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時間:2024-02-23 17:4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國際金融;實踐教學;外匯交易
一、國際金融學課程的教學特點
國際金融課程通常是針對商學院本科生設置的專業課,涉及非常廣泛,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課程,課程教學強調的是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應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解釋國際金融市場的種種現象,并能夠注重國際金融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總的來說國際金融學具備以下特點。
(一)知識點覆蓋面廣
本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國際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國際收支、匯率等基本理論,了解國際儲備的構成及管理方法,學會幾類主要的外匯交易,并熟悉國際金融市場運作方式及國際資本流動規律,最終學會用所學原理與方法分析各種國際金融問題,同時為進一步學習和深入研究其他后續課程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
(二)與實際聯系緊密,內容更新快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來往越來越多,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是不斷發生著變化,而這些變化又會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而國際金融學的課程內容也必然隨著國際形勢及國際金融市場變化而不斷更新,及時地結合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教學改革。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以來的次貸危機和隨之而來的歐債危機,它們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深入研究其形成原因及預防機制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成為國際金融課程中要研究的新內容。所以國際金融學課程教學需要不斷地融入新事件、新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與實際經濟活動不脫節。
二、實踐教學作為國際金融學輔助教學的重要性
國際金融學所包含的國際金融活動很大程度上都與匯率有密切的關系,而經濟主體,不管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會進行外匯交易活動等。而已有的國際金融等課程更多的是闡述外匯交易等實踐課程的理論基礎,而缺乏系統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增強國際金融實踐操作能力,具體目標是要求學生不但能夠掌握外匯交易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外匯交易的方法、風險的分析和控制,也要能夠解讀外匯行情、利用分析軟件對外匯走勢作出合理判斷,并順利實現外匯買賣的即時與委托交易的模擬操作。目前國內僅有部分高校開展了國際金融實踐教學,而多數高校還是純理論教學,這樣導致學生僅對外匯交易的理論內容有所涉及但沒有系統的外匯交易應用方面的學習,因此動手能力較差。因此加強實踐教學能夠深化學生在《證券投資學》等專業課程中學到的投資的基本概念,深化學生國際金融學理論教學中學到的匯率變動的基本概念和得到交易的基本程序與方法,通過外匯模擬交易的具體操作,使學生深入理解與掌握金融交易實務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與常用詞匯,把握各類金融外匯交易的基本特點與交易常識,進而更好地將國際金融學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儲備,這就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三、國際金融學教學設計形式多樣化
(一)理論教學
國際金融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其中涉及的匯率理論、國際收支理論等需要有很強的理論基礎才能夠掌握,所以首先加強對學生的理論教學,只有在理論已經充分吸收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實現不同的實訓形式。教師應該有效地結合自身已有的知識整合相關理論,選擇板書、多媒體等教學工具,詳盡地闡釋理論,并且及時關注課堂學生反饋情況,通過課堂小組討論等形式更好地與學生互動,從而讓他們更牢固地掌握理論知識,為后續實訓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金融實驗室軟件模擬
為了更好地進行實踐教學,仿真現實經濟情況進行外匯模擬教學是最佳的教學方式,因此學校建立金融實驗室并安裝相關外匯交易軟件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實訓講解每次實訓的主要內容,不同實訓內容的注意事項及可能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對即將要進行的實訓有清晰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完成實訓內容。在外匯實訓的現場指導中設定具體交易環節,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進行練習。外匯交易相對復雜,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多種不同的問題,現場指導能夠及時解決問題,并將常見問題記錄,以后補充在實訓報告中供學生參考。這樣的仿真模擬交易才真正做到了學生參與其中,感受國際金融市場瞬息萬變的事實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對手上的虛擬貨幣造成的影響。只有經歷過才能更加理解國際金融市場學習的重要性。
(三)建立實訓基地
作為學生很少有機會到銀行、證券公司和外貿公司等參加實踐活動,而這是學生了解金融機構和外貿企業的業務流程和外匯交易特點的重要途徑。事實上是銀行、證券公司幾乎不需要本科生進行外匯交易相關的實習,所以高校如果能夠聯系大型外貿公司的資本運作部門建立實訓基地,應該說是對在校仿真模擬實訓之后的一個最好的補充。目前這方面對各學校來說實施都比較難,但是也有不少高校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實訓基地的機會。另外還有個解決路徑就是學生利用假期回老家的相關公司進行外匯交易方面的實習,通過家鄉的關系網適當地尋找這樣的機會也是不錯的方法。
(四)開展專業講座
除了豐富的課堂理論教學、新鮮的外匯交易實踐教學以外,高校在國際金融學教學過程中適時地邀請外匯交易方面的專家進行講座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外匯交易專家應該是從事多年的實際外匯交易,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通過講座為學生講解近年來外匯市場的發展比枯燥的課本描述歷史發展更容易讓人記憶猶新。尤其重要的是真正的外匯交易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突然性的事件等的應急處理辦法等,這些知識是教師經驗欠缺的重要部分,因此通過專業講座的形式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一堂課。
(五)課后多渠道溝通
現在的90后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表現力都比較強,這就需要給他們提供可以釋放自己、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他們也非常需要教師的認可。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更要在課余時間跟學生有充分的交流互動。所以課后學生利用網絡在宿舍學習,教師采用視頻會議或郵件聯系的方式與學生溝通,并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對已經學的理論和做的外匯實踐進行總結,真正做到吸收消化知識。
四、結論
通過分析我們知道要想實現國際金融學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應該從以上幾方面努力,不斷創新教學形式,鼓勵授課教師進行課程設計的創新。但在實現以上教學形式創新的過程中也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一)加強校企合作
正如以上提到的實訓基地建設的困難,作為實訓基地本身能夠加強教學效果,所以如果能夠以學校為平臺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應該是比較好的方法,當然在此過程中授課教師也應該能夠想到為企業服務的措施從而使得校企獲得雙贏才能夠長期合作下去。
(二)加強教師的業務能力
很多教師本身理論基礎非常扎實,也能夠進行虛擬的外匯交易等實踐,但仍然缺乏真正的實踐。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心理因素的影響在兩種情況下有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投資決策,因此授課教師加強實踐操作非常重要,這種可以通過去公司實習也可以通過自行開戶進行外匯交易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沈軍,王聰.國際金融教學內容體系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9,(02).
[2]羅丹程,宋連成.國際金融學課程“引導式”教學方法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5,(08).
篇2
摘要:目前證券投資實臉成為金融專業教學過程中實踐性教學的主要形式,筆者認為在當前證券投資實驗中仍存在若干問題,如重視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忽視證券基本面分析實臉等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論文結尾處提出了提高證券投資實驗教學效果的心得和建議。
關健詞:證券投資實驗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
金融專業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實驗由于其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已成為實踐性教學的主要形式。通過模擬實驗,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認識,將跨課程的有關知識融會貫通。如組織學生參與某些金融期貨經紀公司聯合媒體舉辦的滬深股指期貨仿真交易大賽和我校金融學院舉辦的炒股大賽,在教學過程中購買模擬交易軟件,通過這些途徑,學生不僅能夠容易了解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一般原理,也能夠掌握相應的具體的證券投資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接受新的知識,促進理論知識的吸收和深化。
一、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證券投資實驗涉及到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投資學等多方面的理論知識,是對各種理論知識的一種綜合應用,學生如果能在證券投資實驗環境下接受證券投資理論教育,不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認識和把握相關證券投資實踐,而且也能在實現二者的結合過程中做到相輔相成、互促互進。
證券投資分析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分析技術,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術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術等。另一方面,證券投資分析是一門綜合應用的藝術。證券投資分析的目的就是預測證券價格的走勢,即通過對各種影響證券價格因素的分析,來判斷證券價格的變化。但由于影響證券價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證券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得證券投資分析的不確定性增加。這種不確定性要求證券投資分析人員靈活地、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分析技術和手段,來判斷和預測證券價格的走勢。對證券分析技術的主觀理解和運用這些技術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會導致證券投資分析的結果大相徑庭。技術是是掌握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礎,而綜合應用的藝術則更高一個層次。
二、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證券投資實驗具有實習性、綜合性、協同交互、時間集中、資源獨享、實驗過程與結果不確定、實驗要求高等特點,合理的實驗教學和實驗管理模式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特點予以確定。
(一)兩種實驗傾向的側重點和考查標準不一樣
目前證券投資實驗有兩種不同的實驗傾向,一種是把實驗的目的放在掌握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上,通過實驗來完成書本知識向實際操作的轉化,實驗的重點在理解和掌握各種分析技術。另一種則是把實驗的目的放在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上,即實驗就是通過做模擬操作,給學生一定的虛擬資金,讓其模擬操作,重點在各種技術的綜合應用上。
1.實驗的側重點不一樣。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掌握證券投資的分析技術,則在實驗的設計過程中注重對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本概念、理論、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水平,則在實驗設計中要注重對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綜合應用和熟練掌握上,而對證券投資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實驗要求則相應降低。
2.考查的標準不一樣。如果實驗的目的在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水平上,則實驗結果的考查將會是證券投資分析的最終結果,即模擬投資的結果是底是虧、盈利或者虧損的數額是多少作為評判的標準相反,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要求學生掌握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則實驗結果考察的目標則在于學生對各種分析技術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擬投資的結果并不是考查學生實驗效果或者學生實驗成績好壞的重要標準。
(二)金融專業和非金融專業的學生通過實驗解決的著重點不同
在非金融專業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我發現將證券投資實驗目的放在提高學生證券投資技巧或者綜合應用上,效果并不好。學生在進行證券投資實驗以前,大多數同學對證券投資的實際操作知之甚少,對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書本知識上,所以,直接進人模擬投資分析過程,學生大多不能順利地進行實驗,甚至有同學連基本的交易信息都無法看懂,實驗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達到。
對于初次接觸到證券投資的學生來說,很顯然首先需要解決的間題不是證券投資分析的綜合應用的藝術問題,而應該是技術問題,即通過證券投資實驗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在證券投資實驗中,實驗的目的主要應該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原理、對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和方法進行訓練,鞏固和應用各種證券投資理論知識,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證券投資分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間題的能力。
(三)分析軟件花樣眾多,學生短時間內無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各種信息
能熟練運用各種證券分析軟件和交易系統,對于對于學生能夠進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過程至關重要,但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忽視該過程,因為在證券投資課程學習中一般不會對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過多的介紹,所以,如果沒有該過程的準備階段,將會使學生在后面的實驗過程中無所適從。
(四)重視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忽視證券基本面分析實驗
在目前的證券投資實驗中,技術分析往往被學生所推崇,但實驗過程往往也會有問題出現,即對各種技術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種不同的技術分析方法應用規則繁多,在現實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樣,學生在實驗的時候往往無法進行鑒別和運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實驗工作被忽視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該部分的分析過程比較復雜,收集歷史數據相對比較困難,需要相應的其他統計分析技術才能完成這部分的實驗。但這樣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第一,實驗不能夠促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分析技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處于無事可做的局面。往往會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動盯盤,時間長了就會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中第二,忽視該部分的實驗,無助于學生應用各種理論知識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不可能學會運用多種不同的統計分析技術。
另外因為證券投資分析涉及宏觀到微觀經濟的各個方面,因此,證券投資分析實驗實際上是對學生對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會計學、管理學等多方面知識的一個綜合應用和考察,這部分實驗的缺失,將使實驗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逐步規范以及投資者素質的逐步提高,價值投資的理念正在被市場所廣泛接受,而價值投資的理念要求投資者必須進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過基本分析方法來判斷大勢,尋找有投資價值的行業和個股。如果不對基本面進行分析,僅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來進行投資,如同打牌時不看牌,風險可想而知。
三、提高證券投資實驗教學效果的心得和建議
在金融專業課程的教授中,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教科書中的理論相呼應,及時進行證券投資實驗。我認為其重點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技術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紹與掌握
針對上文提到的問題,在該階段的實驗過程中,我認為應該首先由實驗教師對投資分析軟件的使用和操作進行講解,對分析軟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標進行講解,主要包括證券投資分析軟件的安裝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讀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進人系統、如何看大勢、大勢的信息組成部分、個股的交易信息的讀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時間由學生自主的操作軟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學生利用實驗室的模擬交易軟件,在指導老師的輔導下了解證券交易行情顯示各項指標,對證券交易產生感性認識。
(二)改進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
技術分析實驗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一要講解要求學生掌握各種主要的分析技術手段的原理,特別是各種分析方法和技術指標的計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種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會明白其變化的原因以及變化的趨勢二是要讓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應用規則進行實際驗證。該驗證過程對于學生掌握技術分析方法極其重要,因為技術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應用,在證券投資課程中雖然有老師已經講解過,但學生根本沒辦法在短暫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掌握各種不同的規則,而且各種規則在實際中的應用效果如何都必須由學生自己去驗證。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必須設計好各種技術分析手段的實驗內容和步驟,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學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讓學生掌握原理的步驟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這些內容,在學生對應用規則進行驗證的時候,每個技術分析方法需要驗證哪些內容,怎么去驗證,都必須有明確的規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術的實驗作為一個重點
在實驗中進行基本分析的思路應該是,在基本分析技術的實驗過程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宏觀經濟、行業以及個股資料,然后對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即當前的形勢如何,未來的經濟政策的走勢會怎么樣,哪些行業值得投資,值得投資的行業里那些個股又具有投資價值。方法上主要運用歸納、演繹等邏輯分析方法,具體手段上主要運用調查研究、統計分析以及財務評價分析技術等。
參考文獻
[1]王嘉,何海濤.對當前證券投資實驗的幾點思考[J]特區經濟,2005.(5)
[2]胡嘉將.經濟管理類實驗特點分析[J]實臉室研究與探索,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韓書儉.改革實臉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實臉的興趣[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3)
篇3
關健詞:證券投資 實驗技術分析 基本面分析
金融專業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而實驗由于其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 已成為實踐性教學的主要形式。通過模擬實驗, 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還能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認識, 將跨課程的有關知識融會貫通。如組織學生參與某些金融期貨經紀公司聯合媒體舉辦的滬深股指期貨仿真交易大賽和我校金融學院舉辦的炒股大賽, 在教學過程中購買模擬交易軟件, 通過這些途徑, 學生不僅能夠容易了解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一般原理, 也能夠掌握相應的具體的證券投資分析技禾手段, 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接受新的知識,促進理論知識的吸收和深化。
一、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證券投資實驗涉及到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投資學等多方面的理論知識, 是對各種理論知識的一種綜合應用, 學生如果能在證券投資實驗環境下接受證券投資理論教育, 不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 認識和把握相關證券投資實踐, 而且也能在實現二者的結合過程中做到相輔相成、互促互進。
證券投資分析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分析技術, 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術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術等。另一方面, 證券投資分析是一門綜合應用的藝術。證券投資分析的目的就是預測證券價格的走勢, 即通過對各種影響證券價格因素的分析, 來判斷證券價格的變化。但由于影響證券價格的因素繁多, 而且在證券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對稱現象, 使得證券投資分析的不確定性增加。這種不確定性要求證券投資分析人員靈活地、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分析技術和手段, 來判斷和預測證券價格的走勢。對證券分析技術的主觀理解和運用這些技術的方法的不同, 就可能會導致證券投資分析的結果大相徑庭。技術是是掌握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礎, 而綜合應用的藝術則更高一個層次。
二、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證券投資實驗具有實習性、綜合性、協同交互、時間集中、資源獨享、實驗過程與結果不確定、實驗要求高等特點,合理的實驗教學和實驗管理模式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特點予以確定。
(一)兩種實驗傾向的側重點和考查標準不一樣
目前證券投資實驗有兩種不同的實驗傾向, 一種是把實驗的目的放在掌握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上, 通過實驗來完成書本知識向實際操作的轉化, 實驗的重點在理解和掌握各種分析技術。另一種則是把實驗的目的放在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上, 即實驗就是通過做模擬操作, 給學生一定的虛擬資金, 讓其模擬操作,重點在各種技術的綜合應用上。
1.實驗的側重點不一樣。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掌握證券投資的分析技術, 則在實驗的設計過程中注重對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本概念、理論、技能的掌握上相反, 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水平, 則在實驗設計中要注重對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綜合應用和熟練掌握上, 而對證券投資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實驗要求則相應降低。
2.考查的標準不一樣。如果實驗的目的在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水平上, 則實驗結果的考查將會是證券投資分析的最終結果, 即模擬投資的結果是底是虧、盈利或者虧損的數額是多少作為評判的標準相反, 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要求學生掌握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 則實驗結果考察的目標則在于學生對各種分析技術的理解和掌握上, 模擬投資的結果并不是考查學生實驗效果或者學生實驗成績好壞的重要標準。[ hi138/Com]
(二)金融專業和非金融專業的學生通過實驗解決的著重點不同
在非金融專業學生的實驗過程中, 我發現將證券投資實驗目的放在提高學生證券投資技巧或者綜合應用上, 效果并不好。學生在進行證券投資實驗以前, 大多數同學對證券投資的實際操作知之甚少, 對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書本知識上, 所以, 直接進人模擬投資分析過程, 學生大多不能順利地進行實驗, 甚至有同學連基本的交易信息都無法看懂, 實驗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達到。
對于初次接觸到證券投資的學生來說, 很顯然首先需要解決的間題不是證券投資分析的綜合應用的藝術問題, 而應該是技術問題, 即通過證券投資實驗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在證券投資實驗中, 實驗的目的主要應該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原理、對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和方法進行訓練, 鞏固和應用各種證券投資理論知識, 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證券投資分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間題的能力。
(三)分析軟件花樣眾多, 學生短時間內無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各種信息
能熟練運用各種證券分析軟件和交易系統, 對于對于學生能夠進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過程至關重要, 但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忽視該過程, 因為在證券投資課程學習中一般不會對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過多的介紹, 所以, 如果沒有該過程的準備階段, 將會使學生在后面的實驗過程中無所適從。
(四)重視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 忽視證券基本面分析實驗
在目前的證券投資實驗中, 技術分析往往被學生所推崇, 但實驗過程往往也會有問題出現, 即對各種技術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種不同的技術分析方法應用規則繁多, 在現實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 效果也不一樣, 學生在實驗的時候往往無法進行鑒別和運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實驗工作被忽視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該部分的分析過程比較復雜, 收集歷史數據相對比較困難, 需要相應的其他統計分析技術才能完成這部分的實驗。但這樣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第一, 實驗不能夠促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分析技術,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處于無事可做的局面。往往會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動盯盤, 時間長了就會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中第二, 忽視該部分的實驗, 無助于學生應用各種理論知識的能力, 不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也不可能學會運用多種不同的統計分析技術。
另外因為證券投資分析涉及宏觀到微觀經濟的各個方面, 因此, 證券投資分析實驗實際上是對學生對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會計學、管理學等多方面知識的一個綜合應用和考察,這部分實驗的缺失, 將使實驗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第三,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逐步規范以及投資者素質的逐步提高, 價值投資的理念正在被市場所廣泛接受, 而價值投資的理念要求投資者必須進行基本面的分析, 即通過基本分析方法來判斷大勢, 尋找有投資價值的行業和個股。如果不對基本面進行分析, 僅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來進行投資, 如同打牌時不看牌, 風險可想而知。
三、提高證券投資實驗教學效果的心得和建議
在金融專業課程的教授中, 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 與教科書中的理論相呼應, 及時進行證券投資實驗。我認為其重點應在以下幾個方面, 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技術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紹與掌握
針對上文提到的問題, 在該階段的實驗過程中, 我認為應該首先由實驗教師對投資分析軟件的使用和操作進行講解, 對分析軟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標進行講解, 主要包括證券投資分析軟件的安裝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讀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進人系統、如何看大勢、大勢的信息組成部分、個股的交易信息的讀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時間由學生自主的操作軟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學生利用實驗室的模擬交易軟件, 在指導老師的輔導下了解證券交易行情顯示各項指標, 對證券交易產生感性認識。
(二)改進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
技術分析實驗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一要講解要求學生掌握各種主要的分析技術手段的原理, 特別是各種分析方法和技術指標的計算原理, 只有掌握了各種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會明白其變化的原因以及變化的趨勢二是要讓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應用規則進行實際驗證。該驗證過程對于學生掌握技術分析方法極其重要, 因為技術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應用, 在證券投資課程中雖然有老師已經講解過, 但學生根本沒辦法在短暫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掌握各種不同的規則, 而且各種規則在實際中的應用效果如何都必須由學生自己去驗證。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 必須設計好各種技術分析手段的實驗內容和步驟, 不能放任自流, 任由學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讓學生掌握原理的步驟中, 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這些內容, 在學生對應用規則進行驗證的時候, 每個技術分析方法需要驗證哪些內容, 怎么去驗證,都必須有明確的規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術的實驗作為一個重點
在實驗中進行基本分析的思路應該是, 在基本分析技術
的實驗過程中,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宏觀經濟、行業以及個股資料, 然后對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即當前的形勢如何, 未來的經濟政策的走勢會怎么樣, 哪些行業值得投資, 值得投資的行業里那些個股又具有投資價值。方法上主要運用歸納、演繹等邏輯分析方法, 具體手段上主要運用調查研究、統計分析以及財務評價分析技術等。[]
參考文獻
[1]王嘉, 何海濤.對當前證券投資實驗的幾點思考[J]特區經濟, 2005.(5)
[2]胡嘉將.經濟管理類實驗特點分析[J]實臉室研究與探索, 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韓書儉.改革實臉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實臉的興趣[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 .24(3)
篇4
關鍵詞:國際金融學;引導式教學方法;改革;應用
我國社會飛速發展,經濟體制發生改變,對金融行業人員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應用型人才成為社會最需要的人才。為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國際金融學課程需要積極進行改革,改變以往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將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目標。因此,引導式教學法被運用到了國際金融學的教學當中,運用引導式的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該課程學習的興趣。但目前國際金融學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導致引導式教學法沒有充分發揮出作用,阻礙了引導式教學法在國際金融學中的發展。
一、引導式教學法的概念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專家最早提出了引導式教學法,隨后經過不少專家學者的進一步改革,最終形成的引導式教學法主要的含義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被動的聽教師講解,而引導式教學改變了這種教學模式,將學生放在了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在上課之間將教學內容的相關資料整理好,并通過各種渠道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上課之后,教師主要的工作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可以運用案例、問題以及熱點新聞等方式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給予學生表達想法的機會,課堂的主角由教師變為學生。AsliDemirguc-Kunt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學者,他認為,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引導式教學具有更多優點,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
二、國際金融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手段陳舊,教學資料不夠豐富目前,教師最常使用的教學方式仍是灌輸式教學,讓學生運用記憶來掌握知識。在各大高校中,國際金融學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會參考該課程的教學大綱,在教學中,教師會按照自己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方案一步步教學,不常與學生互動和交流,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一味的聽教師講解,很少會主動去思考。這種教學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學生掌握的只是知識的表面,沒有真正理解知識的本質,也缺乏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能力,導致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學習該課程時,能夠供學生參考的相關資料太少,尤其是案例型資料,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影響了學生的預習與復習工作,導致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不容易理解。
2、實踐教學效果較差
在組織該課程的實踐與實驗教學時,教師只是讓學生上機,簡單的模擬一下炒匯的過程,沒有列舉出一些外匯交易的案例讓學生試著去分析,也沒有與學生一起討論。雖然實踐教學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學生并沒有從中學到多少東西,只是了解了炒匯的操作方法與過程,對于其他投資、規避風險等方面的內容掌握的并不理想。
3、學生不容易掌握英文教材
在雙語教學中,教師講解仍是主要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也以翻譯為主。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該課程在雙語教學中所使用的英文教材難度比較大,相關資料也不容易理解,導致不少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吃力。所以,學習和翻譯英文教材成為學生上課主要的任務,而忽略了對該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最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也降低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
三、國際金融學課程引導式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實施
對以往該課程教學中所用到的多媒體文稿進行改革,將典型的案例與一些熱點新聞加入到PPT當中,并針對案例和新聞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積累的相關知識,并主動獲取更多的知識來尋找問題的答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掌握更多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結合學生群體的具體特點,并運用針對性的引導方式。在金融學專業,國際金融學屬于基礎的理論課程,所以應該將理論知識以及相關案例作為該課程的教學重點。在國貿專業,國際金融學屬于實踐課程,教學重點應為對具體的市場操作方法進行介紹。在其它專業,國際金融學屬于常識課程,學生主要學習基本概念、相關的實例以及外匯知識。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將國際上金融行業的動態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并將發生過的真實案例列舉出來,引導學生對各種案例進行分析,并思考其發生的原因,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目前國際上金融行業最新的發展形勢。教師應將與國際金融相關的各種案例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定期舉辦一些活動,讓學生自己思考和分析這些案例,并與老師和其他同學交流,更好的理解國際金融學知識,并提高應用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外,教師還應該補充一些國際資金融通的相關案例和題目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該課程。國際資金融通是該課程的主要研究內容,學好這一塊的內容,并能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去,也就表示國際金融課程的學習獲得了成效。所以,教師應將國際資金融通相關案例加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提高學生實際的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積極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一種更具優勢的教學方法,引導式教學的運用可以有效提高國際金融學教學的質量。教師應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引導式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實際的教學活動,并發揮出最大的作用。通過引導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還能讓學生更深入理解相關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實踐的能力。
作者:張雨晴 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參考文獻
篇5
文 王化成
《平衡計分卡:化戰略為行動》
作者:羅伯特?卡普蘭
大衛?諾頓
譯者:劉俊勇 孫薇
出版社:廣東經濟出版社
定價:38 元
平衡計分卡自1992年誕生以來,迅速風靡全球,得到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關注。1996年哈佛商學院出版社出版了卡普蘭和諾頓的《平衡計分卡:化戰略為行動》一書。迄今為止,該書已被譯為21種文字在全球出版發行。2004年6月廣東經濟出版社推出了該書的中譯本。
中文版一經面世,即收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好消息。比如,作為國資委管理的189家大型企業之一,華潤集團自去年開始,準備用五年時間在全集團推廣實施平衡計分卡。2004年國慶節前,廣東某企業一次購買該書2000冊。在中關村圖書大廈的銷售排行榜上,該書名列管理類圖書前五名。
近年來,國內對平衡計分卡的研究和應用日益增多。
在關注國內學習和應用平衡計分卡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了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我們是否正確地認識了平衡計分卡?可以說貫穿《平衡計分卡:化戰略為行動》的關鍵詞并不是太多。化戰略為行動是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平衡計分卡使用的概念依次為層面(perspective)、目標(objective)、指標(measure)、目標值(target)和行動方案(initiative)。這幾個詞匯是平衡計分卡的最基本概念,是財務、客戶、內部業務流程以及學習與成長四個層面的具體構成要素,也是本書第一部分重點闡述的內容。但是僅用這些靜態要素,是無法滿足戰略管理過程的動態要求的。因此,本書的第二部分從動態的角度闡述了化戰略為行動的四個重要管理流程:闡明并詮釋愿景和戰略、溝通與聯系、計劃與制定目標值以及戰略反饋與學習。
隨著實踐的推動,平衡計分卡的理論體系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作為平衡計分卡理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我們很高興向各位推薦《平衡計分卡:化戰略為行動》一書。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金融理論領域的一場偉大革命
文 羅伯特?希勒
《行為金融學》――理論及中國的證據
作者:李心丹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定價:39 元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理論領域的一場偉大革命,在過去的10~20年中,它同時發生在學術界和實務界。這場革命打破了傳統范式(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論和有效市場假說)的統治地位,構建起了新的框架和基本觀念。
對傳統金融理論的研究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有用的模型,并引發了深刻的思考。但人們也意識到,傳統金融理論中的某些結論是不正確的,有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起了誤導作用。
行為金融學的創新在于,它不再局限于狹窄的理論框架,而是將其他社會科學,特別是心理學,社會學、政治科學和人類學的理論和見識納入其考察范圍。
南京大學著名教授李心丹的這本關于行為金融發展的專著較為全面地概括了傳統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最新領域的基本內容,并對現實問題進行了實證與理論相結合的分析和研究。即使是那些執著地信賴傳統金融理論的人也應該好好讀讀這本書。
中國證券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其制度結構一直在動態變化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多次大漲和大跌,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而這些波動過程是很難完全用傳統金融理論來理解的。
篇6
關鍵詞:有限理性 行為金融學 進化博弈
在行為金融學和進化博弈論中都有關于“有限理性”概念,那么,這兩門學科中“有限理性”的內涵是否一致,本文從這兩門學科的發展歷程來說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的內涵
由于傳統的金融學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兩大基石之上的,投資的目標是收益最大化,投資者之間無差別,他們都是對風險持厭惡態度的,并且面對不同資產的風險態度始終是一致的。但是,隨著金融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解釋的異常現象;同時實驗經濟學研究表明,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投資決策時并不總是理性的,隨著上世紀80年代心理學在研究人的非理方面的重大發現,金融學便借鑒了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成果,對證券投資者的認知偏差和有限理及其深層次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創新的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理論從心理學對人類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出發,比較圓滿地解釋了金融市場上存在的一些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闡述的異常現象,比較切合實際的闡釋了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并由此否定了傳統金融學中的投資者“完全理性”的假設,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經濟心理學家Slovic (1972)從行為學的角度出發研究了投資者的非完全理性決策的過程。諾貝爾獎得主Simon最早提出投資者“有限理性”的觀點。普林斯頓大學的Kahneman和斯坦福大學的Tversky (1979)的“期望理論”(prospect theory)認為:投資者預期和感覺的變化而導致投資行為的變化不能簡單地從“理性”的角度來解釋。Shefrin (2000)指出:證券投資者總是試圖做出理性的決策,但是如果無法把握自己行為的后果或對投資前景模糊不清時,其有限的能力和人類固有的行為模式就會不自覺地主宰著他們的行為。行為金融學家Debondt和Thaler(1985)認為過度自信 (Over confidence)是人類最為穩固的認知偏差,它會使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偏離理性的軌道,并在其經典文獻“股票市場過度反應嗎?”中正式提出了證券投資者的“過度反應”的行為傾向。odean(1999)的研究發現投資者具有非理性的過度交易的行為特征。
進化博弈論中“有限理性”的內涵
上世紀50年代后,經濟學家開始轉而強調個人理性,信息問題成為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同時也開始關注參與者的決策之間的相互影響,即所謂的時序問題。而博弈論在此階段剛好解決了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從而使博弈論在經濟中的應用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博弈論是在考慮到決策主體行為互動情形下,研究理性人如何決策及決策的均衡問題的理論。但是,博弈論對理性人的理性要求過于苛刻,那種“共同知識”要求決策者近乎全知全能,并且碰到博弈的多重均衡時也無法確定究竟選擇哪一個均衡,這無疑是理論本身的局限。上世紀70年代以來,從進化生物學發展起來的進化博弈論,運用有限理性假設來解釋經濟現象使博弈論重獲生機。進化博弈論的核心思想在博弈中是用群體來代替個體作為局中人,用群體中選擇不同純策略個體比率來代替局中人的混合策略。特別是從該理論的基本概念―進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 )提出以來,早已超出了生物進化理論的使用范圍,現己被廣泛地應用于經濟領域、社會領域來解釋并預測人的群體行為。
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現
普遍的“售盈持虧”傾向
“售盈持虧”傾向,即投資者愿意賣出當前盈利的股票并繼續持有虧損股票的心理傾向,行為金融理論稱之為“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
趙學軍、王永宏(2001)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售盈持虧”傾向比美國投資者更嚴重;呂嵐、李學(2002)通過賣盈比例/賣虧比例和持股時間檢驗表明,中國股市同樣存在處置效應,與美國股市不同,中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比中國機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更強烈;陳斌等(2002)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個體證券投資者處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選擇“長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資者為數最多,選擇“不斷補倉拉低價位”的投資者數量次之,而選擇“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對處置效應的研究反映了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傾向,這會削弱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和股票未來收益狀況的客觀判斷。
總體上存在“過度自信”傾向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往往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把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這種心理偏差被稱為“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李心丹、王冀寧和傅浩(2002)采用統計分析方法,發現投資者進行了一些并非能帶來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稅、流動性需求和平衡收益與風險等三個可能影響因素后確定我國個體證券投資者進行上述非理易的原因是對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故我國個體證券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總體上存在“過度自信”傾向。
“過度自信傾向”對于投資者正確處理信息有直接和間接兩方面影響。直接影響是,如果投資者有過度自信傾向,那么他們就會過分依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輕視公司財務報表的信息;間接影響是,具有過度自信傾向的投資者在處理各種信息時,重視那些能增強他們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視那些有損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于不愿承認自己投資決策失誤,這會導致“售盈持虧”、對某些信息反應過度(over-reaction)或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進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
顯著的“羊群行為”傾向
“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是一種特殊的非理,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輿論,而不考慮自己擁有的信息的行為。具體表現為大量的投資者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時進出證券市場。中國證券市場中存在著明顯的“羊群行為”,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羊群行為均表現十足。施東暉(2002)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建立了用以檢驗羊群行為的回歸模型,并據此對中國證券市場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在政策干預頻繁和信息不對稱嚴重的市場環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為。
證券市場上的“羊群行為”使投資者的買賣行為和證券價格變化具有聯動性和趨同性,從而導致個股價格變化和市場指數變化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引起大量的“跟風”和“跟莊”行為的出現,而這些行為往往被某些別有用心的莊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成為莊家獲取暴利的犧牲品。
進化博弈論中“有限理性”的表現
選擇與突變
一般而言,進化博弈模型主要是基于選擇(Selection)和突變(Mutation)這兩個方面而建立起來的。選擇是指本期中的贏者策略(獲得較高的支付)在下一時期將更為流行(由于有更多的后代、被競爭對手學習與模仿等方式而被更多的參與者采用);突變一般很少發生,它指種群中的某些個體以隨機的方式選擇策略,那些獲得更高支付的變異策略經過選擇后將變得流行,那些獲得更低支付的變異策略則自然消亡。進化博弈模型的選擇形成機制通常有三種意義解釋:生態學意義上的適應度(即后代數量)、個體意義上的反應變更(試驗、刺激反應等)和社會意義上的策略變更(學習與模仿等)。不管是哪種情形,進化博弈的基本思想是適應性,是不斷改進的,即較好的策略將變得更為流行。
進化穩定策略
進化穩定策略是由Maynard Smith (1973)在考察種群中個體的適應度由各個個體行為共同決定的環境下,個體對成功策略的選擇時提出來的。進化穩定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假設在一個全部選擇某一特定策略的大群體中,進入一個選擇不同策略的小群體(變異或外來入侵等),如果該突變小群體在混合群體的博弈中所得到的支付(適應度)大于原群體中個體得到的支付,則該小群體能夠侵入大群體,在演化過程中該小群體將逐步壯大并可能取而代之成為大群體;反之,該小群體在演化過程中將自然消亡。如果一個群體能夠消除任何小群體的入侵,那么就稱該群體達到了一種進化穩定狀態,此時該群體選擇的策略就是進化穩定策略。
兩種“有限理性”表現的區別與聯系
行為金融學所表現出來的“有限理性”與進化博弈論中的“有限理性”有差別,行為金融學側重于心理、習慣、社會風俗方面等影響人類的一些固有行為模式(這些固有模式人類往往自己不知道,比如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情緒,性格)對自身的經濟行為的影響;而進化博弈論的研究不側重于發現這些人類的固有行為模式,雖然進化博弈論中的參與人也不知道這些固有模式,或者是無意識的,或者是在行為金融學發現人類固有行為模式的影響后,進化博弈論中很少一部分的參與者嘗試著改變既有的策略,反而使自己的效用增大了,于是成為其他參與者可以模仿的對象,從而使采用不同策略的參與者的比例發生了變化。
那么,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行為金融學研究人類靜態的固有行為模式的影響,而進化博弈論研究的是這些固有模式的演化過程與結果,這種演化過程是無意識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參考文獻:
1.Slovic, Paul.,psychology Study of Human Judgment:Implications For Investment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Finance , 1972
2.Kahneman and Tversky,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
3.DeBondt, & Thaler,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J] ,Journal of Finance, 1985
4.Odean, Terrance ,Do investors trade too muc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
5.Maynard Smith, G. Price, 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J],Nature, 1973;246: 15-18
6.趙學軍,王永宏.中國股市慣性策略和反轉策略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1(6)
7.呂嵐,李學.中國股市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2002
8.陳斌,李信民,杜要忠.中國股市個人投資者狀況調查.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研究報告,2002
篇7
國際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談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地區)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斷提高,且已成為經濟學類各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因此,結合國際經濟學的自身特點,不斷探索該學科的教學改革,對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運用該課程分析和解決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國際經濟學學科的主要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部分高等院校才開設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陸續引入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在中國發展時間仍不長的經濟類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國際貿易部分)和宏觀部分(國際金融部分)兩大塊。其中,國際貿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而國際金融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
2.理論體系比較龐大。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并且涉及到很多當前國際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理論與政策、匯率理論與政策、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等問題。從國際經濟學所涉及到的理論派系來看,微觀部分主要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宏觀部分主要涉及到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可謂是理論派別林立。此外,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發展的學科,如克魯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國際經濟學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課程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者與其同時開設。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以前所學習的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基礎課程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學的學習也將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并有利于學生以更為開闊的國際視野來學習和研究理論和現實中所涉及的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方面的問題。
4.對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國際經濟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其內容涉及到比較多的經濟數量關系。國際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形成關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是因為它體現了數學的基本特點,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一般來說,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作為支撐。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數學模型進行論述的國際經濟學,更是要求學生具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學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經濟類課程,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在解釋或應用到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過程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學生的專業基礎較為薄弱。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也是國際經濟學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盡管這些課程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所安排,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一問題在國內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應試教育這一傳統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將所學的理論同經濟發展實際聯系起來并加以理解和記憶,致使專業基礎不夠牢固。而這勢必會影響到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難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2.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弱。數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國際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較多的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明顯發現,學生對數學工具的運用還不夠熟練,數學思維能力較弱,對邏輯推導、數學證明等比較生疏,尤其是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不能將數學模型與其經濟含義聯系起來。因而,學生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學方式比較傳統。目前,很多國內高等院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仍普遍采用“滿堂灌”這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將講授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引導,更忽視了“教”和“學”的互動,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大多學生仍傾向于“被動”學習,缺乏“主動”的思考。
4.理論與實際脫節較為嚴重。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大多高校仍傾向于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該教材為中心進行教學,這有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利于學生對該課程理論體系的理解和掌握,但這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進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際之間的關系,難以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眾所周知,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導致“教”、“學”雙方思維僵化,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學習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更難以增強學生用所學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定位應立足我國實際,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其教學質量,進而增強學生用所學的國際經濟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2.引入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目前國內有很多高校已經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開展雙語教學。因此,在我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方面,可先嘗試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行雙語教學,然后逐步推廣到經貿學院的其他經濟類專業。此外,可以采取諸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將所涉及的理論同現實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能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充實新內容。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層出不窮,國際經濟理論也在不斷發展,而教材里面知識的更新卻顯得有些滯后。因此,在結合教材講授國際經濟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的發展動向,并及時充實新內容和引入新數據。如在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時候,要引入當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中出現的新思想和新理論;在講授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的時候,要引入新數據并介紹歐盟發展的最新動向等等。此外,還應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同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堅持學以致用,并立足于為中國經濟發展作貢獻。
4.處理好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在國內不同高校的經濟類專業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以及高等數學等是國際經濟學的基礎課程,而國際經濟學又是國際貿易學、國際投資學、國際金融學等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在經濟類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國際經濟學起到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更應認識到國際經濟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對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課時量及其開課時間等進行科學安排,對于學生已經修過的課程的知識點要加以回顧,對于學生尚未修過的其他專業性課程的知識點要予以介紹,以體現學科之間的承接性和過渡性,并不斷幫助學生去認知整個經濟學知識體系。
篇8
關鍵詞:金融學;精品課程群;教學改革
一、前言
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隨著課程建設向縱深的進一步發展,開展精品課程的建設從側重數量到側重質量的提高,由單門課程建設向多門課程系統建設而引發課程群建設。根據相鄰課程在時間和內容上的銜接關系相互支撐和強化,利用課程群組的關聯優化整合課程體系,從而促進教學理念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變革。課程群是指從屬于某個學科的相互之間有著合理分工并能滿足不同專業教學要求的系統化的課程群體。山東交通學院自2012年12月,啟動了金融學專業精品課程群建設項目,重點建設“金融學”、“國際金融”和“金融市場學”3門金融學專業的主干課程。開展課程群建設,通過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用系統工程的理念推進課程群內相關課程的系統建設,從而促進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的改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系統知識與技能訓練的積極性。
《金融學》作為統帥性的基礎理論課,在當前金融開放的宏觀環境下,結合實體經濟運作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改革。
二、金融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金融專業學科體系建設的研究重理論而輕應用能力和素質培養
金融學屬于應用經濟學學科,因此應側重于將理論知識加以利用,側重于現實問題的解決,加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都要求增加業務技能的培養。而目前社會各界對高校培養出來的金融學人才頗有微辭,普遍認為該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這是我們金融教育難以回避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二)教學內容方面重宏觀輕微觀
我國的金融學科體系近年來在不斷完善,但目前仍與西方金融學界對“金融”的界定存在較大差別——國內對金融學的界定偏重宏觀貨幣資金的融通,仍然鎖定在貨幣、信用與銀行三大塊,金融學教育中宏觀分析過多,定性分析過多,導致學生所學內容過于寬泛而空洞無物,難以對金融業的存在本質和機制有更深刻的理解;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被打破,金融專業的主干課程內容被分割為許多塊,難免造成教學內容的重復交叉,有些內容過分強調,有些內容又成為教學盲區。
(三)金融教學手段相對僵化,缺乏靈活性
金融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應用經濟學學科,而我們向社會輸送的中高級金融人才,有些在校成績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到了工作崗位,適應能力卻很差,這說明單純依靠課堂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有些方面是存在缺陷的。
1.教學形式上過分追求現代教育方式。多媒體教學有其優勢,如課容量大,形象直觀、圖文并茂,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強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還可支持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保證教學資料永續性等,但是其劣勢也是難以避免的。正是由于多媒體教學涵蓋的信息量大,對于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而言,強調在單位時間里傳達給學生盡可能多的信息,如此大信息量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對繁雜的知識點無所適從,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多媒體教學的直觀、形象的特征也框定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通過我校財經類專業07級學生調查問卷來看,對板書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認可比例分別為43%和57%,可見多媒體教學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方式。
2.考核方式缺乏創新。在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金融教學中,卷面考試仍是不二選擇;而且在具體的題型設計上拘泥于對基本概念及教材具體內容的識記上,把知識的擁有量及對相關知識點的低層次掌握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考察綜合分析能力的題型相對不足。這種考試模式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影響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的發展,難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教學方法和教學團隊建設相對落后。我國的高等教育,傳統的課堂講授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方式,缺乏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依靠課堂進行知識灌輸的傳統教學方法有利于理論知識的掌握,但難以培養出來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缺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手段的研究,使學生踏入社會后難以融入擔當的角色。教學方法的改進離不開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而長期以來教師間橫向教學合作與交流較少,不利于授課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和課程體系的總體把握。
三、金融教學改革的思路
(一)金融專業學科體系建設應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
高校培養出來的金融中高級人才僅僅有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金融工程學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在金融人才培養方面,可借鑒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的經驗,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與素質的綜合全面提高。除經濟學和財務會計外,其考核內容還包括:倫理和職業標準、金融數量技術、固定收益和權益證券分析以及組合管理等。作為全球公認的金融分析師及投資組合經理能力與誠信衡量標準的CFA資格認證,除需要扎實的金融理論知識外,更注重金融專業技能和很強的實踐分析能力。CFA的金融人才培養及金融行業執業標準方面的成功經驗值得金融學界的關注。課程體系調整的同時還需加強實踐操作環節的建設和投入,如搭建金融實驗室平臺,借助金融實驗設備開展實踐教學,可以縮短書本理論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如模擬股票市場交易、網上銀行業務、電子貨幣支付結算等。還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中央銀行、股票期貨交易所、國際大銀行等網站,了解金融發展的最新動態。實踐教學增強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性認識,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實踐能力。增強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金融倫理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強化微觀定量的分析和教學,以適應金融學未來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強化宏觀部分研究的課程體系已落后于實踐發展和客觀需要,加強微觀金融課程建設可以使學生更能接近于現實,服務于社會。金融學的本質是數理,國際上現代金融學科的發展趨勢是微觀化和數理化,重點是用數理模型來解決價格、風險、收益等問題,因此,應徹底轉變我國金融學科以傳統金融學和國際金融學為主的教學思路,突出以微觀金融學為主的辦學方向,與國際金融學教學接軌。此外,還要保證各門課程在學科體系中的獨立地位,避免知識構建中的重復,如將公司財務學與投資學有效融合,既保證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又避免了與后續課程的重復學習。
(三)教學形式上要不斷創新
1.科學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方式。知識傳授密度要適度,這需要教師與學生有良好的溝通,包括語言交流和目光交流,根據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并且在制作課件時首先要保證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層次性,還要保證重點與難點突出,對于教材內容要善于取舍;輔之以傳統教學三大基本功之一“板書”,實施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合理的板書不僅不會影響教學進度,反而會加強“吸收聽講”的教學效果,增強教學主體——學生的參與性;在教學演示過程中,可通過插入問題、適時提問、設定懸念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參與度,使學生在教學過程對教學信息做出積極反應,增強課堂的互動性。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隨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不斷細心揣摩,應當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不同,深入研究多媒體教學規律,合理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將傳統教學的積極性和多媒體教學的先進性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2.考核方式上體現多樣化與靈活性。增強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實性,真正體現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是指課程分值結構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內容的多元化。課程分值由基礎分值和加減分值構成;考核方法包括平時考評方法多樣化和期末考試題型多樣化;考核內容既包括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又涵蓋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與思辨能力,還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投入狀況與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比如除期末考試外,可通過布置作業、測驗、討論、專題分析報告、調研和貫穿全過程的學風、科研考評。當然,有些考核方式在操作上還有一定局限性,如囿于課時有限與學生人數過多,每個學生無法獲得均等機會或出現“搭便車”現象,無法真正體現公平性,這需要教師在大膽創新的同時,還要不斷改進,選取最合適的考核方式。
3.促進教學方法改進,加強教學團隊建設。講授形式要多樣化,吸引學生同時提高自己駕馭課程和課堂的能力。改變教師唱“獨角戲”狀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激發教學主體的參與性,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定量、定性地去思考,沖破思維定勢,拓展思路,找出不同的解題策略,進而得出不同的結果,從而培養學生不斷進取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方面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師主講、課堂討論、學生主講、課堂練習,大力開展情景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及案例教學。另一方面是教學手段要多樣化,板書、多媒體課件、影像資料、模擬業務交易,對于這幾種方法要綜合、靈活應用。比如安排小組討論和學習。小組討論和學習一般安排在課堂中進行,在每班分小組的基礎上,教師出好討論的主題,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討論,不設定固定思路,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觀念、想法進行必要的點評。這樣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通過對不同意見的爭論,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更好地掌握了相關的知識。但是小組討論和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容易走過場,主要的原因是有學生準備不充分甚至根本沒有準備;教師出的討論主題,學生缺乏感性的認識;有些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較差;最主要的是不少學員尚未接受這種教學的形式,缺乏參與討論的意愿,而更愿意做“聽眾”,這都需要教師根據情況靈活調整。
教學團隊的建設上,實現以課程組為單位實現“一課多人,一人多課”的有效組合。這樣不僅可以做到教研有保障,還可以使老師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相互溝通,做到規范教學和有效協調,形成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團隊。課程組制度的具體實施可采用:公開課制度,主講教師進行教學示范,相關教師聽課、進行經驗交流;開展定期的教學研討活動,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討論;一對一的傳幫帶活動,由有經驗的教師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深化教學效果。通過以上三種方法,使得經驗豐富教師的寶貴授課經驗得以傳播,取得了很好的溢出效應和擴散效應,從整體上提升了教學團隊的教學質量。
另外加強課程體系設置的科學性、教材的立體化建設及教師自身綜合業務素質的不斷提高也不容忽視。
四、結語
金融教學中還會不斷出現新問題、新情況,需要我們對金融學教學創新研究孜孜以求。棄莠汲良,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工作達到最優化,教育活動才最有效率,高校學者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科發展形勢的精準把握,引導金融學科建設與金融發展形勢的進一步接軌,積極探索和不斷推進金融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作者單位:山東交通學院財經學院)
基金項目:山東交通學院教育研究項目,《金融學》精品課程建設的理念創新與團隊建設(項目編號:JY201210)
參考文獻:
[1]李建等.教學團隊建設中的機制創新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09,(10).
[2]孫濤.會計學精品課程群建設中的教學改革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7(01).
篇9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法教學法律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D922.28-4;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7-0225-03
隨著“社會金融化”與“金融社會化”兩股浪潮的交織演進,金融對于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不斷凸顯,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設了金融法課程,進而使得金融法日益成為一門“顯學”。但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金融法教學呈現出千人一面的同質化特征,教學內容泛化、零散且恪守傳統金融法的知識疆域,未能及時回應日新月異的金融創新,以至于存在脫離實踐訴求的現實傾向。本文置于金融創新視域下,審思金融法教學的弊病與局限,探究改進金融法教學的現實出路,旨在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尋求經驗共識。
一、當前金融法教學的特點與問題檢視
金融法是一個典型的跨部門的法規范群,內容涵攝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票據法、信托法、支付結算法、貨幣法、證券投資基金法等,其知識譜系可以類型化金融交易法、金融監管法與金融調控法。由于金融公法與金融私法交織疊加在一起,學界關于金融法的性質長期以來存在論爭,金融法到底屬于經濟法還是屬于商法抑或是獨立的學科未形成統一的認知。撇開金融法的學科性質不談,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課時(金融法課程一般安排36個課時)之內,有效地通過課堂講解向學生傳達有價值的知識信息,是金融法教學面臨的一大挑戰。事實上,很多法學院校除了開設金融法課程之外,還普遍開設了證券法、保險法、票據法、信托法等課程,如何確定金融法與其二級部門法之間的教學分工,破費思量。按照一般法學院系的做法,金融法教學總是按照“金融法總論—銀行法(中央銀行法、商業銀行法、政策性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票據法—信托法—證券投資基金法”這樣一條主線加以展開,內容的豐富性與課時的有限性決定了金融法之下二級部門法的教學不可能太深入,只能停留在對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的闡述以及對主要法條的解釋,且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主,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與診所教育較為缺失。特別一提的是金融法總論,這種金融法基礎理論系統化和體系化的高級形式在教學中被嚴重忽略,給人造成的印象是金融法總論的空洞化與碎片化。在這樣的教學安排下,很多同學學習了一個學期的金融法之后,只是機械地記憶了一些規則,對金融法理念與精神實質的認識依然模糊不清。
上述金融法教學的特點反映出的問題非常突出,具體表現在:首先,教學內容過于泛化,缺乏重點,難以深入。金融法的二級部門法數量繁多,不一而足,如果面面俱到,只能停留在走馬觀花式的介紹層面,不可能過于深入。在金融法與證券法、保險法、票據法、信托法等課程均有可設的情況下,這種追求大而全的教學模式毫無意義,純屬教學資源的浪費。如果以金融法總論為中心,將金融法的規范定位、歷史發展、特色范疇、基本屬性、功能價值、基本原則、主體類型、行為方式、權義結構、責任形態、體系構成加以拓展,同時輔以制度規則和案例,則有助于形成金融法與其二級部門法的合理知識分工,能夠深入到金融法的基礎理論內部,教學的重點亦更為突出。金融法總論具有統攝分論、指導實踐、學科自省的功能,其體系化構建并非學者們的自娛自樂,而是夯實基礎理論的需要,也是學科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指引。金融法教學有必要改變“重具體制度、輕基礎理論”的傳統模式,更多地將教學資源往總論上傾斜。當然,這需要學界齊心協力,集中力量提煉和總結出一個科學、系統且“接地氣”的總論作為統領,以此來破解學術研究中“群龍無首”的尷尬局面,引領金融法學科發展再上新臺階。其次,教學方式過于陳舊,缺乏吸引力,難以形成課堂互動。根據筆者掌握的情況,多數高校的金融法教學都是采用單一課堂講授的方式,較少進行案例教學,更缺乏診所式互動教學法。這種以規范主義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本質上是一種“法條主義”,注重的是應試而非能力培養。金融的發展日新月異,典型金融法案例不斷涌現,對這些鮮活的教學素材視而不見而固守傳統金融法教科書的僵硬范式,無異于閉門造車。最后,教學理念過于陳舊,缺乏突破與創新,不利于卓越型法律人才的培養。既有的金融法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單向傳輸,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在自媒體時代,單向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亟待反思與超越。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于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綜上所述,金融法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均存在較大缺陷,如何進行改革,已經成為不容回避的現實課題。
二、金融創新對金融法教學的影響與挑戰
近幾十年來,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帶來了金融深化和自由化,金融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技術、新工具、新業務、新組織,風起云涌的金融創新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生活的世界。進入21世紀后,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創新異常活躍,金融衍生品大量出現,銀行發起—分銷模式十分盛行,資產證券化快速發展,影子銀行和對沖基金異軍突起,圍繞住房金融制度的創新如火如荼,金融創新進入到了一個新時代。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破壞力量,金融創新必然帶來深刻的法律變革,而天生具有貼近生活和解釋實踐的內在品性、以滿足市場訴求和回應社會關切為己任的金融法,必然會通過理念更新與制度調適積極回應金融創新的實踐訴求。面對與時俱進的金融法,如果教學的內容設計不進行及時更新的話,勢必與實踐相脫節。事實上,風起云涌的金融創新浪潮已經對金融法教學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金融創新改變了金融法的知識結構,導致傳統金融法教學所依據的知識載體不敷適用。目前,國內的金融法教材多達百余種,但編排體系大同小異,內容構造幾乎雷同,且很多章節的內容被鎖定在根深蒂固的觀念誤區之中,未能根據時代變遷與法治發展進行同步修訂。以金融監管為例,多數金融法教材對金融監管的論述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的認知層面上,熱衷于相關概念的界定、金融監管特征的描述、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的類型化區分以及我國監管體制改革的同質化表達,對于2008年之后全球金融監管改革運動的最新動態視而不見,對于統合監管、原則監管、軸式監管、激勵性監管、嵌入式監管等21世紀金融監管的最新發展趨勢更是選擇性遺忘。這場危機帶給金融監管的啟示在于,金融監管要有前瞻性,金融監管體系要有適應性,金融監管要“長牙齒”,不能只說不做,進而啟發我國要改革和優化金融監管體制,牢固樹立風險思維和危機應對意識,進一步提高監管能力,進一步強化行動的意愿。如果金融法教學對于最新的監管動態不予關注的話,無異于對學生不負責任。再以中央銀行的職能這個知識點為例,現有金融教材幾乎都是從“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金融調控與金融監管的銀行”四個層面加以論述,對于以英國為代表的中央銀行法制變革浪潮缺乏關注,對于以G20為代表的全球金融治理視野下的中央銀行重新定位缺乏敏感性,對于中央銀行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新職能沒有進行必要的論述。對于本科生而言,教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據金融的最新發展對教材加以修訂,及時回應金融創新的實踐訴求,是教材編寫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第二,金融創新使得金融法越來越多地受到金融學的影響,如何回應科際整合的挑戰成為金融法教學的一大難題。如果說法學注重穩健的話,金融學則具有敏感的特質,它總是率先對金融創新作出反應,將金融創新成果納入自身的思想譜系并漸進性地作為自身的知識傳統。傳統的金融法研究偏重于概念法學、注釋法學和解釋法學,傳統的金融學研究偏重于金融資產定價和金融市場均衡分析,兩者長期處于割裂狀態,但在新的時空背景下,二者需要從割裂走向聯姻,共同解決金融改革與發展中的結構性難題。金融法教學承載的一項重要使命,是將最新的實踐動態展示給學生,提高他們的問題意識,激發他們的創造性,這就要求授課老師具有寬廣的學術視野、扎實的跨學科知識積累以及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邏輯分析能力。
此外,金融創新不斷催生出鮮活案例,如何將其納入金融法的教學流程,同樣是個亟待思考的現實問題。例如,在講到信托設立問題時,安信信托與昆山純高案作為我國收益權信托第一案是個絕佳案例素材;在講到企業融資的法律風險時,海富投資對賭協議案是個繞不過去的經典案例;在講到商業銀行破產時,英國北巖銀行破產案非常值得深入剖析。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引發的爭議案例、民間金融異化與扭曲引發的系列案例、大數據交易與區塊鏈引發的新型金融案例均值得嵌入課堂教學之中。將豐富的案例引入金融法課堂,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精心準備,尋求案例與相關知識點的契合之處,引導學生關注案例背后的法理與邏輯,將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高度,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金融法教學回應金融創新的路徑展望
在金融創新滾滾洪流的不斷沖擊之下,金融法制結構性變革的時點已經來臨。所謂金融法制的結構性變革,不再是針對個別條文的修修補補,而是著眼于對全球經濟競爭的適應性而進行的理念更新和制度重塑。面對金融創新復雜而深刻的影響,金融法的教學模式必須作出改變,將應試導向型的教學理念轉變為能力培養型的教學理念,更多關注市場,更多運用案例,更頻繁地進行課堂討論,將金融法課堂打造成為砥礪思想、啟迪新知的舞臺。為此,金融法教學必須在以下方面進行深度變革。
首先,以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為主線,將金融法的知識結構進行重新優化配置。金融發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機史,金融創新往往是金融危機的導火線,金融監管旨在防范金融危機的爆發但有時會誘發新的危機。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既存在互動關系,也是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金融市場的發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創新作為動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強金融監管以維護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業持續和健康穩定的發展。以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關系為主線,完全可以把金融法的知識框架進行有機整合。將這些問題穿插在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組建“金融創新案例庫”,推廣金融法的案例教學,強化金融法課堂教學面向實踐的適應性。金融世界瞬息萬變,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將鮮活的金融創新案例納入課堂教學,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金融法教學在關注境外國家和地區金融案例的同時,應該更多地關注國內發生的最新案例,通過案例討論提煉金融法制的義理和精神,闡釋金融法制的理念與制度,分析金融法制的程序與運作。組建“金融創新案例庫”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得益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數據庫搜索的便捷化,操縱難度并不大。以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金融為例,股權眾籌、第三方支付、網絡平臺借貸、互聯網保險理財、網絡貨幣等領域出現的新案例不勝枚舉,且多是由金融創新所引發,難以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得到圓滿解決。建議以學生為主體,由其進行案例搜集、分類,然后在課堂上分組討論,教師進行點評總結,課后由學生以小論文的形式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普遍性采取案例教學,意味著金融法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都要進行相應調整。金融法教學模式的這一轉變,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能夠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求知和創新精神,促使其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提高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最后,金融法教學應當注意跨學科知識的運用,尤其是經濟學(金融學),將法律經濟學的思維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作為科際整合的產物,法律經濟學的興起帶來了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它不僅形成了開放的理論體系,而且為法學和經濟學提供了若干創造性的思想源泉。時至今日,交易費用分析、比較制度分析、博弈分析、公共選擇等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幾乎可以應用到法學的每一塊領域。金融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自然被裹挾到經濟學“攻城略地”的歷史征程中,法律金融學的發軔與勃興無非是法律經濟學在金融領域的投射而已。走過了制度變遷與知識進化的金融學,不再偏安于金融資產定價和金融市場均衡分析之一隅,而是將視野拓展至了融資結構、控制權配置、股利政策、并購接管等領域。在“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擴張下,金融法首當其沖成為經濟學成功征服法學的“殖民地”和推行其方法論的“伊甸園”。將法律經濟學的思維引入金融法的教學,能夠擺脫從概念到規范的傳統金融法教學思路,鍛煉學生的交叉學習思維,拓展其知識范圍和學術視野。有理由相信,經過金融法知識結構的重新配置、案例教學模式的引入以及法律經濟學思維的運用,金融法教學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課堂,實現蛻變,迎來新生。
參考文獻:
[1]劉劍文:《財稅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5-6頁
[2]喬安妮·凱勒曼、雅各布·德汗、費姆克·德弗里斯:《21世紀金融監管》,張曉樸譯,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序言第13—14頁
[3]李安安、馮果:《公司治理的金融解釋——以金融法和金融學的科際整合為視角》,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年第4期。
篇10
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行為金融;現代金融;防御型投資策略;進攻型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是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心理、社會等因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資本市場的現象和問題。在美國和歐洲,行為金融學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在實踐中也已經得到了應用。個人投資者在應用行為金融學的知識來避免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機構投資者也正在以行為金融學的精髓來發展以行為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為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迄今為止,行為金融學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理論。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確認那些會對資本市場產生系統性影響的投資者決策心理特點以及行為特征。
第一,投資者的心理特點。處理信息的啟發法。現代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金融市場決策者面臨的情況日益復雜。決策者將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啟發法。啟發法是使用經驗或常識來回答問題或進行判斷,它意味著對信息進行快速的、有選擇性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直覺。由于決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啟發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從而造成認知錯誤和判斷錯誤。啟發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這種啟發性方法是一個諺語的起源:“如果它看起來像只鴨子并且呷呷的叫聲像只鴨子,它可能是只鴨子。”在形成預期時,人們通過評估未來不確定事件的概率與其最近所觀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也就是投資者在形成預期時給予新信息太多的權重。二是顯著性。對于發生不頻繁的事件,如果人們最近觀察到這種事件,那么人們傾向于過分估計這種事件在未來發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飛機墜毀的消息頻繁地被媒體傳播,人們將過高估計飛機未來發生墜毀的概率。顯著性可能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三是自負。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非常自負。例如,當人們說這件事有90%可能性將發生或這聲明是真實時,那么這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負可能使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四是錨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當人們進行數量化估計時,他們的估計判斷可能被該項目先前的價值所嚴重影響。例如,二手車的銷售商通常是在開始談判時出高價,然后再降價,這銷售商盡力將消費者滯留在高價格上。錨定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
第二,后悔。人類犯錯誤后的傾向是后悔,而不是從更遠的背景中去看這種錯誤,并會嚴厲自責。后悔理論有助于解釋投資者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加速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論表明投資者避免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錯誤成為現實,從而避免后悔,投資者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是為了避免價格隨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認知不協調。認知不協調是人們被告知有證據表明其信念或假設是錯誤時,人們所體驗的心理和智力上的沖突。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人們存在采取行動減輕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認知不協調的傾向:人們可以回避新信息或開發出扭曲的論據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設正確。如新車買主有選擇地避免閱讀他們其他車型的廣告,而去看他們所選擇車型的廣告。
第四,回避損失。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在經濟活動中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研究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
第五,羊群效應。人們的相互影響對人的偏好改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時尚與盲從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這對經濟決策的形成與改變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在金融投資領域,人們往往是顯著的、非理性的從眾心理特征與行為。
(二)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開始研究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產生系統影響的決策行為特征。,一些決策行為特征已經得到行為金融學家們的公認,并作為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
第一,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可變的,他們的偏好經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
第二,決策者是應變性的,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的不同選擇決策程序或技術;
第三,決策者追求滿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優方案。盡管這些決策特征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對市場的影響尚不十分明確,但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征與市場中投資特性是相關的,如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和價格中的泡沫;投資者中存在追隨領導者和從眾行為;過早的售出盈利投資和過晚售出失敗投資;資產價格對新的市場信息反應過度或不足等。
二、行為金融學在證券市場的實際應用
在證券市場投資中具體運用行為金融學可分為防御型策略和進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為金融學對人的投資心理以及決策特征的分析來控制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也就是在投資中避免犯錯;進攻型投資策略則在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以從中獲利。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更現實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資策略。個人投資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都處于劣勢,因而經常靠打聽小道消息等作為決策依據,行為經常是非理性的。此外個人投資者對自己的資金負責,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監督控制體系,導致個人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來指導投資。進攻型投資策略一般為機構投資者采用,因為在錯綜復雜的金融市場中,要對證券的定價進行判斷非常困難,個人投資者很難在實際中判斷出當前的市場定價是正確的還是發生了偏差,只有掌握著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術的專業投資者才有可能進行判斷。此外,各種定價錯誤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個人投資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無法利用這些偏差和錯誤來獲利。
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是應用一系列行為金融的知識對自身的投資行為進行內省式的審察和研判,具體可包括:首先要核對信息的來源,核實信息的可信度、實效性等,要密切關注最近有無更新的消息或數字披露,要避免只關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斷自身是否過分自信,特別在最近投資行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時就更應關注這點。第三,要善于比較正面和負面觀點,查明對市場持最樂觀以及最悲觀態度的分別是什么人以及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觀點。第四,要避免錨定效應導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進攻型投資策略。各類投資機構由投資經理們具體負責運作的,投資經理們和個人投資者一樣,在投資決策中也會犯各種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資策略來加以避免。但投資經理們有著良好的金融投資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他們能更好的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控制。在各類機構中一般都有著良好的管理監督制度和風險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投資經理們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因而,機構投資者更重要的是利用進攻型投資策略來獲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進攻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主要有:
曾琪:行為金融學理論探討及其實際應用第一,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這種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對股市過度反應的實證研究。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第二,動量交易策略。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滿足過濾準則就買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Jegadeesh與Titman(1993)在對資產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進行研究時發現,以3到12個月為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呈現出延續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變動的動量效應。Rouvenhorst(1998)在其他十二個國家發現了類似的中間價格動量效應,表明這種效應并非來自于數據采樣偏差。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資者在購買證券時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證券價格下跌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據投資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股票投資比例可較大,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減少。
參考文獻:
[1]Kah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
[2]Baberis.N.A.shleiferandR.Vishny(1997).“AModelofInvestorSenti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 上一篇:高效課堂培訓總結
- 下一篇:人防工程安全施工方案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