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長城的傳說范文
時間:2023-03-26 11:03: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長城的傳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孟姜女哭長城神話傳說:相傳陜西某地有孟、姜兩家為好鄰居,孟家在墻角栽種一棵葫蘆,長得非常茂盛,葫蘆藤爬越圍墻,伸向姜家院內結了一個大葫蘆,兩家細心養護,共同擁有,待葫蘆成熟時,準備平分這一葫蘆,當孟家持刀剛接觸到葫蘆時,葫蘆自然打開了喜見葫蘆內躺著一個白胖胖的可愛小女孩,兩家都想要這個女孩,經商議為兩家所共有,故取名為孟姜女;東米倉和西米倉:上天王母娘娘,很體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達嶺堆放糧食的地方,點化兩座米山,好家伙,從此全國的老百姓再也不用往這里送糧,修長城的民工們也不再挨餓,直到長城修完,這兩座山也沒見減低,據說,那時侯流傳下來,男人在外做活,婦女在家管吃飯,因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飯。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何宜臻,大家可以叫我小何。這次很榮幸能和大家游覽長城。
遠遠望去,長城像一條巨大無比的長龍。近看,長城一眼望不到頭。站在長城上看,一座座烽火臺屹立在長城上,像一個永遠不會倒的不倒翁。
長城還是古代一項重要的防御工程,從燕國開始修建長城,長城現在已經有2017多年歷史了!
關于長城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說。在修建長城的時候,除了60歲以上的老人不用去修建長城,其它的青年都得去修建長城。蘇州書生范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次,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碰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便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但是,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云,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聲就被官兵捉走了。后來,孟姜女千里迢迢地來到長城找丈夫。誰知,民工告訴她,范喜良已經死了。她便在長城腳下痛哭,不知哭了多久,只聽“轟隆”一聲,長城倒了幾公里。
旅客們,請不要隨地扔垃圾,和在城磚上亂涂亂刻。我們7點在城門集合。
篇3
關于長城的導游詞作文300字一
大家好!我是導游小王,今天我要帶你們去參觀中國最宏偉的古建筑長城,小連學藝不精,如果有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
好!游客們,我們現在經過了一段路程,終于抵達了氣魄雄偉的長城,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這一塊塊巨大的磚瓦,重達五六百斤,真令人難以想象,以前交通那么不方便,人們怎么能把這一塊塊磚石扛上去呢?好,我現在要帶領大家攀登這來之不易的長城,來吧,讓我們收拾好行李,出發,Letsgo!
現在我們來到了長城比較高的地方,看,那邊的長城盤旋在崇山峻嶺上,都望不到盡頭,告訴你們吧!長城總長一萬兩千多里,從山海關一直延伸到嘉峪關,怎么樣,長吧?好了,休息好了的游客請繼續出發,前面那里說不定藏有百元鈔票喔,讓我們到那里去看一看。哇!那里有個城堡,大家猜猜城堡是用來干嘛的?讓我來告訴你們吧,是用來防御敵人的,假如有敵兵侵入,就在城堡上點燃狼糞,浪糞燃燒后會產生很濃的煙,軍隊看到,就會跑過去與敵軍拼殺。但還是有些不文明的人在這長城的磚瓦上亂涂亂畫,很沒禮貌。請大家輕輕地來,輕輕地走,不帶走一片綠葉,不留下一個紙片。
好。我們現在要回去了,祝你們旅途愉快,再見。
關于長城的導游詞作文300字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們現在參觀的八達嶺長城是明朝修建的。為防御外敵入侵,秦朝,漢朝和明朝共修建了一萬三千多里長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長城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大家看,長城全部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砌筑而成的。城墻外沿那兩米多高的成排建筑叫垛子,垛子上面的方形口子是望口和射口,是打仗用的。城墻頂上那一座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這樣打仗時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各位游客,那時可沒火車,汽車,也沒起重機,這一塊塊有兩三千斤重的條石以及建筑材料都是靠人力抬上去的,是現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壯舉,難怪世界上都公認它是一大奇跡!
參觀了長城,大家要記住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只有親眼目睹了先輩們的這一偉大創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成為一個真正的好漢!
今天就參觀到這里,歡迎下次再來!謝謝大家!
關于長城的導游詞作文300字三
親愛的游客們,大家好!
我是導游小王,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高大堅固、氣魄雄偉、舉世無雙的長城。
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為防止外敵入侵修筑的防御工事。長城很長,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它東到山海關,西到嘉峪關,綿延一萬三千多里。
請大家向這兒看,長城就是用這些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城墻外沿是成排兩米多高的城墻,外沿上有著數不清的瞭望口和射擊口。城墻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兩座堡壘之間可以相互呼應。
游客朋友們,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那時沒有起重機、火車汽車,就靠著無數的胳膊無數的手,人拉肩扛,才凝成了這前不見首、后不見尾的長城。
篇4
一、導游詞的定義: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的知識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
二、導游詞的特點:其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主要特點。
三、導游詞的結構:其一般結構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
1.見面時的開頭語
開頭語包括問候語、歡迎語、介紹語、游覽注意事項和對游客的希望五個方面。
2.概括介紹
概括法是用概述法介紹旅游景點的位置、范圍、地位、歷史、意義、現狀和發展前景等,目的是讓游客對景點有一個總體的了解,引起游覽興趣,猶如未成曲調先成情。 概括介紹可根據時間和游客情況安排時間長短、詳略等問題。
3.重點講解
重點講解是對旅游線路上的重要景點從景點成因、歷史傳說、文化背景、審美功能等方面進行仔細講解,使游客對旅游目的地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這是導游詞最為重要的部分。(后面最好寫上讓游客自由活動)
4.離別時告別語
告別語包括感謝語、惜別語、征求意見語、致歉語和祝福語五個方面,放在導游詞的最后面。
開場白舉例:
大家好,我是朝陽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叫***,大家事以叫我*導。今天,我帶領大家瀏覽我國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長城就像一條長龍,左右兩邊有瞭望口和射擊口,在古代這里不僅是瞭望和射擊打敵人的最佳選擇還是最好的道路,它可以通向天津、北京、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杰出代表,因為這里四通八達,故成為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么要將長城修筑在這里呢,其它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衛著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城的西北大門。 八達嶺長城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故事講給大家:位于城東門路旁,有一塊巨石,傳說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經過這里,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京城,所以這塊石頭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現在這塊石頭已經不那么突出了。今天的長城早已失去了軍事的價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廣大中外游客,成為舉世聞名的瀏覽勝地。
篇5
出敦煌,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在我的兩側向后倒去。右側,與戈壁相連的地方是祁連山脈,盡管看不到山脈的綿綿起伏,但我能想象出祁連山是以一種怎樣的姿勢穿行在北方的河西走廊上,那山頂的積雪是何等的潔白如玉。在我的左側,與戈壁接壤的地方是遼闊的內蒙古高原。我們從河西走廊的西端走向它的盡頭,需要兩天時間。
風光越走越美。我仿佛從戈壁灘上看到了西行的駝隊,使者們跋涉在茫茫瀚海中,步履沉重。他們行走在絲綢之路上,傳播著文明和友誼。現在,我逆向而行,由西向東,傾聽著遺落在古絲綢之路上的聲聲駝鈴。在我的視線里,在戈壁之間,有時會突現一片綠洲,或者一座綠陰環抱的村莊。遠遠地,嘉峪關的輪廓出現了。
嘉峪關,我無數次神往過你。現在,當你以萬里長城第一關的雄姿出現在我的視野里,我將怎樣來表達我對你的崇敬?我走在城墻上,南望祁連,萬里長城就從我的腳下啟程,自西向東,蜿蜒而去。遙想當年,征虜大將軍馮勝奉命在河西修建關防時,發現了這塊地方,他連聲稱贊:“咽喉之地,地勢天成,此乃天助我也。”嘉峪關,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關隘和東西文化交流的要道。
嘉峪關初建于公元1372年,是中國明長城關隘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它坐東向西,呈正方形,面積33500平方米,由內城、甕城、羅城、外城、城壕等組成。
關樓下一角,有一石,以石擊石,可聽到“啾啾”的燕鳴。這就是關于“擊石燕鳴”傳說的由來。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筑巢于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兩燕出關,日暮,雌燕先歸,及至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墻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之聲,也一直悲鳴到死。死后其靈不散,擊墻有“啾啾”的燕鳴聲。從此以后,游人到此,都要擊墻聽燕鳴,以至墻面擊痕累累。為了保護城墻,現在已將擊墻改為擊石,依然能聽到燕鳴。我詫異于這種神奇的現象,盡管我知道,這是傳說,但在我尋找真正的答案之前,我愿意撿起一塊石頭,以石擊墻,細聽來自遙遠的燕子飛翔時雙翅閃動發出的顫音。
從建筑學的角度分析,可以知道產生這種神奇現象的原因是嘉峪關建筑結構的特殊性。這些地方的墻角是磚砌的,結構嚴密,墻體表面平實,墻體又向上呈梯形傾斜,而墻角呈喇叭狀,下小上大,又由于人們所站的位置與墻壁的距離不等,所以以石擊墻,或兩石相擊,就會發出連續的啾鳴回音,這回音由快變慢,由低向高,最后消失在空中,使人聽到似有一種“啾啾”的燕鳴聲。
篇6
[關鍵詞]四大民間故事;文學性;愛情;自由
[中圖分類號]I20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6)02-0085-06
《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并稱中國四大民間故事。這四則故事,以傳說、歌謠、戲曲等多種形式廣泛流傳,故事所表現出來的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沖破封建束縛的勇氣和對自由的向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并逐漸改變了人們對于傳統愛情觀的認識,改變了人們對于女性社會地位與價值觀的認知,引導人們向文明社會不斷進步。
一、四大民間故事的版本發展與定型
《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之所以受到人們如此的喜愛,離不開故事本身所帶有的生活氣息,百姓喜聞樂見的背后是對真實生活的寫照和超越。
(一)《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于《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研究者一般認為早期的“牽牛”“織女”只是兩個星宿名,一在銀河東,一在銀河西,兩兩相望,并沒有人神化。不過有些學者根據這一史料推測牛女神話應該萌芽于先秦,如洪淑玲認為先秦時期已經含藏了牽牛織女神話的基因,應當是孕育牛女神話的胚胎期;李立也認為雖然牽牛與織女兩者在先秦還沒有聯系起來,但牽牛、織女這兩個符號形式已經包含著“人”的形象內涵,而且在《史記》中曾經記載:“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將。嫠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孫也。”此時牛郎與織女已經人神化,也就是說二者已經具有一定的文學形象,只是這個形象還不具體。
兩漢期間關于織女、牽牛故事的線索很多,但都沒有明確指出織女與牽牛的相戀關系。漢初《淮南子?真訓》云:“若夫真人,則……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這里說的是真人與織女的婚姻,與牽牛無關。東漢班固的《西都賦》云:“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張衡的《西京賦》中同樣寫道:“豫章珍館揭馬,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這也只是描寫了西漢長安時的昆明池旁立有牽牛、織女兩座石像。東漢泰山太守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注:橋)以渡織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與七夕習俗相結合。到了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明確寫出了牽牛、織女二人的相愛相思:“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出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在曹丕的《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曹植的《九詠》:“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里,牽牛和織女已被傳為夫婦。
由上可知,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大概成型于東漢末年到魏晉這段時間。
(二)《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原型是杞梁妻哭夫。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齊侯(莊公)還自晉,不入。……齊侯歸,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優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哭夫”情節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曾子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引淳于髡的話曰:“華周(與杞梁并肩作戰重傷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后來的《韓詩外傳》也引淳于髡的話曰:“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這樣,就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莊公郊外吊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從古詩《西北有高樓》的“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我們可以看出,杞梁妻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崩城”情節的增加,出自西漢劉向《說苑?善說篇》:“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i。”這里說杞梁妻哭得城都為之“崩”“i”了。在《列女傳》中,又添加了“投淄水”的情節:“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這樣,到西漢時,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規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夸大,說整個杞城“感之而頹”。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范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了。
到了唐代,杞梁妻的故事逐漸變成孟姜女的傳說。唐(佚名)《h玉集》:“秦時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為妻,因良被筑長城官吏所擊殺,仲姿哭長城下,城即崩倒。”在《同賢記》中也曾經記載:“燕人杞良筑城而亡,其妻孟仲姿(孟姜女)尋夫哭倒長城,辨出夫骨回家安葬。”故事演變到這里,已經能清晰地尋找到孟姜女哭倒長城故事的基本輪廓,也與現在已經成型的故事有很相近的情節。到了明代,故事又新增添了孟姜女與秦始皇做斗爭的內容,增添了秦始皇逼婚與孟姜女投海殉情的情節。至此,近代版本的孟姜女的故事才真正定型并流傳下來。
(三)《梁山伯與祝英臺》
現存最早的梁祝傳說的文字材料,見于宋代張津《四明圖經》所引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這個傳說當時在民間流傳是有情節內容的,可惜梁氏記載太簡略,但從中可以得出梁祝傳說可能是從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附會、衍變而來的。到了晚唐張讀的《宣室志》,就記載了傳說的基本情節:“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后為鄞令,病死,葬于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在張氏的記載中已明白指出梁祝傳說產生于東晉,由“晉丞相謝安表奏墓曰義婦冢”可知,民間是相信實有其事的。因為梁載言和張讀都是唐代人,他們記錄的傳說,至少早已在民間口頭流傳,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載于方志中。
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神諱處仁,字山伯,姓梁氏,會稽人也。……嘗從名師,過錢塘,道逢一子,容止端偉,負笈擔簦。渡航相與坐而問曰:‘子為誰?’曰:‘姓祝,名貞,字信齋。’……于是樂然同往。肄業三年,祝思親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歸省。之上虞,訪信齋,舉無識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屬文,其祝氏九娘英臺乎?’踵門引見,詩酒而別。山伯悵然,始知其為女子也。……英臺遂臨冢奠,哀慟,地裂而埋葬焉。……郡以事異聞于朝,丞相謝安奏請封義婦冢,……裕嘉奏聞,帝以神助顯雄,褒封‘義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廟焉。……”在這篇廟記中,保存了完整的傳說情節。梁祝傳說發展到此,已基本成型,只是還沒有“化蝶”的結尾。
此后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和清代邵金彪的《祝英臺小傳》,尤其是后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英臺乃造梁墓前,失聲慟哭,地忽開裂,墜入塋中。繡裙綺襦,化蝶飛去。丞相謝安聞其事于朝,請封為義婦冢,此東晉永和時事也。”之后的清代《梁山伯寶卷》以及眾多通俗文學的加工再創作,才使最后的故事具有了“樓臺會”“十八相送”“化蝶雙飛”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至此梁祝的故事才完全定型,一直流傳至今。
(四)《白蛇傳》
白蛇傳說源遠流長,但眾說紛紜。最早的白蛇形象大概源于唐代《博異志》,《博異志》里已經出現了“白衣之姝”和“青衣老女郎”,這大概就是白蛇和青青的前身。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于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傳說南宋紹興年間,千年修為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白素貞,與其侍女青青在杭州西湖遇藥店主管許宣(許仙),同舟避雨,白素貞與許仙一見鐘情,白素貞逐生欲念,欲與書生纏綿,遂與許仙結為夫妻。婚后,經歷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怪異,許不能堪。鎮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贈許一缽盂,令罩其妻。白、青被缽盂罩后,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白、青于塔中。清代初年黃圖的《雷峰塔》,是最早整理該故事并進行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并沒有產子祭塔。后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到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傳奇》,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出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知道了《白蛇傳》的故事。后嘉靖十一年(1532年),玉山主人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嘉靖十四年(1535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二、四大民間故事的文學性考察
本文選取劉守華、陳建憲主編的《民間文學教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里的四大民間故事為最終版本,探究故事本身的文學性質。
(一)人文主題的“立與破”
四則故事的主題都是非常典型的關注生命、褒揚愛情、肯定人性的人文主題,這種主題寄托于民間故事,易讓人產生強烈的感觸與共鳴。四則故事的人文主題反映了人們對當時社會神權、王權、父權和“人”權等對人性束縛的外在社會秩序的突破。
《牛郎織女》中,牛郎的善良勤懇和織女的美麗賢惠,夫妻的福禍與共,成為愛情的楷模。牛郎、織女不受神權的束縛,為了愛情堅定地走到一起。織女身為王母娘娘的女兒,超凡脫俗的神仙,在情定牛郎之后甘愿為他留在凡間,甘愿為他生兒育女,并且為了保衛自己的愛情不惜與天庭決裂,最后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成的天河與牛郎分離。即便是這樣也依然沒能讓她放棄愛情。她的誠意感動了上天,天庭同意她與牛郎每年見一次面以解相思之情,讓喜鵲搭成鵲橋讓他們一家團聚。故事體現出對美好的人間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由愛情的執著追求。
《孟姜女哭長城》中,孟姜女為了夫君不惜與朝廷為敵,女性的勇氣刻畫得到淋漓盡致。她忠貞于自己的丈夫,忠貞于自己的愛情婚姻,在面對秦始皇王權的壓迫時,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擺脫,最后寧可投河自殺也不嫁給秦始皇。故事表現了忠于婚姻、不畏強權、勇于反抗的主題。
《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對愛情的轟轟烈烈的追求表現得特別明顯。自古以來婚姻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祝英臺卻假借九妹之口主動向梁山伯提起婚姻之事,且在表明自己女兒身之后,就秉持著非君不嫁的堅定決心;面對梁山伯去世的打擊,同時自己又必須要嫁給馬文才的情況下,經過梁山伯墳前的時候,祝英臺毅然選擇為他披孝,并且投墳殉情,最后兩人雖然生不能在一起,死后卻同穴化為蝴蝶。這一系列的舉動都不得不讓我們敬佩這位女子的勇氣,對于愛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同時也看出父權社會下身不由己的悲苦命運,這也正是故事所想要表達的主題:打破門當戶對的社會傳統觀念,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
《白蛇傳》男女主角更是突破了人與妖的界限,相愛在一起。白娘子為了能夠與許仙在一起,甘愿冒著被法海鎮壓在雷峰塔下的危險,多年后,上天為他們的愛情動容:雷峰塔倒掉。白娘子與許仙一個是妖,一個為人,但是他們兩個為愛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打破了世人的眼光與偏見。白娘子雖然身為妖但卻心地善良,從未傷害過人,還與許仙建藥鋪免費治病救人;法海雖然是人,但是卻為了收妖善惡不分。故事表達了不向邪惡屈服,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維護“人”權的主題思想。
(二)人物背后的價值觀
四大民間故事的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無論是正反派人物的價值觀對立,還是男女形象的反傳統特點,都是圍繞著顯現故事的人文主題來精心設計的。其中,正面人物總是為了維護人性,不惜反抗強權(神權、王權、父權、“人”權)。女性形象則一反傳統的柔弱被動,比同伴男性更加機智、更加勇敢、更加堅決甚至不畏犧牲生命地去追求、捍衛自己的人生。
1.正反派人物的形象塑造
在《牛郎織女》中,勤勞淳樸的牛郎和心地善良的織女作為男女主角是重點塑造的對象,他們是廣大民眾心中理想的男女形象和男女愛情婚姻的典范。而要拆散他們的王母娘娘,則心狠手辣,不顧骨肉親情,蠻橫又專制。正是這種正反派人物的對比,表現出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以及對蠻橫專制的反抗,傳達了追求愛情自由的呼吁。
《孟姜女》故事中的突出人物是秦始皇和孟姜女。朝廷為修長城將新婚中的杞梁拉走,秦始皇不僅間接地毀了他們的婚姻,而且在得知孟姜女的美色后更是想強娶孟姜女,甚至不惜答應三個荒唐的條件。孟姜女是一位忠貞且聰明的女子,她假裝答應嫁給秦始皇,卻在完成丈夫的喪事后選擇投河自盡。反派人物秦始皇與正派人物孟姜女對比,反襯出孟姜女對愛情婚姻的忠貞不渝,反映出王權社會對人性的忽視。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中,傳統的家長制婚姻成了阻礙,釀成了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真心相愛,情深意切,但在父權社會下祝英臺的婚姻只能聽從父親的安排。在門當戶對觀念下祝英臺的父親殘忍地將他們分開,祝英臺最后選擇投墳殉情也是對這種父權的反抗,對自己愛情的堅守。
《白蛇傳》中白娘子與法海的形象對比更為明顯。什么是正,什么為邪?妖自古就被認為是邪惡的代表,佛家則是正義的化身。白素貞是妖,但她一生舍己為人,從未威脅過人類的生命,反而與許仙一起開藥鋪濟世救人。法海身為人,是以普度眾生形象存在的佛家代表,但是卻因為執念,口中念佛不懂佛,只分人妖,不分善惡。他頑固地、毫無人性地拆散許仙和白蛇的幸福家庭,為了他所謂的“人倫”而恰恰破壞了最重要的“人倫”,這是故事最發人深省的地方。一個是有愛之妖,一個是無情之人,究竟誰對誰錯?這種正反派人物的塑造生動又直白,顛覆常識,打破觀念束縛,告訴人們明辨是非,不要被人或事的表面所迷惑,不要盲從那些維護“人”權的旗號做著違背“人”權的事情。
2.男女形象的塑造
母系社會之后,男性掌握著社會的話語權。在這種社會形態下,女性一直處于被輕視、被忽視的被動、柔順、跟從的社會地位。然而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中,女性形象一反常態,處于矛盾沖突最尖銳的風口浪尖,以一種遠超過同伴男性的英勇姿態捍衛著自己的愛情和純粹的自我。
《牛郎織女》中,牛郎是一個面對愛情家庭被阻撓而完全無力反抗、無可奈何的丈夫。而織女則為了自己的家庭積極反抗,不惜與天庭決裂,最后她的真誠感動了天庭,被允許與牛郎一年見一次。女性在這里一反以往的柔弱、退縮,展現出善良與勇敢。
《孟姜女哭長城》中,身為女性的孟姜女在面對男性社會下最高領導者時,所表現出來的不懼強權和聰明智慧打破了傳統對女性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定義,也反映出女性的獨立堅強的性格,以及對愛情的忠貞執著和反抗強權的勇氣。
《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梁山伯與牛郎相較,除了無可奈何以外,還增加了反應遲鈍、身體羸弱。祝英臺雖然是女子,卻敢于裝扮成男子去讀書,主動對心上人示愛,機智可愛地提醒梁山伯自己是女兒身,甚至直接安排他上門提親等等,都表現出一個女性追求真愛、敢作敢為的勇氣。
《白蛇傳》中,許仙見到了白蛇的真身就暈倒,被法海教訓就畏縮。身為女子的白娘子卻在面對法海時毫不退步,直面反抗。相比之下,女性的形象在這里更加突出,故事所塑造的女子打破傳統的柔弱的一面,具有了反傳統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實現了自我突破。
這些故事中的男性軟弱、無奈、無計可施甚至自私愚蠢,和女子的智慧、獨立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了強權之下女性不畏懼、敢于反抗、積極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形象,女性形象的鮮明轉變是故事人物形象塑造背后所蘊含的積極意義。
3.特殊物象的象征意蘊
四大民間故事里分別有一個明顯的物象,即鵲橋、長城、蝴蝶和雷峰塔。這四個物象都有獨特的意義,生動地呼應了各自主題中對神權、王權、父權和“人”權的突破。
古時有喜鵲報喜的說法,喜鵲有很強的筑巢能力,蘊意保衛家庭、守護幸福。《牛郎織女》故事里,牛郎與織女在受到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阻攔后,依然彼此相守,鵲鳥也被他們的真情摯意所打動,每年農歷七月七日,趁天河風平浪靜之時,群集河上,口尾相銜,搭起一座鵲橋讓他們相會。美好的結局是對他們愛情的肯定,鵲橋也就成了美好愛情的象征。
《孟姜女哭長城》故事一開始就提到了修長城的事情,為了躲避修長城抓壯丁,孟姜女與杞梁相遇并相愛,但也是因為修長城被累死。長城是千古以來的戰略要地,也是歷經朝代更替耗盡勞動人民血汗的地方。千百年來長城屢次被修,因此也有數不盡的像孟姜女這樣的家庭被拆散。孟姜女作為代表哭倒長城,蘊含著百姓想要推倒強權統治的愿望以及對自由的追求。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里,蝴蝶的出場場景優美。祝英臺經過梁山伯墳前時,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臺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掛,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翩躚起舞。彩虹高掛,風停雨霽,預示著一切的遭遇都過去,迎來了嶄新的生活;蹁躚的蝴蝶雙宿雙飛,意味著美好愛情的自由與圓滿。
雷峰塔是阻礙白娘子與許仙的障礙,是法海的武器,它所能困住的不是白娘子,而是對自由愛情的追求,昭示著世俗的眼光、人妖的身份差距。雷峰塔倒掉也預示著世人對他們愛情的承認,世俗眼光的打破,對“人”權的新定義,對人性的關愛,這是時代觀念的進步,也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4.情節構建的神奇色彩
四大民間故事中,“亦真亦幻”的情節構建,使人物和故事既顯得真實可信,又有著神奇動人的色彩。
《牛郎織女》中的情節神奇色彩表現在:一是老黃牛不僅會說人類的語言,而且成就了一人一仙的美好姻緣。面對天庭的阻撓,牛郎披著牛皮追趕被天兵天將抓走的織女。二是神奇的人神結合。他們的遭遇符合了現實規范的邏輯,使得故事又真實又神奇。
《孟姜女哭長城》中,首先,孟姜女的出身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說是姜姓人家種了一棵葫蘆,跑到孟家去了,結果打開葫蘆里面出來一位貌美如仙的女子,就取名孟姜女。葫蘆在中國傳統的觀念里有多子多福的寓意,這是對孟姜女或者女性幸福歸宿的一種暗示和隱喻,也反襯出孟姜女失去丈夫后的巨大痛苦。其次,長城被哭倒。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故事中構建這樣一個情節是對孟姜女悲慘命運的同情,也是對她不幸的一種補償。
《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私塾讀書,在當時社會環境下祝英臺不僅成功地進入私塾讀書三年,而且還假借兄長身份,為自己和梁山伯定下婚事。這是一個讓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情節。最神奇的是化蝶,愛情在現實中被無情毀滅,只好以化蝶來實現涅重生,不得不說是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很唯美而又浪漫的結局。正如古代詩詞中,“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佳話成全了那些被俗世所扼殺的美好生命和愛情。這化蝶的結局不正是《牡丹亭》里所說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么?
《白蛇傳》中白蛇化為人身本身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雖然在中國古代也有許多的神話傳奇,但大多是像《聊齋志異》里的鬼神故事,很少有動物尤其是蛇類動物化為人身的情節。白蛇與人類結為婚姻關系,更是曠世奇談,奇思妙想的故事讓讀者眼前一亮。古代神話故事中女媧是人首蛇身的形象,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似乎也映射著女媧造人的傳說,具有傳奇色彩。身為凡人的許仙生命垂危,白娘子冒死前往仙島尋覓救命靈芝,這種仙島以及救命靈芝在當時民間都是異常令人向往的神奇事物。白娘子為救被法海囚禁的許仙,水漫金山,最終被法海鎮壓在雷峰塔下,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的雷峰塔,因為這則故事的傳誦,被賦予了新的神秘色彩,讓世人對其懷著好奇而又感慨和同情的心緒。
5.“類大團圓”結局的審美選擇
中國傳統故事大多以大團圓結尾,四大民間故事本都是悲劇,但是結尾卻有意改做了一種在“虛幻”中圓滿的結局,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典悲劇的團圓結局。
牛郎織女雖然被分隔在銀河的兩端,但卻可以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是一種補償與圓滿。孟姜女前往長城千里送寒衣,最后哭倒長城,埋葬在長城下的夫君尸骨顯現出來,是在給予她一定的情感補償。梁祝死后同穴化為蝴蝶,有情人終成眷屬,獲得最終的團圓。鎮壓白娘子的雷峰塔最終倒了,也是在暗示她和許仙的感情感動了上天,給后世的人們一個聊以慰籍的結局。
這種“類大團圓”結局,反映了中國傳統觀念里對團圓的美好追求,悲劇性結尾被賦予了另一種形式,給予了故事主人公和讀者情感補償,表現出人們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渴望和祝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四大民間故事流傳的價值與影響
(一)中國傳統美德的弘揚與發展
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1936年)中說:“民間故事與童話因為曾經是人類的第一位導師,所以時至今日依舊是孩子們的第一位導師。無論何時,民間故事和童話總能給我們提供好的忠告;無論在何種情況,民間故事和童話的忠告都是極有益的。”由此可見民間故事有著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首先,這四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堅守善良的品行。四個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是善良、勤勞、智慧的代表,只有辛勤的努力才會換來理想中的圓滿。生活的美好是需要我們一點點積累的,生活不是一枕黃粱的美夢。
其次,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精悍短小的故事,在娛樂人們的同時,也給人以啟迪和教育,尤其在愛情觀的教育方面。教育女性要敢于追求自由,擁有獨立的人格,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價值追求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對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推動著文明的前進。
再次,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源遠流長,中華傳統精神也在民間故事里充分地體現出來。尤其是故事里傳統的大團圓結局,表現出中華民族在面對兇險的自然環境和嚴酷的社會現實時的樂觀精神,以及敢于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勇氣。
(二)女性的自主與愛情的自由
織女身為神仙原本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但她卻為了牛郎甘心成為一個平凡的婦女,每天過著男耕女織、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生活,兒女相伴的世俗生活使他們感到非常幸福;孟姜女忠于愛情,敢于挑戰權貴,敢于犧牲自我;祝英臺為了追隨梁山伯在自己新婚當天為他披麻戴孝,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白娘子追求愛情的自由,勇于反抗神權與“人”權。故事中的女主角追求自我、追求自由平等的權利,女性的自主使她們具有了追求幸福的勇氣和獨立的人格。因此,在面對神權、王權、父權和“人”權的阻撓時,她們能夠擁有獨立的意識,而不是蠅營狗茍;能夠正確區分是非,掌握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參考文獻]
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李立.漢代牛女神話世俗化演變闡釋[J].洛陽師專學報,1999(1):89-92.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結構形態論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47-51.
劉根生.團圓情結―中國古典悲劇團圓結局的文化分析[J].衡水學院學報,2006(2):46-49.
篇7
打開門一看,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連揉了幾下。再看——不錯,正是哈利·波特!他對著我微笑,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你好,我是哈利。能交個朋友嗎?能帶我去看看中國的風景名勝么?”我盡量使心情平和下來,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當然可以。只不過我們這兒離一些風景區太遠了,這……”哈利說:“這不用擔心,我有飛天掃帚,它可以在一天之內帶我們去大半個中國!”“好,現在就出發。”
我們剛騎上飛天掃帚,它就“嗖”地一聲沖上了云霄。風太大了,吹地我睜不開雙眼,心里一片空白,只聽見風在耳邊“呼呼”作響。坐久了,我也就不那么害怕了。因為風聲太大了,所以我只能大聲對他說:“哈利,如果我們到地方了,可要披上你的隱形衣呀!”“為什么?”他扯著嗓子問。我說:“你太出名了,麻瓜們(巫師對非巫師血統人的稱呼)會纏著你的。”“好吧,但你自己不是麻瓜么?”我無言以對。他又問:“現在去哪?”“我是湖北人,當然先去湖北呀。就去黃鶴樓吧。”
不一會工夫,我們來到了黃鶴樓腳下,立刻披上了隱形衣。我給他介紹了黃鶴樓的一些傳說和關于它的詩詞。
他說:“我對中國的風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快去下一個地方吧。”我發現他的雙目充滿了激動和喜悅。我便告訴他,中國的風景區太多了,一個比一個美。然后,我們又騎上飛天掃帚。我坐在后面給他指明方向,接著,我們來到了龍門石窟。
我說:“這已經出了湖北,這是河南。”他迫不及待地走了進去,把我忘在了后面。我大喊:“哈利·波……”我才想起來,人們是看不見他的。這時,好多人望著我,都覺得莫名其妙。
我在外面等他(因為我被人發現了,就得買票,我可是身無分文),等了好一陣,他才出來。只聽見他喃喃地說:“不錯不錯。”我沒好氣地說:“不錯是當然的,只不過你把我忘在了外面。”這一說不要緊,人們更莫名其妙地望著我,其中一小孩說:“她在和誰說話?她瘋了嗎?”我只覺得臉青一陣紅一陣的。找了個沒人的地方,我們又起飛了。
我說:“來中國,不去北京等于沒來,走,先去長城。”
來到長城上,我也十分興奮,因為我也沒來過。我把書上看到的關于長城的內容細細地講給了他聽。他一變撫摸著城墻,一邊說:“中國人真不簡單,這是怎么運上去的?”我自豪地說:“是古代人民用肩抬上來的。”他便更佩服中國人了。
接著,我們去了兵馬俑、張家界、相國寺、日月潭、樂山大佛、趙周橋……
這下,連我這個中國人都看的眼花繚亂,贊口不絕了。更何況是哈利呢?他再也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說;“我真想搬到中國住。”天快黑了,他快走了。我又匆匆忙忙地帶他逛了好幾個大商店,看了一場中國電影。他便急急忙忙地向我告別,他剛要走,又回來了。他送了我一枚巫師用的錢幣和一根魔杖,然后騎上飛天掃帚就走了。在空中,他大聲說:“謝謝你帶我游覽中國,THANKS!”我也揮手向他告別。
篇8
巨龍似的城坦,將崇山峻嶺踩在腳下,盤踞在中華大地上,一個個關隘扼居咽喉,抵御著入侵的軍隊,如一位中華民族的守護神,守衛著世世代代炎黃子孫。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長城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長城觀后感1繁華的都市,光鮮亮麗,來往的游人,腳步匆匆,美麗的名勝,人流如潮,夢中的北京,與現實交映。
長城就在眼前的山上,我們在長城的腳下,長城一直是這樣,一遍遍地讓人仰望。古時壯麗的長城,也許已經變了,變得人流如水,變得不太古色古香。人們都牢牢記住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堅信登上了長城,必會成為好漢一條,于是忙碌的趴著,可也許,并非為了看看祖先的偉大,而是為自己虛榮的滿足。
踏上長城的臺階,向上攀登,忍不住要緊緊抓住扶手,自以為的勇敢也一時被那高低不同,長而陡的石階摧毀,長城到底是長城,才走幾格就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古人雖沒有起重機,卻依然把雄偉的長城筑起。問誰都知道長城使用血肉筑起,可又有誰真正痛心,為那時的人們抱打不平呢,連自己都能承認,只是裝裝有才學的樣子,什么都懂的樣子。也這才發現,自己也沒把長城當成智慧與勞動的結晶,只是把長城高處當作自己的目標罷了。
終于汗也流盡了,水也喝完了,腳也走疼了,人也懶得動了,放棄地蹲坐下來,每一個人臉上都有著汗水,有著驕傲,有著笑容,為自己登上祖國名勝而慷慨激昂,自豪無比,也不忘拍張照證明一下自己,炫耀一下自己。拍拍身上的塵土,站在圍墻邊,還刻意留點距離。向遠方望去,一輛尾隨一輛的汽車慢吞吞地走著。千百年前的現在,也許那邊不是汽車,而是戰士,他們狂哮怒吼,拼死拼活翻越城墻,死的死,傷的傷,城墻上的戰士與將軍必也毫不松懈,奮勇抗戰。長城還在,那些人卻不在了,那些樸實、勤勞、忠誠、勇敢的人統統不在了,沒有幾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蒼海。而現在,長城上的人變成了拿著手機、舉著平板,吃著零食、扇著風扇的我們,也沒多少人知道我們的名字,但我們卻遠比不上他們的性情。
時間在變,人也再變,就算留有象征性的事物,卻留不住繁雜的歷史,好的和壞的在減少,卻也在增加,沒有了三皇五帝,封建主義,卻出現了犯罪分子,失去誠信。雄偉的長城清楚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但現在的社會我們卻怎么看也看不清。
長城見證著中國的改變,也見證著人性的改變,道德的改變。偉大的長城也看見自己從所有古人的依靠和血肉變成了現在人們口中所謂的一個景點。
時間真是一個神奇的事物,它改變了一切的一切,長城的外表與內在,人民的外貌與內心,沒人知道多少,畢竟我們無法改變生活,只能隨波逐流,用自己的力量多做幾只船槳,讓“中國號”飛速前進。
北京,長城,北京的長城,長城里的北京,古代,現代。古代與現代,歷史與科技。世界,人類,都在等著我們把薄霧擦去。
長城觀后感26月1日,我和爸爸、媽媽千里迢迢來到北京,慕名前往舉世無雙、聞名天下的長城,一覽它那雄偉挺拔、氣勢恢弘的威武身姿,
坐在汽車上,一路風景如畫。臨近八達嶺,只見莽莽蒼蒼的長城蜿蜒盤繞在山梁上,像一條伏臥在崇山峻嶺的巨龍,翹首欲飛!
聽爸爸說,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楚、魏、燕等國為互相防御而建筑的;秦國統一中國之后,便把這些長城起來,形成了綿延近萬里的萬里長城。巍巍長城經理歲月的風風雨雨,度過了2000多個春秋,這不正是古老中國悠悠幾千年歷史的象征嗎?
登上長城,撫摸著風雨剝蝕的城墻墻身,我幾乎驚呆了:城墻竟是用如此巨大的條石和城磚構筑而成的。俯視女兒墻下,少說也有6、7層樓那么高。舉目眺望,山勢險峻,有的地段簡直如站在峭崖邊。手扶城墻都不敢探出頭來望望那無底的深谷。遙想當年,古代人民是如何將這么重、這么多的磚石搬運上山,又砌在這險要的地勢上的呢?如果說這是一個謎的話,那么有一點不是謎倒是可以肯定的:萬里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契機,是我們偉大祖國民族精神的象征,
成墻上鋪著方磚,平坦寬闊。可供5、6匹馬并排奔跑。城墻外側有垛口相連,更顯幾分為伍。在長城上,差不多每隔400米,就有一座烽火臺,遠遠望去,如同一支支匕首直插云霄。烽火臺下層大約四米見方,上層是平臺。我和爸爸不顧長途跋涉的疲勞,一個勁的向上爬,一鼓作氣登上了長城北端的制高點,特地在“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石碑前留下了英雄照。
登高望遠,長城漸遠漸隱,在蒙蒙細雨中融入天際。這氣勢磅礴的畫卷令我思緒翻騰,我似乎覺得我們的祖國就像長城一樣,千年永存,威武昌盛!
長城觀后感3暑假里,我跟足球隊在北京參加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冠軍杯賽總決賽,并取得了全國亞軍的好成績。比賽完成后,我們幾個隊員隨著爸爸媽媽們一起游覽了我們的首都——北京。
這幾天,我們先后來到了長城、故宮、天安門、北海公園……所有去的地方,我最喜歡的當然是著名的長城了。
那天一清早,我們乘坐大巴來到了長城腳下,一到長城腳下,我就被雄偉的長城震撼了,于是我有了一定要爬上去好好欣賞的決心。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用無數血汗筑成的,是完全憑手工、勞動力運送大塊的磚石,完全沒有現代化的機械,我們無法想象他們付出了多少勞動,才修成了這綿延萬里的長城。長城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烽火臺、通過瞭望口可以看到城墻外郁郁蔥蔥的樹木,景色非常迷人。每個炮口處都有強風吹過,很涼爽,很舒服。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現在,我真正成了一名好漢,我站在“好漢石”前,望著熙熙攘攘的游人,心里有種強烈的自豪感,我要更加努力的學習,長大后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祖國。
當我一步一步往回走的時候,心里有萬分不舍,以后有機會我還會來北京玩個痛快,再見,長城,再見,北京!
長城觀后感4“長龍臥崗,千秋功業收眼底 大鵬騰空,萬世宏圖送春風!”
幾乎所有人見到如此宏偉壯觀的建筑,都會不禁稱贊秦始皇的偉大與設計者的周全,但我卻不是這樣想的,我見了那萬里長城,絕不會稱贊秦始皇,而只會為那些古代的勞動人民們悲哀。為什么呢?聽我細細道來。
秦始皇剛剛統一中國時,在中國土地上有一群名叫“匈奴”的民族,他們騎射能力高超,攪得全國上下不得安寧,于是,秦始皇決定修建長城,就毫不客氣地派官兵去城里抓人,抓到誰,誰就得去建長城,不管那個人是多么不情愿。這個暴君動用全國二十分之一近百萬的勞動人民修建長城,其中,就有近63萬人被活活累死、渴死、餓死,有的還被石頭砸死;被監工打死,他們不是在哪里死,偏偏在建筑長城上死,死無葬身之地,甚至尸體都已經腐爛了也沒有人去管,悲哉,悲哉,這些人是不是太沒人性了點吖!也不想想如果是自己落得這個下場會怎么樣!而且,建得這么長干嘛,足夠抵御匈奴的進攻不就夠了嗎!生命是無價的啊!在本人眼里,雖然長城得了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但是,這些榮譽遠遠比不上生命!
站在長城上,扶著墻上的方磚,踏著腳下的條石,我的腦海里仿佛出現了一系列古代勞動干活時的畫面,五六個人艱辛地舉起兩三千斤重的條石,腿還在顫抖,頭上流下豆大的汗珠,一個人在爬樓梯的時候不小心滑了一跤,摔了下去,失去了一個人的力量,石頭轟然掉下,不偏不倚,正好砸在那人的頭上,面目全非,條石也被摔得稀巴爛,監工看了,十分生氣:“喂,腦袋想搬家是吧!石頭不好好搬,摔碎了,好啊,那我就把你們摔碎!”說完,就甩起鞭子狠命地抽打奴隸們。奴隸們各個叫苦連天,但卻不敢說出口,因為若一說出口來,他們的腦袋,就不保了……
“忠勇千秋想杞梁,頹城悲慟亦非常。至今齊國成風俗,嫠婦哀哀學孟姜。爭羨赳赳五乘賓,形如熊虎力千鈞。誰知陷陣捐軀者,卻是單車殉義人。”這句話選自《孟姜女哭長城》,孟姜女和丈夫才新婚三日,丈夫就被抓去建長城,孟姜女便連夜做棉衣,送去長城給丈夫穿,沒想到丈夫卻早已被累死了,就趴在城墻上哭了三天三夜,長城為此裂開八百里,在露出了她丈夫的尸骨……
這雖然是個傳說,但是卻直白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秦始皇殘暴的不滿與喪失家人的悲哀。秦始皇,這個人人皆知的暴君,雖然在陡峭山嶺上建起了宏偉的長城,但是在他眼里,似乎那些苦工的命連條狗都不如。
可以說,長城是用所有的勞動人民的性命與幸福換來的,不是因為它的氣魄,是因為修建長城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
長城觀后感5今年暑假,我、媽媽和媽媽公司里的人去北京旅游,我們游覽了舉世聞名的故宮和萬里長城。雖然游覽的日子不多,但我感到很愉快,尤其我們爭先恐后登長城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那天天氣很好,一大早我們就坐車去八達嶺長城了。大概過了一個小時,透過車窗,我看見遠處出現了連綿不斷的高山,山峰上隱隱約約出現了白色的城墻,城墻在紅彤彤的朝霞的映襯下,猶如一條歪歪扭扭的金絲帶,媽媽告訴我那就是聞名中外的長城。旅游車離長城越來越近,我的心也越來越激動,感覺時間過得真慢!幾分鐘后,我們的車就來到了離長城腳下不遠處的車站,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車。
篇9
歌里唱得好:“臨澤風景秀,南臺似天堂。”為什么呢?因為南臺有馳名全國的七彩丹霞,它可是位居世界第六的丹霞。作為一個臨澤人,而且南臺又是媽媽得故鄉,所以今年暑假我們有幸去領略這美麗而神奇的丹霞。
到了山里,我們邊走邊看,遠處那五彩繽紛的山包,好像一幅流動的山水長卷。在這幅流動的山水畫的帶領下,我們終于到了三號觀景臺。在微風的撫摸下,在這連綿不斷的彩虹中,我不禁浮想聯翩:你看,那蜿蜒到山頂的小路,多么像一條彩色的絲帶!可這絲帶是誰的呢?噢,原來是這位緊鄰它的睡美人——紅山的!紅山真高啊!你看它那么陡、那么險,又那么美,那么高,好像云朵都在他的腰間。
如果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那么我要說“不到紅山非壯漢。”于是,我們開始了一場有趣的比賽——爬紅山。剛開始,表妹和我就把爸爸媽媽遠遠地甩在了后面。看到他們那樣,我還邊爬邊得意洋洋地喊著:“快來呀!”可到了后來,我卻累得氣喘吁吁了,表妹也是汗冒如雨,而爸爸媽媽卻超過了我們,我還聽見爸爸得意地說:“現在知道了吧!我們那是在保存體力呢!”我不服氣的喊著:“看誰超過誰!”嘴上雖這樣說,可我心里卻后悔極了,真不該上紅山,現在我都快累死了。但我想:“好馬不吃回頭草,堅持吧!”于是,我和表妹重振旗鼓,以最快的速度追上了爸爸媽媽,這時爸爸不小心滑下去了一截,我們瞅準機會,拼盡最后一點力氣爬上了紅山頂,終于反敗為勝了。
這時媽媽說:“這里又涼快又美麗,不如照張相吧!”照完相,我們便來欣賞這美麗的丹霞。啊!那些五彩的山包比在山下看到的好像縮小了十幾倍。那起伏彩色山包,有的像沙漠駝隊一座連著一座,有的像屏風,上面是丹青彩繪,有的像彩色甲殼蟲,好像在慢慢蠕動,還有的像大象,似乎在夕陽中悠閑地散步,……。整個望去又好像是五顏六色的水波。
篇10
枸杞花開,你紫色的花蕾格外清香,戲蝶峰舞,荒原里,山嶺間,你質樸無華而不露,那份自在和自信生機盎然,你把馨香飄滿黃河兩岸,你的風采享譽大江南北。你是我獨愛的淡淡花香。
盛夏六月,枸杞紅了,漫山遍野,我站在山梁上靜靜地眺望,那南來的風輕輕地吹來,吹染了火紅一片,又一片紅火,那是老鄉心頭的燃起的熱情,是我戀戀不舍紅色海洋。
我贊嘆,你是杜甫眼中“惡樹”,也是劉禹錫盛情里的“仙人杖”,是少女責罰老翁的關于紅果的民間傳說,也是蘇軾筆下的“神藥不自閉,羅生滿山澤”的人間珍品,你在這天地之間,以一腔柔情似水造福于人間,把健康的祝福歌唱,你一聲聲歡笑,一幕幕浪漫,演繹著樸實農家女兒的艷艷高原紅,是那美麗的滿天彩霞。你是我眼前靚麗的醉紅顏。
我走過山梁,輕輕地吟唱,那北國的黃沙漫天飛舞,擊打著風葉旋轉,敲打出鼓樂聲聲,一家一家的尋找亮眼的枸杞紅,那是摘玉女兒手中的紅寶石,是人間盛世的顆顆奇葩,在田間,在地頭,枸杞紅的嫵媚和多姿,是那樣驚艷脫俗,是我贊美歌謠的紅色霓裳。
枸杞紅了,我美美地獨醉,枸杞綠了,我深深地感嘆,你生于斯,你長于斯,你生命不息地從遠古走來,你默默承受,堅強而自傲,經歷風吹雨打,你不怕酷暑嚴寒,你巾幗不讓須眉般的生存于天地間,把最好的最真的最純的愛留給人間。你是我家鄉癡愛的甘醇美酒。
- 上一篇:辛勤勞動的詩句
- 下一篇:母親節對母親的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