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工作調研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09 17:4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意識形態工作調研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2020年黨群工作開展情況
1.強化理論武裝,狠抓理論學習。
**黨總支充分落實“”制度,制定2020年學習計劃、運行大表及第四季度黨的理論中心組學習計劃,組織并指導各項目部黨支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將理論學習制度化,推動理論學習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發揮好黨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的積極重要作用。要求全體黨員重視政治理論學習,做到原原本本學、全面系統學、聯系實際學,不斷豐富精神世界,防止學習片面化、表面化、形式化。今年9月,**黨總支開展慶祝“71周年”主題讀書活動,以“堅持和運用實踐觀”為主題,參會人員共同觀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導讀視頻,號召員工運用馬克思哲學思想指導實踐,將實踐作為認識發展的動力,使全體員工不斷凝聚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為**提質增效行動,提供堅實的思想保證。
2.引領意識形態導向,筑牢思想共識。
堅持黨管宣傳、黨管媒體、黨管意識形態原則,從嚴管好用好意識形態陣地,不斷挖潛宣傳媒介功能,高度重視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持續弘揚**精神,推進**精神和陽光文化再探索、再實踐、再升華。積極發揮黨建宣傳輿論引導、統一思想、振奮精神作用。對確定需要對外的內容,始終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未出現違背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截至目前,已上報集團企業動態16篇、在集團官網15篇,**微信公眾號信息25次,共推文47篇。同時,提高言行的甄別能力、輿情的引導能力,堅決杜絕員工發表和傳播違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等錯誤觀點的行為。
3.強化黨風廉政建設,持之以恒糾治“”。
持續推進正風肅紀工作,堅決落實從嚴治黨總體要求,精準運用“四種形態”,持續開展“”問題整治。一是督促機關部室和各項目部實施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各項措施,**共簽訂責任書42人,其中處級干部1人,科級以下黨員干部41人,組織51人簽訂廉潔從業承諾書,真正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目標,確保“一崗雙責”履行到位;二是開展監察對象基本信息采集工作,認真組織**范圍內監察對象68人填寫《監察對象基本信息采集表》;三是嚴把“五一”、“十一”“中秋”、“端午”等節日期間糾治“”工作,做好重要事件節點廉潔提醒,堅決把全面從嚴治黨壓力傳導到每一個黨支部,每一名黨員。及時向**集團紀委報送履行監督責任情況報告。同時,積極深入開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不斷加強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宗旨意識,有力促進黨員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不斷把反腐敗工作引向深入。
4.做好群團共建,凝聚強大合力。
走訪慰問困難員工,發放幫扶資金3000元;做好消費扶貧工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購買扶貧產品野生山茶油129份,共計18447元;4月份,借助集團“眾志成城戰疫情 中國****在行動”征文活動,在**內部開展征文投票活動,對參與員工發放獎勵,充分調動**員工參與活動積極性,增強**凝聚力;組織員工參加“形勢、目標、任務、責任”主題教育答題活動,在**集團集體排名中取得第四名的成績;6月中旬按照**集團工會要求,積極組織**員工參加2020年安全生產月“安康杯”知識競賽活動,并取得較好地成績;積極參加**集團“戰轉勇上”主題教育職工優秀合理化建議征集活動,**員工圍繞具體工作,共提出合理化建議10條,為大連酒店項目部創造經濟效益21.16萬元;積極參加**集團組織的“提質增效看業績,戰轉勇上比擔當”經驗交流會,學習兄弟單位的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引導青年員工投身“提質增效”主戰場,號召青年員工積極參加青年崗位創新大賽,大連酒店項目部員工通過將庫房物品進行分類,積極清理庫房積壓的過期客房六小件,找出可二次利用的物品,通過加工改造,變廢為寶,預計節約費用6.4萬元;今年9-10月,大連酒店入住率連續攀升,在酒店客人退房較多、客房服務員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為降低人工成本,黨總支發動全體黨員和管理人員,協助客房服務人員進行撤床單、套枕套、倒垃圾等工作,累計清潔房間近500間,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營造起**員工齊奮進的良好氛圍。
5.聚焦聚神聚力,扎實開展主題教育。
按照**集團黨委統一部署,東北**自4月中旬起,迅速在**范圍內集中開展“戰嚴冬、轉觀念、勇擔當、上臺階”主題教育,第一時間制定并向**各項目部、機關部室下發了《東北**“戰嚴冬、轉觀念、勇擔當、上臺階”主題教育推進方案》。通過周例會、月度工作會、專題黨課及項目調研等形式,對**管理人員、黨員、一線群眾開展主題教育動員。5月初開始,**黨總支結合項目實際情況,由**班子成員帶頭,將主題教育專題調研、集中宣講和全員大討論,統籌謀劃緊密結合,按照分管項目部和機關部室,以“提質增效”為主題,以“四精”著手,采取“點對點”的形式,對全體員工開展形勢任務宣講。深刻剖析東北**在提質增效專項行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廣泛征求管理人員和一線員工對提質增效意見建議,通過員工反映的意見建議和熱點難點進行交流,針對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制定三大類共20項具體措施戰嚴冬,使**明確提質增效專項行動的推進路徑。
截至目前,**機關及項目部共開展學習18次,專題研討8次,班子宣講6次,專題調研17次,員工討論7次,征集合理化建議54條,4個班組開展創新創效攻關,已完成2項攻關項目。
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意見和建議
1.黨群相關工作方式方法創新不夠。對黨群工作創新的前瞻性有所不足,謀求黨群工作新突破,創新提升的思路不寬,辦法不多。
2.意識形態的思想觀念沒有引領到位。員工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群眾觀念更新慢、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等現象,存在“重業務輕思想工作”的傾向。
三、“十四五”黨建工作規劃及2021年重點工作計劃
1.強化理論武裝,凝聚思想共識。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抓實班子政治建設,結合集團工作部署,采取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專題交流和學習心得交流等形式,增強理論學習的政治自覺,筑牢意識形態的共同思想基礎。同時,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做好**網絡媒體建設管理,站穩政治立場,不斷增強意識形態工作整體效能。
篇2
首先感謝各位委員對我提出了工作上的建議,這些建議既有具體的問題點,也有工作思想、工作方式上的不足,客觀的指出了我在工作上的薄弱環節。對這些建議我都虛心接受并作為后續整改的切入點和聚焦點。
對思想層面的問題,我將進一步轉變思想、轉變認識,加強黨建學習,提升政治能力,清晰職責定位,有效改變“重業務輕黨建”的意識形態,推動黨建工作與經營管理相融合。
對執行層面的問題,我將進一步轉變工作方式,在時間管理上做好統籌安排,加強與黨委委員的溝通交流,確保大家在干事創業上同頻同向,提高管理決策的效能。同時,充分發揮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則,對不合規、不合適的事項敢于較真、敢于說不,帶頭貫徹執行黨的政治紀律,在全行營造風清氣正的工作氛圍。
篇3
一、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成因分析
根據知識貿易學的基本規律,貿易必然導致風險,知識產品的國際貿易必然導致基于特殊傳播機制的知識溢出性風險。具體講,導致各種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的潛在利益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經濟原動力。
“知識能夠帶來效益”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為通俗的主流話語。全世界各種各樣的教育機構無一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而設立的思想接合中介,這些學校或研究機構為知識需求者和知識擁有者之間架起了溝通和聯系的紐帶,為人類知識的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正如美國著名知識經濟學家約翰•湯姆斯所說,一種知識,如果不能給人的類存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怕是帶來潛在的物質性收益,那么這種知識的傳播能力將會大打折扣。聯系今天中國各級教育的經濟導向性,我們也會明確感受到知識產品的經濟驅動力。事實上,知識產品的跨國流動并不是政府和商人人為促動的,在較為嚴格的知識動力學意義上,知識產品的潛在或現實的利益本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經濟原動力。那些冒著投資風險進行跨境交易的商人只是達成知識產品國際交易的后發助力而已,他們所獲得的基于當期匯率所表現出的貨幣價值,只是隱含在知識產品中的勞動凝結在獲得新的使用價值之后的利潤讓渡,也可以說是對知識產品特殊有用性進行全球轉移的貨幣獎勵。
2.知識的政治價值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政治源動力。
自階級社會和私有制度出現以來,人類始終面臨三大選擇:一是人類自身生產和再生產的政治制約性選擇;二是為了維持生存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生活干擾性選擇;三是治者以各種方式向社會傳遞的主導性存在價值選擇。在上述選擇的關鍵路口,政治治理者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來強化對被治理者的威權性存在。假定意識形態是一種知識產品的話,那么我們可以斷定統領整個社會精神和思想走向的核心價值系統是促使知識產品國際流動的終極解釋力。政治家經營國家的重要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基于權力的法定收益,在宏觀國際關系學上,把一國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甚至意識形態推向他國才是政治產品國際化的最高境界。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美國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打著“意識形態民主化”輸出的口號,但美國在國外經營企業的目的之一就是為美國的全球政治戰略服務。正如斯賓塞、李嘉圖、威廉•配第、凱恩斯和薩繆爾森的一致看法:幾乎沒有一種經濟活動是可以脫離開政治權力的約束而自在發展的,即使是在古代社會也是如此。我們要杜絕“國際貿易泛政治化”的傾向,但我們更要看到國際貿易的政治風險。就知識產品跨境流動的權力驅動力來說,知識的政治價值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政治源動力。換一句話來說,正是無所不在的政治權力釀生了國際貿易諸多的摩擦和矛盾。
3.知識的文化娛樂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文化肇因。
文化形式最初是高于政治和經濟形態的,因為一種完全拘泥于生活的藝術是不可能帶給觀眾藝術化視覺效果的。在全球知識產品頻繁流動的今天,廣播電影電視、雜志期刊出版、廣告視覺傳媒、數據電子電腦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娛樂性滋生了各種潛在和實際的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如果把這些產品的國際交易風險都歸結為中間人(商人、政府或者民間組織),那是不科學的,因為無論是參與貿易的企業,還是政府許可證的管理,抑或是民間的中介機構都希望獲得物質性的收益。這些參與者的行為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形形的交易風險呢?事實上,知識的文化娛樂性是導致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文化驅動力。娛樂是文化的,但娛樂也是要走向國際化的。當一種知識產品不能帶給人愉悅的心情和暢快淋漓的感性體驗的時候,它就會被很快拋棄,更談不上什么跨國交換了。
二、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表現形態
知識產品的國際貿易隱含著基于貨幣市場波動而引發的匯率風險、基于國家金融制度差異而引發的政策風險、基于信用資金償還機制差異而引發的貸款風險、因各國契約理念不同而引發的合同風險、基于知識隱形貶值而引發的價格風險等問題。當然由于知識產品時空傳播方式的差異性,使得知識產品國際貿易的風險呈現出許多獨有的特征。
1.匯率風險。
不論美元債務擴張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持有美元的國家和個人貨幣購買力的潛在損失,美元仍然是當今世界最為通行的國際結算方式。新西蘭學者Michael•Wang和Jack•yang曾探討過建立以彈性金本位為核心的二元貨幣體系的構想,指出這種貨幣制度是使儲蓄存款長期保持原有購買力的重要保障,是縮小貧富差距的基礎性解決方案,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大戰略選擇。但這種國際金融改革方案只是存在于理論探討的階段,并沒有得到大多數英聯邦國家的研究和支持,也就是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默認美元的結算方便功能,同時也認可了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單位所產生的匯率風險。同股票、基金、期貨、債券市場一樣,國際貨幣市場的交易同樣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和供需法則;同虛擬資本的交易法則一樣,全球知識產品的交易同樣受貨幣匯率波動的影響。當許多人大量購入美元而兌換人民幣的時候,伴隨著美元貶值的不僅是持有美元國家購買力的下降,這一行為同樣也提高了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并事實上給跨國知識產品貿易商以遠期盈利的機會。比如,中日韓三國的電影市場就曾經因為匯率的波動給韓國公司和中國國際影視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
2.政策風險。
世界各國都對他國的知識輸入持謹慎和理性的態度。比如歐洲就對中國出版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征收較高的關稅,美國對中國出版物的輸入控制更是非常嚴格,除了有反傾銷審查之外,還增加了意識形態審查和宗教審查。對于那些與美利堅基督信仰明顯相悖的出版物一律排除在外,不準任何出版商以任何名義帶進美國。事實上,中國自然科學成果輸入美國國會圖書館并成為ISTP和EI檢索的比例要遠遠高于社科類成果的檢索比率。除去中美兩國版權制度和版稅扣除機制的不同之外,在知識產品的中美貿易方面,兩國的政策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那些名為保護貿易自由的法律政策,實際上成為國際貿易組織成員國跨境交易的巨大壁壘,最終釀生了各種各樣的知識產品貿易風險。
3.貸款風險。
知識產品的國內生產企業為了打開國際市場,往往在國內法的框架內通過股市、基金、期貨、債券,甚至變相民間融資的形式獲取大量資金,這些資金的償還有的有明確期限,有的則是非法融資的。在民間高利貸和地下錢莊的支持下,各種影音公司和出版公司,尤其是那些微電影企業,在短時間內就籌集到了知識生產的全部資金。但問題在于,如果這些知識產品沒有獲得實體企業的青睞,沒有獲得國際銷售的利潤,那么開發商和運營商以及中介公司都會面臨巨大的償貸壓力;當這一貿易鏈條上的任何一家企業因道德或法律糾紛而“撂跤子”時,正零和博弈就會迅速變成“囚徒困境”。這時就會出現到處都是催債的經理人、而到處可見的都是沒錢的老板或經理的艱難局面。由是,風險愈演愈烈。當然也會出現一些不能正視自己國家貿易地位和能力,盲目舉債、到處申請外匯貸款的現象,這同樣造成了一些債權國貸款無法償還的風險。
4.合同風險。
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的人都知道,國際貿易合同只是約束貿易雙方的紙質文件,在跨國貿易中如果一方不守信用,單方面違約,追責的難度是非常巨大的。可以這樣說,因一方單方面違約而造成損失的償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合同的中外文表述往往存在著實質性條款的歧義性解釋、合同的使用范圍往往存在著國內法和國際法的沖突,有些知識產品運營商又沒有國際商務合作的經驗,當進口商不能按期履約時,風險就會非常巨大。
5.價格風險。
在商品交換領域,價格的波動是供需關系的晴雨表。在國際貿易領域,商品價格的國內波動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就光盤、出版物、影視作品、文學讀物等知識產品的跨境流動而言,價格的隨行就市是極為普遍的事情。但問題在于,當已經按照合同價格預期交割的知識產品因國內需求的增大而大幅漲價的時候,對于貿易商來說,是撕毀合同直接向國內賣出這些產品,還是按照誠實守信的原則按期交貨呢?正常來說應該是按期交貨,但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一再告訴我們,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的支配下,大多數商人都會傾向于毀掉合同賺取超額利潤。這時市場倫理就會讓位于功利哲學,巨大風險就會從天而降。
三、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防范策略
近年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外貿易不平衡問題正在逐漸加劇、知識產品貿易中的違法違規現象更是層出不窮、盜版現象極為普遍、學術論文文學作品的跨國抄襲現象愈演愈烈、各種文化產品國際合作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不當競爭此起彼伏。靠什么來約束知識產品市場的國際貿易呢?本研究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強化知識產品國際貿易市場的調研工作。
根據需求偏好理論,地域上相鄰或相近國家的貿易依存度要高于空間上較遠地區和國家的貿易依存度。作為亞洲面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知識產品出口的主要對象是東亞地區和東南亞國家。就東亞來說,中國知識產品出口的主要對象是韓國,其次是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日本、澳門地區和朝鮮。據文化部和商業部的聯合調查,從2000年到2014年底,中韓知識產品的貿易總額達到了1598.9億美元,其中進口額達到1057.5億美元,逆差趨勢明顯。就東南亞來說,中國知識產品輸出的主要地區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其中中新和中馬貿易額占到了貿易總額的79%,表明中國的知識產品在東南亞地區已經形成了廣泛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緬甸、印度、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尼泊爾與中國有著良好的地緣合作關系,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知識產品貿易額很小。近年來,伴隨著遠洋運輸條件的改善和全球通信技術的發展,中國和美國、歐洲、南美洲、非洲的知識產品雙邊貿易在逐漸擴大,據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總局的統計數據,近10年來中美之間的知識產品貿易額已經達到1200.98億美元,中國和歐盟之間已經達到621.56美元,中國和南美洲的知識產品貿易額達到了37億美元,中非知識產品貿易額達到了98億美元。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今后應繼續加大與地緣國家和地區的知識產品貿易,要依據準確的貿易數據制定合理的出口戰略和進口措施。要根據歐洲國家偏好中國物美價廉文化產品的需求事實,制定中國知識產品出口歐洲的詳細計劃;要把中國的陶瓷制品、絲綢制品、柳編制品、服裝產品、小飾品添加上強烈的文化信息,把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和諧大同思想輸出國外,使知識產品供應商能夠在賺取國際分工效益的同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對于某些攜帶考古信息的古董和文物,我們也要本著協商的原則,盡量回購流失到國外的珍貴寶物;對于非法走私文物的現象和行為要大力查處、毫不手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細致縝密的事前調研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決策的重要前提,這方面經驗是豐富的,教訓也是極為深刻的。
2.認真研究貿易國的政治、經濟及法治狀況,牢牢把握貿易國的政策特征和價值偏好。
作為全球經濟發展前景最為廣闊的地區,中國的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卻擁有極為廣闊的需求市場,并吸引了大批的國際資本涌入中國出版業、廣告業乃至各種文體娛樂行業。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國內文化消費需求空間很大。作為中國知識產品貿易的主要輸出國,美國、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國的政治運作特點、經濟發展走向、政策偏好性和價值評估體系都是各國知識產品貿易商必須密切關注的重要信息。一般來講,如果一個國家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消極財政政策時,這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反之,則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對于知識產品貿易商來說,只有認真研究了貿易伙伴國的政策變化動態并隨時關注國際社會的風吹草動,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獲取客觀的比較收益,否則,巨大的貿易風險將不期而至。就歐洲和美國來說,中國的電影電視產業要想打入這些國家的主流音像市場是很難的,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商人經濟實力有限,更是由于這些國家對中國意識形態和政治信仰的質疑和困惑。由此,中國在輸出知識產品的時候要盡量尋找那些極富傳統感染力的文化產品,避開那些帶有單一政治教化色彩的知識產品;中國輸入到歐洲和美洲的知識產品要盡量體現出對那些國家制度和宗教的尊重,避免因為意識形態問題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對于非洲國家來說,我們的核心目的是輸出出版業和傳媒業的文化產品,把古老的東方儒學文化傳播到遙遠的非洲部族。
3.選擇正確的計價貨幣,有效規避匯率風險。
篇4
關鍵詞:知識產品;金融制度;國際貿易;風險;防范策略
中圖分類號:F746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8-0089-03
作者簡介:師超(1982-),女,吉林松原人,長春財經學院國際經濟貿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國際經濟貿易政策和國際經濟法;黨楊(1982-),女,黑龍江鶴崗人,長春財經學院經濟學院講師,副院長,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博士,主要研究西方經濟理論和區域經濟學。
知識產品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依靠知識、智力等要素所創造出來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的總和。它包括影視傳媒作品、期刊出版物、企業信譽、商標、專利、計算機軟件及商業秘密等。本文擬在分析知識產品國際貿易諸多風險形成原因、表現形態的基礎上,提出防范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基本策略。
一、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成因分析
根據知識貿易學的基本規律,貿易必然導致風險,知識產品的國際貿易必然導致基于特殊傳播機制的知識溢出性風險。具體講,導致各種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的潛在利益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經濟原動力。“知識能夠帶來效益”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為通俗的主流話語。全世界各種各樣的教育機構無一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而設立的思想接合中介,這些學校或研究機構為知識需求者和知識擁有者之間架起了溝通和聯系的紐帶,為人類知識的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正如美國著名知識經濟學家約翰?湯姆斯所說,一種知識,如果不能給人的類存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怕是帶來潛在的物質性收益,那么這種知識的傳播能力將會大打折扣。聯系今天中國各級教育的經濟導向性,我們也會明確感受到知識產品的經濟驅動力。事實上,知識產品的跨國流動并不是政府和商人人為促動的,在較為嚴格的知識動力學意義上,知識產品的潛在或現實的利益本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經濟原動力。那些冒著投資風險進行跨境交易的商人只是達成知識產品國際交易的后發助力而已,他們所獲得的基于當期匯率所表現出的貨幣價值,只是隱含在知識產品中的勞動凝結在獲得新的使用價值之后的利潤讓渡,也可以說是對知識產品特殊有用性進行全球轉移的貨幣獎勵。
2知識的政治價值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政治源動力。自階級社會和私有制度出現以來,人類始終面臨三大選擇:一是人類自身生產和再生產的政治制約性選擇;二是為了維持生存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生活干擾性選擇;三是治者以各種方式向社會傳遞的主導性存在價值選擇。在上述選擇的關鍵路口,政治治理者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來強化對被治理者的威權性存在。假定意識形態是一種知識產品的話,那么我們可以斷定統領整個社會精神和思想走向的核心價值系統是促使知識產品國際流動的終極解釋力。政治家經營國家的重要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基于權力的法定收益,在宏觀國際關系學上,把一國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甚至意識形態推向他國才是政治產品國際化的最高境界。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美國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打著“意識形態民主化”輸出的口號,但美國在國外經營企業的目的之一就是為美國的全球政治戰略服務。正如斯賓塞、李嘉圖、威廉?配第、凱恩斯和薩繆爾森的一致看法:幾乎沒有一種經濟活動是可以脫離開政治權力的約束而自在發展的,即使是在古代社會也是如此。我們要杜絕“國際貿易泛政治化”的傾向,但我們更要看到國際貿易的政治風險。就知識產品跨境流動的權力驅動力來說,知識的政治價值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政治源動力。換一句話來說,正是無所不在的政治權力釀生了國際貿易諸多的摩擦和矛盾。
3知識的文化娛樂性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文化肇因。文化形式最初是高于政治和經濟形態的,因為一種完全拘泥于生活的藝術是不可能帶給觀眾藝術化視覺效果的。在全球知識產品頻繁流動的今天,廣播電影電視、雜志期刊出版、廣告視覺傳媒、數據電子電腦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娛樂性滋生了各種潛在和實際的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如果把這些產品的國際交易風險都歸結為中間人(商人、政府或者民間組織),那是不科學的,因為無論是參與貿易的企業,還是政府許可證的管理,抑或是民間的中介機構都希望獲得物質性的收益。這些參與者的行為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形形的交易風險呢?事實上,知識的文化娛樂性是導致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形成的文化驅動力。娛樂是文化的,但娛樂也是要走向國際化的。當一種知識產品不能帶給人愉悅的心情和暢快淋漓的感性體驗的時候,它就會被很快拋棄,更談不上什么跨國交換了。
二、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表現形態
知識產品的國際貿易隱含著基于貨幣市場波動而引發的匯率風險、基于主權國家金融制度差異而引發的政策風險、基于信用資金償還機制差異而引發的貸款風險、因各國契約理念不同而引發的合同風險、基于知識隱形貶值而引發的價格風險等問題。當然由于知識產品時空傳播方式的差異性,使得知識產品國際貿易的風險呈現出許多獨有的特征。
1匯率風險。不論美元債務擴張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持有美元的國家和個人貨幣購買力的潛在損失,美元仍然是當今世界最為通行的國際結算方式。新西蘭學者Michael? Wang 和 Jack?yang曾探討過建立以彈性金本位為核心的二元貨幣體系的構想,指出這種貨幣制度是使儲蓄存款長期保持原有購買力的重要保障,是縮小貧富差距的基礎性解決方案,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大戰略選擇。但這種國際金融改革方案只是存在于理論探討的階段,并沒有得到大多數英聯邦國家的研究和支持,也就是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默認美元的結算方便功能,同時也認可了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單位所產生的匯率風險。同股票、基金、期貨、債券市場一樣,國際貨幣市場的交易同樣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和供需法則;同虛擬資本的交易法則一樣,全球知識產品的交易同樣受貨幣匯率波動的影響。當許多人大量購入美元而兌換人民幣的時候,伴隨著美元貶值的不僅是持有美元國家購買力的下降,這一行為同樣也提高了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并事實上給跨國知識產品貿易商以遠期盈利的機會。比如,中日韓三國的電影市場就曾經因為匯率的波動給韓國公司和中國國際影視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 2政策風險。世界各國都對他國的知識輸入持謹慎和理性的態度。比如歐洲就對中國出版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征收較高的關稅,美國對中國出版物的輸入控制更是非常嚴格,除了有反傾銷審查之外,還增加了意識形態審查和宗教審查。對于那些與美利堅基督信仰明顯相悖的出版物一律排除在外,不準任何出版商以任何名義帶進美國。事實上,中國自然科學成果輸入美國國會圖書館并成為ISTP和EI檢索的比例要遠遠高于社科類成果的檢索比率。除去中美兩國版權制度和版稅扣除機制的不同之外,在知識產品的中美貿易方面,兩國的政策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那些名為保護貿易自由的法律政策,實際上成為國際貿易組織成員國跨境交易的巨大壁壘,最終釀生了各種各樣的知識產品貿易風險。
3貸款風險。知識產品的國內生產企業為了打開國際市場,往往在國內法的框架內通過股市、基金、期貨、債券,甚至變相民間融資的形式獲取大量資金,這些資金的償還有的有明確期限,有的則是非法融資的。在民間高利貸和地下錢莊的支持下,各種影音公司和出版公司,尤其是那些微電影企業,在短時間內就籌集到了知識生產的全部資金。但問題在于,如果這些知識產品沒有獲得實體企業的青睞,沒有獲得國際銷售的利潤,那么開發商和運營商以及中介公司都會面臨巨大的償貸壓力;當這一貿易鏈條上的任何一家企業因道德或法律糾紛而“撂跤子”時,正零和博弈就會迅速變成“囚徒困境”。這時就會出現到處都是催債的經理人、而到處可見的都是沒錢的老板或經理的艱難局面。由是,風險愈演愈烈。當然也會出現一些不能正視自己國家貿易地位和能力,盲目舉債、到處申請外匯貸款的現象,這同樣造成了一些債權國貸款無法償還的風險。
4合同風險。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的人都知道,國際貿易合同只是約束貿易雙方的紙質文件,在跨國貿易中如果一方不守信用,單方面違約,追責的難度是非常巨大的。可以這樣說,因一方單方面違約而造成損失的償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合同的中外文表述往往存在著實質性條款的歧義性解釋、合同的使用范圍往往存在著國內法和國際法的沖突,有些知識產品運營商又沒有國際商務合作的經驗,當進口商不能按期履約時,風險就會非常巨大。
5價格風險。在商品交換領域,價格的波動是供需關系的晴雨表。在國際貿易領域,商品價格的國內波動是極為正常的事情。就光盤、出版物、影視作品、文學讀物等知識產品的跨境流動而言,價格的隨行就市是極為普遍的事情。但問題在于,當已經按照合同價格預期交割的知識產品因國內需求的增大而大幅漲價的時候,對于貿易商來說,是撕毀合同直接向國內賣出這些產品,還是按照誠實守信的原則按期交貨呢?正常來說應該是按期交貨,但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一再告訴我們,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則的支配下,大多數商人都會傾向于毀掉合同賺取超額利潤。這時市場倫理就會讓位于功利哲學,巨大風險就會從天而降。
三、知識產品國際貿易風險的防范策略
近年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外貿易不平衡問題正在逐漸加劇、知識產品貿易中的違法違規現象更是層出不窮、盜版現象極為普遍、學術論文文學作品的跨國抄襲現象愈演愈烈、各種文化產品國際合作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不當競爭此起彼伏。靠什么來約束知識產品市場的國際貿易呢?本研究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強化知識產品國際貿易市場的調研工作。根據需求偏好理論,地域上相鄰或相近國家的貿易依存度要高于空間上較遠地區和國家的貿易依存度。作為亞洲面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知識產品出口的主要對象是東亞地區和東南亞國家。就東亞來說,中國知識產品出口的主要對象是韓國,其次是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日本、①澳門地區和朝鮮。據文化部和商業部的聯合調查,從2000年到2014年底,中韓知識產品的貿易總額達到了15989億美元,其中進口額達到10575億美元,逆差趨勢明顯。②就東南亞來說,中國知識產品輸出的主要地區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其中中新和中馬貿易額占到了貿易總額的79%,表明中國的知識產品在東南亞地區已經形成了廣泛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緬甸、印度、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尼泊爾與中國有著良好的地緣合作關系,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知識產品貿易額很小。近年來,伴隨著遠洋運輸條件的改善和全球通信技術的發展,中國和美國、歐洲、南美洲、非洲的知識產品雙邊貿易在逐漸擴大,據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總局的統計數據,近10年來中美之間的知識產品貿易額已經達到120098億美元,中國和歐盟之間已經達到62156美元,中國和南美洲的知識產品貿易額達到了37億美元,中非知識產品貿易額達到了98億美元。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今后應繼續加大與地緣國家和地區的知識產品貿易,要依據準確的貿易數據制定合理的出口戰略和進口措施。要根據歐洲國家偏好中國物美價廉文化產品的需求事實,制定中國知識產品出口歐洲的詳細計劃;要把中國的陶瓷制品、絲綢制品、柳編制品、服裝產品、小飾品添加上強烈的文化信息,把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和諧大同思想輸出國外,使知識產品供應商能夠在賺取國際分工效益的同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對于某些攜帶考古信息的古董和文物,我們也要本著協商的原則,盡量回購流失到國外的珍貴寶物;對于非法走私文物的現象和行為要大力查處、毫不手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細致縝密的事前調研是知識產品國際貿易決策的重要前提,這方面經驗是豐富的,教訓也是極為深刻的。
2認真研究貿易國的政治、經濟及法治狀況,牢牢把握貿易國的政策特征和價值偏好。作為全球經濟發展前景最為廣闊的地區,中國的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卻擁有極為廣闊的需求市場,并吸引了大批的國際資本涌入中國出版業、廣告業乃至各種文體娛樂行業。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國內文化消費需求空間很大。作為中國知識產品貿易的主要輸出國,美國、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國的政治運作特點、經濟發展走向、政策偏好性和價值評估體系都是各國知識產品貿易商必須密切關注的重要信息。一般來講,如果一個國家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消極財政政策時,這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反之,則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對于知識產品貿易商來說,只有認真研究了貿易伙伴國的政策變化動態并隨時關注國際社會的風吹草動,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獲取客觀的比較收益,否則,巨大的貿易風險將不期而至。就歐洲和美國來說,中國的電影電視產業要想打入這些國家的主流音像市場是很難的,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商人經濟實力有限,更是由于這些國家對中國意識形態和政治信仰的質疑和困惑。由此,中國在輸出知識產品的時候要盡量尋找那些極富傳統感染力的文化產品,避開那些帶有單一政治教化色彩的知識產品;中國輸入到歐洲和美洲的知識產品要盡量體現出對那些國家制度和宗教的尊重,避免因為意識形態問題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對于非洲國家來說,我們的核心目的是輸出出版業和傳媒業的文化產品,把古老的東方儒學文化傳播到遙遠的非洲部族。
3選擇正確的計價貨幣,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出于國內貨幣市場特殊性的考量,中國政府對外匯交易實行的是金融管制政策。近年來,雖然社會各界都在大力提倡建立外匯保險政策和存款保險政策,但由于匯率和利率波動的不可預期性,均未能實施。外匯管制政策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本幣的運行安全,并規避全球金融市場危機,但也會造成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呆滯,造成進出口貿易商的雙邊貿易風險。我國企業要想在國際貿易中有效防范貨幣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就應該正確選擇計價貨幣。一般來講,出口的時候要以硬幣作價、進口的時候要以軟幣計價。如果迫不得已在出口的時候采用了軟幣計價,就要相應提高作價;在進口時采用了硬幣計價,則要相應調低作價。如果選用的計價貨幣匯率波動幅度較大,還應該通過以匯率區確定價格的方式在合同中列入價格調整條款以更好地維護雙方的權益。
注釋:
①中日知識產品的雙邊貿易受制于兩國的歷史糾葛和主權爭論,近年來的知識產品貿易額正大幅下滑。至2014年底,雙邊知識產品的貿易總額為120億美元,進出口基本持平。
②根據Krugman,Fujta,Venables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觀點,結合納什均衡的一般闡釋,我們可以斷定: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與國家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某種正相關關系。由于具有相似的文化歷史背景,韓國人對學習中國文化有一種明顯的偏好,并且直接體現在對中國文化類產品的貿易數值上。但與韓國人相比,中國人對韓國電影、電視劇和化妝、美容、整形等知識產品的青睞程度遠遠高于他們對中國知識產品的研究興趣。由此決定了中韓知識產品貿易的巨大逆差。
參考文獻:
[1]李婧.加強宏觀金融調控 規避國際貿易風險[J].中國證券期貨,2011,(5).
[2].淺談國際貿易中的市場風險與防范[J].時代金融, 2011,(27).
篇5
關鍵詞:網絡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空間
高等學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意識形態斗爭的重要陣地。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全局。互聯網已成為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1],凝聚理想和共識,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一、充分認識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
創新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貫徹國家戰略的主動之舉[2]。當今時代,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思想最為主要且最為廣泛的手段和平臺。一方面網絡以其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簡單易上手的特點業已成為推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利武器。另一方面,網絡信息冗雜、質量良莠不齊,虛假的、消極的、腐朽的思想和觀念都會在無形之中侵蝕著青年學生的頭腦,境外敵對勢力更是意圖借助網絡對我國的青年學生進行意識形態上的污染和策反。眾所周知,青年學生是意識形態斗爭中最重要的爭奪對象,誰能夠牢牢把握住青年學生的思想,誰就能擁有未來的主導權。所以必須以直面挑戰、主動而為的態度不斷在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加強創新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尤其要著力建設好滿足學生思想文化需求、兼具教育性、引導性和安全性的網絡陣地,形成以弘揚主旋律、堅持正確輿論引導為主,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高校網絡文化氛圍。創新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創新之舉。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引導青年學生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重中之重。基于目前網絡為人們生活帶來的多樣性變化及越來越深刻的影響,不僅要在立德樹人的主要陣地———學校教育加強德育教育的工作力度,更要在網絡上對青年學生進行正確方向的引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接班人,形成線上和線下相互交融、默契配合、高度一致的立德樹人教育體制。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工夫,著力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網絡世界中建立處處可及、時時可得的情境空間,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文化的互動體驗和共建共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血脈、彰于言行,并為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搭建多維度的鑄成模式。創新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服務學生成長的有力之舉。在創新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堅持和貫徹關懷學生、服務學生的宗旨,只有真正站在學生立場為學生考慮問題,并且通過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的內容,運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表述形式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從而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為思想政治工作創立良好的工作前提。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不僅要擔負起引領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德育的作用,更要成為學生成長之路的伙伴。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6月,在中國7.10億網民中以10—29歲的青少年為主,占據全部網民的51.3%,達到3.53億[3],由此可見青少年是中國網民的主要群體,青年學生在生活上對網絡依賴程度高,并且對網絡有較高的敏感度,其對網絡活動的參與熱情是其他年齡階段群體所難望其項背的。與傳統PC互聯網時代相比較,移動互聯時代使青年學生獲取各種資訊和服務的形式更加便捷化及多樣化。通過將PC端向移動端逐漸轉變,通過網絡更好地服務學生,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對學生產生持久且深入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網絡陣地的黏合力透過“眼球”直達“心靈”。
二、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為全面分析當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現狀及深入剖析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遼寧省高校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現狀和網絡媒體發展態勢,研究對遼寧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現狀進行了調研,通過對相關調研數據的深入分析,進一步明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核心問題。
(一)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現狀
調查顯示:有獨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高校占33.3%;無獨立思政網站,但在學生工作部門網站有專題區的占58.3%。在高校網評機構方面,47.5%的高校設立了網絡評論員隊伍。評論員工作領導機構少部分高校為獨立設置,不到10%,72%以上的高校領導機構都設置在學校黨委宣傳部或黨委學生工作部(學生處)。高校網絡評論員規模不一,20人以內的占六成,40人以上的約為14%。65%以上的學校成立了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56%以上的學校會不定期對網絡評論員展開工作培訓,21%以上的學校每年大型培訓次數在1—2次。對于高校新媒體發展情況,85%以上開設了官方微信賬號,51%開設了官方微博,57%的學校學生處開設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公眾微信號或微博賬號,開通雙微的高校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二)遼寧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遼寧各高校已經形成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普遍共識,也不斷著手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的力度,但在現實工作中還面臨一些困惑和挑戰。通過對調查數據及實地情況的考察,實際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人員投入和經費保障不足高校普遍反映,相對于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大部分高校在人員配備上并沒有做出相應增加,專職工作人員較少,或者由其他崗位人員兼職,這嚴重影響了網絡思政工作開展的力度和進程。高校在網絡思政基礎的硬件與軟件平臺建設、網絡活動策劃與組織、對網絡專職人員培訓等工作都需要必要的經費投入,但是大部分高校在這方面都缺乏專項經費投入,這也對網絡思政工作的開展帶來很大的影響。2.隊伍能力水平有待提升現有網絡思政工作隊伍,多數由黨委宣傳部、學生處、輔導員等人員組成,他們對傳統的宣傳工作和學生工作的經驗豐富,但對新媒體發展和傳播特點還缺乏足夠的了解,對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開展針對學生進行思政工作的經驗和技巧儲備不足,在開展相對應的工作時顯得捉襟見肘。同時,具有新媒體知識及相應工作經驗的工作人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認識卻不夠深入,無法將思政教育與網絡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也是完備思政工作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3.工作陣地和平臺不夠完善現階段大多數高校中,依然以線下教育和PC端校園網、主題網站等傳統網絡平臺為主要教育手段,面對自媒體時代,對于學生易于訪問的移動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具有互動性移動平臺的發展準備不足。多數學校沒有網絡思政工作的手機客戶端,還有相當一部分學校沒有開通“雙微”平臺。建有移動客戶端和“雙微”平臺的高校網絡思政工作開展情況也極其不平衡,多數學校對新媒體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僅僅用以通知和新聞狀態,對新媒體平臺功能缺乏有效的發掘和運用。各高校新媒體平臺處于極度分散狀態,不同高校之間的新媒體平臺缺乏交流合作,沒有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4.網絡安全和輿情應對準備不足高校針對網絡安全方面的投入、培訓普遍不足,對新媒體條件下網絡信息的反饋和響應速度不夠重視,沒有建立及時有效的監管機制。對網絡輿論的過濾、熱點問題的透析和難點問題的解讀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相配套的預案,不能針對輿論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作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在應對網絡輿論多所產生的漩渦時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負面網絡輿論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和正向引導。
三、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對策分析
加強和改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宣傳工作、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的根本任務,以做好高校網絡文化平臺為基礎,以建設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為重點,以創新網絡產品和輿論引導為核心,以改革完善獎勵機制為保障,深入推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搭建天朗氣清的高校網絡空間,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4]。
(一)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積極掌握主動權
高校各級各類網絡平臺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中的主要載體,通過建設特色突出的高校門戶網站、主題教育網站、“兩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平臺,積極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高校必須進一步加強校園網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強化校園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高校要進一步推進“兩微一端”建設,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態勢,主動的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主流移動互聯網平臺,積極把握網絡文化建設主動權。區分網絡媒體不同場域,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占領網絡文化陣地。針對學校門戶網站、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自辦網媒形成的國家場域,要突出新聞宣傳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發揮理論教育的深入性和說服力,放大正面輿論的導向性和凝聚力,實現主旋律的弘揚和正能量的傳播。針對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同學同事組成的熟人社會場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動進入,營造理性討論、平等溝通的交流氛圍,成為大學生們熟悉、信任的網絡“好友”,實現正確的輿論導向。針對社會公共的微博、博客、貼吧等陌生人社會場域,高校要廣泛關注,發揮“草根”文化,及時研判輿情,把握動態,因勢利導[5]。
(二)創新高校網絡文化優秀作品產生和傳播機制,牢牢把握主導權
通過突破高校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不是網絡語言表達理論知識、網站上文章無人點擊瀏覽、缺乏具有針對性的評論和轉發等等問題,針對用戶的需求,以內容為主,明確正能量的總要求。要積極探索高校網絡文化產品評價認證機制,嘗試建立權威的網絡認證平臺,對優秀的、有影響的網絡文化作品進行第三方認證,使認證結果公開化、合法化,推動其成為科高校研統計和校內聘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打破網絡文化作品無法作為科研成果的機制瓶頸,從而調動專業教師在網絡上發文發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喚醒高校師生中“沉默的大多數”,在網絡上形成積極正面的輿論氛圍[6]。在網絡上舉辦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到網絡文化作品的創作當中去,在高校中營造出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
(三)完善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育人合力
著力破解人才成長動力、環境難題,解決“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地”、勤奮有加能力不足等問題[7]。省級教育部門可探索成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研究會,集全省高校人才資源優勢,開展高校網絡文化理論研究、問題研討、政策擬定、工作推進等工作。高校可以組建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一支由優秀網絡文化工作者組成的網絡建設、網絡管理和網絡評論員隊伍。高校要進一步完善隊伍建設、管理、培訓和考評辦法,把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和網絡評論員工作納入日常工作范疇,計入工作量,并為工作室和網評工作開展創造良好條件。
(四)創新高校網絡文化傳播話語方式,注重教育實效
篇6
[關鍵詞]烏托邦輪換房屋房屋供應體制
一、《烏托邦》
無獨有偶,《烏托邦》中的理想國,在結構上與中國現行的社會結構有著驚人的相似,即奉行“民主與共存”。在烏托邦里,幾十個人組成一個小區,幾個小區組成一個大區,幾個大區組成一個小邦,幾個小邦組成一個烏托邦。小區、大區、小邦、烏托邦的首領都是選舉產生的;而各個層面上的首領權力足夠大。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具備推行《烏托邦》之中先進治理思想的政治前提條件。
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人們:物資決定意識,與此同時,意識也可以反作用于物質。研究者發現:在烏托邦中,“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是起決定作用的方法論。
二、主體模型
在簡述了一些關于意識形態的細節之后,研究者希望借用《烏托邦》中描述的一個模型,同時加入研究者的調研結果,來合成一個綜合比較模型,進而推進研究。調研采用抽樣調研的方法,希望從中找到比較典型的樣本,分別走訪了上海市、山西大同市、浙江湖州埭溪鎮、浙江湖州安吉縣,并試圖以這些不同城市規模上的比較典型的城鎮為切入口,尋找適合所有城鎮規模的發展之路。
模型是這樣的:
大背景:經濟危機、中國人口老齡化、當前中國各級城市房屋空置率高。
政府出資購買上面提到的四種不同區域的房產,并將其分為生活和辦公兩部分。生活部分按不相同的住房,生活資料一致且統一供給,個人財富建立個人賬戶的形式進行,辦公部分按網絡信息化辦公、農場信息化、工廠信息化、基建專人化的形式進行,而第三產業就是各種形式得以實現的基礎,這和《烏托邦》中相同住房、生活資料統一供給以及辦公場所固定,農業、工業、國防等定期大換崗相類似,且更有可行性。
研究者通過抽樣調查發現:受經濟危機影響,在中國,各級地方上都存在新建房屋空置問題,也就是商品房購買力不足,且一些權威的信息統計機構都有相應的數據支持研究者這一觀點。也就是當前經濟危機下房地產商所面臨的主要困境:沒有銷量。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將近十年,如何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基于三個大背景,研究者粗略地將人類的社會行為劃分為兩大類:生活和辦公,這也是烏托邦中對社會行為的劃分方式。在此基礎上來建立一個比較簡單的模型:假定人只從事兩大類社會行為,且建筑物都與這兩種行為有關。
再來談政府購買的可行性問題,有關常識告訴我們:理論上的房價是包括房價和地價兩部分的,地價是政府的一個收入的主要來源,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單位面積的地價要高于房價的。加之,房地產商又急于處理積壓在手頭上的商品房,根據供求關系,政府可以在一個比較低的價格上購入大量商品房。所以說,政府有能力以不高的價格購入一定量的空置房屋,以備后用。
三、70年房屋使用權到期后的狀況
70年的房屋使用權一到,可以有許多種解決方案,一般分為兩個大類:一則政府無償將到期房屋收回,然后通過修繕,再經房地產市場交易,這種方式過于強硬,且對房屋進行了重復收費,容易造成怨聲載道的局面;二則可以嘗試采用研究者推崇的“輪換房屋”方式,即城市內輪換、城市間輪換、城市與農村輪換、農村間輪換,這樣既合理的回收了到期的商品房,又讓人們始終保持一種生活的新鮮感。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現在從事的基本勞動將被機械化的設備所完成,人類所從事的大多是創新和探索這類腦力勞動。“輪換房屋”將絲毫不影響人們目前所從事的工作,一切都可以通過電腦編程和網絡來完成。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現行的“廉租房”政策就多少孕育著這種“輪換房屋”思想的萌芽。
四、采用“輪換房屋”的原理
70年后的中國,城鄉居住條件之間的差距按現在的發展勢頭來講將趨于零。到時候,農村里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有城市里沒有的安寧、空氣清新以及合適的生活節奏。
應當搞清的一點是:“輪換住房”可以發生的背景是政府在房屋使用期滿之后的房屋處置。似乎有些強制性的因素在里面,但總勝過第一種方案。
人們使用的生活設備基本相同,統一的電視、統一的電腦、統一的洗衣機……人們只要交付一定的費用,就可以終身使用,享受產品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個人建立個人賬戶,用以儲蓄和投資,儲蓄以應對突發性事件。
主體模型也在試圖解決中國老齡化的問題,如何實施“老有所養”之良性的社會養老機制,主要的原理是:依靠優質的第三產業,實現城市老年人首先輪換到農村中,讓老年人安度晚年,在“天然氧吧”中出離都市的喧囂。
半個世紀后,中國將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將實現農業、工業信息化,也就是大多數農民和工人只需平時在家里上網工作,定期檢查機械即可完成工作。
五、經濟危機下政府購房的初衷
政府在房地產商紛紛投城之際,大量以低價購入一批商品房,用以房屋使用期到期后的緩沖房之用;也可以除居住用房外,將其改造為其他用途的房產,如醫院、消防隊、派出所、銀行等社會公共設施用房。然而政府購房更重要的目的是須在幾個特大城市的戰略布局已形成的基礎上,調整全國各地的戰略布局,形成一種回撤和“遍地開花”的大格局,即在基礎設施得到全國范圍內的提高后,實現各省范圍內,乃至全國范圍內的集聚中心化。
即國家在回收房地產比較集中且有一定基礎的省份,可以建立示范點,將居住環境劃分為兩大區,培養“養身中心”、“生育中心”、“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在配套基建如交通、水電、網絡、醫療等普遍健全的條件下,實現人員的合理流動,最終實現房屋的輪換。
由此可以了解到:政府購房的初衷是在建立一個以四個中心為主干的居住體系,在體系之上實現房屋的輪換。
關于配套基建的提升,研究者認為可仿照社會科學院在全國各地建分院的模式來進行。
六、結語
研究者提出了輪換房屋的方案來解決半個世紀后房屋使用期到期的問題,只能是一種嘗試,最終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社會主義回歸還需要更多的思想火花的碰撞。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烏托邦 輪換房屋 房屋供應體制
一、《烏托邦》
無獨有偶,《烏托邦》中的理想國,在結構上與中國現行的社會結構有著驚人的相似,即奉行“民主與共存”。在烏托邦里,幾十個人組成一個小區,幾個小區組成一個大區,幾個大區組成一個小邦,幾個小邦組成一個烏托邦。小區、大區、小邦、烏托邦的首領都是選舉產生的;而各個層面上的首領權力足夠大。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具備推行《烏托邦》之中先進治理思想的政治前提條件。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人們:物資決定意識,與此同時,意識也可以反作用于物質。研究者發現:在烏托邦中,“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是起決定作用的方法論。
二、主體模型
在簡述了一些關于意識形態的細節之后,研究者希望借用《烏托邦》中描述的一個模型,同時加入研究者的調研結果,來合成一個綜合比較模型,進而推進研究。調研采用抽樣調研的方法,希望從中找到比較典型的樣本,分別走訪了上海市、山西大同市、浙江湖州埭溪鎮、浙江湖州安吉縣,并試圖以這些不同城市規模上的比較典型的城鎮為切入口,尋找適合所有城鎮規模的發展之路。
模型是這樣的:
大背景:經濟危機、中國人口老齡化、當前中國各級城市房屋空置率高。
政府出資購買上面提到的四種不同區域的房產,并將其分為生活和辦公兩部分。生活部分按不相同的住房,生活資料一致且統一供給,個人財富建立個人賬戶的形式進行,辦公部分按網絡信息化辦公、農場信息化、工廠信息化、基建專人化的形式進行,而第三產業就是各種形式得以實現的基礎,這和《烏托邦》中相同住房、生活資料統一供給以及辦公場所固定,農業、工業、國防等定期大換崗相類似,且更有可行性。
研究者通過抽樣調查發現:受經濟危機影響,在中國,各級地方上都存在新建房屋空置問題,也就是商品房購買力不足,且一些權威的信息統計機構都有相應的數據支持研究者這一觀點。也就是當前經濟危機下房地產商所面臨的主要困境:沒有銷量。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將近十年,如何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基于三個大背景,研究者粗略地將人類的社會行為劃分為兩大類:生活和辦公,這也是烏托邦中對社會行為的劃分方式。在此基礎上來建立一個比較簡單的模型:假定人只從事兩大類社會行為,且建筑物都與這兩種行為有關。
再來談政府購買的可行性問題,有關常識告訴我們:理論上的房價是包括房價和地價兩部分的,地價是政府的一個收入的主要來源,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單位面積的地價要高于房價的。加之,房地產商又急于處理積壓在手頭上的商品房,根據供求關系,政府可以在一個比較低的價格上購入大量商品房。所以說,政府有能力以不高的價格購入一定量的空置房屋,以備后用。
三、70年房屋使用權到期后的狀況
70年的房屋使用權一到,可以有許多種解決方案,一般分為兩個大類:一則政府無償將到期房屋收回,然后通過修繕,再經房地產市場交易,這種方式過于強硬,且對房屋進行了重復收費,容易造成怨聲載道的局面;二則可以嘗試采用研究者推崇的“輪換房屋”方式,即城市內輪換、城市間輪換、城市與農村輪換、農村間輪換,這樣既合理的回收了到期的商品房,又讓人們始終保持一種生活的新鮮感。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現在從事的基本勞動將被機械化的設備所完成,人類所從事的大多是創新和探索這類腦力勞動。“輪換房屋”將絲毫不影響人們目前所從事的工作,一切都可以通過電腦編程和網絡來完成。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現行的“廉租房”政策就多少孕育著這種“輪換房屋”思想的萌芽。
四、采用“輪換房屋”的原理
70年后的中國,城鄉居住條件之間的差距按現在的發展勢頭來講將趨于零。到時候,農村里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有城市里沒有的安寧、空氣清新以及合適的生活節奏。
應當搞清的一點是:“輪換住房”可以發生的背景是政府在房屋使用期滿之后的房屋處置。似乎有些強制性的因素在里面,但總勝過第一種方案。
人們使用的生活設備基本相同,統一的電視、統一的電腦、統一的洗衣機……人們只要交付一定的費用,就可以終身使用,享受產品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個人建立個人賬戶,用以儲蓄和投資,儲蓄以應對突發性事件。
主體模型也在試圖解決中國老齡化的問題,如何實施“老有所養”之良性的社會養老機制,主要的原理是:依靠優質的第三產業,實現城市老年人首先輪換到農村中,讓老年人安度晚年,在“天然氧吧”中出離都市的喧囂。
半個世紀后,中國將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將實現農業、工業信息化,也就是大多數農民和工人只需平時在家里上網工作,定期檢查機械即可完成工作。
五、經濟危機下政府購房的初衷
政府在房地產商紛紛投城之際,大量以低價購入一批商品房,用以房屋使用期到期后的緩沖房之用;也可以除居住用房外,將其改造為其他用途的房產,如醫院、消防隊、派出所、銀行等社會公共設施用房。然而政府購房更重要的目的是須在幾個特大城市的戰略布局已形成的基礎上,調整全國各地的戰略布局,形成一種回撤和“遍地開花”的大格局,即在基礎設施得到全國范圍內的提高后,實現各省范圍內,乃至全國范圍內的集聚中心化。
即國家在回收房地產比較集中且有一定基礎的省份,可以建立示范點,將居住環境劃分為兩大區,培養“養身中心”、“生育中心”、“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在配套基建如交通、水電、網絡、醫療等普遍健全的條件下,實現人員的合理流動,最終實現房屋的輪換。
由此可以了解到:政府購房的初衷是在建立一個以四個中心為主干的居住體系,在體系之上實現房屋的輪換。
關于配套基建的提升,研究者認為可仿照社會科學院在全國各地建分院的模式來進行。
參考文獻:
篇8
一、選題依據
(一) 設計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1.背景
也許很少人會把服裝當成藝術,因為人們對日常生活總是熟視無睹,豈知,服裝不僅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的年輪,紀錄著人們日常生活的身體訴求,包裝著人們的身體曲線。它是人類最溫暖的記憶,可它卻處于最邊緣的記憶中。
隨著科學與文明的進步,人類的藝術設計手段也在不斷發展。信息時代,人類的文化傳播方式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嚴格的行業之間的界限正在淡化。服裝設計師的想象力迅速沖破意識形態的禁錮,以千姿百態的形式釋放出來。新奇的、詭譎的、抽象的視覺形象,極端的色彩出現在令人詫異的對比中,于是不得不開始調整我們的眼睛以適應新的風景。服裝設計既要有很強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既然設計出來的衣服是要在生活中穿的,既要美觀時尚,又要低調優雅,使服裝永遠不會落后,所以一個設計者在設計服裝的過程中要忘掉自己是自己,而是在設計你所想表達的意向。當然,對于設計來說,最重要的不單是把握當下的流行趨勢,而且要靈活運用我們本身固有的民族的或傳統的特色,做出更具有意義的服裝。
2.意義
通過對《那些年》這一主題的設計,來表達服裝現階段簡單化的風格,看似簡單大方,實則結構及分割都非常特別。運用挺括中不失柔軟,樸實中又不失時尚的面料來表達本設計簡單硬朗的效果。另外結合紋理的細節處理來增加服裝古典的韻味,達到既有特色又不失時尚的目的,進而形成一系列簡單而不失細節具有潛力的服裝。
(二)研究內容所屬領域、研究范圍
本次設計圍繞休閑裝進行創意設計,對當下對休閑裝的要求和所處的環境分析,結合現代休閑裝的流行趨勢及流行元素,完成創意設計。此次的消費人群主要為追求視覺、刺激、時尚、享受自然給于的多彩、美妙的生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的男女青年,研究領域強調設計理念和設計情感,突出設計,緊跟時尚,具有現代風格的創意設計作品。
本次的服裝設計,來源于生活的靈感,卻又比生活更具有藝術。采用分割、撞色,鏤空的手法來表達創意理念,來滿足青春時尚的消費者。
1.歷史發展
服飾,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不像飲食那樣出于維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樣出于防身之必需,而是一開始就是一種帶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創造。
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 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后,批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于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淀于服飾之中,構筑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近年來,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休閑化,休閑裝的興起及發展較為迅速。都市里的人們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心里、生理的壓力都很大。壓力越大,人們越是希望用更多的時間進行休閑消遣。利用各種方式來調節釋放壓力。休閑裝的發展,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繁榮起來的。在日常生活中休閑裝是針對正裝而言的,即非正式服裝。
休閑裝,越來越成為現代都市生活的衣裝。敏感的服裝界,像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許許多多的名牌休閑裝。由于休閑裝概念廣泛、內涵的豐富,它已被演繹成諸多風格、種類的日常裝。青春風格的休閑裝,通常設計新穎、造型簡潔,有粗獷的形象,塑造強烈的個性。典雅型休閑裝,追求紳士般的悠閑生活情趣,服飾輕松、高雅,富有情趣。
2.服裝的作用
服裝既作為人類文明與進步的象征,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因此對一個民族對服裝來說,是隨著民族文化的延續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它不僅具體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體現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觀念的變化和升華。
(1)服裝,過去、現在,將來仍將是心靈與外界對話的形式。 服裝通過不同的設計語言塑造、潤色和裝飾著人類的生活。為了取暖和遮羞,人類的祖先開始用衣服來遮蓋身體,但也就在那時,裝飾作用也同時成了服裝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群體里,生活方式的變化及外界的壓力都影響著人們對裝飾方式的選擇。今天,雖然人們穿戴衣物的基本原因還是為了取暖、消暑和遮羞,但更重要的原因已經是為了更好地裝扮自己。因為人類是社會群體,服裝也具有一種社會化特征。
(2)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不僅僅是思想開放了,更注重個性化,時代概念在整體服裝上早已不再是一個虛有的名詞。本系列服裝給人一種個性、干練、時尚、簡約、舒適的感覺。在反應國際流行趨勢的同時,又蘊含了本民族的傳統特色,像是那些年我們或稚嫩、或叛逆、或青澀、或成熟的青春時代,需要人們慢慢的去品味。
3.服裝的功能
綜合來說,服裝有保健和裝飾、工業用途三方面作用:
(1)保健:服裝能保護人體,維持人體的熱平衡,以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服裝在穿著中要使人有舒適感,影響舒適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纖維性質、紗線規格、坯布組織結構、厚度以及縫制技術等。
(2)裝飾:表現在服裝的美觀性,滿足人們精神上美的享受。影響美觀性的主要因素是紡織品的質地、色彩、花紋圖案、坯布組織、形態保持性、懸垂性、彈性、防皺性、服裝款式等。
(3)工業用途:防靜電服裝是防止衣服的靜電積聚,用防靜電織物為面料而縫制的,適用于對靜電敏感場所或火災或爆炸危險場所穿用。使用的防靜電織物的制作工藝主要是在紡織時,大致等間隔或均勻地混入全部或部分使用金屬或有機物的導電材料制成的防靜電纖維或防靜電合成纖維,或者兩者混合交織而成。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重點及難點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服裝脫離了原本復雜的形式,變得越來越簡約。無論是廓形上,還是設計上,都十分的大氣,使男性變得更加陽剛,女性更加柔美。配上紋樣的設計,來表現中國古老文化的精髓。時尚與文化藝術相結合,別有一番滋味。
1.此設計是按照社會或自然事物的剪影來創意,廓形比較夸張,結構分割的也十分的巧妙,表達出一種簡約而不簡單的概念。
2.運用面料再造,做出鏤空的花樣,露出的面料顏色與外部面料顏色相撞,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
3.注重飾品的搭配與服裝的整體風格相符合,細節設計與整體廓形相匹配,做到和諧統一,達到最好的效果。
(二)重點與難點
要做出簡約的服裝,一定就不能就簡單而做,否側會顯得十分笨重。在整個過程中,服裝的廓形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面料的選擇也就非常的重要,一旦選錯面料,就會影響整個服裝挺括的效果。在結構分割上要做的巧,做出的服裝不僅要有創意時尚的感覺,而且要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內涵,要更加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情調。
通過對面料的二次再造手法,來表現鏤空,在技術上就有一定的難度,并且還要在顏色上做出對比,撞色等,處理不好,便會變得非常的庸俗,所以需要搜集大量的資料,學會各種搭配,來表現這種設計的想法,使服裝更加的協調與完美。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線
(一)擬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獻查閱法: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資料分析。
2.市場調研法: 通過實地市場調研,尋找靈感來源,進而確定本次設計方向。
3.歸納總結法: 根據之前的資料和市場調查,總結歸納,得出設計方案。
4.對比法: 運用對比手法來強調突出本次設計的創新與新穎之處,突出設計亮點。
5.借鑒法:從采集來的資料中,借鑒與我本設計相關的設計點,進行創意設計。
(二)研究路線
1. 根據市場調研信息與最新流行趨勢,提取相關流行元素與設計相結合,確定設計主題。
2. 依據設計主題,繪制設計草圖,對服裝進行初步創意設計。
3. 在初步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繪制平面款式圖、1:100樣板及設計效果圖。
4. 結合當今流行趨勢、設計風格選擇所需的色彩與面料,運用多種工藝手法進行面料再造設計,使其與服裝造型緊密融合,打造出最具特色的創意服裝。
5. 最后完成成衣制作,對服裝整體進行協調,使服飾的搭配更加新穎、完整,成衣效果更加理想。
四、可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條件
在書籍、電腦上查找與我設計相關資料,學校提供人臺、平縫機、裁剪案臺、熨斗等一些機械設備和一個寬敞的做作場地,在商場可實地購買一些與我設計所需的一些配飾品等。
(二)可能存在的問題
在此次制作中服裝的廓形有些難于表達,而再加上鏤空的設計,在有些特殊的部位的立體效果和結構設計往往很難表現效果圖之上的感覺,就會使得整個服裝顯得熟氣而呆板。再加上要運用撞色的手法來體現青春的瀟灑與不羈,又增加了整個設計的難度,處理不當色彩的問題,就會讓服裝的整體變得不和諧,甚至失敗。
(三)解決措施
在制作的時候,要注重時尚與文化的結合,細節方面一定要著重處理。顏色的搭配既然是撞色,要掌握顏色面積的合理度,不能隨意的分配顏色塊面。在制作過程中往往很難把握立體與平面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面料之間的配合程度,有的需要對面料進行二次處理來表現所需要的效果。最后,要選擇合適的配飾來搭配服裝,使整體的效果更加趨向于舒適美觀。
五、預期要取得的成果及成果的學術或應用價值
(一)預期成果
1. 此次以《那些年》為主題的創意裝制作3~5套,根據已確定方案采購面料、輔料,并結合設計主題進行創意裝設計;
2. 完成設計說明、設計效果圖、平面款式圖、結構圖、工藝流程圖、以及設計報告書;
3.依據設計效果圖制作成衣造型新穎、結構合理,工藝精細,服飾品搭配
完整,展現強烈的視覺效果、整體感強。
(二)應用價值
服裝最初是人類用來取暖和遮蓋作用的,在人類不斷地進化與演變過程中隨著經濟與時代的發展,服裝的應用價值也在不斷的提升。在現代服裝不再是一種只能穿著的衣服而已,而是作為一種時尚的藝術品,它的欣賞價值和文化底蘊,同樣也是存在于的價值標準。
六、進度計劃
(一)第一階段
通過對休閑裝的市場調研,撰寫調研報告,確定選題,撰寫開題報進行開題答辯。
(二) 第二階段
1.根據自己的設計定位和市場調研,撰寫設計過程與方案。
2.整理流行趨勢,撰寫設計構思與設計方案,并繪制草圖、色彩稿、平面款式圖、結構圖、工藝流程圖等。
3.制作服裝設計靜態展板并結合服裝的款式和風格選擇材料并進行整體制作和搭配。
(三) 第三階段
服裝的制作,根據自己所確定的方案采購面料、輔料并進行打板實裁(1:1)并完成服裝的整體制作。
(四)第四階段
試穿、彩排、服裝動態展示,設計作品打印裝訂成冊,撰寫設計報告,多媒體演示制作。
(五)第五階段
準備畢業答辯及進行畢業答辯
七、參考資料
[1]《服裝美學》 華梅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3年8月
[2]《服裝手工工藝》 潘凝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3]《服裝縫制工藝》 張明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4]《服裝平面款式圖設計》何仁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
[5]《圖案設計》 文峰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1年7月
[6]《服裝打樣與工藝制作》 石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7]《服裝制板與放碼》 潘凝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
篇9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供給側改革
隨著共青團改革的不嗤平,在深化“學講話 做合格共青團員”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高校立足青年需求,融合團學重點,將青年所想、青年所需、青年所悟深刻內化到團的工作中,正如秦書記所說,“共青團工作怎么做,要聽青年的意見。共青團改的怎么樣,更要看青年的評價。”青年的需求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如何提供切合青年需求、助力青年成長的活動和服務,加強共青團供給側改革的有效性,將工作更好地做到青年的心坎里。以三亞學院為例,我們圍繞入校適應、學業發展、思想引領、就業指導、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6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并將調研結果比對現有工作,在一致中找尋創新點,在差異中找尋改革點,以高校的需求視角推進共青團“一學一做”教育實踐的穩步前進。
一、調查數據分析
我們將調查對象分為團干和學生兩類樣本分別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對“服務對象”學生和“被服務對象”團干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學生對團干給予幫助的期望與團干的工作現狀存在差異。(見表1、表2)
從以上兩個表中,我們發現了2個問題:一是學生的需求與團干部工作重點存在差異。本次調研基于學生角度對團干部工作的評價,因此學生對團干部工作的需求是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職業指導的需求比例最高,占80.76%,其次為精神鼓勵,占79.62%;之后為社交經驗傳授,占76.53%。可見學生對于自身的迫切需求與團干部日常最經常開展的工作:“日常管理”、“獎勤助貸”、“談心談話”的工作內容交集重疊較少,在學生心目中更希望團干部是他們思想問題的解惑者、就業工作的幫扶者、學習生活的指導者。所以學生的需求與團干部工作的錯位是直接導致部分學生對團干部工作不滿意的關鍵因素之一。二是學生和團干部對于團干部職業認知的看法存在差異。調查發現,在學生心目中,認為思想導師應該具備的技能中,排在前三的分別是心理指導、職業指導、和處理突發事件處理,分別占比91.23%、82.46%和66.67%。而思想導師對工作品質的期望中,排在前三的分別是溝通交流能力強、具有親和力,工作能力強,思想覺悟較高,分別占比68.42%、61.40%和59.64%。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和思想導師對于思想導師職業認知的看法是有重疊的,但是并不一致,這就說明我們的團干部在開展工作的同時,更需要走進學生的心里,把學生的需求真正落地。
二、調整重心,勤“學”敢“做”,以上率下落實“一學一做”教育實踐穩步推進
在全國廣泛開展共青團“一學一做”教育實踐活動的熱潮下,圍繞目標要求,將現有工作全面融合,主動搭建“黨-團-宣”平臺,成立思政工作委員會,校黨委書記任委員會主任,校團委書記任辦公室主任,定期對意識形態的新趨勢做出判斷,有效應對師生出現的新問題;成立“一學一做”教育實踐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校團委書記任組長,二級學院團委書記任委員。制定專項計劃,層層落實實踐方案;成立“一學一做”宣講團,優秀團干和團員典型為宣講者,發揮組織優勢,營造學習氛圍,傾聽青年心聲。
具體實施“三步走”:第一步,召開全校教育實踐工作部署推進會,制定任務推進表,將工作量化、細化、可操作化;第二步,專題研討定期化,階段性總結反思成果和不足;第三步,“三會兩制一課”常態化,專職團干深入基層,從青年的需求和困難入手,讓共青團和青年走的更近。
在落實“一學一做”教育實踐的具體工作中,創新工作新模式:以“六師”型團干部角色轉型,即學業導師、思政導師、社會化導師、心理輔導師、職業輔導師和生活助理師,通過多維度角色再定義牢固團干部的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堅定團干身份感和認同感,提高團干的工作修為,讓團干部更像團干部!提升組織活力,增強團員意識,利用每周三下午的公休課時間,廣泛開展“V沙龍”團日活動,把全校團支部分為AB兩組分單雙周進行,以學團章聽團課揚團魂為基礎,通過研討、交流、競賽等形式注重分享感和體驗感,將團日活動與青年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讓團員更自信,讓團員更像團員!
三、立足需求,從“嚴”從“心”,有的放矢地為“一學一做”教育實踐保駕護航
(一)隊伍管理,嚴格規范
從嚴治團就是要求全團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扎實高效做好工作,抓好教育,錘煉作風,提高工作前瞻性和主動性。
首先,規范團員發展和教育。嚴標準、嚴培養、嚴程序,始終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注重發展對象的群眾基礎和模范帶頭作用。堅持早發現、早培養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地幫助團員成長進步。在各項評獎評優中,注重德才兼備,強化團員的社會責任感、公德意識和道德水準。注重新團員入團儀式和老團員重溫入團誓詞的儀式感教育。帶領團員亮身份、唱團歌,以做優秀團員、優秀團干為目標,學而用,用而做,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氛圍。
第二,建立規范發展長效機制。(1)圍繞團的基本工作制度。出臺《團員發展管理辦法》《團員團費管理辦法》《“三會兩制一課”實施辦法》《團員推優工作細則》《共青團干部培訓手冊》等等,通過規范的團員管理制度嚴把青年“入團”關、團員“思想”關、團干部“作為”關、團組織“陣地”關。(2)圍繞教育實踐工作制度。制作任務推進表,實行動態月報表,建立臺賬,定期檢查、目標考核。引導各級團支部建立規范的團員檔案、團員花名冊,督導團支部經常性、規范性的開展組織生活和團的活動。
(二)活動開展,用心創新
提出“以青年為中心、以進取者為標榜、以教育情懷為樂趣”的理念,要求所有團干部想作為、敢作為、能作為、善作為!充分挖掘線上線下的充分融合,線下依托思政訪談室、學生會客廳和創業孵化基地,以主題教育、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為載體,充分調動青年活力,精心打造“一學院一節慶”。在線上緊抓“1+100”、“青年之聲”、“三微一網”發話題、做討論、曬體會,讓青年有興趣、有收獲。
篇10
關鍵詞:學院派;教學;藝術展覽;文化價值藝術
語言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通過特有的手段傳達、展示給受眾,以期引發心靈的顫動與共鳴。學院派畢業設計展覽形成于高考制度恢復、學科制度建立后。以高校的藝術學院為平臺,主體為教師與學生,建立在師生教與學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藝術現象。并以其特有的藝術價值豐富著高校教學建設,演奏別樣的藝術風采。
一、學院派畢業設計藝術展覽
展覽藝術又可以稱為展示藝術,展示是人類的一種生活的本能。從生物科學的角度來分析,生命發展的源頭就集合著各類樸素的展示現象,比如鮮花總是通過自己美麗的花瓣,艷麗的色澤來示好飛翔的昆蟲,以期借助昆蟲來完成授粉;雄性的鳥類華光異彩的羽毛往往會吸引更多的同類雌性;大象、河馬等動物總是在的季節引吭高歌,讓更多更好的雌為之傾倒。而存活于人類社會的展示現象則具有獨特的精神、文化特質,這不僅僅是人類本能的行為,而且是有意識的行為和具有文化傳承性的行為。“人不僅僅有動物性本能,還有人的自主意識,人的活動總是在對象中投射自己的主觀愿望和目的,并通過和對象的聯系或對對象的改造等實踐活動發現和實現自己。”[1]藝術展覽在中國的落地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而學院派畢業設計藝術展覽則隨著主流藝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從規模上來劃分,學院派畢業設計藝術展覽可以歸納為師生個體獨立展、群體展(全校性的如畢業設計展、班級展)兩大類。展覽出現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鞏固和加深課堂藝術教學的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讓學生自由地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獨立地開展藝術自我表現或藝術創作的實踐活動,擴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同時,此類藝術學院每年的畢業展覽又是檢測和反映學院教學水平、藝術創新程度與水平的重要體現。教育家湯宇認為:“作為大學教育的出口,向外界展示美院教學現狀,其實正是彰顯了一種自信和開放的態度。”[2]每年的各大藝術院校的畢業季,不僅僅成為跨院系的盛大慶典,畢業生的不眠之季,也成為了藝術院校獨具一格的校園開放日,公眾可以隨意地出入,品析各類作品,近觀美術院校的創作環境,揭開藝術的神秘面紗,讓藝術真正地介入到公眾的生活。學院派展覽需要師生展覽前的精心策劃選題;創作展開過程中各種問題的應對與心態的調整;展覽活動中的各個環節的安排;展覽過程中產生的市場價值、文化價值的評估;展覽后藝術文化論壇的伴隨,整個“展覽鏈”已衍生出一種深刻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
二、學院派畢業設計藝術展覽策略
中國當代的藝術展覽的形式與內容的定位大致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屬于一種近乎模仿的階段,模仿歐美成熟的展覽體制,試圖把自己裝扮成展覽的合法身份,主要的藝術表現課題是意識形態的本地表現。第二個階段,漸漸從模仿中找到了展覽的本質意義,開始關注本土的藝術精華,藝術表現課題逐漸地從“向外輸送型”發展到“自我表演型”,展覽的策劃與定位試圖與國際展覽發生鏈接,尋求國際大展上的位置。學院派展覽是在這種大的藝術展覽景觀下形成的具有特質性的展覽形式,既要展示出四年學院藝術的學科性、師承性、教化性,又要順國內大的藝術展覽趨勢而上,呈現出一種“代謝式的展覽”。在展覽策劃初期,學生回顧學院的藝術教育,對已學的藝術現象進行歸納、總結,借助一定的材料將這種歸納性的總結付諸筆端。在這種對藝術現象進行歸納的過程中往往又會開拓一種新的藝術創作局面,這種開拓的新局面會引導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與學習領域中繼續探尋藝術的新境界。
(一)展前教學模式構建
任何一場展覽無論開幕與場地設計得有多么的巧妙,但對觀者留有印象的還是展覽作品本身,可以說展覽的核心就是拿作品來說話。展覽前的創作準備是檢驗知識、錘煉自我、綻放自我的過程。學生在創作的過程就是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對生活的原料進行能動的改造、加工,在學生的頭腦中構成藝術形象,并通過物質材料的運用,使之外化為物質形態的藝術品的審美創造活動。責任感與使命感是潛藏在每個藝術家心中的一個小宇宙,學生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可以深刻地擁抱藝術,體味藝術的本質內涵。藝術是觸手可及的,它存活于生活的每個角落,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要做的就是找到它,提煉它,表現它。“一部電影的制作要經過主題構思、組織宣傳、場景布置、場地選擇等基本的操作流程,采用一定的敘述手法,將圖像、影像、話語呈現給觀眾。斯托爾、簡斯•霍夫曼等人認為,藝術展與電影制作類似,等同,均作為特殊的文化儀式活動,借由空間、文本、圖像、展場與語境的關系設計藝術,展示藝術,反思藝術,并將文化的價值、藝術文化的形式、話語等內化到藝術結構中并加以闡明,從而輔助觀者深入理解藝術作品的敘述模式。”[3]
(二)展中的文藝價值展現
瑞士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審美家愛德華•布洛曾發表過這樣的言論“距離乃是一切藝術的共同因素”。最佳的美感距離就是那種最近距離而又沒有喪失距離的那種距離。展廳現場的作品的展示恰好設定了一個這樣不遠不近的最佳距離,在展廳欣賞藝術的過程中,觀賞者對于藝術作品所顯示的事物在情感上或是心理上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種由于消除了觀賞者對藝術作品的實用態度而使美感有利于情感,因而使觀者對眼前的事物產生了嶄新的體驗[4]。創作者在展覽現場觀察別人對自己作品的感受時,以第三者的身份重新解構創意,認識藝術,探討本我、自我與世界的關聯。對于參展的學生來說參展不僅僅是一個過程,不僅僅是被人認知了一下,對于現場的討論、觀察、評說,以及對作品的二度解構,都會對學生的藝術生涯增添了一個觸及藝術命題的深刻論證,對于個人素養的提升,專業知識的升華都有很好的“井噴”效果。著名的學者蘇納認為“圖像和動態學習經驗相互交叉,效果最佳。”高校藝術展示文化既能夠提供給學生圖像、知識的學習經驗,又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動態學習經驗。據調研統計,通過接觸或觀摩展覽,有近80%的學生能夠獲取自己專業以外的美術知識,有超過50%的學生認為能夠對自己的創作產生影響和幫助,大多數的學生希望通過展覽與其他作品進行“溝通”。藝術創作力是需要鼓勵的,藝術表現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點滴的藝術軌跡中不斷地鼓勵、吶喊,而藝術展示正是提升學生設計信心的一碗心靈的雞湯。心理學家威廉•杰姆曾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贊賞,這是人類之所以區別于動物的地方。”[5]賞識教育和激勵教育是愛的教育,也是人類教育生命中最被需要的一種教育,是最富有生機的人性的教育。在展覽期間創作者的作品往往會與觀者產生共鳴、交集。創作者在與參觀者介紹與推介自己作品的時候,參觀者的微笑、點頭、問詢都是對創作者最大的肯定與鼓勵。藝術展示進行中的交流是大學藝術發展的助動力。交流中總會有兩種聲音相碰撞、相融合、相依存,交流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當代任何藝術發展的助燃力,互動交流可以引導藝術朝向一個積極的、健康的、正能量的、具有學術深度和品質感的方向發展。學院派的藝術發展更是離不開藝術展間的交流。藝術展示沖破了大學藝術專業培養方向的專業局限性,是一個開放、有容乃大的大課堂,可謂動畫、廣告、環藝、裝潢、繪畫、新媒體等各大專業共聚一堂。這樣的大課堂打破觀者與創作者間學科專業的禁地,可以引發出更多的藝術話語的討論,觀點的碰撞。在展覽期間會出現一種合作的團隊狀態,而團隊精神也是21世紀藝術人才必備的素養。因為展覽這個大目標會把各個專業、各個研究方向的人員凝集在一起,成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協同合作。圍繞這個大目標成員之間會互助互利,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以追求目標的達成。策劃一場展覽,從主題的設定、作品的創作、方案的修改、展場的空間設計、作品的排列方式、展覽的宣傳、開幕現場氣氛的設計、展期的現場維護、值班安排、展期結束現場的清理等環節都會有一個工作完成計劃表,每個階段完成工作清單都在團隊主管的掌控中。團隊主管要按照計劃表的要求分配工作,團隊成員要按照要求去完成各個時間節點中的具體工作。在整個展期,團隊成員之間一定會保持良好的溝通、頻繁的信息交流。
(三)展后的教學效果延伸
圍繞學院展覽開展的配套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則達成美的延伸。審美教育也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首次提出和使用“審美教育”概念的德國美學家席勒認為美育可以把“自然的人”上升為“道德的人”。是對人的心靈的凈化,對人情感的激發,對人想象力的培養[6]。荀子日:“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7]認為美育就是:“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郭沫若也曾說過,美育是喚醒社會的警鐘,是招返迷羊的圣經,是澄清河濁的阿膠,是鼓舞革命的醍醐。可見審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歷來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美學家、思想家所重視。藝術展示引領學生達到更高的人文境界、思考深入的問題。人文精神是一種對于人類的價值、尊嚴等的關懷,其核心是對人類命運的一種感召,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中,正是因為有個人精神的存在,藝術才有了人性的光輝,在藝術展示過程中學生是創作的主體,學生可以通過在高校藝術學習中提高自我的人文精神,在不斷的藝術實踐、創作中進行自我的訓練。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親自參與鑒賞藝術作品,在一次次的鑒賞與感悟中,深刻體會到藝術的魅力及人文精神。藝術展示就是用最簡單的設計思維來反映更高層次的問題或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到更廣袤的空間中去,對社會有更深入的認識,對世界有更強烈的感觸。
三、結論與展望
學院派展覽就是要搭建一個平臺,一個連接學院與社會的平臺,讓社會上的人更全面更具體地了解中國藝術的現狀,中國藝術高校的教學成果。學院派展覽是借助展覽這種形式讓學生充分地理順自己的藝術情感、技法表現、意識形態的比擬,開拓新的藝術的研究與探索方向。展覽的終極目標就是探求藝術與精神之間的關系,探尋個人表現的張力,給創作者、觀者新的人生啟迪。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84年經濟—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5.
[2]謝亞平.畢業展的使命———觀川美設計藝術學院2009年畢業展[J].美術報,2009(3):32.
[3]李硯祖.中國藝術學研究[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380.
[4]巫鴻,王璜生.地點與模式:當代藝術展覽的反思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37.
[5]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00.
[6]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198.
- 上一篇:藥店醫保服務措施
- 下一篇:無機化學在食品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