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合作社經營模式范文

時間:2024-02-01 18:10: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合作社經營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合作社經營模式

篇1

關鍵詞:農村合作社;問題;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88

1 我國農村合作社發展面臨的問題

1.1 服務管理意識淡薄,業務能力差

目前,我國農村合作社發展狀況良莠不齊,在人員的配備上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管理和服務的不到位。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業務培訓,文化水平、業務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格格不入,無法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我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需求。在農村經濟環境下,服務意識淡薄,農村和農村合作社之間缺乏主動的溝通,農村對于農村合作社的信任程度不高,導致了農村合作社的業務能力差,相對的經營效益少,無法實現和農村經濟的共同發展。

1.2 業務范圍狹小,合作形式單一

我國農村合作社的組織形式非常的單一,業務的范圍非常的狹小,在業務的創新和拓展能力上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以農戶為主體,實現農戶和公司、農戶和企業及合作經濟組織等多元化的組織形式的實現,不應該局限在狹窄的行業和地域范圍內,忽視了農村合作社的功能性的發揮。在產業經營模式上,農民也只是停留在生產的層面上,缺乏技術、資金等保障和支持,農業產業創新能力不足,農民在處理利潤分配,資金運作等問題上缺乏自,農村合作社沒能體現對農民利益的保障,這些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1.3 法律制度不完善,保障機制缺失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農民的利益需要保障,農村合作社的發展需要實現規范化。但是在農村合作社的相關法律政策措施問題上仍舊存在很大的漏洞,法律法規在農村合作社制度規范問題上存在法律空白,農村合作社在農村的發展環境并不穩定。農民對于農村合作社的信任程度不高,這就造成雙方合作取法有效的約束和監督。在競爭條件下如果出現了不合法、不規范的現象,農村合作社和農民的利益都會受到很大的損失,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規范,實現立法監督管理,對于農村合作社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我國農村合作社發展對策分析

2.1 創新服務和管理模式,吸引廣泛的信貸資金

專業性的人才是農村合作社發展的重要保障,提升農村合作社的管理能力,選拔具有高素質的較強業務能力的專業性人才,提升農村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加大農村合作社的宣傳,例如,吸引廣泛的社會關注,以業務和服務的創新帶動社會企業單位和農村的合作的積極性。以完善的管理機制和高效的服務內容,吸引信貸資金,降低經營分享。以信貸優惠、降低貸款利率,簡化操作流程、調整信貸期限等優惠政策來吸引投資,實現農村合作社的創新發展。

2.2 拓展業務合作范圍,實現商業化營運模式

鼓勵農村合作社進行自主運營,鼓勵農村合作社實現股份制的管理形式,降低對企業的依賴性,按照入股的多少來決定分得的利潤多少,提升農村的參與的積極性,明確在土地使用和收益分配上農民的參與性,以透明的、公開的管理模式推動農村合作社的商業化的運營模式。推動農村合作社突破行業間、地域間和產業間的活動范圍,靈活的實現合作形式,間接地帶動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的發展建設,體現農村經濟的產業特色,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規劃。

2.3 推進立法監督管理,維護良性的競爭環境

農村合作社想要實現更長遠的發展必須要從內部的管理和外部的監督出發,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和法律規范,形成內外的合力,完善農村合作社的制度體系的建立。注重農村合作社的公開化和公平性的競爭環境,以立法為保障,實現良性的競爭參與,維護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在內部的管理上進行嚴格的規范,增強農村合作社的抗風險能力。充分的考慮到市場因素和農村的發展需求,注重細節問題,盡可能的避免在管理上和法律監督上存在的漏洞,為農民的利益實現作出充分的保障,維護農村經濟穩定的發展環境。

3 結 論

綜上所述,農村合作社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立足于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對新農村建設的有效促進,以現代化的經營和管理模式,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準確的把握市場的經濟規律,實現政府、企業和農民的合作發展,體現農村合作社的功能性的發揮,以法律為保障,以制度為監督,以利潤為導向,實現長遠的經濟規劃,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利潤,實現農村經濟,農業建設的科學發展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龔欣一.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政策建議[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09):38-41.

篇2

一、蘇州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的經驗

蘇州以較小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高的城鄉文明程度、較完善的城鄉公共服務保障體系,使城鄉一體化水平居于全國領先地位。

構建以城鄉一體化為宗旨的城鄉利益協調機制。改革實踐中,蘇州市政府站在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高度,按照集約、智能、低碳、生態和可持續的發展要求,制定城鄉一體的發展規劃,通過建立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領導小組以及跨部門綜合辦公室,改變“管城的不管鄉、管鄉的不管城”的二元管理體制,使土地利用、城鎮布局、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專項規劃有機融合、協調一致。

健全以“三集中”為特征的城鄉利益生成機制。目前,蘇州建設用地占陸地面積已超過40%,從生態和宜居角度看,粗放式增量擴張的路子難以為繼。為此,蘇州通過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即“三集中”,引導鄉村工業和農業實現規模經營以獲取規模效益,引導農民集中居住以節約土地資源,拓展發展空間。

形成以“三置換”為導向的城鄉利益交換機制。在改革過程中,蘇州積極引導農戶把集體資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農村住房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城鎮社會保障和社區住房,即“三置換”,并參照市場原則,形成利益交換機制。通過該機制,最大限度地使農民擺脫土地、農村住房、集體資產的牽A,提升農村資源的“動能”。

建立以服務均等化為內涵的城鄉利益保障機制。目前,蘇州已建立起城鄉一體的交通、通信、供水、供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基礎設施體系;已建立起集黨員活動、就業社保、商貿超市、衛生計生、教育文體、綜治警務、民政事務、環境保護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已實現城鄉低保、養老和醫療保險的“三大并軌”,成為“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典型示范區”。

二、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滯后。在上述所分析的“三集中”所涉及的產權中,除置換后的房屋產權完整外,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所有權均表現為“權能”不足。這就使得農民手中的“股權證”,僅有表決權和分紅權,不能抵押、擔保和轉讓,沒有“用腳投票”的權力,存在較大的“委托―”風險,無形中增加了行政成本,也使“集中”的效率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農村合作組織治理低效。截至2013年底,蘇州共有各類農村合作組織4168家,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6%,村均集體收入達到650萬元。然而,調查顯示,這些合作組織也存在著諸多的發展桎梏,如分紅水平不高,分紅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太低,影響了合作社凝聚力;超過90%的合作社經營管理層與村“兩委”有疊合,這種疊合雖在短期內可提升農村基層組織執行力,但從長期來看,并不利于合作社成長,導致治理結構虛置,形成新的“政社不分”,制約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城鎮社區管理不夠健全。目前,蘇州鎮域常住人口規模一般在15萬~30萬之間,經濟總量堪比內地縣級市。雖然蘇州正試點“區鎮合一”,但其僅限于將開發區經濟管理職能與鎮的社會管理職能合并,并未真正突破“鎮”建制束縛。另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失地農民為主的新型社區大量涌現,大量撤并村進駐同一社區。這一方面會導致新型社區自治與撤并前村民自治在銜接方面存在困難。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原村集體財產在分割、繼承、管理等方面出現較多的管理漏洞。

三、深化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建立產權交易市場,實現資源配置優化。明晰產權歸屬,順暢產權交易,是確保農民權益,發展農業組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此,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集體資產所有權要在“確權”的基礎上,賦予其抵押和擔保的權能,并在此基礎上,可探索性地建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這一方面主要是允許農村產權在村鎮內部的有償轉讓以及在資產市場上的有效交易,確保農民手中的土地及相關資產能夠實現其應有的市場價值。另一方面,對于零碎的產權,可在健全保障的基礎上促使農村產權適當集中,以此促進資源能夠集聚在最有效率的使用者手中。通過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借助市場的力量,可以激活各農業合作組織完善內部治理結構,進而有效推進城鄉一體化。

培育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現代化的農業經營主體,是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這方面可借鑒荷蘭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經驗,通過大力發展基于家庭農場的農業合作社來增強農業經營主體的自營能力。對此,可結合蘇州實際,建議重點扶植和培育千畝規模以上的家庭農場,并適時出臺《家庭農場法規》,為家庭農場經營提供相應良好的法制、稅收、資金、裝備等條件,并規定家庭農場承租經營期不宜少于10年,適時推動家庭農場之間的專業合作。同時,要理順家庭農地與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關系,即家庭農場主要負責農業生產日常管理,而合作社主要負責加工、技術和服務等,努力形成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組成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專業合作社,并通過聘請職業經理人,將土地(林地)招標給家庭農場耕種,努力探索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有效路徑。

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加快城鄉一體融合步伐。據統計,2013年蘇州市農民人均收入為21569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占比分別為64.23%、21.16%、7.61%和7.0%。在此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主要由市場決定,一般而言,只能通過長期的教育投資慢慢轉化為農民現實收入增長;對于家庭經營性收入,政府可通過采取加快城鎮化步伐,拓寬農民經營內涵,提高種植、養殖平均經營規模等方式,多管齊下地實現經營性收入的快步增長;對于財產性收入,政府可通過政策規定和審計督查等方式,確保農民合作組織能將當年盈利的60%用于分紅和返還社員,確實提升農民福祉。同時,為避免失地農民“上樓萬事愁”,所有新型社區都應提供良好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公民素質教育等,以此構建社區終身教育體系,增強農民收入獲得能力和現代社會適應能力,加快城鄉融合。

實施政社分離,統籌協調村社組織自治關系。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口會逐漸進入新型社區,但村集體的經濟利益和原村民的自治組織在此過程中可能會依舊保留和存在。為改變這種“政社不分”的傳統村社治理方式,在構建和推進新型社區時,特別要注意統籌社區自治與村民自治的關系。對此,可建議將原村自治組織改造為經濟組織,而社區組織則維持其社會管理服務職能,目的在于實行政社分離的管理模式,給予村組織充分的經濟自治權。在該模式的引導下,在不斷提升村組織發展活力的同時,社區組織應為其提供多方面的服務保障,積極改進村組織的管理方式,帶動和推進村組織的現代化進程。借助統籌村社組織發展關系的契機,在優化村社組織治理結構的同時,努力探索基層政府行政管理與群眾自治有效銜接的多樣實現形式。

篇3

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情況的報告

××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嘗試,近一年多來得到較快的發展,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動力,在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現狀及基本情況

××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同全國一樣由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三種形式組成,發展分為能人領辦型、企業帶動型、政府創辦型三種模式。至今全縣有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擁有會員余人,社員人,其中專業技術協會個,專業合作社個,綜合服務社個,主要發展產業有五倍、黃牛、茶葉、烏雞產業,主要經營茶葉產品加工、農副產品流通、農資供應、商品黃牛、商品烏雞、雞苗供應等。這些合法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進程,推動了農民市場組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形勢急劇變化,我縣部分農民、能人、加工企業渴求致富的新門路,尋求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品種以及相關的技術、信息服務,尋求先進的生產管理、市場營銷、抵御市場風險的新模式。因此,我縣出現了自發、自主、自愿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的良好態勢。早在年前牛寨新華成立過五倍子專業協會,也是全縣××年前唯一的一個專業合作組織,因市場等各種因素,現已名存實亡。在××年鹽津宏發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帶動組建了“××烏雞專業協會”,重新拉開了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序幕,緊接著縣供銷社創辦了“農副產品流通協會”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今年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對自發、自愿要求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地區進行指導和幫助,建立了程序合法、手續完備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個。這些合作經濟組織分別是:興隆鄉蒿芝村創辦的“養牛專業協會”;興隆鄉遠江黃牛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帶動型“大田村養牛專業協會”;普洱供銷社茶廠帶動型“串絲鄉龍溪茶葉專業社”;鹽津烏雞協會和宏發農副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帶動型個烏雞專業合作社,即:牛寨胡家灣、牛寨包谷廠、興隆燈草田、鹽井田壩、廟壩大壩專業合作社;灘頭鄉能人領辦型“新田村農資綜合服務社”。這些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特色產業的良性發展,促進了科技進步,對增加農民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縣個合作經濟組織也有部分初見成效,促進了產業的發展。今年,鹽津縣烏骨雞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在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和幫助下,采取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路子,形成生產銷售一體化的服務格局發展烏骨雞產業。在個多月的時間里,相繼成立農民自發組織的農村烏骨雞專業合作社分社個,申請入社會員人,通過討論,批準入社會員多人;培養小雞孵化戶戶,每戶年可孵化小雞至萬只;建立鹽津生態烏骨雞縣外銷售點個,分別是重慶、昆明、宜賓、昭通。通過鹽津烏骨雞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和引導,鹽津烏骨雞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年全縣年養雞萬只,今年—月,全縣養雞萬多只,比去年全年養雞增加多萬只。烏骨雞產業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今年以來,成立農村養牛專業技術協會個,起到了發展農村產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豐富的草資源和大量被浪費的植株桔梗,促進了黃牛產業的發展。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年月蒿芝村“養牛協會”成立以來,發展會員名,產生了《協會章程》。成為鹽津縣第一個真正由農戶自發組織的養牛協會,該協會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建成一個凍精改良站,現已配種頭,有的已經產仔,且效果明顯。通過該協會的引導,已有個會員從大田中心牛場引進西門塔爾牛頭,一部分會員與大田中心牛場實行利益分成飼養良種牛,該種牛長勢喜人且肉質優良,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認可。目前,蒿芝村黃牛存欄達頭,產值近萬元,年增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串絲農村專業合作社成立后,使近畝失去管理的高標準良種茶園得到科學的管理,新田村農資綜合服務社,解決了該村農資難的問題,社員和農民十分滿意;其他協會目前正在發展中。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生產的產品不愁銷路,利益有了保障。

二、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運作方式

今年我縣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在促進產業化,推動農民市場化組織程度、增加農民收入上初見成效。在我縣農業生產水平不高,產業不強不大、農民市場組織程度低,導致農業增效不高,農民增收難的情況下,探索到一條創新農業的有效途徑。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走協會專業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新型經營模式,把產、加、銷聯為一體,整合企業與農戶,集中力量面對大市場,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提高農民市場組織化程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就有希望。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章程,用制度引進先進的使用技術,達到農業產業規范化生產、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發展,走良性發展軌道,實現利益雙贏、共受益。

(一)規范管理。興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需要具備一的基礎條件,堅持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

⒈有明確的發起人和一定數量的成員。凡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同時鼓勵機關干部、農業技術人員帶頭創辦和參與農村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活動。均可以發起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凡從事同一專業生產經營者不受行政區域限制,都可自愿加入,但其專業技術協會不少于人,專業社和綜合服務社成員一般不得少于人。

⒉有共同的專業生產經營項目和具體的合作內容。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圍繞某個農產品專業生產經營項目或產品組建,在購銷、加工、儲運、信息、技術等環節開展互助合作,確定適宜的項目作為合作的載體,通過項目的組織實施,使成員的共同經濟需求得到滿足。

⒊有比較規范的合作經濟組織章程,內部管理制度。章程和相關制度要結合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實際來制定。

⒋有一定的經營要素基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了向農民提供服務和參與市場競爭,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技術、設備以及土地、建筑物等經濟要素。合作經濟組織建立所需資金,可以通過收取會費、接受捐贈、政府資助、經營收入、利息及其它合法收入取得。參與合作的成員可以土地等經營要素以及其他自行商定的方式籌集經費。

(二)加大扶持力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弱勢群體為解決自身困難,改善自身處境而成立的合作組織,必須加大扶持力度。

⒈加強合作經濟組織基礎設施,營銷網絡及示范點建設,積極引導企業、能人參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項目和科技推廣項目,經論證篩選后,優先納入各級政府農業開發、扶貧開發和科技開發項目,實行扶持,享受農業開發、退耕還林、整村推進等各項政策。農村金融部門加大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信貸支持,擴大農戶小額貸款。

⒊涉及農業支柱產業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符合條件的,地方財政給予貼息貸款和扶貧貸款傾斜。

⒋相關部門整合項目、資金、人才、技術、信息,加強溝通,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同時,在不改變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集中資金專項用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⒌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農產品運輸檢疫,減化手續,按國家規定標準減半征收,符合條件的享受“綠色通道”待遇。

⒍對直接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銷售自產的農產品,按照《增值稅暫行條例》等有關稅收法規規定,免征增值稅。

⒎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所得收入,暫免征企業所得稅;對社員分得的紅利,免征個人所得稅。

⒏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因生產經營需要,需征占用土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用途前提條件下,優先辦理用地手續。

⒐適當放寬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注冊登記條件,同時,注冊登記、年檢只收取工本費。

⒑任何部門和單位都不得挪用或平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資產,不得亂攤派,亂集資,亂收費。

⒈新建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政府給予每建一個元籌建經費補助。

三、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過組織技術培訓和引導示范,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普及推廣;

二是通過闖市場、組織產品銷售、解決賣難的問題,增強農民群眾的商品經濟意識,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也有效地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三是通過引進開發和推廣,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結束和優勢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

四是通過為農戶提供生產管理技術和農資、產品購銷綜合服務,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五是通過協會與會員之間的利益聯結,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政府職能和領導方式的轉變,使協會成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四、存在困難

我縣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雖然發展勢頭較好,但還處于初級狀態,管理粗放,發育不充分,發展不平衡,也不很穩定。目前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五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一是有的合作經濟組織規章、制度不夠完善,活動比較松散,組織能力較弱,內部管理不夠規范。

二是缺乏應有的政策支持,在其登記審批、市場進入、土地利用、產品流通、信貸、稅收、企業扶持、資金等投入方面沒有相關的優惠政策,發展后勁不足。

三是合作經濟組織領導及成員的整體素質不高,接受新事物難,管理和協調能力差。

四是初具規模小、層次低,連接不緊密,市場競爭力弱。

五是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市場組織化意識不強。

六是部分相關部門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重視不夠,把合作經濟組織看作是單純的協調組織,認為作用不大。

五、進一步推進我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建議

⒈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明確職責,推進我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工作力度。我縣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傳統農業仍占主導地位,農業基礎薄弱,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單一,農民的市場組織化程度低,這一切需要深化農村生產方式改革,增強發展活力。農村合作經濟這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正是順應農村改革的最好組織形式。各鄉(鎮)黨員、政府從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認識發展農技協的重要性,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切實加強領導。建議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成立工作機構、加強協調、定期研究、明確職責、形成科協、農業、供銷、民政等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做到引導不領導,幫辦不包辦,扶持不干預,推動不強迫。本著先發展、后規范、再提升的原則,使我縣各類農技協會數量上、規模上、質量上有所發展和提高。

⒉優化政策環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為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營造更寬松的環境。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是強化政策支持。盡快研究制定出一個鼓勵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意見。凡興辦農村合作經濟的,可否享受國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技推廣、鄉(鎮)企業和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對興辦農村合作經濟、在其登記、審批、市場進入、土地征用、產品物資流通、信貸等方面盡可能降低了門檻,放寬條件限制。在稅收上,對圍繞會員的生產和銷售從事的服務活動,享受民營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二是加大資金技術力度。適當安排專項扶持資金,用于支持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等部門在農業科技推廣費、科技實驗、示范和推廣“三項”費、科普專項費上應給予一定支持,讓其充分發揮科技示范,服務的社會功能。并鼓勵社會工商企業參與農民合作興辦農村合作經濟,形成多元化支持合作經濟發展的新機制。三是確立農村合作經濟的合法地位,依法保護農村合作經濟及會員的合法權益。

⒊強化管理職能,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的管理和引導。一是本著“民辦、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入會、自主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原則,幫助農村合作經濟建立健全以章程為中心的各項民主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會費收取及使用制度、理事會議制度、內部領導制度等,明確會員的權利和義務,領導職能和責任;二是要完善協會的利益分配機制,處理好農村合作經濟與會員、與公司、與公司個人所辦實體等各方面的利益分配關系,充分調動會員的積極性。

篇4

關鍵詞:供銷合作社 深化改革 農村主渠道作用

隨著農村流通業市場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供銷合作社舊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流通主渠道作用力減弱,在一些地方還比較嚴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供銷合作社必須進行戰略性選擇:面向市場,深化改革,引導農民、企業成立經濟合作組織,建立各類專業協會,發展經紀人隊伍,直接為農民提供生產、營銷、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從而全方位、多途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充分地發揮農村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供銷合作社振興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之前,供銷合作社曾有著遍布農村、貫通城鄉的組織系統和經營服務網絡。其職工隊伍長期生活和工作在城鎮農村、熟悉農村情況、與農民感情深厚,在促進城鄉物資交流,搞活農村流通,助農增收和為農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壯大和繁榮農村經濟中擔負著重要任務。然而隨著流通業市場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供銷合作社的農村流通主渠道作用減弱,一些地方甚至停業癱瘓。供銷合作社舊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逐漸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以至束縛農村經濟發展,在市場競爭中導致網絡失缺、隊伍渙散、市場喪失,越是農村經濟活躍、發展相對較快的地方,其程度越為嚴重。因此帶來了新的問題:農村流通業商品結構偏向利潤較大商品、商品質量檢查部門和單位檢查不夠、衛生條件不能令人滿意、網絡布點嫌貧愛富、價格秩序難以規范、商業道德教育缺乏等等。這警示我們,供銷合作社的網絡、隊伍、作用已不是從前,處于低落態勢,流通民營趨勢方興未艾但問題較多;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亟待供銷合作社努力振興和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同民營流通網絡相互借重、相互促進,共同壯大和繁榮農村流通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供銷合作社應該做出戰略性的選擇:堅持以農為本,改革舊的管理體制,改變舊的經營機制,面向市場,引導農民和農業企業成立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各類專業協會,發展經紀人隊伍,直接為農民提供生產、營銷、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從而全方位、多途徑參與農業生產經營。

供銷合作社振興的機制選擇

供銷合作社在低落中振興,進而發揮農村流通主渠道作用,首先要有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這一方面要求各級政府要把供銷合作社工作納入“三農”工作范疇,積極支持各級供銷合作社參與農業產業化、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工作,認真研究和積極解決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在項目安排和工作經費上要予以傾斜和支持。另一方面,供銷合作社自身必須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深化改革,轉換機制。深化改革,轉換機制,不僅包括供銷合作社企業、基層供銷合作社的改革,也包括加快各級聯合社改革。

供銷合作社企業改革,應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加快社有企業之間、社有企業與系統外企業合并、重組和聯合。同時,應不斷完善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創新企業經營機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規范運作。基層供銷合作社改革,應加快民主辦社、開放辦社步伐,以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實現基層社產權多元化。結合小城鎮發展布局規劃,調整優化基層社布局,對長期虧損、喪失服務功能、資不抵債的基層社,要按照有關政策,在妥善處置資產、安置人員、清償債務后予以破產或撤并。縣級供銷社還應加強和改善對基層社改制后剩余資產的管理和經營,防止社有資產流失。各級聯合社改革,應強化聯合社對成員社的指導、協調、監督和服務職能;抓緊理順社企關系,實行社企分開,建立社有資產管理機構,完善社有資產監管運營制度,確保社有資產保值增值。

供銷合作社振興的經營方略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供銷合作社振興和發揮主渠道作用,經營方略必須有大的轉變,這也是供銷合作社自身發展壯大的必然選擇。供銷合作社應把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積極探索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引導和幫助農民走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子,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在農業產業化的鏈條中,凡是能夠參與的環節、能夠采取的辦法和措施、能夠發揮作用的途徑,供銷合作社及社有企業都要積極參與,大膽嘗試。

加快發展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應把發展專業合作社作為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切入點,按照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印發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和《農村專業合作社指導意見》的要求,緊緊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形式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社,盡快擴大農村專業合作社的覆蓋面。基層供銷合作社應充分發揮和利用其資金、技術、信息、人才、設施、經營等方面的優勢,堅持開放辦社,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采取資本聯合、勞動聯合、科技聯合、銷售聯合等方式,與農民和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類型的經濟組織,共同創辦或聯合興辦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社有企業也應根據自身實際,自辦或與農民及其它經濟組織聯辦專業合作社。各級供銷合作社應切實加強對各級、各類專業合作社的管理,規范其經營活動,充分發揮其維權、服務、自律的作用,增強對農民的帶動和服務功能。應積極鼓勵和支持專業合作社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接,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推進專業合作社的興辦、發展、壯大。

積極引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供銷合作社應利用自身優勢,為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搭建平臺,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積極引領流通服務型、技術推廣型、儲運加工型、綜合服務型等產權清晰、股權多元化、服務帶動能力強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加強指導,搞好服務,鼓勵和支持農村種植、養殖、加工、運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等牽頭組建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以產權關系為基礎,以利益連接為紐帶,積極探索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組成新的聯合性組織,增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持續發展能力。

積極推進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協會的發展。供銷合作社應根據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需要,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加快整合和改造現有農產品行業協會,積極發展各種新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堅持開放辦會,廣泛吸納同行業各類組織入會,擴大實力,增強代表性。供銷合作社應加強對各類協會的指導,提升協會的服務功能,加快協會的社會化步伐。積極培育農民經紀人,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加快組建農民經紀人協會,提高組織化程度,增強中介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他們在搞活農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科技示范基地,是供銷合作社經營方略轉變的關鍵環節。應圍繞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展這個中心,結合社屬企業改革改制,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產權多元化為方向,通過兼并、改組、改造、聯合、重組、租賃等多種形式,整合資源,大力培育和發展一批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地區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面提升龍頭企業的經營規模和帶動能力。應有一定比例的企業分別達到國家級、省級和全國供銷總社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標準。供銷合作社還應按照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組織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圍繞果品、蔬菜、棉花、茶葉、蠶桑、藥材等優勢農產品,積極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創辦科技示范基地,實行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輻射和帶動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環保農業和品牌農業。

供銷合作社轉變經營方略,也應積極參與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組織開展農民培訓和勞務輸出工作。供銷合作社特別是基層供銷社,應按照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的要求,大力發展村級綜合服務站、莊稼醫院、科技服務站,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完善服務手段、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同時,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組織開展農民實用生產技術和營銷知識培訓,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應注意做好對農民經紀人市場經濟基本知識和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培訓,不斷增強他們誠信、守法經營的意識。

供銷合作社現有的各類學校,應根據市場需要,面向農村富余和城鎮新增勞動力及下崗失業人員,開展形式多樣的就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城鎮新增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和再就業,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勞務輸出,幫助農民發展有利于就業、增收和學習技術與經驗、開闊眼界的勞務經濟。

以供銷合作社為依托的新農村流通網絡建設方案

迅速發展的先進的現代流通方式,對供銷合作社傳統流通方式帶來嚴峻挑戰,也為其創新發展帶來良好機遇。供銷合作社應順應當前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的發展,以建立高效、暢通、有序的現代流通網絡為目標,整合經營網絡,轉變經營觀念,創新經營方式,在構建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中提高服務水平。

加快現有經營網絡的整合是構建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的基礎措施。供銷合作社可依托現有龍頭企業,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加快現有經營網絡整合,培育具有較強資本運作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流通集團。進而,充分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立足茶葉、棉花、果品、煙花爆竹、再生資源等傳統優勢業務,積極引進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經營網絡的戰略性整合,逐步形成上聯市場、下聯農民、統一配送、規模化經營的網絡體系。

加快基層網點改造步伐。村級綜合服務站、莊稼醫院、科技服務站以及基層社的“雙代店”、綜合商店是供銷社為“三農”服務的前沿陣地,應加快改造步伐,以農民小買小賣不出村、大買大賣有依托為目標,積極引進連鎖、配送等新的經營業態,實現與龍頭企業、現代流通網絡成功對接,真正成為農副產品收購的前沿和日用工業品銷售的終端,方便農民,服務農民。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可根據當地城市及小城鎮建設規劃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經營服務設施和閑置場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參與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以供銷合作社的農貿市場為基礎,批發市場為骨干,綜合市場與專業市場相結合的農村市場體系。必須不斷完善農產品產地市場、集散地市場和中心城市銷售市場三級市場網絡,搞活農產品流通。應搞好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

協調和配合物價、農業等部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開發采集、加工整理、分析預測和工作,抓緊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經營大戶提供準確、及時、有利、滿意的市場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張緒昌,丁俊發主編.流通經濟學.人民出版社,1995

2.金盛先著.農村經濟探索.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篇5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展現,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提高了農民及各類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增加了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一定程度的改善了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推進了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適時推廣農業科技的同時,也能適時開拓市場,拓寬各類農副產品的市場銷路,為廣大農戶解決產品銷路。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多是由頭腦靈活、信息靈通、產銷大戶的農民建立創辦的,在農村被稱為“能人”。他們在多年的販銷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與眾多的客戶,很好的解決了一家一戶找銷路、找市場、農民賣糧難、賣農產品難的實際問題,為農戶解訣了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專心做好農業生產。同時,合作社成員間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根據市場需求特點,及時調劑余缺,使各類產品及時銷往各地,擴大了市場范圍,拓寬了市場銷路,增加農民收入,有效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將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為以合作社、公司、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一改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改變農民在市場上的弱勢地位,促進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發展。在專業合作社中,農民相互學習、交流,相互幫扶,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認真研究市場信息,增長農民的見識,提高科技生產水平。在黨的各項惠農、富農政策的扶持下,發展一批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產業,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銷售成本,使廣大農民得到實惠、見到效益、堅定發展信心,提高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生產抵御風險的能力。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存在著不確定因素,如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等,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由于資金、人員等因素,抗風險能力較低,無論發生哪類風險,都會造成巨大損失。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務,制度化管理,“統一供應、統一標準、統一收購”。呈現風險共擔,效益共享,最大程度降低了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類風險的發生、發展,減少損失,確保合作社成員的收益。

      二、發展專業合作社的必要性  

(一)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通過專業合作社來助推。近幾年來,我鄉突出農業以“農”為本的理念,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大力夯實基礎、成效不斷顯現。通過不斷調整種植業結構,農戶除種植水稻、包谷、蠶豆等常規農作物外,部分農戶積極進行魔芋、辣椒、百合等經濟價值較高作物的種植。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農業科技的推廣、產品銷路的解決和經濟效益的體現,這些可以通過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來實現。

(二)我鄉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目前,我鄉扶持發展的專業合作社達12個,初步實現了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的成效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  

三、如何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

1、提高認識,加大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我們要充分認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全面繁榮農村經濟、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是創新經營體制,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內在要求;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的有效途徑。要利用多種宣傳途徑,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群眾的合作理念和依法辦社的意識,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營造有利的環境氛圍。

    2、加強指導,規范運作,促進健康發展。

    要積極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和規范建設提供政策指導服務,幫助農民建章立制,制定好符合當地實際的合作社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行,健康發展。

    3、加大扶持,搞好服務,改善發展環境。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組建初期,要給予一定的扶持,幫助合作社做強做大。要主動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政策、市場、科技等信息服務,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改善發展環境。

篇6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是指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從事同類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民為了維護和實現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近年來,我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發展,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2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8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還處在探索階段,存在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內部管理不規范、運行機制不靈活、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制約著我州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農業經營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利于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有利于加強農業技術和信息交流,促進農戶與龍頭企業聯結,實現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有利于落實國家扶農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降低農產品生產經營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各縣(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我州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心,切實把培育和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這項工作作為農村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切實抓出成效。

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為目標,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圍繞當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興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創辦、政府扶持、部門指導、市場運作”的思路,規范提高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水平,積極創辦新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村生產經營組織的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二)基本原則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一是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切實保障農民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保護農民的生產經營自和家庭財產關系。二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以農民為主體,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選擇,堅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實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管理制度,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三是堅持多形式發展原則,要立足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根據農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場需求,積極鼓勵和支持多主體、多形式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四是堅持示范引導的原則,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通過試點示范和典型引導,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五是堅持增加農民收入的原則,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成員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千方百計實現組織成員利益的最大化。

三、目標任務和年度計劃

(一)目標任務

1、圍繞我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主要生產基地普遍建立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目標,到20*年,全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在2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發展到*4個,加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超過30%。通過幾年努力,力爭使全州每個縣的優勢產業至少有一個合作社,從事優勢產業生產的專業大戶基本上加入合作社,每個鄉鎮或每兩個鄉鎮至少有一個合作社;全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統購統銷的農業生產資料和投入品占成員總使用量的30%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0%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農產品的數量占成員生產量的30%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較非成員增收320元以上。

2、各縣市、州級農業、畜牧、林業等業務部門要圍繞中藥材、雙低雜交油菜、馬鈴薯、奶業、林果等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和優質農產品,結合各自的業務實際,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每年引導組建3—5個示范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近1-2年內,積極協調組建由農戶、種養大戶、企業參與的馬鈴薯產業、油菜產業、肉牛產業、肉羊產業和奶業產業等跨縣界、跨區域的州級行業協會,依次推動我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有序發展。

(二)年度計劃

20*—20*年,全州特色優勢產業和主要農產品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覆蓋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較非社員增收分年度任務目標如下:

*

四、發展重點和建設內容

(一)發展重點

一是重點圍繞馬鈴薯、畜牧、林果、玉米、雙低雜交油菜、中藥材、蔬菜、花卉、現代制種等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產業,重點加快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和完善現有的各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提高優勢產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二是圍繞農產品流通,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引導農民建立農產品生產銷售一體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疏通和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鼓勵有條件的合作社開展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三是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從培植市場主體、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交易地位的角度,加快探索其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協同發展的有效機制,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與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相匹配。積極協調有銷售渠道、生產技術、加工實體、資金實力和開拓創新精神的專業大戶牽頭,聯合農民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協調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建立“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四是圍繞科技興農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適時引導同一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組建聯合社,實行跨區域、集團式發展,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推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組織格局的形成,實現“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群眾”的目標。五是積極推進規范化發展。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指導和協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利益保障機制、民主監督機制和內部積累發展機制,不斷壯大和發展經濟實力,逐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二)主要建設內容

1、積極引導,促進共同發展。我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處在發展初期,各縣(市)要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義、目的和作用的認識,真正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作為深化農村改革、優化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件大事來抓。各有關部門要從我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各自職能,密切配合,齊心協力,采取多種措施辦法,發展農村技術協會、專業協會、營銷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互相促進,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

2、規范管理制度,健全發展機制。制定符合本專業合作社特點的章程,章程要有全體設立人簽名或蓋章。合理設置組織機構,制定適合本組織成員特點的成員(代表)大會制度,民主選舉產生理事會、監事會,合作社的經營管理由理事長或者理事會負責,理事長或者理事可以兼任經理,也可以聘任經理。合作社要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機制,建立經常性的民主議事制度,定期召開社員大會,合作社的重大事項應有社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實行一人一票制,保證每個成員平等參與管理和決策的權利,增強社員的民主管理意識。

3、規范服務內容,實行產業化經營。統一組織農業投入品的采購、運輸、儲藏和供應,努力降低生產成本。統一制定和實施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檢驗監督等制度。統一開展技術培訓,提高社員生產技能和素質。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提高規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切實解決一家一戶的“賣難”問題。

4、規范財務管理,實行財務公開。一是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要求,建立健全合作社賬簿,實現財務公開,定期審計,接受社員的監督。二是規范社員賬戶。合作社要為社員設立賬戶,記載社員出資、公積金份額以及與合作社交易情況,以此作為界定私人產權、社員利益分配、社員退社和承擔責任的重要依據。三是會計人員要持證上崗。監事(監事會)負有財務監督職責,重大財務活動要通過社員大會進行決策。

5、規范盈余分配,密切利益聯結。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每年的盈余按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額)返還給社員,實現利益連接從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收益歸全體成員所有,逐年增加盈余返還的比例。至20*年底,重點扶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基本實現盈余返還,從經濟上兌現合作社的原則和辦社目的。

6、健立營銷體系,發揮品牌效益。要牢固樹立市場觀念,完善市場營銷體系,掌握市場信息,拓展農產品銷路。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品牌理念,開展統一包裝、統一注冊商標,統一組織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綠色食品、林產品等質量認定認證,創建名牌產品及著名商標,提高市場知名度。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超市、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營銷網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支持力度,落實扶持政策。從20*年起,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見》精神,把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納入公共財政支農范圍,州縣(市)財政每年要分別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扶持資金,用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并逐年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投入力度。財政扶持資金主要用于開展試點示范,培育典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推廣。各級政府還可在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中切出一塊,用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對運作規范、帶動面大,列為省、州、縣試點示范的典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州縣(市)財政分別給予開辦經費和工作經費補助,以點帶面,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同時,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對中央和省上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抓好落實。

(二)嚴格資金管理,確保發揮效益。一是州縣(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管理辦法,實行項目管理。根據每年制定和下發的項目申報指南,指導本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逐級申報項目,并進行嚴格審查論證。對符合申報指南的本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章程規定,經過民主程序,如實填報項目申報書,當地縣級農業主管部門要積極進行指導,確保申報書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增強項目實施的有效性、操作性和科學性。二是實行財政扶持資金報賬制,對省上資金投入和州、縣專項資金,項目實施單位根據批復的建設內容,提出用款計劃并附報賬憑證,經州級或縣級農業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后,由縣財政部門撥付使用,資金要專款專用、不得挪作它用。

(三)堅持多元推進,努力擴大合作經濟組織覆蓋面。積極鼓勵多主體、多類型、多層次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組建主體上,鼓勵種養大戶、購銷大戶、農技推廣部門、基層供銷社、農機服務大戶、農村能人、鄉村干部等單位和人員利用自身優勢牽頭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加工、技術、資金等方面優勢,進行產銷各方面的合作。在組建類型上,重點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規范發展與社員利益聯結較為緊密、具有銷售功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具備條件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自愿的基礎上,通過輔導改制,申報登記為農民專業合作社,使之在市場競爭、帶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狠抓試點示范,全面推進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各縣(市)農業、農經部門要選擇一批產業特色優勢明顯、有一定基礎、不同產業和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試點。建立省、州、縣三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體系,重點指導、扶持和培育一批產權明晰、機構健全、利益聯結比較緊密、服務作用較好的合作社典型,以點帶面,引導全州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

篇7

[關鍵詞] 農村、抽水效應 貸款 區域合作 縱向一體化

一、“抽水效應”

“抽水效應”形象的比喻了資金從農村流向城市等發達地區的經濟現象,主要表現為“存易貸難”、“金融機構對農業貸款所占比重低”以及“以高利貸為代表的民間資本盛行”等。造成抽水效應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結為市場規律、經營風險及宏觀政策三個方面。農業在我國屬于弱勢產業,近10年間,我國GDP結構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了10多個百分點, 相應第二、三產業上升10多個百分點,其生產具有經營分散,成本高,風險大,收益率低等特點。受利益驅動,設立在農村的金融機構不愿將資金投入到農業生產與建設中去,而是將大量從農村吸儲的資金通過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郵政儲蓄系統三大渠道投入到回報率高、風險低的行業和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使大量農村資金“非農化”,加劇了農村信貸資金的供需不平衡。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所提供的貸款數量之和僅能滿足農村10%的貸款需求,除了64%的貸款需求由民間提供外,仍有26%的貸款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2001年~2006年間,僅從農村信用社流出的資金就由4677.98億元增加到6723.7億元,增幅達43.7%。向人民銀行提交準備金、購買債券和資金拆出是三種主要的資金流出方式。因此,可以說現有的農村金融系統是將農村資金引流到城市的一個橋梁,是造成農村經濟“失血”的無形殺手。政府補貼杯水車薪,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

二、農業信貸推行的困難與問題

農村信用貸款是指農村信用社基于農戶信譽,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向農戶發放的貸款。該項措施本應對于緩解“抽水效應”,增加農業資金供本應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目前效果并不明顯。

農業信貸推行遇到的主要問題與困難有以下幾點。首先,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條件有限,歷史包袱沉重,業務水平不高,發展后勁不足。其次,農村的傳統思想使得農民懼怕“負債生產”,加之辦貸手續繁瑣使得農民整體對于貸款熱情不高。再次,貸款農戶信用評價體制不完善,投資回收期過長,貸款管理成本過高。并且農民多為消費性貸款,生產性貸款需求不足甚至缺乏借貸載體。農民經營水平不夠,導致還債率低。最后,大量金融機構從農村撤并,導致金融服務工具匱乏,“高利貸”卷土重來。

三、農村金融改革的主流思維與局限

目前,國內關于解決農村資金匱乏問題的主流思維是在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礎上加快農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強農業金融體制建設,然后通過市場機制引導資金回流。具體的措施有:1、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關部門的緊密配合;2、重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金融機構;3、完善貸款制度,調整利率,進一步擴大放貸范圍;4、按照WTO 的宗旨和原則,適當鼓勵和引導外資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市場;5、規范民間借貸行為;6、直接限制縣域資金外流等。

以上提到的解決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通農業資金回流渠道的作用,但從根本上來講,我國小農經濟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完全由市場自發配置難以完成,必須由政府政策支持、引導和推動。農村生產力低下是一個普遍的世界性難題,在中國尤其嚴重。農業產出無法達到社會平均回報率,從而無法對資本產生吸引力,試圖僅依靠“看不見的手”來調節農村資金流向近乎不可能。因此,農村金融體系的重構、貸款制度的完善等措施治標不治本,甚至一個更加完善的金融系統會導致農村資金更有效率的流出,可以說恰好起到相反的作用。而在農業產業不成熟的前提下,盲目引入外資的后果不但會阻塞本土資源流通,甚至產生破壞性的作用。因此,解決農村資金流向問題的根本不在于外部制度的成熟與否,而關鍵在于農業生產水平本身。

四、農業貸款的對象調整與新思路探究

那么究竟如何合理解決農村資金短缺的“抽水”問題呢?如何調整現階段農村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呢?針對以上幾點原因,調整農業信貸的貸款對象,形成以村鎮為單位的農村經濟區域合作模式與開展“縱向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是目前最為可行的方案之一。

農村經濟區域合作模式是指以村或鎮為基本單位,由當地農民采用入股集資的方式自發組成生產性的互助組織,選舉產生領導機構,然后以之為單位開展農業生產。從國際經驗來看, 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平均利潤率, 不可能依靠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模式來實現, 必須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提升生產單位的層次和規模。

縱向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是指政府放開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各個領域的限制,允許并鼓勵農民參與到農業生產的上下游,逐步延伸產業鏈條,培育新的增長點,拓寬增收渠道。然后,農村金融機構以生產互助組織為單位,按其信用評級統一發放貸款,使資金回流農村,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最終拉動產業增長。

具體來講,例如某村農民可以采取一人一票制,以一定金額作為入會費組建股份制生產合作社,通過選舉產生領導委員會,對外統一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統一組織檢疫與銷售;對內開展農業知識講座與技能培訓,普及農業生產知識。對于有能力的合作社,可以開辦化肥生產廠和農產品加工廠,提高產品的單位附加價值。合作社還可以進入包括設備制造、運輸、零售、餐飲等其他與農業有關的領域進行經營,形成三大產業緊密結合,互相促進的局面。政府在這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與幫助扶持,例如采取免稅或補貼政策,加大政策性銀行的支農力度,重點扶持示范性農業等,同時適度引入競爭機制,保證農業產業穩步發展。此時,作為農村金融體系核心的農村信用社以生產合作社為單位發放貸款,不僅可以獲得良好的收益,還可以極大的活躍農村金融市場,引導資金回流。

采取“區域合作”與“縱向一體化”經營模式的優勢在于:首先,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個體農戶由于缺乏知識技術或必要的培訓,往往經營收益微小甚至虧本,采取合作生產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經營水平,增加農業產出,還可以發揮社會主義集體生產的優勢,通過規模經濟效應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增強農業生產的風險抵抗能力。其次,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減少了壞賬可能。出于多種原因,農民在使用資金時不夠謹慎以及還貸意識不強,而區域合作體制要求生產互助組織整體作為信用單元參與信用的評級與核算,使得資金應用效率提高,減少了出貸單位的壞賬損失。在浙江省的部分農業試點中,信用機構針對合作社可以做到當天發放貸款且壞賬率僅為0.6%。最后,大幅減低了貸款的管理成本。例如目前農信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小額貸款業務采用的是一家一戶式的小農資金投入形式,貸款金額一般在1000~10000元之間,最高僅可以達到50000元。這一小額分散經營的模式使得出貸單位難以有效管理出借款項。資料顯示,支農貸款每增加1500萬元, 農戶面要增加近1000戶。采取集體借貸,統一核算的區域合作制度將使得這一過程變得簡便,易于有效控制,且有利于農戶聯保制度的推行,從而促進貸款的回收與再發放。

需要注意的兩點是:首先這兩種經營模式的開展是相輔相成的,僅采取“區域合作制度”無法使得農業生產水平有所進步,農村生產力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時,不以合作經營為前提而允許農民自主經營其他涉農行業是極其危險的,不僅成功率極低,而且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由此可見,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中國農村發展的大前提,在這個前提上輔之以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可以進一步穩固和促進發展。其次,區域合作模式中的生產合作社與上個世紀90年代的農村合作基金會有著嚴格的區別,目前鄉鎮體制改革已全部到位,政府行政機構不再參與其中,完全靠農民自發組織,自我管理,政府權力機關僅從宏觀政策方面給與幫扶,而不直接參與具體經營活動。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目前農村資金外流的現象可以歸結為農村生產力發展滯后,并且沒有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之匹配的問題,而并非由于農村金融體制不健全或市場化程度不夠。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從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適應性角度入手,通過“區域合作”與“縱向一體化”的方式調整農業貸款對象,同步改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投資環境惡化,農業資金匱乏,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的農業現狀。

參考文獻:

[1]侯芳妮:從“ 抽水效應”看農村信貸資金短缺.財會月刊[J],2006年第3期

[2]襲磊濱:對農村資金嚴重短缺問題的思考.秘書之友[J],2003年第11期

[3]郭瑋:城鄉差距擴大得表現、原因與政策調整.農業經濟問題[J],2003年第5期

[4]韓崇勝:發展農村金融業解決農村資金短缺之探討.甘肅農業[J],2005 年第1 期

[5]徐長春李賓:農村地區貸款難與難貸款問題的對策思考.海南金融[J],2007年第11期

[6]褚保金于佳:農村資金短缺、資金非農化與信貸支農,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4年第14期

[7]:農村資金為何短缺.經濟研究參考[J],2004年第87期

[8]劉雪雁尹鋒:農村資金短缺問題分析.河北農業科學[J],2007年第11期

[9]戴運財:改變農業落后和解決農村資金短缺的探討.廣西金融研究[J],2003年增刊第1期

[10]王寶貴:對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的研究.消費導刊[J],2007年第12期

[11]張杰: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政策調整,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農村金融[J],2007 年第23 期

篇8

關鍵詞:農機合作社;制約因素;規模經營

1.黑龍江省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制約因素

1.1資金來源對政府的依賴度較高農機專業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生產自然條件與生產力不相協調的問題,促進了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但這種組織也有其局限性,表現為過度依賴政府投資,給黑龍江省財政造成巨大壓力。

2011年黑龍江省政府頒布的《黑龍江省2012年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方案》中進一步明確,黑龍江省規模以上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裝備投資最低1000萬元,中央和省級財政負擔60%,其余40%由農民自籌。國家和省級政府在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發展方面一直是出資主體,投資金額占到總投資額的40%以上,最多時曾一度超過60%。這雖然保證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投資穩定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戶對于農機合作社的投資熱情,造成他們過度地依賴政府,從而制約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長期穩定發展。農民自身缺少積極性和造性,再多的扶持與幫助作用也是有限的,也違背了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的初衷。農機作業合作社建設是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需要,也是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必然選擇。農民作為參與主體,既是重要的參與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國家現在大力倡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中央政府也確實加大了對農村地區的各項扶持,但國家的扶持不能取代農民自身的創造。以往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的建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中央或省級政府投入大型農機然后由合作社自主運營。合作社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則主要依靠領導者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多種原因,可能造成某些合作社經營不善,這就迫使合作社管理者將農機設備進行私自處理,從而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1.2土地不能連片經營

現階段我國的仍然是農村的主要土地政策,因此農戶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仍會長時間存在。在大力推廣大型機械化設備的同時,大中小型機械共同使用依舊是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的基本格局。然而,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良性發展則要求與之相配套的土地政策,也就是打破傳統小農經濟的束縛,開啟連片經營的大規模農業時代,為大型農機的推廣創造條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本質是促進大農業機械化耕作,其優勢在于土地規模經營和連片作業,從土地的集約化和規模化中取得效益。然而這卻與黑龍江省農村目前的現實情況相背離:由于20世紀80年代推廣的把土地分散給一家一戶農民自主經營,這雖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卻也無形地分割了土地的使用權。而且農戶擁有的土地質量和等級差別較大,在客觀上為大型農業機械的推廣和使用造成了認為抑制。

2.黑龍江省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對策建議

2.1多渠道籌集資金

想要農機合作社在未來得到一個良好的運行發展前途,首先要進行保證的是資金上的投入,資金上的保障是農機合作社能夠得到平穩運行的基礎。此時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對資金進行籌集,合作社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模式,與此同時,當地政府也應該加強政策上的扶持,讓更多的農民與集體展開自籌活動,讓資金的運行獲得更多的活力,這些方法上的實現可以對社會資金進行合理的引導與運用。

2.1.1制定有利于農機購置的財政政策

面對農機合作社運行發展上的問題,政府應該積極采取財政補貼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當地的政府有宏觀調控上的職能與權利,可以使用多種措施讓農業生產上的資料分配與價格調控得到科學與合理的規劃,與此同時,還要對農用燃油上的制度進行調節,并實行減免稅收上的政策,對農業的發展進行大力度的扶持,保障農業發展可以獲得一個良好的管理措施。在農業生產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農業機械支持,為了促進農事活動可以更加順利的開展,此時的政府可以出臺更多的購買農業機械上的優惠政策,保證農耕上的活動可以不受影響。

2.1.2積極構建多元化的農機投入機制

為了調動農機大戶參與農業生產上的積極性,可以采取多種惠民政策來進行吸引與調動,與此同時,還要利用農機大戶上的高科技設備組建新的合作組織,利用高科技設備對農機合作發展起到帶動性的作用。農機大戶在資金與設備上都具有很強的實力,所以為了將這些潛在的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應積極的使用政府號召與宣傳上的職能,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與整合,并讓這些資源得到合理與科學的運用,為農業事業的發展注入活力。

2.2加強土地依法流轉和規模經營

想要農機合作社獲得更良好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土地規劃上的工作是否能得到良好的經營,農業機械上在規模化作業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農民在進行農耕工作的過程中讓土地可以得到連片化的生產,就可以對農民的收入創造更多的增長點。主要的原因是土地連片化生產可以讓土地得到良好的規劃,現在生產過程中運用高科技的機械化作業,使得土地上的產量可以獲得良好的保證,與此同時,農村合作社也會在其中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連片化生產模式的開展主要的制約因素就是家庭度的存在。這種制度在我國已經運行良久,制度實行的基礎較為穩固,很難進行模式上的轉變,面對這種情況時,應創新土地上的流轉制度,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政府來對農戶進行鼓勵,讓農戶轉變土地耕作上的方式,并對土地進行集中式的規劃讓問題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楊建國.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機化發展思考[J].四川農機.2006(05)

篇9

關鍵詞:農民;職業化;農村經濟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到新常態,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不斷加大,而我國農村經濟也同樣面臨著諸多問題,表現在農產品價格起伏變化多端,鄉鎮企業已經喪失了往日光彩而步履艱難,農民無法找到適合于自身的致富途徑。為此,筆者覺得應當運用農民職業化來大力推動我國農村經濟取得可持續發展。

1 農民職業化的含義

所謂農民職業化,通常是指農業現代化需求的農民專業化分工以及職業化的發展。其規定性是農民職業化運用農業生產規模之擴張為基礎,以提升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提升農業投資能力等前提。現代農業是極具吸引力的產業之一。各類農業要素供給者所能得到的報酬必然會在經濟發展之后隨之而增長。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農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理念和城市中的非農產業屬于同質。農民的職業并非完全是子承父業這一傳統的方式,而是由現代人通過相當長時間的積極努力而得到與占有的。農民理應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且還應當在農產品價格、稅收以及補貼等相當多的內容上得到政府所給予的扶持。農民職業化之本質在于農民去中的身份轉變,也就是從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往職業化農民進行轉化之問題。以往,農民一般都致力于維持基本的生存,其身份迥然不同于城鎮居民。但是,在農民職業化之后,這一群體就能切實擺脫身份與地位之限制,更加游仞有余地進入到市場之中,從而盡可能地實現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的最大化。

2 農民職業化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突出作用

(一)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首要任務。通過實現農民職業化,能夠對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形成多個層面上的促進作用。首先是能夠加快我國先進農科技成果的進一步推廣和運用。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可以說是農業產業取得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要想取得農業科技的發展就迫切需要有較高素質的農民群體。當前我國農民在科技文化方面的素質偏低,以至于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大大低于西方國家。農民群體在職業化之后,往往就能具有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這是我國農業科技成果進行推廣與運用的合適載體。其次是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產業化運營。所謂農業產業化,主要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而農民群眾素質之高下對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程度具備了決定性意義。我國農業要想實現產業化運營,就需要農民群眾大力引進與推廣優質農產品品種,并使用高新技術來改造農業,從而提升我國農產品所具有的內在科技含量,這就要求廣大農民實現職業化,從而擁有比較高的風險管理意識、理財投資能力等。最后是能夠提升農業生產的未來發展能力。一旦農民成為一種標準的職業而不是某種固定的身份之后,就能夠激勵廣大農民致力于自身的農業知識以及技能儲備,進而保障我國農業的發展具備充足的動力。

(二)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我國農民一旦實現了職業化,對于其自身生活的貢獻度體現于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是能夠推動農業產業之分化以及農民群眾的專業化分工,這樣一來就能更好地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并且切實降低單位農產品的成本,進而提升農產品內在質量以及競爭實力。其次是要切實加大農村行業準入和資格認證機制建設之力度,全面提高農民群眾的專業技術能力,提升擇業、創業等方面的能力,促進農業領域中各類剩余勞動力之轉移,擴大農民群眾增加收入的機會。再次是能夠提高農民群眾受教育之機會,有效幫助農民改變陳舊觀念, 革除不良習慣, 提高農民的綜合素養, 從而有利于提升農民群體的經濟以及社會地位。最后是能夠吸引各類外部資源進入到農村之中,尤其是要爭取政府部分提升對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環境建設以及市場體系建設等的,通過切切實實地改進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群眾的脫貧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強化農村地區的民主管理

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已經全面實施村民自治制,這是促進農村地區民主管理的重大制度性保障。農民在職業化之后,農民群眾由于具備了相當高的素質,一般都能很好地實施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能夠帶領農民更好地使用好民主選舉權以及被選舉權,從而選舉出或者通過選舉被選為深受農民群眾信賴,能夠為農民辦具體實事的村兩委干部,并且對村干部實施強有力的監督管理。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推進村干部更好地為民謀求福利,而且還能保障農民全面擁護村兩委干部的正確指導,以有利于營造出民主而和諧之氛圍,實現農村地區的民主管理以及民主政治。與此同時,因為農民在職業化之后具備了相當濃郁的市場參與能力,從而將農村基層民主創建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進行聯系起來,將現代市場經濟之中公平競爭理念引進到民主建設體系當中,切實提升農民群眾對于當地農村民主建設的積極參與責任感。

3 應用農民職業化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推進農村合作社建設

農民合作社主要是指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前提,由相同農產品經營者群體或農業生產經營提供者以及利用者群體,通過自愿結合和民主管理而形成的互經營組織。就理論而言,農民合作社對于保護農民群體的切身利益有極大的幫助,應當得到農民群體的大力響應。然而,筆者實際調查到的情況并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大量農民群眾依然習慣于傳統的自給自足式田園生活,對于進入農業合作社之中的意愿不夠強烈,這源自于千百年來我國農民一直延續下來的傳統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個體承包土地經營模式對于農民所造成的影響。可以說,廣大農民群眾盡管很想改變當前的貧窮面貌,但是卻無融入到現代社會之中的相應能力。筆者覺得,積極推進農村合作社建設是緩解農民貧困狀況的一條有效途徑。這就無法離開教育的指引。因此,可將伙伴教育理論運用到現代農民教育之中。立足教育,讓農民群眾意識到當今社會必須重視團隊的力量,農民群眾如果不團結一致運用團隊的力量參與到社會分工之中,也就難以脫貧致富。要建立健全長期的農民教育規劃,運用產業基地之建設來推動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化以及標準化發展。同時,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民參與到農村合作化之中。筆者主張依靠各種植大戶來推動農村合作社實現規模化的生產,同時以大量的中小型家庭農場來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科學化經營管理。各農民教育機構應當和當地鄉鎮政府一起進行研究和分析推動農村合作社建設的策略,并且認真總結目前所取得的成功經驗。

(二)推進農村股份合作制建設

依據一項統計,在我國農村群眾中,曾經接受過科技培訓的僅有20%左右,從來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農民達到了76.4%之多。所以說,我國大部分農民只具備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種植經驗以及技能,因而對于農業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理解力非常低下。可見,當前我國絕大部分農民可以歸入到體力型勞動者的行列之中,依然處于當代社會分工的最底層。由此,筆者建議通過實施股份合作制推進農民群體實施職業教育的進程,具體來說,就是要建立起以農民群眾的股份合作制為基礎的現代職教組織機構,這是股份經濟和合作經濟彼此結合之結果,其本質為職教集團的一種形式。筆者在調研之后覺得,面向農民群體的職業教育不僅要吸收相關的教育部門投入其中,同時也應當吸收社會上的相關力量共同投入其中,主要涵蓋了農村各級基層政府、農村合作社甚至一些農民自身均可參與到其中。立足于股份合作制建設,能夠很好地調動起相關各方參與其中的主觀能動性。

(三)推進培養農村急需人才的農民職業教育

依據筆者所進行的調研,當前我國農民最急需的可以說是農業方面的專業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國農村雖然在生產資料等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上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但是又存在著掌握現代農村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技能的專業人才十分稀缺。究其根源還是廣大農村地區缺少現代農民職業教育,以至于生存于此的農民群眾在運用現代農業技術上顯得能力不夠強。因為難以接受到相關內容的培訓,導致農民群眾極度缺少實施現代市場化運營之經驗,尤其是缺少現代農產品市場營銷的各種手段,對于本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市場銷售更是缺乏鮮明特色,因為效果不夠理想。正是因為專業人才的欠缺,導致農民群眾的付出與收獲無法相符,多種殖反而有可能會賠得更慘。即便有了相當大的收獲,也會因為收購、倉儲等方面知識的匱乏而導致諸多損失。為此,筆者覺得在農民職業化教育過程中,應當抓住具體的專業服務方向來開展農民職業教育。要致力于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全面促進項目、人才以及基地的全面統籌發展。要依據現代農業科技對于實用型人才之所需,全面推進現代農民職業教育。要和當地高等院校進行全面務實的合作,積極引入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推進農民職教培訓的項目化建設。當地高等院校也應當切實承擔起實施農民職業化教育的相應責任,全面依托本校已有專業實施實用性知識與技能培訓。例如,高等院校電子商務類專業的大學生完全可以幫助當地的農業企業建設電商平臺,承擔當地農產品生產、物流以及銷售等各類工作。大學不僅要能走出去,而且還應當要請進來。各地基層農村鄉鎮政府完全可以組織干部職工到臨近高校開展理論性學習。要積極打造出一支視野十分開闊、敢于進行創新的現代農村干部,進而全力提升我國農民的職業化水平,以切實解決農業經濟人才數量不足等問題。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民職業化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現的過程。農業與別的產業同樣出現了從單一性農業生產往農業經營所出現的轉變,所以,培養農業經營者的方式也出現了新的改變,無法再依靠家庭內部的世代傳授。唯有掌握這一實際狀況,才能找準農民群眾們的需求,讓其真心實意地接受職業培訓,并且受益于職業培訓。

參考文獻:

[1]周增清.提升農民職業化水平 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J].農民科技培訓,2013(2).

[2]田園.我國農民職業化問題制約因素分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篇10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 發展模式 以東為鑒 發展西部

我國農民合作社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到了90年代開始進入蓬勃的發展時期。在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的農村建設和農業經濟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優于的更先進的組織,成為了應對形勢變化的主要途徑。作為“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社不僅使農民增收,而且也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雖然在幾十年當中農村專業合作社本身的運行機制正在走向完善,但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在東西兩地的發展程度相差很大。自然而然,兩地的農民加入合作社的受益程度也天差地別。除去人口、地理等客觀因素,實際上兩地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也成為其發展不均的主要原因。

一、東西兩地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異同

雖然甘肅省的面積幾乎是山東省的三倍之多,但由于農戶人口和地形等原因,甘肅省內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遠遠少于山東省。筆者對于甘肅省蘭州市和山東省濟南市周邊共八家農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重點調查,發現兩地的差別之處主要有五點。

1.濟南市周邊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相對來講規模更大,所惠及農戶人口更多

在所調查的八家合作社當中,濟南周邊的合作社全部擁有分社,注冊資金都在五十萬元以上,擁有的社員數由500到1500不等,而蘭州周邊的合作社注冊資金在10萬元到15萬元之間,只有一家達到了50萬元,社員數最多的一家合作社是127人。

2.濟南周邊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全部發展為股份制

并且都有三位以上的大股東,75%以上的合作社成員入股,而蘭州周邊的合作社有一半并非股份制,大股東一般只有一位,而且大多是合作社的創立者,選擇入股的合作社成員基本都是大股東的親屬或關系較好的朋友。濟南周邊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全部為鄉鎮的農業能人所創立,基本都是在鄉鎮、農村中比較有威信和經驗的人,在他們的號召和宣傳下,農戶們基本理解也會選擇入股,獲得分紅。

3.濟南周邊的合作社擁有更為規范的銷售和服務渠道

基本上所調查以內的每家合作社都注冊了商標,并且還擁有固定的二次加工渠道,比如提供統一包裝。由于可以統一低價批發大棚塑料膜、種子的物資,并且播種機收割等機器都是合作社所有,可以共同使用,農業生產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而蘭州周邊的合作社由于參與農戶偏少,基本上還不可能創造自己的供銷渠道。并且調查以內的四家合作社全部沒有自己的商標。很多濟南周邊的合作社法人和股東漸漸有了品牌意識,在這些農民合作社里農副產品是被放在高檔包裝里作為中高檔消費品擺上貨架的,這些合作社的核心領導們通過有意識地申請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來進行品牌化經營。他們生產的很多農副產品,比如濟南平陰縣周邊的合作社生產的以玫瑰花為原料的玫瑰茶、玫瑰餅等產品已經在當地消費群體中建立了一定威信,形成了一定品牌效應。而蘭州周邊的合作社基本上還沒有形成品牌經營的思路,并且由于受到人員數量和經營理念的限制,很多合作社并沒有建立長久的銷售渠道,還要經過很多銷售的中間環節來實現產品分流,這就大大縮小的農產品的銷售利潤。

4.濟南周邊的合作社的技術人員數量更多,也更專業

技術人員對于農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在蟲害和種植等等技術的問題上如果處理不當,可以對農戶的收益產生巨大影響。雖然蘭州大部分的合作社擁有技術站,會給予農戶一些技術上的支持,但是技術人員并不多,很多時候也不能及時地對有需要的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并且這些技術人員中能達到本科學歷的更是鳳毛麟角。有些農戶甚至還沒有建立技術意識,耕種的效率和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幾十年不變,并沒有完全跟上技術更新的步伐。而個別幾家合作社打算種植新的、利潤更高的農產品時,并沒有做好充足的技術準備就開始播種,結果遇上了土地條件不適合和蟲災嚴重等問題,結果得不償失。濟南周邊的合作社技術人員更多則更專業,基本都是專業對口的大學生,或有一定農業技術經驗的農業能手。由于信息流通較快,專業知識相對更充足,種植農作物的方式和時令也更科學,有利于農民增產增收。

二、對于農民合作社治理模式的建議

目前合作社在甘肅省和山東省的發展并不同步,無論在經營模式和管理理念上都有很大的落差。濟南周邊合作社的規模更大、效益更多,為農民增收起到的作用也更為顯著,因此對于蘭州周邊的合作社來講,濟南周邊的合作社的發展經營模式和策略有很多借鑒和學習之處。

1.推行股份制

推行股份合作制是我國廣大農民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自主創辦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對于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合作社及其成員抵御市場風險、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大部分農村,土地流轉較快,合作社的大股東也基本是創始人,這就更要大力推行股份制,讓更多的農戶以地入股,收益按比例分成。那些未入股或股份較少的合作社成員,他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使用者、獲利者、控制者,如果他們享有較少的股份,他們自身的利益和權利往往會受到大股東的限制。在調查當中,這部分農戶回得到大股東給出的一些優惠和使用政策,但是在他們得到這些利益的同時,他們實際上就是為了市場進入和價格改進等利益就放棄了對組織決策權額剩余控制權的要求,這樣實際上不利于合作社的長久發展。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蘭州周邊有幾家合作社是由鄉鎮干部而非農業能人所創立的。在合作社的治理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經驗實際上來自于管理者的人際關系或情感。因為在我國的傳統文化土壤中,農村農戶之間的關系網絡實際上成為了管理者對于控制社員的重要約束,因此在合作社的管理中,更需要通過股份制,提前與入股的農民簽訂合同,以防止利潤的分配是由人際關系的好壞決定。

2.推廣品牌經營

濟南周邊的合作社經營理念已經遠遠先進于蘭州周邊的合作社,并且通過努力,濟南周邊的幾家大型合作社已經在周邊群眾心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相對來講,蘭州周邊的合作社人員應該打開思路進行品牌經營戰略。

品牌經營合作社品牌文化是合作社品牌的價值核心,這將決定品牌的發展方向,推廣路徑,是品牌的精神理念,也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消費者共同構建的價值體系。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迅速,政府為了促進農產品競爭力的提高.出臺了一系列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扶持和獎勵措施。扶持和獎勵的標準大多是需要合作社所生產的農產品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的質量認證、或者無公害農產品質量體系的認證、以及農產品商標注冊等等。這些標準對于農民來說并非很難,只需通過一定手續,并且在檢測中農作物質量達標就可獲得。

合作社品牌文化構建得好,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必然就強。并且合作社的運行和發生機制對品牌培育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合作社都存在資金、人才、技術、土地短缺和服務功能相對單一,嚴重阻礙了合作社的品牌的形成。歸根結底,合作社在品牌培育的迂程中都是文化在推動著品牌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農民等業合作社需要整合各種經濟的文化的資源,并結合各自的獨有特色,樹立合作社的品牌化方向,以此尋求合作社的超常規發展之路。

3.人才培養

雖然濟南周邊合作社擁有經驗和技術的人員相對較多,但普遍來講,對于大部分合作社,人才始終是短缺資源。實際上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營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調查顯示,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最缺的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專業合作社會計人員、農產品經紀人(農產品營銷人員)、合作社企業經營管理骨干四種類型人員。

首先,農民專業合作社亟需既懂合作經濟知識又懂經營管理的帶頭人。合作社帶頭人是一家合作社的靈魂人物,對合作社的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但是農村優秀人才基本上都已經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轉移到非農行業就業。現有合作社帶頭人基本是農民推舉的技術能人或者鄉鎮干部,他們的的素質和能力還遠不能滿足合作社發展的需要。在合作社初建時期,由于受到資金等條件的限制,也沒能力聘請到專業人員進行管理。因此要大力利用政策培養和吸引管理人才。在調查中,濟南周邊的合作社有相當一部分是聘請專業對口、具有本科學歷的技術人員進行審計工作,而蘭州周邊的合作社還是由村會計人員合作社會計工作,或由人社的社員兼職,而這些財會人員不僅缺乏會計專業知識,對合作社會計核算辦法也了解得很少,從而導致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的不規范,會計報表中不能完全反映這些合作經濟組織的資金、分配、財產等狀況。并且,相對于濟南周邊合作社的成員來講,蘭州周邊合作社的核心成員缺乏最新消息的掌握,這使得廣大農民接受不到最新信息,加之沒有技術,所以不少農產品多年來一直停留在原始加工階段,從而成為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瓶頸。

為了解決人才流失問題,首先可以推廣合作社經濟專業(目前青島農業大學已率先成立了全國首家合作經濟學院),這就相當于建立了一家人才培養基地,并且在招生和畢業生就業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合作社地處農村,條件相對艱苦,給予一定的物資、股份或其他方面的酬勞可以增加人才留駐的籌碼。同時合作社企業除了具備一般企業的性質外,還具有合作社企業自身的性質。因此,為合作社企業培養人才應采取定向培養為主。在招生方面,應允許高校自主招生,以便選拔有志合作社事業的本土青年入學;在收費方面,應設立途徑,對于就讀涉及合作社專業、并且有意留在合作社工作的學生采取學費減免或給予獎學金資助;在待遇方面,合作社對于有技術知識的畢業生應給予股份或較高酬勞的薪資。事實上,目前的“大學生村官”大多缺乏專業支撐、缺乏事業平臺,大學生到合作社工作也許是“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最佳切人點。構建合作社人才培訓體系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急需人才培養,要按照分類指導、分級負責、注重實效的原則,制訂培訓規劃,開展培訓工作,提高培訓質量。

參考文獻:

[1]Williamson.O.E,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2]亨利漢斯曼.《企業所有權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