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旅融合的目的和意義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旅融合的目的和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旅融合的目的和意義

篇1

四月的仁懷,春和景明。

茅臺鎮酒香四溢,1915慶典廣場、楊柳灣街等重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赤水河旅游公路上車來車往,道路兩旁工人們正忙碌著裝扮綠色新妝;壇廠鎮神采八卦園花香撲鼻,典雅民居錯落有致……

距全省第十一屆旅發大會在茅臺鎮召開不到一個月時間,仁懷市正快馬加鞭,鏖戰正酣。

遵義市委常委、仁懷市委書記張翊皓表示,要搶抓省十一屆旅發大會召開機遇,加快把旅游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把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推進旅游業實現“井噴式”增長。

做“大”旅游品牌

“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边@是清代大儒鄭珍路過仁懷的詠嘆,道出了仁懷這片土地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

仁懷地處赤水河中游,大婁山脈西段北側,是長江上游的綠色生態走廊,是馳名中外的國酒茅臺產地,歷史上川鹽入黔的重要通道,也是“四渡赤水”三渡之地,國酒文化、文化、鹽商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輝映,云幬山森林公園、山森林公園、鹽津河大峽谷等自然景觀相映成趣。

在眾多的人文景觀中,國酒文化猶如赤水河畔一顆璀璨明星,煞是惹眼。

“風來隔壁三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笨胺Q“活化石”的傳統釀造技藝,加之不可復制的氣候和得天獨厚的健康品質,成就了享譽世界的國酒茅臺和特色鮮明的醬香仁懷。

在仁懷出土的商周時期的陶制酒器和疑似宋代酒窖池等文物,無聲地訴說釀酒業悠久歷史。清道光《遵義府志》載:“茅臺酒,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一……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泵枥L了當年茅臺酒的品牌、酒質及生產規模。

從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到建國后成為規格最高、彰顯高貴的國宴酒、外交禮儀酒,再到如今“仁懷醬香酒”品牌價值位列全國區域品牌榜首,無不彰顯國酒茅臺的高貴氣質和獨特“身份”。

2015年4月,知名戰略咨詢專家王志剛到仁懷把脈仁懷市旅游產業發展時表示,一個地方旅游產業發展,要緊緊圍繞唯一性“找魂”,并延展產業鏈支撐旅游產業發展壯大。茅臺品牌的唯一性,使其潛力價值巨大!

依托醬香白酒的品牌影響力,仁懷把“酒”列為旅游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在“酒”文化旅游上做足功夫。

“十二五”期間,仁懷實施“旅游興市”戰略,把“酒”始終列為旅游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加速發展國酒茅臺工業旅游、白酒文化旅游和紅色文化旅游,并將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相結合,為旅游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旅游產品從單一觀光游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的結構轉型,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仁懷累計接待游客1593萬人次,累計實現旅游收入180億元,年均增長23.2%。

乘著第十一屆全省旅游發展大會在仁懷舉辦的東風,仁懷按照“全景域體驗、全過程消費、全產業融合、全民化共享”要求,加快構建“一心兩帶三區四游”(茅臺鎮國酒之心;赤水河酒文化旅游體驗帶和仁赤高速休閑產業經濟帶;鹽津河度假區、空港生態旅游度假區和五馬河、九倉河流域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區;國酒之心探秘游、文化體驗游、醬香名酒品鑒游、美麗鄉村度假游)旅游體系,努力建成一批以生態休閑、觀光旅游和度假養生為主題的景區景點,精心培育山地旅游業態,促進酒旅、農旅、文旅、商旅、城旅深度融合,建設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仁懷的雄心,到2020年旅游總收入突破100億元,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600萬人次,旅游業占全市GDP的6%,占服務業的20%,力爭把茅臺酒文化打造成世界酒文化第一品牌,把茅臺古鎮打造成國酒之心,仁懷市打造成國酒文化之都、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休閑度假勝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做“精”旅游產品

在茅臺鎮中心的赤水河畔,一座具備游客接待、酒文化體驗、賽事活動辦公及集散場所等功能的茅臺驛站已經建成,這個赤水河旅游公路慢行線的起點站將在旅發大會召開之際投入使用。

從茅臺驛站順著赤水河沿岸往北,一條紅色橡膠瀝青鋪設的自行車道途經仁懷二合鎮、合馬鎮、沙灘鄉以及習水縣部分鄉鎮,止于赤水市復興鎮,全長160公里。與慢行系統幾乎并行的赤水河旅游公路全長154公里。在仁懷境內,旅游公路沿線設有景觀帶2個、驛站4個、赤水河低空飛行和房車露營地1個。

遵義市委常委、副市長王祖彬介紹,赤水河旅游公路是落實省委、省政府打造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帶”戰略部署的實際行動,目的是將赤水河打造成休閑、度假、體驗式的旅游目的地,帶動區域經濟、文化、產業等全方位協調發展,將赤水河流域打造成千億級的旅游產業帶。旅游公路按照“貴州第一、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最美旅游精品線要求,充分結合沿線的自然景觀、地形地貌以及豐富的酒、鹽、古鎮、文化等資源,系統打造旅游線景觀景點和配套服務設施,著力提高旅游吸引力和吸附力,達到休養、健身、養生、體驗、探險的目的,最終實現因地制宜、標準適度、休閑體驗漫游的目標。

這是仁懷市為實現旅游業“井噴式”增長所打造的旅游精品線路之一。仁懷市委副書記、市長梁錚說,仁懷將以打造赤水河國際旅游精品線和打造茅臺工業旅游創新示范區為統領,推動旅游提速取得關鍵性成效。

2012年8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茅臺鎮打造成為‘貴州第一、全國一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名鎮?!?/p>

圍繞這一目標,2013年,仁懷市以工業旅游為主抓手,打造形成酒文化旅游體驗環線,南北游客接待中心,國酒生態度假體驗區、國酒紅色文化傳承區、國酒歷史生態展示區、國酒現代生態展示區的“一環兩點四區”功能布局,建設茅臺古鎮文化產業園,傾力打造5A級景區,著力打造全景域旅游,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世界旅游名鎮。

如今,走進茅臺鎮,入口牌坊、南坳立交、茅臺酒廠新大門、白酒一條街、1915慶典廣場、楊柳灣商業街,灰色飛檐和磚墻、深色雕花門窗、青石板路,獨特的人文景觀讓人目不暇接;祭酒臺上,世代傳承的酒道禮儀莊重肅穆;酒文化城中,千年光陰凝結于酒的智慧讓人感慨;茅臺酒廠內,神秘的生產工藝讓人流連忘返……當游客進入茅臺酒廠工業旅游區,便可以從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上領略國酒茅臺的無窮魅力。

茅臺古鎮的建設,打破了仁懷景區景點“群龍無首”的局面。

在做大做強工業旅游的同時,仁懷積極轉變思路,聚焦現代農業園區主陣地,通過實施“農旅一體化”戰略,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走進喜頭鎮云樂新村,青瓦、灰墻、雕窗的黔北民居鱗次櫛比,屋舍前后綠樹成蔭,娛樂小廣場上村民悠然自得,儼然一處“宜居、宜游”的世外桃源。

“新村建成后,來這里玩的人多了起來,每逢節假日更是擠滿了人?!贝迕窈詣俑嬖V記者。

云樂新村是仁懷農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魯班生界“苗山人家”鄉村旅游以及九倉三星壩等美麗鄉村度假游逐步興起,仁懷?臺灣生態農業園、蒼龍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等項目相繼建成。正著力打造的壇廠“神采八卦?醉美鄉村”、蒼龍花木年華等鄉村旅游項目也將在全省第十一屆旅游發展大會上精彩亮相。

一張張靚麗的旅游名片,展現了仁懷市旅游業提速發展的繽紛與活力。

做“優”旅游配套

從仁赤高速仁懷站驅車往仁懷市區行駛,一條長6.7公里的中茅大道兩旁花繁葉茂、層林盡染。這是2015年由茅臺集團和仁懷市政府共同斥資4.3億元打造的中茅生態旅游文化走廊。

產業增綠、公園添綠、鄉村透綠。為了給旅游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仁懷實施“一城一心四線”(即中心城區,茅臺鎮,遵赤高速仁懷段及中茅快線、原S208線中茅段、壇茅一級公路、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綠化工程,在2015年打造園林式景觀1.5萬余畝、造林15.5萬畝基礎上,今年又完成種植花草3000多畝、喬灌木栽植500多萬株。

“把豐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績融進碧水里?!比蕬咽幸詨咽繑嗤蟮臎Q心和氣魄,加強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讓綠水青山成為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為了給游客營造舒適良好的旅游環境,仁懷市委市政府打出旅游配套服務的“組合拳”,構建“快旅慢游”服務體系。

讓游客游得順心。

在貴陽工作的仁懷人熊俊深說,前幾年,他陪一位廣東朋友來仁懷旅游,兩人坐了6個多小時的大巴車才抵達仁懷,舟車勞頓,還沒玩盡興就累得不行,而今只需要兩個多小時。

如今,隨著仁赤高速、茅壇快線建成通車,昔日三不沿的內陸縣市,形成了連接周邊縣市的1小時交通圈,茅臺機場建設加快推進,預計2016年6月首航。大交通的改善,成為仁懷旅游業發展的“助推器”。

讓游客住得安心。

目前,全市范圍內共有酒店、賓館、客棧50余家。仁懷高端打造了茅臺國際大酒店、星辰尊悅大酒店,建設“楊柳灣”、“茅臺人家”、“茅臺印象”等一批主題客棧,全面提升天豪、國酒門等現有酒店,客房達到1800間,床位達到3000個。不同的住宿條件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

讓游客購得稱心。

位于遵赤高速公路的仁懷服務區,一個名為“中國酒都名酒匯”的商鋪里面,白酒商品琳瑯滿目,前來購買的游客絡繹不絕。

“中國酒都名酒匯”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5年10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以來,已吸引并精選了仁懷境內茅臺、國臺、釣魚臺、酒中酒等30家名優白酒企業600余款品牌加盟入駐,交易額近2000萬元,吸引消費者10萬人次。

為讓游客帶回一份有意義的紀念品,仁懷打造了集交易、品鑒、觀光等為一體的全套式商業綜合體,并綜合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商業模式,精心設計打造了集白酒文化體驗、名酒品鑒、線上線下銷售為一體的白酒營銷平臺,真正實現“黔貨出山、名酒先行”。

讓游客玩得開心。

篇2

關鍵詞: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研究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含義

茶文化是人們在飲茶活動過程中,以茶為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特征,是茶與文化的融合、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因此茶文化包含和體現了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發源地,發展至今茶文化內涵已經非常豐富,涵蓋了文化藝術、保健養生、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游等多個方面。當代中國茶文化精神為“廉、美、和、敬”,即追求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二)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為旅游資源,以物質實體文化為載體,依托茶園景觀,開展各種旅游活動,將茶產業與旅游業通過技術、產品、組織、市場等層面進行融合而形成的新型產業鏈條。信陽市作為全國綠茶茶葉種植第二大產區,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濃厚,茶產業已具規模;同時,信陽旅游資源豐富,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發展茶文化生態旅游,推動茶產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為信陽經濟發展添加助力。

二、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意義

(一)促進信陽茶產業與旅游業共同進步

信陽毛尖茶品牌馳名全國,隨著產茶技術的提高,茶產量逐年增加,但信陽毛尖茶仍以內銷為主的市場策略不足以應對茶產品對市場的需求。同時,信陽市旅游企業的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利用豐富的毛尖茶資源,通過推出茶文化旅游產品來提升經營效益已逐漸成為企業共識。將茶產業與旅游業進行融合發展,不僅能為茶產業開辟新的市場,充分滿足茶農和茶企的利益需求,也能塑造具有信陽特色的茶文化生態旅游品牌,實現茶產業和旅游業的共同進步。

(二)促進信陽茶文化傳播,滿足游客文化需求

要打造優質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必須以茶文化為核心,深度挖掘茶文化的歷史和精神。茶文化生態旅游宣傳和普及茶文化知識,旅游者在游覽和參與采茶制茶品茶的過程中,能夠深入了解茶史、茶俗、茶道、茶藝,得到良好的文化傳播和身心體驗,使茶文化生態旅游的觀賞性、參與性、知識性大大加強。

(三)有利于培養出復合型人才

旅游者旅游目的不同,對茶文化的探索與體驗需求也不同,了解內涵豐富的茶文化,感受茶藝精神,離不開專業人員的引導和講解。此外,豐富和研發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也需要專業性人才的參與。因此,做好茶文化生態旅游,必然要培養一批專業和知識復合型人才。

三、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優勢

(一)信陽種茶歷史悠久,茶葉特色突出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興起于宋,繁榮于清,品牌形成歷史悠久。在氣候上,信陽屬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四季溫潤,熱量充足,降雨充沛,土壤肥沃呈酸性,加之沒有工業污染,茶樹生長緩慢,春季嫩芽較多,葉片肥厚茸毛多,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酸、可溶性糖等化學成分含量相對較高,形成了毛尖茶色碧綠、鮮濃爽口的滋味特征,造就了信陽毛尖“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

(二)信陽茶品牌形象好,知名度高

信陽毛尖茶不僅是信陽代表特產之一,更是信陽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在唐代,茶圣陸羽就將信陽列為全國產茶區之一。宋代文豪坡贊譽信陽茶“淮南茶,信陽第一”,清代時信陽毛尖茶已為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信陽毛尖斬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此后在國際國內更是獲獎無數,2010年,信陽研發出“信陽紅”這一新品牌,改變了長江以北不產紅茶的歷史,信陽毛尖和信陽紅成為世界認識信陽、了解信陽的標志。

(三)信陽茶區分布廣泛,自然與人文資源豐富

信陽是全國第二大綠茶種植區域,全市共有128個產茶鄉鎮,茶區分布較為廣泛,形成了五云、兩潭、一山、一寨、一寺的信陽毛尖馳名產地。雞公山、南灣湖、靈山寺等許多著名的旅游風景區也分布其中。此外,信陽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淳樸寧靜的鄉村已成為大眾旅游消遣的熱點,茶鄉旅游頗受游客喜愛。信陽三季采茶期分別為谷雨前后、芒種前和立秋前后,都是旅游的旺季,市場需求旺盛,非常適合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

(四)信陽政府重視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

茶產業是信陽市重要產業之一,在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工作中,政府除了提供政策支持,還加大了資金的投入,為提高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建設保駕護航。連續25年舉辦的信陽文化節成為了拓寬貿易、招商引資、發展旅游、形象展示的優質平臺。信陽市政府還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以鼓勵茶企業創新品牌產品;舉辦關于茶文化旅游園項目的研討會;開展信陽手工炒茶大賽并為毛尖炒制技藝成功申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在政府引導下,信陽多個茶產地采用“旅游+茶產業”模式進行精準扶貧,帶動茶農開辦采茶游、農家樂,吸引數萬國內外游客觀光旅游消費,有力推動鄉村建設。

四、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茶文化挖掘深度不夠

信陽對茶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夠,導致對茶文化價值內涵利用不足。以信陽市每年舉辦的茶文化節為例,活動主要為經貿活動和文娛活動兩部分,涉及訂貨會、洽談會、文藝演出、焰火晚會、電影展映、歌詠比賽、書畫根雕盆景精品拍賣等等。活動內容偏重經濟價值,活動形式創意不足,對茶文化交流與傳播著墨較輕,導致部分群眾對茶葉節的認知僅局限于訂貨會和歌舞表演。這種重經濟而輕文化的思維模式極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此外,信陽缺乏茶文化的專門研究機構,缺少生態旅游開發建設的數據支持。

(二)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特色不鮮明

茶文化生態旅游是近幾年興起的旅游形式,茶旅產品從最初的茶葉生態觀光旅游,發展到現在的茶文化旅游、茶教育旅游、茶商務旅游、茶會展旅游等多樣產品。目前信陽所開發建設的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中,游客依然是賞茶園、品茶湯、買新茶,項目單一,缺乏特色,文化與參與體驗不強,這種流于表面的開發形式難以讓顧客印象深刻,不易產生回頭客,更不利于茶文化生態旅游長遠發展。

(三)旅游設施不完善,服務水平較低

信陽主要的茶產區和茶園大都分布在鄉鎮和農村,雖然景色宜人,但配套設施相對薄弱。通往各茶鄉的公共交通不健全,缺少關于茶鄉的指引和介紹;鄉鎮住宿接待設施數量較少,設施落后,難以留宿客人、延長游客的游覽時間;缺少特色購物商品,除了買茶,顧客對當地土特產缺乏了解,無法促進消費;缺少專業的旅游服務人員,服務質量不高,降低了旅游者的游覽體驗和文化感受。

五、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措施

(一)深度開發利用茶文化,全面塑造茶都形象

開發茶文化生態旅游,首先要做到深度挖掘和利用茶文化歷史和價值內涵。在節慶活動的舉辦中,做到經濟與文化并重,將茶業的經濟貿易和茶道、茶藝相結合;可建設茶文化公園,微觀展示采茶制茶全過程,設置茶文化歷史演進長廊,讓全面系統的茶文化走近大眾的生活;推進茶文化教育進課堂,開辦茶藝興趣班,普及茶文化知識,注重茶文化傳承的教育工作??傊诓栉幕拈_發利用過程中,做好活動與茶文化的鏈接,以期實現信陽市全民知茶懂茶,真正打造“茶都”城市形象。

(二)打造特色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

要想可持續發展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豐富開發特色鮮明的茶文化旅游產品是關鍵。加強茶產業與其他旅游資源聯合,利用雞公山、南灣湖及附近產區開展山水茶、利用靈山寺、凈居寺等宗教圣地開展禪茶文化游;在旅游活動中,開展游客參與式項目,例如體驗茶風俗、欣賞茶藝歌舞、現場學茶藝、猜茶謎、聽茶戲、吃茶宴等;針對不同年齡及消費能力的旅游者設計針對性的茶旅產品,例如針對青少年和大學生推出茶園觀光生態游、針對中老年人群推出茶品保健游、針對愛美女性推出休閑塑身茶旅等。另外,要延長茶旅產業鏈條,豐富茶產品結構。改變信陽茶只有毛尖和信陽紅這種單一的產品結構,開發茶的保健功能,將茶和食品、中藥結合,生產以茶為原料的小吃、具有保健功能的固態及液態茶飲,設計茶藝術品裝飾品等,迎合旅游者的購物需求。以豐富的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務。

(三)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培養專業人才

利用現有的公共交通平臺做好茶文化生態旅游的宣傳推廣;利用通訊設備發送官方茶旅廣告信息;增設直通茶園的公交車;打造高質量的“農家樂”和“民宿”,提高茶區接待能力;利用互聯網建立快速便捷的客我交流平臺,以信息化、網絡化提高游客滿意度。另外,相關部門要重視生態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定期開展茶文化生態旅游人才茶文化知識和服務技能培訓,進行校企合作,打好將要從事生態茶旅工作人才的基礎,引進生態茶旅方面的專家等。

參考文獻:

[1]劉爽.茶文化基于RMP模式的信陽茶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123-125.

[2]羅偉,劉保麗,程叢喜.信陽市茶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7):133-135.

篇3

關鍵詞:石林縣;農莊經濟;旅游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242-02

現代農莊經濟是以市場經濟相對發達為條件,在不改變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體系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為基礎,以資本為紐帶,以委托經營為機制,以生產商品和組織商品交換為目的,按標準化合約方式組織起來的生產經營組織。都市農莊不同于農家樂,而是由現代農業、生態林業、休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項目組成,集一、二、三產業為一體的發展模式。

一、石林縣農莊經濟發展現狀及意義

(一)石林縣都市農莊發展情況

石林萬家歡藍莓莊園、石林錦苑都市農莊、杏林大觀園、云煙印象煙莊和統千香草園、石林縣青澤農莊、石林景尚山水都市休閑農莊、云南業大園林綠化有限公司都市農莊7個項目,已經被石林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石林縣都市農莊規劃點,七個已審定農莊總規劃面積12 895.13畝,建設用地規劃面積644.76畝,占總規劃面積5%。服務設施用地根據各個農莊的詳細性規劃按用地審批程序報批。2012年啟動了石林萬家歡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石林萬家歡藍莓莊園項目和石林統一千州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云煙印象煙莊和統千香草園項目,2013年啟動建設云南青澤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石林縣青澤農莊項目、石林錦苑康乃馨有限公司的石林錦苑都市農莊項目和石林圣火藥業有限公司的杏林大觀園項目。到目前為止,5個已經啟動建設的都市農莊累計完成投資72 495萬元,其中2013年完成投資17 492萬元,2013年以前完成投資55 003萬元。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錦苑花卉為龍頭的花卉產業園,以萬家歡為龍頭的休閑觀光農業園,以圣火杏林國際養生度假村為代表的休閑觀光養生度假園。萬家歡農業生態園是集節水增效示范、高床廄養示范、高校農業示范、旅游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農業科技生態園,園區建設主體由果園、苗木園、養殖園、休閑園組成,給游客帶來了豐富的體驗性,拓展了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杏林大觀園項目,是一個以醫藥文化旅游為前導,集居住、醫療保健、文化娛樂、商貿、綠色農莊為一體的農莊式大型養老社區,通過植入與當地歷史相關的人文元素,對自然景觀進行美化,給與完善的養生條件配置,給入住老人和游客營造頤養天年的快樂空間,促進了康體養生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錦苑花卉在石林投資建設了大型現代花卉產業園,通過整合花卉產業鏈,以花卉為亮點,以農業產業為基礎,搭建錦苑品牌的經營服務型公共平臺。

(二)發展農莊經濟對石林縣旅游發展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農旅結合,推動旅游業和農業的融合發展。臺創園內的每一個都市農莊都有自己的主題,并且融吃喝玩樂購為一體,以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農業高新技術研發、農產品加工配送和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為重點,引領著云南農旅結合、低碳休閑的生活方式,每年都有40多萬人次入園游覽。第二,拉動石林旅游業發展,提高旅游綜合收入。石林旅游目前仍然以觀光游為主,過于依賴門票經濟,因而需要探討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而農莊經濟正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通過特色都市農莊依托石林的旅游資源,拉動石林的旅游業發展,真正做到“吃住行游購娛”,讓游客“留下來”,提高石林旅游綜合收入。第三,有助于整合旅游資源,創新休閑旅游方式。農莊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把石林景區和臺創園片區之間的路線串聯起來,實現旅游資源整合利用,最大限度發揮旅游資源的效用。

二、石林縣農莊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政策還不夠完善

云南省2014年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莊園的意見》,主要是為了鼓勵“老板下鄉”、“資本下鄉”、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從石林縣的實際看,政府在資金扶持、用地審批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但缺乏有關農莊經濟發展的規劃性政策文件,指導性不強,莊園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模仿性。由于政策不完善,使得農莊的優勢難以發揮,市場前景分析、莊園規模定位不清。同時,發改、農業、林業、交通、金融、質檢等部門在部門聯動、項目建設、信息共享、整合資金方面統籌協調不夠。

(二)農莊規劃及選址和建設存在矛盾

石林縣已經啟動建設的5個都市農莊,有4個在云南昆明石林臺灣農民創業園內,石林臺灣農民創業園選址在石林風景名勝區二、三級保護區之內,而石林風景區的總體規劃在石林臺灣農民創業園選址前就完成了,所以園區的選址不符合石林風景區總體規劃,建設用地批下來后,園區入園項目建設在辦理選址意見書時沒有依據,無法辦理項目開工的前期手續和相關證照,造成建設上的實際困難。由于4個都市農莊的項目和部分規劃地點在石林風景區保護范圍內,在辦理環保、水保、住建等部門的審批手續時難度大。此外,建設用地及5%以內的設施用地難以落實。

(三)農莊土地占用導致農民權益受損

由于農莊項目的特殊性,石林縣各大農莊在建設初期的占地及規劃面積都較大,平均每個農莊的面積超過1 000畝。農莊建設用地大,難免要占用到周邊農民的土地,盡管目前石林縣的農莊規劃用地主要集中在石林臺灣農民創業園、石林旅游度假區、國家圭山森林公園、九石阿旅游專線附近,但都難以避免要占用到農民土地。農莊經濟目前主要通過企業要推動,因此農莊開發商在運營過程中必然要以盈利為主,加之沒有相關的政策法規約束,因此處于實際的壟斷地位,在農莊內打工的農民工資低、報酬少,利益分配不公;在土地補償方面,政府的土地政策也沒有明顯的傾斜,農民獲得的補償有限;而一些失去大部分土地的農民沒有穩定生活來源,加劇了生活困難。農民權益受損,就會導致石林旅游資源和人力資源、土地資源不能實現很好的融合發展,也阻礙了石林旅游轉型升級的步伐。

(四)農莊經濟運行機制不暢

由于資金、經營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約,石林縣的農莊開發商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管理規范、經營不善、違規操作等問題。例如:有的開發商經營管理能力較弱,導致農莊管理不規范,營銷手段匱乏,難以實現預期收益;有的開發商在經營過程中經營轉向,違背了農莊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一些開發商的服務體系不全,因而導致莊園發展受到制約?;谏鲜鲆蛩兀龠M土地、資金、管理、技術、人才、市場、信息等生產要素尚未在石林縣農業莊園集聚和合理流動,農莊經濟運行機制不暢。農莊經濟運行機制不暢,導致了各農莊收益盈利模式的不穩定,影響了農莊經濟在市農林旅游綜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三、推動石林縣農莊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出臺農莊經濟的政策和意見

莊園經濟既是一種經濟模式,又是一種發展戰略和規劃思想,更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創新,各級政府是推動其大力發展的責任主體。石林縣應根據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出臺的發展都市農莊(農場)的相關政策,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和建設標準,確?!罢鲗А堫^帶動、多措聯動”的措施得到保障,使都市農莊建設質量、速度、效益并重,得到健康發展并發揮其應有的效益。通過農莊經濟發展政策或意見的出臺,指導石林縣農莊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在資金、稅收、用地、體制、機制等方面給予明確支持。

(二)完善農莊的規劃編制

在編制農莊規劃時首先要考慮分片區、分類型、分特色進行開發建設,避免大部分農莊出現模式單一、風格雷同、缺少獨特創意等問題。通過農莊經濟的深入調查研究,建立和完善石林農莊在項目用地、資金籌措、農民工安置、產品和服務開發等方面的機制,確保農莊規劃的科學編制。其次,整體布局、統籌安排,避免單純企業行為導致農莊的盲目建設,確保政府主導、監管到位。最后,因地制宜,高起點、高標準規劃農莊發展方向和目標,要充分體現“一莊一品”的獨特魅力,并讓農莊建設和鄉村旅游規劃、農村土地規劃、農業產業規劃等銜接,促進石林縣旅游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合理組織供地,發揮農民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

農莊項目選址確定后,由項目所在縣都市農莊發展領導小組根據項目規劃組織土地(林地)流轉和依法辦理征占用手續,并負責實施項目基礎設施配套工作。提倡和允許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采用轉包、轉讓、“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和出租等多種形式進行有償轉讓,促進農村土地依法、有償合理流轉。上級政府應給予安排配套設施建設專項用地指標和專項扶持資金。

在此基礎上,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規范農莊用工報酬標準,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創造性地發展多樣化的現代農莊。石林縣政府可以實行差別化政策,鼓勵各農莊因地制宜開發不同的產品與服務體系,打造特色鄉村旅游體系。各農莊應加強對村民的旅游專業培訓,邀請更多村民參與到農莊的建設中,實現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和旅游資源整合,更好地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四)構建良性的農莊經濟運行機制

首先,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堅持民辦是為了更好地樹立市場經濟觀念,尊重投資開發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堅持民管可以有效地避免盲目決策、管理混亂、損失浪費等行為,提高農莊經濟項目的收益。堅持民受益是農莊經濟組織的生命力所在,農莊發展建設好了,消費者才能享有安全豐富的食品和休閑娛樂、回歸田園的體驗,讓農業、企業、農民、消費者都受益。其次,建立莊園經濟監管機制。石林縣農業、林業、水利、科技、商務、質監、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多部門應實現聯動,以此整合資源、項目和資金,協調配合,引導投資開發企業制定管理標準,促使農莊正確處理利益分配關系,確保群眾利益不受損害。最后,依托資源多元化發展,打造特色產業示范園,建立集生產、加工、物流、旅游、購物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莊園。通過旅游資源的整合、綜合開發和利用,不斷發揮農莊經濟在石林旅游綜合收入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全域旅游;旅游扶貧;城口縣

中圖分類號:K9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3-0133-02

1 引言

貧困問題作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人們對它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1945 年聯合國成立之時就把“消滅貧困”寫進了《聯合國》[1]。曾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近年來,鄉村旅游扶貧工作被列為扶貧開發10項重點工作之一。據統計,全國12.8萬個貧困村中,至少一半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發展鄉村旅游的貧困村又可以帶動70%的貧困戶脫貧。目前,全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10%以上貧困人口脫貧,旅游脫貧人數達1000萬人以上,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農村扶貧開發的主渠道。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重慶市最北端,集“老、邊、山、窮”于一體,現有90個貧困村、10994戶貧困戶、貧困人口37567人,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全重慶市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

2 相關概念辨析

2.1 全域旅游

在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指出,傳統的景點旅游發展模式已不能滿足旅游發展要求,必須轉變旅游發展思路,創新旅游發展戰略,加快旅游發展階段演進,推動我國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2]。隨后,全域旅游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高度關注和廣泛探討。厲新建[3]重點研究了全域旅游應具備的核心理念,提出要有全新資源觀、全新產品觀、全新產業觀和全新市場觀的四新理念,以及落實全域旅游理念的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時空、全方位、全社會、全部門、全游客的“八全”架構。而張輝則認為,全域旅游不應從“全”的角度來認識,而應該從“域”的角度來解釋,要通過全域旅游的實踐,實現空間域、產業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備[4]。2016年2月,國家旅游局了《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驗收標準》,并公布了首批包括262個市縣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名單。全域旅游作為一種開放共享式的發展理念,對區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2 旅游扶貧

旅游扶貧是指通過開發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興辦旅游經濟實體,使旅游業形成區域支柱產業,實現貧困地區居民和地方財政雙脫貧致富[5]。我國關于旅游扶貧問題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一些“老、少、邊、窮”地區的旅游開發帶動當地脫貧致富的實踐經驗總結而興起的。由于我國旅游資源富集區往往與貧困鄉村有很大的重合性,這便在“發展旅游業”與“扶貧”之間建立了有機聯系。旅游扶貧作為一種增強內生動力的產業扶貧方式,以其強大的市場優勢、新興的產業活力、強勁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帶動作用,在我國扶貧開發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以其銳不可當之勢正成為我扶貧攻堅的嶄新生力軍。

2.3 全域旅游與旅游扶貧的關聯

2.3.1 以“共享”為特征的全域旅游為旅游扶貧理論提供了新支撐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旅游扶貧作為一種產業扶貧方式,其積極作用已被廣泛認可。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曾指出,推進全域旅游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現實要求,是旅游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全域旅游強調“共享性”,即旅游發展成果要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然而,我國旅游業發展目前還處在以景點旅游為主,企業利潤最大化的階段,存在不同程度的“與民爭利”、“受益不均”和“社區排斥”現象。發展全域旅游,就是要致力于實現全社會共建共享,通過全域旅游推動和助力我國扶貧戰略目標,讓廣大群眾在旅游發展中真正受益。因此,以“共享”為主要特征的全域旅游內含了“共富”的理論基因,為貧困地區通過發展旅游而實現“共富”的目標提供了重要支撐[6]。

2.3.2 以推進“旅游+”為核心的全域旅游為旅游扶貧的開展指明了新路徑

跨界融合是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征,全域旅游的核心不在于空間上的各種“全”,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要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改變以單一旅游形態為主導的旅游產業結構,構建起以旅游為平臺的復合型旅游產業結構[7]。鄉村旅游資源是旅游扶貧的重要資源基礎,立足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旅游+”的手段,通過加大旅游與農業、商貿、金融、文化、互聯網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將有效地激發區域經濟活力,提高旅游產業鏈本地化水平,提升鄉村旅游扶貧效應。因而,“旅游+”不僅是實現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徑,也是旅游扶貧開發的新方向。

3 城口縣全域“旅游+”扶貧發展模式

城口縣位于重慶市東北邊緣,四川省、陜西省、重慶市三?。ㄊ校┙唤缣帯Hh幅員面積3292 km2,人口25萬人。城口生態優勢明顯,常年平均氣溫13.9 ℃,夏季平均氣溫23.0 ℃左右,頗為宜居。森林覆蓋率達64.5%,是難得的天然氧吧,享有“中國生態氣候明珠”的美譽。建有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重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巴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綜合指數69.62,居全市第一。此外,城口的物產資源亦相當豐富。城口山神漆器、九重山牌野生山核桃被列入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首批保護產品;城口山地雞、城口蜂蜜、雞鳴茶葉等多個生態產品獲有機食品認證。

目前,城口仍是全市發展最滯后的地區,集“革命老區、邊遠山區、高寒深石山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于一體。其貧困的主要原因有:①基礎設施落后,缺乏連接周邊大中城市的快捷交通,是全市唯一沒有鐵路、高速公路、航空覆蓋的貧困縣;②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農業體量不大,工業效益低,旅游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剛剛起步,特色產業優勢不突出。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依托其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生物資源發展旅游扶貧,已成為城口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所在。

3.1 “旅游+農業”農旅融合推動旅游扶貧。

農作物的生產過程、自然的生態環境、傳統的農耕文化以及質樸的農家生活對久居城市的人們來說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過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交叉融合,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的生態農業旅游,將有助于激發傳統農業的潛在活力。生態農業旅游的基礎是農業,立足點在農村,主體是農民,對象是旅游者,本質在體驗。通過創意活動的設計,滿足游客對農業活動全面體驗的需求,將成為貧困鄉村旅游脫貧的突破口。

自2012年起,城口縣政府引導村民創建了“大巴山森林人家”的農家樂品牌,時至今日,掛牌評星的已有280多家。做好體驗型生態農業旅游,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構建優美綠色環保的自然環境。二是增加游客真實的農業生產體驗。游客選擇鄉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緩解城市生活壓力,享受鄉村田園式生活,因此應充分挖掘鄉村田園的體驗要素,吃農家飯、干田間活、賞梯田景、住田園居,使耕作、采摘、烹飪、科普等體驗都能在其中找到對應訴求,有效地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基于此,常住游客在當地的消費將成為貧困戶收入的重要來源。此外,體驗型農業旅游可以使農民全面展示農事特長,全面參與旅游經營,且從業門檻降低,一年四季均可接待體驗旅游者,接待周期的延長也將增加農民的直接收益[8]。

3.2 “旅游+養老”農家養老助力旅游扶貧。

老年旅游是新興旅游市場。當前我國60歲以上的居民超過1.6億人,到2020年將超過2億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旅游需求大幅上升,旅游消費潛力巨大。旅游養老是老年人為了尋找更舒適的養老環境離開他們的常住地,到其他地方休閑、度假、養生,連續時間不超過一年的活動[9]。一般來說,宜人的氣候、優質的空氣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候鳥式”旅游養老者目的地選擇的主要考慮因素。而城口縣依托其突出的生態優勢,可發展為老年人休閑養老的不二之地。

城口旅游發展應正視外部交通瓶頸的問題,將“長宿”作為城口旅游的核心認知來塑造,依托其處于大山深處良好的生態優勢,把交通的距離的劣勢轉化為營銷上的賣點和競爭上的特色吸引力,引客并且留客。將閑置農宅統一承租給合作社或公司,根據養老需求進行統一管理和改造,大力發展農家休閑養老。由于老年人時間充裕,多選擇錯開大眾旅游高峰而出行,并且會在農村停留較長時間,這不僅可以化解以“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游休閑設施的季節性閑置問題,還可以緩解城市不斷增大的養老壓力。從旅游扶貧的角度,拓展旅游養老市場不僅可以使村民獲得房屋的租金收入,按年度獲項目盈利分紅。同時,還可以通過在養老產業中的服務崗位上就業獲得工資性收入。

3.3 “旅游+互聯網”信息網絡加速旅游扶貧。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O2O電子商務的興起,消費者的信息獲取方式、消費習慣、支付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轉變。旅游扶貧應更加注重市場環境的變化,立足消費者體驗角度,從資訊獲取、購物流程、服務體驗、評價回饋等多角度建立貧困戶與旅游客源市場的聯系,探索互聯網時代的新型旅游扶貧模式。

2015年,城口全面啟動“網上村莊”電商扶貧村建設。將貧困村內的鄉村旅游、農特產品等資源與電商平臺進行對接。但服務內容單一,僅限于食宿預定和農特產品網購。為擴大扶貧的效果,可規劃將“網上村莊”升級為“e老鄉”鄉村旅游云平臺。平臺由老鄉籌、老鄉游和老鄉匯三個板塊串聯農業項目的籌資、生產、銷售三階段,打造一條消費者體驗產業鏈。其中,老鄉籌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募集社會分散資本的“眾籌扶貧”模式,讓都市人群與農村貧困人群互動起來,幫助貧困戶的農業項目籌集資金。老鄉游是指游客通過互聯網認購一定面積的田地或果樹,委托貧困戶代為管理,并預付所需的生產和管理費用。游客閑暇時可來地里親自種植和采摘,體驗農耕的樂趣,將虛擬的“開心農場”在線下實現。老鄉匯則是指在農產品成熟S收后,由貧困戶直接將產品通過物流回饋給曾經參與眾籌的出資者以及認種土地果樹的消費者,既讓城里人奉獻的愛心有了回報,又讓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有了合適的銷路。“e老鄉”鄉村旅游云平臺的建立為鄉村經濟的提質增效以及精準扶貧的落實提供了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 佳,鐘林生,成升魁.中國旅游扶貧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156~162.

[2]李金早.從景點旅游走向全域旅游我國“十三五”旅游發展開創新局面[EB/OL].http:///xxfb/jdxwnew2/201601/t20160129_759445.shtml,2016-01-29.

[3]厲新建,張凌云,崔 莉.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4]張 輝,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學刊,2016,31(9):15~17.

[5]丁煥峰.國內旅游扶貧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2004,19(3):32~36.

[6]胡志毅.全域旅游的精準扶貧機制分析[N].中國旅游報,2016-10-04(3).

[7]石培華.“旅游+”是實現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徑[N].中國旅游報,2016-05-11(3).

篇5

    關鍵詞:旅游產業;城市發展;體育賽事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深,為發展經濟,擴大城市影響力,將舉辦體育賽事作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為中國許多城市的共識。作為新興產業,體育能夠形成巨大的消費市場,成為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是舉辦過奧運會的北京以及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盡力爭取舉辦國際或國家級大賽。如青海省的環青海湖自行車公路賽,大連、廈門的國際馬拉松賽,三亞的國際沙灘排球賽,廣西柳州的f1摩托艇比賽等等。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文化特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溪至今并未把體育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項目。

    雖然本溪在體育產業開發方面起步較晚,但可以借鑒國內外城市的經驗教訓,挖掘潛在優勢。

    2010年8月末在沈陽市舉行的世界女子9球錦標賽,在比賽期間的廣告中,億萬觀眾還發現并迷上楓葉之都— — 本溪。然而這只是牛刀小試,2013年將在遼寧省舉辦的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將成為本溪市借力體育,發展旅游產業,進一步提高本溪城市品位的更大契機。遼寧申辦全運會成功,遼寧旅游業是受益最大的產業之一,將直接促進遼寧旅游產業再上一個臺階。如何充分把握利用遼寧全運會機遇,突出發揮本溪市的鄰近沈陽主賽區的區位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全面提升本溪市旅游國際形象和旅游產業水平,推進本溪向旅游強市的轉變,具有重大意義。

    1 本溪旅游產業所面臨的全運會機遇本溪作為十二屆全運會主賽場沈陽的鄰近城市,在沈本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在全運會經濟競爭中已經占據有利位置,全運會將為本溪市旅游業的發展帶來難逢的機遇和深遠的影響。

    1)旅游基礎設施將得到有效改善

作為全運會的分賽場城市,其最大影響將是促進本溪市城市建設。申辦全運會成功之后,本溪市及時制定了“迎全運、創品牌、樹形象”3年行動計劃。以全運會場館建設為中心,全力提升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啟動“三大工程”:沈溪新城體育中心工程、本溪市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本溪市體育場改造工程。這些地標性建筑將全面改造本溪市的基礎設施、交通、環保、通訊和比賽場館,客觀上也全面改善了本溪市的旅游環境。

    2)旅游市場的客源結構將得以完善到本溪的游客多為附近城市的中短途游客,省外、境外旅游是本溪市旅游業的薄弱環節。全運會女子籃球項目、青年足球項目和公路自行車項目的比賽在本溪市舉行,必將帶來一定數量的運動員、工作人員、新聞記者和觀看賽事及觀光的海內外旅游者,為促進本溪市的省外、境外旅游市場提供良好機遇。 2013年全運會將使全國、乃至世界了解本溪,創造本溪市最佳旅游形象品牌,從而帶動全運會之后省外、境外游客數量的持續增加,為打開省外、境外旅游市場奠定基礎。

    3)旅游服務質量將會全面提升

旅游接待服務,也是全運會接待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溪市鮮有接待大型活動的服務經驗,因此在迎接全運會的準備工作中,接待服務必然會登上一個新的臺階。扎實推行行業服務質量標準和服務禮儀規范,加強賓館飯店、旅行社、旅游景區、導游人員的服務質量考核和監督。尤其是加強對接待酒店管理人員以及導游人員的培訓,包括旅游服務行業標準、旅游安全保障知識、酒店服務禮儀規范、酒店安全應急管理等,借機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4)旅游相關產業將獲得快速發展

旅游產業是一個關聯性極強的產業,它幾乎與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都發生著直接與間接的關系。

    全運會帶來的大量商機,為本溪市結合自身特點,將旅游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采用商旅結合、文旅結合、體旅結合、交旅結合、工旅結合、農旅結合等諸多模式創造了條件。促使本溪市在拓展旅游市場的同時,進一步振興鋼鐵、制藥等行業。

    2 抓住全運會機遇,加快本溪市旅游業發展的對策2.1 展示本溪旅游“三都五城”的形象品牌旅游形象是現代旅游業最重要的競爭手段之一。全運會是目前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大型體育活動,央視直播所帶來的巨大媒體效應是樹立一個地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佳載體。因此要充分認識到全運會給本溪市所帶來的巨大機遇,借此樹立起本溪旅游在國內外的優良品牌。本溪市應該撥出專款加大對全運會旅游的宣傳促銷活動,著力宣傳市政府的“三都五城”規劃?!叭嘉宄恰奔仁潜鞠奶厣彩潜鞠膴^斗目標,同時也是加快本溪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措施,建設“三都五城”即是將特色、目標、措施三位一體。“三都”是指鋼鐵之都、醫藥之都和楓葉之都,“五城”指的是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通過全運會將本溪“三都五城”的風采展現給世人,向世人展現一個和諧、文明的新本溪。

    2.2 加快本溪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本溪市應該抓住全運會機遇,努力經營現代與傳統相結合、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旅游城市的發展目標,應加大投資改造城市基礎設施、交通、信息服務系統,提升本溪城市品位。在本溪市老區改造和新城區開發建設中,應按照高標準和適度超前的要求,建設具有現代氣息,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配套體系;應重點規劃建設好平頂山公園、太子河水上樂園、本鋼工業園、溪湖公園,真正建成城中有山水、山水在城中的花園式城市;應建設五星級酒店、國際會議中心等,在增強賽會接待能力的同時,增強旅游對外接待能力,提升服務水平。如果財力允許,可開全國風氣之先,在本溪的青山碧水問建設一條自行車專用公路。使2013年全運會在本溪市旅游業發展中發揮出最佳效益,促進本溪市旅游業的全面進步。

    2.3 加強本溪城市文化建設與宣傳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旅游之魂,而且與旅游業發展共生相伴,因此旅游業也可以說就是文化產業。

    本溪市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如生態地質文化、太子河文化、滿族文化、高句麗文化、宗教文化等,但發掘、整理和研究的程度還比較低,遠未形成市場化,屬于“養在深閨人未識”。因此應加強本溪旅游的文化包裝,并借全運會東風,進行宣傳促銷。比如應借鑒五女山申遺成功的經驗,啟動本溪水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本溪國家地質公園申報世界地質公園;應充分展示以滿族為代表的民俗民間文化等等。

    2.4 建立專門研究機構

作為本溪市唯一的高等學校,遼寧科技學院已經將旅游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學科,并先后成立了“兩所一會”,即“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本溪民俗地域研究所”和“本溪旅游地學學會”。作為專業的研究機構應把本溪市全運會旅游作為專項研究課題,圍繞全運會進行全面調研,組織召開“全運會與本溪旅游”等方面的理論研討會,設計集地方特色與體育特色相結合的旅游產品,制定本溪全運會旅游促銷戰略和具體實施措施等等,并將研究結果上報有關機構。協調本溪市全運會旅游產品的對外宣傳促銷工作,使全運會效益在本溪市旅游業得到最大發揮。

    2.5 打造屬于本溪市的體育賽事隨著旅游業態的變化,傳統風光旅游以及靜態的文化旅游已經逐漸略顯單調了,具有活力的體育旅游以及其他的休閑特色旅游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旅游業的時尚。本溪市如果把自己定位為現代國際旅游城市,就應該著力打造把體育精神和滿族文化相切合的文化。只有通過體育賽事才能彰顯一個城市的活力,才能彰顯一個城市的面貌。因為體育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它能表現一個城市的形象、風貌以及特有的精神。選擇什么樣的品牌賽事,應該和本溪城市所特有的地理環境以及本溪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相切合,通過這樣的賽事可以顯示城市的整體風貌。比如近年來本溪市的自行車項目成績顯著,是否可以考慮將自行車運動作為本溪市標志性休閑運動品牌,使其集娛樂性、參與性為一體,突出運動休閑、全民參與、時尚旅游的特色。每年定期舉行,內容可包括賽事、開幕式、時尚活動、商品展銷、培訓研討、創意征集等。可將比賽場地安排在本溪溫泉度假區、水洞景區、關門山景區、五女山景區、大雅河漂流景區、本溪湖景區等本溪著名景區,將最具本溪地域標志的高山、大河、奇洞、紅葉、森林、溫泉等元素,通過電視賽事轉播,傳遍全國的每個角落。

    本溪需要體育賽事作為名片,借此打造城市名片,體育賽事也同樣需要本溪特有的旅游資源來塑造賽事的品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進行均衡充電,同時由于維護的原因,未及時檢查蓄電池單格電壓和補加水等,造成2006年一臺632內燃機車出現了過熱失控現象,并使一組閥控式鉛酸蓄電池全部報廢,其它內燃機車蓄電池組也相繼出現熱失控前期癥兆,由于及時按上述工藝進行補救,至今未出現蓄電池過熱失控現象,蓄電池的使用壽命均高于設計要求,且蓄電池的容量沒有太大的變化。保證了內燃機車的可靠運用,同時降低了機車的運用成本。

篇6

關 鍵 詞 :意境 構思 神似 情景交融

中國自古以來都以意境品評繪畫作品,畫作的意境體現了作品的深邃精神內涵,在風景寫生中營造意境是教學的重要要求。

意境是繪畫基本要素的綜合反映,它以各種匠心獨運的藝術手法營造出濃烈的畫面氣氛和超脫自然的客觀物象,表現一種情景交融、物我貫通,無比廣闊的藝術的化境。

意境在《辭?!分惺沁@樣解釋的:“意境:文藝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且有虛實相生,意與境偕,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中國古典文論獨標境界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優秀的文學藝術往往是情與景,意與境相交融,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①這指明了繪畫的意境。然而不同的藝術家對意境的理解不一,如:北宋郭熙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李可染說“意境”是繪畫的靈魂;唐代劉禹錫的“象外之象”“境生于象外”;有的藝術家重“實景”,有的重“真景”,有的重“夢景”,有的重“神景”。在今天的色彩風景寫生中,筆者認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以景表情,以獨特的構思達到畫面有序,氣氛濃烈,物象神似,感人至深。色彩風景寫生時要求充分的投入,完善畫面元素優化,增強畫面的意境表達。

寫生時營造意境,要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勝。要做到這種境界,就要處理好由景生情,以情表意,由意入境的關系,必須在色彩寫生時從多方面進行創造。

第一,格調高雅,深思周密的構思。一幅色彩風景寫生作品的格調優雅,耐人尋味,它直接體現了作者的精神氣質,因此加強自我修養必不可少。面對自然景物在營造意境時首先是選景,選擇你感興趣的景,由景生情,以情觀景,從而把看到的繁雜的景物在大腦中加工成藝術形象,確定立意和表現形式。立意或是明快的、簡樸的,或是秀美的、蒼勁的……不同立意應選擇不同的表現形式,如筆觸的運用、色彩的薄厚、調子明度高低……通過點、線、面、色有機變化組合的視覺造型語言營造意境中的具體形象。立意與形式確定后采取相應的構圖方式,如邊角構圖,三角構圖,S形構圖等。從構圖的規律和法則凈化畫面中的各種構成元素,如區分物象均衡、對比、節奏、變化統一、主次、虛實、前后、藏露等巧妙的經營位置,以虛求實,以真求神,以有求無,無限寓于有限之中營造象外之境。在這個過程中觸景生情,以情觀景,寄情于景,最后達到情景交融,以景傳情的妙境。

第二,畫面的色調營造一種氣氛,就是說要有境。色彩的不同傾向可傳達不同的情境,如傾向大紅色調讓人感到熱烈、興奮,充滿激情,使人聯想到中午或夏天等;傾向黃的色調讓人感覺成熟,使人聯想到秋天;冷色調讓人感覺凄涼、陰冷,使人聯想到雨天或早晨。不同的色調讓人感受和聯想到不同情境。色調對于作者更能表現當時的感受和情緒,更能使觀者身臨其境,感受畫作的整體魅力。 轉貼于

第三,建造畫面秩序和情景。提煉所畫物象的各種關系,一幅畫中所有表現對象的主賓、空間、透視、輕重等各種對比關系突出體現了其思想內容。反之畫面對象平均、秩序混亂、思想模糊不清,讓人看不清、沒啟迪,更談不上美,這樣的作品沒有任何意義。因而我們畫畫時要從大小、前后、虛實、遠近、高低、冷暖等對比關系;視角變化,畫幅大小長短等構圖的形式,語言表達形式,材料運用及筆觸變化等方面,通過概括、加減、聚散、夸張、重疊等藝術手法的處理給畫面建造秩序和情景,清楚地表達畫者的思想情感,使畫面有更深的精神內涵。

第四,注重“神似”。神似是中國畫的理念,南朝山水畫家宗炳強調山水畫的“暢神”概念,強調主觀作用,抒發胸懷,發揮以形似傳神的寫意功能。在風景寫生中自然物的繁雜不可能都畫出,這時我們為解決此問題,應簡潔地概括追求形似,以畫印象,畫感覺取代客觀對象。在風景畫中忽略或放棄具體的自然景物的細節描繪,取而代之的是意象描繪,注重抒發主觀情緒,強調“意”的表達,不拘泥于“形”似和“筆”到,但有時意到,筆不到,形不似,則減弱意境成分。對于“神似”要恰當地把握,才能加強意境??傊饩呈窃旎c心源的合一。如北宋范寬的《蹊山行旅圖》,樹叢掩映之下的小人及驢馬,人與自然的比例充分表現了人對自然崇敬的高遠意境。西方畫家也不例外,如法國畫家彼愛爾·波納爾風景油畫《棕櫚之枝》的空間意境表現獨具匠心,他畫中光線強烈,色彩純度很高,畫面中間色彩略有變化的紅房子,畫面上方棕櫚葉從頭到尾畫出許多變化。遠處明亮藍色背景映襯出高高低低不同的造型,細微多樣的描繪使畫面層次豐富多彩,近景與遠景的區分造成空間氣韻,色塊對比和光影效果引人入神。畫中人物很“虛”,隱約的輪廓造成人物“神似”和藍色背景相協調,中景的房子清晰可見,這種虛實對比和高純補色對比,使整幅畫處于陽光明媚人物閑逸意境中。畫中虛實情境和空間韻致的高度意象化和精神化,有如閑逸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作者心里蕩漾。這是巧妙地利用虛與實、藏與露的藝術處理手法造成的一種高境界;相反,則境界愈小。從中外大師物象處理中可以看出,各種物體在情境中相互包容、滲透與變化,從而構成深遠的意境,使之產生耐人尋味的藝術幻覺和相應的情趣。審美的愉悅不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于反映過程中美的再創造。在創造性的意境想象中,審美者能獲得無窮之味、不盡之意。意境是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融合的結晶,是主客觀相統一的產物。

意境的營造是繪畫的靈魂,也是構圖藝術的最終目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創造的最終目的,融情于景是構思、營造意境的繪畫構成方式?!俺鲂乱庥诜ǘ戎?,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宋·蘇軾),既達到了意境的造化,又不失構圖藝術的美感內涵,借景抒情,完美契合,超以象外。色彩風景寫生不論是油畫還是水彩畫、水粉畫,在寫生過程中需注重構思構圖、情感的融入及意境的營造。寫生是一種繪畫綜合能力的訓練,大家要重視結合各知識點的綜合利用,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主觀與客觀、理性與情感、理想與現實等各種因素融合一體。面對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優美動人的風景,畫出佳作來,順利地完成寫生課程任務。

注釋 :

①夏征農主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P2026.

參考文獻 :

篇7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進入2013年,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爭先恐后想成為“森女”、流行服飾將“小碎花”打得火熱、地產商將田園小區作為噱頭等等,無一不表達著人們對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的向往。吃農家菜、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的早期農家樂,已難以滿足都市人的休閑需求,國內許多生態農莊已經走向產業化、集群化的發展路徑。在追求個性化的時代,如何在保證農業產業效益遞增的基礎上,將農業產業和旅游產業進行融合發展農莊旅游已經成為很多學者們研究的熱點。

1農莊旅游的核心價值

農莊旅游的核心價值體現在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等多個方面,具體體現如圖1所示:

1.1農業產業支撐價值

農業產業支撐價值主要體驗在3個方面,農莊旅游全產業鏈價值,農莊旅游是以農業為本,將農業產業與旅游休閑業全面結合的旅游方式。全產業鏈體現到與第一、三產業集成,拓寬到食、住、行、游、購、娛的各個方面,使各產業鏈得以延伸,共同發展;農莊旅游產業融合價值,農莊旅游主要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是農莊旅游發展的主要特征,以農業產業為本的相互融合,并不會使旅游產業的功能產生弱化,反而會通過合作達到共贏的效果,產生更多的發展機會;跨產業價值,農莊旅游打破了傳統的產業嚴格劃分的界限,更智能的將產業進行柔性融合,體現出了跨產業的超額價值。

1.2農耕文化傳承價值

農莊旅游是以農耕文化為靈魂,將傳統的農耕文化融入到旅游產品的開發中,使得鄉土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旅游產品的開發離不開文化的挖掘,農莊旅游也同樣不能脫離農耕文化而開展旅游活動,鄉土特有的農耕文化是本農莊區別于其他農莊最根本的元素。農莊旅游產品在規劃開發的過程中對農耕文化進行深度挖掘,賦予其旅游功能,才能在旅游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掌握特有的目標市場群體。使得鄉土文化資源得到深度的開發;也使得農耕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傳統文化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珍稀文化再一次得到人們的重視,也賦予了農莊旅游更高的文化價值。

1.3農業科普教育價值

現代人對于休閑體驗的重視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扶持,農莊旅游從觀光農園不斷的向廣度和深度進行演化。農莊旅游在整合農業資源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自然、生物、人文等科普教育價值,人們在試探性的開發中賦予其特定的教育意義,結合特定或不特定的教育目標,能夠將農業觀光、鄉村度假和科普教育很好的結合,寓教于樂,達到農業科普教育的目的。在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之下,許多觀光農莊都將科普教育體驗活動融入其中,使農莊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同時具有科普教育價值。

1.4農業科技創新價值

農莊旅游要求立足于科技生態農業,將科技農業生產活動與田園休閑生活方式以及鄉村野趣的生活環境等作為賣點進行深度包裝和策劃,這樣從主觀層面上需要農業科技創新來滿足游客的需求,從客觀層面上需要農業科技創新來增強農莊的旅游競爭力和經濟實力。農業科技創新是農莊旅游的核心競動力,離開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撐,農莊旅游很難實現轉型升級來滿足文化素養日益提高的當代游客的需要。

1.5鄉村生態環境價值

生活在鋼筋水泥土中的都市人群,期望回歸自然、親近田園的愿望日益增強,對優美的山水田園有著強烈的憧憬和向往。都市人群到農莊旅游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環境、迷人的田野風光和新鮮的空氣來舒緩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緊張的情緒,達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因此,為了滿足游客的需要,農莊的發展在對生態環境和景觀美度等方面都不斷的提高要求,這樣大大推動了農村的村容改造、衛生條件的改善、環境的治理以及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對鄉村生態環境的建設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1.6城鄉一體化建設價值

農莊旅游的發展,能夠有效的整合農村旅游資源,將農業旅游產品引進市場,通過自身的特色產品吸引著城市的人流、物流以及外來投資者的資金,促進我國新農村的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城鄉一體化是新時期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將城市與農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使整個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核心價值的轉化路徑

農莊旅游的核心價值是通過將農業資源轉化為具體的旅游產品來實現的,進而探索農莊旅游發展的不同發展模式,目前國內農莊旅游發展主要圍繞以下模式進行開發:

2.1觀光農莊

觀光農莊是依托農莊內優美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交通優勢,通過規劃建設成為具有觀光旅游功能鄉村生態農莊。農莊內提供觀光游客所需的各種服務設施,使游客在觀賞生態的田園風光的同時,對農莊內的農產品進行收集采摘,來達到增加游客停留時間的目的。觀光農莊旅游主要側重于觀光旅游產品的開發,將休閑度假類旅游產品和其他旅游產品作為輔助產品進行包裝,本身要求農莊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農莊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的主要吸引物。

目前,越來越多的游客對于農莊旅游的需求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單純的觀光基礎上,他們希望能夠更長時間的停留在農莊內體驗農業文化、享受鄉村生活,因此越來越多的觀光農莊不斷地將其單一的觀光旅游功能進行豐富,通過建設休閑度假設施,達到農莊轉型的目的。觀光農莊的類型一般包括觀光果園、觀光蔬菜園、觀光茶園、觀光花卉園、觀光瓜園等等。

英才農莊在旅游規劃中,特別強調讓游客“動手”,項目建設在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在食、住、行、游、購、娛等全方位通過活動的設計增加消費者停留時間,提高農莊經濟效益。在活動策劃中,既設計了諸如農事體驗、蔬果采摘、花卉手工藝品制作、果林捉雞、魚塘捕魚等農業體驗活動,也設計了植物迷宮、生態垂釣、抓泥鰍、植物尋寶、體能運動等戶外休閑娛樂活動,還設計了專業化的植物科普體驗活動,全方位多角度的為游客創造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英才農莊活動中。

3.4整合資源,總體布局

農莊旅游的空間布局是依托農莊內原生態的自然資源以及鄉土的人文資源基礎上,對資源進行整合開發,面向目標人群,進行功能分區、合理布局的過程。合理的空間布局有助于將零散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發揮其“1+1>2”的整體優勢,提高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效率,因此科學的空間布局問題是旅游區旅游健康發展研究的重要內容,必須以發展為本,立足于可整合、可優化、可持續的戰略思想,對農莊旅游功能的空間布局進行合理安排。

英才農莊總體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從西南方向的30余米向東部、北部逐漸降低至武湖畔10余米。現狀用地主要是苗圃、果樹、魚塘和養雞場。從西部、南部的規劃區外道路沿線向東部、北部有種植大面積桃樹,中間夾雜有一塊將近1.4hm2的橘園。北部地區主要是苗圃,多為10幾厘米高的小苗。養雞場布置在規劃區東南部。魚塘散布在規劃區中心低洼區域和沿武湖地帶。沿武湖畔多為灘涂,漲水時部分低洼處會被淹沒。果樹用地和苗圃用地在景區內占較大比例。根據英才農莊地形地貌趨勢、旅游資源特征及分布,結合規劃主體構想,將英才農莊旅游總體布局為“一環四區多點”的空間結構,形成獨具老黃陂鄉韻特色的農莊休閑度假空間?!耙画h”是指由景區環路串通5個不同功能性質的分區而構建的鄉村田園風景游覽線;“四區”分別是入口服務區、生態教育區、濱水度假區和濱水休閑區;“多點”是指在各個功能分區的旅游景點和旅游服務點。這種“一環四區多點”的旅游空間布局,在開發中能夠揚長避短,通過種植結構的調整、區域功能的地位以及種植養殖產業的規劃整合能夠完善區域功能,樹立區域形象,豐富了英才農莊農業產業鏈,提升了英才農莊旅游產業地位,以實現農莊旅游開發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和負面效應的最小化,為英才農莊旅游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5設施配置,滿足需求

農莊旅游服務設施,在旅游開發投資中占很大的比重,如若設施配置不當,會對巨額資金造成很大的浪費,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農莊旅游服務設施規劃是根據旅游接待體系規劃所提出的要求,配合旅游線路組織規劃、土地利用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要求,科學的安排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為農莊滿足旅游消費者接待服務提供依據,為農莊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通過對近中遠期的游人量的科學預測,得出高峰日分別為500、1600、2800人次,旅游設施建設必須滿足遠期游人和工作人員的需求和生產活動需求。英才農莊旅游服務體系由游客綜合服務、旅游住宿設施、旅游餐飲設施及旅游商店構成,共需31個服務點;旅游基礎服務體系由供電設施規劃、給排水工程規劃、環衛設施規劃、通訊設施規劃以及防災設施規劃構成。規劃中通過科學的預測高峰期游客及居民水、電、環衛設施、通訊設施等需求量,合理提出建設要求,不僅能夠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同時也能夠為當地居民服務,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是獲得當地居民支持旅游建設、投身旅游開發的有效手段,為農莊旅游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硬件基礎和群眾基礎。

3.6深挖文化,注重傳統

獨具特色的鄉村民俗民族文化是農莊旅游的靈魂,文化挖掘的深度決定了旅游發展的深度,對原汁原味的鄉土民俗進行挖掘包裝,能夠很好的提高農莊旅游品位,突出農莊旅游產品的特色性和差異性,以提高農莊的吸引力。

武漢市黃陂區英才農莊圍繞“農”來做文章,將農業文化和鄉土風情貫穿旅游規劃的始終,使鄉土文化資源得以保留、傳承。文化在英才農莊旅游規劃中是通過3個方面展現出來:在旅游產品開發中增強農業文化內涵,將黃陂地域特色的農業文化因子疊加在農莊旅游活動項目上,將農業生產體驗活動做大做活,將農業科普教育活動做精做細,使游客能夠在英才農莊旅游活動中體會到豐富的農業文化和鄉土民俗;通過農莊景觀的打造展現黃陂濃郁的農耕文化,調整種植結構,采取多選本土品種、少量引進優質育種的方式體現本土生態文化,合理建設農業科普長廊,將農耕文化和傳統農業知識通過景物景觀的打造展現給游客,使游客漫步英才農莊,遍布是景、處處有“農”;通過各種旅游節事活動的策劃體現黃陂農耕文化,特別打造以英才農耕文化節為核心,以若干主題旅游節為內容,時間覆蓋全年、活動覆蓋全區、文化覆蓋全域的英才農莊節事旅游產品體系。

4結語

農莊旅游發展之路漫長,武漢市黃陂區英才農莊不應一味進行盲目開發,而應該注意抓住資源特色、突出核心主題、進行科學分析、滿足消費者需求、立足長遠發展的基礎上,走以農為本,農旅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農委赴臺農業旅游考察團.赴臺農業旅游考察報告[J].上海農村經濟,2009(01).

[2] 呂明偉,郭煥成.臺灣農業旅游與休閑產業的發展經驗[J].海峽科技與產業,2006(06).

[3] 林銘昌,林敏雄,丘秀珠.休閑農業體驗教學市場發展的探討[R]. 臺南縣:中國地理學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6(05).

[4] 呂明偉,郭煥成,孫藝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體的臺灣休閑農業園區規劃與建設[C].郭煥成.休閑農業理論與案例實踐,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篇8

龍崗區都市農業考察團

(二年六月)

市第三次黨代會及區有關會議提出我區要發展“三高”農業,建立都市農業基地,使農業在我區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角色。為了借鑒其它大城市在發展都市農業方面的成功經驗,促進我區都市農業的發展,6月7日至14日,我區由曹建良副區長帶隊,組織區農業局、各鎮分管農業的領導及部分農業企業經理一行22人,赴北京、上海、蘇州等地,對當地農業特別是都市農業的發展進行考察和學習??疾靾F與北京市農委、上海市農委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進行了座談,聽取了各地發展都市農業的經驗介紹,并重點對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北京錦繡大地、北京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等8個現代都市農業的典型進行了實地考察。整個考察活動行程緊湊,內容豐富而生動,同志們一致認為收獲很多,啟發很大。

一、北京、上海、蘇州都市農業發展的特點與經驗

北京、上海、蘇州是我國的發達城市,它們是我國的政治、金融、商貿、工業中心,經濟與社會發展事業均走在全國前列。在這次考察中,我們強烈感受到這些發達城市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特別是近幾年來,他們順應國際國內潮流,因地置宜致力于都市農業的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使農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他們先進的經驗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把握機遇、科學規劃、發展起點高

都市農業是城市化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京滬等地認真分析研究都市農業如何與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市場相吻合。他們根據自身優勢,率先示范,構思和構建都市農業示范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以點帶面,促進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化。

1、分析形勢,把握機遇

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區發展都市農業的優勢就越大。蘇州是中國發展較快的城市之一,本地區的農村現代化建設一直是全國的樣板,并對中國內地有極強的幅射作用。蘇州所處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地區,區域面積雖然占全國的1%,卻擁有10%的人口,創造了22%的國內生產總值。長江三角洲是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有1.2億居民,城市人口已達0.5億,1997年,90%以上的農民年收入超過了一萬元,農業、旅游大市場極具潛力。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之發展商新加坡維信集團正是看巨大的市場潛力,于95年初提出對中國的農業領域進行開發,97年完成項目規劃與一期建設工作,這與98年中國政府確立的跨世界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目標不謀而合。

2、精心選址,科學規劃 以蘇州為例:

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選址于名城蘇州西郊的太湖之濱,中國經濟最活躍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帶中心。經與農科院校的反復論證,確定它的主題是:匯集現代農村科技,展示未來自然田園。進入未來農林大世界,可盡享太湖風光之秀美,更能強烈感受到浦東開發區、新加坡工業園區以及滬寧杭城市火爆的發展熱潮。該大世界規劃范圍3000畝,目前進行了一期開發,占地800畝,是一個融生態景觀和農業高科技展示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園林,且已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農業科技觀光、交流和展覽基地之一。談項目以農林科技為核心,通過一流項目的引進,探尋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生產與發展模式,促使農業及農村現代化進程。眾多有識之士在這里參與農林投資、市場研究、項目運作、科技開發、生產管理等,他們組成了未來農林大世界的知識和信息平臺,為園內外農商拓展市場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由于未來農林大世界項目的領先和超前,科學規劃和高起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樣板效應,建樹了形象,每年有數百萬的游客來到這里,成為中國農林工作者,各級政府官員學習考察的熱點。

(二)政府牽頭,市場運作,投入手筆大

無論北京,還是上海、蘇州,地方政府都把發展都市農業,作為今后發展的基本方向。他們充分運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辦好農業示范區,在產業開發上起牽頭、引導和扶持的作用,促進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變。

1、 政府重視,政策支持

北京市昌平區政府成立了以副區長馮維利為主任的北京市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管委會,負責起草制定示范園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入園項目的立項、審批,及對重點項目提供管理、協調、服務工作。制定出《關于加快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鼓勵和支持對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農民致富拉動力強的精品農業、籽種農業、創匯農業、加工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項目的開發建設,并在土地、融資擔保、戶口、稅費、住房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與便利服務。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0平方公里,已建成亞洲最大的工廠化、自動化鱘魚繁育場,肉用鴕鳥深加工產業基地和國家級林木種苗生產示范基地。

2、 市場運作,高效開放

此次考察的都市農業示范點基本上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在管理模式上實現市場化運營、在投資體系上實現多元、開放、高效,在發展模式上主要類型有:一是政府辦園、企業經營。如小湯山示范園,區、鎮二級政府出資出地進行園區的基本建設、規劃功能區域,入園企業可采用租賃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租賃年限可根據不同產業需要一般為30—50年,區內的土地由小湯山鎮政府統一租賃后再分別租賃給入園企業,并由區政府發給集體土地使用證。二是組建股份制企業。如北京錦繡大地農業股份公司是依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的股份制企業,98年2月正式成立,主要發起人為北京市大地科技實業總公司等11家國有、集體企業,注冊資本金為2.8億元,總投資逾5億元人民幣。三是引進外資。如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注冊資金為1億元人民幣,地方政府以土地投入占20%的股份,新加坡維信集團(WBL)出資7200萬元人民幣,占72%的股份,由于市場前景好,外商投資進一步增加。

(三)科技支撐、產業開發、設施程度高

我們所考察的示范區、定位較高,都體現出農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展示商口、是現代高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是現代農業示范中心。作為一個企業,它不僅是一個產業項目,而且是一個農業的技術、信息、交易平臺。

1、形成農業技術支撐體系:

一是密切與科研院校的合作與交流。如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江蘇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上海農學院等一批名校院所,已在蘇州農林大世界捷足先登;二是加強科技開發。如北京錦繡大地的技術目標對準美國的那斯達克系統,公司擁有2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一個博士后流動站,它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到農牧業領域,并已形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農業工程、植物生理、動物營養及農業生態六大技術支撐;三是積極引進國內外農林高科技。如蘇州農林大世界引進了61項國際、國內的高科技項目,其中成熟形成產業化的有如:素有“全球種苗技術先鋒”盛譽的美國Speedlling公司、處于世界畜牧業領先水平的新西蘭Exceel企業、臺灣農支種植、瑞士大昌、知名的比利時維池麥公司等。

2、形成高科技農業產業項目群。

一是工廠化農業,將農業的栽培技術和工業設施標準化、工藝化的管理技術有效結合起來。通過規模,集約化生產來降低成本,達到可觀的效益。如錦繡大地公司自行設計制造高度自動化的現代化蔬菜生產工廠,采用鋼架結構及先進的覆蓋材料PC板,配備懸掛式遮陰系統,天窗開啟系統,濕簾和風機降溫系統,將溫度、濕度、光照、能量循環調整到適宜蔬菜生長的最佳環境,使蔬菜在可控制的規模下不受季節和環境限制,快速生產,蔬菜工廠里日日播種、天天收獲。一年每畝土地生產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的A級綠色蔬菜8—10萬斤,效益是普遍農田的30—50倍。小湯山示范園的“北京瑞德鱘魚開發中心”擁有一套集生物、電子、機械技術為一體的節能、節水全自動魚苗、魚種培育設備。設備根據鱘魚的培育過程分為孵化系統和三個不同規格苗種培育系統,設施先進,填補了我國大型經濟魚養殖的空白,成為產業化龍頭企業。二是分子農業,將生物技術成果與傳統農業有機結合,使農業不僅為我們提供鮮活產品,同時還提供保健品。如錦繡大地公司與中科院遺傳所合作,建立了優良食用菌種植工廠,采用經空間誘變選育得到優良菌株進行大規模工廠化生產,目前,香茹、猴頭茹、花菇等各種經過空間誘變選育的優良食用菌正在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投放市場。 高投入帶來高產出,經濟效益明顯,99年北京錦繡大地公司實現利潤4100萬元,每股分紅0.18元,今年的形勢經營者表示樂觀。

(四)拓展功能、持續發展、都市特色濃

考察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融生態景觀和農業高科技展示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園林,其追求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路明顯,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和諧統一的特點明顯,生態、觀光、休閑、體驗、教育等都市特色濃郁。

1、旅游觀光農業。

我們所考察的8個項目,均被當地旅游部門指定為主要旅游觀光景點,源于都市居民的回歸自然的要求和現代化農業的獨特魅力。北京朝來農業園有5萬平方米的休閑觀景區,百果林、荷花塘、觀賞池使人心胸開闊;垂釣、游船、坐小驢車使人其樂無窮;恬靜的農家小院,美麗的田園風光,清新的空氣,使人心曠神怡;搖轆轤打水,推碾馬磨面、種植、采摘品嘗各種綠色蔬菜,使人盡享農家豐收的喜悅。園區自97年建成自社會開放以來,共接待中外賓客30萬人次,實現經濟總收入超千萬元。錦繡大地拓展旅游空間,到園區觀光旅游、不僅可以了解現代農業、揭開現代生物技術神秘的面紗,還能充分享受到都市的田園風光,體驗返還大自然的樂趣。98年4月對外開放,至12月,共接待游客12萬人次,平均每天達500人以上,相關收入約700萬元,今年預計可達1000萬元,樹立了“錦繡大地”的品牌形象。

3、以科技教育為導向,建成青少年教育基地。

無論蘇州、上海,還是北京,在農業園區我們都看到一群群的少年兒童在這里流連。上海市農科院在6月1日舉辦“綠色家園”活動,和小朋友們一起栽玉米吃玉米講玉米,把小朋友的生物課開在農科院。北京朝園藝場建成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科技活動實驗園,通過實物和標本展示,使青少年開闊眼界,增長現代農業知識,了解農業發展史,突出知識性、啟發性、趣味性和觀賞性,對青少年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該園還被朝陽區委、區政府指定為“愛國文化教育基地”。

二、龍崗發展都市農業的思路

我區的農業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已逐漸發生了變化,從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景觀形態等方面都日漸形成都市農業的特色。今后的發展,要認真借鑒其他城市都市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地加快形式多樣的都市農業的開發。

(一)要認識到都市農業的新內涵,增強現代農業意識,形成發展都市農業的氛圍

都市農業是城市化地區及其周邊地區農業與城市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經濟現象,已不同于鄉村農業、城郊農業,而具有了新的特征、功能與形態。只有對此形成新的認識,增強了現代農業的新觀念,才能提高發展都市農業的主動性。

1、要認識到都市農業的發展是城市化地區的一種必然。

一方面,隨著城市和工業的過度擴張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對農業有了重新的認識,認為城市化地區也必須有農業存在,無農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城市;另一方面,城市較為發達的技術、資金、管理等要素使都市農業的發展有了可能性。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融合為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農業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現代生產要素與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條件來改變農業的發展方式。

2、要認識到都市農業是一種較高形態的農業經濟現象,具有城鄉融合的特征,是一個地方經濟發達、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

都市農業產生于農村城市化,既是現代化農村的一部分,也是大城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發展,突破了傳統的城鄉布局,模糊了城鄉界線,使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滲透,農業、旅游兩業交叉融合,同時使得原來的農民逐漸步入現代文明生活,城鄉居民可以和諧共處在一個優美的環境中,推動了人與自然和諧、都市與農村和諧的歷史進程。

3、要認識到都市農業是多項功能互相融合的農業。

都市農業的功能必須服務于大城市和滿足大市場需求,在生產和服務中獲得效益。城市及市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決定了都市農業的功能是多樣化的。它不僅要為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也要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旅游觀光場所、文化科學教育基地等,是經濟、社會、生態三種功能相統一的農業。

4、要認識到都市農業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與土地節約相統一的農業。

隨著都市農業區域地租的上升,在市場規律作用下,都市農業轉向資本、科技密集和土地節約型的發展道路,農業生產方式高度企業化、規模化、科技化、設施化,逐漸實現了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并且經營效果上易達到“三高”的特點。

5、要認識到都市農業是高度市場化的農業。

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和旅游、觀光、休閑功能的實現都以適應市場需求為出發點,農產品在市場上實現大流通以及農業項目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青睞是都市農業發展的動力和生命。是通過市場網絡才把生產與需求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農業項目也通過市場實現它的旅游、觀光、休閑等功能,因而都市農業是一種工業化、商業化、市場化的農業。

6、要認識到都市農業具有多樣性的形態。

這與其功能多樣性一致,除傳統的露地栽培、大田農業外,也有設施農業、景觀農業、農業公園、觀光農園、教育農園、農業科技園、農業生態園等多種形態。這些形態既可以單獨經營,也可以互相結合發展。它們都是都市農業的經濟、社會、生態功能的直接體現,是都市農業多種功能的載體。

7、要認識到我區發展都市農業的可行性和有利因素。

我區是深圳市重要的農業基地,具有發達便捷的交通條件,近年來圍繞市場需求已逐漸形成以畜牧、水產、水果、蔬菜、花卉為主的農業生產格局,設施農業面積不斷增加,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發展都市農業有了良好的市場環境、景觀設施等有利條件。

(二)把都市農業作為城市化地區不可缺少的重要產業來抓,做好統一規劃和指導,提高都市農業發展的起點

我區都市農業的建設剛剛起步,首先要對都市農業有一個總體的規劃。規劃要正確分析我區農業生產現狀,研究都市農業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圍繞我區農村城市化,建設深圳后花園的大目標,強化農業的經濟功能,拓展生態功能、社會功能。規劃要對都市農業在空間布局和發展時序上有一個總體安排,對都市農業的產業結構、景觀形態、融資方式、科技支撐、經營體制等方面提出指導。規劃時要注意幾個問題:

1、把都市農業放在城市化發展的總體中予以考慮。

都市農業已成為城市化的重要內容,要按照我區城市總體發展的要求,結合城市空間布局,以點、線、環、面的網絡格局,以高起點、新格局、多功能、富特色的區域定位、形態定位、目標定位,科學合理地規劃都市農業的發展。通過規劃強化城市生態用地、水源保護區、農業保護用地、蔬菜基地、休閑旅游農業用地和農業基礎設施的保護與管理,減少土地開發征用所造成的農業資源的浪費。

2、立足于現有的農業生產設施和條件,根據各鎮農業發展的不同特點,分區指導。

尤其應當注重農業景觀的保護,突出地域農村特色,豐富區域農業文化內涵。根據有利發展的原則和各鎮農業的現狀,規劃各鎮不同的發展方向,選擇不同的重點項目、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同時要按照主次有別、先后有序的原則進行規劃。

3、規劃要體現既增強經濟功能,也不斷拓展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的思想。

都市農業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的實現要和經濟功能的實現結合起來,有些需要依托經濟功能,都市農業必須以追求功能的完善和提高來求得發展,使農業的功能達到有機的統一。

4、規劃要把都市農業的發展與旅游業發展結合起來。

根據對目標市場的預測,分別選定農業項目的服務內容和形式。我區的觀光、休閑農業大體接待三類顧客,一是外地短期來深游人,二是本市的團隊,三是本市居民,包括一般收入水平居民和高收入居民。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項目,需要有不同的目標市場。不同景點其本市、外地游客的到訪率是不同的。規劃就要按照不同目標市場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服務對象,確定相應的項目。

(三)形成投資多元化和企業經營為主的都市農業運行機制,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增強都市農業發展的動力

1、完善多元化投資體系。

都市農業是資金密集型的產業,需要較高的資金投入。都市農業不僅體現出經濟效益,也體現出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其受益者除了農業企業、農戶等農業生產經營者外,也有政府和社會。所以投資主體也必須多元化。要堅持和完善業已形成的“四輪齊轉”的農業投資體系,做到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開放式投資都市農業。農業內部要不斷進行資金積累,財政資金要增加投入,銀行信貸資金要積極支持農業發展,也要加大利用區外資金的力度,鼓勵和引導外資進入都市農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同時要規范農業投融資主體的行為,政府投資要力爭實現社會效用最大化的目標。

2、探索都市農業建設和運作的多種形式。

根據我區農業用地規模、農業企業化程度、設施農業現狀等情況,可以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設施農業園區。即規劃出較大規模的用地發展設施農業,包括無土栽培蔬菜,大棚栽培花卉,工廠化菇類生產,花卉組培車間,觀賞動物養殖等,以及農業的科研、開發、試驗。從產業類型上講,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單一產業的,但都突出以設施化生產為主。 二是高科技農業生態園。是把設施生產和露地栽培相結合,養殖與種植相結合,生產與科研相結合,但著重于生產功能的一種都市農業形式。 三是度假農園、觀光農園、森林公園等。強調以觀賞農業景觀或體驗農業生產過程,體會回歸自然樂趣為主。包括果園、水產養殖區、蔬菜生產基地、森林等都可開發成這類園區,既可以是單一產業的,也可以是多業綜合經營的。 這幾種形式從組織形式上講,可以是政府建園——企業經營型的,即由政府完成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然后制定一定的進園標準,由企業投資經營農業項目;也可以是企業建園——經營一體型的,即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經營都由企業負責,進園區的項目可以是引進多個企業的。

3、以企業化經營為主,政府各部門做好協調和服務。

都市農業的發展一定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政府在其中的行為只能是引導、協調和服務,即使是政府的投資,也應當納入市場化的運作管理之中。都市農業也要實行以公司(企業)為主體,產—加—銷—旅(業)一體化、種—養—加—體(驗)一體化、貿—工—農—服(務)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可以在現有的農業公司(企業)中培育出不斷把農業向觀光、旅游方向拓展的龍頭農旅公司,也可以組建新的農旅公司,擔當都市農業發展的龍頭。當然政府也要有明確的管理服務機構,做好協調、服務、管理工作,專門研究、規劃和指導都市農業的發展??梢杂赊r業、旅游、文化、工商等部門協同運作。

(四)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設施農業面積,進一步增強都市農業的經濟功能

我區都市農業的發展仍要進一步增強經濟功能,要繼續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中心的原則,以現有特色農副產品為基礎,培壯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把發展設施農業與發展露地栽培結合起來,把優化農業生產結構與改善品種質量結構結合起來,加快發展精品農業、苗種農業、創匯農業、食品農業等。

畜牧業要形成集約化、企業化、規?;纳a體系。要調整畜禽養殖結構,壓縮淘汰規模小、產量低的小型養殖場和成本高、肉質差的劣質品種,充分發揮康達爾公司在畜牧業生產上的龍頭示范作用,積極發展規?;?、現代化的大型畜禽企業和雜交型、節糧型的優良新品種,在目前50%良種化率的基礎上,加快良種化進程。鼓勵發展名優和高效生態養殖業,發展跨地域的畜禽業,形成畜禽良種基地。 水產業要繼續擴張,盡快形成工廠化、多元化的養殖模式。繼續發展池養、箱養、吊養、護養多種養殖模式。發揮南澳海珍品養殖公司的龍頭作用,增強區水產研究所的開發、示范作用,引進優良新品種和珍稀品種,優化品種結構。擴大工廠化養鮑、工廠化養魚的規模。

水果業要以優質的龍眼、荔枝為主,同時積極引進適合本地栽植的熱帶水果新品種。要加強果園的科學管護,改善果實品質,提高產量和效益。 蔬菜生產要重點加快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建立無公害蔬菜檢測制度,擴大蔬菜設施栽培面積,提高蔬菜品種的檔次和質量,適量發展以觀賞為主的盆栽蔬菜。

花卉業要逐漸擴大規模,新建幾個花卉場,并要面向市場不斷調整品種結構,重點要進行設施花卉場的建設,引進培育高檔花卉,提高花卉業的水平,盡快把花卉業培育成我區農業新的增長點。

畜牧、水產、水果、蔬菜、花卉等產業的發展,都要實行品牌經營,這是農業市場化的必由之路,必須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創出幾個名牌產品。

(五)加快旅游農業、生態農業的建設步伐,延伸都市農業的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

我區都市農業的發展,應該越來越重視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的實現和發揮。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的實現具體以觀光農園、森林公園、農業公園、市民農園、教育農場、度假農舍、自然休養村等形態作為承載體。這些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以觀賞農業景觀為主的觀光型農業,如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森林公園等;另一類是以參與農業活動為主的體驗型農業,如市民農園、教育農場、農產品采摘節等;還有一類是以休閑娛樂為主的休閑型農業,如度假農舍、自然休養村等。觀光、體驗、休閑農業的發展,有以下的基本思路:

1、完善配套設施。

在生產設施、農田、園區等的基礎上,根據確定的發展目標,來完善配套設施,如展覽廳、錄相廳、會議室、餐飲廳、住宿房、觀光車、娛樂室、標志牌、說明牌。

2、實行點——線串珠狀開發。

把農業景觀建設與旅游業、山地綠化、城市綠化、園林建設、海上游艇等結合起來,擴大經營領域,延伸服務鏈條。各鎮都要選擇適合作為觀光、體驗、休閑農業開發的項目,抓緊開發和建設。如布吉鎮的三聯果場、石牙山森林公園,橫崗鎮的神仙嶺生態農莊,平湖鎮的甘坑果場,龍崗鎮的回龍埔鴕鳥場、八仙嶺森林公園、五聯村生態公園,坪地鎮的梅花鹿場,坪山鎮的馬巒山保護區、碧嶺生態村,坑梓鎮的尖峰嶺森林公園、金沙農業高科技園,葵涌鎮的田頭山森林公園,大鵬鎮的新穗寶鮑魚養殖場,南澳鎮的七娘山保護區和濱海養殖基地等。近期要重點抓好碧嶺生態村、金沙農業高科技園的觀光、休閑配套設施的完善;加快南澳濱海養殖基地、龍崗回龍埔鴕鳥養殖場、坪地梅花鹿場的觀光設施的配套,盡快增強特色農業的吸引力;加緊開發建設橫崗神仙嶺生態農莊;著手建設坑梓尖峰嶺、龍崗八仙嶺、布吉石牙山三個森林公園。

3、開發龍崗農業一日游。

篇9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村旅游,對策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p>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于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于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推動型的發展。

湖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業經濟基礎和科技水平還有待提升,只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使各方面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作為“無煙產業”,旅游業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可創造持續的就業機會,是生態經濟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式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湖南省在農村發展旅游業起步較晚,管理上尚無系統成型的體系。但是,湖南地形復雜,既以丘陵地形為主,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數農村民族風俗和傳統文化保存較好,在農村發展生態旅游業的潛力非常大。

二、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湖南農村大力發展旅游業,在拓展旅游空間、推動現代旅游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扶貧致富及促進城鄉交流、構建和諧農村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由此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所以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溫。但在其蓬勃發展的背后,在生態環境等方面卻透露出不少的負面效應,影響著廣大農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影響居民生活,損傷居民利益

當游客數量的增多以及為接待旅游者而進行的各項服務,超過當地的綜合接待能力時,必然會擾亂當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區的開發、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地價上漲,影響當地居民對土地的正常使用;外來資本的注入,會使農村居民喪失本應由他們經營的旅游業從而失去就業機會,減少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旅游者分享當地公共設施侵占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等。在一般情況下,外來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方面高于當地居民,因此他們能出高價購買行、游、住、吃、娛等無形服務產品和以旅游紀念品為代表的有形物質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經常涌入的情況下,勢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價上漲,從而損傷當地居民利益。諸如此類的問題,使農村居民非但沒有在農村旅游業發展中獲得應有的利益,反而承受著由此所帶來的困擾,使原有平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被破壞。這樣最終會造成農村居民對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視。

(二)破壞產業結構,危害經濟發展

在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由于旅游從業所得到的個人收入大大高于務農收入,因此大批農業勞動力紛紛拋棄農田改行從事旅游服務。這樣,旅游業發展的結果破壞了原有的產業結構,形成了一種惡性互動:一方面旅游產業大量需求農副產品的供給,而另一方面卻是旅游產業致使田地荒蕪和農副業產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產業引起的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勢必危害經濟發展,殃及社會秩序。這種惡性互動問題如果出現在經濟不夠發達、旅游產業起步較遲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會更甚。

(三)污染自然環境,惡化資源品質

旅游活動是一種消費活動,隨著旅游人數和旅游活動的增加會產生各類廢棄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例如,隨著農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類交通工具向農村地區涌入,交通工具的頻繁使用,導致廢氣排放量的增加,造成農村旅游接待地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各類旅游設施排放的污水,則會造成水體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質不高,隨意丟棄垃圾,還會造成農村接待地固體廢棄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區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區內垃圾隨意拋灑堆積蚊蠅成群,污水、污物隨處可見,結果就會一方面旅游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游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質開發,導致建設性破壞

我省部分地區由于對農村旅游開發的特點和規律把握不到位,開發指導不夠,技術標準欠缺,市場定位不明確,造成精品少、同質性的開發比較普遍。各個景區盲目開發、任其發展。出于經濟目的,有些景區熱衷于飯店的建設,盲目擴大旅游區,重開發輕保護等。一些農村居民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從事商業活動,不適當地使用甚至破壞當地動植物資源,導致珍禽異獸被大量捕殺,林木被伐,造成當地動植物種類減少,生態結構失調,環境協調功能減退等。在農村景點的開發、道路的修建等相關設施的建設中,有些地方未經科學論證與規劃,盲目開發、超載使用旅游資源,使農村地區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甚至在景區出現開山炸石、填溝埋壑、砍樹毀林的嚴重現象,造成水土流失,惡化生態環境,以至于因山洪爆發,塌方毀路等災害時有發生。

(五)對農村人文旅游資源造成破壞

第一是對農村文物古跡的破壞。由于農村閉塞、偏遠,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保存完好。但隨著農村旅游的盲目開發建設,致使一些珍貴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毀壞,加上游人對文物古跡的踐踏、觸摸、亂刻亂劃,破壞了文物古跡的原始風貌。第二是農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沖擊嚴重。城市文化隨著城市游客的到來單向傳入農村地區,農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農村文化勢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農村習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農村文化被扭曲。比如,傳統的節會慶典和當地的宗教儀式,其時間、地點、內容乃至節奏、次序本來都是約定俗成的,然而,為了吸引外來游人,它們隨時隨地都會被搬上“舞臺”,其內容往往被壓縮甚至被刪改,并明顯地加快了活動節奏,顛例了活動次序,久而久之,變成了純商業性的娛樂方式,失去了文化意義和應有價值。

三、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是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可持續發展是未來農村旅游業發展的核心,要確保開發力度在環境與社會承載力之內。第一,在對農村旅游資源開發之前一定要充分論證,合理規劃。做好近期安排與長遠計劃,對開發的旅游資源進行環境影響和效益評價,進行環境承載量的科學評估,嚴禁在旅游旺季對旅游資源超負荷使用,以避免生態破壞問題的產生。第二,鑒于農村旅游業一般都具有季節性、旅游旺季時間短的特點和旅游業本身的脆弱性。為了確保農村地區的經濟利益,應不斷創新,將旅游業與農業生產有機、巧妙地結合起來,采取農旅結合的“雙腿走路”的方式較為穩妥。第三,要突出“農”。很多地方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將原有的農家小院拆了,建起來了一幢幢的樓,并且按造城市酒店進行裝修設計,但是結果卻使得游客越來越少,旅游吸引力越來越弱。其實,只要硬件設施能滿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將鄉土風情融合到服務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夠脫離‘農’這個字,否者農村旅游業注定要死掉。

(二)宏觀指導、科學規劃、加強環保

發展農村旅游業,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作用,建立扶持農村旅游的政策體系,形成部門聯動的管理機制,健全市場機制,在安全、規劃土地、稅收、道路交通、水電、價格等方面給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學規劃,把農村旅游項目規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總體規劃布局當中去。特別是要加強農村旅游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城鄉統籌規劃的銜接,確保規劃的項目、基礎設施和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三是要針對造成環境問題的不同原因,應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將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發生空間位置轉移而導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觀原因形成的環境問題,應通過對交通工具的改進、燃油品種的更換等方法加以解決。

(三)全民參與,大力宣傳引導

鼓勵和支持本旅游區農民全面參與旅游活動,通過參與旅游活動,當地居民能夠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使農村更加和諧,使農民逐步改變對游客的不滿情緒及冷漠的態度,使他們產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加強對其文化獨特性的保護,增強當地居民自尊、自愛、自強的意識,營造對游客具有親和力的淳樸民風,提高他們對不良現象誘惑的抵抗力。因此,當地政府要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使他們廣泛參與到旅游服務、旅游政策規劃的制定、旅游活動的監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門應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居民的認識水平和參與能力。一是整體培訓,普遍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環境意識、服務意識。二是分層次、有針對性培訓,提高不同類別群體的參與能力。從基本的旅游服務和經營,到高層次的旅游管理與決策,保證人人都有一技之長,都具有參與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強建設,提高綜合接待能力

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問題,主要就是環保問題。環保問題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農村地區在發展旅游業時,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及相關行業的發展投入不夠,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發展農村旅游業,需要有科研、管理隊伍的更進,需要建設相應的交通,通信和裝備等保障設施,對環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這些方面都需要相應的資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遠,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支撐發展旅游業的資源匱乏更為突出。所以在開發農村旅游資源的同時,還要多方面籌措資金增加投資力度,加強與旅游活動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高當地的綜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道路建設、停車場建設、旅游廁所、垃圾與污水處理等設施的建設和環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五)建立機制、完善體系,促進環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發改局、招商局、環保局、林業局、國土局、水利局和統計局等部門要緊密協調和配合,與各鄉鎮齊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和規定,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化,切實保護好農村旅游業的環境。二是實行鄉鎮(部門)責任制,各鄉鎮應對本轄區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各部門對本行業和本系統生態環境保護負責。三是明確旅游開發商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在開發過程中要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四是實行嚴格的考核、獎罰制度。對于嚴格履行職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獎勵;對于失職、瀆職和人為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應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都市人向往鄉野風光和田園生活,農村生態旅游成為一種時尚,到底該如何將農村生態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謀劃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給游人提供的綠色的農村生活體驗。比如,在吃的問題上,肉,現宰現吃;螃蟹,現撈現煮;豆腐,現磨現吃;蔬菜,現割現做。在住的問題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態農莊,處在綠樹、瓜、果、菜園之中。在行的問題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馬拉車、牛拉車、狗羊等拉車。在娛的問題上,有垂釣、采摘、捕蟹、溫泉浴、沖浪等多種綠色娛樂項目。在購的問題上,景區銷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與垂釣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這樣,既以特色營造競爭力,又使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的來說,我省農村旅游業的發展是利大于弊。各級政府部門只要對其負面效應有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農村旅游業一定會健康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1988

[2]張延毅,生態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J],經濟地理,1997

[3]谷明 我國旅游者消費模式與行為特征分析

[4]岳懷仁 風景旅游區經營與管理 2001

[5]王蔚;山東省休閑旅游發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篇10

創意農業消費時代闊步走來

隨著收入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汽車、住房消費,創意農業可以長期有效地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大多數人對創意農業有著極大的渴望,創意農業消費正在逐漸滲入中國百姓的生活。創意農業已成為拉動中國內需的重要力量,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一個創意農業消費時代正向中國人闊步走來。

把創意農業文化引入鄉村,大力發展中國的創意農業是決定中國能否經濟快速發展的成敗之舉。成都市錦江區的三圣花鄉,其實就是中國創意農業鄉鎮的杰出典范。錦江區政府因地制宜地推進城鄉一體化,堅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采用市場化運作的手段,通過舉辦梅花節、鄉村旅游大會、旅發會、十屆梅花年會等辦節辦會活動,不斷提升創意農業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品牌效應,形成了以春有紅砂之百花、夏有萬福之荷花、秋有東籬之、冬有幸福之梅花、江家菜地體驗休閑農事的鄉村休閑觀光旅游新亮點,創造性地打造了三圣花鄉幸福梅林、花鄉農居、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搭建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平臺。錦江區政府充分運用社區金融小額貸款和家庭創業活動平臺,通過政府引導,開發就業崗位,多渠道促進失地、準失地農民就業。2006年,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458人,失地農民就業率達92%以上。錦江區政府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產業化、工業化,大力發展創意農業經濟,培植了稅源經濟,增加了稅種,稅收大幅增長,“五朵金花”景區農業產值、政府稅收、村集體資產、地價等經濟效益大幅增長,加快了城市東部副中心的開發建設。景區周邊地價由打造前的每畝50萬元升至目前的350萬元以上。僅2006年,“五朵金花”景區就實現三產稅收532萬元,是2002年的13.27倍;實現旅游收入2.3億元,是2004年的2.3倍。

近年來,我國高收入高消費人士正呈逐步上升的趨勢,并形成了一個以富裕階層為主的規模可觀的農產品高消費群體,要求農產品味道更好、外觀更美、安全更有保證,體現地位身份象征。高端農產品消費市場受青睞,應當按照優質農產品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以特取勝的創意農產品,瞄準高消費群體,打造出中國創意農產品高端品牌,搶占高端特色農產品市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農產品生產愉悅化、時尚化

農產品創意,更時尚,令人更愉悅:蘭州的“黑美人”土豆奪人眼球,它的外皮黑不溜秋,而肉卻是經過太空誘變育種變成鮮艷的紫紅色。“黑美人”黑皮黑肉能增強人體血管彈性,改善循環系統和增進皮膚光滑度等。蕪湖烤出來的健康鍋巴,它不僅能帶人回味大鍋飯的原汁原味,同時還具有健胃等功效。玉米皮扔在地里一文不值,燒了又污染環境,山東萊西農民用巧用資源,巧妙設計使草鞋成了時尚,自紡的棉線做成鞋幫面,把草編工藝和中國結工藝巧妙結合,使一雙草鞋賣到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使小草鞋以每雙20美元的價格打入了國際市場,出口到很多國家。把玉米皮做成草鞋,實現了致富的夢想。2008年,柑桔大實蠅事件和金融危機,造成四川、湖南等主產區大批柑桔滯銷,價格暴跌,柑桔樹成了“賠錢樹”。樂山市五通橋楊柳鎮村黃成忠采用“冬衣保鮮”技術,種植的柑桔卻成了“搖錢樹”。黃成忠在冬季用薄膜給整顆柑桔樹“穿上冬衣”,采用“樹上保鮮”,柑桔可以生長到次年4月不會掉果,柑桔口感更甜,口味更純,4畝地柑桔凈賺2.5萬元,比別人多賺兩倍。2008年秋季,到近郊觀賞農業風光、體驗田園風情、親手采摘新鮮果實,成為哈爾濱市民秋季出游的新時尚。近兩年相繼舉辦的“2004黑龍江哈爾濱都市莊園秋實節”和“2005都市莊園賞花節”,田園觀光、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嘗等旅游項目,使農業觀光游逐漸被廣大游客所認知,日益受到歡迎。葡萄采摘游得到了廣大游客的一致認可和好評,成為游客追求健康、休閑的生活方式的新內容。含有粗糧的有機雜糧米、適合孕婦吃的孕嬰米、適合老年人的八寶米、適宜糖尿病人食用的功能性稻米、速食的餛飩、芋餃、米線、米飯、刀削面,冷水也能沖泡的蘭香子飲料,開袋即食的禽肉蛋制品,可以為忙碌工作的人節約時間的食品很受歡迎。電話直銷、網上銷售,顧客只要撥個電話或者點點鼠標,優質農產品就可以送到家。借助農民信箱網絡銷售,紹興苗木經銷大戶錢建剛的銷售業績幾年功夫從數萬元擴大到近百萬元。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農產品生產時尚化,農村花園化,民房別墅化、道路水泥化、通訊程控化、用水自來化、照明電燈化、廁所衛生化、村莊園林化、農業產業化,把農村建設成為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成為廣大農民追求的新時尚。

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創意農業美學經濟時代的消費呈現出情感和個性需求上升,消費者的自主參與和文化環保等意識增強的特點。創意農產品生產拓展了農業發展的新空間,為農業的審美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課題,表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展現人工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美,其中蘊含了農業美學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動態美、韻律美、藝術美,體現了美的創造者─勞動者以及勞動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術美。農業美學使人獲得了審美享受和情感升華,從而進入到歡快喜悅的狀態。比如在觀光農業園中,清新的空氣、泥土的氣息、寧靜的環境、優美的風光、純樸的民風、有趣的民事活動;春季的繁花綠葉轉而到秋季的層林盡染,消費者在寧靜和悠然自得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情趣中,親手制作新鮮干凈的綠色蔬菜和味美的佳肴,一切塵囂、煩憂也都煙消云散。創意農業作為對人們具有吸引力的審美對象,以農業美學為主題,具有審美價值、體驗功能和趣味性強的特點,注重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使經濟、生態和社會三者的效益在和諧的基礎上達到最大化,創意農業美學經濟用生態學、美學和經濟學理論來指導農業生產,通過合理規劃布局,自然調節和人工調節相協調,使農業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具有生產、加工、銷售、療養、旅游娛樂、審美體驗等綜合功能,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快樂山水”長出“快樂產業”

快樂消費作為一種消費新時尚、新潮流,在我國蓬勃興起。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讓都市人回歸自然,返樸歸真,陶冶情操,享受親近田野舒緩壓力、享受種植與收獲的樂趣,新農村日趨成為農民的美麗家園、快樂田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創意農業令人向往。創意農業美學經濟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身和心的雙重幸福為目標,意味著人的思想道德、審美情趣、情感意志、個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發展,人與大地自然、藝術相融合,使人親身感受和參與創意農業生產情趣,順應農民求知、求樂、求富、求美的愿望,最終達到創意生產、創意生活、創意生態的有機結合,讓農民富裕起來、快樂起來。

根據《創意農業學》(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2009年5月版)研究表明,我國高端農產品稀缺,市場亟待開發。2007年10月13日,在第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人們爭相品嘗現場烹制的大米飯,參展的日本大米以90元1公斤的“天價”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日本發展自己的高端大米產品,價格貴,品質好,農民種糧更有效益。山東魚臺縣臨近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魚臺種稻條件得天獨厚,“魚臺大米”營養成分達到精米的三倍,在大城市超市里賣到一公斤60元,還出口到國外,很受歡迎。山東膠州大白菜以其綠色、美味走俏市場,一棵白菜最高賣到60元。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馬家食用菌盆景種植基地的謝開國培植成功靈芝盆景,由于它集觀賞、食用為一體,更環保、更衛生、更美觀,受到本地及成渝市民的追捧,成了搶手的創意藝術品;靈芝盆景以其精美的造型在荷蘭一炮打響,單價達40歐元/盆(1歐元兌換人民幣10元左右)。近年來,我國高收入高消費人士正呈逐步上升的趨勢,并形成了一個以富裕階層為主的規??捎^的農產品高消費群體,要求農產品味道更好、外觀更美、安全更有保證,體現地位身份象征。高端農產品消費市場受青睞,應當按照優質農產品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以特取勝的創意農產品,瞄準高消費群體,打造出中國創意農產品高端品牌,搶占高端特色農產品市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創意農業立足于優勢資源的發展戰略,不斷“做大、做優、做強”創意農業產業,創意農產品生產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創意農業“點石成金”,加快了創意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成為新農村發展最快、拉動經濟加快發展的富民產業。建議加快推進創意農產品生產,實施中國創意農業富民計劃,打造創意農業萬億產業,創造中國農民獨特增收模式,為新農村建設和產業優化升級奠定堅定的產業和經濟基礎,收獲環境和經濟雙重效益,構建農村創意生活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創意農業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引擎

本世紀初的10年到20年間,將是中國中產階層形成的重要時期。預計到2010年,中國將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產階層,中產階層家庭2010年將有5700萬戶,從人口規模增長速度來看,相應的中產階層人數將達到7300萬人和1.7億人,他們是創意農產品的主要消費購買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