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學語文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09-15 17:3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大學語文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大學語文的建議

篇1

關鍵詞:大學語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一、大學語文教學對未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大學語文課程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有著緊密的關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作為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因素,可以擴展語文課程教學;提升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和加強學生們書寫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未來的職業能力,都特別需要校園內的文化熏陶。

1.高職語文課程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外界對高職語文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有著不正確的認知,嚴重阻礙了和諧發展,其中主要的錯誤認知如下:認為高職語文課程和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的關聯不大,可以分開發展;只關注大學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認為大學校園內的文化建設起不到契合效果;認為高職院校語文課程不是重點課程,不需要加以理會。只有完全改變了這些人的錯誤認知,才可以使語文課程教學和大學校園文化真正地關聯到一起相互提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校園文化在某種方面牽引著語文課程教學,對語文教學任內容的課程教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提升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校園文化的內部語文教學也在起著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它活躍在校園文化的諸多方面,為促進校園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2.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語文教育。

在建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語文教學需要把學生們培養動手能力的專業性放在第一位,教授固有的教學內容放在其次。高職語文教學作為培養出高職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基地,高職院校對學生們教授專業技術的教育時,也不可以忽略掉了對學生們進行人文的教育。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雖然比文科院校的學生稍微弱一點點,但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是正規的大學生,如果學生們畢業時又學會了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術,那和一般的工人有什么區別?而在高職課堂教學里,專業技能課程更加重視專業技能和知識,高職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則是結合了眾多名篇名著來培養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提升了,學院校園文化建設自然就到了更高的層次。

二、提高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質量,全面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

文化素養教育不只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還可以提高人的素養,并且還能開發智力,是在培養出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所以,呼吁人文精神和強化素質教育,在需要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高職院校中顯得迫在眉睫。

1.改變教學思想,建立人文陶冶的高職語文教學觀念。

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固有的教學觀念,不可以只注重學生們的考試成績,還要注意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學生們綜合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教學教授語文課程的過程。從語文教學內容上來看,應試教育的教學內容不應該只教授考試需要的內容,考卷上會考什么就教授什么,不會出現在考卷上的內容就不教授。教師改變教授觀念需要考慮如何教好學生專業知識,怎么樣去讓學生學習的更加透徹。學生們改變觀念需要在教師教授的課程中積極的參與教學過程,積極的思考問題,更加主動的去學習專業知識,不像原來一樣被動的聽從教師所給出的結果。

2.把握校園文化陣地,創造良好的高職語文教學情境。

黑板報、校報、廣播、校園論壇是活躍校園文化氛圍的主要陣地,也是學校對外宣傳自己的輸出地。高職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創建第二課堂活動的展開,培養學生們課外的業余愛好和特長,用優秀的文化活動占據校園文化的主要陣地,在進行校園文化的過程中積極配合語文課程的教學,不只可以推進語文教學任務的高品質完成,并且可以促進校園文化自身的發展,也可以給熱愛校園文化的學生們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更可以在校園文化的根本上加大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

3.豐富語文教學教授方式,拓展具有人文色彩的新課程內容。

語文是具有社會性的,語文教師也要學會適時地打破課堂的局限性,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長,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積極地拓展出一些新的課程內容。新的課程內容可以側重于情感熏陶也可以側重于健康,還可以側重于審美情趣的指引。作品自身的豐富內容是由千萬個讀者賦予的,既然作品都富有著極具內涵的內容,語文教學方面如果要選用唯一的標準答案,那樣肯定會造成壓制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語文教育需要倡導多方面的創意去理解。要學生們自身去體驗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們對文學作品作出獨特的解讀,可以用“突發奇想”來形容對作品的反應,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和作品作者本身的意圖進行比較,為作品的表達內容另作設計,積極地探索,為其創造新的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是高職院校校園內不能不做的一件事,在高職院校中語文教育課程也是不可以被其他課程取締的重要課程。所以,高職院校內的語文課程教育不可以進行削減,反而需要學校進行加強,但是高職院校語文教育課程的內容應該進行重新的定位,打破過去固有的教學觀念,重新創造新的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教育特點,把語文教育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建造大學校園內得文化結合在一起,為未來社會創造出合格的技術人才和優美的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劉玉.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高職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0,(23):112-114.

[2]胡國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10,(12):23-24.

篇2

關鍵詞 大學語文 古典文學 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hinking on the Reduc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College Chinese Textbooks

WANG Hongmei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or the plight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ers proposed tools and the times of the strategy emphasizes language education, nowadays p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batement all components of classical and ancient poetry, replacing practical writing, Pearls of Wisdom when text or network works. This trend despite an increase in university language operability, but also makes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rack toward the fast food culture, from its "heritage of national cultural essence" of course positioned lopsided.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自1978年經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倡導在全國高校重新恢復至今,大學語文已走過了四十幾年的歷程,然而它在高校課程中的地位仍不確定,很多學校依舊徘徊于開或不開的抉擇中,開設了這門課的學校也面臨著它到底有多少功用和成效如何的質疑。大學語文進退維谷的命運,進一步說明了在重利益輕情感、重技能輕人文的時代氛圍里,大學教育在傳遞人文知識、傳統文化方面的失利。

大學語文需要改革,然則改革應何去何從?很多人認為大學語文要突出工具性和時代性,即語文教育要與專業學習、學生愛好、現實生活、地方文化相聯系,才能找到出路。①在這一思路指導下,時下產生的一批大學語文教材,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自編教材,都大大消減了文言文、古詩詞的分量,代之以應用文寫作、時文選粹、網絡作品、地域文學。以筆者所在的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的大學語文教材為例,該教材為2011年版校本教材,分學習篇、畢業篇、生存篇、情感篇、智慧篇、家園篇、娛樂篇和畢業生常用應用文寫作八個部分,其中娛樂篇包括二人臺劇目、小品、相聲和歌詞,而其它篇章的文章也有一半為網絡作品和時文選粹,知名文學家和作家的經典作品只占到整本教材的四分之一,文言文和古詩詞只能占到十分之一,這十分之一的古文中又有一半不是必講篇目。這樣的一部教材,在貼近學生生活的同時,也隔斷了學生與古典和經典的對望。

可以斷言,如果繼續循著“用什么,就學什么;不用什么,就摒除什么”的道路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手機短信、產品說明書、QQ聊天記錄等大概都可能走進大學語文課本。

在經歷了廣泛的討論之后,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已經基本確定下。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大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陳洪教授指出:大學語文課程“與國家整體文化戰略相關”、“它是在高校開展母語教育的主要方式”。②換言之,大學語文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偉大使命。

古典作品無疑是中國語言的根基之所在、民族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二十世紀之前的中國文獻,99%是用文言記載的。說得直白些,中國文化本身就存在于文言之中。文言文使用的本身就是民族智慧的體現,幾千年來,口語不斷變化,而記載文化的書面語言文言文永遠不變,用文言文寫出的文章,世代傳承,千百年之后看到,還是能像跟古人對話一樣清楚明了。這樣的語言,避免了對文化傳統的繼承的中斷或者誤解,使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時期像今天一樣,高等教育的受教者和施教者可以都無視文言?,F在的大學生古文功底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一次“古代文學”課程的監考讓筆者記憶深刻,其中有一道題是要將“求,無乃爾是過歟”翻譯成現代漢語。學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同學答成:“乞求,我和你誰對誰錯?”有的同學答成:“我錯了,求你原諒我?!睗h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尚且如此,更遑論非中文專業的學生,對他們來講,文言文比外語還郁悶,因為字基本都認識了,可卻還是不知所云??梢酝葡?,如果任此下去,再經兩代,文言文將有失傳的危險。

五四催開了民族主義之花,也徹底終結了文言文的歷史,其中之利弊得失,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開始反思:為什么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壇群星璀璨,而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壇卻黯然失色?為什么民國時期一個小學生的作品,今天的大學生都看不懂?為什么大學生的表達能力、書寫能力每況愈下?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就是當代國人失去了“文言”的浸染。沒有了文言,我們的語言和書寫變得游離無根、進退失據。網絡語和流行語的夾擊使語言蕪雜而貧薄,而語言一旦蕪雜,智力與創造力,頓成空談。

筆者在求學期間,有幸做過詞壇大家葉嘉瑩教授八十壽辰詞學研討會的聽眾。與會期間,九十歲高齡的數學家陳省身賦詩一首,并饒有興趣地與詩詞學專家們就李商隱的《錦瑟》進行切磋;八十歲的物理學家楊振寧也用英語獻上陸游的詩句表達慶賀。在這些大師的身上,我們看不到文理的、古今的、中外的截然的界限。也許正是這樣的情懷,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而漢語又是一個整體。自古以來,識文斷字與通曉文言從來都是一個涵義,不通文言也能稱會漢語,是現代人偏頗的定義。

大學生已經錯過了學習文言文的最佳時期,但是如果因為他們基礎不好或不愿意學,所以學校就不教了,那就是諱疾棄醫。我們應當做的是亡羊補牢,站穩大學語文這片語文教育的最后陣地,也許我們并不能通過為數不多的幾節課就讓學生們在文言文里自由徜徉,但至少要向他們傳達出文言的重要和可愛。有了這個意念,以后的歲月都是彌補的時機。所以,大學語文教材里必須保證文言文的一席之地。

當然,不管是在中學還是大學,學生不愛學文言文最關鍵的原因出在老師身上。大多數老師中國歷史不通、古文修養也差,只能是照本宣科,解釋字詞語法,死板而凝重,又怎能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熱愛之情呢?

筆者在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也有這樣的感受,籠統地去說一個作者很偉大,一部作品很神圣,并不能讓學生去親近他(它)。比如講李白,學生都知道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可是大家對他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可是當你詳細介紹他的身世,訴說他的飄零,他的孤獨,他的高傲,而《靜夜思》就是這樣一個不知家鄉在何方的人在思念夢中的家鄉。當你有些哽咽時,學生的眼里也泛著晶瑩。

講授文言文更需要感情,在經歷了千百年之后,唯有感情的線,才能建立起今古的關聯,讓不同時代的人去相知和相通。在大學語文的文言文講授中,我們應該注重這種感情的傳達,因為這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后一站,瑣碎的語法學習和字詞解釋只能讓學生無所適從。學生對古人、古文有了興趣和感情,他們長期以來對文言文的心理障礙才會逐漸釋然,也才可能嘗試著主動去閱讀,而有了一定的閱讀量之后,字詞語法的障礙也就不攻自破了。大學語文教師應當做的,就是把學生領上這條去繁就簡的路。

語言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言唯一的生機。大學語文教材必須給文言文以足夠的重視,而大學語文教師也應不斷探究向學生傳授古典文化的有效途徑。只有這樣,大學語文課程才能真正實現“傳承民族文化精髓”的課程定位。

注釋

篇3

一、宿舍文化內涵

宿舍文化作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園環境中,把學生作為主體,把宿舍及其周邊場所作為主要活動區域,把積極向上、健康的課外活動作為主要活動內容,把校園精神作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學生共同創造和享受各種文化形態的群體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對優良學風的養成起著積極地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構建和完善中不斷地得以促進和發展。特別是在當前高校后勤社會化工作的逐漸深入,學生公寓制與社會化管理模式已經開始施行,學生宿舍越來越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高校大學生管理和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勢必要向學生宿舍轉移。

二、新時期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好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

集體主義本身是對社會主義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關系、經濟關系的概括,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它不但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個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同時也是社會主義集體行為的道德價值導向。在大學生群體中,每個個體來自不同的地域,受到過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個人在處理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時,就會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在當前多元價值觀開放的年代,大學生對個人、集體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處理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認識和表達方式都是符合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和發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學生對待集體和社會的態度已經超出了社會主義價值觀所倡導的范圍,甚至已經滑向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深淵。這就要求高校應該及時地對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積極的引導,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堅決杜絕學生個人利益至上的不良習氣,想方設法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在實際生活中養成集體主義至上的觀念。

(二)幫助大學生提高現實交際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從小幾乎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較為習慣“唯一”的生活狀態。進入大學之后,臥室由在家時的一人間變為了四人間或六人間,以前的屬于自己的私人區域變為四個人或六個人的私人區域。環境的突然改變沒有立即帶來大學生心理上的變化,當代獨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溝通障礙和個人主義思想在大學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溝通更是成為了阻礙宿舍里、室友間深厚友誼養成和寢室良好學風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別是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善于運用網絡獲取信息和知識,通過網絡來學習和生活。同時,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他們寧可選擇不相信寢室的室友,反而將這種情感的宣泄和釋放通過網絡來實現,從而使得本來應該屬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往,嚴重淡化了學生的現實感,忽略了構建現實良好人際關系的生存守則,導致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缺乏現實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達能力,進而導致不少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后,長時間適應不了現實社會生活,存在嚴重的溝通障礙和社會融合力。對大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群居生活,幫助大學生在集體中重新定位自己、發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新時期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淡薄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在逐漸淡化著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自我意識、成長意識不斷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年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從而導致了利己主義、拜金主義。部分大學生過度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實現,在很多大學中都存在著大學生為得獎學金、評先進資格、入黨資格等進行明爭暗斗、撕破臉皮的現象,對學校的校風、學風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值得引起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重視。

(二)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認為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非常困難。其原因就在于書本上的內容和現實的發展有時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現實生活中,同學們發現書本上闡釋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是脫節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的所有努力都會白費。同時,任課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往往僅限于課堂,走出課堂后,很少有時間和機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成了鞏固課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員。但是,一個輔導員往往要帶幾百個學生,不可能對每位學生的思想狀況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現實狀況是大部分的輔導員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瑣事,往往忽視掉對學生至關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也僅體現在每年定期舉行的各種大型活動中,并沒有將這項工作細化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造成學生在形成集體主義意識的過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喪失了這種思想認識。

四、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大學里的各個學院(系)相對比較獨立,學生群體主要有學生宿舍、班級、年級、學院(系)等四種群體組織。其中,宿舍是大學生四年中呆的時間最多的場所和活動區域,生活里的瑣事閑聊、學習中的奮進拼搏、情感中的歡樂悲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同寢室的人。因此,加強寢室文化建設就成為了當前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充分利用寢室文化的構建,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的意識,努力增強他們的凝聚力。例如,舉辦寢室美化大賽、寢室才藝大比拼等活動,充分釋放和挖掘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在打造完美寢室的過程中,認識到集體的力量、感悟到集體的溫暖,讓大學生明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只有這樣寓教育于活動中,把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與自身的實踐統一起來,才能使集體主義教育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才能更好地弘揚集體主義精神。

(二)加強寢室文化建設是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試金石

當前,各高校對于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課堂上,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和引導促進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但是,對于如何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情況,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來得出結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發展階段,探索寢室文化建設如何促進學風建設的方向正好賦予了寢室文化建設檢驗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培育情況的這一重要使命。寢室文化建設的優劣直接反映著這一寢室凝聚力的高低,體現著寢室個體最基本的集體主義意識和集體榮辱觀。一個寢室的文化氛圍營造的特別好的話,相對來說,該寢室在寢室之間的感召力、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就要強得多;相反,該寢室各種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各項指標都是呈負增長的趨勢。同樣的,如果一個寢室成員之間的友愛度、成員個體內心的集體主義意識強的話,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寢室文化的構建。

五、宿舍文化建設對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作用發揮

(一)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

良好的宿舍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靈。構建良好的宿舍環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員打造好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同時還需要大學生與宿管人員一起維護,將基本的物質環境盡量最優化,使得宿舍環境為學校的校風建設、學風建設提供最佳的教育環境。真正讓學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邊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這就要求,宿管人員要在衛生干凈整潔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宿舍布局,將不同學院和專業劃定在不同的區域,這樣便于開展個性化宿舍建設評比活動;同時,根據以學院和專業為單位的寢室劃分,不同專業的同學根據他們的專業特色,從整體色調、墻貼內容、物品擺放、綠化美化等方面進行寢室風格的設計,力爭打造專業特色鮮明、格調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積極向上的文明風氣,弘揚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強化科學的宿舍管理

“三點一線”的生活是對大學生活最簡單但卻最真實的概括,大部分學生的生活無外乎就集中在宿舍、教室和食堂。其中,宿舍又是大學生普遍呆的時間最多的地方,因此,加強宿舍的管理是大學生常規管理工作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宿舍成員一般來自不同的地區,生活習慣、性格和經濟條件等有很大差異,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在學校過集體生活,要通過規范、科學的宿舍管理引導他們學會適應集體生活、學會如何與人和睦相處。通過寢室衛生的檢查、寢室大功率電器使用的規范和限制、寢室晚歸情況的登記和處理,將宿舍管理的獎懲通報情況納入到個人德育考核中,通過這種方式,不斷規范大學生的行為,積極引導他們將共同的“家”打理得更好,從而幫助他們培養起從小集體到大集體的集體主義精神。

篇4

關鍵詞:大學語文 教材 教學模式 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026-02

1 調查情況分析

2000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要處理好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關系,既要提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又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睘榱朔答伳壳拔以捍髮W語文課程教學實際情況,并將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到今后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近期,課題組成員對我院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藝體系、經濟管理系、生物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鳳翔師范分院進行抽樣調查,調查專業涉及初等教育、學前教育、工程造價、會計電算化、金融管理、物流管理、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應用化工8大專業,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無效問卷3份,有效問卷197份,調查內容主要針對大學語文課程認知、大學語文課程學習現狀、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議三大主題展開。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學語文課程認知”主題中, 55%的同學認為“學學語文對以后工作有用”,71%的同學認為大學語文“有時候能潛移默化地讓人認清生活中的道理”,說明大部分學生能意識到作為基礎性學科、承擔著人文素質教育重任的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性;針對“你喜歡語文課嗎?”的問題,回答“一般”的占47%,回答“喜歡”的占40%;而在之后的“影響你對《大學語文》課程態度的因素”問題中,34%的同學認為是教材或授課內容,37%的同學認為是教師風格,可見,教學的外因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較大。

在“大學語文課程學習現狀”主題中,71%的同學對現行教材比較滿意,但51%的同學認為“應該按專業的不同來選取不同教材”,43%的同學認為“教材應統一,但不同專業的教學側重點應不同”,明顯看出學生傾向于大學語文應該跟專業學習緊密結合,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在教材的閱讀材料中,學生更傾向于中國的、現當代的、小說、詩歌等閱讀文本,體現出學生學習需求的簡單化;41%的同學認為目前課堂中使用的教學方式屬于傳統型的“填鴨式”,也有40%的同學認為是“創新型的專題式”,可見教師教學風格差異明顯;相應地,40%的同學認為授課方式“死板,但可以接受”;在語文課程中開展朗誦會、讀書會的比例僅為27%,而52%的學生認為這些實踐活動“很有益,但很少參加”,可見,實踐活動的落實成為語文教學中的薄弱環節。

在“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議”主題中,42%的同學希望通過“興趣小組”的形式對語文教學進行補充,34%的同學希望通過網絡形式補充,體現學生對創新教學的期望;在考核方式上,36%的同學希望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25%的同學希望采用平時作業的形式,可見,閉卷考試這一常用考核方式不盡人意;而學生也都程度不一地反映出對大學語文課程的不滿之處在于教學手段陳舊、教材陳舊、設備落后;48%的同學傾向于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授課方式,這些也都對今后的語文教學改革提出要求。

2 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根據以上的調查結果,今后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革:

2.1教材的選擇

目前我院的大學語文課程有兩個校本教材,兩本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各有千秋,也都體現了編者的匠心獨具,大部分同學也都比較滿意,但通過上述調查結果看來,學生對教材中的閱讀文本的選擇有自己的看法。由于高職學生入校時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他們更傾向中國的、現當代的、小說、詩歌等相對簡單的文本,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材篇目較多,而課時數量有限,教師往往根據自身興趣、愛好、教學資源來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篇目外的內容,如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也都取決于教師個體的主觀認識,這就容易出現“學生的需求”與“教師的初衷”斷鏈的情況。在今后的教材修訂中,我們可以選擇更貼近時代,跟專業知識、生活實踐相結合的閱讀文本,而一些古典的、近現代的名家的雜文或議論文,因為時代背景的差異,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且脫離學生今后的就業實際,造成“學而無用”的尷尬處境,在今后教材的修訂中,要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加以取舍。

在講授教材內容時,教師應根據專業的不同,充分合理地整合教材資源,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將人文素質與專業素質相結合。比如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今后要走上講臺,語言表達能力尤為重要,在教學時,應注重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分析文本,提高他們文本分析、文學鑒賞能力;提倡將詩歌改編成故事、將小說改編成戲劇,將散文改變成詩歌等,激起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以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根據教材內容,模擬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再如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應用化工專業的學生,大部分要走向企業生產第一線,根據企業用人需要,應加大應用文的閱讀、寫作比例,可選擇一些科技或工藝產品生產的說明文,還可選取有關職業理想、行業發展、企業文化等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職業語文能力;加入向專業特點延伸的口語交際等訓練,以此貼近生產、貼近專業、貼近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親自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對社會上某一現象進行社會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到企業參觀見習,條理清晰地寫出產品生產的流程及工作日志;為企業產品的廣告、使用說明書等,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2.2教學模式的轉變

因為客觀教學條件的限制,目前,我院的大學語文教學仍采用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三尺講臺”的教學模式,課堂氛圍的帶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講解的魅力,語文所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明顯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顯然更傾向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的授課模式,這不是僅僅靠課堂提幾個問題就能行的,這種互動的模式應該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師生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特點,采用“項目教學法”組織教學:將知識性的教學任務細分成幾個項目,把學生分成小組,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通過自主學習、討論合作、開展調查、搜集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的發展,尤其是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比如學習蘇軾的《江城子》時,可布置幾個項目任務:(1)收集接觸過的蘇軾的詩詞,總結其詩詞內容特點;(2)查閱歷史,了解蘇軾的宦海沉??;(3)述評蘇軾的曠達豪邁;(4)聯系本詞,剖析蘇軾的兒女情長;(5)找出既有英雄一面,又有兒女情長一面的文學家或文學形象。這樣組織課堂教學,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今后學生就業所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同時,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從目前情況看來,我院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開展第二課堂的非常少,而很多學生希望通過“專題講座、興趣小組、網絡”等形式補充語文教學,根據學生專業、興趣,可將語文教學與當代文學、社會生活、新聞事實、熱門話題相結合,定期為學生舉辦專題講座、組織演講比賽、讀書會、辯論賽、征文等活動;因地制宜地與學校、社團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使語文教學過程成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知識轉變為能力的過程;還可建立班級網絡平臺,學生管理,教師從平臺內容、欄目建設方面進行監督,學生的閱讀心得、原創作品都可以在這里展示,還可以學習求助、討論交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學生未來職業競爭能力。

2.3評價機制的革新

目前,我院的大學語文教學評價中,基本是包括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在內的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這種評價機制看似囊括了學生的綜合表現,但過于籠統,體現不出差異性,也不能夠客觀反映學生在這門課程中的表現,如平時作業中抄襲他人、期末考試時突擊復習記憶的同學,也可以取得高分,而平時課堂認真思考,積極探索的的同學卻因記憶力、寫作等短板取得差強人意的成績。說到底,是因為教師以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為主,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重視不夠;考試評價內容和方法過分拘泥于教材內容,往往以標準化題型考試為主,側重考核知識的識記和再現,忽視了學生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弱化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書面寫作能力的培養。

教師作為教學評價改革最直接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重新建立科學的評價內容和標準,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制定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評價方案,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在評價內容上,語文考試應淡化對學生的知識性考試,將重點放在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核上,從單一元的知識評價向多元化能力評價轉變,體現在期末試題中,就是不囿于題型的全面化、標準化,可采取口試與筆試相結合的方式,考察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在評價方式上,要從重終結性評價轉變重過程性評價,多視角,多種方法評價學生,實行分層、個體化評價。如幫助每一位同學建立大學語文課程學習檔案,由每小組組長負責,制作課程記錄卡,詳細地反映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通過活動表現評價法,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課堂的表現,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表達交流能力、創新能力進行多方位評價;將小組成員的課堂筆記、文學習作、哲思短語、小論文等進行搜集整理,寫出評語,提出建議,建立激勵機制,在班級網絡平臺上展出;對學生參加的各種辯論賽、詩歌朗誦賽、征文比賽、演講大賽、情景模擬等實踐活動作出匯總評價,檢驗學生的實踐能力。總之,合理的評價機制的建立,要為培養學生的多種語文能力來服務,才會有效、有意義。

大學語文課程一貫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審美性與文化性的統一,但如果實際教學脫離學生的需求,將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在高職教育背景下,大學語文只有與時俱進,逐步推進教學改革,才能培養出可持續發展的優秀人才。

篇5

關鍵詞:高校 大學語文 教學困境 發展思路

語文作為基礎性學科,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思維、感悟等。而且由于語文教學從小學一直延續到大學,學生不會對其產生厭惡心理,也不需要很長的了解、適應時期,相反地,學生對大學語文教學表現出的熱情遠遠高于大學數學、大學物理,而且只要教師能力充足、教學方式恰當、教材設置合理,提高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水準并非難事。然而,我國高校大學語文教育正面臨巨大的發展困境,所以相關人員還需再接再厲。

一、高校大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

以往我國普遍以應試教育為主,在此背景下,學生的文學素養、寫作能力、表達能力等不增反降。隨著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出于提高高校大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相關人員應深入研究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并重點分析高校語文發展困境。[1]經分析研究,我國高校大學語文教學主要面臨以下三點發展困境:第一,教師教學方式較為傳統,不善于與學生互動、交流,課堂氛圍枯燥、沉悶,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課堂氛圍的優化;第二,高校語文教師教學能力較低,不善于實踐教學,職業素養等也有待提高;第三,部分高校對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開設的教學課時較少,而教學內容過多過雜,所以教材設置十分不合理。也正因高校大學語文教學面臨眾多發展挑戰,而且促進其發展勢在必行,所以相關人員應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并加大對大學語文發展策略的研究力度。

二、高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發展思路

(一)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其實,部分高校會出現大學語文教材內容與學生學過的高中語文教材部分重合的情況,雖然在表面上這有利于增強學習效果,促進學生深入了解課文,但實際上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等是極大的考驗。主要是因為如果大學教師按照高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教學能力遠不如高中教師,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降低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從而影響到整體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2]比如,教師在教學《長恨歌》時,不僅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4到6個組,并讓每個小組合作制作課件,派一個代表講課,以此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優化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鼓勵他們采取課件講課之外的形式,開展教學,如將課文改變成舞臺劇,借助表演來達到教學效果,并以此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上述哪種教學形式,都需要教師在結尾時,給予專業的點評和建議,而這就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素養,教學經驗等有著極高的要求。

(二)加強師資團隊建設

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其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也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與大學語文教學發展息息相關,而現今部分高校語文教師的綜合能力較差,所以加強高校語文師資團隊建設十分必要。其實,從某種層面上說,增強高校教師的整體能力方法眾多。比如借助公開課活動,具體而言,高校為了促使語文教師間相互學習,可以讓他們一一開展公開課,而其余教師則前去觀、聽,以此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幫助。再比如高??梢灾苯永米陨韮瀯荩_展相關職業培訓,或者讓教師前往更好的高校交流、學習,或者借助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反饋情況制定獎懲制度,來促使教師借助網絡、書籍等資源,自主學習,努力提升自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同時,也應注重職業素養的增強。

(三)完善教材設置體系

部分高校雖已增設語文教學,但他們在挑選教材、安排教學課時等方面缺乏經驗,所以教材體制設置普遍不合理。其實,就教材設置本身而言,部分高校選取的課文類型較多、較雜,還缺乏實用性,難度較大,學習意義也較小,而這嚴重阻礙了語文教學高效開展,還影響了教學效果,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3]所以為了完善教材設置體系,一方面高校特別是理工類高校應向文科類院校虛心學習、請教,努力吸取相關教學經驗,并注重組織高校間教師開展交流、學習活動,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另一方面,高校應注重考察教師的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注重開展教學反饋調查,及時收集學生關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意見與建議,以此優化、調整教學安排。

結束語:

據上述的分析可知,研究高校大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和發展思路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高質量的大學語文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提升學生的氣質、涵養,鍛煉學生的思維、寫作能力等,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另一方面,發展大學語文教育能在極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的整體教學水準,也有利于培養人才,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育地位,增強高校名譽。然而增強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效果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不僅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還需要高校和相關部門給予相應的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譚少元.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問題與對策探析[J].語文建設,2014,(12):3-4.

篇6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人文性;中醫藥

中圖分類號:RO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8-000-00

1978年,在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先生的共同倡導下,全國各高校開始設立大學語文課程。30年過去了,整體而言大學語文教學不盡人意,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母語教育的重要功能,但其受重視程度并不與此相匹配,不但長期處于邊緣地位,課程一再縮減,而且凸現出一系列問題,如定位不明、教材混亂、師資不足、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缺少現代性和互動性等。去年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開會議,建議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今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等先后把語文課列為必修必選課。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重新提上了議事日程。

1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時代背景

中國目前正處于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階段,而民族的復興首先就是文化的復興。面對亡國滅種的威脅和西學的漸進,20世紀的中國存在著一種反傳統文化思潮,這給中國的文化建設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高等教育上,造成了揚西抑中、崇西貶中的不良現象,大學生心理上對西學的推崇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漠。當今大學生中國文化素養的低下甚或缺失已是不爭的事實,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中國大學生身上甚至出現了母語危機:花費大量精力學習英語的同時,卻喪失了漢語的認知表達能力。對本國語言文化不具有廣博的學識,怎能擔當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故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更是民族復興的一項戰略舉措。

2 大學語文的定位與定性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專門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高校語文課寫入國家文化發展綱要是“前所未有”的,體現了黨和國家的重視,也折射出提高大學生漢語文能力的緊迫性。但是相對于專業課或是英語、政治課而言,它并沒有明確的“學科地位”,這一問題不解決,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實效。

目前大學課程模塊基本上分為4塊:公共基礎課(外、政、體)、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文化素質課,研究性較強的大學一般還會開設專業前沿課程,以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拓展。那么,大學語文究竟處于什么位置呢?是屬于公共基礎課,還是文化素質課?對此,南開大學的做法值得效仿:將“大學語文”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正式列入公共必修課,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只有修完這門課程才能獲準畢業。南開大學常務副校長陳洪教授發出呼吁:“我們希望各高校將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一、二年級‘文化素質教育’或稱‘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列入公共必修課程系列,并在教學時間上作出不少于一個學期、40學時和2學分的明確規定?!盵1]

是否開設大學語文課實際上是和大學語文怎樣開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是一個問題的兩面。針對有人呼吁取消高校語文課,陳洪認為:母語教育不同于外語教育,在維系文化認同、傳承優秀傳統、構筑心靈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問題的關鍵在于應該反思這門課為什么開不好?[2]現在大學語文的通病就是“大學語文的中學化”,如此就無法希望已經被應試教育搞壞胃口的大學生對之提起興趣。任何現象的出現,外因都只是催化劑和助推器,內因才是根本。大學語文的落寞當然有其文化制度上的原因,但自身學科與課程建設的滯后更是其深層的關鍵因素。因此,大學語文的繁盛絕不能僅靠教育行政部門自上而下的改革,更要靠自身的建設:重塑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賦予其應有的學科深度和學科尊嚴。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有人文性、工具性、綜合性等爭論?!抖Y記》的《大學》篇中就給予“大學性質”極其精辟的闡釋:“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從而與“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相區別。要實現從中學語文的基礎性向通識性、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跨越,使大學語文真正成為文化傳承、思想提升、趣味培育、人格培養的人文性課程,這也是匡亞明先生倡導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初衷。當時匡老為大學語文設定了四個目的:一是提高大學生漢語水平和運用能力;二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3]《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亦是將大學語文的人文性放在顯著位置。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人文性成了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齊森華認為:大學語文重在“文”而不是“語”,也就是要強調審美性和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大學語文不應在字、詞、句和語法等的分析上面浪費太多時間,而重在讓學生感受語言之美,感受到人格的熏陶、情感的熏陶,通過對文章的深入、多角度的分析,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水平。[4]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名譽會長徐中玉提出,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創新性上。大學語文不是中學語文教育量的補充,兩者之間有著質的區別。自然系科的有些人只看到學生文字能力差是一大問題,而往往忽視了缺乏人文精神是更為可慮的。大學語文的綜合任務,即在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這些方面,大學語文課程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5]

3 對中醫藥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點思考

大學語文的改革勢在必行,專家學者的探討和高校的改革實踐都為我們提供了理論資源和實踐指導。但目前對于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研究大都是整體面上的探討,很少結合具體院校和專業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只有在共性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改革,才是真正意義上實效性的改革。高等中醫藥院校在理科類高等學校中與傳統文化結合極其緊密,這一教育特色給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3.1 中醫藥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宗旨

通過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力爭形成具有高等中醫藥教育特色的大學語文課程,使大學語文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引導的助推器,培養出具有深厚傳統文化修養和現代人文性、具備弘揚中國醫學的文化創新能力、能以弘揚祖國傳統醫學為己任、個性和人格得到健全發展的高質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3.2 中醫藥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原則

3.2.1 共性――特性――創新的原則

高等中醫藥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既要注重高等教育大學語文共性規律的研究,更要注重中醫藥高等教育特性規律的研究。在比較分析國內先進的大學語文教育與教學理論的基礎上,與高等中醫藥教育的特性相結合,構建既尊重教育共性規律,又符合中醫藥教育特性的大學語文教學課程體系。

3.2.2 理論先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首先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支撐,必須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學習,形成自己的指導理念,以此來指導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提升理論。

3.2.3 系統性原則

大學語文作為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是一個系統工程,絕非大學語文一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能夠完成的,必須形成一個課程系列和不同的教學平臺,才能真正達到實效。

3.3 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框架

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語文教育的基本內涵應該以傳統文化為主線和中軸,并與現代人文教育緊密融合,構建以必修課大學語文為主課程、相關選修課為輔助課程的課程系列,并搭建以課堂教學為主、網絡課堂為輔、學者講座為拓展的立體教學平臺。

3.3.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各高校語文師資隊伍的歸屬大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設立語文教研室,專門負責大學語文的教學工作;另一種是沒有專門的教研室,而是依托中文系各個學科的老師輪流講授。中醫藥院校一般沒有開辦中文系,因此多屬前一種情況,或者合并到醫古文教研室。因為大學語文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而是一門實踐性強、普及型的基礎課程,一般認為它沒有多少學術性,這就造成師資隊伍的不穩定,影響了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另外大學語文的學術交往活動非常少,也很少向教師提供進修學習的機會。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就成了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

3.3.2 構建大學語文課程群

大學語文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僅靠一門大學語文課程是不現實的,必須要構建一個課程群。在這方面,許多高校進行了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了成效。天津大學雖然沒有將語文課設置必修課,但構建了《文化共存論》、《老子的智慧》、《西方文學名家名作》等150余門課程在內的人文選修課體系,要求學生必須選修8學分以上的人文選修課,不僅讓更多的同學接觸到人文知識,而且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人文教學方式和近年來國內教育界倡導的通識教育是一致的。今年10月12日在天津大學舉行的“人文精神與大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開展通識教育逾10年的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認為:理工科學生城選修10%的人文方面的學分,這樣才更能應付現代社會的壓力和要求。語文說到底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學生只有愛上中國文化,才能真正喜歡上語文。[6]

3.3.3 構建多樣化的教學平臺

2004年,南開大學文學院對“大學語文”課程推行全面改革,次年推出新教材,即綜合了紙質出版物、光盤、網絡、數字化資源庫等多種形式的“立體化”的大型多媒體系列教材。教學參考數據庫共計180萬字,電子教案67個,圖片800余張,名師講解錄像67段,多媒體資料40余段。實際上,大學語文最大的教學平臺應該是圖書館,可是當前許多大學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圖書館里越來越沒有學術的味道?!?/p>

3.3.4 加快教材建設

1990年以后,全國出現了編寫和出版大學語文教材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的大學語文教材已有幾十種之多,形成了多元互補、相互競爭的局面,為各類不同的高校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全國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結構大同小異,無非是選收古今一些文學性的范文,加上一點注釋和簡要導讀,很難引起大學生的閱讀與學習興趣。所以大學語文教材應鄭重編寫、不斷提高質量,這是當前最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3.3.5 教學方法改革

大學語文成為必修課后,學生反映普遍良好,此得益于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將知識性的課程內容放在網上,讓學生們自己寫作、看材料,課堂上則采用靈活的手段對硬性的知識點進行補充,這種完全不同于中學的課堂氛圍,更容易讓大學生接受。大學語文的課堂應體現出開放性、趣味性、人文性,增加學生課堂討論的分量。結合實際選擇一些問題,引導、啟發學生去思考、發言、討論,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大膽創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總而言之,大學語文的回歸是一個整體的回歸,其改革任重而道遠。衷心希望更多的老師能參與到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中來,也希望有關部門能更多地關注大學語文改革,共同拓展大學語文教育的空間。

參考文獻:

[1][2] 陳建強,張國,張劍.大學語文:只有改革才能贏得尊重[N].光明日報,2007,5(23):5.

[3] 邢宇皓.大學語文遭遇尷尬[N].人民日報,2004,2(19):13.

[4] 討論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難在哪[N].中國教育報,2007,8(22):3.

[5] 李愛華.大學語文母語教育的守望者[N].科學時報,2007,1(29).

[6] 繆鵬,王鈺.大學語文:只有愛上才能“回歸”[N].每日新報,2007,10(16):43.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in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ang Mingq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Nanjing,210046)

篇7

目前,全疆本科高等院校共13所,??圃盒?6所(數據來源于高校之窗網和維基百科網)。本次調研選擇了本科院校共13所,??圃盒?所,其中11所在烏魯木齊、周邊城市及伊犁,2所在南疆地區。新疆大學和石河子大學均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高校,新疆師范大學、新疆財經大學、新疆醫科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在疆內都享有很高聲譽,它們都是疆內綜合性大學或某一專業領域中的頂尖高校,學生的素質處于新疆整個大學生群體的高層次,伊犁師范學院作為除烏魯木齊及周邊地區以遠的北疆地區的代表院校,喀什師范學院和塔里木大學作為南疆地區的兩所本科院校均在此次調查之中。這些院校涵蓋了文史、政法、經濟、管理、藝術、醫藥、工學、農學等學科門類,應該是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

二、調查方法

主要采用訪談法、問卷法、文獻法等方法。

三、調查結果及問題分析

本次調查內容從大學語文課程的基本建設入手,涉及教研室建設、課程性質、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設和民族學生(指民考民學生,以下同)大學語文教學等多個問題。

(一)教研室建設

僅有3所院校有獨立的大學語文教研室,占被調查院校總數的23.1%。沒有獨立教研室的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師均從人文學院或基礎部等相關教研室教師抽調,平時他們各屬別的教研室,有教研活動時再集中在一起,這勢必使教學人員分散,不便管理,教師自身責任感減弱,教學內容盲目,教研活動缺乏了良好的環境和有效的平臺,教學呈松散性、隨意性,老師之間的交流受到制約。

(二)課程性質

除了1所院校外,其余院校均已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學時從24至72不等,有的院校定為必修,有的定為選修。總體來看,將大學語文定為必修還是選修有兩種情況,一是依專業而定,如新疆醫科大學兩個專業為必修,其余專業學生自主選修。塔里木大學7個專業的漢族本科班必修,伊犁師范學院兩個專業的大學語文是必修,新疆藝術學院也是如此。二是依學生族別而定,如新疆師范大學的民考民學生和雙語班學生均開設大學語文,而且是必修課,其余學生分專業班級開設,作為指定選修(或稱限定選修)。新疆農業大學漢語專業學生大四時開設,是指定選修。課程性質一般分為兩大類:必修課和選修課。選修課又以可分為指定選修(也叫限定選修)和任意選修,必修和指定選修無太大差別,指定選修和任意選修差別較大。由于課程性質不同,必修課受學校重視,教學要接受校級或院級的各類檢查,教研室的要求多而嚴,因而,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設計教學環節、選擇教學內容時都比較謹慎、周密和細致。從調研的13所院???,只有5所院校的大學語文為必修課,占調查院校總數的38.5%,2所院校部分專業是必修課,占15.4%,其它院校則設為選修課或閱讀、寫作和作品欣賞等相關課程,占38.5%。從這些數據可知,新疆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不一。雖說教師應該對所授課程一視同仁、不分“貴賤”,但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造成教師厚此薄彼。

(三)教學方法

幾乎均以講授為主,占92.3%??v觀全國院校,限于多種原因在教學方法上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從眾多相關的大學語文教改論文中可知,很多在一線從事大學語文教學多年的教師都嘗試過教學方法改革,比如課堂討論,講讀并重,師生互動等,但不是推行不下去,就是效果差,學生動不起來,浪費課時,又延誤了教學任務的完成,新疆高校也不例外。所以改變教學方法不是靠教師單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與學生群體、學生人數、教學文本、學生語文基礎、感興趣度不無相關。

(四)考核模式

必修課多以閉卷為多,占46.2%,有教研室統一命題的,有任課老師自主命題的,考核內容比較全面,題型、題量、分值都有一定要求。選修課多是開卷或寫課程論文,占53.8%。各校的選修課管理辦法中都有對考核方式的規定,比如,“選修課程的考核一般采用隨堂考核,可選擇開卷、閉卷或其它考試方式”“考試課程應采用試卷(閉卷)考核,考查課程由主講教師根據課程要求自主決定考查形式”“公選課可以采取閉卷筆試、開卷筆試、網上在線考試、口試、小組匯報、分組討論、作業、論文、讀書報告、設計、操作等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考核并確定學生的成績”。由此推之,選修課考核模式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無論哪種考核形式都有局限性,偏終結輕過程是普遍問題,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不被重視,一考或一寫定乾坤。即使上面第三所院校的公選課考核形式多樣化,但實際中很難操作。這樣的考核對愛學與不愛學的學生都是一種挫傷,喜歡學的學生無法通過課堂表現、討論或作業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漸漸失去學習興趣,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講授;不喜歡學的學生樂得教師的疏于管理和一言堂,更便于他們各行其事。大學語文不僅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助長了一部分學生的“休閑”意識,大學語文課堂成了歇息地和自習室。

(五)教材建設

基本上選用國家規劃教材,集中在陳洪的《大學語文》、溫儒敏的《高等語文》、徐中玉的《大學語文》等教材。新疆醫科大學多年前曾組織編寫適合醫學院校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但沒有通過學校的審核。伊犁師范學院也在計劃“編寫具有新疆特色的、適合伊犁師范學院學生實際情況的大學語文教材”。新疆農業大學針對漢語言專業的學生自編《漢語文選》,校內使用。如果是選修課,一般不強行要求學生購書,教師向學生提供教學主教材和參考書。不論是學校對教材使用版本的選擇權,還是學生(選修課)是否購買教材的決定權都呈現出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F行大學語文教材不下千種,優秀教材受到關注的也很多,這反倒令院校在教材選擇時無所適從。這一現狀表明新疆高校自主研發適合新疆高校學生的教材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教材建設工作也應該放到課程建設的重要位置了。

(六)教學研究

新疆醫科大學大學語文教研室多年來一直在做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嘗試,但成效甚微。伊犁師范學院2012年前進行過教學改革,還有老師參與了新世紀地方高等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受調研學校的課程建設經費均為零,無精品課程,無教學成果獎,更談不上教學名師。不難想見,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正面臨怎樣的尷尬處境。各高校之間缺乏交流溝通,教師身兼多課,有的甚至身跨兩三個教研室,這種多重身份令教師難以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大學語文課成了無味的“佐料”。全疆沒有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機構和師資培訓機構,教師難以在學術層面接受更多的研修,整體處于各自為陣,閉關獨修的局面。

(七)民族學生的大學語文教學

有3所院校民漢合班上大學語文課,即民考民學生預科結業后,與漢族學生一樣選修大學語文,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都相同。本文所說的民漢合班中的民族學生特指民考民學生。民考民是我國高考中的一項針對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少數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條件的少數民族學生高考時使用本民族語言試卷,報考時也必須報考民考民的相關學校和專業。民考民學生進入大學后接受一年預科漢語學習,成績合格才有可能進入專業課學習。專業課除本民族語言文學類專業、維吾爾醫學、哈薩克醫學專業外,其余均用漢語授課。大學語文講授的內容是用漢語文描述和解釋的文化,所選文本以漢語文經典為主,涵蓋古今中外優秀名家名篇,囊括文學、歷史、天文、藝術、美學等多方面知識,民族學生沒有相應的知識背景和基礎知識,即使是漢語水平測試達到MHK四級的學生也很難聽懂,更別說漢語基礎更薄弱的民族學生了,所以民漢合班的大學語文課難以做到“兩全齊美”,民考民學生上課的狀態是選而不修或隱形逃課。

(八)教師態度

態度“積極”的占30.7%,而態度“一般”的占53.8%,80%以上的院校認為教育行政部門應給大學語文課程政策保障。態度決定行動,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高低、教學實踐能力強弱等都決定著教師對大學語文的態度,而對大學語文課程的熱心與否又決定了他們是否愿意投入。

四、對策與建議

在整個調研中,筆者深感新疆的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趨合理,質量明顯提高。但由于各院校的辦學性質、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軟硬件條件不同,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亦有差異,總的說來,仍處于邊緣化地位,與“各校將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一、二年級‘文化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列入必修課程系列”的設想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教學內容隨意化、教學方法單一化、考核評價簡單化、教師隊伍拼湊化、學習態度功利化等傾向。我們都知道,個人的語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學語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教育學生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審美能力。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明確政策導向,建立課程規范

教育行政部門不但要在理念上充分認識“大學語文”的重要地位,還要將之付諸實踐,應進一步明確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政策導向,就課程性質、學時數、師資等做出硬性規定,并予以課程建設經費、教學科研、師資培訓等更有力的支持,在各高校應積極配合協作下,進一步出臺規范教學,如《大學語文課程規范》等相關文件規定。

(二)加強教研室建設,穩定教師隊伍

教研室是教學和科研機構,大學語文教研室承擔著全校各專業學生的人文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教學任務。無論學校是什么類型,都應該設立獨立的大學語文教研室,為教研教學提供有效的平臺,配備有敬業心和較高水準而且熱愛大學語文教學的穩定的師資隊伍。

(三)改變教學方法,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各校的大學語文教學應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也可根據專業不同選擇不同的教材或自編教材。同一專業切忌不同大綱、不同計劃、不同教材。教學方法雖不可統一,但應該遵循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欣賞審美能力的原則,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打破一言堂的灌輸,采取以靈活、多樣、生動為主調的教學方式,通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形成以師生互動、交流研討為主的教學模式。

(四)民族學生的大學語文教育教學

2009年11月出臺的《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期研討會紀要》明確指出:“大學語文課程只能進一步加強,而不可忽視、削弱。大學語文在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所以,民族學生不僅不應該被排除在大學語文教學之外,更不能任其自然地被邊緣化。大學語文教師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各少數民族文化及傳統,研究民族學生的接受心理,在民漢一體化的教育背景下,重新構建民族學生的大學語文教學的課程設置、準確定位,把握教學目標,合理制定教學大綱,調整教學內容和考核模式,編寫具有地域文化和邊疆文化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

(五)建立學術指導機構,提高教師素質

由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做得好的院校牽頭成立新疆高校大學語文研究機構,加大對全疆大學語文教師的專業指導,定期開展教研活動,促進校際交流,使教師培訓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同時加大優秀教學資源的流通和共享,開展互訪、觀摩和資源借鑒等。各院校也有必要建立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研究部門,發揮教育教學的指導作用。教師自身應勤奮鉆研專業知識和教學理論,更要具備時代精神,研究學生的心理,關注社會文化的動向,積極開展如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演講、朗誦等多種形式的人文素質活動,擴大大學語文的教學空間,呈現大學語文教學的多樣性,促進文化知識的傳播與弘揚。

五、結束語

篇8

關鍵詞:大學語文;現有問題;解決措施

H193

一、引言

大學語文作為高等教育之中最為重要的一門基礎課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大學階段開展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漢語知識,并且在此基礎之上能夠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同時還要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的了解和學習不斷地增加知識儲備量,讓學生在此過程之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從而達到不斷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最終目的,為我國文化的傳承和進一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然而,目前的大學語文教育之中還存在著很多引人注目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學科邊緣化;教材陳舊,缺乏特色;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時間不足;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教育質量滑坡等多種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大學語文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本文試圖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以提升我國大學語文教育的水平。

二、大學語文教育中的現狀

1.中小學教育中的遺留歷史弊病

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模式目前主要是應試教育,這直接導致了目前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學模式是跟隨著應試教育的腳步而逐步前行的,也就是教師在進行文學教育的時候不能夠對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其教學的主要內容都圍繞考試的內容、也就是每年的考試重點。這種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老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的內容范圍,也會導致教學內容的變化程度較小,使得教學的內容陳舊、缺乏特點,教學的質量下降。而且這種應試教育也直接導致了部分學校和家長以“紅線關’作為衡量老師和學校優劣的標準,錯誤地把成績作為一切的標尺是直接導致老師和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之中只考慮學生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應該接受的文學知識的根源。這種應試教育的考核系統的偏差性和不全面性直接影響了我國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2.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大學語文教育的整體水平對其最有直接影響的就是老師??梢哉f老師是人文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由此可見語文教師的重要程度和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的一些高校之中卻存在著一種這樣的現象,很多的大學語文老師在任教之中成為了相對而言的弱勢群體,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很少能夠跟科研進行有機的結合,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之中科研成果又是教師考核標準之中最為重要的一項。這就直接導致了一些語文課程的老師在大學的科研競爭壓力下不斷的轉崗,直至放棄大學語文教育,因為科研成果直接關系著大學老師的晉級評職稱和進一步的發展。所以會出現現在的大學之中的語文教師多數是教學能力相對較差的老師在擔任,這也就是大學語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的原因所在。

三、大學語文教育中的現狀及對策

1.改進大學語文教育的考核方式

基于目前高等院校語文教育之中出現的問題,最為重要的就是改變現有的考核方式,這里面不僅包括教師的考核方式也包括學生的考核方式。改變教師的考核方式就是改變只根據老師的科研成果進行評稱的單一方式,而變為綜合考評老師的課堂氛圍、教學結構以及老師指導學生的學術論文的發表等等。另一方面,改革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就是改變傳統的試卷考核模式,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全面發展的能力,將應試考試改為美文識記、課外創作、論文寫作、課堂討論、經典誦讀、演講比賽、社會調查、辯論賽等多種考核方式以便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

2.加強大學語文師資隊伍的建設

要進一步提高高等院校學生的文學素養,主要還要提升大學語文教師隊伍的師資力量。為了更好地培養文學素質高的大學人才,一定要做到大學語文教師學者化,大學語文課程專業化。大學語文教師學者化就是說將各個文學領域的專業的專家和學者邀請到大學校園從事大學的文學教育,正如民國時期聞一多、沈從文、朱自清等著名的學者到大學之中擔任語文教學一樣,這些著名學者不僅能夠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還能夠為其他教師提供榜樣作用,讓其他老師向他們學習優秀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現任的大學語文教師的培養,加強大學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勤勉治學、誨人不倦。最后,還要將大學的語文課程向專業化發展,也就是說在提升大學教師學者化的同時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做到大學語文教師能夠以專業的眼光去審視文學作品,并且做到深入淺出地將其中的文學內涵傳輸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文學知識,擴展視野,最終達到整體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目的。

四、結言:

它肩負著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大責任,主要面向普通高校非中文系專業的學生,主要教學目的是通過欣賞文學作品、閱讀文學著作來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水平,鍛煉大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他們形成終身閱讀的理念,并在潛移默化中使大學生得到更多的傳統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參考文獻:

[1]孔慶東.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06(07).

篇9

[關鍵詞]現狀分析 價值取向 實用模塊

一、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現狀

在高職院校辦學過程中,課程建設始終處在極其重要的位置――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建設的核心,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主要內容,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載體。任何一所高職院校的水平和特色,說到底都取決于它的課程建設。

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開課情況讓人擔憂。主要表現在大學語文雖然被明確定為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但往往在制訂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中“關于大學語文如何設置”時總是遭遇到可開可不開,開多少算多少,院系提出壓縮課時等尷尬局面。這也讓許多大學語文教師工作量不滿,深感不受重視,紛紛轉崗或不得不轉崗,嚴重影響了大學語文教師隊伍的穩定。大學語文是否開課,常常取決于院校領導是否重視和支持。高職院校為適應市場的發展需要調整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這些都是至關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開不開設大學語文,如何開設,開多少課時?院校領導要有更為長遠的戰略目標,大學語文教育必須從更為長遠的戰略目標來思考。

筆者希望高職院校不僅要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而且要自上而下從觀念上重視這門課程,使大學語文擔負起它的教育使命。

二、基于價值取向的大學語文開設及其意義

大學語文課程價值取向應遵循其基礎性、工具性、終身受益性三大教育原則。

第一,基礎性原則,決定了大學語文教育的目標定位。

2004年10月,在昆明召開的全國大語年會第十屆會議討論了“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問題,提出大學語文的性質就是要在“高校素質教育”范疇中來界定:“大學語文的素質教育具體落實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貫徹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態度、貫穿人文內涵。大學語文教育定位應該突出其傳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更加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活動,增加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二、工具性原則,決定了大學語文對學生學習專業課程起支撐和保障的作用。

從工具性這一角度來說,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應繼續加強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分析能力,以彌補應試教育體制的缺陷。比如語言表達能力,就是勝任職業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各行各業選人用人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強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是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要求、教育的要求。

第三、終身受益性原則,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是學生終身教育的需要

“終身教育”理念始于20世紀20年代,發展于60年代,進入21世紀以來得到了進一步的倡導,成為各國政府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理念。《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要用終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薄敖K身教育”特別強調教育在向“學習型社會”過渡中的主導地位和特定功能,認為教育始終是學習的基礎。在終身學習體系中,語文課程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它為其他課程教學服務和奠基。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也強調以培養學生說話、寫字、作文能力為根本任務的語文是一切專業學科的基礎,是為學生終身教育奠基的。

記得布魯納曾經說過:“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碑斎?,我們還需加強對大學語文的重要性的宣傳,以引起學生對它的重視,從而提升大學語文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重建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體系設想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角度去安排教學內容,突破以語言和文學知識為主的模式,廣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從人生觀、價值觀、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給學生以人文教育,貫徹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態度、貫穿人文內涵,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同時也要從高職教育著眼于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層面出發,把大學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性充分結合起來,除安排文學作品內容外,還要有適當的能力素質訓練的內容,如應用寫作、語言訓練等方面的內容。

筆者認為高職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的關鍵是以價值為取向,本著“讀寫說并重,突出實用”的原則,選用和今后工作、學習、生活有直接關系的實用性的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崗位能力和人文精神。因此,筆者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題體系改革與建設提出這樣的設想:本著“讀寫說并重,突出實用”的原則,變“大學語文”為“實用語文”,在知識上的相互涵蓋關系,把大學語文課程和實用通識教育結合在一起,將它改造成一門具備全面人文素質教育職能的、具有生態文化特性的綜合課程。這既達到能滿足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能達到讀到語文、學好語文、節縮課時的目的。

基于這樣認識,筆者建議打造高職大學語文實用模塊課程體系,按照“讀寫說并重,突出實用”的原則,把高職大學語文分解文讀、寫、說三大模塊,分別為“文學作品鑒賞模塊、實用文書與寫作模塊和職場語言與技巧模塊”?!拔膶W作品鑒賞模塊”側重于“讀”的能力訓練,朗讀、閱讀文言文、古詩詞、四大名著以及現代文,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選擇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經典時尚且有強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學作品,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選文要注重思想啟迪、文學修養、審美情趣、寫作借鑒等綜合效應。文學作品豐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發散思維性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同時它還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徑。通過范文講解、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其內化為人的人格、氣質和品位,成為人的穩定的內在品質?!皩嵱梦臅c寫作模塊”側重于“寫”的能力訓練,從通用的應用文體寫作到個人的求職文書,從實用的工作計劃到市場調查報告與預測,緊扣實用文書寫作及訓練,掌握實用寫作與技巧,以培養學生嚴謹思維能力;比如,“實用文書與寫作模塊”可分為通用文書、基礎寫作、專業寫作三個子模塊。在基礎寫作模塊的教學中,教會學生寫條據、啟事、一般書信、求職信、計劃和總結等常用應用文。在專業寫作模塊教學中,重點教會學生寫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的應用文。如會計專業的學生主要學會寫催款書、索賠書、市場調查與分析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等;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則主要學會寫產品廣告、產品說明書、購銷合同、租賃合同等,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主要學會寫導游詞、解說詞等等?!奥殘稣Z言與技巧模塊”側重于“說“的能力訓練,從簡單的自我介紹到贊美與批評,以培養和鍛煉學生口才,掌握語言表達技巧?!奥殘稣Z言與技巧模塊”的教學中,要適當采用朗誦、演講、辮論、表演、討論等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有“諷喻說”“同情說”“長恨說”“傷感說”“矛盾主題說”等多種說法,教學時可先將這些不同的說法向學生作總體介紹,然后由學生先圍繞一種認同的說法去查閱資料,然后寫成發言稿,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同樣,這篇課文又可采用辯論式教學方式,先從學生的發言稿中提煉出兩派較集中的觀點,形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這樣可以收到良好的口頭表達訓練效果。

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還應當更加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注重對學生眼光和品位的養成以及能力的培養。在兼顧大學語文的基礎性和工具性,給學生多一點閱讀、寫作和演講的機會,更是要通過這門課學會欣賞文化精品,學會如何去不斷豐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與思考力,提高自己口頭表達能力。讓高品位的閱讀和寫作逐漸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讓突出的口頭表達能力成為一種終生受用的能力。這樣的大學語文就不僅是基礎語文的延伸,更是基礎語文的更高一級的提升。

總之,高職大學語文教育要跟隨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腳步,找準自身定位,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甚至是考試評價體系等方面大膽探索、改革和創新,并適應職業教育發展需要,不斷加強“雙師型”大學語文教師隊伍建設,充分調動學生學學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大學語文的教學在立德樹人素質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景強:大學語文的尷尬根源和改革出路[J],中華讀書報,2003-8

[2]孔慶東: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06-8

[3]涂紅梅:論大學語文在高職教育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7-11

[4]王傳琴:加強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創新[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7-4

[5]羅春祥:高職語文教學現狀及對策[J],西北職教,2007-9

[6]陳霞:高職語文“零距離”對接課程改革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9-2

篇10

一、何為大學語文

作為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課同思想政治課、外語課一樣,幾乎在國內每一所高校都有開設,這本身就說明了它的重要性。1978年,在當時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先生的倡導下,全國各高校開始設立大學語文課程,目的有四點:提高大學生漢語水平和運用能力;傳承傳統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在今天看來,這四點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目前大學語文的教學正處于困擾當中。大學語文雖然被定為基礎性的公共課,但長期以來處于邊緣位置。在我國高校中,大學語文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大學語文在高等學校教學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由于多種因素的困擾,大學語文短期內要擺脫困境,展現新的活力還是相當艱難的,但筆者認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揚長避短,使大學語文在步履維艱的發展道路上呈現它的魅力。

針對大學語文的教學現狀及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的經驗,對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開放教學時空,拓寬學生時空視野

教師在教學中要抓“課文只是例子”,給作品適當補充一些相關知識,再延伸、引入新內容。根據每篇文章的重點、難點適當補充一些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時文、美文,以幫助課堂教學。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如在節選的《大學》篇目中,講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段時,在“格物”與“致知”的講解中,將古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與現代人的研究、利用天地、探索宇宙結合分析,讓學生耳目一新,深深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厚重博大,并有一種歷史的視野。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能夠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乃是其喜愛大學語文的良好開端。

2.運用交叉學科分析作品,擴展學生文學視野

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時,力爭打破已有的篇目串講方式,將授課的重點從字詞的解釋、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歸納轉為從文化學、歷史學、心理學等角度分析作品,教授學生新的閱讀方式,使學生真正明白文學中所蘊涵的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經典與當代聯系,注重科研與教學的結合。提倡學術性和前沿性,使博與專兼顧,課內與課外結合,弘揚文學教學的當代性、時效性。

相信大家記得熱極一時的《還珠格格》主題曲《當》中唱到“當山峰沒有棱角的時候,當河水不在流,當時間停住日月不分,當天地萬物化為虛有,我還是不能和你分手……”,其實這首歌是源自于《樂府詩—上邪》,原詩中的詩句為:“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我們學過了這首詩,對這首歌的內涵會有更深的理解,對原作品也會有另一番審視。

同樣的還有《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相信這首歌曲很多人都能吟唱,但未必很多人知道這是誰的作品?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的?這是明代楊慎的《臨江仙》詞,可以捎帶著介紹一下楊慎的生平,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坡也寫過《赤壁懷古》,用的是《念奴嬌》詞牌,起首就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楊慎并非有意給三國的故事寫開場白,可是說到無情歷史和千古英雄的時候竟然產生不謀而合的感觸。在講解時,把這些都牽連起來,會使學生耳目一新,增加了自己對古代文學和現代一些現象的聯系和分析。

大學語文不僅僅是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與現代也有著緊密的聯系,以上兩個例子可見一斑。可以直接傳唱的古詩詞有很多,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一剪梅·月滿西樓》,李煜的《烏夜啼》等,都被廣為傳唱。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我們就應該知道這些歌曲是誰寫的,源于什么,什么樣的寫作背景,表達怎樣的情感,無論是對于教學生的老師,還是聽課的學生,既能夠產生互動,又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體現大學語文的現代性。

3.大學語文的學習并不是和大學開設的其他課程截然分開,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