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狀況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9-18 18:00: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用水狀況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飲用水狀況調查報告

篇1

關鍵詞:學校;直飲機;衛生狀況

近年來直飲機因價格低廉、取水便捷,越來越多被深圳市學校、托幼機構選擇使用。直飲機水質安全直接關系學生的身體健康和成長,不潔飲用水可直接導致學校腸道傳染病的流行與爆發[1]。為全面了解轄區學校、托幼機構直飲機飲用水的衛生狀況,我們于2013年8月份對提供直飲機飲用水的學校、托幼機構開展現場調查和水質檢測。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向師生提供直飲機水的26所學校、托幼機構為調查對象,其中小學15所,托幼機構11所。

1.2調查方法 現場查閱直飲機衛生管理檔案,了解直飲機的日常清洗、消毒工作開展情況。

1.3檢測方法 采樣點為直飲機的出水口,采水量每份不少于500mL,檢測項目為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霉菌和酵母、致病菌三株(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和評價標準分別依據《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

1.4數據處理 利用SPSS 16.0軟件錄入數據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 結果

2.1直飲機飲用水衛生管理狀況 調查內容包括衛生管理制度、直飲機外周環境、管水人員持證上崗情況、直飲機索證、濾芯更換等項目(見表1)。

2.2直飲機飲用水微生物學指標檢測結果 經檢測,26份水樣菌落總數合格率僅為46.1%,其中有3份水樣檢測出大腸菌群陽性,霉菌和酵母、致病菌三株未檢出(見表2)。

3 討論

調查發現,轄區學校、托幼機構建立水污染應急處置預案的單位僅為42.3%,能提供最近6個月內直飲機水質檢驗合格報告的為38.5%,定期更換濾芯等水處理材料的單位僅為28.9%。一方面部分學校、托幼機構領導對師生飲用直飲水不夠重視,未建立有效的日常管理制度[2],另一方面則與學校、托幼機構資金支持不到位有一定關系,經濟成本因素導致直飲機的濾芯無限期污染使用[3]。同時,缺乏有效監管也是直飲水衛生狀況不理想的原因之一,目前《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對學校飲用水衛生要求缺乏細分化,對直飲機水質的衛生管理要求基本空白,監管部門只能通過加強巡回監督來引導企業自覺規范內部管理,對違法單位的行政處罰難以落實到位。

檢測結果直飲機水的菌落總數合格率較低,大腸菌群也有一定的檢出率,說明目前直飲機水仍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微生物學指標不合格可能與直飲機過濾系統受到污染、或直飲機出口或開關缺乏衛生防護措施二次污染所致[4]。檢查中發現,部分單位的直飲機自安裝以來從未更換濾芯或清洗消毒,僅由供貨方定期對直飲機進行簡單的外部清洗,濾芯內部嚴重堵塞,致病菌大量繁殖,濾芯不但起不到過濾清潔作用,反倒成為水質主要污染源。同時,直飲機外周環境惡劣也能通過污染出水口導致水質的變質[5]。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①加大對學校、托幼機構直飲機水衛生宣傳力度,并全面開展管水人員的衛生知識培訓,提升其飲用水安全理念;②衛生監督機構加強日常水質監測,并將發現的直飲水安全隱患及時通報教育部門,從而有效督促問題單位及時整改并形成長效自我監管模式。

參考文獻:

[1]盧汝透,周祖木,魏晶嬌,等.一起飲用直飲機水引起感染性腹瀉爆發的調查報告[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8,14(1):50-51.

[2]張志誠,關婕,余淑苑,等.管道直飲水項目的衛生現狀與評價[J].中國衛生工程學,2004,8(3):149.

[3]李春宏,張志勇,傅松文.南寧市高校直飲機純凈水微生物學指標監測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0,16(2):110-111.

篇2

根據**市水務局于3月22日召開的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緊急會議部署的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前期工作的各項任務。我區進行了全面的安排落實,并于3月23日至4月5日,對全區農村飲水安全現狀進行了全面調查評估。現將調查評估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成立機構

區委、區政府對農村飲水安全問題高度重視,將解決群眾飲水安全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寫入了區人代十五屆三次會工作報告。3月22日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會召開當天,我局負責人就及時將會議精神向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作了匯報,提出了我區貫徹實施意見。區政府研究決定,成立了由主管副區長任組長,水務局主要領導任副組長,衛生、計劃、財政、環保、國土資源、水利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和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水務局,水務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主要負責安全飲水調查評估等項目前期及建設實施有關事宜。要求各鄉鎮、辦事處成立相應機構,落實專人負責,逐級夯實責任,明確工作部署。并落實了專項工作經費,確保工作順利進展。

二、組建調查班子,開展業務培訓

3月23日,區水務局負責抽調7名專業技術骨干組成了全區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調查組,由主管局長任調查組長,召開了調查組第一次會議。對調查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制訂了工作方案。3月25日,全區抽調了32名由水利、衛生部門熟悉農村工作的專業業務人員組成了專門的調查組,召開了調查組第二次會議,對調查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將調查人員分為現狀調查組、規劃編制組和審查評估組,嚴格按照水利部、衛生部制訂的農村飲用水安全衛生評價的四項指標進行調查,摸清農村飲水狀況和供水工程基本情況,農村人口飲水安全普及程度,農村自來水普及情況;農村飲水不安全人數、范圍、問題的類型及其成因和危害;重點摸清飲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人口及其分布,無供水設施的人口、取水極不方便的人口、經常發生季節性缺水的人口及其分布;了解農民對解決飲水安全的意愿、籌資能力及水價的承受能力以及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和管理存在的種種問題。逐村組核查登記,結合飲用水質抽樣調查、典型調查,基本摸清了我區農村安全飲水及存在的問題,為編制規劃提供詳實科學的依據。

三、全面調查檢測,認真分析評估

一)、調查方法

面對時間緊、任務重,安全飲水工作量大面廣的實際,我們根據上級安排精神,充分利用已有資料,采用全面調查和典型調查相結合的辦法,于3月24日開始,以鄉鎮為單位,調查人員深入到村組,采取走訪、現場查看等方式,充分聽取村組群眾意見,對飲水現狀及飲水類型進行了詳細地核查登記,認真分析缺水原因。外業調查期間,規劃編制組根據全區流域自然水系水資源分布狀況,利用2003年12月安全飲水普查時選取掌握污染典型進行分析。在外業普查的基礎上,對全區的人飲現狀調查進行了匯總。結合各地實際調查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評估,召開全區飲水安全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污染水調查點鄉鎮負責人會議進行通報,廣泛聽取各部門、各級意見,在意見反饋后再次深入調查點進行復核,在此基礎上進行全區飲水安全現狀調查報告的編制。審查評估組織水利、衛生、財政、計劃、環保、國土資源等部門的專家領導對報告進行了評估,審查評估認為:調查評估內容全面,數字詳實,客觀、全面、實事求是地反映了商州農村飲水狀況,為編制全村安全飲水規劃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二)、調查結果

經調查,截止2004年底全區農村飲水安全人數為26.10萬人,占全區農村總人口的57%,自來水受益人數為12.76萬人,占全區農村總人口的28%。集中供水工程中供水到戶人口12.76萬人,有集中供水點供水人口1.81萬人。這些供水工程按供水規模分,日供水量達到20噸以上的124處,供水人口9.66萬人,其中:地表水源供水工程72處,地下水源供水工程52處,自流工程82處,提水工程42處,有凈化設施的43處,無凈化設施的81處。全區124處集中供水工程中43處水源水質和供水水質良好,符合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目前有供水管理人員102人,其中專職管理人員92人,兼職管理人員10人。全區有供水設施的分散式供水工程供水人口18.71萬人,其中水井10.85萬人,引泉水7.49萬人,集雨人飲水窖0.36萬人,無供水設施的人口12.34萬人。小陳老師工作室原創

篇3

【關鍵詞】農村飲水;安全;保障

前 言

飲用水的安全不僅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也是我國農村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國必須要認清當前農村的飲用水具體情況,努力完善農村飲用水條件等,保障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現狀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經濟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農村整體發展水平較低,飲水安全問題一直存在。

建國以前,我國農村并沒有系統的供水設備,農民直接從河流中獲取飲用水,從上世紀中葉直到2004年,我國政府加強建設供水設備,通過資金扶持等措施,解決全國農村飲水困難問題。

2004年之前,我國主要解決農村飲水難問題,忽視了飲水安全問題,水源地沒有得到保護,污染現象嚴重,對農民飲用水安全構成了威脅,通調查結果顯示,農村飲用水不安全所占比例很高。因此,政府高度重視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根據我國飲用水污染實際情況,預計在2015年能夠基本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

我國政府認識到解決農村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并實施有效措施,在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上取得了一定成績,農民飲用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對飲用水的標準越來越高,由于工業進程不斷發展,加大保障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難度。因此,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飲用水安全問題依然存在。我國雖然地大物博,河流眾多,但是,淡水資源相對比較匱乏,人均占有量更是十分有限,由于季節、水資源分布等因素的影響,解決農村地區飲用水安全問題十分不利;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只增不減,且對水資源利用效率偏低,尤其是農民對節約水資源意識不到位,一些浪費水資源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跑水、水龍頭滴水等,最終造成資源型缺水問題日益惡化[1]。

二、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評價

對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狀況進行評價需要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去衡量。標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質的要求變化而變化。因此,我們將根據水質、水量、方便程度以及保證率這四大方面進行評價。水質方面,與《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相符的為安全水質,與農村實施的安全飲用水準則相符則為基本安全;在水量方面,每人每天獲取水量在40-60L為安全,但是由于各國地區的用水條件不同,不同地區有不同標準,40-60L為參考水量;在方便程度方面,確保取水在10分鐘內為安全;在保證率方面,供水率達到95%以上為安全。根據上述四項標準就能夠確認農村飲用水是否在安全范圍內。但是,四項標準只能夠評價飲用水安全、不安全或者基本安全,并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信息。因此,對飲用水評價可以根據以下幾種方法:

熵權法,主要是指在一種多目標決策的方法,在其評價過程中不具有確定性的度量,廣泛應用于工程技術等領域。該指標信息熵越小,相對應的信息量則越大,權重也會越高。故,熵權法根據指標的信息量衡量權重。模糊綜合評價,主要是通過模糊問題轉變為確定問題,其評價結果需要根據指標權重;除了這兩種方法以外,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其他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PSR模型,由于飲用水安全系統比較復雜,而且各個因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作用,PSR模型能夠實現對各個因素之間的全面分析。因此,將PSR模型應用到弄尋飲用水安全評價體系中,不僅能夠客觀、清晰地分析出飲用水的安全問題,而且還能夠確保數據信息準確性[2]。

三、我國農村飲用水的安全保障機制

(一)建立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機制

農村飲用水保障機制包含多種因素,這些因素之間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和作用,各因素之間為了獲取最大利益,就會產生對弈,而飲用水安全保障機制就是為了能夠確保在這些對弈中能夠進步。對弈具有兩種:動態與靜態區分,靜態對弈主要是指參與者同時選擇行動;動態對弈主要是指參與者參與行動具有先后之分。政府水管部門作為農村飲用水安全系統中的關鍵,在決策權上具有一定優勢,可以推出利于自身的政策。所以,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機制所進行的對弈主要是動態對弈,這些對弈與飲水安全系統的各個要素有機結合,例如,水權配置對弈、水價調價多弈以及水污染防治對弈等等[3]。

(二)確保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的政府管制

農村飲用水管理在市場作用下,并沒有得到令人欣喜的成績。因此,政府作為解決市場失靈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管理職能,加大政府管制力度,政府發揮公共管理職能,不僅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而且能夠平衡社會各個因素的利益。政府管制農村飲用水安全就是發揮公共管理職能的具體體現。通過政府管制,能夠彌補市場失靈造成的錯誤,科學、合理的優化資源配置,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供水,并通過監督和控制飲用水質量,實現水資源合理供應,進而達到居民使用安全水的目標[4]。

(三)加強農村飲用水保障的市場調節

管制的最終目標是增加社會福利,為人民造福,但是,一旦管制與正常軌道出現偏離,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導致政府管制失效。政府并不能完全壟斷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機制的管理,也需要市場發揮作用,市場作為一種經濟保障機制,能夠通過水價改變供求,水價能夠優化水資源使用結構。因此,將政府和市場進行有機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夠確保農村飲用水安全[5]。

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現狀不盡人意,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安全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因此,我國政府要加強對農村飲用水現狀的研究,了解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對農村飲用水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整改,進而為農村居民提供健康飲用水。

參考文獻

[1]張郁,呂東輝.以美國加州為例分析建立南水北調工程“水銀行”的可行性[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0,18(03):259-261.

[2]汪勁.中國環境法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中國環境法學研究狀況調查報告[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12,20(05):12-14.

[3]李慧明,卜欣欣.環境與經濟如何雙贏――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引發的思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0(8):158-159.

篇4

一、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首先,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其次,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二、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1.教會學生“看”書 基于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

2.教會學生提問 學生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凡事多問個為什么”,學會提問。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教會學生答題 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

篇5

2007年6月6日,百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報告,田林縣平塘鄉平塘小學發生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簡稱甲肝)暴發,立即啟動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現場,采取相應措施,最終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對這起學校甲肝暴發疫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  基本情況

   

平塘鄉位于田林縣西北部,距縣城98 km,全鄉轄10個行政村47個自然屯,2 925戶,12 488人,主要為壯族。發生疫情的平塘中心小學、平塘中學和同祥小學均位于鄉政府所在地,為農村寄宿制學校。平塘中心小學有6個年級13個班(含1個學前班),共有學生627人,教師29人,食堂工作人員3人;平塘中學有初一至初三3個年級9個班,共有學生440人,教師38人,食堂工人2人;同祥小學有4個年級4個班,共有學生83人,教師5人,食堂工人1人。3個學校學生生活飲用水源均為當地的同祥小溪水,教職工飲用那桑溝水。學校均沒有提供開水,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學生個人衛生習慣亦較差,部份學生有喝生水和飯前便后不洗手的習慣。

2  流行特征

   

本次暴發波及3所學校,共發病68例,罹患率為5.91%,其中平塘中學學生48例,罹患率為10.91%;平塘中心小學學生16例,罹患率為2.55%;同祥小學學生4例,罹患率為4.82%。

   

首發病例為平塘中心小學五年級(1)班住宿生,女,12歲,家住同祥村同祥屯。2007年5月1日不明原因出現乏力、腹痛、食欲減退,皮膚鞏膜黃染和稀便,無明確流行病學史(無外出史和甲肝患者接觸史),該生曾就診于平塘鄉衛生院,診斷為甲肝,給予維生素c、肝泰樂和中草藥治療,癥狀有所緩解,隨后該校相繼有16名學生發病,并波及到平塘中學、同祥小學。

   

發病時間最早5月1日,最晚6月29日,歷時近2個月。6月20日為一個發病小高峰,隨后病例相對減少,6月25日到達最高峰,以后逐漸下降,29日后再無病例發生。病例主要集中在6月20-26日之間,共發病43例,占總病例的63.24%。見圖1。

   

平塘中學9個班級均有病例發生,共發病48人,罹患率為10.91%,初中一至三年級罹患率依次為16.22%(24/148),10.20%(15/147)和6.21%(9/1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6,p<0.01)。平塘中心小學13個班級中有9個班級發生病例,共發病16人。從各年級發病情況來看,五年級罹患率最高,為6.19(6/97),四年級次之,為5.15%(5/97),罹患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6,p<0.01)。同祥小學學前班1例,一年級2例,三年級1例,共發生4例。各學校學生甲肝罹患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2.65,p<0.01)。

   

平塘中學、平塘中心小學和同祥小學住宿生甲肝罹患率分別為12.50%,2.74%和15.38%,平塘中學和平塘中心小學外宿生罹患率依次為1.56%和2.12%,住宿生明顯高于外宿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6.73,6.16,14.11,p值均<0.01)。

   

調查顯示,發病學生年齡最小為6歲,最大19歲,其中6歲1例,7~12歲16例。13~18歲病例數最多,占總病例數的73.91%;其次是7~12歲,占總病例數的23.19%。68名學生病例中,男性30例,罹患率為4.96%;女性38例,罹患率為6.97%,各學校和3校之間男、女生甲肝罹患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圖1  平塘鄉中、小學校甲肝暴發病例時間分布(略)

3  臨床表現

   

病例以全身鞏膜黃染(97.10%)、食欲不振(91.30%)、乏力(89.86%)、厭食(68.12%)、肝區疼痛( 67.98% )和腹瀉(40.58%)為主,少部分有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多為輕中型,無危重和死亡病例。

4  實驗室檢查

   

對中小學師生、食品從業人員采集血清標本1 315份進行alt檢測,結果alt升高82份(均>100 u/ml),肝功能異常率為6.24%。對82份肝功能異常者血清進行抗-hav-igm檢測,陽性69份,陽性率為84.15%。水源水總大腸菌群1 300~3 500 mpn/100 ml,糞大腸菌群為1 100~1 300 mpn/100 ml;學校水籠頭水細菌總數13 000~18 000 cfu/ml,總大腸菌群540 mpn/100 ml,糞大腸菌群220~540 mpn/100 ml。提示水源水和管網水受污染極為嚴重。

5  流行病學分析

   

學校食堂及周邊飲食店衛生狀況較差,均無防蠅、防塵、防鼠設施,功能分區不清,無垃圾桶,盛裝學生食用剩余飯菜的桶未加蓋,餐具無固定儲存柜,無消毒設備。共體檢食品從業人員50人,結果抗-hav-igm均為陰性。調查時未發現食堂從業人員和教職工中有甲肝病例。

   

該鄉所在地有2~3 m寬的同祥小溪。同祥小學、平塘中學、平塘中心小學分別處在同祥小溪的上、中、下游,平時用水都由鄉水管站供水,該鄉水管站供水點位于同祥小溪河中游,距同祥小學800 m,中學及衛生院排污口位于取水口下游50 m,供水池僅采用細砂、木碳過濾,沒有消毒處理設施。由于4月中旬至6月份連續干旱,同祥小溪水明顯減少,水源供應緊張,平塘中學、中心小學和同祥小學自行抽取同祥小溪水供應學生,同祥小溪沿岸的平塘村、同祥村、平吉村和鄉政府所在地的各單位以及3所學校教職工平時飲用平塘村那桑溝水,均無人發病。未飲用同祥小溪水及無喝生水習慣的外宿生亦無人發病。說明本次甲肝疫情的暴發可能與飲用同祥小溪水有一定的關系。

6  討論

   

本次中小學生甲肝暴發流行具有典型的甲肝傳播特征,疑為同祥小溪水水源被污染引起的甲肝暴發。由于同祥小溪水水源和學校自備水(池)未經有效消毒處理,實驗室檢測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大大超過國家規定標準。說明這一水源到自備水受人畜糞便的污染,同樣存在受到甲肝病毒污染的可能[1]。

   

從3所中小學校發病情況來看,住宿生甲肝罹患率明顯高于外宿生,這可能是由于學生生活環境和住宿條件較差有關。本次調查發現,所有甲肝病人未曾接種過甲肝疫苗,接種過甲肝疫苗者未發現有病例出現,說明甲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是好的。因此,加強宣傳力度,提高甲肝疫苗接種率,是控制甲肝暴發流行的最有效途徑。

   

本次暴發甲肝疫情發現和報告不及時,是造成疫情蔓延的重要原因。從首發病例5月1日發病到6月6日市疾控中心接到疫情報告并進行疫情處理,延遲了35 d。說明鄉村醫生傳染病疫情報告意識不強,一直沒有報告疫情,直到縣醫院、鄉衛生院通過網絡報告疫情,疾控部門瀏覽審核發現該鄉甲肝病例明顯增多時,才引起重視。因此,要有效預防和控制甲肝暴發流行,必須加大對鄉村醫生培訓力度,培訓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增強疫情報告意識和守法意識,提高疫情報告及時率和準確率;不斷改善學生生活環境,加強對學生的健康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疫情管理和疾病監測工作,提高監測系統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及時發現和處理病人;學校要執行晨檢制度,對缺課尤其是請病假的學生要追蹤原因,發現疫情時要及時向衛生部門報告,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控制措施[2-3]。只有這樣,才能使甲肝疫情控制在萌芽狀態中。

【參考文獻】

 

[1] 耿貫一.流行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1-30.

篇6

[關鍵詞] 竣工項目 驗收報告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是檢驗建設單位執行“三同時”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建設項目能否通過環境保護驗收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為了提供準確、完整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數據和信息,近些年,國家環保局相繼頒布一系列有關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設施驗收管理規范和行業驗收監測報告范本,但是,在驗收監測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驗收監測質量。

1 驗收監測報告編制類型

建設項目驗收監測報告(表)在《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和《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管理有關問題通知》等文件中都做相應規定,產生污染的建設項目編寫驗收監測報告;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建設項目編寫驗收調查報告。但是,有的項目既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又因生產排放污染物。如飲用水項目,該工程一般由取水、輸水、制水、配水四個子工程組成,除制水工程在生產過程產生廢水、噪聲外,其它三個子工程因施工活動和機械設備使用等或多或少使地形、地貌發生改變,土地、水體生產能力及利用方向發生改變等。再如,屬于非污染生態型項目-水電站,因其項目小,就以驗收監測報告(表)形式編制。諸如上述建設項目若以監測報告形式編寫,忽略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及生態恢復結果調查與評價、公眾意見調查,就不能完整體現該類項目的特點。很難保證驗收監測結論的質量和準確性。建議制定非污染生態型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調查技術規范或規定,加大監測人員業務水平培訓力度,以提高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調查報告質量。

2 公眾參與調查形式化

公眾參與是建設項目驗收監測報告中一項重要內容,它反應了項目建設中和建成試運行期間,污染物排放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公眾參與對象應選擇在經濟、生活、環境等方面受到影響的個人、集體及參與環評編制單位人員等。然而,目前公眾調查存在很大問題,如驗收監測單位設計好問卷調查表,完全由建設方負責發放或由企業邀請當地居民召開座談會,這種做法可能使公眾參與對象單一性,調查失去公正性,更嚴重的是環境管理部門無法發現和糾正建設期間或試運行期的環境違法行為,無法獲悉環境影響評價中未預見的重大環境影響,從而失去補救防范措施。因此,為了防止公眾調查形式化、虛假化,保證調查對象有受建設項目影響的人群、了解項目工程的技術人員、參加該項目的環保專業人員;調查中必須補充大量調查區域受破壞狀況、生態恢復情況照片及參與問卷填寫鄉村、個人、單位照片和文字說明。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對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3 驗收監測結果與常規監測不一致

有些企業順利通過驗收監測,然而一進入日常管理,其污染源監測各項因子超標或部分超標,究其原因,不外乎2種可能,第一,企業環境保護意識不夠,驗收監測期間不惜提高設施運行成本,驗收結束后,企業難以承擔高額運行成本或設施操作人員疏于管理。第二,驗收監測人員對生產工況及處理工藝了解不夠,處理設施核查不細等等。因此,驗收監測人員應收集齊全相關資料,認真研讀。核查處理設施運行記錄、試運行期的常規監測(包括設施運行成本)。準確合理制定采樣點位、頻次及監測因子。為了防止設施中弄虛作假,可以在處理流程中間增加點位,計算處理效率。

由于驗收監測僅2-3天,短時間內企業容易掩蓋自身環保工作不足,因此驗收監測要追加一次不定期污染源監督監測,作為驗收監測的補充和驗證,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需查清原因,限期整改。

4 驗收監測超標補測

建設項目環保設施驗收監測是在建設單位和設計施工單位盡最大努力將處理設施調整到最佳狀態下提出的,因此,在此狀況下仍出現監測結果不正常,就必須認真細致查明情況,而不是盲目補測,追求驗收監測污染物排放全部達標的完美結果。這種做法無疑將驗收監測停留在考察建設項目達標排放水平上,使驗收監測如同形式。尤其是監測“三廢”污染物中,某項污染因子超標情況時,應該對超標原因加以分析,查明原委,若是突發性生產事故造成監測數據不合格,可以考慮給企業一次補測機會,但監測報告應注明污染物超標原因,企業采取何種措施使第二次監測結果正常,符合要求。若因處理設施設計、施工、管理等原因造成污染物超標排放,沒有任何商量余地,拒絕進行二次監測要求,確保驗收監測結論公正、準確。

5 環境保護管理檢查深度不夠

依據國家環保總局第13號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的要求,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管理檢查范圍包括污染防治設施和各項生態保護設施。從建設項目立項到試生產各階段執行國家相關環保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情況,以及建設項目涉及到的清潔生產、污染物排放總量、以新帶老環保要求、應急措施、施工期及試運行期擾民現象、施工期環境工程監理等均列入驗收檢查內容。因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檢查是驗收監測的基礎,貫徹落實“三同時”制度的重要環節。為環保驗收提供非測試性依據。但在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視驗收期間環境檢查,忽視設計和施工階段有關情況檢查核實、清潔生產核查等內容,這與監測人員技術水平、思想認識密不可分。驗收監測是監測機構技術監督和技術執法的重要一環,驗收監測人員應主動多方收集資料、信息,了解項目立項、可研、設計、施工、試生產各時期情況,把驗收監測伸入到“三同時”全過程中。

6 結語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數據和報告的準確性、完整性既反映建設項目的情況和污染信息,也是監測部門工作能力的表征。因此環境監測部門應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提高竣工驗收監測報告的質量和可靠性,為環境決策部門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篇7

一 、轉變思想,改變認知,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于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對此,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應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模式,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是必要的,但不能完全按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隨學生的表現來靈活調整。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尊重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在師生互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一方面,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所以,教師要圍繞教學重點設疑,讓學生在思考、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生成問題。同樣需要“凡事問個為什么”,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教學 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提問,學生如果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見解,教師應當高興,因為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已經調動起來。

三、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

合作精神是未來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小組合作互助學習體現了教學活動中各動態因素的多邊互動,尤其是生生互動占據了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改變了在傳統集體教學中師生單向交流的被動局面,對于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好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并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篇8

一、轉變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習慣于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采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里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準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并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三、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1.教會學生“看”書。基于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學生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凡事問個為什么”,學會提問。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都可以做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篇9

關鍵詞地下水 修復技術 應用

中圖分類號:P641.13 文獻標識碼:A

一、國內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

1.1地下水資源分布和開發利用狀況

我國地下水資源地域分布不均。據調查,全國地下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8218億立方米,其中,北方地區(占全國總面積的64%)地下水資源量2458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地下水資源量的30%;南方地區(占全國總面積的36%)地下水資源量5760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地下水資源量的70%。總體上,全國地下水資源量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呈迅速增長態勢,由20世紀70年代的570億立方米/年,增長到80年代的750億立方米/年,到2009年地下水開采總量已達1098億立方米,占全國總供水量的 18%,三十年間增長了近一倍。北方地區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業用水和33%的農業灌溉用水來自地下水。全國655個城市中,400多個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約占城市總數的61%。地下水資源的長期過量開采,導致全國部分區域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2009年共監測全國地下水降落漏斗240個,其中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115個,深層地下水降落漏斗125個。華北平原東部深層承壓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里,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累計下降達30-50米,局部地區累計水位下降超過100米。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進一步加大了水資源安全保障的壓力。

1.2地下水質量分類與監測

(1)地下水質量分類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依據我國地下水水質現狀、人體健康基準值及地下水質量保護目標,并參照了生活飲用水、工業、農業用水水質最高要求,將地下水質量劃分為五類。

Ⅰ類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學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適用于各種用途。

Ⅱ類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學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適用于各種用途。

Ⅲ類 以人體健康基準值為依據。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

Ⅳ類 以農業和工業用水要求為依據。除適用于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外,適當處理后可作生活飲用水。

Ⅴ類 不宜飲用,其他用水可根據使用目的選用。

(2)地下水水質監測

各地區應對地下水水質進行定期檢測。檢驗方法,按國家標準GB 5750《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執行。

各地地下水監測部門,應在不同質量類別的地下水域設立監測點進行水質監測,監測頻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豐、枯水期)。

監測項目為:pH、氨氮、硝酸鹽、亞硝酸鹽、揮發性酚類、氰化物、砷、汞、鉻(六價)、總硬度、鉛、氟、鎘、鐵、錳、溶解性總固體、高錳酸鹽指數、硫酸鹽、氯化物、大腸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區主要水質問題的其它項目。

1.3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

根據 2000-2002年國土資源部“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全國地下水環境質量“南方優于北方,山區優于平原,深層優于淺層”。按照《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進行評價,全國地下水資源符合Ⅰ類-Ⅲ類水質標準的占63%,符合Ⅳ類-Ⅴ類水質標準的占37%。南方大部分地區水質較好,符合Ⅰ類-Ⅲ類水質標準的面積占地下水分布面積的 90%以上,但部分平原地區的淺層地下水污染嚴重,水質較差。北方地區的丘陵山區及山前平原地區水質較好,中部平原區水質較差,濱海地區水質最差。根據對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區等地區地下水有機污染調查,主要城市及近郊地區地下水中普遍檢測出有毒微量有機污染指標。2009年,經對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和廣東等8個省(區、市)641 眼井的水質分析,水質Ⅰ類-Ⅱ類的占總數 2.3%,水質Ⅲ類的占23.9%,水質Ⅳ類-Ⅴ類的占73.8%,主要污染指標是總硬度、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鐵和錳等。2009年,全國202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以良好-較差為主,深層地下水質量普遍優于淺層地下水,開采程度低的地區優于開采程度高的地區。根據《全國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2006-2020年)》數據,全國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質劣于Ⅲ類。部分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超標因子除常規化學指標外,甚至出現了致癌、致畸、致突變污染指標。

1.4地下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

據近十幾年地下水水質變化情況的不完全統計分析,初步判斷我國地下水污染的趨勢為:由點狀、條帶狀向面上擴散,由淺層向深層滲透,由城市向周邊蔓延。南方地區地下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以保持相對穩定為主,地下水污染主要發生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北方地區地下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以下降為主,其中,華北地區地下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惡化;西北地區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有所惡化,特別是大中城市及其周邊地區、農業開發區地下水污染不斷加重;東北地區地下水環境質量以下降為主,大中城市及其周邊和農業開發區污染有所加重,地下水污染從城市向周圍蔓延。

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規及規劃

2.1國內外地下水保護法規

(1)國內地下水保護法規

目前, 我國并沒有地下水保護的專門法律,有關地下水資源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主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中有著不同程度的規定。《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規定了對地下水開采實施總量控制同時通過水資源費征收機制控制地下水的開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專章規定了生活飲用水地下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和防護。此外, 一些關于保護地下水的地方性立法, 如《河北省取水許可制度管理辦法》、《北京市城市自來水廠地下水源保護管理辦法》、《關于在蘇錫常地區限期禁止開采地下水的決定》等。

(2)國外地下水保護法規

英國地下水資源保護的主要法律法規, 如下:

2.2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

(1)規劃目標

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狀況,全面啟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逐步整治影響地下水環境安全的土壤,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全面建立地下水環境監管體系,城鎮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有所改善,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

到2020年,全面監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有效控制影響地下水環境安全的土壤,科學開展地下水修復工作,重要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全面提升,重點地區地下水水質明顯改善,地下水污染風險得到有效防范,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

(2)主要任務

開展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

保障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

嚴格控制影響地下水的城鎮污染

強化重點工業地下水污染防治

分類控制農業面源對地下水污染

加強土壤對地下水污染的防控

有計劃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

建立健全地下水環境監管體系

三、地下水修復技術

根據其主要工作原理地下水修復技術可大致歸并為4類,即物理技術、化學技術、生物技術和復合技術。物理技術包括水動力控制法、流線控制法、屏蔽法、被動收集法等;化學技術包括有機粘土法和電化學動力修復技術;生物修復的方法有包氣帶生物曝氣、循環生物修復、生物注射法、地下水曝氣修復、抽提地下水系統和回注系統相結合法、生物反應器法等;復合法修復技術兼有以上2種或多種技術屬性,例如抽出處理法同時使用了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綜合各種技術優點,在修復地下水時更加有效。

3.1物理修復法

物理法修復技術是以物理規律起主導作用的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水動力控制法、流線控制法、屏蔽法、被動收集法、水力破裂處理法等。其中屏蔽法、被動收集法多數應用在地下水污染物治理初期,作為一種臨時控制方法。

水動力控制法

其原理是建立井群控制系統,通過人工抽取地下水或向含水層內注水的方式,改變地下水原來的水力梯度,進而將受污染的地下水體與未受污染的清潔水體隔開。井群的布置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水文地質條件確定。因此,又可分為上游分水嶺法和下游分水嶺法。上游分水嶺法是在受污染水體的上游布置一排注水井,通過注水井向含水層注入清水,使得在該注水井處形成一個地下分水嶺,從而阻止上游清潔水體向下補給已被污染水體;同時,在下游布置一排抽水井將受污染水體抽出處理。下游分水嶺法則是在受污染水體下游布置一排注水井注水,在下游形成一個分水嶺以阻止污染羽向下游擴散,同時在上游布置一排抽水井,將初期抽出的清潔水送到下游注入,最后將抽出的污染水體進行處理。

流線控制法

流線控制法沒有一個抽水廊道、一個抽油廊道(沒在污染范圍的中心位置)、兩個注水廊道分布在抽油廊道兩側。首先從土面的抽水廊道中抽取地下水,然后把抽出的地下水注入相鄰的注水廊道內,以確保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力梯度。同時在抽油廊道中抽取污染物質,但要注意抽油速度不能高,要略大于抽水速度。

屏蔽法

屏蔽法是在地下建立各種物理屏障,將受污染水體圈閉起來,以防止污染物進一步擴散蔓延。常用的灰漿帷幕法是用壓力向地下灌注灰漿,在受污染水體周圍形成一道帷幕,從而將受污染水體圈閉起來。

被動收集法

被動收集法是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條足夠深的溝道,在溝內布置收集系統,將水面漂浮的污染物質如油類污染物等收集起來,或將所有受污染的地下水收集起來以便處理的一種方法。

3.2化學法修復技術

有機粘土法

這是一種新發展起來的處理污染地下水的化學方法,有機粘土可以擴大土壤和含水層的吸附容量,從而加強原位生物降解,因此可以利用有機粘土有效去除有毒化合物。利用土壤和蓄水層物質中含有的粘土,注入季銨鹽陽離子表面活性劑,使其形成有機粘土礦物,用來截住和固定有機污染物,防止地下水進一步污染,并配合生物降解等手段,永久地消除地下水污染。

電化學動力修復技術

電化學動力修復技術是利用土壤、地下水和污染電動力學性質對環境進行修復的新技術,它的基本原理是將電極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區域,通直流電后,在此區域形成電場。在電場的作用下水中的離子和顆粒物質沿電力場方向定向移動,遷移至設定的處理區進行集中處理;同時在電極表面發生電解反應,陽極電解產生氫氣和氫氧根離子,陰極電解產生氫離子和氧氣。近年來電化學動力修復技術開始用以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這種方法用于去除吸附性較強的有機物效果也比較好。電化學動力修復技術非常適合作為一項現場修復技術,安裝和操作容易,既可用于飽和土壤水層,也可用于含氣層土壤,不受深度限制,不破壞現場生態環境。

加藥法

通過井群系統向受污染水體灌注化學藥劑,如灌注中和劑以中和酸性或堿性滲濾液,添加氧化劑降解有機物或使無機化合物形成沉淀等。

滲透性處理床

滲透性處理床主要適用于較薄、較淺含水層,一般用于填埋滲濾液的無害化處理。具體做法是在污染羽流的下游挖一條溝,該溝挖至含水層底部基巖層或不透水粘土層,然后在溝內填充能與污染物反應的透水性介質,受污染地下水流入溝內后與該介質發生反應,生成無害化產物或沉淀物而被去除。常用的填充介質有:a.灰巖,用以中和酸性地下水或去除重金屬;b.活性炭,用以去除非極性污染物和CCl4、苯等;c.沸石和合成離子交換樹脂,用以去除溶解態重金屬等。

沖洗法

對于有機烴類污染,可用空氣沖洗,即將空氣注入到受污染區域底部,空氣在上升過程中,污染物中的揮發性組分會隨空氣一起溢出,再用集氣系統將氣體進行收集處理;也可采用蒸汽沖洗,蒸汽不僅可以使揮發性組分溢出,還可以使有機物熱解;另外,用酒精沖洗亦可。在理論上,只要整個受污染區域都被沖洗過,則所有的烴類污染物都會被去除。

3.3生物法修復技術

生物修復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別培養的生物(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動物)在可調控環境條件下將有毒污染物轉化為無毒物質的處理技術。微生物修復利用土著的、引入的微生物及其代謝過程,或其產物進行的消除或富集有毒物的生物學過程。

生物修復的方法有包氣帶生物曝氣、循環生物修復、空氣注射法、地下水曝氣修復、抽提地下水系統和回注系統相結合法、生物反應器法等。由于深埋于地下,地下水生物修復技術的實施一般應結合污染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

循環生物修復

對于受污染的地下水,可以向地下水層鉆井注入空氣,提供氧氣,同時利用回收井,抽取地下水,進行循環,通過滲透,提供微生物需要的各種營養。從水井抽提地下水,還可以控制污染帶的遷移。

地下水曝氣修復

對于飽和帶或者地下水,將壓縮氣體注入地下水飽和區,由于密度差等原因,空氣會穿透地下水飽和區上升到非飽和區中,在上升過程中可使揮發性污染物進入壓縮空氣并被壓縮空氣帶到非飽和區排出。

空氣注射法

它主要是將加壓后的空氣注射到污染地下水的下部,氣流加速地下水和土壤中有機物的揮發和降解,這種方法主要是抽提、通氣并用,并通過增加及延長停留時問促進生物降解,提高修復效率。

植物修復技術

植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天然植物生長代謝原理吸收和降解水或土壤中的污染物,因其具有成本低、不破壞地質結構、適于大范圍修復等優點,廣泛用于土壤及地下水中的有機物、重金屬、微量元素的降解。由于特定的超累積植物生長速度慢,受到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限制,很難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基因轉移技術與植物修復的結合與應用以及植物修復的影響因素和植物修復的機理上。影響植物修復的因素主要有環境因素、污染物濃度、性質和根系分布等。

3.4復合法修復技術

復合法修復技術是兼有以上兩種或多種技術屬性的污染處理技術,其關鍵技術同時使用了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中的兩種或全部。

(1)抽出處理修復技術

在處理抽出水時同時使用了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是最常規的污染地下水治理方法。該方法根據多數有機物由于密度小而浮于地下水面附近,參照地下水被污染的大致范圍,通過抽取含水層中地下水面附近的地下水,把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質帶回地表,然后用地表污水處理技術處理抽取出的被污染的地下水,為了防止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而導致地面沉降,或海(成)水入侵,還要把處理后的水注入地下水中,同時可以加速地下水的循環流動,從而縮短地下水的修復時間。

(2)滲透性反應屏修復技術

PRB(permeable reactive wall technology,可滲透反應墻技術)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一種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復技術,它正在逐步取代運行成本高昂的抽出-處理(P/T)技術,成為地下水修復技術發展的新方向。目前在歐美已進行了大量的工程及試驗研究,已開始商業化應用,并逐步取代運行成本高昂的抽出處理技術,成為目前地下水修復技術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從廣義上來講,PRB是一種在原位對污染的羽狀體進行攔截、阻斷和補救的污染處理技術。它將特定反應介質安裝在地面以下,通過生物或非生物作用將其中的污染物轉化為環境可接受的形式,但不破壞地下水流動性和改變地下水的水文地質。可滲透反應墻如圖1所示。

圖1 可滲透反應墻示意圖

PRB主要由透水的反應介質組成。通常置于地下水污染羽狀體的下游。與地下水流相垂直。污染物去除機理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兩種.污染地下水在自身水力梯度作用下通過PRB時,產生沉淀、吸附、氧化還原和生物降解反應,使水中污染物能夠得以去除,在PRB下游流出處理后的凈化水。它要求捕捉污染羽狀體的污染物的“走向”,即把可滲透反應墻安裝在含有此污染物羽狀體地下水走向的下游地帶含水層,從而使污染物順利進入可滲透反應墻裝置與反應材料進行有效接觸,使其污染物能轉化為環境可接受的另一種形式,實現使污染物濃度達到環境標準的目標。此法可去除地下水溶解的有機物、金屬、放射性物質及其他的污染物質。

(2)注氣-土壤氣相抽提(AS-SVE)技術

注氣-土壤氣相抽提技術室空氣擾動技術及土壤氣相抽提技術的結合,空氣擾動技術(或稱空氣注入技術,air sparging,AS),其作用介質是飽和區土壤,通過將空氣或氧氣注入到受污染的含水層中,被注入的空氣在土體縫隙中發生水平或垂直移動,使污染物與土壤發生剝離反應,從而通過揮發作用清除掉土壤中的揮發性和半揮發性有機物。注入的空氣會將污染物擴散到非飽和區,因此常結合土壤氣相抽提技術(soil vapor extraction,SVE)去除包氣帶中的氣相污染物。土壤氣相抽提技術是通過特制的抽提井,利用抽真空產生的動力迫使土壤氣體發生流動,從而將土壤中的揮發性和半揮發性有機物驅出,達到清除土壤氣體中的揮發性有機物的目的。對于以揮發性有機物為主要污染物的場地,SVE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工程修復技術,可進行原位或異位處理。

目前, 發達國家已經將其與相關的修復技術結合起來, 形成了互補的增強技術。國內研究起步較晚, 實驗室土柱通風實驗的研究目前已做了不少工作, 但對場址調查、現場試驗性測試、中試研究工作做的不夠。

(3)各復合修復法的優缺點

四、地下水修復工程典型案例

4.1國外地下水修復工程實例

(1) Regenesis公司工程實例

加利福尼亞洲的一個名為Regenesis的基礎公司研制出一系列從地下水中快速降解和分離污染物的產品,其降解速度遠大于固有衰減。其中最有名的產品是氧釋放化合物(ORC)和氫釋放化合物(HRC),它們能有效地促進燃料、溶劑和許多其它類型地下水污染物的固有衰減。在世界范圍內已有9000多個項目正在使用這兩種產品。

Regenesis公司產品的優勢在于,通過使用工業標準鉆機和設備可進行場地修復。可通過使用不同的技術進行場地修復,如直接推進注入和鉆孔回填。其它方法包括坑道和過濾保護套應用,最普遍的使用方法是直接注入。這種應用過程包括用中空鉆桿把液態ORC和HRC化合物直接泵入處理區。該方法簡單、快捷、有應用價值并可在多個位置使用。使用直接注入法可把ORC和HRC化合物應用于更難達到的位置,包括一些裂隙基巖或鄰近大型建筑物的地下污染區。在這些位置常需要特殊的設備,如定向鉆進鉆機和在有效位置使用雙層封隔器。實際上,在水平/定向鉆進應用中也可把ORC化合物用作鉆探泥漿。

在美國華盛頓第四平原服務站,由于其地下石油儲蓄罐泄漏而產生了大量BTEX化學物質,包括易揮發的單芳香碳氫化合物、甲苯、苯乙烷和二甲苯,通常在汽油和其它石油產品中可發現這些化學物質。地下含水層主要由沙子和礫石組成,這表明在這些污染物中進行的自然生物降解速度會很慢,通過提供額外的氧可加速自然生物降解過程。最高管理者決定使用ORC化合物來增強生物降解速度,因為ORC化合物在6個月內預期的降解了含水層中超過50%的污染物。在此修復過程中通過15個土壤鉆孔用ORC化合物對污染羽進行降解。每個鉆孔被回填60磅的ORC漿液,150天后整個BTEX污染羽被降解58%。使用ORC化合物的成本為4萬美元,而使用常規的泵抽-處理系統需要約25萬美元。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洲Hollister的一個軍工廠,其地下含水層受到多種化合物的污染。其中主要污染物為高氯酸鹽-火箭推進劑的主要成分,從健康角度來看它能損壞甲狀腺功能;六價鉻(鉻-6),它是一種人們公認的致癌物;冷卻劑1,1,2—三氯—1,2,2—三氯甲烷,它是一種能損耗大氣臭氧層的環境污染物。其含水層主要由粉砂組成,地下水以每天約0.07英尺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流動。在探索研究中通過25個注入點把600磅的HRC化合物注入污染區。取樣網覆蓋面積約為1200平方英尺。對其監測79天后發現高氯化物濃度被減弱88%,而六價鉻幾乎被完全降解。

一個由俄勒岡州環境質檢部門管理的清潔區,其地下水中PCE濃度達到10萬微克/每升,這表明在該地區存在DNAPLs殘留物,在該位置通過5個定向注入點把700磅的HRC-X注入地面,通過水井JEMW-4來監測HRC-X化合物的影響效果,結果清楚地表明HRC-X化合物促進了PCE的降解速度和原位吸附。使用HRC-X化合物處理DNPALs殘留物的總費用為2萬美元,通過使用直接注入技術把HRC-X化合物注入含水層。無需昂貴的現場設備、相關工作和維修與保養費用。目前,在英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已有很多項目正在使用Regenesis公司的產品,它能有效地促進或加速自然衰減過程。當使用正確時能有效地加速降解速度。

(2)Orica公司澳大利亞 Botany地下水處理項目

Orica公司采用抽出處理修復技術建立地下水污水處理廠對地下水進行處理,利用空氣吹脫法去除氯代烴類,并用熱氧化技術處理尾氣;吹脫后的污水采用常規污水處理法進行處理,部分出水采用反滲透技術對出水進行回用。該項目建設期兩年,總花費1.67億美元,每天處理水量為6000m3。該項目于2007年正式運營,其基本流程見下圖:

該處理工藝的核心——地下水污水處理廠平面布置圖如下圖所示:

其工藝流程圖如下:

4.2國內地下水修復工程實例

(1)常化廠地塊污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復工程項目

項目建設地點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南部中吳大道以南,和平中路以東,大通河以北,龍游河以西,投資總額1億元人民幣,項目總占地面積100公頃,其中需要修復的兩個區域是原常化廠廠區和原實驗工廠廠區,共需修復土壤面積24600平方米,污染土壤總量13.7萬噸,需修復地下水面積71300平方米,共需抽取污染地下水總量為62萬立方米。

該項目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開始實地調研,對土地進行分區布點,提取土壤和地下水樣本,摸清土地污染程度和范圍。在完成科學實驗后,制定出相應的治理方案。2010年9月正式啟動常化廠污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復工程,工程實施過程中首先掘地2-6米,把污染區約33萬噸的土壤全部移走后,重新以優質的新土填充。其次,抽出60萬立方地下水,進行深度處理后,再回灌地下,確保不影響地質結構,2012年底修復工程結束。

(2)廣華新城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項目

2012年8月6日,五建承建的國家首例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住宅建設服務中心廣華新城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項目開工。此次地下水污染治理項目是我國嘗試性大面積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先河,工程施工工期為730天,目前尚未完工。

五、地下水與地表水的聯合運用

5.1水資源的聯合運用

為促進一個流域、地區或灌區的水資源供需平衡,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合理的統一開發利用和管理。在農田灌溉中,聯合運用的主要形式是井渠結合。有些地區興建了大規模的引水、調水工程,與原有的井灌區聯成一個系統;而在一些大型自流灌區,由于地表水資源不足,又在灌區進行機井建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中央河谷、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和中國的黃淮海平原,都是大面積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運用的地區。

水資源聯合運用的優點

①調蓄地表徑流。利用含水層的蓄水功能,蓄存豐水時期的多余地表水量,供枯水時期使用。

②改善地下水質。調蓄地表徑流水量,對含鹽量較高的地下水可以起到稀釋作用。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一些灌區,曾采用這樣的方法減少地下水的含鹽量。中國黃淮海平原的黑龍港地區,對淺層礦化地下水也進行過"抽咸換淡"。在荷蘭,還把夏天溫度較高的水回灌地下,到冬天抽出灌溉對水溫要求較高的溫室花卉和蔬菜。

③調控地下水位。大型水庫和灌區的興建,增加了對地下水的補給,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導致灌溉土地漬澇和次生鹽堿化。在這些地區,開采利用地下水可降低地下水位,配合地面排水,進行旱、澇、鹽堿綜合治理;但地下水超量開采會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水井建設費用和抽水費用增加。長期超采會形成大面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招致地面沉陷和濱海地區海水入侵等危害。在這種情況下可引進地表水,以減少地下水開采量,并對地下水進行回灌,以調控地下水位。

5.2水污染物總量聯合控制

流域水污染物總量控制作為水資源保護管理的重要途徑,正逐漸受到廣泛重視。地表水與地下水作為水資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相互轉化,密切聯系,即要實現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密切結合,做到統籌規劃,統一評價,整體保護。開展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物總量聯合控制應用研究,對從整體上保護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以鄭州市為研究對象,從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水功能區劃分、環境容量核算、污染物總量聯合控制、水污染防治對策與措施4個方面入手,把地表水系統與地下水系統聯合起來開展水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研究認為:地表水與地下水作為水資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相互轉化,密切聯系,需要統一管理和保護,為保障鄭州市水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的實現,須采取工程與非工程措施進行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 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

[2]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調查報告.2005

[3] 范宏喜.我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現狀綜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9,(2):I~III

[4] 楊梅,費宇紅.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的研究綜述.勘察科技技術.2008,(4):12~16

篇10

談課外讀欄目在教學中的應用 賈建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在過去的基礎上新增設了一些課外讀欄目,如“科學·技術·社會”、“科學家的故事”、“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生物學與文學·藝術”等。對這部分內容,我們有些教師往往忽視了,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附帶品,甚至覺得作為知識的價值不大。而實質它包含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多種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利用好它們呢?下面我就自己這一年來的體會,粗淺地談幾點認識。

一、拓寬知識結構,了解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和應用。

“科學·技術·社會”進入教學環節,可采用調查、資料搜集、分析討論、上網查詢、個別專訪等方法。

如圍繞“細胞分裂”增加了“癌細胞”的介紹;圍繞”植物的生長”增加“無土栽培”的介紹;圍繞“生殖和發育”增加“試管嬰兒”的介紹……等。讓學生在課外廣泛收集有關資料,如“克隆動物的問世”、“基因工程”等。這樣,學生在充分掌握了課本知識的同時,又開闊了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了自覺渴求新知識的愿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學已廣泛應用于現代的社會生產、生活、發展的各個領域,因而可以在教學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如結合“現代化的溫室”、“綠色食品”、“神奇的CT”,組織課外興趣小組去醫院、農村調查、走訪。如大棚菜的栽培、奶牛、布爾山羊的飼養等,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會一些勞動生產技術,為將來從事勞動生產技能打下良好基礎。

結合“節水農業”讓學生調查當地農村飲用水及農業灌溉的情況。如農村塬上仍存在飲用雨水,部分地區果園已實施滴灌、噴灌等。組織部分學生調查我市水資源的情況,形成調查報告或小論文。結合“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的破壞”、“退耕還林還草”,調查周圍環境的狀況、污染的性質、程度及治理的措施,如查閱報紙、看天氣預報等。這些都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了解科學發現的歷史,認識生物科學發展的過程和本質。

對“科學家的故事”的教學,主要采取學生自己課外閱讀,課堂上談體會、感受的方法。

如圍繞“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啟迪學生,科學的發現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另一方面是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一絲不茍的精神,同時,還需要協調好人際關系,通過合作與交流才能有所發現和創造。

“核酸的發現”是瑞士的生物學家米舍爾對細胞核中究竟有什么物質產生了疑問,用什么材料來研究呢,他用稀鹽酸溶去細胞中核以外的絕大部分物質,從而得到細胞核,又用化學方法提出細胞核中的物質,命名為核質。后來經過許多科學家20年的艱苦努力,才被命名為核酸。通過這個故事,啟迪學生科學的發現,不僅要有濃厚的興趣和正確的方法,還要有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血液循壞的發現”是17世紀英國的哈維,否定了羅馬醫生蓋侖的“生命靈氣”的說法,通過這個故事,啟迪學生在對待前人成果的時候要敢疑、敢問、敢干,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要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具有創新性的見解和觀點,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

“王應睞組織我國科學家率先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轟動了當時國際學術界,為祖國贏得了巨大的榮譽。面對功績和榮譽,王應睞想到的是集體和他人,甚至沒有在科研報中署上自己的名字。通過這個故事學生明白我國有能力在尖端的技術領域取得成果,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無私奉獻精神。

三、理解生物學與職業的聯系,認識學習生物學的現實意義

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常采用談話法、假設法、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學生對現代的一些職業有了新的認識,新的理解,培養學 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如“林業工人的新任務”使學生認識到現代的林業工人,不僅是伐木,而植樹、護樹才是首要的。這就需要具備許多的生物學知識,如新樹種的培育、生長發育的研究、病蟲害的防治等,讓學生意識到生物學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在“大地的美容師---園藝師”的閱讀中,教師讓學生假設自己是“園藝師”時會怎么做,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如:讓牡丹在隆冬開放,秋菊在夏日吐蕾,荷蘭的郁金香移居中國,讓新疆的大沙漠變成綠洲,還山水以本來的面目,把大地裝扮上節日的盛裝,給人類創造一個優美的生存環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四、賞析有關文學作品,滲透人文精神

古代的唐詩、宋詞及現代的詩歌、散文,許多都是借物言志的,一方面可以將其作為導言引入教學中,增強了教學活動的生動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的文學作品,通過閱讀、品味,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觀。

如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導入被子植物的一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導入藻類植物的教學……

在“寄予植物的情懷”中除課本上列舉的作品以外,讓學生廣泛收集有關文學作品、歌曲等,如詩詞《春曉》、《鵝》……散文《種子的力量》、《白楊禮贊》……歌曲《小草》、《紅梅贊》……在學習動物的行為和人的反射活動時,讓學生收集有關成語并分析討論如“孔雀開屏”、“蟲鳴鳥唱”、“雄雞報曉”、“談虎色變”、“驚弓之鳥”……在學習“動物與造型藝術”時,讓學生查閱一些運動會的吉祥物,如熊貓盼盼、法國的高鸕雄雞……收集有關動物的郵票、圖片,了解古代及現代的雕塑,如石獅、石馬及我們當地陶瓷上的動物造型等,學生的廣泛參與,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活躍 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