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發展理念范文

時間:2024-01-26 17:59: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碳發展理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雙碳發展理念

篇1

【關鍵詞】 低碳旅游 鄉村生態旅游 可持續發展 路徑探索

一、引言

隨著傳統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熱潮的興起,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鄉村生態旅游這一新型旅游活動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鄉村生態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農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習俗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旅游類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經營者在鄉村生態旅游的本質和價值、鄉村生態旅游的實現手段與措施等問題上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還不盡如人意。近來,隨著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鄉村低碳旅游示范點的涌現,鄉村生態旅游的內容得到了豐富,并且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鄉村生態旅游內涵及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這一課題,對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但是,盡管低碳旅游在鄉村生態旅游實踐中的重要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從已有的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相關文獻來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開發意義、規劃設計、開發成效等方面,而有關如何實現低碳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相結合方面的研究還鮮有涉及,也就無法有效地探尋低碳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結合途徑和行動建議。鑒于此,本文試圖從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過分析現階段鄉村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低碳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有效結合的對策建議。

二、低碳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內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國際社會對于旅游業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并在此過程中得到提煉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國外對低碳旅游相關概念研究尚不系統,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業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結論、旅游業碳減排的應對策略等。國內對低碳旅游相關概念的研究,則主要基于“低碳經濟”對“低碳旅游”的影響,一般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從宏觀角度出發,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獲得更高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此外,劉嘯和江麗芳、王曉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觀層面的低碳旅游概念。從微觀角度出發,王輝、宋麗、郭玲玲認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樹立“低碳”意識,將各種旅游消費行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盡量減少碳排放量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鄭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行動指南的綠色旅行消費活動等。盡管這些概念分別從不同研究需要出發,對低碳旅游的內涵進行定義,由此導致定義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在實現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標等方面還是取得了一定共識,普遍認為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更少的旅游發展碳排放量來實現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它強調的是作為旅游對于低碳經濟的回應,低碳旅游的實現主要是通過低碳技術的運用、碳匯機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費方式的倡導,以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相結合來實現旅游的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

2、鄉村生態旅游。我國現代鄉村生態旅游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對鄉村生態旅游還沒有一個明確和普遍接受的定義,多數學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對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進行闡述,導致實踐中不可避免出現對鄉村生態旅游概念的濫用、誤用以及泛化。但在鄉村生態旅游性質、目標方面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識,即從鄉村旅游自身發展歷程來看,鄉村生態旅游是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環境破壞、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進行的自我調整、升級,是一種改變了以往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轉而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為目的的新型鄉村旅游形式。鄉村生態旅游對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強調,體現了當前國際社會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節能減排和碳總量雙約束指標控制的時代精神。鄉村生態旅游的實質是在傳統鄉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態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證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完美結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導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與鄉村生態旅游追求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內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鄉村生態旅游與低碳旅游存在著這種內在的契合性,鄉村生態旅游作為生態旅游在鄉村發展的形式、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方面有著明顯的先天優勢。在發展鄉村生態旅游過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將不僅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且對于推動低碳教育、傳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國在低碳行動方面的努力有著極強的示范效應和窗口效應。

三、低碳旅游: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拓展

低碳旅游這一概念的提出,作為一種可量化、具有很強操作性的旅游形式,為鄉村生態發展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幫助鄉村生態旅游進一步廓清了其對象、方式和發展方向。

1、拓展了鄉村生態旅游的對象。鄉村生態旅游的對象,在已有的定義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環境、傳統的農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習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為標準來衡量旅游對象,換言之,凡是具備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對象都可以作為低碳旅游對象。

2、明確了鄉村生態旅游的方式。鄉村生態旅游強調具體的鄉村生態旅游實現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應的鄉村旅游食、住、行、游、購、娛的生態方式,但什么樣的具體方式才是生態方式,迄今為止尚未明確。而低碳旅游強調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來促進人類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旅游企業推進節能環保,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采用旅游業生態和節能新材料應用,將太陽能、生物能等清潔新能源應用到旅游業中,實施旅游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育建設以增長碳匯,發展旅游資源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等,以切實提高旅游業科學發展、生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些帶有很強行動指向性的具體措施與對策,就明確為鄉村生態旅游的實現方式指明了一個具體的發展方向。

3、指明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方向。鄉村生態旅游追求的目標是在發展旅游的同時,注重保護當地鄉村生態環境,但是如何衡量鄉村生態好壞,在實踐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標準。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態好壞的標準確定在碳排量這一技術指標上,通過低碳這一量化目標將旅游業所擔負的生態社會責任分解到旅游全過程中,通過每一個旅游要素來體現節能減排,以具體指標來詮釋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生態社會的內涵。這就為衡量鄉村生態好壞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進一步廓清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創新

在低碳技術的廣泛滲透、碳匯機制的普遍推進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廣泛倡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將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鄉村生態旅游,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需要政府部門、旅游企業和旅游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努力。從發展趨勢上看,應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礎上鄉村生態旅游向低碳發展的利益引導、保證、約束機制,將發展低碳鄉村生態旅游所增加的內部成本外部化,將由鄉村生態旅游企業承擔的個別成本轉為由全社會來分擔。以保證鄉村生態旅游的低碳發展方向。

1、引導機制。一個有效的導向制度將起到明確的行動引導、示范效應。在發展低碳鄉村生態旅游之初,對于鄉村旅游企業,要運用財政、稅收、經濟補償等方式區別對待,對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業實行關停;對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業,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業,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應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或生態補償。

2、保證機制。保證機制主要是從制度標準層面對鄉村生態旅游向低碳方向發展確定一個可供操作性的指標體系。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低碳旅游產品、服務、管理的相關質量標準,使旅游業開發、經營、消費、管理達到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同時協調旅游、環保、能源、交通、財政、稅收等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與服務職能,共同推進鄉村生態旅游低碳化、循環化。

3、約束機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審計核算機制,是保證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政府公共部門、旅游企業行為符合低碳發展要求、落實節能減排責任的有效約束。一方面,從政府宏觀管理層面來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學的低碳鄉村生態旅游統計核算體系基礎上,通過設計一個合理的指標框架對鄉村生態旅游的碳排放量進行準確計算,對鄉村生態旅游業生態目標和階段性減排任務進行科學評估,借此強化監督政府及其公共職能部門在旅游環境規劃科學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職能部門發展地方旅游業的行為舉措更加理性科學、更加環保低碳。另一方面,從企業微觀管理層面來看,要建立鄉村生態旅游企業綠色審計體系,對旅游企業實行以碳排放量為核心指標的資源、環境價值核算,將因鄉村生態旅游對環境產生的負外部性通過行政或經濟途徑納入到旅游企業運營成本之中,將旅游企業具體經營活動低碳化納入到可控性、可調性的范疇。

五、結束語

低碳旅游逐漸成為當前國際旅游的新時尚與新熱點。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僅大大豐富和拓寬了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和對象,為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對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低碳旅游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將低碳旅游概念應用于鄉村生態旅游將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但總體而言,倡導鄉村生態旅游低碳發展方式,選擇一些條件適宜地區構建低碳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示范區,不啻為實現鄉村生態旅游向低碳旅游發展方式轉型的一種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嘉學、謝洪忠:云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初步探討[J].昆明大學學報(綜合版),2005(2A).

[2] 楊桂花:民族生態旅游接待村多維價值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3(4).

[3] 江曉云:少數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以臨桂東宅江瑤寨為例[J].經濟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刊,2010(1).

[5] 鄭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轉型的模式創新[J].學習與探索,2010(4).

篇2

當前,低碳經濟模式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在現代企業低碳化經營的同時,營銷作為企業經營的重要環節,也不斷向著低碳化方向發展,低碳營銷模式應運而生,對營銷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低碳營銷模式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對低碳營銷模式的優勢及其與傳統營銷模式的區別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就如何更好地實現低碳營銷模式提出了一些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

低碳經濟;低碳營銷;營銷模式

隨著世界各國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低碳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從概念走向現實,對現代企業的生產方式、經營模式、盈利結構、營銷模式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沖擊著企業經營者、消費者及行政管理者的價值觀念、消費方式、管理思路等。低碳營銷,是低碳經濟下的重要產物,也是現代企業面對嚴峻的資源與環境形勢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所必須采取的措施。低碳營銷相對于傳統營銷模式具有更強的節能環保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能源短缺和碳排放過多的問題,同時引導消費者樹立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的理念,對環境保護和能源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深入理解低碳營銷模式,合理應用低碳營銷模式,是現代企業經營中面臨的重大課題。

1低碳營銷模式概述

隨著全球各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低碳經濟”逐漸從概念走向現實,正在逐步取代著“高碳經濟”,現代企業的營銷模式,也逐漸從以往“高碳化”的營銷模式中擺脫出來,逐步向著“低碳化”的方向發展,久而久之,“低碳營銷”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營銷的主流模式,為現代企業的低碳化經營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關于“低碳營銷模式”的概念尚無定論,但綜合國內外學界研究成果,認為低碳營銷模式是相對于傳統營銷模式與現代營銷模式的又一進步,其核心在于“低碳”。在此基礎上,可將低碳營銷模式定義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充分考慮企業利益、消費者利益和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密切聯系,并以此為中心,對產品和服務進行科學的構思、設計、制造和銷售的模式。

2低碳營銷模式的優勢

首先,低碳營銷能夠更好地適應低碳經濟時代的客觀要求。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節能減排的戰略高度出發,我國經濟從“高碳”向“低碳”的轉變勢在必行,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組成細胞,其經營理念、營銷模式均對國家經濟發展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低碳營銷模式相對于傳統營銷模式具備能耗低、排放低的優勢,對于適應國家低碳發展政策和迎合低碳經濟時代的客觀要求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低碳營銷能夠更好地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思想認識與環保意識逐漸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具備了綠色、環保消費意識,且正逐步養成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費者理念與習慣的變化,已然成為低碳營銷模式實施與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而與此同時,低碳營銷模式的實施與發展,又能反過來促進企業技術、經營理念的不斷創新,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促進社會消費結構的良性轉化,使產品、營銷與消費者的需求契合性更高,進而促進各個產業的低碳化、可持續發展。第三,低碳營銷模式的實施能夠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當前,企業高碳經營向低碳經營的轉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而這一轉變過程中,勢必會淘汰碳排放高、技術與經營理念落后的企業,并使那些能耗低、排放少、經營理念先進的企業脫穎而出。因此,現代企業若能從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采取低碳化措施,勢必將降低能耗與排放,降低相應的成本,使企業市場競爭力逐漸提高,以更好地應對國家政策的變化、資源危機的威脅以及市場趨勢的轉變,促使事業走上可持續、健康發展道路。而營銷作為企業經營中的重要環節,其低碳化轉變也勢必會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低碳營銷模式的實現要點與對策

3.1完善法律保障體系

傳統營銷模式向低碳營銷模式的轉型中,勢必會出現一些擾亂市場秩序,侵害其他企業利益的情形,為減少這些情況的發生,維護低碳營銷的正常發展,必須不斷完善相關法律保障體系。可以說,法律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為企業的低碳經營、低碳營銷活動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將嚴懲非低碳經營和營銷行為,并使那些危害環境、擾亂市場秩序的企業和個人付出沉重的代價。基于以上理念,許多國家已經制定出了相對完備的法律體系。如:借鑒日本、美國、英國和法國的法律體系,結合中國國情,修改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估法》、《煤炭法》、《電力法》、《清潔生產促進法》、《資源法》,使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制定《節約資源法》、《節約能源法》以及各行各業的節能減排法律等,與現有的《促進循環經濟法》一起構成相對完善的低碳營銷保護與約束法律體系,尤其是就其中與現代企業低碳化經營、低碳營銷相關的內容進行明確和完善,使低碳營銷的發展有法可依。

3.2創建低碳營銷文化

創建低碳營銷文化,能夠激發現代企業主動采取低碳營銷模式的積極性,對低碳營銷模式的實施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此,應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號召力。行業協會對行業中的大小企業均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利用行業協會開展低碳文化的宣傳教育活動,能夠促進行業內各企業盡快樹立低碳經營、低碳營銷意識,對此,行業協會應積極組織低碳文化宣傳活動,定期、有計劃地通過網絡、座談會、單獨會面等形式開展低碳營銷文化宣傳教育工作,以促進各個企業經營管理者低碳營銷意識的形成;②積極構建企業低碳營銷文化。低碳營銷與企業研發、生產、營銷、售后等各個部門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活動息息相關,因此,企業管理人員應積極構建低碳營銷文化,使企業全員樹立低碳意識,為低碳營銷模式的實施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3.3倡導低碳消費行為

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對低碳營銷模式的實施與實施成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要大力發展低碳營銷模式,就要首先使消費者們樹立低碳消費意識,對此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發揮社會環保組織的號召力與宣傳作用。環保組織應充分發揮自身服務職能,在保護環境之余充分關注民生,并不斷挖掘民生問題與低碳環保的契合點,在此基礎上發揮自身號召力,倡導廣大群眾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支持低碳營銷模式的實施,從而使低碳經濟議題具體化、可操作化;②充分利用媒體的宣傳作用。要使低碳營銷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使消費者認識發展低碳技術,研發低碳產品乃至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使其重視、認可并主動支持低碳產品及低碳營銷活動,對此,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微博、微信公眾號、門戶網站的宣傳作用,積極推廣低碳理念、宣傳低碳知識,引導廣大消費者逐漸摒棄高碳生活和消費方式,逐步樹立低碳、綠色消費理念。

3.4優化營銷組合策略

營銷組合策略即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與促銷策略的組合,低碳營銷模式下,應采取如下營銷組合策略:①低碳化的產品策略。低碳產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產品。低碳化的產品策略指的是將低碳理念滲透到產品創意、研發、投資、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和回收的各個環節,力求降低產品從生產到回收的各個環節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對此,企業應樹立低碳概念,強化技術攻關,積極推出低碳產品,并以低碳概念作為投放市場的亮點,引起人們對低碳產品、低碳技術的關注,以吸引大批環保意識較強的消費者;②低碳價格策略。在產品定價時,企業應樹立“污染者付費”、“環境有償使用”的理念,在滿足消費者需求和迎合目標消費群體消費能力的基礎上,將企業低碳技術、產品的研發成本適當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以促進低碳技術、低碳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國家也應就低碳技術的應用和低碳產品的銷售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降低低碳產品的稅收,對低碳產品研發成果突出的企業給予公開表彰或獎金等,進而更好地鼓勵企業研發和銷售低碳產品;③低碳渠道策略。傳統的營銷渠道層級復雜,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因此銷售過程中的碳排放勢必較高,而低碳營銷模式下,必須減少分銷層級,提高分銷效率,以真正減少渠道成本和相應的碳排放。信息時代下,互聯網營銷成為一種效率最高、覆蓋面最廣的營銷渠道,且這種營銷渠道無需眾多人力的支持,不論是營銷成本還是碳排放都較低,現代企業應充分利用這一低碳化、高效率的分銷渠道;④低碳促銷策略。低碳營銷模式下,企業應摒棄單純刺激消費的方式,而是應將消費者教育和促銷進行有機結合。具體來說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強化低碳政策、文化宣傳,向消費者表明低碳營銷、低碳產品的優勢及其對消費者生活的積極影響;二是向消費者傳遞企業研發低碳技術、產品的決心,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積極承擔現代企業的社會責任,以感染消費者,刺激其支持企業的低碳化經營;三是主動向消費者闡明低碳技術、低碳產品對消費者生活、工作的價值及促進身體健康的優勢,引導消費者按需選購符合自己消費理念與需求的低碳產品。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能源短缺,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營銷作為企業經營中的重要環節,積極采取合理措施,促進節能減排意義重大。因此,現代企業應在充分認識低碳營銷的內涵與意義的基礎上,積極應對政策環境與消費需求的轉變,不斷優化營銷組合策略,以降低營銷環節及其相關環節的能耗與排放,與此同時,國家也應積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低碳營銷的順利實施提供必要的法律保護,以維護低碳經濟時代下低碳營銷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潔.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營銷模式的構建[J].生態經濟,2012(7)

2王守敬.論低碳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低碳營銷[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3)

篇3

關鍵詞:低碳城市;城鎮化;環境承載力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117-03

目前,國內已有許多城市開展并嘗試低碳城市的建設,一般都是按照框架論或過程論的思路來建設低碳城市,相比國內其他地區的城市,西部地區中小城市數目偏多,是未來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方向。加上各個城市城市化水平、能源結構、經濟結構、資源稟賦等等存在差異,因此西部中小城市需要根據自身城鎮化進程的不同階段選擇適宜的建設低碳城市路徑。

西部地區地域廣闊,經濟欠發達,西部地區城市的工業相對發展不足,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尚且不足。隨著近些年來西部地區的就業機會不斷增加,加上勞動待遇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回流到西部戶籍地就近務工,促進了勞動力相對充足的西部地區的產業化進程。勞動力與產業的“雙轉移”促進了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進程,伴隨著西部中小城市規模急劇擴張,同時帶來了城市的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緊缺、公共服務成本高等多種“城市病”。低碳城市建設,正是解決城市從愿景走向現實的困境的重要戰略舉措。因此,將低碳城市建設置于整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實考量

(一)未來城鎮化的重心是西部地區的中小城市

西部地區,括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71.4%。西部地區中小城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綜合考慮人口、經濟和環境等方面的因素,指除了西安之外,其他城市均為西部地區中小城市;狹義上根據城市人口規模,指在西部地區市區常住人口在100萬人以下的城市,其中50萬~100萬為中等城市,50萬以下為小城市。依據2010年《中小城市綠皮書》標準,中小城市是指市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城市。由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西部地區城市共計88個,其中人口在100萬以下的城市數共計53個,占據60.23%。中小城市在西部城市體系中數量大,在整個西部經濟中占據比重大,而西部的城鎮化水平相比其他地區相對落后,造成城鎮化中的城市規模過小、城市集聚效應及擴散力不足等等問題。相對而言,西部地區資源要素比較豐富,經濟不斷發展,東部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也逐漸向西部地區發生轉移。因此,未來我國城鎮化的重心將出現在西部地區的中小城市。

(二)城鎮化進程中伴隨產生的“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

一方面,伴隨著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結構、生產要素、人口資源促進了土地等資源的較高效率的利用,降低了城鎮化進程中的主體――人類對環境資源的危害;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同階段,由于人口的大規模聚集于各個城市,工業、建筑等等高度集中,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急劇增加,人們對生活質量、社會服務、公共設施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會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資源等帶來更大的壓力,城鎮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也會明顯減弱。

(三)低碳城市是未來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的新思路

城市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單元。過去的城鎮化帶來的一系列的“城市病”,實際上是傳統工業化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城鎮盲目擴張等等。低碳城市是城鎮化進程中的必經階段,能實現西部中小城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2008―2013《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統計年鑒中西部各省份綜合能源消耗量不難看出,近些年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背后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其中貴州省綜合能源消耗量2008―2013年能源消費增長依次為4.2%、6.8%、8.1%、10.9%、8.9%、8.1%,四川省綜合能源消費增長依次為7.13%、7.77%、9.62%、10.08%、4.46%、4.56%,廣西省綜合能源消費增長依次為8.3%、8.9%、11.9%、8.5%、6.6%、6.7%,這些省份這六年的綜合能源消費增長幾乎接近10%。西部地區由于目前所處的工業化與城鎮化共同推進的發展階段,其能源需求具有相對明顯的剛性特征。當然,現階段,任何一個地區都還無法做到控制減少碳排放的絕對量,而是根據城鎮化所處的不同階段,保證GDP增速大于碳排放的增速。

二、城市低碳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

有的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研究一般都是圍繞兩種思路進行研究,一是按照框架論從基底低碳、結構低碳、形態低碳、支撐低碳和行為低碳五個方面分析;二是按照過程論的思路來進行分析,從低碳生產、低碳流通、低碳消費、低碳循環利用整個過程來分析。現有的研究大多用層次分析法分析法通過設定目標層(一級指標),包括低碳經濟社會、低碳社會發展、低碳資源環境,其轄準則層(二級指標)如人均GDP、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人口密度、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等十五個指標構成進行分析,其得出建設規劃低碳城市的結論主要包括:產業規劃、交通規劃、“綠色建筑”規劃和低碳技術等等。

當前,國內許多城市都已進行著低碳城市的建設,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已有的研究表明,城鎮化背景下影響城市低碳轉型的因素主要有六個方面: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因素、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規制。由經典的I=PAT模型可知,環境影響主要受人口結構變量、財富程度和技術因素控制。因此,本文立足于城鎮化背景下,依據當前西部地區中小城市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初中期階段,提出影響低碳城市建設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支持、人口規模因素、能源強度和經濟規模因素。

(一)政府支持

西部地區建設低碳城市,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需要當地各級政府主導,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設中應發揮領導、指導、引導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需要制定低碳發展的目標,進而展開相應的科學城市規劃,科學的城市規劃是建設低碳城市的第一步。低碳城市建設規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產業規劃、交通規劃和“綠色建筑”規劃。其次,政府還要發揮領導并引導企業、市民共同參與低碳城市的建設。現實中高碳企業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對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完成負有特殊使命,需要采取構建低碳文化、研發應用低碳環保技術、加強節能減排人才的培養、完善節能減排的管理體系、加大節能減排投資、實現清潔生產方式的有效運作等戰略措施。同時轉變居民消費理念,提倡低碳消費模式。最后,政府還需及時進行低碳制度改革,加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順利執行并監管低碳城市的建設。

(二)人口規模因素

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就是實現人的城鎮化。城鎮化進程中,中小城市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大量人口集聚西部地區中小城市,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城市對終端消費產品的需求會增加,加大了對城市交通的使用量以及對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致使能源消耗量不斷增長以及碳排放量增加。而城市市民是落實城市低碳的主要參與者,要為西部地區建設低碳城市發揮重要的積極參與作用。轉變市民消費觀念,倡導并實施低碳的消費理念,改變過去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文明理性消費、綠色生活理念以及倡導家用技術革新,實現城市低碳發展。節能方面,居民盡量降低對耗能高的產品的使用量;減排方面,居民從日常生活細節做起,減少對含碳產品的使用,踐行綠色環保的消費模式,積極為實現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能源強度

由2008―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統計年鑒整理計算得出2008―2013年貴州省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依次為0.37、0.6、0.63、0.73、0.65、0.65,四川省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依次為0.65、0.54、0.64、0.67、0.35、0.46,廣西省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依次為0.65、0.64、0.84、0.69、0.58、0.66,這些省份這六年的綜合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幾乎接近1,大多高于0.5。近幾年,西部地區個省份單位產值能耗也均在1~3之間。因此,能源強度方面的措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低碳生產。按照能耗少、技術密集度高、產品附加值高等的原則,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第二產業“高加工度化”,促使高碳產業的逐漸退出、衰退和低碳產業的不斷發展,大力提高第三產業比重。推動能源結構演進,改善區域能源消費結構,發展可再生資源產業和環保產業。同時,進行技術改進和革新,提高對現有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單位GDP能耗,另一方面,通過發現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能、地熱能等進行能源替代而降低對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

(四)經濟規模因素

西部地區大多中小城市處在工業化的初、中期,其經濟增長不可避免地高度依賴物質、能源的投入,屬于外延式增長模式,在此階段,碳排放量一定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逐漸增長。西部地區具有天然的區域煤炭資源優勢,煤炭資源型經濟體系中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煤炭開采、洗選業及相關行業的發展,而這些行業往往為高能耗產業,且以消耗煤炭能源為主,從而導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而低碳經濟提倡的是碳排放相對量的減少,實際上是減少碳排放的增量,讓GDP的增速遠遠大于碳排放的增速。因此,合理提高人均GDP的基礎上,提高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加大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加大第二產業的比重,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三、結語

西部中小城市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在城鎮化背景下要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條具有生態文明特色的低碳之路。從總體上看,西部地區已經開始低碳城市的研究與實踐,但尚處于起步階段,未來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武旭.低碳城市建設的國際經驗借鑒與路徑選擇[J].區域與城市經濟,20014,(1):40-47.

[2] 侯景新,郭志遠.低碳城市建設的對策研究[J].區域與城市經濟,20011,(3):49-51.

[3]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R].2009.

[4] 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等.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14-18.

篇4

關鍵詞: 高校低碳校園建設 存在的問題 對策

1.引言

當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難循環”的“三高一低難循環”發展模式對全球氣候產生重大影響,生態自我調節能力不斷減弱已成為事實,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企業和公眾參與到應對環境惡化的行動中。據報道[1],在過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使全球平均地表氣溫上升0.3℃―0.6℃;并預測,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8℃―4.0℃。全球變暖的后果使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災害頻發,將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2]。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應運而生,發展低碳經濟將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作為迅速崛起的經濟實體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國,中國也同樣面臨著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嚴峻挑戰,并已積極地作出回應,在危機中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在2009年召開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總理向世界作出“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莊嚴承諾,這意味著中國從此進入了低碳時代。高校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對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應率先垂范,領風氣之先。當下興起的低碳之風無疑給正在進行的節約型校園建設注入了新的內涵與活力,建設新型高校低碳校園毫無疑問將是未來高校校園建設的方向。

2.低碳校園的概念

低碳技術的研發與高校本身的科研使命,決定了創建高校低碳校園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高校低碳校園就是高校校園的基礎設施和日常運營是低碳環保的,師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低碳環保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為實質,以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科學發展觀的貫徹為核心。

3.目前我國高校低碳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與國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京大學等著名高校相比[3],我國許多大學低碳校園的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3.1能源缺乏多樣化和轉化效率低

我國高校校園能源主要依賴于電能,而我國電能主要由火力發電產生,在能源消費中,煤炭所占比重高達69.5%。煤炭消費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自然就高,而且隨著高校的持續擴招,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致使我國校園“高碳”特征非常明顯;其次,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低碳校園的發展,我國的能源平均利用效率大約為35%,比發達國家效率大約低10個百分點[4]。

3.2技術水平低和觀念落后

碳生產率是由技術水平決定的。受資金限制和其他傳統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相當多的高校校園仍存在高能耗、高浪費、低效率的問題,要徹底淘汰那些落后的設備和改變落后的觀念,必須以提高低碳技術生產水平和加強低碳宣傳為前提。雖然近幾年,我國從上到下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可持續科學的發展觀,但在低碳技術的研發方面還處于初步階段,仍存在很多問題:首先,還沒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其次,由于缺乏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我國低碳技術項目特別是大規模的示范項目的研究資金需求遠遠不能得到滿足;最后,相當一部分高校師生的低碳觀念還有待加強。因此,努力探索出一條促進我國高校校園低碳轉型的建設道路非常迫切。

4.對策及解決措施

4.1加強輿論導向

高校應充分利用廣播、校園網、校報、宣傳欄等校內輿論陣地,宣傳當前嚴峻的生態形勢與發展趨勢,強調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建設低碳校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召開動員大會、發放倡議書、開展以建設低碳校園為主題的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營造良好氛圍,教育師生員工要懂得低碳環保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種社會責任。引導師生員工逐步形成“人人講低碳、事事講低碳、時時講低碳、處處講低碳”的良好風尚,并貫穿到工作和生活當中。

4.2降低能源需求和節約能源

低碳和零碳能源供應是昂貴的,有較大的實現難度。因此,使用簡單、無成本的措施減少能耗便成為必不可少的一步,比如在不需要的時候及時關燈和關電腦;注意節水、節油、節氣;少用紙巾,少坐電梯等;盡量采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少用打印機和傳真機,多利用網絡資源,等等。另外,學校和建筑設計部門需消除能源損耗,確保校園里任何使用能源的東西都是盡可能低能耗、高能效的。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的數據顯示[5],每節約1度電,就相當于節約0.4Kg煤的能耗和4L凈水,同時還可減排1Kg二氧化碳;少用10雙一次性筷子,減排0.2Kg;少開1天車,減排8.17Kg;用手洗代替1次洗衣機洗衣,減排0.3Kg;少買1件衣服能減排6.4Kg;少生產1000個塑料袋,減排0.1Kg,點滴節約,積少成多。

4.3能源消耗的脫碳化

對于低碳校園的建設,能源供應脫碳化是一個重要方法。要實現零碳的目標,僅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有限的。研究顯示,按照目前的建筑節能規定,最多能實現減碳目標的20%至40%。因此,使用排碳量最低的設備來滿足能源需求就很重要。另外,等量的能耗,電的碳排放量要高于燃料,但電能通常是唯一合適的能源,比如照明和信息通訊技術。因此,校園內應盡量利用地熱、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如利用地熱代替煤或天然氣鍋爐燒水,采用太陽能路燈代替傳統路燈等,達到既保護環境又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的一舉兩得的效果。

4.4碳中和

碳中和也叫碳補償,是指中和碳量的釋放,通過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補償措施來達到平衡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對于大多數高校來說,僅僅通過節能減排措施是無法完全消除碳排放的,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其他措施來實現碳中和。確保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植被面積以補償碳排放是一種有效途徑,保護校園內的綠色環境,科學合理地引進不同植物種類,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校園環境。

4.5校園與社會的協同發展

創建以政府為主導的校園/社會信息交流的平臺,將二氧化碳減排的信息和技術共享。這樣可以在高校的帶動下,提升居民對二氧化碳減排的總體認識,并從行動上對居民給予指導,以實現高校與社會的協同進化。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5],華南理工大學完成了南北校區總計129棟100多萬m2建筑的水、電、冷等能源的樓宇計量工程,建立了節能監管平臺,實現了能耗數據實時監測,對課室空調、照明系統實行精細化管理,節能達30%以上,并將該成果在國內外40多家單位推廣應用,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次,構建綠色社會,樹立低碳行政理念,提升政府職能中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地位。從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轉向主要依靠經濟支持與校園/社會技術合作等手段解決節能減排的問題。此外,政府還要建立環境管理的新模式,堅持以“防”為主和廣泛參與的原則,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各項制度體系,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支持:(1)制定并完善高校/社會節能減排互惠互利體系。(2)健全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從法律層面規范校園和社會方式的轉變。(3)建立監控機制和綠色考評體系。

5.結語

雖然我國的低碳校園的建設之路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下,不斷探索低碳校園生活方式,我國高校一定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實情的低碳校園之路,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好表率作用,為我國的低碳事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太平洋學報,2005,(11):79-87.

[2]王巖,李武.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3):27-33.

[3]趙晶.國際低碳校園建設之于中國高校的經驗[J].國際城市規劃,2010,25(2):106-110.

篇5

課堂教學的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教學大綱范圍內的課程理論體系,二是掌握與理論對應的實際操作技能。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案例式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案例式教學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教師通過案例,引領學生去思考、分析、判斷,把分析、解決問題的空間留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克服在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過分依賴于教師的講授,不善于利用各種學習資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弊端,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變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索知識,并為學生營造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第二,案例式教學是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有效手段。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實踐型人才,學生通過討論案例可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在不斷發現新問題,解答新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培養他們實際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第三,案例式教學可加強與其他各學科如:藥物合成、藥化、藥理等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自覺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2中藥專業有機化學教學中案例列舉

(1)用休克爾規則判斷環丙烯、環丁二烯、苯、環辛四烯、輪烯、輪烯、輪烯哪些有芳香性?哪些沒有?為什么?

(2)環上帶有電荷而具有芳香性的物質很多,它們是一類重要的非苯芳烴。請同學們列舉出帶有電荷的芳環化合物,同時列舉出一些已經合成出的非苯芳烴衍生物。

(3)內酯、內酰胺、環狀酸酐、環醚為什么沒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雜環化合物為什么有芳香性?問題提出后,把學生按每十人一組進行分組,要求他們以組為單位進行準備,統一時間集中討論,老師最后把關。芳香性和休克爾規則是有機化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也一直是化學工作者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芳香性的定義雖然在國際化學會議上進行過熱烈的討論,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一個有機化學家們都同意的定義。因此休克爾規則也一直是有機化學教學中的難點,是歷屆學生感到難以理解與掌握的一節內容。學生們經過準備、課堂分析討論,歸納如下:

(1)用休克爾規則判斷:環丙烯沒有芳香性,理由是環丙烯分子中有一個碳原子是SP3雜化,不是一個具有平面的離域共軛體系環;環丁二烯、環辛四烯體系中π電子數分別為4與8,不符合4n+2,沒有芳香性;苯為單環共軛體系,且π電子數為6,符合休克爾規則,有芳香性。輪烯、輪烯、輪烯π電子數分別為10、14、18應該有芳香性,但在輪烯分子中,雙鍵如果是全順式,由此構成平面環內角為144°,顯然角張力太大。要構成平面且符合120°,必需有兩個雙鍵為反式,這樣在環內就有兩個氫原子,他們由于空間位阻相互排斥而破壞環平面,因此雖然具有4n+2個π電子,但非平面結構,故是非芳香性的。輪烯也是非平面結構而沒有芳香性。輪烯雖然環內有6個氫原子,但環較大,可以是平面環,因此有芳香性。

(2)同學們列舉出帶有電荷的芳環化合物有:環丙烯正離子、環丁二烯雙正離子、環丁二烯雙負離子、環戊二烯負離子、環庚三烯正離子及環辛四烯雙負離子,這些帶電的單環狀共軛體系均符合休克爾規則,它們的π電子數分別為2、2、6、6、6、10;同時列舉出的已經合成出的非苯芳烴衍生物有:二茂鐵、環丙烯酮及杯烯等。

(3)內酯、內酰胺、環狀酸酐、環醚不符合休克爾規則,因而沒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雜環化合物符合休克爾規則,組成環的每一個碳原子、雜原子均為SP2雜化,是平面共軛體系,且π電子數為4n+2,因而有芳香性。通過用休克爾規則對化合物芳香性案例的判斷、分析、討論,使多數同學對共軛效應、立體效應以及雜原子孤對電子的作用、中性分子和離子等概念有了較深入的理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較為滿意。

案例二:烯烴分子中的碳碳雙鍵容易發生加成反應,加成反應是通過共價鍵的異裂而發生的。烯烴的加成反應屬于親電加成,為了證明該反應為親電加成,首先我們做如下實驗:在干燥的無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氣體。

問題

(1)溴水會不會褪色?

(2)如果在該體系中加入一點水會有什么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3)如果在這個反應體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發現產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又說明什么問題?會不會有CH2ClCH2Cl生成?(4)寫出這個反應的反應機理。

經過同學們的準備、分析、討論,教師最終總結歸納:

(1)在干燥的無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氣體,溴水不會褪色,因為烯烴碳碳雙鍵的加成為離子型反應,是通過共價鍵的異裂進行的,而乙烯與溴均為非極性共價鍵化合物,發生異裂需要有外電場(極性溶劑)極化。

(2)如果在該體系中加入一點水溴水會褪色。說明該反應是離子型反應。因為加入少量水后,乙烯和溴分子會在水的作用下發生相互極化,反應的結果證明了該反應是離子型反應。

(3)如果在這個反應體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發現產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說明烯烴碳碳雙鍵的加成為親電加成反應,即試劑中正的部分首先加到電子云密度大的雙鍵碳原子上,形成碳正離子中間體,然后反應體系中的帶負電部分再加到碳正離子上,最終的生成物主要是CH2BrCH2Br,還有CH2ClCH2Br,但不會有CH2ClCH2Cl。(4)該反應生成的中間體是CH2BrCH2+,分兩步完成,碳正離子的生成是關鍵步驟,一旦碳正離子生成,馬上體系中的負離子部分就加了上去。

通過上面問題的提出與分析討論,同學們的思維得到了提高,對離子型反應、親電反應、馬氏規則及后面要介紹的親核反應都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與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親電試劑,什么是親核是試劑。

3結束語

篇6

關鍵詞:能源消費;碳排放;驅動因子;LMDI分解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51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9-111-03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在發展中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和原材料。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連續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一次能源的消費占據主要部分,其特點是:煤炭的生產和消費比重偏高;石油的生產量低,消費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賴進口石油滿足;新能源利用率低,發展潛力大。

浙江作為中國的經濟大省,同樣也是能源消費大省,溫室氣體排放量大,2011 年,浙江省能源消費總量17827.27 萬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5.12%,比2010 年的16865.29萬噸標準煤增長了5.70%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煤炭消費量從2010 年的12601.82萬噸標準煤增加到 2011年的13598.61萬噸標準煤,增長了7.9%;原油消費量從2010年的2835.41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11年的2939.77萬噸標準煤,增長了3.6%。計算出2010 年浙江省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43682.612 萬噸,比1985年增長約9.65倍,年均增長率38.6%,遠高于國內同期水平;由此可見,為實現2020年浙江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國家指標,全省面臨巨大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因此,明確浙江省能源消費碳排放因素的特征有重要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

能源分解分析中應用最廣泛的是拉氏因素分解法和迪氏因素分解法,此外,還有連環替代法、交互影響平均分配法、交互影響按比重分配法等分解方法,Huang(1993)利用乘法代數平均迪氏指數分解法把碳排放分解為結構變動效應和能源強度改進效應。Zhang(2003)利用改進的拉氏指數法將工業能源消費分解為規模效應、實際的強度效應和結構效應。Ang(2004)指出對數平均迪氏指數法(LMDI)是多種方法中比較合理的,可以直接得到各種能源對能源消耗的結構效應、效率效應等。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國,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減排壓力。馮相昭、鄒驥(2008)認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驅動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減少CO2排放,而能源結構的低碳化則是降低CO2排放水平的重要戰略選擇。李善同、許召元(2008)認為,行業能源強度的差別是決定能源強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李國璋、王雙(2008)認為,由區域內能源強度所顯示的區域內技術進步因素是影響中國能源強度變動的決定因素。

綜上可以看出,以前學者的研究大多是從產業、行業或地區層面的研究,從能源種類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還比較少,特別缺乏從省域的角度分析能源消費碳排放的影響因子。而且研究的數據也比較陳舊,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陳舊的數據已經不能反映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從而不能得出合理的對策和建議。為此,本文通過測算1985-2011年浙江省各種能源排CO2量,然后用擴展的Kaya恒等式對CO2排放量進行分解,再利用平均對數迪氏指數分解法(LMDI)對CO2排放量進行分解,找出影響CO2排放的驅動因子,據此提出降低CO2排放量及及能源強度的對策和建議。

三、能源分解碳排放模型的理論構建

(一)Kaya恒等式的擴展

Kaya恒等式由Yoichi Kaya于IPCC的一次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他認為碳排放與能源結構碳強度、單位GDP能源強度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關。但近年來的研究不斷表明,能源消費碳排放還與能源效率及主導產業類型等有較為密切的關系。鑒于此,引入能夠表征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及能源效率的變量,對Kaya恒等式進行擴展。擴展后的Kaya恒等式表達為:

(1)

式中,C為各種類型能源消費導致的CO2排放總量;P為人口總數;Si=Ei/E,代表能源消費結構;Fi=Ci/Ei,代表各種能源消費類型i的CO2排放系數;I=E/Y,代表能源強度;G=Y/P,代表人均GDP。

假設C0和C1分別代表基年和T年的排放量,ΔC指的是T年相對于基年的排放變化量。結合公式(2)我們作以下分解:

ΔC=ΔSi+ΔFi+ΔI+ΔG+ΔP(2)

公式(2)顯示CO2排放量的變化是五個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即能源的碳強度效應ΔF、單位GDP能源強度水平變化ΔG、能源消費結構ΔSi、經濟活動的變化ΔI以及人口的變動ΔP。

(二)LMDI分解方法

ANG的研究指出,Laspeyres指數分解中的殘差項不能被忽略,因為較大的殘差項會影響分析結果;而LMDI方法滿足因素可逆,能消除殘差項,這就克服了用其他方法分解后存在殘差項或對殘差項分解不當的缺點,使模型更具有說服力。鑒于此,選用LMDI方法對碳排放進行因素分解。

LMDI方法采用“乘積分解”和“加和分解”兩種方法進行分解,兩種方法最終分解結果是一致的。采用加和分解,將差分分解為:

CO2排放總量的變化可以分解成五個主要影響變量,分別為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數、能源消費結構、能源強度、人均GDP和人口總數。ΔCres和ΔDres是在傳統的技術方法中存在的殘差。因為分解是完全的,所以這一項的值為零。

四、浙江省能源消耗的數據收集

由于化石能源增加了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能源消費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占有絕對優勢。本文通過收集1985-2011年煤炭、原油、焦炭、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氣等能源消耗量數據對浙江省碳排放進行測算。由于2004年浙江省引進西氣東輸天然氣,揭開了浙江省大規模利用天然氣的序幕,因此浙江省天然氣的消費量數據為2005-2011年,其余化石能源消費量的時序數據皆為1985-2011年,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浙江統計年鑒鑒》。

五、浙江省能源消耗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實證分解

(一)能源消耗碳排放的LMDI分解分析

從加和分解來說,1985-2011年浙江省碳排放量增加了41730.752萬噸,其中經濟效應和人口效應一直為正,這說明浙江省常住人口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持續增加為碳排放量增長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兩項累計增加碳排放量71592.52萬噸。其中人口累計貢獻2970.051萬噸,占碳排放增量的7.1%;經濟效應累計貢獻68622.47萬噸,占碳排放增量的164%,是拉動浙江省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原因。同時,能源消耗強度效應的值基本上都為負,表明能源消耗強度效應基本上都是下降的。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數效應在1985-2011年期間有正有負,且值都較小,這主要是因為單位化石燃料燃燒所帶來的碳排放基本上固定,僅是由于各種能源消耗結構的變化而引起的平均碳排放系數有限。計算結果顯示LMDI加和分解的余項為零,證明分解是完全的。

從乘法分解的結果看浙江省1985-2011年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1.78倍,其中人口效應雖然每年都是增加的,但是增速較慢,值變動18個百分點,對碳排放的拉動作用并不明顯。而與此相對應的經濟增長效應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大約54倍,是拉動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動力,化石燃料的結構變動拉動了碳排放的增長,使碳排放增長了22個百分點;與上邊的效應相反的是能源強度效應,除了2004年與2005年略有上升外,而能源強度的變動使碳排放下降了84個百分點,成為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力量,化石燃料的碳排放系數基本保持不變。對碳排放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六、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結論分析

浙江省能源消費的排碳量總體上是逐年增加的,其中能源強度的下降對碳排放起抑制作用,而經濟增長、人口總數及能源結構的變動對碳排放起拉動的作用,但如果犧牲浙江省的經濟發展來降低碳排放量是不現實的,所以,未來的對策只能通過調整其他驅動因子來分解降低碳排放。

(二)對策和建議

1、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發現能源強度對CO2的排放量影響明顯,且其值為負。也就是說,通過提高能源強度,可以明顯減少CO2的排放量。而提高能源強度,就要堅持把節約能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嚴格的能源節約制度和措施;另一方面要按照生態產業原理進行區域產業鏈的延伸設計,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實行能源的多級梯次利用,充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逐步改善能源消費結構。通過驅動因子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占改善CO2排放量的重要方面。大力調整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尤其是要大力開發和利用綠色能源與清潔能源,提高其在整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減少CO2的排放量。要大力促進煤炭消費相關的技術創新,把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看做是浙江省減少CO2排放的重要任務。

3、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企業自主創新來提高產業的效率效應。通過對各能源的CO2排放量的分解,我們可以發現人均GDP對能源強度的影響貢獻明顯,且其值為正。也就是說,隨著人均GDP的增長,CO2排放總量也會增長。為此,可以針對不同行業逐步建立和完善單位 GDP 能耗監測體系。建立基于 LMDI 分解方法的 “能源消費監測體系”,對經濟產出、產業結構和產業能源利用效率使能源消費和能源強度變化的影響進行系統化、定量化和定期的分解分析,為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經濟和能源政策提供依據。

4、推動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清潔能源。眾所周知,降低能源強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使用清潔能源,實現技術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大力提倡清潔柴油技術,它具有經濟、清潔和動力強勁等多重優勢,是能夠滿足節能減排需求的成熟解決方案。大力提倡汽車使用天然氣這種清潔能源,將使CO2的排放量降低40%左右,二氧化硫和粉塵的排放幾乎為零,節能減排的效果相當明顯。中國已提出三位一體的降耗減排措施,是在向“高消耗的增長”說不。所以,浙江省作為經濟貢獻大省,應首當做出表率。

參考文獻:

[1] ALCANTARA V, DURO Ja. Inequality of energy intensities across OECD countries: a note [J].Energy Policy, 2004, 32(11):1257-1260.

[2] ALCANTARA V, ROCA J. Energy and CO2emissions in Spain: methodology of analysis and some results for 1980-90 [J]. Energy Economics, 1995, 17(3):221-230.

[3] ANG B W, PANDIYAN G. 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 [J].Energy Economics, 1997, 19(3):363-374.

[4] LIASKAS K, MAVROTAS G, MANDARAKA M, et al.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CO2emission: the case of European Union [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4):383-394.

[5]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007: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M].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 馮相昭、鄒驥. 中國CO2排放趨勢的經濟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03):43-47.

[7] 李善同、許召元. 中國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的因素分解[J].中外能源,2008,(09):1-10.

[8] 李國璋、王雙. 中國能源強度變動的區域因素分解分析[J].財經研究,2008,(08):52-62.

篇7

關鍵詞:低碳生活;公正;適度;責任

一、低碳生活的含義

低碳,(low carbon),意指較低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涵蓋所有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方式。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通過減少生活作息中所消耗的能量,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大氣污染,減緩生態惡化,是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的生活方式。由于大多數人認為導致氣候變化的碳的排放主要是在人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中,所以提出了低碳生活作為低碳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也是人類應對地球氣候變化所采取的一種措施,反映了人類面對全球變暖的氣候問題和能源枯竭的威脅而對未來的擔心,或者是一種源自人類傳統的未雨綢繆的心理。低碳生活是從國外傳過來的,近年在國內也開始逐漸被接受的一種生活方式,可以看作人類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向的一個標志。

低碳生活就是人類通過反思那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根本轉變生存發展觀念,以更合理的方式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低碳生活因為與作為倫理存在的人密不可分,所以低碳生活本身蘊含著倫理的意味,同時,低碳生活是為了應對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問題而出現的,所以其相應的蘊涵著生態倫理的因素。低碳生活這種方式,表明了當代人對于保持與大自然的更安全、更和諧關系的訴求。

二、生態倫理的概念

生態倫理是人類應對日漸惡化的生態環境,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產生的一種新型倫理思想,相對于傳統的人際倫理和社會倫理,它是對倫理概念的嶄新突破,將道德關懷的對象拓展到了自然界,擴大了人類的道德責任范圍。

生態倫理作為一種價值理念,是對人與自然關系中各自的地位及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重要性的看法和評價。同時,生態倫理又是產生于人對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又對活動起著重大影響的實踐精神。儒家的“天人合一”,古希臘的自然神論哲學等就是在實踐過程中,在對人與自然同一關系的領悟、體會基礎之上確立的,是原始的具有生態倫理意味的價值理念。生態倫理還是道德主體的內在品格、責任意識的體現,生態倫理的實現有“契約式”和“美德式”的兩種,其中“美德式”的生態倫理跳出了權利、義務相互交換的窠臼,主張生態倫理是道德主體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揮,是德性的完滿展現,對自然愛護與否,是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性的重要標志。生態倫理還是一種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即人類處理自身與其周圍的動植物等生態環境關系的一系列道德規范,通常是人類在進行與自然生態有關的活動中所形成的倫理關系及其調節原則。

三、低碳生活的生態倫理意蘊

(一)低碳生活提出了公正分配資源的生態理念。

公正(正義)是處理自身與他人、人類與自然的利益問題的重要準則。亞里士多德認為“分配的正義就是自愿同另一個或更多的人分享共同福利方面的正義”[1],它對于人類尤為重要,是維持人類社會及人類與自然界秩序必不可少的因素。亞當·斯密指出:“正義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柱子松動的話,那么人類社會這個雄偉而且巨大的建筑必然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2]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在西方的啟蒙運動之后,擺脫上帝、神權束縛的自由幻化成了個體的無限制的欲望,這直接導致了對自然資源的瘋狂掠奪,加之科技知識的發展,讓人體會到了控制自然的樂趣,最終導致人的異化,讓人與自然在本質意義上漸行漸遠。而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直接影響著自然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對于自然的掠奪也讓人類對于子孫后代無法交代,公正(正義)在代內代際都顯得越來越彌足珍貴。“當約束對保存環境來說必不可少時,似乎每個人都應當根據適當的正義原理獲得其公正的部分并受到某種公正程度的制約”。[3]

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已經表明,在社會共同體之間存在著資源占有的不公平,工業化進程讓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遙遙領先于發展中國家,但這是以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為標志的,這種高碳模式不僅表現在生產中,也表現在生活中,石油危機和氣候變化讓人類體會到了這種模式帶來的危害。從某種意義上講,發達國家帶來了更多的能源消耗,所以更應當在節能減排、環境治理方面負起更多的道義責任,不考慮發展程度、科技水平、經濟實力等實際情況來談治理環境責任是不公正的。從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到2005年的2月《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開始了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的歷史,都表明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已對溫室氣體對于氣候變暖的影響達成共識,并在考慮承擔義務的問題。但是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最終也沒有出臺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讓人對于各國在公正分配自然資源、承擔保護自然環境責任的真誠度打了問號。

低碳生活主張能源的低消耗,強調全球的每個公民都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也是在倡導對資源進行平等公正的分配,在利用自然資源、謀求自身利益和發展的過程中,把大自然看成全人類共有的家園,平等地享有自然資源,共同承擔維護自然的責任。同時,當代人在滿足自身需要、利益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需求,盡可能的給他們留下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和空間,在世代更替過程中對利益的享有保持公平。低碳生活方式讓大家站到了一起,一起去盡責任,一起為后代子孫考慮,在限制人的欲望、重新分配資源中實現倫理的公正。從這個角度看低碳生活承擔了代內代際資源分配消費公正的責任。

(二)低碳生活提供了適度消費的生態規范。

生態倫理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規范。低碳生活以適度消費等體現了生態倫理的規范內涵。傳統的高碳生活,大肆鋪張浪費,比拼消費規格,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帶來了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正是在應對環境問題和能源危機的威脅中,低碳生活應運而生,其提倡的適度消費的道德規范具有深刻的生態倫理意蘊。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開始向西方消費至上主義、享樂主義傾斜,超前消費、一次性便捷消費等觀念受到熱捧,但高消費在刺激生產,提高生產的高效率的同時也導致了生產與消費領域的高碳排放、資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染,“目前的消費方式,尤其在消費驅動的工業經濟中的消費方式,正是導致環境惡化的元兇,現在的消費情形正是要改變的東西。”[4]所以,從長遠來看,過度消費是一種不顧長期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短視行為。畢竟,地球可以滿足人類暫時的需要,但是始終滿足不了人類無止境的貪婪。

西方工業文明的進程是以能源的耗費為代價來實現經濟的飛躍、科技的發展,這種發展模式對能源的耗費顯而易見,20世紀50年代的首次石油危機就已經表明其問題所在。人類必須估計到,非再生礦物能源資源枯竭可能帶來的危機,從而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的能源結構上,盡早探索、研究開發利用新能源資源。同時,在生活中處處注意能源的節約。

消費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它還有倫理意義,而適度消費是一種傳統美德。中國傳統消費倫理思想崇尚節儉,“儉,德之共也;奢,惡之大也”。(《左傳》)。在西方,節制(節儉)與智慧、勇敢、公正并稱為古希臘“四主德”。亞當·斯密認為“奢侈是公眾的敵人,節儉是社會的恩人。”[5]這些都體現了古人對于適度消費的認可和提倡。

低碳生活的消費觀念主張,消費主體在消費的同時要考慮他人及子孫后代消費需求的滿足,考慮自然的承受能力。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的數據顯示,每節約1度電就可以減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用10雙一次性筷子,減排0.2千克;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機洗衣,減排0.3千克。所以,為了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及生態平衡,就要節制,適度消費,使消費更加符合道德價值要求。具體來講,就是選擇健康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讓舒適、環保和可持續共同主導自己的生活。

低碳生活引導公民重新認識傳統的消費觀,強調節約身邊的各種資源,破除過度消費觀念,適度消費不是提倡為了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就抑制生產的發展和個體的合理需求,而是在滿足正當需求的同時注重精神需求,讓適度消費不僅成為一種道德規范,也成為人的一種精神追求,最終目的是讓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三)低碳生活呼喚道德主體的生態品性。

低碳生活作為人類應對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問題而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與道德實踐主體密不可分,是道德主體的一種理性選擇,體現了道德主體的責任意識。

這種責任是單向度的。漢斯·約納斯指出,人類與自然都是存在,都有被保護的渴求,但人是唯一的目的性力量,在與自然的關系中占據主動地位,所以人應當主動承擔起保護自然的義務。人對自然的這種道德保護,如同“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可逆”的。按照這個理解,低碳生活方式也是道德主體的一種責任,面對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污染及氣候變化,道德主體自覺的承擔保護自然的責任,無需任何回報。

這種責任是整體的、長遠的。低碳生活指向的責任客體不僅是當代人,還包括子孫后代,不僅是人類社會,還有自然界。每個公民都將自身的日常生活與他人與自然聯系起來,切實承擔起減少碳排放的責任,保護人自身也保護人的“無機身體——自然界”。道德主體讓自己的日常行為與他人、與后代甚至與自然界聯系起來,用長遠的、整體的目光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反對“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體現了整體、長遠的責任意識。

低碳生活呼喚道德主體自身的善良品性。中國傳統儒家的觀點主張,道德是一個主體去自覺顯現自身固有善良本性并努力實現其的問題。對于儒家而言,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成為圣人,只要他愿意并選擇去做。因為人性是上天所賦予的,是天道的體現。儒家倫理學認為,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要有主觀努力的自我實現行為,更有作為基礎的道德心。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的實現是人的各種潛能的充分發揮,是對功能的完滿實現。低碳生活呼喚大家面對自然,時刻注意去顯現并努力實現自身愛護自然的善良本性,要傾聽自身內部理性聲音并認真遵循其指導,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展現關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德性。

總之,低碳生活不僅需要人類秉持公正的價值理念,也需要建立保護環境、適度消費的道德規范,同時需要道德主體顯示愛護自然的責任感與內在品性,以真正地促進低碳生活方式的養成和生態倫理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頁.

[2][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06頁.

[3][美]溫茨著:環境正義論[M],朱丹瓊,宋玉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

篇8

關鍵詞 煤化工;低碳利用;可持續發展;環保思索

中圖分類號 X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5-001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03

以1 t標準煤為單位,煤炭的燃燒約排放2.66 t二氧化碳,石油排放約2.02 t二氧化碳,天 然氣排放約1.47 t二氧化碳。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和消費國,煤炭作為高碳資源,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中所占比例為78%,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氣候變暖、酸雨、汞污染、灰 霾、大氣棕色云、生態環境惡化、土地退化與沙化等諸多環境問題,均與煤炭密不可分。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產國,煤制合成氨、甲醇、焦炭和電石等傳統煤化工產品產量居世界之首。由于我國煤炭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以及煤化工過熱無序的發展,凸顯出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已經危及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與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

1 煤炭利用與煤化工產業存在的環保問題

目前,我國煤炭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燃燒獲取熱能,即所謂的“燃燒經濟”。2008年全國煤炭消費量約27.4億t,預計到2020年總需求量將達34億t左右。

1.1 煤炭不合理利用導致的環境污染嚴重

煤炭燃燒排放的污染物是中國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各類污染物總排放量的貢獻分別是:二氧化硫為90%、煙塵為70%、氮氧化物為67%、二氧化碳為70%。2006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萬t,其中大部分來源于煤炭直接燃燒。我國酸雨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躍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重金屬污染(汞、砷等)、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大量固廢、脫硫技術過分單一(95%以上為石灰石-石膏法)等相關問題還未得到足夠重視。根據UNEP“全球汞評估報告”,按照汞在空氣中的年均值和平均沉降值,中國屬大氣汞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2003年我國大氣汞污染物排放量約為623 t(歐洲、美國分別為239.3 t、 118.6 t),其中由燃煤排放的汞為256.7 t,占總排放量的41%,主要來源于電廠、工業 鍋爐和民用燃煤。

1.2 煤炭利用方式單一、資源利用率低

2007年我國煤電比例為78%,水電20.4%,核電1.2%,風電及其它新能源占0.7%,是世界上少數以煤炭為主發電作為一次能源的國家。從煤炭消費量看,主要集中在電力、鋼鐵、建材和化工行業。2007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中工業消費量為24.5億t,占消費總量95%;工業消費量中電力用煤用量最大,占56%,鋼鐵用煤(含鋼鐵煉焦)占17%,而化工用煤1億t左右,占5%。

近年來,我國火電的快速擴張進一步加劇了煤炭資源利用不合理性。2008年全國電力裝機容量近8億kw,其中火電占76%,2007年國家核準開工的電力項目中火電近87%。近幾年電力行業借熱電聯產變相擴張產能,重復建設,刺激“兩高一資”企業發展。我國燃煤發電機組參數主要以亞臨界為主,近年來逐步向超(超)臨界方向發展,利用效率不高,火電機組平均效率約33.8%,民用燃煤綜合效率一般僅15%-16%左右,且僅利用了煤的部分熱能,幾乎全部元素(如硫、碳)轉變為污染物排入環境。過于單一的煤炭利用方式不僅造成環境嚴重污染,而且使得許多環境問題無法解決,如直接燃燒中二氧化碳濃度低難以回收與捕集。

據統計,我國能源消耗的26%用于出口,以量取勝的粗放型貿易增長模式占有相當比例,貿易順差的同時,承受“資源環境逆差”,即大量出口產品,相當于進口污染[1]。主要原因是各電力公司為了占領市場和稀缺的煤炭資源,紛紛搶灘設點,資源管理政策存在問題,決策部門對煤炭資源有效利用和二氧化碳的捕集與封存(CCS)成本缺乏前瞻性。

周學雙等:中國高碳資源低碳化利用的環保思索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5期1.3 煤炭與水資源、消費市場逆向分布的矛盾愈加突出我國煤炭資源相對豐富,已查明的資源儲量超過1萬億t,地域分布極不均衡。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大都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遠離產品消費市場。按昆侖山―秦嶺―大別山一線劃界,北部地區煤炭資源占全國的90%,但水資源短缺,僅占21.4%。其中,晉陜蒙寧四省煤炭資源占有量為67%,而水資源僅僅占全國的3.85%。若以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東西劃界,西部地區煤炭資源占全國的89%,東部沿海的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10省(市、區)火電裝機容量3.3億kW,占全國59%,但煤炭資源僅占全國的3.3%[2]。因此必然造成“北煤南運、西煤東運”壓力越來越大。

煤炭的長距離運輸,流通環節眾多,運輸途中、裝卸過程等作業損耗與浪費,十 分驚人。據統計,2007年我國僅鐵路煤炭運輸量就達122 081萬t,周轉量為741 632×106t•k m,平均運距607 km;若考慮所有中間環節燃料消耗等所產生的污染(包括粉塵、汽車尾氣、噪聲等),同樣十分可怕。而由于交通運輸能力緊張,出現大量煤炭運輸車輛排長龍、港口煤炭積存、柴 油供不應求等現象,由此更加刺激煉油工業擴張、大規模道路和港口建設,進而加劇土地的消耗 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走進惡性循環的怪圈,并進一步演變成更為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等多元素復合型矛盾。

1.4 現有煤化工企業落后產能比重大、能耗高、污染重目前,我國煤化工行業企業多,焦炭、電石、煤制化肥和煤制甲醇企業分別為1 300、400、 500和100家。2005年時我國這些傳統煤化工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焦炭、電石生產能力分別過剩1/4和1/2,超過“十一五”預期市場需求。且現有煤化工企業大都能耗高、污染嚴重,大部分不是長鏈加工企業。以甲醇行業為例,2006年我國共有甲醇生產企業167家,產能1 344萬t/年,產量874萬t,甲醇產能萬噸以上的企業約135家,10萬t以下企業占60%,分布遍及除北京、外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焦炭、電石和煤制甲醇企業平均規模分 別僅為20,2.2,3.5萬t/年,規模普遍偏小。電石行業大部分以開放式電石爐為主,焦化的煤氣、煤焦油大多未綜合利用,煤制化肥以固定床間歇式煤制氣為主。總體上,我國現有煤化工行業,落后產能比重偏大,長期占有寶貴資源和環境容量等重要生產要素,影響整個行業的優勢企業和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發展,相當一部分現有企業是區域的環境污染大戶,屬于需要淘汰的“兩高一資”企業。

2 實現高碳資源低碳化的有效途徑――發展新型煤化工隨著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要求和不懈努力,碳減排即將成為世界范圍面臨的巨大挑戰。展望2020年,我國碳減排的主要技術途徑有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高碳資源低碳化利用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節能三大方面。碳減排的重點是化石能源特別是碳排放系數最高的煤炭利用的低碳化,新型煤化工技術的發展將展現出用武之地。神華的直接液化煤制油、伊泰的間接液化煤制油示范項目開車成功以及萬噸級煤制乙二醇裝置的鑒定,標志著我國新型煤化工產業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新型煤化工以煤炭為原料生產潔凈能源和化學品等,不僅可替代能源和石油化工產品,如柴油、汽油、電力、熱力等[4],而且通過多聯產可以削減電力、石化、建材、冶煉等行業的污染源和民用分散污染源以及汽車的污染排放。

2.1 新型煤化工產業發展符合我國國情

2006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僅次于美國,我國原油消費量達到3.75億t,進口石油1.65億t,對外依存度已達44%,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對外進口依存度將達到60%-70%。可見,我國能源消耗高度依賴進口石油,嚴重危及我國能源安全。煤炭作為石油替代品是解決國家能源危機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化石能源不僅占主導地位,而且是以高碳性更強的煤炭為主。煤炭占到70%。而二次能源電力的消費中,燃煤火電占77%,水電占到20%左右。即使在化工原料中,煤炭也占到50%左右。這種消費現狀是由我國的化石能源稟賦特點“多煤、少油、缺氣”所決定的。因此,重視和加強高碳資源的低碳化利用,健康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刻不容緩。

2.2 新型煤化工技術的發展可有效利用劣質資源和回收大量資源新型煤化工技術對煤質適應能力較強,能很好的利用我國量大、面廣、廉價的高硫煤和劣質煤以及石油焦等劣質資源,提高我國煤炭資源的回采率與資源利用率。

新型煤化工涉及電力(IGCC)、煤制油和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更廣泛的領域,將極大提高煤炭、水等多種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塵、渣等污染物,回收大量資源。

2.3 新型煤化工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

新型煤化工的核心是以煤炭、水、氧等為原料經過氣化、轉化生成合成氣(CO、H2),然后既可以制備各種替代石油基燃料、化學品,也可以作為能源原料(如發電、供熱等);這一過程中可以對煤炭中主要化學元素如碳、氫、硫、氧等予以充分回收利用,硫和氫的利用率均可以達到99%以上。而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是目前世界公認的一種先進的潔凈煤利用技術,是一種代表性的高碳資源低碳化利用技術。新型煤化工與直接燃燒的根本區別在于:新型煤化工是把煤當作原料通過化學反應的途徑生產能源和相關產品,充分利用煤炭里多種化學元素,并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而直接燃燒僅把煤炭當作燃料,只能通過燃燒獲取部分熱能,不能獲得其它產品,基本不利用任何化學元素,這種能源利用方式目的單一,浪費嚴 重[5]。通過對以直接燃燒的方式用于發電和以氣化的方式用于煤化工進行對比分析(以火電廠脫硫效率90%進行比較),噸煤用于發電最終排入環境的SO2,NOX,煙塵分別是煤化工的23倍 、13.5倍、9倍,遠大于煤作為原料的煤化工行業;由此可見,采用新型煤化工技術利用煤炭的方式,從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污染物的排放角度來看,均遠遠優于直接燃燒的利用方式 [6]。

2.4 新型煤化工將在解決油氣時代過后全球能源、化工、環境等問題上,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甲醇分子結構具有氧化、重排、聚合等有機特性,從甲醇出發可生產數百種化工產品,是第四大基礎有機化工原料,在化工產品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甲醇可作為汽車發動機燃料,隨技術不斷進步,將成為石油資源日漸減少和枯竭的重大替代能源產品。隨著二甲醚作為燃料國家標準的,使煤成為煤化工制二甲醚等清潔燃料的原料。發展煤化工最為典型的是煤制甲醇為代表的相關產業鏈,最近,美國南加州大學著名有機化學家、199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拉教授提出的新概念“甲醇經濟”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其主要觀點是:把甲醇作為一種方便和較安全的液體儲能介質、燃料、基礎化工原料以及二氧化碳回收制品,來解決油氣時代過后全球能源、化工、環境等問題。

因此,為了實現高碳資源的低碳化利用,我國必須發展煤化工,但不是當前這種傳統意義的煤化工產品,而是包括發電在內的新型煤化工的有序發展;所謂“有序發展”,既包括時間上與先進清潔技術的有序跟進,也包括空間上與水等資源和市場的合理布局,決不是各自為政、“一哄而上”的盲目無序發展。

3 對策與建議

高碳資源的低碳化利用與新型煤化工發展密不可分已經是不爭的現實,本著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站在推動能源替代的戰略高度,前瞻性地規劃布局,統籌煤炭與水資源分布、交通運輸與區域市場需求,穩步有序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煤化工產業。

3.1 統籌規劃、有序發展

煤炭利用所涉及的部門、行業、區域太多,如果沒有強有力的調控,則不可能做到“全國一盤棋、有序、可持續發展”。科學統籌規劃是從能源替代、資源、市場、技術、交通、貿易、環保等諸多方面進行統籌,摒棄部門和地方的狹隘利益觀,以資源、市場、交通等主要生產要素來籌劃超越行政區劃界限的大區域經濟,從國家利益出發,科學地、有前瞻性地進行 規劃;不僅要解決能源替代,還要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不僅要加速發展經濟,還要做到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解決當代的環境污染,還要解決長期的環境問題。因此,國家應盡早謀劃煤炭利用的綜合性中長期規劃(包含能源替代、煤化工、冶金、建材、交通、煤炭開采等),并成立總體協調機構,出臺煤炭與煤化工的相關政策,有效遏制地方盲目無序發展的 局面 [7] 。

所謂“有序發展”,既包括時間上與先進潔凈煤技術的有序跟進,也包括空間上與資源、市場、交通的有序合理布局,決不是各自為政、“一哄而上”、局部區域嚴重同質化重復建設的盲目無序發展。如規劃中的黃河中上游煤化工產業區位于晉陜蒙寧四省的交會地區,均屬于缺水地區,應該拋棄行政區劃的約束,從大區域進行總體規劃,發揮各自優勢,建立互補性經濟。

3.2 推廣高碳資源低碳化的實用技術,建設多聯產煤化工綜合產業群高碳資源低碳化實用技術包括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術、煤炭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與處理技術、節能新技術等。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主要應突破的技術包括超超臨界發電技術、IGCC、多聯產技術、褐煤等劣質煤利用技術、先進燃燒技術、多種原料、碳氫比可調的大規模氣化工藝,煤、電、氣一體化和合成氣的下游應用技術等。這些技術都是低碳技術,也是低碳經濟的核心。低碳技術的實質就是能源的潔凈、高效、廉價開發和利用。從廣義上說,所有可以減少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技術都屬于低碳技術。

新型煤化工技術是實現高碳資源低碳化的重要組成,可以將電力(IGCC)、冶金、水泥、電石 、焦化、煤氣化、醇醚燃料、乙烯丙烯、合成氨、氯堿以及風能等多個行業有機結合起來。 因此,必須打破行業界限,在綜合評估分析區域煤炭資源、水資源、交通運輸、市場分布以及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CCS)條件等諸多因素,充分考慮短板因素的基礎上,互補延伸產業鏈,建立示范性超大型、循環經濟型、多聯產新型煤化工綜合產業群,結合世界新型煤化工發展的趨勢,進行煤、電、化、熱、冶、建 材等多產業的綜合一體化建設。

3.3 制定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經濟政策,引導煤炭及相關資源合理利用 我國煤炭儲量相對較為豐富,但品質差異較大,部分品種短缺,如焦煤等;為了合理高效利用,國家應該根據熱值、灰分、含硫量、危害元素含量(如汞和砷)等多種指標,科學區分各種煤炭的使用范圍(包括行業與地區),制定全國分地區煤炭基價目錄,規范煤炭資源管理,指導煤炭的開采、使用與運輸;由于焦煤短缺,國家應該禁止焦煤和焦炭出口;汞和砷等危害元素含量較高的煤炭、高硫煤、褐煤(效能低、產污量大)和石油焦等,應禁止用作動力燃料;交通運輸部門應依據相關政策與要求,以“運距最短、作業次數最少”為原則, 進行合理調度,最大化有效利用運能;應結合區域供熱規劃和新農村建設,采用新型煤氣化技術對燃煤鍋爐(包括供熱)進行優化改造,替代區域分散污染源和民用燃料,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從環境經濟政策著手,促進清潔能源的推廣使用。根據相關統計資料,2006年車用燃料消耗占全國石油總消耗量的42.5%,交通運輸排放的氮氧化物已超過全國排放總量的30%;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車用燃料的占比將超過50%,將進一步加劇石油的消耗與城市的大氣污染。醇醚類燃料替代石油烴類燃料在工業與民用領域有著顯著優勢,甲醇作為車用燃料,經過臺架與公路試驗證明,尾氣排放的HC、CO、NOX,與汽油相比,均能降低50%以 上;以含硫量分析,甲醇燃料遠遠優于汽油;從燃燒機理分析,低碳含氧燃料燃燒后HC、CO、NOX的產生幾率較小,說明甲醇、二甲醚等低碳含氧化合物作為燃料在環保方面具有明顯 優勢。因此,應結合新能源的開發與替代,制定相應的環境經濟政策和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推廣煤基液體燃料使用,改善環境質量 [8-9] 。

同時,應著眼于碳元素循環利用,以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目標,將電石、焦化、煤化、氯堿、電力、水泥等行業有機結合,實現煤中碳源、硫元素的最大化資源利用。從環境保護角度考慮,我國應盡快研究制定排放二氧化碳的相關經濟政策,引導碳元素的循環使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政策層面,鼓勵先進煤化工企業發展走循環經濟路線,借助市場價格杠桿,促進現有煤化工企業淘汰和優化整合,協調煤化工行業健康發展。盡快制定煤化工清潔生產標準或相關排放標準。

3.4 以“潔凈煤技術”為主旨,大力發展新型煤化工

“潔凈煤技術”是指在煤炭開發利用過程中,旨在減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燒、轉化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新技術的總稱,是使煤作為一種能源應達到最大限度潛能的利用而釋放的污染控制在最低水平,達到煤的高效、潔凈利用的技術。新型煤化工是以煤炭為原料生產潔凈能源和化學品等,不僅可替代能源和石油化工產品,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氣、乙烯丙烯原料、燃料(甲醇、二甲醚)、電力、熱力等,而且通過多聯產可以消減電力、石化、建材、冶煉等行業的污染源和民用分散污染源以及汽車的污染排放。新型煤化工是典型的“潔凈煤技術”。發展“潔凈煤技術”是解決我國能源與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的根本出路,因此煤炭利用應該以“潔凈煤技術”為主旨,大幅度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在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時,達到了污染物的最小化排放。

3.5 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煤炭工業及煤化工產業環境保護不是經濟過程的尾端,現代經濟發展已經將環境保護推至前端和中心位置,而不是 僅僅處理“三廢”和“你排我治”的概念;環保如何優化經濟發展?這是環保人應該深思的!環保部門應深入了解產業經濟,結合先進前沿的經濟技術,研究經濟與環保的關系,不能只考慮脫硫、脫硝等末段治污手段,轉而研究如何改變煤炭利用方式與途徑,做到少產污或不產污,將“源頭治理”的理念真正融入經濟領域,將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滲透到經濟領域、優化經濟發展模式,學會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解決環境問題,如煤炭利用,環保不能先考慮脫硫、脫硝,而是應該研究煤炭利用方式與途徑如何改變才能做到少產生或不產生。

綜合考慮水資源、市場、運輸、生態環境、酸雨、溫室氣體、汞污染以及固體廢物 等多要素,結合二氧化碳的處置成本,對煤炭開采與利用進行多方案或多種模式的戰略環評。在富煤富水區域,建設坑口煤化工基地,延長煤化工產業鏈,盡可能延伸到市場終端產品,減輕化學品運輸壓力和環境風險;水資源不支持的富煤區域,明確不宜發展煤化工產業;還可以進行輸煤、輸電、引水、輸氣(包括基礎化學品)等多方案比選,從而起到環保優化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真正成為用可持續綠色理念優化經濟發展的踐行者。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汪紀戎,Brendan G,等.完善政策實施機制 確保實現減排目標[J].環境保護,2008,411(國合會專刊):39-52. [Wang Jirong, Brendan G et al. Improve Policies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8,411(CCICED Special):39-52.]

[2] 趙希正.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08 [R]. 北京: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008. [Zhao Xizheng. 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f China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2008[R]. Beijing: China Electricity Council, 2008.]

[3] 潘連生,張瑞和,朱曾惠.對我國煤基能源化工品發展的一些思考[J].煤化工,2008,2:1-6. [Pan liansheng, Zhang Ruihe, Zhu Cenghui.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lbased Energy Chemical Products[J]. Coal Chemical Industry, 2008,2:1-6.]

[4] 杜銘華,徐振剛,郭治.新型煤化工發展戰略探討[J].中國能源,2003,25(6):24-29. [Du Minghua, Xu Zhengang, Guo Zhi.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dvanced Coal Chemical Engieering [J]. China Energy, 2003,25(6):24-29.]

[5] 許丹陽,陳群,周剛.綠色化學 展現化工行業美好前景[J].中國化工信息,2008,30:4-5. [Xu Danyang, Chen Qun, Zhou Gang. Green Chemistry to Show Good Prospects for the Chemical Industry [J]. China Chenical Industry Information, 2008,30:4-5.]

[6]郭森.周學雙,杜嘯巖.煤氣化工藝清潔生產及環境保護分析[J].煤化工 ,2008, 12:13-16.[Guo Sen,Zhou Xueshuang,Du Xiaoyan.Analysis on Clean Coal Gasificati on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Coal Chemical Industry,2008,12:13-1 6.]

[7]張德義.關于中國能源形勢的思考[J].當代石油石化.2008,16(2):1-8.[Zhan gDeyi.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China's Situation[J].Petroleum & PetrochemicalToday,2008,16(2):1-8.]

[8]申寶宏,趙路正.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途徑分析[J].中國能源,2010,1:10-13. [Shen Baohong,Zhao Luzheng.Analysis on Switching from Highcarbon to Lowcarb on Energy Utilization of Coal[J].Energy of China,2010,1:10-13.]

[9]許紅星.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與對策[J].中外能源,2010,1:3-13.[Xu Hongxi ng,Energy Utiliza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J].SinoGlobal Energy,2010 ,1:3-13.]

Environmental Thinking on Lowcarbon Use of China's Highcarbon Resources

ZHOU Xueshuang1 TONG Li1 ZHAO Qiuyue2 ZHENG Shaoqing1

(1. Apprais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12, China;2.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篇9

C羅的刺客(Mercurial vapor superflY)

適合位置:邊鋒,中鋒

價格:人民幣2880元

耐克的vapor系列一直引領著足球鞋的革命,在追求輕質的道路上,vapor始終是領跑者。上代vapor曾用全碳纖鞋面帶給了我們無與倫比的震撼,而當新一代Mercunal VaporSuperfly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只能說驚喜依然。加載了新科技flywire,讓新一代的vapo喊為挑戰輕量極限的獨門利器。根據腳部受力區域設置的flywire隱藏于超薄的Teilin合成鞋面,在提供完美支撐的同時更令重量大幅下降,而新型的鑄模輕質鞋釘配合7層式碳纖大底將抓地、彈性與支撐融為一體,成就了這雙有史來最輕的足球戰靴。穿上這雙和C羅一樣腳下生風的球鞋,你也可以踩著單生一路過下去。

西的風火輪(F50)

適合位置:邊鋒,前鋒

價格:人民幣:1880元

F50,阿迪達斯史上“最輕”的足球戰靴,這雙結合了尖端科技與出眾設計全新打造的F50 adiZero僅重165克,是迄今為止最輕、最快的足球戰靴。

傳承經典,突破創新。這是一個好的產品所必須要做到的。一款經過多年發展和進化的產品,自然會在創新和摒棄中發展,以適應競爭殘酷的市場。家族傳承對于全新的F50來說,可能不那么顯而易見。但是經過仔細琢磨,你還是可以感受到些許千絲萬縷的聯系。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間,阿根延球星梅西穿著其個人專屬的變色炫紫與亮白相間配色的F50 adiZero出征世界杯。這位新晉世界足球先生表示:“新款F50戰靴輕得讓人難以置信,穿在腳上幾乎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對于我這種類型的球員來說,場上的奔跑速度是至關重要的,這雙戰靴能讓我在最重要的賽事中跑得更快,表現更好。”而隨西班牙拿到了世界杯冠軍的比利亞則穿著黑黃版本的F50 adiZero參賽,他說:“速度是我比賽中很重要的部分,能為西班牙贏得世界杯,我的球鞋功不可沒。”

最純粹的卡卡(adiPure)

適合位置:中場,前鋒

價格:人民幣1280元

adiPu的前身是阿迪旗下的COPA,以copa為原型打造的一款復古球鞋,簡約的設計和純皮革的使用使之成為市場上最經典的球鞋之一。換句話說,這樣的球鞋基本沒啥科技含量,腳踏這樣球鞋的基本部是完全技術型球員,他們是最純粹的技術型選手。adiPure系列忠于其柔軟,輕質的經典材質并和阿迪達斯獨一無二、耐用舒適的鞋面縫合技術完美融合。卓越腳感,輕質耐用,適合任何天氣,經歷多次干濕狀態依然保持皮質柔軟,跑動時如手套般貼合腳部。

adiPure運用阿迪自達斯專有Traxion奇釘技術,鞋釘采用堅固耐用的注塑橡膠材料制成,能提供完美抓地力,合理分配壓力,提升保護性能。同時,adiPure稍加寬了鞋身并使用了不對稱設計來適應每位消費者不同的腳形。鞋跟部分加入了adiPrene材料,有效吸收沖擊力,提供更好緩沖,增加穿著的舒適度,提供額外保護。為了減少跟腱處的壓力,外鞋跟處進行了擴展來增加球鞋穩定性和保護性。另外,為了防止腳底打滑,內鞋跟處保持了波紋結構用來減少腳部磨泡的風險。adiPure旗下主要球員有卡卡、范佩西、蘭帕德、皮耶羅、席爾瓦等。

皮爾洛的靈感(tiempo)

適合位置:中后衛,中場,前鋒

價格:人民幣2288元

Tiempo系列最早開發的時間是在1983―1984年期間,這可以算是nike公司最早的足球鞋系列了。1988年,NiKe第一雙足球鞋-Air strike問世,它也是第一雙Tiempo系列的產品。它的面世標志著Nike向足球領域拓展的進取心。鞋子采用了真皮的鞋面和金屬鞋釘,外型流暢明快、皮質細膩厚重。作為后來Tiempo系列的鼻祖,這雙鞋的鞋鞋面,車線,外形已經為之后的Tiempo系列定下了基調,成為了后來Tiempo的系列創作的鮮明范例。1994年美國杯之前,nike公司推出了Tiempo系列長久不衰的經典款式premier,很多球員也開始穿著它征戰的世界杯的賽場上,在最后的決賽上,最終腳穿premler、身披國旗的“獨狼”羅馬里奧,捧起了大力神杯,成為了讓許多球迷永遠銘記的經典時刻。而之后的歲月里,隨著Tiempo系列設計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加之在舒適性,腳感,重量上的不斷改進,Tiempo系列越來越成為了許多人踢球時的必選裝備。

靳內德的加農炮(Total90 laser)

適合位置:中場,中鋒

價格:1880元

足球比賽總是在高速中進行,我們一直在尋求最高的準確性,而比賽的結果也往往有賴于此,但是,力量與準確性并不總是可以兼得的,如今,Total 90 Laser足球靴的最新發展,實現了兩者之間的平衡。該足球靴設計獨特,精心采用了行業領先的創新技術,提高了射門和傳球的準確性,助你在比賽中更牛更出色。Total 90Laser所采用的材料和構造方法使足球靴在比賽中的性能達到一個高境界。球靴集靈活性和力量于一體,其臺腳性和舒適性也同樣是無以倫比的。耐克設計此款球靴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球員射門的準確性和力量,因為在高水平足球比賽中,準確性和力量的差距正是球隊的水平差距所在。Total 90 Laset足球靴結合了最新的設計、材料和構造技術,繼續為球靴的性能、力量和準確性立下新的標桿,幫助球員發揮出最佳水平。

法布雷加斯的操控(CTR360)

適合位置:前腰

價格:2188%

世界杯決賽上,伊涅斯塔的絕殺是誰傳的,答案是法布雷加斯。法布雷加斯穿什么?答案是耐克的CTR360。

以“控球”為核心設計理念的Nike CTR360新系列足球鞋為穿著這款球靴的球員帶來非凡的舒適感受,同時也詮釋了耐克不斷尋求新的科技以滿足運動員不同需求的理念。

耐克公司的設計師們一直致力于研究專業球員需求的演變,他們在設計CTR360球靴時亦是如此。CTR360的核心設計理念來源于對“控球”理念的深刻理解及洞察,并借鑒從南美聯賽獲得的啟發,以有效地傳接球、控球及分球為設計目標,對于在比賽期間頻繁使用的鞋面上的重要觸球點,設計考究而精細,從而使球員能獲得最佳的控球效果;同時,經過調整的球靴外底也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球員停球和控球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CTR360戰靴采用了一種獨特的合成面料“Kanga-Lite”,這種面料具有袋鼠皮一樣的舒適性和觸感;這種創新的面料柔軟而有韌性,用其制作而成的高性能鞋面可以適應任何比賽環境條件。

達內的獵鷹(Piredator)

適合位置:中場,前鋒

價格:人民幣1880元

篇10

一場溫暖的變革勢在必行

2014年2月下旬的一天,北方的春天還不肯卸下防備,怯懦的躲在北風身后,一下下割著行人的面龐。帶著訪問任務,我們匆匆走進了繆峰的辦公室,推開門,撲面而來的竟是暖風。這是一個掛著畫像和水墨風景畫的寬敞的房間,并沒有看到大片的暖氣管道,或是燒的紅彤彤的小太陽。帶著大大的問號,我們見到了繆總。和印象中的企業家形象略有出入,繆總是個看上去就讓人感覺溫暖的人,并不拒人千里之外,他會心的微笑,招呼著我們。

繆峰,山東得象電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得象集團位于濟南市高新開發區,是一家專業從事碳晶平面發熱材料研究與應用的高科技企業。

盡管我們事先做了功課,繆總還是耐心的為我們介紹了碳晶,它全稱碳素微晶,是碳元素的一種晶體結構,是一種改性提純碳素顆粒發熱產品,是以短碳纖維改性后進行球磨處理,制成微晶顆粒后,再加入遠紅外發射劑,以特殊工藝合成制作成加熱元件。它的工作原理是在電的引發激勵下,通過碳分子團產生“布朗運動”,由碳分子間的互相撞擊和摩擦產生熱能,生成大量的紅外線輻射。

術業有專攻,為了便于我們這些門外漢更好的理解碳晶采暖,繆總起身帶我們來到一幅畫像前。他告訴我們,這幅畫像就是碳晶電暖畫,插上電源三十秒內,畫的表面溫度就可以迅速升高。我們仔細打量了寬敞的房間,這些掛著的電暖畫精致又美麗,原來這房間的溫暖歸功于它們,心底的疑問瞬間化解。

繆總說,碳晶電暖畫是得象集團的產品之一,以電為能源,通過遠紅外線的輻射,能量直接作用于人體,從而達到采暖、保健與裝飾的三重效果。

依靠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得象的產品向多元化發展,獨立研制、推出了碳晶墻暖、碳晶地暖、碳晶電暖畫、碳晶床墊、碳晶浴寶、碳晶屏風等系列產品。得象碳晶系列采暖產品溫暖舒適,環保節能,電熱轉換率高,升溫迅速,控制靈活,使用過程無污染,所以碳晶電采暖技術應用前景十分廣泛,可以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費的傳統取暖方式,并可應用于軍事、航空航天航海、極寒地區的機場化雪、屋頂化雪、野外保溫取暖等領域。產品一經面世,獲得了社會廣泛關注和認可,解決了許多其他采暖產品無法解決的難題,為我國乃至世界的采暖行業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在霧霾中尋找春天

曾幾何時,清澈的藍天變得鮮為一見,曾經熟視無睹的藍天白云如今備受關注,天空變得灰蒙蒙,臟兮兮。霧霾襲來,一時間,世界仿佛籠罩在云霧中,夢幻又驚悚。每日頗高的PM2.5指數關注度,讓人人都成了氣象專家。嚴重的大氣污染,路人紛紛戴上了口罩,行人之間,只以一雙露出的眼睛相覷,匆匆走過,冷漠而殘酷。繆總義正言辭的說道,堅決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是我們建設國家的同時保護環境的殷切希望。馬路上漸次增加的私家車,郊區悄悄豎起的巨大的煙囪,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門前點燃的絢爛焰火,是這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外在體現,但同時也在深深傷害著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存環境。

2013年冬天,情況尤其糟糕。追根朔源,北方冬天的鍋爐取暖幾乎是罪魁禍首。雖然小區自行供暖的小鍋爐已經開始取締,但集中供暖規模龐大,且早已發展為成熟的體系,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牽一發而動全身,治理難度大。漫長的冬天里,南方陰雨濕冷,北方寒風刺骨,那些巴望著溫暖的人們,就這樣給了繆峰靈感和動力。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

自2009年9月投放市場以來,得象碳晶系列采暖產品已大量應用于住宅、部隊、學校、辦公、賓館等各類場所。供熱面積達1000多萬平方米,包括普通住宅;國內2000多所中小學校;、山東武警、新疆武警等上千處營房、哨所;山東省中石化各加油站;臨沂、德州、濟南等地的300多處郵局營業廳;萊蕪北岸小鎮、臨沂常山莊社區等多個城鎮化項目等。

作為碳晶采暖行業的龍頭企業,2012年7月,由山東得象制定、中國標準化協會通過的中國標準化協會標準――《碳晶電熱板標準》對外,這是目前碳晶行業唯一的行業標準,充分體現了得象產品的技術優勢和領先水平。

2013年的冬天,得象集團的發展勢頭愈發旺盛,在前幾年踏實積累穩步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大踏步前行,目前銷售網絡覆蓋了全國28 個省份,建立了包括800多家商,4000多家合作伙伴的銷售體系。并計劃兩年內,建成遍布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涵蓋3000家商,10000家合作伙伴的銷售網絡。同時,與各國家地區建立了廣泛的貿易往來。到目前為止,建立商長期合作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羅馬尼亞、西班牙、芬蘭、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2013年10月,得象美國分公司DESHINE成立。得象可謂在一片霧霾中迎來的企業發展的春天,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契機,達到了真正的“天時、地利、人和”,繆總坦言。

文化深處取暖

繆總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也十分深刻,他認為一個企業的核心技術會被模仿,甚至被超越,絕不會是永遠的壁壘。所以企業的發展歸根到底依靠的是文化。就像戰爭最終不是依靠武器,而是依靠人,依靠信仰制勝一樣。沒有文化的企業就沒有靈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空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是政府關注的頭等大事,也是一個企業應該終身為之奮斗的事業,繆總常常這樣教育手下的員工,使命感、責任心,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在。與人民一道,低碳節能,奉獻社會,傳播溫暖和正能量,才能鼓勵和幫助更多的人共同進步,這與企業自身的發展有著如出一轍的意義。

繆總十分牽掛那些條件簡陋沒有取暖設施的地方,如邊疆部隊,邊海防哨所,城鎮學校,貧困家庭。作為一家新時期的民營企業,得象從誕生之日起就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自公司成立以來,多次帶領著企業員工組織“送溫暖”活動,秉承著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經營理念,努力創造一個企業與個人、與社會、與環境共同受益、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截止目前,得象集團已經捐出價值累計高達2000萬元的碳晶電熱板。

其中,2010年與山東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幫”欄目合作開展“得象溫暖萬家行”活動,計劃為全國10000戶特困家庭、軍烈屬、五保戶免費安裝得象碳晶電熱板,真正實現“溫暖萬家,奉獻社會”的山東得象核心價值觀。

2013年5月,公司為四川雅安災區人民捐贈20萬元人民幣,用以災后重建工作;后續為留守兒童、艾滋病患兒、特殊教育學校、僑資學校等送去溫暖,并積極參與了山東省團委發起的“心愿直通車活動”,幫助青少年兒童實現心愿……

2009年至今,先后為全省41所希望小學免費安裝價值225萬元的電熱板;為全省18個“第一書記幫包村”捐贈115萬元的電熱板;更值得一提的是,得象還把支持國防事業,關心國防發展作為企業責任,先后為煙臺警備區、東營武警邊防支隊、武警新疆總隊等全國113個邊防哨所贈送價值200多萬元的電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