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養老服務站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2: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級養老服務站實施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布局不夠合理:在城市化進程日趨加快的客觀要求下,我市的行政村調整撤并工作也邁出了較大的步伐。由于配套工作沒有及時跟上,部分被撤并村衛生室房屋被拆遷,出現鄉村醫生“以家代室”的現象,少數村級衛生機構的硬件設備、設施條件普遍較簡陋,周邊及室內環境極差,或另開門店私自執業,成了管理的難點和盲區,潛伏著不穩定因素和事故隱患。
(2)“一體化”管理難以落實到位:全市推行并實施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組織、人員、藥品、業務、財務、建設標準六統一)以來,由于體制不順,加上缺少有效的配套措施,部分鎮“一體化”管理并未真正到位,消毒隔離措施不到位,無菌操作技術未執行,就診無登記和門診登記,用藥無處方,有過期失效藥品,有的甚至連起碼的業務管理都難以做到,更不要說人財物和藥品管理了。
(3)鄉村醫生整體素質不高: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在職的504名鄉村醫生雖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資格,但并未經過規范的準入考核就已經走上了村級衛生服務崗位,其整體素質表現為“一高二低”。“一高”是年齡偏高:50歲以上186人(37%)。“兩低”是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267人(53%),中專以上的46人(0.9%);技術職稱低: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3人(0.6%),鄉村醫生的醫學知識未得到更新,沒有經常性、系統性的培訓、進修。鄉村醫生隊伍的現實狀況,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難以讓社區居民滿意。
(4)政策保障不到位導致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不能充分發:揮根據有關文件規定,新的歷史條件下村級衛生所不僅承擔常見傷病的初級診治的任務,更要承擔衛生行政部門賦予的預防保健任務,成為融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為一體的綜合衛生服務機構。但是,由于市、鎮兩級用于公共衛生服務,特別是用于防、保的經費沒有落實,再加上全市鄉村醫生得到補助很少,無法調動他們從事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另外,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險基本上沒解決。全市在崗鄉村醫生中已辦理養老保險的不到2 0%。由于沒有養老保險等一些因素的影響,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多數人有后顧之憂,他們只想通過治病賣藥掙錢,對從事沒有報酬的公益性衛生服務工作沒有積極性,從而導致了基層衛生機構基本職能的缺失,使我市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留下了一個大漏洞。
對 策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在思想觀念上和實際工作中高度重視農村基層衛生工作,切實做到三個統籌兼顧。一是在發展戰略上,衛生事業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要統籌兼顧,把農村衛生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并制定出中長期規劃。二是在公共衛生經費的投入上,城區與農村要統籌兼顧,建立和完善農村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保證農村公共衛生經費不斷增加;三是在衛生網絡體系建設中,市、鎮、村(社區)三級要統籌兼顧,重視加強農村基層衛生機構的網底建設。
(2)總體規劃,健全體系:要按照“因鎮制宜、適度規模、資源共享、便民利民、布局合理、提高水平”的原則,建議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制定全市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的總體規劃和建置標準,各鎮相應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各建制鎮衛生院在體制沒有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要通過強化服務功能、優化服務機制、轉變服務模式,建設成轄區的衛生服務中心。
(3)深化改革,理順體制:各鎮政府要加強領導,負責本鎮轄區內衛生服務站的布點和建設工作。鎮衛生服務中心按“六統一”的要求對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一體化管理。社區衛生服務站所需的用房,由鎮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范圍內的行政村協調解決。對于按要求建立并能正常運作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市、鎮兩級財政應給予一次性補貼。
(4)強化職能,明確職責: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站,不是村衛生室的簡單更名,而是標志我市農村衛生工作的指導思想的轉變和工作要求的提高。要改變過去村衛生所單一的醫療服務模式,開展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和醫療“六位一體”的綜合服務,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和衛生指導;免疫接種;傳染病管理;老年、婦女、兒童保健;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和管理;傷殘康復指導;計劃生育宣教和技術服務;疫情監測報告和環境、食品衛生指導;農村醫療保險的宣傳、配合工作等,實現社區衛生服務從提高個體健康水平向提高整體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轉變,從被動等病人上門向深入社區、企業、學校、家庭主動服務轉變。
篇2
一、基本概況
(一)**市進行鄉鎮衛生院產權制度改革的有關情況
**市地處**南部、**半島北端,是全國縣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全市現轄4個管理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7個鎮、576個行政村,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111萬。改革開放以來,**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勇于實踐、敢為人先的膽識和氣魄,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經濟和社會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實行綜合體制改革前,由于整個醫療衛生都是由政府包辦,機制僵化,經營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衛生院甚至連工資都無法保證。為此,從1996年開始,該市本著"提高市一級、搞活鎮一級、強化村一級"的原則,對20家鄉鎮衛生院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改制面達70%。該市的做法是:
1、深入調查研究,堅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該市首先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召開職工座談會、專家論證會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摸清底數,掌握實情,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并公布于眾。在改制過程中,由市資產評估事務所對衛生院進行清產核資與資產評估,對購買者進行資質和能力審查,確保改制的順利進行。在改制形式上,該市堅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醫療單位,競價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種方式,妥善安置人員。該市對改制前已退休的職工主要采取三種安置方法:一是鎮政府用原衛生院事業費繼續支付其退休費用;二是衛生院及退休職工共同投保,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三是在退休職工自愿申請的情況下,發放一次性安置費。對在職職工的安置采取雙向選擇的方式:一是繼續在醫院工作;二是自己開診所;三是自謀職業。醫院改制后,有關善后工作及債權債務由所在鎮政府統一處理。出售衛生院所得資金主要用于職工安置、為職工交納養老保險、支付退休費和償還衛生院所欠債務。
3、組建管理機構,實行醫防分設。在鄉鎮衛生院改制前,該市就實行了醫防分離,鎮政府成立了衛生管理辦公室,負責管理原來由醫療單位代管的各鎮預防保健,理順了農村預防保健的管理體制。
4、切實采取措施,強化管理服務。在領導關系上,該市要求改制后的衛生院必須接受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服從市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醫院的院長、副院長必須同當地政府和市衛生局協商后任命,報衛生局備案。在服務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衛生院承擔支援農村、指導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等任務,在發生重大災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況時必須服從衛生行政部門的調遣。在人員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衛生技術工作,外聘衛生技術人員必須具備中級以上職稱。在醫院基本醫療保證上,要求按等級醫院基本標準設置科室和人員。同時,該市衛生局還成立了衛生執法大隊,對全市的醫療市場進行集中管理,發現問題及時查處,問題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真正做到了從"辦醫"向"管醫"的轉變。
經過改制,該市衛生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衛生事業的社會化投入明顯增加。據統計,改制前三年,20所衛生院的專項投資不足100萬元,改制后僅一年,經營者就投入923.5萬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年末,20所衛生院固定資產總額為2739萬元,比改制前的622萬元增加了2117萬元,增幅達340%。
二是衛生技術人員素質明顯增強。**年底,20所衛生院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才達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進的高中級人才主要來自鞍山和沈陽市的大醫院。在引進人才的同時,為增強衛生院發展后勁,投資者還注重培養人才,有的送到醫學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級醫院進修。
三是醫療條件明顯改善。改制前20所衛生院基本上是大內科,外科只搞處置、縫合,不開展手術。其中,15所衛生院沒有搶救室,也沒有必要的搶救器材。改制后,各衛生院在加強內科的同時,還健全了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正骨醫科等,開設臨床科室由原來的3個增加到11個。改制衛生院普遍設置了搶救室,配備了必要的設備和藥品,裝備了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有的還裝備了動態心電圖機、腦電圖機等設備。
四是醫療收費水平明顯降低。各改制醫院為贏得市場,增強競爭力,紛紛降低醫療收費水平,許多衛生院明碼標價或在患者入院時就承諾費用總額,使患者的醫療費用大大降低。據調查,改制前,闌尾炎手術住院費用為1500元左右,改制后,絕大多數衛生院的收費水平在700-900元之間。
五是衛生院運營質量明顯提高。20所衛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門診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年總收入達到1880萬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關于**市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有關情況
**市地處**省東部,屬半山區。全市轄20個鄉鎮、258個行政村,總人口47萬,其中,農村人口29.9萬。2001年實現財政收入1.1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來,該市針對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關系松散,鄉村醫生服務水平較低,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積極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國務院的充分肯定,**副總理作了重要批示:"**市黨委、政府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條件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可行之路"。該市的主要做法是:
1、調整農村衛生機構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傳統格局,對原有鄉、村衛生資源重新進行合理配置,將265個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調整為218個村級社區衛生服務站(以下簡稱服務站),均衡設置在農村人口相對集中地區,每站覆蓋人口1000-3000人。服務站受鄉鎮衛生院(以下簡稱衛生院)領導,承擔對農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常見疾病和損傷的治療、康復等工作。
篇3
(一)**市進行鄉鎮衛生院產權制度改革的有關情況
**市地處遼寧南部、遼東半島北端,是全國縣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全市現轄4個管理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7個鎮、576個行政村,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111萬。改革開放以來,**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勇于實踐、敢為人先的膽識和氣魄,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經濟和社會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實行綜合體制改革前,由于整個醫療衛生都是由政府包辦,機制僵化,經營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衛生院甚至連工資都無法保證。為此,從**年開始,該市本著"提高市一級、搞活鎮一級、強化村一級"的原則,對20家鄉鎮衛生院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改制面達70%。該市的做法是:
1、深入調查研究,堅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該市首先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召開職工座談會、專家論證會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摸清底數,掌握實情,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并公布于眾。在改制過程中,由市資產評估事務所對衛生院進行清產核資與資產評估,對購買者進行資質和能力審查,確保改制的順利進行。在改制形式上,該市堅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醫療單位,競價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種方式,妥善安置人員。該市對改制前已退休的職工主要采取三種安置方法:一是鎮政府用原衛生院事業費繼續支付其退休費用;二是衛生院及退休職工共同投保,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三是在退休職工自愿申請的情況下,發放一次性安置費。對在職職工的安置采取雙向選擇的方式:一是繼續在醫院工作;二是自己開診所;三是自謀職業。醫院改制后,有關善后工作及債權債務由所在鎮政府統一處理。出售衛生院所得資金主要用于職工安置、為職工交納養老保險、支付退休費和償還衛生院所欠債務。
3、組建管理機構,實行醫防分設。在鄉鎮衛生院改制前,該市就實行了醫防分離,鎮政府成立了衛生管理辦公室,負責管理原來由醫療單位代管的各鎮預防保健,理順了農村預防保健的管理體制。
4、切實采取措施,強化管理服務。在領導關系上,該市要求改制后的衛生院必須接受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服從市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醫院的院長、副院長必須同當地政府和市衛生局協商后任命,報衛生局備案。在服務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衛生院承擔支援農村、指導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等任務,在發生重大災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況時必須服從衛生行政部門的調遣。在人員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衛生技術工作,外聘衛生技術人員必須具備中級以上職稱。在醫院基本醫療保證上,要求按等級醫院基本標準設置科室和人員。同時,該市衛生局還成立了衛生執法大隊,對全市的醫療市場進行集中管理,發現問題及時查處,問題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真正做到了從"辦醫"向"管醫"的轉變。
經過改制,該市衛生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衛生事業的社會化投入明顯增加。據統計,改制前三年,20所衛生院的專項投資不足100萬元,改制后僅一年,經營者就投入923.5萬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年末,20所衛生院固定資產總額為2739萬元,比改制前的622萬元增加了2117萬元,增幅達340%。
二是衛生技術人員素質明顯增強。**年底,20所衛生院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才達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進的高中級人才主要來自鞍山和沈陽市的大醫院。在引進人才的同時,為增強衛生院發展后勁,投資者還注重培養人才,有的送到醫學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級醫院進修。
三是醫療條件明顯改善。改制前20所衛生院基本上是大內科,外科只搞處置、縫合,不開展手術。其中,15所衛生院沒有搶救室,也沒有必要的搶救器材。改制后,各衛生院在加強內科的同時,還健全了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正骨醫科等,開設臨床科室由原來的3個增加到11個。改制衛生院普遍設置了搶救室,配備了必要的設備和藥品,裝備了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有的還裝備了動態心電圖機、腦電圖機等設備。
四是醫療收費水平明顯降低。各改制醫院為贏得市場,增強競爭力,紛紛降低醫療收費水平,許多衛生院明碼標價或在患者入院時就承諾費用總額,使患者的醫療費用大大降低。據調查,改制前,闌尾炎手術住院費用為1500元左右,改制后,絕大多數衛生院的收費水平在700-900元之間。
五是衛生院運營質量明顯提高。20所衛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門診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年總收入達到1880萬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關于**市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有關情況
**市地處吉林省東部,屬半山區。全市轄20個鄉鎮、258個行政村,總人口47萬,其中,農村人口29.9萬。**年實現財政收入1.1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來,該市針對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關系松散,鄉村醫生服務水平較低,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積極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國務院的充分肯定,李嵐清副總理作了重要批示:"**市黨委、政府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條件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可行之路"。該市的主要做法是:
1、調整農村衛生機構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傳統格局,對原有鄉、村衛生資源重新進行合理配置,將265個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調整為218個村級社區衛生服務站(以下簡稱服務站),均衡設置在農村人口相對集中地區,每站覆蓋人口1000-3000人。服務站受鄉鎮衛生院(以下簡稱衛生院)領導,承擔對農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常見疾病和損傷的治療、康復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衛生院擇優錄用、統一調配進入服務站的人員,并實行全員聘任制和末位待崗制。全市先后有26名衛生院醫生充實到服務站工作,有17名業務素質不合格的鄉村醫生被解聘。
3、加強市、鄉、村三級衛生機構間的縱向合作。對鄉、村衛生機構實施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由衛生院全面負責服務站的業務培訓、監督與管理,實行對口幫扶、以強帶弱、強弱聯合。衛生院還拿出部分資金,為服務站統一采購藥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對服務站給予資金支持。在政府的組織下,服務站每月提取毛收入7%的資金,鄉鎮衛生院配套相應資金,作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務站的設備購置以及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監督、管理和人員培訓等
4、轉變服務觀念和服務模式。變坐堂行醫為上門服務,變單純醫療為預防保健與醫療相結合。服務站按照立足社區、服務農民、滿足需求、強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開展入戶調查,為12.3萬農民建立健康檔案;實行家庭訪視制度,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訪視,對孕產婦、雙向轉診轉回的患者和臨終病人隨時訪視,實行全天侯待診、電話叫診和巡診,及時對患者進行診斷與治療;開展雙向轉診服務,服務站及時將其不能診斷與治療的患者轉到衛生院,患者病情好轉后轉回服務站繼續進行治療,衛生院從醫療收入中給予服務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費,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市推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1、通過對農村衛生資源合理調配,形成了覆蓋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強化了衛生院的技術指導與管理能力,拓展了鄉、村衛生機構的服務功能,增強了競爭意識,激發了經營活力,實現了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與初級衛生保健的有機結合,保證了預防保健工作的落實。
2、通過加強服務站的基本建設、充實技術人員和24小時待診等手段,提高了服務質量,方便了農民就醫。自改革以來,該市衛生院和服務站患者就診量平均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衛生院業務收入逐年增長,服務站直接增收達16萬元,每名鄉村醫生年收入平均增長近400元,不僅提高了社會效益,而且增加了經濟效益,穩定了鄉、村兩級醫療衛生隊伍。
3、通過實行入戶訪視、雙向轉診、健康體驗等措施,不僅使農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而且較大幅度地降低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據不完全統計,自開展雙向轉診和多次降低藥品價格以來,農民患者大病和手術醫療費用人均每次減少150元左右,藥品費用減少20%左右。同時,由于服務站的藥品由衛生院統一采購,較好地保證了藥品質量。
二、啟示與建議
借鑒兩地經驗,結合江都實際,我們建議,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抓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篇4
一、基本概況(一)*市進行鄉鎮衛生院產權制度改革的有關情況
*市地處*南部、*半島北端,是全國縣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全市現轄4個管理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7個鎮、576個行政村,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111萬。改革開放以來,*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勇于實踐、敢為人先的膽識和氣魄,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經濟和社會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實行綜合體制改革前,由于整個醫療衛生都是由政府包辦,機制僵化,經營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衛生院甚至連工資都無法保證。為此,從*年開始,該市本著"提高市一級、搞活鎮一級、強化村一級"的原則,對20家鄉鎮衛生院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改制面達70%。該市的做法是:
1、深入調查研究,堅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該市首先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召開職工座談會、專家論證會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摸清底數,掌握實情,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并公布于眾。在改制過程中,由市資產評估事務所對衛生院進行清產核資與資產評估,對購買者進行資質和能力審查,確保改制的順利進行。在改制形式上,該市堅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醫療單位,競價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種方式,妥善安置人員。該市對改制前已退休的職工主要采取三種安置方法:一是鎮政府用原衛生院事業費繼續支付其退休費用;二是衛生院及退休職工共同投保,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三是在退休職工自愿申請的情況下,發放一次性安置費。對在職職工的安置采取雙向選擇的方式:一是繼續在醫院工作;二是自己開診所;三是自謀職業。醫院改制后,有關善后工作及債權債務由所在鎮政府統一處理。出售衛生院所得資金主要用于職工安置、為職工交納養老保險、支付退休費和償還衛生院所欠債務。
3、組建管理機構,實行醫防分設。在鄉鎮衛生院改制前,該市就實行了醫防分離,鎮政府成立了衛生管理辦公室,負責管理原來由醫療單位代管的各鎮預防保健,理順了農村預防保健的管理體制。
4、切實采取措施,強化管理服務。在領導關系上,該市要求改制后的衛生院必須接受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服從市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醫院的院長、副院長必須同當地政府和市衛生局協商后任命,報衛生局備案。在服務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衛生院承擔支援農村、指導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等任務,在發生重大災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況時必須服從衛生行政部門的調遣。在人員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衛生技術工作,外聘衛生技術人員必須具備中級以上職稱。在醫院基本醫療保證上,要求按等級醫院基本標準設置科室和人員。同時,該市衛生局還成立了衛生執法大隊,對全市的醫療市場進行集中管理,發現問題及時查處,問題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真正做到了從"辦醫"向"管醫"的轉變。
經過改制,該市衛生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衛生事業的社會化投入明顯增加。據統計,改制前三年,20所衛生院的專項投資不足100萬元,改制后僅一年,經營者就投入923.5萬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年末,20所衛生院固定資產總額為2739萬元,比改制前的622萬元增加了2117萬元,增幅達340%。二是衛生技術人員素質明顯增強。*年底,20所衛生院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才達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進的高中級人才主要來自鞍山和沈陽市的大醫院。在引進人才的同時,為增強衛生院發展后勁,投資者還注重培養人才,有的送到醫學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級醫院進修。
三是醫療條件明顯改善。改制前20所衛生院基本上是大內科,外科只搞處置、縫合,不開展手術。其中,15所衛生院沒有搶救室,也沒有必要的搶救器材。改制后,各衛生院在加強內科的同時,還健全了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正骨醫科等,開設臨床科室由原來的3個增加到11個。改制衛生院普遍設置了搶救室,配備了必要的設備和藥品,裝備了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有的還裝備了動態心電圖機、腦電圖機等設備。
四是醫療收費水平明顯降低。各改制醫院為贏得市場,增強競爭力,紛紛降低醫療收費水平,許多衛生院明碼標價或在患者入院時就承諾費用總額,使患者的醫療費用大大降低。據調查,改制前,闌尾炎手術住院費用為1500元左右,改制后,絕大多數衛生院的收費水平在700-900元之間。
五是衛生院運營質量明顯提高。20所衛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門診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年總收入達到1880萬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關于*市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有關情況
*市地處*省東部,屬半山區。全市轄20個鄉鎮、258個行政村,總人口47萬,其中,農村人口29.9萬。2001年實現財政收入1.17億元,農民人
均純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來,該市針對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關系松散,鄉村醫生服務水平較低,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積極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國務院的充分肯定,李嵐清副總理作了重要批示:"*市黨委、政府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條件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可行之路"。該市的主要做法是:
1、調整農村衛生機構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傳統格局,對原有鄉、村衛生資源重新進行合理配置,將265個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調整為218個村級社區衛生服務站(以下簡稱服務站),均衡設置在農村人口相對集中地區,每站覆蓋人口1000-3000人。服務站受鄉鎮衛生院(以下簡稱衛生院)領導,承擔對農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常見疾病和損傷的治療、康復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衛生院擇優錄用、統一調配進入服務站的人員,并實行全員聘任制和末位待崗制。全市先后有26名衛生院醫生充實到服務站工作,有17名業務素質不合格的鄉村醫生被解聘。
3、加強市、鄉、村三級衛生機構間的縱向合作。對鄉、村衛生機構實施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由衛生院全面負責服務站的業務培訓、監督與管理,實行對口幫扶、以強帶弱、強弱聯合。衛生院還拿出部分資金,為服務站統一采購藥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對服務站給予資金支持。在政府的組織下,服務站每月提取毛收入7%的資金,鄉鎮衛生院配套相應資金,作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務站的設備購置以及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監督、管理和人員培訓等。4、轉變服務觀念和服務模式。變坐堂行醫為上門服務,變單純醫療為預防保健與醫療相結合。服務站按照立足社區、服務農民、滿足需求、強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開展入戶調查,為12.3萬農民建立健康檔案;實行家庭訪視制度,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訪視,對孕產婦、雙向轉診轉回的患者和臨終病人隨時訪視,實行全天侯待診、電話叫診和巡診,及時對患者進行診斷與治療;開展雙向轉診服務,服務站及時將其不能診斷與治療的患者轉到衛生院,患者病情好轉后轉回服務站繼續進行治療,衛生院從醫療收入中給予服務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費,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市推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1、通過對農村衛生資源合理調配,形成了覆蓋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強化了衛生院的技術指導與管理能力,拓展了鄉、村衛生機構的服務功能,增強了競爭意識,激發了經營活力,實現了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與初級衛生保健的有機結合,保證了預防保健工作的落實。
2、通過加強服務站的基本建設、充實技術人員和24小時待診等手段,提高了服務質量,方便了農民就醫。自改革以來,該市衛生院和服務站患者就診量平均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衛生院業務收入逐年增長,服務站直接增收達16萬元,每名鄉村醫生年收入平均增長近400元,不僅提高了社會效益,而且增加了經濟效益,穩定了鄉、村兩級醫療衛生隊伍。
3、通過實行入戶訪視、雙向轉診、健康體驗等措施,不僅使農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而且較大幅度地降低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據不完全統計,自開展雙向轉診和多次降低藥品價格以來,農民患者大病和手術醫療費用人均每次減少150元左右,藥品費用減少20%左右。同時,由于服務站的藥品由衛生院統一采購,較好地保證了藥品質量。
二、啟示與建議
借鑒兩地經驗,結合江都實際,我們建議,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抓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篇5
河北:2007年年底,河北省《關于加強檔案工作的意見》提出:“在農村,要結合完善第二輪土地延包合同工作,抓好土地流轉合同檔案的建立和移交、農民低保、農民小額貸款、鄉村務公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等文件材料明確為歸檔內容,確保農民切身利益,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目前,全省鄉鎮檔案工作規范化率達到100%,行政村建檔率達90%,規范化率達60%,20多萬戶農村家庭建立了家庭檔案。承德市和唐山市將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納入當地黨委、政府的干部年度目標考核之中;保定市制定了文明生態村檔案室標準,全市已建成規范的文明生態村檔案室323個;辛集市建立了覆蓋全市所有農村家庭的“百姓檔案”,隨時將全市所有農戶的動態情況記錄在冊;武強縣對所轄238個行政村的2000余名致富能手的基本情況、特長、業績等進行摸底登記造冊,建立了農村“能人檔案”;唐山市、秦皇島市、滄州市等地以鄉鎮、村檔案室為依托,建立健全鄉鎮、村“檔案信息中心”,重點收集整理涉農、利農、益農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文件,將民生檔案與政務信息、農經信息整合,為農民提供集成化、全方位、一站式的檔案信息服務。
黑龍江:2006年,黑龍江省檔案局與省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的意見》,意見要求要“加強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檔案工作,要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村級服務站等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立檔案。”按照這個要求,黑龍江省檔案局以推進農民合作組織建檔工作為突破口,探索檔案工作融入農村經濟社會生活的新途徑。目前,全省已有893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并開展了檔案工作,占6878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13%。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復雜情況,黑龍江省檔案部門將建檔工作的原則確定為“區分情況、分類指導,實事求是、逐步規范”。同時,黑龍江省各級檔案部門在指導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工作中,始終把挖掘檔案價值、開發檔案信息資源作為重中之重,切實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檔案在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和為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服務方面的重要作用。
吉林:近年來,吉林省檔案局與涉農部門先后制發了《吉林省農村專業戶建檔示范戶認定標準》(試行)、《吉林省退耕還林工程檔案管理暫行辦法》、《吉林省農村力資源檔案管理暫行辦法》、《吉林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檔案辦法》(試行)等。目前,全省60個縣(市、區)、800多個鄉(鎮)基本實現了檔案科學管理,98%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檔案檔案室,2400多個農業科技單位全部建立了檔案室,其中近百個單位檔案管理達到省級先進水平。全省已有700多個專業戶建檔,其中80%以上是農業科技示范戶、致富帶頭人,具有一定的生產經營規模,在當地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在全省范圍內搭建“一網三站”建設平臺,即建立農業農村科技檔案信息網、建立農民建檔用檔服務指導站、農業科技信息傳遞站和已公開現行文件查閱咨詢站,為“三農”提供準確、快捷服務。梨樹縣檔案局與縣涉農部門聯合編印了《涉農文件匯編》,通過各鄉鎮的農業科技信息傳遞站和農村已公開現行文件查閱站傳到農民手中,使農民及時了解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受到好評。
浙江:浙江省檔案局先后與涉農部門聯合印發了《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檔案管理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山林延包檔案工作的意見》、《浙江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檔案管理辦法》、《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檔案管理辦法》,在《浙江省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示范單位考核辦法》中明確規定村務檔案管理要求,《關于加強“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檔案工作的意見》也正在制定之中。目前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山林檔案歸檔工作已經完成,全省2900多萬新農合參保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檔案已基本建立,全省11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39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283個農民大戶已開展建檔和檔案規范化管理。全省188個行政村檔案室被命名為“浙江省行政村示范檔案室”,2302個行政村通過了規范化檔案室認定,1492個鄉鎮通過省級檔案工作目標管理認定,全省4693個行政村已安裝使用省檔案局免費提供的“浙江省行政村檔案管理系統”,并在杭州市蕭山區開展鎮村數字檔案室的試點工作。省檔案局研發的“民情檔案信息管理系統”在開化縣開通運行,在縣域政務網平臺上民情檔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實現了對農村鄉情、村情、戶情的動態管理。全省72個綜合檔案館建立了23個門類的民生檔案專題數據庫390個,方便農村群眾對民生檔案的利用。
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2008年4月,一座占地30余畝、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具有徽派建筑風格的小崗村檔案館竣工,分為村級檔案保管場所、村史檔案展覽場所、信息公開場所、科技培訓場所,文化娛樂場所和行政辦公場所等六個部分,融村級檔案、圖書、科技信息與文化娛樂為一體,成為小崗村的標志性建筑。目前,村檔案館共保管檔案470卷,照片520張,實物26件,資料208冊。以檔案館為依托,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服務設施,構建和完善全村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新農村建設已成為全村共識。通過建設以開放服務為目的的檔案信息檢索系統,把小崗村檔案館建設成村務信息公開場所,促進信息公開向基層延伸。利用網絡技術向村民已公開現行文件和信息,免費向村民提供檔案、文件、政策、市場、農產品信息查詢服務。村民對已公開村務信息如有疑問,可按照規定到檔案館查閱檔案,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權。
湖北:省檔案局與涉農部門聯合開展新型合作醫療檔案工作、農村土地二輪延包檔案工作、村民委員會檔案工作規范管理指導、特殊群體、養老保險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檔案工作、長江三峽移民檔案工作和林權制度改革檔案工作。與組織、文化部門聯合,依托村級陣地建設和文化建設,搭建檔案工作服務新農村建設新平臺。制定了《湖北省村級文件材料分類方案、歸檔范圍、保管期限表》,指導、規范村級檔案管理。2007年,省委、省政府將“建設和完善農村文化設施和檔案圖書資料等文化活動場所”等內容列入《湖北省“十一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實施綱要》,并將省檔案局列入社會主義新農
村建設主要目標任務職能分工的組成部分,負責組織實施。省檔案局每年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列入向省委、省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的重要內容。2008年與扶貧開發部門聯合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三農”檔案工作。到目前為止,全省24184個行政村85%建檔,30%達到規范建檔要求。全省共建立“三農”檔案試點示范608個,行政村1602個,科技示范戶1070個,放大了全省“三農”檔案工作的示范效應。
新疆:自治區檔案局會同自治區民政廳、農業廳聯合印發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的實施意見》,對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相繼制定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鄉鎮檔案管理試行辦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行政村檔案工作試行辦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集中整治檔案管理辦法》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行政村檔案管理等級標準》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目前,全區已有137個鄉鎮檔案工作達到自治區二級標準,1505個行政村檔案管理達到規范化村標準,314個行政村檔案管理達到示范村標準。結合新疆地區實際,自治區檔案局與自治區民宗委聯合制定印發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宗教事務檔案管理辦法》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宗教活動場所檔案管理暫行辦法》。截止到目前,全區共有4657個縣(市)、鄉(鎮)宗教事務管理部門和137個宗教活動場所開展了宗教檔案工作,收集和整理了各種門類檔案近14萬卷。全區宗教事務管理部門已初步建立起縣、鄉、村三級管理網絡,宗教活動場所建檔規模不斷擴大,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篇6
截至2013年底,我省57家三級醫院對口支援169家縣(市、區)的二級醫療機構;各級醫院對口支援覆蓋全省1291家鄉鎮衛生院和3080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現了對口支援基層衛生工作的全覆蓋。
2006年,我省出臺《關于城市衛生支援城鄉基層衛生工作的意見》。到去年年底,全省三級醫院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舉辦各類培訓2.1萬次,三級醫院共下派掛職副院長65人、科主任81人、中心副主任66人,全省已培養縣級骨干醫師5036名、鄉鎮臨床醫師2900名。將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明確對赴基層完成對口支援任務的醫務人員,省財政給予每人每年3萬元的補助,且下派人員待遇不變,并給予一定生活補貼。各地也加大投入,保證對口支援專項經費補助到位。
目前,我省縣(市)級醫院全部達到二級甲等標準,其中24家(含中醫院)達到三級乙等標準,縣(市)級醫院中有387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建成281個省示范鄉鎮衛生院和220個省示范村衛生室,建成28家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64個省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我省新農合村級補償力爭達50%
年內,我省新農合統籌地區將全面建立大病保險制度,新農合村級門診補償比例力爭達到50%。
2013年,我省在42個新農合統籌地區進行了大病保險試點。淮安、連云港、徐州3個地級市以市為單位統一實施方案,實現新農合大病保險試點工作全覆蓋;揚州、鹽城、常州3個地級市試點實施率超過50%;江寧等6個實施城鄉居民醫保統籌管理的地區,新農合大病保險試點工作同步覆蓋到當地所有參合的城鎮居民。今年將新農合最低籌資金從去年的每人每年350元提高到400元,其中各級財政補助從280元提高到不低于320元。進一步調整新農合補償方案,優化門診、住院、轉外就醫等補償標準,完善門診特殊病種補償辦法,確保縣鄉兩級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75%,村級門診補償比例力爭達到50%。
我省推出衛生便民惠民十件實事
江蘇省衛生廳通過政府網站等公布了2014年江蘇衛生便民惠民十件實事。今年,我省70%的三級公立醫院、有條件的縣(市)級二級公立醫院與省集約式預約診療服務平臺實現直連上線,三級公立醫院專家門診預約就診率保持在85%以上。
其他9件實事是:以縣為單位新農合參合率保持在98%以上,到2014年年底全省所有新農合統籌地區普遍建立大病保險制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補助標準由30元提高至35元,為城鄉居民免費提供11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7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家庭醫生制度,以地級市為單位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協議簽約率達50%以上;政府辦鄉鎮衛生院全面開展健康管理團隊服務,在每個地級市選擇1個縣(市、區)開展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免費為全省農村婦女補服葉酸預防出生缺陷,免費為43個試點地區農村育齡婦女進行乳腺癌、宮頸癌篩查,免費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孕產婦所生新生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免費為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提供抗病毒治療4000人以上,免費為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提供抗結核治療3.5萬人以上,免費為新發現的瘧疾患者提供抗瘧藥物治療;全省所有縣級公立醫院實施綜合改革,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在南京等建立4個省級短缺藥品儲備點,切實做好短缺藥品儲備供應;力爭9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0%的鄉鎮衛生院和85%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確保城鄉居民看中醫更方便、有效、便宜等。
江蘇將開展霧霾健康影響監測
江蘇省衛生廳印發的《2014年全省疾病預防控制(血地防)工作要點的通知》提出,我省將對3個市5個縣(市、區)開展空氣污染(霧霾)人群健康影響監測工作。
會同環保、氣象等部門共同研究制訂《江蘇省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工作方案》,用3~5年時間建立全省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網絡,掌握不同地區大氣污染物特征及成分差異,進一步研究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狀況及變化趨勢。逐步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和環境公害病監測預警體系,不斷提高對環境污染損害健康事件的預防及處置能力。
揚州推出衛生惠民大禮包
前不久,揚州市衛生局組織6支服務隊,將“衛生惠民大禮包”送到農民群眾手中。
此次送出的“惠民大禮包”包括:組建一支工作團隊,至少建立300個健康服務團隊(全科醫生團隊),形成“主動服務、及時隨訪、健康管理”工作網絡;開展一次規范化培訓,組織市級專家對全市各健康管理團隊業務骨干進行專業指導培訓,培訓覆蓋率100%;發放一張征求意見表,主動聽取意見、接受評議;建立一份健康檔案;組織一次健康隨訪;發放一套健康促進手冊;開展一次健康普及教育;增設一條干流渠道,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蘇州市五項舉措推進家庭醫生制度建設
為深化家庭醫生制度服務內涵,蘇州市按照“五定”原則,在全市范圍內推行家庭醫生工作室服務模式,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一是定地點。本著方便社區居民、利用社區資源的原則,由社區居委會提供相對固定的場所設立家庭醫生工作室,滿足居民服務需求。原則上每個社居委設立一個家庭醫生工作室。
二是定時間。家庭醫生工作室的工作時間根據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量確定。原則上,家庭醫生所在團隊每周到工作室的次數不得少于1次,時間不得少于4小時。其余時間妥善安排各居民健康管理小組開展健康自我管理活動。
三是定人員。原則上由分片包干責任人或轄區內簽約人員較多的家庭醫生擔任工作室負責人,成員包括社區護士和公共衛生人員等專業技術人員,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家庭醫生要求具有執業醫師資格、執業范圍為全科醫學專業。
四是定內容。指導居民健康管理小組開展健康自我管理活動;為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老年人、孕產婦、新生兒等重點人群,提供隨訪服務和管理;解答居民健康咨詢,提供診療建議,并聯系上級醫院提供轉診、預約掛號等服務。
五是定任務。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制訂工作方案,明確家庭醫生團隊下社區、進駐家庭醫生工作室的任務要求,按照計算“有效工時”的方法,核定有效工作時間并對其進行定期考核。原則上每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對所在轄區的居民健康服務協議簽約率要達到50%以上,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簽約率要達到85%以上。
丹陽市全面提升村衛生室服務能力
近年來,丹陽市利用世行貸款衛Ⅺ項目,結合醫改政策落實,全面加強村衛生室軟、硬件建設,努力提升服務水平。
一是優化村衛生室布局,確定全市需標準化建設的村衛生室總數為94個;二是落實村衛生室建設資金,明確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投入以鎮(區)政府投入為主,市財政實行以獎代補;三是統一村衛生室設備設施配備,同時按照省標準格式,對所有的衛生室標牌、科室標牌以及需要上墻的制度進行統一制作發放;四是改善鄉村醫生隊伍結構,按照服務人口1‰~1.2‰比例配備村醫,確保每室不少于3名;五是多渠道保障鄉村醫生待遇落實,包括基藥定額補助、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全面建立養老保障制度;六是加強鄉村醫生培訓。
寶應縣積極拓展村衛生室中醫特色服務功能
近年來,寶應縣高度重視農村三級衛生網網底的鞏同發展,積極組織推進省示范村衛生室建設,在加大村衛生室基礎實施投入建設、配齊基本設備的同時,重點強化村衛生室中醫特色服務的培育,在全縣范圍內實施村衛生室中醫服務“八統一”管理,努力提升示范村衛生室的服務能力。
篇7
20__年5月25日,縣人大常委會任命我為懷安縣計劃生育局局長,計劃生育局主要職能是執行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法規政策,實施人口控制計劃,推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改革發展。多年來,計劃生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如同中央指出的那樣,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群眾生育意愿與現行生育政策的矛盾沒有變,計生工作“天下第一難”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作為主管全縣計劃生育工作的職能部門的一局之長,我深感責任重大。任職以來,在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監督下,我同班子成員一起,團結帶領全局干部職工努力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人口計生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及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按照縣人大常委會關于述職評議的要求,現將任職以來依法履行職責情況匯報如下,請予以評議。
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我們堅持實行人口計生工作目標責任制不動搖,嚴格考核,兌現獎懲。20__年、20__年全縣人口出生率分別為7.64‰。和9.35‰,自然增長率分別為2.19‰。和3.97‰。,較好地完成了省、市確定的人口控制目標。(二)信息化建設邁出新步伐。從省、市人口計生委爭取到5臺微機及相關設備,實現了縣、鄉兩級微機聯網和育齡婦女計劃生育數據信息化管理,并使用了wis系統,縣計劃生育局也初步建成機關局域網,和國家省、市計生系統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三)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深化,以“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為載體,強化環境宣傳,張掛宣傳條幅324幅,制作廣告燈箱23個,編制文藝演出6臺,豐富了計生宣傳方式,獲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其中我局自編、自導、自演的一臺節目還在“彩色文化周”活動中被評為優秀節目。努力加強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切實落實以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的“三為主”方針。在全縣各級計生工作人員的努力奮斗下,20__年、20__年、20__年連續三年我縣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計劃生育工作先進縣,我局也連續三年被縣政府授予“實績突出領導班子”。
二認真貫徹執行“一法一條例”,依法推進計劃生育工作
(一)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為了落實省《條例》等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規,我們在全縣廣泛深入地開展了人口計生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宣傳活動,縣人口計生局會同縣委宣傳部在縣電視臺、懷安報開辟了專欄,先后制作電視節目30期,懷安報刊發法律知識11期。縣普法辦把《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河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列入“四五”普法的主要內容。縣計生局抽調業務骨干組成22個宣講組,沿鄉逐村地對廣大群眾進行宣傳。出動宣傳車1輛,印制《條例》和《人口和計劃生育法》2萬多份,到鄉村,到街頭,廣泛宣傳,《條例》的標語遍布鄉村,營造了濃厚的宣傳輿論氛圍。在全縣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規達到了較高的知曉率,廣大干部和群眾的法律觀念得到明顯增強。
(二)嚴格執法人員資格,加強執法人員培訓。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河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結合我局實際,嚴格執法人員資格。將原先執法隊伍中不符合要求的執法人員清除出去,合同制工人一律不得成為執法人員,在職的執法人員均實行了崗前培訓,上崗考試制度,一系列措施使執法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三)依法行政,創建優質服務。為減輕農民負擔,我們清理并重新認定了行政許可項目。精簡行政審批項目,取消了一胎生育審批,解決了多年來群眾反映強烈的生育審批繁瑣的問題;取消了照顧二胎生育費等收費項目,對各種押金、保證金進行嚴格清退。創新生育審批服務方式,由鄉鎮計生站集中來我局辦理變為我局工作人員下鄉鎮個別服務,我局相關工作人員深入鄉鎮,深入農村,到百姓家辦百姓事,方便百姓,方便基層,方便工作。
在依法推進計劃生育的基礎上,兩年多來,我局堅持通過不同形式向縣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向聯系我局的教科文衛代表工作科匯報、溝通,接受監督指導。對縣人大常委會提出的每一項建議,我們都積極研究落實。完善計生政務公開的標準、內容、方式,使計生政務置于陽光之下,
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開展“依法行政、制止亂收費、開展優質服務、轉變工作作風”為主要內容的民主評議行風建設。在工作中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管行業必須管行風”的原則和“以建為主、以評促建、標本兼治、創建并舉”的工作思路,以解決影響計生事業發展和群眾生活的行業不正之風為重點,大力加強全系統行風建設,認真落實行風工作責任制。通過電視臺向社會作出公開承諾,針對評議活動中發現的問題,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制定整改措施,務求落實,對照向社會公開承諾的內容,請社會各界監督,向社會踐諾公示。在全局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局20__年、20__年連續兩年被縣行風辦評為優秀單位,今年又被列為免評單位。
三、以人為本,創新思路、依法落實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優待政策
對實行計劃生育的群眾給予獎勵扶助和社會保障,是《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我省《條例》立法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三年來,我們以努力打造“計生惠民”為目標,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落實“計生惠民行動”,實施了免費檢查服務的“民心工程”、獎勵扶助等多項措施,努力構建“少生獎勵、困難救助、服務免費、政策優先、貧困扶持、養老保障”六位一體的利益導向機制。
(一)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全縣各級各部門以實施“計生惠民行動”為載體,從各方面、各層次給計劃生育家庭辦實事、辦好事。一是加大對農村獨生子女父母獎金兌現力度。縣鄉財政共同投放資金144120元給村獨生子女父母1201人兌現了獎勵金,連續兩年兌現率均達100%,走在了全市前列,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省市計生委的高度評價;二是推行了“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20__年,為確認的354名符合條件的獎勵扶助對象,及時準確地兌現了212400元獎勵扶助金。三是對計生困難家庭實施了救助。啟動了救助公益金1.4萬元,對獨生子女意外傷殘、死亡的8戶特困家庭進行了救助。四是實施了“少生快富”扶貧工程,按照“四優先一提高”的原則,對全縣10個貧困村的58個計生貧困戶進行了扶持。
(二)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已婚育齡婦女生殖健康檢查免費服務“民心工程”。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人口計生委將此項“民心工程”列為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內容。我局亦將此項工程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組織縣技術服務站的醫療骨干成立了兩個醫療小組,依托計生季服務制度和基層網絡,深入鄉村,使全縣4萬余名農村婦女享受了免費檢查服務(B超、乳透、婦檢等項目)。經查,有60%以上的農村婦女不同程度地患有各類婦科疾病,群眾對此服務十分歡迎,樹立起計生工作的新形象,探索了覆蓋人群廣、成本低、社會效益大的一種發展農民公共保健事業的好形式。對我縣“民心工程”的落實情況和服務質量。省計生委專家組給予了充分肯定。目前縣、鄉、村技術服務網絡,已初步形成縣、鄉、村“三位一體”,婚、孕、育“一條龍”的優質服務機制。開展了鄉鎮技術服務站晉檔升級活動,懷安城鎮、頭百戶鎮晉升為全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鄉鎮,頭百戶鎮計生服務站被評為“全市優質計生服務站”。
(三)想民為民,努力為基層群眾辦實事。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布署,我局積極籌措資金,用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幾年來,先后投入3萬余元。幫助柴溝堡鎮沙家屯修繕學校投入3000元,投入30噸水泥分別為左衛鎮雙家房村、上果園村硬化生育文化大院,投入20__元給頭百戶鎮任家夭村,用于災后恢復生產。購置彩電、桌椅、掛圖等,為柴溝堡鎮金家莊村、懷安城鎮七里店村建起了黨員活動室。
四、圍繞大人口觀,依法實施綜合治理
20__年9月,縣委、縣政府將縣計生局更名為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更名后,增加了對人口計生工作綜合協調、綜合治理和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等新職能。為履行好新職能,我局圍繞大人口觀,加強綜合協調,依法實施綜合治理,為更好地服務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做一些工作。
(一)依法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問題。根據上級要求,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問題,開展了專項治理活動。提請縣政府出臺了《關于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問題的意見》,制定了10項管理制度協調衛生、藥監部門從醫療和B超、藥品方面綜合治理,加大了對非法進行胎兒性別鑒定、非法終止妊娠、非法銷售和使用終止妊娠藥品案件的查處力度。組建了由縣政府主管副縣長任組長,計生、公安、衛生、藥監、廣電各一名工作人員的執法檢查隊伍,多次深入到全縣個體醫療攤點、衛生院、計生站等25個有B超的單位進行檢查指示,我們還建立了包保責任制,采取縣計生局包鄉鎮、鄉計生站包村、村干部及小組長包現孕夫婦辦法,全縣共組建包保責任小組273個。同時,大力宣傳“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新型生育文化,在全縣開展了“關愛女孩”行動試點,積極探索建立有利于女孩成長的政策措施。救助困難女孩60人(其中鄉鎮48人,計生局12人),通過標本兼治,有效的遏制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我縣的男女出生人口性別比20__年是103.64:100,20__年是98.04:100都在正常范圍之內。
(二)不斷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扎實開展“雙居工程”。積極推行以居住地管理為主,流動人口和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務的原則。我們在縣城還協調公安、工商、計生、柴溝堡鎮各抽調一名工作人員,成立了縣城流動人口管理 辦公室,開展了“雙居工程”的試點工作。建成4個“雙居工程”示范點(四大鎮)。另外,我們充分發揮機關局域網的作用,努力搭建計劃生育流動人口信息交換平臺,及時將相關流入、流出人員上網,相互交換信息,實現計生資源共享。
(三)強化管理,加大社會撫養費征收力度。社會撫養費的征收是這個時期計劃生育工作的難點、重點工作。幾年來,我們一手抓獎勵扶助,一手抓處罰即抓社會撫養費的征收。積極協調,取得縣法院的支持。組建法院、計生聯合執法隊,對全縣政策外出生176戶,依法下達征收通知,部分采取了強制措施,征收135戶,征收金額27.78萬元,強制執行3戶。起到了處理一件、教育一遍的效果。
五、注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和機關建設
新時期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要求更高,任務更艱巨。我局落實加強能力建設的要求,積極營造“干事、創業、為民”的濃厚氛圍,努力建設一支懂業務、會管理,善于做群眾工作,甘于奉獻的計生工作隊伍。
(一)穩定基層計生隊伍。針對稅費改革后的情況和現階段計生工作任務,在全縣推行了育齡婦女小組長月報、月訓、月發制度,實現了責任、權力、報酬三掛鉤。通過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批準并出臺了《懷安縣關于村級計劃生育專干、育齡婦女小組長配備及工作待遇的實施方案》,明確規定計生專干工資列入鄉財政預算,工資按村級正職標準執行;計生小組長工資列入縣級財政預算,每月工資標準30元,由縣計生局發放。全縣共配備計生專干273名,計生小組長476名。
(二)大力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幾年來,我努力堅持嚴以律己,率先垂范,以制度規范行為,靠制度管人管事。落實工作目標責任制,落實“四項制度”創建“四型機關”。“四項制度”一是首問責任制,首問接待人即為責任人,對群眾提出的問題或要求都要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涉及其它方面問題的,主動與相關部門溝通聯系,幫助群眾前去解決辦理;二是規范文明用語,要求全體干部使用文明用語,禮貌待人;三是實行機關工作人員掛牌制度,每位工作人員必須佩證上崗,明確崗位職責;四是建立和完善崗位競爭機制,為確保全縣廣大計生工作者“能服務、會服務、服好務”,通過確定每個崗位任職資格和工作要求,本著既講學歷又講能力的原則,把政治上可靠,能力上較強,群眾公認程度高的同志選拔到重要的工作崗位上來。
“四型機關”即創建學習型機關,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完善了機關學習制度。規定每周五下午為集中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為集中學習、個人自學、分組討論等。創建開拓型機關,明確工作努力方向,要求全局干部職工轉變工作方式和方法,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工作,廣泛征集基層建議。在充分調查研究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開拓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創建務實型機關,狠抓落實求實效,以狠抓統計求實,加大治假求實力度為主要內容,出臺了AB崗責任制,做到了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創建服務型機關,以人為本,凝聚人心,計生局全體干部職工從思想上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把提高育齡群眾的生育質量、生活質量、生命質量放在工作首位,大力開展民心工程和計生惠民行動。
(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三年來,在黨風廉政建設中,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全面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帶頭執行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的有關規定,進一步規范了自己的從政行為,努力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一是加強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以黨紀國法、人民群眾期望和黨性原則作尺子,以先進模范人物和職務犯罪分子做正反兩面鏡子,經常量一量,照一照,檢查自己有什么不足、缺點,及時加以改進和糾正,做到警鐘長鳴,防微杜漸。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不奢侈浪費,不貪圖享受,認真執行中央和省、市有關規定,不以各種名義大吃大喝和參加各種高浪費活動;堅持厲行節約,做勤儉節約的模范;自覺執行民主集中制,在重大事項和重大問題的決策上,不獨斷專行、軟弱放任,經常召開班子成員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政務公開,積極推進“陽光采購”、“陽光審批”、“陽光收費”,杜絕暗箱操作和行政不做為等問題。二是管好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慎重交友。經常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出嚴格要求,防止他們利用自己的職權和影響做違法違紀的事情,發現不良苗頭,及時加以制止和糾正。三是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把反腐倡廉落到實處。不斷強化“第一責任人”的意識,管好領導班子,管好領導干部,旗幟鮮明地開展反腐敗斗爭,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從而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運行機制。
六、全力完成招商引資工作
任職以來,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從實際出發,把招商引資工作做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來抓,加大跑動力度,多次赴省進京,贏得了上級各部門的支持。經過多方努力,三年來共引入資金647萬元。其中新建計生技術服務大樓140萬元,技術器械款87萬元,幸福工程款10萬元,少生快富工程貼息貸款100萬元,計生經費160萬元,其它150萬元(企業、廠礦)。招商引資的全面完成,有力地保證了全局預算外工作人員工資的足額發放,保證了計劃生育工作的正常運轉。自20__年始,我局抓住國務院辦公廳包扶懷安的有利時機,借助國家改造基層技術服務站的機遇,提出新建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大樓的決策。兩年來,在國辦有關領導的支持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新建計生技術服務大樓項目終于經省發改委審批立項。目前正準備啟動,預計明年可實現搬遷。在各鄉鎮配齊技術服務人員的基礎上,爭取到省、市的相關配套設備16臺(件),其中B超4臺,乳腺診斷儀8臺,顯微鏡4臺,價值約16萬元。人員、設備的配備極大地提升了鄉鎮計生服務站的服務能力,為高質量完成生殖健康檢查免費服務“民心工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頭百戶鎮計生服務站于20__年被市人口計生委評為市級優質服務站。20__年,我也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招商引資先進個人。
近幾年來,全縣人口計生工作與時俱進,取得了新的發展,這首先得益于上級有關人口計生工作決策部署的巨大推動,得益于人口計生法規所帶來的法治效應,歸功于全縣計生工作者的艱辛勞動、無私奉獻。但是,與黨的要求和群眾的期盼相比,還有差距。一是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機制有待完善,利益導向機制還不健全。二是依法行政存在薄弱環節。季普查落實率急需加強,社會撫養費征收到位率不高,就個人來講,需加強學習,創新工作思路,發展有特色的計劃生育事 業。
近兩年來,縣人大常委會對計劃生育工作給予了很多關心和支持。今天對我進行述職評議,這是對我的愛護和鞭策。我將以此為契機,虛心接受各位委員的評議意見并認真整改,和班子成員一起,在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的領導和監督下,帶領全局干部職工齊心協力,真抓實干,努力完成人口和計劃生育各項目標任務,為構建和諧懷安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篇8
(一)圍繞“人才強區”戰略,推動人事人才工作深入發展。
1、人才工作有新突破。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做好跟蹤服務工作。通過考察、爭取,引進省“雙創”人才14人,海外人才70人。及時掌握領軍型人才創業中遇到的問題,積極協調有關部門,落實創業資金和場所。對于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在出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協調解決。目前,我區人才總量持續增長,結構不斷優化,載體逐步壯大,拔尖人才初顯集聚效應,人才政策逐漸體系化,呈現可喜的局面。
2、人事工作有新發展。一是做好公務員的網上報名、教育培訓,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工作。200*年全區公務員錄用考試共報名632人,通過面試、體檢、政審,現正式錄用的14名公務員已走上工作崗位;舉辦2期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參加的“5+X”公務員能力講座,700余名人員參加;組織去年轉業安置我區的進行區情培訓;根據市統一的部署,會同組織部、財政局積極做好規范全區機關工作人員的津補貼工作,預計將在11月20前結束審批工作,并發放到位。二是做好繼續教育衛生系統新進人員“逢進必考”的制度并規范國有企業進人辦法。三是指導薛家做好村干部的公開招聘工作。整個招考工作組織嚴密、程序到位,獲得了各級的充分肯定。
3、機構編制工作有新成績。一是受理有關單位關于機構編制的請示報告,擬定提交區編委會討論的議題。全年召開2次編委會會議,對區各有關部門關于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的要求進行了調查研究,提出了相關建議。二是開展全區事業單位的網上年檢工作。全區90家事業單位全部通過了年檢,年檢率達100%。三是全面完成了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工作。根據上級的文件精神,全區6個鎮領導職數基本到位,各單位均按照規定綜合設置了5個事業單位,重新確定了聘用人員,簽訂了聘用合同。
(二)對照“和諧勞動關系”目標,推動勞動保障工作協調發展。
1、就業再就業工作上新臺階。一是招聘措施得力。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通過固定招聘會、公益招聘月,冠名大型招聘會、赴外招聘團等多種形式,為各用人單位招賢納才。二是培訓力度加強。共開展數控等1*個專業(工種),大小62個班級1326*名學員參加的職業培訓。其中包括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培訓等。三是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截止10月底,發放《就業證》241*本,《再就業優惠證》936本;靈活就業享受社保補貼1714人次,享受金額為127.17萬元;用人單位享受社保補貼370人次,享受金額為66.29萬元。共有351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
2、勞動關系呈現新局面。一是積極宣傳,加大《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力度。舉辦現場咨詢活動,發放相關材料2000余份,接待咨詢人員100余人次;舉辦針對一般企業或受投訴舉報企業的培訓20余次,涉及200家企業的負責人或勞資負責人。二是強化監察,做好勞動合同書面報告制度、勞動保障定期書面審查工作。到目前共完成了勞動用工備案報告人數41021人,完成年度目標的100%。全區共有4603家用人單位參加了勞動保障定期書面審查,涉及勞動者125105人。開展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整治非法用工,打擊違法犯罪”、用人單位遵守《勞動合同法》情況等專項檢查活動。三是做好調處,抓好工傷認定、投訴舉報、調解仲裁工作。共受理工傷認定案件716起,完成工傷調查筆錄1074份;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412起,涉及標的數為21*2.96萬元;處理了常州力天錦業有限公司等5起集體上訪事件;窗口接待來電來訪**7人次,當場為勞動者處理解決了593起;受理投訴、舉報294起,涉及勞動者195*5人,為勞動者追討工資等款項約390萬元,要求企業為546名勞動者補簽了勞動合同,為450名勞動者繳納了社會保險。
3、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有新進展。一是積極做好社保擴面工作。1-9月,參保用人單位624*家,參保職工12*736人,征繳基金4.63億元,基金征繳率62%。完成歷年清欠*40萬元,全區擴面養老凈增2026*人,醫療凈增2*331人,失業凈增26214人。二是全力推進被征地農民參保工作。今年實施的被征地農民進城保是全區重點工作之一,涉及13萬被征地農民,難度大、任務重。目前全區925個失地組中已有*03個辦理了正常繳費參保手續,其中20051人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區建立了被征地農民信息系統軟件,建立區、鎮(街道)聯網的被征地農民數據庫,實行數據動態管理;建立了組信息、個人信息,對保障對象中參保信息進行確認和處理,對符合前補條件參保人員進行補繳處理;認定了全區失地農民的工齡。三是扎實開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今年1-10月份,全區機關事業單位共審批退休*9人,死亡撫恤金40人,遺屬補助20人,離崗退養2*人。統籌單位116家,統籌人員1765人,離退休人員599人,征繳統籌金1214.04萬元,撥付基金952.5萬元,征繳率、撥付率均為100%。
(三)緊扣“保民生,護民利”主題,推動民政工作全面發展。
1、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一是做好城鄉低保工作。上半年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月人均320元、260元;保障城鄉低保家庭4932戶、1101*人,預計全年發放低保資金1651萬元,對4639戶低保邊緣家庭發放生活救助金預計463萬元;對*77名無固定收重度殘疾人實施生活救助,全年共發放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金322萬元;強化低保審核、公示和入戶核查制度;完善低保動態管理制度,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二是推進救災救濟工作。走訪慰問貧困群眾,落實好救災預備金。下撥了60萬元雪災救濟款、45萬元春荒救濟款,安排好春荒貧困受災群眾的生活問題。為困難群眾修繕危房132間。三是開展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工作。全區有1300人次享受了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救助,共發放醫療救助金791萬元。四是規范五保對象審批管理程序,切實做好五保對象的調查、公示、審核、審批工作。認真落實供養標準的自然增長機制。五是落實慈善工作。認真做好支持四川地震災區專項慈善捐贈接收工作,共接收抗震救災捐贈款3139萬元;開展以“六助”為主題的慈善救助,共有3160人次享受了慈善救助,共發放慈善救助金22萬元;管理、使用好慈善救助金,全面加強“慈善超市”建設。
2、進一步完善社會福利體系。一是推進社會化為老服務工作。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網絡,加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扶持發展機構養老服務、完善養老服務行業管理機制。二是抓好福利生產。加強對福利企業的指導、服務,督促其落實殘疾職工各項政策待遇,積極引導福利企業加快發展。三是做好老齡工作。組織好《江蘇省老年人優待證》辦理工作。統一了全區基層老齡工作統一臺帳。
3、進一步完善雙擁優撫安置體系。一是認真落實優待撫恤政策,抓好優撫對象撫恤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的落實,加強督促檢查工作,確保各項優待撫恤經費及時、足額發放。二是全面落實新出臺的撫恤政策。按照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及時做好對已故老復員軍人、老殘疾軍人無固定收配偶的調查、審批工作,全區新增此類人員22*人,從5月1日起,全部按照每人每月340元的標準落實了生活補助。三是積極為駐區部隊辦實事。為駐區91079部隊營區外十字路口增設紅綠燈,保障官兵出行安全;為91079部隊營區外建立垃圾中轉站,解決官兵的生活垃圾問題;下撥20萬元為9213*部隊購置班車,解決部隊出行難問題;投資10萬元為91079部隊通信營修建籃球場,解決部隊官兵文化娛樂活動匱乏問題;贊助3萬元為駐區雷達站進行營區建設,解決部隊營區環境差問題。
4、進一步完善社會事務管理服務體系。一是切實做好區劃地名工作。做好鐘新線、新天線、武新線勘界工作以及與江陰線界樁的管理及維護工作,確保邊界地區的社會穩定。二是提升婚姻登記工作水平。不斷規范婚姻登記行為,加強婚姻登記人員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新婚夫婦婚檢宣傳。三是繼續抓好殯葬管理工作。加強對“棲鳳山陵園”建設的業務指導;加強殯葬執法,繼續做好關閉“非法公墓”工作,火化率繼續保持100%;認真抓好清明期間安全文明祭祀活動。
5、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體系。一是推進社區建設。抓好四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業務指導工作;以新農村建設中心村社區建設為重點,抓好農村社區建設的推進;深入開展社區創建,出臺了《*區星級和諧社區創建意見》;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加強社區信息化平臺建設。二是推進基層政權建設。做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10周年紀念活動的準備工作,引導群眾正確行使民利,理性表達利益訴求;繼續推進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規范化,開展村民自治模范單位創建和動態命名準備工作;開展了一季度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的指導監督,規范村級重大事務決策、管理和監督程序。三是做好民間組織管理。嚴格按照兩個《條例》的精神,繼續規范民間組織登記行為,確保民間組織登記合格率為100%,新登記成立春江鎮慈善協會等3個社會團體;加強對民間組織的日常監督管理,監督民間組織在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做好民間組織年檢工作,確保年檢率和年檢合格均為100%。
6、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推進區社會福利中心擴建暨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一期)建設工作。由民營企業投資1000萬天祿康復中心已完成主體、裝修、配套設施、室外工程等建設,配備了家具、家電等,已經基本達到了使用標準,10月7日省、市、區三級領導參加了中心落成典禮。
(四)高揚“人道主義”大旗,推動殘疾人工作科學發展。
1、進一步做好殘疾人勞動就業工作。今年全區共安置殘疾人150人,其中:按比例安置70人,集中和其他途徑安置*0人;培訓殘疾人145名;承辦了全市殘疾人扶貧基地現場會。
2、進一步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一是創建省級殘疾人社區康復先進區,建立完善了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工作臺帳,進一步完善了全區7125名殘疾人的康復服務個人資料信息檔案,為其中1632名殘疾人提供了康復訓練服務。二是完成了“三助一免”康復救助工程。為140名貧困下肢殘疾人安裝了假肢、發放了輪椅和拐杖,為23名貧困聽力患者發放了助聽器,為33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了免費手術,為31名貧困低視力和盲人患者發放了助視器和盲杖,為273名貧困精神病患者申請了免費服藥。三是繼續實施了0-6歲貧困家庭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工程。全區有*名0-6歲貧困殘疾兒童被免費送入市指定康復機構進行訓練。四是進一步加強了全區精防工作,對全區2440名精神病患者情況進行了跟蹤隨訪,及時完善了他們個人檔案信息。加強了全區殘疾人精防和康復訓練與服務工作,舉辦了全區精防醫生和康復技術人員培訓班。五是開展了康復星級機構培育活動。新橋鎮康復指導站、西夏墅鎮的水塔口村康復服務站分別通過了市級康復星級機構的驗收。
3、進一步做好殘疾人扶貧解困工作。一是采取各種有效形式切實緩解貧困殘疾人家庭生活狀況,積極配合做好全區無固定收入重度殘疾人救助工作。二是實施了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三個一萬”助殘實事工程,較好保障了今年我區培訓、安置就業、扶貧殘疾人各完成100名的任務,并按要求建立了詳實的數據臺帳資料。三是切實加強對就學補助資金的審批和管理,今年全區共有34名符合條件的殘疾學生及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得到了資助。四是助殘金制度有效落實。預計到12月底,全區享受助殘金的殘疾人將達到1697人,發放金額約135萬元。五是做好慰問工作。今年春節和助殘日等殘疾人重大節日期間,區、鎮(街道)兩級組織和社會各界主動慰問救助貧困殘疾人家庭2120戶,慰問救助金額共計94.1萬元。
篇9
2009年,是我縣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沖擊和冬春連旱等自然災害,全縣上下緊緊圍繞保增長、調結構、重民生、促和諧這一主線,突出工作重點,加大資金投入,狠抓任務落實,全縣農業農村工作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農業增加值、鄉鎮企業增加值分別達到3.72億元、13.62億元,分別增長7.4%、12.3%;農民人均純收入3308元,增長17.73%。低生育水平得到持續鞏固。全年出生人口1818人,出生率10.04‰,人口自增率4.74‰,計生率達到96.59%;落實四項節育措施1526例,其中二女戶結扎100例,占省市下達任務的125%。新農保試點工作開局良好。截至元月底,全縣參保農民64917人,占應參保人數的72.4%,其中參保繳費51816人,個人繳費597.7萬元;累計為1.31萬名60周歲以上農村老人發放養老金221.4萬元,占應發放總數的100%。
具體來講,農業農村工作堅持以統籌城鄉發展為統攬,突出產業支撐,改善基礎條件,強化民生保障,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一是城鄉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修編完成了5個鄉鎮總體規劃和10個村莊規劃,城鄉結構布局更趨合理。強化人力、項目和資金支持,推動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一城六鎮”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五區一移”等重點區域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5億元,3個市列、29個縣列新農村示范點全面完成年度建設任務,新建、改造農宅3211戶,建成生態沼氣池3352座,新村建設、舊村改造覆蓋面達到55%。硬化村社道路24條110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達到85%。農村自來水入戶6133戶,自來水入戶率92.6%。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大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力度,上學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新農合”門診統籌和“新農保”試點工作在全市率先開展,11萬農村群眾普遍受益。廣播電視“村村通”、“一村一場”體育健身工程深入實施,更多的農民享受到了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二是產業開發勢頭強勁。堅持提質擴量增效并重,新建百頭肉(奶)牛養殖小區4個、千頭設施養牛村10個,完成凍配改良黃牛1.62萬頭,牛飼養量和出欄量分別達到15.34萬頭和5.11萬頭。新植核桃1萬畝、補植2萬畝,累計達到18.9萬畝,其中掛果4.3萬畝。積極推廣地膜藥材種植新技術,建成無公害千畝示范基地5個,全縣藥材種植面積累計達到6.2萬畝,“**大黃”、“**獨活”地理商標通過國家核準注冊。扶持神峪等6個鄉鎮建成蔬菜基地4914畝,拱棚蔬菜示范帶動效應進一步顯現,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4.34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喜獲豐收,糧食產量達到7.5萬噸。培訓農民1.4萬人,輸轉農民3.1萬人次,勞務創收2.1億元,人均收入6700元。三是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整合整村推進、種養業基地建設等項目和資金,加大產業扶貧、科技扶貧和社會幫扶力度,實施財政扶貧項目6類18個,完成整村推進、移民搬遷4村587戶。落實社會幫扶資金737萬元,建成各類幫建項目112個,受益農民6000戶1.4萬人,當年穩定解決溫飽2700人。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及時足額兌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惠農資金4975萬元。四是農村改革縱深推進。探索創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流轉土地6309畝,占承包面積的1.8%。河西鄉市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完成,林地確權到戶1.6萬畝。加快農村戶籍制度改革進程,當年完成“雙轉”13村4898戶1.8萬人,城鄉戶籍“一元化”改革進程不斷加快,農村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人口計生工作堅持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為主線,深化優質服務,狠抓政策落實,推進綜合治理,繼續保持了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一是抓建典型成效明顯。全面開展示范機構、宣傳教育基地和流動人口社區創建活動,提升標準,健全機制,規范服務,有力地推動了整體工作。圍繞破解難點問題,組織開展依法行政、村民自治等工作,探索創新工作機制,取得了較好成效。東華鎮北河村、東華街道辦事處北大街社區被命名為全省示范典型先進單位。二是基層基礎更加牢固。扎實開展了清理清查和打假求實工作,人口計生基礎信息核查工作基本結束,育齡婦女基礎數據進一步核實。加強人口和育齡婦女信息系統建設,推行網上辦公和計生信息互換,提高了計生信息系統運行效率和計生信息統計報告質量。三是惠民政策全面落實。著力完善獎勵、優惠、優先、扶持、保障“五位一體”的計生利益導向機制,第二批“兩戶”安居工程順利完成。將計生獎扶資金納入“一冊明、一折統”發放范圍,全年累計審核發放各類優惠補助資金155.6萬元,多層次保障、多元化獎優、多形式救助的格局初步形成。四是優質服務不斷深化。積極開展“關懷關愛”流動下鄉服務活動,全面實施“縣站帶鄉所”能力幫帶工程,鄉鎮服務所的服務領域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強化業務培訓,開展崗位練兵活動,推進依法執業,解決了設備閑置、服務技能不高的問題,較好地為群眾提供了優質高效、安全便捷的技術服務。
新農保試點工作堅持“廣覆蓋、保基本、有彈性、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廣泛宣傳發動,規范運作程序,加大保費收繳,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是組織領導有力。在縣新農保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各鄉鎮、職能部門均成立了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工作機構,特別是10個鄉鎮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配備了辦公設施,并將機構延伸到村社,落實了協辦員,真正建立起了縣、鄉(鎮)、村“三位一體”的工作網絡,為新農保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政策宣傳到位。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開辦電視講座20期,印發宣傳資料3萬多份,調動群眾積極參與。針對少數群眾認識不到位、參保有疑慮等實際,推行縣級領導包鄉鎮、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包村、鄉村干部包戶、包人工作機制,耐心細致地向群眾講解新農保制度的各項規定、補貼標準,幫助群眾算清早參保、多受益的“經濟帳”,算清個人繳費、財政補貼的“實惠帳”,算清子女捆綁繳費、父母得實惠的“道德賬”,極大地提高了群眾的參保積極性。三是方案制定科學。在對全縣農村居民年齡結構、農民收入水平、縣財政支撐能力進行數據分析、反復測算的基礎上,確定了我縣參保人員繳費補貼和基礎養老金補貼標準,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實施細則,為新農保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縣財政根據參保人員所選繳費檔次實行多繳多補,在“進口”補貼上,除執行全省統一規定外,繳費100元的每人每年補貼20元,每提高一個繳費檔次,增加補貼5元。在“出口”補貼上,基礎養老金提高了15元,達到每人每月70元,確保了廣大農民都能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四是運作規范有序。在參保手續辦理方面,采取在鄉鎮、村社設立代辦網點和工作人員入戶辦理相結合的方式,指導群眾填寫表格,錄取相關資料,零距離為群眾提供服務。在參保資格審查上,以職能部門的基礎資料為依據,縣、鄉、村、農戶面對面進行審核,現場公布審查結果,確保了審批過程公開透明、公平公正,促進了參保工作的順利、快速開展。
總體來說,在去年的工作中,全縣各級各部門攻堅克難,奮發有為,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培育了一批發展典型,形成了一些工作亮點,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省政府在我縣召開了全省新農保工作會和全省農村飲水安全現場會,計生村民自治工作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總結推廣了我縣的做法。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科學決策,得益于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強力推動、有力支持,更得益于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埋頭苦干,扎實工作。在此,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對大家一年來的辛勤工作表示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二、把握形勢,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做好農業農村、人口計生和新農保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做好農業農村、人口計生和新農保工作,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準確把握形勢,深入查找問題,變壓力為動力,形成統一的意志和行動,以奮發有為的干事創業精神,落實新措施,創造新業績,推動新發展。
首先,要正視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形勢。當前,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的形勢,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就是機遇十分難得,競爭壓力逼人,問題不容忽視。對此,我們既要準確把握各項惠農政策帶來的有利機遇,也要積極應對周邊縣(區)競相發展帶來的挑戰,更要下功夫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機遇來源于: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對農村基礎設施、危房改造、生態環境建設和面向農業、農民的投入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今年中央1號文件的“含金量”進一步提高,出臺了良種補貼品種、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規模、補貼政策受益范圍“三個擴大”,突出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加大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推動農村危房改造和建材下鄉“三個亮點”的惠農政策。省上將整合籌措資金4000萬元,設立扶持蔬菜產業發展的專項基金,進一步加大對特色優勢產業支持力度。市上確定的“四三二一”戰略思路為我們加快發展草畜、果菜、旱作農業和循環農業指明了方向,進一步加大川區和專業鄉(鎮)、專業村的扶持力度。我縣支農資金的總量進一步擴大,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開發等方面的財政資金將會更多。所有這些,都為各級各部門向上爭取項目,開展工作提供了難得機遇和有力保障。壓力表現在:周邊縣(區)競相發展的勢頭十分強勁,尤其旱作農業、林果等特色產業規模品牌效應進一步凸顯,對我縣產業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和巨大壓力。隨著縣城擴建、小城鎮開發、項目建設和采空塌陷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失地農民逐步增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搬遷群眾、治理塌陷、保護生態、保障失地群眾生產生活等民生任務相當艱巨。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生產成本不斷加大,干旱、霜凍性災害天氣頻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空間相對縮小,需要各級各部門積極應對,努力克服。問題主要有:農業服務體系尚不夠健全,技術力量相對薄弱,農業科技成果應用推廣緩慢。產業開發水平低,核桃苗木存活率、掛果率低;藥材、草畜產業缺少精深加工型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還有一些干部群眾對發展現代農業的認識不夠到位,習慣于傳統思維抓農業,工作積極性不高。
其次,對當前全縣人口和計生工作面臨的形勢要有清醒地認識。在2009年全市人口和計劃生育考核中,我縣處于后進位次,反映出我們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基層基礎工作比較薄弱。部分計生專干和自管小組長職能作用發揮不充分,節育措施落實、環孕情服務、入戶訪視等經常性工作開展不夠深入,底子不清,情況不明。二是節育措施落實欠帳較大。一些鄉鎮節育措施落實率低于全縣平均水平(58.5%)12.3個百分點,個別鄉鎮對當年二女戶節育措施落實缺乏有效手段,新增二女戶流失嚴重。三是低生育水平有所反彈。各鄉鎮普遍存在歷年農村計劃生育率虛高,農村獨生子女領證戶積累量逐年減少,二女節育戶新增比例低等問題,在今年計生基礎信息核查中,全縣10年來出生漏報達到了686例,生育反彈形勢有所抬頭。四是優質服務層次較低。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持證率低,實際工作能力不強,基本的檢查、化驗等業務不能正常開展,違法生育隱患依然存在,綜合治理機制還未真正形成。
第三,對新農保試點工作進展情況不能盲目樂觀。一是與上級總體要求相比,壓力很大。2月9日全省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擴大)會議,對原定年內實現85%的參保率進行了調整,要求各試點縣在4月底,參保率必須達到95%以上,年底實現全覆蓋。我縣目標是到3月底,參保率達到95%以上,年內實現全覆蓋。在僅剩的1個月時間完成全年任務,時間非常緊迫,任務十分繁重。二是與全省試點工作的進展相比,形勢逼人。雖然試點工作開展1個多月時間,我縣參保率達到了72.4%,但從省上的通報來看,仍處于10個試點縣的第4名。同時,在10個試點縣中,我縣人口基數相對較小,縣財政支持力度較大,但與一些農業縣份和貧困地區相比,工作仍有差距。三是從全縣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問題較多。部分鄉鎮參保底數不清,存在“空頭戶”和人戶不符的現象;一些工作人員業務不熟練,經辦能力不強;個別群眾思想仍有疑慮,存在等待觀望和等、靠、要思想,積極性不高;少數農村家庭經濟困難,需要動員社會力量幫助參保。
針對全縣農業農村、人口計生和新農保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全縣各級各部門務必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攻艱克難,努力把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到位,堅持不懈抓推進,持之以恒抓落實,千方百計抓實效,確保新年度各項工作有新起色、有新突破。
三、突出重點,統籌推進,努力做好2010年全縣農業農村、人口計生和新農保工作
(一)關于農業農村工作。預期目標是: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達到1.34億元;農業增加值增長10%,突破4億元;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10%,達到14.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達到3800元。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要扎實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建設,夯實“三農”發展基礎。堅持把建設“一城七鎮”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總抓手,整合項目資金,全力實施省道304線舊村改造等20個新農村示范工程。全面開展“三清五改”村容村貌整治活動,新建、改造農宅3000戶,建成生態沼氣示范戶600戶,達到“四化六有”目標。東華、西華、硯峽作為優先發展鎮和核心區,要率先發展,樹立典型,輻射周邊,帶動全縣;安口、馬峽、策底、工業園區要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為偏遠、貧困鄉鎮統籌城鄉發展樹立典型、趟出路子。在山寨、河西、上關、神峪等鄉鎮實施整村推進,進行片帶開發,夯實統籌城鄉發展基礎。要把扶貧開發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完成7個省列整村推進和6類15個財政扶貧項目建設任務,搬遷安置偏遠山區、采空塌陷區移民2000人,建成扶貧產業基地3個,當年解決貧困人口3000人。實施汭河河堤治理三期項目,加快城區居民用水水質改善工程建設進度,年內實現農村自來水全覆蓋目標。硬化村社道路20條91.7公里。完成重點公益林管護35萬畝,生態造林7000畝。加強農村基本口糧田建設,改造中低產田5000畝,提升土地產出能力。
二要扎實推進“一園三區”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以新品種示范、新技術推廣和促進農業增效為主要目的,借鑒吸收寧夏靈武、白銀靖遠等地發展設施農業的成功經驗,打破行政界限,創新經營機制,啟動建設黎明川現代農業示范園和藺蓮路、紅旗川、神水路3個高效農業示范區,全面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約化進程。不斷強化科技支撐,繼續推行科技副支書、農技人員包村、包點、包產業責任制,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年內培育旱作農業和特色產業科技示范點60個以上,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6萬畝、良種小麥13.2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6萬畝以上,總產量達到7.5萬噸以上。要更加重視龍頭企業建設,促進現有23戶農產品加工企業達產達標、提質增效,年內創建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戶,新上養殖、加工、貿易型龍頭企業3戶,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要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開發經營模式,促進農產品與市場有效對接,提高全縣農業科技含量和經濟收益。
三要扎實推進農業支柱產業開發,多方增加農民收入。按照農業產業適宜區全覆蓋的思路,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種植業向大戶集中、養殖業向小區集中,創新機制,抓點示范,促進支柱產業提質增效。草畜產業要把黃牛改良、基礎母牛投放和養殖小區建設作為重要抓手,新增種草1萬畝,完成黃改1.6萬頭,建成萬頭養牛鎮1個,千頭以上養殖小區3個,百頭養殖小區7個,全縣牛飼養量達到15.86萬頭,出欄5.54萬頭,力爭建成全省“養牛大縣”。核桃產業要以10個6500畝縣級示范園為重點,落實摸芽、除草、追肥等管護措施,加大大田密植、大苗移栽力度,推進適生區全覆蓋,年內新植核桃1.25萬畝、補植2萬畝。蔬菜產業要按照棚室并舉、規模效益雙向提升的思路,強化技術指導,配套路網渠系,實施神水路蔬菜產業示范帶二期和東華、安口、西華、策底等示范基地建設,建成設施蔬菜示范基地6個4200畝,種植面積力爭突破5萬畝,積極爭取省上對蔬菜產業的扶持。藥材產業要在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對接市場上下功夫,強化協調服務,搞活流通環節,鞏固擴大西華、馬峽、山寨3個萬畝藥材鄉鎮成果,建成無公害示范基地、百畝育苗基地各5個。要整合培訓資源,圍繞產業開發、勞務輸轉,開展新型農民培訓,著力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年內培訓農民1.2萬人(次),輸轉勞務3萬人(次),創收1.8億元以上。
四要扎實推進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增強“三農”發展活力。要啟動成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中心,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市場,鼓勵和引導農村土地向產業大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中介組織等規模經營者集中,年內流轉土地1萬畝以上。要推進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27.1萬畝集體林權改革任務。要積極推進農村戶籍制度改革,對縣上實施的小移民工程、征地農民全部置換身份,加快農村轉社區、農民轉市民進程。年內完成西華鎮劉磨村、馬峽鎮雙明村等6村“農轉非”工作。要創新農村金融體制,積極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著力解決農村群眾貸款難題。
五要扎實推進涉農項目建設,增添農村發展后勁。要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保障,充分借鑒爭取工業項目的成功經驗,對每一項投資、每一個扶持項目既要做具體深入的研究,真正吃透實質內涵,又要加強與中央、省市職能部門的銜接聯系,及時捕捉信息,抓住關鍵環節,把握爭取項目的主動權,切實把資金、技術、人才引回來,力爭爭取到的農業項目數量和投資總額較上年有大幅度增長。要加大項目的整合與調度管理。農業項目建設大多與農村、土地有關,進行有效整合具備先天條件,而且容易見效。要按照分頭爭取、政府統籌、集中使用、各計其功的原則,切實抓好農村道路、飲水安全、扶貧開發、農村沼氣、河堤治理、農業綜合開發等20個新續建項目,優化組合,拼盤匹配,集中到“一城七鎮”和“一園三區”等重點區域,形成規模優勢,建成具有重要示范和支撐作用的大典型。
(二)關于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目標要求是:全縣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內,計劃生育率達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當年節育措施落實及時率達到90%以上,在省市考核綜合評估中位次穩步前移。
一要突出規范管理,在基層基礎工作上有新進步。要按照對接省市要求、利于推動實際工作的原則,全面落實鄉鎮干部包村、包對象責任制,狠抓以二女戶結扎為重點的節育措施落實,切實提高節育措施落實率和及時率。要加強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工作,采取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依法足額征收社會撫養費,增強政策的執行力。要堅持求實進步的工作導向,扎實開展以打假治虛為重點的清理清查活動,不斷夯實人口計生工作基礎。大力推進人口信息化建設,全面實現人口和育齡婦女信息網絡化管理。
二要加強能力建設,在計生優質服務上有新提升。要積極開展計劃生育示范機構創建活動,加大培訓力度,開展崗位練兵,完善職稱評聘制度,加強技術服務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技術服務隊伍整體素質。要強化質量管理,積極創造條件,把計生服務站所納入醫保及新農合醫療定點單位,不斷提高計生服務站所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要強化服務意識,認真搞好環孕情服務、產術后隨訪、知情選擇、出生缺陷干預等工作,努力滿足育齡群眾不斷增長的避孕節育、優生優育需求。
三要完善利益導向,在優惠政策落實上有新突破。嚴格執行獎勵扶助、特別扶助、特困救助“三項制度”,推進“少生快富”工程,全面落實農村計生“兩戶”獎勵、低保、新農合醫療減免、政策性加分、升學獎勵等政策措施。認真組織實施農村計生“兩戶”安居工程,在新農村建設、舊村改造、農村危房改造項目中向計生“兩戶”傾斜,切實解決“兩戶”住房困難。把利益導向政策與各項惠農政策落實有機結合,努力改善計生家庭生產生活條件,引導更多群眾自覺實行計劃生育。
四要加強協會工作,在參與村民自治上有新作為。加強計生協會組織和制度建設,管好用活“生育關懷”基金,切實做到有人干事、有章理事、有錢辦事。要充分發揮計劃生育協會群團組織的網絡優勢和獨特作用,引導育齡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切實把各項措施落到實處。進一步完善村級“兩委負總責、協會當骨干、關懷為核心、群眾做主人”運行機制,按照“依法辦事、群眾參與、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抓緊抓好計生村民自治試點工作。積極開展“四幫四帶”、“三建三包”等計生惠民活動,做優“生育關懷”品牌,不斷增強計生協會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五要堅持齊抓共管,在綜治機制完善上有新舉措。建立完善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政策體系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人口形勢,協調解決政策落實中的相關問題。加大黨員干部職工超生問題查處力度,認真做好干部提拔任用中執行計生政策情況的審核工作。嚴厲打擊“兩非”違法犯罪行為,推進職能部門聯合執法,有效遏制出生性別比偏高。不斷完善服務管理體系,繼續實行“一票否決”制,促進計生與經濟社會各項目標任務“同安排、同管理、同投入、同考核”,努力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人口計生工作的良好格局。
(三)關于新農保試點工作。按照中央和省上對新農保試點工作的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到3月底,全縣新農保參保率要達到95%以上,年內實現全覆蓋。同時要按照“出經驗、創特色、樹典型”的要求,不斷推出新措施,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機制,努力建成全省新農保示范縣。具體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要認真總結前一階段的好經驗、好做法,充分運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站等媒體,廣泛宣傳新農保制度的各項規定、補貼標準。尤其對老人已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而子女沒有參保的,要善于亮“道德賬”這個底牌,耐心細致的講清楚子女繳費,自己有保障,父母能享受的道理。對于個別拒絕繳費的群眾,要在適當范圍進行公布,讓其感受到道德壓力,促其盡快繳費。要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組織村組干部、已領取養老金的老人現身說法,引導群眾積極參保。
二是進一步核準應保人數。當前,各鄉鎮和相關部門雖然對參保對象進行了登記、審核和公示,但由于外出務工、婚喪嫁娶等原因,一些村社仍然存在有戶無人或有人無戶的現象,給參保繳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社保、計生、公安等部門要集中時間,以戶籍和身份鑒定為主要手段,全面開展一次應保人口底數核查。對無戶口的按程序補辦戶口,該核消的予以核消,確保底數清楚。要以適齡參保人數、已保人數、在校生人數、失地人數、應保人數為主要對象,建立基礎數據臺賬,確保應保人員信息準確全面。
三是進一步加快征費進度。堅持正面引導與行政推動相結合辦法,緊抓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節有利時機,克服各種困難,逐戶逐人征收保費。對有錢不參保、有老人不參保的家庭,在做好思想動員工作的同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促其參保。要統籌解決好低收入家庭、孤寡老人等困難家庭和特殊群體的參保問題,及時落實財政補貼政策,合理調劑農村低保等補貼,防止出現“保富不保貧”的現象,努力做到應保盡保,不留死角。
四是進一步強化基金監管。無論是個人繳費、集體補助資金,還是政府補貼資金,都必須納入社保基金財政專戶,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規范運行程序,確保基金專戶儲存、專帳管理、專款專用。監察、審計、財政等部門要加強日常監管,防止資金擠占、挪用。要全面落實“事前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三公開制度,把整個基金的運作置于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下,保證農民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
五是進一步提高經辦能力。縣社保局要加強與上級部門的聯系溝通和項目爭取工作,盡快建立覆蓋城鄉的信息網絡,實現網絡化管理。積極探索建立與服務人群和業務量掛鉤的經費保障機制和獎懲制度,抓緊搞好業務培訓,指導鄉鎮盡快建立服務平臺,配備工作人員,保證基層業務快速高效運轉。要加強經常性的業務指導和督查檢查,實行周報告制度,確保新農保工作正常開展。
四、加強領導,強化措施,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今年全縣農業農村、人口計生和新農保工作的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已經十分明確。各鄉鎮、各部門要進一步靠實責任,細化措施,抓好落實。
一要形成工作合力。各鄉鎮、各部門主要領導要高度重視,傾注精力,抓好突破性工作,分管領導要明確責任,加強指導,抓好各項任務落實,切實在領導層面形成強大合力。農辦、計生、社保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做好綜合協調,組織其他縣直部門積極參與,配套聯動,整體推進。省、市駐**各單位也要經常深入包聯鄉鎮,調查研究,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確保各項工作快推進、早落實。
二要改進工作作風。各級各部門要深入研究事關農業農村、人口計生和新農保的重大問題,善于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新情況,剖析新矛盾,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要強化服務意識,主動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帶著責任做工作,帶著感情解難題。要堅持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不做表面文章,不喊空口號,不搞假政績。
三要強化督促考核。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堅持把產業開發、典型培育、農民增收、和諧穩定作為考核鄉鎮、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作為干部績效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既要加強階段性考核,又要強化經常性專項督查,強化調度管理,發現問題,及時通報,限期整改。各鄉鎮各部門要加大自查自糾力度,實行動態管理,對工作成效不明顯的,及時批評,抓好問責,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最后,借此機會,我就當前農業農村工作再強調四點:
一要全力做好春耕備耕工作。近期氣溫回升較快,各鄉鎮和農口各部門要抓住當前農閑時機,對照新農村工作要點,分解任務,抓緊啟動工作。要按照“任務落實到地塊、技術服務到地頭、物質準備到農戶”的要求,及時調運、儲備春耕所需的化肥、農藥、農膜、農機具等物資,切實為春耕備耕打好基礎。農牧、工商、質監等部門要及時掌握農資市場動態,加大執法檢查力度,確保農業生產物資安全足額供應,保障農民切身利益。
二要盡快啟動“一園三區”建設。2月24日,縣上召開了黎明川現代農業示范園現場辦公會,對園區建辦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確定了實施內容、建辦機制和責任主體。農口部門要切實發揮職能作用,指導和幫助各參建單位盡快制定實施方案,合理調配人力、物力、財力,迅速啟動實施。有蔬菜產業建設任務的鄉鎮,要按照因地制宜、棚室并舉、適度超前的原則,迅速動員群眾,全面開展整地、備肥、搭棚、覆膜工作,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步伐。
三要切實抓好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工作。最近,省上將要召開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工作現場會。各鄉鎮、有關部門務必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廣泛發動群眾,全面啟動頂凌覆膜工作。農牧局要下派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加強技術指導,全程跟蹤服務,保證覆膜質量。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強督促檢查,掌握工作進展情況,協調解決相關問題,確保全面完成6萬畝種植任務。
四要抓好春季植樹造林及核桃基地建設。雨水節氣已過,春季植樹造林工作即將展開。各鄉鎮、東華街道辦事處、林業局要盡快制定荒山造林、面山綠化規劃,落實造林地塊,及早調運苗木,提前做好群眾發動等工作。要將核桃基地建設作為春季造林的“重頭戲”,全面推廣大田、大坑、大水、大肥、大苗栽植技術,落實苗桿套袋或纏紙、覆膜等管理措施,高質量、高標準完成今年新栽和補植任務。
這次會后,對農業園區建設、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春季造林工作縣上不再召開專門會議安排,請各鄉鎮、各單位根據氣候和各自情況,盡早啟動,抓好落實。
篇10
*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大和省委八屆五次、六次全會,市委九屆五次全會,區委二屆五次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打造“三張品牌”、構筑“三大高地”、建設“七大片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深化改革引領發展,狠抓項目帶動發展,擴大投資拉動發展,再掀全區建設發展新,加快社會事業進步,加強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向更好、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邁進。
*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指標是:重點實施“六個一”目標行動計劃。確保區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8%以上,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以上,引進內外資總量增長54%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1%以上,區級財政收入增長16%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以上,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2000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單位GDP能耗降低4%,社會各項事業再上新水平。
實現上述目標,著重要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第一,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產業發展的協同度。
圍繞構筑“三大高地”,以“*”規劃目標中期調整為契機,大力實施“強工快商”產業方略,加快區域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一、二、三產業比例發展到1.7:40.6:57.7,構建互動互促、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
集聚發展先進制造業。緊緊依托江汽、安凱集團,按照“業態升級、鏈條延伸、空間優化”的思路,加速推進先進制造業向“江淮車谷”集聚,形成汽車產業主導、龍頭企業領軍、配套企業集群、市場輻射力強的工業發展格局。著力做強江汽重工園、安凱配套園、興平汽配園、常青汽配園和華中汽配城,重點扶持常青機械、北京凱創、正興車輪等一批規模企業擴大產能,大力引進一批高端配套企業,全年汽車及配套業實現產值比重達到55%以上。進一步壯大機械加工、新型建材、印刷包裝、電子科技、生物醫藥、信息航空等重點產業,加快發展特色鮮明、支持有力的產業集群。建立全區規模企業梯度發展計劃,實施精品企業培育工程,全年新增產值超5億元企業2家以上,力爭企業上市1家。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新增規模企業30家以上。
引領發展現代服務業。根據*新區的戰略取向,以“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升功能”為主線,加快建立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經濟增長格局。把*新區作為加快新興服務業發展的集聚地,著力培育金融、信息、文化、創意、會展、旅游等功能,努力打造省會經濟圈的中央商務區。把建設“特色街區”作為主城區商貿服務業轉型提升的著力點,加快工業“退二進三”,借勢打造馬鞍山路酒吧休閑街、寧國路美食文化街、南淝河休閑文化產業帶、仰光科泰數碼城、*“數碼港”等品牌,做大街區特色經濟、樓宇經濟、總部經濟。把高鐵站片區、*新港和南二環物流片區作為發展生產業的主陣地,全力抓好南淝河綜合碼頭、紅太陽建材城、五金機電城、望湖美家居、臺灣商品大市場等項目建設,推進物流園區標準化、市場化和信息化,努力打造*融入長三角、輻射中西部的“陸上門戶”。“向湖看齊”發展房地產業,建設高品質社區,發展全方位社區服務,建成*宜居生活的“最高臺”。
提升發展都市農業。以大圩都市農業及新市鎮片區為重點,貫徹“生態型、休閑式、特色化”的總體要求,堅持空間布局、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公共設施、農民轉型“五位統籌”,加快建設全國首家都市農業公園,努力打造與*新區相適應的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深化“一鎮九村”工程。以國家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為牽動,創新新農村建設思路,加大農村教育、衛生、文體等公共產品供給,開篇建設大圩新市鎮和農村新社區。加快“十園”建設。采取“結構調整、引資開發、自主建設”等方式,精心打造葡萄園、蓮花園、花卉園、龍蝦園、瓜果園、蔬菜園、漁家園、水產園、影視園和濕地園,加快布點、連線、并網,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景觀。實施“*鄉村游”品牌工程。推進孔祠文化園、生態型酒店等項目建設,完善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加強旅游要素的整合、策劃和包裝,放大節慶活動效應,推進“*鄉村游”常態化。
第二,狠抓核心要素,保持經濟增長的加速度。
強力驅動“三駕馬車”,堅定不移地走“以稅源經濟為中心、以項目為主抓手、以園區為主載體、以投資為主途徑”的區域經濟自主性增長路子,堅持上報指標、下達指標、內控指標綜合考核,延續、上揚經濟發展高速增長的強勁勢頭。
突出項目帶動。牢固樹立“項目先于一切”的理念,按照“精細化管理、扁平化推進、制度化服務”的要求,始終保持項目建設的高壓態勢。提高項目成熟度。組建區“項目處”,制作“項目建設電子地圖”,分類建立“七大片區綜合項目庫”,強力推進項目滾動發展,加快形成現實生產力,最大限度增強項目對投資、財稅、就業的支撐和貢獻。注重外引內優。通過招商引資,大力引進一批符合產業發展要求、具有牽動性和帶動性的大項目、好項目;加強對現有項目的政策引導和跟進服務,鼓勵增資擴股、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項目的層次和水平。強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項目編報制、重大項目包聯制、簽約項目服務制、開工項目巡視制、調度項目周報制、項目推進考評制“六大制度”,對注冊資金5000萬元以上的新簽約項目,組建服務小組實行無限責任服務,對牽動性的重大開工項目全部納入巡視范圍。區財政安排100萬元項目工作專項經費。
強攻有效投入。牢固強化“投資是建設發展關鍵中的關鍵、重點中的重點”意識,突出增加有效投入,優化投資結構,打造“中部投資第一強區”。強力大引資。用“大營銷”的理念開展大招商,圍繞打好“三張牌”、建設“七大片區”,主動“走出去”,積極“請進來”,開展高規格、小規模、多批次、務實性的招商推介活動,真正把規劃藍圖、比較優勢和各類資源,變成一個個招商的項目、發展的資本。完善《鼓勵外來投資的若干規定》等優惠政策,進一步創新招商方式,提高專業招商、以商招商、清地招商的層次和實效。推進大融資。抓住全市“大建設”機遇,加大項目對接力度,積極爭取市政基礎設施投資在我區較快增長;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展與各類金融機構的融資合作;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廣泛吸納民間資本,掀起全民創業熱潮。
舉力建設園區。強化“園區就是特區”意識,把更多的優質資源向園區集中。圍繞兩年內創“百億園區”目標,突出“江淮車谷”和“總部經濟”,提速提質建設*工業區。搶抓全市園區大建設機遇,采取項目運作,通過市場融資,進一步完善園區水、電、燃氣、排污等各項基礎設施,突出抓好科技創業園、汽配產業園、總部經濟園和新徽商基地建設;勇挑“工業脊梁”重擔,繼續抓好園區土地清理和項目清查,確保投資強度,提高工業支撐率、土地利用率和項目開工投產率,完成“工業產值6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億元,稅收2億元,引進內外資總量18億元”的目標。堅持錯位發展,運用“查擺找補創”的方法,對18個項目集聚區集中開展專項檢查和整治,加快項目優化、結構升級、產業轉型和整合提升。
優化財稅結構。牢固強化稅源經濟意識,圍繞稅源抓經濟,圍繞區級收入抓稅源,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大力加強稅源建設,堅持開放與開發并舉,一、二、三產業并重,培育新的稅收生成點和增長點。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稅源管理工作的意見》,強化責任追究,在全區建立“上下聯動、左右協調、齊抓共管”的網格化協稅護稅工作機制,應收盡收,確保實現財政收入增長目標。發揮濱投集團“第二財政”功能,大幅度提高區級可支配財力。勤儉節約興大業,集中力量辦大事,將新增財力的一半向困難群體傾斜,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基層和遠郊鎮傾斜。
第三,縱深推進改革,增強體制機制的活力度。
堅持改革為先,改革不止,從解放思想入手,從破解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入手,拓展廣度,延展深度,加大力度,不斷激發體制機制創新力,以改革催活力,以創新促發展。
擴大投融資改革成效。科學制定全區投融資計劃、任務和對濱投集團的目標考核辦法,合理安排融資結構和期限,采取銀企合作、盤活資產、引進項目等方式,廣開融資渠道,確保年度建設發展資金需求。強化區投融資管理委員會的決策權和投融資管理中心的監督權,放活濱投集團的經營權,形成各負其責、良性互動的投融資工作機制。加快推進國有資產劃轉、債權債務化解等工作,進一步探索國有資產的經營路子和增值辦法。強力推進投融資主平臺建設,濱投集團要完善內部管理、加強資本運作、擴大融資能力,重點在項目建設上取得大突破。全面啟動街鎮投融資改革,常青、蕪湖路街道投融資改革試點工作要破題運作、快見成效,其他街鎮要主動跟進、積極作為。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區政府機構改革實施方案》,探索大部門體制,組建區科技信息專家局,加快完成“三定”工作,同步推行競聘上崗、公開招考、編外聘用人員規范管理等配套改革。加快機關事務改革,逐步實行會務統一安排、接待統一規范,降低行政成本,增強后勤保障能力。加快政務提速,繼續優化工作流程,落實扁平化管理和項目、服務承諾等制度,提高機關效能,優化政務環境。加快撤村建居,推進以戶籍管理、資產清理、綜合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村改居轉型與提升,在煙墩鎮、義城鎮試行模擬街道管理。
加快重點領域改革步伐。按照“重心下移、責權利相統一”原則,實施城管執法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理順關系,解決“兩張皮”問題。建立財政資金引領投融資的運行機制,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非稅收入征管、收支兩條線管理等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以鄉鎮機構改革、為農服務機制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為重點,穩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找準影響發展的突出問題,加快林業、商務、建設、民政、文化等領域改革步伐。
第四,堅持*引領,增強城區功能的保障度。
搶抓新一輪*大建設機遇,統籌好*與*兩個大局,強化“大*”元素在全區建設發展中的統攬作用,高起點、高標準推進基礎設施、生態環保、人居環境等規劃和建設,不斷完善區域功能,提升城區保障度和綜合承載力。
全力保障大建設工程。融入*新區建設熱潮,強力推進和保障好*世紀城、*三校二期、*中心醫院、經濟適用房、省地質博物館、紀念館、巢湖岸線生態環境治理、方興大道、廬州大道、錦繡大道、紫云路等項目建設,快捷高效地做好拆遷安置、就業社保、就學就醫、城市管理、維護穩定、保障服務等工作。按期完成黃山公園片區、高鐵站片區共475萬平方米,以及大建設第三批道路工程的拆遷任務。加快復建點建設進度,完善配套設施。全面啟動主干道立面整治工作,抓好中國科技大學周邊建筑的亮化美化,為中國科技大學50周年華誕添彩獻禮。全力服務好有軌電車、南淝河截污工程、南淝河綜合治理工程、十五里河綜合治理工程、十五里河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等重大市政建設。
強勢推進城中村改造。按照“政府牽頭、市場運作、整體規劃、成片開發”的總體要求,把城中村改造與投融資、項目建設、產業布局、改善居住環境等有機結合,重點在線上延伸、點上突破。結合紅太陽建材城項目,對南二環沿線區域城中村實行綜合改造,打造物流帶的整體形象。小朱崗、周谷堆、里店、楊小郢、王大郢、衛崗、王下份等城中村要盡快啟動改造,建成亮點。其它城中村項目要不斷提高成熟度,滾動發展,成熟一個,改造一個。改造5條城區街巷支路。
持續優化生態環境。貫徹“節約優先、環保優先”方針,突出生態文明導向。嚴格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見》,規范用地行為。大力強化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和各項措施,嚴控主要污染物增長。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落實環境準入、環評“三同時”等各項規定。扎實開展污染源普查,推廣清潔生產,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大力實施綠色長廊、成片造林、景觀綠地、苗木花卉等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全年新增綠化面積3000畝,努力構建森林公園、湖畔綠洲、濕地園林、水岸景觀、廊橋綠帶有機組合的*生態體系。抓好派河防洪工程和新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充分做好防汛抗災準備,增強城區保障能力。
第五,著力改善民生,提高統籌發展的和諧度。
堅持把民計民生擺上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建設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加快打造“和諧*”。
民生工程擴面提標。認真貫徹省、市相關部署和要求,進一步拓展延伸,擴面提標,確保完成18項民生工程年度規定任務。加快實施工程類項目,完成煙墩鎮、義城鎮敬老院建設,改造大圩鎮衛生院,新建12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3所村級模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成5所省級規范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8個衛生服務站,力爭解決3.5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基本消滅農村中小學危房,建設2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新修10公里農村公路。及時足額落實配套資金,實行政策公開,嚴格規范操作,認真落實各項規定。結合自身實際,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盡力而為、惠及多數”的原則,建立健全可持續的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保障。
完善就業社會保障機制。深入實施新《勞動合同法》和《就業促進法》,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確保完成年度社會保障重點目標任務。鞏固城鄉低保全覆蓋,提高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推進城鎮居民醫保擴面,擴大城鄉醫療救助面,健全重大傳染病病人醫療救治機制,常態開展慈善事業,進一步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以開展“春風行動”,消除“零就業家庭”,創建“充分就業社區”、“退管示范社區”、“和諧社區”等活動為主載體,大力促進各類群體就業再就業。突出抓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和*新區拆遷群眾就業工作。
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積極應對大建設、大發展形勢下有增無減的穩定重壓,細致排查、提前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實行三級終結制,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保持大勢總體平穩。嚴格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健全“源頭管理、隱患摸排、定期檢查、專項整治”等制度,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認真落實流動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等工作,深入創建“平安*”。總結抗雪救災經驗,完善各類應急預案,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秸稈禁燒、防震減災救災等工作,增強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和自然災害的能力。狠抓食品安全,加強物價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第六,推動社會進步,提高“第一城區”的文明度。
統籌好經濟與社會兩個領域,強力推進“文化名區”建設,進一步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著力打造“健康、文明、時尚”的居民生活,提升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提升文化軟實力。圍繞迎接“全國文明城市”驗收,開展“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倡導健康、節約、環保、誠信的生產生活理念,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知榮辱、講正氣、重科學、促和諧”的現代新風尚。建立區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項目庫,推廣亮點,培育特色。抓住城市管理服務中的薄弱環節和重難點問題,開展每月主題文明創建,進一步完善日常保潔、專項整治、暗訪通報、責任追究“四位一體”的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社區、農村文化設施覆蓋率,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建立區域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大孔祠堂等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申報“門歌”為國家級保護項目。積極融合“包公”、“巢湖”和各類時尚、傳統文化元素,科學編制*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優先發展現代傳媒、創意設計、文化娛樂、體育服務等文化產業,加快動漫城、湖濱影視城、省體院、省廣院等重大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精品文化品牌,努力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文化體系。
協調推進社會事業。全力保障*三校二期工程,加快中小學布局調整,抓好新建小區配套學校建設和薄弱學校改造,籌建區職業教育中心。進一步發揮名師、名校的品牌作用,大力提升教育質量。構建教育投資多元、辦學形式多樣、教學特色鮮明的教育體系,落實教育均衡發展的各項措施。樹立“大科技”意識,強化專家咨詢、資源信息等職能,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全面落實衛生專項規劃,著力提高社區衛生和農村醫療服務水平,加快區疾控中心建設,啟動“健康城區”建設,爭創“全省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區”。進一步提升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水平,強化綜合治理機制,鞏固在省、市的先進位次,爭創“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區”。做好國防教育、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人防工作,鞏固雙擁工作成果。認真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第七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繼續發展婦女兒童、未成年人、老齡、殘疾人事業,高質量完成外事僑務、對臺事務、防震減災、地方志、統計、檔案等各項工作。
三、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肩負著異常繁重的任務,承載著全區人民的厚望。我們唯有高揚解放思想的大旗,把解放思想貫穿于政府工作的全過程,融入到經濟社會的各層面,體現在建設發展的成效上。解放思想,重在行動。我們始作于今,矢志再苦他幾年,再累他幾年,再干他幾年,一步一步地把區二次黨代會繪就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堅決規范地干。嚴格依法辦事。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依法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自覺接受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接受社會和新聞輿論監督。全面落實“五五”普法規劃,善于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和各種利益關系。嚴格按政策辦事。積極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更加注重爭取政策,充分用足用活政策。嚴格按制度辦事。完善政府工作規則,結合“七大片區”建設領導體制,強化民主集中制和政府班子分工負責制,建立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健全重大決策調查研究、征求意見、技術咨詢、專家論證以及聽證、公示等制度,提升政府決策力;認真貫徹《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密切與各群團組織和社會各界的聯系,提高透明度。
善于智慧地干。憑“才”干。堅持學以立德、學以明志、學以增才、學以致用,辦好“*講壇”,開展“全民讀書月”活動,深入推進學習型城區建設,加快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有“識”干。理解“好”的內涵,把握“快”的要求,不斷增強“好中求快,快中見好”的發展能力。當前,要通過思想大反思、問題大查擺、制度大創新,破除“慢、小、舊”思想,不恐快、不恐大、不恐新,實現觀念大突圍、環境大優化、發展大提速。用“謀”干。注重萬事謀劃在先,增強政府工作的預見性和科學性。注重一線工作法,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體的工作和最微觀的環節;注重問題切入法,對每一項工作細查不足,找準問題,分析原因,具體解決;注重統籌推進法,既抓大帶小、抓重點帶全局,又善抓小事、敢抓難事,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 上一篇:縣域醫療次中心建設匯報
- 下一篇:有色金屬行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