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4-01-15 17:56: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雕塑藝術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主持人:趙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還有社會各界支持雕塑事業的朋友們下午好!很榮幸有機會和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參加“原創性在藝術教育中的貫徹”的研討會。應《雕塑》雜志社范偉民社長委托,我有幸在這次研討會中為大家主持會議。關于“原創性”這個問題這幾年一直在討論,我們都是教育同行,面對這個話題時雖然心情有些忐忑,但也能通過討論與大家尋求到一些共識。舉辦大學生畢業展,是我們教學成果的體現,也是雕塑學術研究的一個總結,利于發掘新的雕塑人才。從每位同學所完成的畢業作品中,體會到一些作品對時代的觀照,實際上這就是在創造著歷史。每年一次的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展,其實就是中國當代雕塑時展構建的基點,是發展軌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從教學的角度講,老師在教的同時,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和創作經驗傳授給了同學;在學的一方面,同學在老師的傳授上加入自己的體驗,又將自己對雕塑的理解,對社會的感知和認識從雕塑作品上體現出來,所以我想這就是教與學的關系、作品與社會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就這個話題,我認為“原創性”的提出在今天更具現實性的意義。中國提出了“文化建設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前三十年中國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取得了舉世注目的成就,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中國的社會不僅僅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發展文化建設也是一個重要的工作。而未來的發展就要靠在座的諸位,作為一個藝術家如何面對這個社會的挑戰并肩負起自己承擔的那份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國家已經提出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這個目標,也給大家的藝術發展提供了一些相應的機遇和途徑。這種形勢對藝術家、文化人、學者等社會人群都有利,我們共同面臨一個難得的新的發展機遇。前三十年打開國門,是一個引進方式,那么后三十年或者更近,中國不光是一個打開國門的問題,還有文化輸入輸出的問題。從前三十年引進發展到今天要想文化輸出,顯然我們僅僅做山寨版的文化是不行的,所謂的發展“原創”,對于今天的中國文化人來講,這是一個非常迫切擺在我們眼前急待解決的重要社會課題,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命題。所以我想,這次研討會的研討主題設立得很有意義而且也非常現實。我們都是來自中國教學一線的老師,是來自創作一線的雕塑家。在座的各位同學可能有的學了四年雕塑或者學了更久,對雕塑創作已有切身體驗,對雕塑專業乃至當今國際雕塑有了一些了解的同學們,通過討論我想大家一定會有自己的那份心得體會,就這個話題展開研討。我對研討會充滿了期待,也向大家發出美好的邀請,希望大家踴躍發言!
>>曾岳(四川美術學院):很榮幸參加這個研討會。其實在我們教學中來貫徹培養原創精神,它的難度很大。現在所提出的所謂“原創精神”,其實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學術領域對于藝術本位的界定的評價機制還未完善,對于認識和挖掘位于思想層面上原創性的理論研究體系的建設還很薄弱。在沒有尊重創作語言的文化本體,急功近利大力提倡發展原創精神所帶來的破壞性是極大的。長此以往,微薄積累起來的原創精神將會消失殆盡。現今的社會信息流量之大迅速促成原創事物的生成,但是情緒氣質在這種潮流化的社會生活中,越是在信息流密集交匯地帶,原創性越容易被淹沒掉,這是一個事實,它們的生命力非常短暫。雕塑的藝術生命在席卷而來的文化快餐的影響下也同樣面臨存在被質疑的危險。所以我們在開始關注原創性的時候,雕塑的存在狀態已經開始被質疑。這一點要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今天來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是要在對原創性的理論研究和認知概念上有所明確。所以大家一起就中國雕塑教學領域目前對原創性的理解和開發進行探討。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我的認識比較保守,如果要培養對于原創性的敏感體會,激發原創性動力,我主張回到那個原點,研究構成主義的那一部分,即應該從研究點、線、面開始著手強化教學機制的形成。這是我的基本想法,想聽聽各位老師關于這些問題的看法。
>>張峰(魯迅美術學院):我覺得原創性這個主題,放在本科畢業生作品展覽上討論,對于現在本科生教學來講存在一定難度。我們系這一屆有幾個學生也參加了這個展覽,我剛剛看過展覽,感覺整體上學生作品的原創能力體現得比較差,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談原創性遠了一點。我個人認為現在的學生對待雕塑創作的態度和我們那時候沒法相比,我們那時候都是發自內心熱愛這個專業,發自內心要把作品做好;現在我這個班有三十個學生,把他們的創作收上來屈指可數也只有三、五件還不錯的作品,這種環境下研究原創性的課題很難開展。一些根本性制度,如招生制度的擴招問題不解決的話什么都談不上,在基礎教學這一塊也很難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所以要提及原創性的開展首先要加強基礎教學的建設,提高高校招生生源水平的質量。
>>趙萌:剛才曾岳老師提出了開展原創思想的戰略和意義,提出了一些個人的教學方法,而張峰老師就目前雕塑教育現狀,提出了重視基礎教學方面的問題,由此引發原創性目前在教學中可能存在的難度,又引申出現在招生方式,應該向綜合這方面轉換。在座的有一位國外藝術家聽完兩位發言,觸發了他的一些感受,現在請他來與大家溝通一下。
篇2
一、設置開放性課堂,引導學生探究民間藝術
現代課堂教學應擺脫傳統的教育觀念,創設開放性課堂,豐富教育資源。這并不意味著課本是教育的唯一資源,資源應體現多樣性,全面性和創新性的特征。所謂民間藝術,就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創作者個性特征的藝術形式,它所展現的別具一格的美術內涵是課堂教學無法媲美的。因而,教師應當擴充教學資源,開創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通過書籍,視頻,樣本等形式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民間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課堂里學習美術。例如:在教學《美在民間永不朽———中國民間藝術》時,教師除了使用多媒體以ppt、video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剪紙和泥人圖片和制作過程,還將美術教學擴展到課堂之外,帶領學生參觀民間藝術故居和博物館以及拜訪資深的民間藝術創作者,讓學生學習制作工藝,親自動手。新型的開放式課堂,給同學們帶來更直觀的感受和深切的體會,并給學生提供了自我創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享受自己創作成果的同時,感悟民間藝術的價值。這種心得體會與美術課程融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觀,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靈感。
二、借助民間優秀傳統美術,拓展美術學習內容
民間優秀傳統美術是歷代傳承和不斷創新的結果,在源源不斷的創造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形成優秀的作品。例如:在教學“紋樣與生活”這一內容時,要求學生事先做好課堂準備活動:首先,擬定一個主題關于家鄉的藝術特色;其次,要求學生實地考察當地文化,收集相關圖案、樣本和文字材料;然后結合主題重點講述藝術作品中的紋樣概念與特征,讓學生學習圖案樣式和色彩搭配的藝術;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以生活為題材,充分發揮想象力,親手制作一件藝術品;最后,多方位評價學生展示的作品,讓學生互相交流觀點,彼此借鑒創作手法。在這項自主探究活動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探索積極性,培養學生借助具體情境學習美術課程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民間美術漸趨減少,引發他們保護這份民族遺產的欲望。借助民間優秀傳統美術參與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學習和創作,一方面豐富了教學內容,從而拓寬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眼界和途徑;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正面評價優秀作品,評價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三、借助民間優秀傳統美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民間藝術在創作者想象力的推動下綿延不斷的發展,換句話說,美術作品可以彰顯一個人的想象力水平。所以,要想更好地傳授課本知識,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尤為重要的。將民間優秀傳統美術與美術教學相融合,是激發想象力的有效途徑。比如在《中國雕塑》的教學中,首先,向學生展示具體實在的雕塑品,像兵馬俑或歷史名人等不可獲得的雕塑,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其次,讓學生思考自己的家鄉是否有類似的藝術品,如果有,就請學生實地考察研究它的優勢與不足,給出自己的看法如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沒有,就請學生自行想象,說說自己的創作想法如想創作什么樣的雕塑以及如何創作。這一交流環節非常重要,它是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的過程,相互之間的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創作靈感。充分利用當地優秀傳統美術,開展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活動,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調動了學習主動性,加快了學生的思維運轉,還給予學生美的體驗,有助于優秀美術作品的誕生。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讓民間美術發揚光大
篇3
牡丹畫面多了,世人對牡丹瓷畫的要求也更嚴苛了,“畫鬼容易畫馬難”,那是因為馬是人們熟悉的動物,畫錯一點都逃不過人們的法眼。畫牡丹也同此理。“法眼”多了,畫牡丹就更難了。所以,畫家就必須比別人更懂得牡丹,更熟悉牡丹,一朵牡丹有多少花瓣,一棵牡丹有多少花葉,一片葉子有多少根筋等等都應該了如指掌。說起來可笑,有些畫家從來沒有到過洛陽,也從沒有見過真的牡丹花,而他畫的牡丹卻不少,毫無疑問,筆下的牡丹都是從書上抄來的,從別人的畫中摹來的,他畫的牡丹有沒有錯誤,是真牡丹還是假牡丹,自己都說不清,怎么能畫好牡丹?
的確,牡丹好畫又難畫。好畫是因為它是靜態的,它所展示的姿容一般是固定的。難畫是因為人們看得多,太熟悉,人們欣賞你的作品時,首先一個問號就是象不象,然后是美不美,最后就是意境深不深。
我之所以愛畫牡丹絕不是因為它是靜態的好畫我才畫,也不是因為許多人都在畫我也跟著畫。而是我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的觀點是:1、花卉雖然是靜態的,但在我的筆下可以把靜態畫出動態感,把它的神態畫出情感;2、牡丹是生長在土壤中的植物,自然生長的形態不可能盡善盡美,而我把它畫到陶瓷上則是藝術,藝術不是照相或寫生,必須進行提煉加工,去粗取精,巧妙布局,根據陶瓷的形態,讓牡丹變得更美麗。3、不能因為陶瓷牡丹作品太多而不畫,而是要畫得更好,更精益求精,讓牡丹的美麗永駐人間,讓它“吉祥”的象征永留人們心中;4、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真理永遠不會改變。牡丹是人們心中的吉祥物,人們對牡丹的喜愛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我堅持畫牡丹。多年來,我對畫牡丹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畫牡丹也同畫山水、人物一樣,必須深入生活,細心觀察,不斷寫生,深刻了解牡丹的生長習性和規律。例如,牡丹在風和日麗的時候是什么姿態,在狂風暴雨中又會是什么形狀?它有多少品種?多少種顏色等等,眼耳并用,手腳齊動,才能對牡丹了如指掌。
牡丹畫在瓷上,成為畫家的作品,就變成了藝術。牡丹藝術也同其它藝術一樣,講究形神兼備,不僅要形態逼真,也要有情感,有意境。意境也是通過形態來表現的。例如,通過牡丹表達一種堅強的性格,就可以畫牡丹在風雨之中抗爭的形態。如果要表達金玉滿堂的富貴之態,就應該讓牡丹花瓣怒放,花葉伸張,色彩豐富。總之,意境決定構圖,決定技巧手法,下筆之前必須思考周全。
篇4
關鍵詞:中學美術;教師素養;角色定位;途徑
美術是中學階段一門必修課程,美術教育能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教師素養與角色意識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當前,中學美術還存在重視不足、教學模式陳舊等一些弊病。究其原因多樣,其中,教師素質不全面、角色意識淡薄,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原因。
一、中學美術教師主要素養
教師素養,簡單說,指作為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和個人秉性涵養。中學美術教師承擔了傳承美術知識,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天職,應該具備以下主要素養:
1. 美術理論與技能
美術是一門專業,美術教學是一門專業化的技術活。中學美術教師美術理論素質包括三方面:美術概論知識,如:美術的本質、類型、功能及美術鑒賞、創造等;美術史知識,如:中外美術史、中外設計藝術史;基礎美術技法理論,如:平面及立體構成、色彩、素描、雕塑、油畫、國畫、構圖等。美術老師還要有較高的美術技能,才能做好示范、傳授技術細節,心得體會。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作為高中美術教師至少應該具備開設三個模塊的課程的能力,比如開設美術鑒賞課程的能力、開設一門繪畫(或雕塑)類課程的能力和開設一門設計(或工藝)類課程的能力。”
2. 教育教學理論
教育教學理論主要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教育教學理論是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取得教師資格證就有教育學與心理學的考核要求。除了教育教學基本理論,美術教師還需要一些專業的美術教育理論與方法。如:美術教育學原理、美術教學方法、美術課堂設計、美術教學研究等。美術教育理論與方法為美術教師搞好美術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引。
3. 品行與人文科技素養
良好品行是做人的基本。教師品行素養即師德,敬崗愛業、樂于奉獻、富有愛心,是師德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論述師德,強調:“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人文科技素養主要指教師應該具備一般的哲學、歷史文化知識、基礎的自然科學知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知識結構。現在素質教育呼吁課程整合、教學相通,只有具備一定的人文科技素養的美術教師,才能將各個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引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實施有效教學。
二、中學美術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素養是現代教育教學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審視美術教師素養更有利于中學美術教師準確把握角色,構建角色。面對新課標、中學美術教師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1. 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傳承者
全日制初中美術教學內容包括作品欣賞、色彩與構圖、基礎繪畫、平面設計等,高中美術包括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等五個模塊。通過美術教學,中學美術教師傳承了以上美術知識與技能。許多美術教師,通過日常美術鑒賞、創作和宣傳活動,在更廣層面成為了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傳承者。課堂教學中,美術教師要改變以往簡單的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
2. 中學“美育”的主要實施者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培養人對自然、社會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美術課是“美育”的主要載體。1989年中央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明確規定:“中學美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 如引導學生欣賞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現手法和精密的筆法,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對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其高尚的審美情趣躍然卷上,鑒賞活動能給學生帶來審美愉悅,培養審美情趣、鍛煉對山水畫的審美能力。
3. 中學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者
美術教育具有心智教育、品格教育等功能,有助于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如:通過學生感受作品技藝美、意境美,內心達到審美狀態,能療治和矯正不良心理,培養和發展良好心理。美術欣賞課中的一些內容可以很自然地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是很好的德育素材。美術教師通過有效的美術教育,承擔著中學生健康人格培育者角色。
三、素養提高與角色構建途徑
當前,在中學新一輪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美術教師應該如何提高自身素養、重構角色?實施有效的美術教學,教師不僅要“洗腦”還要“充電”。
1. 轉變教育觀念,做“學習型”教師
教學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建立輕松、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具備新知識的汲取能力,能通過查閱文獻信息檢索等手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素養,拓展教育視野。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學習不止。
2. 研究教學、大膽創新
樹立教師即研究者的專業發展理念,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在新的課程環境下不束縛于教學常規和經驗,勇于探索嘗試和創新,從而創造出新的教育思路、方法和手段。
3. 不斷總結、反思、改進教學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找準自己的角色。
參考文獻:
[1]張明成.基礎教育中美術教師的多維角色理想重建研究[D].廣
西師范大學,2012.
[2]曾珊珊.基礎教育中的美術教師的專業基本素養研究[D].湖北
美術學院,2010.
[3]何潔.中小學美術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篇5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123―01
一、向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審美素材
學生的欣賞能力不是臨時可以得來的,而是需要教師逐步引導與培養的。引領學生感知多元化的美術作品是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經常實施的教學手段之一。學生的審美能力除了在對美術作業開展評價活動中得到體現,還需要通過不斷接觸美術作品進一步得到培養。教師可以根據美術作品的繪畫方式和制作材料選擇不同時代和國家的美術作品指導學生進行欣賞活動。
例如,數字在日常書寫時是一種記憶符號,當它走進繪畫里就是一個點或是一條線,亦或是一個形狀,它變成了繪畫的語言。于是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胡安?米羅(joanmiro,1893―1983)的畫走進了課堂、走近了學生。他的畫中沒有什么明確具體的形,而只有一些線條、一些形的胚胎、一些類似于兒童涂鴉期的偶得形狀。當學生看到大師的畫也是如此的簡單、漂亮時,從而能激發創作的欲望,增強作畫的信心。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首先,教師可激發學生在自我欣賞中的成就感。如,在課堂上,學生的作品被貼在了黑板上,每個學生這時都會非常關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我的畫肯定是不好的”、“我可不敢把畫展示在大家面前”、“我是永遠沒有機會的”……有些學生也許會這么想。如此,繪畫對他們來說就成為了一種負擔。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就要幫助這些學生建立自信心,鼓勵他們嘗試著把自己的“畫中話”講出來,讓他們看到畫中的美,看到自己的成功。
其次,引導學生擁有一份對他人的欣賞之情。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如今,我們已不贊成用“像不像”、“好不好”來引導學生評價他人的繪畫作業,因為這樣的評價會刺傷學生的自尊心,會阻礙學生自信心的建立,甚至會影響學生今后的發展。教師應鼓勵學生以發現他人的優點為主進行互評,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別人長處、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習慣。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發現美,更學會了欣賞美。
三、創設健康向上的審美環境
美術教師要積極營造學生可以發展的空間,為他們創設有益、健康、豐富的審美環境,使學生真正擁有快樂的童年。因此我們實施的一系列美育活動都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把他們幼小的心靈引向繽紛的藝術世界。美術教師可根據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定時定期與其他學科整合舉辦藝術節活動,讓學生盡情地參與到體驗美、欣賞美的活動中來。例如,美術與音樂學科可共同舉辦“鮮花朵朵滿庭芳” 和“我是小小藝術家”五月藝術節;美術與自然學科可共同舉辦“傳承中華文化”科藝節,等等。
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廣泛的,學生的興趣愛好也是可以培養的。美術教師可以利用有限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參觀和展示的空間。例如,在學校的“書畫展示欄”上,可經常替換學生們的課堂繪畫作品、興趣班上學到的插花作品、學生在校外輔導班繪制的各種美術作品等;或者教師利用學校網站以及家校互動的平臺上傳學生作品,或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繪畫、制作、攝影等作品放到班網上,與大家一起分享快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美術展覽,或提供相關信息,讓他們發現身邊更多的美,欣賞到不曾被自己留意的美。
四、開展新穎多樣的審美活動
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渠道是很多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
篇6
關鍵詞:手繪;線條;教學方式
美術科在素質教育尤其是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家教育改革對藝術科的重視也是與日俱增。因此,在中學教育中如何提升美術教育的作用與效果,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從美術課的學習中得到美的享受與表現能力的提高,是中學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所教的學校是一所農村的初中學校,條件較為落后,在硬件設施及所接觸的信息上無法與城市學校相比較,針對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內容,對初中的美術教學有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初中的美術教材所包含的內容幾乎涉及美術的所有門類,雖然深度不強但是面很廣。繪畫、雕塑、設計、新媒體藝術都有涉獵。但在筆者看來,所有的門類都應在打好基礎的條件下進行。而最好的基礎學習則是手繪這種藝術形式。在浙美版的七年級上冊中,手繪學習就是初中美術最早涉及的技法學習。初中手繪是一種以簡便的工具和簡練的線條進行描繪的繪畫形式,沒有豐富的材料和復雜的技法,與專業的廣義上的手繪有所區別,這里的手繪更側重的是對線的學習與理解。而這種表現形式恰好是最適合農村學校的一種學習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條件的簡便性
手繪不以材料為限制,一支筆一張紙,以線條的形式畫所見所想,不需要有多么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和技法的運用,而這正是尚未進入美術這扇門的初學者的敲門磚。初次了解手繪這種藝術形式,可以通過對一些大師的手繪作品的欣賞學習,比如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手稿》及達芬奇的手稿,讓學生感受與平時所看到的畫家的作品不同的表現形式。讓學生體會到原來畫畫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而是有趣的,我也可以的,讓學生對以往美術作品的觀念從思想上得到轉變。這也是剛接受美術教學學生所應具備的。
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線條是繪畫藝術的靈魂也是手繪的主要表現方式,它是人對繪畫表現的最早一種形式,從原始人的巖畫、壁畫中就可以看出線條是對物體的一種本能反應和體現。例如法國南部阿爾岱地區的肖維巖洞(GrotteChauvet)擁有最古老的洞穴繪畫,上面的手印、馬、魚等動物圖案可追溯到30000至32000年前。七年級學生的繪畫能力總體上不強,這個年紀的學生也不應用兒童畫的形式去表現,應具備一定的理性表現能力,這也導致了在學習中容易受制于教師的傳授,不會畫、不敢畫是最常見的問題,而手繪的方式則可以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讓學生用最簡單的線條表達自己對物體的觀察。
三、教師教學的方式
手繪這一課程在教材中只有2課時,針對其在學習中的特點和重要性,筆者在教學中一般安排了更多的課時,只有通過手繪的教學讓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及對美術的興趣,在今后的教學中教授其他的內容才會更加輕松,學生才更加愿意去學。在課堂上應以什么樣的方式去教學,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通過多年的教學來看,如何做到以下的要求才是至關重要的。
(一)課堂教學的方式
首先是對手繪的理解:美術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需要以直觀的形式來吸引學生,而最直觀的方式就是作品的呈現,在教學上借助多媒體及網絡,呈現出各式各樣的手繪作品,從藝術大師到兒童繪畫,增加學生對手繪藝術的理解,明確手繪的藝術形態,發現手繪能表達什么,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是怎么學的問題:繪畫的學習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從簡單的重復的練習入手,而手繪最關鍵的就是線的練習與體會,如何用不同的線條表現不同質地的物體,表現物體的空間感,需要學生自己去認真對待和體會。這對今后的中國畫的學習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演示不同的線的畫法,結合不同的作品去說明。學生開始可以以臨摹的形式去學習掌握,初步感知手繪形式,如在臨摹凡高的作品時,學習像火焰燃燒一樣的線條,體會凡高對繪畫的執著、對生命的熱愛;臨摹工筆白描的時候,感受嚴謹、細致刻畫物體的快樂。
(二)室外教學的方式
室外寫生是美術學習中對物體觀察與表現的重要手段,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教學中利用合適的時機,在以安全保證為前提下,組織學生到教室外去學習繪畫,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寫生過程中,是教學過程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寫生中以畫簡單的物體入手,注重對物體形的表現,并學會合理的構圖,能表現出所繪對象的主次感、空間感。比如可以畫教學樓,用直線和幾何形去概括物體;畫不同的樹,用不同的線條去表現不同樹的質感和體積關系。在寫生中可以分組的形式進行,互相討論和對比彼此的畫面,教師輔助學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和解決。教學結束后,可以進行一次小型的手繪作品展,增加學生的繪畫熱情,體會繪畫的樂趣。
篇7
1.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
所謂實踐性不是被動的實踐,而是對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在認識的基礎上有目的、主動探究的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記憶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新教科書在單元學習過程中設計了與以往不同的教學活動,包括“欣賞與評述、學習與研究、觀察與分析”等環節,在突出了美術課技能性的“學習與研究”中,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欣賞作品,讓學生試著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主動欣賞;在“欣賞與體驗”中,要求學生體會藝術家的思想和表現方法;在“觀察與分析”“觀察與描述”“觀察與探討”“分析與研究”“探究與溯源”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探討;在“討論與實踐”“體驗與聯系”“探討與表現”中,要求讓學生先討論交流,之后進行創作。所選的圖片,在做到精美、清晰的同時,還增加了大量的步驟和示意圖;每單元學習結束還設計了“單元評價”;學期結束還設計了“個人美術學習評估表”。這些設計活動都在試圖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
2.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
各類優秀的美術作品,或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域,但它們有著相同的特點,就是其背后都隱藏著各種文化內涵。新課標要求注重美術與文化的聯系,強調將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融入文化背景、生活情境,使得學習在貼近生活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新修訂的教科書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學習內容,如《多彩的學校生活》《校園藝術節》《留下眷戀,帶走真情》等,都與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密切相關,通過學習,學生學到了繪畫、雕塑、手工、設計等方面的知識,也提升了個人的藝術修養和審美品位,激發了學習積極性。新增加的弘揚民間美術的內容《土和火的藝術》《古城鎮美術文化考察》等,在加深學生掌握民間美術功能和特點、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增強了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理解力,激發了學生熱愛民族傳統美術的保護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感。
3.美術課程具有愉悅性
以往的美術課比較注重技能訓練,教師覺得難教,學生覺得沒興趣學。但美術應當是抒感的一種方式,與唱歌、寫作等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可以讓學生表達自我。課程改革之后,教師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授課更自由,內容更豐富,形式更靈活。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了創造性,也抒發了感情,有助于身心健康發展。修訂后的小學美術教科書很強調趣味性,每一課的課題都做了精心安排和設計,如《生活中的趣事》《童話里的小屋》《我在空中飛》《腳印的聯想》等,都可以通過與音樂、舞蹈,或者語文、自然、科學等課程結合,開展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學生會對這樣的課題感興趣。這樣的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知識結構、角色作用、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先行軍,高師教師要全面把握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特點,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從而推動美術課程的改革。
二、高師美術教師應具備的新理念
1.引導學生延展學習空間,深化專業理解
教師應認真學習《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方面重視對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性質、任務、內容體系等的把握。教學中不僅局限于教材的閱讀與講解,還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查閱圖書資料,了解美術課程教學的改革現狀和發展趨勢,記錄讀書筆記,積極開展交流、討論活動,加深對美術課程價值、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理解,形成明確的專業定位。
2.引領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掌握教學現狀
為了使學生獲得基礎美術教育一線教學現狀的感性材料,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研究能力,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利用寒暑假或實習期間對中小學美術教育進行調查研究,充分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全面了解相關區域的美術師資狀況、美術課程開課率、美術課程資源、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效果,充分認識美術教師的教學研究狀況,明確認識到今后將要面臨的形勢與任務,及早進行職業發展規劃。
3.鼓勵學生提前介入一線,體驗教學情境
為了使學生畢業之后順利走上講臺、當好教師,教師要安排一系列教學體驗活動,包括調查研究、教材分析和優秀教學案例評析,以加強活動的現場感,并且與其他學校建立合作關系,邀請其他學校的優秀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和心得體會,再安排學生去其他學校進行教學實習,使學生獲得感性體驗,對教學有一定的認知,更好地投入以后的教學。
4.強化教學技能訓練,夯實學生業務基礎
一些美術教育畢業生因為在校期間沒有得到很好的技能訓練,走上教師崗位后,出現教學技能薄弱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管理能力欠缺的問題,教學效果不佳,缺乏職業自信。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把技能訓練作為美術課程的教學重點,開展一系列技能訓練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開展專項技能比賽,促進學生的課件制作、教具設計、表達能力等各項專業技能的發展,使學生打下扎實的業務基礎,從而順利應對接下來的教學實習和教學工作。
5.抓實教育實習,促進專業成長
篇8
關鍵詞: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風格特征;形成
中圖分類號:J63文獻標識碼:A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積累,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結果。在音樂的體裁和形式,音調和風格等揮個方面都呈現著多彩的面貌。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受到各民族所處自然生態環境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生產方式、生活習俗以及語言、宗教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標準、人生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等。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等五大類,其風格特征既有共性,也有個性。而且,它們共同形成了自身內在的鮮明個性:講究氣韻與意境;強調風骨與神貌;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追求表現中情感與倫理的結合、滲透;推崇蘊蓄、婉曲;遵守諧調與中和、簡約與適度等。這些美學上獨特的追求,鑄成了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固有的風格特征。
一、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風格特征
中國民族音樂盡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區、體裁、品種、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們都共同地蘊藏著以上特征,并且體現在音樂形態的各個方面。中國民族音樂反映出自身的風格與特征有別于西方音樂,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數千年來以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為基礎的宗法社會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形態、心理素質。一方面“成教化、助人倫”,旨在維護種種關系;另一方面受莊禪影響,追求神化出世。勤勞質樸,尊重傳統,自足自得,崇尚中庸等成為集體潛意識,滲透在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人們心理、生理、物質和生存的文化根基使得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一種習慣,講究和諧、追求悟性等等,它包含在音樂的創作技巧,形式和心理需求。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風格特征表現在音樂的線條、和諧和意境三個方面。
1、線條
中國民族音樂是線狀為主的音樂思維方式,與西方音樂注重立體的聲響效果,通過和聲及多聲思維而構成音樂的框架來表現一種哲理,音樂上有較豐富的邏輯性等特征有著明顯的區別。中國民族音樂以表現曲調為主,屬單音音樂體系,特別留意發揮旋律進行時所能產生的各種變化以豐富單音的內容,其旋律直接生成于詩、詞、曲聲韻的音響色彩,孕育于豐富的各地聲調、腔調、聲腔及方言音韻,多彩優婉,會通于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藝術線條,通過樂音的線性表情顯現,在音樂中常運用音量的控制,樂句的伸縮、樂段的轉換、音色的變化等來表現各種不同的情感與意境。它體現在線條上的美化處理中,一是對單音的處理;二是旋律進行時的裝飾。
發音的過程是表現為聲的運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單音加以藝術化處理,如音量、音色等就使得音樂的線條得以修飾,而成為民族音樂風格的重要體現之一。中國民族音樂的音并不是演唱或演奏之后使其作直線的任意消失,而是當音發出后,將其進行修飾,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韻味。如民歌、戲曲、器樂曲中的滑音、倚音等各種裝飾,在樂器演奏中的吟、揉、推拉等技法,它產生于本位音與稍低或稍高的音迅速交替而產生的滑動式的演奏,是一種表現力豐富的演奏手法,使音呈波浪式的彎曲狀,形成來回往復的曲線,增加樂曲的韻味。
民族音樂的旋律多以五聲調式為基礎或以五聲為骨干的調式,在旋律的定向上,都較自然圓滑,在多數的拖音或長音上都不是一種音高的,它需要加花、變奏等手法來美化旋律,使得旋律進行巾動靜結合、以靜帶動或以動帶靜,使音樂更加生動,旋律線條更加優美。
2、和諧
“樂者,天地之和也”。從古代西周規模宏大用于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典禮音樂起,在長期實踐中而逐漸形成的“集體潛意識”,具有深遠的歷史的延續性。由此,中國音樂千百年來根基于民族的土壤,始終保持著夭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點之神性。這是一種倫理型的、非邏輯性的。因此眾多的民族音樂作品,多運用變奏、啟承轉合、再現等手法來表現音樂的緩神陳敘、忍耐、而不像西方音樂中講究矛盾沖突主題的對比抗爭。和諧美也就成為我國民族音樂中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具體表現在結構上和表演中。
在民族音樂中,結構上講究均衡、對稱、平穩。如《春江花月夜》全曲在眾多的段落中其結尾均運用合尾的形式,聽起來十分和諧統一。在民歌中對稱結構的也屢見不鮮。在音樂進行中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構成音樂的相對穩定性而達到一種音響上的統一,同時統一中又有變化等。另外以文武、陰陽、剛柔而形成的整體動態平衡,也使人獲得一種寧靜心理并產生美的感受。
在我國民族音樂藝術表現中,演唱演奏中要達到情感的體現是“內與外”的有機統一,音樂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要有內心感受、體驗,通過演唱(奏)來表達,求得情與氣、力與氣的和諧統一。只有注意保持氣與力的和諧通暢,才能有力地表達出多層的音樂情緒。
3、意境
千百年來,中國民歌、說唱、戲曲、器樂等音樂形式,其表現為對意境的追求。作為一件完成了的藝術品所呈現出來的美的境界,一般意境表現在虛和實、講究傳神和悟兩個方面。
虛與實是指作品中音響實體與所塑造的形象以及技術上所形成的虛與實。音樂不像繪畫、雕塑那祥直接描摹表現對象的實體,它要通過個人的技術、修養,對音樂的理解等來表現意境,這就體現出虛與實。在音樂中總包含著某種音樂音響之外的內涵,既有實實在在的音響實體,又有人自身對音樂的感受,要通過聯想而達到的一種境界。如常說的“聲斷意連,聲斷意不斷,意到音不到”、“意在筆先,筆所未到氣已吞”等。意思是通過音樂中的空白和休止來表現”此處無聲勝有聲”。只有虛實結合,動靜相依,變在其中音樂才具有魅力。
中國民族音樂也非常注重音樂藝術的傳神作用。一場戲中在音樂的伴隨下,常常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各種場景,但這種傳神需要一定的條件,即“悟”。悟是指人的思維經過緊張的運動之后,能夠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有力把握。領悟需要堅實的基本功和廣泛的修養,要擺脫技術的困擾。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播中主要是靠“口傳心授”,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成為民族音樂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觀條件。在民族音樂中,無論是創作、演唱、演奏、還是欣賞,在經過“悟道”而對本質的把握后,才能達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二、中國民族音樂基本風格特征的形成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整體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民族音樂經過了數千年的傳承、發展、演變,形成了共同地美學基礎和藝術范式,包括以“線”狀為主的音樂思維方式,簡約相適、動靜相襯的音樂表達方法,勻稱平穩的節奏安排,均衡對稱的結構原則,逐層對稱的展開手法,以五聲為骨干的調式結構,與文學、詩歌、語言、舞蹈、戲曲相結合的綜合表現形式等等。概括而言,語言方式、傳統記譜方式以及“寫意”式美學表現思想都對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特征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
1、語言方式的影響
中西語言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方各自民族音樂藝術的特質。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聲樂藝術形成的風格特征主要表現在用嗓的方式、聲音的調節、發聲的技巧、語言的特征音樂的風格和審美要求等方面。中國傳統歌曲的旋律走向總是與歌詞聲調走向大致吻合。在口傳文化占主導地位的農耕文化中,人的生存知識、行為規范、審美意趣等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口頭語言傳承,而歌唱則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行為之一。聲音的優美與旋律的動聽,成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自古以來的審美理想。中國民族聲樂對音色的選擇,從根本上說也是以中國的語言語音為依據,形成了以漢語語音為基礎的中國民族唱法上的音色特征,并已積淀為一種穩定的音色審美觀念。與情感表現直露、強調個性化的歐洲聲樂藝術不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更講究蓄、中庸和群體化。“樂而不,哀而不傷”,這一審美標準貫穿于兩千多年以來的中國音樂中。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中所特有“潤腔”,也是中國民族聲樂中一個重要風格特點。在民族歌唱審美活動中,“潤腔”則成為判斷聲樂作品及其表演是否具有審美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這一風格在中國傳統美學理論中被稱為“韻味”。潤腔不僅可使歌唱富于韻味,彌補曲調表達情感的不足,達到深刻刻畫人物性格及意境的目的。同時,這些又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民族器樂,由此產生了酷似人聲的管子、二胡,高亢明亮的嗩吶、笛子等樂器及其技法。
2、傳統記譜方式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框架式”記譜形式對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音樂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卻一直沿用著“不精確”的“框架式”的記譜形式。這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背景、人文價值觀、情感表達方式等諸多因素所決定的產物。中國民族音樂本體、人文的若干主要特征,都與它相關和互為因果,它是中國民族音樂獨特性思維方式的一種物化顯示。中國傳統的框架記譜法,僅僅是有關傳統樂曲或唱腔的基本音高和基本節奏的輪廓記錄,這樣,反而在音樂的傳承的過程中促使了民間藝人和表演藝術家在音樂形態結構方面的創新,并使他們的藝術表現發揮不出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跨時空的“一曲多變”和“一曲多用”的藝術功能。在中國民族音樂中,不同的民間藝術家根據同一首工尺譜來演奏或演唱曲目,常常會根據個人的心得體會和修養能力,奏(唱)出各種富有新意的不同版本的作品來。因而,同一首樂譜在不同的演奏家的“打譜”演奏下,可產生不同的作品版本和音樂風格。正是由于這種不精確的記譜形式,才由此而產生了與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相統一的即興式的演奏風格。《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通過對樂音客觀化時值劃分的擯棄,去掉了束縛演奏(唱)的書面精確記譜,輔以口傳心授,從而使人在演奏(唱)音樂時,更容易通過“忘我”,從而“有感而發”、“自然流露”,進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寫意”式美學表現思想的影響
篇9
景德鎮是一個古色古香,生產陶瓷的城市,有著千年瓷都的美譽。千年之前的景德鎮名叫昌南鎮,并且同英文單詞”CHINA”剛好諧音,這當然和古窯有著不少聯系。在這個小長假,我游覽了景德鎮。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景德鎮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景德鎮心得1從廬山出來后,我問爸爸:“下一站我們去哪里?”爸爸告訴我:“下一站中國瓷都景德鎮,出發!”我對景德鎮啊,瓷都啊沒什么概念,心想不知道會有什么好玩的?下了高速,我看到路兩旁的路燈桿是白色的,不像鐵的,也不像水泥的,想不出來這是什么做的,就問媽媽:“這是燈桿是用什么做的啊?媽媽。”“這是用瓷做的,景德鎮到了,不愧是瓷都啊,連路燈桿也是瓷器的。
爸爸帶我們去了古窯博物館,里面的導游領我們來到了做瓷器的地方,我看到一位老師傅在做碗,這些泥土塊在師傅手里,兩三下一弄,一個碗基本成型了。這時候導游告訴我們,不要覺的很簡單,他們這些老師傅都做了二、三十年才有現在的速度。一會兒有地方讓你們實踐操作的,到時候你就知道難度又多大了。我們又來到下個師傅前,他拿著好像是第一個師傅做好的碗。“這位師傅是在修碗,把毛坯碗上多余的陶土去掉,讓碗口變的一樣薄。”導游繼續介紹著制陶師傅的工作,我們又來到了一個師傅把修好的碗放到了水里,但是碗里面是進不到水的,我驚訝這位師傅把碗的平衡掌握的太好了,心里想沒有個十年、八年也應該是練不成的。后來我從導游那才知道,這叫上釉,這上釉分釉上和釉下。基本成型的胚胎碗是土黃色的,但是我們拿在手里的碗都是白色的,因為還少了一個燒的過程,胚胎碗在經過高溫燒制后,就會變成我們使用的碗了。燒制的窯有獅子窯、葫蘆窯等很多種。
最后我們來到了一個我喜歡的地方,實踐操作制陶工藝,也就是玩泥巴。我先拿了一個基本成型的小茶壺,需要我在上面畫上我喜歡的圖畫,我用鉛筆打了底線,可怎么都畫不好,終于勉強畫好底線,用毛筆按剛才畫的又描了一遍,描得我手好酸好麻,心里想那些制陶師傅的本領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
我到家后的兩個星期,我手到了一個景德鎮發過來的快遞,是我的小茶壺,上面是有我親手畫的獅子和老虎。真的好漂亮的一個陶瓷小茶壺,我太喜歡了。我也再一次感慨制陶師傅們手藝的精湛,和古人的聰明。
景德鎮心得2今天,我和爸爸應我的同學嚴瑋涵爸爸的邀請開車從濱江公園出發,去景德鎮接嚴瑋涵同學回蕪湖。一路上經過銅陵,池州,安慶,九江等許多地方,穿過了許多隧道,終于來到了聞名中外的世界瓷都景德鎮,和嚴瑋涵勝利會師了。
聽當地人說景德鎮的來歷很有意思,因為以前這個地方在昌江以南,古稱昌南鎮。由于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制出一種青白瓷。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稱景德鎮,沿用至今。
第二天,我和小嚴同學一起游玩了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雖然天上下著小雨,我們還是很高興,雨中漫步在博覽區內,會有一種時光交錯的感覺,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讓你深切體會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這里所有的東西都是瓷質的,瓷馬路,瓷圍墻,瓷碑,瓷路標,瓷路燈,瓷桌子,瓷凳子,瓷垃圾桶,瓷宣傳畫,瓷雕塑,瓷假山,瓷河流,連里面的廁所都是用瓷片做成的,甚至還有瓷器制作的樂器,演奏起來,余音裊裊,好聽極了!
這里不僅能看到爺爺奶奶們在用傳承的手藝演示陶瓷制作工藝,而且在古窯場還可以看到以前瓷器制作的全過程,了解了做坯、印坯、利坯、剮坯、裝坯等制作工序。最高興的是可以親自體驗陶泥制碗,我和嚴瑋涵自己動手,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制作了一個瓷碗,畫上一些蘭花草,寫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稍微曬干可以讓工匠們燒制好了寄回我們的家。還有很多國際友人也興致勃勃地參與了這項體驗,古老的陶瓷工藝魅力可真不小!
不知不覺我們就參觀完了整個景區,一路上雖然很累,但我們很高興,我們被爺爺奶奶們的手藝所折服,被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藝術品所吸引。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要完美的瓷器就要靜下心仿佛與世隔絕一樣全身心融入到瓷器中,學習,不也是這樣嗎?
我愛瓷器,愛瓷都,更愛我的祖國。
景德鎮心得3今天媽媽說:“明天爸爸媽媽帶你去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玩。”我非常高興,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起來床出發了。
景德鎮古窯民谷博覽區是國家5A級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來到了景德鎮古窯民谷博覽區門口,遠遠就看見樹立的巨大的牌子。門口的各種裝飾都是用瓷器制作的,十分特別。
我們順著路線往前走,先來到了明代葫蘆窯,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巨大葫蘆立在中間,里面有一個窯洞,據說是古代燒制瓷器的地方。
走出窯洞,就來到了1號作坊。里面有許許多多的白色瓷坯。瓷坯各式各樣,最多的是碗。還有許多做瓷器的老藝人跟我們講解手工制作瓷器的過程。
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老藝人從小學徒,憑幾十年某一項專門勞動的累,練成了各種制瓷的絕活:拉坯、印坯、利坯、繪畫、施釉等等。每一件瓷器都是經過若干道工序而制成的,其中的繁雜是不可想像的。
老藝人人們制成的瓷器,一件件的排列著,各式各樣,精美異常,看得我眼花繚亂。媽媽讓我小心點,不能亂摸亂碰。瓷器可都是易碎品。
里面還有龍缸窯、清代鎮窯、宋代龍窯、元代饅頭窯。每個都別有特色。
今天的游玩我收獲很大,看到制陶的藝人不斷反復地認真地做著每一道工序,認真專注地為每一件瓷器繪畫,讓每件瓷器成為精美的藝術品。我今后也是做事認真專注,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好。
景德鎮心得4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小謝,歡迎大家來到景德鎮。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位于瓷都大道一號的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我先利用坐車的時間介紹一下古窯民俗博覽區。古窯民俗博覽區集中再現了景德鎮千年的制瓷歷史,尤其是15~16世紀景德鎮制瓷業的風貌,被譽為一座“活的陶瓷歷史博物館”、“陶瓷文化知識經典景區”。
說了這么多,還不如親自去看看,古窯民俗博覽區就在前面那片寧靜秀麗的小樹林里,大家請有序下車隨我進去參觀吧!
首先我們來到陶瓷制作展覽區,快來看這位師傅,他正在轱轆車上放一團泥,看,他雙手輕觸著泥團,轱轆車旋轉起來,不久,一個大肚子花瓶的形狀就做好了,這一個步驟就叫“拉坯”,瞧,那個師傅拿著刀片,正在給剛出來的泥坯休整合適的形狀。現在到了施釉的環節,師傅正拿著小刷子施釉呢,這白白的一層就是釉。現在到最后一步了,這一步叫“畫坯”,就是在潔白的泥坯上,畫上喜歡的圖案。為了讓大家親自體驗一把“畫坯”,這里特意設置了一個工作區,我們可以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工作人員會把它燒制好寄給你喲。
下面,大家請跟我來,這個黑乎乎的拱洞就是專門燒制陶瓷的窯洞,說到燒窯,就不得不提起童賓,童賓就是古代的以為陶瓷工匠,在一次燒制的時候,為了燒制出滿意的瓷器,他奮不顧身的跳入了火海,葬身于此地。后人把他尊為“風火仙 ”。燒制陶瓷最難掌握的就是火候,如果沒有掌握它,那么一窯的陶瓷全都會變成殘次品,然后摔碎,全都扔掉,非常可惜。
參觀完陶瓷制作工藝展覽區,我們要去陶瓷藝術品展覽中心,咱們邊走邊說。景德鎮最有名的四大陶瓷是青花瓷、粉彩、顏色釉和青花玲瓏瓷。陶瓷藝術品展覽中心就在這里,這兒有兩個成年人那么高的巨大花瓶,有大象的身體那么粗的水缸,還有精致的瓷碗,瓷碟……大家趕快進去看看吧。這些碗可是會說話的喲,只要沾一點水抹在碗巖上,不停地劃就行了,你們聽,聲音多美妙呀!如果想要,可以買一個帶回家做紀念品呢!
游客朋友們,上午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下午我們再繼續領略景德鎮的悠久文化吧!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去品嘗當地的各種美食吧!
景德鎮心得5昨晚我們到景德鎮時下著滂沱大雨,沒能好好地目睹瓷都的風彩。今天,爸爸特意帶著我和媽媽參觀一下瓷都。一進筆直寬廣的瓷都大道,你會便驚訝地發現,路兩旁的路燈柱竟然是瓷器做的,花花俏俏,各具特色!有的畫著一條條威風凜凜的飛龍,有的畫著淡雅的荷花,荷花中間,還嬉游著一條條活潑可愛的小金魚,有的則畫著一幅幅清秀的山水畫……這最景觀,恐怕你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難以看到!
篇10
【關鍵詞】傳統文化 自覺 創新教育方法 90后
“傷不起”“HOLD住”,是當下90后脫口而出的網絡語言,很少聽到他們準確地使用成語和引用唐詩宋詞。90后一代是怎么了?他們更樂意更容易接受新興、外來的文化,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消化不良。十七屆六中全會的主題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文化強國。要增強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要增強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必須立足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豐富,必須立足于對傳統文化的自覺。而今90后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態度令人擔憂,要如何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度,我們必須反思現行的教育方式,提出傳統文化教育方法的改革創新很有必要。
傳統文化是什么?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我們對校園里的90后群體開展了兩項調查,一是在對傳統文化藝術(以戲曲為例)的調查中,有81.2%的學生表示對戲曲不感興趣,非常喜歡和非常討厭的人并不多,分別占4%和4.5%;二是在對傳統文化的作用認知的調查中,40%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對自己的“幫助一般”,認為對自己“幫助很大”和“幫助比較大”的分別只有5.6%和9.4%,甚至一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判斷持存在偏差,持“優秀傳統文化無用論”的觀點。對比70、80后,究竟對傳統文化失去自覺力為何會出現在90后一代?
90后一代的特點表現在:①他們是更加理性化的一代,“90后”變得不僅更加理性、務實,而且更加開放、坦然時代的來臨,對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思維觀念形成了重大的沖擊,這些特點在“90后”。②他們是更加人本化的一代,他們更加熱心公益事業,更加反感對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變態。③他們是更加娛樂化的一代,娛樂從一開始便成為“90后”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不僅如此,他們還時常引領社會的娛樂潮流。④他們是更加信息化的一代,“網絡后”大學生的身上表現的尤為強烈。⑤們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做事往往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對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采取過激的行為。⑥極力表現與眾不同:一部分學生在學業上無法做到出類拔萃時,會選擇其他各種方式獲得心理滿足。看看大街上的青少年,已經有部分男生戴著耳環、打著耳釘、染了發,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己喜歡的日韓明星的穿著打扮。⑦他們對網絡十分依賴:青少年上網現象被稱為“網絡海洛因”,也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因素。⑧性、婚戀觀念早熟。90后裸的性反映,他們對于兩性的認識,隨著改革的進展,認識也就越開放。
他們的所處的背景和環境對90后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力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是由于改革開放已有明顯成效,人民生活基本小康,90后大都是獨生子女,有著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受到的關懷更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觀念在他們看來已經過時了。他們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愛國,為祖國奉獻自己”的意識淡薄,他們認為,愛國是一件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其次是當前教育弊端突出,教育改革效果不明顯。其一表現在很多學校迫于升學壓力,學生課程里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被弱化,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忽視對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得學生對與考試無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不重視,并且無暇顧及。其二表現在許多涉及傳統文化的課程的教學方式過于陳久,沒有創新性,使學生覺得傳統文化內容晦澀難懂、枯燥無味。最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世界化的到來,各種外來文化沖擊著傳統文化,90后更感興趣更習慣于網絡化的生活和通過網絡認識世界。網絡語言、日韓文化、歐美風格更能吸引他們的眼球。在90后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群體熱愛學韓語、日語,而不愿意研究國學的比例也相當大,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創新課堂教學
劉心武“談紅樓”、易中天“一品三國”讓我們看到,我們傳統文化也可以以幽默風趣、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課程教學要改變從前一味的以教材教授為主的方式,采用學生喜愛和樂于接受的方式: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和學生一起品讀名著,課堂討論交流閱讀心得體會;教師可以在課程中播放民族音樂或者民族舞蹈的視頻,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開設新課程,比如民族舞蹈課、民族樂器課等;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也要講究創新,比如接近重陽節了,讓同學們回家給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2.抓好校本資源和社會資源
學校里的橫幅和標語,板報、建筑及國學社團,社會中的歷史博物館、書畫展覽、雕塑等,處處都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源。南開大學開展的“傳火炬”十分新穎。該校利用校史教育的“老課堂”,開展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讓親身經歷歷史的老教授講授南開創業史,在技術日軍轟炸南開罪行的校鐘前重溫南開精神,“五四”在雕塑前進行火炬接力賽。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發現和把握教育資源。
3.創新實踐活動的形式
90后的鮮明特點之一就是樂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并使他們在活動之后仍然影響深刻。例如,學校可以在端午節時組織學生進行包粽子比賽,在粽子里放入一些寫有古詩詞的紙條,使得學生在歡樂的勞動中獲得知識。也可以在課余時間進行一場中國古代人物的COSPLAY,通過對人物服裝的選擇,對人物妝容的描畫及人物氣質的表現,學生會自覺地去了解這個人物其所處的歷史階段的故事,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4.傳統文化設施建設
政府要投入資金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統文化景觀及傳統文化知識宣傳欄等設施,并定期免費開放,便于學生參觀、學習;并搭建舞臺,組織政府文工團人員定期舉辦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藝匯演,也要廣泛招募群眾演員,利用業余時間一起排練節目。這樣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提升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5.教師隊伍建設
要落實好傳統文化教育,實現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首先,教師在夯實專業基礎和教師職業技能的同時,必須培養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敏感度和了解度,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其次,教師要具備時代精神,樹立新課程理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最后,學校要組織教師定期進修傳統文化的知識,并到各地名校參觀學習,還要召開研討會交流教學方法。
凄美的《紅樓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面貌,栩栩如生的《水滸傳》描摹了108個英雄好漢,字句精煉的成語,平仄押韻的詩詞……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足以讓中華民族自信地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它需要我們去自覺地繼承和豐富。實現傳統文化的自覺,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的精神,我們要落實好傳統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劉卓越,黎萬和.90后大學生應當具備的時代精神[A].法制與社會出版社,2011.
- 上一篇:建設生態文明調研報告
- 下一篇:社會認知的重要性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雕塑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