標,即目前共監測分析111項;柳灣水質監測指標為109項.
(5)應急工作。2006年6月市政府印發了《銅川市城市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建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制作了應急處置流程圖,針對柳灣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進行了應急演練。投資90多萬元,建立了我市水源應急物資庫,貯備了柴油發電機、帳篷、橡皮筏、吸油材料、應急燈、防毒面具等,極大地提升了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近年來,共成功處置了延西高速宜君段因交通事故引發的糠醛泄露、硝酸泄露事件等10余起,有效保護了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近年監測結果表明,市級兩個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在98%以上;西河水庫水源地水質29項指標一年監測2次,水質達標率為100%。
三、目前水源保護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我市城市飲用水源保護點多、線長、面廣,210國道、包茂高速、西延高速等,多條公路從保護區通過,治理任務重,保護難度大。盡管做了不少工作,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1、省政府批準的飲用水源地保護方案中一些措施還沒有很好落實到位。如方案要求柳灣水源地一級保護區不得有居民、農田等,不得建設與供水無關的其它任何設施等,而我市相關搬遷、取締工作還沒有實施。水源保護區受特殊地形限制,區內沿公路、河岸設置的垃圾臺、廁所和居民生活污水在收集處理方面存在一定難度等。
2、受農村面源污染的影響,水源地個別指標如總磷、總氮還不能穩定達標。個別單位對保護飲用水源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些單位還沒有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沒有對這項工作進行檢查考核。鄉鎮沒有配備專職的環保專干,沒有指定負責環保工作的領導,一旦遇到問題,很難協調。
3、缺乏權威性的制約措施。總是被動的嘮叨督促工作,缺乏市縣(區)鎮上、中、下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沒有形成工作上的合力,不能及時協調和解決.
4.水源保護工作職能部門的能力建設相對滯后.一方面是人才短缺、技術力量薄弱;二是硬件設施落后,設備不全,現有裝備器材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四、建議及對策
1、提高認識,高度重視。飲水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實利益.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措施、狠抓落實,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扎實做好飲用水源保護工作。
2、強化監督、嚴格執法。通過開展經常性的執法檢查和集中整治活動,加強對水庫庫區及上游河道的監控,做到依法從嚴、從快查處,情節嚴重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同時,對在保護飲用水源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3、加強交通運輸行業的污染防治工作。嚴格按照《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準保護區內及上游地區石油類和危險化學品運載、裝卸和儲存設施的監管,督促其完善防溢流、防滲漏、防污染的措施。
4、抓好人員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和素質。環保工作者要樹立敬業、樂業、勤業、精業的良好職業道德和嚴謹科學的工作作風。采取多種形式,對執法人員進行培訓,及時掌握新技術、新方法,提升業務素質和水平。
篇4
【關鍵詞】青獅潭水庫;水源保護;生態修復;技術;管理;措施
1、前言
青獅潭水庫位于桂林市漓江上游靈川縣,是一座集城市供水、農業灌溉、漓江補水、防洪、發電、生態環境調節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桂林市重點應急備用水源地。是桂林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工程“六江四庫四湖一濕地”中唯一一座已建成并發揮重要生態調節作用的大型水庫。水庫水質從建庫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均為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水庫大規模的網箱養魚和旅游度假區的開發,致使水質污染日趨嚴重,已降為目前的Ⅲ--Ⅳ類。為切實凈化水庫水質,實現為國際旅游勝地桂林市提供優質水源的目標,對青獅潭水庫實施水源地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青獅潭水庫水源地水質現狀
2.1水庫水環境評價標準及水環境質量狀況
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功能區劃》要求,青獅潭水庫水質目標為Ⅱ~Ⅲ類,水質評價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Ⅲ類水質類別作為評價基準。桂林水環境監測中心提供的青獅潭水庫的水質情況為:2011年為Ⅱ、Ⅲ、Ⅳ、Ⅴ、劣Ⅴ類水質。其中Ⅱ類為3月,Ⅲ類為1、2、6、11、12月,Ⅳ類為5、7、8、10月,Ⅴ類為9月,劣Ⅴ類為4月。2012年為Ⅲ、Ⅳ類水:其中Ⅲ類水質有10個月,Ⅳ類水質有2個月(即6月、11月)。超標的主要成份為: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PH值。
2.2水華現象頻繁,危機初步顯現
水華出現的時段主要在春夏換季、國慶節前后庫水位較低和氣溫升高的時候。主要特征是水體呈黃綠色,透明度低,有粘滑感,懸浮物多,腥味臭味大,有死魚現象。2011年4月1—7日水庫出現了最寬面積為14平方公里水華現象,占當時整個庫水面的73%,庫面死魚量大,水質達到劣Ⅴ類,速度很快,整個水面幾乎成了藍藻的世界。
3. 水源地污染嚴重的原因分析
3.1大規模網箱養魚是造成嚴重污染的罪魁禍首
2010年7月調查表明:青獅潭水庫水面有網箱養魚226戶2970箱,面積68840平方米,比2005年底增加84%,網箱數量大且增長很快。
3.2旅游休閑度假污染水體,燈光誘捕導致藻類天敵的消失
在庫區周邊和入庫河兩岸有29個休閑山莊,庫區有16個采礦點,庫區生活污水、群眾用于生產的農藥、化肥及生活廢水直接排入水庫,致使水庫水質中氨氮、總磷嚴重超標。2010年7月青獅潭庫區有燈光誘捕魚類設施408處,面積60041平方米,對野生大頭魚、白鯽魚等食藻魚種大量捕撈和誘殺,加劇藻類的泛濫,降低了水庫的自凈能力。
3.3管理體制不明,監督缺位
水庫雖然運行了50多年,但工程管理范圍沒有真正地確權劃界,目前只局限于法律層面文字表述。歷史的情況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由水庫管理單位負責水面養殖,80年代后期由地方政府成立聯合管理委員會負責水面養殖,2005年后基本上沒有單位負責管理。由于缺乏明確的管理主體,庫區養殖和旅游管理基本處于無政府狀態,缺乏有效監管。一些別有用心的養殖戶打著庫區移民的旗號趁機而入,為了一已私利或將來獲得政府的拆遷補償,大肆建造網箱,致使水庫網箱面積呈現爆炸式增長。
4.技術和管理措施
4.1總體目標
工程總體目標:2015年青獅潭水庫水源地水質基本達到飲用水水源的Ⅲ類水標準,2020年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水源地水質基本達到飲用水水源的Ⅱ類水標準,水量和供水保證率達到供水生態規劃目標要求。2025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水源地水質全面達到飲用水水源的Ⅱ類水標準。
4.2技術和管理措施
4.2.1從源頭抓起,實施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在保護區邊界設立隔離防護設施,防止人類活動等對水源地水源保護區水量水質造成影響,攔截污染物直接進入水源保護區。在水源地周圍選擇適宜的樹木種類進行營造防護林。在入庫河口設置淤積壩、滲濾池、沉沙池、集水設施和水處理設施等,保護農田不被洪水沖刷,防止洪水把污染物帶到庫中,減少泥沙的淤積。推廣應用太陽能殺蟲燈。重點實施生態護岸、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水源保護區界標、警示標志和宣傳牌、配套設施建設。
4.2.2從生態凈化入手,做好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一是投放生態魚苗(鰱魚、鳙魚、草魚、鯉魚等),完善水體生物鏈。二是在水庫周邊正常蓄水位225m至多年平均運行水位之間的消落區,種植香根草,保護庫岸,凈化水質。重點在三個鄉(鎮)入庫河段,規劃清理阻水屏、河道內源污泥,河道兩側排污口,疏浚河道,整治河岸垃圾場,增加水體復氧,減少污泥、垃圾、污水進入水庫。主要實施內容:生態修復保護、清障截污、生態護岸工程及建立水源地水生態水質監測系統。
4.2.3立竿見影之策,堅決取締網箱養魚。認真貫徹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從切實保護好桂林市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的高度,把整個水庫水面全部按一級保護區標準進行管理。痛下決心,排除干擾,堅決果斷地把網箱養魚和燈光誘捕設施全部拆除。對非法礦山開采企業、廢舊輪胎冶煉加工及違法建筑進行查封拆遷,對上游及庫區周邊度假村、休閑山莊限期整改,確保污水達標排放。
4.2.4長遠之計,體制改革長效管理。及時研究制定保護青獅潭水庫水質的長效管理方案。成立青獅潭水庫水源地保護領導小組,制定水庫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建立執法機構,明確責任,落實三定方案,確定人員編制、經費。充分發揮庫區群眾的積極性,推廣有利于水質保護的生態養魚,成立養殖合作社,科學管理,群防群治,有效經營。對庫區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進行實地幫扶,形成長效投入機制。對青獅潭水庫綜合治理和水源地保護納入執法監督考核范圍。嚴格按照《廣西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完成青獅潭水庫工程管理范圍、保護范圍的確權劃界,以確保水庫工程的安全管理。
4.2.5啟動民生工程,實現青獅潭水庫向桂林市城區供水。青獅潭水庫調蓄能力大,水量豐富,無論是從水量、水資源的分布情況,還是供水位置和工程地質條件看,都完全可以作為城市供水的首選水源地。實施“引青入城”的最大好處是徹底斬斷“備而不用”的觀念,市民也絕對不會自己在自己的水缸里“投料”。為此,建議市政府及時啟動“引青入城”工程(青獅潭水庫向桂林市城區供水)規劃并擇機實施。使這一福庇子孫后代的工程,盡快地造福于桂林人民。
篇5
關鍵詞:飲用水水質 法律標準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1 我國飲用水污染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迅猛發展,并取得世界注目的成績。但與之相伴相生的問題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所以導致一些問題在近些年集中出現。例如:環境污染問題、資源枯竭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等。在這些諸多問題中,飲用水的安全問題一直受到人們的密切關注。環保部的《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去年全國198個地市級行政區開展的4929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呈較差級及極差級的監測點一共占了57.3%。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的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大范圍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并通過大氣污染、滲透等方式,蔓延影響到飲用水水源,直接影響了飲用水源水質,威脅人們飲水安全。導致飲用水中對健康有潛在危害的物質日益增多[1-3]。《2012 年中國水資源公報》[4]公布的數據顯示,符合飲用水水源要求的Ⅰ、Ⅱ、Ⅲ類水不足65%。資料表明,人類80%的癌癥是由環境污染引起的。我國城鎮市民中的惡性腫瘤、新生兒缺陷、血管類疾病等在快速蔓延,癌癥發病率持續上升[5-8]。由此看出,我國飲用水及水源地保護仍存在很大問題。
2我國現行有關水衛生的法律法規
2.1 基本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條規定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2 一般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共九章八十條,其中十條與飲用水關系密切。其內容明確了法定介水傳染病的種類,規定了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供水單位、涉水產品生產企業的法定職責以及失職應負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雖然沒有直接對飲用水作相應規定,但是部分條文對飲用水的保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其中,水環境在本法當中屬于被保護的對象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規范水事活動的基本法, 對規范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加強水資源管理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和具體措施等制度,從控制水源污染、保障水質安全的角度體現了我國飲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2008年修訂后,在立法宗旨上新增加了“保障飲用水安全”的規定,并專門增設了“飲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體保護”一章,進一步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管理。
2.3 行政法規
國務院頒布了一批與生活飲用水有關的行政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城市供水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
2.4 地方行政法規
我國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因地制宜,制定頒布了一批有關生活飲用水的地方法規和規章,在當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市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條例》、《上海市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衛生管理辦法》、《黑龍江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規定》等等。
3我國有關飲用水及水源保護的標準
我國于1955年首次頒發《自來水質暫行標準》;1959年向全國頒發了《生活飲用水衛生規程》; 1976 年對規程進行了修訂, 頒發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試行) 》 ( TJ 20- 76);1985年又重新修訂頒發《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 5749- 85) [9],直至2006年才又重新修訂,2007年7月1日起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 5749- 2006),也就是現行水質檢測標準。《地下水水質標準》GB14848-93,1993年頒布實施,《地表水水質標準》GB3838-2002,2002年頒布實施。《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CJ3020-93,1993年頒布1994年實施。下面通過圖表比較一下我國現行有關飲用水及水源保護的標準。
表1現行有關飲用水及水源保護的標準
通過比較可知,我國飲用水及水源保護起步較晚,更新緩慢。以《地下水質量標準》為例:1994年實施,檢測項目39項。顯然以地下水作為水源檢測項目遠達不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的106項指標,更無法保證飲用水質量。執行標準不統一,同樣是水源水《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和《地下水質量標準》及都可作為依據,但限值不統一,執行時混亂。
4 加強飲用水及水源保護的幾點建議
4.1加快推進生活飲用水安全方面的立法進程。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是衛生部門開展衛生監督監測的技術依據,它是一個強制性國家標準,雖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它主要是衡量供水水質優劣的尺度,是衛生行政部門開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的目標,是主要的技術支撐,無法滿足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與管理,因此需制定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與衛生抽檢等法律法規,以及配套的實施細則等,以使我國生活飲用水從根本上提高生活飲用水水質,確保生活飲用水衛生與安全。
4.1.1制定我國的《安全飲用水法》
目前,我國的飲用水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設還處于不斷健全完善的階段,應從構建完善的飲用水法規體系的角度出發,在理順體制、統一規范的前提下,出臺綜合性的《安全飲用水法》,通過此法規范我國在飲用水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對飲用水安全進行全過程監控,真正做到依法保障飲用水安全。作為一項專門的法律,其立法范圍應包括水資源及水資源的保護、水源污染的防治、生活飲用水安全的配套設施建設、生活飲用水及水源監測與監控,應該特別關注的是農村生活飲用水監管。
4.1.2修訂《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
該辦法自1996年頒布實施后沒有大的變化,其中不少內容已經不能滿足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管需求, 有關部門應抓緊《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修訂案的有關工作。
4.13統一飲用水及水源標準,抓緊落實,加強監督。
統一并完善我國現行生活飲用水檢測標準,水源水標準。建立機制,加強監督,改變以往有制度無程序的局面,保證標準落到實處,發揮效力。
4.1.4加強公眾參與制度
生活飲用水安全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還需要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生活飲用水保護領域的公眾參與制度已成為國際社會和大多數國家所普遍接受的準則。國家應建立生活飲用水信息公開制度,保證公民知情權,使公眾切實了解生活飲用水衛生的狀況,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眾知情權的實現,而且公眾對生活飲用水狀況了解的越詳細、越真實,就越能提高公眾保護生活飲用水的意識,越能激勵公眾自覺的防治水污染。
參考文獻:
[1] 田懷軍,舒為群,張學奎,等.長江、嘉陵江(重慶段)源水有機污染物的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3,(2):118-123.
[2] 王玲玲,朱敘超,李明.河南境內黃河流域集中式城市飲用水源水有機污染特性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4,(2):104-106.
[3] 胡冠九,周春宏,厲以強,等.江蘇省飲用水環境安全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05,(5):49-5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R].2004 年中國水資源公報.2005
[5] 趙章元.人類疾病80%與水有關[J].望,2005,(47):63-64.
[6] 秦鈺慧.飲用水衛生與處理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4):47-156.
[7] 楊文獻.林州食管癌高發現場的防治戰略與對策研究[J].中國腫瘤,1999,(9):390-391.
[8] 俞順章,趙寧,資曉林,等.飲用水微囊藻毒素與我國原發性肝癌關系的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1,(2):96-99.
篇6
關鍵詞:農村飲水安全;現狀;主要做法;發展思路。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Guanyun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in practical work, summed up the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blem is the main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work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Key words: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current situation; major practice;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中圖分類號:G81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幾年來,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富民惠民政策的要求,灌云縣圍繞規劃,按照“先急后緩,先重后輕,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了農村安全飲水的實施步伐,農村人口安全飲用水質量明顯提高,惠及面不斷擴大。有效推動了該縣農村安全飲水工作的再發展,為該縣農村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灌云縣自然概況及農村飲水安全現狀
1.1自然概況
灌云縣位于江蘇省東北部,東瀕黃海,南與本市灌南縣隔新沂河相望,西與宿遷市沭陽縣、本市東海縣以傍溝河、黑龍河為界,北與本市海州區、連云區毗鄰。全縣年平均降雨量為938.4 mm,徑流總量4.44億m3,發生徑流多集中在7-9月份,因縣內無水庫蓄水,溝河斷面較小,蓄水量不大,正常水位河網蓄水量僅在0.5億m3左右,按年復蓄水三次計算,年蓄水總量在1.5億m3左右,其余降水均排入黃海。通過河流過境水對縣內的工農業生產是可用而不可靠的水資源。全縣東西長約73km、南北寬約28km,行政區域面積1538.95km2,轄7個鎮、11個鄉、3個農鹽場,302個村委會,22個居委會,總人口101.8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3135萬人、農村人口91.5055萬人。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13億元,財政收入40.5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6.47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522元。
1.2灌云縣農村飲水安全現狀
該縣共有農村人口91.5055萬人,其中集中式供水人口81.8741萬人、無集中式供水人口9.6314萬人,自來水普及率89.47%。
農村人口按是否飲水安全分:飲水安全人口48.9617萬人,飲不安全人口42.5438萬人,農村飲水安全率為53.51%。
“十一五”由水利部門牽頭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部采用地表水源集中式供水方式,新建水廠8座、改造水廠1座,區域供水新建增壓站2座、管道延伸5處,共完成規劃內15個鄉鎮153個行政村計36.1028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改善飲水條件人口10.3083萬人,鋪設鎮村管道423.98km,村內管道3419.04km,完成總投資17616萬元。“十二五”前期完成省下達的31個行政村7.8003萬人飲水不安全任務。
2 主要做法
2.1提高認識,強化考核。
一是提高對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的認識。農村人口飲用水安全工作,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甘泉工程、民生工程。各鄉鎮及有關部門帶著切實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的真感情,拿出更多精力,想出更多辦法,保證質量,加快推進。
二是加強目標考核。在改水工作中縣政府增加對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建設在年度考核中的分值,進一步明確相關鄉鎮、部門的管理與服務職責,切實抓好農村飲用水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
三是廣泛開展飲用水安全知識科普宣傳。通過宣傳教育,普及節水和衛生知識,一方面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意識,支持、配合改水工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疾病傳播,提高健康水平;一方面增強農民群眾的水源憂患意識和環境意識,做到科學使用農藥、化肥,保護水源。
2.2立足長遠,科學規劃。
制定切實可行的飲用水建設規劃是安全供水的基礎。縣水利局和有關鄉鎮深入調查研究,完善、健全好全縣安全飲用水建設更長遠的專項規劃,包括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規劃具有科學性,既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既保證供水能達標又確保水質達標,安全飲用水與城市建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集鎮及新農村建設集中居住點銜接,做好整體推進。確保全縣人民用上高質量的安全飲用水。
2.3 正視困難,積極籌資。
針對一些鄉鎮由于歷史遺留問題產生的群眾籌資難問題,水利部門和有關鄉鎮、村協調一致,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既保證資金按時落實,又避免干群矛盾。同時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在不改變公益性質的基礎上,從積極減輕群眾負擔出發,出臺政策,鼓勵支持民間資本投入改水項目建設,采用市場化運作,股份制經營,籌措改水資金,擴大資金籌集渠道。
2.4加強管理,注重統合
出臺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運營管理條例,賦予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中水費收取、管道維修、水質、水量等方面統一的標準,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市場化運作機制,使監管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切實保證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的好、群眾長受益”。建立健全供水安全工作責任制,強化水質監測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對水廠進行水質監測,及時通報水質狀況,指導農民安全飲用水。
3發展思路
3.1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設計前期工作方面
為保證農村供水水質,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應盡量結合區域供水規劃來建設,對于區域供水達不到的地區,應以建設集中性的大水廠供水為主,避免建設小而散的水廠。
另外,根據近幾年的水廠設計來看,各地水廠設計標準不一、水質處理效果參差不齊,建議上級部門能依據成功水廠的設計經驗,牽頭出臺不同規模水廠的標準參考圖紙,水廠設計應以降低運行費用、便于鄉鎮人員管理為主。
3.2農村供水水廠監督管理方面
農村水廠經營帶有壟斷性,無論是國家投資,還是個人投資,都是政府特許經營,必須對社會承擔責任。政府必須指定專門部門,對農村水廠實施監督管理。對不合格的水廠要有相關的處罰及應對措施,防止一些私營水廠“挾水自重”,影響農村居民的健康安全。
3.3農村供水水廠良性運行方面
目前農村水廠收入只有自來水水費收入,如根據財務效益分析,將大修理提存、折舊費等費用攤入水費,則農村自來水單價較高,農民難以接受。如水價較低,則水廠經多年運行后,無財力對水廠及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因此建議上級部門能撥付運行管理補助經費,專項用于飲水工程運行管理。
另外,考慮到農村小水廠規模較小、用水量少、制水成本較高,農村供水水價宜實行“月保底價”收費形式,例如“每月每戶收取8元錢,限用5噸水,超出部分另外收費”,這樣既可使水廠有長期的穩定收入,又能促使農村居民在改善衛生用水習慣的基礎上節約用水。
3.4綜合治理污染,保護水源
篇7
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我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省環保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區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工作目標任務,全局干部職工聚精會神謀發展,埋頭苦干抓落實,較圓滿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項工作任務,現將我局2011年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要工作任務完成情況
1、開展了節能減排活動。2011年是我國實施“十一五”規劃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關鍵年。市政府下達給區“十一五”期間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總量控制指標分別為0.67萬噸和0.1萬噸。“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成為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性的要求。因此,區環保局把減排工作作為今年的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早落實,早安排。一是迅速地成立了區環保局污染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強化組織領導。二是結合區的實際,編寫了《區“十一五”期間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減排工作方案》,并以政府的名義下達,方案明確了減排年的組織機構,工作重點,工作方法和步驟及工作要求等,并按方案的要求對各項工作預以周密的部署。三是及時地召開了全區污染減排工作會議。會上與金嘉紙業有限公司、新贛江藥業有限公司等51家排污單位,企業、個體工商業主簽訂了“十一五”期間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總量控制目標責任書,并分別將2011年、2012年、2009年減排計劃和任務下達到具體的排污單位。2011年我區化學需氧量減排率為2.73%、二氧化硫減排率為2.57%。為了使工作落到實處,我局組織力量,對污染減排工作進行了全面調查。在下達污染減排任務工作前,我局還組織專門人員對已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51家企、事業單位以及個體工商戶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逐一監測、核實,并建立了相應數據庫。為下一步污染控制和削減排污總量夯實工作基礎。51家排污單位認真對照減排工作任務,做了大量的減排工作,主要是強化企業污染治理設施的投入,引進新技術、新工藝。金嘉紙業有限公司今年投資2000余萬元建設制漿污水堿回收設施,大大降低了造紙污水COD(化學需氧量)的排放;新君山、廬水河、金林糧油食品廠改建燃煤鍋爐用谷殼做燃料,大大減少了SO2排放量,至目前為止,市政府下達的2011年度SO2、COD減排指標已基本完成。
2、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從今年開始,我局把總量削減指標作為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對新上的建設項目決不允許突破總量控制指標。一是加強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對新上造紙、制革、制藥、化工項目,實行審批部門聯動監管、協同把好準入關,對重污染的項目,堅決拒之門外。二是加強“三同時”管理,嚴把項目驗收關,對不履行“三同時”的,立即責令停止生產;對試生產的企業,重點檢查污染治理設施同步運行情況,對不正常運行的,要責令停止生產并責令限期改正,按相關規定予以經濟處罰。今年共審批建設項目13個,其中工業企業8個,飲食服務行業5個。這13個項目中,其中上報市級審批項目1個,正在報建市局環評審批的項目3個,其余均為登記表,區級審批項目。
3、強化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為配合今年全省開展的“5.31”零點行動,我們加大了執法力度,加強了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一是開展了對飲用水水源地排污口排查工作,配合市環保局確定了區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界點。二是封堵了市水泥廠排入贛江飲用水水源地的排污口;責令紅聲廠電鍍車間實施搬遷。關閉了2家后河上游污染企業,切斷污染源,保證后河排入贛江的水質。三是聯合海事局對停靠在贛江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船只進行了整治,保護區不準船只停靠。四是要求所有污水外排贛江的企業必須達標排放。
4、積極治理老污染源。對轄區排污單位我們一是嚴密組織,廣泛宣傳,各職能部門相互配合,上下聯動,加強監管,督促一批排污單位興建了污染治理設施,并確保了一些排污企業對污染治理設施進行正常運行。二是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大、治理技術水平低的落后生產工藝,依法關閉或取締了市廬陵糧油食品廠,亞新建材廠、東昌糧油食品廠及兩家廢機油加工廠。三是對工業園入園項目進行了清理,對違反國家環保法律法規,限制執法人員入園履行環保執法職責,降低環保準入門檻的“土政策”進行了清理,對未報建環評的項目責令限期補辦環評手續。目前工業園已入園的45家企業都已辦理了環評及環保設施驗收手續,正在掛牌的20家企業也正在辦理環評手續。四是開展了全區有機污染物與醫藥化工企業調查,掌握了我區有機污染物與醫藥化工企業狀況,共檢查有機污染物企業4家,醫藥化工企業6家。
5、加強了對區內重點污染源的監管,完成了省、市、區下達的限期治理項目。從年初開始,我局就對區內重點污染源企業進行重點監管,并指定專門科室,由一名分管副局長負責,指定專人以簽訂責任狀的形式對金嘉、紅井岡、東慶、金林、環球、聯凱、松吉、廬水河等企業每周最少2次的定期與不定期監管,及時掌握企業污染動態。到目前為止,金嘉紙業已完成了省級限期治理驗收的監測工作;金林、廬水河糧油食品廠已完成了市級限期治理設施的建設;廬陵、東昌糧油食品廠已完成了區級下達的限期搬遷任務。環境監察工作,按月做好污染源治理設施運轉檢查工作,共檢查產生污染源企業68家,污染治理設施120套,對今年3家已驗收的企業,實施了每周必檢制度,促進企業污染源達標排放。
6、環境污染投訴工作得到了加強。一是隨著全市環境保護“12369”專線投訴電話的開通,市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我局對“12369”環保舉報電話實行了專人接聽,保證了24小時暢通,并采取片區責任制,工作人員及時到位制,結果報告制,做到了件件有答復。全年共受理環境投訴案件126起,處理126起,處理和答復率達100%,保護了群眾合法的環境權益,維護了社會和諧和穩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作落實到位,今年全年的投訴總量與去年同期對比又下降了35%。被市環保局推薦為全省環保系統工作會議典型發言單位。二是中、高考期間,對噪聲源的監管實行了社會公告制,對每個建筑施工單位都送達了有關法律法規宣傳單,實施噪聲源全面排查,落實24小時值班制,考試期間派出執法人員在考場周邊全天候巡查,及時發現和處理噪聲污染源,同時配合文化、公安部門,對濱江一期卡拉OK娛樂行業噪聲擾民進行了集中整治,給考生營造了一個安靜的學習、生活和考試環境。三是完成了區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3件。四是配合文化、公安等部門對濱江一至三期卡拉娛樂行業噪聲擾民,進行了集中整治。
7、加大了對排污費征收的力度。今年,隨著井岡山大道的改造工程不斷加大,給排污費征收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監察大隊的全體同志還是積極工作,在困難面前不退縮,想辦法努力擴大排污費的征收面。全年共征繳排污費120.4萬元。
8、環境監測克服了經費嚴重不足帶來的因素。一是積極開展了污染源委托監測。對全區26家企業進行了54次采樣、測試、分析等污染源監測,共獲得各類監測數據110個。二是在人力、物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開展了對贛江沿岸區段面八個排污口的每月一次的例行監測,為環境管理提供了及時有效的監測數據。三是受市環境監測站的委托,共完成接收并制備土壤樣品120個。四是保質保量完成了2011年度的環境統計和編報工作。
9、加強環境宣傳,提高市民環境意識。一是借助政府信息網這一平臺,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公開區環保局的職能,機構設置,辦事程序,服務承諾,答復電話等內容。全年在政府網上工作動態信息53篇;解答咨詢投訴件4件。二是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在各級新聞媒體上稿8篇,配合市、區電視臺,制作了3期環保專題新聞。經常性與新聞記者加強聯系,對環保熱點,難點問題予以正面報道或曝光。三是在“6.5”期間,組織各中小學開展紀念活動,同市環保局在《井岡山報》上出專版紀念。四是與區教育局聯合成立了區綠色學校創建領導小組,加強對環境教育的組織,指導和協調,加快推進綠色學校的建設,提升綠色學校的創建水平。全年共完成了兩所綠色學校(四中、永叔路學校)和一個綠色社區(馬鋪前社區)的省級創建申報工作任務。五是全面完成了市環保局下達的33份《中國環境報》征訂工作任務。
10、開展了區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前期準備工作。按普查工作要求,成立了區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并以普查領導小組的名義編制了區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經費預算和工作方案。目前,已清查工業源項目468家,生活源項目933家,集中式污染處理設施2家。
11、全面完成重點項目幫扶工作任務。一是金嘉紙業完成產值2350萬元,銷售收入2632萬元,實現了扭虧增盈,交納稅金51.4萬元,環評已通過審批,經省環保局批準已進入試生產階段。二是環球皮業完成產值1370萬元,銷售收入1370萬元,交納稅收48.8萬元。企業環評已報省環保局監督處審批。三是新贛江藥業完成產值3874萬元,實現收入3700萬元,利潤28萬元,納稅226萬元,投入治理資金85萬元,全面改造了企業的煙塵、污水的治理設施。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經濟輕環保。有些建設項目先上車后買票,甚至上車不買票,致使環保工作處于被動地位。主要反映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環保意識淡薄,一些建材行業(磚瓦窯等)未履行環境影響評價及審批手續就擅自開工生產。出了問題才到環保部門要求解決,人為地增加環保工作的難度。
2、相關部門配合有待進一步加強。環保工作千頭萬緒,牽涉到千家萬戶,它要求各個部門相互配合。在現實工作中,有些部門只從本部門職責或本部門利益出發,出現了污染糾紛又互相推諉,不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
3、環保二個能力建設有待提高。目前我區的環境監測及環境監察能力已不能適應當前環保的需要。政府必須加大投資,進一步提高環境監測、環境監察和應急處理能力。
三、2012年工作思路
區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為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態宜居城市,為打造空氣清新、天藍水凈、環境美好和諧的城市,2012年應重點抓好如下工作:
1、始終把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作為環保局工作的第一工作要務。不斷強化班子的團結,協調、調動全體機關干部、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努力完成區委、區政府、市環保局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
2、精心組織,全面完成區轄區內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務。
3、強化企業污染治理設施的投入和正常運行,建立企業節能減排責任制。引進新技術、新治理工藝,全面完成減排任務(主要污染物排放不超過COD0.67萬噸、SO20.10萬噸)。
4、認真貫徹《排污費征收管理條例》,確保排污費依法、合理征收,全年力爭完成排污費征收任務13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91萬元。
篇8
今年的監督工作將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的14項專項工作報告,內容涉及保障軌道交通安全、加強養犬管理、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貫徹落實《關于加強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工作的決議》情況、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農村水利建設等。此外,常委會還將對審計工作報告和計劃、預算執行情況報告等進行審議,開展執法檢查3項,安排專題詢問1項,做好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
今年常委會的監督工作緊緊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和“五個更加注重”的要求,精選監督項目,集中精力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督,增強監督實效;更加注重回應民生關切,促進改善民生的監督項目占了近半壁江山;加強跟蹤監督的力度,在以前年度監督工作的基礎上,2012年繼續對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食品安全以及控煙等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持續監督,不斷探索形成監督工作的長效機制,鞏固監督成果。
多部門聯手推進養犬條例有效實施
歷時近兩年完成立法的《上海市養犬管理條例》已于2011年5月15日起正式實施。條例實施以來,全市狂犬病免疫點和養犬登記點大幅度增加,城市化地區辦證數明顯上升。同時,由于養犬管理條例是社會領域法規,它的實施關系到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行為習慣的調整,涉及公安、城管、衛生防疫等多個執法部門,給條例執行的深入推進帶來一定困難。
為促進養犬條例的有效實施,正確反映和統籌兼顧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規范市民養犬行為,提高文明養犬意識,市人大常委會統籌各委員會的力量,由內司委牽頭,城建環保委和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共同做好養犬管理條例實施的專項監督工作,充分發揮各委員會優勢,進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相關工作報告將于7月份提交常委會審議,重點報告養犬管理和處罰、犬只收容、認領和領養,犬只飼養和經營過程中影響市容環境行為的管理等內容。
專題詢問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情況
2011年5月,上海市醫改文件正式,政府有關部門為貫徹落實文件要求,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各項重點改革穩步推進。2012年1月,市長韓正同志在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體市民提供,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一季度推出改革方案。繼續實施國家及本市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完善藥品集中采購配送機制,降低藥品價格。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關系全體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社會關注度很高,許多市民來信建議市人大常委會對政府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的情況進行監督。
為回應群眾關切,2012年9月市人大常委會將就“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開展專題詢問,著重關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藥物制度、公立醫院改革等重點改革的推進情況,切實推動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從時間節點看,市人大常委會在醫改文件實施近一年半和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改革方案出臺之后開展專題詢問,此時醫改的成效已初步顯現,人大監督可以促進政府把醫改做得更深入、更透徹、更符合百姓利益。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專題詢問是繼2010年“世博后城市管理”專題詢問,2011年“城市運行安全”和“食品安全”專題詢問之后開展的第四次專題詢問。市人大常委會將在總結歷年專題詢問的基礎上,改進組織工作,提高公開性和透明度,進一步提高專題詢問的質量和力度,推動政府順利實現醫改目標。
跟蹤監督食品安全專題詢問后的整改情況
食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牽動萬千民心。去年,常委會針對“問題饅頭”事件暴露出的監管問題,開展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成立6個專題小組,組織350多人次代表,對肉類、蔬菜、米面制品、乳制品、水產品、餐飲及糧油等70余家食品單位開展明察暗訪,深入了解監管制度運行的實際狀況。在常委會會議審議和專題詢問中,就落實監管責任、推進監管公開、強化源頭管理、促進企業誠信、扶持產業發展、加大刑事打擊力度等提出14條意見建議和改進要求。常委會還審議通過《上海市實施食品安全法辦法》,將規范回收食品管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檔案、食品安全全程監管機制等以法規條文形式加以明確。
今年,常委會將在去年監督的基礎上,對本市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和《上海市實施食品安全法辦法》的情況開展執法檢查,重點檢查2011年常委會執法檢查審議意見和專題詢問中提出的意見建議落實情況,進一步推動解決本市食品安全的重點難點問題,不斷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據悉,食品安全執法檢查工作已于近日展開。檢查組緊鑼密鼓地赴長寧、徐匯、寶山、閘北等區進行監督調研,重點檢查市場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工作,查看了群眾熱切關注的廢棄食用油脂管理情況。據了解,上海已構建了國內唯一的餐廚廢棄油脂樣品庫,今后本市檢測和判定餐廚廢棄油脂有了重要的基礎數據,餐廚廢棄油脂變成“地溝油”回流餐桌更加困難。為鼓勵社會監督,提升食品安全舉報機制成效,全市食品藥品監督電話12331已與12315無縫對接,便于群眾及時快捷地反映市場違規違紀行為現象。市人大常委會力求通過持續跟蹤監督,支持和督促政府切實按照“最嚴準入、最嚴監管、最嚴執法、最嚴處罰、最嚴問責”的要求,依法從嚴、從重、從快打擊各類違法生產和經營活動,確保上海成為全國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篇9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15號)、《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若干意見》(贛府發〔*〕30號)和《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資源節約的若干意見》(贛府發〔*〕33號)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大我市節能減排、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工作力度,確保全面完成我市“*”節能減排、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工作目標任務,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節能減排、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環保優先、節約優先的方針,扎實推進節能減排、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單位能耗明顯降低,環境資源保護明顯加強。但總體而言,我市節能降耗、治污減排、環境保護、資源開采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市資源相對緊缺,全市原煤保有儲量約1億噸,年開采原煤約130萬噸,煤礦年開采能力已接近資源量的承載極限,且受多種因素制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持續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全市GDP達214.27億元,萬元GDP綜合能耗2.56噸標準煤,總耗能量463萬多噸標準煤,煤炭需求缺口逐年加大;*年全市企業用電量38.5億千瓦時,全市完成發電總量33.93億千瓦時,用發電仍不平衡;全市工業與生活化學需氧量(COD)總排放量1.69萬噸,比上年增加6.9%,二氧化硫總排放量5.58噸,比上年增加3.9%,長期以來形成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仍未得到根本轉變。一些地方沒有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生態環境盲目樂觀,危機意識不強,忽視資源保護;有的資源開發不合理,導致山體植被破壞嚴重,使環境更加惡劣。如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出現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的狀況,經濟也不可能保持健康持續發展。必須看到,我市在推進節能減排、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工作中,還存在認識、措施、政策、投入等不夠到位的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直接影響“*”目標的實現。
黨的*大從戰略高度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節能環保水平。加強節能減排、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工作,是我市貫徹落實黨的*大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宗旨的具體體現,是推進我市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維護人民群眾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節能減排、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國家、省的決策部署上來,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堅持節約優先發展戰略,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工作
㈠工作目標
堅持節約優先發展戰略,按照開發與節約并舉的原則,把節能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突出企業的節能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改變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到“*”期末,全市單位GDP能耗(以*年可比價計算)比“*”期末降低25%。初步建立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節能政策保障體系、技術支撐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自覺節能機制。
㈡主要工作措施
1、切實抓好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工作。一是強化工業節能減排。抓好鋼鐵、光伏、電力、建材、紡織等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超過3000噸標準煤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工作,樹立一批節能示范項目和企業。著力加強對新鋼公司等13家重點用能企業、19家市重點監控企業、9家縣(區)重點監控企業節能目標管理和節能監察,尤其對新鋼公司、新電公司、江西二化等3家列入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的重點企業,加強節能監督管理,做好跟蹤服務工作。進一步加大對重點用能企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幫促企業加快節能技改步伐,確保實現“*”期間節能目標。二是推進建筑節能。推廣節能省地型建筑。嚴格按照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要求,加大建筑節能示范工程建設推廣力度,大力推廣綠色建材、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在城區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和現場攪拌混凝土。加大對現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力度,重點是墻體節能系統、門窗、中央空調系統及配套供用能系統的綜合節能改造,著力提高賓館、飯店、大型商場、會場、辦公樓等公用建筑整體用能效率。各地要盡快制定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時間表,結合新農村建設,逐步把“禁實”工作推廣到鄉鎮。三是加強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加速推進城市綜合交通節能體系建設。采用先進技術裝備,提高運輸業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實現城市交通快速便捷聯系,加快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體系。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舊汽車及船舶,發展節能型交通運輸工具,推廣小排量節油汽車。嚴格報廢汽車回收管理,嚴禁報廢汽車違規過戶、銷戶、無證回收、改裝上路,禁止拼裝或已達報廢標準的車輛承攬運輸業務。四是引導商業和民用節能減排。在公用設施、賓館、商廈、寫字樓、體育場館、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廣使用高效節電照明系統,減少普通白熾燈的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壓汞燈,切實提高高效節能燈的使用比例。五是抓好農村節能減排。加快農業提水排灌機電設施更新改造,積極推廣農村安全供水系統,加大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農業機械和漁船裝備力度,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推廣省柴節煤灶,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和農作物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六是推動政府機關節能。重點抓好政府機構建筑物和空調、照明系統節能改造以及辦公設備節能,推動政府節能采購。嚴格控制公共場所室內空調溫度,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低于26攝氏度,冬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高于20攝氏度。有關部門要據此修訂完善公共建筑室內溫度有關標準,并加強監督檢查。
2、著力構建節能減排型產業體系。一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40號)文件精神,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數量擴張帶動向優化升級帶動轉變。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促進經濟發展由資源主導型向創新主導型轉變和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充分發揮服務業能耗低、污染少的優勢,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來抓,堅持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方向,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努力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二是大力調整工業結構。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高新產業,對企業搬遷改造嚴格能耗準入管理,嚴格控制新開工高耗能項目。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提升工業增長質量,優化工業結構和用能結構,鼓勵企業通過挖潛增效和技術改造等措施,提高節能水平。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高效清潔能源、水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三是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技術進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節能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鼓勵企業依托科研單位大力開發、推廣、使用高效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新設備,優先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共性和關鍵技術示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對達到超前性國家能效標準和經過認證的節能產品給予適當的補助,鼓勵高效節能產品生產企業做大做強。積極推廣應用適合我市產業特點的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大力實施重點節能工程,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扶持,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切實做好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和跟蹤服務工作。
3、強化節能減排監督管理。一是建立節能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體系。“*”期間我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求降低25%。要把節能指標分解到各地和重點用能企業,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各地也要與轄區內重點監控企業(單位)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要嚴格實行節能工作問責制,從今年開始節能降耗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各地各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年度考核體系,對超額完成目標的給予獎勵,對未完成目標的進行通報批評。二是強化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管理。各重點用能企業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有關節能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高度重視節能降耗工作,設立能源管理崗位,配備專職人員,將節能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車間、班組和個人,并加強監督檢查。要在技術節能、結構節能和管理節能上狠下功夫,完善用能管理制度、工作責任制度和能源利用狀況分析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管理體系。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定期組織企業的能源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情況的指導和監督,定期公布重點企業能源利用狀況。三是加大節能監督檢查力度。全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大節能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重點檢查高耗能企業及公共設施的用能情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情況、禁止或淘汰設備異地再用情況、以及產品能效標準和標識、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行業設計規范執行等情況,對達不到建筑節能標準的建筑物不準開工建設。
㈢加大節能減排工作的責任追究。各級政府要對本地區的節能減排工作負總責,把節能減排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明確責任和分工,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級節能減排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法履行職責,切實加強本區域內節能減排執法和監督管理工作,加大對節能減排的監督檢查和處罰力度。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通過明察、暗訪、重點抽查等辦法,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專項檢查和監察行動,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和污染源的日常監督檢查,對違反節能環保法律法規的單位公開曝光并依法查處,對重點案件掛牌督辦。開設節能環保違法行為和事件舉報電話,充分發揮社會公眾監督作用。建立節能環保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對行政不作為、執法不力、徇私枉法、權錢交易等行為,依法追究有關主管部門和執法機構負責人的責任。
三、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著力點,切實加強資源開發工作
㈠工作目標
礦產資源開發堅持“規劃引導、政策激勵、項目突破、市場運作、上下聯動、有序管理”的方針,大力推進礦產資源整合,嚴格限制原礦輸出,逐步減少初級產品輸出,在延長產業鏈、開發終端高附加值產品上下功夫,到2010年形成一批特色產業,構建資源節約型產業體系。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做到不裸山、不亂挖亂采,堅持依法和科學合理采伐,加強林政資源管理,強化“三防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規范木竹經營加工單位的管理,大力培育資源節約型和綜合利用型企業,提高科技興林水平,嚴格控制森林資源消耗,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2%、城市綠化率達到40%以上。
㈡主要工作措施
1、實行部門管理,進行有計劃審批。資源開發利用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有效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各級政府要對資源開發進行開采規劃,要劃定開采范圍、開采規模,統一有序進行開采,非規劃區內不得開采。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維護本行政區域內資源的國家所有權,加強對資源的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采礦、采砂、采石、采土、砍伐樹木和破壞植被與城市綠線。凡涉及林地征、占用和林木砍伐的,按照《森林法》和《森林條例》的規定,必須先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審核同意后,再由有關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第一,礦產資源和山體開挖開采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實施管理。開采礦產資源,必須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批并頒發采礦許可證。由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批的礦產資源為: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批發證以外的其他礦產(不包括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礦產儲量規模為小型;礦區范圍跨縣(區)行政區域的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授權審批的礦產資源。由縣(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批的礦產資源為: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的山體開采;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授權審批的礦產資源。開采礦產資源必須按照批準的礦區范圍進行開采,不得越界、越層開采;嚴格按照批準的開發利用方案開采,選擇科學合理的采礦方法;開采回采率、采礦貧化率、選礦回收率要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在采、選主要礦產時,對具有工業價值的共生和伴生礦產進行綜合回收,對暫不能回收的應當采取措施進行保護;要及時準確報送有關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資料。采礦權人應當接受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如實提供有關資料,不得拒絕和阻撓。國家保護性開采的礦種,實行統一規劃、總量控制、規模經營、重點保護的原則。保護性開采礦種生產企業應嚴格按照國家、省下達的年度開采總量控制組織生產,不得超總量控制指標生產,不得將開采總量指標轉讓給他人,不得向非指定的收購單位銷售保護性開采礦種的礦產品。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運輸、收購、銷售無采礦許可證和無計劃開采憑證的保護性開采礦種的礦產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工商、稅務等有關部門加強對保護性開采礦種的礦產品進入流通領域的監督管理。
第二,城市規劃區內砍伐樹木、叢林、移動植被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管理。城市規劃區內現有的和規劃確定的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道路綠地、風景林地;河流、湖泊、水塘、濕地、山體等城市生態控制區域;風景名勝區、散生林植被、古樹名木規定的保護范圍等和其他對城市生態和景觀產生積極作用的區域屬于城市綠線。城市綠線內所有綠地、植被、綠化設施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植、砍伐、侵占和損壞,不得改變其綠化用地性質,不得進行經營性開發。城市綠線內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任何單位不得違反有關國家園林城市標準的規定和已經批準的規劃進行開發建設。因特殊情況,在城市綠線的控制線內新建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地上設施的,應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相關單位論證,落實補救措施,并報市政府批準后實施。需臨時占用城市綠線內用地的,必須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城市綠線的控制和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并向市人民政府報告。
第三,城市規劃區之外林業資源由林業主管部門實施管理。林業主管部門要加強森林資源監管,對亂砍濫伐森林、亂采濫挖珍稀野生植物的違法犯罪活動予以堅決打擊。要堅持并完善森林限額采伐制度,堅持憑證采伐、憑證運輸和憑證經營加工木竹,對無證采伐、非法運輸、無證收購和無證經營加工木竹的違法行為,要堅決依法查處。對破壞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資源的違法行為要依法嚴懲。要加強對大樹移植的管理,嚴格控制大樹運輸出市。要切實加強林地保護管理,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制定林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林地利用總量控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開采礦產資源等,應當盡可能少占林地,確需征收、征用的,必須經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審核同意后,再按照土地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2、實行辦證收費,依法進行開發。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開采資源必須依法申請,經批準并辦理登記,領取許可證后方能開挖開采。開挖開采權的出讓,必須嚴格按照頒發許可證的法定權限,由縣(區)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違法違規擅自與他人或機構簽訂資源開挖開采合同及其他開采權出讓行為。開挖開采權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有償取得,依法取得的開挖開采權經批準可以依法轉讓、抵押。開采資源,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繳納開采權價款和開采權使用費、資源補償費、資源稅等各項稅費,收費標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3、實行采后復墾,維護綠色環境。資源開采必須按照省、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要求,遵守有關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水土保持、森林保護、項目用地、土地復墾等法律法規。堅持“誰開采、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開采、誰復墾”的原則,明確治理責任,保證治理資金和治理措施落實到位,新建和已建礦山企業要制訂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報經主管部門審批后實施。開采的單位和個人有復墾的義務和責任。開采完成后,開采單位和個人要及時進行復墾,開露的山體要復土種草植樹、恢復綠貌。采伐的樹木要復種、復栽,盡快還林。對不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義務、不繳納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不得辦理采礦許可證和延續、變更手續。
㈢加大資源開發工作的責任追究
各級政府要對本地區的資源保護負總責,把資源保護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明確責任和分工,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級國土和林業部門作為資源開發的主管部門,要依法履行職責,切實加強本區域內資源保護的執法和監督管理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資源開發工作。對資源保護的監督管理和責任追究,屬于當事人的責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江西省森林條例》、《*市礦產資源開采管理辦法》(余府發〔*〕31號)、《*市城市綠線管理辦法》(余府發〔*〕22號)實施管理。資源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行使職權,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著力解決環境突出問題,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工作
㈠主要工作目標
到2010年,重點區域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各縣(區)城鎮環境質量有所改善,農村地區環境質量保持基本穩定,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部分區域環境質量有明顯好轉,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削減9.8%和9%,總量控制目標分別為1.43萬噸和4.898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于60%。仙女湖、孔目江水質穩定在Ⅲ類標準,袁河*段及袁惠渠水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劃要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農村飲水條件有所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森林和濕地的生態功能得到恢復,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基本建成機構健全、功能完善、運轉高效、監管有力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環境執法監督體系和環境事故應急體系。
㈡主要工作措施
1、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污染治理為重點,改善水環境質量。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環境功能區,制定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水源保護區,嚴肅查處危害飲用水源的環境違法行為,定期監測并公布水源地水質狀況。加快實施農村改水工程,切實改善農村飲水質量。認真組織實施仙女湖、孔目江、袁河*城區段、袁惠渠水污染綜合防治工作。
2、以降低二氧化硫和可吸入物排放總量為重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認真落實對新鋼公司、新電公司等企業二氧化硫總量控制目標,加強煙塵、粉塵治理,加大水泥等行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整治工作,限期淘汰城市中心城區4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和原煤散燒民用爐灶及其它污染嚴重的鍋爐。加強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規范機動車排氣檢測,嚴禁尾氣排放不達標車輛上路行駛,淘汰污染嚴重的車輛。3、以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快推進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醫療廢物處理設施的建設步伐。分宜縣要新建1萬噸生活污水處理廠,市區內要新上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確保“*”期間,我市建有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垃圾無害化處置場,各鄉鎮逐步實施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處理。
4、以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鄉村清潔示范村建設,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加大規模化養殖業污染治理力度,實現達標排放,努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積極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農村改水、改廁和沼氣池建設步伐,逐步實施農村無動力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切實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積極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和文明生態村。
5、以加強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和輻射環境監管為重點,維護環境安全。積極推進危險廢物的安全集中處置工作,加快處置設施建設。嚴格執行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制度和聯單管理制度。按照《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有關規定,認真做好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儲存、運輸、使用和處理處置等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工作。開展安全生產和環境污染事故隱患排查,督促企事業單位對存在的環境風險和安全隱患進行限期整改,對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的單位要責令停產停業整治。加快輻射環境監管體系建設,強化輻射污染源的跟蹤監管,確保環境安全。
6、以提高環保監管能力建設為重點,加大投入,健全機構。加快我市環境監測和監察機構標準化信息化體系建設,組建*市環境保護信息中心和環境事故應急處理中心。制定并實施好主要污染物排放統計和監測辦法,完善統計和監測制度,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數據網上直報系統和減排措施調度制度,對轄區內國控、省控、市控重點污染源實施聯網在線自動監控,并加強環境事故的應急處理能力。
㈢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追究
1、落實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制。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切實加強對環境保護的組織領導。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定期研究環境保護,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分宜縣政府、渝水區政府每年要向同級人大、政協報告或通報環保工作。
- 上一篇: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準則
- 下一篇:校長述職報告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