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學習心理輔導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青少年學習心理輔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心理輔導; 中職班主任; 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0053-01
1中職心理輔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職學習階段是學生個體成長發展歷程中的一個特殊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將從少年時代過度到青年時代,生理發育的急劇變化,帶來了心理上的迅速發展。正如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楊國書先生所說:"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上,青少年時期是最叫人憂慮的。這個階段之所以叫人擔憂,主要是個體發展上存在兩種狀況:一是兒童時期適應不良所積累下的問題,到了青少年時期便會表現得更加明顯與嚴重。二是青少年時期是兒童個體過度到成年期的關鍵時期,在追求獨立與建設自我的過程中,常會發生特殊的適應困難。這兩種傾向相聚相激的結果,遂使青少年在生活與行為上易于碰到問題。"從個體社會化的過程看,青少年期是從"自然的我"過度到"社會的我"的時期。因此,如何幫助青少年解決在這個時期遇到的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格,掌握如何承受社會、生活壓力,解決學習、生活中各類問題的方法,則是中學教育的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令人擔憂。由于教育理念、思想、目的、任務、師資、環境和社會的評價方式、標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的學校都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程,我們中職學校也不例外。作為班級管理的直接責任人和執行者,班主任就自然而然地承擔起了心理輔導這個擔子,并且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這項工作,以求班級、學校的穩定和學生的健康成長。
2中職心理輔導的具體內容
2.1學習輔導。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技能、學習情緒與動機進行訓練和輔導。學習技能輔導主要是指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學習策略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這些技能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學習情緒與動機是學生學習中的動力因素。大量的事實表明,學生在學習中碰到的最大"敵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夠,也不是學習內容難度大,而是遇到困難與挫折時產生的情緒問題與動機障礙。這些都是學習輔導活動所要考慮解決的重要內容。
2.2人格輔導。人格輔導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讓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學會與人溝通交往,學會協作團結、互助合作。簡而言之就是提醒學生的自我意識,使之學會自我控制,并和諧地與他人溝通、交往、相處。
自我意識輔導旨在讓學生能全面了解自己,正確對待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提高學生的自信。自我控制輔導則應著眼于情緒的調控。青少年學生的情緒很不穩定,在調節個人與他人、與環境、與班集體、與外界的關系時,情緒最為敏感、最為活躍。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學會情緒的自我調控,便于學生駕馭自我,也有利于他們更好的適應環境,更好地成長。
人際交往溝通輔導則應側重于與老師、父母、同學的溝通。學生往往懼怕與老師或父母等成人溝通,教會他們與成人溝通,有利于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而學生與同學之間的溝通對于學生來說有時顯得更為重要。一般來說,與同年人溝通合作良好的學生,其適用社會的能力也更強。與異性同伴的溝通是同伴的重要部分。學會與異性同伴的溝通有利于解決青少年因為性生理發育和性心理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困擾。
2.3生活輔導。生活輔導應該側重于自理、自立、消費、休閑與應付危及等方面。這些都是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不可缺少的素質。特別是應付危機、挫折方面的心理輔導,對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環境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4.職業輔導。升學與就業是學生人身發展的必然經歷,是事關個人前途的重要事件。職業輔導是為學生的人生、未來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活動,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能力、興趣愛好與社會就業條件的基礎上進行職業的選擇和準備,為今后順利地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3心理輔導應遵循的原則
3.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心理輔導活動是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它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一種尊重、真誠、理解、支持合作的關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使學生接受你的輔導。
3.2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輔導活動需要以良好的集體輿論,和諧的人際關系,民主自由的氣氛為前提。
3.3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心理輔導活動是以學生自我教育為主的活動,學生自愿、自主、自覺地參與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
3.4做好輔導活動的準備與小結。心理輔導活動盡管是以學生為主角,并不等于教師就是消極的旁觀者。教師應該向導演,事先對每件事進行認真仔細構思、精心設計?;顒咏Y束后都應該進行小結,以利于下次活動的改進。
篇2
關鍵詞青少年,無聊癥候群,休閑。
分類號B844.2
1引言
近幾年來,“無聊”、“沒勁”、“討厭”等詞語經常被許多青少年所提及。部分家長抱怨說他們的孩子成天無所事事,一門心思只想玩――玩電子游戲、看電視、看卡通等,卻不會主動去學習文化課。若不讓他們玩,則滿口“無聊”的抱怨與耍脾氣。一些教師反映,部分學生“對學業不感興趣”、“做什么事都嫌麻煩”等。諸多類似現象并非表面的、偶發的,它們反映了青少年發展中的問題。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該問題已成為高比例且影響很大的青少年問題。早在1961年,美國的華特博士(Walters,P A)就發表了學生淡漠癥(student apathy)的報告。在他輔導的學生中,有一群人呈現意欲明顯減退的現象,顯示部分退縮反應,對上課不感興趣,有些學生甚至還拒絕上學。1970年,日本的笠原嘉教授在他輔導的學生個案中,也發現不少有這種癥狀的學生,他認為這是一種新的、以淡漠癥候群為主要表現形態的“退卻性精神官能癥”[1]。
賴圣洋、林憲等臺灣學者將這一青少年發展問題命名為“無聊癥候群”?!鞍Y候群”最初是馬斯洛(Maslow,A H)依據其整體動力學的觀點借用過來的一個醫學術語,它指的是“多種癥狀的復合體”[2]。這里的“無聊癥候群”指的是一個人顯出倦怠感、沒力氣、無聊、空虛等心理特征,在一定期間內呈現逃避現實、無精打采、對課業或工作不關心、無法發現自己的存在價值而為認同問題感到苦惱、社會退縮、對異性保持距離等癥狀[1]。賴圣洋認為“無聊癥候群”的特征主要有:(1)常覺無聊、空虛,內心空洞、不知要做什么;(2)渴望朋友,但關系粗淺;(3)過度自我中心,常有抱怨及負向言語;(4)缺乏責任感及工作(如做功課、做家務)的動力;(5)物質需求多,沉溺于感官刺激的滿足;(6)缺乏自信,主觀因素多,常拒絕成人的建議;(7)投機取巧缺乏深度思維及價值觀,缺乏精神生活;(8)行為模式原始或退化,話題常圍繞在性與暴力上;(9)對自己缺乏洞察力,常感無力,成長停滯在童年期;(10)缺乏有意義的休閑及興趣[3]。
現有資料表明,我國大陸地區很少有學者對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展開研究。然而,正如文章開頭所述,在走訪家長、教師以及在青少年輔導過程中,我們又發現了反映該癥狀的諸多現象,為此,在認真搜集、整理資料的基礎上,編制了《青少年“無聊癥候群”評定量表》,在浙江省的7所中學進行了調查,旨在了解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的有關現狀,并嘗試作相應的分析探討。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取樣的方法,抽取寧波、溫州、臺州、金華4個地區7所中學680名中學生為研究樣本。共發放調查量表680份,回收有效量表613份,有效率達90.1%。其中男生289名,女生324名;城區中學學生173名,鄉鎮中學學生440名;獨生子女299名,非獨生子女314名;初一79名,初二81名,初三59名,高一154名,高二141名,高三99名。
2.2研究工具
《青少年“無聊癥候群”評定量表》共由24個項目組成,其中前21個項目為客觀性項目(第21題僅要求獨生子女作答),采用五級記分方法,每個項目共有五個選項,即“完全不符合、大部分不符合、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分別以1、2、3、4、5記分(負向題3作了相應統計處理);后3項為開放性項目。得分愈高表明無聊癥狀愈明顯、嚴重。整份量表由5個維度構成,其含義分別是:認知面,表現為物質需求多、自我中心、缺乏深度思維等;情緒面,表現為感官取向、缺乏自信、常感空虛、多負向情緒等;意志面,表現為缺乏理想志向與責任感、回避難題、淺嘗輒止等;學習行為面,表現為“學習淡漠癥”,對學習不感興趣、無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等;閑暇生活行為面,表現為缺乏有意義的休閑及興趣、缺乏精神生活、行為模式退化等。區分維度的主要依據是按照心理學上慣用的“知、情、意、行”劃分方法,同時結合因素分析結果再將行為維度區分為學習行為與閑暇生活行為兩個維度。
2.3研究過程
2.3.1量表編制
研究的測量工具在參照臺灣心理學者賴圣洋提出的“無聊癥候群”10點特征基礎上自編而成。初步確定的量表共由29個項目組成,其中客觀性項目27個,主觀性項目2個。預試選取了浙江省天臺縣白鶴中學、浙江師范大學附中兩所中學初一至高三6個年級的學生作為被試(每個年級發放了40份問卷,回收問卷共計229份,其中男生127名,女生102名)。對預試所得數據作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之后,刪減了因素荷重低于0.4的項目,最終形成《青少年“無聊癥候群”評定量表》。
2.3.2效度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對該量表的結構效度作了分析。結果表明,研究在理論上構思的假設是合理的,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首先采用主成分因素抽取法提取公因子,共提取五個因素。抽取因素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累計方差貢獻率見表1。
進一步用正交最大旋轉法對提取的五個因素的因素荷重矩陣進行分析,并根據量化的信息分別將五個因素命名為學習行為面、意志面、情緒面、閑暇生活行為面、認知面。
2.3.3信度分析
全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 α=0.812;學習行為面、意志面、情緒面、閑暇生活行為面、認知面五個維度的α系數分別為0.833、0.823、0.824、0.833、0.827;對99名浙江省天臺縣某中學被試間隔25天進行重測,得到重測信度γ=0.861。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
2.3.4量表施測
經過量表的編制、試測和信度、效度分析后,最后形成《青少年“無聊癥候群”評定量表》。于2002年4月對研究對象以班為單位完成全部調查。
2.4數據管理
本研究采用SPSS/PC10.0進行數據管理和分析。
3結果分析
3.1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總體水平
調查發現,青少年在《青少年“無聊癥候群”評定量表》上總體平均得分不高,但“無聊癥候群”某些方面的問題在青少年群體中具有較高比例。具體表現在:
(1)總體平均得分為48.48分,學習行為面、意志面、情緒面、閑暇生活行為面、認知面五個維度的平均得分分別為:9.67、13.82、9.03、7.66、8.30;
(2)總體平均得分在60分以上的中學生占12.1%,最高分達96分;
(3)21.5%的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感覺無聊,不知道該做些什么事”項目上選擇了“大部分符合”或“完全符合”;
(4)28.5%的中學生認為大部分符合或完全符合“我經常會因無所事事而感到煩躁”。
3.2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性別差異比較
表2結果表明:(1)男女生總體上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總體平均得分顯著地高于女生,也就是說在“無聊癥候群”問題上男生較女生更為嚴重;(2)在意志面、認知面,男生平均得分極其顯著地高于女生;(3)在情緒面,女生平均得分顯著地高于男生;(4)在學習行為面和閑暇生活行為面,男女生沒有顯著性差異。
3.3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地區差異比較
表3表明:(1)城區中學與鄉鎮中學學生總體上具有極其顯著性差異,城區中學學生在“無聊癥候群”問題上明顯較鄉鎮中學學生嚴重;(2)除了情緒面,在其他各個維度上,鄉鎮中學學生均顯著地優于城區中學學生。
3.4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差異比較
表4結果表明:(1)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總體上無顯著性差異;(2)除了在意志面,非獨生子女極其顯著地優于獨生子女之外,其他各個維度均無顯著性差異。
3.5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年級差異比較
對量表進行One-Way ANOVA分析,結果表明:中學生六個年級間除了在意志面、認知面上有顯著性差異之外,其余均無顯著性差異(見表5)。
4討論
4.1較高比例的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不容忽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國大陸地區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的有關現狀。調查發現,浙江省青少年在《青少年“無聊癥候群”評定量表》上總體平均得分不高,但總體平均得分在60分以上的中學生(高“無聊”感組)占12.1%,而且21.5%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感覺“無聊”,28.5%的青少年會經常因無所事事而感到煩躁。這表明浙江省青少年在“無聊癥候群”問題上總體狀況良好,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有“無聊癥候群”問題表現的青少年群體。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在CCMD-3(2001)上并未將“無聊癥候群”問題列為單一的精神障礙,但已有研究指出,對青少年而言,日常生活的煩惱(daily hassles)比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更為密切[4]。另外,Iso-Ahola和Crowley[5]、Caldwell和Smith[6]等多項實證研究發現,青少年的“無聊”、“煩躁”感受和酗酒(drinking)、吸毒(substance abuse)等有害健康的行為及其他偏差行為都有顯著的正相關。可見,該調查顯示的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若不及時干預,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生活質量以及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4.2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的相關因素
4.2.1性別因素
研究發現,在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的性別差異上,男女生總體上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較女生更為嚴重。研究還發現,在意志面、認知面,男生平均得分極其顯著地高于女生,在情緒面,女生平均得分顯著地高于男生。這些可能與男女生在認知、思維發展等心理特點上的性別差異以及社會對男女不同的性別角色觀念有關。如Larson和Richards[7]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無聊”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對成人世界權威和控制的反抗,亦即青少年以“無聊”、“沒勁”等心理感受抗議成人世界的社會控制,表現出來的行為包括情緒上的反應(憤怒),偏差和暴力行為。而由于社會對男性特質中獨立性的強化作用,男孩似乎比女孩在獨立發展方面經歷的沖突和痛苦要多一些,女孩比男孩更傾向于認為她們父母訂下的規則是公平的、正確的、溫和的,而不易出現她們大膽維護自身價值與父母沖突的局面。與此同時,從生物學角度看,男孩有更多的侵犯沖動,而由此導致的對父母的公然反抗也加深了男孩的獨立性沖突[8]。
4.2.2地區因素
調查顯示,城區中學與鄉鎮中學學生總體上具有極其顯著性差異,城區中學學生在“無聊癥候群”問題上明顯較鄉鎮中學學生嚴重。這可能與城區學生與鄉鎮學生的成長環境、閑暇生活質量有關。結合開放性調查研究還發現,與鄉鎮中學相比,城區中學學生在閑暇時間里更多地選擇了看電視、電子游戲、上網聊天、睡覺等生活方式,而鄉鎮中學的學生則更多地選擇了看電視、看課外書、幫父母干雜活、野外游玩等生活方式。較之生活在都市化狹小空間里的城區學生,鄉鎮中學學生可能由于所處環境、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的不同,相對來說他們的閑暇生活質量似乎更勝一籌。
4.2.3其他因素
研究發現,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總體上無顯著性差異。這與近幾年來的有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上海社會科學學院青少年研究所通過對上海市15~29歲的青少年的調查發現,進入青春期的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生活需要、人格特征、社會交往等方面不存在本質差異[9]。風笑天對獨生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的研究也表明,從總體上看,獨生青少年的社會化狀況與同齡非獨生青少年基本一致,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遠遠多于不同之處[10]。同時發現,中學生6個年級間總體上也無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年級(年齡)變量并不是青少年“無聊癥候群”的重要影響因素。
5建議
5.1重視青少年的需求和感受,鼓勵自主性的休閑
既然“無聊”的感受有一部分是為了表達青少年(尤其是男生)對成人的反抗,因此任何從成人角度出發安排的閑暇活動,都無法真正滿足青少年的休閑需求,無法緩解他們的“無聊”情緒,也無法引導青少年遠離偏差行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唯有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傾聽他們的聲音,重視他們的需求,了解他們的心理感受,才能真正協助他們脫離“無聊”的困境,重返健康之路。在具體做法上,關于對青少年的休閑需求與感受的調查研究應該是閑暇活動設計的根本依據,同時應鼓勵青少年及早進行休閑的自我探索,亦即鼓勵青少年從多樣化的嘗試中培養休閑的興趣,一旦他們能從自發性的休閑行為中體驗到成就與滿足,“無聊”、“沒勁”的感受也就得到了有效緩解[11]。
5.2積極開展學校心理輔導與家庭心理輔導
針對少數患有“無聊癥”、“學習淡漠”的青少年,在學校心理輔導中我們不妨借鑒日本松原達哉倡導的生活分析咨詢方法(Life Analytic Counseling,簡稱LAC法)。這種方法是為了讓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的學生通過自己分析、反省現在的生活行為,以達到有目的、有積極性地生活而開發的一種新的心理咨詢方法[12]。LAC法是一種綜合的咨詢過程,它通過將來訪者的學習、生活目標量化、明確化,結合及時的評價反饋,最終使得來訪者學習、生活變得有條理,自立并走出低谷,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生活的挑戰。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比學校更為持久,更為深遠。因此,應該把家庭心理輔導看作是學校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支持系統,積極開展學校心理輔導并與家庭心理輔導相結合。家庭心理輔導的內容有:輔導家長改進與子女的溝通;輔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輔導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等。
參考文獻
1 林憲. 無聊癥候群.省略.tw/data/magzine/health.nsf/Item-View/
2 [美]馬斯洛著. 許金聲等譯. 動機與人格.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87, 367
3 賴圣洋. 21世紀新新少年――“無聊癥候群”之探討與對策. 省略.tw/2.htm
4 Chamberlain K, Zike S. The events approach to stress: Support for the use of daily hassle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0, 81, 469~481
5 Iso-Ahola S E, Crowley E D.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nd leisure boredo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91, 23, 260~271
6 Caldwell L L, Smith E A. Health behaviors of leisure alienated youth. Society and Leisure, 1995, 18, 143~156
7 Larson R W, Richards M H. Boredom in the middle school years: Blaming schools versus blaming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1, 8, 418~443
8 錢銘怡, 蘇彥捷, 李宏. 女性心理學與性別差異.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165~169
9 王美萍, 張坤, 張文新, Andrew J. Fuligni. 青少年家庭義務感的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1, (3): 28~32
10 風笑天. 獨生子女青少年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 當代中國社會問題, 2001
篇3
配備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給中小學生提供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幫助他們疏導并解決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排解心理困擾和防范心理障礙,是目前學校亟需做好的一項工作,尤其是隨著農村留守兒童日益增多,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顯得愈發重要。
當前我國的農村中小學,特別是偏遠地區農村學校,其實都很缺教師,不單體現在教師總量上,更體現在年齡結構、學科結構上:老教師多,年輕教師少;基礎文化課教師多,藝體、心理教師少。很多學校盡管名義上配有心理輔導教師,但往往名不副實。有些心理輔導教師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學生不愿找教師傾訴,教師也不會積極主動關心學生,久而久之,這一崗位就形同虛設。某些地區對心理輔導教師的培訓時間過短,培訓效果不理想。許多學校,包括心理咨詢室在內的九大功能室都建起來了,但往往使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這些功能室的指導教師專業技能跟不上。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在知識上的解惑功能正在逐漸減弱,但面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教師為他們解心理之惑、情感之惑的功能卻在不斷增強。當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盡管全國層面尚未開展大規模的權威的心理調查,但從各地的調查來看,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率遠比公眾想象的要高。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浙江小學生常擔心自己做錯事情,感到焦慮、寂寞、沒人疼愛,中學生心理壓力更大,超過48%的人存在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發生率比2001年時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的《哈爾濱地區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同樣顯示,有49.43%的中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廣西目前尚未有相關的權威數據公布,但廣西多數市縣都有大量留守兒童,也凸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
篇4
關鍵詞:班主任;心理輔導;技能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心智培養的教育活動,班主任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班主任是學生的人生導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其中的“惑”不僅是知識之惑、社會之惑,更重要的是心理之惑、成長之惑。班主任心理輔導不是“額外”工作,而是分內的工作。某種意義上班主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一級預防員。
那么,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應該如何開展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呢?
一、明確班主任心理輔導的基本內容
1.幫助學生探索自我
學校心理輔導的很大一部分任務是幫助青少年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發展自尊和自信。培養積極的自我認同是青少年輔導的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
2.培養學生的健康個性與情緒
學生的個性千差萬別,健康的品質有助于學生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而少數學生的個性偏差,如孤僻、好嫉妒、暴躁沖動等,常常會影響學生的待人處世。
3.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困境
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多與學習有關,如考試焦慮,因升學壓力過重而厭學、棄學,因學業失敗而導致各種危機事件(自棄、自殘、自殺或者傷害他人),以致因學習問題而產生抑郁、自卑等。
4.幫助學生破解青春期煩惱
班主任和我們的德育教師在這方面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悅納,平等地和學生探討少男少女健康的兩往,開展青春期的性教育。
5.幫助學生重建積極的行為方式
青少年的壓力源有學習負擔、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家庭變故、親子關系和異往等方面。由于我們的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面臨的壓力,常常會出現心理緊張、迷茫和反抗。而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攻擊又常常是爆發親子沖突、師生沖突以及校園暴力事件的源頭。
6.幫助學生展現豐富的生活、精彩的生命
青少年富有理想、生氣,他們有著生機勃勃的現在和更長遠的未來,同時他們缺少生活經驗,常常顯得比較脆弱和容易動搖。班主任在日常和學生的接觸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學生的偶像崇拜、網絡成癮,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要進行預防和干預。
在明確了心理輔導的目的和內容后,班主任更需要掌握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基本過程和步驟,從而形成輔導的方法。
二、班主任心理輔導的步驟
班主任心理輔導的基本步驟包明確問題行為、收集個案資料、評估分析、確定輔導方案、實施輔導過程、檢驗輔導效果與隨訪六個階段。
1.探討并理清問題
這一階段的具體目標是:教師知道學生發生的事以及他的想法與感受;鼓勵學生通過述說個人問題而得到某種程度的情緒宣泄;鼓勵學生通過述說使其對自己的問題有更清楚的認知,并理清具體的困擾是什么。
2.收集個案資料
收集資料是個別輔導的基礎,要詳盡地了解輔導對象,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通過觀察、談話、自述、訪問、問卷和心理測試等來收集包括學生的當前狀況、家庭背景、個人成長史等主要方面的情況。
3.評估分析
班主任在與當事人充分探討問題并掌握了必要的個案資料后,要根據自己的心理專業知識、社會生活閱歷和個別輔導經驗,對學生的敘述和所獲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學生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嚴重的程度。
4.確定輔導方案
根據學生問題行為的性質、嚴重程度和產生原因,班主任要制訂出具體的輔導方案。首先要針對學生的問題提出具體可行的輔導目標,其次選擇輔導的具體措施,可從學校、家庭兩方面入手,圍繞當事人的知、情、意、行各方面,運用各種心理咨詢技術進行。
5.實施輔導過程
確定個別輔導的目標和措施后,就要根據輔導方案進行具體的個別輔導和干預,將構思一步步付諸實施。在實施過程中,無論是非理性想法的改變、消極情緒的調整還是不良行為的矯正等,最關鍵的是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并記錄在案。在實施過程中,班主任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不斷對學生的行為方式進行適時的強化和再評估,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具體的輔導目標和輔導措施。
6.輔導效果評估與隨訪
經過一個時期的個別輔導之后,班主任要觀察學生此時的行為表現,與學生一起對整個輔導過程進行全面回顧,并對照輔導目標進行評估,從而判斷實施的輔導是否有效。通過輔導效果的評估,還能提供機會,讓學生獲得經過一段艱苦努力之后終于達到目標的成功體驗,這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很難得的成長經驗。
當然,班主任要想達到良好的輔導效果,除要掌握對學生的心理輔導的具體內容和步驟之外,還需要在實戰過程中積累豐富且有效的輔導技術。
三、班主任心理輔導基本技術
1.行為矯正技術
行為矯正技術是指通過適當的強化手段,增進學生積極行為的發生,減少并逐漸克服不良行為的一種技術。
(1)確定目標行為。該環節包括界定問題(了解當事人的問題行為是什么,查清當事人的個人發展情況,了解該問題是如何習得,又是如何被鞏固的),并確定矯正目標。
(2)建立目標行為的基線水平。目標確定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一般至少3天)來觀察,來測定目標行為出現的次數,然后求出每天或者每周的平均值,以此作為目標行為的基線水平。
(3)選擇強化物。行為改變是通過強化手段獲得的,因此選擇強化的方法是行為矯正技術的關鍵所在。強化的方法一般有正強化、負強化、消退化和懲罰法這四種。
(4)實施行為矯正程序。需要對實施期間的目標行為表現做觀察和記錄,并與之前建立的基線水平進行比較。
(5)效果評估與反饋。根據記錄的數據與資料對矯正效果進行評估,安排進一步鞏固效果的措施。
2.認知改變技術
認知改變技術是指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改變當事人的不良認知,從而調整其情緒和行為的一種心理輔導技術。
(1)幫助學生認識情感、行為與認知之間的聯系。
(2)尋找學生的負性自動思維,識別非理性思想。
(3)幫助學生改變錯誤的思維方式、內容,同時發展更適合的思維方式和內容。
(4)練習、鞏固,將理性的思維方式與想法進一步運用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使之內化為個體的內在認知結構。
3.情緒調整技術
情緒調控技術是指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己或他人的情緒,使之對個人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的過程。
(1)幫助學生認識、接納和面對自己的情緒。
(2)引導學生宣泄和恰當地表達情緒。
(3)增加積極情緒體驗。
(4)幫助當事人學會控制、疏導情緒(轉移法、幽默法、放松法、制怒法、升華法等)。
4.積極暗示技術
積極的心理暗示是指班主任要通過有針對性的、積極的語言作用,對學生的心理活動施加影響,從而調節其認知、情緒、意志、信心等。
積極的暗示可以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暗示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語言、文字、表情、手勢等均可以作為暗示手段。一般來說,暗示的語句越簡短,就越有效;暗示要用現在時態而不是將來進行時態;盡可能以事實為依據,或努力創造出一種讓人相信的感覺。
心理輔導技術遠不只以上四種,但對于班主任所進行的發展性心理輔導工作,這四種方法的確是心理輔導實踐中非常需要的基本輔導技能。實踐證明,班主任經過專業培訓,是完全可以掌握這些技能,以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
總之,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中,班主任主要承擔面向班級學生的發展性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作為班級領導者——班主任,若要增強班級凝聚力,創造和諧的班級氣氛,提升自己對于班級學生以及團隊的心理輔導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心理輔導的相關理論積累實戰經驗,同時更需要在自身人格、態度、價值觀和敬業精神方面提高品質。只有這樣,才能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解決學生的心理之惑、成長之惑,提高學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增強.班主任心理輔導實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
篇5
一、青少年網癮社會工作干預項目總體介入實施策略
看待青少年的網癮問題,不能僅僅關注青少年的個人因素,家長的行為、學校的行為都可能導致青少年陷入網癮,所以解決青少年網癮問題需要社會工作者、網癮青少年家長及學校三方面進行有效充分的交流與溝通,及時找到青少年網癮問題的根源,幫助其逐步戒除網癮。基于上述情況,筆者選擇了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專業技法介入青少年網癮干預工作,通過家庭及學校的配合,幫助青少年逐步解決網癮所帶來的問題。通過加強與改善網癮青少年的家庭的親子關系,網癮青少年與學校的關系,為解決青少年網癮問題做好鋪墊。社會工作者在對網癮青少年進行干預,需注意以下幾點問題,以達到更好的社會干預目的。
1. 合力優化整合資源,形成多方聯動機制。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整合的社會是和諧的社會,有功效的社會。整合最重要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當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各自為營,各部門配合脫節,產生教育真空。因此,要積極建立合理的資源整合機制,讓各方優勢資源最大程度上產生效能。
2. 積極與干預對象開展互動。對網癮青少年進行介入干預時,要提前做好調查工作,針對預對象的心理、生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干預計劃,在干預過程中要積極開展互動工作,設計有效互動環節,加強學校、家庭的有效參與,形成合力,保障干預活動的全面展開。
3. 嚴格遵守現行法律規范。在開展青少年網癮干預工作時,會或多或少接觸到預對象的隱私,在開展相關工作時要嚴格遵守現行法律的相關規范要求,保護青少年的隱私,一方面更容易得到青少年的信任,便于更好地開展工作,另一方面涉及到保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
4. 預防干預相結合。在開展青少年網癮干預工作過程中,應著眼全局,不應只將眼光放在已經有網癮表現的青少年身上,還應及時發現潛在的易成網癮的青少年人群,為之及時提供矯正服務,干預和預防相結合,做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二、青少年網癮社會工作干預項目總體介入過程
活動組織實施者在這次干預項目中采取活動+輔導的方式,通過設計有可操作性、有針對性、有現實意義的活動,通過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消除青少年的抵觸和戒備心理,在活動過程中通過互動環節為學校、家長社工以及干預對象搭建起溝通的橋梁,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此次干預項目中,X社區積極配合,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組織者與社區工作者借鑒網癮戒除專家的成熟案例并結合引入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一方面指導學校、家長按照青少年心理生理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專業干預;另一方面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網絡,引導干預對象合理安排學習娛樂時間,自覺抵制網絡的不良侵害。另外,X社區還依托自有的彩排室、圖書室、民間藝術室等載體,組織干預對象開展文娛活動,發掘干預對象的文體藝術潛能,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用優勢視角重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建立自信,進而減小他們到虛擬世界尋求自我認同的機率,最終達到戒除網癮的目標。
在干預項目實施過程中,除了重視調動青少年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外,還要重視對網癮青少年的輔導,具體操作如下:
1. 提供學習輔導。網絡成癮及有網癮傾向的青少年普遍學習成績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大多時非智力因素,青少年因其處在特殊的人生時期,是非觀價值觀都不夠成熟,自控能力較差,一旦迷戀網絡,就會消耗絕大部分的精力,加之青少年處在特殊的逆反階段,家長方法不當還會加劇逆反情緒,甚至導致情緒失控。針對這種情況,及時提供學習輔導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輔導,幫助干預對象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幫助他們增強自我認同感,樹立信心,在學習中培養興趣愛好,最終將注意力拉回到學習中來。
篇6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落腳點是學會做人。如何引領青少年順利成人成才,已成為教育界面臨的重要課題。青少年作為承載著家庭和社會高期望的特殊群體,是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但因其身處社會大變革的變遷時期,加之其自身心理發展不成熟、發展的欲望強烈,其發生心理問題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進入21世紀,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黨和國家向來重視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徑,并先后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教基[1999]1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等重要文件,對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來了明確要求。本文立足我國學校教育現狀,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對如何培養青少年成人成才進行了探討,以期為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參考。
一、開展入學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環境適應
入學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級學府后接受的第一課,是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平臺。青少年步入高一級學府后,面臨著人際關系、課程專業學習等方面的適應問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環境適應障礙。眾所周知,新的環境中,只有先適應,才會獲得相應的發展,也才會成人成才。學校應緊緊把握新生入學教育的契機,結合新時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應主要介紹青少年易出現的環境適應問題,并簡要分析,重點提供給學生應對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識,促使學生入學即知環境適應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提前預防、沉著應對、妥善疏導,為促進青少年順利成長做好鋪墊。
二、實施心理健康普測,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
面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已成為教育系統的共識。眾多學校已通過心理普測、心理抽測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普測多以癥狀自評量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調查表、霍蘭德職業人格能力測驗問卷等為施測工具,以普測獲得的數據為依據,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個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體等不同級別的心理檔案。研究表明,有四類學生群體比較值得關注:留守兒童青少年、流動兒童青少年、家庭離異兒童青少年、貧困兒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測在篩查心理易感人群、幫助青少年認識自我、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求職擇業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進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開辟心理健康課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質
課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統性、規律性、科學性等特點,一直是傳統學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雖既不屬于學科教育也不屬于規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課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積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研究表明,通過開設心理咨詢、人格心理學、情緒管理等選修課來實施大學生心理干預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積極的人生觀有促進作用。有研究發現,經過系統、全面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大學生,其自我評價明顯提高、社交焦慮與苦惱程度明顯降低,該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開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質。
四、打造優質校園文化,發揮文化心育功能
校園文化是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校園文化會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潛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觸動、洗禮。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和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板報是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載體。在營造校園文化育人時,注重所選內容的科普性、針對性、實效性,力爭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觸動。心理學工作者應根據青少年在不同年級、不同環境下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設計櫥窗板報內容,及時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的典型表現、原因分析及具體的應對策略等,引導青少年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成才。
五、持續開展心理咨詢輔導,及時幫助心理弱勢群體
心理咨詢輔導最簡單的定義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詢輔導的對象均為心理健康狀態上處于弱勢的群體,雖有時無法表面識別,但這類群體均會感到較大的心理痛苦,對其學習和生活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極大地影響著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詢輔導作為一種個性化輔導,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讓來訪者體會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歸屬感,進而吐露其可能隱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癥結等。咨詢師會綜合來訪者的病程時間、痛苦程度、社會化影響等,給予來訪者專業評估,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咨詢輔導方案。由于心理咨詢輔導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多數前去咨詢的來訪者均能較快的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與此同時,求助者也會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調節心理狀態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質水平會明顯增強,極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舉辦心理健康活動月,強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價值認同
以“我愛我”為宗旨、倡導關注個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動月是眾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顒釉乱蚤_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傳和普及活動為主要職責,以心理知識講座、現場心理咨詢、心理電影賞析、心理書籍和心理漫畫展覽、心理咨詢案例解析等活動為主要形式,是大規模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徑。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對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載體,遵循活動性、情境性和主體性的基本原則,寄心理學知識于活動中,向青少年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喚起青少年對自身、對周邊師生心理健康的重視,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識,強化青少年對心理健康的價值認同。
七、開通心理網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為時展的風向標,電腦和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廣泛使用給當前嚴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網絡、電話等媒介因其具有隱蔽性、自由參與性、便捷性,與青少年的生活緊密相連,日益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輔助點。通過開辟網絡心理咨詢、電話咨詢熱線等,給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當面咨詢的青少年一個平臺,供其傾訴自己的心理困惑;通過心理BBS,由心理學工作者主動發起討論話題,與青少年在線進行互動交流,積極引導青少年客觀看待當前的種種社會現象,鼓勵青少年積極發表個人見解,從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實心理需求,為現實中開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參考,多方位收集信息,為青少年順利成人成才保駕護航。
八、建設學生心理社團,引導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時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雖方興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卻一直存在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親和力不夠等問題。為有效應對上述情況,學生心理社團應運而生。學生心理社團一般有心理衛生協會、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等,是經過精心選拔并予以培訓合格的主要負責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的學生干部群體,以此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團的主體是學生,其與周圍的學生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和相似的興趣愛好、目標和追求,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親近、更容易理解和溝通,且其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經驗也使得他們成為朋輩心理輔導的最佳載體,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親和力不夠、涉及面不細等不足,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發揮實效的重要手段。學校如能真正把學生心理社團組織有效開展,必將極大促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開展學科教學滲透,加速構建全員育人新局面
學科教學滲透是指教師在進行常規的學科教學時,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將心理健康培養內容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學科教學滲透模式的順利開展可以保證在不給學校增加課時、人力的情況下,有效實現知識―心理教育的相互促進,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實踐證明,學科教學滲透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在具體操作時可采用移情體驗法、角色扮演法、認知矯正法、游戲法等方法進行滲透。大力開展學科教學滲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會進一步凝聚全體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動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質量和效率,構建新時期背景下,多學科、多角度育人成長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張大均.當代中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陳良,張大均.近20年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進展與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麗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2).
[4]盧勤.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0,(5).
[5]張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問題亟待解決[N].中國教育報,2004.
[6]袁紅梅,趙嶷娟.朋輩心理輔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J]職業與教育,2007,(17).
篇7
在我國,青少年這一人群占了全國總人口的1/6,其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是不容忽視的。近年各研究機構和人員不斷地就青少年對心理咨詢的認知及需求念度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分析其各中原因,我認為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詢的認知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認知 需求
WHO把青春期和年輕人的定義分別為10~19歲和10~24歲年齡組人群,這兩個人群我們統稱為青少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的壓力也隨之而來,青少年這一在傳統上被當作最健康的人群,所出現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甚至越來越嚴重。近年來各研究機構和人員就青少年對心理咨詢的認知及需求念度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中所出現的各種常見的心理問題,如青春期性心理問題,情緒障礙,人際關系,學習問題,逆反心理等[1]。
在這個群體當中,這樣的心理問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正說明了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對青少年群體有多么的重要。據譚暉等人在2004年做的調查《上海市1036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人格類型》表明,中學生心理障礙發生率為24. 9 % ,其中以預備班和高一年級發生率最高,達30 %以上;中學生自殺意念存在率為20 %~40 % ,高中女生最高[2],可見心理問題在青少年學生中逐漸突顯出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從國外學習到了許多先進的技術與知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發展必然會帶來競爭,而競爭就會產生壓力,壓力積累太多或太久,便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以及心理疾病。從馬加爵殘殺同窗室友到劉海洋用硫酸潑黑熊,再到天津13歲男孩沉迷網絡游戲模仿飛天跳樓自殺,再到最近的楊麗娟事件等等等等,此類事件引發了我國大眾的深思。從13歲的孩子到20多歲的成年人,從剛進校的初中生到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在他們的身上都產生了由各種各樣心理問題所導致的嚴重后果,使我們認識到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更加的不容忽視。
一) 中小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
從馬加爵的事件以后,心理健康教育這個詞才漸漸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范圍內,引起了我們的重視?,F在,心理問題發生的年齡段已不再是較大的年齡階段,從小學生到中學生,甚至是2、3歲的小孩自也可能遇到一些心理問題,如恐懼癥等,或是心理疾病,如自閉癥等。
在我看來,中小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其中原因有很多:1、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2、對網絡產生過于強烈的依賴性;3、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4、學習與生活的壓力;5、情感困惑和危機等等。
于是,國家現在正越來越關注年輕一代的心理健康發展,越來越重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將學校心理健康課程已正式納入了教學范圍內,其目的是為了使青少年學生在早期就能認識自己的心理,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早的預防了心理問題的嚴重化與疾病化,使青少年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 青少年對心理問題與自我心理認識的不準確性
通過社會長期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問題的負面新聞的教育,很多青少年聽多了心理問題這個詞后,會認為這些需要心理咨詢的人往往都是不正常的,是有問題的,甚至是精神病;而自己是很正常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甚至有人會因為聽到別人說他很小氣之類的話,也認為別人說他是精神病,因此而排斥心理咨詢。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全面而導致了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認為自己是沒有問題的,沒有病,不需要進行任何的心理咨詢方面的輔導。
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 要增強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就要繼續大力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擴大教育范圍
隨著國家社會的發展,現代青少年大都是80年后的獨生子女,對這樣的孩子來說,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同對孩子心理健康也有著不同的影響,且有著很大的差異,也使得許多青少年在心理上有了很多潛在的激發心理問題的因素。比如父母對子女缺少關愛,哪怕是好好的坐下來談幾句話之類的都沒有;比如父母家人一再地要求孩子成績要拿第一,其他的什么要求都無條件的滿足等等,這樣的例子我們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了,但是我們卻偏偏就忽略了這些原本需要進行心理咨詢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群體――孩子的父母和家人。
所以要增強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減少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率,不僅僅只加強現今的針對學生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更提倡在學生相應的學校也建立起學生家長學校,對家長們也要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并且一定要讓家長們堅持學習,切真落實到生活中,學成畢業,使他們也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讓他們學會針對自己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養方式,真正的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既聰明,又健康的人才。另外,我們也很希望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幫助。
二) 要培養青少年勇敢面對心理問題的信心,可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夏令營或訓練營,幫助他們訓練正確處理心理問題的方法
學校或者心理咨詢機構可以組織一些以培養青少年健康心理為主題的夏令營或訓練營?,F在學校或者其他的教育機構有語、數、外等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訓練營,卻沒見多少關于心理輔導方面的訓練營。組織這樣的訓練營最關鍵的目的就是在于要他們更加的了解遇到心理問題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讓他們正確了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建立面對心理問題的勇氣和信心,并且要鼓勵他們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尋求心理咨詢中心輔導老師的幫助,建立起他們對心理咨詢的正確的看法和認識,讓他們學會了解自己,體會自己。
我相信,只要我們有足夠的重視,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詢工作,完善心理咨詢機構的建設,抓緊建設和諧社會的同時,也抓緊全民內心和諧的建設,消除青少年以及其他成年人對心理咨詢的誤解,建立起正確的心理咨詢的觀念和態度,也為人們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創造了有力的保障。
參考資料:
篇8
關鍵詞:心理輔導;德育;關系;結合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心理輔導和德育的基本概念
1.心理輔導的概念
“輔導”一詞泛指有關專業人員對當事人的協助與服務。具體來說,學校心理輔導是一種妥善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幫助學生自我實現的教育歷程。輔導人員根據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運用最科學的方法、最有效的活動方式、最熱忱的服務態度,積極地幫助、促進學生了解自我,開發潛能,從而解決其問題,使學生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獲得最理想最完美的自我選擇與適應,達到自我實現與成功,進而促進社會的繁榮與進步。學校心理輔導在教育體系中,是一種思想、一種精神、一種服務。
2.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響。具體來說是向學生進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觀的傳輸,以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正確的政治觀、社會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的主觀能動性。它是一種高層次的超我的社會取向的心理輔導。
3.二者間存在的認識誤區
長期以來,很多人是把心理與思想品德問題混為一談的,沒有弄清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問題當成思想品德問題來處理,導致了心理問題德育化。但近年來隨著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的開展,有些人又過分夸大了心理輔導和咨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認為心理輔導和咨詢應該完全代替德育,導致德育問題心理化。隨著心理咨詢熱的不斷升溫,一些人認為傳統的德育工作已經過時,提出心理咨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嶄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一種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問題等同起來,主張用心理咨詢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詢取代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這就導致德育工作矯枉過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二、心理輔導與德育的關系
心理輔導作為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德育工作共同服務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個性的全面發展,它們在教書育人的活動中,二者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相互滲透,而又各有側重。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學生觀不同。德育工作往往把學生當作教育對象,把自己視為“美好心靈的塑造者”;心理輔導則把學生視為有著自身需要的“當事人”,把自己作為從旁提供幫助的服務者或協助者。
(2)內容不同。德育工作側重解決政治立場,思想觀點問題;而心理輔導側重處理和解決心理衛生方面的問題,如考試焦慮、厭學、自我中心、耐挫力差、自卑、抑郁、恐懼、強迫等等,其內容包括學習輔導、生活輔導、職業輔導等。
(3)具體目標不同。從兒童道德發展的過程來看,德育工作重視按社會要求規范個人行為;而心理輔導則注重自我約束。德育工作側重解決學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傾向問題;心理輔導則要解決學生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的問題,并通過促進學生的心理成熟,發展學生的判斷與抉擇能力,為學生確立正確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做好心理準備。
(4)原則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明確的價值傾向,往往要求旗幟鮮明;而心理輔導人員不能代替當事人作價值判斷,而是通過幫助當事人理清事實,澄清其價值觀念體系中的矛盾,引導他展開思想斗爭,勇于承認錯誤,面對現實等等;心理輔導強調引導當事人宣泄,緩解其心理緊張與沖突,替他保密以保護其自尊。在特殊情況下,甚至采取心理防衛機制,以暫時“回避現實”,來減輕當事人的心理壓力,目的是使其渡過難關,以便積蓄力量,從而更有效地解決現實問題。
(5)方法不同。德育工作多采用倫理談話、說服宣傳、批評表揚、提供榜樣、實踐鍛煉等方法;而心理輔導多采用會談、心理測試、生活技巧訓練、角色扮演、行為矯正等方法。
三、將社會實踐與心理輔導相結合
德育工作是一種實踐活動。只有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實踐,才能形成穩固、正確、健康的思想品質,而不是單純地說教。因此,在心理輔導和咨詢過程中,指導學生主動積極參加實踐鍛煉是十分重要的。
篇9
[關鍵詞] 教育旅游 心理需求 品牌運作
一、概念及特點
青少年學生教育旅游是近幾年異軍突起的一支教育旅游品牌,是以教育學習為目的的旅游活動,特點是寓教寓學于游于樂。青少年學生教育旅游近幾年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其消費主體是大中城市的青少年學生,旅游時間集中在一年中的寒暑假3個月和黃金周。形式則主要是集體化團隊活動。
二、市場的社會大背景
近年來,大學生的畢業就業問題,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是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一個難題,大家都在探討如何加強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其中,利用中、小學生寒暑假進行豐富的教育旅游活動,是對青少年的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中國也逐漸向普及化、大眾化方向邁進。而相對于青少年,通過寒暑假的教育旅游活動,對于我國教育中長期存在的“重基礎知識學習,輕實踐技能培養”的共識弱點,是一種有力的補充,因此,結合中國青少年教育的實際情況研究開發滿足青少年成長需要的多種教育主題旅游產品,對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讓青少年在旅游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學習技能意義非同小可。
三、青少年學生心理需求分析
青少年學生教育旅游的消費主體是青少年學生,分析這個特殊群體的心理需求,然后針對這些需求設計該系列產品的服務細節,是有關此項專題旅游產品開發的成敗關鍵。目前的教育旅游基本上將“求知需求”放在了第一位,這里站在素質教育的角度分析這個群體通常存在的心理問題,開發更深層次的青少年心理需求。對設計開發出滿足青少年學生需要的教育旅游產品,是十分必要的。而此方面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心理的提高
學習是青少年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心理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樂于學習,是學生生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學習心理提高,包括學習動機、態度、方法、習慣,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探討,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信心和進取精神。青少年學生在學習方面通常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有:學習疲勞、注意力分散、馬虎、考試怯場等。
2.智力能力的提高
智能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主導因素和重要標志。以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各種認識能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即構成了人的智力。在認識現實、改變現實、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人們的各種能力,包括認識能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學生智能提高主要是智力因素的輔導、創新意識及能力的輔導。
3.情感和意志的提高
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克服悲觀、怯弱、抑郁、緊張等消極的情緒情感,保持舒暢、喜悅、樂觀、自信等積極肯定的情緒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及生動活潑、蓬勃奮發的良好心態,對其身心的健康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中情緒情感的輔導,尤其要重視移情體驗的輔導,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去體驗他人的歡樂和痛苦,以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正義感。青少年學生情緒方面通常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沮喪、憤怒、恐懼、抑郁、急躁。而在意志方面則主要表現為優柔寡斷,不能克制自己,缺乏毅力,害怕挫折等。
4.個性心理的提高
一個人個性結構中的優勢、潛力、特點或弱點,不僅關系著其社會活動的選擇性、效能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往往是事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古往今來,凡成就大業者,其個性結構都有其獨特的優勢、潛力和特點。學生個性心理輔導的目的就在于幫助促進其個性心理,包括興趣、能力、性格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和諧發展。在這方面學生通常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依賴、懶惰、孤僻、自卑攻擊性等。
5.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提高
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輔導,主要包括社會交往、休閑、消費和常識性的生活技能輔導。學生通過集體生活及日常交往,可獲得同伴的接納、尊重、理解和贊揚,從中體驗到存在的價值和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關心并幫助他人。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才干,學會與他人合作,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休閑、消費和生活技能的輔導,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樂觀的生活的態度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輔導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正確選擇休閑方式,發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合理計劃消費行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而這一點對廣大的獨生子女來說尤其重要。此項學生通常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我中心、不和群、對抗嫉妒、斤斤計較等。
四、目前市場存在的問題和品牌化發展原則
教育旅游是一個獨特品牌,例如:青少年學生夏令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中國已經成為一項商業行為,但是品牌化的名牌產品乏善可陳,絕大多數夏令營徹底變成了一個旅游團,內容大多是策劃一個主題,拉靠一個單位,向學校發函,活動內容一般是某地開營,主要景點逛一圈,再加幾個講座。當前教育旅游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除了行程成人化,還有產品賣點怪招迭出,荒唐可笑,服務質量與宣傳相差甚遠,安全無保障等,這些問題大大地破壞了教育旅游市場的成長與環境。有關的各種批評、討論文章不斷見諸各種媒體,教育旅游市場的規范治理已近在眉睫。市場呼吁專業化、品牌化、系列化的教育旅游產品。要實現品牌化,以品牌化、系列化的產品占領市場,首先需在教育旅游產品的設計上下工夫,必須以青少年心理問題分析出發,在產品設計的細節上下工分,切實從活動設計上滿足青少年在學習心理、智力能力、情感和意志鍛煉、個性心理等方面的需求,開發出具有現代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旅游產品。參照國外有關的成功經驗,要實現相關產品的品牌化戰略,真正地做大做強,就必須遵循以下幾項發展原則:
1.產品設計主題化
首先,不能以常規旅游代替教育旅游,要圍繞素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學習等具有學習特色的活動內容。其次,要適應學生特點、寓教于樂,不搞疲勞戰術。第三,突破常規模式,將教育功能安排在旅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從啟程開始就應將環保、自理、自立等素質教育貫穿始終。
2.服務流程規范化
教育旅游產品要逐步實現品牌化運營,關鍵是要實現服務流程的規范化,以產品的設計到基地的選擇,分銷網絡的建立,服務人員的培訓,再到整個服務流程質量的控制等,都要實現流程化和制度化,以確保服務規范化的實現,確立教育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真正實現品牌化。
3.市場宣傳透明化
面對逐漸發展中的教育旅游熱,教育旅游產品的宣傳一定要實現透明化。活動包含多少個項目,多少個景點,住宿、餐飲標準,專家服務的收費標準、安全員、輔導員、導游員的收費標準等。要和消費者簽訂國家標準合同,以約束雙方的權責利,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現實中,許多教育旅游產品中的服務質量與宣傳相去甚遠,規范化治理應早日引入日程。
4.安全保證制度化
學生是教育旅游的消費主體。由于年齡小,自律性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所以安全問題尤顯突出,也是許多家長最為操心的問題。因此為了保證教育旅游的順利進行,必須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切實制定安全保障措施,避免高風險活動項目,所配備管理人員及隨隊送護人員,切記懈怠和僥幸。
五、鑒于該項旅游產品市場特點和市場運作的要求,當前在產品設計階段有幾個主要平衡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1.家長需求和孩子需求平衡
在目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考取理想大學是許多青少年家長的最大愿望,因此家長希望為孩子量身定制以學習內容偏多的寒暑期活動方案。而孩子更希望無拘無束的玩,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則是孩子們的愿望。因此,針對青少年的教育旅游產品,在內容的選擇和主題提煉上一定要照顧家長和孩子的需求平衡。如“補習班”式的夏令營,無法調動孩子的興趣,而游戲內容過多,沒有兼顧學習內容的夏令營又很難打動學生家長的心。最佳效果應是家長愿意付錢,學生樂意參與。
2.項目多少和價格競爭力的平衡
近幾年的國內教育旅游的消費主體為大中城市的青少年,這個群體占整個青少年旅游市場的85%以上,并且教育旅游的消費層次呈現出向相對多層次、高層次轉變的特點。同時教育旅游產品逐步細分化也是大勢所趨,如科普旅游夏令營就可細分為植物科普夏令營,氣象科普夏令營,海洋生物夏令營等。但是總體來看,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消費者的價格承受力不高,因此對于教育旅游產品的設計者來講,產品活動的項目不宜貪多求大,因為一旦價格高出消費者的預期,再好的產品也無法順利地進入市場。
3.項目新奇性和安全性的平衡
眾所周知的原因,青少年家庭子女的安全對于家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全新主題的教育旅游產品會獲得廣大消費者的眼球,但是在追求項目新奇性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鍛煉,在進行帶有一定危險性項目的同時,一定要有嚴密的安全保障措施,以確保項目新奇性和安全性的平衡。這一點對于以拓展能力為主要教育旅游項目來說更顯尤為重要。
4.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
作為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是必然的,但是因為教育旅游產品具有很強的文化背景,容易受到廣大媒體的關注。因此,此類產品注重獲得良好的社會影響,對打造產品的品牌和企業形象具有很大的好處。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可以將“一人報名,捐給青少年基金會一元錢”等形式,進行相應的宣傳,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贏得社會的認可。這也顯示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在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和行動表現。
參考文獻:
篇10
一、意義
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對于學校教育科學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可以為學校的科學管理提供宏觀決策依據
通過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能及時準確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特點及現狀,從而為學校的科學管理提供心理學依據。如可以從中尋找導致某一部分學生發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并從宏觀上尋找教育、預防和干預的方法;可以為學校的分班教學、個別化教學提供前提條件;可以為弱智兒童、殘疾兒童和超常兒童等特殊兒童提供鑒別、篩選和培養的措施;心理檔案所反映出來的學生興趣愛好的信息,可以為豐富課外活動、滿足學生的正當心理需求提供決策依據;同時還為從整體上評價一所學校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套科學的評估系統,等等。
(二)可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及科學研究的水平
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了解學生個體間的心理差異,以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能直接為教師提供學生目前的心理狀況,可以使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能力差異、個性特點、心理欲求、學習心理等,為教師科學地管理和教育學生提供直接的方法,從而使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提高針對性,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還有助于教師加強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通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了解到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特點和青少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歸納出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問題和產生原因,從而提出適合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教育方法。另外,青少年心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的,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為青少年心理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教師可以通過對其中一系列數據的分析和概括,撰寫論文,從而提高教育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也有助于加強對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三)有利于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面對新的形勢和當代學生思想、個性特征的新變化,迫切需要建構一套新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內容和方法體系。近年來的教育實踐證明,心理學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德青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德育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之一。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現在:它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別差異;有助于教師發現和診斷學生個人或班集體存在的心理障礙與行為困擾;有助于教師客觀地了解學生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及行為上的發展水平,以便采取恰當的方法進行教育與管理工作;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地了解學生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的政治態度、思想問題和意見要求。
(四)為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動態的監測手段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從縱向看,為學生個人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條件。它是每一個學生心理成長的軌跡,學生可以通過心理檔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在發現自己有心理問題時,就可以積極尋求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或矯治,仍可以通過心理檔案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對每位學生個人的心理成長、心理潛能開發提供幫助,為通過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提供了重要保證。從橫向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揭示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揭示學生共性心理品質的問題,能促進學校和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創設良好的學校心理環境,設法通過各種手段去進行教育和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
心理檔案的內容,又稱心理檔案的項目,是指能從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關學生心理狀況、心理特點等的材料。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應盡可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心理特點,從而為學校教育提供可靠準確的信息。學生心理檔案一般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資料,亦即學生基本情況,主要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家庭生活情況、學校學習生活情況及對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學生心理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學習心理特征、職業能力傾向類型等。具體說來,學生心理檔案內容如下:
1.學生基本情況
學生基本情況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資料,以幫助教師深入分析學生心理,正確診斷學生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個人簡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民族、政治面貌、就讀學校、年級、家庭住址、愛好特長等。
其二是身體狀況。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狀況、身體發育狀況、生理缺陷、個人病史等。
其三是家庭生活環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員的工作性質及職務、文化程度、家庭的組織結構、家庭的居住環境、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親子關系、是否獨生子女、家中排行等。
其四是學校學習生活情況。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體育運動、交際水平(含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擔任班干部情況、獲獎情況等。
其五是對學生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員的死亡、父母離異、與教師同學關系緊張、生活條件改變、影響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狀況及其教育建議
主要是指學生的智力水平如何、智力特點怎樣,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智力訓練;學生的言語智能和數學智能水平如何,言語概括、言語推理、數學概括、數學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分別處于哪個等級;能力傾向鑒定及創造力測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養建議
主要是指學生的性格類型及特征、氣質類型及特征,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征,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怎樣進行教育,學生的興趣、態度、人際關系及品德的特點等。
4.心理健康狀況及輔導策略
主要是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鑒定,有無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程度如何,怎樣進行教育或矯治。
5.學習心理分析及教育對策
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動機、學習意志力、考試心理、學習困難的診斷,學習認知因素分析、學習動力狀況分析、學習社會因素分析,怎樣優化學生的學習心理等。
6.職業能力傾向類型分析及指導
主要是指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的診斷,分析其適合從事哪一類工作,從而為學生作升學就業指導。
以上是學生心理檔案的一般內容,在建立心理檔案過程中,可以根據本校實際選擇其中的內容。
三、資料搜集的方法
確定了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后,就要搜集反映這些內容的資料和信息,這是建立心理檔案的關鍵。學生資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觀察法、自述法、談話法、問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測驗法等。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獲取處于自然條件下學生資料的方法。按心理輔導教師是否參與學生活動,可將觀察法劃分為參與性觀察法和非參與性觀察法;按心理輔導教師在觀察時是否借助于儀器,可將觀察法劃分為直接觀察法和間接觀察法。對于觀察的結果,可用下列三種方式作記錄:
(1)評等法。心理輔導教師對所觀察的特質或行為評定等級,比如學生對某種事物可以是不喜歡、不太喜歡、一般、有點喜歡、很喜歡,教師可以在預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級劃圈。
(2)記錄出現頻率法。心理輔導教師將規定好要觀察的學生的項目預先打印在紙上,凡出現了某種現象,就在這個現象的框上畫一個"√"號。
(3)軼事記錄。軼事記錄是指教師把觀察到的學生情況,以敘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種簡明的記錄,包含學生的姓名、性別、年級、觀察時間、觀察事實及其發生情境的描述、教師的解釋與建議等。
2.問卷法
問卷法是心理輔導教師運用統一設計好的問卷向學生了解情況和征詢意見的方法;問卷是按一定的理論假設設計出來的,由一系列指標、變量所組成的搜集資料的工具。采用自編的問卷調查,如用書面問題、表格讓學生回答、填寫,可了解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借助學校的各種評定和記錄以及學生的作品來獲取信息的方法。如通過對學生的學習心得、筆記、作文、自傳、各種作業、試卷、模型和其他創作作品等的分析,可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其中,自傳分為主題式自傳和綜合式自傳。主題式自傳的內容限于個人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學校生活"等。在對學生自傳進行分析和解釋時,要考慮以下問題:自傳反映了學生什么樣的一種情緒基調?自傳中提及到哪些重大經歷和重要的背景資料?在按時間順序記載個人經歷時有元明顯的時間中斷?有無逃避敏感問題的意向?等等。
4.談話法
談話法是指心理輔導教師與學生或其較親近的人通過直接談話的方式來了解和研究學生心理的一種方法。通過談話法,可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背景、過去的心靈創傷等。
5.心理測驗法
心理測驗法是建立心理檔案中最主要和最為常用的方法,其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測評工具進行施測。在選擇合適的測評工具時首先要考慮選擇標準化測驗,其次要明確測驗的目的、功用及適用范圍。
四、結果解釋和心理檔案的建立
在搜集了學生資料后,就要對每一種資料,尤其是心理測驗的結果進行解釋,并結合學生基本情況提出教育培養上的建議,然后再建立心理檔案。
1.統計及結果解釋
心理輔導教師要按照每一測驗所提供的計分標準進行統計,并要將原始分轉換成標準分。在計分統計過程中一定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其次是將統計出來的分數賦予一定意義并將有意義的信息傳遞給當事人或其他教師及家長。在進行分數解釋時,要參考常模資料、效度資料,還要考慮測驗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當事人或其他人報告時,一般只需告訴測驗結果的解釋,并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使用當事人所能理解的語言;保證當事人知道這個測驗測量或預測什么;使當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團體進行比較;提出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建議。
2.提出教育培養建議
根據結果解釋,圍繞如何發展能力、培養創造力、優化人格、促進心理健康、提高學習成績以及指導升學或就業等方面來提出教育培養建議,這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目的所在。因此,我們要根據結果解釋,并結合學生各方面的情況,首先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科學地、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培養建議或輔導策略。
3.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學生心理檔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電腦軟件式,文本式又有檔案袋和專項卡片兩種方式。電腦軟件的形式,可以減少差錯,防止資料丟失,保證資料管理的準確規范、安全可靠,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學生心理檔案的使用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心理發展和人格健全,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為此必須正確使用學生心理檔案。在使用學生心理檔案時要結合學校、年級、班級和學生本人的特點來進行,要有整體觀念,把學生心理檔案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因為心理檔案的各方面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具體說來,在使用心理檔案過程中有以下要點:
(一)根據學生心理檔案反映出來的不同年級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點來進行分班、分組,選拔學生干部,制定教學計劃,開展心理教育活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心理檔案,可以研究每個年級的學生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總體狀況和特點,在進行年級分班或班級分組時,可按照能力水平、人格特點等因素來進行分班編組。在選拔學生干部時,也可根據其個性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鍛煉。在制定年級教學計劃或班級教學進度時,也要結合各年級或各班的實際情況和智力特點來進行,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如通過分析某班學生心理檔案,發現該班學生的智力水平普遍較低,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適當減少教學內容,降低難度,放慢教學進度,并在教學過程中將發展學生的智力放在首位,開展多種形式的思維訓練等。對于各個年級或班級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傾向性的心理問題,則要開展全校性或班級的心理教育活動來進行團體輔導。
(二)根據學生心理檔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養建議,積極地有針對性地做好個別輔導工作
每份學生心理檔案,都提供了學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學習心理及職業能力特點等方面的較為具體的教育建議或培養策略,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建議對該生進行個別輔導。由于個別輔導工作量大,所費時間長,因此在進行個別輔導時,主要是針對那些問題較多或較嚴重的學生進行。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個別輔導時,可以是針對學生的某一方面問題,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進行輔導,這要視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