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鄉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時間:2024-01-19 17:49: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鄉村教育的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問題
1.1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
經濟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基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較低,經濟收入的有限必然導致教育投入的縮水。盡管國家特別關注教育問題,并對《義務教育法》進行了修訂,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費。但是,對于有些農村學生家長來說,在家務農或者外出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他們的經濟收入一直呈低水平,對其子女上初中、高中、大學的經濟支持度就低。
1.2“讀書無用”思想泛濫
近年來,國家對大中專畢業生的分配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打破了過去上了大學就包分配、吃國庫糧的格局,大中專畢業生不再統一包分配,而是實行“雙向選擇”,機關事業單位招錄都是“逢進必考”。也就是說,舉全家之力供養孩子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找得到好的工作,這種現實嚴重挫傷了農村家長希望孩子讀書成才的積極性,使他們滋生了“讀書無用”的想法。
1.3 思想政治課中考分值比重小
隨著中考體制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課在初中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小,無論是在教師眼中還是在家長和學生眼中,思想政治教育課成為名副其實的小科,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重視程度降低。例如,2011 年臨沂市中考,總成績860分,思想政治課50 分,還不到總成績的6%,分值比重很小。
1.4 思想政治課教師力不從心
由于思想政治課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有限的緣故,平時教學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時間安排相對不足。不論是自習時間還是輔導時間,見到的往往是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課”教師的身影。
同時,有些教師也給學生灌輸學習思想政治無用的思想,致使思想政治課學習時間被占用現象時有發生。
1.5 學生歧視思想政治課現象嚴重
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思想政治課程受到學生的嚴重歧視,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投入到了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中。即使是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學生做數學題或者學習其他科目的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思想政治課學習量很難保證。 轉貼于
2對策
2.1 多種措施提高農村經濟收入
2.1.1 強化政府職能,加大對農村農民經濟扶持和幫助力度,為農村子女上學提供可靠經濟基礎和保障,縮小城鄉差距。
2.1.2 農村農民積極進取,抓住國家的一切惠民政策,如種糧補貼、生豬養殖貼息貸款等好政策,利用當地有利條件,努力發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業等,為家庭增產創收。
2.1.3 積極響應國家的好政策,主動爭取國家的各種貼息貸款,利用當地有利條件,發展生產、發展經濟,從而使他們各自的家庭收入逐年增加。
2.2 強化教育,杜絕“讀書無用”思想
讀書是農村學生改變命運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舉措。即使國家對大中專畢業生不再實行統一分配,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不管在哪行哪業的人都要有較全面的知識。成才不在于學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起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2.3 轉變教師思想政治課教育觀念和學生思想政治課學習觀念
2.3.1 轉變教師思想政治課教育觀念。盡管思想政治課在中考中占有比較小的比重,但是思想政治課教育工作一樣重要。一方面,利用校內的資源,如圖書室、多媒體教室等來擴大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爭取和利用校外現有的資源,如去當地的公安派出所、法庭、工商等部門,看看他們是如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來維護國家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從而增加自己的社會實踐方面的知識;把課堂知識用來指導社會實踐,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與社會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因為教師講課只有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排憂、解惑,才會使學生感到政治課的實際用途。
篇2
關鍵詞:鄉村教育 村辦小學 小規模學校
2015年6月初,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的通知》,2016年4月底,河南省教育廳《以培養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為載體,啟動實施河南省免費師范生政策試點》的通知。政策是反映現實的風向標,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說明國家對鄉村教育的重視和支持,也折射出當前鄉村教育發展進入瓶頸時期這一不可忽視的現實。發展鄉村教育是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任務之一,也是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助力鄉村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然而,事實上鄉村教育發展不容樂觀。文章以村小(村辦小學)的發展為線索,揭示現代化進程中村小落寞的背景,探尋村小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出路。
一、現代化進程中村小失落的背景
1.鄉土社會的瓦解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于農村,于上世紀70年代拉開帷幕,90年代崢嶸展露,21世紀矛盾凸顯[1]。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逐漸開放,人們不再為衣食憂慮之后,傳統的社會格局變了。昔日鄉土村落厚重樸實的文化、鄉情、鄉音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愈發凋敝的鄉村文化。正如先生所言,“不論是好是壞,傳統的局面已經走了,去了。最主要的理由是處境變了。在一個已經工業化了的西洋的旁邊,絕對沒有保持匱乏經濟在東方的可能。適應于匱乏經濟的一套生活方式,維持這套生活方式的價值體系是不能再幫助我們生存在這個新的處境里了。‘悠然見南山’的情境盡管高遠,盡管可以娛人性靈,但是逼人而來的新處境里已找不到無邪的東籬了。”[2]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家族部落為結構的鄉村格局發生著改變,宗法社會漸漸消失,青年一代不在祖輩世代生長之地謀生,“生于斯死于斯”的鄉根不在,更多人選擇扎根于大城市。加之逐漸開放的戶籍制度、最新頒布的二孩開放政策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人口結構構成,也逐漸影響著農村人口的流動狀況。鄉村人口的驟減為鄉村發展帶來危機,適齡兒童的遷走迫使村小失去生源,在整個社會背景下,村小的失落又是偶然中的必然。
2.“撤點并校”政策的催化
從2001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這一政策起,全國范圍內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活動。直至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叫停這一政策,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這一政策即“撤點并校”才走到了終點。10年之間,中國農村教育發生深刻的變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報告指出:十年“撤點并校”使農村小學減少超五成,從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平均每1個小時,就有4所農村學校消失[3]。大規模的“撤點并校”導致越來越多離開農村的學校和沒有學校的農村這一現象的出現,致使“城擠、鄉弱、村空”局面的產生,許多農村的孩子因此而流失輟學。這一切說明教育政策對農村教育發展方向影響深遠。
3.“讀書無用論”思想的荼毒
從1999年起,我國高校開始大規模地擴大招生比例,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滿足了人們對進入“象牙塔”追求知識的渴望。但是,隨著大學生隊伍的壯大,“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原則致使傳統“天之驕子”的驕傲與風光不在,人才市場對大學生資歷的要求愈見苛刻,大學生本身創造的經濟價值也頗受爭議。現實社會中,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依靠其生意頭腦創收億萬財富的現象比比皆是,而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的案例也不勝枚舉。近幾年不斷刷新的“最難就業年”比例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讀書無用論思想”的信篤。加之,現代化進程中,高等教育的高額收費加重了部分家庭的經濟負擔。培養一個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完成四年學業至少需要五萬元,對于一個農民家庭而言不堪重負。因此,許多農民子弟面臨高額的學費而放棄進入大學,轉而加入農民工的行列。而且,現在許多農村家長也持有這樣的觀念:既然孩子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倒不如早早輟學打工掙錢。在此背景下,村小生源逐年流失,使殘存的學校發展面臨困境乃至倒閉的風險。
二、現代化進程中村小發展的現實困境
1.鄉村學生:管不住
截至2013年5月初,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然超過六千萬,而留守兒童又是村小的主要生源。蔣能杰導演歷時六年拍就的紀錄片《村小的孩子》真實地反應了鄉村學生的生活、學習現狀。村小的孩子普遍遭受情感缺失、低質量教育的危害。紀錄片中,多數孩子不僅匱乏同年齡階段最基本的文化常識,而且視野狹窄、目光短淺,實際上是父輩生存路徑的重演。在村小就讀的兒童呈現難管或者管不住的狀態,其生活、學習狀況著實堪憂。這些孩子不僅在課堂搗亂不認真聽老師講課,而且在家也不聽監護人規勸。有的逃學私下結交社會不良青年,有的沉迷于電子游戲不能自拔,有的小小年紀就沾染了抽煙、斗毆和偷竊等不良惡習。這些少年兒童認為,反正父母也不關心他們,熬到一定年紀出去打工即可,讀書或不讀書沒有本質上的區別[4]。由于鄉村學生的精神迷失致使其基本倫理常識的匱乏,以至于在學校呈現管不住的狀態,這既讓教師痛心和無奈,也使得村小以及鄉村孩童的未來渺蕪。
2.鄉村教師:留不住
鄉村教師的生存困境屢見報端,多見于鄉村教師工資低少、鄉村教師職稱難評、鄉村教師上升空間小等問題。事實上,村小教師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其職業認同感偏低。其一,鄉村教師工資偏低,致使鄉村教師懷疑其職業功用價值。現代化進程中,金錢至上觀念橫行,有些教師認為農民外出一年打工的創收就是其幾年三尺講臺的辛苦耕耘收入,某些教師因此憤憤不平,難以守護“教師”這一清苦職業。其二,村小教師編制有限,上升空間小,前途堪憂。由于鄉村生存條件艱苦,村小的師資是由部分代課教師填充,有些代課教師苦撐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依舊難獲得一個國家認可的資格“編制”,所以某些熬不住的代課教師會無奈選擇放棄教師職業。另外,鄉村教師獲得提升的培訓機會、升遷機遇偏少,使得某些在編教師一旦抓住“機會”就迫不及待地轉到城市里去。而且,近年來實行的“特崗教師計劃”也只是短暫的把那些年輕的“血液”捆在鄉村,一旦三年期限已滿,這些新教師就會擺脫鄉村的捆綁,跳槽到條件好的地方去。綜上,鄉村教師流失是由其自身功利取向驅使,缺乏個人職業認同感所致。事實上,一個真正熱愛教育事業、醉心澆灌一方桃園的教師是不會出走的。這也凸顯出培植熱愛家鄉教育事業的本土教師的重要性。
3.鄉村家長:靠不住
現代化進程中,大批農民逃離鄉村轉入城市務工,不僅剝奪了鄉村青壯年勞動力致使鄉村文化難以延續呈現荒漠化,也使留守鄉村孩童缺少情感關懷而精神迷失。近十年的“撤點并校”致使村小數量萎縮,有條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鄉鎮或縣城寄宿學校,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的孩子只有o奈選擇附近村小就讀。鄉村教育因此出現“上學遠,上學難,上學貴”的狀況,而且加重了某些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地區家庭的負擔。因此,部分鄉村家長抱著為孩子創造更好經濟條件的美好愿望而外出務工。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他們一年或者幾年才回來一次看望留守在鄉村的孩子和老人。他們認為,只要給孩子留足夠的金錢,就是疼愛孩子。殊不知,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缺少父母的養育之愛,是對孩子心靈成長最大的傷害。近年來鄉村孩子長大之后與父母關系不和、問題行為頻發便可佐證。加之,一些鄉村家長“只生不養”的觀念致使其理所當然地把孩童交予留守老人養育,不僅錯失了孩童對父母應有的依戀,也錯過了孩子成長需要的關懷。可見,促進鄉村孩童健康成長,鄉村家長不可缺席。
三、現代化進程中村小發展的理想圖景
現代化進程中,農民傳統“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念已有所改變,鄉村常駐人口銳減,鄉村文化也日益凋敝,多種原因致使村小生源減少。因此,恢復村小昔日的繁榮既不客觀也不現實,為今之計是立足鄉村,因地制宜,以鄉村學生為本,發展特色小規模學校,開展因材施教的小班化教學;以鄉土為根,培植本土教師,為村小留住發展教育的主力軍;以兒女為念,重塑鄉村家長的養育理念,為鄉村學生留下一個美好的童年。
1.以學生為本,創辦鄉村特色小規模學校
學者劉鐵芳認為,鄉村教育就是培育鄉村少年活潑、樂觀的健全人格,致使其精神成人,并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礎[5]。因此,村小發展應該以鄉村學生為本,以促使鄉村孩童精神成人為理念。首先,打造優質小班化教學模式。“小規模化”的“小班小校”是農村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村小可以根據學生特點,開展復試教學,對學生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育。學生樂學,引導其發現興趣以為日后深造奠基;學生厭學,引導其學一技之長為日后生活打下基礎。其次,開發地方課程和鄉土文化教育。村小應立足當地特色,把鄉土文化引入課程,可邀請有一技之長的村民講述傳統技藝。如此,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民間文化也得以傳承。村小對孩童的教育應突出鄉村應有的人文關懷,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總之,鄉村教育要培養鄉村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愛家鄉的情感,不管日后村里的孩子身在何處都能懷著一顆對鄉村生活感恩的赤子之心。
2.以鄉土為根,培植熱愛家鄉的本土教師
鄉村教育的根本主體是鄉村教師,留住鄉村教師才是村小發展之根本。各地村小應切實貫徹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提供教師學習上升的機遇,使鄉村教師的教育事業得到根本的保障。鄉村教師在物質與精神上得到供給與滋養,才能獲得對自身的職業認同感與人生的歸屬感,才能踏實地守護村小教室的那三尺講臺。另外,培植熱愛家鄉教育事業的本土教師才是村小發展的關鍵之舉。近年來高等師范學校培養的小學教師并不能適應村小的生存環境,村小教師頻繁轉崗,教育質量低下便可見一斑。過去的中等師范教育可謂是鄉村教育事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其為村小發展提供優秀的師資,使多數農民子弟得益而魚躍龍門。因此,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適當地發展當地中等師范教育,吸引農村優秀少年入讀師范,減免其學費,政府為其提供獎學金,以保證農村學生讀書無憂。而且,當地政府應承諾學生學成歸來之后直接入編家鄉村小教師隊伍,并提供其學習與發展的空間。此外,各省市高等師范學校可試行開展“免費師范生”教育,招收當地鄉村學生,為村小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全科教師。如此,學成歸來的“新教師”有了生活保障,加之其自幼培植的熱愛鄉土觀念,這些新的鄉村教師一般都能根植鄉土,踏實為鄉村教育發展貢獻自身的力量。
3.以兒女為念,重塑鄉村家長的養育理念
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家長逃離農村進城務工,把孩子托付給年老一代養育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導致孩子畸形成長的錯誤行為。因此,鄉村教育應該轉變鄉村家長觀念,倡導孩童在父母養育下成長的理念。首先,鄉村家長應做到從孩子出生到小學畢業陪伴其左右。鄉村家長本身應樹立“生,就要養育與陪伴”的理念,從孩子咿呀學語、學會走路,到孩子性格與習慣的養成,鄉村家長都應該事必躬親,不能缺席。這是父母與孩童樹立信任與加深情感交流的關鍵期,也是培養與子女親情關系的重要時期。其次,家長應嚴于律己,言傳身教。家長的言行舉止,對稚子而言是為參照,所以鄉村家長要提高自身修養。父母缺席兒女成長是對孩子最大的虧欠,金錢也無法償付。陪伴,才是最溫暖長情的慈愛,因此,鄉村家長應以兒女健康成長為念。
――――――――
參考文獻
[1] 吳重慶.無主體熟人社會及社會重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 .文集(卷四)[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 劉金松.21世紀教育研究院報告:十年“撤點并校”農村小學減少超五成[EB/OL].(2012-11-19)[2016-3-20].經濟觀察網:http://.cn/2012/1119/236260.shtml.
[4]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教育向何處去:對農村撤點并校政策的評價與反思[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篇3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州、縣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以健全全民社保體系為重點,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為抓手,以強化農村人才供給為支撐,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助推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注入強大的人社動力。
(二)目標任務
到2021年底,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就業崗位、創業服務等基本公共就業服務;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5萬人次;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80人;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培訓(包括新生代農民)400人;大力實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劃”,爭取創業培訓完成40人以上。組織創業專家團隊下鄉指導4次,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900人。全年累計舉辦招聘會8場,其中農村勞動力專場招聘會4場。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適時調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落實基層人員待遇、職稱傾斜政策,擴大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基層服務項目招募規模,引導人才向鄉村流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重點工作
(一)實施就業創業富民計劃
1.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收。(1)挖掘就業崗位。發揮人力資源市場、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站(所)作用,深入所轄園區、企業挖掘適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工作崗位,及時推薦就業崗位。(2)持續做好有組織勞務輸出工作。統籌用好公益崗位,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進行就業援助。大力培育勞務經紀人,鼓勵勞務經紀人帶動農村勞動力有組織性勞務輸出,發展勞務經濟,引導和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3)開展就業專項活動。積極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送崗下鄉”、“就業扶貧行動日”等就業招聘活動,每季度至少組織1次農村勞動力專場招聘會或送崗下鄉活動,加大面對面對接,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信息,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4)打造“農村半小時就業服務圈”。在以半小時路程為半徑的鄉(鎮)、行政村地域內,設立一個就業服務場所,為當地貧困勞動力及時提供就業信息,促進就業創業。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招聘求職服務,方便農村勞動力享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就業服務。(責任部門:就業服務局)。
2.支持農民自主創業。(1)推介創業項目。開展“就業創業服務鄉村行”“創業培訓進鄉村”活動,廣泛征集投資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好的創業項目,免費提供給有創業愿望的農村勞動力和返鄉入鄉有創業意愿的人員。加強返鄉創業專家團隊指導功能,對有創業愿望的返鄉農民工、大學生等群體人員開展“一對一”的創業指導服務,幫助提升創業能力。(2)鼓勵自主創業。對貧困勞動力首次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領取工商營業執照且有正常經營行為1年以上,并參加社會保險的,給予一次性5000元初創企業補貼。對畢業三年內自主創業的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3)提供創業擔保貸款。計劃拿出10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指標,用于幫扶鄉村振興項目,給予項目資金支持。積極扶持農村電商創業,對在電商網絡平臺開辦“網店”的貧困勞動力,也可按規定享受創業擔保貸款政策。(4)強化返鄉入鄉創業載體建設。探索打造適合鄉村創業的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為入駐基地的農村勞動力和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創業服務,同等享受扶持政策,落實房租物業費減免、水電暖費定額補貼等優惠政策,降低入駐企業和創業者經營成本。積極選樹一批農民創業典型。(責任部門:就業服務局、小額擔保貸款中心)
3.強化農民技能培訓。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進行鄉(鎮)、村專項培訓活動,組織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農民工向農技工轉型培訓、推動新生代農民工接受就業技能培訓或崗前培訓,對有創業意愿并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開展創業培訓,加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提高培訓和就業需求的匹配性和培訓后就業率,提升城鄉勞動者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責任部門:局職業能力建設科、就業服務局)。
(二)實施鄉土人才培育計劃
(1)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力量建設。在基層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錄(招聘)中,根據實際需求合理設置年齡、學歷、專業等招聘條件,拿出一定數量的職位(崗位)面向本縣市或者周邊縣市戶籍人員(或者生源)、退役士兵招錄(招聘),可靈活確定考試方式。根據《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帶編入伍方案》,將入伍高校畢業生招聘向鄉鎮一線傾斜,加強鄉鎮一線工作力量。(責任部門: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科)
(2)培育鄉村專業技術人才。結合縣域實際,開展教育、衛生等部門自主招聘。進一步降低招聘門檻,配合教育部門推進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協助衛生計生部門做好鄉村醫生“鄉聘村用”、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均衡基層教育、衛生人才資源配置。加強鄉鎮農經、農技、農水人才隊伍建設。(責任部門:局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科、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科)
(3)引導人才鄉村流動。推動實施人才政策2.0版落地,實施省內高校、科研院所、承擔科研項目的醫療衛生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保障其職稱評定、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權益。擴大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基層服務項目招募規模,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責任部門:局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科、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科、行政審批辦、人才中心、就業服務局)
(4)落實基層待遇、職稱傾斜政策。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鄉鎮工作補貼、高校畢業生到艱苦邊遠地區高定工資政策。配合教育部門落實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政策。推進基層教育、衛生職稱改革。加大對長期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鄉村教師、農村基層工作的衛生專業等技術人才職稱評審政策傾斜力度,對表現優秀、業績特別突出的專業技術人才,同等條件下優先評聘,符合條件的可破格晉升職稱待遇。(責任部門: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科、行政審批辦)
(5)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支持縣技工學校(縣職教中心)強化涉農專業建設,開設一批面向鄉村的特色專業,針對性培養充實養老護理員、鄉村工匠、非遺傳承人等專業技能人才。加大技工教育宣傳力度,動員鼓勵適齡青少年入讀技工院校。落實技工院校免除學雜費政策。開辦專門班次,為本地企業培養輸送所需技能人才。組織農民參加職業技能鑒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職業技能競賽等多種技能評價。(責任部門:局職業能力建設科)
(三)實施農村社會保障提升計劃
(1)全面落實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政策。依據《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經辦規程的通知》文件要求,指導社保局嚴格按照制度要求經辦制度銜接業務,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做好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責任部門:局社會保險科)
(2)適時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認真執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積極主動指導社保經辦部門持續實現符合條件貧困人口應保盡保,做好由政府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工作。(責任部門:局社會保險科)
(四)實施農民工勞動維權計劃
(1)暢通農民工維權渠道。主動公開勞動監察、勞動關系、調解仲裁機構地址及聯系方式,全面受理農民工咨詢舉報投訴,及時做出回應。對具有爭議調解不成欠薪案件,啟動仲裁“綠色通道”,快速化解爭議矛盾。
(2)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強化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日常巡視檢查、專項檢查,以政府投資項目和工程建設領域為重點,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排查整頓,落實根治欠薪各項舉措。對發現的問題隱患及時進行通報警示,將拖欠農民工工資納入信用體系建設,對符合規定情形的違法企業及個人,依規列入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對嚴重欠薪的企業和個人進行聯合懲戒,對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企業和個人依法移交司法部門追究刑事責任,確保勞動報酬全部及時足額支付到位。
(3)加強企業勞動用工指導。指導督促用工企業與貧困勞動力簽訂并履行勞動合同、參加社會保險、按時足額發放勞動報酬。(責任部門:勞動監察大隊、調解仲裁管理科、勞動關系科)
(五)實施人社公共服務提優計劃
(1)加強人社基層平臺建設。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規范化建設的意見》,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向鄉村延伸,推進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提升基層公共就業服務經辦能力。
(2)提升就業服務水平。完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辦法,允許在城鎮常住并處于無業狀態的農村轉移勞動者在城鎮常住地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均等化公共就業服務。(責任部門:就業服務局)
(六)加大部門年度鄉村振興績效考核
緊緊圍繞省、州、縣的重大決策部署,并與州考縣工作緊密銜接,將過去脫貧攻堅指標轉換為鄉村振興列入績效考核體系,并賦予不低于15%(30分)的權重。充分體現績效考評的“指揮棒”作用,各部門重點職能工作指標體現鄉村振興工作,確保全縣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形成合力。(責任部門:局績效考核科)
三、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認識。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統一思想,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共同意志、共同目標、共同行動,局黨組定期研究部署鄉村振興工作,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推進各項工作落實。
(2)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局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辦公室,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負責統籌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有關工作部署。鄉村振工作情況納入部門(科室)年度考核內容。局辦公室每月實行月調度制度,每季度通報一次工作情況。
篇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規劃,同時,部署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措施。
2012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做出了采取措施提高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安排。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以下稱“計劃”),從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著眼,從切實提高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入手,提出了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八項措施,從提高教師素質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提高物質待遇到給予精神鼓勵,從師資配置的編制數量到質量等多維度,從鄉村教師隊伍實際出發,綜合施策,打出了組合拳,精準施策,制定出了有效提高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務實措施。“計劃”及時、務實地落地,對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綜觀我國教育發達地區和國際教育發達的國家,他們的教育之所以強,最根本的是教師隊伍強,教師隊伍強的基礎是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強。由于營造出了比較突出的職業吸引力環境,才將優秀的人才聚攏起來,教育強區、強校的建設才有人才的保障。上海、北京等地區,北京十一中學等學校的教師職業吸引力強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芬蘭的教育質量是國際公認的,他們國家的師范類高等教育是最難報考的專業之一,從事教師職業必須有師范類教育專業碩士畢業學歷,教師職業是社會上最受羨慕的職業。
我國鄉村教育在整體教育格局中是薄弱環節,而鄉村教師相對薄弱的現狀,是鄉村教育這個薄弱環節中的關鍵因素。解決鄉村教師薄弱的老大難問題,抓住了提高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無疑是抓到了關鍵。
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重點任務。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工作的重點難點均在鄉村。提高鄉村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關鍵在于教師等資源的均衡配置;實現鄉村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一靠國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二靠地方政府同心協力的落實。落實國家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實實在在提升,真正使鄉村教師職業成為教師羨慕的崗位,這是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試金石。
持續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讓教師職業更有尊嚴。我國教育的發展,一直伴隨著教師職業吸引力的提升,教師職業越來越受到尊重。但也應看到,由于社會勞力待遇的普遍提高,教師職業收入比較優勢在下降,一些農村地區教師的工資僅能維持基本生活;在農村教師招聘中,出現了女生比例大大超過男生的狀況。從社會擇業的維度分析,教師的職業吸引力有所下降。
扭轉教師職業吸引力下降趨勢,持續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形成優秀人才愿意選擇教師職業的局面。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專業成長建設,讓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師職業形象,進一步發揚大,助力于教師職業吸引力的提升。
篇5
關鍵詞:高考改革 綜合素質評價 鄉村教育 困境 機遇
繼教育部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之后,被稱之為新高考改革配套措施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也相繼出臺。這項政策的出臺,意味著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已經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然而,基于我國鄉村教育的現實情況,綜合素質納入高考體系缺乏適宜的環境,必然會對鄉村教育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困擾。
一、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綜合素質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特長個性、扭轉應試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對于我國教育改革的大局具有重要意義。雖然,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還存在著諸如評價體系不健全、傳統教育文化制約、校園環境缺失等問題[1],但是這些問題是能夠在實踐中加以解決的。
1.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自從1999年我國提出素質教育以來,上層就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采取科學評價方法考察學生素質和能力、確保高校選拔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提出了多項指導意見和政策。但是這些政策較為宏觀,在全國范圍內往往缺乏現實可行的具體范式。所以,《意見》對高中生的素質從五個維度進行評價,對評價內容、評價程序、組織管理方面都進行了規定,能夠發揮其在素質教育領域的導向作用,是我國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措施。
2.是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證
新課程改革旨在對基礎教育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與教材、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與轉變,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改革[2]。然而,受我國教育基本情況的制約,新課程改革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與困境:首先,應試教育傳統根深蒂固,是新課改面臨的根本性阻力,任何脫離考試的教育理念與方式都缺乏來自學校、家長、社會的支持;其次,國人在教育領域的功利心較強,追求功名與成績的心理是新課改在短時間內難以滿足的。所以,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意味著綜合素質發展能夠在升學考試之中發揮作用,適應了學生綜合素質的訴求,新課改具有了生命力。
3.是提高人才素質,變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從學生層面而言,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能夠借助于高考自身對于基礎教育的指揮棒職能,提高學生發展自身素質的動機。在單純以考試為主的高考體系之下,發展綜合素質往往“無利可圖”,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不會注重綜合素質的發展,無論是學生個人的成長還是高校選拔優質的人才都受到限制。所以,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是我國人才素質提高、變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鄉村教育在此趨勢下的困境分析
由于缺乏綜合素質發展的條件,鄉村教育必然會受到沖擊,陷入困境之中。
1.缺乏綜合素質發展的現實環境
近年來,雖然國家加大了對鄉村教育的投入以及實現了義務教育免費,鄉村教育得以加快發展。但是長期的差異化發展,使得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彌補。況且綜合素質評價的標準又是以城市學校為導向的,這就意味著鄉村學校缺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環境。
(1)學校環境
由于我國長期奉行城市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鄉村學校在基礎設施方面發展滯后,城鄉學校在校舍、教學設備、活動場所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就意味著,鄉村學校落后的基礎設施必然會限制學生在綜合素質領域的全面發展。
(2)教師結構
《意見》規定,對學生從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五個維度進行評價,意味著需要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促進學生這些方面素質發展的師資條件。學校的師資結構必須包含品德教師、學業教師、心理和體育教師、藝術類教師、社會實踐指導教師五個方面。但鄉村學校師資不充裕,結構性短缺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藝術類教師和社會實踐教師十分缺乏,導致鄉村孩子的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方面與城市孩子相比存在較大差距[3]。
(3)校外資源
鄉村學生由于生存的社會環境限制,校外時間的安排往往十分單一。以藝術素養為例,鄉村學校之中缺乏此方面的師資資源,校外也沒有相應的藝術教育機構可供選擇。所以,鄉村教育在校外資源方面的短缺也成了鄉村學生綜合素質領域發展環境缺失的一個重要因素。
2.缺乏綜合素質發展的教育理念
從一定程度上,鄉村教育受高考的影響更為嚴重,應試教育風氣更為盛行。過去,高考的競爭是單純的學業水平的競爭,能否考上大學以及名校都以高考分數為準繩。在這種體制之下,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并不會產生較大的作用,鄉村學生能夠通過刻苦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教育現實之間的差距。一旦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之中,單一的評價方式必然向多元進行轉化,意味著以分數為基礎的高考錄取機制的部分解體。這種新形勢對于鄉村教育,將產生革命性的沖擊,新形勢與舊理念之間的沖突必將長期存在。應試教育理念的盛行及其必要性導致鄉村教育很難接受綜合素質發展的理念,而學生綜合素質均衡發展又要求學校以素質教育理念為導向。這種新舊教育理念之間的矛盾必然會在一定時間之內制約農村教育的發展與進步。
(1)城鄉教育公平受到沖擊
在高校錄取制度從一元走向多元之后,城市學生通過高考走向大學的道路變得更寬,特別是通過保送生制度、大學自主招生制度進入大學的學子中很難見到農村學生的身影。近幾年的報道顯示,我國著名高校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明顯下降。這也說明了一個情況,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高校錄取多元化的今天,鄉村學生在“不以分數論英雄”的高考改革形勢下將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雖然像北大、清華之類的名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通過制定一些政策向農村地區考生傾斜,但這也反映了農村學生已經在競爭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中處于劣勢。所以,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使得脆弱的城鄉教育公平變得更加岌岌可危,鄉村學生考入大學之路變得更加狹窄。
(2)鄉村教育在此形勢下的機遇分析
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是我國教育改變自身存在弊病的一劑猛藥,也是鄉村教育實現自身轉變的一次機遇。雖然這種趨勢給鄉村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特別是對脆弱的城鄉教育公平十分不利,但是鄉村教育要實現發展必須正視這種改革帶來的陣痛,抓住改革帶來的機遇。
首先,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必將促使鄉村教育轉變應試教育理念,走向素質教育,為鄉村教育發展的注入內部動力。綜合素質成了高考評價的一個項目,意味著其成為高考指揮棒指向的一個方向,也就成了基礎教育培養的方向。鄉村教育在這種形勢下也就有了自發變革的內部動力,必然會謀求創造環境培養農村學生的綜合素質,建構綜合素質發展的學校內部機制。
其次,農村教育獲得了發展素質教育的外部推力。高考錄取制度的轉變必然會促使農村學生家長、社會其他力量推動農村教育的變革。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必然會促使農村家長想方設法提高子女的綜合素質:一方面給現有的農村教育體系施加壓力,迫使其做出轉變以應對高考形勢的轉變;一方面,農村家長會加大對孩子在綜合素質方面的投入,吸引社會力量在鄉鎮開辦一些培訓班。
總體而言,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被視為一種促進鄉村教育轉型的“倒逼機制”[4],即通過強調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來促成鄉村教育進行一種革命性的轉變。
三、基于鄉村教育現實的應對策略
改革必然面臨局部利益的調整,農村教育在改革的形勢之下受到沖擊也是無法避免的利益調整,是教育發展的大局使然。教育部門必須發揮導向作用,制定適宜的政策,幫助鄉村教育走出困境,抓住教育改革的機遇,提高農村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實現我國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鄉村教育也必須在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體系的大勢之下化沖擊為動力,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創造綜合素質發展環境,追趕城市教育水平。
1.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盡快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
鄉村教育之所以在新高考改革下受到較大的沖擊,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城鄉教育二元體制的存在。教育改革往往以城市為導向,制定的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更適合城市學生的發展。但是,這種適合城市學生的評價標準又是符合社會主流的,是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需要的。所以,盡快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是解決鄉村教育困局的根本道路。
具體而言,需要實現城鄉教育在基礎設施、師資隊伍、教育經費領域的一體化。其中基礎設施一體化是硬件一體化,提高鄉村學校的現代化水平。各省市應該根據城市一般公立學校基礎設施條件建立統一的標準,為鄉村學校建設與時展相適應的教育設施,為農村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打下硬件基礎。教師隊伍一體化是軟件一體化,重點是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完善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藝術類教師)。經費投入一體化是保證,無論是鄉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教師隊伍建設,都必須以強有力的財政制度作保證。
國情的變化,特別是經濟上的發展決定了我國不再需要在教育領域集中資源、區別發展,意味著城鄉教育一體化是現實的、可行的。鄉村教育只有在設施、師資、財政上的劣勢得以解決,為農村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創造適宜的環境,才能從整體上提高農村學生素質、實現教育公平。
2.立足鄉村教育實際,形成適宜的綜合素質發展策略
城鄉教育一體化只是給鄉村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供了環境,并且這種一體化也不是在短期內能夠實現的,還需要立足鄉村教育實際,形成適宜的綜合素質發展策略來應對城鄉學生素質發展的差距。所以,在設計農村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策略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立足鄉村實際制定評價標準,任何脫離農村實際的標準對于農村學生而言都是沒有意義的,必須是他們能夠有條件實現的。其次,這種標準必須是符合社會主流的,符合社會、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對鄉村學生未來發展是有利的。最后,這種策略必須有利于縮小城鄉學生在綜合素質領域的差距。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參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學習中設置對學生有難度但是通過引導可以解決的學習任務,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同樣,在農村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中,如何根據農村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制定對農村學生有一定難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標,會更有利于農村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綜合素質納入高考體系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必然會涉及到局部利益之間的調整。鄉村教育在此改革之下,無論是舊有的教育體制受到沖擊,還是城鄉教育不公的擴大都是無法避免的改革陣痛。只有勇于面對改革帶來的沖擊,抓住改革的機遇,鄉村教育才能破而后立,轉變發展理念,實現自身的完美轉型。
參考文獻
[1] 趙利萍,周先進.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招生的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
[2] 郝德永.新課程改革:癥結與超越[J].教育研究,2006(5).
[3] 張旺.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公平的時代訴求[J].教育研究,2012(8).
篇6
近年來階層流動不暢的問題逐漸顯現,當前中央將反貧困目標明確指向貧困的“代際傳遞”,這不僅體現了對矛盾關鍵的深刻洞悉,更是對解決矛盾的時機和戰略的精準把握。要解決貧病遺傳,各界已有共識:必須以“造血式扶貧”取代“輸血式扶貧”,幫助貧困人群走進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從非良性循環轉入良性循環,教育顯然是極為關鍵的要素。目前,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尤其是東西部之間,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資源失衡,因此加大對鄉村、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顯得更加緊迫。
在諸多影響因素中,師資隊伍的質量至關重要。有統計顯示,西部地區代課教師約占教師總數的20%,在西部貧困山區,代課教師甚至已成為支撐教學的主力軍。缺乏優秀師資,教學質量不能保障,學習效果堪憂,造成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此次深改組會議將解決問題的靶心對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可謂切中肯綮。
然而,僅僅靠加大教育投入還不足以化解現實的復雜問題。在教育費用上漲,就業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貧困群體、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負債讀書后極有可能面對巨大的償債壓力,這使得“讀書無用論”極易在貧困人群中死灰復燃,部分青少年主動選擇輟學打工。中科院一項課題調查發現,某些西部貧困地區初中階段一屆學生的輟學率甚至高達25%。
因此,除了將教育資源向這些地區傾斜之外,還需調整貧困家庭的受教育預期,改變其對教育的淡漠與疏離,提升其自身的發展信心。
一方面,要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使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都能接受適應就業需求的職業培訓,通過疏通教育“入口”到就業“出口”的通路,以就業杠桿維護貧困家庭對教育的信心并以此撬動其教育投入。在這方面,國務院亦有精準的政策指向,2014年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特別提出要加大對農村和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輔以正確的扶貧方法。經濟拮據使貧困人群傾向于選擇相對短期行為。放棄未來發展換取當下生存需要,是基于現實的理性選擇。而且,在以往的扶貧政策中,政府無條件的投入有時會使被扶助對象對外援產生依賴,失去發展自身能力的動力。因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倡導的“有條件現金轉移支付”作為一項創新性制度安排,近年來得到國際社會關注。這種制度的關鍵,是將貧困家庭的成年人參與勞動以及對下一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作為政府提供補貼的前提。
篇7
一、親子教育的嚴重缺失
親子教育,它是家長對孩子教育和影響的結果,它的操作者是家長,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其他人。在農村,原來只是留守兒童親子缺失,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還是得到父母的關愛。自實行“撤點并校”政策,就更加劇了親子教育的惡化。每次到鄉鎮小學,每當看到較小的孩子排隊打飯,端著飯菜混在一起的飯碗散落在食堂四周就餐時,我的心情總是難于平靜。學前班開始就到離家幾里甚至幾十里之外的中心校寄宿就讀,6、7歲的孩子,平心而論,這個年齡段的她們,飯燙了都會哭鼻子啊,他們正是該在父母懷里撒嬌,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光。處于幼年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的關心和愛護,不管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照顧和關心多么好,都不是自己的父母,他們不能夠從中體會到親情的溫暖,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大的遺憾。孩子一周回來一兩天,時間上和空間上,都與農村的家庭疏遠,讓本就薄弱的家庭教育雪上加霜。對這些孩子而言,愛和親情成了日常生活中時常牽掛擔憂遠離的東西,導致家庭情感疏離。
二、村小的衰落
最直觀的表現,首先是學校數量急劇減少。那些利用扶貧資金新修或擴建的農村小學,有的才使用,現如今雜草重生,有的成了倉庫間、養雞場,更多的是空置、廢棄,就是原來學校大門上寫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幾個大字也模糊不清,變成灰白的空墻。
尤其對于偏遠山區的村落,鄉村學校往往是村落中唯一帶有文化韻味的標志性建筑,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教學點,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代表,是當地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村民來說,家中的讀書郎,村中的小學堂,不僅能增加鄉村生活的人文韻味,更寄托著他們對鄉村美好未來的一種希望和向往。在鄉村學校被撤并前,一個村子里有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交往,有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還有學校教師與當地村民之間的互動,正是基于學校之上的這些活動,加深了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系,進而構建了彼此熟悉的社會關系網絡。傍晚的鄉村,孩子們一起游戲玩耍,村民們互相串門,教師在茶余飯后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學習表現,村子里一派融洽和諧的氣氛。而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后,學校被撤并了,許多孩子不得不選擇住校上學,從此遠離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鄉間的自然野趣、民間的故事傳說、豐富的節日活動和熱鬧的氣氛、村民間的熟識與親切感都逐漸成為歷史的記憶,鄉村社會文化對他們來說逐漸變得疏遠與陌生,原本貧乏單調的農村生活越發沒有生氣、寂寞,更顯得冷清。
三、輟學率大幅度提升。
雖然國家對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但家長們為孩子置辦的住宿設備,加上伙食費、來回的路費等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河北省教育廳巡視員、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長韓清林透露,小學輟學率退至十年前,輟學主體遷移至低年級。近四年來,全國小學輟學率大幅度回升,“從2008年輟學生 63.3萬人,輟學率5.99‰,到2011年輟學生已經達到88.3萬人,輟學率8.8‰,這與1997年、1998年、1999年的輟學水平大體相當。”盡管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實施了十余年的“撤點并校”政策被叫停,但木已成舟,校點基本上沒有回復。
安全問題、心理煩躁日顯突出
伴隨而來的是孩子容易出現精神危機。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其心智尚不完善,人格不夠健全,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過早的寄宿,會引起學生身體和心理的諸多不適,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親情關系的疏遠,常常引發感情脆弱、焦慮自閉、自信心缺失、攻擊性強等心理問題,過早地寄宿,違反了兒童教育的基本規律。
四、給教師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的原意是通過整合教育資源,提高中心校的教學質量。但一些調整后的中心校教學質量沒有明顯提升,反而因班額增加,人數增多,教師工作量加重,住宿及后勤配套設施一時難以跟上,食堂炊事員、寢室宿管員、校醫等后勤人員也沒有及時調配,教師教學和安全監管壓力過大等因素,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
以上這些情況是我們到鄉鎮中學培訓、聽課、調研的所見所聞。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如此,其結果必然導致農村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實在是令人擔憂。
那么,在鄉村被改變時,鄉村小學要如何改變,才能重新獲得與鄉村的聯系,才能重與鄉村建立新的“內在聯系”中汲取營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撤校并點”一方面改變了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也成為推動改變了鄉村變化的新的力量。但新的集中小學是不是能與其生存的環境重新發展出“內在聯系” 還不清楚,這也是值得探討的。當上學路不再是村里的那條小路,當上學路不再連接日夜生活的鄉村、家庭和同樣為親人鄰居的老師同學時, 新的上學路將把孩子們引向何方?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政策法規處處長高學貴曾提出:中國未來的農村到底會怎樣?一方面大量的農民進城,后又有農民返鄉,農民到底怎么樣走,未來農村還有沒有人,還要不要農村教育,農村教育未來是什么內容?論壇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重申教育的基本價值,強調堅持就近入學、公平優先、探索適合農村需要的教育、保障農村教育的各種投入。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他們,共同探討辦學的模式,使農村小學教育做到辦好每一所學校,真正不讓一個孩子失學,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篇8
通過開展法律政策七進活動,全面貫徹落實“兩聯一進”群眾全覆蓋和依法治縣目標,教育干部職工自覺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進一步提高法律素質;引導機關、鄉村、社縣、學校、企業、寺廟做到依法管理、依法辦事,進一步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推進依法治縣進程,為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二、工作重點
(一)推進法律進機關
1.加強機關法律學習。重點學習《憲法》,關于依法治國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省、州、縣各級領導關于依法治理重要講話;領導干部履行職責相關法律法規;公務員履行職責相關法律法規;廉潔從政相關法律法規。局黨組中心組堅持定期學法制度,每年集中學習法治1次,黨組成員每年底結合年終述職專題匯報學法用法守法情況;完善機關干部定期學法制度。每年組織集中學法不少于4次。
責任股室:辦公室;完成時限:2020年11月
2.建立法律顧問制度。聘請法律顧問,參與重大行政處罰案件的討論、審核,提供相關法律法規咨詢。
責任股室:辦公室;完成時限:2020年11月
3.加強機關普法陣地建設。辦好單位法制宣傳專欄,利用政務公開欄、短信、qq群、訂閱普法讀物等進行法制宣傳,配合各類新聞媒體開展法制宣傳活動。
責任股室:辦公室;完成時限:2020年11月
(二)推進法律進鄉村
1.重點開展《憲法》、《知識產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居民學法、懂法、用法意識,利用法律法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責任股室:辦公室、基財股、農財股;完成時限:2020年11月
(三)推進法律進寺廟
結合“兩聯一進”群眾全覆蓋活動,深入川主寺鎮元壩寺,重點學習宣傳關于依法治縣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及寺廟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宗教教職人員自覺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
責任股室:辦公室;完成時限:2020年11月
(四)推進法律進單位
重點學習《憲法》;關于依法治國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省、市、縣各級領導關于依法治理重要講話;依法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財政資金安全、新《預算法》相關法律法規。
責任股室:辦公室;完成時限:2020年11月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抓好落實。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法律政策七進”活動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法律政策七進”活動有步驟、有秩序地實施。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法、守法,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創造條件。在做好自身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基礎上,大力開展面向社會服務的法制宣傳工作。
篇9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人才反哺農村”學習討論心得
近日,我校黨支部開展“兩學一做”教育專題學習討論會,全體黨員集中觀看《反哺——“人才反哺農村”啟示錄》,并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人才反哺農村”主題展開學習交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人才反哺農村。很顯然,反哺農村須從人才開始。但在城鄉差距短時間不能縮小的現實下,如何把城市人才持續引進農村,是一個現實難題。以人才反哺農村,也要把體制機制創新放在突出位置上。要在政策保障機制上突破,在福利待遇、人才引進、項目資金、創業扶持等方面打出一套“組合拳”;要在利益共享機制上突破,鼓勵通過技術入股、知識產權入股等方式,支持人才在鄉村轉化科技成果,開展創新創業,與企業、農民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要在隊伍管理機制上突破,堅持激勵和約束并重,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按需選派、分類管理、動態監測,形成科學的考核與“召回”機制,激勵擔當實干、拼搏創業,努力造就一支懂技術、愛“三農”的鄉村振興隊伍。唯此,才能通過人才資源在各種要素組合中的“放大”“倍乘”效應,帶動資金、科技、信息、管理等關鍵要素向農村流動,進而事半功倍地筑牢鄉村振興的基石。
結合職業教育如何把城市人才持續引進農村呢?職業教育具有投入少,收效快的特點,接受過職業教育、學習過專業技能的農民就業率及就業后的工資普遍偏高。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職業教育幫助農村培養了新型農民。培養新型農民離不開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這一點從“懂技術”中可以充分體現,它需要農民做到至少掌握一項專業技能,能充分應用現代化的生產設備。職業教育幫助農村進行相關科研。在農村的科研發展過程中,職業院校,尤其是關于農業的職業類院校,具有相當大的優勢,有助于加快農村的發展。
作為黨員教師,我們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忠誠不倦、精益求精,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做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教師。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學習“兩學一做”精神,爭做新時期合格黨員。
篇10
6月27日,國務院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明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34個方面的具體任務,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筑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
點評 從國家層面進行信用體系建設的設計,有助于打造“國家樣板”,激活社會各個層面沉睡的“信用”資源,更好地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養老保險全國“一卡通”
7月1日,由人社部、財政部下發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開始正式實施:將發行全國通用的社會保障卡,可以在全國縣級以上社保經辦機構轉移接續。
點評 長期以來,農民工因為流動性強,害怕繳納的養老費“白搭”,不參保或退保的現象時有發生,《暫行辦法》的出臺意味著農民工養老保險可全國轉移接續了。
卡住向企業亂伸的“手”
6月2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涉企收費管理減輕企業負擔的通知》:通過建立和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等五項措施,規范涉企收費,從制度上杜絕企業的不合理負擔。
點評 這一《通知》的最大亮點在于目錄清單的推出,從根本上卡住了向企業亂伸的“手”,使企業能夠輕裝上陣。
把村路修成“放心路”
交通運輸部《關于推行農村公路建設“七公開”制度的意見》,要求在農村公路建設中公開建設計劃、補助政策、招投標、施工管理、質量監管、資金使用、工程驗收等七方面內容,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點評 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七公開”的實質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農村公路修成群眾對政府信任的“放心路”,修成密切黨群關系的“連心路”。
重點群體創業可享新待遇
重慶市政府《重慶市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等稅收優惠限額標準通知》,明確了重點群體、退役士兵創業就業稅收優惠政策,我市在國家給予稅收減免的基礎上都給予了最高額度的稅收優惠。
點評 讓重點創業群體享受更多的稅收優惠政策,既可以解決就業問題,又能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有態度”的資助體系
重慶市教委推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政策,新增了重慶籍三峽移民高職教育助學金項目,符合條件的在高職專科層次接受全日制職業教育的重慶籍三峽庫區移民在校學生,可享受重慶市三峽移民高等職業教育助學金,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000元。
點評 “三峽”和“職教”,兩個關健詞細品下來,昭示著一個人性化的溫情方向――共富路上不能撇下三峽庫區移民這個為國家作出奉獻的群體。
鄉村教師有了生活補助
- 上一篇:數字經濟的重要意義
- 下一篇:加強煤礦安全管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