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

篇1

關鍵詞:寺廟園林;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環境;昆明圓通寺

1.昆明寺廟園林的形成及發展

1.1昆明宗教的形成及發展

佛教于公元7世紀傳入云南,為適應云南多民族的心理素質和文化傳統,在內容和形式上吸收和融合了原始宗教及巫術文化,從而逐漸發展興盛。由于云南地區的不同民族信奉不同的佛教派系,因此,不同的佛教派系吸收和融合不同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巫術文化,使佛教這一世界宗教在云南具有民族化特征。

云南地處邊陲,少數民族眾多,自然條件的多樣性和文化特質的多元性決定了佛教在云南漫長的傳播發展過程。盡管云南佛教各派系及其各宗支的特點顯著且各不相同,但從宏觀和整體的角度上云南佛教具有多民族性、跨區域性、民俗化、世俗化和現代化幾個典型特征。

1.2昆明寺廟的園林環境

昆明自漢代設益州郡以來,由于多元文化薈萃,宗教禮制長盛不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寺觀園林風貌。南邵時期,寺觀園林也隨著佛教、道教傳人云南而出現。在園林選址上,“僧占名山”反映出歷來我國宗教對廟宇選址的重視,而云南以山地為主的地理條件,提供了其寺廟園林基本的風景地貌。此時云南的寺廟園林出現了園林式、山林式2種平面布局。園林式布局是在嚴謹的中軸對稱中再造山水園林,在理性中追求自然,而山林式布局則是在廣闊的自然背景中,用人為的殿堂布局,封閉對稱來強調理性、佛性。

縱觀昆明的寺廟,其園林環境主要包含,毗鄰于寺觀而單獨建設的園林;寺廟內部各殿堂庭院的綠化園林;郊野地帶的寺廟的園林環境這3種情況。昆明圓通寺的園林環境,就是典型的庭院式園林。

2.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

2.1效法自然

中國古典園林重在體現“天人合一”的觀念,歷代造園大家都追求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創造出宜人和諧的園林生態。“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對中國古典園林最準確的詮釋。所以,在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中,各種園林元素之間的關系如山與水的組合,樹與花的搭配都追求天然野趣。

2.2因借自然

為了使園林景觀更加融于自然,表現自然,歷代造園家都在園林空間的劃分上不吝筆墨,采用種種方式,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有限空間的局限性。由此,如何處理好形與神、虛與實、動與靜、因與借、明與暗、對比與調和便是古典園林造園法中最重要的一環,以求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展,使園林與自然過渡流暢,景色隔而不絕,空間相互滲透。

2.3高于自然

自然始終是園林創作的素材,中國古典園林是風景式園林的典型。在園林景觀中,水岸曲折自如,水中波紋蕩漾,花草樹木高矮錯落,所有建筑即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讓游人移步換景、漸入佳境。中國古典園林將園林與自然融為一體,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3.昆明圓通寺

3.1獨樹一幟的院落布局

自然環境中,“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相依,互相烘托,才得以創造出“山靈水秀”的園林景觀。昆明圓通寺是以水院為主題的佛寺孤例,它采用廊院式布局,以主殿為核心,在佛殿和主要建筑間以回廊和花墻聯接、穿插,形成一個個廊院空間,在院內以山池佳木構成園林景觀。并使宗教空間和園林空間滲透融合,造成空間上和景觀上的千變萬化,從而既保持了宗教建筑的氣勢,又呈現出輕陜明朗的園林氣氛。

圓通寺還有一點與其它佛寺不同,一人大門沿著中軸線一直是下坡而不是上坡,大雄寶殿地處寺院的最低點,緊挨一潭碧波,為圓通寺的放生池。其潭位于全寺中心位置,在寬大的放生池中央是八角亭即觀音殿,南、北2端各有1座漢白玉石橋與岸上相連,水院平靜清秀,游人宛若置身水鄉澤國。現存寺院中,放生池地處景觀中軸線且如此巨大的極少,而現存的敦煌唐代壁畫中,采用如此布局的佛寺卻比比皆是,有此可知,圓通寺是反映唐代佛寺建筑風格的真貴實例。

3.2步移景異的空間處理

昆明圓通寺建于螺峰山陡崖之下,游客踏步于庭院之中,欣賞美景之間抬頭仰望,隨時可見圓通寺背后螺峰山之景,此種借景手法,把觀賞者的目光引向園林之外,從而突破有限空間而至無限,與“來去自由,通達無礙”的禪境相吻合。一進昆明圓通寺的寺門,便是由院墻圍合的2個縱向院落空間,以華麗的石雕牌坊相分隔。第2個院落以內外通透的天王殿作為結束,與院落空間既分又連。天王殿后是水院,周圍回廊環抱,把天王殿、水榭和大雄寶殿連了起來。游人進門后,由一幢建筑轉到另一建筑,由一空間進入另一空間,增加了景色的層次,擴大了空間的容量,過渡十分自然。游人游覽在回廊之上,每一步都可見到佇立于放生池中的八角亭和圓通寶殿,而在白玉橋上行走,又可見水面四周那曲曲折折的回廊,整個庭院景色互相因借、互相搭配、融合自然,營造出了“假自然之景,創山水真趣,得園林意境”空靈的空間效果,表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佛境。

3.3委婉含蓄的意境表達

受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善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豐富細膩的情感,給人以回味無窮的想象空間。圓通寺中所設的“放生池”,除放生、養殖等功能之外,又是一面天然之鏡,積水空靈,行走其中,碧水漣漪,螺峰倒影,仿佛游人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和洗禮,暗含佛教“普度眾生”之妙旨,使人心境清虛,意味無窮。

游人游覽到一地,一般情況下,所逗留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其妙境帶給人心靈的洗禮,匾額楹聯文字的點醒和文物古跡的展示卻能引發游人的共鳴,帶給游人恒久的幽思和禪悟,意境深遠。進入圓通寺的山門,到達“圓通勝境”牌坊處便能看到一幅聯,上書:圓通開勝境,山林上下,流傳千古遺跡;古寺掛雙龍,東西飛舞,涌起半邊風云。不僅指出圓通寺建寺時間之久遠,更讓游人對圓通寺優美的景色產生無限的向往引導游人繼續游覽。在盤坤崖的銅佛殿處,壁間的摩崖題刻更是琳瑯滿目,歷代騷人墨客,多有題詠。摩崖造像中,有傳說吳道子繪的觀音像,清人所創的張三豐羽士像等都是園林景觀中人文藝術的直接表現,既有審美價值,又見證了歷史的滄桑。面對古物楹聯,觀賞者的思緒可以瞬間回溯到那悠遠的古代,增加園林的意境。

此外,昆明圓通寺圓通勝境牌坊上面還雕刻有八洞神仙、南極、三星等道教神仙,反應了當時云南佛教融合的思想。寺中的佛殿更是把漢語系佛教(大乘顯宗)、巴利語系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藏語系佛教(大乘密宗)匯聚在了一起,風格各具特色,令人大開眼界。

篇2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 設計語言 符號學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semiotics to explore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Confucianism, Taoism,Buddhism, three theor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garden features demonstrated semiotic significance. From the design point of view of semiotics Suzhou Museu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ing practices reference and redesig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Design LanguageSemiotics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 A

在進行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手法設計語言的符號探究中,以符號學理論為依據分析我國傳統造園手法設計語言的主要特征。通過探究發現中國傳統造園手法設計語言的符號所產生的因素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背景、地域差異、人文因素等。

一、符號學內涵

1、符號學的內涵:一個符號具有兩層意義,第一層為符號的本身代表。第二層是特定文化符號在自身的文化范疇內的具體認知意義,也就是基于本文化的象征含義。

2、符號學家皮爾士被譽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從1867年論文《論新范疇》開始,皮爾士把他的經歷傾注在他的符號三元論上。與索緒爾認為符號是自足的兩面體不同,皮爾士認為符號由三重關系構成,即代表項、對象、解釋項。代表項指符號本身;對象是符號或代表項所表示的客體;解釋項通常指符號使用者面對某一符號時在頭腦中出現的符號。解釋項就像另外一個符號,或者“大腦中的符號”,因此解釋項在符號三角中起關鍵作用。作為解釋項它還承擔另外一個符號(代表項)的職能。這樣它又和另外一個對象產生關系,依次產生新的解釋項,然后又轉化為新的符號(代表項),又和新的對象產生關系,產生另外一個解釋項,如此循環不息。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解釋項能產生更多符號的原則。

我們都知道,一個符號通過引發一連串的聯想最終會產生與最初大相徑庭的符號。在符號學中這種潛能被稱之為無止境符號意指活動。因此文化背景對理解特定符號的隱喻表達具有重要意義。文化背景就好比一個儲存了所有可以用來理解符號含義的衣柜,人們從中提取,理解特定符號的真實寓意。

二、中國傳統造園手法設計語言符號產生因素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受到農業經濟、極權政治、意識形態(包含儒家、道家、釋家、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隱逸)之間互相滲透互相制約所產生。中國文化是促成中國古典園林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國傳統造園手法設計語言符號產生因素。

儒、道、釋三家是中國傳統意識形態的主流,中國古典園林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受到此三家的滲潤并融揉,儒、道、釋的某些觀點而逐漸衍生出來。中國古典園林深受儒、道、釋的文化影響與此三家共同構筑起百花齊放的意識形態園地。儒家、道家、釋家成為中國古典園林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意識形態背景。

1、儒家學說以“仁”為根本,以“禮”為核心,倡導“君、臣、父、子”的大義名分、“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和“人世”的人生觀,是封建時代意識形態的正統,它的經典被統治階級奉為治國安邦的教條。在中國古典風景式園林中均有所反映,表現為自然生態美與人文生態美并重,以及風景式的自由布局所蘊含著的一種井然秩序和濃郁的生活氣氛。

儒家的“君子比德”即美善合一的自然觀和“人化自然”的哲理,啟發人們對大自然山水的尊重,導致中國古典園林在其生成之際便重視筑山和理水,從而奠定風景式發展方向的基礎。而儒家的“中庸之道”與“和為貴”的思想,則更為直接地影響園林藝術創作,在造園諸要素之間始終維持不偏不倚的平衡,使得園林整體呈現一種和諧狀態。

2、道家學說以自然天道觀為主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提倡“絕圣棄智”、“絕仁棄義”。這些都與儒家形成對立。道家崇尚自然并發展為以自然美核心的美學思想,即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種原始的美學思想與“返璞歸真”、“小國寡民”的憧憬相結合,鑄就了人們寧靜致遠、淡泊自適、瀟灑飄逸的心態特征。道家學說包含著樸素的辨證思想,強調陰與陽,虛與實,有與無的對立統一關系,即所謂“太極關系”,對宇宙間的宏觀和微觀空間的形成作出虛實相輔的辨證詮釋。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廣泛,遍及于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道德、倫理、民情風俗等,形成歷史上儒、道互補的局面,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極其重要階段。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極其重要推動力量,影響十分巨大。在造園的立意、構思方面形成浪漫情調和飄逸風格,園林規劃通過疊山理水的辯證布局來體現山嵌水抱的太極關系;皇帝經營的大型園林造景所講求神仙境界的摹擬以及種種的仙苑模式等更是顯而易見。

3、釋即佛家,包括佛教和佛學。佛教大約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內地,即“漢傳佛教”,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漢化,產生了具有漢文化特色的十余個宗派。它們對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學藝術、民情風俗、倫理道德等都有影響,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在諸多宗派之中,禪宗的漢化程度最深,影響最大。禪宗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非常重視人的“悟性”。南宗禪更倡導“頓悟”之說,眾生可不必經累世長年修煉,只要能夠開悟而直指本心,當下即可成佛。因此,禪宗傳教往往不借助經典性的文字,而是運用“語錄”和“公案”來立象設教,即使“呵佛罵祖”亦無不可。這種思維方式普遍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睞,并通過他們的中介而廣泛滲入藝術創作實踐之中。從而促成了藝術創作之更強調“意”,更追求創作構思的主觀性和自由無羈,使得作品能達到情、景與哲理融合交化的境界,從而把完整的“意境”凸顯出來。禪宗思維對后期的古典園林很有影響,在意境的塑造上,在意境與物境關系的處理上尤為明顯。

杭州西湖是當時東南的佛教圣地,前來朝山進香的香客絡繹不絕。東南著名的佛教禪宗五山剎,有兩處在西湖------靈隱寺和凈慈寺。為數眾多的佛寺一部分位于沿湖地帶,其余分布在南北兩山。它們都能因山就水,選擇風景優美基址,建筑布局則結合于山水林木的局部地貌而創造為園林化的環境。因此,佛寺本身也就成了西湖風景的重要景點。西湖風景因佛寺而成景的占著大多數,而大多數的佛寺均有單獨建置的園林。

三、中國傳統造園手法設計語言符號分析

中國古典園林在儒家、道家、釋家的文化影響下,其造園手法形成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隱逸等意境的表達。由皮爾士符號三元論代表項、對象、解釋項和索緒爾符號學的能指與所指關系分析傳統造園手法的主要特征,明確園林景觀符號的象征意義和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意境和精髓。

3.1 利用符號學分析中國傳統造園手法的主要特征

(1)雖為人作,宛自天開

受山水詩畫和隱世思想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創作重視人和自然的親和,追求自然天成之美,強調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園中的“筑山理水”充分表現了這一特點。筑山重在寫意和表現力。疊石須表現出“崇山峻嶺”之感,山形險峻立體,凹凸多變,峰巒前后掩映,富有層次。用皮爾士三元論的符號分析我們可知代表項為疊石,對象為山石,解釋項為觀者腦海中浮現的崇山峻嶺。當人駐足觀賞時“大腦中的符號”解釋項,便逐漸產生更多的符號,這種意指活動在人的腦海里產生豐富的聯想。浮現在人腦海中的是屹然矗立的高山峻嶺,這也就是疊石這一符號所要呈現的意義。園內各種水體應組織成“水系",水岸曲折生動,水流緩急不一,處理手法多樣,結合“山系”互相穿插,相互映襯,得自然之樂,和諧之美。通過疊石、水系等符號的使用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從而營造意境,抒發“天人合一”的深邃思想。造園不是單純地利用或摹仿自然的原始狀態,而是要求創作者能師法自然,高于自然,以人工博天巧,追求意境的呈現。

筑山理水 疊石的運用

(2)大中有小,小中見大

“大中有小”即指在偏大空曠的空間中,為避免景象一覽無余,常用圍墻、建筑、堆山疊石、繁茂的植被等遮擋游人視線,將空間予以分隔,增加空間層次。“小中見大”符合人們擅長以小見大,以局部暗示整體的習慣。將四時之景收于園中,小小一方地上,山情水意,頗得“胸中有丘壑”,“觀一葉而知秋"之妙。一方面運用“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等象征隱喻手法,在咫尺園中坐擁山水真趣,化大為小,以小見大。另一方面空間手法的處理實為重中之重。借用“一拳山”,“一勺水”的圖像符號,通過“大中有小、小中見大”的指示符號的關系,產生“胸中有丘壑”,“觀一葉而知秋”的象征符號。通過象征的手法表達古人的情懷。

意境的營造 動靜相宜

(3)虛實相生,動靜相宜

“虛”與“實”是源自中國傳統陰陽學說的影響。在造園中,虛實關系體現在園林空間的塑造和造園要素的變化中。就造園要素而言,在園中可觸可感者為實,是園景空間的主要構成。光影、水面倒影等通過映像、留白等處理手法呈現的景致為虛,它往往是園林中的點睛之筆,深化其意境,實現園境空間的創造。借鑒索緒爾符號體系分析:園林中光影、水面倒影等通過映像、留白等處理手法(能指),體現不同的意境空間的創造(所指)。園林通過宜靜宜動,動靜結合,不斷改變視點的游賞運動將繪畫的精致與含蓄、韻律的節奏與起伏完全展現,實現園景空間向園境空間的升華。

3.2 蘇州博物館體現出傳統造園符號的借鑒和再設計

在現代設計中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雖為人作,宛自天開、大中有小,小中見大、因地制宜、虛實相生、動靜相宜等表現手法,設計的作品是對傳統符號的提取、借鑒、再設計的表達。從符號學的角度分析:(1)通過對傳統符號形式的解構與重新構成,實現對建筑與環境的新表達,產生一種形近神似的表達。在建筑的整體造型、景觀、立面等方面可以看到使用這種手法產生了新的效果,又不會與周圍的環境產生突兀,融入了整體的城市氛圍內。(2)多種文化符號的精簡和輪廓化。在建筑窗的設計中,設計師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漏窗設計,摒棄掉傳統漏窗的繁瑣裝飾、精簡符號,只是選取漏窗的六邊形的外形,同樣傳達了江南園林的意味。(3)在新與舊、創新和借鑒中掌握好分寸的把握。不是對傳統符號的任意模仿、肆意創造,而是基于傳統恰當好處的現代的表達。

蘇州博物館建筑 蘇州博物館景觀

蘇州博物館室內蘇州博物館整體鳥瞰

蘇州博物館是對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傳承和現代設計表達的典型范例。設計師可以從中借鑒該設計的設計理念,學習古為今用的表達方式,以符號學的角度思考對傳統符號引用符號的能指、所指的運用,表達設計意義和內涵。

結束語

中國古典園林在儒家、道家、釋家的影響下追求園林景觀符號的象征意義、意境營造和隱喻的手法,來抒發人內心情感的表達。在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明確符號產生所指和符號表達的內在含義,正確理解符號信息依賴于了解特定符號產生的文化背景,這對當今設計師在設計中正確理解和運用符號進行設計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M]. 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9.

[2]羅哲文. 中國古園林[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9.

[3]楊倩. 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J]. 文學教育 (中), 2013 (2).

篇3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現代園林;設計手法;應用

Abstract: Chinese garden development so far, showing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ll flowers bloom together. The good situation, gardening practices also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classical, modern, innovative, have everything that one expects to find. Whil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how to apply it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 of academic debate.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garden, summarizes the design methods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the garden to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help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1-0020-03

1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與現代園林特點

1.1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

從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一般有兩種分類法:按擁有者身份與按園林所處地理位置進行分類。本文采用第一種分類方法。

1.1.1皇家園林是專供帝王休息享樂的園林。古人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統治階級看來,國家的山河都是屬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點是規模宏大,真山真水較多,園中建筑色彩富麗堂皇,建筑體型高大。現存著名皇家園林有:北京的頤和園、北京的北海公園、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

1.1.2私家園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賈等休閑的園林。其特點是規模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瓏,表現其淡雅素凈的色彩。現存的私家園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蘇州的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網獅園,上海的豫園等。私家園林的另一個特點是園林的游賞功能與居住功能的密切結合,即所謂“游”和“居”的統一。

1.2現代園林的特點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東西方園林的區別也在逐漸縮小。和古典園林比較而言,現代園林有以下兩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現代園林是為大眾服務的。古典園林一般都是供少數人使用的,只有王公貴族才擁有雄厚資金能建立屬于自己的園林。而現代園林服務的是人民大眾,充分考慮大眾的需求,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第二,現代園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設施與園林藝術的和諧統一。古典園林都是私家園林,不允許外人參與其中,都會用高聳的圍墻將其與外界隔起來。這導致與周邊的環境沒有任何聯系,是一個完全獨立于外界的園林。而現代園林理論要求園林去關注整個城市的整體性,即在規劃設計的城市生態環境中,科學地設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設施。換一句話說,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廣場等城市設施,與城市綠地共同構筑一個整體性的城市大園林,實現“城市即園林,園林即城市”的構思。

2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

中國古典園林從苑囿發展到現代園林,歷經3 000多年的歷史演進才日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政治思想、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自然觀念發展的全部精華,同時也累積了很多優秀的造園手法。

2.1師法自然

《園冶》相地篇:“園地惟山林最盛,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工之事”。中國古典園林崇尚師法自然,追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國古典園林通過對自然山水的藝術提練和加工,在有限的空間內疊山理水,因勢利導而創造出“巧奪天工”的山水園林。

2.2因地制宜

《園冶》中提出“相地合宜,構園得體”。可見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要造園首先要選擇合造的場地。怎樣的場地才算合適呢?當然是要符合造園者的需求。相地合宜后就必然要根據場地的特點,隨形就勢,宜山則山,宜水則水,順應場地的特點而建造。正如《園冶》所云:“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斯謂[精而合宜]者也”,“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涉門成趣,得景隨形”。

2.3詩情畫意

中國古典園林的擁有者大部分是文人騷客,受中國山水詩畫的影響,園林著重表現的是自然中的山水格局。在狹小的空間中表現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勢。奇山怪石、茂林幽泉等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素材,入畫是園林設計的基本要求。因而所造之園都追求意境的表達,表達造園者的審美情趣、人生經歷、思想抱負等。每一個景點、每一個角度都追求畫面感和意境的表達,結合楹聯和景點名稱突出園林的內涵,以求達到方方勝景,區區殊致。

2.4小中見大

中國古典園林除皇家園林外,都以“小”和“雅”見長,在有限的空間中如何讓空間變得豐富多彩,曲折幽深,造園者獨具匠心,運用了各種手法,欲揚先抑、象征手法、借景等,不勝枚舉。

3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應用

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與現代社會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觀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其創作理念和造園手法對現代園林的設計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中國現代園林應繼承和發揚中國古典園林創作手法之精髓,結合時代要求,運用現代技術,再創中國園林之輝煌。

3.1細致勘察,精心分析

場地是糾集自然和人文而成為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變化的平臺。而園林設計的目標就是在于對場地中實質環境與文化內涵的整體設計。任何一個場地都有其獨特的地理特征和精神內涵,園林作品作為載體就要展示其特征和內涵,只有正確了解分析好場地所蘊含的特征和精神,才能因地制宜,創造出賞心悅目的作品。

任何一個好的設計都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閉門造車不可能做出好的設計,只有正確了解、分析并利用好場地特征,因地制宜,才能創作出風格獨特的園林,亦即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師追求的園林個性和場地特征,而不是照搬照抄,景點堆積的“產業化”園林景觀,同時也節省了大量改造地形地貌的人力物力,體現節約型園林的原則和理念。即所謂“相地合宜,構園得體”。

3.2節能環保,生態自然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工業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環境惡化日益嚴重,人們渴望回歸自然。城市綠地作為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途徑之一,應盡可能地利用有限的空間營造出“自然”。中國古典園林注重模仿自然的山水,以“咫尺”塑造“自然”,展現自然美,現代園林可借鑒其模仿自然的方法,在綠地中模仿自然森林中植物的組合模式和生長模式,創建城市中的“森林”,讓森林在城市中生長,城市在森林中發展。實踐證明,這種復層式的植物群落,不僅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也節約了后期的養護成本。

中國現在面臨著水資源的緊缺,筆者在以往的設計中也嘗試模仿自然,減緩地表徑流,收集部分雨水,以期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通過反復多次的實踐,有了一些小的收獲。如在設計邵陽市紅旗河生態走廊時,便將這些成果付諸運用,一改以往硬質的河岸設計,以自然的植物河岸為主,減緩地表徑流,并截流部分雨水滲入地下,以保持地下水源不缺失,同時形成淹沒區,錯開洪峰的時間,達到防洪防汛的要求。

3.3挖掘文脈,寓情于景

寫文章講究“意在筆先”,園林設計也不例外,需要一個好的立意和內涵,就如古典園林運用各個藝術門類之間的觸類旁通,融鑄詩畫藝術于園林藝術,使得園林從總體到局部都包含著濃郁的詩、畫情趣。

現代園林中根據場地內在的精神特征,巧妙地以具體的形象表達出來,或以平面構圖突出主題,或運用景名、匾額、楹聯等文學手段對園景作直接的點題,或用小品雕塑宣揚主題,都是對場地文脈的表達。如長沙烈士公園以高聳的烈士紀念碑宣揚紀念的主題,深圳的世界之窗以世界各地的建筑與雕塑融入場地,長沙的岳麓公園以楓香入畫,這些都是對場地內在的精神的具象表達。所以一個成功的園林設計,就必須挖掘場地的地域文脈,將其融入景觀之中。筆者在韶山南環線景觀設計中以《回韶山》這首詩為立意,將詩句所描繪的意境融入南環線兩側景觀之中,為人們創造了美麗的風景,讓人們產生美好的聯想。

3.4巧于因借,拓展外延

中國古典園林盡管建造在封閉的空間中,但并不局限于園址邊界的限定,而是以場地的視覺邊界為設計范圍,通過巧妙的借景手法來形成完整統一的園林景觀。現代園林追求大地景觀規劃,將園林的規劃建設放到城市的范圍內去考慮,園林即城市,城市即園林。它強調城市人居環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滿足人們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需求;滿足人們對建筑室內外空間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閑、交流、運動、活動等工作和生活環境的需求;滿足人們對建筑等硬質景觀與山石、水體和植物共同構筑的環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創造集生態功能、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大園林。

4結束語

中國古典園林是山水、植物、建筑、詩畫、雕塑等多種藝術配置的綜合體。園林意境產生于園景空間的整體藝術效果,給予游覽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喚起人們對以往經歷的記憶聯想和審美感受,產生“物外情”、“景外意”。在遵循上述意境營造的基礎上,在現代園林設計時,巧妙地運用古典園林的各種造園手法,遵循形式美的原則,有機的組織各個景點,使它們既服從于整體布局,又各具姿態,既協調統一,又獨具魅力,從而形成現代園林與古典園林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篇4

關鍵詞:古典園林;園林風格;造園手法;現代建筑

引言

在全球化建筑思潮日益興盛的今天,傳統文化到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今天,我們看到的一棟棟形似的建筑,模糊了城市的差異性,造成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缺失。而中國古典園林作為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藝術結晶,它代表了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為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奠定了思維基礎。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傳統造園手法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來解讀當代建筑設計是如何處理和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傳統造園手法及其含義

中國園林歷史悠久,文化含量豐富,個性特征鮮明,而且多姿多彩,極具藝術魅力。古典園林要同時滿足可游、可居、可觀、可行等多種功能,但其實質還是注重游賞。中國園林的重要特點是小中求大。為達此目的,在手法上,借助對比,堆山理水、經營位置,寬能走馬、密不透風,加之借景,致整體統一,達無盡之感,重在心理感受,強調主客交融,求觸景生情,以致景生外向[1]。

受中國傳統儒家、道家思想所影響,古典園林的創作重視人和自然的關系,園中的“疊山理水”就表現出了這種“道法自然”的境界,將園林中的各種元素進行空間的組織和意境的營造,創造宜人的比例,精妙的布局。計成在《園冶》中提到:“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2]。因此,造園時要善于理由周圍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北京的圓明園,就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園內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園,終成“萬園之園”。

二、現代建筑設計中傳統造園手法的表達方式

1、與傳統元素的融合

中國古典園林中包含了很多傳統元素,將傳統的元素用現代的建筑語言詮釋出來,也是融合傳統元素的一種方法,通過對傳統類型的分析和重構,創造建筑類型的當代演繹。在象山校區中,王澍采用的是傳統建筑的構建——坡屋頂,但是他有意的把屋頂的坡度做的斜度很小,意在制造一種介于平屋頂和坡屋頂之間的狀態。這種做法還隱含著另一種意圖,房子從一個面看上去是平頂;從另一個面看上去則是坡頂,這樣會使人產生一種恍惚:這究竟是不是同一座房子[3]。傳統作為一種符號承載著過去,連接著當代,展望著未來。

2、造景手法的巧用

建筑師們將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運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去已經是很常見的設計手法了。借景手法能夠增添空間的景深效果,豐富空間層次,能有效的化解因場地的限制而產生的空間的單薄。蘇州博物館新館鄰借拙政園景觀,館內庭院中所獨創的石片假山景觀,石片被白色的圍墻襯托著,就像映襯在白色的畫布上一樣,水一點點漫過石礫,石片就像從水中浮出一樣,從遠處看白墻,就像從水面下暈染上來的白色,好像霧一樣,實在妙不可言。

3、提升空間層次的豐富感

傳統園林造園講究的是流動性和曲折感。在當代建筑設計中,根據不同的建筑功能,以清晰地交通流線為前提,設計出結合地形地勢和功能分區的路徑。王澍先生在象山校區中設計了兩種不同的路徑,一種是緩慢的坡道,一種是踏步高矮不齊的樓梯。坡道是使人在漫不經心間盤桓而上的工具,卻又能不時的產生別有洞天的意趣;而高矮不齊樓梯,用王澍先生的話來說就是“讓人們意識到腳的存在[3]”,這兩者一種是與人的生理行為對應,一種是與人的心理體驗對應,讓我們感覺即存在于社會,又存在于自然當中。

4、自然山水的意境表現

古典園林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追求自然之美,“天人合一”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象山校區的設計就是從中國傳統造園思想出發,對山水進行整理,這種思想隱含的意思是——人的房屋不應該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勢山水中,房屋應該質樸而謙遜。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體現,設計師建立起一個以“回”字為基點的場所模式,“回”即合院,從此出發,遵循著一種減法的原則,所有校園建筑都是“回”的某種消減結果。這種在設計中通過適當方式運用現代或傳統手法來傳達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喚起人們情感和審美的共鳴。

三、傳統造園形式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1、建筑外部造型

各種建筑在古典園林中,根據功能性質的差異而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或為主體建筑,或為輔助建筑。以廊為例,廊是園林的基本木構架制,分隔庭院,連接庁樓,調節游園路線。如拙政園的游廊、蘇州怡園的復廊等。

張永和先生設計的泰禾俱樂部中,十二個院落建筑的進行咬合疊摞,進而形成了一系列不同質量的半室外空間,這種空間也可以看做是傳統游廊的多種變化。游廊與建筑的內部空間相結合,不僅體現了路徑的豐富多變,還讓置身其中的人們突然產生某種迷失感。這種對建筑的處理手法,既是傳統的,也是全新的。

2、建筑內部構造

建筑中的門窗,在園林中起到“框景”、“漏景”的作用,這種手法在古典園林中常常為點睛之筆。但是在當代建筑設計中,這些門窗的功能和形式都有了較大的改進。在寧波博物館的外墻上,有各種幾何形狀的小窗戶,遠看像是江南版的“俄羅斯方塊”。這些小窗洞透出來的光很微弱,但是卻顯現出空間黑又亮的特色,讓人們意識到窗戶的存在,形成室內室外的一道屏障。這些窗洞在建筑外沿行走能窺見內部豐富的空間層次,而在室內又能透過墻洞欣賞外界的優美景色[4]。

3、建筑的色彩與材質

傳統園林中的色彩分為自然和人工,山水花草所呈現的自然色彩與建筑色調所呈現的人工色彩和諧相處。北方皇家園林的金碧輝煌和江南私家園林的粉墻黛瓦,都體現了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的獨特色彩。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運用色彩的同時結合不同材料的材質特點,依據地域條件和歷史文化,深入的發掘傳統的特質及內涵。

寧波的黑瓦白墻延續到了今天,成為了城區內目前保留下來的老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它們保持著中國傳統建筑的素色,決定了我們這個城市的歷史底色。想來寧波博物館當初的選色,也是希望能夠延續寧波地區的城市特色。博物館外觀的整體顏色看上去有些斑駁,那是在灰色的磚瓦中摻雜著黑色和橘色的磚塊,而內部的墻壁上是用毛竹做成的特殊模板,像是日本傳統建筑歷來崇尚的簡約、樸素的灰色。這種黑白灰的簡單搭配,讓建筑看起來儒雅簡樸,沉靜超脫,體現出中國建筑一貫內斂的作風[5]。

結語

隨著時間的發展,傳統文化收到西方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當代的建筑已經開始摒棄傳統的理念,而一味的設計“炫”的建筑。因此,如何處理好和傳統文化的關系,成為當代的建筑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作為傳統建造文化中最具有生機活力的一部分,應當與現代建筑設計相融合,煥發出新的光彩。(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勁松.園院宅釋:關于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的可能.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計成.園冶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3]王澍,陸文宇.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山南二期工程設計.時代建筑,2008

篇5

關鍵詞:古典園林;設計;特點;手法;啟示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10)04-0006-04

1 引 言

中國古典園林,從秦朝的上林苑、隋煬帝的西苑、北宋時期東京汴梁和西京洛陽的園林,到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園林,無一不展現了一種和諧完美、生態良好、景色如畫之境界,體現了中國園林技術之精湛、設計之靈秀,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見證。我國園林藝術的主要特征是以山、水、石、泉、植物、亭、廊、軒、榭、樓、閣、橋,以及云崗煙藹等為造園題材;放懷適情,游心玩思而造園,園的意境常以山水為骨干來創造;而園林建筑除滿足游樂、休息、居住外,又是園景的構圖中心和造景的依據,再有樹木花草合理配置,使得山水“得草木而華”,因山就勢布置建筑,樹木花草點綴其間,創造出“妙極自然”的園林藝術意境。

2 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特點

2.1 師法自然,順應自然

中國古典園林多表現自然的氣韻,師法自然,順應自然。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正是以這種自然觀作為園林文化源泉,主張以親近、和諧的態度去對待自然,提倡因地制宜、順應自然。也就是說,在造園過程中,一方面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為我所用,另一方面講究對自然的抽象模仿和創造,按自然山水風景的形成規律來塑造園中的風景,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力求再現自然中的各種事物、景物,使園林中的山水花木具有自然神韻,使園內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

2.2 山水畫式的格局

中國古典園林的格局所呈現出的是一種“山水畫”式。中國園林從來沒有間斷過對自然山水的崇尚。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有智慧的人通達事理,喜歡流動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義理,喜歡穩重之山。中國古典園林以山水為主體,建筑物只作為點綴山水之用,整個園林設置景中有景、園中有園、峰回路轉、曲折幽深。中國古典園林講究在總體布局、各因素組合上合乎自然規律,盡量減少人工的痕跡,如:假山在疊砌時模仿天然巖石的紋脈,水池常作自然曲折狀,花木布置疏密相間,喬灌木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中國古典園林在原生自然與人工自然之間反復歷程,巧妙運用假山、疊水、池塘、花木、曲廊、橋、臺、樓、塔等,順自然之理而成,使整個園林形成多種景觀,實現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致的完善融合,達到“大巧若拙”、“大樸不雕”效果。

2.3 寓情于景,寓意造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創造呈現出“寓情于景”、“寓意造景”的特點。中國古典園林特別善于寓意造景,選用花木常與比擬、寓意聯系在一起,如松的蒼勁、竹的瀟灑、楊柳的多姿、蠟梅的傲雪、芍藥的尊貴、牡丹的富華等,并利用植物的形態和變化,表達人的思想情感或某一意境,如“夜雨芭蕉”表現一種寧靜的氣氛。同時,“無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中國古典園林對書畫墨跡也作出了恰到好處的運用,使“寸山多致,片石生情”,把以山水、建筑、樹木花草構成的景物形象,升華到更高的藝術境界,達到潤飾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總之,中國古典園林巧妙地利用自然、歷史和文化的結合,將詩情與畫意巧妙地融為一體,讓人產生聯想,使園林中的一景一物都表現了人的情感,情景交融,使之蘊含了詩的情趣和畫的意韻,展現出比眼前風景更為豐富的意境。

3 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

中國古典園林在園林景觀設計上,主要是順應自然,用人造景觀來模仿自然,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在城市中造園要宛若自然,在城外造園要有山林野趣,以達到“人化自然,勝似自然”。

3.1 疊山

假山疊石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和獨立的造景作用,是古典園林中最富表現力和最具有特點的藝術形象,為了表現自然,將婀娜多姿的山石疊置于園林之中,是古典園林藝術的一種風格,也成為園林創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國幅源遼闊,名山眾多,是造園家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造園家在園林中塑造出具有峰、巖、壑、洞和風格各異的假山,喚起人們對崇山峻嶺的聯想,使人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石峰輪廓跌宕、參差、變化,姿態玲瓏奇特,立之可觀,臥之可賞,可使人猶如步入丘壑,如神游名山。

秦漢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島,開創了人為造山的先例。明人計成在《園冶》的“掇山”一節中,列舉了園山、廳山、樓山、閣山、書房山、池山、內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魚缸、峰、巒、巖、洞、澗、曲水、瀑布等17種掇山形式。清人創造了穹形洞壑的疊砌方法,用大小石鉤帶砌成拱形,頂壁一氣,酷似天然峭壑。現存的蘇州拙政園、常熟的燕園、上海的豫園,都是明清時代園林掇山的佳作。

不同的石置于園林,可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如同我國的書法、篆刻、繪畫等藝術的創作一樣,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則風骨剛健,有的典雅寧靜,有的又有如懸瀑飛注,極富自然情趣。園林中的山石,經過造園家的巧妙疊置,在咫尺空間中也能表現出名山大川的奇、幽、險、秀、雄的藝術效果,這正是“高低曲折隨人意,好處多從假字來”。如北京恭王府邸的飛來峰,近有洞府懸巖,滿壁蒼苔,遠有飛閣勝跡,浮云崖樹。一石聳立,既是障景,又增空間層次,更有淡雅之趣;揚州個園的半壁假山,凹凸、散聚、懸挑,參差結合,有層次,多變化,意境幽深,有盡端而無盡意。

在中國的古典園林中,造園家也常依據地形的傾斜坡注,因勢就勢,巧妙布局,造就出雄奇、峭拔、幽深、平遠,或深澗絕谷,峭壁危峰等豐富的園林藝術境界。如蘇州虎丘的擁翠山莊和杭州的龍井兩山地園,正是造園家依自然之美,借自然山水的神韻,通過藝術的加工,創造詩情畫意之境,使之形神兼備,把人為景物與自然景色和諧統一,有機的聯系,巧妙的運用山石于園林中,以此創造園林藝術的更高境界。

3.2 理水

在美學上,中國園林中的假山提供的堅硬、石質的“陽元素”,在與軟的、反射的溪流江湖的“陰”元素取得陰陽平衡上是必要的。

和山石一樣,不論何種園林,水也是構成古典園林的基本要素之一,造園必須有水,無水難以成園,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正所謂無水不活。因水而異,人工為之,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園林意境和美好的形式。中國古典園林在表現靜態的水景時,以表現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淼的寂靜深遠的境界取勝;在表現水的動態美時,不是采用噴泉和規則式的臺階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頭、礬口,以表現經人工美化的自然。水體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湖泊池沼,河流溪澗,以及曲水、瀑布、噴泉等水型。

《園冶》中有所謂的“納千頃之,收四時之爛漫”的情景,描述的是湖泊、池沼等大型開闊的水面。在中國古典園林的構建中,這些大型的水體大都是利用天然水體而略加人工或依地勢“就低鑿水”而成,在開闊的水面上,往往使用安排島嶼,布置建筑的手法,增進曲折深遠的意境,形成一種離心和擴散的格局,更加豐富了水面空間的變化,如太液池、西湖。規模小的園林或宅園,或大型園林中的局部景區,水體的形式以水池為主。池岸常筑以廊榭軒閣,駁以參差石塊,植以垂柳碧桃,清池倒影,自有妙境。庭園里還常在“池上理山”,或就水點石,別有情趣。

我國古典園林以水作動態時,常模擬瀑布這一自然水型。通常是將石山疊高,山下挖池作潭,水自高瀉下,擊石噴濺,儼有飛流千尺之勢,自然的呈現出一種野趣來。溪澗也是常見的設計手法,水一般利用大小水池之間,挖溝成澗,流因勢回繞,不受拘束,使庭園空間變得更自如。此外,園林中還常出現泉、潭、灘等水型。造園家將園林建筑同泉池溶為一體,形成一個個清幽而又意趣無窮的園林藝術空間。如濟南的趵突泉。

在園林建筑與自然結合得體的園林中,無一不有水,不論何種類型的水景,也無論是“靜水”還是“動水”,其形式絕大多數是自然式的,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使水與山石、建筑渾然一體,宛若天成。

3.3 花木

花木是掇山理水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隨著四季時令、天氣變換都有所不同。對于花木的選擇,一講姿美,二講色美,三講味香,最好四季常有綠,月月有花香。花木在山石、水景之中,既具有豐富空間層次變化與加大景深的作用,又具有表現園林意境的作用,如:古木繁花,就可形成古樸幽深的意境。

3.4 建筑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觀、可居、可游,一方面要與山水林木相配合,起著點景、隔景的作用,使園林移步換景、漸入佳境,以小見大。在總體布局上,皇家園林為體現封建帝王的威嚴,和美學上的對稱、勻衡效果,采用中軸線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錯落、疏朗有致;私家園林則是突破中軸線布局,比較靈活且富有變化,通過呼應、映襯、虛實等手法,造成充滿節奏和韻律的園林空間,常見的建筑物有殿、閣、樓、廳、堂、館、軒、齋、榭、舫、亭、廊、橋、墻等。

3.5 書畫墨跡

書畫墨跡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有題景、匾額、楹聯、題刻、碑記、字畫。筆情墨趣與園林中的景色渾然交融,使園林設計更加典雅完美,正如《紅樓夢》中所說:“若大景致,若是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可見書畫墨跡能夠起到點景的作用,正像陳從周在《說園》所說:“有時一景,相看好處無一言,必借以題辭,辭出而境生。”

3.6 構景

中國古典園林通過巧妙的構景手法,突破空間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以求得漸入佳境、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效果,以達到“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果之致”。中國古典園林多建造在相對封閉的空間環境中,與外界的自然相對隔絕。因此,如何通過巧妙的構景手法,形成整體性園林景觀,起到擴大園林空間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構景手法有以下三種。

(1)抑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歷來講究含蓄,“景貴乎深,不曲不深”,所以園林造景上采取抑景的辦法,在園林入口設置促使視線轉移方向的屏障物,使之自成一景,將園中佳景加以隱障,增加園林空間層次,“先藏后露”、“欲揚先抑”,達到柳暗花明的藝術效果,使園林更加具有藝術魅力。如:蘇州多數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漏窗、樹叢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人的視線,使人們入園時只能看到園景一角,幾經曲折才能見到園內全貌。抑景因材料不同可分為山石障、院落障、影壁障、樹叢、樹群或數者結合。

(2)隔景。隔景是用以分割園林空間或景區的景物,其材料有各種形式的圍墻、建筑、花木、山水、堤島等,其方式有實隔、虛隔和虛實相隔。中國古典園林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性,采用隔景的方法,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展開來,使之融于自然,表現自然。如:蘇州拙政園巧妙利用山、池、樹木、亭、榭作為隔景,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亭臺樓閣時隱時現,在空間上起到互相滲透的作用,形成豐富的層次。

(3)借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傳統手法就是“借景”,正如計成在《園冶》中所說“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借景的方式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將園林遠景借入園中,叫遠借;將園外或景區外近景借入園中,叫鄰借;借空中的飛鳥,叫仰借;登高遠望、俯視所借園外或景區外景物,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應時而借。借景既起到擴大空間效果的作用,又加強了空間之間的聯系,使各個空間相互滲透、形成整體,以達到“納千頃之,收四時之浪漫”的觀景效果。如:蘇州滄浪亭,因園外有濱河水繞園而過,所以不設圍墻,而是以漏窗的復廓對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到園內,使園外之水與園內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為一體,可謂借景的典范。

4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對現代園林設計的啟示

傳統與創新是對立統一的,如果傳統一成不變,沒有創新,傳統就會出現斷層,創新也將成為無源之水。雖然中國古典園林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就像楊鴻勛先生所說:“今天,……古典園林已成為歷史陳跡,并不是完全適合現代人游覽實用的公園。然而其中蘊藏著的自然美景構成的原則和技術,則仍然是新園林創作的重要借鑒。”因此,現代園林設計既要向中國古典園林設計學習,走上民族化的道路,又要注重吸收和借鑒西方設計領域先進技術、優秀設計觀念及運作模式,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之路。

4.1 學習中國古典園林的自然觀

正如威廉•錢伯斯所說:“中國園林的藝術精華是師法自然,范本就是自然,目的是要模仿自然之美。”中國古典園林崇尚自然,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而這與現代園林的發展方向是相吻合。現代園林設計要從更理性、科學、客觀的觀點去審視和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注重自然環境的美化和改善,實現設計的方案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現代園林僅僅從形式上擁有自然的景觀是不夠的,要兼顧景觀與功能使用,使之能真正合乎自然生態的要求。

4.2 學習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技巧

一是,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二是,采用掇山、理水、花木、建筑、書畫墨跡等方法,形成園林的動靜變化,豐富園林的空間層次與變化。三是,巧妙運用抑景、隔景、借景等構景手法,突破空間的限制,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以求得漸入佳境、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效果。當然,這不會再是簡單地重復傳統形式,而是在深刻理解與感悟的傳統的基礎上,把傳統的設計技巧,當作現代園林設計的源泉,并注入科技的力量,凸顯時代精神。

4.3 學習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創造

中國古典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追求的是表現形外之意、象外之象,這就是意境。中國古典園林所表現的意境,使游人在觀賞這些景象時,觸景生情,產生共鳴,感悟到景象所蘊藏的情感,甚至體驗到某種人生哲理,享受到審美的愉悅。現代園林設計也應該要具有這種文化底蘊,把歷史、傳統、文化和自然景觀結合起來,重塑符合現代氣息的園林意境,使人們去體驗人、社會、自然之間的情感,激發人們對美的自然追求,陶冶現代人的心靈情操。

5 結 語

園林之美,在于意境。以情造景,以景寓情,師法自然,以達到詩情畫意的境界,這是中國古典園林所獨有藝術特點。通過研究古典園林,更深刻的了解園林藝術的本質特征,探求園林藝術的普遍規律,對現代的園林風格設計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2] 楊鴻勛.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研究•江南園林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徐德嘉.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配置[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4]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5] 計成.園冶[M].陳植,注釋.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6] [明]文震亨.長物志校注[M].陳植,校注.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7] 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8] 朱建寧.情感的自然-英國傳統園林藝術[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

[9] 安懷起.中國園林藝術[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0] 周武忠.尋求伊甸園――中西古典園林藝術比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On the Inspiration to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ang Junyan1,Gujuan2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bei Wuhan, 430070)

篇6

關鍵詞:中國園林建筑;園林造景;造景手法

從古到今,造園不僅需充分考慮周圍的外在環境,更需注重的是整體的空間布局,園林建筑、山石、水體、景觀完美結合,方可造出園林之精品。

1 中國古園林造景元素

園林的營造是將主體建筑、山石、水體、景觀等多種元素通過藝術性的手法完美整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1.1 水在古園林中的運用

縱觀中國南北方的園林,不論是蘇州私家園林,還是北方的皇家園林,皆有水,并且在園林中所占面積較大。上海的豫園、蘇州拙政園、獅子林等都是水景造園之杰作。而作為北方園林代表的承德避暑山莊,水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以承德避暑山莊為例,整個園林被分為四大部分,而湖泊則在整個園林中占據主要地位,將湖面分割成不同面積的幾個區域,形式各式各樣,層次分明,湖面碧波蕩漾,島嶼屋宇穿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1.2 山石在古園林中的運用

從古至今,山石都是園林造景必不可少的幾大元素之一,如上海的豫園、蘇州的獅子林、拙政園、常熟的燕園等。古人言“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山石的自然特征往往給人以抽象的意境,往往也和自然情感聯系在一起,在園林營造藝術中,即便是只石片石也可引起人們無窮的遐想,激發人們的內在情感。分析《園冶》一書可知,園林景石和山石景觀的布置在古代園林營造中是極其考究的。首先,需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則;其次,在景石的選材與造型上以及意境的創造上都需經過細心觀察與潛心研究,才能創造石材最天然、最本真的一面;最后,根據不同的區域環境,將景石與周邊景觀相融合,相輔相成,造出別具一格的山石景觀樣式。

1.3 古代造園中建筑主體的設置

造園必以主體建筑為中心,以山水環繞之與之裝飾,營造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園林樣式。在古園林建筑中,主要分為兩類:第―類是皇家園林,主體建筑以殿堂為主,體量宏偉龐大,以亭臺樓閣為輔,總建筑數量居多,其中宗教建筑也占有很大一部分,這點與皇家傳統的祭祀典禮的需求相關,皇家園林以大面積的山水作為點綴,人工與自然共同營造出皇家園林的恢弘氣勢;第二類是民間私家園林,建筑布局上較為稀疏,建筑體量較小,數量也不多,一般為居家和游憩所建,極其注重景觀的營造,每個樓閣之間或以廊相連,營造出一種游廊觀景,處處為景的雅致氛圍。

1.4 景觀配置在古代園林中的作用

在園林營造中,可以說植物起著畫龍點睛的絕妙作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植物皆有自己獨特的象征意義。一般寄托了古人崇高的理想與情懷,或用于借物抒情,抒發了對親情、愛情以及友情的珍視,含意深邃。現在我們所見的古典園林其植物配置,涉及文化和技術兩方面的內容。古人將兩者結合,產生了傳統文化與環境工藝相協調的效果。園林景觀配置其實是將植物自身的文化內涵、造園主的審美觀以及古人心中的宇宙觀、人格觀互相融合,幾者綜合,最后反映到所建的園林中。所以古代園林造景是古人對生活追求以及審美志趣上的一種表現。

2 中國古代園林造景手法

2.1 借景造園手法的運用

借景是中國古典園林最重要的造園手法之一,主要是將園外景象引入并與園內景象相疊合的造園手法,如拙政園遠借白塔寺,這種手法可彌補空間尺度小且耗費財力的不足,使得園內景致和園外景致交相輝映,達到豐富景觀視野的效果。

2.2 對景造園手法的運用

對景,是主客體之間通過軸線確定視線關系的造園手法,從觀賞感受上講,對景有很強的制約性,易于產生秩序、規整、威嚴的感覺,一般較多應用于皇家園林。借景由于視線的固定,在視覺觀賞上存在拘束、不自由的缺陷。

2.3 框景造園手法的運用

框景的手法在園林造景中應用得最為廣泛,不僅皇家園林,南方私家園林也常運用此手法,引導觀者在特定位置觀看造園者設計好的景色,常常給觀者帶來意外的驚喜。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這種手法是人工技藝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框景對游人有極大的吸引力,易于產生繪畫般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

2.4 漏景造園手法的運用

漏景,一般指透過虛隔物而看到的景象。常見的虛隔物包括花窗、柵欄和隔扇等。漏景的設置一方面為了吸引游客尋幽探景的興致,另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會產生一種迷蒙虛幻美,使觀者產生無盡的遐想。

2.5 障景造園手法的運用

障景,是指在觀賞景點或觀賞游線上設置山石、照壁及花木等,擋住游客的視線,從而引導游人按其設置的游覽路線游覽的造景手法。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在蘇州四大園林之一的獅子林,石頭和樹木的遮擋,使道路變得蜿蜒而充滿樂趣。障景使園林增添“藏”的韻味,增加了游覽的趣味性。

3 古代園林空間造景對于現代園林的借鑒作用

由地形地貌、水文地質、鄉土植物等自然資源構成的鄉土景觀類型,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主體和構成要素。在材料運用上,將本土材料進行精工細作,使園林景觀呈現出自然的意境;在空間造景上,可通過借景擴大空間視覺邊界,使園林內景與園外自然景觀、城市景觀相聯系,不被庭園范圍所限制;在空間布景上,可通過動靜結合、虛實對比等的空間組織手法的運用,將園林整體分隔成不同形狀、不同尺度和不同個性的空間,并將空間的諸要素糅和在一起,即可開闊游客視線,豐富視線畫面;在文化修養上,通過楹聯匾額、刻石、書法藝術、文學、哲學等形式表達出景觀各自特有的意境,使園林的構成要素富于思想內涵和景觀厚度。

對我們現代的造園技術而言,應在古代造園技藝的基礎上深化理解加以融會貫通,提煉出適用于我們現在造園的手法,我國的造園技術必將達到新的高度。

篇7

【關鍵詞】古典園林 文化傳統 審美情趣

園林實際上是按一定的需要將山水、植物、建筑進行有機組合起來的。國內外園林由于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色。西方園林以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為代表,其景觀特點是整齊、規則、對稱、均勻,常以軸線作引導,包括樹木也都作規則式造型。東方園林以中國古典園林為代表,景觀特色表現為不對稱均衡,以曲線作為引導,成為著稱于世的自然式山水園林。

園林在中國稱園、囿、苑囿等,西方稱之為Garden、Park、Landscape等。國內外古典園林的成型、發展并形成各自的獨立體系,均與文化的差異有關。

一、園林的起源

(一)西方園林的起源和形成

西方園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羅河兩岸土壤肥沃,適宜于農業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濫,退水后需重新丈量耕地,因而發明了幾何學。古埃及人把幾何概念用于早期的園林——果蔬園中,一塊長方形平地被灌溉水渠劃分成方格,方格中整整齊齊地種植著果樹和蔬菜。到公元前16世紀,這些農業性質的園子逐漸演變為專門供統治階級享樂的觀賞性園林,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規則式園林。

大約公元前5世紀,在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西岸和愛琴海的島嶼上的許多城邦建立了自由民民主制度,自由民民主制度又促進了經濟的大繁榮與建筑、園林的進一步發展。其中雅典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希臘造園崇尚人的力量,追求有序的和諧。公元前1世紀未,古羅馬建立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古羅馬的造園藝術繼承了古希臘的造園藝術成就,并添加了西亞造園因素,發展了大規模庭院,至此,西方園林的雛形基本上形成了。

(二)中國園林的起源和形成

中國傳統園林的原型是放養動物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苑囿。苑囿的出現可以上溯到商、周,歷史上最早有信史可證的商帝殷紂王所建的“沙丘苑臺”和周文王所建的“靈囿”、“靈臺”、“靈沼”。秦始皇統一全國后,曾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許多離宮,還在咸陽“作長池,引渭水,……筑土為蓬萊山。”開創了人工堆山的紀錄。到西漢時期,貴族、達官、富戶的私家園林也迅速發展起來,園林體系已具雛形。歷經了2000多年的發展、變遷,到明清時代,園林發展到了極致,形成了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和文人園林等多種不同的園林形式。中國園林崇尚自然,講究曲徑通幽、以小見大,講究天人合一,體現了東方哲學思想。

二、國內外古典園林的差異

(一)國內外古典園林自然環境上的差異

(1)西方古典園林的選址.西方古典園林的選址一般在城市邊緣地區或離城較遠的地區,范圍很大,注重軸線的強調與處理,周圍以人工培植的花草、噴泉、雕塑來表現其氣勢恢宏的人工美。按照法國著名造園史家-·格羅莫爾的觀點,西方古典園林選址的四大要素是地點、地形、朝向和水源。遠離城市可以獲得大片的空地;起伏的地形,高地與溝谷形成反差可以得到優美的效果;良好的朝向有利于布置園林景觀;而水則賦予園林以生命和活力。

(2)中國古典園林的選址。計成的《園冶》一書中對中國古典園林的選址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得影隨形”,即使方寸之地也可以營造出一個別致小巧的天地,列舉了選址的幾個必要條件:“遠來往之通衢”、“藉參差之深樹”、“如方如園,似偏似曲”等等,并針對山林地、村莊地、郊野地、城市地、傍宅地等各自特點提出了“園地惟山林最勝”,“市井不可園也;如園之,必向幽偏可筑”,“郊野擇地,依乎平岡曲塢,疊隴喬木,水浚通源,橋橫跨水”,“江干湖畔,深柳疏蘆之際,略成小筑,足證大觀也”,“宅傍與后有隙地可葺苑……竹修林茂,柳暗花明……”等一系列觀點。

(二)國內外古典園林造園手法上的差異

(1)西方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西方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人工美,整齊一律,均衡對稱,具有明確的軸線引導,講究幾何圖案的組織,甚至連花草、樹木、水體都方方整整,一切都納入到嚴格的幾何制約關系中去。園林中所有的景物,無論是建筑物還是山水樹木都有人工穿鑿的明顯印記,樓閣亭臺排列整齊,花木修剪成形,水源理成噴泉等等。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變其自然狀態。

西方古典園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國的凡爾賽宮,王宮、教堂、劇院等都是規整排列,柱廊、花壇、草坪、雕像、噴泉等秩序分明,充分體現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2)中國古典園林的處理手法。中國古典園林的處理崇尚自然,“雖由人作,宛如天開”運用人力,藝術地再現自然的天地萬物及其壯麗景觀,布局靈活,山水喻道,潛心會意,復歸自然。古典園林藝術注重意境的創作與表達,皆以自然為比喻,采用象征、聯想、比擬和隱喻等手法再現自然美,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地融為一體。

無論是北方御園還是江南私園,都強調順應自然。頤和園的昆明湖、萬壽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島、九橋,均顯得自然和諧;而蘇州園林中巧妙設置的山水樹木、亭臺樓閣,亦顯現出濃郁的自然韻味。

(三)國內外古典園林文化上的差異

從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看,是把美學建立在“維理”的基礎上。古希臘的比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數,著名的“黃金分割”最早就是由這個學派提出來的,這種數字的或幾何的審美思想強調整一、次序、平衡對稱,推崇圓、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企圖用一種程式化和規范化的模式來確立美的標準和尺度,深深地影響到園林。同時,西方自然觀的發展,是把人與自然分開來認識自然、探索自然規律的,強調人與自然的抗爭,強調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形成了依賴自然、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態,并深受儒教、道教的影響,崇尚“法師自然”,注重從總體觀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間的聯系,注重觀察事物的對立面及其相互轉化。這種觀點滲透到園林活動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群體空間藝術,力圖去模仿自然、再現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相結合,追求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自然美的園林風格。

篇8

關鍵詞:山水、建筑、植物、匾額楹聯

“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賜大觀名。”這是紅樓夢中賈元春游覽大觀園之后所題的詩詞。在這里我們可以看見寶黛讀西廂的桃林,黛玉葬花的花冢,湘云醉倒的芍藥園,寶釵撲蝶的滴翠亭等,令人賞景追情,感念紅樓中悲歡離合的故事情節。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不僅反映了曹雪芹的造園思想,也集中體現了我國源遠流長的造園藝術。

一個優秀的園林,是靠各種園林要素的合理搭配而成。下面結合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談一下山水、建筑、植物、匾額楹聯等各要素在紅樓夢大觀園中的運用。

1 山水要素

中國傳統造園崇尚自然,園林構圖一般以山水為主,其它景物圍繞山水來布局。《畫論》云:“水令人遠,石令人古”,“胸中有山方能成水,意中有水方許作山”,“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剛”。山與水是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國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很早就積累了自然山水息息相關的精神財富,構成了“山水文化”的豐富內涵,在我國悠久的古代造園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1山石

園林中的山石是對自然山石的藝術描寫,為此,又常稱之為“假山”。《園冶》說:片山有致,寸石有情。秦漢的上林苑太液池,營造“一池三山”,開創了人為造山的先例。清代造園家,創造了穹形洞壑的疊砌方法,用大小石鉤帶砌成拱形,頂壁一氣,酷似天然峭壑。

大觀園中的假山的營造手法,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造園手法。第十七回: “開門進去,只見一代翠嶂,擋在面前,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遠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這是園林中障景的手法。“往前一望,見白石棱,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充分體現了曲徑通幽的意境。

1.2水

與山石一樣,水是構成古典園林的基本要因素之一。不論哪一種類型的園林,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寫道:山以水為血脈,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為面,故山得水而媚。山與水是不可分割的兩個要素。

大觀園的造園設計遵循了我國古典園林傳統的理水原則。造園時從園子的東北角引進活水形成沁芳河,彎彎曲曲的繞大觀園一圈,最后從東南角流出園外。在細處也充分考慮水元素形成的園林景觀。“進入石洞,只見佳木蔥蘢,奇花爛漫,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瀉于石縫之下……俯而視之,只見清溪瀉玉,石磴穿云;紫菱洲、藕香榭一帶也建有池塘漁港,第四十回寫道,“已到了花溆的蘿港之下,覺得陰森透骨;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興。”

正是山與水完美的結合,相得益彰,遂建成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大觀園。

2、建筑

古典園林中,建筑斗拱梭柱,飛檐起翹,具有莊嚴雄偉、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建筑單體美為游人所欣賞,還與山、水、林、木等周圍環境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園林特色。園林建筑物常作景點處理,既是景觀,又可以用來觀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還有美學方面的功能。

大觀園不是一般的私家園林,而是為元妃省親而建的,相當于皇家園林的一種。大觀樓背靠大主山,為水所抱,俯瞰全園,巍峨壯觀,豪華壯麗,“面面琳宮合抱,迢迢復道縈紆,輕松拂檐,玉欄繞砌,金輝獸面,彩煥頭”。形成主體建筑雄偉,四周建筑襯托的皇家園林格局。

滴翠亭“四面是游廊,蓋在池中水上,向東是門,三面皆是雕鏤子糊著紙”;如沁芳亭“繞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脈香。”園中還有廖風軒、秋爽齋、瀟湘館、藕香榭等建筑。又融合了江南私家園林的造園特點。此外,大觀園里還利用了舫、廊、橋等建筑形式,以及園門、漏窗的巧妙配置。園路設置合理,游玩便利。

3、植物

在《“造園”詞義的闡述》一文中曾對“園”做過引證:“種果為園”;“園,所以種樹木也”。植物是園林藝術構圖的主要組成元素。植物四季變化的季相景觀,植物本身的形態美、色彩美、風韻美的觀賞特性及其景觀作用是園林造景有生命的題材。

大觀園的植物種類繁多,樹木花卉有翠竹、梨樹、芭蕉、杏花、桑樹、榆樹、桃樹、垂柳、牡丹、芍藥、薔薇、藤蘿、荷花等等,不勝枚舉。瀟湘館里栽植湘妃竹,竹尾森森,竹葉斑斑,恰好代表了黛玉經常灑淚的特性;秋爽齋里種植芭蕉,代表了探春性情豪爽,才自精明的品性。正是因為這些植物,才使紅樓夢的人物更加豐滿,使大觀園更加美麗。

4、匾額楹聯

匾額多為長方形,橫置門頭、墻洞門或山石等上面,多為景點的名稱或對景色的概括、贊美、通常是三字、四字。楹聯字數不限,講究平仄對仗和意境情趣。楹聯要與匾額相配,題在門、廳、堂、亭、榭的墻石、楹柱上。匾額楹聯不但能點綴堂榭、裝飾門墻,在園林中往往表達了造園或園主的思想感情,豐富了園林景觀,喚起了觀者的聯想,增加了詩情畫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紅樓夢》第十七回中就寫到:“若大景致,若是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大觀園中的匾額、楹聯極多,題寫在不同的地點上,精煉準確,充滿詩情畫意。如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材題對額,”大觀園山口處有一塊“鏡面白石”,后題上“曲徑通幽處”;稻香村題在門口處的“石碣”上;題在酒幌上的是“浣葛山莊”。稻香村的是“新綠漲添浣葛處,好云香護采芹人”;蘅蕪院的是“吟成豆寇詩猶艷,睡足奢靡夢亦香”。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匾額、楹聯,才使得大觀園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使我們對紅樓夢的博大精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結語:園林中的上述要素,孤立起來看都不愧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體現了造園家的獨具匠心和審美趣味。但是,這些要素質有根據不同的地勢和環境完美、和諧的結合起來,色彩鮮明,景物突出,營造別致的意境,傳達特定的感情,方稱的上是園林勝景。正是因為這些景觀要素在大觀園中的完美結合,才使得大觀園成為我國園林建造的藝術總結,代表了當時園林的最高成就。

參考數目:

[1] 曹雪芹 高鶚,紅樓夢,岳麓書社,2005年5月

[2] 郭毓玲 南方都市報 2002年01月

[3]彭鳳. 四川園林的置石藝術. 中國園林[J],2003(2).

[4] 潘運告 宋人畫論――中國書畫論叢書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3年10月

[3] 任明華,紅樓園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5] 王曉俊 風景園林設計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年1月

[6]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2月

篇9

關鍵詞:真假 ;自然美;神韻;虛實相生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8-0198-02

藝術總離不開對“真”、“善”、“美”的追求,中國古典園林也不例外。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藝術或是美學中,對“真”有著各種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為合規律性,有的理解為真實性,有的理解為藝術與科學、自然的審美聯系,等等。然而,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的“真”,主要表現在藝術對現實自然的審美關系上。

一、真與假

在古典造園藝術中,“真”,即自然現實存在的,天然的、非人造的。“假”,非真也,也就是像而不真。這里的像又分兩種:形象和神像。“形象”即為外形相似,這類大多為世俗匠人所為,只一味盲目模仿“真”的外形,而并沒有理解“真”的本質;而“神像”,即為神韻相似,形并不一定要遵從真的形態,所謂“大象無形”,但只要富有神韻,能夠產生真實的感受,能達到“真”的境界,“假”的也便可以為“真”的了。

計成的《園冶》,其園林美學強調藝術創造的“真”。中國古典園林像古典繪畫那樣,以自然生態為范本,追求神韻和意境的創造的“真”。所謂“師法自然”、“外師造化”、“法天貴真”。可以說,中國的園林是一種立體的繪畫,與天然之真融為一體,而且和繪畫藝術的真與美緊密相聯。

在造園過程中,計成一直用中國古典繪畫的手法來造園。他認為,造園應做到人造園林的神韻和意境堪比自然景致便可為審美的最高境界。《園冶》中,計成在描述造園意境時,往往描繪出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在造園布景時常常用到“仿古人筆意”、“宛如畫意”、“意在筆先”、“小仿云林,大宗子久”等以園喻畫的手法。藝術是純粹的,是相通的,用繪畫手法造園,是中國“意會神韻”說在造園領域的體現。

二、以假擬真

在造園時,不拘泥于現實比例和嚴格的事物對照,而是注重意境的表達和模仿自然的神韻,這便是造園藝術中,對“假”的神像的追求。關于“假”,計成在《園冶·自序》中談到“假山”時,這樣描述道:

環潤,皆佳山水。潤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間為假山,予偶觀之,為發一笑。或問之:“何笑?”予曰:“世所聞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為成“壁”。睹觀者俱稱:“儼然佳山也。”遂播聞于遠近。

這段話,即是計成對自己豐富的造園經驗的深刻概括,并且揭示了其著作《園冶》中一條美學規律——“假生于真,以假擬真”。

所謂,“有真斯有假”,假山雖假,卻貴在假中有真。在計成看來,石雖巧,但無規矩的放在竹林間便為“假”。因為,巧石離開了山峰的真的“形”和意境只能稱得上一塊美石而已。所以,在堆砌假山時,應以“真山形”為范本,用拳頭大的小石疊積成適合竹林的山峰狀,即使單個的石不為巧石,但整體看來與真的竹林間的神韻相似便可以取得“儼然佳山”的審美效果。

計成的園林美學,強調自然之“真”。《園冶·園說》中提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這就強調了“自然” 二字,這是造園藝術中的要旨,追求一種園林雖是人工創作的, 但要有如同天然生成的藝術境界。園林的建造雖然是假的, 而這種假是以真山真水作為摹本, 所以假就要符合自然的規律, 并且要吸收自然中幽美的部分, 按照人的理想來進行創作,才能達到自然之“真”的要求。

《園冶·掇山》又提到:

“有真為假,作假成真。”

“夫理假山,必欲求好。要人說好,片山塊石,似有野致。”

這也是說,掇山要從自然中得來真山的意象,然后掇石疊山,才能“作假成真”, 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態和神韻,使人“莫知山假”,感到 “宛自天開”。

總之,為了達到有自然之趣,造園要按照自然之“真”的形狀來做假的,做出假的要象真的,即“以假擬真”。

三、以假勝真

中國古典園林美學規律,除了“假生于真,以假擬真”外,還“以假求美,以假勝真”。真,也就是自然神態的真實。如,“夫理假山,必欲求好。”在堆疊假山時,設計者就以美的“真山形”為效仿對象,從自然中得來真山意象,然后挫石疊山,“作假成真”,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態和氣韻;并使人忘卻假山之假,“片山塊石,似有野致”,感受如同自然原生態的美。

在古典園林中,有眾多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如,蘇州獅子林假山,經過疊石名家的精妙構思,利用石的“瘦” 、“皺” 、“漏” 、“透”特點來推疊的假山,玲瓏俊秀,洞壑盤旋。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筍,石縫間長著古樹和松柏;石筍上懸葛垂蘿,富有野趣。它參照天然石灰石被水沖蝕之狀來疊掇造型,石塊的拼接結合,也根據太湖石自然的紋理、姿勢,做到有機的構成,并讓灰漿隱于石縫之內,盡可能渾然無痕。假山的設計做到了本乎自然,有若自然,勝似自然。其目的就是為追求真山之美。假山雖是假的,卻假中有真。

假山有時比真山更美。因為實現中的名山奇峰畢竟少數,而一般的真山往往是生糙原始的、自然形態的,而作為藝術的假山則是精致的、經過進一步美化加工的;一般的真山往往平淡無奇,它的美往往是零星分散的、蕪雜不存的,而富有藝術美的假山則是集中的、鮮明的、令人矚目的,甚至是理想化的。它集中了眾多山體的美,去除自然真山的一切多余的東西,把美的加以高度集中和優化,使之豐富多彩,因而比現實真山更美。

四、真假虛實

真與假,不僅能作為單獨個體進行審美,還能利用他們的虛實關系創造空間美感。實為真,虛為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沈復在其《浮生六記》中指出:

“虛中有實者,或山窮水盡處,一折而豁然開朗,或軒閣設廚處,一開可通別院。實中有虛者,開門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實無也;設矮欄于墻頭,如上有月臺,而實虛也。”

“虛中有實”就是說“虛”處容納著無限風光。“實中有虛”是心理錯覺到的景物。比如,在狹小的園林中,為了擴大空間感,修建假門、假水口、假月臺護欄,讓人誤以為另有天地。

“虛中有實”的運用,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極為普遍,無論是主體建筑還是漏窗、洞門、山石等建筑小品都非常注重虛實結合。例如,江南園林中的亭臺樓閣大都門窗軒豁,四面通透。運用虛實關系借景,敞開的門窗使園林中處處是豐富的空間層次。窗框、洞門的虛空可以納入宇宙萬象,使園林意境變得深遠而豐富,使人們能夠超越園林的有限空間去體會宇宙生機。

園林的山石和假山講究氣息流通、空靈通透。例如,園林假山必須有洞穴和縫隙,“瘦漏生奇,玲瓏安巧”,方顯生動。太湖石四面玲瓏,若有路可行或石上有眼。自然的“漏”、“透”,賦予太湖石三維空間“虛”“實”美感。同時,山上還要建造玲瓏的臺榭,以增加園林整體空間的虛實變化,這就是《園冶·掇山》中所說的“宜臺宜榭,邀月招云”。計成還描寫了池山的玲瓏透漏的特征:“洞穴潛藏,穿巖徑水;峰巒飄渺,漏月招云”。池山是造園最理想的假山形態,虛實變化多端,孔洞縫隙間漏月招云,潛藏的洞穴中流水潺潺。

“山石為實,草木為虛”,園林正是憑借著“虛實相生”的關系,超越園林實體的有限范圍,消除小園中狹小空間的束縛,直面天地自然,感通大化流行之無限生機。

五、總結

《紅樓夢》中說:“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中國古典園林,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以假擬真,以假勝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放入妙境。真可謂,“紅樓一夢真中假,大觀園虛假幻真”。在造園中,只要能讓人的心境真切的感受到自然山林情趣的神韻,這便是審美情趣的真實存在了。

參考文獻:

[1]張家驥.園冶全釋—世界最古造園學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02.

篇10

關鍵詞: 風景園林; 古代園林; 現代景觀設計

1、前言

中國古典園林的遺存, 迄今已十不一二, 而時代的變遷引導人們思想情操的變遷, 亦已斗轉星移。但是, 當我們設身處地于這十不一二的遺存, 流連光景時, 所獲得的審美感受, 實與古人的詩文歌息息相通, 一種淡泊明志的意境, 使我們置身于世俗的功利之中而能超越于其上。

現代園林在全面吸收與繼承古典園林成就的基礎上更加開放與自由,藝術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創新。總的來說,偏重于整體構圖,但極少軸線對稱,但極少軸線對稱,有時也分區設景,但各景點之間的流動性更強,界線也更模糊,形態上偏于規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態。從整體上說,大景重整體有氣勢,小景有變化亦簡潔。

2、中國古代園林的歷史沿革

古代造園的萌芽期出現的比較早, 可追溯至周朝至秦、漢階段已有堆山、開池的記載。到了魏、晉、南北朝, 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有了初步的形成。這一時期基本確立了造園由狩獵、生產為目的向再現自然山水為基本原則的過渡。隋、唐、五代可看作是傳統造園的成熟期, 文人造園也已形成氣候, 這使得造園無論在手段和意境上都進入了更高的境界。到了宋朝, 中國傳統造園進入了階段。造園藝術與文學、詩詞和繪畫藝術的結合, 對傳統造園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國傳統造園藝術達到頂峰, 興建園林的思潮已深入人心。

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其含義也是變化的,我們需要用歷史唯物主意的觀點來理解。古代的“園林”實為庭園的古名,而現在園林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庭園的范疇,囿、苑、院池、園、園圃、第宅的宅園分,現在均用“園林”一詞來概括。隨著社會的發展,不但有庭園、花園.公園。還有小游園、植物園、動物園.風景區以及沿江風光帶均屬于“園林”的范疇。

3、談古論今

縱觀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園林的發展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始終未能形成具有中國地域文化特色的現代園林文化。除了社會經濟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們片面照搬西方園林的內容和手法,而忽視了中國本土自然景觀資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國園林的營造成為無源之水。由此可見,中國現代風景園林要取得進步,必須通過對傳統園林的深入研究,提煉中國園林文化的本土特征,拋棄傳統園林的歷史局限,把握傳統觀念的現實意義,融入現代生活的環境需求。這是中國現代風景園林真正的發展方向。

3.1立意與布局

在古典造園中,人們通過園林這種形式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意義。根據具體的時間與空間特征,真實的景象被轉化為概念化的藝術形式。在這個階段中,道家思想產生了微妙的影響力。建筑大師童離曾說過“:造園要素:一為花木池魚;二為屋宇;三為疊石。”其中,第一個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個屬于人工造物,第三個要素則介于兩者之間。在這些基本要素中就產生了“意”:一種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愿望。在這樣的造園過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學標準,我們可以概括為:得體合宜、含蓄豐富、寓情于景。

不管在古典私家園林設計中還是現代景觀設計“,經營位置”都是首要的原則,因為空間關系是環境設計中各要素最基本的和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布置和調整空間關系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實踐過程。比如,在景觀設計中出現了太多建筑物,由此產生的密集的世俗氣氛就會破壞景觀環境中應有的閑適之美:如果缺少諸如回廊、亭、榭等附屬設施的話,人們必然又會覺得不夠舒適。同樣重要的是各個基本設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3.2因地制宜因

地制宜的營造適宜的景觀類型, 是現代園林設計的前提條件, 也是體現園林特色

的主要方向。從以下兩個方面講中國古代園林的因地制宜。

首先我們從基址現狀開始考慮, 《園冶》中稱相地, 即園林建造位置選在什么地方, 劃分多大的空間范圍。一般地說。只有“相地合宜”, 才能“構園得體”。相地常常從卜鄰, 究源, 察地等幾個方面考慮。卜鄰就是在選擇園址時, 充分考慮周圍環境, 包括地

理位置、地貌條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圍的構筑物等多種因素; 究源指探究水之源頭; 察地是了解園址地形之高下和地被情況。

卜鄰: 古典園林盡管建造在封閉的空間中, 但并不局限于園址邊界的限定, 而是以場地的視覺邊界為設計范圍, 通過巧妙的借景手法來形成完整統一的園林景觀, 可謂巧于因借, 精在體宜。

許多現代設計師都把場地的視域空間作為設計范圍。通過借景形成園林與周圍環境的融合, 或把周圍的地域性景觀類型引入園林, 這與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無限外延的空間視覺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

究源和察地: 造園講究隨曲合方, 得景隨形。只有順乎自然之理, 才能自然合宜, 故對基址的了解非常的重要。

蘇州虎丘之擁翠山莊, 是一組院落, 依山勢而建, 人工臺階與自然山石巧妙銜接, 空間有起伏, 疏密的變化, 視景也有高低, 俯仰的變化, 并且時而觀園內之景, 時而觀園外之景, 步移景異, 變化多端。雖然建筑密度較大, 但山之舊有地形、樹木、巖石、使此園仍具有自然、古樸的氣質。。

3.3耐人尋味的園林文化

人們常常用山水詩、山水畫寄情山水,表達追求超脫、與自然協調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傳統園林中常常通過楹聯匾額、刻石、書法藝術、文學、哲學、音樂等形式表達景觀的意境,從而使園林的構成要素富于思想內涵和景觀厚度。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以及西方園林中,一些造園元素,如石刻、書法、文學典故、聲音等等,也是隨處可見的。這些要素在細微之處使園林獲得了生命和文化韻味,是我國園林文化的一脈相承和發揚。

居住區園林景觀的主題和各景點創意皆可從文化上尋找源頭。如一些小區從太陽、露珠、星河、自然水體等自然要素入手,體現到整體設計中,居住區園林景觀顯得生動而有靈魂。而局部景點的設計,更是易于從園林文化著手,如利用雕塑、景石等刻畫主題,或利用有特色內涵的植物、有一定符號的園建小品等,精心刻畫,將文化融于自然。

3.4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

古代造園藝術家們抓住大自然中各種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煉剪裁,把峰巒溝壑一一再現在小小的庭院中。“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將居住區園林劃分多個功能分區和景點、水面的設置、游覽路線的逶迤曲折以及亭廊的裝飾等都是“小中見大”的空間表現形式。例如部分一層或下沉小院的設計,尤其需要小中見大,尺度適宜,而一些別墅豪宅的超大院落,則又需要適當分割整體劃分,不可以顯示出空曠和單調。

4、結束語

現代園林是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繼承與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逐漸深刻,現代園林更具有時代性、賦有創造力,有著科學的規劃與設計,更容易滿足現在人們對園林的審美的追求和功能需求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 1] 徐建融, 莊根生. 中國古典建筑美術叢書: 園林. 府邸[M ] . 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