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重要性;緊迫性

作者簡介:周曉陽(1953-),男,湖南祁東人,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徐華(1974-),女,湖南衡陽人,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南華大學圖書館,館員。(湖南 衡陽 421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研究”(課題編號:XJK012BDY00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5-0202-02

古往今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任何一個社會歷史時期都不可以回避的一個話題。“今天,人類又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哈姆萊特式的困惑再次困擾著人類。”[1]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報告又進一步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這表明我們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國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生力軍,他們的生態文化素質將直接影響整個社會、整個民族的未來。因此,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建設生態文明和“兩型社會”,推動“四大文明”協調發展,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應對生態危機挑戰,是建設“兩型社會”和“美麗中國”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年均GDP增長超過9,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應該看到,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環境污染嚴重、自然資源枯竭、生態平衡破壞等問題。為了應對生態危機的挑戰,建設“兩型社會”和“美麗中國”,必須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

1.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應對生態危機挑戰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也就是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邁進。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首先,人為因素制約著生態文明的發展。目前我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國工業化進程比其他工業文明國家要快,并且采用了與西方發達國家類似的發展模式,導致工業文明畸形發展,普遍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主要表現為以消耗自然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來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而這種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

其次,自然因素制約著生態文明的發展。生態文明要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但如今自然界的自我調節能力遠遠趕不上人為的破壞。隨著工業文明的畸形發展,不可再生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不可再生資源甚至面臨枯竭。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劇了生態環境的壓力。目前中國面臨著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要克服嚴重的生態危機,必須加強公民特別是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由于大學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必須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才能為克服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提供高素質人才。[2]

2.必須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才能實現建設“兩型社會”和“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

面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中所面臨的資源、能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資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3]簡而言之,就是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即“兩型社會”。“兩型社會”被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這表明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同志在黨的十報告中,又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所謂“美麗中國”,就是高度生態文明的中國,具體表現為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環境優美、資源節約、公民的生態文明素質高等。

建設“兩型社會”和“美麗中國”,關鍵在人,只有使每個公民都成為自覺的“生態人”,才能完成建設“兩型社會”和“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大學生是高層次人才,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生力軍,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才能為“兩型社會”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是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迫切需要

我國高校教育教改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大學生綜合素質中應當包括生態文明素質,而目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普遍不高。因此必須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促進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乃至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篇2

關鍵詞 網絡環境 大學生 生態文明教育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LU Weiliang

(School of Politics,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habi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out delay. Student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re: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website, to enhance efforts to imple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trengthen campus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a cultur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eate a high level of teachers, la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erequisite education;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ays and mean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real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tivities undertaken to achie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roved.

Key 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ath

建設生態文明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大學生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者,他們對生態文明的認知程度、觀念意識、行為習慣直接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和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由此可見,對大學生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刻不容緩。然而,當今時代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絡環境已經普遍形成,網絡已經滲透到教育、文化等社會的各個領域,這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網絡環境下,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關鍵在于,能否形成行之有效的實施路徑,因為這些路徑直接關系到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態文明教育的效果。因此,探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對于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的觀念意識,養成生態文明的行為習慣,促進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網站,增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力度

在信息化時代,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的平等性、交互性、虛擬性、開放性、多元性和信息海量性等特點,不僅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發其自我實現的欲望與自由平等的參與意識,而且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撐和重要手段。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必須抓住網絡這個陣地,搶占信息網絡這個“制高點”,讓生態文明教育搭上網絡快車。①建立融知識性、思想性、服務性、趣味性于一體,內容豐富、欄目多樣,滿足大學生發展需求,符合大學生文化品位的生態文明教育網站,無疑是網絡環境下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徑。

生態文明教育網站要真正發揮其作用,就需要增強生態文明教育網站的吸引力,因為只有網站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才能吸引大學生去瀏覽網站信息,接受網站內容的熏陶;否則即使是建立了此類網站,大學生也未必能主動地去瀏覽,也就談不上網站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影響作用。

要使生態文明教育網站具有吸引力,必須做到兩個方面,一方面,網站形式要具有多樣性。生態文明教育網站可以采用網絡俱樂部、網絡社團、網絡論壇、網絡沙龍、QQ聊天、郵件往來、專家答疑、微博互動等形式,引導大學生們學習和探討有關生態環保與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②形成生態文明觀念意識。另一方面,網站內容要具有豐富性。生態文明教育網站的內容要豐富多彩且欄目要多樣,一般要符合四個要求:第一,真實性。網站中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都要客觀真實,不能存在任何虛假之處;每一種觀點都要是積極的,要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的觀念意識。第二,快捷性。網站的內容要及時更新,要及時地將最新的生態文明建設事件及理論觀點出來,網站通常要保證日日更新,最好能做到時時更新,這樣就可以持續地吸引大學生瀏覽該網站,從而無形中接受網站的熏陶。第三,趣味性。網站內容不能太枯燥,為了增強網站內容的趣味性,甚至可以嘗試開發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網絡綠色游戲來吸引學生,充分利用網站的趣味性增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其四,貼近性。網站內容的設置必須貼近大學生的真實需求,以大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開設,并且與大學生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將生態文明的理論觀點通過具體事例展現出來,使大學生在網站中找到親近感、熟悉感、歸屬感和信仰感。

2 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營造生態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圍

使用生態文明教育主題網站來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大學生是否愿意瀏覽該網站及瀏覽量所限。然而,大學生在大學校園里的學習、生活等離不開校園網絡平臺,“校園網絡擁有相對穩定的數量眾多的學生群,學生們選課、查成績等必須要點擊校園網,這是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占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③因此,通過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來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無疑是一個較有效的路徑。校園網絡的信息量大,并且能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采用趣味化、多樣化形式在校園網絡上刊登生態危機現狀、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法律法規、生態保護政策等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使校園網絡真正成為向大學生傳播生態文明知識、理論的綠色平臺,從而營造出生態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圍,使大學生在瀏覽校園網時無形中接受生態文明教育,對其生態文明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要想通過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必須做到兩點:第一,內容的多樣性。校園網站要大量增加生態文明的內容,內容要圖文并茂,具有趣味性和可讀性。也可以在校園網站里增加一些宣傳生態文明主題的小說、戲劇、舞蹈、電影、電視劇等文藝作品,這樣可以增強網站的吸引力,使大學生在瀏覽這些文藝作品時逐漸增強生態文明觀念意識。第二,形式的多樣性。與生態文明教育主題網站一樣,校園網站要想吸引學生,除了內容的多樣性以外,還需要形式的多樣性。校園網站可以采取網上聊天室、BBS 、電子郵件、QQ(群)、網絡論壇等多種形式;通過網絡論壇、BBS等形式,學校管理者、教師及大學生三者之間可以實現互動,三者就生態文明問題可以相互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互動中大學生獲取了生態文明知識、樹立起生態文明的觀念意識。

3 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奠定生態文明教育的前提條件

網絡環境下,要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師資隊伍的水平極其重要,師資隊伍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生態文明教育的效果與質量。因此,要想提高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質量,就需要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網絡環境下,只有“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教育能力,而且要具備一定的科技意識和網絡素質”,④同時具備較高生態文明教育專業素質的教師,才能勝任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才能保證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得以實現。可以說,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

在網絡環境下,要打造出綜合素質優良、符合生態文明教育要求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必須要做到如下兩個方面:首先,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不僅要對師資隊伍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培訓,同時要進行計算機網絡知識、技術的培訓。其次,要大力鼓勵師資隊伍開展“網絡環境下生態文明教育研究”。要想使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健康地發展,就需要加強網絡環境下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積極支持和鼓勵教師對網絡環境下生態文明教育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實踐內容、實踐形式、實踐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各高校可以將“網絡環境下生態文明教育研究”的成果與職稱評定、考核獎勵、評選優秀教師、選派到國內外著名大學訪問進修等榮譽、獎勵聯系起來,以此來激勵教師加強網絡環境下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

4 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提升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效果

互聯網時代,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交往載體、信息載體乃至生活載體,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信息環境、工作平臺和教育手段,使得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無形中受到網絡環境的影響,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網絡環境。因此,生態文明教育必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網絡平臺,不斷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才能使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網絡環境下,要想通過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來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的教學效果,必須做到如下幾點:首先,在網絡環境下,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應盡量采用多媒體網絡教學,以增加課堂的生動性、增大課堂的信息量。無論是專業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里涉及到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課堂教學都要盡可能采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將有關生態文明的圖片、影像資料等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生動直觀地展現出來,可以激發起學生對生態的關注,調動他們學習生態文明基本知識、理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效果。其次,廣泛使用生態文明教育的電子教材,并用生態文明教育軟件輔助教學。在網絡環境下,要廣泛使用生態文明教育的電子教材,可以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網絡語言中獲得教育,體現出寓教于樂的特點,從而增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實際效果。同時,針對大學生所關心的生態文明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可以組織專家開發一批集趣味性、知識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包括游戲軟件在內的生態文明教育軟件,并用這些軟件輔助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要大力挖掘和利用校內各部門的網絡教育資源來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發揮課外網絡教育資源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促進作用。要很好地利用高校內學生處、團委、宣傳部、后勤部門、各學院、各研究所等部門的網絡資源,將生態文明內容刊登在這些校內部門的網頁中,使得學生因學習、生活需要訪問這些網絡資源時無形中受教育。不僅如此,任課老師及高校輔導員可以利用各個班級網絡群體聯絡方式(如MSN、QQ、E-mail 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采取匿名且平等的朋友身份與大學生就生態文明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給予他們生態文明觀以及時的、正確的引導和糾正。

5 開展生態文明現實活動,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證明

在網絡環境下,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網絡宣傳或是網絡課堂上,還要深入到生態文明實踐中,開展生態文明現實教育活動,因為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所接受的生態文明的知識、理論、觀點等是否正確,只有在生態文明現實活動中才能得已證明,而且只有在現實實踐中,大學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從而觀照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并不斷加以改進和提高,⑤并最終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地樹立起生態文明的觀念意識。 (下轉第64頁)(上接第30頁)

在網絡環境下,要想通過生態文明現實活動來檢驗網絡環境所傳播的生態文明觀點、理論是否正確,必須做到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開展校內生態文明實踐活動來加深網絡環境所傳播的生態文明理論、觀點的認知。校園環境狀況是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直觀教材,在校園內要大力開展節水節電、美化寢室、愛護花草樹木、不亂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活動,并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戒煙日”“植樹節”等環保節日開展征文演講、專家講座、漫畫宣傳、知識競賽、攝影展等相關主題活動,讓大學生在校內實踐中去檢驗網絡環境下所學的生態文明理論、觀點是否正確,使大學生切身感受到環境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切實增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并使大學生在實踐中養成生態文明觀念意識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面,通過開展校外生態文明實踐活動來檢驗網絡環境所傳播的生態文明理論、觀點。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大學生利用寒暑假或課余時間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山野河邊開展“植被考察”、“水源探尋”、“實地考察”等活動;組織大學生參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博物館、濕地公園、野生動物園等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組織大學生到附近的生態企業、生態工業園、綠色社區、污染企業、污染嚴重的工業區、環境較差的社區等進行參觀或調查。通過校外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切身體會到環境破壞的危害性及保護環境的緊迫性,使他們真正領悟網絡課堂所學的生態文明知識、理論,加深對這些知識、理論、觀點的認知,并落實到個人的行為習慣中。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重點課題“西部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研究”(課題編號:W13143036)和西華大學2013年教改課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公民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 劉艷.“美麗中國”愿景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探究[J].中國教師,2013(7).

② 吳青林,董杜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實訴求與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5).

③ 王軍.和諧視野下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篇3

課題組通過實地考察、訪談及網絡搜索等方式,對洱海流域地區針對客棧游客的生態文明教育現狀進行了研究。當前,針對客棧游客進行的生態文明教育基本還處于空白狀態。在旅游管理機構設置方面,沒有專門的游客教育和管理機構。2012年,大理州成立了云南省首家旅游發展委員會,之后組建了導游服務公司、集散中心等,從各個方面加強對大理旅游業的管理和引導,但并沒有成立關于游客教育與管理的部門。旅游委下設的“培訓教育科”的工作內容并沒有涉及游客教育。在洱海保護局、大理市旅游局、大理州環保局等的政府網站上,都沒有出現對游客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2012年完成的《高原湖泊流域客棧經營服務規范》中,并沒有就“游客教育”內容做出要求。在一年一度的導游年檢及培訓中,也沒有出現關于游客教育的課程。在《大理州“十二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及《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總體規劃》中輸入“游客教育”和“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進行查找,查找結果為零。客棧協會至今沒有舉辦過關于對客棧游客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活動。在經營過程中,多數客棧業主對游客的破壞行為并不過問,也不加以干涉。只有少部分客棧內部粘貼有綠色宣傳標語。洱海流域隨處可見“洱海清,大理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等的宣傳標語,在一定程度上對游客起到了教育作用,但是由于沒有針對性,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在針對客棧游客生態意識的調查中,游客對洱海生態環境的基本情況及基礎知識不夠了解,對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尚不清晰,對生態行動的踐行度不高,對環境保護承擔責任的意識很弱。因此,應當盡快建立洱海流域客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體系,針對入住客棧的游客開展有效的教育,提高游客的生態文明意識,開展負責任的旅游行為,減少對洱海流域生態系統的破壞。

二、洱海流域客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建設建議

鑒于當前洱海流域客棧數量的快速增長及洱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迫切需要,結合客棧游客的特點,洱海流域客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建立應如下述。

1.教育目標體系

參考布魯姆教育目標的分類,洱海流域客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應達到以下目標。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客棧游客應該了解關于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理解開展洱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高生態文明意識,養成負責任旅游價值觀,自覺遵守洱海環境保護的規章制度,主動參與環保活動并進行宣傳,開展低碳旅游活動。

2.教育內容體系

內容的設置要以能夠達到目標為原則。開展洱海流域客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應包括以下內容。

(1)“負責任的旅游”價值觀的教育

游客的價值觀對其旅游行為有較大影響。有什么樣的旅游觀,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旅游行為。“負責任的旅游”是一種新型旅游觀,是世界旅游組織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的。其核心是強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對目的地旅游資源與環境負責,對當地居民與文化負責,對目的地發展與形象負責,對其他游客負責”。開展“負責任的旅游”價值觀的教育,讓客棧游客改變傳統只重個人享受,認為目的地的環境、文化、發展等與自己無關的理念,以負責的心態開展旅游活動,從而有意識地減少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為。

(2)洱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教育

開展游客教育,不僅要讓游客建立“負責任旅游”的價值觀,還應讓游客了解洱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一些基礎知識。具體為:洱海流域基本情況的教育,包括洱海成因、構造,洱海流域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及開展洱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迫切性等的教育。

(3)游客不文明行為的教育

針對游客已經出現或有可能出現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對游客進行教育勸說,例如,不能亂丟垃圾,不要購買用受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制作的餐飲制品、紀念品等;在客棧內部不大聲喧嘩、浪費水,在不更換房間的時候,不需要每天更換床上用品、低值易耗品等,提倡“綠色消費”。不能下洱海釣魚、游泳、捕殺珍稀鳥類等。

(4)洱海流域少數民族風俗及基本禮儀的教育

洱海流域居住著漢族、白族、回族等多個民族,而又以白族為主。多年的旅游發展,已經讓當地居民對游客的到來習以為常,但是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依然會引起當地人的反感。由于客棧大多由民居改建而成,游客與當地居民接觸的機會較多,游客需要了解當地居民的風俗及基本禮儀,學會尊重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3.教育支持體系

教育支持體系包括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師資構成、教育載體、服務體系等幾方面。

(1)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政府一直是洱海保護的主體。在客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政府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洱海管理局、大理市環保局、林業局等相關政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對游客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當前,我國關于游客教育的立法還沒有。為了保障游客教育活動的開展,應由大理州旅游發展委員會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比如,《大理州游客教育管理條例》等,從政策上保證游客教育活動的開展;在旅游規劃制定中,應有關于游客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在《客棧經營服務規范》中,應對客棧開展游客生態文明教育有明確的要求,對不符合要求的客棧給予取消經營資格或降低其級別的懲罰。大理州旅游發展委員會在機構設置上,應成立專門的游客教育領導小組,負責管理和監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并劃撥專項教育經費進行游客教育活動的開展。

(2)師資構成及培訓

教育體系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由于客棧游客的流動性特點,旅游目的地針對游客開展的生態文明教育應屬于社會教育的范疇。在客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客棧業主應該是最合適的教育者。一方面,由于洱海流域客棧主要的吸引點便是不受污染的高原湖泊洱海,因此,洱海良好生態系統的維護對客棧經營者有直接的影響。另一方面,客棧業主是與游客接觸最多的,由客棧業主對游客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效果會更好。其次是導游。當前,入住客棧的游客中,并不完全是散客,還有一部分是通過旅行社的安排入住客棧的,這部分游客與導游的接觸較多。導游員在導游的過程中對游客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也比較具有可操作性。負責游客教育管理的部門應定期對客棧業主和導游開展關于游客教育理論、技能及洱海流域生態知識的培訓,普及生態知識,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使客棧業主們的生態意識從淺層過渡到自覺層次,在與游客接觸過程中,引導和監督游客的旅游行為,維護洱海的生態系統。此外,在客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中,要把村鎮干部發動起來。村鎮干部在和客棧業主的聯系中有較大優勢。通過村鎮干部對客棧業主進行洱海環保知識的宣傳會有更好的效果。再通過客棧業主去影響游客。在客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中,協會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應該積極發揮客棧協會或科研院所的力量,利用洱海保護月或者其他時間,制作宣傳展板,到客棧比較集中的地方,開展游客簽名活動;到客棧內部分發宣傳資料,現場講解保護知識;在游客教育中心播放專題影片,舉辦專業教師講座等方式,開展針對客棧游客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最后是社區居民。在針對客棧游客的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當地群眾的主要工作是以身作則,自覺遵守洱海保護條例的相關規定,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去感染游客。同時,對游客的一些有損洱海生態系統的行為進行干預,以民間執法人的形式維護洱海的清澈。

(3)教育載體

教育載體可以儲存、復制或傳遞教育信息。在客棧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可使用的教育載體如下表。

(4)服務體系

在開展針對客棧游客的教育過程中,政府各級部門應做好游客教育的服務工作。可以建立專門的游客生態文明教育網站,健全游客生態文明教育的信息服務、技術咨詢服務,為客棧業主、導游及游客提供充分的信息。

4.教育的評價體系

游客教育屬于非常規的社會教育,游客教育的效果評價不能采取學校教育的評價方式,而應該有自己的特點。結合游客教育目標體系,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游客在接受生態文明教育前后生態文明知識、意識、價值觀的變化。另一方面,要看游客的旅游行為。可借鑒消費者行為研究的方法對游客的旅游行為進行研究。在接受生態文明教育后,游客的綠色消費行為有無增加,例如,是否自覺遵守洱海保護的一些規定,不隨便向洱海里扔廢棄物,對客棧內低值易耗品的消費有否降低,床單、被套的更換次數是否有所減少等。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態文明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生態問題日益嚴峻,我國人民和政府高度關注生態建設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必須“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十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并將生態文明擴展到“五位一體”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的戰略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報告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基礎上加上了“美麗”二字。把美麗中國與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明確提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1]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培養生態文明意識是推動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和前提,維護生態環境,應該從教育抓起。《二十一世紀議程》強調“加快可持續發展、提升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解決能力的首要就是教育”。【2】教育可以使我們在意識形態的高度上和道德行為規范的層次上意識到生態環境對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在教育中使學生學習到與我國規定的各項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條文,學會用法律法規來為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負責。通過在高中時期學習了解相關生態文明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確立合理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改善自身的生態文明行為,有效通過生物課程對高中學生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是進行生態教育的重要途徑。

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對生態教育的要求

我國高中現行的“生物課程標準”強調: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得到更大地提升。生物科學素養指的是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參加實踐活動及在面臨問題并必須做出正確的決定的時候,所需要的一系列生物學的相關的基礎知識,以及學生在科學方面所具有的創新、探究能力,形成正確、科學的態度價值觀念。在“課程標準”的內容中更清楚的表述了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目標,并且在三維目標中均涉及到了生態教育及其教育目標的內容。

(二)新課改的需要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改進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方面提出:要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與其生活相聯系的“活”的知識;強調要把“要學生學”變為“學生要學”,即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中階段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就是要在學校的教育活動過程中充分貫徹并有效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相關教育教學思想,強調教學的多樣化和綜合性。在生物知識的講授中要和學生所處的地方環境特有的生物、環境特點相結合,綜合國家課程中要求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并創新的融入地方特色課程,挑選與學生所處環境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的素材,有效拓展校本課程,形成學生感興趣的、易接受的融入了生態文明教育的生物課堂的綜合教材,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特色化的課堂結構。

(三)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報告指出,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學生恰恰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受益者,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的發展關系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建設生態文明的大背景,對學生也提出了現實的社會要求。要想滿足社會的需求,緊跟時代的步伐,就要求學生必須全面發展,掌握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的相關生態知識和意識態度。所以在高中生物學的教育過程當中適當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滲透生態文明知識,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生物教學自身的需要

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本來就融合在高中生物教材及課程當中,高中生物必修Ⅲ——《穩態與環境》的主要學習內容就包括了大量的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知識及實例,從宏觀的層次上講述自然群落隨時間遷移的演替,及人類活動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界造成的一系列或好或壞的影響,以及生物界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微妙關系,闡述了各種生物都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當人類離開了其他生物,離開自然界將無法生存,從反面證明了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生態意識,培養生態文明行為,對學生進行直觀地,有效地生態文明教育。

三、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創設生態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圖片、視頻等手段,有目的、有方向的創建生態教學情境,營造形象、美麗的教學氛圍,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主動去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學科知識,并潛移默化的在學生的意識中留下生態環境的美好,為學生確立生態文明意識有重要意義,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主動的理解生態文明的思想和理念,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學科知識。

(二)直觀教學,給學生心靈沖擊

教師采用直觀教學法,通過板書、板畫、模型、實物等各種直觀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通過自己細致觀察并分析來獲取知識。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能有效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有關于原核生物藍藻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藻類形成的水華的視頻錄像,更直觀的使學生了解生態污染及其成因,規范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三)開展第二課堂,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高中階段并沒有開設專門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所以要求生物教師有效依靠生物學科的教材,并主動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并積極組織課外活動,組建興趣小組,幫助學生培養生態文明意識,規范生態文明行為。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還可以改善周圍環境,帶動更多的人建設生態文明。

(四)開發環保節日,強化生態文明意識

在環境日、植樹節等大眾節日,組織環保活動。帶領學生及家長參加小區、校園等清潔美化活動,使學生切身體會“生態文明建設從身邊做起”,強化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親身感悟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培養學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責任感,達到生態文明教育的效果。

四、結語

高中生是中國社會主義未來的承擔者,也是美麗中國的建設者,把生態文明教育主動地融合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提升高中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文明行為。在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可以營造出積極主動的教學情境,而且可以極大地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所以,探究并總結出一套有效且可行的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季曉磊.報告關鍵詞[J].中國經濟周,2017-10-23

篇5

關鍵詞:中學生物 生物教學 生態文明教育 現狀 措施

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自己與自然的關系時所應達到的文明程度。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宗旨是讓學生形成科學的生態善惡觀,培養學生鮮明的生態正義感,勇于承擔作為公民應該履行的生態義務,以建設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

一、在中學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的必要性

(一)加強中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自然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亂砍濫伐,亂捕濫殺,環境污染,過度墾荒,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等一系列行為導致地球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日漸惡化,不僅給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帶來嚴重威脅,更是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類社會要想長久發展,就必須學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二)加強中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我國實現“中國夢”的需求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偏少,由于我國長期實行主要依靠物質投入增加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對能源和其他資源依賴過度,造成能源消耗過快,生態環境惡化日漸突出。繼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的重要思想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國夢”的主要實施手段之一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建設祖國未來、實現“中國夢”之藍圖的重擔。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重要理論,加強中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提高中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最優途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迫切需求。

(三)加強中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生物學科發展的需求

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生物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更適合社會主義新形勢的新型人才,生物學科的課程地位才能得以提高,生物學科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加強中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生物學科發展與時俱進。

(四)加強中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迫切需求

生態文明是適應新社會形勢的觀念。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繼承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關乎到祖國的未來。中學是學習知識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形成完整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觀的黃金時期。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使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中學生內心,融入中學生生活,不僅有利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有利于他們更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

二、中學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生態文明教育屬于德育教育范疇,源自環境教育,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推行發展而來。我國環境教育自1972年提出,雖然歷經多年,但受被教育者的認知水平、學校觀念、教師素質等因素限制,中學生的環境知識和環保意識尚不到位。

目前,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方式比較單一,內容比較局限,主要有生物課堂滲透和課外實踐活動滲透兩種形式。課堂滲透主要是通過生物課堂教學,拓展學生的環保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如苔蘚植物是檢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空氣污染,酸雨,赤潮、溫室效應等。實踐活動滲透是指在課堂之外,組織多彩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其組織形式主要有開展植物掛牌、愛鳥周圖片展示、影像播放和環境講座等。

生態文明教育是在環境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內容是在環境教育上的進一步發展,但其不僅僅是單純的環境教育,而是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進一步升華,是以培養新世紀的“生態人”為根本目的的。目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仍主要以環境教育的形式呈現。

三、加強中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學生物學課程目標與生態文明教育目標相統一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物科學在解決人口增長、資源危機、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等諸多問題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有力地促進了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

初中生物的課程目標的設計著眼于培養學生基本的生物科學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樂于探究生命奧秘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新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高中生物除要求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生物科學基本知識外,更注重學生唯物主義自然觀即科學世界觀的形成,除關注學生自身科學修養的培養,更注重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生活態度,幫助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此外,高中生物還幫助人類認識生物科學和技術的性質,正確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運用生物科學知識和觀念參與社會事務。

(二)中學生物課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

課程內容的設置是為了實現課程目標。中學生物學上存在許多內容與生態文明是息息相關的。初中生物內容上以生物和生物圈為主線,介紹了細胞,植物,動物微生物及人體的相關知識,突出強調各種生物與生物圈的關系以及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如調查身邊的生物、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圈II號、赤潮、酸雨、溫室效應等知識點的介紹為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高中生物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模塊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分為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意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而選修選模塊的設計著眼于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拓展學生生物科技視野,加深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作為生態文明施教素材的主要有群落的演替、能量流動、基因突變的環境因素、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桑基魚塘生產模式、微生物的利用、生物技術安全性與倫理問題等等。

(三)中學生物課程課時安排相對充裕,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客觀條件

初中學生的升學壓力相對較小,且初中生物學知識內容相對較少,內容簡單,課時安排相對充裕,這就給在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時間保證。高中學生在初中生物學學習的基礎上,對生物學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雖然在課程內容上,無論是知識的深度還是廣度都是初中生物的進一步延伸,學習任務加重,但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學生的探究活動和實踐活動時間顯著增加,為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四)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主觀條件

中學時期是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智力、形成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的自我分辨能力雖尚不完善,易受周圍環境影響,但他們好奇心強,樂于探索,善于鉆研,參與意識強,是形成良好意識形態、行為習慣和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同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物學科本身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是學生們喜歡的科目,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學生在歡樂與實踐探索中形成生態文明素質,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

四、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黨的十以來,我國大力推行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已然成為時代的熱點詞匯。學生或多或少的對生態文明有一定認識,但不全面,可以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生物是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因此具有豐富的可利用的生物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校園內的生態資源,學校所在社區的生態環境及現在的社會環境可以用于教學,使之轉變為學生學習實踐的現實課程資源。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與課程內容和生態文明相關的宣傳講座,組織課外實踐活動等方式組織中學生感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風尚,了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如在七年級上冊學習“調查身邊環境中的生物”一節時,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網絡,訪談等了解周圍環境中生物的種類變化與環境的關系,并找出原因。還可以請當地老人講解當地環境變化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參與,感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二)構建多樣化評價體系,保障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傳統道德教育的內容有新的拓展。教學評價是檢查學生學習成果也是督促學生學習的最為有效的方式。評價方式上要遵循多元方法評價原則,善用評價結果。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歸入評價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并探索多種切實的評價方式,例如在期末成績評價標準中,加入環保實踐和環保知識及技能的考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加強教師生態文明素養,踐行生態文明教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學校生活中,學生的主要知識來源就是老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強中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教師要以身作則,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內涵,加強自身生態文明素養,同時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在課堂上注重生態文明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盡可能地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加強學生踐行生態文明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活動,培養生態文明思維

要讓生態文明的理念真正融入學生的價值體系并轉化為學生的習慣化實踐,要有相關“知識”“能力”作基礎,重要的還在于要有“生態思維方式”作保障,在一定意義上,生態思維方式是一個人生態文明素養的最高體現。生態思維的形成需要生態知識作為基礎,通過不斷的活動實踐,在實踐中思考,感悟,總結,不斷強化,才能形成生態思維。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時,首先學生要通過學習了解相關的知識及概念,如酸雨為PH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中國夢”的必經途徑。鑒于中學生心理和意識形態發展特點,中學是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黃金時期。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加強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全體生物教師加強自身生態文明素養,在教學實踐中以身作則,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學習生態文明知識,加強生態文明踐行,形成生態文明思維。

參考文獻:

[1]鄭世英.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115-116.

[2]方創琳.論生態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1993.23-25.

[3]薛曉源.生態文明研究前沿報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王良平.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把環境教育引向深入[J].廣州師院學報,1998.81-85.

[5]常烏蘭.牙克石地區初中生物教學中環境教育現狀調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6]陳秋蓮.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研究――以安順開發區實驗學校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7]萬義耀.重慶市教委直屬高中生物教學中環境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8]張宏濤.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實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9]葛長龍.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J].生物學教學,2010,(7):73-74.

[10]劉秀娟.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J].科教文匯,2011.106-107.

[11]賴瓊華.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的實踐與體會[J].林區教學,2015.96-97.

[12]劉倩.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13.

[13]朱春香.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1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6]黎鳳嫻.初中與高中生物教學銜接的研究[J].珠江教育論壇,2010,(2):25-27.

篇6

1.生態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教育

生態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教育是大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內容,也是大學生學習和培養生態文明教育后續幾大內容的基礎。這一內容核心包括生態學基本知識的教育,以及生物間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互生規律、物質循環轉化與再生規律、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平衡規律、生物環境間相互適應與補償的協同進化規律、環境資源的有效極限規律等生態學基本規律的普及。

2.生態環境現狀教育

生態環境現狀教育能讓學生了解當前生態環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激發學生保護生態環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地方、區域、國家乃至全球生態環境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形勢,地方、區域及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生態環境挑戰,大學生及社會民眾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壓力等。

3.生態文明觀教育

生態文明觀是由多個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觀念構成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可以用來指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它也是地方高校教育的重點,具體包括生態價值觀教育、生態經濟觀教育、生態政治觀教育以及生態科技觀教育四大方面。

4.生態法制教育

生態法制教育可以起到約束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和生態文明意識的作用,使大學生懂法,并在法律的制約下更好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因此,法制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主要內容是讓大學生了解當前國際和國內有關生態環境方面的條約、法律、規范等,比如:《世界自然保護大綱》、《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環境保護法》、《城市綠化條例》等。

5.生態文明行為能力培養

地方高校應該引導大學生將所學到的各種生態文明知識和思想觀念落實在行動中,使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保護環境、改善環境質量、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內容包括教導學生一系列提高踐行生態文明能力的知識技能與工具,發動學生積極開展綠色環保實踐活動等。

二、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教育部、教育廳的高度重視下,地方高校均紛紛加強了對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和內容的設置和投入,包括:在思想政治課中給學生灌輸相關知識;開設多門與生態文明相關的公選課程,包括《遺傳學》、《生物學》、《普通生態學》、《地球科學導論》、《環境與健康》、《人與環境》、《環境危機與環境保護》、《環境工程導論》等,供學生選修;邀請生態文明方面的專家和教師來校舉辦講座宣講;組織各類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活動等。可以說,地方高校在這一方面已經進行了許多嘗試,獲得一些成效。但這還遠遠不夠,對于一個完整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來說,還存在眾多問題和不足。

1.重視度不夠

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沒有專門的規劃和統一的安排,教育內容零散混亂不成體系,受教育的學生數量也相當稀少,其深度、廣度和重視度還遠遠不夠。這是由于首先,在我國,地方高校知名度與教育和科研密切相關,這導致地方高校管理層往往只重視本校的傳統專業教學和科學研究,忽視與知名度無關的其他教育和活動,這其中就包括生態文明教育。其次,教育部下達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方案中,未將生態文明教育方面的內容納入考核體系中,而且也未將生態學課程列為公共基礎必修課。因此,大多數地方高校都對生態文明教育不太重視,沒有動力也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花大力氣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即使部分高校開設相關課程或開展相關活動,也可能只是為了迎合當前的政策,并未將生態文明教育落到實處。

2.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不夠完善

首先,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缺乏系統科學的教育理念。這一問題的存在主要在于本身在我國就還未建設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生態文明教育也才剛剛興起,相關研究不多且不夠深入。同時,作為一門涉及到多門學科和多種理論知識的交叉性學科,與其相配套的教材仍處于空白,使得地方高校也無合適的教材進行講授。不僅如此,不少地方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還比較粗淺,不夠深入全面。其次,在教育形式上重理論輕實踐。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很晚,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數地方高校在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時,均不約而同地選擇傳統簡單的理論教學方式和單一僵化的填鴨式教育方式,忽視學生對生態的情感體驗和判斷,缺少與之相關聯的實踐活動。即使有少數地方高校開展了與之相關的實踐活動,但也缺乏有效的宣傳、組織和延續性。而地方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不重視和少投入也導致實踐教育活動的難以開展,影響了活動的持續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大學生也更習慣于這種傳統的理論教育方式,沒有積極主動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

3.地方高校大學生生態意識淡薄滯后,生態文明素質不高

受當前國家和地區日益嚴峻生態環境的影響,地方高校大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強,對生態文明的相關科學知識有一定的涉獵,但尚集中在當前比較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上,停留在比較粗淺片面的感性認識階段。大部分學生尚未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認為生態文明知識與自身專業和將來就業無任何關聯,不愿意花費時間接受生態文明教育。而地方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不重視和不作為又進一步惡化了這一問題,使得大學生生態意識越發淡薄滯后。據現有的調查數據顯示,有近一半的學生并不知道環境保護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之一。不僅如此,受當今社會崇尚物欲、金錢、奢華、過度消費等觀念以及經濟利益至上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在父母溺愛中長大的許多大學生比較崇尚“享樂主義”、“消費主義”、“人本主義”,價值觀存在偏差,缺乏環境責任感,生態文明素質較低。這也致使校園內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學生對實踐活動興趣不高。

4.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才剛剛起步,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專業而系統的生態文明方面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對這方面的知識和理論知之甚少;不僅如此,作為一個交叉性較強的學科,生態文明研究學科歸屬尚不明朗,許多關于生態文明的研究成果不受重視,不少教師迫于職稱晉級的壓力,仍然專注于其原本所擅長的傳統研究領域,未對生態文明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這導致了當前地方高校生態文明師資力量非常薄弱,大部分教師在課堂講授涉及到生態文明領域時,不能對具體內容進行深入的剖析,只能照本宣科,甚至回避掉這部分內容。

三、小結

篇7

關鍵詞 生態文明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基本形式,是工業文明的摒棄。它強調的是人和自然之間的一種互相依賴,互相促進和發展。其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調整人類文明的發展路線,限制文明的擴張程度和沖突性因素,實現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一味的發展經濟,為所欲為。伴隨著當今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而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力量的重要來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通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規范大學生的生態行為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

1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與政治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躋身世界強國行列。但是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中國在取得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資源和能源的合理規劃及控制,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實際上,這個問題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注并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從黨的十七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生態文明”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日益成為我黨總攬國際局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而大學生作為和諧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高校推行生態文明觀教育,使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營造了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的政治環境,這讓我們堅信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是一個必然實現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在生態全球化背景下,達到經濟與生態保護雙贏的一個必然方向。

2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建設可持續型社會、維護社會的安定、促進社會和諧依靠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規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支撐和保障,但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因此,順應當今生態文明的發展趨勢,在大學生中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發揮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時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首先,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要力量,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科學發展觀下的重要方面,在大學生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大學生當前薄弱的生態文明知識,提高生態道德認知,對于我們建設可持續發展型、生態平衡型的小康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其次,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在大學生中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生態保護的宣揚和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需要保持兩者的動態平衡關系。而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取決于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狀況。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不僅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和諧穩定,更關乎人類的未來發展。

最后,這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大學生中開展生態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需要,同時也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道德素質,是衡量一個民族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社會衡量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基準。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培養生態意識,提高生態素質,是充分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協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需求。現代化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維度,生態文明的興起要求高校教育觀念得到相應的轉變。生態文明觀教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內涵,將生態文明觀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過程是一個價值引導的過程,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最終目標,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3高校踐行生態文明教育的具體措施

3.1用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

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它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的關系等諸多領域和各個方面,是極其深刻和豐富的。其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和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和自然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人的思想覺悟上升到高層次,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替代工業文明成為必然趨勢和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建設道路。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在其過程中就也應當堅持理論特別是其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觀念。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堅持生態觀,探尋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的創新。為了給生態文明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應當學習生態觀武裝自身,再通過教育方式的革新向大學生傳授生態文明知識,達到互相促進,達到雙贏。

3.2注重培養大學生科學全面的生態觀

3.2.1培養大學生的生態自然觀

馬克思在人與自然關系上認為,人是能動和被動存在的統一體,人類為了求發展長期支配和利用自然,但是根據人與自然關系辯證法,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客觀自然規律為前提,發揮的成效受自然規律以及客觀條件的制約,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必然不是無節制的。

隨著環境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人提倡回歸傳統的生態理念,中國古代也有人與自然關系論斷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這種傳統生態哲學,不僅為構建生態文明社會提供了的哲學思想基礎,也為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方法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天人合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在改造自然觀的過程中,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主力軍的大學生應當對傳統文化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樹立科學的生態自然觀。

3.2.2培養大學生的健康消費觀

消費是人的基本需要,涉及到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因此更應在此過程中注重“綠色消費”,“節約消費”。大學生步入獨立消費的階段,尚未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念,享樂和攀比等負面心態會導致其在消費的過程中造成鋪張浪費等不良行為。中國自古以來倡導勤儉節約的精神,更應該向其加強健康消費觀念的培養,使其學會適度消費,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避免資源的不必要消耗。

3.2.3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法制觀

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法制觀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對生態保護的敬畏感,形成一個超越生態習慣的生態自我行為機制,成為一個具備生態認知,并在生活中自我約束,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人”。利用發揮《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堂的價值,充實生態法律知識的內容,開展環保法律知識的知識競賽等活動使學生懂得各種保護生態環境的法規、條例和法則,明確破壞生態環境承擔的法律責任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形成科學的生態法制觀,從根本上養成依法保護環境的習慣。

3.3加強構建高校的生態文明氛圍

隨著國家政策的日益重視和環保氛圍的日益濃厚,我國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只片面追求畢業率和升學率,只重視由學術科研活動帶來的經濟效益,忽視了高校作為培養全方位人才的職責。

3.3.1革新高校生態教育方法,創建“生態課堂”

目前我國居民的生態環保知識水平普遍不高,其中青年人的意識水平高于中老年人,原因是絕大多數青少年正在或接受過有關生態文明方面的教育,而70%的知識來源于課堂。因此課堂上的生態文明教育還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從生態文明角度出發,打破傳統課堂授課方式,構建生態化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生態化課堂強調講教師和大學生作為兩個生態主體,互相促進、學習、共生。在課堂上創設生態情景,表演生態環保相關小品,寓教于樂。在思想教育課堂,如《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通過多種載體如ppt、視頻等講授有關生態文明的事例,宣揚生態文明道德觀。作為生態課堂的兩個生態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應當發揮自己的作用,推斷生態課堂的氛圍和發展。從而使彼此在生態文明知識和教育中得到互相促進和進步,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課堂環境,讓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態知識的重要陣地。

3.3.2構建校園的生態文化氛圍

(1)開展生態榜樣教育

通過生態榜樣教育,借助影視、文學和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形象,以正面積極的品質和積極行為影響學生的生態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環境生態工程,如沙地變良田、生態園林的修建等生態成果。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生態保護方面的紀錄片或電影,引起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和環保意識。同時,注重發掘生活中生態榜樣,在實踐中對大學生進行具化的引導。

(2)開展校園生態文明活動,構建大學生環保氛圍

生態認知轉化為潛力默化的行為習慣是需要一定的過程,這就需要在校園開展接觸自然的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的生態體驗,從而深化其生態認知促進科學生態行為的養成。借助“世界環境日”、“植樹節”等環保節日之際開展相關環保活動,如生態知識競賽活動、參觀生態園、親測pm2.5指數等拉近大學生和生態文明的距離,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的嚴峻局面,從而敬畏自然。

(3)加大對生態專業的重視,增強學生之間的學科互動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維護意識也逐漸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近年來國家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進一步展示了生態學專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學校需要下大力氣打造緊跟時代步伐,重視生態文明 ,打造過硬專業。加大專業建設的力度,不斷改革創新,加強對環境保護內容的研究和探索優質生態學專業。

在課程的安排上要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寬泛,加強其他非環境專業的生態專業知識的學習,增強生態專業和生非生態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從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增進學生之間的理性知識分享和感性認識,使大學生的生態觀得到一個、維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馬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的背景--情境設置[J].青年與社會,2012(02).

[2] 姜賽飛.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08).

[3] 姜樹萍,陳芊羽,趙宇燕,苗建峰.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與踐行能力提升路徑[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1(02).

[4] 楊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J].世紀橋,2010(09).

[5] 楊志華,嚴耕.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時展的新要求[J].中國林業教育,2010(05).

[6] 黃平芳.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0(02).

[7] 劉婷.科學發展觀視野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08).

篇8

一、初級中學生態文明建設

初級中學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之一,擔負著生態文明知識普及率和生態環境教育課時比例兩個指標的落實和樹立中學生形成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任務,因此,初級中學應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針對初級中學的特點,初級中學的生態文明建設應從建立初級中學生態教育體系、學校環境綜合整治和綠色學校創建等方面展開。

1.建立初級中學生態教育體系

加強教師生態文明培訓。生態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教師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先導,教師的一言一行是學生的表率,對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要加強對初級中學全體教師進行“生態文明理念與常識”專題輔導,適時聘請相關專家做生態文明報告會,并分批分期派出教師到生態文明學校參觀學習,提高教師對生態文明的理解。

重視生態文明課堂教育。建立初級中學生態文明教育進課堂機制,將生態文明教育列為重要教育內容。在課堂教育過程中,充分講解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特點和歷史文化特點,使學生們從小能夠了解所在地區的人文、自然環境特點以及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升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每年在全教育系統舉辦生態文明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交流等,提高師生參與生態文明教育的積極性和趣味性。

積極開展生態文明社會實踐。在初級中學定期組織生態實踐活動,并將其作為學生社會實踐考核的重要方面。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要堅持實踐育人,引導學生養成“綠色”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實踐活動中提升生態文明意識。充分發揮少先隊、學生會等組織的作用,利用與環保有關的紀念日(周、節)開展活動,組織學生深入鄉村、社區和企業,宣傳環境保護、生態安全法律法規,開展環保情況調研,參觀考察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水源保護區等,切實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環境保護的迫切性,在感知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動,進而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加入綠色行動者的行列,使“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生態文明”和“科學發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

加強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在品德教育方面,應將生態文明作為學生的基本品德要求,把思想品德從通常的人與人的關系延伸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將關愛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生態作為思想品德的重要內容。

2.學校環境綜合整治

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從節電、節水、辦公用品節約等方面推進學校節能減排。節電方面: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倡導離開辦公室或教室做到隨手關燈;盡量減少投影儀、打印機等用電設備長時間待機;下班和放學時要關閉所有設備電源。節水方面:倡導學生洗手后要及時關閉水龍頭;加強后勤服務,杜絕“跑冒滴漏”現象。辦公用品節約方面:提倡雙面用紙,減少紙張消耗;充分發揮電子郵件的作用。

強化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與處置。實現生活垃圾廢物資源化,增加垃圾桶分布密度,提高垃圾分類收集率,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回收體系。合理選定垃圾暫存點,配備活動式垃圾房和封閉式垃圾運輸車,并增配專人維護管理,夏季定期打藥滅蠅,衛生干凈整潔,無二次污染,垃圾日產日清。在運輸過程中完善垃圾的封閉運輸,減少環境污染。

3.綠色學校創建

開展校園綠化和美化活動。以“生態”、“人文”為理念,以本土特有物種美化校園,并為綠化樹種制作標志牌,使學生能夠了解保持生物多樣的重要性。在教室走廊懸掛歷史文化名人頭像和名言警句,形成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生活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文明習慣。

建立綠色學校創建的指標體系。從節能減排、環境衛生、生態質量、文化教育等方面建立不同約束性指標,明確創建綠色學校的基本要求和標準。成立綠色學校評定辦公室,負責轄區內綠色學校的評定,適時組織綠色學校的評比和學習活動。

二、小結

篇9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生態文明的建設極其重要,為了更好的建設生態文明,還要從提高每個人生態文明意識做起。讓人們自覺養成生態行為習慣。那么作為一名生活在地球的人類,雖然科學技術不斷的在進步,也能緩解資源緊缺問題,但同時它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依賴科學技術治理環境并不是長久之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惡劣,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早早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中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建設國家的棟梁,中學生這一階段也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重要階段,這就要求生物教師應該做好生態文明教育的宣傳和引導。潛移默化讓學生樹立環保理念,讓學生明白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二、在日常習題試卷及教材內容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考試是學生進行思考的一個過程,考重要知識點不只是為了強化學生解題技巧與能力,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讓學生健康成長。在這種情形下,教師編制的有關生態文明的生物練習題以及在期末考試或期中考試題中滲透生態文明知識點的考題,通過做題有助于加深生態文明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巧妙的設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生態危機意識。結合生物教材內容,講人口增長問題帶來的環境壓力和食物鏈維持的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圈等,并配上生物教科書上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圖片,這樣直觀的圖片和恰當的文字結合,會更加震撼人的心靈,從而有利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性,而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所需的。

三、利用實踐活動滲透

由于學生長期在校園內,并沒有充足的時間和很多的機會去外面感受大自然。因此應該讓學生從課內轉為課外實踐,并根據學生興趣開設環保活動小組,部分學生可以進行開展小區居民生態意識現狀的調查問卷,并結合生物學知識,與老師一起分析和探討調查問卷結果。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活躍討論氛圍,還可以讓學生專門負責校園海報宣傳世界環境日,讓學生記住世界環境日,并讓他們明白世界環境日的重要性。還可以讓學生查閱生態文明資料并編輯整理,制作成一本生態文明知識宣傳手冊,讓學生自己動手,看哪些小組完成的好,并給予肯定的回應和適當的獎勵,增強此次活動的情感體驗。目的都是為了將生態文明意識植入每個學生心中,讓學生從豐富的實踐活動中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在寒暑假期間,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濕地公園,或森林公園了解生物的多樣性,體驗大自然一草一木,一蟲一鳥,還要激發學生的生態思維,而不單單只是以一個參觀者的身份,只是看看稀奇的動物就結束了,教師應該講解其中的樹木會進行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汽車尾氣排放的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并釋放出人類維持生命的氧氣,還有凈化污水、消除噪音等其他作用,從而認識到保護植物的必要性。講解珍稀動物對環境的高要求,讓學生明白有些物種一旦遭到殺戮,端上了人們的餐桌,或者動物的皮毛披在了人們的身上,這很有可能會讓動物遭受滅頂之災,并且破壞了生態平衡。結束后還應該要求學生寫考察心得,進一步讓學生領悟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體會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四、生活場景的滲透

生態文明與生活息息相關,與我們每個人切身利益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小細節相關,比如說,生活垃圾如何處理?方式很重要,有些垃圾是不可降解的,有些是可以回收的。垃圾處理的好可以發酵為沼氣,但若隨意處理,不僅會污染水和土地,而且垃圾長時間的堆積散發出來的氣味對人體的呼吸道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們生活中的水,是我們生命之源,人人都離不開水,因此學校一定要加大力度宣傳節約水資源標語,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普及水資源的可貴。并用行動感染學生,用完自來水應立即關掉水龍頭,重復使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從各方面細節做到節約水資源。另外還有食堂吃飯,同學或家人聚餐吃飯,都要實行光盤行動,吃不完就打包,杜絕浪費。每個學校門口相應的都會有各種小吃攤,教師對學生進行科普,說明使用一次性筷子帶來的危害,使用白色塑料袋給土地帶來的危害。應提倡學生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保護環境,做個有生態文明素質、有遠見、有朝氣的中學生。

五、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一個學生背后是一個家庭,一個家庭背后是一個社區,一個社區背后是一座城市,因此作為生物教學老師,一定要善于激發學生的生態思維,還要提倡學生放學回家后抓住恰當時機向周圍人傳播生態文明理念,以自身行動感染人,以言語喚醒人,在家里,在學校,在社會,時時刻刻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杜絕浪費,做生態文明的踐行者和傳播者。而且對一些破壞綠化的行為還要勇敢的進行勸阻,提倡生態文明,讓生態文明理念植入每一個人的心中。

六、結束語

生態文明意味著可持續發展,隱藏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含義,大量的事實證明,人不能戰勝自然,征服自然,而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熱愛大自然,其中包括保護動植物、不食野生動物、不亂砍濫伐等其他愛護環境行為。

作者:曾新俊 單位:福建省南靖縣湖美中學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資源語文教育

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生態學逐漸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并逐漸被人們重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學術思想和理論成果,在語文教育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的遺憾。其實,在現行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優秀文學作品中,就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態資源,需要我們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深入發掘,進而加快語文課程建設,在語文教育中滲透生態學的理念,以此來彌補這一缺憾,推動生態文明教育。

一、以物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奠基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史懷哲在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性時說:“只有一個人把植物和動物看得與他的同胞生命同樣重要的時候,他才是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動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這樣的思想,其實在中國古代并不鮮見。

蘇軾在遭受貶謫期間,寫下了大量歌詠自然的詩歌和散文,其中滲透著他對自然之美的深切體會,也蘊含著對人生的通透體悟,在《赤壁賦》中,蘇軾以主客問答的形式闡述了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他借“客人”之口表達了自己“以物為友”的態度——“侶魚蝦而友麋鹿”,爾后又借“主人”之口表達了自己“詩意地棲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對待自然之物的這種平等的思想,使蘇軾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時不感到寂寞和孤獨,并且能夠從自然界中能夠發現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發展的強大動力。這是精神生態的寶貴財富。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說:“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翰林學士的眼里,與不懂人語的白鹿為友,也比與那些俗氣腐朽的權貴為伍強,體現出清潔的人格追求。可惜我們后人未能繼承這種與自然為友、與萬物為友的思想,近代以來,國人甚至覺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萬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將自然當成了征服的對象,把萬物當作了可供自己隨意支配和攫取的東西,釀成了現在非常嚴重的生態災難。而物欲膨脹、不注意潔身自好、與品行惡劣甚至是腐敗的權貴同流合污,更是導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墮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憫人的生命憂患意識

以物為友,以平等的視角觀察萬物,人與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萬物的悲喜,同樣牽動著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遠去,能夠引起思想家、詩人、文學家的深思和悲情傷懷。他們更由此聯想到人類社會的相似命運,進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國家的命運與出路。

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章》中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表現了對動物生命的尊重和對被人類宰殺的動物的無限憐憫之情。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寫道:“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作者哀嘆因扭曲的審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運,同時也是在哀嘆和病梅一樣的被黑暗體制扼殺的人才的命運;對病梅和人才的命運的哀嘆,實質是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深深憂慮。“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喊出了知識分子盼望學為所用、為國建功的心聲,也體現了一位正直的知識分子悲物憫人的生命憂患意識。柳宗元在《愚溪詩序》中寫自己和愚溪的“無以利世”的同病相憐之情,在《種樹郭橐駝傳》中借郭橐駝順應樹木的自然生長規律使樹木“碩茂”“早實以蕃”“壽且孳也”,兩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時,同樣滲透著深深的悲物憫人的生命憂患意識。

三、護物有責的敬畏生命倫理

以物為友,憐惜萬物進而發展為對自然界萬物的愛護、保護,甚至對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的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華。

在《病梅館記》中,龔自珍表達了自己對病梅的深深憐惜之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購買病梅三盆“乃誓療之……必復之全之”,“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的行動,除其象征意義之外,確實蘊含著對被扭曲的梅樹的深深同情和愛護之情。這種思想感情,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情根基,而這在以往是被我們所忽視的。

史懷哲希望把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原則推廣到人與動物之間,他說:“同情動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類與生物建立兄弟般的關系正是來自天國的福音”。史懷哲在《我的呼吁》中說:“我要呼吁全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倫理。”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對物有憐惜之情,有愛護之情,才能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而在《寡人之于國也》之中:“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規律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對現代人掠奪式發展的警鐘。

四、物我諧和的生態美學理想

《論語·侍坐》中,孔子詢問弟子們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的這番話表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生活圖景:幾個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沐浴完畢,愉快地吹著風、唱著歌兒回家去,輕松、溫馨而寧靜。更為重要的是,人們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靜而清靜,而清凈。人心的清靜、清凈與自然的清新、明凈相諧共振、融會貫通、平衡和諧,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樂曲。這是自然生態、精神神態和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是人在自然中詩意的棲居。

類似的例子在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很多,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信可樂也。”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等等。

自然養育了人類,也養護著人類的精神世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無不給人類以美好的想象,給人以豐富的審美追求,給人以曠遠而深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