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學生消費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7: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大學生消費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2)08-0032-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3.008
1 引言
2004年1月國家教育部制定并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2004:7)。由此可見,自主學習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與自主學習理論具有相通之處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建構主義從心理認知的角度提出了知識學習主體的主觀性、自我構建性。本文通過對建構主義教學的研究和調查,驗證新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的有效性,從而探討更為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
2 理論依據
2.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及模式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稱結構主義,是一種認識論,是在認知主義進一步發展基礎上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研究的一次巨大飛躍(何克抗,1999:31)。建構主義理論在發展中形成許多分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認知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認知建構主義的創始人是認知發展領域中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他認為人類對外界的認識其實就是不斷在已知和未知之間尋求一種平衡(balance);這種平衡是通過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來實現的,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無限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轉引自范琳、張其云,2003:18)。后來,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Vyogtsky)、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Jerome Bruner)等又在認知結構的性質與發展條件、人類社會環境對心理發展的影響以及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從而形成比較完整的建構主義理論,也為其具體應用于教學過程創造了條件(Duffy&Jonassen,1991:31)。
與建構主義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與傳統教學相比,顯然在這種場合里,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四要素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有完全不同的關系,但這些作用與關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確的,因而這種教學模式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另外一種穩定結構形式,即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模式。
2.2自主學習理論
Holec認為,自主是“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學習者具備自主性學習的能力,也就意味著學習者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內容、材料和方法,能夠確定學習的時間、地點和進度,并對學習進行評估。Sinclair根據自主性的程度,將自主性分為完全自主性和教師指導下的學習自主;他認為自主性可在課堂內外的活動中形成,不同的教學環境需采用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習者發展其自主性。如果學習的目標、任務、過程、評估等完全由學生決定,就是完全自主性;如果教師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就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習自主。本研究的自主學習應屬于后者,這種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不是放任學生自主學習,或是簡單的個人獨立學習,必須在師一生、生一生、學生與其他人之間、學生與媒體虛擬交際者之間的互動中得以實現(張殿玉,2005)。
3 實證研究
3.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2010級80名專科生。受試班級每周的英語課時為4學時,一個學期(18周)的總學時數為72學時。使用的教材為高教社出版的《大學體驗英語》。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把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2010級80名本科生平均分為兩個班即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為期18周的實證研究。實驗班采用建構主義教學激發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進行教學;對比班采用傳統三步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試圖多角度、全方位解析建構主義教學對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的有效性。定性研究采用探究性訪談,從受試學生中隨機選擇15名進行訪談。定量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關注的是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態度和效果。
3.3研究結果與討論
3.3.1問卷調查
實驗班與對照班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調查的對比與分析:
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實驗前兩個班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接近;兩個班的平均分表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低,大部分學生仍習慣于被動學習;P=0.526>0.05,說明兩個班的學生實驗前關于自主學習能力沒有顯著性的差別。
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經過半年的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試驗教學工作,實驗班與對照班在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有了明顯的差異。實驗班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提高,如相對于對照班,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態度更為積極,學習興趣更為濃厚,也較善于使用學習策略。
為了解建構主義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效果,筆者在期末對實驗班進行一項問卷調查。問卷在課堂上發給學生完成,沒人缺席。調查內容包括對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教學環境、學習能力和教學效果等的看法。問卷及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數據表明,經過18周的建構主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教學,78%的同學滿意網絡輔助教學環境(題1);80%的同學贊同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題2);78%的同學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題3);88%學生認為新模式使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題4);88%的學生認為目前的教學模式使自己有一定程度的選擇學習任務的自由,說明學生在采用該模式的學習過程中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力,可以有選擇性地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和進度吸收信息、重構信息含義并將之融入已知知識中(題5);68%的同學愿意在和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協作中完成學習任務(題6);70%的學生認為該模式能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說明該模式對他們產生了影響,使他們更多地依靠自己來學習英語(題7);認為該模式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綜合應用能力和自己英語成績的提高分別占60%和58%(題8和9),說明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是理想的,但專科生英語基礎較差,提高英語成績和綜合能力還需要很長時間量的積累,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的教學模式。78%的學生認為對該模式應繼續并加以推廣(題10),說明大部分學生對該模式持肯定的態度。
3.3.2訪談分析
教學第18周從受試學生中隨機選擇15名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圍繞學生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態度、學習主動性、學習策略以及對此教學模式的感受等幾方面展開。調查結果表明:較傳統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構建其知識體系和綜合學習能力,學生在不斷探究中,主動積極參與、獨立思考、相互啟發,其批判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和提高。
篇2
關鍵詞:大學生;高價手機;技術接受模型;心理滿足感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手機產業迅速興起,尤其是近年手機行業跨入智能時代。伴隨手機行業愈演愈烈的競爭,其消費群體呈現多元化,其中大學生消費群體已不容小覷。在樓錫錦等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中,有98.9%的學生擁有手機,[1]且前人的調查顯示同時擁有多部手機的大學生并不鮮見。時下的“蘋果熱”“小米熱”“三星熱”等以年輕人尤以大學生為主力軍的手機時尚潮流甚囂塵上,有不少大學生成為各大手機品牌的忠實粉絲。在“手機熱”中,一部分大學生著眼于能滿足基本需求并符合其經濟能力的中低端智能手機,另一部分大學生熱衷高價位的高端智能機。然而,后者購買高價手機是理性因素使然還是非理性的結果?本研究據此展開。
二、理論基礎
(一)文獻綜述
李晶晶通過對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和非結構式訪談得出結論,手機依賴大致分為人際依賴、娛樂依賴和信息依賴三個類型,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同時,中國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據表明,全國每年新增大學生400多萬名,大學生群體規模正在不斷擴大,這些年齡20歲左右的年輕人正是手機消費的主要群體,[3]這表明大學生這一特殊消費群體的市場容量和消費潛力都是不可低估的。
張瑛認為,影響大學生手機消費的主要因素是品牌、質量、價格、功能和外觀,[4]其并未考慮不同消費者的心理因素對手機購買行為的影響;錢正通過調查武漢三所高校大學生手機各功能的使用情況,分析得到了人口統計因素對使用行為的影響,并基于用戶行為將大學生細分為積極嘗試者、適當追隨者、墨守成規者;[5]趙富才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分析大學生消費行為具有從眾性、時尚性、易受暗示性、攀比性、個性化和差異化特征;[6]顧鎂概述了大學生手機消費的心理動機(溝通交流、個性時尚、從眾心理、攀比炫耀、娛樂享受)、群體需求和消費模式情況,并總結了大學生手機消費的產品內部線索、產品外部線索、情境線索及經濟文化線索,在此基礎上展望了今后研究方向。[7]
還有一些學者對大學生手機消費提出了建議:張永強通過分析了大學生的手機消費動力和群體特點,針對大學生手機市場提出了建議。[8]程明明研究了大學生屬性(性別、年級、城市或農村、月生活費、有無男女朋友、有無兼職工作、有無兄弟姐妹)及手機外觀中相關因素分別對手機月消費額、月短信占手機月消費比例的影響程度,進一步對不同情況的學生提出了手機消費的建議。[9]因此,前人的研究較少涉及對大學生購買手機的心理因素影響程度作深入、定量的探索,也未據此對相關方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所以本研究基于此展開。
(二)技術接受模型
為了清晰、定量地對大學生購買高價位手機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特引入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作為分析工具,這一模型由Davis[10]于1989年提出,用信念――態度――意圖――行為因果鏈關系解釋和預測個人接受新信息技術的理論,后又將只起到很弱的協調作用的“態度”這個方面去掉。
技術接受模型提出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這兩個決定因素。其中,感知有用性指在工作環境下,用于衡量系統有助于提高使用者工作表現的程度,即反映一個人認為使用一個具體的系統對他工作業績提高程度。感知易用性則反映一個人認為容易使用一個具體的系統的程度。感知易用和感知有用共同決定了使用者的態度,又影響了使用者使用系統的意圖,最后產生一定的行為。技術接受模型的拓撲結構和變量隨研究問題的不同而變化。
三、研究方法和過程
(一)模型建立
隨著手機的逐步智能化,其功能即應用也逐步升級,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故手機帶給人們的娛樂體驗、學習便利和外觀設計體現了其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易用性,則通過手機運行速度的快慢、畫質音質的提升、觸屏靈敏度和系統的易用性四個維度衡量,由于大學生所處的校園環境和年齡段,他們具有不同于其他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消費觀念超前但又因經濟未獨立而受到制約。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大眾消費的排頭兵,研究他們的消費心理與行為有利于認識青年一代乃至整個社會的消費趨勢,[11]所以在模型中新增心理滿足感維度,通過對從眾心理、品牌熱衷、追趕潮流、攀比心理和偶像崇拜五方面的測量來探究心理因素與大學生購買高價手機行為之間的關系。本次研究借鑒技術接受模型,將大學生的手機購買行為看成一個信息系統,接受或使用該信息系統是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心理滿足感共同決定的,并且感知易用性對感知有用性有一定的影響,故提出大學生購買高價手機的技術接受模型。
(二)問卷設計和數據收集
為便于界定研究范圍以得到準確結論,在設計問卷時特別規定購買時的價格高于2000元即為高價手機。問卷的問題設計采用李克特量表,從“1”至“5”依次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問卷設計完成后在互聯網上進行了測試,根據被調查者反饋的意見進行了多次完善,最終問卷分為兩個部分: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和影響大學生購買高價位手機因素的調查。為獲取第一手的資料,筆者在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隨機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500份調查問卷,扣除填寫不完整、回答前后矛盾等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415份,問卷有效率為83.00%。
篇3
[關鍵詞] 大學生 手機消費 消費現狀 營銷建議
近幾年,隨著高校不斷擴招,高校規模越辦越大,造就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為了了解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的特點,準確把握其市場現狀,提出有建設性的營銷建議供企業參考,南京郵電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組織2005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成立調研小組開展了一次南京市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問卷調查。由于本次問卷調查是在南京仙林大學城進行的,回答問卷的大學生具有較高的隨機性,因此保證了本次調研活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調研結果分析
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240分,回收問卷208份(回收率為87%),其中有效問卷196份(有效率為94%)。將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發現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市場潛力巨大
被訪大學生90%擁有手機,但他們對手機滿意度有明顯差異:39%認為“較滿意,適用”,37%認為“一般,湊合著用”,僅9%認為“很滿意,我的最愛”,還有15%認為“不滿意,很想更換”。可以看出,手機在大學校園里已不再是新鮮事物,大學生是手機消費的旺盛群體,其市場潛力巨大。
2.主要方便聯系
大學生購買手機主要是為了方便與家人、朋友、同學和老師等聯系(62%)。其次是隨流行趨勢(21%),手機是大學生追求流行時尚的代表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電腦、MP3等。大學生喜歡用手機拍照、聽音樂、打游戲、上網等娛樂(14%)。另外還有一些方便學習、身份表示等其他目的(3%)。
3.注重內在品質
大學生購買手機會考慮質量、功能、價格、品牌、款式、售后服務、輻射等因素。其中,最注重手機的質量和功能(均64%),即內在品質,是一種理性消費。這大于對品牌(53.5%)、價格(52%)等外在因素的要求,這與68%的大學生會在一年以上才更換一部手機的調查結果相符。
4.進口品牌是主力
大學生首選品牌是諾基亞,有36%的大學生正使用或欲購買此品牌手機。另外,大學生還會選擇三星(18%)、索愛(15%)、MOTO(13%)、聯想(5%)、康佳(4%)、廈新(2.5%)和TCL(0.5%)等其他品牌。可以看出,進口品牌選擇率(82%)遠遠超過國產品牌選擇率(12%),說明在大學生校園中進口品牌手機占主導地位,大學生傾向購買進口品牌手機。
5.中低價位受青睞
大多數大學生(57%)喜歡購買1000至2000元左右中低價位的手機。他們除了受最基本的消費需求、工作需要與聯系需要等影響外,很大程度源于他們是依賴性消費,資金來源主要是靠父母支持,因此獨立購買能力較弱,并且由于1000至2000元左右的手機價位適中,性價比高而深受大學生青睞。
6.追求新穎時尚
大學生對新穎時尚的手機有強烈追求欲望,喜歡直板(55%)、翻蓋(28.5%)、小巧玲瓏(22.5%)、旋轉和前衛(均21.5%),高貴典雅(11.5%),個性張揚(8.5%)、折疊(7.5%)等款式的手機。這結果與目前市場的流行趨勢相符,體現了大學生消費行為的時尚性。
7.現場收集信息為主
大學生通過銷售現場(39.5%)、網絡(30%)、朋友介紹(29.5%)、電視(22%)、報刊雜志(16.5%)、廣播(13%)、路牌廣告(11%)等途徑收集手機信息。結果顯示,手機廣告信譽度不高,大學生以銷售現場收集信息為主;被譽為“第四媒體”的網絡已被大學生接受,它的運用明顯超過了紙制(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這傳統的三大媒體。
8.正規銷售渠道購買
大學生主要選擇正規大型購物中心(55.5%)和專賣店(39.5%)購買手機,主要是為了產品質量、價格和售后服務等有一定保障。另外,僅有4.5%的大學生選擇在網上購買,這主要是受網上購物風險大、不安全等因素的影響。
二、開拓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的營銷建議
隨著經濟的發展,手機消費已經從過去的炫耀性消費轉變為大眾消費,大學生的手機購買需求日益增長,這為手機生產商、經銷商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為培育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商家應結合大學生手機消費市場特點展開營銷活動。
1.產品策略
由于大學生比較注重手機的內在品質,比較務實,但又追求時尚,趨于理性的消費決定了他們首選性價比較高的進口品牌手機,并在發信息、打電話等基本功能得以滿足之外,對手機上網、學習、娛樂等其他功能的要求愈加提高,因此,國產手機商家可針對大學生手機需求特點,從產品質量、功能、外觀和品牌形象等方面考慮設計出大學生自己的手機。這真正滿足61.5%的大學生希望擁有為“大學生量身訂做的手機”這一需求。
2.價格策略
由于大學生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生活費基礎上都是靠父母供給,因此制約了大學生的購買力。他們的購買決策往往以較低的支付能力為前提,對價格比較敏感,不盲目追求高檔次、高價格的手機,中低價位手機受青睞。 因此,可針對大學生開展以價格為核心的現場打折、購機贈話費等促銷活動。同時在付款方式上,可以嘗試分期付款或信貸付款。
3.渠道策略
由于手機相對大學生來說屬于貴重物品,為了降低購買風險,大學生往往在購買前廣泛收集產品信息,并最終選擇正規商場或專賣店購買。考慮到大學生具有相對集中的特點,因此,可考慮就近銷售就近維修。可選擇在學校附近的手機大賣場和品牌專賣店銷售和提供維修服務。另外,隨著網上銷售的進一步完善,網上銷售將是大學生手機銷售市場的有效渠道。
4.促銷策略
對手機銷售商來說,可以聘請年輕又充滿活力的明星作形象代言人,賦予手機新穎時尚、青春活力、積極向上等品牌特征,并力爭在廣告宣傳上做到范圍廣、傳播全。另外,結合廣告可針對大學生開展送贈品、特價機、抽獎、展示、以舊換新、限量版或珍藏版、團購等促銷活動。特別要指出的是,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它已躍升為第一大媒體,因此,網絡廣告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趙伯莊 張夢霞:市場調研[M].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7
[2]陳 鋼:市場調研中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J].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3(3): 6163.
[3]馬芙玲:淺析大學生消費特點及存在的問題[J]. 商場現代化,2006,(480):138139
[4]蔣筱翡:南寧大學生消費市場的調研與營銷對策[J]. 商場現代化,2006,(483): 142144
篇4
關鍵詞: 大學生文化消費 現狀 建議
一、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定義
文化消費就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游觀光等方面,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等。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文化消費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呈現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眾化、全球化的特征。
目前,在校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儲備能量的特殊階段,是準生產者,所以在校大學生主要是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高校培養人才這一特殊職能決定了大學生消費結構主要表現為對知識的、精神的、文化的消費,從而使精神文化消費成為大學生生活消費中的主要部分。
大學生文化消費是指大學生為滿足個體的文化生活需要對文化產品及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和使用等。其實質是對社會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財富,包括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消耗,前者如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娛樂用品及通信產品等,后者如文娛表演、音樂演奏、文藝晚會等。由此可知,精神文化消費的涵蓋范圍是很大的,尤其是對于處于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儲備能量的特殊階段的大學生而言,精神文化消費更是其生活消費的重要而核心的內容。
二、文化消費現狀分析
通過對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的問卷調查的數據,學生訪談的資料,以及校園周邊文化產業經營者的訪談資料的分析,發現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的文化消費趨于多樣化,但是分布不平衡,文化消費的意識不夠濃厚,存在一定的消費矛盾。浙江師范大學學生在進行文化消費時注重時事,并且對自身文化消費的不足有一定的認識,能正確認識到文化消費的意義。
通過具體分析,實地調查,概括總結,我們對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分析如下。
1.文化消費呈現多樣化,但文化消費結構不合理。
調查發現,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的文化消費傾向于網絡的消費,對書籍的消費遠遠落后于網絡,浙江師范大學圖書館資源豐富,但是消費人群少,網絡消費卻居高不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浙江師范大學學生文化消費的結構不是很合理,個人文化消費觀不是很成熟。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的書籍消費主要集中于考研、考級、公考等類圖書,消費結構不是很合理。
由圖1可見,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組成比例不合理,文化消費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網絡及周邊產品上,對書籍、報紙等的消費量遠落后于網絡消費,致使文化消費結構比例失調,文化消費結構存在一些問題。大學文化資源相當豐富,但是對部分學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需要。
2.注重時事方面的文化消費,但文化消費意識不夠濃厚。
如圖2,浙江師范大學學生消費文化用品費用占總費用的5以下的同學占65左右,直接反映了學生的文化支出所占比例少,文化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學生平均要每月或者幾個月買一份報紙(如圖3),浙江師范大學學生在報紙這方面的文化消費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同時,分析數據還發現浙江師范大學學生對書籍的需求不高,沒有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當然,這個情況和現在網絡資源的充分發展有一定的關系。
以上情況說明大學生文化消費者的支出比重小,對于文化消費的關注度不夠,對于文化消費沒有清晰而正確的認識,文化消費呈現出一定的滯后趨勢,消費意識不強。
3.能夠清楚認識到文化消費的意義,但文化消費觀存在一定局限。
多數的學生在選擇旅游地的時候會選擇風景優美的,而不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浙江師范大學學生上網主要是看電影或是聽歌,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文化消費,但是這種文化消費觀念缺乏一定的正確性。
如圖4所示,浙江師范大學的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文化消費的意義是提升個人的文化修養,說明他們對文化消費的作用有正確的認識,能認識到文化消費的意義,對自身的文化消費選擇起著積極的指引作用。
大學生對于文化消費的意義及文化消費對自身的意義有清醒的認識,但是自覺執行性不夠,無法做到正確地進行文化消費,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
4.文化設施相對較好,但文化氛圍有待于進一步的創設。
浙江師范大學的文化資源豐富,文化設施相對比較完善。但是,現有的浙江師范大學的文化消費氛圍不太能夠符合同學的要求,通過對浙江師范大學周邊的文化經營者的訪談了解到,浙江師范大學的文化氛圍總體較為濃厚,對同學有積極的影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學校提供的文化設施資源比較充足,但無法滿足同學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同學對學校的文化氛圍不是很滿意(如圖5),當前的文化水平無法完全滿足同學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要。
三、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建議
通過對問卷數據及訪談內容的分析,對那些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積極調整文化消費的結構,達到文化消費平衡。
對于文化消費結構的不平衡,要引導學生養成多方向的文化消費習慣,積極引導學生面向其他方面的文化消費,如書籍、報刊、廣播的等方面的文化消費,使大學生的文化消費不僅僅停留在網絡上。
豐富文化消費的內容,不是單一的網絡文化消費,大力發展其他文化產業,加大宣傳力度,使大學生意識到學校豐富的文化資源,使其的文化消費結構日趨合理,文化消費達到一個平衡。
2.增強文化消費的意識,形成正確的文化消費觀。
為解決文化消費意識淡薄,要加大文化消費的宣傳力度,使同學們對于文化消費有清楚的認識,更加深刻地了解正確的文化消費,有意識地遠離錯誤的文化消費。與此同時,要加強引導,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自覺進行有益的文化消費,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增強文化消費意識。
在加強學生意識的基礎上,要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使學生了解文化消費的意義,開設一些與文化消費相關的課程,建立學生合理的文化消費觀。同時,更應鼓勵學生進行文化消費的實踐,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3.學校要積極采取措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觀念。
建議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通過課堂教育、網絡教育、名師講座等形式幫助學生確立適合自身的文化消費結構,培養大學生合理科學的文化理財觀,增強學生把錢用在刀刃上的意識,從而強化文化消費的意義。
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使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向高雅發展,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積極宣傳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精神文化消費需要引導,需要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有關部門應加大投資力度,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學校的文化設施水平,為同學們的文化消費提供良好的資源支持,給大家一個好的文化環境。
同時,學校有關部門要與同學一起共同努力,重視文化消費,使學校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費氛圍,使文化環境更有助于同學的發展進步。此外,學校還應積極扶持學校周邊的文化產業,使之能長久、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為同學們的文化消費提供良好的場所。
5.解決文化消費的矛盾,增強現有文化資源的吸引力。
大學生文化消費主要集中在網絡消費上,大部分大學生都喜歡免費的文化消費,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像圖書館這類免費的文化資源卻少有人消費。這就形成了文化消費的矛盾:不喜歡有償消費,但是消費的人多;喜歡無償消費,但是消費的人少。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有關部門應該在豐富無償文化消費資源的同時,增強這些文化資源的吸引力,并結合大學生的文化消費特點及愛好,發展網絡文化資源,將網絡文化消費與其他文化消費如書籍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解決文化消費出現的矛盾,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石城.當代大學生消費文化分析與對策研究[J].科技風,2010,(02):43-44.
[2]丁景良,何世潮.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0,(03):120-122.
[3]葉育新.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特征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6,(05):70-72.
[4]權立枝.當代大學生精神文化消費狀況及其教育引導[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04):101-103.
篇5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行為;消費心理
大學生群體是社會群體的重要部分,大學生消費是社會消費的主體之一,大學生群體的消費狀況會影響著當下社會消費狀況,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消費方式。為規范大學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社會消費和諧發展,文章試圖以問卷形式開展調查,以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如何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合理、健康的消費觀念。
一、調查說明
(一)調查問卷題目說明
問卷題目設計涉及大學生消費來源、月消費數額、消費行為方式、消費觀念等,多方面、多維度調查大學生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
(二)調查問卷
調查說明此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式,對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70份,有效問卷占總發放問卷的90%。
二、調查數據分析
(一)大學生消費來源和月消費數額調查分析
第一,據大學生消費來源調查數據顯示,84.44%的學生日常消費主要來源于家庭給予,10%的學生日常消費主要來源于勤工儉學或者自主創業所得,5.56%的學生日常消費主要來源通過其他方式,如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大學生的日常消費來源雖有多種途徑,但超過八成的學生的消費主要來源于家庭。第二,據大學生月消費數額數據顯示,12.22%的學生為500元以下,51.11%的學生為500~1000元,24.44%的學生為1000~1500元,12.22%的學生為1500元以上。大學生不同的消費水應出不同的消費主體情況,一是生源結構,有的學生來自農村,農村學生消費水平總體較低,有的學生來自城鎮,城鎮學生消費水平相對較高;二是家庭經濟情況,家境相對貧困的學生消費水平總體較低,反之,家境相對寬裕的學生消費水平較高。從調查數據得知,大部分學生月消費數額在500~1500元之間。第三,據大學生月消費結余數據顯示,60%的學生月消費有結余,22.22%的學生月消費沒有結余,17.78%的學生月消費不一定有結余。月消費有結余與否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學生消費來源數額的多少,若月消費來源數額比較大,則結余的可能性較大,反之亦然;二是學生個人消費行為,若有消費計劃、勤儉節約行為的學生,月消費有結余的幾率較大,若消費無計劃、不節儉的學生月消費結余的幾率較小。
(二)大學生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調查分析
第一,由大學生消費記賬行為調查數據得知,11.11%的學生對所有消費支出基本有記賬習慣,36.67%的學生對一些比較大額的消費支出有記賬習慣,38.89%的學生很少有消費記賬習慣,13.33%的學生從來沒有消費記賬的習慣。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有消費(所有消費、大額消費)記賬的習慣,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少有或沒有消費記賬的習慣。第二,由大學生消費觀念調查數據得知,11.11%的學生表示崇尚節儉的消費行為觀念,35.56%的學生表示比較節儉,45.56%的學生表示既不節儉也不浪費的,7.78%的學生表示消費大手大腳。大學生消費觀念各不一樣,大部分學生擁有較好的消費行為觀念。第三,由大學生最常去的消費場所調查數據得知,14.44%的學生最常去的消費場所是大型商場、大型超市,7.78%的學生最常去的消費場所是專賣店、特色店,31.11%的學生最常去的消費場所是網店,即網絡購物,46.67%的學生沒有特定常去的消費場所。大學生消費場所不一,但網店已經成為部分學生經常光顧的地方。第四,由大學生消費商品時的注重點調查數據得知,52.22%的學生注重商品的基本屬性,即質量和功能,5.56%的學生注重商品品牌,注重商品外觀和商品價格的學生均為21.11%。超過一半的學生消費商品時注重的是商品的實用性,注重功能屬性。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從消費來源結構分析
大學生經濟來源途徑大多數學生的消費來源來自家庭,少部分學生的消費來源來自其他途徑,這是因為學業是學生的第一要務,學生以學業為主,一方面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之上,另一方面是學生通過自身獲取經濟來源的途徑少,通過自身獲取經濟來源的能力不強,也有部分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社會兼職、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方式得到生活主要消費。
(二)從月消費水平及消費是否有結余
看大學生消費觀念根據當下消費價格水平和校園物價水平,以及學生開支所需,大部分學生月消費數額在500—1500元之間,總體合理,六成以上的學生月消費有結余,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擁有較好的消費觀念,沒有出現入不敷出情況。
(三)從消費記賬行為和消費觀念
看大學生理財意識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有記賬習慣,做消費記錄和消費計劃,持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凸顯理智的消費理念和理財意識,但仍有一部分學生缺乏理財智慧。
(四)從消費場所和消費商品注重點
看大學生消費特征首先,由于科技迅速發展和電商飛速前進,網絡購物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便捷,多個消費場所對比之下,網絡消費已然成為學生青睞的消費領域。其次,學生雖然是時代潮流的代表,但是由于受實際生活條件的影響,并未一味追求品牌、特性、不在乎價格,消費商品時多數學生依然更加注重商品的基本屬性和功能。
四、對大學生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狀況的思考和建議
通過上文調查數據及相關分析,為構建大學生科學、健康、合理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文章做出如下思考和建議:
(一)增強自我獨立意識,崇尚勤儉節約作風
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消費群體,應增強獨立意識,嘗試參與社會實踐,嘗試參加社會兼職,獲得酬勞,一來可以減輕單一的家庭給予的經濟壓力,二來可以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另外,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減少無謂的消費和不必要的開支。
(二)培養科學的消費行為,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消費行為習慣是學生生活作風、生活習慣的重要部分,而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的形成需要家庭的合理引導,學校的有效教育,社會健康的消費環境影響,以及學生自身的良好修為。
(三)學習理財知識,掌握理財方法
學校可開設理財選修課程供學生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財方法和理財知識,從日常生活開始,著手個人理財。
參考文獻
[1]徐妍,莊軒.在校大學生消費行為及消費觀念的調查分析———以新疆高校為例[J].新疆社科論壇,2017(1).
[2]姚貝.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透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
[3]易菊香,肖海鷗.大學生消費心理調查研究———以吉首大學學生消費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篇6
【關鍵詞】 大學生;聚餐消費;調查;實證分析
聚餐,例如家庭聚餐、公司聚餐、生日聚餐等等,作為中國人聯絡感情的交流方式已成為一種時尚。在大學校園里,聚餐也越來越受歡迎,聚餐消費成了大學生消費的一種重要方式,本文通過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聚餐消費情況的問卷調查,來了解當今大學生的聚餐價值觀,聚餐心理觀和聚餐消費觀。通過大學生聚餐消費的分析,幫助學校制定適合的消費教育策略,有效地指引大學生的消費觀念。
一、對大學生聚餐消費的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針對德州學院在校大學生,從聚餐消費金額、消費方式、聚餐理由等多個方面設計問卷,發放問卷進行調查。
為了能保證調查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客觀性,此次調查采用兩種調查方法相結合來保證調查結果的質量,調查方法有:隨機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5份,有效率為95%。
調查程序:一是設計調查問卷,明確調查目的,調查內容和方法;二是發放調查問卷,隨機抽取德州學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在校本科生男、女各150人左右為調查單位;三是根據回收的合格問卷進行分析總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聚餐現狀
(1)聚餐在大學生中基本普及,只是頻率有差異。聚餐次數調研結果如表1所示。
被調查的285名在校大學生中有283名同學有聚餐經歷,占99.30% 。其中一年聚餐6次以下及6-15次的同學分別占36.84%和42.11% ,由此可見大學生聚餐在大學里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聚餐頻率存在差異而已。
(2)大學生聚餐消費金額大,人員多,以A-A制為主,結果如表2所示。
大學生聚餐中6人以上(含6人)每次平均消費金額多數在350-400元和400-550元的范圍內,共占81.05%。并且大學生能接受的消費金額所能完成的A-A制聚餐也集中落在此區間內,共占84.21%。他們的聚餐一般是在中、小型飯店、火鍋城、燒烤店等地點,A-A制付費從而降低了人均消費額度。
(3)大學生聚餐理由多樣化。調查如表3所示。
因朋友、同學過生日聚餐的占88.07%,同學拿獎學金的占49.82%,室友談戀愛的占35.44%,朋友聊天占58.60%,其他9.47%。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聚餐理由可以很多,并且大學生聚餐在大學生群體中逐漸成為一種流行,一種時尚。
(4)在聚餐過程中,酒水在聚餐中受到歡迎,勸酒情況普遍存在。調查結果顯示,男生中,聚餐喝酒的占84.00%,認為酒水是必不可少的占80.67%,勸酒率達到了95.33%。女生中,聚餐喝酒的占42.25%,認為酒水是必不可少的占14.63%,勸酒率為34.62%。通過比較可以得出男生聚餐中酒水受到熱烈歡迎,女生與男生相比較低,但比例也較高,勸酒情況普遍存在。
2、影響大學生聚餐頻率的因素
(1)支付能力。因為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為家長給的生活費,從而我們把生活費作為大學生的支付能力標準,分析其對聚餐的影響與聯系。結果顯示大學生參與聚餐的程度受支付能力影響,與生活費用基本成正比例,這也是最基本的限制因素。
(2)性別。調查大學生聚餐與性別的關系時,我們從有聚餐經歷的283名同學中得出男女同學參加聚餐的比例相似。而調查大學生聚餐頻率與性別的關系時,結果顯示男生聚餐頻率是女生的2倍還多。在隨機采訪的同學中也顯示男生聚餐的頻率遠超過女生,這也可能與性格有關,多數男生比較豪放,多數女生比較斯文,很多一部分聚餐是男女都有,男女朋友聚餐還是居多的,但酒水方面還是男生居多一點。因此我們應該倡導合理適當飲酒和勸酒。
3、大學生對于聚餐的態度
大學生對當前的聚餐擁有基本滿意的態度,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大學生聚餐交往的對象形形,提高了自身交往面,并獲得了各種幫助和感情交流,但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化,交友圈的復雜化,難免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使得大學生聚餐交往過程中呈現歡喜型和憂愁型并存的特點。在隨機采訪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會反映到與聚餐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例如:飯桌上的飯菜安全問題,飯菜質量是否有保障;喝酒量的問題,飲酒過量問題;聚餐后返回路上的安全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三、對策建議
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我們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學校角度和政府角度三個層面對大學生聚餐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1、大學生自身層面
大學生要量入而出,根據自身的生活狀況量入而出,不要攀比。聚餐的時候,飲酒要適量,謹防飲酒過度,勸酒適當。在大學生活中純潔的交往是首要的,交往是為了密切感情,增進友誼,而聚餐作為一個大學生的新的交往方式,應借此機會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培養自己的團隊意識,而不是娛樂消遣浪費,適當的聚餐是必要的,頻繁的請客吃飯不宜提倡。
2、學校層面
學校要為同學多活動,創造一些人際交往的機會,從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聚餐消費,并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開展教育指導活動,進行安全教育。合理設計晚歸時間,加強檢查力度,確保因晚間聚餐同學的安全。
3、政府層面
政府應該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學校周圍飯店的檢查力度,監督其飯菜的安全性,價格的合理性,從根本上保證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聚餐環境。加強對學校周圍的治安力度,確保良好的社會秩序。
總之,從大學生聚餐消費情況的問卷調查情況來看,當今大學生的聚餐消費觀還不成熟,需要學校等各方面對大學生的消費觀念進行有效地引導,制定適合的消費教育策略,幫助大學生建立合理的聚餐消費觀念。
【參考文獻】
[1] 袁婷婷.從“聚餐熱”看當代大學生交際交往新特點.群文天地,2011(7)232.
[2] 戚海峰.中國人消費行為中的面子問題探究.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6(1)120-125.
[3] 李秀玲.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J]. 新西部(下半月),2009(07)171-172.
[4] 李珊,李曉蕙.社交性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探究. 商場現代化,2009(3)194.
[5] 李南群. 論大學生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問題和對策[J]. 新西部(理論版),2011(10)132-133.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校園網絡借貸 大學生 消費行為 勞務經濟 制度創新
一、前言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網絡消費金融也開始在校園里廣泛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從諸如“諾諾鎊客”“人人貸”“零零花”等網絡貸款機構貸款,貸款金額從1000到50000不等。2016年,河南鄭州牧業經濟學院大二學生小鄭以28名同學的名義在14家校園金融平臺負債近58萬元,最后不堪重負跳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該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校園網絡借貸的廣泛關注。網絡消費金融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是否應該對校園網絡金融進行封堵呢?這是一個極具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
當前,國內外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研究頗多,主要集中于大學生消費心理、大學生消費習慣、大學消費約束等方面,而對于校園網絡借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十分鮮見,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校園網絡借貸是一個新事物,還未充分納入到學界的研究視野。因此,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實地采訪等方式,隨機收集了198名大學生“名校貸”的消費數據,并對大學生的貸款目的、貸款金額進行歸類分析,重點探討校園網絡借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并結合大學生的消費能力與消費特點,提出完善校園網絡借貸模式的對策建議。
二、校園網絡借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分析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實地采訪等方式,隨機發放了211份調查問卷(包括“問卷星”網絡調查問卷),收到有效問卷198份,有效問卷占比達94%,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梳理分類,得到大學生網絡借貸意愿、金額、用途三類數據,并就此分析校園網絡借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
(一)大學生運用校園網絡借貸的意愿、金額及用途
1.大學生運用校園網絡借貸的意愿普遍較強。從表1中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校園網絡借貸的認可度比較高,在受訪的學生中有51%的人愿意通過校園網絡貸款獲取資金,37%處于既不喜歡也不排斥的中性意愿,僅12%的受訪學生不愿意通過校園網絡借貸,其原因在于三個方面:第一,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商品、服務類別得到極大的拓展,大學生的消費支出項目也越來越多,大學生消費需求日趨旺盛;第二,校園網絡借貸放款快、額度低,極度的便捷性是吸引大學生進行網絡借貸的首要原因;第三,由于人情關系或者面子問題,缺錢的時候,不少大學生既不好意思向父母伸手要錢去消費,又礙于情面向同學開口借錢,于是校園網絡借貸便成為他們的首選借貸平臺。
2.大學生運用校園網絡借貸的借款額度普遍較小。從表2中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大學生運用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的借款金額都比較低,其中:借貸金額在3000元以內的學生人數為145人,占比為73%;借貸金額在3000-6000元以內的學生人數為34,占比17%;借貸金額在6000-10000元的借貸人數僅為11人,占比6%左右;借貸金額超過10000元的學生僅為8個,占比4%。大學生運用校園網絡借貸的借款額度普遍較小的原因在于:第一,大學生的消費特點是類別多,但消費金額相對較小,因此對于借貸的數額相對較小;第二名大學生的償還能力有限,因此其在借款時也會充分考慮其償還能力。在本次調查中,受訪學生中98%以上的學生都表示在向校園網絡借貸平臺借款上會充分考慮還款的可能性,這說明大學的信用觀念較強,理性消費的理念還是客觀存在的。
3.大學生運用校園網絡借貸的借款用途主要是應急周轉。從圖1中可以看到,大學生通過校園網絡借貸平臺借款的主要用途并非是去消費購物,占比最大的是應急周轉,比例為42%,而通過借款消費購物的比例占比僅為19%,借款旅游的比例為最小,僅為6%,這些數據都說明當代大學生整體的消費觀念還是健康的,并沒有出現非常過度的超前消費。與此同時,我們發現培訓學習與就業支出在大學生借貸用途中占有較大比例,這一方面說明現在就業市場的競爭激烈,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學生正在積極的去適應殘酷的就業市場競爭。此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借款進行微創業的比例也達到10%的比例,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創業的想法得到進一步發展,且敢于嘗試借助金融工具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二)校園網絡借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
1.校園網絡貸款平臺在短期增加了大學生的支付能力,豐富了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為大學生實現自己的目標與規劃奠定了基礎,這一點應該值得肯定。如前所述,校園網絡借貸平臺受到大學生的肯定,這說明他們確實存在這方面的需求。與此同時,借來款項的用途比較多元,有創業、有培訓、有就業、有旅游等等,這其實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實現自己的想法與目標,如過于創業方面的借款支出有利于培養其動手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培訓與就業費用提升了大學生在殘酷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這些都是有利于大學生的人生規劃的。
2.校園網絡貸款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并逐漸改變大學生的消費理念,這是其負面影響。在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19%的大學生通過網絡借貸來消費購物,還有6%的大學生通過網絡借貸出去旅游,兩者的比例達到25%,總體比例并不小,這說明在支付能力變強的時候,部分大學生還是去用于消費,這不是一種理性的消費理念與習慣。并且,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大,大學生網絡借貸后期償還款項來源主要還是父母或者自身未來的生活費與其他收入(如獎學金),因此這是對未來消費的透支,一旦過度,容易造成不好的后果。
三、完善校園網絡借貸模式的對策建議
基于校園網絡借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雙重影響,并結合大學生的消費能力與消費特點,文章提出三條完善校園網絡借貸模式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加強對校園網貸平臺的監管,避免校園網貸野蠻擴張
政府加強對校園網貸平臺的監管,避免校園網貸野蠻擴張是完善校園網絡借貸的基礎前提。首先,政府要對校園網貸平臺設定有效化、常態化的監管機制,要設立一定的準入門檻,并要對齊金融產品進行審核分類,盡量引導校園網絡平臺多幫助大學生去做學習培訓、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工作;其次,政府要加快推進網貸行業協會的成立,完善網貸行業自律規章,防止校園網貸平臺毫無節制的發展,杜絕不當競爭帶來的虛假繁榮,盡快讓校園網貸有法可依。
(二)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消費觀念教育,預防學生過度超前消費
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消費觀念教育,預防學生過度超前消費是完善校園網絡借貸的重中之重。第一,作為校方,要積極的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要以學習為主,在消費上要鼓勵大學生做到“量入為出,理性消費”,不過度奢侈消費,不在同學之間搞攀擺闊;第二,多給學生開誠信教育課程,強調信用的重要性,引導大學正常使用校園網絡借貸平臺這一金融工具;第三,對于學生學習、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借貸支出,在風險可控與個人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應該鼓勵其嘗試與創新。
(三)家庭加強對子女的消費習慣培養,減少子女過度奢侈消費
家庭加強對子女的消費習慣培養,減少子女過度奢侈消費是完善校園網絡借貸的重要補充。家長應該從小教育子女規避風險、勇于擔責、恪守誠信、自食其力等思想觀念,幫助子女形成健康的消費習慣,最大限度的避免子女的過度奢侈消費,最終幫助子女理性的對待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確保大學生消費的可持續。與此同時,家庭應該多關注子女的消費需求,要對其進行溝通、交流,幫助他們形成合理、科學的消費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
參考文獻:
[1]李東進著.消費者行為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J].社會學研究,2004(05).
[3]閆纓,任意.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分析和引導[J].昆明大學學報,2004(01).
[4]潘從武,武運波.校園網貸流行易縱容不理性消費[N].法制日報,2015-02-27.
[5]北青.校園貸如何套牢大學生[J].小康,2016(08).
[6]劉飛燕.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消費道德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08).
[7]倪瑞華.可持續消費:對消費主義的批判[J].理論月刊,2003(05).
[8]王久才,田金花.大學生借貸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商論,2015(16).
[9]林曉健.西方消費理論及其制度約束對我國的啟示[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1).
[10]盧思鋒,何耐銘.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分析與引導[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
篇8
關鍵詞:大學生;個人信貸;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2
一、高校大學生個人信貸業務發展狀況
消費信貸是指由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提供資金,用以滿足消費需求的一種信貸方式,它是以刺激消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為目的,用居民未來收人作擔保,由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為對象的貸款。[1]自2005年以來個人消費信貸規模一直持續高速增長,截止2015年已達到約21萬億人民幣。同時,個人信貸業務在校園里也進行著鋪天蓋地的宣傳,為廣大大學生所熟知,也成為大學生的選擇之一。
當前大學生信貸市場的企業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綜合電商平臺和傳統商業銀行。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是面向大學生用戶群,擁有專業的審核風控及征信體系但是無法保證物流及售后。綜合電商平臺資金成本高,校園非其主要市場,不會投入過多的資金。銀行的資金成本雖小,資金來源穩定,但受監管力度較大。
二、大學生使用個人信貸業務的現狀分析
(一)問卷發放
本研究通過向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完成,問題涉及受訪大學生使用個人信貸業務的基本情況,基本涵蓋了研究所需的數據內容。
(二)問卷{查結果
調查中,有53.97%的使用過信貸業務,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信貸業務在大學生的傳播和接受程度較高。
調查中,有60.32%的大學生使用過螞蟻花唄,13.49%的使用京東白條,16.3%的人使用分期付、借貸寶這樣的網絡分期信貸業務提供商,不難看出大學生個人信貸業務在大學生中具有較高的接受度。
調查中,只有12.7%的人在使用借貸類產品之前有了解過它的相關信息,如公司背景,償還周期,違約后果,利息是否合法。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在使用信貸業務時的安全意識并不高。
調查中,大多數人的都選擇了一次性付清本息,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分期還款這就為自己留下來很大的隱患。
三、大學生使用個人信貸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大學生個人信貸風險高
大學生網貸條件較低,網貸只需要身份證以及身份證復印件、提交大學生貸款者真實的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室友信息、家庭信息等等。并且央行一再明確:年復合利率超過銀行利率4倍不受法律保護、也增加了網貸的高風險性, P2P平臺提供的借款期限為3個月、6個月、12個月、18個月、24個月。36個月,借款期限越長,利率越高,借款人除了要償還本息以外,還需要根據不同P2P平臺的規定,繳納服務費、充值費、提現費和其他費用等等。
大學生不需許多步驟就能經由互聯網金融公司貸到現金。促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個人信貸業務,但是往往很多大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這里的隱患,使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二)網絡信貸監管不善
大學生消費信貸風險管理不善,首先在于當前風險防范體系的不完善。我國當前的消費信貸規范性文件定位較低。并沒有從法律的角度上實現對于消費信貸法律體系的構建,這使得消費信貸行為無法合規發展。顯然以銀行業的管理辦法去進行大學生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是難以保證其針對性的,其獲取到的規范效果也是相對有限的。此外,中國目前個人征信體系沒有全面建立,網絡借貸公司貸款資質審查又不夠嚴格,導致大學生比較容易接觸到網絡消費信貸,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
(三)大學生安全意識薄弱
在問卷調查中,大多數大學生僅僅通過網站廣告和校園傳單了解到網絡消費信貸,對其理解尚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缺乏全面準確的理解,對于網絡信貸方面的安全意識淡薄,未能掌握一些關于網絡信貸的基本經驗和技巧,導致在遇到網絡信貸時易沖動消費。
通過對于大學生消費結構的調查來看:日用品消費上,46.8%的學生會選擇國際品牌,23%的學生會選擇國內知名品牌;服裝服飾消費上,37.2%的學生更加在乎的衣服的款式,只要能夠張揚個性,符合自身的審美需求,就會選擇去購買。很顯然當代學生的消費觀念已經不再是生存消費的低層次,其往往表現為享受生活型,這是當前大學生消費的基本理念。[2]這使得大學生更容易沖動消費,購買超過自己能力之外的產品,從而使自己陷入麻煩。
四、大學生使用個人信貸業務的建議
(一)大學生應樹立健康的消費觀念
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做到不盲從、不攀比,適當消費,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在遇到自己喜歡的商品但是自己的能力不夠時,可以通過兼職、勤工儉學、等形式增加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提升自身的消費能力,以此來滿足對消費的需求,盡量不要使自己陷入消費的陷阱中
(二)加強消費心理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高校應該要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加強網絡信貸安全教育,在校開展各式各樣的網絡信貸安全教育活動,同時,對于學生中有過度依賴信貸業務的學生進行重點關注,在校內打擊不法信貸公司的宣傳,成立相關部門引導學生正確消費,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綜上幾點可以幫助大學生理性消費。
(三)政府加強監管力度,信貸產品自我提升
大學生信貸業務市場發展迅速,然而這個市場政府缺乏相關的制度法規去監督管理,從而導致了這個行業的良莠不齊,由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獨特性,傳統銀行業的監管條例并不適用,在大學生信貸業務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政府更應該盡早出臺政策,加強監督管理,保證市場良性發展。
同時,目前市面上的這些大學生信貸產品還存在許多的未解決的問題。作為企業應該更好的為自己客戶群體服務。提高抗風險能力和軟件設施,加強宣傳力度,根據大學生的消費特征適當調整利率以及滯納金,這樣才能使自己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不論是對產品還是對用戶都是十分有益的。
參考文獻:
篇9
1.學習和生活上自我管理狀況良好。
從調查可見,大多數學生上大學的期望合理,包括找一份好工作實現個人價值(66.6%)、讓父母幸福生活(21.9%)、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6%)。對于目前的學習生活態度,59.3%的同學表示自己認真刻苦有鉆研精神,29.9%的同學表示要把專業知識學好。至于參加課余活動的目的,46.2%的學生希望鍛煉自身能力,32.9%的學生是發展個人興趣,14.1%的是把專業知識學以致用。總體上看,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求知欲較高,注重提高自身素質,但仍有35.5%的同學沒有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13.1%的學生對于大學生活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大學生的消費狀況除了受主流消費意識的影響,還與家庭、地域和自身消費能力有關。據調查,月消費在800元以下的占79.9%;在消費的對象上看,購買日常用品超過了50%,還有部分同學選擇了上網、交話費、聚會。可見學生在消費理念、消費方式、消費途徑方面出現了新變化,不再局限于學習和生活消費,這和社會發展趨勢緊密相關。網絡在當今社會中占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大學生使用網絡已成為普遍現象,平均每周上網次數超過3次以上的學生占72.8%,電腦的用途排前三位的分別是在課余玩游戲看電影(41.4%)、用于學習查閱資料(24.4%)、用于編程網頁制作等個人愛好(13.5%)。所以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使用網絡,提高信息辨別力和認知力,將網絡與學習和生活正確結合起來。在戀愛態度方面,大學生中63.3%的學生贊成戀愛,33.4%的無所謂,只有3.3%的學生不贊成談戀愛。對于戀愛的動機,按選擇比例高低排名,前五位分別是追求美好愛情(30.9%)、滿足心理生理需要(19.6%)、選擇人生伴侶(12.5%)、打發時光(11.2%)和緩解學習壓力(10.4%)。可見,感情追求是大學生戀愛的主導動機,滿足心理生理需要是重要動機,大學生戀愛的趨向非常明顯,這不僅是他們生理成熟的標志,也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結果,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的這種需要,正確教育,正確引導。
2.人生價值觀念總體上積極進取,但同時出現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傾向。
調查顯示,72.7%的學生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55.4%的學生認為個人的價值取決于對社會貢獻的大小;41.7%的學生希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49.4%的學生認為人活著首先是為了生存與發展;63.1%的學生認為通過生活的積累形成人生價值觀;53.2%的學生認為實現人生價值要自己努力,也爭取別人的幫助;還有60%以上的學生愿意向貧困的孩子捐款。可見,多數學生在價值觀方面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同時也注重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取向保持一致,能自覺地根據社會價值取向規范自己的行為,對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普遍認同。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社會思潮呈現多元化態勢,一些大學生片面追求個人利益、個人價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生價值觀的偏斜和個人主義思潮的蔓延,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關于誠信,高達90.4%的學生認為誠信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不同的價值導向中,對于勞動和奉獻是評價人生價值的基本標準,有17.2%的學生提出了反對的意見,還有18.2%的學生難以判斷;對于金錢是衡量人際關系的基本標準,11%的學生表示了同意,27.9%的同學難以判斷;對于個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更好地發展,29.4%的學生持反對意見,還有13.6%的學生認為競爭會導致人際關系不和諧。表明當前社會上過分追求物質利益的功利化傾向對一部分學生產生了重要影響,這需要引起注意。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議
1.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作為一名大學生,首先要明確樹立遠大理想和長遠目標,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主題班會和專題報告,應采用學生喜愛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教育,例如演講、辯論、觀看教育視頻及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學習老一輩英雄人物事跡和領略祖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擁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觀念。
思想政治工作應重視學生的內在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把灌輸式、管理式的教育轉變成引導式、交流式、啟發式、幫助式的教育,鼓勵學生參與學生事務的管理,避免采取簡單的方式方法或以大道理壓人。例如,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使他們敢講心中所思,樂言心中所想;又如可以創造條件,通過與課程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盡量參與社會實踐,利用社區問卷調查、承辦各類會議、支教活動等與專業相關的真實項目,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團隊合作、信息處理、解決問題等職業核心能力。
3.健全完善工作體制,加強隊伍建設。
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教育格局。我院已建立一支包括黨政領導、學生處、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德育導師、班主任在內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但由于部分工作人員缺乏深厚的政治理論功底、豐富的綜合知識和較強的能力方法,導致工作開展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學院需進一步加大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職業核心能力的提高,通過加強管理和監督考核制度、增進內部交流、組織各類培訓,外出考察學習等渠道,形成一支業務強、素質高的政工隊伍。
4.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積極促進就業并提升就業質量。
針對部分學生缺少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虛度大學時光的狀況,學院應進一步加大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從任意選修課列入全院必修課,鼓勵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早地接觸社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求職過程中,提高自我的綜合就業能力,避免消極被動的等待。
5.采納學生合理的建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奢侈品;消費動機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6008501
1大學生奢侈品消費數據分析――以廣州市為例
為了對大學生奢侈品消費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本文對廣州在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奢侈品消費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結果如下:
1.1奢侈品在每月消費中所占平均比重
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對奢侈品消費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從表1可以看出,廣州市在校大學生的月平均消費越高,則奢侈品消費在其所占的比重越高。
表1奢侈品在每月消費中所占平均比重
(元)月消費
商品1000以下1000-19992000-29993000以上奢侈品1.8%18.4%25.7%39.4%其他商品99.2%81.6%74.3%60.6%1.2奢侈品消費的資金來源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家人提供的資金占到大學生奢侈品消費的55.6%,自己的資金占到26.7%,另外就是其他來源了。因此,對于很多大學生而言,購買奢侈品的資金大多數都是由家人提供的。
1.3奢侈品消費類型
由下表看出,大學生購買多為電子產品、化妝品、服裝、鞋包類的奢侈品。
表2奢侈品消費類型
奢侈品種類電子產品化妝品服裝鞋包首飾其他比重24.6%23.8%19.7%17.1%9.6%5.2%2大學生奢侈品消費動機分析
2.1炫耀性消費動機
在經濟高速發達的今天,大學生可以通過媒體與網絡來了解最新的流行時尚,關注最新的品牌資訊和流行趨勢。很多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通過奢侈品消費,引起別人的關注,在同學和朋友之間去進行炫耀,在消費的時候往往只選貴的,不選對的。
2.2從眾性消費動機
尤其是大學生消費時喜歡與同學、朋友一起結伴消費購物,同伴的購物行為會產生示范效應。每個個體都會不斷的在他們自己所屬的那類人中去進行比較。從眾動機使大學生產生跟進的壓力,別的同學在用奢侈品,自己也必須要用,否則太沒有面子。
2.3自我享樂動機
大學生購買奢侈品,能讓自己感受到比一般的商品更多的樂趣。奢侈品在一定程度上帶給買家全新的體驗,例如高端的電子產品之類的,確實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也能給消費者帶來超過商品本身實用功能的情感價值。
2.4追求品質精致動機
一些大學生進行奢侈品消費,主要是因為這些產品有著卓越品質和超凡性能。在購買奢侈品時,商品的樣式、質量與工藝是吸引大學生購買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有著成熟消費體驗的大學生,會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他們會更偏向與自己形象、性格與品位相一致的奢侈品。
2.5表現內在自我動機
對于大學生來說,在他們心中希望宣泄內在自我,成為個性化色彩、具有自我特色的大學生群體成員。通過購買特色品牌的奢侈品,表達自己的個性和內在自我,成為大學生在奢侈品消費的動機之一。
3對于大學生奢侈品消費的建議
3.1改正不良風氣
很久以來,中華民族都十分講究面子和排場,社會奢靡風氣大行其道,這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大學學校應該用適當的宣傳去遏制奢侈之風的蔓延,加大勤儉節約的宣傳力度,抑制奢侈品的消費。
3.2改變父母的教育觀念
一些父母認為只要給孩子足夠多的錢和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盡到責任了,至于教育孩子則是學校的責任。中國的父母對子女大都非常的寬容和無底線的滿足。其實父母給孩子的不應該只是金錢和物質,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精神的撫養。
3.3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
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講,只要向父母開口,生活費就有了,沒有儲蓄的必要,消費時存在著盲目消費、超前消費等問題。甚至有學生不顧家庭的困難,以各種理由找父母要錢,滿足自己過度的消費需求。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和理財觀念,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總之,大學生消費奢侈品的動機是較為復雜的。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對奢侈品消費保持理性的態度,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這些都將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