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8: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積極心理學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積極心理學特點

篇1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特點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8-0067-03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收入差距不斷增大,各種物質刺激、激烈的競爭給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帶來了愈加沉重的心理壓力,針對這一群體的心理幫扶工作已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有調查表明,相比普通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更容易出現自卑、焦慮、孤僻、抑郁等負面情緒,其心理問題更為突出[1]。當前在積極心理學思潮的影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始從傳統的“問題式、病理式”模式,向“預防問題,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注重人性中的積極潛能”轉變。Luthans和Youssef等人提出了“積極心理資本”這一概念,積極心理資本是個體的積極心理狀態,包括自信(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堅韌性四個方面[2]。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普通大學生群體積極心理資本的研究[3,4],對于家庭經濟困難這一特殊群體積極心理資本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擬詳細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特點,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實證依據。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選取天津市各大高校共1330名大學生,其中有效樣本1216名大學生。其中,貧困生434名,非貧困生782名;貧困生中男生154名,女生280名,平均21±1.8歲。貧困生是指在校期間基本生活費用難易達到學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標準,無力繳納學費,申請了助學貸款的學生,由學工部門組織認定。

采用張闊等人編制的積極心理資本問卷。問卷包括四個維度:自信、韌性、希望、樂觀,共26個題目。問卷采用利克特七點量表進行。4個子問卷的α系數分別為0.86,0.83,0.80和0.76;全問卷的α系數為0.90。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將積極心理資本問卷(PPQ)裝訂成冊,以班級為單位發放問卷,進行集體施測。在做答前,主試向被試宣讀指導語。問卷的施測不限定時間,被試回答完畢后當場回收,剔除有較多漏答或做答不認真的不合格問卷,最后得到有效問卷。將原始數據匯總,通過TXT建立數據庫,導入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統計方法包括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差異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非貧困生在自我效能方面顯著高于貧困生,在其他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石艷華的研究:“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總體相差不大”[6]。這說明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差別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來高校對貧困生的關注較多,做了多方面的貧困生心理疏導工作,對提升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初見成效。但是貧困生的自我效能方面仍需要提高,這說明因為經濟原因,貧困生的自我評價還較低,容易形成自卑,也容易引起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視這方面的問題。

(二)貧困生積極心理資本的性別差異

由表2可以看出在貧困大學生中,男生在希望、樂觀方面顯著好于女生,在其他方面男、女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原因可能是:第一,女生一般比男生更敏感,所以家庭經濟困難的女生會比男生更在意這一點,更容易自卑。第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期待以及家庭觀念、學校教育中,男性均被認為是學習、生活中的強者,而女性則較弱一點,所以外界對男性比對女生有更多勇敢、拼搏、堅韌、積極向上的期待,女性則有可以溫柔、哭泣、膽小等的期待;故男貧困大學生較女貧困大學生有著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因此在貧困大學生中,男生在希望、樂觀方面顯著好于女生。該結果與石艷華的研究――“女貧困大學生的希望水平高于男貧困大學生[6]”以及潘清泉、周宗奎等人的研究――“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資本不存在著性別差異[7],只是其中的自信維度男生顯著高于女生”均不一致,可能是測量工具和對象存在差異造成的。

(三)是否班干部的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的差異比較

由表3可以看出在貧困大學生生中,班干部在自我效能、希望、樂觀方面極其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的貧困生。原因可能是:①作為班干部的貧困大學生,最初競選班委也是想通過這一平臺得到鍛煉,并且深知自己作為班干部的責任,所以便會認真履行自己作為班委的義務,用心做好每一件事,隨著活動的累積,他們在同學、老師心目中的價值也就愈發顯現出來,這對于他們提升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②貧困大學生認為自己相比較非班干部的貧困生來講,在大學的班干部經歷必然對其自身將來的工作、社會生活有著較大幫助,所以他們對未來的生活懷有很多的憧憬與希望。③身為班干部的貧困大學生與同學、老師交流的機會顯著多于非班干部的貧困大學生,所以能夠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老師、同伴的支持與鼓勵,對其提升自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有較大幫助。

(四)不同年級、是否受資助、是否獨生子女的貧困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差異比較

貧困生是否獨生子女、不同年級、是否受資助對其積極心理資本沒有顯著影響。可能的原因有:①該項研究中的大學生的普遍年齡為21±1.83歲,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正處于青年中期,該時期的心理發展是較為穩定的;并且各年級貧困大學生在學校的日常行為活動沒有較大差異,所以對于其積極心理資本等心理內容的影響不大。②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是否受資助對其心理得影響不大,因為他們深知學校或社會的資助只是解決一時的難題,但要想改變自身條件、家庭狀況更多的還得靠自己的努力,所以他們更傾向于通過自助來實現自我的價值,因此是否受資助的貧困生的積極心理資本沒有顯著性差異。

四、研究Y論

本文通過調查發現,貧困生在自我效能低于非貧困生,做其他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貧困生的總體積極心理品質與非貧困生差異不大,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著重關注提高貧困生的自我效能感,避免出現其他心理問題。在貧困大學生中,男生在希望、樂觀方面好于女生,這一點提示高校教師要尤其關注貧困生中的女生,她們相比男生比較悲觀,對未來缺少信心和期待,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研究還發現,在貧困大學生生中,班干部的積極心理品質明顯好于非班干部,這也提示我們,可以通過讓貧困生多參與班級、社團活動,有助于提升多方面的積極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陳桂蘭.心理資本視角下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18):38-39.

[2]Luthas F,Avolio B,Walumbwa F,et al.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249-271.

[3]鄒媛園,魏書堂.大學生心理資本、成就動機與學習倦怠的相關性[J].商洛學院學報,2016,(8):15-16.

[4]張佳.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0):22-23.

[5]張闊,張賽,董穎紅.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1):58-64.

篇2

【關鍵詞】心理特點;高中學生;教學建議

1.高中學生基本的心理特點

1.1 智力水平相對初中階段進一步發展,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增強,思維活躍,喜歡變化,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具有巨大的學習潛力。但相當部分同學學習的自主性差,學習動力缺乏,學習表現懶散。各年級無明顯差異。

1.2 學生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心理沖突明顯,在學習、生活上表現有很強的上進心,但行動力不夠、自信心不足。各年級無明顯差異。

1.3 學生的社會情感日益豐富,理智感、審美感發展日趨成熟,友誼感、道德官有了新發展。但的情緒反應強烈、不穩定,具有兩極性。

1.4 學生性意識有了顯著的發展,早戀現象隨年齡增加有上升趨勢。

2.教學的建議

2.1 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現代教學理論以“刺激S―心理過程O―反應R”學習理論為指導。強調學習過程中的內部心理過程O,它的實質是教學以發展學生的心智為主,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激發人的潛能,鼓勵和支持個性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更大程度上是一名向導和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而不是建立在學生被動與無知基礎上的專斷的權威。

2.1.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個性傾向性動力系統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動力源泉。如果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并發出極大的學習激情,進而形成一種優勢的意識傾向。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學生既是貪玩的、不自覺的、不成熟的,同時又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以及巨大發展潛力和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學生求知成才欲望是主流,關鍵是看教師如何去激發。教學中吸引學生聽課是第一,只有讓學生聽的課才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誘發學生愉快、輕松的積極情感才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行動,進而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相反,壓抑、煩悶等消極的情感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2.1.2 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新的教師觀認為:教師的角色是主導角色,教師不僅要研究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學生如何“學”。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標。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表現在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的方法方面。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要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才能得以實現。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教師對所教科目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及時、適時的指導,可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去,隨時發現問題隨時提醒。如,課堂講課中哪些內容該做筆記、如何做,要隨時提醒,反復強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其次,教師要重視加強對學生合理安排課余時間和適應高中緊張學習特點的指導。

2.1.3 教學設計個性化、人性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因材施教,每個學生均有其缺點和特長,承認學生個體差異,設立個性化、人性化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模式,多設案例,多使用直觀感性的教學語言導入主題,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想象、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信心和能力感。跟據學生差異,制定學生發展性評價模式,既要重視學習效果,也要體現學習的過程。教師要注意多表揚、鼓勵,培養學生自信心,鼓勵基礎好的更上一層樓,讓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引導學生戰勝自我,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成不驕,敗不餒,及時總結、提高。這樣,能使學生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面對各種困難,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

2.2 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塑造學生的成才心理品質。成才是要付出努力的,高中階段學習任務非常艱巨,要學到真本領,就必須加倍努力。

成才的人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自我控制能力是成才的核心,塑造成才心理品質的過程就是增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過程。可以有以下途徑:

一是發揮榜樣教育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對人生觀可塑性極強的高中生,通過典型引路,激發學生對高目標追求的欲望。典型可包括偉大人物、班內或校內的先進人物、學校已經畢業考上大學本科的優秀學生等。組織學生學習優秀校友的先進事跡,請其中一些校友回母校作報告,以其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教育學生珍惜學習機會,立志成才。有了學習的榜樣以后,關鍵是讓學生找出自己與榜樣之間的差距及原因并制定切實的計劃,逐步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是經受挫折,穩定心態。挫折感是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于遇到障礙和干擾,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學生面對挫折要保持一種平穩的心態,坦然地經受挫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學會自我心理調控的方法,保持良好的自我情感體驗,維護心理平衡,在困境中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2.3 創建團結和睦的班集體,為學生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教師既是班級的組織者又是班集體的成員,應與學生共同創造良好的班風。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班風建設的主體,認識到班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班風建設的具體任務和目標。教師可以開展班風問題的討論,提高學生的認識,統一目標;同時可以開展自評、自控的形式,讓同學們自己評分,相互監督。讓學生就主動積極地開動腦筋、想辦法、提建議;通過民主集中的辦法創建團結和睦的班集體,營造良好向上的學習氛圍。

2.4 正確引導異性同學間的交往,減少早戀的消極影響。早戀現象禁而不止是學校教育的一大難題。對早戀問題,宜疏不宜堵。要引導異性同學間正常適度的交往。正常適度的異往有積極意義:一是促進互補,健全人格。男女生是有差異的。男女生經常在一起學習、討論問題,可以互相影響,取長補短,差異互補,提高智力活動水平和學習效率。廣泛的人際交往,可以使差異較大的人格相互滲透,人格互補,人格健全,使性格更為豁達開朗,感情體驗更為豐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二是豐富感情。人際交往間的感情是豐富而微妙的,兩性的感情特點是有差異,在異往中獲得的感情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尋不到的。

篇3

【關鍵詞】中職學生;心理特點;教育方式

職業教育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和諧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努力提高學生在校所受教育的質量,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職業技能人才,正成為全社會越來越關注的一個方面,而其中對中職學生心理特點的研究和心理健康的輔導是整個職業學校教育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職業學校在讀的學生正處于身心急劇發展的轉折時期,而且不少學生經受了不良的求學經歷,導致中職學生呈現出獨特的心理特點。學生的心理狀態影響學生的學,制約教師的教,也關系學校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只有了解、掌握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狀況,我們才能進行正常、有效的教學,才能實施對學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證職業學校學生的成人成才。

中職學生的學習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發展方向由升學向就業轉變,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相應會發生巨大的轉變,在這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困惑或問題。但因為思想觀念、教學內容的傳統性,對學生心理特點的研究卻往往是職業學校在教學與管理中容易忽視,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的一個方面。因此,掌握并分析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特點,并加強對他們心理健康的教育顯得無比重要和迫切。

一、中職學生的問題行為現狀

筆者曾在省重點高中任教過,到中職學校任教兩年多的時間內,真切感受到中職生跟高中生的差別很大,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點:

首先,不少中職學生缺乏責任感,急需進行責任感教育。好幾次遠遠地透過課室窗戶看見學生在做一些違紀的事情(比如上晚自習打牌),但是當你走過去的時候他們已經將違紀行為收斂起來了,那么不管你說什么,他們基本上都不會承認自己做過違紀行為,并且態度和語氣很堅決,就像真的沒做過一樣,沒有一絲的內疚和不安。也就是說,他們喜歡推脫責任,做過的事、犯過的錯只要不是當場被抓,就會一味否認,缺乏擔當,但是這樣一種面對問題的態度往往會使得問題更加糟糕和突出,對于他們將來的生活非常不利,對于社會的健康和諧也是不利的。

其次,中職學生自信心嚴重不足,對生活很茫然,因而對自己持放任的態度。學校的不少班主任當發現班上有很難管教的學生時一般會嘗試送到心理輔導室來,試圖通過心理輔導矯正他們的行為。在跟這類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不少學生讓人感覺至少是比較遵守紀律的一類孩子,與班主任的描述相去甚遠。深入了解之后,才發現他們都是因為不自信、茫然而變得放任,破罐子破摔。談話中我常會對根據他們的述說中的一些正面點加以肯定和鼓勵,談話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再次,大多數中職生在學習上和生活上都比較被動,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少還存在情緒控制問題。這一點與中職生缺乏自信有一定的相關,因為對自己沒信心,覺得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而干脆什么都不嘗試,被動承受,導致中職學校中需要接受個體心理輔導的學生很多,但是主動會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很少,因而個體心理輔導工作開展面比較受限。

二、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

透過以上的中職生問題行為現狀,可以發現,中職生呈現出很多獨特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

自尊又自卑。人人都有自尊心,但由于后進,得不到自尊而自卑,由于自卑又對各方面的刺激就更敏感。中職學校學生,很多是升高中或重點高中落選的,而且很多來自農村或貧困家庭,再加上人們的傳統觀念,普遍認為就讀職業學校前途不佳,從而使之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都自我感覺低人一等。但這樣的學生自尊心一般都比較強,他們特別看中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強烈希望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別人的注意和尊重。

好勝又無望。青少年爭強好勝,但屢遭失敗,產生失望,又不甘心,便出“歪風頭”以滿足自己的好勝心,因而不少中職生會出現一些過激的言行,或者喜歡以一些異常的行為方式來獲取他人的關注。

渴求信任又對立。他們內心渴求信任,由于行為不良、學習不好遭人冷眼,得不到信任,因而產生逆反心理,喜歡跟人對著干,特別是與權威人物對著干。但事實上,如果能夠給予他們一些信任,相信他們能行,他們也能將一些事情做得很好。

責任心散漫且自制力差。長期在學校的不良經歷導致他們慢慢地習慣了犯錯和推卸責任,這是一種最基本自我保護的防御方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習慣了不去約束自己,因而自制力越來越差。

對朋友定位不準,正確處理與集體關系的能力尚待提高。中職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普遍存有自私心理,對同學、學校的關心不足甚至漠視,面對利益選擇時,主要從自身角度進行考慮,對奉獻意識和集體意識缺乏足夠的認識。另外,由于特殊的成長經歷,他們中不少心態有所偏差,對待與朋友的關系理解不夠,過于感情、義氣用事,當朋友有困難或受人欺負時,不分青紅皂白,堅決站在朋友一方,甚至大打出手,即使因此受到處分也義無返顧。

對異性的興趣大增,非常注意自我形象。中職學生處于性生理高度發達而性心理尚不成熟的時期,為了了吸引異性的注意,他們會前所未有地關注自我的形象,非常注重外表,喜歡攀比。同時,由于環境、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內心寂寞,道德倫理觀念薄弱,他們慢慢會把對父母的依賴和愛逐漸轉移到異性身上,故對性的關心和早戀現象在中職學校學生中比較普遍,甚至有的出現不良的性心理。

三、對中職學生的教育方式探討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些心理特點,導致中職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難度較大。但也正是因為有這四個鮮明的特征,充分說明中職生其實是完全可以引導好的,他們有動機,甚至比高中生有更強的動機;因為從小多次被否定的經歷,他們比高中生更需要關愛和尊重,同時也更需要做好道德教育工作,讓他們明辨是非對錯,懂得感恩,勇于承擔責任,防止他們誤入歧途。因此,我認為對于中職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可以從三個方面下手——賞識教育、責任教育和感恩教育,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入手:

抓住小閃光點,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信。在物質文明相對富足的今天,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賞識,其本質就是愛的需求。學會賞識,便抓住了教育的本質。中職學生長期缺乏尊重和賞識,猶如常年缺水的樹苗,渴望愛的滋潤,因此對他們的賞識尤其意義重大。可以嘗試從肯定學生身上的小閃光點開始,慢慢地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勢,讓學生漸漸重獲自信。

適時開展主題班會。兒童心理學專家朱智賢說過:“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常與行為品德有關。”不從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針對性的主題班會在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經常開展以“悅納自我”、“懂得感恩”、“承擔責任”、“學會欣賞”和“職業生涯規劃”等為主題的班會課,并將這兩個主題不斷從其他側面深入推行下去,讓中職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開展家校聯系活動,讓家長真正加入孩子的成長教育當中,充當好引導者和體驗分享者的角色。開展賞識教育、感恩教育和責任教育,學校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家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父母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學生除了寒暑假,平時的生活基本是學校和家庭兩部分的銜接。經常與家長聯系,尤其是借助于電話這一快捷的通訊工具,可以及時交換學生的有關信息,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這樣一方面可以加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及時獲得教育效果的反饋信息,對于工作的改進很有利。此外,不少中職學生的家長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技巧,如果能夠加強家長學校工作,經常性地開展一些家長課堂之內的實用性強的講座,讓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將可以最大程度地移除家庭對于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有巨大的益處。

加強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斷提升個體心理輔導和校內大范圍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質量。心理健康檔案數據顯示,中職學校學生存在各種家庭問題的比例超過30%,學生父母教育方式上存在問題的更是在多數,加上中職學生特殊的成長經歷,導致中職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和困惑,如情緒控制問題、自我認識問題、人際關系問題都比較突出,因而光是一般教育手段的有效性非常有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全方位和高密度的滲入。提高個體心理輔導的受眾面,面向全校學生固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不斷提升課程質量,加大廣泛性心理健康的力度和幅度,成為提高中職學校學生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邱月香,鐘其學.賞識教育如何應用于培養中職學生心理素質[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0(6).

篇4

一、低年級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低年級兒童的年齡通常處于6歲至10歲之間,其大腦和神經系統平穩而均勻地發展,學習成了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的社會活動變得復雜化和多樣化。同時根據皮亞杰的兒童思維發展理論,此階段的兒童思維主要還是具體形象思維,并開始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為了適應環境,兒童的個性、認知能力、社會適應都在快速發展并呈現其特有的特點:

1.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模式

具體形象思維是人最基礎的邏輯結構。具體形象思維即是運用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以及對表象的聯想所進行的思維。這就意味著兒童的思考無法憑借概念、判斷和推理來進行。其思維活動基本需要依賴具體的形象和事物。比如他們在計算一位數加法時,均以數手指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同時,此階段的兒童的思考方式往往是單維度的。例如說相同體積的水,分別用底面積較大的杯子和用高度較高的杯子裝,極少此階段的兒童能夠判斷出哪一個杯子的水比較多。他們會用僅僅一個維度比如高度來判斷,尚未能夠使用兩個以上的維度。

2.尚未能從事物的屬性上來理解概念

概念的教學是小學低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概念的理解需要兒童對有相同屬性的事物進行概括,但尚在具體形象思維的低年級兒童往往還不能做到這一點。由于智力尚未完全發展和缺乏生活經驗的緣故,此階段兒童往往不能從事物的本質屬性上來認識事物、掌握其概念。

3.注意力容易分散

很多教師都會抱怨說一些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這也是家長常常擔心的問題。但必須要明確的是兒童的注意力相對于成人來說本身就要短暫得多,這并不是大問題。兒童對整個世界都懷有好奇心,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感興趣,這是兒童的天性,也是他們學習興趣的源泉。真正因病態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只有極少數,教師和家長都不必因此過度苛責兒童。對于兒童旺盛的求知欲,教師應該做到控制大于抑制。小學兒童的學習相較于學前兒童的學習區別在于,其具有更大的社會性、目的性和系統性,另外還有強制性。課堂教育的部分意義就在于教學生學會自我控制,這將會對兒童今后的社會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

4.模仿是兒童學習的重要方式

對于缺乏經驗并且尚未形成學習策略的兒童來說,觀察和模仿是他們重要的學習方式。他們的模仿對象很多:家長、教師、周圍的同學、電視里的情節等等。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之父班杜拉曾經做過著名的觀察學習實驗,證明了以上這些角色的示范作用。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機制理論中也提到了認同這一個心理機制:“兒童無意識的,有選擇性地吸收、模仿或順從另外一個一般是自己敬愛和尊崇的人或團體的態度或行為的傾向,以對方之長歸為已有,作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去表達,以此吸收他人的優點以增強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納等方面的感受,掩護自己的短處。”

5.兒童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依賴于外部系統

人的自我評價能力是基于對自己平時的行為活動的分析和總結。低年級的兒童對自己的自我評價一般都基于具體的外部描述:例如姓名、班級、學校、家庭住址以及身體特征等等。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才能夠逐漸對自己做出客觀的評價。因此,家長和教師對此階段兒童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研究表明,在低年級兒童看來,老師是最權威的代表。因此,教師切不可對兒童作出過激的評價。因為這會對兒童造成無法愈合的傷害,若不能很好地解決還有可能影響到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未來性格的養成。

二、針對低年級兒童以上特點進行教學的幾點體會和建議

1.盡量使用實物教學

為了提高學習效率,讓兒童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上課內容,加深他們的印象,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實物教學。例如要解釋植物的結構的時候,不妨直接找一顆青菜來向孩子們指出植物的根、莖、葉的特點。許多西方國家的小學教師在給學生上課時,經常會把學生帶出教室,帶領指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自然。這不僅能加深學生的印象,而且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依照我國的國情,雖然我們的條件還不允許讓學生在上課時間走出校園,但也可以找出課堂所需的實物替代。即使不能夠拿出實物,那么最好也能夠找到照片或圖片。

2.耐心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涵義

概念是在頭腦里所形成的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雖然有時候兒童可以說出某一個概念,但其實他們并不真正了解這個概念的真正含義。比如同事女兒她知道太陽從東方升起,但是她并不知道“東方”的實際意義。兒童知道蘿卜和青菜是蔬菜,但當你指著廚房里的冬瓜問其是否蔬菜時,兒童卻回答不上來。因為他還缺乏歸納的能力。

3.游戲能夠培養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許多教育理論都提到,學校是一個幫助兒童學會規范和自我控制,以便其日后融入社會的地方。人都必須要學會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這種能力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而增強。游戲是低年級兒童上課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之一。合適的游戲可以延長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而合適的競技類游戲能夠刺激兒童高效率完成學習,培養兒童即時反應和策略的能力,另外一方面還可以讓兒童學會合作,理解到在達到目的的同時也要遵守規范,這樣的成績才能被認可。

4.教師應對學生做出全面性評價

調查表示,將近100%的低年級的學生都認為必須要聽老師的話。兒童剛進入小學時幾乎都對老師充滿了敬畏。小學低年級也正是皮亞杰所提到的認知發展中的權威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兒童極為重視老師對他們的評價。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老師對兒童的評價應該全面,不應該只與學習方面有關,而且要以正面評價為主。兒童的任何一個小小的優點都值得鼓勵,比如動手能力強,衣著整潔等等。即使是孩子說自己以后想成為一名清潔工,這都是值得鼓勵的,我們不能夠用成人的視角來看待兒童的世界。有道是:“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篇5

隨著社會及醫療條件的不斷發展,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進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1]。由于尿毒癥本身疾病的影響和經濟、治療因素及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原因,老年透析患者會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應。針對老年病人的心理需求特點制定出適當的護理對策,可以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真正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2]。我院成立血透中心13年來,始終本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曾先后治療和護理老年透析患者100余位,在歷次的患者滿意度調查中,患者的滿意度始終維持在98%以上。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也積累了一些護理心得,下面就淺談老年透析患者的幾個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

1焦慮、恐懼心理

此心理問題多出現在老年透析患者患病初期,剛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期間,且焦慮恐懼反應較其他年齡段透析病人更為強烈。一方面恐懼透析治療帶來的痛苦,如:動靜脈內瘺穿刺時的疼痛及透析過程的并發癥,另一方面由于血液透析是一種終身治療,血透費用較為昂貴,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但自己一輩子的積蓄要花掉,而且會給子女帶來經濟負擔。

護理對策:護理人員經常陪伴在老人身邊,詳細地講解疾病知識,告訴患者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透析治療所帶來的痛苦與并發癥是可以減低到最低程度的,護理人員應努力提高內瘺穿刺水平,減輕患者疼痛;同時告訴患者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農村新農合的普及,血液透析相關費用雖然昂貴,但絕大部分的費用醫保是可以報銷的,患者只要出一小部分費用,以消除患者來自于經濟方面的焦慮感。

2頹廢、孤獨心理

對于退休不久的人來說,幾十年一直忙碌而有規律的生活工作,一旦退休停止工作,會感到茫然,無所適從,對突然改變的生活規律極不適應,感到孤獨無援[3]。特別是突然查出患有“尿毒癥”這不是癌癥又勝是癌癥的疾病,他們會意志消沉,情緒低落,一下子接受不了事實。

護理對策:建立與病友情感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獨寂寞的最好方法。介紹幾位透析年數較長、生活質量又高的患者給他(她)認識,促進同病相憐患者之間的交流,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3病人角色強化,自私心理強

患者始終認為自己患有不治之癥,時常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其配偶及子女整天圍著他(她)轉,很少為家人著想,稍有不如意就表示不滿,甚至不愿接受治療和護理,處處計較醫務人員的言語和態度。

護理對策:護理人員應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患者,耐心、細致地去護理他們。主動詢問患者的病情和家庭、生活情況,深入淺出地告知患者,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來說,只要積極地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和護理,他們完全可以回歸社會,不要始終給自己戴上“病人”的帽子。因為通過每周三次的規律透析,他們在生理機能上和正常老年人沒有太大的區別,可以和正常老年人一樣,幫助子女去接送孩子上、下學,照樣可以參加豐富多彩的老年生活,如:下棋、讀書、跳舞等。

4悲觀、厭世心理

部分老年透析患者在得了“尿毒癥”之后,覺得自己在肉體上承受較多痛苦,還要在經濟與精力上拖累子女、老伴。特別是家庭遇到重大事故時就一蹶不振,甚至企圖自殺。

護理對策:此時護士要打開老年透析患者的心理之門,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當好聽眾,使患者的痛苦有渠道釋放,并教會患者自我心理疏導的方法,積極地面對現實,激發患者對生命的留戀和對家庭、子女、社會的責任感。護士積極地調動家庭、社會支持系統,與患者家庭成員有效溝通,除了物質支持外,患者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家屬要給予患者足夠的耐心與寬容。同時護士利用“腎友俱樂部”的平臺,開展各種各樣的有益活動,幫助腎友間建立聯系,通過相互交流與溝通,緩解不良情緒,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5不合群,被害妄想心理

由于尿毒癥腦病的因素或患者個性性格特征的原因,有部分老年透析患者平時很少與他人交流,在他人交談時,會堅定地認為別人在議論他(她),甚至對工作人員的正常治療操作都不信任,存在戒備心理,病態地判斷工作人員會加害于他(她),以女性患者較為多見。

護理對策:糖果效應,用心護理。對于此類患者,護理人員想要走進她的內心較為不易,但只要用心去做,心誠所致,金石為開。首先,為患者提供更為先進的血液濾過、血液灌流技術,必要時請精神科會診,給予藥物等治療。護理人員要認識到患者這是一種病態的狀態,運用護理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去護理患者,切忌不要因為患者的亂猜疑去躲避患者,不然她會認為你對她不夠關心又在心中猜疑。在取得她的一點信任后,她往往會給護士諸如糖果之類的小恩惠,此時護士不要太見外,收下即可,數日后,在患者需要時可以向患者提供糖果、餅干食品,這樣患者會認為你和她的關系好,消除了戒備心理,積極配合治療。此方法用于醫患關系中是否合適還需探討,但在臨床工作中,用“糖果效應”的方法護理此類患者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護理需要血透護士根據不同的心理問題,注重身心統一的原則,制定出適當的護理對策,同時調動家庭、社會支持系統,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 林惠鳳.實用血液凈化護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128-133.

[2] 何蘊芬,楊小梅,陳銳等.入院老年病人心理需求量化評價與管理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16(1):94-96.

[3] 唐翔,張茂君.老年患者心理特點及對策.[J].醫學信息,2010,23(11):4369-4370.

篇6

大學生戀愛心理輔導員正確戀愛觀的培養

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現今大學面臨著很多的心理問題,比如大學生戀愛,高校輔導員要全面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這樣才便于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分析當代大學生戀愛特點和普遍心理,進而詮釋當代大學生戀愛的主要原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價值觀。

一、提高高校輔導員自身的素質,努力學習和掌握心理教育知識,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

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明確學生的教育培養目標,要熱愛輔導員工作,責任心強,工作作風好,嚴于律己,是輔導員教育學生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斷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在工作中積累和總結經驗,才能正確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對癥下藥,成功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輔導員加強心理素質修養的同時也要具備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心理美,要熱愛每個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樂觀向上的心境,輔導員的心理品質是對大學生最好的影響。作為最基層的學生工作者,在知識結構上,除要懂得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要接受對自身的心理健康輔導,了解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并將其運用到具體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性格、興趣、專業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這樣,輔導員可以對不同的事情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使輔導員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導工作更有針對性。

二、要了解學生對于戀愛這個觀念,以及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生理發育成熟、沒有家長和老師的約束、好奇心理、從眾心理、排解寂寞的心理、游戲人生心理、價值追求。大學生戀愛心理主要是這幾種,對于大學生戀愛,大多數人都是不反對。那么,對于大學生來說,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戀愛價值觀,從而自身得到升華。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學生是關鍵。如果不了解學生們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問題的特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便無從談起。了解學生,首先要對學生整體有一個全面把握,對學生的共性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如對大學生活的適應問題、學業問題、過度沉迷于網絡的問題、對感情的困惑問題、對人際關系相處問題、就業問題等。把握好共性問題的同時,還要重點排查有特殊心理問題學生。在新生入學之時,輔導員就要認真了解學生,可以通過新生軍訓、學校體檢結果、和學生逐一談心、可以通過學生干部及宿舍長了解每位學生的基本情況等,及時發現問題、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要盡可能詳實,要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及談心情況,對特殊學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跟蹤觀察。

三、制訂戀愛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利用共性問題分類進行心理輔導。

對于大學生戀愛心理以及各個方面的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有一些是屬于共性的東西,如新生適應問題、大學生感情困惑問題、就業壓力問題等,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心理問題共性特征可以制訂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使同學們能夠正確認識心理壓力,正確面對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進行多種形式的情感交流?,進行戀愛心理交談。

1.與學生進行面對面談心。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便利條件是平時和學生接觸較多,解決心理問題的方式也比較多,其中談心尤為重要。通過談心,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敞開心扉,將心中的郁悶、不快一一傾訴,從而使心情釋放。輔導員通過學生的傾訴也能更進一步了解學生心理癥結所在,對癥下藥,也可以從學生的言談舉止把握學生性格及心理現狀,對學生的問題把握較為真實,并能立即感知談心效果。面對面的談心可以選擇不同的地點。選擇的地點要盡可能地使學生放松和輔導員產生親近感。

2.網絡也是做學生的心理輔導一種便捷的方法。有些學生不愿和輔導員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談心的時候并不會將心中所想真實地告知輔導員,而網絡恰好提供了一個學生和輔導員老師對等交流的平臺。輔導員可以利用QQ、短信、博客等網絡工具和學生在網上匿名交流。這樣增強了學生的隱蔽性,有利于其將心中所想真實地告知老師。在這里學生可以責問輔導員,也可以盡情宣泄苦悶及不滿、尋求幫助。面對這樣一個完全暴露的心靈,是輔導員進行心理輔導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時機。在對學生進行耐心引導的同時,輔導員應注意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可以借機向學生灌輸在日常教育中學生聽不進甚至抵觸的教育內容。

五、加強與心理問題學生家長的溝通

家是溫馨的港灣,學生出現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有很大一部分與家庭背景有關。有些家長比較熟悉學生,但有些家長由于孩子從中學到大學一直不在身邊,學生有什么心理問題也不愿與家長深談,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現狀,學生已出現心理問題家長卻還一無所知。加強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可以和家長聯起手來做學生工作,如果學生的心理誘因在家庭,家長了解學生現狀,進行自我反省,改變家庭氛圍,多給孩子以溫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員制度,及時處理突發事件

篇7

【關鍵詞】 科學課堂教學 心理特點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4(b)-0062-01

初中學生處在人生特定的年齡階段,具有一些該年齡階段所特有的心理特點。而初中科學是一門知識面很廣的綜合性學科,如何讓他們能更快和更好地適應該科的學習呢?近些年來,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收到了一定實效。下面我就談談本人在利用學生心理特點在科學課堂教學設計中運用的幾點做法。

1 根據學生好問心理設計教學

初中學生十分好問,思維十分活躍,遇到一些不懂的東西總是要問個究竟,他們好問的積極性應該得到保護和鼓勵。在科學教學課堂上,如何激發出學生心中的問題呢,我想大多數演示出來的實驗現象,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事例,且樸素唯物、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科學原理,能提供給學生積極觀察、思考和提問的機會。然而,大多數時候學生們自發的觀察往往流于膚淺,隨意且缺乏邏輯性的思考則一般都較為幼稚和散亂,在這種情況下所提出的問題通常顯得不夠成熟,放任自流將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沿著探索科學道理的思路去觀察現象、發現和思考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符合邏輯地提出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出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這樣可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達到聽好課的目的。

案例:我問:“同學們,當一顆子彈從你身旁飛過,你能用手把它抓住嗎?”

學生:“不能。”

我再問:“真的不可能嗎?在歷史上就發生過人用手抓住正在飛行的子彈的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法國飛行員在2000米高空飛行的時候,發現臉旁有一個小東西在蠕動,飛行員以為是一只小蟲,敏捷地把它抓過來,另他大吃一驚的是,他抓住的竟是一顆德國子彈。這名法國飛行員怎么會有這么大的本領?這是怎么回事?我們也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嗎?請大家猜猜看。”

學生議論著。

我說:“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方面的內容。”這時引出課題,進入新課,恰到好處。

教師根據課堂內容經過這樣一番精心設計,將思想性和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使課題的引入豐富多彩,開好了頭,就能上好課。

2 根據學生好奇心理設計教學

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迅速但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比較強烈,對知識有一種本能的渴求。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對某種事物充滿興趣的時候,對與之有關的知識的接受往往迅速而且印象深刻。同樣的,在課堂里學生若對所要學習的內容大感興趣,那么聽講的效率無疑是較高的。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創設一些出其不意、耐人尋味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探究的興趣。

案例:講完《二氧化碳性質》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二氧化碳為什么能滅火?回憶好后,接著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把兩只高低不同燃燒著的蠟燭倒扣在一個大燒杯下,哪只蠟燭先熄滅呢?,少數同學認為高的蠟燭先熄滅,也有個別同學認為兩支蠟燭同時熄滅,絕大多數的同學認為低的蠟燭先熄滅。不同的結論讓同學們的熱烈地爭論起來。學生們一致要求進行實驗來驗證,實驗結果出來了,高的蠟燭先熄滅,為避免偶然性又重復兩次實驗,結果一樣。學生一片茫然,為什么呢?

通過實驗的現象大大出乎原先的預想,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時提出問題,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對相關知識就更加印象深刻更不容易遺忘。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根據學生好動心理設計教學

初中學生由于處在身心發育的高峰期,情緒不太穩定,普遍比較好動。學生好動的特點一般都不太討人喜歡。而實際上,好動是一種思維積極,活躍的外在表現。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要學好科學,除了重視觀察和思考之外,一個較為基本的因素,就是要強調實驗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在這個方面,學生好動的特點剛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因為學生好動,上科學實驗課,他們比較喜歡,只要教師能較好地進行指導和規范,實驗課確實是一個能夠培養學習興趣和促進學習進步的園地。除做好課堂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之外,在時間允許和學生基本上已能達到教學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加插一些簡單易于操作和現象較為明顯的隨堂小實驗,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感性認識,形成較直觀的印象。

案例:覆杯實驗(驗證大氣壓的存在),筷子提米(證明靜摩擦力的存在),快速從豎直放置的鋼筆帽下抽出紙條(慣性現象)等。如果單純局限于課堂之內,效益并不見得有多大,作為一門一切源于實際的樸素的學科的學習,還有必要將其學習的范圍擴大到課堂之外的廣闊的現實環境之中,讓學生們通過親身的體驗去獲得第一手的感性認識,不斷地由實際聯系到理論和由理論聯系到實際,充分體會科學知識的實踐性和實用性。

早在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總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所以教育不能強求一律,搞“一刀切”。在實踐中應該根據每一個人,每一類人,每一個年齡階層的人的心理特點和具體情況,有區別地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措施、方法來進行教育。在科學教學中,應注重觀察和實驗,強調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的態度和習慣,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所以,科學的教學方式應該盡量靈活一點,“花樣”盡量多一些要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然后引導他們去發現、思考和探索科學的真諦。總之一句話,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都喜歡上科學課,這是上好科學課的真諦!

篇8

一、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理論分析

“外語要從小學起”這個理論想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政策的實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受了這個理論影響的[1]。我國并不是第一個提出從小學開始開設英語課的,很多國家都已經有了從小學開始開設外語課程的嘗試。比如說英國,他們從小學就開設了法語課程了[2]。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是否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是否與這一英語教育政策相適應?

(一)二語習得理論分析

英語學習越早越好這一觀點的提出最早是源于Lenneberg1967年提出的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理論[3],在此基礎上,Penfield和Roberts(1959)提出語言習得的最佳時期是在前十年[4]。那關鍵期假說的科學性又有多大呢?就這一問題,馬積善(2006)在他的論文中提出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作為證明:兒童在5歲之前,大腦神經元處于一種相對混亂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所需營養日趨增多,5歲時,其需要量相當于成人2倍[5]。由此看來,語言習得的確存在關鍵期。然而,學術界很多人認為關鍵期假說是建立在對母語習得的基礎之上,對二語習得是否適用不得而知。對此,Rod Ellis(1986)在大量研究結論的基礎之上,提出學習外語的起始年齡較明顯地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速度和效率。在語法詞義和詞匯方面,少年比兒童和成年人表現的更為出色[6]。根據語言學的這些理論,教育部提出的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的外語教學政策是有一定科學性的。

(二)小學生學習心理特點理論分析

《心理學》知識中,人的不同時期階段被劃分為: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7歲);童年期(6、7―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14、15―25歲)等[7]。根據這一劃分標準,我國小學階段的學生以6、7歲―14歲的兒童為主,這個階段的小學生,雖然他們心理和性格上都還不完善,但是他們的認知心理表現為:充滿好奇心、探索精神,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勝心。英語對他們來說作為一門完全陌生的外國語言,充滿了神秘色彩,極易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因此,相對于其他階段開設英語課程,小學生的英語教育在心理特點上是占很大優勢的。小學生處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階段,他們學習英語也因此具備十分有利的因素。

二、我國小學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2001年教育部實施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也隨即實施。雖然為響應國家教育部的號召,我國大部分省市都已經順利普及小學英語教育,甚至在廣大農村地區小學英語學習的熱潮也不甘示弱,但我國的小學英語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教學條件地區差異明顯

我國小學英語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教學條件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首先,農村地區沒有城市發達,相當多的農村地區還處在貧困的階段,它們的學校基礎設施落后,硬件條件極差,很多農村地區的學校教室甚至連最基本的課桌椅都不齊全,更別提如何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由于教師短缺和地區間的不平衡,教師轉崗和臨時上崗在農村地區英語教育中十分常見,非專業的英語教師自身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連簡單的發音都不準確,因此學生受到老師影響,他們所學的英語都不準確。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一旦學會了錯誤的知識和發音,就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糾正,甚至一輩子都改不了。

(二)教學標準不盡相同

隨著小學英語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英語教材的種類也在不斷豐富化、多樣化,全國各地不同的教材已經達到30余種

[8]。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小學英語教育使用的教材都不統一,各個地區都根據自己學校的條件采用各自不同的教材,有的地區選用的是人教版和譯林版,有些地區則是使用《牛津小學英語》、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語》)、Follow Me(《跟我學》)等, 還有一些學校甚至自編教材,教師上課的時候只是用他們自己復印材料當作教材了,這違背了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三)教學方法單一無趣

英語教學活動的實施是通過某種具體的教學方法體現出來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思路和能力的展示,尤其是小學英語教育,更加講究教學方法的使用。據調查發現,我國大部分地區小學英語課堂教育采用的都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法,比較枯燥乏味,使得英語課堂主要以母語為主,非常不利于語言環境的培養。學習動機是小學生學習特點的一部分,主要表現為榮譽、競爭和獎勵,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小學生這些特點,不利于小學英語教育的開展。

三、針對小學英語教育存在問題提出若干建議

根據眾多針對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的調查結果研究以及對小學英語教育的切身觀察,在優化小學課堂英語教育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國家需宏觀把握

國家教育部應當繼續加大對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改善農村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落實硬件配置,保證農村地區也能為小學英語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資源,為小學英語教師提供一定的食宿條件和薪資待遇,進一步完善各項政策,積極推進“特崗計劃”(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 Plan),通過定向培養、定向分配的方式不斷向農村地區輸入優秀的青年小學英語教師。

(二)學校應細微落實

這里所指的學校分為高等院校和各地區的小學兩個方面,各地區所在學校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相關政策,努力提高小學英語教育辦學條件。

高等院校輔助培養人才,二者相互協助,共同推進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的發展進步。高等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場所,承擔著培育高等教育專業人才的重要責任,進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就業服務的人才都源于此,因此,針對我國小學英語教育存在地區差異、英語教師素質不過關等問題,必須從高校人才培養這一根源抓起。各高校應該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提高英語師范生的教育標準,提高要求,從嚴治學,使每一位高校畢業的英語師范生都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從而保證小學英語教育的教學效果。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的高校英語師范教育多針對初中、高中階段,如何進一步差異化培養基礎教育師資,將是提高小學英語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從源頭上保障英語教育質量的關鍵。

對小學而言,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提高小學課堂英語教育的必要條件。語言習得需要一個很好的語言環境,學生在第二語言的環境中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作用,促進對英語的學習和了解。早在20世紀初,行為主義創始人John Broadus Watson就提出語言習得是通過條件作用(Condition)而形成的言語習慣的過程[9]。因此,英語的學習強調自然習得環境的重要性。學習環境包括教室環境和語言環境。對于兒童時期的學習,我們要關注個體處理環境刺激時內部心理過程。學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創造語言環境:首先,小學生的內心對外界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教師可以把握這點帶動學生一起動手制作各種裝飾品,添上英語元素,將普通的教室裝扮成孩子們心中的童話世界,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同時,根據兒童有著強烈的活動需要這一特點,在小學英語教育中開展各種小游戲和競賽,會使教學效果立竿見影。其次,學校要重視對孩子們口語的培養,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使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接觸盡可能多的英語資料和口語環境,比如為學生提供各種英語原版的材料、課文的音頻視頻資料等。

(三)教師要終身學習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教學技能。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十分有限,但是模仿能力卻非常強,一旦小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接受了老師不標準的發音或者錯誤的語言知識,將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和精力來糾正,因此教師自身要及時“充電”,充分發揮自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不斷提高教學技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培養在英語教育過程中至關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如何在長期的英語學習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呢?這就要看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了。教學方法主要包括Translating(語法翻譯法)、Situation( 情景法)、Audio-Visual Method(視聽法)、Direct Method(直接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際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應法)等。小學生他們雖然具備了超強的模仿年齡、好奇心、求知欲、記憶力以及表現欲,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相對來說還是很弱的,他們無法做到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對單詞的重復和機械訓練很容易使他們對英語產生厭惡情緒。所以教師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盡可能采用活潑生動的教學方法,從而引起小學生對英語的興趣點。比如在小學四年級上冊PEP教材學習be動詞用法,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人稱相應改變be動詞,這對于才學習英語不久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一道“大菜”,很難消化,此時教師就可以總結使用規律,通過自編口訣來幫助學生記憶使用方法,將其歸納為:“我用am,你用are, is用于他她它,單數名詞用is,復數名詞全用are”。通過這一朗朗上口的口訣,學生自然就很容易學會be動詞的用法了,也就不怕學生總是會把各種人稱混淆使用了。這樣一來,原本晦澀難懂的語法知識就變成了小菜一碟,而且教學效果立竿見影。

篇9

關鍵詞:心理特點;心理結構;榜樣作用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以及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目前的小學教學情況來看,大約有20%的兒童在心理與行為上存在問題,這不僅影響了性格,同時對學習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現代教育中,必須結合兒童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一、提高文化素養,優化心理結構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人師表是對老師最基本的要

求。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該充分利用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在消除不良心理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自然以及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在這過程中,語文老師不僅要提高自身業務能力,更要重視自身修養,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讓學生心理更加健康。

在語文課堂中,老師應該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接觸,實施教學活動。在課余時間,用長輩的身份對有問題或者困難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或者溝通。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要上好語文課,還具有多重責任。因此,構建一個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對語文教學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通過幽默或者游戲教學法,讓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活潑,同時這也是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的過程。

二、發揮榜樣作用,做好心理滲透工作

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中,綜合素質作為教材最關心的內容。因此,在現代教學中,語文老師應該充分發揮教學作用,以學生心理特點為依托,加強學生感悟過程,并且將心理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不斷豐富學生情感,讓其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通過樹立挫折觀,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與抗挫能力。在傳遞教材含義的同時,讓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結果,并且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節。

另外,還可以利用作文教學和實踐活動,讓學生保持樂觀、陽光的心理,讓學生在鍛煉中,養成良好的心理素養。例如:在學習《挑山工》時,可以根據兒童所見所聞,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通過總結,讓其更好地理解文中勞苦大眾的辛勞與勤奮。

三、放飛兒童的想象,幫助他們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更好理解

小學階段是充滿幻想的季節,是人生打基礎的階段。小學語文教材中,發揮學生想象力的素材很多。作為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放飛兒童的想象,幫助他們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更好理解。

例如,在學習《藍色的樹葉》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于文章主旨的認識與理解,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林圓圓看到李麗畫藍樹葉時臉紅了,他會想到什么?他會說些什么?李麗又會有何反應?”并鼓勵學生大膽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文章補充一個結局。學生興致高昂,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來,不僅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促使他們進一步深化了對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實現了一舉兩得的良好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一個藝術化與個性化融合的過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老師應該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發揮老師作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進而推動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篇10

【摘要】通過對40例老年鼻出血患者的觀察,總結出老年鼻出血患者的特點。有頑固性出血傾向,量大且反復;多與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臟病有關,有嗜煙酒史者。治療多采取鼻前后孔填塞,動脈結扎。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在做好基礎護理的前提下,并做好心理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促進了老年人鼻出血的康復進程。

【關鍵詞】老年;鼻出血;心理護理

鼻出血是臨床常見急癥之一。尤其是老年人因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管壁缺乏彈性,構成既易出血不易止血的特點,一旦出血,量大且反復,患者可危及生命。加之老年人生理老化和功能衰退,其免疫防預功能低下,對外界刺激的應答反應減弱,抗病能力下降,這些因素造成老年人與正常人的不同心理。我們以心理護理的科學指導,結合實踐在做好基礎護理的前提下,做好整體護理。

1 臨床資料

40例老年鼻出血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54-67歲;其中男患者有煙酒嗜好者占60%,發病春冬季居多,可能與寒冷風沙大的氣候有關。

2 老年鼻出血患者的特點

2.1 鼻腔后部,無法明確出血部位及全身原因而致鼻出者較多。本組18例(45%)出血點位于鼻腔后部,14例(35%)無法明確出血確切部位。伴高血壓,心臟病患者23例(57%),其它內分泌失調,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肺源性心臟病患者10例(25%)。

2.2 老年鼻出血易反復,出血量大,有頑固性出血的傾向,除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外,應同時治療原發病的并發病,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2.3 老年鼻出血與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發病率有關,且大多有20年以上的嗜煙酒史。

3 護理措施

3.1 護士應首先穩定患者情緒,樹立其占勝疾病的信心,由于年老體弱,發病住院時,各種免疫機能大大降低,他們易產生悲觀,對全愈信心不足,護士應動作輕柔地安置患者半臥位,安靜休息。縮短護患距離,溝通護患感情,使其情緒穩定,有利止血。進行鼻腔填塞后,囑患者勿用力咳嗽,勿用力擦鼻挖鼻,盡量減少活動,并保持大便通暢。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定期測血壓、脈搏。

3.2 主動增進了解,加強角色置換,促進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對高血壓、心臟病引起的鼻出血患者應嚴格查房制度,經常巡視病房,防止意外情況發生,如發現面色蒼白,出冷汗,煩躁不安,口干脈快,血壓降低等情況,提示患者進入休克前期,應立即協助醫生做好急救措施。長時間鼻腔填塞,會導致頭痛,應向患者解釋清楚,必要時根據醫囑給以低流量吸氧,減輕細胞缺氧,以免加重鼻出血及心腦并發癥的發生,并囑患者未經醫生許可切不可自拔沙條。止血后,偶有血性眼淚屬正常現象,對流入口腔的血液盡量吐出,切勿咽下,以免刺激胃粘膜,引起惡心、嘔吐,加重鼻出血。

3.3 注意環境對心理的影響,多數老年病人住院后加重了孤獨感和疏離感,常引起焦慮和煩惱,因此,要盡量給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休養環境。保持病房清潔整齊,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光線柔和,使患者感到舒適。有好多患者由于出血量大,并伴有嚴重失眠,頭暈,我們除常規消炎,凡士林油沙條填塞外,每晚睡前給以止痛鎮靜藥,鼻腔點復方薄荷油,保持鼻粘膜濕潤。

3.4 生活護理,給患者溫水泡腳,室內保持適宜的濕度,并給患者提供報刊、音樂、電視,轉移其注意力,排除老年人的憂慮,減輕心理負擔。

4 效果評價

我們對40例老年鼻出血患者心身護理的不同環節中,都始終如一地保持穩定健康的身心狀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言談舉止都體現出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關懷。將心理護理滲透到護理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提高了患者康復進程,縮短了患者住院天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