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教育價值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2: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核心教育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給社會帶來極大地進步,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足了。但在發展過程中,確實也存在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滋生了一些腐敗分子、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就業困難等。這些問題讓學生耳聞目睹,確讓學校的德育教育有些尷尬。如當我們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和為人民服務等內容進行教育時,學生只知道一些官員貪污和腐化的存在;當我們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學生只知道分配不公、就業困難等問題,個人理想都難以實現,怎談得上共同理想。在這現實社會問題面前,我們的德育教育顯得非常的無助。因此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教育學生,如用全面、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問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從而讓學生以正確的態度來認識社會問題。
中職學校生源素質狀況帶來的挑戰,要求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的價值體系教育學生近年來,隨著中職校入學門檻的降低,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中存在部分“問題學生”。這些“問題學生”輕者只是沒有學習愿望。沒有個人目標和理想;較嚴重者表現養成習慣差,沒有組織紀律性,沒有公德心,沒有行為規范;再嚴重表現為破壞公物,打架斗毆,擾亂教學秩序等。這些“問題學生”的存在確實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面對這種挑戰,學校德育工作者,除用常規方法和手段對他們進行教育和管理外,要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特別是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教育學生樹立理想目標,教育學生知恥明辱,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學會做人。
2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職德育教育的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構建中職德育教育內容體系提供了科學指導,這些內容表現為不同的層次。
2.1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的公民道德規范教育這是最基本的教育內容。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公民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中職生作為社會公民,作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必須確立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也是我們培養合格人才的底線。因此我們要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引導教育學生分清是非榮辱,明辨善惡,知榮明恥。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教育,加強養成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2.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時代精神的教育這是第二層面的教育內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是中國人民強大的精神動力。在中職德育教育中,我們要以這兩種精神為主旋律,教育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輝煌悲壯的歷史,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目標。通過學習了解,能夠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自覺地把自己的價值同國家的前途聯系在一起。
2.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這是第三層面的教育內容。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中職生是否有這個共同理想,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素質,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目標的實現。中職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時中職德育教育的核心,所以我們要引導教育學生自覺認同這個共同理想,并樹立為之奮斗的信念。
2.4指導思想的教育這是最高層次的教育。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了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但是當今世界各種思潮卻在想法設法在我們青年學生中進行傳播和滲透。如果我們不用思想占領學校的思想工作陣地,各種非思想甚至反思想就有可乘之機。所以我們要用思想引領德育教育,引導學生用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和處理問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職德育教育的措施
中職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措施可以從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充分運用各種教育資源。具體可運用以下方面的結合。
3.1德育課堂教學與專題講座的結合
中職校德育課是中職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和本質。目前中職校的德育課程有《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內容可以融合在這些課程中。如在《哲學與人生》中可進行思想教育;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生涯規劃規劃》課程中可進行理想信念、民主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教育;在《職業道德與法律》中可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德育課教師要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融合在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中,使德育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途徑。但由于德育課時的限制,德育課程無法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部內容。所以我們要另開途徑,采取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如對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教育,我們可開設以中國歷史及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為主題的講座,讓學生了解中國五千多年輝煌的歷史,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教育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采取專題講座形式解決德育課課時少,內容不全的矛盾,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又一大途徑。
3.2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的結合
課堂教學、專題講座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途徑,這些途徑都是通過理論教育的形式實現的。通過這些理論教育,學生掌握了體系內容的理論常識,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形勢良好的道德品質奠定理論基礎。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僅是進行理論教育,學生獲得的僅是抽象的知識,不能理解和消化,學生無法將這些知識內化為優良品格,外化為道德行動。為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獲得最佳的德育效果,我們還將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這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強才干、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和增強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求的。實踐活動的形式是多樣的。例如:組織學生參加革命歷史紀念館,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弘揚民族精神;布置學生利用假期到農村、街道、企業進行社會調查,了解民情,體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組織學生參加義務勞動,培養學生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的道德情操。總之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更好把理論教育獲得的知識內化優良品格,外化為道德行動。
3.3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的結合
傳統的德育教育通常以課堂教學、日常管理等方式開展德育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及榮辱觀的教育;通過日常管理,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教會學生知榮明恥,學會做人。這些以傳統方式而開展的德育教育,在中職校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產生較好的德育效果,同時也適用在新形勢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但在新的德育環境下,面對新的德育內容,我們不僅要用好的傳統教育方式,還要拓展適合中職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新方式。如充分利用信息網絡這個途徑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搶占信息網絡這個德育新陣地;采用張貼標語,出好墻報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營造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開展各種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趣味活動中接受教育。只有把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結合起來,才能全方位地做好教育工作。
3.4思想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結合
篇2
【關鍵詞】教育政策 價值取向 教育公平
眾所周知,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平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是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結果公平”。教育政策與一般公共政策有所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一、教育政策的特點與特殊性
(一)教育政策具有公益性的特點
公共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公益性。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具有公共政策系統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說,教育政策也必須具有公益性的特點,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
(二)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教育隸屬于第三產業,屬于公共領域
教育作為公共政策領域,承擔著很多的社會功能、社會目標與社會任務,不能成為一個盈利性的機構,也不能以盈利作為第一目的,更不能用企業盈利的標準來衡量的,公平才是第一位的。
(三)教育政策的特殊性
教育政策的特殊性主要是指教育政策活動的特殊性和教育政策利益分配的特殊性。教育政策活動的特殊性就是指教育活動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師生關系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教育活動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教育利益分配的特殊性主要指公共教育資源分配是無償的和非營利的。
二、目前,在現行的教育政策之下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平等的現象
現行的教育政策造成了教育機會不平等,教育機會不平等又會轉化為教育過程不平等。而教育這種不平等使城鄉差距、社會階層差距在“人”這個本質因素上被拉大了,在社會發展的源頭上制造了不平等,這將從另一方面消損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努力。在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平等的現象具體表現如下:
(一)貧富差距拉大
現行的教育政策使得貧窮家庭的子女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望塵莫及,更不用說能通過教育來謀求出路,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只能使窮人越窮,富人越富,使貧富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寬。而貧富差距過大就會使社會產生不穩定因素,因為窮人在不能通過教育這種正當途徑改變自己的命運時,他們就會采取不正當地甚至極端地手段去獲取社會財富。
(二)教育資源配置極不均衡
多年來,教育政策采取的“效率優先”資源配置模式造成了教育資源配置的極不均衡。表面上看,這種教育政策,倡導了競爭精神,與時代要求相符,但是,這卻加劇了家長和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重點學校、名牌學校就會被高收入階層子女所占據,廣大農民以及弱勢群體的子女將被迫就讀差的學校或教育資源欠缺的學校,甚至放棄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使考生在分數面前喪失平等,很多弱勢群體和低收入階層子女主要選擇就讀農、林、軍事、教育等收費較低的專業和學科。
(三)引發“擇校熱”
目前,由于教育資源(包括學校經費、有經驗的教師、教育設施等等)的不合理分配和傾斜,加之許多地方仍在注重“突出重點”、“打造名牌”和“創建重點學校”, 因此,不斷拉大的學校差距引發了全國各地的“擇校熱潮”,例如,有些家長為了孩子能上名校,竟然不惜代價在名校附近買房子;有些家長到處找關系走后門花重金只是為了孩子能上重點。這些“擇校熱”的現象極大地加重了家長們的教育支出負擔,而一些無力花錢送孩子進名校的家長就只能就讀教育資源貧乏的學校,這樣的“擇校熱”在無形中也拉大了社會階層的差距。
(四)城鄉教育差距大
近年來,國家教育經費的投入逐漸向城市傾斜、向重點學校傾斜,農村和邊遠地區卻很少得到國家的教育經費投入。因此,越是國家重點學校和城市中的重點學校,其優質的教育資源就越集中;而在教育投入少的學校里,有關系或有能力的教師都會逐漸涌向教育投入多的學校,從而導致教育資源少的學校,其優質的教師資源也逐漸減少,因此越是差的學校就會越來越差,最終導致我國教育資源在城鄉、地區、階層之間的差距逐漸加大。
三、教育公平成為教育政策價值取向核心的必要性
維護和促進教育公平,保障公民平等地接受教育和平等的入學機會,是我國教育政策的基本要求。而教育公平為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是調控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一)建設和諧社會、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需要
教育是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改變社會角色的最好途徑,通過公平的教育可以使社會階層產生合理的流動,使貧窮落后的人民有機會走進上層社會,減少社會矛盾,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維護國家安定團結。
(二)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公益性的特點應把教育公平放在教育政策的首位
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不能完全商品化或市場化,教育畢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和全局性是任何商品都不能比擬的,教育肩負著培養國家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任,必須堅持“公平優先”的原則,將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作為教育政策的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
(三)教育政策應是維護和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主體
要實現教育公平首先應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把減小教育差距、增進教育公平作為政策目標,在教育政策安排上保護弱勢階層和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機會,最大限度地保證所有公民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最大有條件地擴大和促進教育公平。
(四)我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仍然是稀缺的公共資源
盡管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教育的變化是巨大的,成績是斐然的,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每一個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必須要盡量維持教育的公正性與公平性。
四、制定以公平為導向的教育政策,促進教育公平
現行的教育政策已經使一部分人喪失了教育利益或在教育利益分配中處于不利地位。而這種現有的教育不公可能會加劇并產生新的教育不公。因此,制定以教育公平為價值導向的教育政策,促進教育公平是勢在必行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制定公平的教育投入分配政策
公平的教育投入分配政策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資源向名校、重點學校和城市學校傾斜的不公平的資源分配政策,加大對農村地區、邊遠地區、資源貧乏學校的教育資源投入,從教育資源分配的源頭上而縮小學校的差距。
(二)制定合理的教育評估體系
在制定教育評估體系中,不僅應考慮教育數量、教育速度、教育規模和教育結構等這些基本的教育評估指標,更應該把將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教育機會均等作為重要的評估指標。在對各個學校進行評估時,應考慮到各個學校的差距,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而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和指標,對經濟落后地區和邊遠地區的學校評估指標適當放寬,著重教育發展,兼顧公平,這才是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教育評估標準。
(三)建立公平的教育監測制度
首先對全國各地的教育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并建立相關教育信息系統。通過對教育信息數據的合理分析,找出各地教育的差距和不均衡發展的因素,在些基礎上,建立反映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發展的監測制度,促使不均衡發展地區的學校及時準確地找出差距,逐步向發發達地區的學校靠攏,最后促使各地區學校均衡發展。
教育公平是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石,教育能實現“收入均等化”,穩定社會秩序,即通過教育能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使社會的財富達到某種均衡,減少人們心理的不平衡,從而有效地維持了社會的和諧和國家的穩定。教育的不公平會對社會和人民群眾產生深遠的影響,最終還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改變我國教育的不公平現狀,應該把教育政策作為調控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舉措,把教育公平作為教育政策價值取向的核心。
參考文獻
[1]趙海利.《高等教育公共政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62.
[2]郝克明.《跨世紀教育發展戰略的思考》[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0,(2).
[3]余秀蘭.《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與現實》[J].高教研究與探索(哲社版),1999,(3).
[4]袁振國.《教育政策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115.
[5]孫綿濤.《教育政策學》[M].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7,10.
[6]蕭宗六.《教育方針、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N].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1).
[7][美]伊根·古巴.《政策的定義對政策分析的性質和結果的影響》[J].教育領導出版社,1984,(10).
[8]張新平.《簡論教育政策的本質、特點及功能》[J].江西教育科研,1999,(1).
[9]張金馬.《政策科學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17-18).
[10]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7.
[11]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5.
篇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又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精髓;既有精神層面上的指導意義,又有落實在行動上的可行性.為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凝聚了全黨、全社會的共識,統一了思想,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規范。教師的核心價值觀應該是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公正地對待學生: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堅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學精神,誠實守信、終身學習,不斷地提高專業素養和學術水平。
一、共圓中國夢:明確教師的價值追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每一個春秋的執教,都是教師個人將自己的力量,匯入實現“中國夢”的大海的過程。
部分教師的正確價值觀缺失。部分教師過分地看重個人的利益,沒有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傳承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崇高理想的神圣事業,以至急功近利,輕奉獻、重索取,敬業精神弱化,責任意識淡化,少數教師從事“第二職業”,做有償家教、開培訓班、兼職社會培訓機構等;部分教師心胸不開闊,處處計較個人得失,自己有困難或遇到難解的問題,就記恨于學校,記恨于同事甚至學校領導,心理很不平衡,總覺得自己吃虧,工作敷衍了事,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極不負責;個別教師不遵守校紀、校規,混跡于社會,與社會閑雜人員親近、火熱,交往甚密,經常打麻將,或發牢騷,散布“馬路消息”,嚴重損害人民教師的形象。
教師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夢想是美麗的,它是心底最美的期望;夢想是陽光的,它使人們由浮躁走向踏實,由彷徨走向堅定,由殘缺走向完美。教育之夢任重而道遠,待到我們的教育夢實現之日,也就是中國教育騰飛之時。農民耕耘灑下的是汗水,收獲的是果實;而教師耕耘則用的是心血,收獲的是人才。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一生奉獻愛,尤其是對特殊的學生,要愛中求理解,愛中求信任.愛中求進取,愛中求轉變。
教師的工作是平凡的,人生是清淡的,但教師肩上的使命卻是神圣的。若每一位教師都甘于平凡,立足三尺講臺;若每一位教師都無怨無悔、奉獻自己:若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去澆灌祖國的花朵,那么每一位教師都會美麗、風采。平凡教師夢的實現.一定是實現“中國夢”強有力的助推器。
二、張揚正能量:塑造教師時代形象
正能量原是天文學的術語,后多被引申為一切給予人向上和追求、促人行動的動力和感情。與人交流時,若言行中傳遞的信息能給人以希望,激發人的動力,這就是“正能量”。反之,就是“負能量”。教師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正能量,反映的是教師行為中所蘊含的深層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道德風尚等,體現的是教師整體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態度。
部分教師的勞動紀律觀念有所松懈。學校多年來實行“彈性的簽到坐班制”,要求教職員工按時簽到上下班,并坐班守崗;教師確實因特殊情況,比如孩子年幼,需接送上學和放學、家中有特殊的實際困難等,可以延遲簽到或提早離校;上午最后一節無課的教師,可以在上課的鈴聲響過之后,離校處理自己的事務;確實有事需處理的,教師可以在簽到后向年級總指導臨時請假離校。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有效地發揮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推動了學校工作的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經濟改革的深入和發展,教育環境的日新月異,學校的教師隊伍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學校的發展。
堅持以正面教育引導為主,傳遞正能量。教育需要培植正能量,首先,需要教師具有正能量,并且在課堂及生活中積極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培植學生的正能量。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教育,這樣的教師才是真教師。傳遞正能量,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更新與充實,通過各種方式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多年以來,學校一直堅持開展正面的師德師風教育,向教師傳遞正能量,堅定教師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是每學期都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組織教師進行思想政治學習。學習黨的十會議精神、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法治熱點面對面》《改革熱點面對面》、“黨的八項規定”等時政性理論,觀看《雷鋒》《焦裕祿》及其他弘揚奉獻精神的影片,開展教師論壇,讓一些先進教師現身說法,還組織教師參加“道德講堂”等活動:二是通過黑板報、宣傳欄、開學典禮、升旗儀式、每季度評選“身邊的好榜樣”等活動,弘揚教師身邊的先進人物:三是通過校內網的“最新信息欄”,以及學校外網的“園丁風采”、“校園新聞”、“德育之窗”等欄目,大力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四是對待教師工作的問題,或個別教師,學校是按制度辦事(依法治校),讓教師清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該做,什么事情應該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制度不只是對人的束縛,更是對人的保護。
教師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必須堅持為人師表,把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作為自己的畢生使命。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為學生膜拜并效仿的教師,一定是一位注重修身立德、充滿為人師表使命感的教師。教師個人的修身立德、為人師表,既是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基礎,也是教師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
三、忠誠于教育:增加教師生命長度
教師要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只有做到了“忠誠”,才會有事業上的敬業精神,靜下心去教書育人,做優秀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有位名人說過,人生是海洋,希望是舵手的羅盤,使人們在暴風雨中不致迷失方向。
部分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顯得簡單、粗暴。有的教師依據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經濟實力等方面,采取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待學生: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和“不太守規矩”的學生,不給予關心和愛護,采取冷漠、辱罵、懲罰、譏諷等手段;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經常出現偏袒行為。若這樣做,勢必會引起大部分學生的反感,不僅會影響學生學業的順利完成,更重要的是會導致學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出現扭曲,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留下不可消失的創傷。近年來,有的學校教師出現一些浮躁現象:因學生出現一點違紀的事情,個別班主任就以偏概全,甚至在學生面前爆粗口,引起班級學生的強烈反感,最終工作無法開展:個別老師唯學生分數論,常揪住一些學生的違紀行為大做文章,以懲罰代替思想教育;一些教師唯教學業務量化分數論,只要自己所教班級的教學成績比同級同科教師差,就只從學生身上找原因,用高壓的方式強迫學生接受知識,結果是暫時提高了分數,卻打壓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忠誠于教育,生命才富有意義。忠誠于教育事業,首先需要奉獻。“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這是雨果先生說過的話。其實教師行業就像默默奉獻的綠葉,學生就像含苞欲放的花朵,綠葉時刻襯托著鮮花的美麗。在第三十個教師節,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提出“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的要求,明確地提出做好老師的四個標準: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學識;要有仁愛之心,同時強調指出,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
四、執著地追求:做一個幸福的師者
理想信念是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對自身及國家未來發展所持有堅定不移的態度,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集中反映。科學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引領社會發展的旗幟,也是引領廣大教師傳播文明的指路明燈。
部分教師思想守舊,業務松懈。有少數教師安于現狀、不求進取,教學缺乏創新,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穿新鞋,走老路”,不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不注重提升自身能力;危機意識不夠,競爭意識不強,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學校推行“研學助教”課堂教學改革,一些教師不是做改革的擁護者、支持者和執行者,而是冷言熱諷談改革、敷衍了事做工作;學校年度的教師業務考試,個別老師總借機請假或缺考;一些教師評上高級職稱之后,對學校、教研組、年級組布置的各類活動,不是阻撓就是推諉,對所有的教育教學競賽活動更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理想信念是教師守望幸福的明燈。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近些年來,學校通過系列活動,搭建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廣闊平臺,不斷提升教師幸福指數。一是發揮領導班子的統領作用,牢固確立質量意識,依法依規治校,全面實施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二是積極實施“引進來”策略,邀請專家團隊和省內名師,指導開展系列教研活動,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三是組織部分骨干教師,外出洋思中學、衡水中學,以及省內外其他名校,開展學習和交流活動,并認真整合資源,充分結合實際,掀起課堂教學改革浪潮;四是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多渠道提高學校教師素質,比如每學期都開展2―3次全校性重大時政學習講座、班主任工作論壇、論文年會及相關專題講座、教研專題講座,從校本教研角度豐富和充實教師的理論和業務素養;五是組織教師參加各類教學競賽活動,夯實教師的業務素質:六是每年舉行教職工文體活動,分年級和部門,男女教職工同組參與,在活動中增進教職員工之間的感情,有效地培植教師的協作與團隊精神。
高端品讀
篇4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教育
黨的十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十報告以12個詞、24個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全體中國人的價值目標,更是青年學生的價值導引。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當代中職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社會技術勞動的主力,他們的價值觀正處在形成和發展階段,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準確地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中職學生價值觀現狀及特點
1.以自我為中心,過分講求實際,重視個人價值,忽略社會價值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少中職學生片面追求個人利益,主張個人權利,不能正確處理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不能正確理解個人權利的內涵。凡是自己不能獲得利益或者不能滿足自己利益需求的事,就不愿意干,凡事都先主張權利,卻極力回避責任義務,不愿承擔責任或者是推卸責任。
2.理想、道德價值取向弱化,以物質利益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占上風
不少中職學生理想價值取向基本趨近于無,真正為社會利益、職業發展的價值取向淡泊。他們更關心自己的物質利益,找工作的標準“不是是否適合自己的專業特長”,不是“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職業發展”,主要看薪酬的高低、工作的輕松與否,這往往影響學生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道德價值取向也逐步弱化,對自己有利的事就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對別人有危害的事往往也去做,而不是判斷這件事是否符合道德標準。
3.價值觀念盲從、模糊
價值認知搖擺不定,今天了解日本的價值文化,認為要學日本,明天認識了美國的價值文化,又認定要學習美國,社會上流行韓國思潮就一窩蜂地認定韓國的價值觀念是最好的。沒有穩定的價值追求,明確的價值目標,價值觀需要引導和培育。
二、加強中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
1.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沖擊,對學生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中職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他們極易受到外來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影響,而且還有強烈的逆反心理,認為外來的就是好的,不允許他們做的,他們一定要去嘗試,引導宣傳他們做的,反而不信任。所以,對中職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十分緊迫和必要。
2.中等職業學校需要良好的校風、學風,正確的價值觀是形成良好校風、學風的基礎,也是培育良好思想道德基礎且有力牽引,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學校就難以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價值觀和道德相互聯系,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的價值觀,是人類社會所倡導的,而和道德相背離的價值觀,為人類所不容許,要受到人類社會的譴責和限制。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建立在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基礎上的,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將有力推動學生思想道德特別是職業道德的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促使學校健康發展。
3.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潮,應對西方價值觀念沖擊的迫切需要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西方文化借助于科技和信息技術而產生的優勢地位,利用網絡上的種種便利傾銷其文化產品,宣揚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來自于發達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對青年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可否認,西方價值觀中好的東西我們要學習,但西方價值觀念中有許多不符合中國國情,甚至是糟粕的東西,這些誤導著廣大青年學生成長。青年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的正確引領下,才能抵御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使各項事業朝著符合中國特色的正確道路前進。
三、中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方法與實踐
1.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德育課堂始終是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吃透教材,精心備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到德育課堂教學中,做到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教材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不露痕跡,不生搬硬套,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知、可信、可接受,真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入學生內心。
2.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主題實踐活動
職中學生理論學習能力不強,要開展多樣化的德育主題實踐活動,通過活動將核心價值觀念內化為學生個人內心信念,體現職業教育“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3.加強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與德育實踐相結合,實現知行統一
任何價值觀念最終都將表現為人的活動行為,將價值觀教育與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緊密結合,從小事著手,樹立明確的價值標準,長此以往,養成良好習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根植于學生頭腦中,實現知行統一。
4.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營造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良好氛圍
在當前全社會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好局面下,與家庭、社會緊密配合,積極發揮家長委員會、家長會的作用,要求家長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率,展現積極向上的言行給學生,發揮表率示范作用;與社區、政府配合,積極參加社區、政府各項宣傳教育活動,弘揚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
5.創先爭優,樹立榜樣,激勵青年學生健康向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校創設人人爭先的氛圍,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人物樹為典型,這樣的榜樣來自學生身邊,有積極的示范作用,能夠激勵學生積極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染每一個學生。
參考文獻:
[1]王向明,李清泉,李景治.十精神解讀,2012(11).
篇5
專題主持人
石中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教育改革、價值教育等,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途徑、方法創新研究”等項目,出版《教育學的文化性格》(1999)、《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2001)、《公共教育學》(主編,2007)、《教育哲學的責任與追求》(2007)、《教育哲學》(2008)等學術專著和教材,發表研究論文130多篇。
黨的十凝練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12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期也多次在講話中指出,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教育部、北京市等先后就如何加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出具體實施意見,讓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蔚然成風,方興未艾。中小學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關鍵要在如何“融入”上下功夫,真正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里選編的一組文章,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路徑、方法創新研究”及北京市教委委托項目“北京市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行動研究”課題組從北京市近百所學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地調研發現的案例中選擇出來的,現以專題形式予以發表,旨在展現一線中小學在結合區情、校情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的豐富實踐,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學校生活的多元途徑與方法,如義務支教、經典傳承、同伴引領、家校聯動、紅色游學、班級管理、課堂滲透、舞臺體驗、榜樣示范等,為進一步深化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可資借鑒的資料。在這些文章中,《關于中小學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幾點思考》一文,則是對入校調研過程中校長和教師普遍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回應,希望能夠起到交流思想、答疑解惑、堅定信念、促進行動的作用。
篇6
心理認知是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情感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手段。只有正確引導受教育者的心理認知,培養他們強烈的情感意識,才能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認同過程中的實效性和積極性。本文淺析了心理認知情感教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針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心理認知情感問題,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知;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認知和情感教育對于加強人文關懷,進行心理疏導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的心理認知和情感教育,才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使“應然”和“實然”達到統一。
1心理認知和情感教育
心理認知,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它是人類行為中最基礎的心理機制,其基本準則是強調知識的作用,心理認知的基本準則包括,要懂得調節自己的心態,用平和的心去看待事物,學會理智處事。具有怎樣的知識和技能,就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怎樣的行為。心理認同是個體心理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社會規范和情感認同上達成一致的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主要是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的了解和掌握,在心理認知過程中逐漸達成與社會規范一致的思想,使得自己的行為更多地傾向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行為。人們在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感受到高興和歡快、氣憤和憎惡、喜愛和崇拜等,這些都是情感的不同表現形式。情感是人的一種主觀體驗,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人的高級情感主要體現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要想達到這三者的情感程度,則離不開教育。情感教育,是與認知教育概念相對應的,是一種教育手段,其靈魂則是“情感”。情感教育的過程則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教育內容,采用一定的教育方式,通過進行某些教育活動,引導和促使學生情感領域發生新的積極變化,使其產生新的情感體驗,并形成高尚的情感品質。學校教育是培養和形成人格的重要領地,因此,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關心學生學到了什么知識,更應該注重學習時有什么樣的體驗與感受。
2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過程中的心理認知情感教育的現狀分析
2.1認知上的淺薄性和功利性
大學生群體是一個接受知識、思考問題并轉換思維的群體,具有很強的變動性和可塑性,以及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但判斷事物和辨別是非,尤其是遇事冷靜思考的能力差。如今的大學生,是在時代轉型和多元文化交織的大時代背景下長大的一代新人,他們由于對黨和國家的歷史和現狀缺乏全面的理解,再加上學校到學校的過渡,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和對具體事物的理性認知和思考,從而導致一些青年群體對國家出現意識上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社會快速發展和經濟基礎日益豐厚的今天,很多人向利益看齊,忽視了身邊的善與美,丟掉了自己的道德和尊嚴,去換取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利益和權力。如為了得到獎學金和自己出國的機會,做表面的東西去得到自己想要的,這種功利性則會很明顯,對自己直接有利的知識突擊訓練,對威脅不到自己的考試則抱著糊弄過去的心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這種濃厚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與其要求的價值觀方向發生了嚴重的偏差。
2.2過程中的渲染性和多變性
理性的心理認知和感性的情感體驗在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還有一些大學生對于這一體系在認知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和理解,穩定性不夠,大學生情感豐富,對一些事物容易動情,思想上有很強的叛逆心理,易產生沖動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的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是高尚的人格標準,大學生應該具有濃厚的情感,但是在實際的認知上由于環境和自身心理活動特征的各異,表現出了多變性和不穩定性。這一系列的變動增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過程中的難度。
2.3體驗機制知和行的矛盾性
人作為一個獨特社會人,經常表現出知和行的不一致性。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中,這種知和行的不一致性經常暴露出來。由于社會的發展,掌握的理論知識經常與實際生活所表現出來的東西脫節,在成長中,學校教育占主導,而家庭教育卻跟不上,有的甚至忽略這一教育,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更多地傾向于課本和課堂,實踐的感悟就相對欠缺,這些聯系的錯位,使得青年大學生在價值認知和價值實踐中出現知和行的不一致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有很高的要求,但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一些讓人無法接受的現象,小月月事件,老人跌倒事件,不讓座挨打事件……這就是學生兩面人格形成的一個導火線。有些學生有極強的愛國志向但缺乏行動,對于治國之道侃侃而談,但卻在網吧消磨應該奮斗的光陰;有些學生看到好人做好事被訛,就對平等公正的社會秩序產生懷疑,這種知和行的矛盾,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及時調和,對其身心健康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3心理認知情感教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中的有效運用
3.1開展學術性的理論研究,加強心理認知教育
首先,要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什么要實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高校這一學術性研究的平臺,充分展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性的研究,對于出現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提出措施,擴展其外延。大學生不僅是接受知識的群體,還是思考問題的群體,重視其認知和認同這一主體地位,聘請在這一方面有很大成就的著名學者做學術上的報告,引導大學生關注時事政治,對于自己接受的知識多研究多思考,使其自覺的抵制錯誤觀念。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要求嚴格,制訂理論化、系統化、現實化的內容來回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么,通俗化的講解,生活化的理解,則是每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承擔的任務,以理服人,才能加強認知的教育性和深刻性。其次,關注大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注重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將心理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中,將德與智完美地結合起來,逐漸構成其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思維框架,形成明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2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強化情感認同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是否接受這種教育,愿不愿意將這種思想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教育者在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的過程中,更要注重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完善,努力學習和深入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給學生樹立一個積極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榜樣,使學生在心中由衷地佩服這位老師,,從而使得學生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達到情感上的交流選擇到理性上的接受,這不僅達到情感上的認同,還深入到理性的認知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不僅是德高望重的老師,還有社會這一大導師的感染與教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所呈現的榜樣例子很多,而且這些榜樣伴隨著我們的學習歷程,從孝道到治理國家,這些在理論上,給予我們更多的心理認知,但是他們的不足則表現在太理想化,使人望而止步。在大學生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想對其進行榜樣的教育,可以從身邊的學長學姐為榜樣做起,這樣可以使得榜樣接地氣化、生活化和大眾化。通過在校報上刊登先進人物和優秀干部,這樣可以在大學生中產生較強的感召力,激勵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讓學生自覺地對自己的思想加以強化和發揚。
3.3結合實際,提升大學生需要驅動力
大學生的心理上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人的價值取向。人在追求不合理需要的過程中容易形成心理障礙,這種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就業、人際交往、感情等具體問題引發的心理不平衡。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這種心理問題則不容忽視,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自覺進行自我教育,從而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緒,保持身心愉悅。在高校開展相應的心理輔導教程,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導,積極面對生活,正確對待感情,勇敢的挑戰困難,將心理的認知轉化為一種行為。現在的大學生自身的壓力很大,畢業面對的是畢業論文和工作兩大困難,連續的挫折就會使學生產生消極的人生態度。如何去提升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呢,其一,引導,引導是對大學生心理進行引導,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尋找希望。其二,培訓。比如研究生的課程比較少,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書籍,但從這幾年的就業趨勢來看,用人單位偏向于經驗性,所以,應該給他們相應的時間去講課,鍛煉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這樣學生也就對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
3.4進行情景設計和情感體驗,加強實效性
情景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學校的宣傳部和電視臺可以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某一主題,進行采訪和調查,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通過鏡頭的設計使其表現出來,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將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及公共生活設計成一個場景,通過表演來感染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情感體驗是情感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大學生對于情感體驗則有很多的方式,首先是開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理性的實踐和體驗,通過三下鄉活動,深入基層去了解黨的政策,了解社區民意,了解基層社會的文化,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使大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感,鼓勵大學生創業和勤工儉學等,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生活能力,勤儉節約的美德。情感體驗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論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楊麥燕 單位:寧夏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胡紅梅.情感教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方法[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4).
篇7
一、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對實現德育目標、搞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新時期的“三個倡導”,即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擴大和充實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職院校學生指明了具體、可行的發展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堅持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二、對價值認同機制的審視
價值認同,是指個體或社會共同體通過相互交往而在觀念上對某一或某類價值的認同和共享,是人們對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定位,表現為共同價值觀的形成。價值認同是價值主體為其認知能力、語言能力、互動能力及與其相應的道德意識形成與發展而付出意志努力的結果,是價值主體行為的內在驅動,也是其行為的價值導向。個體價值觀培養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有效的價值認同機制。價值認同機制的建立一般要經歷盲目認同、審視認同、被動認同、自覺認同等階段,最后將價值觀內化為價值主體的意識和行為。價值認同不僅涉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還包括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互動,是客體是否符合主體需要的顯示,也是一主體對另一主體認可與否的反映。
1.盲目認同階段
盲目認同主要指價值主體在沒有完全認知或完全沒有認知外部價值觀念,也沒有理性把握其他價值主體的價值觀念的情況下,僅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根據自我潛意識盲目地接受外部的價值標準。由于此階段價值主體的認知水平較低,其價值選擇具有顯著的不確定性和外發性,因此所形成的價值判斷很不穩定。
2.審視認同階段
當價值主體面臨價值選擇或碰到價值沖突時,自然會進入對價值的審視、辨別、判斷階段。審視就是價值主體依據自身原有經驗對不同價值觀念作進一步的理性思考。這一過程不僅受價值主體“前價值認知水平”的影響,還受情境、環境的影響。而且,現實生活中價值主體對自我價值取向的思考往往比較感性,審視階段的價值選擇具有明顯的短時效應。
3.被動認同階段
價值主體的價值取向必然折射到其價值行為上,同理,價值主體的價值行為也會反映其價值取向。被動認同就是價值主體受到外界環境的“壓力”,被動放棄原來的價值取向或被迫接受新的價值取向。在這一過程中,被動認同的價值取向不斷與主體原有的價值體系產生沖突,在沖突中價值主體的價值取向受到限制或放大,從而得以強化。同時,長期的被動強化會固化價值主體的思維,因此被動認同往往不被察覺或顯得主體“無能為力”。
4.自覺認同階段
自覺認同是指價值主體經過價值選擇或面對外部的環境“壓力”,對主體的信仰產生經驗固化,最終把價值信仰落實到主體行為上。一方面,自覺認同具有遷移效應,會影響價值主體其他附屬價值取向的確立;另一方面,價值自覺認同是深層價值確認。價值主體通過對價值本身清晰的理性認識,改善原有的價值體系,從而主動接受新的價值觀。
三、以價值認同為基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活躍,對新生事物接受快。同時,高職院校學生基數大、群體影響力大,是未來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學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目標群體,其價值取向影響著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代表著未來社會的主流思想。因此,搞好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國家穩定、社會和諧都有重要意義。
1.加強理論教育,矯正學生的盲從認同
人們總是認同那些與自己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近似的價值觀。利益、情感和信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評價。 確立價值取向的過程就是達成思想共識的過程,而思想認識基于理論認知,所以理論認知是價值觀確立的源頭。長期以來,由于受“分數導向”的困擾,德育工作缺乏對學生核心價值的終極關懷。學校德育不僅缺乏實踐體驗,其理論體系的認知教育也遠遠落后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要求,導致高職院校學生自我價值的迷失以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缺失。加強理論認知教育,能有效克服高職院校學生在價值觀上出現的盲從認同現象。首先,加強國內政策、國際形勢教育,構建科學的價值體系。當前國內政策、國際形勢是最大的外部環境,對高職院校學生開展國內政策和國際形勢教育,就是要確保學生能在全局層面深層次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中國國情,是對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加強理論體系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使其在價值選擇時更加理性,不斷實現個人正確的價值追求。再次,加強認知心理、價值信仰教育。價值選擇具有主觀性,受價值主體主觀心理的影響。改善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培育其理想、信念,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評價取向的成熟定型,幫助學生克服在價值觀上的盲目認同現象。
2.加強沖突鑒別,形成學生的審視認同
價值主體的價值選擇受主觀內在因素和客觀外在因素影響,而主觀選擇起決定作用。高職院校學生的主觀認知是當代年輕人對價值取向“自我性”及“自我獨立性”的彰顯。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價值鑒別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搞好理論知識傳授,更要將教育提升到方法論的高度,革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利用價值沖突情境,培育學生的價值辨別能力。價值選擇是價值主體內心價值沖突的結果和表現,正確的價值取向不僅來源于對價值的認識,而且要依靠價值主體的堅定信念。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毅力、信念等心理素質訓練,目的就是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二是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方法論的教育。重視價值選擇的方法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自我價值評價方法,發揮方法論在價值沖突中的指導作用,從而使學生確定正確的人生航向。三是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及高職院校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沒有自我的人是沒有未來的人。”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將價值轉換置于學生的價值審視范圍內,重點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學生的價值辨別能力。
3.加強熏陶體驗,提升學生的被動認同
校園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環境,其體現出的文化、精神都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良好的校園環境能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激發學生的昂揚斗志。加強熏陶體驗,就是通過整潔的校園、科學的管理、完善的制度、活躍的社團來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通過展現學校內涵發展的精神底蘊,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用“大學精神”完善學生的價值認同。一是搞好校園環境建設。要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場所融入文化感染元素,讓每一扇窗、每一堵墻都時時散發出文明的氣息,提升學生的價值取向品味。二是加強校園虛擬文化建設。要通過制定嚴謹、完善的制度,發揮制度的育人功能;通過吸納學生參與制度的人性化設計和制定,彰顯制度的人本屬性;通過構建和諧的網絡空間,倡導網絡道德,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網絡陣地。三是樹立優秀學生典型,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榜樣參照。實踐證明,無論是價值認同還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同伴的肯定往往比教師的教育更有效果,同伴的示范效果常常比教師的引導作用更大。要通過榜樣力量的折射,給學生造成一種“同伴價值壓力”。同時,要建立科學的學生評價和獎勵機制,通過人文關懷,促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內化。
4.加強內化實踐,實現學生的自覺認同
價值觀是以價值主體的行為表現為存在依據的。“一個實際的行動勝過一打空洞的綱領”,價值觀的形成基于價值的主體內化。價值認同是一個從價值教化向價值內化的演變過程。實踐是促使“知”與“行”統一的最有效途徑。因此,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鍵在于實踐。首先,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實踐的融合。任何價值觀的培養都不在價值觀本身,而在于受教育者的行為養成。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活,構建符合學生價值體系的“生活實習場”,把價值內化實踐置于重要地位。其次,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構建科學的實踐體系。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次,要加對強學生生活實踐中的行為引導。通過實踐總結、討論、情境模擬等方式,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價值體驗,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篇8
關鍵詞:高等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路徑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中的優秀青年,肩負著振興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鞏固祖國邊防疆土及增進民族和諧發展的歷史重任。在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優秀學子邁進高校大門時,民族之間歷史、地理及文化差異給他們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凸顯出來,而少數民族學生的受教育程度特別是思想意識形態,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各民族繁榮穩定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適時調整學校針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至關重要。曾說過:“青年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個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剩余的扣子都會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高校普遍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分階段、分年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入學教育、畢業生教育、中國夢主題教育等為契機漸進式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力求為大學生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將他們培養成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優秀人才。
一、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馬克思曾說:“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即表明了對某種事物或思想的認同培養是可行的觀點。高校是塑造青年英才、培育青年學生價值觀的主陣地,在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度里,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意義重大。高校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助于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自我約束和學習能力,從個人的行為做起,從做一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人開始,積極推進全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能助推實現我們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二)有助于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理性思考和甄別能力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伴隨著信息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和科技化,少數民族大學生一方面面臨著國際、國內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的影響,另一方面面對著良莠不齊的社會現象的沖擊,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障礙重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適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潤入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方面面,把握他們的心態形成、變化及發展規律,對于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對事物的理性分析和科學研判能力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三)有助于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國家的興旺發達,離不開強大的精神支撐;民族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先進的社會文明。少數民族大學生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們身上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與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引導和管理服務,注重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在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理論素養、文化底蘊、道德素質提升的同時,幫助他們系統地掌握價值內核,引導學生自覺高揚愛國主義旗幟,以獻身祖國、服務人民為己任,有利于他們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專業學習與實踐活動,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綜合素質。
二、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以貼近思想為原則
當前,“90”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是積極進步、健康向上的,與非少數民族大學生一樣,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具備一定的求知欲和上進心。但由于這些大學生大都來自于生活較落后、信息不通暢、經濟欠發達的地域,經歷了長期的民族聚居生活,受到本民族習慣、文化,特別是信仰的深刻影響,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深深烙下本民族思維習慣、價值取向和民族文化的印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要以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為基本原則,更好地把握他們的思想狀況,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
(二)以貼近實際為原則
高校越來越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狀況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特殊性,又要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切實理解他們的內在感受,努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相統一,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真正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自覺抵制各類非核心價值觀的錯誤思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少數民族大學生一致認同和遵循的政治信仰。
(三)以貼近民族為原則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每個民族的經濟、文化、生活、風俗等特點的充分體現,這些民族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特有符號也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有所改變,在這一過程中,把握好他們的思想特點和思維方向顯得尤為重要。在少數民族大學生這個群體中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尊重他們所獨有的民族特點和思維習慣,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引領作用,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想理念與核心價值觀相融合,能夠兼顧本民族的優良傳承與現代社會的發展創新。
三、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探究
(一)加強民族文化教育,促進民族團結融合
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教育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環節,是以民族理論、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注重強化學生“大家庭、大團結”理念,教育學生樹立“大中華”觀,增強民族團結意識,維護民族團結,引導學生尊重民族習慣和民族文化,和睦相處,包容共進。在每年新生入學教育階段,針對新生來自不同地域及不同民族的特點,將民族團結作為新生入校教育的第一課,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結合安全教育、專業教育及黨課等,讓少數民族學生了解漢族文化,讓漢族學生也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增強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性。在少數民族的盛大節日,如“古爾邦節”等,組織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共同慶祝,以聯歡會、素質拓展活動等形式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民族融合。
(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積極培育共同理想
愛國主義教育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開展民族教育的任務之一。高校應積極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動,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使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將民族精神、創新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教育結合起來,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如“民族夢”“青”“成才夢”等,組織學校、學院、年級、班級進行“四級”大討論,或者召開主題班會,讓同學們暢談理想,暢談“中國夢”,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個人理想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鼓勵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刻苦學習、努力奮斗。
(三)加強學生自主管理,建立學生信息員信息反饋機制
保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安全穩定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暢通的信息渠道有助于及時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動態,為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導工作提供可靠依據。學校通過建立思想動態信息員、學生公寓巡查員、網絡動態監控員等學生信息反饋隊伍,選拔思想政治覺悟高、責任心與團隊意識強、立場堅定、思維敏捷的學生擔任信息員,通過日常信息反饋交流,及時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生活情況,真實反映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
(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豐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內容
心理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重要一環,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不能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步入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隨之開始。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應全面開展大學生心理測量與普查的工作,重點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測量數據加以分析與研判,全面掌握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并將測量結果反饋給輔導員或班主任,適時開展追蹤教育。此外,學校通過組織心理協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陽光形象大使”“心理劇”“心理運動會”及“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積極組織少數民族學生參加。通過專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學生們對于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挫折能夠積極正確地對待,增強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和抵御外界負面影響的能力,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困境。
參考文獻:
[1].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陳顏,張志堅,陳金龍.民族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
[4]張銳.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路徑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5).
篇9
關鍵詞 核心價值觀 思想政治教育 關系 訴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學校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思想教育的根本訴求。由于新時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新的特點,新時期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與踐行教育十分必要,也成為面臨復雜環境下的一種應然,將二者有效嫁接和融合,對于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
學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教育與管理。在新時期學校管理的重要目標就是引領師生踐行核心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趨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設定的國家目標、社會目標及個人目標所折射出的價值取向,表明的是對三個層次應遵循及持之以恒進取的方向,在價值認知上有著明確而精準的導向。在現代教育的新時期,學校教育與管理主要是借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環境教育等要素。對教育學生堅定學生基本的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信仰,對我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正確認識和良好心態以及作為公民基本的道德規范,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學校常規教育的價值導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本質上說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基本的價值需求為起點,以價值傳遞為過程,以價值實現為目標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教育范疇劃定了邊界,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確切的價值依據和價值引領。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校德育內容的一致性
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性與超越性統一的維度實現了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即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價值觀和社會觀。不斷提升與完善學生的人格,從而為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塑造源源不斷地輸血,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倡導相對應。
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堅持社會和個人并重的價值取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已隨時代進步正逐步走上了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內在統一的新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兼收并蓄社會和個人價值結合起來的指向一致。
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性與穩定性的統一。學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內容既體現黨的意志、國家準則等穩定性內容,又有隨時代變化和教育對象變化而增添新內容,彰顯了意識形態領域所應保持的一貫性和持續性的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具有的穩定度體現的是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特性,同時又是我黨順應時代潮流而作出的調整性思想理念,以其內容來引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現了時代性和穩定性的統一。[1]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校德育目標一致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24個字勾勒出了我國在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所要遵循并實現的網狀目標,其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國家、社會和公民的層級目標不謀而合。一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國家認同。學校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在于幫助學生梳理我國發展歷史,正視我國社會發展現實,展望未來發展趨勢,堅定其獻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理想信念,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所展望的愿景一致;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社會認同。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促進學生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素養和社會心態,并深刻認識到自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平等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準則、公正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法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并身體力行去維護和踐行;三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學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公民認同。學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塑造政治合格、社會認同、愛崗敬業、道德高尚的公民,要使學生把愛國作為道德約束,把敬業作為道德追求,把誠信作為道德底線,把友善作為道德要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人性變化和各種負能量。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
1.“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訴求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分別描述了經濟、政治、精神和社會的理想狀態,是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追求。學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充分熟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了解我國現實中存在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來龍去脈及可能發展的方向,分清主流和支流,不斷增強學生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認同與信仰,切實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和政治辨別能力,并將個人的命運與發展與國家、民族的進步相結合,以明確肩負的歷史重任,在完成國家大業、民族偉業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學校教育的關鍵訴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具有普世價值和全球視野的價值觀,已逐漸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目標和主流趨勢。但同時我們也要正視,學生生活在一個開放多元、價值沖撞和矛盾雜陳的信息時代,受各種外在環境的負面影響是深刻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炫富心理作祟與仇富心理滋生、懷舊心理泛化與弱勢心態萌生、焦慮情緒的糾纏與倦怠心態的困擾,對“體制內”的盲目迷戀與對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質疑等不良社會心態。[2]需要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引導他們正視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學會分析與辨認偏頗或錯誤的社會價值觀,抵御各種消極價值觀的誘惑。
3.“愛國、誠信、敬業、友善”是學校教育基本訴求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道德的集中體現和概括,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社會群體,內在要求其必須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先鋒和模范。但當前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沖動愛國、誠信缺失、校園暴力、冷漠心理等現象還很普遍,與其應有的學生群體性特征嚴重不符。用“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觀念統領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理想和基本的道德品質,正確認識個人道德素養的提升對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的支撐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開放與包容的體系,有著鮮明的思想深邃性和與時俱進性,有助于培養學生旗幟鮮明的政治態度和樹立高尚的社會理想,張揚理想抱負,融入創新創業大潮,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優質文化的涵養下,成為國家和社會所期待的中流砥柱和優秀群體。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路徑
1.掌握融合教育方法的邏輯起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尤其是在滲透到學校的德育體系之中,必須要注重方式方法的運用,要從現實的變化了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新要求出發,從傳統的灌輸式為主的方法向側重主體建構的民主方法轉變,要從僵硬的單一整齊的方法向關注人文關懷的豐富多元的方法體系轉變。要拋卻習慣性的對于受教育者的階層屬性、教育背景、年齡結構等缺乏必要的研究與分析,缺乏對受教育者作為具有獨立人性和自我思考、分辨能力的鮮活個體的認知、用威權主義和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傳統教育模式,嘗試運用主體建構的民主方法,用更加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理念,推動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中的主體作用和能動性,為其提供足夠的平臺和載體,這樣才更加符合學生群體的實際和現代學校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要求。
2.構建整體和分層教育結合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體性和分層性的辯證統一關系決定了要用“整體教育+分層教育”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整體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種陣地,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活動、各種宣傳媒介等將其融入到教育的日常工作中,為學生共同思想價值的形成提供充足的營養。另一方面,要在指導思想一元化和學生價值取向多樣化的有機協調中,尊重各種差異,兼容并蓄地區分學生的不同群體、不同個體,實施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分層教育。具體包括一是因勢施教,緊跟黨和國家發展的大勢,以政策出臺、重大歷史事件紀念、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發生等為契機,對學生進行廣泛的國情教育和形勢與政策教育;二是因群施教,需要加強對學生群體性特征的分析與研判,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地對學生不同群體進行科學、客觀的摸底與分析,掌握他們基本的類型和發展的特定規律,實施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教育;三是因人施教,細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拓展其內涵和外延,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內容與指標,從而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實施專項輔導和跟蹤性培養,建構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性規律的各類平臺,促進教育主體與客體的深層次溝通,從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3]
3.把握融入教育整體過程的規律
學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整體過程包括教育者的施教過程和受教育者的接受過程,是時間過程、空間過程和思維過程的有機統一。從施教過程看,主要是根據學生在不同期間的成長變化,不同領域思想觀念對其影響的程度及其可能會呈現的行為方式等,確定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開展分階段教育。在小學和初中學生主要是實施適應性的法律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側重其行為規范的培養,正確的成才觀念和理想信念的培養,對社會的認知及較強的使命感;在中學的高級階段,可結合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側重其創新教育和實踐體驗教育,提升其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進行成長規劃教育,側重其成長反思和職業價值觀教育,增強其對自我的認知能力和未來職業的基本素質需求;對職業學校的學生可結合就業創業培訓,側重其職業適應性、社會生存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的職業適應性教育,培養他們報效國家、回贈社會、感恩教育的責任與擔當意識。從受教育過程看,要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整個受教育過程中的感知、內化、外化和固化,通過研究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潛移默化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中實現理論向感知的轉變,并以雄辯的事實和客觀的描述促進其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標準,在其內心實現穩定的認同感和逐漸生長的自覺意識,并通過一定量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外化為具體的實際行為,并逐漸固化為學生的持續、穩定的自覺行動。
踐行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方向,也是新時期的時代要求。在學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中,要把核心價值觀教育與踐行作為新時期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的主旋律,讓學生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黃興國.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J].教育評論,2011(4).
[2] 路強.思想政治教育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東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2015(1).
篇10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教師教育理念的促進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融入教師教育理念中不僅會促使教師在思想上對教書育人產生深刻體悟,指導青少年積極向上,塑造樂觀心態。在理論指導實踐的基礎下,促使高校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運用新的理念調整舊有的教學行為,為打造基礎知識扎實、專業本領過硬的人才提供理論雛形,同時對教師本身而言也是教學水平提升和科研能力進步的一種表現,這一切有賴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穿和引領。
2“.三層理論”建設與教師教育理念的聯系。“三層理論”中的第一層理論民主與和諧和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密切相連。教師與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要呈現民主之風與營造和諧的氛圍。第二層理論中的自由平等與尊重學生息息相關,尊重學生的發展個性、發展自由。學生自身也要按照合理意愿去充分發展自己。第三層理論為敬業與友善,重點側重于教師的職業態度,教師的敬業態度會感染學生。學生便以教師為榜樣,教師對學生的友善態度會激勵學生學習,此時,教師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雙方和諧共生,三層理論環環相扣,若每層都做好,以此形成良性循環,加之在每個過程中適當的運用新的交流與學習形式,在不斷創新下實現教師教育理念的持續性發展。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師教育理念的舉措
1.創建民主和諧的氛圍。一種氛圍的建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學生和教師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的學習,學生需配合其引導,雙方共同創建寬松的民主的交談氛圍。英國導師制倡導師生在知識的殿堂里自由發表見解,十八世紀的牛津、劍橋大學里,校園、草地、咖啡廳、茶館隨處可見師生就某一個問題暢談的身影,師生間相互交流學術氛圍濃厚,可見教師教育理念的塑造在源頭上離不開民主與和諧的氛圍。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促進,相互提高,最終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2.發展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道:“人生來自由而平等”。第一,教師和學生地位是平等的。人生來平等,無所謂權勢,無所謂地位,無所謂高低,也就是人人大抵差不多無顯著區別。教師是園丁,并非高高在上,要深入學習園地,辛勤的采摘花粉,學習知識,釀造香甜的蜂蜜供世人分享,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發揮更大的價值。第二,倡導實行“尊重的教育”理念。教師在培養學生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熟諳教育規律的基礎下,于成熟的教學條件下發揮出來,去深入了解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全面的了解和評價學生,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通過“尊重的教育”理念來更新現有的教師教育理念,培養出推動新時期基礎教育改革合格的教師。
3.持敬業友善的態度。現階段的教師教育注重理論的培養和實踐的運行,忽視了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的培養,殊不知教師職業態度的重要性,良好的職業態度利于職業的長遠和有效發展。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負責傳遞社會“態度”,也被稱為“社會責任感”。因此,將敬業友善的態度和這種情感要素植入到教師教育理念中很有必要。第一要具備高尚的職業精神。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不為名利牽絆。第二要持有敬業樂業的態度。對待工作尤其是教育工作,要一絲不茍,教育事關民族發展大計,來不得半點馬虎。第三,堅持友善待人的原則,無論何種學生,教師要心存大愛以博大的胸懷去對待,一視同仁,營造輕松的交談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統領社會各個領域的主要思潮,自然學校、教師、教師教育、教師教育理念也都毫不例外的踐行這些價值觀,對于它們本身長遠發展的有效性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4.構建協同創新的機制。整個培育人才的過程是個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時時離不開創新、處處離不開創新,我們要將這種創新精神融入整個過程,進行協同創新,實現在過程中的協同創新。首先,進行體制上的創新。有的高校對新事物的出現比較敏感,及時把握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能夠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刻意的制造形成促進教師教育理念更新的輿論氛圍和壓力,催生新的激勵制度。其次,在教師育人過程中體現著創新,包括尋找創新的民主和諧氛圍,形成新型的自由平等觀,更新敬業友善的態度與方式,將他們看做一個整體,在這三層理論中實現每個過程、每個階段、每個步驟的創新,有機的銜接在一起,從而實現內部的協同創新。
三、結語
- 上一篇:頸椎病的康復方法
- 下一篇:并購估值與企業價值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