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22 17:49: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積極心理學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統計 概率 數據收集 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118-01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高度社會化,大量的信息數據需要處理,出現許多決策問題需要人們去分析、評價。統計知識及其方法已滲透到了人類活動的每個領域,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中一個重要部分和數學應用的重要領域。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較大幅度地增加了“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因為在信息社會,收集、整理、描述、展示和解釋數據,根據情況作出決定和預測,已成為公民日益重要的技能。因此就小學低年級“統計與概率”的學習心理特點進行了一些探討。
美國的《課程標準》認為統計方法和概率知識在信息社會里越來越重要,生活在21世紀的公民必須很好地掌握,因此認為:(1)統計和概率的思想方法在小學低年級就可以也應該開始學習。例如讓兒童調查哪一種飲料最受歡迎,甲班學生高些還是乙班學生高些等等。這些調查活動可以使兒童很早就領會到許多事情,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斷,進行預測,同時也學會了調查的方法步驟。同樣地,關于機遇、可能等概率的思想很早就可以通過游戲使兒童有所接觸。(2)強調操作、實驗,培養探索精神,重視調查研究。(3)注重實際和應用,對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使學生做到:會收集數據、組織數據,對數據的表現會作出解釋;探討機遇的概念,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依據《教育心理學》中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使增加的“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在教學中遵循有效教育,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習既具有科學性,同時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1.學習“統計與概率”應以掌握學生學習的特點為前提
學生學習的特點一般表現為:(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知活動通常要越過直接經驗的階段,而以學習間接經驗知識為主。(2)學生的學習,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一種認知活動。教學活動是一種雙邊活動,教是為了學,學則需要教,教與學互為條件,互為依存,失去了任何一方,教學活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3)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有學習策略的,學生的學習策略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效果。(4)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形成和激發學習動機的過程,受其動機水平的支配。
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場景:學校門前馬路上某一分鐘的車流情況,請學生統計這一分鐘之內各種車輛的數量。事前,教師未作任何提示,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我實踐,而后進行討論與交流,學生在積極的討論與熱烈的交流中,在自己與他人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中,(有的畫的全是豎條和橫條,長短、疏密不一;有的畫圈,大大小小;有的畫“正”字……)總結出畫“正”字是收集數據時所采用的一種比較有效的統計辦法。讓學生在探索交流中對數據處理的過程有所體驗,掌握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感受到學習統計的必要性。
2.學習“統計與概率”應以培養思維品質作為發展智力與培養能力的突破口
思維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由于理解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所以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對理解也有重要的影響。小學生理解的對象主要是感知階段所獲得的表象,理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表象的思維加工水平。如讓學生在“分一分,數一數”的活動中學習整理數據的方法,在教學中通過數家禽的活動喚起學生的統計意識;調查自己跑步以后的脈搏比靜止時快多少,并將測得的數據記錄下來,與同伴進行交流。讓學生自覺地進行數據的分類和整理,并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簡化象形統計圖,使統計圖逐步、簡明、抽象。再如,學生可以通過一些實例或通過游戲活動直觀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可能性。例如,隨意從4個紅球和1個黑球的口袋中,摸出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與摸到黑球的可能性誰大?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能用“一定”、“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統計的內容是用數字描述和解釋我們周圍的世界,應注重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如,可以設計成一個活動,使學生主動的投入其中,提出關鍵的問題,搜集和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推測,并用一種別人信服的方式交流信息。同時體會對數據的收集、處理獲得某些新的信息,以培養學生有序地觀察、有條理的思考,體驗與同伴的合作,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實踐能力。例如,組織一次班會活動,目的是增進同學之間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讓學生們自己選題,希望了解那些信息:“同學們每天怎么來上學?”、“每個月都有多少同學過生日?”、“同學們喜歡讀哪類圖書?”、“同學們的愛好是什么?”、“我們最喜歡的運動?”“我們最喜歡的動物?”……然后學生們分組去調查收集數據,用表格歸納整理,并且制成各種統計圖,根據統計結果建立各種興趣小組,開展相關活動,如把各種圖表制成墻報,手抄報等。
3.學習“統計與概率”應重視智力活動中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與能力之外,而又決定智力活動效率的一切心理因素,它的組成有3種:一是個性意識傾向性,諸如興趣、愛好、動機、目的、理想、信念、世界觀等;二是情緒和意志;三是氣質、性格與認知方式。在“統計與概率”教學中也應該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是發展興趣;二是顧及氣質;三是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征;四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中以興趣和習慣最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情景引入教學,課件演示動物運動會的熱鬧場面:森林里的小動物正在參加一年一度的動物運動會。提問:看到這個情況,你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有兔、狗、猴3種小動物參加比賽,它們正在進行長跑、跳高的比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實施教學,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并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使學生在學習統計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出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組織學生參與合作交流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與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對“統計與概率”有所了解和體驗,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之成為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感受統計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陸麗萍.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2]沈德立.高效率學習的心理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2
【關鍵詞】新理念;職業教育;計算機教學;改革
課程改革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其中教學觀念的更新是前提,教學行為的革新是關鍵。然而課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它是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沒有定型的模式可依的。課改即將為教育工作者帶來新的機遇,同時也我們帶來嚴峻的挑戰。面對即將來臨的課改,作為一名計算機老師,深感自身責任重大,但我決不退縮,我將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入,以滿腔熱情全身心投入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去。
本文主要就目前中等職業學校中計算機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對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育的現狀
面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職業教育還存在著辦學模式單一,籌資渠道不暢,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改革滯后,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中等職業學校中表現的更為突出。近幾年來,普高熱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戰使得許多中等職業學校年年為了完成招生任務而疲于奔命,以至于有許多學校沒能在加強內部管理,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素質,增強學校競爭力上做足文章,致使學校計算機教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計算機教學設備嚴重不足,不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看,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教學設備還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2)師資匱乏;(3)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落后。
在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中,學術型的、專門從事理論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數,大量的需要的是實用型的、能直接完成工作任務的一線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應該是職業教育,其中,中等職業學校就擔負著培養大量“IT藍領”的任務,所以,改革現有的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體系,成為當前中職學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改革
針對目前中職學校計算機教育現狀,信息產業發展對中等技術人才的需求為依據,我校去年曾開展了一個與之相關的課題研究方案。該方案將我校的計算機應用專業改造成以下各專門化專業:①信息處理與應用;②圖形圖像設計與制作;③網絡管理與維護。各類專業都實行學分制。通過各專門方向的學習,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扎實的操作技能,具有解決和操作本專業方向基本技術的能力,結合有關課程的學習,在校期間能取得一至多門本專業方向職業資格證書,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又能較好擺脫因所學內容與企業需求脫節而導致就業難的問題。
信息技術是一個高新技術領域,具有發展迅速和知識復雜兩大特點。但是它涉及面極廣,并且只有與各行各業結合才有生命力,這給教育工作提出了一個難題。教學的實踐證明,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是,用"滾雪球"式的方法學習,用層次結構組織教學。按照基本目的和教學規律,認為可分為如下三個層次:
(一)教學中應當注意培養學生追蹤新技術的能力
當前計算機信息基礎課程改革的討論中,有人提出"應當搞與平臺無關的教學"、"程序設計不要講哪一種具體的語言"等觀點。對這些見解,本人是不贊同的。實踐證明,這些都是無法進行的。例如,程序設計不要講哪一種具體的語言,如何叫學生上機調試程序?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確?再者,不講平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不成了紙上談兵了嗎? 也有人提出"教學內容不應當趕潮流,追逐新的軟件"的觀點。對此筆者也不敢貿然茍同。一方面,本人認為計算機信息課程的教學決不能成為某家公司的培訓班,不能為某一家公司所左右;另一方面本人認為,趕潮流、追蹤新技術正是計算機信息學科的重要特點,我們不但要追蹤新技術,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追蹤新技術的能力。
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在程序設計的教學中應該選命令式的語言還是可視化的語言?筆者認為,要看教學目的是什么。從培養學生程序能力的角度,應當選命令式的語言;從提高程序開發效率的角度,應當選可視化的語言。由于計算機信息基礎教育中程序設計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程序式思維的訓練,自然應當選命令式的程序設計語言。為了兼顧提高程序開發效率,可以在用命令式的語言講完程序設計之后,再用少量學時講一下同種語言的可視化版本
(二)教學大綱和教材應當有明顯的時間性
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日新月異的變化,必然帶動這一學科的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設備、師資、專業方向等方面的差異,計算機與信息的基礎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這種多元化,除表現在教學內容上外,還表現在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發展的時間軸上選取的區間的不同。也就是說,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是永遠不會與信息技術發展的先進水平并駕齊驅的,而只能是一個動態的跟蹤過程。跟蹤新技術潮流是這一學科的一個明顯的特點。任何企圖像數學、物理、化學那樣將教學內容保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變的,都是不符合信息技術發展規律的。明顯的時間標志,便于同一水平上的交流。時間上的差距,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趕的生動局面:對教學水平落后的職業學校來說,無疑是一種鞭策;對先進的職業學校來說,如何探索新的教程及其體系也將成為一個永恒的課題。本人期望能形成"1997"、"1998"、"2000"、……等一系列不同時間性版本的大綱和教材。這個系列將描述出我國計算機信息基礎教育內容不斷前進的軌跡。同時它不要求把所有的學友校都拉在一個水平線上。設備先進、力量強的學校可以選新一些的大綱和教材;設備落后,力量弱的學校可以選較陳舊一些的大綱和教材。例如,選用Windows3.X作為基本教學平臺,同時也兼顧了DOS。
(三)精講多練與計算機不斷線
在全國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上,著名計算機教育家譚浩強教授提出近幾年計算機基礎教育要上一個新臺階應當著重解決的十個問題,其中提出"壓縮課內學時,增加課外學時是發展的趨勢"。但是,具體怎么作呢?也就是說,課內與課外應當各設多少學時呢?筆者認為,應當把課時分為三部分:課堂講授(包括習題課)、課內上機和課外上機,現階段這三部分基本以1:1:1的比例為好。為了不增加學生的負擔,每部分以2學時/周為宜。也就是說,每門課的課堂講授應控制在40學時以內,筆者認為,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科學、更合理,就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只要改革科學合理,大家就會理解、支持、執行的。這樣細水常流,再加上以后開的計算機選修課和滲透了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專業課,正好可以實現"計算機不斷線"。
(四)改革投資渠道 改變計算中心的職能
在研究課程大綱和內容改革的同時,必然要涉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計算機信息這門課程來說,這些更為重要。但現實是,計算機升級換代周期越來越短,計算機軟件規模越來越大,尤其是圖形界面的使用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機器的速度、容量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大致3~4年就得淘汰一批機器。這對經費本來就很緊張的教育部門來說造成了無法解決的困難。但是,我們還驚喜地看到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化意識的增強,居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很大的改變,購買個人計算機的比重正在增加。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盡管計算機在不斷升級換代,但價格也在急劇下調。目前一臺586兼容機大約4000元人民幣。若3---4位學生合買一臺,每人1000元;按照目前學生的消費情況看,大多數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合算的。學生花了這么點錢,在整個大學期間便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機器了。對學校來說,既節省了費用又提高了教學質量;省下的買機器的錢用來進行網絡建設,不僅解決了上機難的問題,還可以在網上開展其它教學或活動。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在這種情形下,學校計算中心變為網絡中心,任務將由現在的提供機時服務轉變為提供網絡服務,唯一給學校帶來的問題是,要在學生宿舍中留出放機器的空間和臺子,并要安裝個小小的電源插座和進行網絡布線。
三、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探索
為保證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各中職學校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大硬件設備投入力度、提高設備利用率是保證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革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
計算機專業是一門實踐性相當強的專業,課堂上講授的大部分知識都需要讓學生在機器上進行實踐操作,并要求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改革后的新課程對計算機設備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計算機設備的數量和檔次的保證是使計算機教學改革順利實施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
2、加強現代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不斷改革陳舊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是順利實施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改革后的計算機專業課程大都運行于Windows平臺,在教學中應盡量采用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教學手段,如采用多媒體教室和相應的輔助教學軟件等,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在學習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軟件、圖形圖像處理軟件、可視化程序設計及計算機網絡課程等方面都是大有必要的。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教學改革得以順利實施的基本保證。
就目前來說計算機教師還比較缺乏,大多是教師是半道改教計算機學科。但計算機技術是上一世紀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項技術,不論是軟件知識的更新還是硬件技術的發展都極為迅速,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毫不過分。要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使學生掌握行業最新知識和技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就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計算機作為高科技,它的發展日新月異,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識,是每一位任課教師時刻面對的,計算機知識的更新較其它學科快得多,能力要求更強。作為計算機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有半點松懈,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關注和學習計算機的新知識、新技術和計算機發展的最新動態,才能為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改革提供良好的師資保障。除了教師本人堅持自修之外,適時地對新出的優秀的教學軟件進行培訓,使教師及時了解教育動態,把這種動態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這是推動計算機教學更好效果最直接的動力。
4、強化教學管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
辦學質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因此,強化教學管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學改革的關鍵。現代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動手操作和創造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因此,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中,除了強化教學管理,認真抓好文化素質教育和專業理論、專業技術教育外,還應注意向學生灌輸生存意識、市場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和敢于創新突破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中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篇3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英語;教學;管理
中國分類號:G633.41
前言
在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對外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國家隊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對于英語教師的培養以及教育基礎設施的改善也是下大力氣進行了投入,但反映在英語教學中,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結果,尤其是初中英語教學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啞巴英語”、“應試英語”、“中國英語”等等,都在對我國的英語教育進行著諷刺,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將嚴重影響我國英語教育的發展以及國人整體英文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新的課程改革基礎上,面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將探討如何將新的教學方式與教育理念融入到課堂中,使學生真正會說英語、會用英語,提升我國的英語教學質量。
一、新課改下初中英語教學的困境
1新課改后的教師主觀問題分析。課程改革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了變化,目的是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這無疑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很大益處,但是針對我國教育的現狀,英語科目的教師更新速度較慢,特別是在一些初中學校,許多英語教師有著常年的教學經驗,且通過這種教學經驗教育出的學生,其應試能力相當高,教師面對英語課程改革的態度一般是:只要學生的成績能夠提高,就是好的教學方式,而學生真正的英語應用能力則放在了其次。這使得英語課程改革在一部分地區很難推行。
2 新課改精神領會不深入。一些初中英語教師在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中,沒有對課程改革的精神進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課程新標準對于英語教學的要求,屬于國家的綱領性文件,教師必須吃透其中的內容,并能夠深刻的體現在教學之中,學校可以將英語教研組作為一個學習單位,定期進行新課改的學習,并且在平時教師可以互相聽課評課,以符合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3師生課堂定位不準確。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在教學流程上,要根據學生進行設計。新課改的精髓是調動一切擁有因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傳統教學模式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還是根深蒂固,教師過分強調“教”,而學生依然被動的去學習,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就完全取決于教師的水平,而非師生之間的配合,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能顯現出來。
二、改革教學理念
英語學科一直以來是學生最為頭疼的學科之一,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印象也停留在“背誦”上,這對于英語教學與英語在我國的發展是一種悲哀,也直接導致了英語課堂的死氣沉沉和枯燥無味。對英語教育教學進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創新”,教師應該在教學環節推陳出新,不再是“一言堂”模式,大膽且積極的將學生引入課堂,使其成為英語教學的主體,每節課可以分配給學生一定時間,有組織、有紀律的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活動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能夠避免課堂出現沉悶的現象,如果將課堂全部交給學生,則可能導致課堂的秩序混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創新教學方式
1.小組合作教學法。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生活場景方面的課程,可以將學生組成若干個小組,并且分角色進行對課程的學習,這樣更有助于學生進入語境,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英語學習的本原是應用而不是背誦,學生也能夠在表演的過程中提升英語表達能力。此外,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表演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及時糾正,學生也不會產生反感;學生在相互配合的過程中還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誼,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2.音樂教學法
為了使英語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引入音樂教學法。教師可以將學生需要掌握的單詞進行總結,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些適合的英文歌曲給學生播放,學生在哼唱歌曲的同時,就能夠熟悉英文單詞。實踐證明,多數學生通過音樂教學法,能夠掌握英文單詞的發音,并能夠拼寫出單詞,還能夠了解單詞的基本用法和語境。此外,一些英文俚語以及一些英文的習慣用法也可以在音樂教學中使學生了解,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了全面構建。
3.重視學生預習環節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生活中要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以及學生的分段學習情況,并針對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學習情況,為學生留出預習作業。我們以“when is your birthday”這一單元為例,布置明確的預習任務:收集身邊人的生日,比如父母、朋友、老師、同學等等,還要掌握生日的表達方式,這些情況在課余的時間,分為小組完成。教師在布置任務中,還要要求學生將新的句型進行標準,對于不懂的知識點與表達方式,學生要先通過查找資料進行研究,之后在課堂由老師統一講解。
3.拓展課外活動
學習英語的本原是為我們服務,是工具學科。所以,在進行英語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構建立體的英語教學環境。在學校范圍內開展以英語為主題的課外活動是值得推廣的辦法,比如英語角、英語沙龍等,這些形式都可以為英語學習者提供英語交流和使用的平臺,并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
小結
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才能夠使課堂學習的效果得到提升,學生與教師在相互配合的過程中也能夠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有助于學生的自我學習以及教師的自我教學反思。因此,在初中英語的教育方面,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來,同時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提升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峰,新課改理念下中學教育管理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4年06期
篇4
關鍵詞:職業學校;輸入輸出技術與設備教學;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TP3-4
作為現代社會物質與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計算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實現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共贏的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標,職中教學迫切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大力推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計算機素養。在此,本文結合計算機輸入輸出技術與設備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創新傳統教學理念,更新信息教育觀念
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悄然興起,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步入了信息時代,作為現代社會物質與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計算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為計算機的傳授者的教師更是面臨嚴峻的挑戰。在傳統計算機教學中,教師常常將目標任務混淆,偏離正確教學方向,計算機涉及到許多基礎學科,總之它是一門極具綜合性的學科,所以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創新教學理念,更新信息教育觀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只注重技術應用的學習,而應該打破“學科本位”的教學思想,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道德、法律觀念和意識,讓學生在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遵守道德規范,進而提高學生技能素養。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學生普遍喜歡具有幽默感的老師,而對于古板老師的課程則不是特別期待。幽默是一種語言藝術,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氛圍,消除師生的疲勞感,由于計算機輸入輸出技術與設備教學知識比較抽象,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教師應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描述,就能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有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2 注重基礎教學實踐訓練,為實現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首先,我們要讓學生明白:“計算機是為工作與生活提供幫助的工具,而不是玩具”。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實踐操作的方式來熟練掌握這一工具,只有熟練掌握計算機基礎技能,才能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為他們走向成功提供保障。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我們要強化計算機操作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計算機與其他教學設備有所不同,它具有多用性和通用性等特點,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好奇心,教師要加強指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優勢作用,達到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走向社會后,不管從技術方面,還是從心理方面,都能形成良好的就業意識、創業意識、團隊意識。例如,在打印機內容的教學中,讓學生們分成小組,按照不同的打印要求進行親自的操作實踐,學生們對正反面打印、頁邊距的設置以及紙張的選擇與使用等知識,都在學生們的一次次動手操作實踐中得到了鞏固和提高。再如,在顯示器內容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們親自觀察微機室里不同年代、不同品牌的顯示器,來獲取這些顯示器的參數,并進行顯示器的比較,這樣的方式比單純的講書上的理論知識效果要好得多。
3 巧妙設計課堂疑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疑問是思考的原動力,有了思考才能主動學習,大多數的創造都始于疑問。牛頓因為產生“蘋果為什么會落在地上”的疑問,才發現了萬有引力。作為計算機教師,要善于設懸置疑,巧妙設計有效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采用多樣化方式解決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由發揮空間,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敢于向權威挑戰,敢于對教材提出質疑。也許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是幼稚的,也許所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但是教師仍要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失敗與過失,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例如,在輸出設備打印機的教學后,我為學生們提出了一個鞏固知識的問題,“噴墨式打印機和激光打印機,你認為二者除了書本上介紹的知識外,還有什么區別?各自的優勢在哪里?”通過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探究,進一步讓學生對打印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當感性輸入和現有認知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時,學生的興趣最大。”由此可見,如果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范圍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則不會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因此,所設計的問題情境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學生的原有知識具有密切關聯,這樣才有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4 善于選擇適當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例教學是目前計算機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此外,采用實例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計算機的重要性,從而自主參與學習活動。通過實踐教學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喜歡玩游戲,因此,教師可以將游戲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玩游戲的同時,學會相應的計算機知識,并提高自身學以致用的能力。作為計算機教師,要時刻謹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應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娛樂性較強的游戲方式,例如,在講解“鍵盤和鼠標”的應用知識時,可以引導學生從網絡上下載指法練習的小游戲,讓學生通過操作鼠標和鍵盤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游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不能毫無目標的進行游戲活動,并控制好游戲的各個環節,切忌脫離教學主線。只要計算機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并在課后勤思考、多反思、多總結,就一定能找到更為有效的教學途徑,為計算機課堂增色添彩。
5 創新考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計算機教學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所以考核方式要重在考查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反映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但在以往的計算機教學中,卻是以書面考試的形式為主,主要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這不但與計算機教學的目標背道而馳,失去了考核的實際意義,同時也使學生的認識進入到了一個誤區,臨時抱佛腳現象嚴重,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因此,教師要積極創新考核方式,側重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考查,讓學生意識到實際應用的重要性,從而養成積極地學習態度,嚴于利己,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教師要將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納入到評價體系中,關注學生平時的表現,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將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程度作為考核的標準之一;其次,應該將上機考試和筆試考試相結合,既要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考慮學生的操作實踐水平,實現考查的多元化和全面性,增強學生應用意識,將知識內化為能力,提高學生計算機綜合素質,避免單向發展。
總之,計算機輸入輸出技術與設備教學是一項兼有職業教育、技術教育的綜合性知識,教師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思想,以適應高度信息化的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計算機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貴玲.職中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2(02).
[2]譚曉林.中職學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方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0).
[3]劉燕玲.中職計算機教學與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9(33).
[4]呂彥忠,劉海英,葛山英.如何做好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09).
篇5
新課改小學教育基礎教育小學生處于思想教育啟蒙階段,小學基礎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新課標改革推行以來,沖擊了傳統的小學基礎教育,小學基礎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在新課改理念下進行小學基礎教育是當前小學教育關注的焦點。因此,研究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內涵分析
要了解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了解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是關鍵。
1.新課改理念的內涵
新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上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發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將貫穿整個新課程改革的始終。新課改理念的提出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革新,顛覆了教育思想的習慣性思維,代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使得我國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成為可能。
2.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地表述了本次課改的具體目標:一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二是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三是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四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五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六是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的策略
為進一步提高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在了解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的基礎上,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的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改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
改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關鍵。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知識的灌輸,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普遍存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學生個體能力的發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小學基礎教育教師而言,應積極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肯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適時加以引導,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實現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目標。
2.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
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對小學基礎教育教師而言,要注重教學過程的作用,教師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實施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教學方法,將學生進行分層,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和基礎較好的學生,區別對待,通過分析學生學習的現狀而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的布置上,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作業設計的坡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趣化教材,活用教材。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多樣地采取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也有利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與此同時,在整合教材的過程中,要多聯系生活實際,可以鼓勵小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讓抽象化的知識轉變為具體的生活知識,更易于小學生理解。
3.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對于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也至關重要。在小學基礎教育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是小學基礎教育的必然趨勢。對小學基礎教育而言,通過科學技術推進現代化教學是小學教育的有效舉措,是教學手段更好地促進小學教育的發展的表現。多媒體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教育教學,小學基礎教育中的教學內容以文本、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方式傳達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無疑可以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理解教學內容。對小學教師而言,應結合小學基礎教育的教材內容,制作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的多媒體課件,以便在課堂教學中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揮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優化教學評價,體現以人為本
優化教學評價,體現以人為本是新課改理念下小學基礎教育的有效途徑。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基礎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學校評價改革,是學生發展的力量源泉。就目前而言,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教學評價工作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片面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的評價方式還客觀存在。為此,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優化教學評價,要把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從片面注重學習成績的思維中解放出來,注重從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主能力和興趣愛好等方面,綜合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工作,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將以人為本的原則貫徹到教學評價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結語
總之,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小學基礎教育應深入理解新課改理念的內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注重教學過程,實施因材施教;更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評價,體現以人為本,不斷探索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基礎教育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促進小學基礎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彩虹.小學素質教育發展的關鍵要素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0,(15).
\[2\]李瑞芹.小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1).
\[3\]隋娟.淺談小學課堂教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性培養\[J\].商業文化,2010,(10).
篇6
【關鍵詞】高效課堂;導學案;編寫;使用
本學期我校全面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所謂“高效課堂”就是通過推行“自主學習——交流展示——達標檢測”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輕松、高效、主動地去學習。而“導學案”正是打造這種教學模式有效載體。“導學案是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需要經教師個人備課、集體研究、個人復備、再集體研討制定,并且是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在這里我僅談自己對“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的一些看法。
一、導學案的編寫
導學案設計不同于教案,必須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凸顯其主體地位。因此,導學案的編寫與使用首先要使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流程清晰,學習要求具體;其次是有足夠的時間保證。因為導學案重在引導學生自學,所以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還要知道“學得如何?”尤其是在“怎么學”上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發展;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探究。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分析思考,教師既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到學生的頭腦里,也不能把思想觀點移植到學生的頭腦中。因此,導學案的編寫要有利于學生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我們需要通過教學實踐,持之以恒,逐步實現的。探究教學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優點是讓學生充分體現獲得知識的過程,培養探究的習慣和能力,但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有不足,探究教學最大的不足就是浪費時間。對于一節課而言,把所有問題都設置成探究性學習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樣,無論如何,你也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編寫導學案也需要創新,這個創新應該包括導學案編寫的創新和學生活動的創新。首先導學案的編寫要充分預設學生的學情,要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個性需求。因此,導學案的編寫要二次復備,具有創新性,滿足不同年度、不同群體的學生需求。其次是活動創新。活動的設計要創新,不要一談活動就是實驗,就是討論,還可以游戲,可以表演。導學案應在學習方法上給學生以指導,在思維方式上給學生以引導,是使學生真正完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我學會”到“我會學”的過程的重大改變。一份好的導學案能體現四個特點:
(1)問題探究是導學案的關鍵。能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功效,能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從理論闡述中掌握問題的關鍵。
(2)知識整理是導學案的重點。初步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獨立地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整理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3)閱讀思考是導學案的特色。
(4)鞏固練習是導學案的著力點。在探索整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
二、導學案的使用
(1)學生自學教材,完成學案中的有關問題。它要求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導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同時,教師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輔導,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①要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如告訴學生學案中哪些內容只要略讀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內容應注意知識前后聯系才能解決等等。讓學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②教師應要求學生把預習中有疑問的問題作好記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堂。這樣做,一方面能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自學方法,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自學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學生受益終身。這也是我校實施“高效課堂改革”的終極目標。
(2)學生分組討論“導學案”中的有關內容。分組討論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學案中的有關問題,對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可一帶而過,而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則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形成共識。而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應及時匯總,以便在精講釋疑或學生展示交流時解決。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學案,針對學案中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義,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一定要巡視指導,要參與到各組中去討論、指導;對學生有爭議的答案可傾聽學生自己的解釋,一定要熟記于心,在講課時解決。教師的巡視指導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過程要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思維習慣、明顯的學習障礙、學習的薄弱環節,等等,以使教師的引導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3)“導學案”中問題的展示與交流。展示與交流就是在學生自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匯總在一起,由學生進行重點講解,其他同學做輔助與補充。在展示與交流時教師要注意適時點評、概括升華。
篇7
關鍵詞:計算教學;思維能力;計算能力
在《數學課程標準》里,對各個學段都安排了“數與代數”的學習內容。《數學課程標準》賦予了計算教學新的內涵,使計算教學充滿了生活氣息,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如計算正確率下降,口算速度減慢等,學生對計算的興趣并沒有提高。本人對新課標下的計算教學,談談我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改革,對過去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較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如《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我們在進行計算教學的時候,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數學課充滿生趣。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時候卻把握不當,有的課堂上情境設置是比較牽強的,在這樣的情境中把數學課上成了學生的口語課和看圖說話課,影響教學的進程,致使計算教學的目標難以落實。所以,我們在計算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要貼近生活,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同時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貼近生活,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是數學認知的重要源泉,要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我們可以以教材為本,靈活設計一些學生生活中的或是身邊的題材來設計教學內容,學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創設操作性情境。好動是小學生的特點,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讓學生“動”起來,從而不斷的調動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動手操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獲得更廣泛的數學經驗。
3.創設開放性、探索性情境。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創設一定的探索性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最終達到會參與、愛參與的目的。
二、注重算法算理教學,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學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教師有重算法,輕算理的習慣,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練習鞏固更是以機械式計算為主。新課程下的教學模式為:情境導入、呈現算法、觀察比較、明確算理、鞏固算法。其中算理比較抽象,老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幫助學生探索算法、算理,讓學生體驗從直觀到抽象的逐步演變過程,從而促使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保證練習密度和強度
新課程背景下學習提倡的是個性化學習,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計算教學的目標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目標是通過一定的練習,讓學生學習掌握高效的運算方法和熟練的技能。如在教學分數加減法時,當學生計算異分母加減法的時候,通分時沒有找最小公倍數,我們在大多數情況是簡單地說明應該找最小公倍數,對于找最小公倍數的原因,卻沒有對學生說明。新課程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學要經過情境導入、呈現算法、觀察比較(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明確算理等過程,這樣留給我們鞏固提高的時間已沒有多少。因此要注意:練習的量和質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證有一定數量的前提下,從提高質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練習內容的選擇、難易程度及趣味性;利用電腦做課件出示,便于檢驗、訂正,同時保證了計算練習密度、強度,使效率得到提高,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算法算理的掌握。
四、注重口算和估算練習,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并鼓勵算法的多樣化。我認為我們要加強口算、估算教學,以此來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結合日常運用,努力培養學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識和興趣;課前準備3分鐘左右的口算、估算練習;進行針對性練習,如,學習“63×48”等進位乘法,練習“2×7+6,8×6+7”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注意類似的學生易混淆、易錯的口算題的訓練,如“15×4,14×5,25×4,24×5”等。
五、實施多樣化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在計算教學中,評價的形式應多樣化,這樣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學生,促進學生更全面地發展。
篇8
新課程理念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改革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1.課堂教學條件差
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存在差距,各地學校在教學設備上的投資水平參差不齊。例如,在城市和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多媒體教學已經十分普遍,信息技術教學水平也較高。而在農村和偏遠落后地區計算機還未得到普及,許多學校并未配備也沒能力配備計算機機房來實現信息技術教學。另外,現在許多學校雖然有自己的計算機機房來實現信息技術教學,但是計算機軟硬件早已落后現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革命,而且計算機維護不及時,使原本一人一機的機房許多機器損壞,從而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其教學目的并未達到,使目前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只是流走于行事。
2.教師水平、學生基礎的差異
在當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任職教師很大一部分是“半路出家”。他們并沒有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內容,他們只是了解一些簡單的電腦等信息技術產品操作,在講授課程時只是根據教材進行生硬無聊的講解,忽略了信息技術教學是以研究和開發為目的的教育。另外,是現在許多學生從小就接觸電腦等信息技術產品對信息技術十分了解,其所具備的信息技術知識甚至比教授他知識的教師還要豐富。相反地,有些學生則從未接觸過電腦等信息技術產品,這讓他們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時處于十分被動的位置。基于兩方面原因,導致許多熟悉信息技術知識學生因教師水平限制而對信息技術學習失去興趣,或者對信息技術不甚了解的同學因與高水平同學有差距并且教師水平不高,因此也對信息技術學習失去興趣。
3.課堂教學手段單一,理論與實踐不統一
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適用于信息技術教學。信息技術教學是一門知行合一的學科,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教師在課堂上的理論教學,既單調乏味又與實踐相脫離。在這種趣味性和實用性極度缺乏的課堂上,怎么可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這就使大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沒有了興趣,信息技術教學也因此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再者,信息技術教學所使用的教材質量不高,其內容多為文字介紹缺乏軟件應用講解,導致其結構不完善趣味性低的特點。
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思考
1.加大投資,提高學校硬件水平
學校和政府應該充分重視信息技術教學,在地方財政和學校支出中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硬件水平。使學校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上一人一機,加快機房建設,更新機房計算機軟硬件使其緊跟信息技術革命的潮流,加強機房的日常維護,提高機器的使用壽命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的使用。爭取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最新、最有效、最實用的信息技術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體驗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方便和快捷。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在計算機上展示先進的科研技術或者是實用有效的軟件,來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為開展下一步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打好基礎。
2.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質量
利用節假日,學校和政府應對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定期進行統一培訓,為其提供一定培訓機會和費用,并進行考核和審查,逐步縮小地區差異和教師水平差異(這是實現教育公平重要手段)。同時,以此讓信息技術教師跟上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的專業水平,避免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時出現枯燥乏味的現象。例如,政府和學校共同出資資助本地區、本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統一進行計算機技術學習和培訓,參加最新信息技術教學學術報告。讓每位信息技術教師了解和熟悉信息技術教學前沿,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在課堂上傳授信息技術知識。
3.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對待不同水平學生要有不同培養方案。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教師要從基礎知識抓起,重點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操作能力,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分組教學,讓領悟能力好善于動手的同學擔任組長帶動組內同學的學習。相對于此,教師在對基礎較好的同學進行重點的培養,就其個人興趣入手,培養一項該同學喜歡的信息技術。例如,有些同學喜歡新鮮事物,教師就可以將WORD中的一些較為深奧的用法教給他們,而有些同學喜歡設計,教師則要重點傳授PPT中的有關設計的使用和操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游戲進行教學,如在教學大綱完成之外,讓同學們玩一下小游戲并且告訴他們游戲設計的原理和方法,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完成一個小游戲的設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結語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高中信息技術改革正在走向深入,更加注重對學生自主化的培養。這不僅是推動信息技術在我國的普及,也為我國培養適應新時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但信息革命下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這要求教師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要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不斷走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篇9
新課程改革已推行好幾年,教學模式也日漸成熟、趨于完善。但是現行的教學模式仍擺脫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影子。這就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以學生為本位的新模式,歷史教學也不例外。
我們要真正擺脫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打破傳統,健全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以培養個體自學與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歷史教學模式。例如,在《遠古的傳說》這一課的教學中,關于從北京人學會使用和保存天然火種到山頂洞人學會燧木取火,學生無從理解早期人類這種勞動技能的進化實際上要經歷漫長的進化時期,因此他們也就無法體會人類祖先對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貢獻。針對此,我們是不是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燧木取火的艱難,來一次“親身體驗”呢?也就是模擬遠古人類野外生存鉆木取火,把課堂搬到郊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豐富了課堂知識。
第一,許多教師在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中已進行了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這正是打破傳統創新教育教學形式的一種體現。
第二,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師生對所教、所學的知識都會產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秦的統一》這一課的教學中,“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等知識點的講解,單純從課本上理解,學生對此印象不會太深。若教師創設一個情境短劇,將以上知識點轉化為統一后的秦朝由于各地“度量衡不統一”“貨幣不統一”“文字不統一”帶來新的問題和麻煩,學生通過表演或觀看表演都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指導者,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創設一些積極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扮演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激活課堂氣氛。這樣的教學模式,既達到了新課改要求的讓學生自我學習,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又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篇10
關鍵詞: 概念圖 大學哲學教學 個體概念圖 創新思維
一、引言
哲學教學尤其是大學哲學教學在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長期以來,哲學學科的重要地位一直得不到重視,甚至在大學,這樣一個個體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期內,哲學地位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這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主要是哲學本身的學科特點,賦予其在教學法上的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殊屬性;而現在大多的哲學教學仍然走在簡單識記哲學知識和概念這條老路上,這不僅斷送了大學哲學課在大學中的命運,而且抹殺了學生對哲學課的興趣,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一系列問題也正從一個側面反映這種弊端。本文以概念圖為基礎,探求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以達到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目的。
一、概念圖理論
(一)概念圖理論的概述。
概念圖是19世紀60年代由康乃爾大學的諾瓦克(J.D.Novak)博士根據奧蘇貝爾(David P.Ausubel)的有意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教學技術。諾瓦克博士認為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下的有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它是一個表示概念之間相互關系的空間網絡結構圖,有四個基本的組成部分,分別是概念、命題、交叉連線和分級結構(Novak,J.D,Gowin D.B,1984)[1]。作為一種科學的教學策略,它可以主動自覺地在教學活動中幫助教師與學生提高教與學質量。
(二)概念圖理論的認知心理學基礎。
1.有意義學習理論
奧蘇貝爾(David P.Ausubel)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關于人學習的認知理論,他認為,人的學習應該是意義學習,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因素是學習者已掌握的知識。當學習者把學習內容與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時,意義學習便發生了(David P.Ausubel,1998)[2]。
2.圖式理論
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勒通過實驗發現,我們對語篇的記憶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復制而是解釋性的,這一解釋過程運用所接觸語篇中的信息連同與手頭語篇相關的經驗一起構建出一種思想表達(Bartlett,1932)[3]。這里所指的過去的經驗并不是單一的事件或經驗的簡單堆積,而是組織好并易于駕馭的事物形態。他把這一結構塊稱為“圖式”。圖式是個不斷發生作用的既存知識結構,當遇到新事物時,只有把這些新事物和已有的圖式相聯系才能被理解,因此圖式又被稱為認知框架。
3.認知負荷
認知負荷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所必需的心理資源的總量。認知負荷理論是澳大利亞心理學家約翰?斯威勒(John Swelter)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來的,其理論基礎主要是資源有限理論和圖式理論(施良方,2001:P265-267)[4]。資源有限理論認為人的認知資源(主要表現在工作記憶容量上)是有限的,而任何學習和問題解決活動都要消耗認知資源,都有可能造成認知上的負荷。認知負荷理論為影響認知負荷的基本因素有三個:①學習材料的組織和呈現方式;②學習材料的復雜性;③個體的專長水平(即先前知識經驗)。概念圖可以降低無關認知量的消耗,同時通過讓學習者制作概念圖可以讓學習者隱性的認知結構外顯,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習者現有知識的水平,使學習的新內容建立在學習者現有的水平之上,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哲學學科的教學特征
(一)哲學教學要以問題為中心,注重抽象理性思維能力的訓練。
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經驗領域里的客觀對象,而是超驗的對象,具有最大的普遍性。而且,哲學家們在所有問題上都是爭論不休的,哲學問題從來就未曾達到一個統一的、終極的答案,只存在著圍繞哲學問題而產生的不同解答方式,而這種種解答方式沒有一個可以最終解決這個哲學問題,因而它們都是“平等的”、“等值的”、“多元的”(佩維奧,2003)[5]。一個好的哲學家并不向人們提供哲學問題的現成答案,他的答案只屬于他自己,但他的問題卻屬于我們大家,屬于時代、民族乃至全人類。哲學研究對象的超驗性決定了其結論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和確定性。這反映在哲學教學上就必然以問題為中心,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哲學教學要以心智參與、對話互動為教學形式。
哲學是一種思想活動,一種通過抽象的理智的概念構造來進行的思想活動。各種哲學觀點、理論和原理,是這種思想活動的成果和進一步展開這種思想活動的前提。哲學是思,活生生的思;哲學家在不斷地思,無窮無盡地思。連綿不絕之思構成了哲學深厚久遠的傳統,所以主體心智的參與是形成思想的關鍵。哲學作為一種思想活動,是精神的產物和人性的結晶,是由哲學家的個人氣質、性格和心理等因素相配合而形成的東西,帶有強烈的人性和主觀性色彩。這就決定了哲學教學必須以對話互動、心智參與為教學形式,從而也就成為哲學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最大區別。通過對話我你均走進了對方的內心世界,體驗著彼此之間思維的樂趣,感受著彼此的激情與沮喪;領會著彼此獨特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這是一種精神求索的過程,它能激發人精神上的、心靈上的呼應、震蕩和激動。這種精神、心智的參與是超越一切時代與地理條件制約的,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師生共同進步提高,一起領略哲學的魅力。
(三)哲學教學要以人格鑄造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為最終目標。
哲學與科學不同。科學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在這個層面上哲學是無以匹敵的,如前面所述,哲學是思,活生生的思。思有何用?對于人類來講,思是人與獸的區別標志之一;對于個人來講,思是個人學習獨立思考、謀求精神自由的唯一途徑;對于世界來講,哲學作為思想和理論,能夠影響人的行動,推動人的實踐活動的展開,并且最終導致人類生活于其中的整個現實世界的改變。哲學對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對社會的影響是以理論先聲為主要形式的。所以哲學教學應豎起“思想自由、人格高尚”的大旗,在學生的心田播撒人文主義的種子,真正關注他們的內心,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四、概念圖理論在大學哲學教學中的優越性
(一)概念圖是一種知識的組織與呈現的工具。
概念圖由概念、連接線和連接語構成(Novak,J.D,Gowin D.B,1984)[1]。概念又稱為節點,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規則屬性,通常被放在方框或者是圓圈中。連接線就是圖中概念之間的連線,用來表示概念或命題之間的關系,位于連接線上的連接語則用來具體說明概念或命題之間到底是如何聯系的。哲學家的思想是通過一系列的原理和觀點體現出來的,要想掌握哲學的智慧精神首先就必須抓住哲學中的基本概念。這時使用概念圖,可以幫助學生將書本的知識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抓住基本概念,以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從總體上、宏觀上把握知識的體系。
(二)概念圖是幫助學生學習哲學的有效工具。
概念圖是一種空間網狀結構,最概括的、最核心的概念位于圖的最頂層,最一般的、最具體的概念位于最底層。因此,概念圖可以直觀地、清晰地呈現概念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從整個概念網絡中幫助學生把握各個子概念及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而區分概念是學生學習哲學的一個難點,幫助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就是一道坎。因此,概念圖是幫助學生學習哲學知識、理清哲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保持所學思維的一種最有效工具。
(三)使用概念圖時可以用相關的下位概念來幫助學習者理解所要學習的概念。
概念圖可以簡潔明了地向學生展現哲學原理、觀點的邏輯論證過程,由于哲學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必然要使用較多的材料進行論證。現行的哲學教材引用的材料較多,涉及的內容既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又有其他方面的,這就要教會學生怎樣用哲學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而概念圖能夠以概念網絡的方式將復雜的思維過程簡潔化、可視化,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概念圖運用于大學哲學課堂的探討
哲學學科自身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其在教學法上的獨特性,而概念圖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其在教學法上的這一需求。
(一)新課堂模式的理論背景。
杜威(Dewey)是世界現代教育的開創者。1916年,杜威出版了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Democracy and Education》,該書全面反映了杜威對教育的深刻認識。他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就是兒童的生長,就是對兒童經驗的改造(Dewey,1985)[6]。因此,在教學法上,杜威從實用主義的認識論和真理論出發,提倡“從做中學”,要求教學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并且依托于兒童的現實生活;教學應為兒童設想,以兒童活動為依據,以兒童心理為根據。
(二)新課堂模式的基本原則。
1.學生為中心
在哲學課堂上,知識的問題首先是作為一個思維的問題呈現出來的,而思維的問題又是以一個自我意識問題擺在學生的面前。直覺、質疑、反思、理解和表達等一系列生命情態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義,成為學習活動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哲學課堂里,學生個體生命當下的體驗和直覺對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重塑其人格結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書本知識的基本概念,其有效性必須經過個體經驗的檢驗過濾,并以獨特的方式與個體的生命體驗相結合,生成帶有個體經驗印記的種種變體,成為生命個體人格和能力的新延伸。在這一過程中,生命體驗不再是單一向度的信息加工,知識的普遍性從屬于學習者生命個體的本真體驗,教師必須從講臺上的傳授者退居為幕后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支持者,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直接面對知識本身,充分展開直覺、質疑、反思、理解和表達等一系列至關重要的生命情態,使學習成為生命飛揚的一種形。
2.以概念圖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必然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概念圖為中心,作為一種先行組織策略,先于教材呈現,概括性水平高,通俗易懂,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或直觀材料概況出相關章節的主要內容。
(二)課堂的組織。
課堂組織包括三個先后繼起的學習階段:自主學習階段、合作學習階段、互動式學習階段。
自主學習階段是學習的第一階段,其任務是熟悉將學知識的基本概念,掌握邏輯體系,聯系個體人生體驗和已有知識,發現和提出相關問題。該階段的任務由學生個體在課前獨立完成,是第二階段的合作學習得以順利展開的保證。
合作學習是學習的第二階段。這里所說的合作,指的是學生之間在課前或課后的相互合作。在本課堂系統中,學生被編為若干長期活動、榮辱與共的學習小組,每組4-6人,輪流承擔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對當下所學知識的理解并提出相關問題的任務。因此,在課前,當值的小組必須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合作學習,商議并確定本組將要在課堂上進行陳述的要點,然后進行分工,各自調動一切可用資源(查閱相關資料,與人切磋,小組再討論等),準備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對相關知識最有心得的理解。
互動式學習是學習的第三階段,是課堂上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對話式互動。在課堂上,當值小組的成員輪流上臺展示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出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在每一陳述完結之后,陳述者必須繼續站在講臺上,或是接受其他小組同學的質疑,回答他們的問題,或是回應其他小組同學對他所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作為生生互動之補充的是師生互動。其中教師的任務有三:對生生互動中學生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提出教師的思路;對生生互動加以適當引導,使生生對話不斷拓展和深入;對生生對話加以點評,指陳得失,褒揚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對之加以進一步的拓展。
六、結語
概念圖是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的重要工具,把概念圖引進大學哲學課堂,不僅符合哲學本身的學科特點,而且符合廣大學生的認知心理學特征,極大地鼓舞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不斷構建和重構自身的知識體系中,促成自我概念的改變和完善,以培養創新思維,實現大學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轉變。
參考文獻:
[1]Novak J D,Gowin D N.Learning how to lear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56.
[2]Novak J D.Learning,creating and using knowledge:concept map TM as facilitative tools in schools and corporations[M].Mahwah,NJ:Lawrence Erlba um Associates,1998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2versity Press,1932.
[3]Bartlett1 F1 C1 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2versity Press,1932.
[4]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