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5: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生態補償;一般性轉移支付;生態敏感性;生態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X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2013503

1河北省生態環境概況

河北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復雜多樣,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類型齊全,有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自然條件差別大。冀西冀北的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是京津冀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環保責任重大。生態功能的巨大差別造成了河北省各設區市間以及京津冀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地方財力差異較大。生態環保往往會影響地方的經濟利益。因此構建政府間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積極爭取中央對河北省縱向生態轉移支付的基礎上,積極協調開展京津冀區域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有效均衡地方生態環保與經濟利益。

2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概述

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按財力轉移的方向分為橫向轉移支付和縱向轉移支付,按財力是否規定用途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1]。專項轉移支付會明確規定資金的用途,接受方政府不得隨意改變資金的使用方向,目的是對地方政府提供的收益外溢的產品和勞務進行補償,如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2]。一般性轉移支付是上級政府通過依法核定下級政府的財力缺口,按照規范合理的辦法給予下級政府的一種補助,下級政府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并結合當地情況統籌安排和合理使用,主要是為了彌補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差額,實現不同地區的財政收支平衡[3]。

均衡性轉移支付是一般性轉移支付中最重要的項目,均衡性轉移支付不規定具體用途,由接受補助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統籌安排。在均衡性轉移支付下設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和產糧大縣獎勵資金,2009~2012年財政部連續頒布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試點)辦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2012年中央對地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等文件,在均衡性轉移支付體系下設立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4,5]。

3河北省一般性轉移支付現狀

2014年中央對河北省均衡性轉移支付279.24億元,其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85.97億元,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22.25億元。河北省均衡性轉移支付資金覆蓋區縣情況見表1。河北省區縣共計175個,下撥均衡性轉移資金的區縣共計175個,其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的區縣為173個,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區縣65個,見圖1。

4敏感區縣納入一般性轉移支研究

德市的豐寧、圍場,張家口市的沽源、張北、尚義、康保等6縣被列入補償范圍。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張家口、承德所有縣(區)均納入范圍,到2014年為止,河北省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顯示共計65個。

在京津冀區域內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推動經濟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態補償的內容應該是一定區域內遭受破壞需要恢復的生態系統或者持續提供生態服務功能的生態系統[6~8],因此,應綜合考慮生態系統敏感性和重要性,擴大生態補償范圍,將河北省的生態敏感區縣和生態重要性區縣均納入一般性轉移支付范圍。《河北省環境功能區劃》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著力擴大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本文采用《河北省環境功能區劃》評價結果中的生態系統敏感性和生態重要性評價結果,對需要納入一般性轉移支付范圍內的縣(區)進行分析論證[9]。

4.1生態系統敏感性

生態系統敏感性是指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反映的敏感程度,用來反映產生生態失衡與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以此確定生態環境影響最敏感的地區和最具有保護價值的地區。生態系統敏感性評價是在考慮沙漠化敏感性、土壤侵蝕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和鹽漬化敏感性4個指標的基礎上,以縣級行政區為評價單元對這些單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得出河北省生態系統敏感性綜合評價結果,見圖2,根據評價結果,生態系統敏感性高度敏感地區應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即秦皇島的盧龍縣,唐山的曹妃甸區、保定的北市區。

4.2生態系統重要性

生態系統重要性評價是對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服

務能力進行定性或定量研究,是針對區域典型生態系統分析生態系統服務的總體分布特征和空間分異規律,明確不同類型生態系統服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區域。生態系統重要性評價按照[生態系統重要性指數]=Max{[水源涵養重要性],[土壤保持重要性]、[防風固沙重要性]、[生物多樣性維護重要性]}計算公式進行計算,以縣級行政區為評價單元對這些單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得出河北省生態系統重要性綜合評價結果,見表2和圖3。

重要性分級縣級市極重要地區

滄州的任丘市;衡水的饒陽縣、深州市、武強縣;秦皇島的海港區、青龍、盧龍;唐山的曹妃甸區。生態特征詳見表3。

參考文獻:

[1]程晟.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制度研究以蘇州市環太湖飲用水水源地為中心[D].蘇州:蘇州大學,2013.

[2]李凡.轉移支付、財力均衡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D].濟南:山東大學,2013.

[3]王鵬.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篇2

蘇教版《科學》六下第四單元《共同的家園》的第四課《生態平衡》。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六下第四單元《共同的家園》的第四課。本課在前三課的基礎上,引入生態平衡的概念。通過引領學生認識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態失衡的危害性,以及開展模擬生態的活動,帶領學生學習環境科學的初級知識,倡導保護環境,共同維護生態環境。本課教學內容延續了本單元第一課中生物之間的合作關系和上一課的食物關系,圍繞生態平衡這個主題,從建立生態平衡的概念、了解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探討生態平衡的方法三個方面展開。

2、教學對象分析:

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六年級學生已經了解了生物對環境的依賴關系和生物之間的關系。但是生態平衡的概念相對比較抽象,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整合多媒體手段提供適量的圖片、文字、視頻資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資料、比較分析、操作體驗等活動,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人類活動會通過食物鏈而影響生態系統,從而認識到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從小樹立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圈的環保意識。

3、教學環境分析:

本著充分體現新課標理念以及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我選擇了PPT軟件為載體輔助教學。PPT課件構思新穎,畫面和諧,操作簡單,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緒、激活學生的思維。本課教學適宜在有多媒體設備的專用科學教室進行,這樣既有利于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又有利于多媒體展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

2、知道生態平衡被破壞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

3、知道一些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危害行為。

4、理解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會做一個生態瓶,研究生態平衡的問題。

2、能夠通過收集資料,對目前的生態現象做出判斷。

3、能夠參與討論人類危害環境的行為。

4、能夠就破壞生態平衡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意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2、初步樹立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樹立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難點:初步樹立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五、教學準備

1、PPT課件。

2、制作生態瓶的材料(可封閉的魚缸、池塘水、小魚、水草、沙子,帶蓋的瓶子、濕潤的土壤、小草。)

六、教學安排

擬用1課時完成

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狼和鹿的圖片,提問:你們喜歡哪種動物?在一片森林里生活這兩種動物,你們希望怎樣?

設計意圖:入題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同學們展現溫順可愛的鹿,和兇狠殘暴的狼,讓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快速將注意力集中起來,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講述: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事例,結果森林遭到破壞,鹿群的大量病死。

設計意圖:展現生態失衡的情境,激發學生探討生態平衡的問題,為后面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做好鋪墊。

3、提問:是什么原因造成鹿群的災難?

4、設疑:什么是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為什么能保持生態平衡?(板書課題)

二、建立生態平衡的概念

1、PPT出示“生態系統”的概念的內容和森林、草原的圖片。講解:我們把自然界里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叫做生態系統。比如森林里的生物和空氣、陽光、水等構成一個生態系統,草原上的生物和環境之間也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

2、PPT出示“生態平衡”的概念的內容。講解: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各種生物之間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且變化不大,這種狀態就叫做生態平衡。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的內容,初步對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有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認識生態平衡,環環相扣,逐步遞進。

三、認識破壞生態平衡的嚴重后果

1、談話: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維系著生態系統的平衡,這些鏈、網中的任何環節遭到破壞,這個平衡關系就會遭到破壞,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板書:破壞)

2、閱讀書上39頁資料,思考討論:

(1)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由于白尾鹿數量過大又帶來了哪些問題?

(2)如果你是一位生態學家,你會建議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個問題? 說你的理由。

3、分別出示美麗的草原和荒漠化的草原圖片,提問:為什么原本美麗的草原會變成這個樣子的呢?

4、啟發學生回憶還有哪些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

5、小結:人為因素是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如改變生物種類、破壞生物生存的環境等。

設計目標:認識食物鏈斷裂會造成生態災難。知道破壞生態平衡會帶來嚴重后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討論,各抒己見,在爭論中深入領會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四、探討保護生態平衡的方法

1、談話:既然生物們在他們生存的環境中都起著維持一定生態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國都相應的建立起各個自然保護區,我們國家業已建立了226個自然保護區,你知道我國有哪些自然保護區嗎?這些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哪些生物?

2、介紹我國一些著名的自然保護區情況。利用PPT出示我國主要自然保護區的資料。

3、討論:國家對于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那么我們同學自己對于保護生態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4、談話:如今國家為了保護生態平衡還建設了不少生態工程呢,你聽說過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嗎?

5、介紹桑基魚塘生態農業模式。

設計意圖:利用媒體讓學生知道我們美麗的祖國有這么多可愛的動物,多樣的植物,這樣的美從視覺上震撼學生的心靈,由衷的想要保護周圍的環境資源,也為生在這樣美麗的國度而驕傲自豪,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熱愛祖國的情操!

五、鞏固應用

1、提問:你想制作一個不需要外界提供食物就可以正常生存的生物條件嗎?

2、指導制作魚缸養魚和小草的生態瓶。

(1)談話:讀一讀第37頁到38頁的內容,學習生態瓶的制作方法。

(2)指導制作小草的生態瓶。

(3)學生制作生態瓶。比一比誰的小草存活的時間最長。(課堂有時間就組裝一種,沒有時間就做為課外作業,并要求學生課外觀察記錄。)

六、總結、布置作業

1、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與體會?

2、布置作業:

(1)自己動手做一個生態瓶,并堅持觀察生態瓶并做好記錄。

(2)多關注近年來的環境問題,試著用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與同學交流。

篇3

一、教材分析

1.知識要點

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和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是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有毒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營養級別越高的動物,體內毒素越多。

2.關鍵術語

生態系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食物網、物質和能量流動、自動調節能力。

3.地位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的內容。這節內容可以說是前面幾節內容的升華,把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教材介紹了生態系統的組成,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對這部分的內容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理解人類活動影響著生物圈,使生物圈面臨危機,建立起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圈的情感。

4.重點和難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之間的關系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生產者的概念、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渠道,認同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有限及增強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情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運用探究式教學是抓住這一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方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2.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與思考,分析資料,得出生態系統的組成,培養出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自主探究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關系,食物鏈和食物網,培養學生勇于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3.通過草原上兔和草的數量變化和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的積累,增強學生愛護生物、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2.自主探究,學習生態系統的組成

3.深入探究,學習食物鏈和食物網

4.師生交流,認同生態系統調節能力有限,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5.總結內化

(1)學生在筆記本上歸納本節學習要點,與同學討論。

(2)鞏固練習。

右圖是農田生態系統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此圖中的生產者是___,消費者中,草食動物是___,肉食動物是____。

②此圖中含有多條食物鏈,它們相互連接構成了____。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是___與___的關系。

③此圖中有___條食物鏈,寫出其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___。

④如果人們不斷地在農田施加農藥,有毒物質會沿著___最終到_________。

⑤若大肆捕捉稻田青蛙,你認為對該生態系統會產生什么影響?_______。

⑥圖中所示的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練習的設計既能集中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做到分量適當,鞏固了基礎知識,又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啟迪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還結合教學內容,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完后覺得收獲不少、感覺較滿意的是:

1.堅持采用探究式教學,順應了新課改的要求,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

(1)從人皆有之的愛美之心入手,讓學生欣賞自然界美麗的風景,再仔細觀察找出生物和非生物引入生態系統的概念,在給學生美的享受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歸納表達能力;

(2)在學習生態系統的組成時,應用形象的比喻,讓學生合作探究植物、動物、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這個大舞臺上分別扮演了什么角色,把枯燥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并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探究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發展思維的能力;

(3)在學習食物鏈和食物網時,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態系統中找食物鏈,親自動手寫食物鏈,感受到食物網的錯綜復雜,注重了學生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并適時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探究,培養了學生探索自然界生物奧秘的興趣;

(4)課堂還充分利用分析資料、討論、交流等活動,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表達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關注人文精神,滲透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本節課通過師生交流,使學生認同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我們只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才能更好地保護人類自己,增強了愛護生物、保護生物的情感;通過資料分析,聽日本水俁事件的介紹,使學生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自覺養成保護環境、關愛自我的習慣。

篇4

生態系統健康因其內涵和意義在當前社會的重要性,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1988年,Schaeffer等首次探討了有關生態系統健康度量的問題,但沒有明確定義生態系統健康[1]。1989年,Rapport論述了生態系統健康的內涵[2]。這兩篇文獻成為生態系統健康研究的先導。國際上多次舉辦過有關的會議,成立了多個專門的學會組織,并且出現了兩個專門以生態系統健康命名的國際雜志[3]。到目前為止,對幾乎所有的水生生態系統類型(海洋、海岸、濕地、河流和湖泊)以及部分陸地生態系統類型(森林、草原等)進行了研究[4-7]。加拿大在生態系統健康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在北美大湖區開展了退化生境恢復、污染防治、保護人和生態系統健康等工作[8]。我國在這方面研究剛剛起步,一些學者將健康的概念引入城市生態系統研究,從復合生態系統角度評價和辨析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決策依據[9-10]。本文以梅州市梅江區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生態系統健康變化的過程,并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

1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1.1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的概念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由自然、經濟、社會復合而成的生態系統結構,其健康的概念應理解為:“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合理,系統內生產活動和周圍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形成良性循環;功能高效,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高度和諧,自然、技術、人文充分融合;廢棄物被嚴格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城市生物的健康和成長不受不良影響”。由此看來,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的最大特點是,它不僅強調從生態學角度出發的生態系統結構合理、功能高效與完整,而且更加強調生態系統能維持對人類的服務功能,以及人類自身健康及社會經濟健康不受損害[9]。

1.2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目前對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系統深入研究較少。IDRC項目“人類健康的生態系統方法”探討了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的概念及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方法的建立問題[11],Jerry等人對采用驅動力—壓力—狀態—暴露—影響—響應(DPSEEA)模型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法進行了研究[12],郭秀銳等構建了廣州生態城市健康評價指標體系[9],曾勇等則是以上海市為例,提出以主成分分析篩選指標和確定權重,并建立模糊優選評價模型,通過時間縱向上的自我比較來判斷系統的狀態和走勢[10],胡曉輝等對福州市生態系統健康進行了動態評價[13]。本文擬運用層次分析法來評價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的變化。AHP方法是美國運籌學家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決策者通過將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間進行簡單的比較和計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權重,為最佳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

1.3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目前眾多學者普遍認為,可通過生態系統的活力、組織結構、恢復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維持、管理選擇、外部輸入減少、對鄰近系統的影響及人類健康影響等8個方面來衡量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11]。這主要是針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將其引申到城市生態系統中,結合城市這一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選擇活力、組織結構、恢復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人群健康狀況作為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5個要素,針對每個要素所涵蓋的內涵提出相應的指標,構成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表1)。

1)活力。活力即其活性、代謝及初級生產力。對城市生態系統來說,活力指的是生產功能,本文采用人均GDP及實際利用外資兩個指標來反映一個城市的經濟水平高低,采用萬元GDP能耗來反映一個城市的經濟效益。

2)組織結構。組織結構指生態系統組成及途徑的多樣性。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自然結構,可分別用相應的幾個指標來反映。經濟結構,其具體指標可用第三產業比重、信息產業占GDP比重,科學、文教、衛生事業費占GDP比重來表示[9];社會結構,其具體指標可用市區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自然結構,其具體指標可用建成區綠化區覆蓋率來表示。

3)恢復力。由恢復力的概念可認識到,恢復力在一定程度上可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來體現,而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差,需要依靠人工管理措施來完成調節功能。本文擬采用城市的廢物處理能力(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汽車尾氣達標率)、物質循環利用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和環境保護投資力度(城市環境保護投資指數)來體現城市生態系統的恢復力。

4)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維持,是人類評價生態系統健康的一條重要標準。本文采用城市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質量來反映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優劣。城市環境質量具體指標可用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區域噪聲平均值和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生活質量狀況具體指標可用人均住房面積、人均公路通車里程來表示。這兩個指標反映了生態系統的支撐,其為人類提供了生活和生產的載體[9,14]。

5)人類健康狀況。對以人為主體的城市生態系統來說,人類健康狀況則更值得關注。可從身體健康和文化水平兩方面來反映城市人群的整體健康狀況。身體健康具體指標可用恩格爾系數和萬人醫生數來表示;文化水平具體指標可用萬人擁有高中生數來表示。

2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變化分析

2.1梅江區生態系統健康綜合評價本文評價的是2000—2004年近5年梅州市梅江區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變化軌跡以及變化原因,原始數據來源于梅州市統計年鑒、梅江區統計年鑒、梅州市環境質量報告書。本文選擇的21個與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密切相關的指標均有原始的數據來源,文中稱為原始數值,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計算,最終得到的是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的具體數值,文中稱為健康指數。在研究中,以2000—2004年各指標原始數值中的最大值的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設定為1,其他各年的生態系統健康指數為相對各指標原始數值中的最大值的相對數值,最后計算得出2000—2004年各評價因素值和健康指數(表2)。從2001年開始梅江區生態系統健康指數保持平穩上升,計算得其年平均增長率為4.28%。但是生態系統健康的結構嚴重不合理,在5個健康因素中,活力的貢獻率最大,組織結構的貢獻率次之,而城市恢復能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人群健康狀況的貢獻率較小,亟待提高。

2.2梅江區生態系統健康變化原因

2.2.1活力因素分析2000—2004年,活力是對梅江區生態系統健康指數貢獻率最大的因素之一。而活力因素的發展又主要體現在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具體來說主要是人均GDP和利用外資的增長,而工業萬元能耗則在波動中緩慢下降。從表3可以發現,梅江區的人均GDP在2002年以后有了較快的增長,5年間的年均增長率為13.19%,體現出了較強的經濟增長能力,同時實際利用外資也在5年間以年均4.64%增長率增長。而萬元GDP能耗在不斷下降,說明資源利用向有效方向發展,即,可以以較少的資源消耗得到高的產出,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

2.2.2組織結構分析組織結構對城市健康的貢獻率也較大,2000—2004年,信息產業占GDP比重的增加趨勢比較明顯,且5年一直保持上升的趨勢,這對城市的結構優化及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梅江區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提高速度很慢,影響了整個結構的優化。人口自然增長率在2002年之前持續快速的增長,在2002年之后則增長緩慢。科學、文教、衛生事業費占GDP比重在波動中有所下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在波動中有所上升,表明居民生活水平上升。

2.2.3其他因素分析恢復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人群健康的發展速度始終較低,成為梅江區生態系統健康的脅迫因子。從恢復力來看,盡管環境投資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年均增長4.8%),但環境廢物處理和物質循環利用情況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具體表現在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5年來幾乎沒有增長,這將直接導致梅州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難以快速發展,對城市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從服務功能因素來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保持著良好的上升勢頭,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一直保持良好的狀態,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也并沒有提高。人均住房面積和人均公路通車里程這兩個指標在5年內保持持續的增長,反映了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從人類健康因素來看,2000年至2004年萬人醫生數在波動中有所上升,反映了人民衛生健康和醫療發展水平的提高。恩格爾系數到2004年降低為47.5%,達到小康水平,表明城市居民由追求數量向講求質量、發展享受型轉變,但與恩格爾系數介于20%~40%之間的富裕型生活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梅江區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的提高。萬人在校高中生數在2001年后增長迅速,反映了梅江區提供中等教育服務的能力在迅速提高。

3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梅江區生態系統健康變化的各種因素分析和評價,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影響梅江區生態系統健康的較為有利因素是生態系統的活力和組織結構,主要是近年來梅州市經濟發展水平較快,利用外資能力較強,以及梅州市本身的自然結構好。

2)影響梅江區生態系統健康的不利因素主要在于城市生態系統的恢復力和人群健康水平。

篇5

關鍵詞:水生態 監測 遼河保護區

前言

近年來,隨著遼寧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遼河保護區內的水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日趨嚴重。水生態監測是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期工作。開展遼河保護區水生態監測,為遼河保護區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提供更及時準確的信息,為遼河保護區生態系統恢復與水質持續改善提供技術支持。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開展遼河保護區水生態監測的重要性。

1、水生態監測的概念

1.1水生態監測的概念

水生態監測是指為了解、分析、評價水生態而進行的監測工作。水生態監測的目標是為了了解、分析、評價水體等的生態狀況和功能,監測的范圍應包括水體及陸地上的植被等;監測內容包含湖泊水文形態、生物、化學與物理化學質量要素。一般的概念上,水生態監測涵蓋了水質監測和生態(生物)監測[1-2]。。

1.2水生態監測的指標篩選

水生態監測指標的選擇與確定是進行水生態監測的前提,應遵循代表性、敏感性、綜合性、可行性、簡易化、可比性、靈活性、經濟性、階段性、協調性、優先監測的指標體系的原則。

(1)景觀指標。景觀指標是指能夠高度濃縮景觀格局信息,反映其結構組成和空間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簡單定量指標。包括:懸浮物、水味、水面漂浮物、水色(選測)。

(2)營養鹽狀況指標。水體的營養鹽狀況指標是評價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包括:葉綠素、NH3-N、總氮、總磷。

(3)理化環境狀況指標。 理化指標反映生物生存的外界環境條件,是指采用各種儀器和分析化學方法,直接分析測定水體中有害物質和它們的濃度。這類指標比較快速、靈敏,不僅能確定有害物質的種類,還能準確測定它們的含量。包括:pH、懸浮物、總硬度、DO、電導率、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BOD5)、化學需氧量(CODcr)、NH3-N、亞硝酸鹽(以N計)、硝酸鹽(以N計)、非離子氨、揮發酚、總氰化物、總汞、鉻(六價)、總鎘、石油類、總氮、總磷、氯化物(以CL-計)、總銅、河流水位、水溫、鋅、氟化物、硒、砷、汞、鉻、鉛、氰化物、揮發酚、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硫化物、糞大腸菌群、透明度。

(4)生物指標。生態系統是在一定范圍內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機體與其環境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綜合統一體。識別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為模擬生態過程,進行生態恢復的評價,以及對受損生態系統提供恢復措施等奠定基礎。包括:底棲動物群落結構特征:種類組成、現存量、空間結構及動態;細菌:總大腸菌群數量、糞大腸菌群(選做)、總菌數(選做);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種類組成、生物量、葉綠素;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特征:種類組成、生物量;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結構特征:種類組成、種類分布、生物量、優勢種類生物量變化;藻類生態測試。

1.3水生態監測的技術及方法

水生態監測技術包括水質標準、監測方案的設計、水樣的采集、儲運、預處理,水樣物理性質、非金屬無機物、金屬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的測定,還包括生物監測、底質監測、應急監測和自動監測等綜合性監測。目前,隨著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衛星遙感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水生態監測的各個方面,為水生態監測提供了重要的實時監測和動態監測的宏觀手段[3]。

(1)水文要素監測。水文條件是影響河流域水生態系統的首要因素。徑流深度是直接反映區域產流能力大小的指標,同時受到區域的降水、蒸發能力的綜合影響,體現了水熱條件對水生態系統的綜合作用,因此對水位、土壤含水量、等要素監測采用自動遙測(含自動傳輸)方式;對流量、含沙量監測等采用巡測;對重要站點的流量也可利用自動測報系統。測驗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及安全條件按駐測、巡測及自動測報相結合的方式進行[4]。

(2)水環境要素監測。對重要站點設置水質自動監測站,其它站點采用移動實驗室開展巡測。

(3)氣象因子監測。建設多參數自動氣象觀測系統,以自動遙測(含自動傳輸)方式進行監測。

(4) 水生態系統中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影響到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種類豐度、群落結構、種群密度與功能,水生生物監測與調查相結合,收集必要的有代表性的水生生物信息。

(5)其它各要素數據采集次數以能反應各要素變化過程為宜,環境及人類活動影響等引起水生態環境變化的相關信息,以開展相關調查獲取。

1.4水生態監測特點

(1)代表性。水生態監測的目標是為了了解、分析、評價水體等的生態狀況和功能,更能反映水生態環境的主要特征及水生態過程的變化,說明水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

(2)綜合性。一個全面而高效的水生態監測過程所涉及到的內容是紛繁復雜的,水生態監測監測的范圍應包括水體及陸地上的植被等;水生態監測還打破專業限制,內容不僅包含了水文水資源監測的項目,還包括河流水文形態、生物、化學與物理化學質量等要素。

(3)實用性。由于水生態系統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影響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種類豐度、種群密度、群落結構與功能,因此,監測水生生物的生活狀態并以此作為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的評價指標,具有較強的實用性[5]。

2、遼河保護區水生態監測的重要性

2.1遼河保護區水生態現狀

近年來,隨著遼寧經濟的快速增長,由此給遼河保護區水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長期的高強度區域開發導致遼河保護區內的水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日趨嚴重,水生態環境退化、水生態功能下降及生物多樣性銳減。遼寧省環保廳雖然已有一些關于水質監測及水環境管理的信息平臺,但保護區的生態監測能力較弱,缺乏合理有效的生態監測平臺,監測站點的自動監測水平落后,基本沒有實現監測站點與數據中心的直接傳輸;遼河干流水文站和水質監測站(斷面),長期以來分屬水利和環保部門,二者數據采集缺乏統一口徑,不利于數據的使用和對照,需要增設與現有水文站對應的水質監測站(斷面);保護區生態監測水平十分落后,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不利于保護區摸清生態資源家底;動態觀測和應急響應能力落后,缺乏生態建設保障措施與生態風險管理機制和管理體系。

2.2遼河保護區開展水生態監測重要性的分析

從遼河保護區乃至全流域水生態恢復與建設的管理需求看,尚不夠完善,急需在現有的基礎上,完善或建立諸如遼河保護區水生態監測網絡、水生態管理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水生態管理模型庫、環境災害應急響應平臺等信息系統,為遼河保護區生態環境管理新體系提供技術基礎,為遼河流域生態恢復提供資金、政策、體制和法律上的保障。因此開展遼河保護區水生態建設的研究對保護與恢復遼河生態系統,提高遼河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水體凈化能力,改善河流水質,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證水生態安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宜居的生態格局,對促進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2010年3月由遼寧省委、省政府批準,設立了遼河保護區管理局,省人大頒布了《遼寧省遼河保護區條例》,開始了遼河依法科學治理的新篇章,使保護區具有較為堅實的監管能力基礎。2011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建設遼河保護區主行洪保障區,退耕還河,保障行洪安全與生態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遼河干流治理保護工作取得了“重大決定性進展”。 2012年遼河率先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在全國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中脫穎而出,成為遼寧省建設和全國河流治理與恢復的范例。目前,遼河流域保護區已成為了以河流水體、濕地及野生動物植物為保護對象,集綜合管理與生態恢復為一體的創新型河流類保護區。因此,遼河保護區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任務越來越重。

3、結論

水生態監測是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期工作[6],由此,建議遼河保護區開展水生態監測,建立遼河保護區水生態監測指標體系,以遼河保護區水生態監測站為平臺,加強研究,遏制遼河保護區水污染惡化的趨勢,為遼河保護區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提供更及時準確的信息,為遼河保護區生態系統恢復與水質持續改善提供技術支持。因此,開展遼河保護區水生態監測愈來愈重要,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南浩林,景宏偉,丁寧,等.生態監測及其在我國的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6,31(4):35-39.

[2]李文峻.淺談生態環境監測[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01) .

[3]林聯盛,夏雨,劉木生,等.鄱陽湖水生態監測現狀與監測體系的思考[J],江西科學,2009,27(4):511-516

[4]肖磊,李堯. 現今水生態監測問題的初步探討[J].城鄉與環境,2011,(9):252.

篇6

【關鍵詞】城市園林,生態修復,理念,管理

中圖分類號:TU986.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生態修復是指停止人為干擾生態系統,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自我組織能力使其發展走向正確的秩序,或使用的彈性的生態系統,輔以人工措施,恢復受損生態系統一步一步或使生態系統發展方向的良性循環,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變和活動的影響下,人類活動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工作。

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生態園林城市是一種以人為本,根據自然環境、資源流向經濟效益的命脈,使得生態良性循環、社會和諧發展和人類居住環境的優良形式。生態園林城市倡導生態倫理,倡導綠色文明,保護和構建地帶性植物群落,實現清潔生產,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再生能力,保持該地區文化特點,基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功能的協調,以滿足生態平衡,城市發展和布局結構合理,形成了協調與區域生態系統的城市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系統的城市發展。城市和區域協調發展,具有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形成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城市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和諧發展和繼承傳統文化的城市,保持城市原來的歷史風貌,保護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保持自然形式的地形地貌、水系、人文、自然景觀,形成一個獨特的城市。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活環境,積極參與公共利益的制定和實施的當中來。

三、城市園林生態恢復的概述

景觀生態恢復是指恢復原始生態系統的受損,這與人類活動被暫停或相互聯系。景觀生態建設應以景觀空間結構調整和重建為基本單元,包括調整原來的景觀格局,改善受損生態系統的威脅或功能,完善基本生產力和穩定性的影響,人類活動對景觀演化導致一個良性循環。城市景觀生態修復并不意味著在所有的情況下恢復原始的生態系統,這也沒有什么必要,也不可能實現。生態修復是最關鍵的恢復系統所必需的結構和功能,使系統能夠維持城市本身。生態恢復與重建是跨尺度、多水平的問題,其主要的性能水平是一個生態系統區域,景觀生態恢復與重建景觀退化。

四、以生態修復服務功能為導向的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模式

1.內容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設計,從整體性出發系統,規劃和設計不同的對象根據不同的規劃和設計措施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園林綠地景觀是由人工植物群落影響下的人工地形、水和其他自然元素與純人類構建結構建筑的復雜巨系統,園林綠地景觀系統不再是在分散狀態,但是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整個反映在每一個部分的綠色空間景觀必須密切關注其整體性。對于處理這類園林綠地,必須把它作為一個有機部分的園林綠地景觀。但現實往往只能滿足城市在視覺上的需要,而不是整個花園綠地生態調節功能。使園林綠地發揮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功能,必須是有機組織。遵循生態修復服務功能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態花園綠地景觀設計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在植物配置,使用自然植物利基原理、設計的生態關系對象進行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一個優勢互補和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

(二)、利用植物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特征,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的布局,以達到最大的衰減的空氣污染,水質污染;

(三)、在使用景觀要素、景觀素描大量的材料中,在景觀設計應該充分利用的時候,比如工業荒地垃圾要合理有效的使用;

(四)、改善生態環境的重點是景觀設計;

(五)、生活生態位的改善是促進生產生態位改善的推動力。

2.工程技術手段

技術的基礎是生態修復。不同的技術水平不同(非生物因素、生物物種、個人、人口、社區、生態系統和景觀、區域和全球生態系統)。回收技術,分為物理技術、化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生態技術等。旨在恢復各種物理性問題(如輻射、風、水文學、土壤顆粒結構、溫度、濕度、矩陣、地形、地質、水利、灌溉)、化學問題,污染和廢物處理和利用,土壤、富營養、化學結構和流程、酸化、鹽漬化和堿化土壤肥力在極端環境改善等、生物問題(錯誤處理幼苗,種子生產、種子的選擇、育種和種質改良等)、生態技術(從不同的層面看,比如人口調控或社區配置控制和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生態行為裝配)生態演繹的規定,來構建一個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模式優化生態系統。

五、城市園林生態修復的管理方法

人們常常基于人類的方式恢復城市園林生態。在不同的恢復模式和參與空間和時間順序(在時間和空間分布)的不同,經常影響達到極限狀態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

生物物種存在于許多方面,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和生態重建的大型工程項目是人工干預和生物物種的人工生態修復的表達模式。由于生態系統恢復時間開放,物種通常不是一個單一的步驟,是多次入境的過程。因此一定條件下的空間和時間的混合物種及其配合參與的人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影響形成的城市園林生態恢復模式。

在同一時空領域上進入的物種組合有利于形成生態結構和功能流程的基本環節或鏈;在不同時空領域上進入的物種組合有利于形成綠地景觀的基本生態結構網絡,進一步促進綠地景觀網絡功能的發育。

各項生態修復服務功能對于城市居民的重要性差異:在一個特定的城市,從城市綠地規劃的關鍵考慮因素是生態服務功能的重要性為城市居民有差異,這是優先確定生態服務功能的重要基礎。

生態修復服務功能與綠地的提高而增大的速度的差異: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增加綠色景觀,生態服務功能將會得到增強。然而,由于綠地增加的數量、生態修復服務增強速度是不同的,或綠色的敏感程度的增加都是不同的。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靈敏度越高的生態修復服務功能應該更優先,如圖。

六、結束語

現代工業化程度正變得越來越嚴重,使城市居民生活環境受到極大的危害,為了讓生態系統得到良好的恢復,必須借助現代手段的景觀恢復、景觀生態恢復與重建的關系來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以實現健康的生態系統,進而實現園林化的美麗城市。

參考文獻

[1]城市綠地規劃的理論基礎與模式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2]園林綠地景觀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科學出版社,2006

篇7

【關鍵詞】旅游生態管理 環保 研究

由于自然環境的對象主要是完善的自然生態環境,所以生態系統的持久發展必定會成為生態旅游可以持久發展的重中之重,大自然容不得半點兒的耗竭性的消耗。所以,不管是開發商,管理人員,還是游客,對于大自然的保護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保護大自然的義務。這種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對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循環穩定的保護,就是對于當地文化、當地人民的尊重。像這樣對大自然的尊重和保護的責任和義務就是生態旅游可以持續發展的主題中心。

一、歷史背景

生態旅游起源于人類處于工業文明后期。在人類物質和精神豐富的同時,一系列全球性的危機使得生活在這個地球的人類開始意識到大自然的可怕,隨之而來的“綠色”席卷全球,于是保護大自然的思想逐漸擴散開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第一次關于環境的會議在斯德哥摩爾正式召開,就是這次會議把保護環境的問題推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在會議中首次講到環境的持續發展的概念,又一次的把保護環境推向了另一個頂點。

二、生態旅游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國家,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常常發生沖突。因為我國的封建主義和被各個強國的欺壓和占領造成了我國的經濟基礎弱、工業化程度低,所以我國對于環境的保護比別的國家看的尤為重要,本來那個時候的環境污染就很嚴重,所以給我過發展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是就是全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經濟的發展勢必破生態環境的平衡,這就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矛盾。而且不只是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生活,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要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發展經濟破壞環境,這是對子孫后代的不負責任。現在全球都在提倡“綠色”,工業的綠色,吃的喝的穿的都要綠色。我國是一個泱泱大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應當對于保護環境加強重視。保護環境可以說是大自然早已經規定好的,破壞了環境,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給予的嚴厲懲罰。地震,海嘯,洪澇等災害都是破壞環境的必然結果,結果抗震救災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恐怕早已經遠遠超過發展起來的經濟。

三、實施生態旅游管理

所有的經濟實力的提升都是建立在生態系統中的,所以,任何經濟活動都不可能離開對于環境和經濟這倆個大的系統的管理。生態旅游就更為應該把生態系統和旅游結合起來進行管理,這樣的管理方式就是一個綜合性的管理結構,它不僅囊括了對生態系統的管理,還包括了旅游系統的管理。二者彼此依靠,相互制約。因為生態系統是所有的在生態環境中的生命體的組合,所以在進行生態系統管理的同時就必須把活動在生態系統的一切生命體包括在內。

旅游經濟系統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一種相當復雜的活動的總稱,它包括了好多的游玩兒的行為,比如:吃,住,買東西,玩等等。因此,旅游經濟系統的這個體系是全球的所有人類索取大自然原料的一個過程,也是人類從大自然中獲取資源并且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的一個過程。旅游經濟系統是把物質,能量,和信息這些所有的東西都運轉起來達成的一個系統,而且還得有生態系統作為鋪墊。但是反觀生態旅游管理則以在地球生活的每一個人類組成。游客的在游玩兒時對環境還是有較大的影響的,為了使得大自然不受游客的摧殘,那肯定對游客在游玩時有一定的約束。所以應當規定大自然的容量和營利的數額,盡量減少游玩區域的超負荷運轉。通過對游客的約束和規定來使得游客的游玩盡量少的給大自然帶來危害,也使得游客的游玩更加順利,沒有意外事故或者沒有實現游玩的價值,這樣生態旅游才能做到雙贏。從本質生看,生態旅游者的生態管理主要是為了讓風景區或得最大的利益。其中有經濟上的,環境上的還有我們整個社會的。說完了對游客的要求,咱們接著談談生態旅游對旅游社區的要求。生態旅游社區不僅包括旅游風景區,而且還囊括了在旅游社區的工作人員。

四、生態旅游管理研究分析

說到底生態旅游的最主要的沖突還是人類與大自然的沖突,所以,怎么樣解決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使得雙方能一起進步,就成為了如何讓生態系統管理更好的發展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則。

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經歷了無知、沖突、最后達成雙贏三個重要的進步。首先,人們的生活對環境的破壞不是那么的鮮明,雙方都像是個幼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人們對環境的干擾主要是發生在可以說是中年時期,誰也不讓著誰,都在給予對方一定的破壞,但是在這個階段人類還是清醒了,開始以一個像爸爸栽培兒子似的去對環境進行了利用和保護,所以才有了現在這個蓬勃發展的美好社會,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人們沒有意識到大自然的資源不是無窮的,不可以隨便的去取得甚至是浪費,最后大自然給予了人類可怕的報復,地震、海嘯,傳染病還有洪澇。經歷過了這些,人類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開始慢慢的融入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有了現在的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的雙向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結束語

良好的自然環境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每當我們游玩時,要時時刻刻為住在那些美麗并且讓我們流連忘返的風景區著想,關心大自然就是造福我們全人類。分景區環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生態環境的平衡,所以,我們不能對大自然有半點傷害的心,一個人是不要緊,但是全球的人一起去破壞這個地球你那結果真的是不敢想象的。因此,不管是游客。或者是住在風景區的居民和在風景區干活的工作人員請不要隨意的去破壞這個美麗的星球,我們要視保護環境為己任,這才可以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生態流;可持續性;景觀生態系統;生態設計

收稿日期:2010-12-16

作者簡介:徐征杰(1982―),男,浙江定海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1-0004-02

1 引言

景觀從生態意義上而言是一系列生態系統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鑲嵌體,在鑲嵌體內部存在著一系列的生態過程。景觀生態系統就是這些生態過程的綜合體。從內容上分有生物過程、非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生物過程如某一地段內植被的生長,有機物的分解和養分的循環利用過程,水的生物自凈過程,生物群落的演替,物種之間的過程,物種的空間運動等;非生物過程如風、水和土及其他物質的流動、能流和信息等;人文過程則是生態景觀中最復雜的過程,它是原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發生關系的結果,包括人的空間運動,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過程及與之相關的物流、能流和價值流。從空間上分,景觀中的這些過程可分為垂直過程和水平過程。垂直過程發生在某一景觀單元或生態系統的內部;而水平過程發生在不同的景觀單元或生態系統之間。

本文所要闡述的生態流(Ecological Flow)即指生態景觀過程中(包括生物過程、非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物質、能量和有機體的流動,它是聯系景觀生態系統間各子系統組成要素的紐帶,是聯系景觀生態系統與系統外環境間各要素的紐帶,也是聯系景觀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的紐帶。從紐帶的分類上我們可以看出生態流在一個完整的景觀系統中至少存在著3種以上的作用關系,包括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生態流關系、景觀生態系統與外界環境系統之間的生態流關系、景觀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生態流關系。

可持續性發展是當今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何謂可持續性?從生態哲學的角度出發,它是指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這里主要包含了2個方面的內容:滿足需求和限制危害。將可持續的概念應用于景觀生態設計中,即要求景觀中的生態設計既要滿足當前景觀自身、人類自身和地球環境3者的需求,也要滿足3者未來發展的需求。因此,這種可持續性景觀設計具有目的性、預見性和實用性3種特征。

2 生態流在景觀生態體系中的作用

2.1 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生態流關系

水和生物是構成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生態流的主要2種要素。水流和生物流的運動形式很多也比較復雜。水流包括了地下潛流、地表徑流、河流、溪流、瀑布等自然形式及一些人工創造的水流形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生物流的運動。以最典型的河流為例,它在整個流域景觀上呈狹長網絡狀,其能量、有機物質主要來源于相鄰陸地生態系統產生的枯枝落葉和動物殘肢以及地表水、地下水輸入過程中所攜帶的各種養分。如果把生態流劃分為聯系流和連續流2種分類的話,那么河流所營造的生態流流域是一個完整的連續流過程,它強調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與流域的統一性,不僅指地理空間上的連續,更重要的是河流生態系統中水流和生物流的連續。作為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流,上游水流的生態過程直接影響下游水流生態過程的結構和功能。因此,在可持續性生態設計時,不僅要將水流和生物流作為重點考慮對象,而且需要突出把握上游水流的生態因素,特別是對于以水景為主的景觀體系來說,能否把握好該區域中水源地的生態設計,將決定整個景觀生態體系乃至整個設計成果可持續性發展的成敗。

景觀生態流中生物流除了與水流的相互作用外,更多的是其自身體系中各種生物種類的相互運動與作用,通常所說的生物廊道即是生物流的典型載體。生物廊道最顯著的作用是提供生物流所需要的通道空間,同時對生物流起到推進與保護的作用。對于生物群體而言,廊道還具有隔離帶與棲息地等多種功能。最常見的廊道如綠色廊道、大尺度的動物遷徙通道等。廊道中的生物流主要體現在各種生物憑借廊道的通達性和安全性從廊道一端遷徙到另一端,或者是植物的種子由動物或自然風所攜帶在廊道中轉移,使廊道內的植物群落得到發展。生物廊道必須體現其在空間上、功能上及物質流動上的連續性,體現其選址布局的安全性和隱蔽性等特點。在理論上,廊道數量越多,寬度越大就好越好,但事實上,為了避免廊道的模糊性和生物流的不確定性,生物廊道還需與生物的生境斑塊及整體生態布局相結合進行規劃設計。生態流中生物流的重要性在不同尺度和性質的景觀體系中是不一樣的,在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及風景名勝區中生物流在整個生態流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相反,在城市林蔭道或城市街頭綠地中,生物流的重要性并不十分突出。

2.2 景觀生態系統與外界環境和人類社會之間的生態流關系

景觀生態系統與外界環境系統之間的生態流關系、景觀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生態流關系,也恰恰是城市中的可持續景觀生態設計最能體現生態流的這2個層面的重要性。其中,景觀生態系統與外界環境系統之間的可持續生態流關系是基礎和前提,景觀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可持續性生態流關系是目的和要求。

城市作為大型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市中的自然條件,從下墊面性質到區域小氣候,從動植物區系到整體環境外貌,都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和干擾。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有作為生產者的植物,有作為消費者的人和動物,有作為分解者的微生物,還有作為生物生存條件存在著的大氣、陽光、土壤、風等要素,各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呈現生態化結構,強調4個方面的協調統一。人是社會的主體,也是自然界的主體,我們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其中,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的和諧統一即體現在景觀生態系統與外界環境系統之間的可持續發展關系上。由人所創造的景觀生態系統受整個外界環境條件的制約與影響,兩者間的生態流的作用和延續主要依靠環境中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給予,但同時,景觀生態系統也反作用于外界自然環境,如城市小氣候的生成原理。城市中,景觀生態體系通過生態流作用吸收外界環境的陽光、大氣、水份、地熱和宇宙射線等能量,以達到完善自身和發展自身的目的,突出表現有樹木的光合作用,水體的蒸發與蓄養,綠地的吸熱與放熱,有機物的分解與循環利用等;也通過生態流作用吸收人類社會的人工能:如燃料、電能以及各種化學能。進入景觀生態體系的能量一部分以熱能或化學能的形式積累起來。另一部分能量在流動過程中雖然以熱的形式耗散了,但卻以質的形式被記錄了下來。生態流的作用就是將自然環境、人類社會、景觀自身體系3者之間的物質、能量及信息的作用達到平衡與和諧。

以水在3者之間的循環流動為例:大氣環境的水分子通過降水的形式轉移到景觀生態體系中,或被體系中的動植物吸收,以供它們生長,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態外觀;或通過地表水流匯集,形成景觀中的水體;或重新蒸發,回到自然環境中;或通過地表滲透,補給城市地下水,其中水體又可通過自身系統的生物流和有機物分解機制進行降解和凈化,最終成為生活或工業用水被人類社會所利用,而人類社會排放的廢水和污水或則蒸發,或則回到人工生態體系進行自凈化處理,或則用以澆灌養殖。以上只是水在生態流作用的一部分作用方式,在現實生態流運行機制中,更多的要素與原理作用于其中。這一系列的復雜過程體現了生態流在區域景觀生態中的重要地位。

3 結語

生態流既是一個歷史過程,又是一個現實過程,是具有兩種過程時空復合特征的動態發展體系。從生態流的概念可以進一步引申到其涵蓋的如格局、過程、節奏、流域、容量等閾限特征。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各種生態流及其閾限的類型、強度、方向、方式、變化等反映系統的行為特征和規律、識別系統動態的變化,弄清這些流的動力學與生態學機制,就能根據生態控制原理系統地設計、規劃和調控各生態系統的結構要素、工藝流程、信息反饋關系及控制機構,保證生態流的暢通,提高該景觀生態體系所創造的生態效益的質量和數量。以此優化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居環境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祁新華,程 煜,陳 烈.人居環境系統生態流作用機制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4):17~18.

[2] 楊 蕓,祝龍彪.試論城市生態系統中生態流的提高[J].城市研究,1999,2(7):32~34.

[3] 劉濱誼,王希智.城市山岳谷地生態廊道規劃探討[J].規劃師,2008,24(4).:36~39.

[4] 海江波,母國宏,史俊通.旱地生態系統生態流與價值流耦合途徑的研究[J].生態農業科學,2005,11(21):62~63.

Study onthe Role of Ecological Flow in the Design of Sustainable Landscape

Xu Zhengjie1,Xue Lian2

(1.College of Construction and Urban Plann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2.Shanghai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Company,Shanghai,200092,China)

篇9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水土保持;駁岸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br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human science,, to 80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entering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and function to consider the ci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inject ecological principle. On the base of landscape ecology knowledge, revetment design fo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in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vetment

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對景觀生態學的認識

(一)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景觀在自然等級系統中一般認為是屬于比生態系統高一級的層次。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環境資源的經營管理,以及人類對景觀及其組分的影響。在景觀這個層次上,低層次上的生態學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綜合。作為一門學科,景觀生態學是在60年代在歐洲形成的。早期歐洲傳統的景觀生態學主要是區域地理學和植物科學的綜合。土地利用規劃和決策一直是景觀生態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景觀生態學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視,但迅速發展成為一門很有生氣的學科。景觀生態學給生態學帶來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為當今北美生態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如今,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焦點是在較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Risser等(1984)認為景觀生態學研究具體包括: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動態;異質性景觀的相互作用和變化;空間異質性對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影響;空間異質性的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發展突出體現其對異質景觀格局和過程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論研究還包括探討生態過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觀動態及干擾的臨界值;不同景觀指數與不同時空尺度對生態過程的影間擴散響;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的可預測性;以及等級結構和跨尺度外推。盡管這些都僅是理論雛形,但它們確實給生態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范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學哲學思想,科學的發展總是不斷地以新的范式替代舊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論、新的概念、新的構架、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景觀理論是生態系統理論的新發展。它的新穎之處主要在于景觀理論強調系統的等級結構、空間異質性、時間和空間尺度效應、干擾作用、人類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景觀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觀、農業景觀等人類景觀課題。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觀生態學是生物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的橋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觀生態學是環球生態學(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環。

(二)對象和任務

景觀生態學主要來源于地理學的景觀理論和生物學的生態理論。它把地理學家研究自然現象的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家研究一個生態區的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復合生態系統的景觀,景觀是自然和人文系統的載體。景觀生態學家對“景觀”的理解不盡相同,這些觀點既有所聯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從景觀的直觀景象來認識。這是景觀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應用于景觀建筑學,這里寓有美學因素。盡管現代景觀建筑學對景觀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觀建筑學的主要目標。第二是從個體的屬性結構上理解景觀。在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和植被科學中,景觀原理用以說明個體各屬性在地表的結構格局,這個屬性是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如巖石、地表形態(地形)、土壤個體、植物群落等。地質景觀、地貌景觀、土壤景觀和植被景觀常被用來描述格局。第三種觀點是景觀為一復合生態系統,這是最為綜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兩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景觀是地球表層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復合生態系統。景觀這一生態系統有別于一般生態系統,它們有著不同的邊界。一般生態系統是生物和環境以及生物各種群之間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繼往開來整體,著重研究生產者、消費者和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景觀生態系統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與人類之間作用、制約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相互作用、聯系以及植物、大氣、水體、巖石、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以及景觀的優化利用和保護。由于它們的邊界不同,研究的范圍、內容也不同,一個以生物體為中心,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一個則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人類利用之間的綜合作用。景觀這一生態系統堅持了自然環境的整體觀念,并強調人地關系在其中的地位,將人類作為景觀的一個要素,使各個要素得以綜合分析,從而研究其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時,景觀生態學用生態學的觀點、方法來研究景觀這一客體,使之在綜合分析基礎上研究景觀的動態變化、相互作用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以及系統的演替過程。景觀生態學不僅要研究景觀生態系統自身發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的途徑與措施。目前,應遵循系統整體優化、循環再生和區域分異的原則,為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提供理論方法和科學依據;探求解決發展與保護、經濟與生態之間的矛盾,促進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措施。景觀生態學的基本任務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研究。包括對自然景觀生態系統和人工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通過研究景觀生態系統中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以及社會經濟過程來探討各類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穩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觀生態系統中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模擬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建立各類景觀生態系統的優化結構模式。景觀生態系統結構研究主要包括景觀空間尺度的有序等級。景觀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觀生態系統內部以及與外界所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及這種交換影響下景觀內部發生的種種變化和表現出來的性能。特別要注意人類作為景觀的一個要素在景觀生態系統中的行為和作用。對人工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如城市生態系統工礦生態系統,要考慮系統中的非生物過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研究,通過研究來豐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指導應用和實踐。二是景觀生態監測和預警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是對人類活動影響和干預下自然環境變化的監測,以及對景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可能改變和環境變化的預報。景觀生態監測的任務是不斷監測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及生物圈其他組成部分的狀況,確定改變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種種人類活動在這種改變中所起的作用。景觀生態監測工作,應在有代表性的景觀生態系統類型中建立監測站,積累資料,完善生態數據庫,動態地監測物種及生態系統狀態的變化趨勢,及時發出,為決策部門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景觀生態預警是對資源利用的生態后果、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預測和警報。一是在監測基礎上,從時間和空間尺度對景觀變化作出預報。這種研究要通過承載力、穩定性、緩沖力、生產力和調控力,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容量和持續發展能力,對區域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適應性進行評價,對超負荷的區域和重大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出報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對種種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的預測,如南水北調和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預測。三是景觀生態設計與規劃研究。景觀生態規劃是通過分析景觀特性以及對其判釋、綜合和評價,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觀內部社會活動以及景觀生態特征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化,達到對景觀優化利用,既保護環境,又發展生產,合理處理生產與生態、資源開發與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開發速度、規模、容量、承載力等的辯證關系。根據區域生態良性循環和環境質量要求設計出與區域協調和相容的生產和生態結構,提出生態系統管理途徑與措施。主要包括:景觀生態分類、景觀生態評價、景觀生態設計、景觀生態規劃和實施。四是景觀生態保護與管理研究。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探討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生態系統的途徑。應用有關演替理論,通過科學實驗與建立生態系統數學模型,研究景觀生態系統的最佳組合、技術管理措施和約束條件,采用多級利用生態工程等有效途徑,提高光合作用的強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級異養生產,提高不同營養級生物產品利用的經濟效益。建立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區,經營管理和保護資源與環境。保護主要生態過程與生命支持系統;保護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保護現有生產物種;保護文化景觀,使之為人類永續利用,不斷加強種種生態系統的功能。

二、景觀生態學應用——駁岸設計

(一)現場調查及條件分析

包括由設計工程師進行的短期現場檢查和由專家進行的詳盡的數據資料收集取樣和測量。

需要注意的問題:

1工程特性

1)強度

要求所選用的材料必須能夠承受最大設計荷載和施工期間施加的任何荷載。此外,對強度的考慮還必須包括整個系統的結構整體性,以及各組成部分的強度。

2)耐久性

工程技術人員不但要考慮全面的防護方法或防護系統,而且還必須考慮其各個構件的性能。根據整個系統的特性確定其使用年限,在使用期間各個構件可更換或修補。

3)透水性

是否采用可透水或不透水材料駁岸,取決于是否有可能在駁岸趾部修筑很好的截水墻,同時要注意土壤特性,為降低駁岸后面的地下水壓力需要設置排水設施,此外,還應考慮因河道中行船或波浪運動所引起的水流紊動程度。對透水性能差的土壤,通常采用不透水材料駁岸,并修筑滿足要求的截水墻。地下水的排放可通過在駁岸后面或駁岸下面修建排水區并在正常壅水位正上方設置排水孔的方式來解決。

4)剛柔性

剛性材料駁岸通常考慮采用更耐久的結構形式,其維護費用較低。如果預計基本會發生沉陷,那么設計的防護結構形式應能跨過無支承力的活動區,或者必須設置有合適間距的施工縫,一旦剛性結構發生破壞,剛性材料常比柔性結構更難修復。柔性駁岸允許基土或墊層產生有限的位移,并且,就鋪砌駁岸來說,允許在基土上維持一定的約束壓力。采用柔性結構駁岸比剛性結構更容易發現沉陷問題和墊層破壞,并且更容易維護,剛性結構更可能在沒有預警情況下發生事故。

5)駁岸重量

駁岸重量在詳圖設計階段只是一般的考慮因素,但在極軟弱的基土情況下,它很可能影響到初設方案的選擇,采用自重很大的材料可能導致大的沉陷或邊岸破壞。

6)水力糙率

采用光滑的駁岸可提高河道過水能力和增大流速,導致緊靠駁岸段下游的沖刷。

2環境可行性

駁岸工程與環境潛在的相互作用應加以考慮,對于較大的邊岸防護工程,開工之前,必須進行正式的環境影響評價并作為工程設計的一部分。

1)自然環境

設計開始前,向負責自然環境保護的機構作咨詢,如果已經對河流兩岸進行了勘察,那么,就應當準備出一個初步報告,指明應當更新或保護哪些自然特征以便能夠保護現存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2)人類環境

不要過分強調人的視覺感官的重要性,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設計應適應實際情況,應當考慮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a釣魚。必須設立釣魚平臺,任何形式的斜坡式駁岸都有可能使釣魚者非常難于接近水體,若有必要,還要有臺階。

b航運。垂直的墻體駁岸,有利于系泊。

c游泳。應出于安全的考慮,預先設置容易進出的通道,這樣,游泳者不僅能夠下水游泳,更重要的是能毫不費力的上岸。

d散步。滿足人在心理上的親水性。

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工程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本無法與所處的位置景觀及其視覺環境想協調,在這種情況下,應加以綜合考慮。

(二)通過現場查勘和背景分析確定了設計的關鍵問題后,在考慮到將來需要防護的邊岸不同層位情況的基礎上,可以簡單地列出能提供合適措施的各種方法,一旦確定了基本目標和岸坡外形之后,其他一些與外形不相適應的防護方案即可排除。應根據不同的河道過水層位采用不同的防護方式。在確定采用鋪砌護岸和天然材料護岸方案時,應對根據不同過水層位中沖蝕破壞的嚴重程度而改變防護方案的形式,由此而帶來的經濟收益問題給予充分的考慮。方案的選擇是一個反復的過程,要求同時考慮到岸坡形狀和水深,在確定選擇最優護岸方案時,還必須考慮與此有關的不同工程、環境、結構和經濟等多中因素。建議對一個護岸工程選擇多達三個的比較防護方案,對選定方案的初步設計,畫出草圖并估算造價。

三、結語

合理規劃和設計以及管理景觀,對生態系統、區域乃至全球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景觀生態設計是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生態經濟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從景觀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資源的內在特征,以及實際的社會經濟條件出發,通過對原有景觀要素的優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合理的景觀格局,使景觀整體功能最優,達到人的經濟活動與自然過程的協同進化。因此,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水土保持中的應用是實現景觀持續發展的有效工具。

參考書目:

肖篤寧主編的《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董雅文著《城市景觀生態》(商務印書館,1993),

徐化成編《景觀生態學》教材(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俞孔堅著《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科學出版社,1999),

肖篤寧主編《景觀生態學進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篇10

關鍵詞:水土資源;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生態服務功能及價值;措施

1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提高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及價值的意義

水土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最重要的物質資料生產條件之一,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原材料,是維持地球生命生存發展和各系統循環的重要條件之一,沒有了水土資源,人類社會將無法維繼。水土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極大進步,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濫砍濫伐、占用耕地、三廢隨意排放等等,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耕地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子孫后代的幸福和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刻不容緩。

近年,國家在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水土資源的重要性受到廣泛關注,并積極進行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提高和增強水土保持的生態服務功能,促使其更好的發揮生態系統的價值是水土保持的目的和手段。提高水土保持的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有利于轉變人類的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根本上改善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有利于促進資源價值的合理評估,制定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有利于相關生態觀念的宣傳和普及,促進國民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的提高,促進生態建設的全民參與;也有利于國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總之,提高水土保持生B服務功能及價值意義重大,應積極加以重視。

2 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

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是指水土保持過程中所采用的各項措施對維持、改良和保護人類及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的綜合效用。具體可概括為七大功能。

2.1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功能。生態系統中的林草及相關的水土保持工程,可以起到攔截降水、提高土壤的下滲能力,緩和地表徑流、增濕補水等。另外,在發生大規模降水或洪水爆發時,生態系統的這些功能可以延長地表徑流時間,減小洪水流量和流速,減少洪水災害;在干旱枯水的時候,林草蓄積的地表徑流可轉化為土壤徑流,起到水源涵養的作用,也可以調節河流水水位。另外,林草蓄積的水通過光合作用或蒸發回到大氣中,實現水分循環,增加大氣降水,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保土,主要是指防止土壤侵蝕和增強土壤固結。保土功能主要由林草措施發揮,一方面,降雨時,林草的林冠可以攔截一部分雨水,降低雨水強度,防止雨滴對地表的直接沖擊和侵蝕,使土壤不被沖走;一方面,土壤中的腐殖質具有蓄水功能和透水性,地表徑流可以轉化為土壤徑流,降低了土壤流失。此外,林草的根部盤根錯節相互交叉,對土壤有固結作用,也可以防止泥石流、滑坡等發生。

2.2 改良土壤

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坡面治理,可以增強土壤的含水量,改善土壤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比如某些土壤粘性過強,或是砂質過多,水土保持功能可以對此進行改善,形成團結粒、增強氮磷鉀等養分、增強微生物和腐殖質,最終提高土壤質量和生產能力。

2.3 固碳、供氧

重要由林草發揮此功能,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植物將CO2固定在植物的各組織和器官中,通過化學反應提供人類和動植物生存所必須的O2,保障人類和動植物生存。同時,通過林草措施是減少溫室效應的重要手段。

2.4 凈化空氣

主要由林草措施發揮。表現為吸污、阻滯分成、滅菌、降噪等四方面。(1)隨著工業的發展和汽車尾氣的增多,空氣中存有大量的SO2、CL2、HF、NH2及大量放射性物質,威脅人類健康,這些物質能被樹干、樹葉吸收、降解、積累、遷移,實現空氣凈化。(2)粉塵能造成嚴重污染,而植物能通過體型阻攔風速,降低粉塵擴散范圍,植物粗糙不平的表面可以吸附、滯留一定的粉塵,對粉塵的阻攔、過濾、吸附起到一定作用,凈化空氣。(3)樹木的吸收CO2等廢氣、阻擋吸附粉塵可以降低空氣中的細菌,而且樹木生產過程中散發的香精、有機酸、酮等能起到殺菌滅菌的作用。(4)噪聲污染是城市要面對的重要危害,而樹木的樹冠可以吸收、不定向反射噪音,實現降噪。

2.5 防風固沙

林草措施種植的林草成林后可以實現水土保持、降低風速和改變風向,起到防風固沙效果。經過林內的風可以被林木阻擋,減少風速,降低風力。植物的根系對土壤、沙有固結作用,可以降低風的攜沙能力,阻擋、控制、固定流動沙,起到防風固沙效果。

2.6 保持生物多樣性

水土保持能保護水土,為生態系統內的動植物、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足夠的物質資料和生存空間,保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2.7 維持地表景觀

水土保持能促進原本生態系統的協調健康穩定,水土保持所運用的相關措施也可以成為地表景觀的一部分,比如梯田、水土保持林、小型壩塘水庫等,已成為景觀的重要部分,有利于景觀格局的規劃和穩定。

3 水土保持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和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

生態服務系統總經濟價值包括利用價值和非利用價值,利用價值包括直接利用價值、間接利用價值和選擇價值,一般把間接利用價值也稱為生態功能價值,具體來講,主要指無商品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含了第二節提到的七類功能。生態功能價值的評估一般由生態系統功能的類型為基礎來進行,市場上常用的方法有防護保護費法、替代市場法、恢復費用法等。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價值的實現是由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來完成的。根據工程原理,將保護地劃分為山區、丘陵、風沙區等,進行水土流失的治理、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等,以實現水土資源的社會、經濟、生態的綜合效益。水土保持措施主要由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坡面治理工程、溝谷治理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水土保持農業措施(保水保土耕作栽培措施)、林草措施(人工造林種草、封禁自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措施(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進行水土保持和保障經濟社會效益)等,幾種措施相互配合,靈活利用,保障了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及價值的實現。

4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土保持越來越重要,增強水土保持生態服務系統功能及價值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進行了簡要論述,并探討了水土保持生態服務七方面的功能和生態功能價值,以及保障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及價值發揮的水土保持措施,對生態服務相關概念的推廣和普及以及環保意識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文章的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齊敏.水土保持的生態環境功能與價值[J].河南農業,2016(5).

[2]丁建強,李娜,吳玲.探析水土保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與價值[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36).

[3]張小麗.淺析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及價值[J].才智,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