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藝術特色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雕塑的藝術特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雕塑的藝術特色

篇1

唐天復二年(902年),遼太祖于龍化洲修建了開化寺,自此邁出了契丹佛教起始點的大門。918年,“詔見孔子廟、佛寺、道觀。”太祖天顯二年(927年),契丹族攻陷女真族渤海部,太祖下令虜獲了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為其修建天雄寺安置。為宣揚佛教,帝室經常前往佛寺禮拜,并舉行祈愿、飯僧等佛事,佛教的信仰逐漸遍布于貴族之間。太宗會元年(937年),遼取燕云十六州,此地原本就盛行佛教,所以逐漸發展為佛教文化中心,晚期時“僧侶,佛寺之數冠北方”。 會同五年(942年),“聞皇太后不豫,上馳入,侍湯藥必親嘗。仍告太祖廟,幸菩薩堂,飯僧五萬人”,說明了佛教的地位。遼太宗及其后諸帝均采取保護佛教的政策,佛教大盛,并有了迅速發展,佛教藝術的發展也蒸蒸日上。契丹政權對佛教的優容遠勝于同一時期的北宋。圣宗、興宗、道宗三朝期間,遼代佛教遂臻于極盛。興宗時“僧有正拜三公、三師皆政事令者,凡二十人,以至貴戚望族化之,多舍男女為僧尼。”佛教地位由此可見。這一時期是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留傳下來的佛寺、佛經及金銅佛像、彩塑數量也很多。

遼國的佛像極為豐富,各種用途、不同材質的佛像遺跡非常多,有寺廟供像、佛塔浮雕造像、石窟造像和其它散存的不同材質的造像。寺廟造像著名遺存有:山西大同的下華嚴寺主殿薄伽教藏殿內的三十一尊遼塑像,堪稱經典。遼寧省義縣奉國寺的大雄寶殿是遼國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殿內“過去七佛”并列一堂,又稱“佛祖道場”。天津薊縣獨樂寺觀世音菩薩塑像,是目前我國國內現存最大的泥塑。雕有佛像的著名佛塔有:北京天寧寺塔,遼陽白塔,義縣嘉福寺塔;內蒙古呼和浩特萬部華嚴經塔、巴林左旗林東塔、巴林右旗慶州白塔、寧城大明塔等。這些塔都在一層或二層,塔身各面以及基座周圍安排有雕刻精美的佛、菩薩、佛弟子、護法天王、力士、飛天、法器、瑞獸等磚雕或石雕圖像,是遼國佛教雕塑極其豐富的遺存。石窟造像主要集中于內蒙古巴林左旗一帶,洞山石窟(有大小石窟100余個)頗多,召廟石窟即是其中較古老的一個。另外,還有一些金銅、石、陶、木等雕塑的小型佛造像,散存于國內外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手中。

遼國佛像因特殊的歷史背景有其自成一派的特色。風格繼承了唐代造像生動嫵媚、婉轉活潑、端莊典雅的遺風,又在具體、精細、繁密中增添了婉麗的風韻。契丹不僅吸收了宋代造像寫實的藝術手法,同時又融入了北方地區的審美情趣和技法。造像的風格更加貼近生活,世俗化味道更加濃郁,群眾更容易接受。更特別的是很多觀世音菩薩像那柔美的軀體和端莊的神情,竟然是由唐以前有蝌蚪形小髭的男相轉變而來的,別具一格,具有世俗風韻。這時的佛教藝術,無論從風格還是手法來看,都已是地道的遼國文化和藝術的產物。遼國佛像就其風格而言,主要體現在佛像造型和衣著線條上。

在佛像造型方面,整體造型可以用“偉岸端莊、平易近人”來概括,但仍殘存著唐末造像的濃厚風格,結合了宋代造像寫實風格,又融入了契丹和北方地區傳統的審美情趣及表現技法,特征鮮明、獨具一格。唐代的造像氣勢恢宏,充滿自信。以其代表作品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為例,佛像整體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面部呈現出唐代的審美標準,突出豐滿圓潤的面相,眉毛如同彎月,細長娟秀;眼睛半睜半合,目光慈祥如母愛,俯視著腳下孩子;鼻直寬厚與廣額通連,嘴邊微微露出的些許笑意,顯出佛像內心安寧、胸懷博大、充滿自信。其神態莊嚴典雅、溫和親切,一派大悲大智的心懷和氣度;含蓄、似笑非笑的表情略顯嚴肅而不乏慈祥,可近而不可親,給人以端莊崇敬、神秘莫測、不可侵犯之感,是人性與神性完美的結合。宋代的造像以現實界對人入微的觀察為基礎,去捕捉每一位佛教人物的神韻,再用極寫實的手法表現出來,使佛教藝術生活化,以造型準確,形體動作多樣,表情生動而著稱。河北正定隆興寺的大悲銅菩薩像,容貌端莊秀美,面龐豐碩,身材勻稱,高19.2米,但給人的感覺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渾身散發著“人性”的精神,溫柔、善良、慈祥。那充滿不可言說的智慧的眼睛微露,嘴角略帶微笑,極其生動寫實,體現了世俗化、生動化和人間情趣。她是宋代造像最卓越的成就之一。用對稱、均衡的眼光看自然,影響了契丹人的審美主旋律,逐步形成了粗獷豪邁、奔放自然的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情趣表現在佛像藝術上,便形成了遼代佛像獨一無二的韻味。如遼國玉佛完美展示了遼國特有的粗獷生動又精美寫實的風格。遼國佛像造像肩部寬闊,胸肌隆起,體態豐滿厚實,有北方契丹人特有的剛健氣勢。整體上身偏長不成比例,但造型優美,顯得凜凜堂堂。坐立姿勢有些僵硬呆板,坐像雙膝緊收,站像兩腿筆直。迄今為止最具典型的代表有故宮博物館的釋迦牟尼佛銅像。此外,大同的云岡石窟雖建于北魏等朝,但其最大整修規模在遼國,所以有遼的風格。據《金碑》記載:“遼重熙十八年(1049年)母后再修”“清寧六年(1060年)又委劉轉運監修”。第13窟“修大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為遼國題記。本尊交腳彌勒菩薩和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及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與遼寧義縣奉國寺遼代佛像的主尊佛像非常相似,佛像面形皆為豐圓飽滿,前額寬闊。諸佛像高大、莊嚴、俊秀。菩薩的造像最能顯示出遼國審美的主題。菩薩像多是頭戴類似于契丹貴族王冠的高冠或三葉形寶冠,據考,這種頭冠是遼國契丹貴族的冠飾,在內蒙古和遼寧的遼國墓葬中屢有發現。可見,遼國彌勒菩薩的頭冠是來自當時契丹貴族的頭飾,反映了遼國佛教造像與契丹世俗文化的密切關系;再如花冠上垂下的寶繒,它在帽邊綁有明顯的花結,順兩肩垂下后又分段打結,這種處理手法也是遼國菩薩像上常見的特征。下華嚴寺的彩塑菩薩大多頭戴寶冠,且形制不一、非常特別。冠面造型優美生動,很多呈高筒狀,前高后低,上有精美花紋,或鏤空或淺雕,栩栩如生。這種頭冠與遼寧省建平縣張家營子遼墓出土的筒形金冠完全一樣。華嚴寺菩薩塑像是最具契丹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代表之一,完美地體現了遼國造像的整體風格特征。

篇2

引言

人民群眾的生存空間離不開城市。在進行文化城市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雕塑的藝術影響是絕對不能被忽視的,從古代時期開始,經過文化洗禮與變遷仍然屹立不倒。雕塑藝術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反映人類思想的藝術手段。雕塑的存在不單單是歷史發展進程的需要,還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有效證明。在雕塑藝術逐漸都市化的過程中,將有利地推動城市化的文化建設。由于我國疆域遼闊,從而我國形成了多民族和諧共存的現狀,每一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與特色,任本文由收集整理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需要不斷更新與進步的。在對于民族雕塑藝術都市化進程中,應該秉著發展的態度,繼承與保護其精華部分,摒棄糟粕,讓我國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以雕塑的形式在城市化建設中傳承。

一、當代民族雕塑

中華民族有著傳統悠久的歷史,在五千年的傳承中,民族雕塑藝術的發展都具有其民族特色的獨特思想以及智慧。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是以中國的美學思想創造了大量的藝術精品,中國傳統雕塑的文化價值體現并不單單是指其藝術本身,還承載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雕塑在處理其自身造型語言外還有其他更為深遠的意義,在雕塑都市化的進程中,受到了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其功能、價值也將會被重新定義。[1]例如游牧民族雕塑有著悠遠的發展歷程,觀摩今天所看到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雕塑作品,就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其創作的作品與其游牧的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雕塑作品中,動物的形象、自然萬物以及人的形象占據最為主要的位置,游牧民族主要的自然生存環境正是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所以牧人對動物的感情是十分厚重的,所以其對動物的形態、特征都有其獨特的研究。

二、民族雕塑的都市化進程

在1980年之后的大規模城市建設中,我國雕塑事業迎來了新的高峰。雕塑普遍被運用到各種公共場所中。雕塑的普及化也逐漸成為了城市文化的象征。民族化的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單單能夠體現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神韻,還能夠體現更多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含量。那么在進行城市規劃的同時,就要將雕塑的作用重視起來,給予其約定的地位,將其視為一個城市的代表或者點睛之筆,它能夠集中地表現一個城市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明,將城市空間內的特色完全展現在人們面前。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可以體現其根本的民族特色。城市的雕塑代表著城市以及民族的文化累積與歷史沉淀,與城市內其他的建筑一樣成為歷史發展的證據。環境雕塑在城市文化景觀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與城市文化環境構成了互動的連續,準確把握它的歷史民族因素和地域環境因素,準確把握才能做到準確貼切,并且在環境雕塑的設計方案中要融入城市特色與人文精神。另外,還需要注意到城市環境人民群眾的審美觀點,使得其符合當地人文需求,更加充分地體現當地特色。[2]

呼喚人文思想,展現民族特色,悠久歷史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就是城市雕塑的靈魂與精髓。游牧民族有著淵源的歷史,其文化思想燦爛輝煌。許多文化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無論是從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是傳承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從文化形式或者審美情趣方面都能夠作為城市雕塑的主題或內容。[3]以深厚文化積淀為基礎的城市雕塑不單單能夠起到很好的歷史文化教育作用,還能夠充分符合當地地域特色與風俗習慣,使得廣大市民產生親和力。文化需要發展,城市也需要發展,而城市雕塑就需要時間與空間的雙重需求,成長的過程就是連續地反映城市的歷史文化變遷與時代精神。

篇3

抽象的目的是為了在雕塑中去除那些多余的細節,保留下來的形態除了具有一定的具象意義外,更多的是一些象征的意義和形象.假如沒有時空的阻隔,從原始社會一步進化到現代歐美的社會,從中可以看到這兩種不同社會狀態下的“雕刻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從而創設一種空間藝術,創造出一種立體造型美感.盡管他們之間可能相距萬里,也可以相隔萬年,但是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對雕塑藝術的空間表現和理解卻存在很大的相似之處.比如現代雕塑家布朗庫西的作品《吻》,這個雕像作品造型比較簡練、單純.從而將兩個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構建出一種既對稱又穩定的形象.作品展現出一個垂直的立方體造型.雖然這個作品的造型比較簡單,卻將愛的真諦充分顯示出來.

獨立雕塑是指不以建筑為依據的雕塑,獨立雕塑能夠將雕塑本身獨立性的特定環境充分展示出來.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雕塑是有特定的因素決定的,同時要結合特定的含義地點進行創作.特別是雕像在表現特定人物或者特定事件的時候,要同當地的歷史結合起來.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創作了一個紀念雕像———自由女神,這個雕塑也是美國自由的象征.在這個獨特的雕塑中,女神將自由的火把高高舉起,引領人民不斷走向自由.這個雕塑在藝術形式上,將獨立的空間形態較好地表現出來.這就讓雕塑有著歷史的特定性,同時也代表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附件空間是通過一定的外部空間來表現在雕塑的內在形式.雕塑與外部空間或物體,和自己的身體和特點的表現.更好地完成任務的象征和寓言雕塑.比如,《美國國家的紀事碑》這個雕塑是依賴自然山體大圍山刻.這個巨大的雕塑坐落在山上,將四個著名的美國總統頭像雕刻出來.從雕像的左邊順延至右邊,四尊頭像同山體完美結合在一起,非常壯觀,游人來到這個地方都會肅然起敬.這座石像的面部非常高大,達到了18米,就是鼻子這一部分就有6米.其中,華盛頓像是一座胸像,依據山體形態將肩部和胸部完美地雕刻出來.其他三個總統像都是頭像,西奧多•羅斯福和林肯的像只雕刻了面部.在這座山上,四位總統的巨型頭像和山峰完美結合在一起,并且十分壯觀,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來到這個地方觀看.四位總統的表情都莊重而嚴肅,眼睛凝視著遠方,嘴唇緊閉著,形象惟妙惟肖.但是,四個人又各有各的特色,可以從肖像中傳達出獨特的性格和特征.

二、城市雕塑的文化內涵

1城市雕塑體現地域文化的精髓

城市雕塑應該以能夠突出本地的特殊地域文化為其建造的目的.吳鶴林先生在任全國城雕建設指導委員會一職時曾經強調過,在過去的城雕建設中強調城雕的本身品質和藝術水平,但是如今城雕藝術已經不能只限于這個方面,重點是能夠和其所在的環境相吻合,并且能夠對于特色的地域品質進行體現.城雕藝術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體現,能夠對整個城市中的文化特色做出重要的表現,并且通過視覺表現力,對于文化特色的內容進行概述,從而使得整個地區的文明建設得到充分體現.例如,江碧波教授為重慶市所創作的大型雕塑巖之魂,就將整個重慶地區的文化特色描繪的淋漓盡致.從“巖之魂”這座浮雕作品中,我們可以完整地看到當地的歷史文化、地域風采和民族特色.這座浮雕作品傳承和發展了重慶獨特的巴渝文化.這座浮雕主要包含兩個界面:在臨近地面的部分,通過寫實的手法,將行人站在橋頭打望都市的畫面記錄下來.往上是根據巖石衍生出來的大頭像,將人與土地的關系生動展示出來.這座雕塑藝術表現形式較為直接,通過夸張、線條的裝飾意味、尖銳的尖角講鮮明的巴渝特色較好的呈現出來.在浮雕的前面有幾組圓雕,造型上更為簡潔、含蓄,動與靜的人物特征,同樣將濃厚的巴渝氣息保留下來.

2城市雕塑體現地域文化的發展歷程

文化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繼承和發展的.而城市雕塑正是在歷史發展的某一階段中所具備的文化特點而設立的雕塑,是當代文化傳承的重要匯集.正是因為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的差異以及時代的不同,從而各個地區在各個階段的雕塑都是當時當地所具備的地域以及時代的特征.優秀的雕塑往往都是和特色的地域環境以及當下的社會發展分不開的.一件高品質的藝術雕像,往往能夠對于整個地域或者整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有著重要的象征作用.例如羅馬的雕像母狼育嬰,布魯塞爾的雕像撒尿的男孩兒等都已經成為象征整個地區的特色文化,從而不能被人們所忽視.許多西安市民認為,西安當前的城市雕塑基本都是對唐代文化的展示,但是沒有展示出古代的周、秦、漢代文化以及當今時代風貌.主要是雕塑大多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展示.從一些調查中可以證明,西安文化對周、秦、漢、唐四大文化進行了涵蓋.但是唐代是中國乃至世界都公認的最為繁盛的時代,是西安人最為自豪的歷史.所以,這種功利心就讓西安城市雕塑主要集中于對大唐文化的挖掘.對于這種心態的追求,不僅表現在城市雕塑上,也表現在城市建設上.比如,西安仿古的西大街、大唐通易坊等等.

從上文的分析會發現一些狀況,我們總是在一座歷史名城中找不到歷史的蹤影,能夠看到一些高大的抽象雕塑,但是看不出同這座城市有何關聯.這些雕像放在哪個地方都可以,讓城市之間沒有太大的差別.城市雕塑作品的立意就是要有創作的依據和具體的出發點.城市雕像作品有著不同的特點,是因為有著不同的創作對象和創作環境.因為城市有著獨特的地理和歷史文化內涵,所以就有著不同的創作內容和形式.如果雕像作品沒有融入城市特有的文化內涵,就會讓這些作品形式單一.

三、總結

篇4

摘要:陶瓷雕塑作為一項傳統行業藝術,一直備受人們關注。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藝和質地各不相同,其中蘊涵了豐富的藝術元素,這也是現代陶瓷雕塑應吸取的精華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國現代陶瓷雕塑藝術保護保存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我國現代陶瓷雕塑藝術發展的發

展思路。

關鍵詞:現代;陶瓷雕塑藝術;存在問題;發展思路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也留下了很多文化產品,陶瓷雕塑就是其中重要的文化藝術形式之一,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需要后人對其傳承并弘揚發展。然而,目前來看人們常常為了當地經濟發展而對傳統文化進行過度改造,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將現代經濟發展的因素過多地融入其中,這非常不利于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歷史價值逐漸被人們遺忘。因此,在新時期新環境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支撐,加強對其保護力度。陶瓷雕塑是我國傳統文化產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本文就我國現代陶瓷雕塑藝術的發展思路進行淺談。

一、我國現代陶瓷雕塑藝術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陶瓷雕塑傳承的外界環境不斷惡化

傳統的歷史文化產品是我國悠久歷史發展的記錄與印證,現代社會人們過分的追求物質生活,對文化產品的重視也多是源自于其背后所具有的經濟效益,很多傳統文化產品隨著時代的發展已逐漸消失,主要原因是人們對經濟效益的過分追求和過度盲目改造導致的,使傳統文化產品本來的韻味消失殆盡。陶瓷雕塑是我國一門傳統的藝術學科,其中蘊涵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是無數先人智慧的結晶,但受當前經濟發展形勢的沖擊,陶瓷雕塑傳承的格局已經被打破,植入了更多的商業元素,使其本質發生改變。

(二)陶瓷雕塑藝術品制作傳承斷代

陶瓷雕塑手工藝術品是當時歷史年代藝術思想凝結而成的,和時代的發展融合異常艱難,這就要求在傳承的過程中需要經歷“淘洗”。但是當時的手工藝人們忽視了制作技術的重要性,手工作坊是家庭生產模式,技術傳播范圍狹窄,導致了手工家庭的陶瓷雕塑藝術品雖然有著深遠的歷史,蘊藏著寶貴的歷史文化,卻文化水平有限、不懂手工制作技術重要性的傳承人認為是“沒價值”的破爛東西,而在生產制作中,忽視了傳統技術的傳承,導致了大量優秀的藝術作品和制作工藝在今天斷代失傳,使我國陶瓷雕塑藝術品的保護工作陷入了困境。

(三)我國現代陶瓷雕塑藝術發展機制不完善

從思想層面來說,對陶瓷雕塑藝術品保護的重視程度不高,沒有強大的思想意識,撐不起健全的保護機制,沒有完善的保護發展機制,導致了保護工作異常艱難,眾多種類的陶瓷藝術品被損壞,甚至是消失,這是藝術品保護工作中遇到的最為現實和嚴重的問題。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強對所在地區陶瓷藝術品保護的重視,正確認識它們的文化價值,做到千古文化在今天的有效傳承。

二、我國現代陶瓷雕塑藝術的發展思路

(一)營造良好的傳承陶瓷雕塑藝術品的輿論氛圍

藝術品的創作最重要的思想便是創作性思維。這就要求今天的傳承者們在創作陶瓷雕塑藝術品時,不僅僅要基于傳統的制作工藝,更要發揮創作性思維,將陶瓷雕塑藝術品創新發展,這樣才能做到有效傳承。陶瓷雕塑藝術品不僅是當時歷史時期文化的凝結,同時不同地區的藝術品也蘊藏著當地的文化傳統,在當今的傳承過程中,大量的陶瓷雕塑藝術品為了適應商業發展的需求而改變得面目全非,這不僅僅不利于文化的傳承,更加會制約商業的長期發展。這就要求當地將目光放長遠,在創作性發展藝術品的同時,分一部分資金用于傳統經典藝術品的保護,在此基礎上建立藝術節等等相關的第三產業,延長商業線,吸引文化投資。這樣共贏的舉措,既能夠保證當地陶瓷雕塑藝術的保護工作順利進行,又能夠為當地帶來文化影響力,從而增加了經濟效益,建立共贏模式。

(二)加強陶瓷雕塑藝術品保護和傳承發展

各地陶瓷雕塑藝術品的保護工作上,政府部門要起到牽頭作用,在財力、物力和人力上提供幫助,加強對傳統工藝制作人的保護力度,完善保o體系。聘請專業人員,將這些代表文化遺產的陶瓷雕塑藝術品進行有效保護。注重特色性和區域性,將特色陶瓷雕塑藝術品保存下來,收集帶有當地特色文化及本土知識的藝術品,使得文化精髓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和流傳。同時保持創新性,在傳統的陶瓷雕塑藝術品的制作風格上,融合加入當代的時代元素,豐富藝術品的文化內容。只有將保護工作落實到位,才能將當地的悠久歷史文化發揚光大,使優秀的藝術品良好的傳承與發展。

三、結語

總之,我國的陶瓷雕塑藝術想要得到多樣化的發展,必須以吸收傳統陶瓷雕塑藝術精髓為基礎,將創新性思維融入其中,追求藝術的真諦,這是陶瓷雕塑藝術創作的靈魂所在。

參考文獻:

篇5

論文關鍵詞:傳統雕塑,古代藝術,設計思想

前言

傳統雕塑在中國藝術史上的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文字產生之前就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雕塑是融匯著中華名族的文化素養、審美意識、思維方式、哲學思想的完整藝術體系,它是對歷史發展的側面見證,它凝聚著廣泛的名族情結和審美意識。傳統雕塑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它們還折射出當時的自然環境、人文精神,反映出民族的、宗教的、經濟的種種狀況,以及時代風貌、地域特色、流派傳承、工藝材料等許多負責的背景信息。傳統雕塑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藝術遺產。

一、傳統雕塑發展的主要歷史時期

中國古代雕塑從時間上主要分為6個大的時期:1從遠古到大禹傳子的原始社會時期,即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發展呈多元性,作品多注重實用性與美觀性的統一。2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雕塑作品以傳統祭祀禮器為主,是本土色彩雕塑的發展期。3秦漢時期,這時期的雕塑作品有了統一的藝術特征,是對中國傳統雕塑的整合期。4魏晉南北朝時期至唐中期,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期,這一時期佛教極為盛行,佛教與儒家、道教的相互吸收,也使得雕塑藝術的發展有了很大變化。5唐中期至明中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定型期,傳統雕塑作品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達語言,具備了中國傳統雕塑的藝術特色。6明末至今,中西文化的交匯和融合期,傳統雕塑到現代雕塑的轉型期,這一時期的雕塑作品越來越走向細膩具象的風格。

二、傳統雕塑的類型與形式

中國傳統雕塑的題材和形式主要分為陵墓雕塑(包括陵墓雕刻和墓傭雕塑)、宗教雕塑(包括佛教石刻和寺廟彩塑)、工藝性雕塑、建筑裝飾性雕塑。

1.陵墓雕塑中的代表作當數秦兵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刻

秦兵馬俑的形象塑造是極為生動的,至今發現的秦兵馬俑有7000多件,在眾多的兵馬俑塑像中,千人不一面,這是十分難得的。在雕塑俑身的服飾和發髻等細節上也交代的十分清晰具體,而兵俑的手持兵器也是為上陣殺敵所實用的,這說明秦俑雕塑是十分注重寫實的,可見當時寫實的藝術風格已形成。

2.宗教雕塑(這里所說的宗教主要指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的東南,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由于石窟開鑿在礫巖上,所以除了高達二三十米的南大像、北大像為石胎泥塑外,余多為木架結構。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國,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直到清代,歷時千余年,現在尚存彩塑三千多身,其中圓雕兩千多身,浮塑一千余身。歷時之長,技藝之精,在中國和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其雕塑群規模宏大,內容豐富,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其中窟龕252個,造像51000余尊,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它表現為佛像外形飽滿圓潤,神情清俊逸,整體感強,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東南,始鑿于北魏年間,先后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范之作。這些洞窟的開鑿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

3.工藝性雕塑

工藝性雕塑即有具體實用和玩賞功能的泥塑、陶瓷塑、金屬塑鑄、木雕、漆雕、竹雕、石雕、玉雕、骨雕、根雕等。工藝雕塑起源很早,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鉆孔串墜的石珠、貝殼等即早期的工藝雕刻品,從這時起直到清代,中國的工藝雕塑一直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新石器時代的工藝雕塑主要為陶塑品。商周時代的工藝雕塑水平大大提高,具體表現在青銅器的塑鑄上。漢代的工藝雕塑以青銅器和玉器為主,青銅塑鑄工藝更加成熟,作品更加精美細膩。唐代的金屬塑鑄、玉雕、木雕和陶瓷塑工藝均獲得了更大的發展。宋代的玉雕極為盛行,推崇秦漢時期的古樸之風。明清時代是總結以往歷代工藝雕塑的經驗,將中國工藝雕塑發展到最為完備成熟的階段。

4.建筑裝飾性雕塑

建筑裝飾雕塑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對于建筑的依附性。由于建筑裝飾雕塑與建筑之間的親密關系,所以它不僅與其他雕塑有相同的規律,而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征。它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亦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因此它是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統一。所以創作者在加工時,往往需要做到“因材施藝”。磚雕、石雕、陶雕、銅雕成為傳統建筑上的主要裝飾雕刻。其作用是為了讓人們的眼睛感到愉悅,心靈獲得放松和休息。

三.中國傳統雕塑所體現的設計思想

傳統雕塑的造型從來不是信手拈來的,中國傳統雕塑作為民族精神物態化凝固的特定形式,體現出以意成象、象而寓意的特性,它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真切體現。強調精神的含蓄,這其實就是一種“精神之雕塑”,注重精神的外在表現,而不注重事物本身的形體結構,這是中國傳統雕塑的一大特征,縱觀傳統雕塑,體現了以下設計思想:

實用主義的設計思想。設計雕塑作品時更加注重作品所產生的功能性,任何雕塑作品都具有功能性,或觀賞,或紀念,或裝飾,這里所說的實用性思想,主要是指雕塑作品在生產生活中的實用意義,雕塑作品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在當時是生活、祭祀用品,在今天看來就是雕塑作品,在雕塑出現的早期,這一設計思想體現尤為突出。

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的不斷深化不斷延伸。注重雕塑作品的內在思想,關注作品本身的功能性、裝飾性、寓意性等等。從雕塑本身出發,注重作品與環境的統一,實現了更廣的層次的審美內涵,傳統雕塑在設計雕塑作品時早以把關注環境,與環境相融合,形成一個共融的空間氛圍作為設計重點,相互影響與作用。

貫穿始終的古代封建倫理思想。雕塑作品的設計對封建倫理性體現最明顯的就是政治階級意識,這一點在古代雕塑作品的設計思想中表述的最多,雕塑成為維護國家穩定和帝王權威的工具。

“以形寫神”的意像主義思想。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雕塑形象的設計運用夸張或變形來強調人物或動物的神韻,作品的表現服從于工匠藝人對物象的感受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準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表現神情以及不同生命特征,有所取舍,有所夸張變形甚至意象塑造。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

仿古做拙的復古思想。古拙精神的另一個表現方式是造型特征,古人通過對自然物的模仿,即寫實性審美特征,來達到造型的目的。在模仿的過程中抽象是中國特有的特征,古人熟練的運用三角形,圓形等去吸收、規范自然原型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四.傳統雕塑對當代雕塑造型的影響

現代雕塑處在一個發展期,中國雕塑特別是在20世紀初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后,雕塑門類更是層出不變,而雕塑的名稱也被拓寬成“立體藝術”及“空間藝術”等,這些跡象說明,現代雕塑是“變革的雕塑”。

在中國傳統雕塑所表現的大的造型原則和文化內涵的影響下,在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及生活方式作用下,中國傳統雕塑對現代雕塑造型的影響也變得尤為明顯。

中國傳統雕塑與現代雕塑在形式上看似區別很大,我認為它們間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從歷史的發展延續來說,很難分清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明確界線,它們之間有一條延續不斷的紐帶牽連著。我們的血液里流著傳統,舉手投足之間顯示的還是傳統,我們受傳統的影響根深蒂固,不管我們如何走在時代的前列,我們依然拋不開我們的傳統。中國現代雕塑在造型上與西方雕塑造型特點相結合,形成了具有現代審美特色的造型藝術。強調精神的含蓄,是傳統雕塑的特征,而現代雕塑的內涵也越來越向著這一特征發展。

中國現代雕塑是對傳統雕塑總體上的繼承和發展變革的結果,是受時代沖擊及外來文化影響下對傳統延續。傳統雕塑的歷史渾厚,造型、紋樣變化繁多,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貴的藝術遺產,由此傳統雕塑有著不可取代的藝術價值。

結語:

在雕塑藝術不斷衍變發展的今天,傳統雕塑的傳承也變得尤為重要。雕塑作品,不僅要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追求,還應該注重用“雕塑”這一藝術語言來體現的我們的民族傳統,我們要尋找雕塑內在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習俗、審美等等,發現我們民族文化中最深層的思想內涵。傳統雕塑藝術雖歷經千年的衍變,卻未在歷史的長河中淘汰,反而隨著時間的沉淀越來越散發出東方民族的藝術特色,更顯出其獨有的魅力。我認為,中國傳統雕塑是中華民族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使民族智慧和民族思想的集中體現,是民族文化與歷史的真實延續,在任何時代,都是不容我們遺棄的。

參考文獻

1 李松. 土木金石:傳統人文環境中的中國雕塑.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篇6

關鍵詞:民俗雕塑城市文化藝術個性

Abstract:Every city is the product of history with their special and individual historic traditions and folklori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needs folkloric sculpture to show their characteristic,just like a melodious serenade in modern urban life.Th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showed inthe proverb of “hundred miles different vulgar,great distance not unison” , should be represented in the creation and language ofsculpture .

Key Words:Folkloric sculpture,city,culture,artistic individuality

在我國狠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人們逐漸認識到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形象塑造是不能僅僅以經濟指數的高低作為惟一標準的。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建造商業街,努力將自己的地理文化、風俗文化,通過雕塑的形式向觀眾、游人推介,以提高自己城市的文化品位、環境品味,這在提高人們的素質方面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然而,筆者看到,西北某一大城市不久前在報刊上發表了《正在建設中的步行街的民俗雕塑設計方案》,并征求廣大市民意見。作為一個美術工作者和城市建設的熱心者在仔細觀看了這些方案后,我感到憂慮和失望。從方案中可以看出,這個城市的民俗雕塑設計和其他城市民俗雕塑一樣存在一系列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利益的驅動或某些原因, 雕塑創作人員對民俗雕塑語言的現代化探索不夠,對西方雕塑的民族化轉換認識不足,其作品不僅不能在世界藝術格局中確認自身,也不能被民族文化所認可,造成民俗雕塑千雕一面,千城一雕的尷尬局面,這種情況大大阻礙了城市的民俗風情文化的傳播,會對城市的形象工程大打折扣,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民俗雕塑是藝術品,必須具備藝術的獨特性質。

民俗雕塑的形式應和內容相統一

民俗是地域性很強的風俗習慣。人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同時,以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居住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文化心理需要,經長期的積淀形成了一致性,這一致性便是民俗的真實寫照,它平凡樸實,卻集中了衣食住行等“生活技術”的精華和智慧。藝術之根源于生活。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應以相適應的藝術形式去表現。內容和形式是矛盾的統一,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內容,有什么樣的內容就需要什么樣的相應形式來表現。內容是決定事物性質的主要方面,形式則作為內容的存在方式,內容好而形式不美的作品往往經不起歷史的檢驗。歷史上留下來的好作品其藝術形式都是引人注目的,完美地反映了內容,藝術美在形式,生活美在內容,民俗雕塑形式美的問題的確應該讓雕塑家和城建設計家們去探討。中國傳統藝術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素養,是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學思想和哲學觀念的完整藝術體系,包括學養、立意、氣韻、經營、程式、風格等一系列藝術創造的經驗和理論。這些經驗和理論,既符合一般的藝術規律,又獨具鮮明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魄,較之世界各國的文化藝術,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不僅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而且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高度贊賞。中國藝術作為東西方兩大藝術體系之一,長期以來對世界藝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然而,就在祖先藝術成就的光環下,就在孕育中華文化的沃土上,我們在很多城市建設和民俗雕塑設計中卻放棄了我國文化的優秀本質,民俗雕塑不考慮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生搬硬套地給類似西方式的雕塑穿上了民俗的外裝,并沒有根據自己所在地區的風情、文化特點而生吞活剝,相互照搬,使本該具備地域特點,本該百俗斗艷的民俗雕塑在形式上單一化、概念化,丟失了民俗雕塑的特殊性和藝術性。任何一座城市都是歷史的產物,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歷史傳統和民間風俗,城市的發展需要體現著各自特點的民俗雕塑,它是城市現代化生活中的一支悠揚的小夜曲,“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音”的特點應在創作中和雕塑語言的表現中得到體現。一個城市的現代化形象需要能夠反映代表自己風貌并在內容和形式上相統一的民俗雕塑,而不是從其他城市借來的,更不是洋人西格爾和米開朗基羅的。我們企望看到從自己家鄉本土文化中走出來的民俗雕塑,從中國文化中走出來的民俗雕塑,它姓“中”不姓“西”。

民俗雕塑必須強調個性和特色

目前我們看到的許多文化內涵和文化特點都不突出的民俗雕塑。一件藝術作品沒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是沒有生命力的。一個民族的藝術如果缺乏獨特性,也就談不上民族風格,一個藝術家的作品缺乏獨特性,也就沒有個人風格。獨特性是優秀藝術品的重要的一面,獨特性是藝術家長期積累的學養和艱苦努力的結果。中外優秀藝術作品幾乎都是如此,它還反映了藝術家的“德、才、學、識”。作為一個有作為的雕塑家,都應把藝術獨特風格的追求作為奮斗目標。我們的城市迫切需要具有學術價值的,雅俗共賞的民俗雕塑。縱觀西北這個城市步行街民俗雕塑的設計方案,我認為方案中的雕塑很明顯沒有彌補這個省的民俗雕塑藝術在學術上的空白。具有學術價值的雕塑作品,首先應該具有鮮明特征,體現出全面而宏觀地對歷史的思考和創新精神。而這些所謂方案中的雕塑如建成后除了在城市占大量的空間,還形成和外省市的雷同趨勢,使我們走到哪都能看到類似形式和內容一樣的民俗雕塑,這不能不說是藝術的悲哀,也是我們城市建設的遺憾。這些方案的設計者,丟棄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僅畫幾張草圖便向社會征集意見。據報上講,其中《飛天神韻》人氣竟高達到95%,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憑藝術家的良知,首先應該把重心放在出好作品上,而不是嘩眾取寵,老百姓需要優秀的藝術作品的影響和引導。民俗雕塑應以自己的審美、教育功能來提高百姓的審美素質,以推動社會的精神文明進程。

篇7

中國傳統木雕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遼寧新樂遺址和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遠古先祖們制造的木魚、木鳥等是中國傳統木雕藝術的開山之作,經過先秦和秦朝,木雕藝術得到進一步傳承,在漢朝進入發展高峰期,呈現出鮮明的藝術風格、審美情趣,展現出古人的高超技術工藝。到了現代,現代雕塑繼承傳統木雕的精華,形成民族性與時代性一體的現代雕塑藝術。

一、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之間的繼承關系

據了解,我國的傳統木雕在史前就已具備相當高的標準,但古人卻很少有人重視其藝術價值,多認為其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藝術作品,而人們對木雕的認識也非常匱乏,這與我國傳統學術思想有關。在古代,琴棋書畫乃藝術之高品,而木雕則只是一種制造品,而不是高雅的藝術。那時候,木雕作品都是由民間藝人完成的,他們跋山涉水的尋找材料,用鐵制工具雕刻出各具特色、風格的作品。在當時的社會形勢下,由于木雕沒有獲得相應的藝術地位,故而民間藝人也多將其當做一種謀生的本領,而不是高雅的藝術。而且,這些民間藝人的知識水平一般不高,尤其欠缺理論知識,只是動手能力較強,而傳統木雕則作為一種謀生的本領被以薪火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也正是這些歷史原因使得傳統木雕的藝術語言魅力沒能展現出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傳統木雕是我國傳統雕塑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技術最為成熟的以部分,雖然美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少,但可以借助古代雕塑來彌補。

雖然傳統木雕以謀生手段被傳承下來,但其仍在不同歷史階段展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與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緊密聯系起來,進而對我國的現代雕塑產生重大影響。現代雕塑在感受前人嫻熟技藝的同時,思考前人的智慧對當代雕塑的影響,很好的繼承和發展傳統木雕,實現古今融合、中西交融,在不斷的更新、改變、創新、轉化、融合中發現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找尋適合本民族文化的發展規律,推動現代雕塑的發展。所以說,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之間是一種繼承傳揚的關系。

另外,從精神角度來說,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具有共通之處,它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拋開形體的限制,使人們正確認識雕塑的精神。比如:中國少數民族佤族的祭祀木雕――寨樁,用樹木做成象征人類始祖的標記,以單純的精神為目的,通過樸實的造型、圖案、符號,傳達著某種特殊信息。作為宗教藝術品,寨樁被佤族人民認為是其與神溝通的橋梁。現代雕塑之父――布朗庫西的《無盡之柱》是其晚年作品,其以O形為基本單元形式,從地面一節節向上延伸,這種看似毫無意義的重復凈化人們的雜念,使人們摒除誘惑和困擾,進入原始宗教情感體驗中,感受純粹的精神慰藉。將這兩個作品放在一起,我們可以看見,二者無論是在造型還是在精神意識形態方面,都有驚人的相似,盡管二者的精神力量不同,但二者通過簡單的造型使人們正確認識形體塑造藝術,深入宇宙的精神境界,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它超越時空,實現藝術的匯流。

二、現代雕塑與現代雕塑藝術之間的關系

走在大街上,我們可以看到鱗次櫛比的現代雕塑作品,但其中的精品卻非常少,從功能角度來看,現代雕塑主要有明器雕塑、紀念雕塑、工藝雕塑、宗教雕塑、裝飾雕塑、陵園雕塑這幾類。其中,明器雕塑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水準,它是現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成實物和虛擬兩類,在陶器、木材、石材、竹子等物品上雕塑虛擬的物象,這種雕塑最早是為替代原始時代殘酷的陪葬制度而出現的,而到了現代,加入美學、原材料的技術加工等因素,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雕塑史上一種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雕塑。雖然說現代雕塑中很少有這類雕塑作品,但其藝術價值則是無法磨滅的。

裝飾性雕塑在古代建筑物中非常常見,其技術成熟、樣式多樣,藝術價值不高,而現代人很喜歡這種雕塑,在現代雕塑藝術上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

宗教雕塑與少數民族密切相關,這與中華文明有重大聯系。我國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國家,佛像非常常見,在全國各地均可以看到佛像,這些佛像按照一定的風格、規格雕塑。由于當權者重視佛教,故而佛像的風格、規格等都有非常明確的規定,這雖然拓寬了佛像的范圍,但也限制了雕塑的發展,使其失去生機和活力。在現代雕塑藝術中,越是年代久遠的佛像雕塑作品,其藝術價值、地位就越高。

紀念性雕塑是最為常見的現代雕塑作品,無論是標志性地方還是在學校等,我們都可以看見紀念性雕塑的身影。如:廈門的中秋博餅雕塑、泉州的大坪山鄭成功雕像、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雕像、廈門大學的魯迅雕像等都屬于紀念性雕塑。人們為了紀念某些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通過雕塑來表達寄思。紀念性雕塑在現代雕塑藝術中有較寬廣的發展空間,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當然,無論是哪一種雕塑,其都是現代雕塑藝術中的一部分,是不可替代的。

我們知道,藝術的發展是慢慢累積形成的,新的藝術在舊藝術基礎上繼承和傳承,發展成為與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相互融合的新藝術,雕塑藝術也是如此,我國的雕塑藝術經歷四個主要發展階段,發展成為現代精彩紛呈、百家崢嶸的現代雕塑藝術。從新石器時代到漢朝是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雕塑從新石器的簡單雕刻到漢朝時大型物件的雕刻,形成鮮明的藝術風格特色和審美情趣,這一階段產生不少優秀的雕塑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如:秦朝的兵馬俑。漢朝到唐朝是第二階段,此時的雕塑處于理性發展階段,是我國雕塑藝術的黃金發展時期,是雕塑史上的鼎盛時期。唐朝到清朝是第三階段,這一時期的雕塑藝術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并開始走下坡路,許多雕塑作品失去其藝術價值,只是為取悅人而產生,藝術的個性被扼殺。到現當代的第四階段,雕塑藝術進入古今、中西交融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雕塑藝術開始走向集大成化發展,呈現百家爭鳴的發展狀態,雕塑與現代人的生活、審美觀、價值觀、大眾文化等緊密聯系起來,反映人們精神世界的求索。

三、現代雕塑藝術民族性與時代性的一體化

從現代生活狀態來看,青年雕塑家不可能與老一輩的雕塑家一樣,直接將古代或西方雕塑中的內容融入到雕塑作品中,其面臨更嚴峻的形勢,承擔更重的責任,當然發展前景也更加盲目。在這個中心融合、古今融合的濕氣,雕塑家不僅要吃透我國傳統木雕、雕塑的技藝,同時也要積極探索西方雕塑藝術的精神價值,在中西融合中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推動我國傳統雕塑的當代性傳承,實現現代雕塑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的一體化。

事實上,民族性與時代性本身就是不可切分的整體,民族性是基礎,時代性是發展和演變,不能單獨強調雕塑技藝的民族性和時代性,而是要從現代雕塑藝術上強調整體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理念發生重大變化,雕塑藝術的造型美也要跟隨者時展而變化,適應現代人的審美情趣,由于人的審美情趣受到民族、生活、文化、年齡、興趣、性別、時代等的影響,不同的人對傳統雕塑作品的直觀感受不同。而從古今中外優秀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凡是優秀的作品,其無一不含有對比成分,無一不在對比中實現統一。因此,現代雕塑藝術也要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解放思想,倡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鼓勵不同風格的雕塑藝術發展。在當前這個復古思潮形勢下,積極吸收中國傳統雕塑的精華是必要的,實現古今的完美融合。比如:明清時期的雕塑品具有實而不華的特點,是藝術與自然美的協調組合,而漢朝的古樸有余,雅致不足。我們則可以充分吸收傳統雕塑藝術的某些元素,應用到現代雕塑作品中,體現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實現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協調統一。2008年完工的無錫靈山勝境的“靈山梵宮”是一座當代佛教藝術殿堂,其中的木雕面積多達1.5萬?O,木雕與石雕、彩繪、銅雕、園林的有機結合,創造圣潔、和諧、莊嚴的環境,促使人心靈的凈化,讓人如沐春風,感受圣潔的宗教舞曲。又如:以《白蛇傳》為主題的杭州雷峰塔工程,其木雕采用多層疊雕制作,綜合應用平面浮雕、半圓雕等多種雕塑技藝,通過逐層對接組裝形成大型雕塑作品,在一個平方上從近到遠,從低到高,創造震撼人心的三維立體雕塑藝術效果。

篇8

關鍵詞:城市雕塑 空間環境 關系

一、城市雕塑的表現形式與空間特征

現代城市雕塑在空間環境處理上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現代科技進步帶來了更多的技術材料,使得城市雕塑的表現形式更為多樣化。現代城市雕塑不同于傳統雕塑,其更加突出了公共性和景觀性,并加強了城市與工作的交流互動,作為一種生活的藝術而體現出來。人們對于藝術的表現形式的判斷和認識受不同的美學觀點影響,這就導致了很多藝術觀點的紛爭,形成了現代城市雕塑理念與創作共同繁榮的現象,為多樣化的城市雕塑奠定了基礎。現代城市雕塑的建設初期,城市雕塑雖然區別于傳統雕塑注重政治內容的一面,但是反應革命歷史的紀念碑和人物還是在城市雕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這類雕塑作品多采用對稱或者主景正面布置,營造莊重的氣氛空間。在城市雕塑發展的中期,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態觀念,所以生態觀念和傳統文化保護相結合在城市雕塑上得到展現。創作的手法也發生的很大的差異,既有集精致、小巧為一體的社區生活文化型雕塑,又有集繪畫、建筑、音樂為一體的大型藝術綜合體雕塑。這一時期的城市雕塑空間上大多采用非對稱布置,注重對環境的依附。到了近代,城市雕塑更加注重藝術性和服務性,設計師們打破傳統的創作束縛,在有限的空間內將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特色相結合,將城市雕塑的藝術性展現出來,服務于人們的生活。城市雕塑這一三維空間的藝術形式在融入了歷史文化和觀賞性后,成為了四維的時空藝術。現代城市雕塑展現其自身特點的同時,強調了空間的內涵,體現了服務性的理念。如果空間是城市雕塑的生命,那么材料就是其展現自身的載體。也是新時期城市雕塑的重要展現手段。不同的空間環境需要不同材料的雕塑。現代城市雕塑的材料多種多樣,從過去傳統的鑄銅、水泥、石頭發展到現代的木材、玻璃、鐵板、玻璃鋼、不銹鋼、鈦金屬等。到了現代藝術表達階段,廢棄材料等讓人意想不到的材料,也加入到城市雕塑的建設中,形成了的新的藝術表達形式。

二、城市雕塑的形態要素與空間環境的聯系

現代城市雕塑建設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對造型藝術語言的應用,也在于雕塑的體量、空間容量與空間環境的相協調,從整體到各個部分,從外到內,每個細節的處理,都展現出濃厚的歷史文化與濃烈的藝術氣息,同時又滿足城市生活所需,不斷地創造出適應這個城市的整體空間環境。

(一)雕塑尺度與空間容量

雕塑尺度是城市雕塑與空間環境相協調的一個重要因素。利用空間點、線、面的結合形成不同體量的虛實界面。虛的界面越多,開放性越強;實的界面越多,封閉性越強。與傳統雕塑不同,現代城市雕塑不僅要考慮本身的體量,更要兼具空間環境的協調性,兩方面統一才能更好的展示城市雕塑的特點。城市雕塑的體量與空間視覺相協調。現代城市的空間的尺度、屬性、形態相較于傳統城市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對城市雕塑的建設也有了新的要求。主導型城市雕塑,要考慮空間的容量,并且合理的確定視角,以達到最好的觀賞角度。而大型的主導型城市雕塑則要更加注重尺度和細節把握,確保每一個觀賞視角都可以得到美好的觀賞角度。近些年,在城市雕塑中,不斷出現反應大眾生活文化的作品,這些作品充分的表現出設計師的欣賞視角的同時,又展現出城市雕塑的人性化。現代城市雕塑的體量,需要充分考慮環境形態、空間容量、人的視覺特點和城市雕塑屬性這幾大要素。

(二)雕塑質感與空間屬性

現代城市雕塑新材料較大,對材料表面的不同處理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例如城市夜間景觀中可以采用燈光結合的夜景雕塑、水景雕塑、活動雕塑,還有用冰雪和沙土等制作的臨時雕塑。在紀念性的城市雕塑中,多采用石體材料,例如花崗巖、青銅、大理石等材料,給人以莊重、沉穩的感覺。而在城市屬性的雕塑建設中,要注重實用性,例如機動車和綠化帶,不應采用不銹鋼、鍍金、鈦合金等反光材料。在不同的空間環境中,雕塑材質的制約,首先體現在空間環境的功能和氛圍的相一致,同時要兼具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

(三)城市雕塑的色彩與空間氛圍

視覺協調性和審美兩個方面制約著空間氛圍對城市雕塑的色彩選擇。環境中空間形態和景觀構成的差異性對雕塑色彩的選擇也提出了不同要求。例如公園綠地中,應該選擇活潑、艷麗的色彩;在紀念性雕塑上,選擇例沉穩、素雅的顏色。城市雕塑顏色的選擇更應與這個城市的文化相結合。例如歷史悠久的平遙古城,城墻下的雕塑多采用青銅色,有著極強的歷史文化感染力和藝術表達力。一個適合城市的雕塑顏色,可以成為城市景觀的聚焦中心,為現代城市帶來直觀的美好感受,服務于城市發展。

(四)城市雕塑在空間中的方位選擇

城市雕塑在空間中的方位選擇主要依據的是光線原理。光線直接影響城市雕塑形體的體積感、明度、色彩的變化和其本身的韻律。根據不同時間所產生的不同光照效果來增強雕塑的韻律變化,是城市雕塑的創作手法之一。同時,合理的日照角度變化,也可以更為細膩的表達出雕塑的細節,材料的紋理。光線賦予作品生動的表現力。此外,光線也直接影響觀眾的視線,一個城市雕塑的布置,要充分考慮其場地的方位、近景和遠景的效果、光照時間、角度、場地形式等等元素。依據城市雕塑的規模和尺度的不同,利用順光和逆光的角度,也可以營造出不同的觀賞效果和藝術表達。

三、結語

城市雕塑與空間環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彌補的關系,這仍是未來城市發展所需重視的問題。不同的城市雕塑,通過不同的雕塑體量,采用不同的材料,運用不同的色彩,安置不同的位置,利用光線的差異,來傳達歷史文化和藝術欣賞的同時,服務于這個城市整體。在建設的過程中充分的考慮這些,才能滿足城市居民在公共環境中對城市雕塑沒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獸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篇9

關鍵詞:雕塑;差異;中西方藝術

中圖分類號:J301 文獻標識碼:A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東方與西方文明各自綻放出不同的燦爛火花,雖然兩方在社會制度上起源相同,都經過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受到相似的經濟基礎的制約,但是在另一些方面由于地域人文等造成的長期來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地方特色的差異,故風格各異。這在雕刻藝術上顯現的更為明顯。

1 題材差異

中國是農耕民族的代表,它的藝術講究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對自然景物,植物,動物,器物的刻畫描述講究飄逸,靈動而神在。早期的作品如《四羊方尊》、《蓮鶴方壺》便是代表作。而后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菩薩,佛,眾神靈成為人類膜拜雕刻的對象,這些雕塑為了追求神秘莊嚴之感常常體積龐大,耗工量巨大,如云崗石窟、龍門石窟,此外也有大量廟宇雕塑,此外在墓地文化下形成了達官貴人大興建造陵園和奢侈品陪葬,由此興起了墓地雕塑文化系統,如秦始皇兵馬俑。還有建筑雕塑,盧溝橋等。

與此相對希望是以基督教教義等宗教為核心的商業性文化,他們的相對善于冒險和果敢,想象力充沛富于浪漫氣息,對外界充滿挑戰和接觸的欲望,這形成了他們獨特的藝術主題和藝術手段,比如,西方雕塑之對象往往是神話和故事中的人物,他們有著人的外表和神的能力,身材健美,氣質勇敢,神態各異,對其崇拜其實是反映了對人類本身感官的關注,如神貌美的外表,弱點,欲望,局限,性情中的嫉妒,寬容,貪婪,懶惰,人物關系中的父子,夫妻,姐妹,母女等,即更加放大了的人的描述。

2 表現手法上的差異

作為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西方雕塑強調空間性,主要體現在對光影等物理技術和效果的運用。關照雕塑本體的線條突出,對背景物品的輔助作用不甚突出,這樣做的優點是作品獨立狀況較好,對雕塑感官狀況的強調較全方位,所以也有人說將人體雕塑稱為空間藝術是十分恰當的。20世紀以前西方雕塑更加強調將立體空間感作為雕塑的必要審美原則。對此藝術家的審美標準還是比較統一的。

中國美學突出強調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藝術家們共同追求著那種“天地渾溶一氣,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營造著“往不復,天地際也”的獨特空間。北京天壇的圜丘面對著一片虛空的天穹,以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的廟宇,反映出中國人與生存方式密切相關的時空互滲的空間意識。因而中國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實體出現的,而是盡可能采用“借景”、“虛實”等種種方式,以求與自然景象合為一體。

中國文化中對寫意的重視造成中國的藝術作品對于真實性,逼真性問題的忽視,而更加注重傳神靈動。這種情況的發生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的雕塑常常為了實用性建筑做陪襯,不需要自成個體,另外中國人對藝術的理解常常有著溫和自然的情感,不需要展現一種人類肉體感官性的特點。為此,雕塑作品的藝術價值常常體現在活靈活現,靈韻飄動之感,大部分材料來源并不追求數據上的準確。如對龍的刻畫,生肖,歷代帝王常常有著寬闊,翹眼角,留須等相似的表達手法,而與之相近的剪紙藝術代代相傳,到后來這些藝術者雖然能夠剪出生動的老虎,卻從未見過老虎。

西方不同,他們對藝術的理解有一段時間強調藝術家作為模仿者對于藝術作品的處理,屬于注重還原真實性的一類。眾多學者呼應亞里士多德對于藝術的理解,反對將藝術看做是一個創造思想和形象的過程,更偏重于描述還原真實事物和現象,因此在視覺,聽覺上注重真實,即傾向于“像真的一樣”而非創造了從未出現的“幻象”。

3 造型手法的差異

線條作為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方和西方都得到了重視,但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西方注意為實際雕塑服務,講求刻畫性,黑格爾認為通過一個人對線條的把握能力就能反映出他的實際繪畫水平,安格爾崇尚簡潔大方的線條藝術,這些都說明了藝術家對于線條的重視程度。而在圓雕藝術中線條的能量融合在了整體效果當中,雕塑家對線條的期待轉化為了對體積,表現效果的期待,所以線條為整體服務。米開朗基羅曾說過,一個好的雕刻作品即使從山上滾下去也不應有一處磨損。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都來自于原始實用美術,從彩陶時代起,繪塑便相互補充,緊密結合。中國雕塑不僅吸收了繪畫的線條色彩的特點,而且還習慣在雕塑上繪色描線。中國古代長期繪塑不分家,而且對繪畫更為重視,因而雕塑具有了明顯的繪畫性。這種繪畫性導致中國雕塑區別于西方雕塑追求團塊和體積,因而是線條在雕塑中發揮重要的造型輔助作用。

另外,我國古代的雕塑強調色彩,屬于彩繪與雕刻技藝的結合品。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戰國的隨葬木俑、漢代的畫像磚石,唐宋的“影壁”形式,無不是塑繪與雕繪相結合的產物。晉唐以來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繪畫的風貌,莫高窟盛唐時期的彩繪菩薩,設色濃艷華美,體態雍容華貴,生動的表現出盛唐時期的貴族婦女的風度神韻,這種藝術效果充分顯示了中國雕塑家的創造才能和民族特色。這與西方雕塑很少設色區別也很大。在這方面,西方雕塑與其它門類藝術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獨立的表現方法。從古希臘時代直到20世紀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設色者,中間僅18世紀法國“洛可可”風格產生時,出現一叢敷彩的建筑裝飾雕像,以適應王室貴族的審美趣味和感觀享受。

4 材料的差異

雕塑是使用真材實料來實現作者的創作意圖的。材料不僅有堅硬的質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樣借物傳情,發揮和延伸設計者的思想。如花崗石的堅硬能使人產生出堅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潔白能使人產生出純潔無暇之感等等。羅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雙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膚下似乎流動著生命的血液,假使沒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銅來鑄造,那么可想而知我們將無法欣賞到這動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國雕塑較之西方尤為豐富,如土、木、石、玉、銅等等,其中以與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從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長沙漢墓中的彩繪木俑;從秦陵兵馬俑到唐代木雕迦葉像,從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薩到明清時代的小品雕刻,皆體現出中國人對土木的依賴性和親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發展而較早地擺脫了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選擇上也較早地揚棄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選擇上創造了以石雕為主流的雕塑藝術史。

結語

中西方歷史與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決定了西方藝術的注重寫實性與而中國藝術崇尚寫意性的兩種不同審美取向;同時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運用上也造就不同層度的差別與異同。中西雕塑藝術雖有風格特征之別,但無優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對各自風格與觀點的評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這一藝術領域的奇葩。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景觀 雕塑 城市 設計 藝術

一、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是指依照特定的思想內涵、審美趨向、社會功能所做的景觀規劃。“景觀設計”(又叫做景觀建筑學)是指在建筑設計或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設計。景觀設計主要服務于:城市景觀設計,主要包括城市廣場、商業街、辦公環境等;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公園規劃與設計;濱水綠地規劃設計;旅游渡假區與風景區規劃設計等。

二、景觀雕塑

景觀雕塑是景觀設計手法之一。根據景觀雕塑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為紀念性景觀雕塑、主題性景觀雕塑、裝飾性景觀雕塑和陳列景觀雕塑四種類型。紀念性景觀雕塑,是以雕塑的形式來紀念人與事。其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在環境景觀中處于中心或主導位置,起到控制和統帥全部環境的作用。所有環境要素和總平面設計都要服從雕塑的總立意。主題性景觀雕塑是指通過主題性景觀雕塑在特定環境中揭示某些主題。主題性景觀雕塑同環境有機結合,可以充分發揮景觀雕塑和環境的特殊作用。裝飾性景觀雕塑是以裝飾性景觀雕塑作為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經過調整可豐富環境特色。陳列性景觀雕塑是指以優秀的雕塑作品作為環境主體的內容。

西方把這一時期稱為中世紀時期,它所包括的范圍是從古典時期結束起,直到文藝復興之前。這一漫長的日子被基督教統治著,所以形成了基督教美術。這一時期的雕塑,摒棄了關于自然比例的種種古典法則,而去尋求一種更適合基督教題材的、形式多樣的、比例被拉長了的形象。這種用抽象法式來處理的雕塑,使作品每個部分都充滿了生機。

三、景觀雕塑的基本特征

景觀雕塑是固定陳列在各個不同環境之中的,它限定了人們的觀賞條件。因此,一個景觀雕塑的觀賞效果必須事先做預測分析,特別是對其體量的大小、尺度以及必要的透視變形和錯覺的校正。人們較好的觀賞位置一般選擇處在觀察對像的高度的兩倍至三倍以遠的位置上比較適當,如果要求將對象看得細致些,那么人們前移的位置大致處在高度一倍左右的距離,所以景觀雕塑的最大特征便是他的大小與比例的關系。

景觀雕塑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必須從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文件上確定位置。城市景觀雕塑應注意發掘那些可以表現這個城市特色的題材,是否能成為這個城市標志,或者成為城市特色景觀。所以景觀雕塑最必要的特征要數他與自然風景或城市建筑的協調性。

四、產生的影響

在城市建設飛速發展的今天,城市景觀雕塑對美化城市環境、愉悅居民心情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給城市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雕塑形式與雕塑內容之間的沖突。藝術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的存在方式。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相互包含著對方的兩個概念,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內容與形式既是相互對立的,又是完全一致的。在成功和完美的藝術作品里,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是完全統一。

雕塑作品創意淺薄、模仿照搬的現象嚴重。近幾年,城市雕塑建設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出現了部分創意淺薄的作品。城市雕塑應該表達獨特的藝術形態,應強調和追求其文化內涵。

五、結論

城市是一個集經濟、文化、人文、景觀、風情等為一體的巨大綜合體。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突飛猛進,變革、整合城市功能尤其是重塑城市形象迫在眉睫,這就使得城市景觀形象設計顯得尤其重要。一座優秀的景觀雕塑往往成為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個時代文化的標志;它既為當代服務,又為未來留下不易磨滅的形象記憶。

參考文獻:

[1] 王國彬,劉貫,石大偉.景觀設計[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5月

[2] 潘紹棠 .景觀雕塑[M].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