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5: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

篇1

關鍵詞:農業;生態;保護;措施

1.農業及農業生態環境的相關概念闡述

1.1農業生產的概念。生物培育的一種產業統稱為農業,包含了植物生產、動物生產以及微生物分解三個環節,也就是一種生命物資的再次生產。每種生物對自然環境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尤其在生長過程中對環境的要求。不同的環境條件是由不同地區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等共同構成的,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也恰好決定了農業生產的能力強弱。因此,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從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以及水資源條件入手。

1.2農業生態環境的概念。為人類生活、生存服務的一種生態環境系統叫做農業生態。農業生產可持續進行的根本基礎是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態環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相當明顯,因為是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性和地域性。

2.我國現階段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

2.1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現代化發展和工業迅速發展已嚴重影響了農業生態環境。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工業的發展導致了太多工業“三廢”的產生。而這種工業“三廢”產生沒有得到科學合理的治理和排放管理。對于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人體健康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工業“三廢”污染了土地、大氣和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其次,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沒有科學的使用農藥和化學藥品,造成了很多殘留藥品和工業制品的存在。諸如秸稈焚燒、牲畜糞便等問題。最后,大氣污染也是源于工業發展導致的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增多,使氣候變暖、酸雨、天氣炎熱、土地沙化等生態環境問題逐年遞增。惡化的農業生態環境已經影響了農業耕地資源以及農業生產的保有量。

2.2水資源污染目緊缺嚴重。一方面,水資源被污染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一些重金屬離子,會在農作物體內積累,進而會影響人體健康;水中若有化學藥劑,會抑制農作物生長,有的也會導致農作物基因突變,降低產量和質量。另―方面,水資源短缺也會影響農業灌溉,使得農作物生長缺少必要的水分,會導致農業減產。

2.3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據科學觀測,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頃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噸;土壤中的氮、磷、鉀、有機質等養分也同時流失,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間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劇了干旱的發展,其結果是農作物產量很低,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2.4耕地資源逐年遞增。我國人口基數大,耕地面積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國家。工業化進程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尤其隨著人口增長。我國的耕地資源將會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最終將導致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徹底崩潰,整個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丟失。

3.解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措施

3.1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進行環境污染的治理,工業“三廢”以及城市垃圾等都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切實保護生態環境,這就要求國家有關部門重點加大針對農藥、化工品以及飼料添加劑等會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污染源治理的力度。用科學使用農藥要大力推廣,堅決淘汰高殘留的農藥和化工品。根據農業生態所需的土壤環境優化施肥方法,改進施肥結構,最終實現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目的。

3.2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體系。完善合理的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是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體系,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監督和檢察體系。通過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體系逐步進行農業土地使用的合理規劃和布局。利用宏觀調控進行耕地面積的穩定。另一方面,加強因地制宜,積極性性適應性耕種和開發。同時,將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技術開發、研究、應用和推廣與管理體系相互結合起來。

3.3積極保護耕地,實現可持續發展。面對我國耕地數量和面積逐年遞增的狀況,一定要進行耕地的保護,樹立保護耕地的意思。針對耕地采取嚴格的保護措施,實行最為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確保農田穩定,實現可持續發展。

3.4加強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強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一定要加強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監管,從源頭上找到水資源的污染源。針對性地進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構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頭為中心,以污染全過程為重點,將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徹底結合起來。

篇2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原則;影響;措施

隨著我國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城鎮化建設水平逐步提升。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就目前來看,我國城鎮化建設發展進程中環境問題較為突出,很多城鎮氣候與水質污染十分嚴重,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以下就城鎮化建設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進行論述分析。

一、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

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并舉。在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的同時,必須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徹底扭轉一些地區邊建設邊破壞的被動局面。

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應充分考慮區域和流域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規劃,同步實施,把城鄉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

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決策,合理開發。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經濟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承載能力,絕不允許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經濟利益。

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制度。要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權、責、利,充分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技術手段保護生態環境。

二、城鎮化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

1、 城鎮化建設對周邊農村和農業污染的影響。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各類化學肥料、農藥用于農田及塑料膜的大量使用,加上規模化養殖等都對農業產生了很大的污染,鄉村及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的所產生的污水、垃圾等嚴重污染區域空氣。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取代有機肥料的化學肥料對區域環境所造成的危害日趨加重。

2、 2、農村工業對農業生產基礎的影響。農村工業對區域環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并不是危言聳聽,比如我國西南地區土法煉硫就使周邊大面積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遠遠超出了國家標準。局部地區甚至形成了PH值高含量酸雨。煉硫附近山同內嶺呈現"禿頭",周邊大面積農田不長莊家,成為死地,成千上成的農民失去了懶以生存和養育后代的農業生產生活環境。雖然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治理工業污染的舉措,然而受企業基礎條件,經濟環境和管理水平的制約,很多落后地區的鄉鎮業依舊如故,并沒有太大改善。

3、鄉鎮工業開發建設使得污染源逐步擴大。鄉鎮企業是城鎮化建設發展農村經濟的核心主體,在這一戰略進程中生態環境與鄉鎮企業發展是緊密聯系的。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然而鄉鎮企業一般規模不大,分布比較分散,經營方式粗放等等,這些不利因素嚴重污染城鄉生態環境,對城鄉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是極為不利的。

二、城鎮化建設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1、政府需加強管理干預。基于我國國情,行政手段、經濟制約和法律監督是政府管理農村農業環境的基本方式,其中以行政手段較多。但是以往的行政制度不夠規范,缺乏約束力和制度化。因此,行政手段需進一步規范、優化和完善,提高執行力度和行政干預的嚴肅性。經濟手段則是通過補償、收費和排污交易等對企業進行制約。這一手段在我國運行已久,問題也十分尖銳。比如排污收費制度是以排污濃度強弱為收費標準,而標準較低,一些排污量大的企業寧愿交排污費也不愿出資治理污染,極大地壓制了企業治污的積極性。法律手段是以立法和司法活動監督城鎮經濟活動、規范經濟活動,促進城鎮化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大目標保持一致的法律行為。目前,以法治化建設管理我國農村農業環境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系列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相斷出臺,但對于農村農業以及城鎮化建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仍相對薄弱。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強化法律監督機制,提高法律手段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2、城鎮化建設必須以維護自然與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在過去的城鎮化建設發展過程中,主要以推動區域經濟與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為目的,并沒有將自然環境資源列入保護范圍,極易形成對自然和環境資源造成忽視和破壞,導致了很多生產者不顧自然資源保護與更新而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將自然與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作為城鎮化建設發展的核心,才能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二者之間彼此依存,有機地結合起來。

3、積極推廣生態農業發展。以生態、經濟和系統學為指導,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農村良性互動發展為基礎,將現代科技成果融入傳統農業技術,使農業活動、經濟發展及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資源更新高效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生態農業的基本理念。生態農業并不是完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有機農業,也不是完全依賴于外界投入的工業化農業,是將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的統一。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當前應以發展立體種植生態農業為主,即在人工或半人工環境下以自然生態原理為指導的生產種植。這是提高資源高效利用的有力模式,它能夠將農業生態系弘巧妙地構劃,合理利用資源,使各生物之間形成互相依顧、利用關系。

4、城鎮化建設必須兼顧農村與農業的發展。農村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大目標是產量目標、收入目標、環境目標。隨著城鎮化建設發展耕地不斷減少,農業收成面臨巨大壓力,產量目標作為農業發展重要指標,直接決定著農民收入和農村市場容量,只有保障了這兩大目標才能保障工業發展和勞務產品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環境目標是維護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為農村農業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可以說我國城鎮化建設能否順利實現良性發展,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自然生態環境。因此,必須將農業與農村自然資源納入核算機制,從實物、質量和價值等方面對相對時間與空間內的農村自然資原進行真實合理的統計、評估、測算,以此來確認自然新源的平衡水平和利用水平,以便第一時糾正和改變過度損害自然資源現象。

5、加快和構建生態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主要以傳統城市、花園城市及生態城市為主。面對資資與環境這一日益緊迫的全球性問題,未來我國城鎮化建設應向生態型城鎮發展已毋庸置疑。生態型城鎮并不是在于綠化占地面積多少,而是城市的生態功能是否良好,強調的是自然生物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調控能力。生態型城鎮建設要先對城鎮做一個整體規劃,使區域內的自然因素處于調控環境質量位置,同時兼顧區域交流、居住、水流等的生態學設計,通過對污染集中治理,調整不合理產業結構,使高頻率下的城鎮居住環境達到無公害化。

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城鎮化建設在給我國經濟環境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產生了諸多負面問題。在新形勢下促進我國城鎮化建設水平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奎,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及期對策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

篇3

關鍵詞 城鎮;生態;環境;措施;對策;可行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the problem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measures for the real lif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Keywords: urban; ecology; environment;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feasibility;

中圖分類號: B8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近些年,我國城市和農村都在不同層次的得到發展和改革,小城鎮建設也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發展和建設中,小城鎮建設中很多的生態問題,也隨之出現了,為此,小城鎮生態建設已經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不同的區域對于小城鎮的建設認識不同,在很多小城鎮發展中,都是采用大城市建筑方式和做法,對小城鎮進行開發和管理,但是往往開發的效果總是事倍功半,因此,一定要充分地意識到小城鎮生態建設和大城市的發展是存在很大的區別,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有針對性對小城鎮進行生態建設和開發,不要盲目進行開發和建設,要做到可持續發展,科學合理地對小城鎮進行建設。

一、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分析

很多人認為,小城鎮工業化水平低,生態環境狀況相對會好一些。事實上,隨著國家今年來環境保護手段的力度不斷加大,很多污染大,產出低的“夕陽”工業逐漸將生存之地向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小城鎮轉移。而對于小城鎮未經規劃的脆弱的天然生態環境而言。這種生態污染的破壞性更為致命。

1.企業違背政府環保政策。政府提出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生產設備,減少環境污染,然而企業不僅不理會政府產業政策指導,而且依舊使用資源消耗多.污染嚴重的陳舊設備.違規生產。政府產業政策要求關閉造成嚴重污染的“十五小”企業,然而卻屢禁不止,依然是“遍地開會”。

2.政府部門違規操作。小城鎮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經濟發展壓力相對較大。許多小城鎮地方政府為了達到增加本地產量、就業、地方稅收的目標,為了利益,不惜越權審批、庇護污染企業,甚至支持污染項目上馬。以地方生態環境永久性破壞換取地方經濟的短期增長效益。

二、推進小城鎮生態建設的可行性對策

1.加強研究、高度重視

對于轉變小城鎮生態建設,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基本的方向,所以一定要從本質上重視起來,從國家到地方政府以及到小城鎮的群眾要呼吁小城鎮生態建設的意識,讓他們能夠了解和認識小城鎮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在人才方面要大量的召集,給予人才、資金、政策、等全方面的大力支持,只要深刻的認識和研究到小城鎮生態建設的重要性,才會推進小城鎮生態建設的發展。

2. 改革機制,加強動力

盡管對于小城鎮生態建設還沒有形成系統科學的相關改革措施,但是我們在生態建設工作中也要根據重點來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小城鎮進行生態建設,第一,就是必須要建立和完善有針對性的建設措施,為小城鎮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動力,指明發展的方向,第二,一定要將環保管理制度和管理機制落實到小城鎮生態建設的實際工作中,建立相應的資料數據庫,統綜合地提供相關建設和發展的信息,第三,是要改革小城鎮土地制度和相關財政制度,為工業的集中發展清除阻礙,與此同時,還要提高小城鎮籌集資金進行生態基礎建設的能力和自由度,第四,要改革相關環境建設采取干部考核制度,在考核中形成統一,合理安排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趨勢,要兼顧環境保護還要突出社會進步,通過考核讓相關干部能夠及時地為小城鎮發展建設盡心盡職,成為小城鎮生態建設和發展的推動器。

生態意識和生態環境的形成,是需要通過一定的信息傳輸和實際行動來完成,依賴生態教育是小城鎮生態建設發展的重要的手段,因此,要加強對于領導干部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和思想的普及,提高領導意識,不斷培養小城鎮生態建設綜合型人才,不斷的宣傳,嚴格考核,提高群眾和領導干部對已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只有增強了意識,才能夠把生態建設戰略落實和應用到實際的行動當中。

三、實例分析

靖西縣地處桂西南邊陲,南與越南接壤,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轄8個鎮16個鄉,總人口57.1萬人,目前靖西縣的垃圾處理十分落后,城區內沒有垃圾收運設施,只是在城區街道臨時堆積中轉,對環境和市容造成很大的影響。靖西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由靖西縣建設局籌備建設,擬建場址位于靖西縣地州鄉上甲屯西南面約1.5km的甘荷林場場區山谷內,在建中的靖西—龍邦二級公路從場地東南面1.0km谷地通過。項目總投資5736.4萬元,本工程項目主要包括垃圾收運和垃圾衛生填埋處理2部分工程:(1)垃圾收運工程:建設4座小型垃圾轉運站,規模分別為60t/d一座、50t/d三座;(2)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工程:防滲工程,庫區平整,壩體工程,滲濾液收集導排系統,填埋場庫區地下水導排系統及排洪專管,填埋氣體導排、利用系統,填埋場防洪系統,封場工程,滲濾液處理系統,供配電設施,給排水設施,機械維修系統,運輸系統,生活服務區、垃圾運輸道路等。針對靖西縣的實際情況,采取以下措施:

1、滲濾液處理

項目建設一座70m3/d污水處理站,垃圾轉運站滲瀝液統一收集后運往垃圾填埋場內滲瀝液調節池處理。垃圾滲濾液采用“兩級碟管式反滲透(DTRO)工藝”進行處理,出水水質可達到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治理工藝經濟技術可行。經過處理后的滲濾液,建議由吸污車運輸到靖西縣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系統進行集中處置。

2、 地下水污染防治

工程擬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HDPE膜)雙層防滲層結構,防滲層的防滲標準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要求,可以有效確保地下水體不被垃圾滲濾液污染。

3、 空氣污染控制

工程按規范設計了完善的LFG導排系統,設置垂直豎向石籠、盲溝排氣導管,收集的氣體燃燒排放,降低空氣污染。

4、噪聲污染控制

擬采取對作業設備減振降噪、選取適當的作業運輸時間、道路維護、設置防護林帶等措施對噪聲進行控制,使噪聲達標排放。

5、垃圾收集轉運措施

采用優化垃圾收集系統、新建4座壓縮式垃圾轉運站、密閉式垃圾集裝箱運輸車運輸、垃圾及時轉運處理等措施,把垃圾在收運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6、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主要通過場區綠化、填埋場填至設計標高后按終期封場要求進行場地清理和植被恢復、對部分地塊進行經濟林開發等措施,降低工程建設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建立相應的防護距離及森林防火措施,進入秋季森林防火期,應采取有力措施強化林區野外火源管理,防止森林火災的發生。

7、水土保持措施

盡量選取荒地取土;按規定操作規程取土,不隨意開挖;取土后及時平整,并做好排水和恢復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土流失。

8、 蠅蟲防治措施

首先是保證填埋工藝的執行,即每天進行覆土及垃圾壓實。在填埋作業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垃圾暴露時間;對暴露在垃圾面上的蠅蟲,采用噴灑殺蟲劑或煙霧滅殺,也可用蠅蟲引誘藥來誘殺、種植驅蠅植物等方法。

9、 現有垃圾堆填場的處置

原有的垃圾堆放場經過多年的堆積,可利用的塑料、橡膠、金屬等物質被人工分選出來廢舊回收,大部分腐殖質已經腐爛,剩余少量的垃圾可以采用就地填埋,然后進行綠化的方式處理。由于附近居民點距離較遠,也沒地下水源,因此就地填埋對環境影響不大,經濟合理可行。

結束語

小城鎮的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規劃不可忽視的部分,應堅持和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小城鎮發展的區域性、高效性,和諧性以及整體性,堅持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努力解決小城鎮建設與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堅持以人為本,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加強城鎮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改善小城鎮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參考文獻

[1]凌亢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實踐 2010(4).

[2]吳志強.蔚芳 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居環境評價體系 2011(5).

篇4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環境監測;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B8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4)5-0147-02

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不僅在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方面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巨大,而且在促進資源合理利用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搞好水利水電工程對于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一個經濟迅速崛起的國家,目前正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但是隨著建設投入的不斷加大,過多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它往往破壞大量的生態環境導致生態環境失衡。因此,在流域的開發,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調度及水庫運行中,應充分考慮生態與環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衡量一個水利工程的成敗不僅要看它的工程技術解決的如何合理,還要看它在建設中對環境的影響是否有具體的、完善的解決措施。加強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期和運行期的生態環境監測和管理,在生態保護方面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方法和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時并重,才能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地統一起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落實措施,狠抓管理,才能實現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1 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評估

1.1 正面效益

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僅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時也有著巨大的環境效益,有效減輕和防止了生態環境災難的發生。水利工程能有效的控制河流洪水的主要要來源,減少因防洪、分洪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某些水利工程能改善局部小氣候和生態環境,改變當地環境和景觀。通過庫區綜合的開發計劃,能夠改善水生環境和促進漁業、栽培業,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條件。成功例子可在葛洲壩、丹江口、東江庫區發現。

1.2 負面影響

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區域一般可分為庫區、大壩施工區、壩下游區。庫區的環境影響主要源于水庫淹沒和移民安置、水庫水文情勢的變化,受影響最大和最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樣性、水質、水溫、環境地質、景觀、人群健康、土壤侵蝕、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等因子。而在河流上建壩,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流態發生變化,進而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發生改變,這是修壩帶來的最大生態問題。水庫蓄水后,隨著水面的擴大,蒸發量的增加,水汽就會增多等等,容易發生水污染。一些水利工程建設造成河流形態的均一化和不連續化,造成河流形態多樣性的降低,進而使生物群落的多樣性降低。需要強調的是,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地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影響是不同的,要對具體的河流進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影響的性質有利有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短期和長期的,在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則可以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減免。流域和區域原來的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后,需要經過一定時間才能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因此,制訂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計劃是水利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2 水利工程環境監測中應重視的問題

為了掌握水庫建庫后流域生態系統的時空變化,對水利工程興建前后庫區及

大壩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實行全過程系統的跟蹤監測,預測不良趨勢并及時警報,發現問題并提出減免不利影響的措施,及時為水庫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等,建立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都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監測系統是一個具有多因子、多層次監測功能的統一管理系統,應統一領導、統一規劃,并分期實施,以保障監測系統高效率正常開展監測工作。水利工程涉及因素眾多,相關關系復雜。監測規劃應以庫區為重點,兼顧下游及河口地區,實現以較少的監測站點獲取較完整的有代表性的生態與環境監測資料。水利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是一個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區的系統工程,根據監測需要,應將現有機構優化組合,以獲得最大效益。此外,設置的監測系統、監測站點應具有代表性,監測系統運作形式靈活,系統分級合理,具有較現實的可操作性等。環境監測對象主要包括對水質、水文、局部氣候、山地災害、水生物、陸生動植物、人群健康、大壩區域環境、農業生態環境等內容。監測的具體項目、位置、頻率,應根據影響預測結果實際確定,按影響范圍、程度、性質確定重點監測項目和一般監測項目。

3 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對黃河小浪底工程環境保護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環境影響主要集中在水質、固體廢棄物、大氣污染、噪聲、生態環境、水土流失、文物保護等方面,同時,它們也是生態環境監測的重點對象。

3.1 空氣污染

開挖產生的粉塵采用濕法作業減少降塵,爆破粉塵一般采用濕法作業、爆破前后灑水減少降塵。灑水設備可以購買也可以租用,但要進行經濟比較。施工區設置鍋爐的,煙氣排放應滿足有關規定和要求。施工現場及溶洞群內以改進施工方法為主,采用濕鉆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粉塵污染,同時,對現場施工人員加強勞動保護。粉體物料要盡量采用管道輸送,并對輸送管道采取防泄漏措施。

3.2 水質污染

砂石料加工廢水需進行沉淀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并將廢水回用至生產加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基坑廢水在沉降處理過程中,應加強水質監測,延長靜置時間。混凝土拌合廢水可在廢水排放量相對集中的施工點,設置沉淀凈化池,將pH值值調至中性,出水通過水質監測,達標后才能排放。含油廢水應集中修配保養場,經沉淀、除油處理,含量小于5 mg/L時,排入附近荒地。營地必須設置生活污水收集池,污水經過化糞池發酵殺菌后由地下管網輸送到無危害水域,有條件的可輸送到當地污水處理廠。

3.3 固體廢棄物

固體廢棄物由于其來源和種類多樣性和復雜性,對它的處理方法應根據各自的特性和組成進行優化選擇。對于有毒有害廢物應盡量通過焚燒或化學處理方法轉化為無害后再處。對一般廢物的填埋處置必須保持周圍環境的一致性,廢物頂部必須覆蓋植被、保持長期穩定,能防止風化侵蝕、洪水和揚塵。

3.4 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對水土流失的預防,應從設計、施工過程甚至工程竣工后都給予充分的重視,設計時應盡量使挖填方平衡,提高土、砂、石料的利用率,減少廢渣量等。施工中應盡量減少對地貌及植被的破壞,工程竣工后應搞好護坡造林和種草。根據工程情況采取必要的開挖面防護措施,取土場、棄渣場防護措施,以及臨時工程防護措施等。

3.5 生態保護

水利工程要盡最大可能保護和恢復河流形態的多樣性,而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保護河流形態多樣性的重點之一。同時,保持河流斷面形狀的多樣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斷面形態。除此之外,河道防護工程的岸坡要采用有利植物生長的透水材料,水利工程設計應為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創造條件。開展生態監測和管理,對工程建設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時復土、還林。加強庫區生物群落調查,處理好生物多樣性與安全防疫的關系。

3.6 噪聲防護

合理安排施工計劃,避免在同一集中地點集中使用大量機動設備,施工單位應首選符合噪聲排放標準的施工機械,采用低噪聲設備和工藝。對敏感目標,可采取可采取限制施工時段、設置隔聲屏障等工程措施。對高噪聲作業場施工人員,應加強勞動保護,可配發耳塞、耳罩或頭盔等防噪工具。

3.7 文物保護

建立文物保護評價制度,健全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依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按照“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基本建設”的原則,力爭民生工程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達到“雙贏”。構建前期工作協調機制,搜索建立“基本建設文物保護經費基金”,使“文物保護先行”制度化、具體化。建立實施與驗收協調機制,優化、處理好文物保護與投資計劃的關系。還要注重后期管理,強化文物適度利用和展示。以三峽工程為例,國家建立了三峽博物館,延伸了水電文化內涵,豐富了物質載體,挖掘了文化資源的經濟潛力。

3.8 環境監測

根據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特點,建立一個以人類生態環境為中心,以庫區為重點,延及庫區下游與河口相關地區所組成的跨地區、跨部門、多學科、多層次的監測網絡。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測指標體系,完整的監測管理體系,保證水利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網的正常運行。對所有大規模項目都需要在運行階段進行定期監測,監測對象包括大氣、水、噪聲、土壤及自然生態的其他要素,優先污染物優先監測,要全面規劃、合理安排。

4 結 語

水利水電工程的興建和運用,對周圍環境必然產生各種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同時也會對區域生態與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把加強環境管理與監測作為水利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研究提出生態保護要求及采取的對策和措施等,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解新芳.黃河小浪底工程環境保護實踐[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0.

篇5

在這一節中,我們主要考慮旅游企業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的利益博弈問題。假設旅游企業有兩種策略。一是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生態旅游環境,簡稱保護生態環境,記作β1;另一是破壞(或不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生態旅游環境,簡稱破壞生態環境,記作β2。類似地,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也有兩種策略。一是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生態旅游開發進行監管,簡稱監管,記作α1;另一是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生態旅游開發不做監管,簡稱不監管,記作α2。在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旅游企業若采用破壞生態環境策略,則可獲得收益R+r,其中r>0;若采用保護生態環境策略,則獲益減少,即得到收益R。r可以這樣解釋:由于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生態旅游開發難度增大,配套措施增加,使得投入增加、開發周期延長,從而導致收益減少。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若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生態旅游開發進行監管,則需要付出一定的監管成本,記為c。若旅游企業保護生態環境,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給予一定的獎勵,記為h;反之,即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則被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發現時將要受到一定的罰款,記為a。于是,可把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與旅游企業在4種博弈局勢下的收益情況表示為如下的雙矩陣。于是,按照弗里德曼提出的方法[6],根據雙矩陣對策(A,B)中的參數取值情況,可以對由式(5)描述的群體動態方程組的均衡點穩定性做出如下結論:(1)當a<c時,即旅游企業的罰款a小于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成本c,均衡點(0,0)是漸進穩定的,即:從個體理性角度出發,當旅游企業被發現破壞生態環境而遭受的罰款小于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成本c時,不論長期還是短期角度考慮,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傾向于選擇不監督旅游企業的生態旅游開發活動,而所有旅游企業也選擇破壞生態旅游環境。因此,為了保護生態旅游環境,應該加大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懲罰力度(即提高罰款)或減小監督成本,此時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才會有可能監督旅游企業的生態旅游開發行為、促使旅游企業保護生態環境。(2)當a>c與h+a<r時,即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所受到的罰款a大于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成本c且旅游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獲得的獎勵h與罰款a之和小于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所得到的額外收益r,均衡點(1,0)是漸進穩定的。對這種情形可做如下解釋:從長期看,政府會選擇監督旅游企業的生態旅游開發行為,但因罰款與獎勵之和小于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所得到的額外收益,使得旅游企業會冒險做出破壞生態環境的旅游開發活動,企圖獲得更大的效益。因此,加大獎勵力度或懲罰力度,可以促使或誘導旅游企業轉向保護生態環境。(3)當a>c與h+a>r時,即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所受到的罰款a大于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成本c且旅游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獲得的獎勵h與罰款a之和大于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所得到的額外收益r,純策略均衡點(0,0)、(0,1)、(1,0)與(1,1)都不是漸進穩定的,但此時存在一個混合策略均衡點(r/(h+a),(a-c)/(h+a))。而在這種情況下,容易看到,在均衡點(r/(h+a),(a-c)/(h+a))處有。

2旅游企業與原住民的利益博弈模型及行為分析

這一節主要考慮旅游企業與原住民之間的利益博弈問題。仍然假設旅游企業有兩種策略:保護生態環境(β1)和破壞(或不保護)生態環境(β2)。原住民對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有舉報和不舉報兩種策略,分別記作σ1和σ2。在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旅游企業若采用保護生態環境策略,則可獲得收益R;旅游企業若采用破壞生態環境策略,則可增加收益,仍記為R+r。這里可假定r>0,這是由于保護生態環境旅游企業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或投入。原住民若采取舉報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則需要承擔舉報的全部成本b(包括舉報的交通費、電話費、誤工費以及可能的訴訟費等),但可獲得由于生態環境改善而帶來的收益w/n,其中假定w/n<b,w為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總效益,n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原住民總數。旅游企業若破壞生態環境,則被舉報查實后將受到罰款a。這樣,原住民與旅游企業在4種博弈局勢下的收益情況可表示為如下的雙矩陣。從漸進穩定均衡點(0,0)中可以看出:由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正外部性與個體原住民舉報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時,需要負擔全部舉報成本,卻無法享受由于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全部收益,且單個原住民相比旅游企業而言,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都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原住民基于個體理性考慮,會選擇不舉報旅游企業,并期望“搭便車”而獲益。旅游企業正是考慮到原住民的這種決策心理與行為,自然會選擇破壞(或不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策略,從而形成了“原住民不舉報旅游企業、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的局面,致使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生態旅游開發中無法真正實現生態旅游開發與管理[8]。反過來,若要改變上述不良狀態,一方面,應該降低原住民舉報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的成本,并對原住民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對舉報旅游企業破壞生態環境被證實的原住民應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或對舉報行為進行適當補貼、獎勵),同時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的旅游企業的懲罰力度。

3結語

篇6

一、生態旅游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

(一)大氣污染

隨著生態旅游區的開放,每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而大多數的游客都是乘坐著汽車來到生態旅游區觀賞,大量的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生態旅游區的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不僅如此,汽車揚起的塵埃、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旅游區內賓館和飯店排放出的廢氣等都對生態旅游區的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二)水體污染

眾所周知旅游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是相當的廣泛,主要影響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水上運動帶來的水體污染,水上運動往往給水體帶來的危害最大。我們所熟知的水上摩托車不僅能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還能影響海域生態環境,漏出的油污也會污染水體危害水體生物的健康。第二就是優養化問題,一般來說水體對人類活動特別敏感,原來背景環境的養分很少,但是由于人類活動一下子營養成分的進入導致了水體超過了原有的凈化能力,所以產生了優養化問題。

(三)垃圾污染

游客造訪生態旅游區必然會造成所謂的“民生污染”。如果對民生污染處理不當的話將會嚴重影響當地的環境衛生,從而會導致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下降。垃圾如果不進行妥善處理將會衍生出更多新的問題,將會影響到水體、土壤、植物、動物等多個方面。

(四)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旅游活動對于生態旅游區的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隨著生態旅游區的開發,道路等人工景觀的建造嚴重分割了生態保護區里自然生物群落和種群,從而減低了生態保護區里自然景觀的連通性,也減少了生物群落中物種的生存環境。2、在生態旅游區的開發中往往將人文景點修建在生態保護區中較為脆弱的的地帶,這樣很容易造成較為強烈而且擴散性的局部干擾和破壞。這樣只會導致局部地區生境的退化和干擾斑塊的擴大。3、在一些旅游活動中會獵殺該地區的動物,這樣直接導致了生態旅游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尤其是在一些珍稀瀕危物種地區進行旅游活動則更會影響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二、生態旅游環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德

加強對人們的生態環境教育,逐漸提高人們的旅游公德。如今的游客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不強,所以提高游客們的生態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游客強調以生態環境質量為主的生態意識是很重要的一項措施,這樣在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廣大游客的生態素質。但是目前中國生態旅游地區的開發往往會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對游客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生態保護區需要大力對游客進行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從而達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

(二)嚴格控制游客容量和開發強度

如果一個生態環境超過了它自身的所能承重的最大容量時那將必然會破壞其自身的恢復能力。一個生態環境自身恢復能力一旦遭到破壞,它將不會促進生態平衡、系統穩定。所以嚴格控制游客的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生態保護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合理控制各景區的游客數量,防止人滿為患對旅游生態環境系統造成破壞,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協調好旅游供求關系,適當分流。不僅如此,還需要人工治理受損環境,加快旅游環境的恢復等。

(三)嚴格控制旅游項目

不同的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程度不同,同時不同的生態保護區以及同一生態保護區對旅游活動的適應性也不同。我國生態保護區可分為深林、草原、荒漠、水域等多種類型。所以根據不同類型的生態保護區應該開展適應其環境的活動,這樣既滿足游客們的需求也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三、總結

篇7

摘 要 新疆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重要接替區,正面臨著大規模開發資源,求得經濟全面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本文運用經濟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根據新疆實際情況提出在新疆經濟發展過程當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提出新疆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現狀及具體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 新疆經濟 生態環境 可持續發展

一、新疆經濟發展與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之矛盾分析

(一)經濟發展與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

1.新疆人口資源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

人口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社會基本生產力和消費力的統一體。一個地區的人口現象,是這一地區在一定生產方式下,自然、經濟、社會諸因素綜合作用的一種反映。人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單就從生產力的角度講,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從新疆的人口分布以及整體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來看,新疆人力資源的現實狀況不容樂觀。新疆的教育事業在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有了很大發展,但整體人口的受教育率仍然偏低,還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

2.資源開發利用效益低

新疆作為資源大省的資源優勢未能轉變為經濟優勢多年來新疆人一直認為我們有占全國六分之一的國土,有豐富的地下資源和獨特的氣候和光熱資源,靠資源優勢帶動經濟發展被大部分人認同。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想法有點太天真。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地下資源的勘探和開發都進人了加速發展的時期,新疆作為國家重要的資源接替區已被中央認可,但新疆輸出的資源大都是未經深加工的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或者由于加工技術落后,造成一流原料,二流技術,加工制造出三流商品,資源潛在的經濟價值根本無法發揮,形成資源開發的低效益運行,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

3.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繼續加重

新疆重點城市大氣污染尤為突出,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是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綠洲的荒漠生態系統的破壞十分嚴重,土地荒漠化、鹽漬化面積不斷增加。塔里木河、博斯騰湖、艾比湖等周圍的生態惡化趨勢還在擴大。新疆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應當全面、客觀地分析和看待,有針對性地采取得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確保實現新疆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導致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的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氣候變化是各種自然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最近40多年來,特別是從1987年以來,新疆氣候增暖、增濕明顯,總體說來,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改善。表現在:近幾年南疆地表徑流量有所增加;艾丁湖再生、艾比湖和博斯騰湖湖面擴大;博湖礦化度降低;從孔雀河、開都河向塔里木河干流下游調水量增加;植被覆蓋綠度值有所增加等。當然,也存在著冰川退縮進一步加劇的潛在危險等。

2.人為因素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有正、負兩方面效應:由于開荒造田、興修水利、營造防護林帶、建設人工草地、控制排污量以及立法、執法監督等,擴大和穩定了綠洲;改善了局部小氣候條件;提高了土地的生產性能;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益;增加了環境的人口承載能力。

二、新疆保護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可持續發展,按照國際上的通行解釋,是指“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人類后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統一,實現良性循環。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發展戰略。其中,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大事業,對于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在發展中重保護,在保護中求發展,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統一

在發展中重保護,在保護中求發展,恰好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在發展中重保護,實際上就是不求一時一事的短期發展,而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在人口、資源、環境有效闌的范圍內爭取合理、持續的發展;在保護中求發展,就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尊重客觀規律,維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求得經濟的最大發展。只有在發展中注重生態環境,才能保證發展得以持續的基礎,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樣只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取得了經濟的合理發展,才能使人類具備更強的能力,投人更多的能量、物質和信息,保護生態環境,使生態環境不斷向更高層次的良性循環轉化。

(二)統籌規劃,突出重點,且力而行,分步驟、分階段地實現新疆生態環境退化的零增長

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以系統論的基本思想為指導。系統論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其整體性,要求把任何一個系統都看作一個整體進行統籌規劃。新疆本身就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在這個大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與人類在系統中的各種活動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決定著生態系統的轉化方向。統籌規劃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和把握人類行為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功能、變化、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而利用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統籌協調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功能作用,使其保持良性循環。

(三)運用政府調控與市場調控相結合的機制保護生態環境

1.保護生態環境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經濟行為的利益取向是十分明顯的,市場經濟必然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從而人們經濟行為的利益取向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發生矛盾,尤其是可能與人們短期的眼前的經濟利益發生尖銳沖突和矛盾。如工業的治污問題,農業為獲取高產大量使用化肥問題,為眼前利益大規模采挖甘草問題等等,都表現了這一現實的沖突與矛盾。

2.政府的宏觀調控應與市場調控有機結合起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必須借助于經濟利益的驅動制定出符合市場經濟法則的環保政策、措施。把維護生態環境與單位、個人的經濟利益掛鉤,誰維護誰得益,誰破壞誰受罰,建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責任制。如新疆植被稀少、草場退化、森林面積小,種草種樹,擴大綠化面積,防風固沙,營造良好的生態小環境是保護新疆生態環境的一項當務之急的大工程。顯然這僅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制定出符合市場經濟法則、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種草植樹積極性的政策措施,發動各族人民群眾都積極投身于這一利國利民的浩大工程中去。政府必須保障人民群眾種草、植樹的經濟利益,誰營造誰擁有,誰種樹誰得益,使其利益落到實處。

(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當前,新疆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挑戰,應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把經濟快速增長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在新疆尤其重要的是做好森林植被的保護工作,遏制土地和草原退化,大力發展人工造林,推廣牲畜圈養。

(五)優化經濟結構、增加生態投資、推進技術創新、強化綠色經營

十七大提出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因此,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的基礎上,要改造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工業,對嚴重污染生態環境的產業要堅決關停。在開發礦產資源時,要堅持合理、有序、持續的開發原則,充分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小柳,劉戈力,甘泓.新疆經濟發展與水資源合理配置及承載能力研究.黃河水利出版社.2003.1.

[2]吳淼.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促進新疆可持續發展.省略

[3]國映.新疆的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xjepb.省略

篇8

一、生態旅游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

(一)大氣污染

隨著生態旅游區的開放,每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觀賞。而大多數的游客都是乘坐著汽車來到生態旅游區觀賞,大量的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生態旅游區的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不僅如此,汽車揚起的塵埃、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旅游區內賓館和飯店排放出的廢氣等都對生態旅游區的空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二)水體污染

眾所周知旅游活動對水體環境的影響是相當的廣泛,主要影響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水上運動帶來的水體污染,水上運動往往給水體帶來的危害最大。我們所熟知的水上摩托車不僅能對沙灘及海岸線產生侵蝕作用,而且還能影響海域生態環境,漏出的油污也會污染水體危害水體生物的健康。第二就是優養化問題,一般來說水體對人類活動特別敏感,原來背景環境的養分很少,但是由于人類活動一下子營養成分的進入導致了水體超過了原有的凈化能力,所以產生了優養化問題。

(三)垃圾污染

游客造訪生態旅游區必然會造成所謂的“民生污染”。如果對民生污染處理不當的話將會嚴重影響當地的環境衛生,從而會導致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下降。垃圾如果不進行妥善處理將會衍生出更多新的問題,將會影響到水體、土壤、植物、動物等多個方面。

(四)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旅游活動對于生態旅游區的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隨著生態旅游區的開發,道路等人工景觀的建造嚴重分割了生態保護區里自然生物群落和種群,從而減低了生態保護區里自然景觀的連通性,也減少了生物群落中物種的生存環境。

2、在生態旅游區的開發中往往將人文景點修建在生態保護區中較為脆弱的的地帶,這樣很容易造成較為強烈而且擴散性的局部干擾和破壞。這樣只會導致局部地區生境的退化和干擾斑塊的擴大。

3、在一些旅游活動中會獵殺該地區的動物,這樣直接導致了生態旅游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尤其是在一些珍稀瀕危物種地區進行旅游活動則更會影響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二、生態旅游環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德

加強對人們的生態環境教育,逐漸提高人們的旅游公德。如今的游客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不強,所以提高游客們的生態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游客強調以生態環境質量為主的生態意識是很重要的一項措施,這樣在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廣大游客的生態素質。但是目前中國生態旅游地區的開發往往會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對游客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生態保護區需要大力對游客進行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從而達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

(二)嚴格控制游客容量和開發強度

如果一個生態環境超過了它自身的所能承重的最大容量時那將必然會破壞其自身的恢復能力。一個生態環境自身恢復能力一旦遭到破壞,它將不會促進生態平衡、系統穩定。所以嚴格控制游客的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生態保護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合理控制各景區的游客數量,防止人滿為患對旅游生態環境系統造成破壞,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協調好旅游供求關系,適當分流。不僅如此,還需要人工治理受損環境,加快旅游環境的恢復等。

(三)嚴格控制旅游項目

不同的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程度不同,同時不同的生態保護區以及同一生態保護區對旅游活動的適應性也不同。我國生態保護區可分為深林、草原、荒漠、水域等多種類型。所以根據不同類型的生態保護區應該開展適應其環境的活動,這樣既滿足游客們的需求也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三、總結

篇9

英國農業現狀

英國位于歐洲西部,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于-10℃。

英國農用土地占國土面積的77%,其中多數為草場和牧場,僅1/4用于耕種。農業人口人均擁有70hm2土地,是歐盟平均水平的4倍。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1%,從業人數約45萬,不到總就業人數的2%,低于歐盟國家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主要工業國家,但由于其生產率高,糧食自給率達到60%,每年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約40t谷物、7t肉制品、30t牛奶和1t雞蛋。

英國農業環境保護的歷史背景

如同其他發達國家,英國現行農業環境保護政策并非一蹴而就,農業環境問題曾經十分突出,20世紀80年代之前,為了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口增長以及經濟恢復的需求,英國農業發展的目標只有增加產量。期間,英國農民為了增產盲目地濫用化肥和農藥,造成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導致了水體和土壤的污染。據統計,農業造成了英格蘭水體中1/4的磷、接近1/2的病原菌和3/4的沉積物污染,同時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制劑也隨著徑流水進入水體,對河流湖泊造成了污染。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而歐洲國家人口長時期保持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歐洲國家普遍出現農業生產過剩,增加的糧食供應不僅不能帶來收益反而加重了資源環境的負擔,隨著農業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制訂了一系列有利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為配合歐盟新的共同農業政策,英國也開始調整農業政策,不再以增加糧食產量作為農業發展的唯一標準。英國政府對農民除了按照歐盟共同農業政策進行補助外,還通過財政撥款引導農民選擇更加科學、環保的耕種模式,以保護農業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有了新的變化,尤其是在以英國和德國為首的部分國家倡導下,歐盟開始嘗試徹底放棄與產量掛鉤的補貼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以環境保護為基礎的生態補償政策。2000年,歐盟為了防治水污染頒布了水框架指令(WaterFrameworkDi-rective)。同年,英國政府開始按照水框架指令管理其農業發展控制面源污染,并于2003年將其作為強制性法令頒布,2012年還將投入1000萬英鎊用以控制面源污染以保護水質。

英國在國內率先放棄了單純與產量掛鉤的農業補貼政策,開始采用環境補償為基礎的補貼政策。為了保證農業生態補償開展,英國政府除了利用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相關資金外,還定向撥款開展農業環境保護相關的項目。這些項目主要關注不同耕種方式對環境帶來的影響,主要保護的是土壤的質量和農產品安全,而隨著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關注日益提高,英國政府專門制定了針對農業環境保護的政策,并開展了一系列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項目。

英國農業環境保護政策

按照歐盟共同農業政策,英國環境、食品與鄉村事務部(簡稱農業部,Defra)通過單一支付計劃向農場主支付來自歐盟的補貼,為此農業部每年將向約10萬農場提供15億英鎊的補貼,這些補貼只需要農場滿足2個條件,一是農場必須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二是農場的生產過程必須滿足歐盟交互標準(Cross-compliance)的環境保護、植物健康和動物福利的要求。由于條件一是絕大多數農場都可以滿足的,因此條件二就成為了補貼發放的主要依據。但是由于單一支付補貼中環境保護的要求比較低,只能夠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因此,為了更好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英國農業部制定了本國內執行的農業環境政策(Agri-environmentScheme)。其主要目的是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并改善農田質量、保護自然資源和提高公眾的農業環保的認知。英國農業部委托自然英格蘭(NatureEngland)、環境署(EnvironmentalAgency)按照農業環境政策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開展多項環保項目,包括:初級補貼項目(EntryLevelStewardship)、高級補貼項目(HighLevelStewardship)、針對有機農場開展的有機補貼項目(OrganicEntryLevelStewardship)和針對高原牧場的牧場補貼項目(UploadEntryLevelStewardship)等。這些項目都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項目的實施主要適宜生態補償,促使農民接受有利于生態環境的農業管理模式和技術。

英國農業環境保護措施

英國的農業環境保護政策主要是通過開展項目來進行的,這些項目大多數都是以生態補償的形式開展,促使農民選擇最佳耕種模式以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

項目有各自的針對性,但每個項目獲得生態補償的條件都不是單一的,如初級補貼項目,其中包含上百種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參加項目的農民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需求選擇這些措施,而每種措施都有預設的分數,當農民通過開展某種或某些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達到其農場平均每公頃30分時,英國農業部將會與其簽訂協議并按照每年每公頃30英鎊給予補貼。例如,在農田周邊設立用以阻止面源污染的每100m緩沖帶將會得到42分,而某農民擁有20hm2土地,他只需要在其土地周邊按照初級補貼項目的標準建設1500m的緩沖帶,即可獲得足夠的分數領取補貼,而不需要在其農田周圍都建設緩沖帶。各項目中補貼和每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分數的標準來源都十分科學,數據來自于分布于英國本土百余處示范點,在各示范點采取各種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并與傳統耕種模式進行比對,通過計算開展保護生態環境措施環境效益及帶來的減產,共同確認相關措施的補償計分標準。初級補貼項目向所有的農場開放,只要農場主向自然英格蘭申請基本上都會通過,目前超過60%的英國農場已經享受了該項目。而其他項目則不是向所有的農場開放,農場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申請,因此往往是農場主先向自然英格蘭申請初級補貼項目,自然英格蘭會派專人對其進行審核并對農場主進行相應的培訓,由其自行選擇生態保護措施。同時考察其農場的特征,如果該農場有需要保護的特別之處,如農場位于重要的水源上游或者是候鳥遷徙的必要休息區域,自然英格蘭的工作人員就會推薦其申請適合該農場的其他補貼項目,推動其簽署更高級別的補貼協議,實施更好的環境保護措施以達到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p#分頁標題#e#

針對水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控,英國農業部還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境內開展按照歐盟水框架計劃以控制面源污染為目的的敏感流域耕作項目(CatchmentSensitiveFarming)。該項目首先使用環境署多年的長期監測數據和建立的模型,篩選了英格蘭和威爾士境內的數以百計的流域,最終選擇了最有代表性且最容易受到農業面源污染的60個流域開展項目,并分別在這些流域內設立了辦公室并聘用了專職人員以開展工作。這些辦公室將針對自己所在流域的農場開展工作,工作的主要方式包括:一對一免費上門對農民進行耕種技術模式指導;在農村通過社區培訓課宣傳環保理念和方法;指導農民申請生態補償資助等。項目工作人員和農民通過面對面交流、培訓等方式增進了彼此間的了解,通過幫助農民申領生態補償資助,專家獲得了農民信任,為下一步在整個流域范圍內開展項目奠定了基礎。通過項目的開展,農民獲得了實質的經濟利益,一方面由于按照工作人員科學的建立可以減少投入,另一方面與自然英格蘭簽訂協議通過生態補償資助獲得更多的收入;同時整個社會獲得了生態環境效益,由于污染源的減少,使得水污染的風險大大降低,不僅保證水體質量,而且提高了生物多樣性,美化了環境。

與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和開展中腳踏實地的落實工作相比,英國農業部對項目的監督與評估方面也很有心得。如在敏感流域耕作項目中,除了自然英格蘭組織負責具體工作外,環境署和各大高校的科學工作者負責對項目示范流域開展持續監測,將收集到的數據對已建立的模型進行修正,這不僅可以為這些示范流域開展后續工作做準備,同時也為項目向英國全境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農村支付署(RuralPaymentAgent)負責向參與項目的農民發放補貼,同時也負責對農民提交的書面材料進行審核,而每年年末還會通過現場考核甚至雇傭獨立評估人員暗中探訪的方式對得到補貼的農民進行考核,如果發現農民沒有按照相關協議開展環境保護措施,輕則要求其開展補救措施,嚴重的終止合同并向法院提訟要求農民退還補貼經費。

英國農業環境保護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截至2011年,我國農業生產已經實現了“八連增”,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但是從全國范圍看,化肥、農藥、農資的過量使用現象仍比較突出,由此帶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如水體富營養化、硝酸鹽超標,農村生活環境惡劣,農民身體健康受威脅等問題,嚴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制約著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保護性耕作和測土配方等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示范工作,但對于鼓勵農民減少化肥、農藥濫用,增施有機肥,控制面源污染,選擇環境友好型耕種模式、生產措施方面還沒有相關的政策。英國采用的以試點示范為依據,模型分析為輔助,生態補償為引導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值得我國學習借鑒。

生態補償措施的應用

相對于采用簡單的行政命令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相結合的生態補償措施具有明顯的優勢。英國政府采用的生態補償政策不僅吸收借鑒了其他歐洲國家的成功之處,比如施肥總量控制、有機農業補償等,而且根據本國實際制定出了一些獨特的政策,如通過評分方式決定生態補償,這一方法使得農民可以有很多選擇,雖然每個農民可能選擇不同,獲得的生態環境效益也不盡相同,但由于有多種選擇使得農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而是主動的參與生態補償,明顯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我國在實施生態補償措施過程中,可以借鑒。

監測數據的積累與分析

模型的建立英國采用了先進的實時監測技術和模型預測技術,系統測算了實施生態補償的經濟成本,通過合理的成本管理模式進行生態補償向農民提供補貼,以引導農民采用環境友好型耕種管理模式和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國現在不少地區正在嘗試出臺地方性的生態補償政策與方法,而面臨的問題是缺乏長期的連續監測和合適的預測模型,因此導致政策制定者無法獲得確切的經濟指標,難以確定生態補償的標準,使得生態補償要么難以做到應補盡補,無法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要么補貼過量,政府財政難以承擔使得補貼項目不了了之。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是要建立長期連續的監測體系,盡可能地收集環境數據;其次是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示范點,開展示范研究,確定補償措施及標準。

農業環境保護項目應該科學研究與政策示范結合

英國實施的農業環境計劃是一個一攬子的農業環境保護項目,其中不僅包括環境署和各大高校研究人員開展的長期監測與預測模型構建的科研部分,更包括由自然英格蘭具體開展的實地政策示范指導工作,通過英國農業部的管理使二者達到了有機的結合,實現了良性循環,科研人員通過監測和模型預測為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供了依據,而政策制定與執行人通過執行政策將相關的反饋數據提供給科研人員用以完善模型使研究更加切合實際。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不少項目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但這些項目往往是研究與示范相對獨立的。而農民注重實效,脫離了科學研究的示范無法得到客觀的數據,沒有示范的科學研究往往成為了鏡花水月。我國農業環境保護需要開展一系列科學研究與政策示范有機結合的項目,以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篇10

1.1 農業資源短缺

我國耕地、淡水、森林和草地資源僅在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14.3%、32.3%。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由于農村思想觀念的轉變,紛紛進程務工,加之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得不到有效改善,致使農業資源大量浪費或流失。

1.2 農業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呈逐步惡化的趨勢,如水資源分布與人口、耕地分布不協調,總體出現短缺、污染嚴重的問題;耕地資源分布不均勻,總體質量較差,存在耕地面積連年減少的現象;森林資源不足,湖泊水面積不斷縮小;水土流失加劇,因水土流失而減少的耕地面積已經達到266萬公頃;土地沙化嚴重,因荒漠化而導致的草場退化高達1.38億公頃,耕地退化已達773.33萬公頃。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應遵循的持續性、公平性原則。

1.3 生態系統功能破壞加劇

近年來,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日趨嚴重,使得土壤中的養分大量喪失,導致土地日漸荒廢;農業水資源被嚴重污染,影響農業的正常生產;對森林進行無節制的濫砍濫發和對草地的盲目開墾,致使農業生態系統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止荒漠化的能力弱化;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加之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不合理、不適度使用,致使農業生產用地大面積板結,最終導致農業生態系統功能失調。

1.4 自然災害頻頻發生

由于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致使洪澇干旱、沙塵暴、暴雪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使得我國受災、成災面積逐漸擴大,對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2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1 建設良好生態環境

我國應采取多種措施建設良好生態環境。首先,加強工業企業“三廢”治理工作,做好城鄉工業布局規劃,改善農業環境污染嚴重的現狀,防止新污染的發生;其次,加強對生活垃圾的治理,積極探尋除填埋、焚燒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處理做法;再次,大力發展沼氣,提倡資源循環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凈化環境;另一方面有利于緩解能源消耗壓力,為綠化植物增加有機肥料;最后,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建立水資源循環利用設施,增強人們節約用水意識,并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機制。

2.2 切實保護農業資源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資源,對耕地資源實施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是防止耕地資源進一步退化和縮減的有效措施,從而實現耕地資源的持續利用。所以,政府應在加強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將非農業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開展基本農田保護建設,嚴格限制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所占用的耕地面積,確保有限的耕地資源得以高效利用。此外,加強保護水資源的力度,對水資源實施統一的管理。農業部門應積極推廣節水技術,構建節水型農業生產體系,轉變傳統的大水灌溉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灌溉利用率。

2.3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技

現代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有利于緩解我國農業資源短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我國可以利用現有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動植物品種資源等,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轉化率,逐步轉變片面追求農業生產量的傳統觀念,從而緩解生態環境被不斷污染和破壞的現狀,使我國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4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

宣傳教育的目的在于從根本上轉變人們環境意識淡薄的現狀,增強人們的思想覺悟和法制觀念,這也是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首先,有關部門應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宣傳《森林法》、《土地法》、《環保法》等法律法規,使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后果;其次,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加深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理解,逐步培養社會公眾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將環保意識上升到生存意識、民族意識以及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度;再次,政府官員和環保干部應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認真學習環境保護知識,提高決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去做落實。

3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既要考慮生態資源的保護,又要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平.探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大觀周刊,2011(14).

[2] 莊小朱.淺談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C].福建省科協第九屆學術年會—— “應對挑戰創新服務三農”分會場論文集,2009.

[3] 陸旭蕾.生態農業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必由之路[J].現代農業科技,2007(9).

[4] 關文濤.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J].吉林農業:下半月,2011(5)