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制造戰略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7: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制造戰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滿足人們較高層次的消費雷求,以及面臨全球性的環晚保護的限制和挑戰,綠色營銘逐漸發展成為人本營悄時代的一種典型新戰略營鏡模式。綠色營梢把握住了人本營銷時代可持續發展的特征,能夠化企業社會責任為競爭優勢。本文主要闡逮了我國企業在實施綠色營梢戰略時常進行思路轉變,對此提出綠色營銷戰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進行基于價值創造的綠色營銘戰略選擇和商業模式構建探索,為我國企業進一步發展綠色營鋪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思考。
2007年底,美國《商業周刊》斷言:由于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進一步關注,加之多數企業都未必能夠實現之前的環境承諾,2008年商業世界可能爆發大規模的“綠色危機”。事實上,中國企業的綠色危機在2007年便初露端倪,越來越多的政策和法律,正令那些以往不必支付的隱性生態成本,逐漸變得剛性起來。“生態文明”的提出,中國政府對環保問題所下的非常“嚴峻”的判斷,2008年“綠色”奧運的承諾,都讓中國企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環保壓力。在如此嚴峻的綠色危機背景下,中國企業如果延續以往解決環境問題的思路,恐難以奏效。在以往,履行環保責任更多被企業當作一種可做可不做的公益行為,或是用來改善公共關系的“善舉營銷”和“公益營銷”,企業將之視為錦上添花,或是一種迫于公眾或者政策壓力下的“投入(成本)”,有的企業一邊行善,一邊仍在經營中無視甚至濫用環境資源以攫取巨額利潤。在這種思路下,在“綠色(環保)”和“競爭優勢與商業利潤”之間是一種典型的零和游戲。本文試在探討中國企業在綠色環保壓力下的出路,提出要真正解決綠色危機和進行綠色營銷,中國企業在對待綠色營銷的理念和環境問題的思路需扭轉過來,將“綠色”戰略變為自己競爭優勢的一部分,實現從現在點綴性的或者被迫的“綠色(環保)”舉措,過渡到從環保上獲取企業的競爭力以及商業利潤。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改變原來的能源和資源使用模式,通過重新設計原有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變“綠色危機”為“綠金”,更重要的是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綠色營銷是未來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途徑
市場的運行狀況直接關系著人類經濟的今天與未來。市場能否持續發展,實際上就是經濟能否持續發展。進一步說,在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歸根結蒂是市場可持續發展問題。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最初就是因為市場活動中的一些個體行為造成了對環境的明顯破壞,從而直接損害了生存于其中的人們的利益。過去,市場主體犯有一個共同的指導思想上的錯誤,就是將社會經濟發展與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等同起來,而沒有考慮資源的有價性,更沒有將環境損失納入到經濟核算尤其是成本核算體系中,從而將收入或產值的數量增長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而這種傳統的發展觀念的直接后果,就是以高投入、高消耗為手段和途徑,以高消費、高享受為其發展目標和推動力,片面地過分強調市場發展的短麗經濟目標油長速度和增長數量,忽視對資源的合理有效的永續使用、環境污染的防治、人口的控制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注重環境與發展的協調共進關系以及發展經濟的質量,致使自然界對人類日益頻繁的報復和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自然資源枯竭、社會經濟發展后勁不足。這種以犧牲整體利益來追求局部利益、犧牲未來持續發展來實現眼前短期的經濟高速增長的作法給人類經濟的未來發展造成了長久的威脅。
國際社會八十年代末期提出“持續發展”概念,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最重要的新發展理論和社會發展模式。這種理論認為,發展是一種改善人民生活的事業或進程,持續發展與單純的經濟增長不同,它強調人類追求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權利應當是一與“發展與環境相協調”的方式的統一,而不應該是憑借著人們手中的技術和資本,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方式來追求這種發展權利的實現。另外,它還強調當代人在創造今世發展與消費的同時應承認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與后代人的機會相平等,當代人不能一味地、片面地和自私地為了追求今天的發展與消費,從而剝奪后代人木應享有的同等發展和消費的機會。總之,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己到了緊急的轉折時期。為了使市場能夠長遠持久地發展繁榮,人們必須在市場觀念、市場行為、市場政策等諸方面進行調整。否則,必將在新的市場競爭形勢下被淘汰。在市場運行中,營銷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基本環節。消費者的市場需求通過營銷環節向生產者傳達訊息,生產者的成果和利益通過營銷得到實現。因此,要使市場真正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推行以環境保護為宗旨的營銷方式,換言之,綠色營銷是實現市場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途徑。
二、基于價值創造的綠色營銷戰略選擇探索
綠色營銷(環保營銷)是指企業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下,在市場營銷中充分體現環保意識和社會意識,從承擔社會責任、保護環境、充分利用資源等角度出發,在產品研制、開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全過程中,采取相應措施,引導和滿足消費者的綠色消費,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生產,實現企業營銷目標的活動。也即是指企業在營銷活動中要體現“綠色”,即在營銷中要注重地球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為實現企業自身利益、消費者和社會利益以及生態環境利益的統一而對其產品、定價、分銷和促銷的策劃與實施過程。直觀地說,就是把“無廢無污”和“無任何不良成份”及“無任何副作用”貫串于整個營銷活動之中,這就是“綠色”營銷。但是企業在傳統的競爭優勢上又加上“環?!币痪S,似乎是給自己增加了一道限制,而限制意味著更多的成本和更少的盈利空間,也即是說“綠色(環保)”成本與“商業利潤”是一個典型的零和游戲,他們分別處于蹺蹺板的兩端,在環保上的投入成為侵蝕利潤的成本,而利潤的增長就意味著削減了環保成本。此外,這也好象是“綠色(環保)”成木與“競爭優勢”之間的此消彼長式的關系。因此,企業如何從單純關注企業自身的價值到關注環境和社會價值而突破價值壁壘并獲取競爭優勢從而能制定可執行及實現企業目標的綠色營銷戰略?產品的環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此消彼長只是特定資源生產力框架下出現的情形,在特定的行業假設、行業標準和慣例下,要想從綠色行動中獲取高額回報,出路可從技術和商業模式上探索。
1、基于綠色營銷戰略的環境技術開發,創造綠色產品價值。在企業的生產運營過程中,減少或者杜絕廢物的產生,進行有效的污染預防措施,這只是綠色營銷戰略的第一個階段。將綠色營銷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經營戰略的企業,不僅承擔企業自身生產環境的環保責任,還承擔外部的產品責任,即承擔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內的環境責任,也即是說,企業不僅是以環保的方式生產,還要生產環保的產品,提供環保的服務,讓客戶通過使用性能大大提高而使用成本大大降低的產品與服務,在客戶層面實現業務績效與環境績效的雙贏?;诖似髽I無論是產品研發還是工序設計都木著綠色營銷戰略而進行“環境導向型設計”,即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就針對該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所有影響進行分析,進而開發更環保、更節能、更具有“環境親和型”特質的產品與服務。在這樣的過程中,企業不僅承擔起產品的環境責任,又以技術創新能力實現了綠色產品價值,更實現了客戶價值利益。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借助于克勞斯在總結“全面質量管理”時提出了著名的命題“質量是免費的”,則可以說“綠色是免費的”。
2、基于綠色營梢戰略的商業模式創新,創造突破性競爭優勢。環保技術的創新的確能讓企業獲得產品優勢和環保競爭優勢,但其著眼點仍然是戰術性和改變性的,因而這種優勢上相對有限的,也是較容易被競爭對手所模仿和超越。能讓企業在業務績效和環??冃汐@得巨大的、突破性的競爭優勢,是通過對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的“重新設計”和對產業內涵的“重新想象”來實現的。如某以生產打印機和復印機為主營產品的企業,現在重新定義自己的業務,透視客戶打印圖文“動機背后的動機”,提出幫助業務實現無紙辦公的設想。這不是自掘墳墓,而是通過對既有業務模式的“創造性破壞”,不僅拓展了自己的業務空間和利潤空間,而且在大大提高自己和客戶的價值和環境績效的同時,更使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難以超越,因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是根植于企業的整體性和結構性有能力,競爭對手短期內或單從任何一個局部,是很難撼動其優勢的。同時,這更有助于企業實現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3、綠色價值傳播,讓綠色價值被感知。當然,這里的“傳播”不是簡單的廣告宣傳,而是綠色營銷必須展現自己的商業魅力。要想綠色戰略成為成功的戰略,第一步就要將模糊籠統的“綠色”轉化為可量化、易理解,便于進行管理和銷售的“價值”。因為如果不能將其量化成數字和指標,就沒有辦法制定目標,進行監測,統計結果,管理者就無處著手。這條原理并不只對管理者有效,有時顧客也有同樣的需要,一款被稱為綠色產品的東西到底有多“綠”?或者兩款產品誰更“綠,’?不是技術專家的人常常很難理解其中的奧妙。因此,要想把綠色產品銷售出去,就必須把產品具有的環境效益,變得能像“發電多少瓦”或是“發動機每分鐘多少轉”一樣一目了然。例如,美國GE通過與一家名為GreeOrde:的評估公司合作,GE建立了一套針對綠色價值的產品認證過程和評分標準。GE的認證程序首先要求根據兩項指標為“綠色”產品制定了明確的標準,這兩項指標是:(1)能夠提高客戶的業績或價值主張;(2)能顯著改善客戶環境方面的表現或者是那些能切實幫助實現以上改進的服務。根據這套標準,GE通過比照競爭企業的產品、原有產品、法定標準和歷史業績等基準數據對每一種產品的環境屬性加以分析,就能夠對每一種產品的環境效益進行衡量,甚至得出一個評分表。無論是客戶、投資人還是產品經理,想了解產品到底蘊含多大的環保(綠色)價值,一張表格便能表達的一清二楚。通過這套指標,企業內部便在對技術進行投資時,有了更具操作性的選擇工具?;诖酥贫ǖ木G色營銷清晰準確地將“綠色”價值傳達給客戶,并也建立了與之相匹配的新商業模式,中國企業可作參考。
三、基于綠色營銷戰略的新商業模式實施基本思路分析
在上述作了基于價值創造的綠色營銷戰略選擇探索,從綠色營銷理念的轉變到“綠色技術導向”產品的開發,再到(客戶)價值創造,是嘗試構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線。但再好的戰略其價值要通過正確的實施或執行來證明:綠色營銷帶給企業的不只是削減成本、降低風險,而是可以實實在在地成為企業價值源泉,這就要找到能實施戰略目標的基本路徑和商業模式,可從以下思路出發分析。
1、樹立企業綠色營銷觀念。綠色營銷觀念是綠色營銷的指導思想。企業要寓綠色意識于企業的經營決策之中,更好地保持企業市場競爭力。企業在營銷時能切實把環境保護貫穿于新產品的開發、設計、制造、包裝、使用以及服務等各項環節中,不僅保證自己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獲得利潤,同時還達到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同時,在企業內部還需對全體員工進行綠色教育,使職工充分認識環保的重要性和戰略價值。隨著消費者對綠色消費需求的日益增長和保護生態平衡運動的日益高漲,企業只有及時調整營銷觀念,才能成為市場營銷中的勝利者并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2,制定企業綠色營銷戰略。企業綠色營銷戰略,是根據消費者和社會綠色消費及環保的要求,并結合企業現狀及其長遠的經營目標,對市場營銷活動制定的長期性、全局性、系統性的方案。制定綠色營銷戰略要求企業從了解消費者的綠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報信息網絡,搜集相關的綠色信息,采取相應的措施,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實性和可行性,并對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分析綠色市場變化動向、綠色消費發展趨勢,為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提供依據。
3、開發綠色產品。綠色產品的開發是綠色營銷的價值支撐點。開發綠色產品,必須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包裝、使用、廢棄物的處理等方面考慮對環境的影響。企業應加大技術開發、引進、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力,特別是提高節能降耗水平和環保能力,努力使產品既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同時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并能將技術價值轉變為商業價值以及能早日對未來的技術進行規劃與投資。
4、制定綠色價格。綠色產品在成木構成方面與一般產品有所不同,它除了包括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一般成本之外,還包括與保護環境及改善環境有關的成本支出,綠色產品的生產成本常高于常規產品。目前,價格因素仍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因而降低經營成本,制定合理的綠色價格是綠色營梢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因此,如何參照GE為客戶創造價值制定綠色產品價格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5、獲取綠色標志。綠色標志又稱環保標志,它表明該產品的生產、使用及處理過程皆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不危害人體健康,產生的垃圾無害或危害極小,有利于資源再生和回收利用,它被譽為產品通往市場的綠色簽證。通過綠色認證,獲取綠色標志是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關鍵環節。獲取綠色標志,能有效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才能真正沖破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
6、樹立企業綠色形象,傳播綠色價值。綠色企業形象是高素質企業的形象,可以充分調動企業內部的各種有利因素,推進綠色營銷不斷地向縱深方向發展,還能有效地獲取廣大消費者的信賴與支持,擴大企業的綠色影響。樹立綠色企業形象:一是要加強企業內部綠色宣傳和教育。制訂綠色制度,培育企業綠色文化;改革企業的組織結構及管理機制,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基于綠色管理的考核、激勵制度,重視專業人才,尤其是生態、環保、經濟、生物及發展綠色經濟相關人才的引進與合理配置,促成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創造各種機會對員工進行綠色服務培訓,培養出高素質的綠色人才梯隊。二是綠色廣告。企業通過綠色廣告,宣傳綠色產品,塑造企業的綠色形象,把綠色產品信息傳遞給廣大消費者,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刺激消費需求。三是綠色公共關系。這是樹立企業及產品綠色形象的重要傳播道路。在綠色營銷中,企業應通過良好的公共關系,顯示自己在綠色領域的努力,在客戶心目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綠色公關能幫助企業更直接更廣泛地將綠色信息傳送到廣告無法達到的細分市場,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并通過舉辦綠色產品展銷會、洽談會的形式,來擴大綠色產品與消費者的接觸面,擴大企業的影響面,使企業的綠色形象得以有效傳播,引導消費者的綠色消費。
篇2
摘要面對全球國際化浪潮,為了使我國制造業企業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本文從分析我國制造業的基本情況和特點入手,對我國制造業企業國際化戰略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制造業企業 國際化戰略 對外貿易
隨著產業向高加工度方向的進一步升級,制造業占GDP 的比重還可能出現小幅度的上升。我國制造業要取得長久的發展,必須應對經濟全球化,逐步融入到國際從分工體系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一、我國制造業的概況和特征
2006 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總規模為4.31 萬億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6.8%,就業人員規模為8 406 萬人,占就業人口總規模的比例為11.3%。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規模居全球第四位,占全球制造業總量的比例,從2006 年的3.1%提高到2009 年的6.2%,提高幅度達一倍多,而同期日本和德國制造業占全球總量的比例分別由23.1%、10.3%下降到18.3%、7.6%。但我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僅為344 美元,約為發達國家的1/17。從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的結構變化看,呈現如下的特點:
(一)重化工業的加速發展
輕制造業主要是生活資料行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 年的38.25%下降到2009 年的27.14%,同期重制造業主要是生產資料行業所占比重由45.32%上升到54.04%,尤其是2006年之后,重制造業的比重加速提高。由于計算口徑等原因,我國與日本等國相比,重制造業比重較高,但可從中發現的基本趨勢就是出現了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特點。
(二)高增長產業交替出現
高增長產業交替出現,當前的高增長產業主要集中在重化工業和電子信息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三輪以高增長行業推動經濟進入高增長周期的過程,形成了結構變化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第一輪是20 世紀80 年代初中期以輕工、紡織為主導的增長周期,以滿足居民的吃、穿為主。第二輪增長周期始于90 年代初期,起帶動作用的高增長行業包括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家電產品等。第三輪增長周期是發生在2006年之后,住宅、汽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通訊成為新的帶頭性高增長產業,并由此帶動了鋼鐵、機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間產品的行業快速發展。這三次結構轉變都與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相關,形成了消費結構升級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發展規律,這是消費導向型工業化戰略必然出現的結果。
(三)產業向高加工度方向發展
工業內部結構升級,一般遵循加工深度不斷深化的有序過程,按照由采掘業向原料工業、初加工業、高加工工業的升級過程,同時也是低附加價值產業向高附加價值產業的演進過程。由于加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在重工業當中其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趨勢。2006年至2008 年,重工業中的采掘業所占比例下降了5.06%,加工業卻提高了4.93%,而原材料工業則略有下降。采掘業、原材料工業、加工工業之比,2006 年為1∶2.1∶2.10,2008年這一比值達到1∶2.77∶3.09,產業呈現向提高加工深度的方向升級的特征。
二、我國制造業企業國際化戰略模式選擇對策
目前我國企業國際化的步伐剛剛開始,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韓國的企業國際化起步階段相比,國內外環境已相去甚遠。國際環境方面,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出口貿易,雖然在許多領域已經對外企開放,但是國內企業長期受到保護,未能真正融入國際市場。在我國加入WTO 后,我國企業直接面對來自國外大型跨國公司的競爭,國際化戰略不得不提上日程。與發達國家企業國際化初期階段相比,我們的企業更多是被動適應國內市場方面,我國市場本身還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國內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相對便宜,出口加工制造業具有天然優勢。跨國公司紛紛把生產制造中心遷移到我國,既利用了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又能發掘巨大的市場潛力。因此,我國企業必須尋找靈活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并且要注意國際化模式的動態調整。
(一)貼牌戰略模式
從我國制造業的基本情況來看,我國的家電產品在制造業中占有的比重迅猛增加,對于這類制造業產品,我國企業應實施貼牌戰略。實施貼牌戰略有很大的優勢。首先,我國許多廠家品牌影響力不大,技術開發投入不足,又沒有資金去拓展銷售渠道,產品在市場上銷路不暢,因而造成大量資源的閑置。實施貼牌戰略有利于我國企業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和閑置資源。其次,有利于我國企業學習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從總體來看,我國還處于工業化的中級階段,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企業在新一輪全球經濟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缺乏核心技術和管理效率低下已成為我國企業向前發展的瓶頸,而技術開發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再次,有利于我國企業擺脫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當前世界科學技術更新換代速度非常之快,我國企業還沒有能力承擔這種新技術快速淘汰的風險。通過“你拿過來,我仿照生產”的方式,我國企業不必承擔技術淘汰的風險。從全球視角來看,我國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勞動力資源優勢和配套產業的發展。為降低成本和開拓市場,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產基地已成為大型跨國公司戰略發展的普遍趨勢,我國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利用其強大的品牌,可以實現最初的資本積累。
(二)海外投資模式
我國制造業企業的跨國經營主要是體現在海外投資方面。根據制造業的特點,海外投資模式在重工業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從目前情況看,我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具有一些優點:一是企業可通過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從而減少中間環節,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目標市場,有利于擴大出口規模。二是在此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直接擴大產品出口,通過直接掌控海外銷售獲得流通領域的可觀利潤,還能直接了解市場信息。三是“國內生產、國外銷售”對于我國企業具有吸引力。四是對于部分大型企業而言,設立海外營銷渠道,有利于全面考慮進出口和國內外市場可利用的資源。五是從宏觀經濟角度看,還能夠為國家出口創匯,并解決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三)“模仿創新為主,合作創新為輔”模式
制造業技術創新方式有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三種方式。其中通過自主創新方式獲取的先進技術,有利于形成較強的技術壁壘,使自己處于較強的競爭地位,并形成創新的輻射和聚集等效應,但自主創新需要很強的技術條件,市場風險大。而模仿創新通過學習、模仿創新者的最新成果,集成和轉化為自己的創新點。模仿創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投入的后傾性,即將有限的資金和技術力量投入先進制造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應用上,同時所承擔的風險也比較小。合作創新方式是指中外企業、研究機構和高校之間,通過優勢互補、共同研發而獲取創新技術的行為。根據目前我國制造業的情況,可選擇“模仿創新為主,合作創新為輔,最終實現自主創新”的方式獲取制造業創新性技術。為此,一是積極引進外資,利用其技術溢出效應,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學習和模仿能力。二是加強與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合作,利用第三方智力,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創新的速度。三是注重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
(四)信息化模式
對于我國鋼鐵、化工、電子信息等技術密集性制造業企業,實行信息化模式尤為重要。所謂的信息化模式,是指將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制造技術相結合,改善制造企業的經營、管理、產品開發和生產等各個環節,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企業的創新能力,降低消耗,帶動產品設計方法和工具的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制造技術的創新以及企業間協作關系的創新,從而實現產品設計制造和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生產過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裝備的數控化以及咨詢服務的網絡化,全面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借助信息化模式可加快企業國際化的步伐和提高企業競爭力。例如,寶鋼集團有限公司采用集中一貫管理模式和制造執行系統,貫通了訂單計劃到作業計劃的技術,加上它雄厚的生產過程自動化基礎設施,首先在我國大陸鋼鐵行業成功建成了整體產銷管理系統,并很快發展到企業資源的全面規劃、電子商務、經營決策支持等縱深領域。
(五)綠色制造模式
從保護國際環境出發,我國企業應向綠色制造模式發展。所謂的綠色浪潮,是指以保護環境和回歸自然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綠色營銷活動。其主要特征是:提倡綠色消費觀念、營造綠色消費的群體意識。創造綠色消費的宏觀環境,培育綠色文化,進行以綠色產品為主要標志的市場開拓。這種綠色消費浪潮,適應了人們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各國消費者的認同。在綠色浪潮中,企業發展目標開始了與環境目標的融合;企業管理理念、營銷理念開始了與綠色生態理念的融合;這種綠色浪潮的飛速發展,已經為綠色制造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并提出明確的生態要求。
當前,綠色食品、綠色服裝、綠色家電、綠色家居、綠色包裝、綠色建材、綠色環保汽車,綠色節能產品的發展提出了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必須從制造業下手,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和設備支撐。這種巨大市場需求不僅給制造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機,而且給制造業提出了創新的方向和目標。發展綠色制造模式可以從國際貿易和國內需求兩方面來研究其必要性。
從國際貿易看:近年來,許多國家要求進口產品要有“綠色標志”認證。有些國家還制定了極為苛刻的產品環境指標,設置了“綠色貿易壁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綠色制造業的發展。確保產品的制造過程能夠滿足綠色認證的要求。
從國內需求看:潔凈生產和凈化環境的要求亟須煙氣脫流裝備,水資源的匱乏亟須綠色水資源潔凈裝備;環境污染的控制亟須清潔能源制造設備,小至眼鏡架的生產也亟須無焊藥一次成型焊接設備。
三、結束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業依舊是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隨著跨國公司在華技術轉讓和研發活動日趨活躍,我國制造業融入到國際經濟分工體制之中。由于重化工業快速增長的情況還可能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從中長期來看,能源、資源、環境將明顯制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為了促進我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戰略是我國企業面對的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國企業的成功的關鍵在于如何開拓思路,打破思維定式,把我國的比較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獨特的競爭優勢,只有這樣,我國的制造業企業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勝利。
參考文獻
[1]周健臨.現代企業國際化經營[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劉小東.面向先進制造業的企業發展戰略[J].當代企業管理,2008(12).
[3]劉樹森.現代制造業企業信息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篇3
1 綠色理念簡述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漸漸意識到綠色發展才是能夠持續永恒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綠色的元素。在過去的機械設計制造中很少會考慮到綠色理念,也因為缺乏遠見和技術上的空白,使得大量的資源白白浪費,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此種方法對于長遠的經濟發展是不利的。所以能夠在機械設計制造上融入綠色理念,對于其發展來講具有深遠意義。改革開放之初,為了搞好經濟的發展,快速發展,不惜破壞自然環境來換取短暫的利潤,由于過去種種破壞行為,導致現在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正常的生活。人們才逐漸意識到綠色理念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重要,行業中綠色理念被廣泛的應用,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F在大部分機械設計制造業,都會產生大量的噪聲污染和空氣污染,此類污染嚴重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機械設計制造時,要以保護環境為目的,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要保證不破壞和污染環境,在此過程中要盡可能的采用新節能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經濟性作為機械設計制造的另一個指標也要充分的考慮。機械設計制造時要符合市場的需求,客戶的需求才是利益所在。所以在機械設備制造時,要結合市場需求和自身的成本預算,不斷地優化設計方案,找到最適合的方式和措施,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2 機械設計制造中應用綠色理念的意義
工業領域機械設計制造的范疇很廣,大到機械設備和機電產品,小到各個零部件都屬于其范疇,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起著支柱性作用。工業和社會以及自然環境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作為工業領域的核心部分,機械設計制造與環境的關系更加的緊密。在設計的過程中,產品必須要符合相關技術標準,如果達不到相關標準,不僅浪費資源,還會因為浪費資源導致環境的破壞。所以,不管是設計還是機械設備的生產,都要嚴格的控制資源的使用,用最少的資源創造出最大的價值,并且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保證某一環節不合格不允許進入下一個環節,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3 機械設計制造中綠色理念的應用
3.1綠色設計材料的選擇
所謂的綠色材料是指,在使用的過程中不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且能源消耗量極少。在機械設備設計時,盡可能的選擇綠色材料,這樣更加能夠使機械設備綠色環保,實用性更強。過去的高污染,資源浪費量大的材料已經漸漸的被綠色材料所取代。綠色材料的選擇時也要考慮材料的屬性和應用材料時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所以對于機械設計制造來講在選擇綠色材料時,材料的使用性能,一定要符合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2注重產品的可回收性設計
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創新,設備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斷地加快,所以每一件被淘汰的機械產品的回收問題應該被考慮到。此時要制定多種回收方案,每種產品的回收應該從零部件開始,既要考慮回收的成本,也要尋找最適合的回收方案和回收工藝。在進行機械設計制造時,要選擇適合的材料去制造零部件,使材料在機械設備中發揮最大的效益,從而降低在回收過程中可能對環境造成的環境污染。
3.3產品的可拆卸性設計
在進行機械設計制造時,要考慮設備使用時的維修問題,因此盡可能的采用可拆卸式零部件,在拆卸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設備的整體構造和各零部件的操作流程,保證在拆卸過程中,零部件的完整??刹鹦妒搅慵脑O計,完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使得產品能夠在綠環環保的同時盡可能的減少成本,在機械設備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在設備的使用過程中,能夠將綠色材料和零部件進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廢舊材料制造出新零件,這樣反復的使用在不影響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夠大大的減少機械設備的成本。
3.4綠色制造
過去機械設計制造中,對環境產生的巨大的破壞,而在今天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要盡可能的采用對環境影響小的制造工藝,以及在生產時對資源的利用率等新觀念的出現,讓我們最終選擇了新技術下的綠色理念制造模式,即綠色制造。利用此種方法能夠將機械設計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噪聲污染、空氣污染降到最低,使環境能夠不受其影響,并且在新技術下產品的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也有了顯著地提高。
篇4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供應鏈管理,環境
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產品更新換代日益頻繁,造成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及生態平衡的失調,這使人們從此起彼伏的災禍和日趨嚴重的公害中逐漸清醒過來,開始認識到工業革命以來那種不顧地球生態環境的“高消費、高投入、高污染”模式,屬于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因此進入90年代以來,各國的環境戰略經歷了一場新的轉折,全球性的產業結構調整呈現出新的綠色戰略趨勢,這就是向資源利用合理化、能源利用節約化、廢棄物產生少量化,對環境的沖擊向無污染、少污染的方向發展。在這種綠色浪潮的沖擊下,產品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逐漸興起,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1,2]。傳統的供應鏈是基于企業內部范圍的管理,它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由物料獲取并加工成中間產品及成品,再把成品送到用戶的一些企業和部門構成的網絡,它涉及到原材料供應商、零部件及標準件、核心制造商、銷售商和最終用戶,但它沒有充分考慮在制造和流通過程中所選擇的方案會對周圍環境和人員產生何種影響以及廢棄物和排放物如何處理、回收與再利用等,而這些涉及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正是綠色供應鏈管理所要考慮的問題。鑒于此,本文結合我國國情,探討了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意義和主要實施途徑。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機理
綠色供應鏈管理或稱環境供應鏈管理最早起源與國外,即在供應鏈管理中增加環境因素思想。20世紀70年代,一些學者只是把它作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個次要方面提出的,而大規模、有意識的研究綠化物流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從1992年到1999年的幾年時間里,眾多學者進行了返回物流的研究,返回物流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制造商如何回收自己的產品和包裝物,以達到成本最低、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目的。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還沒有完全擺脫末端治理的局限性,還沒有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和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等生態評估工具來具體分析,評估整個供應鏈的環境影響。
近年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發展較快。Webb(1994)[3] 研究了一些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建議通過環境準則來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同時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綠色采購的概念。在美國科學基金資助下,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MRC)進行了一項“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隨后,北美的加拿大,歐洲的英國等一些國家都開始了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廣泛研究。Min與Galle(1997)討論了在選擇供應商的決策中如何考慮環境保護因素,以及“綠色采購”在減低廢物中的作用 。Beeman(1999)則是在供應鏈模型中注重考慮環境因素,提出了更為廣泛的供應鏈設計模式 。Hock則研究了供應鏈實際運作過程中如何保持生態平衡。此外,通用汽車、福特、惠普、寶潔等許多企業也積極研究和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
目前,在理論界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還沒有確切定義,一般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廠商、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在我國實施的意義
雖然綠色供應鏈管理在我國現階段并未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但從國際上對環境與資源問題日益重視的形勢看,實施綠色管理將是一國經濟發展和企業競爭力發展的趨勢。因此,對于我國企業來講,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企業應對競爭的需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倡大市場大消費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供應鏈管理的同時,創建我國的現代綠色供應鏈,提倡高效節能、綠色環保,不僅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由于傳統關稅的取消,我國的產品將面臨國際“綠色壁壘”的嚴峻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工業生產“綠色化”就顯得格外重要。只有對原材料供應商、產品制造、銷售和廢棄物回收整個過程進行環境管理,實現整條供應鏈的“綠色化” ,才能真正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國企業加緊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是應對未來挑戰和在競爭中占得先機的重要機遇。
企業開拓市場的需要。目前,我國企業經營者和消費者對綠色經營消費理念非常淡薄。經營者展現給我們的是綠色產品、綠色標志、綠色營銷和綠色服務,消費者追求的是綠色消費、綠色享用和綠色保障,而綠色供應鏈管理卻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此在發展供應鏈的同時,要盡快提高認識,更新思想,把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世界全方位綠色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綠色形象來達到市場開拓的目的。誰在這方面做得好,誰就能贏得顧客,誰就能把握市場先機。
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沙掷m發展戰略是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同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相聯系,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保證社會實現良性循環。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制造業中的體現,它考慮環境和資源既要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又使其作為人類生存的要素之一而直接滿足人類長遠生存的需要,從而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的發展戰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間簽訂的國際性和地區環境保護公約多達20多個,確定了環境和生態保護的具體要求,指導企業的國際環境質量管理標準ISO14001和ISO14040已經頒布實施,各國為保護環境而制定的法律法規越來越詳細,越來越嚴格,公眾對企業的期望也與企業的環境保護行動緊密掛鉤,時代要求企業必須把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能真正保證企業近期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的完美統一。
給企業與企業間的戰略聯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綠色供應鏈企業戰略聯盟是在行業內行業間建立的一種實施“綠色”管理的企業聯盟,它不僅是一種信息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集合體,而且也是一種標準和意識同步的標準集合體、綠色文化的共同載體。在這樣的企業的聯盟中,要求其成員具備先進的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和綠色管理意識,以及貫徹和實施這些意識的能力和決心。在我國企業中建立這種戰略聯盟關系將有助于從整體上提高企業給國家經濟、社會和環境帶來的效益。
三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措施
供應鏈管理作為是一種戰略管理思想,需要企業從全局出發進行規劃,從戰略性的角度去考慮供應鏈的地位。本文認為要成功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需要從以下方面努力: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由于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種多樣,因此企業在決定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應仔細分析自身的狀況,要從承載能力和實際出發,既能解決企業急需的問題,又能以較快見效的環節作為突破口,明確認識實施目標,確保成功。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重新思考、設計和改變在舊的環境下形成的按職能部門進行運作和考核的機制,有效的建立跨職能部門的業務流程,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強化企業領導和員工的環境意識,企業高層領導轉變觀念,積極地把經濟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目標恰如其分的同供應鏈聯系在一起考慮,通過學習和培訓,提高企業各個層次員工的環境認識,讓員工了解企業本身對環保的重視。
重視咨詢和顧問的作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不僅需要高投入,而且需要改變企業的管理理念;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時間和實施質量,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為減少投入,保證質量和縮短工期,取得咨詢公司和管理專家的合作至關重要。所以,在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中,應尋找資信度高的企業管理咨詢公司、企業內管理專家和業務骨干人員共同組成總體規劃組,提供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新的管理模型,這對提高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的成功率至關重要。
建立精益企業。經濟發展帶來環境污染,導致人類生存危機。防治污染應該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建立精益企業是一項重要的措施。所謂精益企業,是全面實行精益生產的企業,精益生產方式把生產中一切不能增加價值的活動都視為浪費,要裁撤不直接為產品增值的環節和崗位,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業資源,最大限度地為企業謀取經濟利益。因此,生產綠色化是精益企業的本質要求。
核心企業謹慎選擇供應鏈成員。核心企業領頭的供應鏈,向上聯系供應商,向下聯系銷售渠道,不僅自身制定并嚴格實施環境管理標準,其上、下游廠商及最終用戶也必須遵守同樣的環境管理標準,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綠色性。所以,在綠色供應鏈構建過程中,核心企業對合作伙伴的評估和選擇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考慮其生產能力、生產成本、產品質量、交貨期、服務和信譽等傳統因素,還要采取適當的綠色指標體系對潛在的供應鏈成員進行綜合評價,在綠色供應鏈運行過程中,核心企業還必須對合作伙伴進行有效的管理,了解其環保執行情況,將環保質量監督與合作廠商資格認證結合起來,把環境管理作為全面質量管理的一部分。這種方式往往是整體最優化的,對整個供應鏈企業的經濟效益也是最有利的,具有很強的激勵因素。
建立有效的綠色供應鏈績效測量與評價體系。只有確切知道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效果,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決策。綠色供應鏈的績效評價特點是:更為集成化,反映整個供應鏈的優化程度;更加注重未來的發展性,加強績效管理的前饋性;除了對企業內外部運作的基本評價之外,還關注外部供應鏈的測控;非財務指標與財務指標并重,并且注重指標之間的平衡;產品符合綠色環保指標等等。目前可以應用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績效評價方法有ABC成本核算法、平衡計分法等。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杰,屠梅曾,孫大寧.生態型供應鏈的設計及其管理[J] .工業工程與管理,2002,7(3):10-12.
篇5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 管理 理論 績效評價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重視的問題。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多數國家先后調整了自己的發展戰略,全球性的產業結構呈現出綠色戰略趨勢。綠色工藝、綠色產品、綠色產業不斷出現。綠色戰略涉及到供應鏈中所有企業的各項活動,綠色供應鏈管理便應運而生了。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資助40萬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MRC)進行了一項“環境負責制造”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旨在綜合考慮制造業供應鏈中的環境影響和資源優化利用,其目的是使供應鏈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在管理流程上。綠色供應鏈改變傳統供應鏈的結構,增加了回收環節,實現物料和能量的回收和使用,從而形成物流“閉環”,以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優化,使經濟可持續發展。
綠色供應鏈是考慮了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環境問題的現代管理模式,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將綠色意識滲透到整個供應鏈中的各個企業、部門及個人,注重對環境的保護,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現代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目前,理論界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還缺乏系統的研究,關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確切定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但其基本思想可表達為“以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通過對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顧客組成的網絡的管理,將環境保護意識貫穿于從產品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和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過程,通過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工藝、綠色生產、綠色包裝和綠色回收等技術手段,生產出綠色產品,使供應鏈各企業共同獲利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核心競爭力增強?!?/p>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容
綠色供應鏈管理建立的是一種跨企業的協作,覆蓋了從原材料選擇到最終產品銷售的全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六個環節。
(一)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又稱面向環境的設計,將產品生命周期延伸到“產品使用結束后的回收再利用及處理”,在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到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中對環境的各種影響,從根本上防止污染。研究表明,產品性能的70%―80%是由設計階段決定的,而設計本身的成本僅為產品總成本的10%。綠色設計主要從零件設計的標準化、模塊化、可拆卸和回收上進行研究。
(二)綠色材料
綠色材料選擇主要有以下途徑:選用新型綠色材料:選用低能耗、無污染,加工中能耗少或無污染的材料:選用可降解、可回收、可再生材料。從綠色材料循環生命周期可以看出,整個循環過程需要大量能量,同時產生許多環境污染,這就要求生產者在原材料開采、生產、產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充分利用能源和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三)綠色生產
生產過程通常包括毛坯制造、表面成形加工、檢驗等環節,需綜合考慮零件制造過程的輸入、輸出和資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轉化過程,物料流動、物能資源的消耗、廢棄物的產生、對環境的影響等狀況。
(四)綠色包裝和運輸
1.綠色包裝。綠色包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實施綠色包裝設計,優化包裝結構,減少包裝材料,考慮包裝材料的回收、處理和循環使用。
2.產品運輸過程中的環境影響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問題。合理規劃運輸路徑,以最短的路徑完成運輸過程。
(五)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是企業對銷售環節進行生態管理,它包括分銷渠道、中間商的選擇、網上交易和促銷方式的評價等。
(六)綠色回收處理
綠色回收就是考慮產品、零部件及包裝的回收處理成本與回收價值,對各種方案進行分析與評估,確定出最佳的回收處理方案。產品廢棄階段的綠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環再用和報廢處理。
三、綠色供應鏈實施成功的關鍵要素
(一)高度重視環保,樹立環境意識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核心企業都把自己定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領導者,在環境管理的理念上主動提高社會責任感,不僅要制定自身標準高于有關法律規定的節約資源、減少廢物、避免污染、綠色設計等目標,而且還積極提高整條供應鏈乃至整個行業的環保水平,使真正意義上的綠色供應鏈成為可能。
(二)政府為綠色供應鏈運行提供法制規范和保障
政府要完善法制建設,實行嚴格的環保政策,將環保審查與質量監督結合起來,提高對污染源的懲罰標準與打擊力度,在法規與制度上降低傳統制造模式的報酬率,為綠色制造模式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三)核心企業對合作伙伴有效的選擇
核心企業要考慮其生產能力、生產成本、產品質量等傳統因素,還應采取適當的綠色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在綠色供應鏈運行中,核心企業必須對合作伙伴進行有效的管理,了解其環保執行情況,將環保質量監督與合作廠商資格認證結合起來,把環境管理作為全面質量管理的一部分。供應鏈管理某些方面的小小成功會對供應鏈管理產生巨大的杠桿作用,核心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正是利用杠桿效應的積極方面。
(四)供應鏈成員間的有效溝通
供應鏈合作伙伴可通過網絡、網站或簡報,以信件、宣傳手冊等方式交流環保標準和環保要求,提供環保信息,宣傳綠色文化,討論和解決有關環境方面的問題,達到信息共享。保護環境,最終共贏的目的。
四、綠色供應鏈的績效考核
(一)綠色供應鏈績效考核的內涵
綠色供應鏈績效是指綠色供應鏈的運作效果,而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是構造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運用數量統計和運籌的方法,通過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對綠色供應鏈在一定時期內績效做出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評價。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評價方法
1.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度。目前,“綠色”這個概念應用很廣,如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供應鏈等,但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綜合圍內外的研究,我們認為“綠色”是一個與環境影響緊密相關的相對概念。如本文對綠色供應鏈的評價,通常是以相關的環境標準和法規為基準,當供應的環境影響符合要求時,即認為是綠色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度可定義為綠色的程度或對環境的友好程度,即對環境影響程度進行量化。負面環境影響越大則綠色度越小,反之則越大。
2.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評價體系。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只是一個參考。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企業可根據自己需要對指標進行調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同時也要注意指標的代表性和科學性。實施綠色供應過程環境評價,減少或消除環境污染,可減少或避免因環境問題引起的罰款,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因此,綠色供應鏈的環境評價是一種戰略經營決策,使制造者無論從經濟社會方面,還是從環境方面都受益很大。
(三)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構建
為了全面、客觀地考核與評價綠色供應鏈的整體績效,需建立一套規范化、科學化同時具有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根據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容及特征,參考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0系列,可以從供應鏈的財務價值指標、信息價值指標、客戶服務指標、成本指標、業務流程指標和綠色環保指標6個方面來建立綠色供應鏈整體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
篇6
關鍵詞:遼寧裝備制造業;物流供應鏈管理;發展戰略
一、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分析
裝備制造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及綜合國力的戰略性產業,其發展水映該國在科技、工藝技術、材料研發、產品加工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是決定該國在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保持自主地位的關鍵性因素。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的傳統優勢產業,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體系。遼寧基本形成了以機械、電子信息、醫藥化工、汽車制造、環保為支柱產業,包括航空、軍工、建材、冶金、輕工、紡織、煤炭、服裝等在內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是以特大城市沈陽為中心,以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和鐵嶺為支撐的重點區域。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將逐步打造成世界級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全國重要精品鋼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區,東北亞商貿物流金融服務中心。
機械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省傳統產業之一。多年來,大力實施“工業大省、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加快結構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管理,全區機械裝備制造業呈現出健康發展的態勢。具體發展現狀如下:
第一,機械裝備制造業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的發展,遼寧省機械裝備制造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大、中、小型企業相結合,能夠為化工、造紙、輕工、建材、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提供裝備,具有一定特色的工業生產體系。
第二,具有較為明顯的行業優勢。近年來,機械裝備制造業不僅整體實力有了明顯增強,而且在某些領域已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在整個機械裝備制造業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裝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裝備制造業是該地區的優勢行業。
第三,具有技術和產品優勢。機械裝備制造業從一開始發展就高度重視科技進步,特別是通過多年來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大大提升了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科技含量,技術優勢逐步顯現。一些公司為了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和檔次,設立了省級技術中心,對玻璃瓶罐機械進行研究、開發,由該技術中心開發的新產品全部為國內首創產品,且絕大多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十幾項次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國家級的獎勵。
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整體裝備水平落后,先進制造技術應用不足。雖然遼寧省個別企業技術裝備水平較高,但從整體上看機械制造企業的生產設備相對老化,難以保證加工的精度與質量,機械裝備制造業的裝備水平整體仍處在一個較低水平上。二是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知名品牌和成套產品匱乏。突出的是省級以上的技術開發中心較少,多數機械制造企業技術開發機構不規范、不完善,特別是核心技術、高新技術應用少,造成整個機械裝備制造業“大路”產品多,高、精、尖產品少,普通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技改資金投入不足,資金緊張的矛盾急需解決。由于資金不足,新產品開發力度不夠,新的增長點成長緩慢,老產品不能適應市場需要,市場需要的產品又不能及時推出,產品開發的矛盾將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
二、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趨勢
由于經濟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遼寧裝備制造業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態勢,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服務在價值鏈中的比重上升。裝備制造業的服務化是指裝備制造業企業在生產有形產品的基礎上,圍繞有形產品為用戶提供越來越多的服務。當今的裝備制造業正在轉變為某種意義上的服務業,提高供應鏈的附加值是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二,產業鏈不斷拉長,配套產業充分發展。裝備制造業網絡化、虛擬化的發展趨勢正在改造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一些產業中縱向一體化的勢頭正在減弱,同種產業或相關配套產業的制造企業通過動態聯盟,不斷創新而贏得競爭優勢。遼寧裝備制造業基礎設施完善,門類齊全,互補性較強,為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提供了可能。通過產業鏈的發展,進而形成全省裝備制造業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格局。
第三,裝備制造業可持續發展。裝備制造業是資源消耗大戶,環境污染的源頭。綠色制造將成為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必須嚴格遵守的一條基本原則,它是一個涉及全球的環境、社會及經濟的綜合性問題。遼寧是重工業基地,可持續發展對遼寧來說意義重大。
從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趨勢看,裝備制造業發展離不開物流供應鏈管理,它們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資源的整合及企業間的優勢互補同樣離不開物流供應鏈,物流供應鏈管理為裝備制造業上下游企業間的資源整合及優勢互補提供了可能,綠色制造的實現首先體現在制造企業物流上,物流合理化可以減少無謂消耗,減輕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程度。
三、遼寧裝備制造業物流供應鏈發展的戰略
由于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使得裝備制造業無法實施有效的供應鏈管理。筆者認為遼寧裝備制造業物流供應鏈發展的戰略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供應鏈信息化戰略,通過信息化建設構建企業內部網及外部網,進而實現供應鏈上企業內外業務的決速響應;供應鏈物流協同管理策略,可以把整個供應鏈看成一個有機整體,采取一種“共贏”的原則,使整個供應鏈協同合作,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柔性和實現整個供應鏈價值的最優。發展第三方物流策略,發展裝備制造業的第三方物流,為制造企業提供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專業物流規劃與業務外包服務。優化物流流程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實施綠色制造供應鏈戰略,它是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供應鏈信息化戰略
面對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企業間的聯合帶來了彼此共同的發展,高度的資源共享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為了實現這種聯合與共享,企業信息化理所當然成為企業發展融入全球經濟的必由之路,企業將從以物質、能源占有為主導地位向著以信息占有為主導地位轉變和發展。
供應鏈信息化戰略就是基于Internet,確立裝備制造業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基于電子商務,構建企業網、裝備制造業行業數據庫和專家庫;推行企業信息化工程,實現企業內部信息和外部網的快速有效地銜接,從而達到供應鏈各個節點企業信息共享和資源共享。
(二)供應鏈物流協同管理策略
供應鏈物流協同是指供應鏈上的各企業通過Internet提供服務并協調所有的商務活動,以提高利潤和績效。它創造協同環境使各企業共享信息和資源。物流協同具有網絡經濟的成本優勢,將企業控制范圍擴大到供應鏈上所有節點企業,第一次讓企業及時獲得供應鏈中完全的信息成為可能,最重要的是它讓企業知道產品的狀態,如生產、運輸以及能否按時到達等。供應鏈物流協同是以Web為基礎的主機軟件服務,它使供應商、制造商、零售商、運輸企業用更低的成本解決企業內外物流問題,使各節點企業相互協調,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統。供應鏈物流協同管理就是運用管理技術、信息技術、過程控制技術,增強供應鏈節點企業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供應鏈協同管理不再孤立地看待各個企業及部門,而是考慮所有相關的內外聯系,把整個供應鏈看成一個有機整體,以信息共享為基礎,采取一種“共贏”的原則,使整個供應鏈中的個體更加親密、相互信任、團結和同步,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柔性和實現整個供應鏈價值的最優。
(三)大力發展為裝備制造業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
隨著遼寧經濟的發展,現代流通體制的改革,物流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第三方物流業,發展的速度較快。但遼寧第三方物流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專業化、社會化的大型物流企業數量較少。物流企業中為商業企業提供服務的較多,而為裝備制造業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的較少。實施遼寧裝備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戰略,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的第三方物流,為制造企業提供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專業物流規劃與業務外包服務?,F代產業發展經驗表明,物流優化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是解決物流資源浪費的主要途徑。通過優化物流管理能大大減少制品在各工藝階段、工序間的停滯和流動時間,可縮短制造周期;通過實施物流優化方案,使生產系統環節銜接流暢,可保證生產制造的連續性;通過高效物流網絡和準時制(JIT)等先進物流技術,可大大降低庫存量,直接減少流動資金占用;通過優質物流服務,可大大降低物料流轉損耗,保證產品質量。現在,物流已經成為制造業發展的“第三個利潤源”,通過物流改造、整合,可降低綜合成本,大大增加企業利潤。
(四)裝備制造業實施綠色制造供應鏈戰略
綠色制造供應鏈戰略就是從循環經濟目標出發,依照裝備制造業產品的生命周期過程來構建從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到產品使用、回收利用的全過程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來保障綠色制造體系的實現和完善,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環境損害。綠色制造是一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借助各種先進技術對制造模式、制造資源、制造工藝、制造組織等進行不斷的創新[。綠色制造的目標是使得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負影響為零或極小,資源耗費盡可能小,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化。
參考文獻:
1、向欣.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及主要問題[J].中國流通經濟,2004(3).
2、吉福林.遼寧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2004(3).
3、劉桂麗.遼寧物流業發展應注意的幾個方面[J].理論界,2005(7).
4、馮國經.現代企業競爭新模式:供應鏈管理[J].中國流通經濟,2003(10).
5、馮耕中.我國制造型企業現代物流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儲運,2001(2).
篇7
前言
在上個世紀,美國、日本和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的趨勢。而歸根到底,這主要是制造業的功勞。但是制造業的發展會消耗大量的資源,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現在必須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鑒于此,綠色制造勢在必行。
1.綠色制造的概念
綠色制造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現代制造業中的體現,是一種綜合考慮資源消耗和環境問題的生產模式。它首先是在美國被提出的。綠色制造的目標是盡量減小產品在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對環境的破壞,使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都能保證綠色生產。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 綠色制造的國內研究現狀
自綠色制造被提出以來一直都受到國家、企業、科研單位的高度重視。到目前為止,在國家相關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國內各高校也對綠色制造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研究。
重慶大學的劉飛教授一直從事綠色制造方面的相關研究。他通過對一般理論方法的研究,對工藝要素規劃、工藝過程規劃、以及工藝評價與決策等方面有自己的一定見解。
合肥工業大學也對綠色制造方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合肥工業大學的研究主要針對對綠色產品設計理論與方法、產品可拆卸性設計、綠色產品評價理論等方面?,F階段的研究方向有干式切削、廢舊產品回收理論與方法、綠色設計理論與方法等。
除了高校科研機構對綠色制造進行研究,作為各個領域研究前沿的研究者們也對綠色制造進一步進行了探索。
袁珊珊從分析綠色制造的內涵入手,研究了綠色制造的目標及其集成特性,指出綠色制造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機電產品綠色制造集成框架,從綠色資源、綠色生產與綠色產品三個方面對綠色制造進行了論述。
尚可超基于綠色制造的基本原理,在分析和比較國內外采煤機齒輪常用材料和加工成本的基礎上,根據國內實際情況,研制出能取代該鋼種的新材料,并對其性能及應用情況作了進一步的研究。
丁豐梅從綠色設計制造理念出發,提出了基于綠色制造的干切削刀具材料的選型方法,以及干切削加工工藝規劃模型設計方法。嘗試利用綠色制造的相關技術解決切削液回收利用、切削噪聲消除等切削加工污染的問題。
牛印寶分析了在綠色制造中處于關鍵地位的刀具。綠色制造的中心環節正是刀具的合理選用。所以他分析了影響刀具評價的因素,提出了刀具評價體系。該體系基于綠色制造的原理,充分考慮了加工的時間、質量、成本以及資源消耗等因素而產生。
李先廣建立了齒輪加工過程碳排放計算模型。他所做的這個研究主要是想要了解干式切削齒輪加工過程的碳排放特性。在研究過程中他對加工過程的碳排放特性、資源耗費、廢料處置都進行了充分的分析。所建立的模型說明干式齒輪生產的成本以及資源消費較低而且生產過程環保,符合綠色制造的生產要求,所以高速干式齒輪加工技術應該首要齒輪制造業的重視。
綜合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科研單位還是研究個人都非常重視綠色制造。但是目前對綠色制造的研究大都還處在口號宣傳和概念研究的階段。所以當務之急是尋找企業戰略與綠色制造的結合點,讓綠色制造真正在企業中使用起來。
2.2 綠色制造的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的一些研究機構和個人也對綠色制造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在加拿大女王大學的Jeswiet J教授對與綠色制造進行了充分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可持續設計;潛在失效模式與后果分析;清潔能源[8];全球氣候變暖等。
在美國的麻省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環境友好制造小組主要研究了:制造過程的環境分析[9]、產品回收及再制造等。該研究小組是一個專門針對綠色制造的研究團體。它主要以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環境能源問題為研究對象。
在澳大利亞的皇家墨爾本技術設計研究院,近年來潛心投入于對綠色制造的研究。主要研究的專題方向為:可持續材料、可持續建筑環境、可持續產品及包裝、生命周期評價等[10]。
在國外除了學校的科研機構對綠色制造進行研究以外,各個制造業企業也在積極研究綠色制造。比如德國的LIEBHERR公司以及美國的GLEASON公司。在最近幾年它們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具備綠色特性的齒輪加工機床,在大量投入的推動下,形成了自己的一種競爭優勢。它們的產品具有綠色凈化、全數控及全護罩防護等特點。
綜上所述,綠色制造已經深入到世界上各個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它不僅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而且世界各國對其重視程度都非常高。各國為了適應技術環境的發展,不在快速發展的潮流中落后,都爭先恐后開展了對綠色制造的研究,而且研究工作都進行得非常深入,并已經得到了產業界的響應。
3.結論
我們生活在一個召喚環境保護的時代,在當今世界,環保是當之無愧的主題。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們發展的口號,綠色制造無論是對于國家、集體、還是個人都顯得尤為重要。就目前的形勢看來,我國的綠色制造還處于初始階段,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有決心,緊跟世界發展的步伐不斷深入研究,我國的綠色制造技術一定能促進我國機械工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實現機械工業的國際化成長。(作者單位: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曹華軍,劉飛何,李智勇.面向綠色制造的機床設備選擇模型及其應用木[J].機械工程學報,2004,40(3).
[2]劉志峰,林巨廣.家電產品的回收設計[J].機械設計與研究,2002,18(4): 45-47.
[3]袁珊珊,鐘佩思,劉梅,等.機電產品的綠色制造技術研究[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2(4): 256-258.
[4]尚可超.基于綠色制造的采煤機齒輪新材料的研究與應用[J].機床與液壓,2011,39(4): 31-32.
[5]丁豐梅,駱軍軍.基于綠色制造的干式切削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1(1): 109-111.
[6]牛印寶,汪永超,王宇.面向綠色制造的刀具評價方案的研究[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14(8): 1-4.
[7]李先廣,楊勇,李聰波,等.面向綠色制造的干式齒輪加工過程碳排放分析[J].中國機械工程,2014,16: 010.
[8]Jeswiet J.A Curriculum for Life Cycle Engineering: leading the way[C]//12th CIRP LCE Seminar.2005.
篇8
中紡聯會長孫瑞哲、工業與信息化部政策法規司副巡視員郭秀明、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任喬艷津、中國印染行業協會會長陳志華、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董春興、中國皮革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蘇超英等行業領導,ZDHC基金會執行總裁Frank Michel、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化學品和廢棄物部門項目官員Kevin Munn等國際組織代表,以及來自非政府組織、國際品牌、行業組織、產業集群、紡織服裝企業的代表共600余人出席了大會。
郭秀明在致辭中表示,紡織服裝行業要以“十三五”規劃為指導,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繼續邁上新臺階,走出新路子。一要繼續深入推進CSC9000T全面落實,推進和諧勞工關系、公平競爭生態、安全消費環境,提升行業軟實力;二要加快綠色發展進程,加強紡織綠色制造基礎管理,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把生態文明推向新的高度;三要繼續把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取得的成績、經驗不斷向其他行業復制和推廣,引領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企業社會責任不斷取得新進展。
孫瑞哲在致辭中講道,今年5月,中紡聯與ZDHC基金會達成戰略合作,中紡聯將協調中國業界各利益相關方和企業參與到有害化學物質管控的統一供應鏈行動中,ZDHC組織將支持中國業界推進“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綱要”的制定和實施,中紡聯和ZDHC將共同推進全球紡織供應鏈的化學品管控體系的建立和融合,促進中國紡織行業的綠色制造和可持續發展。中國產業界49家紡織上下游企業聯合成立的“紡織供應鏈綠色制造產業創新聯盟”,從供給側代表著紡織供應鏈最先進的生產力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并在今年7月份開始試點工作,聯合開展供應鏈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這是全球紡織供應鏈各方的一次史無前例的聯合與行動,旨在減少乃至消除全球紡織業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負面影響,這也是全球供應鏈協同和產業共治振奮人心的良好開端。
Frank Michel在致辭中則表示,可持續發展和整個供應鏈各方面的合規都有關系,這需要供應鏈各方進行跨境合作。現在ZDHC非常關注積分卡的應用和可持續發展KPI的實施,在積分卡中,綠色制造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參與各方需要達成一個共識,要想真正實現可靠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效管控有害化學物質。
會上,阿迪達斯集團社會和環境事務副總裁Frank Henke,Primark道德貿易環境可持續總監Charles Dickinso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化學品和廢棄物部門項目官員Kevin Munn,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中紡聯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閻巖分別圍繞有害化學物質管控全球標準的相關性和重要性、供應鏈上材料和化學品供應商的管控、通過數據庫建設管理產品中的化學品以及CNTAC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進行了深入探討;ZDHC基金會技術總監Scott Echols、彪馬可持續發展總監Stefan Seidel、ADEC創新可持續發展項目總監Michele Carchman、ZDHC執行董事成員Graham Storrie、SAC(可持續服裝聯盟)首席執行官Jason Kibbey則分別著重介紹了MRSL(生產限用物質清單)及其符合性、ZDHC廢水指南、ZDHC化學品網關以及SAC與ZDHC之間的合作。
正如閻巖在演講中所說,綠色供應鏈的實質是供應商的綠色制造,而綠色制造的基礎是化學品管控。從化學品的用量以及風險管控之間的差別來看,紡織服裝行業的化學品管控不容忽視。中紡聯從2011年開始進行產業環境責任利益相關方的對話,并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推出了《紡織供應鏈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綱要》。該《行動綱要》主要圍繞技術創新、標準融合、利益相關方的合作、能力建設以及信息共享等 5 個方面展開,以建立企業的化學品風險的防控體系為核心目標,是中國紡織行業為開展供應鏈化學品風險管控而制定的為期 5 年(2016 ―2020)行動的基礎框架,是為實現紡織服裝行業的化學品環境風險管控的要求、體系和能力建設的協調與統一研究創新的行動指南。
為了貫徹中紡聯關于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綱要和ZDHC計劃,中紡聯與ZDHC基金會在會上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達成共識,將在化學品管理和可持續制造上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憑借各自優勢在推動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標準融合、信息共享、分享最佳實踐、組織培訓和區域會議以及吸引利益者方面,相互促進共同利益、利益相關方和實踐目標。
篇9
【關鍵詞】先進制造技術;新興交叉學科;智能化;綠色制造
1.引言
制造技術是使原材料成為產品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自人類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制造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制造技術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產品更新速度明顯加快,世界范圍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傳統制造技術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的發展。工業發達國家普遍認為:在未來的競爭中,誰掌握了先進制造技術誰就掌握了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講,先進制造技術已成為一個國家命運的主宰。
2.先進制造技術的產生
先進制造技術(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簡稱為AMT)是指微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給傳統制造技術帶來的種種變化與新型系統。具體地說,就是指集機械工程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等多種技術為一體所產生的技術、設備和系統的總稱。主要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統等。
1993年,美國政府批準了由聯邦科學、工程與技術協調委員會(FCCSET)主持實施的先進制造技術計劃(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計劃。先進制造技術計劃(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是美國根據本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為增強制造業的競爭力和促進國家經濟增長,首先提出了先進制造技術(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的概念。此后,歐洲各國、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如韓國等也相繼作出響應。
3.先進制造技術的特點
先進制造技術是制造技術的最新發展階段,先進制造技術相對傳統制造技術在應用范圍上的一個很大不同點在于,傳統制造技術通常只是指各種將原材料變成成品的加工工藝,先進制造技術雖然仍大量應用于加工和裝配過程,但由于其組成中包括了設計技術、自動化技術、系統管理技術,因而可以將其綜合應用于制造的全過程。并且傳統制造技術的學科、專業單一獨立,相互間的界限分明。先進制造技術由于專業和學科間的不斷滲透、交又、融合,界線逐漸淡化甚至消失,技術趨于系統化、集成化、已發展成為集機械、電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術為一體的新興交叉學科。
先進制造技術是面向全球的。隨著世界自由貿易體制的進一步完善,以及全球交通運輸體系和通信網絡的建立,制造業將形成全球化與一體化的格局,新的先進制造技術也必將是全球化的模式。目前每一國家都處于全球化市場中。一個國家的先進制造技術是支持該國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市場的競爭力。因此,先進制造技術的主體應具有世界水平。但是,每個國家的國情也將影響到從現有的制造技術水平向先進制造技術的過渡戰略和措施。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全球化的國際市場,開發和應用適合國情的先進制造技術勢在必行。
4.先進制造技術的主體技術群和支撐技術群
先進制造技術的主體技術群主要包括有關產品設計技術和工藝技術兩大技術群。面向制造的設計技術群系指用于生產準備的工具群和技術群。設計技術對新產品開發生產費用、產品質量以及新產品上市時間都有很大影響。產品和制造工藝的設計可以采用一系列工具,例如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工藝過程建模和仿真等,生產設施、裝備和工具,甚至整個制造企業都可以采用先進技術更有效地進行設計。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產品和工藝的并行設計具有雙重目的,一是縮短新產品上市的周期,二是可以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減少到最低程度,使最終產品成為可回收、可再利用的,因此對實現面向保護環境的制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制造工藝技術群是指用于物質產品生產的過程及設備。例如,模塑成形、鑄造、沖壓、磨削等。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滲入,傳統的制造工藝和裝備正在產生質的變化。制造工藝技術群是有關加工和裝配的技術,也是制造技術或稱生產技術的傳統領域。
支撐技術群是指支持設計和制造工藝兩方面取得進步的基礎性的核心技術。基本的生產過程需要一系列的支撐技術,諸如:測試和檢驗、物料搬運、生產計劃的控制以及包裝等。它們也是用于保證和改善主體技術的協調運行所需的技術,是工具、手段和系統集成的基礎技術。
5.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逐步智能化、信息化?;贑AD/CAM技術的CMS是制造業自動化的一個重要方向。CMS通過CAX系統和PDM系統,進行產品的數字化設計、仿真,并結合數字化制造設備,進行自動加工。智能制造技術(MT)是將人工智能融入制造過程的各個環節,通過模擬人類專家的智能活動,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統中的部分腦力勞動,在制造過程中系統能自動監測其運行狀態,在外界干擾或內部激勵下能自動調整其參數,以達到最佳狀態和具備自組織能力。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信息技術正在以人們想象不到的速度向前發展。信息技術也正在向制造技術注入和融合,促進著制造技術和各種先進生產模式的發展,如C IM S、并行工程、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企業與虛擬制造等,無不以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支撐。
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制造正在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科技的發展創造了歷史的奇跡,但人們也認識到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環境和生態正遭受巨大的破壞,綠色制造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課題之一。綠色制造是通過綠色生產過程、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設備、綠色工藝、綠色包裝、綠色管理等生產出綠色產品,產品使用完以后再通過綠色處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綠色制造能最人限度地減少制造對環境的負而影響,同時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達到最高。對十日前世界資源緊張,環境惡化的現狀以及人類的持續發展的要求來講,綠色制造是必然的趨勢。
加工制造技術向著超精密、超高速的方向發展超精密加工技術。目前加工精度達到0.025μm,表而粗糙度達0.0045μm,已進入納米級加工時代。超精切削厚度由目前的紅外波段向可見光波段甚至更短波段靠近。超精加工機床向多功能模塊化方向發展,超精加工材料由金屬擴大到非金屬。
超高速切削。目前鋁合金超高速切削速度已超過27m/s,鑄鐵25m/s,超耐熱鎳合金為5m/s,超高速切削的發展已轉移到一些難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
生物制造系統正在逐步形成。日本三重大學和岡山大學率先開展了生物技術應用于工程材料加工的研究,并初步證實了微生物加工金屬材料的可行性。我國于1982年將生物技術列為重點技術之一。生物學和制造學這兩個原來人們覺得毫不相干的學科,今天正在相互滲透、交叉,正在形成一個新的學科——生物制造系統。
6.我國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現狀
從“六五”開始我國就啟動了制造技術主要是機械制造技術的國家部委與地方級重點攻關研究開發,由于體制所限,這方面的規劃、研究開發主要是按行業分塊進行的。企業開發先進制造技術的能力薄弱,人力與資金投人都不足。1995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先進制造技術發展戰略研討會,從戰略高度探討了我國發展先進制造技術的路線和方法。同一時期,國家二期863規劃也開始規劃下世紀初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
十幾年來通過技術引進和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努力,我國不少企業已掌握了一批相對先進的制造技術,但是和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差距。我國當務之急首先是要改善實施先進制造技術的基礎條件,包括擴大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的應用,建立完善的國產數控系統產業群,擴大市場占有率。再就是大力發展和推廣國產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系統,在各大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相信我國的先進制造技術在不久的將來會翻開嶄新的一頁。
7.結束語
知識就是財富,人類當前社會正在由工業經濟時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的發展促使制造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先進制造技術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更新的技術體系,使人類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傊?,21世紀的機械制造業是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不斷創新的綠色制造業,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參考文獻
[1]師漢民,易傳云.人間巧藝奪天工——當代先進制造技術[M].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盛曉敏,鄧朝暉.先進制造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張立鼎等.先進電子制造技術[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0.
[4]梁福軍,石治平.21世紀的制造技術[M].機械工程學報,2002.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先進制造技術基礎優先領域戰略研究報告[M].科學出版社,1996.
篇10
摘要: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環境被嚴重破壞。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忽略了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而許多企業缺乏對綠色供應鏈的認識、技術欠缺、實施綠色供應鏈投入資本高等原因,阻礙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本文從供應鏈的利益分配出發,考慮供應鏈成員企業的綠色度評價高低,對Shapley值法的結果進行調整,以實現對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實施的激勵。
關鍵詞 :供應鏈;綠色度;shapley 值法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自然資源需求也急劇增加,這導致了對資源的過渡開發、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的破壞等問題,直接威脅到了人類的未來。另一方面,我國加入WTO以后,綠色壁壘阻礙我國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國,極不利于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傳統的供應鏈研究都是基于供應鏈上的成員企業的利益最大化的研究,卻忽略了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如資源枯竭、生態破壞與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阻礙了供應鏈管理的進一步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企業中引入并實施綠色供應鏈的管理戰略是解決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與環境危機、提高中國企業形象和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有許多世界知名企業,如惠普公司、通用電氣等都成功引進了綠色供應鏈戰略,并且成功把綠色意識滲入到企業文化滲透,進而影響生產銷售的每個環節,影響每個員工的思想,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形成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局面。但多數企業仍然對綠色供應鏈缺乏正確的認識或者缺乏相應的技術導致綠色供應鏈無法實施。因此,需要在激勵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戰略方面建立更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勵機制來幫助企業擺脫困境。
本文在簡要回顧國內綠色供應鏈研究和分析阻礙我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的主要障礙的基礎上,借鑒綠色度的概念和綠色度評價方法,提出從利益分配角度制定激勵機制,對綠色度評價高的供應鏈成員企業給予獎勵,對綠色度評價低的成員企業施予懲罰,促使企業改善自身環境效益、提高自身綠色度。這一分配方案較好的解決了綠色供應鏈戰略實施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企業實施供應鏈戰略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綠色供應鏈的發展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SCM),在20 世紀80 年代被提出以后,企業家們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致力于供應鏈的整體優化和協調,盡可能的開發和利用供應鏈的潛在性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但忽略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美國科學基金資助下,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MRC)進行了一項“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旨在綜合考慮制造業供應鏈中的環境影響和資源優化利用,并與1996 年較早的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美國克拉克大學的Sarkis指出綠色供應鏈包括如下主要組成部分:企業內部物流和采購、物料管理、外部物流、包裝和返回物流①;Berman 則是在供應鏈模型中注重考慮環境因素,提出了更廣泛的供應鏈設計模式,并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對供應鏈管理,他提出了一些新的經營指標,包括資源回收率(material recovery rate)、核心回報率(corereturn rate)、廢物比(waste ratio)、生態有效性(eco - efficiency) 等等② ;Handfield 和Nichols給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定義:綠色供應鏈是包括從原材料到最終用戶的同商品及信息的流動和轉移相關的所有活動,物流和信息流都是貫穿與供應鏈的上下游③。但斌認為:綠色供應鏈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廠、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得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④。
李向東,閻洪等研究提出,通過供應鏈上戰略伙伴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實行信息共享、資源共享以及利益共享。企業間可能做到在經濟利益及環保效益的雙贏。并對兩家公司GMI(Giant MotorProduction Co. Ltd) 及SMP(Simon MagnetProduction Co. Ltd)的合作進行了分析,為建立一般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了一種模式⑤。而汪應絡、孫能民等則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從系統的觀點與集成的思想出發解決制造業與環境之間沖突的有效方式、從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出發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模型,分析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認為共生原理、循環原理、替代轉換原理與系統開放原理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應該遵循的基本原理⑥。朱慶華在問卷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識別出中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企業意識與能力、財務績效和成本、供應鏈影響與政府法規等。對數據進一步分析后發現政府法規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制約影響最大,企業內部的意識和能力是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關鍵⑦。
二、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的障礙
通過調研發現,影響我國制造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的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認識
大多數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認識薄弱,他們還傳統的認為實施環境管理就是增加成本、浪費錢財,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即使有些企業在實施過程中考慮了環境影響,也僅是迫于公眾或法律壓力,簡單的采用末端治理方式,顯然這不能夠實現生產過程中的綠色化。他們僅僅考慮企業的短期利益,沒有從戰略高度去看待綠色供應鏈管理,沒有認識到綠色技術創新會使資源的利用率更高效,不斷能保護環境,還能節約成本、提高企業的形象。
2.綠色供應鏈的技術欠缺
先進的生產工藝、污染處理等技術是企業成功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前提條件。綠色供應鏈要求企業自主創新、精益求精,在產品設計、采購、工藝、外包裝、回收的各個環節都要綠色化,把“綠色”思想注入到企業文化,對生產技術全面“綠化”。對于我國許多技術薄弱的企業而言,即使有實施綠色供應鏈的想法,由于缺少先進技術的支撐,也變得有心無力。
3.市場規制不健全,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
目前,我國的市場規制尚不健全,法律法規對環境污染行為的處罰較輕,且缺乏有效的監督。現有的排污費的收費標準遠低于污染的綜合治理費用,企業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本能促使企業傾向于繳納排污費而不是治理其污染。另一方面,我國缺少推動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激勵機制,企業缺乏實施的動力。
三、基shapley 值法利益分配的激勵機制
1. Shapley 值法
Shapley 值法在20 世紀中期ShapleyL S為了解決n個人合作對策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數學方法。當人們的利益活動為非對抗性時,合作的人數的增多不會引起經濟效益的減少。這樣,全體n個人的合作將帶來最大效益,Shapley 值法是分配這個最大效益的一種方案,其定義如下:設集合I={1,2,…,n},如果對于I的任一子集(表示n個人集合中的任一組合)都對應著一個實值函數v(s),滿足:
稱[I,v]為n人合作對策, v稱為對策的特征函數。
用xi表示I中i成員從合作的最大效益v(I)中應得到的一份收入。在合作I的基礎下,合作對策的分配用x=(x1,x2,…,xn)表示。顯然,該合作成功必須滿足如下條件:
φi(v)表示在合作I下第i成員所得的分配,則合作I下的各個伙伴所得利益分配的Shapley值為
其中Si是集合I中包含成員i的所有子集,|s| 是子集s 中的元素個數,W(|s|)是加權因子。v(s)為子集s的效益, v(s\i)是子集s中除去企業i后可取得的效益。
Shapley值法是解決n個人合作對策問題的一種數學方法,馬士華等研究討論Shapley 值法后,根據供應鏈的運行特點把Shapley值法用來分配供應鏈合作伙伴間的合作收益。考慮到技術創新對提升供應鏈競爭力的重要性,進一步的對收益分配的結果進行再調整,對技術創新貢獻大的企業進行激勵,反之則懲罰⑧。
Shapley值法是根據供應鏈中各成員企業的實際貢獻大小來進行分配的,而不是以初期投資額進行分配。投資額的大小并不能決定供應鏈聯盟產生的經濟效益的大小,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是在研發、生產、營銷等綜合實力上。用Shapley值法分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與合理、“多勞多得”,避免了平均分配、吃大鍋飯的現象發生,比起僅按投資額比例進行分配的方法更有效率,更易于調動成員企業的積極性。
但Shapley值法進行利益分配的方法也存在著缺點,例如它忽略了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承擔的風險。在激烈的市競爭中,收益是與風險并存的,而在供應鏈聯盟中,每個成員企業所承受的風險也各不相同。對于承受風險較大的企業,我們應該給予適當的風險補償才顯得更加合理。由于篇幅問題,本文對風險因素不作考慮。
2. Shapley 法值調整
近幾年,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標準(ISO900)系列、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1)等的相繼頒布,對綠色供應鏈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焦點,許多和“綠色”的工藝技術、管理方法等迅速發展。然后,到現在對于“綠色”還沒有形成一個共同的概念。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確定“綠色”是一個與環境密切相關的概念。徐團結等在介紹綠色供應鏈管理時提到了“綠色供應鏈的綠色度”這一概念。“綠色度”可以定義為綠色化的程度或與環境友好的程度,也可以理解為是可持續發展度,它表示社會、經濟、生態三者和諧統一程度的量化或定性。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對環境、源等的負面影響越小,則“綠色度”越大,反之則越小⑨。
唐凡汪等通過實證研究,運用因子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了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度評價指標體系,該評價體系包括環境評價指標、資源評價指標、經濟評價指標、運營評價指標、社會評價指標、技術評價指標六大子指標⑩,具體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由于各個供應鏈所在行業對環保的要求程度不同,在供應鏈契約中我們設定一個各企業可以接受的綠色激勵指數k(0<k≤1),對環保要求高的行業激勵指數較高,相反地,對環保要求不高的行業的激勵指數較低。在Shapley 值中,是默認了各企業的綠色度都相同的,但顯然事實并非如此。本文根據各企業的綠色度評價高低對Shapley 值利益分配進行調整的,對綠色度高的成員企業多分配一些利益,對綠色度低的成員企業少分配一些利益,使得供應鏈上的成員企業都有動力去提高自身的綠色水平。對于綠色度的評價,本文借鑒唐凡汪等人的研究成果對各企業的綠色度進行評價。
設企業i的綠色度為qi,那么該企業的綠色度在整個供應鏈所占比重為qi/ Σqi ,據此對各企業的收益調整為:
φi(v)´ =φi(v)+ k × Σφi (v)× (qi/Σqi -1/n )
故當qi/Σqi >1/n 時,企業i將因綠色度高而獲得額外的獎勵;當qi/Σqi <1/n時,企業i會由于綠色度低而受得處罰;當qi/Σqi =1/n 時,該企業既不會有獎勵,也沒有處罰。顯然, 這是一個零和博弈,獲得獎勵的企業所獲利益剛好等于受罰企業的被罰利益,且Σφi (v)´ =Σφi (v)=v(I)。
3.數值舉例
在這里舉個實例來說明上述修正算法的應用。
在Shapley值法模型中,I可看成包含n個企業的一條供應鏈,S為I中若干企業合作的子集,Si是I中包含企業i的所有子集,V(S)為子集產生的效益。V(S/i)是在子集s中除去企業i時將會產生的效益。
假設在一個由A、B、C組成的供應鏈中,各企業各自獨立經營獲利為10,A、B合作獲利為30,A、C合作獲利為20,B、C合作獲利為15,三企業合作獲利為50。根據Shapley 值的算法,我們可以算出不考慮綠色因素下各個企業的收益φA(v)、φB(v)、φC(v)。
在Shapley值法的分配方法中,v(S)表示有i 企業參加供應鏈合作所產生的獲利,V(S/i)表示沒有i企業參加供應鏈合作時所產生的獲利,那么v(S)-V(S/i)表示i企業對供應鏈合作的貢獻。加權因子w(|s|)取決于此供應鏈合作s的企業數。
供應鏈合作是一種較為穩定的合作方式,供應鏈上成員企業綠色度的增加有利于整個供應鏈綠色度的提高,因此,可以通過對Shapley值法的分配結果進行調整,來實現對供應鏈中企業提升綠色度的激勵。
接著,我們需要根據各企業的綠色度對利益再分配。設激勵因子k=0.2,A、B、C的綠色度分別為1.2、1.1、0.9。根據公式φi(v)´=φi(v)+k×Σ φi(v)×(qi/Σqi -1/n)
可以計算得:φA(v)´=20.417,φB(v)´=17.604,φC(v)´=11.979。
通過以上計算得:φA(v)=20;φB(v)=17.5;φC(v)=12.5;φA(v)´=20.417;φB(v)´=17.604;φC(v)´=11.979。我們對比數據后發現:A企業的利益再調整后多了0.417;B企業的利益再調整后多了0.104;C企業的利益再調整后少了0.521。這是因為A企業與B企業的綠色度高于平均水平,所以得到了獎勵,而C企業的綠色度低于平均水平,所以受到了懲罰。這樣的結果將促使這三個企業為提高綠色度做更多努力,以得到獎勵或者避免受到懲罰。
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至今尚未成熟,但許多企業的實踐已經證明綠色供應鏈管理能夠為企業同時帶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提升企業的形象,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綠色供應鏈管理對提高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企業觀念、技術、機制等方面的原因,阻礙了綠色供應鏈管理順利在企業中實施。
本文基于綠色供應鏈視角對Shapley值法運用于供應鏈利益分配的結果進行調整,以實現對企業綠色供應鏈戰略實施的激勵。這一分配方案較好的解決了綠色供應鏈戰略實施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企業實施供應鏈戰略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引文注釋
①Joseph Sark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business prac?tic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107: 159 -174.
② Berman,B. M. Designing the green supplychain [J].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9,12 (4): 332-342.
③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 Proceedings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USA.1996(3):1295 -1297.
④但斌,劉飛.綠色供應鏈及其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0(11):40-42+4.
⑤李向東,閻洪,葉潤強. 建立綠色供應鏈中的協調關系[J].軟科學,2001(04):66-69.
⑥汪應洛,王能民,孫林巖.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國工程科學,2003(11):82-87.
⑦朱慶華.影響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制約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02):83-87.
⑧馬士華,王鵬.基于Shapley 值法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間收益分配機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6(04):43-45+49.
⑨徐團結,王碩,潘海青.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綠色度評價[J].巢湖學院學報,2006(02):61-65.
- 上一篇:修復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
- 下一篇:水資源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